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x 页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附录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2H 页
筵教(正宗朝己未)
 传曰。朝诣冽泉门外行礼。仍审 敬奉阁新址。虽是誊镂之本。 皇朝诰敕。藏于 皇坛之傍。绛云青简。若接昔日皇华之盛。周旋登降。当作何怀。自洪武二十五年。煌煌 诰敕。辉映海山。四牡交驰。视同内服。惟我 列祖。是承是述。拱护如彝器。尊阁如大训。逮至南城之 驻跸也。忠贞公尹集,文简公郑蕴。言于 行在曰。彼若求 皇朝诰印。以义争之。彼必见谅 圣朝奖之。而时危事窘。难以义争。太王珠玉。不得全有于去邠之时。则此志士仁人所以抚膺长嗥。至于抆血而不知止者也。适当是阁之移建。想古人为国先事之忧尤切旷。感。李提督,三学士,两大臣祀孙之参班。昨既有命。文简后孙。岂可独漏乎。使之一体参班。骑箕百年。久阙官享。岂非欠典。文简公郑蕴奉祀孙内赡奉事郑轼。特除守令。书下七言绝句一首。书揭忠贞,文简两忠家庙。用示予寤寐不忘之意。
御制诗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2L 页
日长山色碧嵯峨。钟得乾坤正气多。北去南来同一义。精金坚石不曾磨。
赐祭文[李基让]
 国王遣臣右承旨李基让。谕祭于赠左赞成文简公郑蕴之灵。大冶镕铁。钟得阳刚。发硎而襓。义锷仁铓。淬之砻之。于彼月川。平生一片。伴玉随身。携持报君。不绣不钝。居然帝秦。国无寸刃。琅函晓彻。金价宵遁。徒步踰梁。足脚茧皲。围城风雨。百隶劻勷。畴唱和议。屈膝罽帐。雉经不殊。大老同德。手我鞞琫。仰天痛哭。未斧贼吭。宁刃我腹。有血濡缕。片片腔赤。红帕芝箭。王使人视。裹创跼顾。 皇授之玺。眷怀某里。叠巘高插。饮食薇秫。星历花叶。自泣金墉。大抵铁汉。名重九鼎。志励百鍊。羊舌干纪。奚玷皓璧。卿忠为镡。必先神殛。爰改嗣胄。繄旧簪缨。墨绶铜章。乔木重荣。婴锋之操。握刃之节。斗牛精芒。千古不灭。
玉堂劄略(乙酉三月日)
伏以人君为国之道。非一端而其要。只在于明好恶。审举措。好恶得其正。则众情咸服。举措当于理。则人心胥悦。虽在太平无事之日。犹不可忽焉。况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3H 页
国家遭罹厄会。事变百出。其所以崇奖节义。率励群下之道。可不汲汲孜孜。为今日当务之先乎。丙子祸乱。前史所无。一时权宜之策。虽出于不得已。而万古守常之论。固不当泯灭也。其时一城之人。孰无同死之心。而慷慨激烈。终始不挠者。独金尚宪,郑蕴二臣而已。伯夷叩马之谏。何损于周武之圣德。而人心不淑。薄俗善媚。鼓唱异论。中以奇法。倘非 圣明在上。曲加恕察。则其何能得免于重典乎。世道至此。良可寒心。郑蕴终身退伏。没于田庐。而未有别赙之仪。褒赠之举。固是 圣朝之欠事。而尚宪又不幸遭意外之变。拘囚六年。艰苦万状。而抗节不屈。彼亦起敬。虽苏武之北海。洪皓之冷山。无以过此。书诸史册。岂但有辞于后世。亦可见我 朝列圣培养之泽及我 圣上象贤之盛德也。有臣如此。亦足以暴于天下矣。生还故国。实出天幸。而尺疏缄辞。竟阻 恩批。因政院之 启。反下未安之 教。此岂朝臣之所望于 殿下者哉。且郑蕴立节昏朝。纲常是赖。不宜死而湮灭。终无易名之典。伏愿 殿下廓开河海之量。昭揭日月之明。待遇之 恩。均沾存没。死者。 赠之以谥。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3L 页
生者。待之以礼。议下太常。以贲泉涂。 特降 召命。开示诚心。则温言一颁于下。而令名终归于上。远近瞻聆。莫不感动。即古人所谓单之善。亦王之善。而砥砺风化。扶持名教。未必不由于是也。
正言河溍疏略(壬午)
郑蕴忠直。在古犹罕。从 君急难。益著忠愤。虽退而在家。耿耿寸心。至死愈笃。而赍志入地之后。恩赙无闻。此何以为人臣之劝戒乎。
[正言河溍疏略]
抑臣之所欲陈者有一焉。当南汉受围之日。扬镳扈 驾凡几许人。而奋义怀忠。誓不俱生。一二臣外。他更寥寥。苟非素性纯刚。临大节而不可夺者。安肯挺然特立。确所守于 朝廷震荡之际乎。故参判臣郑蕴其平生直节。载于 国乘。播在人口。不必一一覼缕。自丁丑南归之后。慷慨时事。日夜流涕。结茅山中。杜门谢客。寒不就温房。食不近甘味。忧愤成疾。含痛而死。若使 国家无褒忠奖节之典则已。如有之。到今恤赙 恩赠之无闻。岂非昭代之一欠事乎。伏愿 殿下崇表郑蕴。显加隆典焉。
筵臣 启辞(甲戌)
领府事金德远所 启。故参判臣郑蕴忠直之节。卓越前古。照人耳目。 朝家既已 赠爵赐谥。而扈从之时。职是亚卿。则正卿之秩。当为生前赏资。而反以此加之于身后。似有慊于旌美之典。至于文简之谥。考其行迹。亦不允洽。今若加 赠改谥。以尽追奖之实。则似有光于崇节义树风声之道。近来亦多有改谥之举。故敢此仰 达。
 上曰。大臣所达诚是。令该曹 禀处。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4H 页
礼曹覆 启
郑蕴之诚忠直节。只 赠正卿。诚有慊于崇节义之道。谥不称行。亦非所以节惠易名之意。似当依大臣所达。加 赠改谥。而 赠谥重典。自该曹不敢擅便。 上裁何如。
 传曰。依为之。
庆尚道儒生疏(生员朴焞等)
伏以易名之典。出于 朝廷。因非巨等之所敢请也。而如或 朝家之殊恩令典。有所未遑。多士失望。则安敢避渎扰之诛。而不为号吁于 圣明之下也哉。臣等伏见故参判臣郑蕴。孝悌至行。素著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4L 页
家庭。精忠大节。可质天日。遗风未远。播在耳目。不待臣等一二陈达。而 圣明固已洞悉。顷在昏朝之时。首扶纲常。不避鈇钺。十年海岛。一节愈坚。及至 仁祖大王更化之初。蒙被不世之知遇。由是感激。知无不言。 仁祖大王每加眷遇。 宠渥弥隆。至于临乱之日。奖谕尤盛。无非所以培养忠直之气。以为千万世士夫激劝之地。郑蕴遭遇之荣。亦可谓旷世罕有也。臣等谨按历代议谥。有关风教。矜式儒林。则无论班资之宗卑。必施褒奖之盛典者。班班可考也。郑蕴以 先朝旧臣。位至亚卿。则 赠以崇秩。加以美谥。以彰 国家崇德象贤之意者。岂非公议之所在。而士林之所望乎。今者追 赠之职。只循原从之例。而特异之 命。独未遑及。多士之心。犹未免有所慊焉。臣等伏闻顷者该司议谥以进。而 圣明有姑徐之 教。噫。姑者有待之谓也。 圣明初既许之。该司继又议之。宜无所待。而 圣明犹且云云尔者。岂欲观多士之心。必有待于今日耶。臣等非不知渎犯 天威。难免僭越之罪。而公论所激。不容自已。伏愿 圣明亟下成命。 特施褒旌之典。 国家幸甚。斯文幸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5H 页
甚。
广州儒生疏(庚辰)
伏以曩在戊辰之春。 殿下驻跸于南汉。思丙丁覆隍之祸。而感慨倍切。念当日死节之臣。而悯恻深深。 特命本府留守。建设一祠于城内。 享以故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等。仍 赐额曰显节。每岁春秋。官备俎豆而祭之。呜呼。我 殿下褒忠奖节之典。至是而蔑以加矣。瞻聆所及。莫不钦仰。况臣等居在是乡。亲见盛举。其感叹欣幸之心。尤复如何哉。第臣等于此。犹有所叹惜于中者。有不可终始泯默。自阻于 四聪之下。兹敢冒昧陈请。冀 圣上之采纳焉。夫三臣者之所成就。固卓卓乎无以议为。若其奋胡铨却师之志。励鲁连蹈海之节。扶纲常于既坠。免吾民于左衽者。先正臣文正公金尚宪,文简公郑蕴。即其人也。其德业忠节。昭在人耳目。 殿下亦尝备悉而屡垂嘉叹。则臣等固不必一二条陈矣。惟其孤城受围。贼势充斥。辱甚栖椒。祸急沈灶。而忘身奋义。独斥和议。绝吭剚腹。誓不苟活。其终不得死也。盖天也。及至于无可奈何。则乃又投疏 驾前。辞意激烈。其尊周之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5L 页
义。爱君之悃。真可以炳日星而质神明。有辞于天下后世。环东土数千里之人。能不至于沦胥为夷者。是谁之赐也。噫。南汉之祠。不设则已。苟设之则其何舍此二老。而乃于尸祝三臣之日。独阙而不举焉。岂诸臣无以此仰达于 天听。而 殿下亦偶未之思耶。臣等窃恐忠臣志士之恨。至此而尤无穷已也。顾今显节祠。地高面阴。且甚狭窄。每当享祀。则不无苟艰之弊。年未屡易。而已有倾圯之忧。必须趁速移建。方可为永久之图。如蒙 圣上特命有司。亟令择地移建。且以金,郑两先正。一体并 享。则 朝家盛典。益无所欠缺。而多士尊慕之诚。亦庶乎其少伸矣。伏乞 圣明。下臣等此疏于该曹。使之划即施行焉。
(附)金溪岩(坽)答先生书
春间。辱赐手帖。庄诵宝玩。景慕之怀得以少抒。而路远便绝。骎骎乎已迫岁暮矣。伏惟凝冱。 荣侍恰愉。燕处清迪。区区无任贺祝之至。贱病一向沈痼。羸顿床席。手足不遂。元气极惫。如是而药饵苏痊。十无二三也。闷郁何以仰喻。久病销铄。无复有为。至于光明正大之地位。瞻仰叹服之诚忱。未尝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6H 页
须臾有间焉。方寸耿耿。宁可涯限。未知何由。获忝侍坐之列。藉薰提诲之益乎。西望悬悬。叹仰深切。
朴无闷堂(絪)上先生书
年前秋暮。叨侍杖屦。从游数日。镌诲实多。斯盖千载一时也。感幸于中。迨不能忘。即此新元。伏惟万福俱新。区区欣贺非外由中。絪痴拙。不去旧我今吾。而唇上霜毛。太半更新。遂成枯落。悲叹何及。常拟受教门下。庶几得闻君子之论。而摧颓慵懒之甚。自不近春风之座。暴弃孰甚焉。惟愿哀矜而姑且教之。便惠德音。因下顶门上一针。诚所望也。暮春者。当一晋拜谒伏计。姑此候状。
宋司谏(挺濂)答先生书
顷拜高轩。叨承款诲。感极铭骨。矧伏蒙还赐书。眷遇益隆。有以见先生位愈高而心愈下。德弥盛而礼弥恭。尤不胜惶恐。区区无任之至。侍生侍侧依昔。知荷盛念。而下教中工事。未能硬着以副此万一之教。自不胜慨赧之至。大凡上帝付畀之重。不徒在于诵章句取青紫而已。顾諟惕然。固不可须臾离也。而中道自画。功夫易间断。义理难追寻。此实学者之病也。窃伏想先生纯刚正直之气。何莫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6L 页
非道学上见得分明。而适当昏朝蔑伦之时。亢疏天门。言甚切直。使我东方伦纪斁而复明。何幸。 圣明新政之初。特蒙眷遇。 恩命稠叠。此于先生得之不足为加损。而独区区欲一贺者。非直为多士一时之望。亦足为邦家万世之光也已。家严出他阙候。伏恨伏恨。
(燉)上先生书
积岁旷候。一拜无缘。恒切星斗之仰。何幸特霈 天恩。按节南临。七十州大小苍生。举皆欢欣鼓舞。如赤子之见慈母。枯木之遇阳春。则于岭有光。实非偶然。而有关于 国家之休戚矣。日昨拜昌诗氏。闻伏审 气候万福。区区喜慰。曷可胜达。燉跧伏穷庐。亲又老病。学不加进。昏惰日甚。趁未趋候于棠阴之下。实出缁衣诚薄。悚恨悚恨。第 文敬公寒暄金先生建院事。举措至重且大。不可容易经始。伏念令公尊贤卫道之诚。有以负士林之倚重。则必自知审处。而盖崇山僻在。士论多岐。顷于海寺之会。又以初六巡到之日。有齐诉之议。愿令公相时量宜。以副多士之望。幸甚。忘僭先容。伏增惶恐。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7H 页
神道碑铭[赵絅]
桐溪郑公既卒之葬而丧之卒。若而年。嗣子前县监昌诗。自安阴西走六百里至洪阳海上。手家状一卷。授汉阳赵絅。泣而言曰。先人之墓木拱矣。不肖蚤夜以思。斤斤自祗。力治牲系石。敢以不朽。属执事。惟执事赐之铭。絅礼辞曰。恶。不佞恶敢当。子之先君子于癸丑抗疏。于丁丑蹈烈。赫赫照人耳目。况修齐之学树惇。而文者为之本哉。将太史氏书诸筴不一。书序庠塾俎豆之矣。伧父语恶敢慁其间。子其慎哉。昌诗又作而泣曰。不肖之为先人道。惟在于是。世且知吾先人之深。畴出执事外而文之。于是怆然不敢复辞。遂盥而按状。公讳蕴。字辉远。姓郑氏。其家即安阴之峄阳里。仍自号桐溪。其先系出草溪。自高丽侍中倍杰显。倍杰之后。四世至习仁。官左散骑常侍。以方正名。李文靖穑为之传。是生悛。文学为一时最。世称八溪先生者。官卒宝文阁提学。提学生齐安。生员。生员生从雅。牧使。牧使生玉坚。别提。 赠司宪府执义。执义生 赠承政院左承旨讳淑。承旨生 赠吏曹参判讳惟明。进士。公之考也。以公贵。推恩三代。参判师事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7L 页
林葛川薰。尽其学。同进门人。皆出其下。今 上朝以孝行旌其闾。聘将仕郎晋州姜谨友之女。兄翼优于儒行。夫人有乃兄风。隆庆己巳。生公于峄阳里第。公生而头角崭然。异凡儿。尝骑竹戏嬉曰。小谷生大人。里中父老咸奇之。始公入学也。口讷倍文。后同队。然伏习忍苦。有人十己千之志。故卒辄变为敏。文理骤进。未冠辄成大材。声称藉甚。葛川素有水鉴。一见公。辄期以致远。公虽少。器宇峻整。制行方严。寡言自可。惟读书是勤。从游之士。皆敬畏之矣。十九乡解高等。参判公属夫人曰。此儿必大显。子享其荣。恨吾不及见。丙申参判公疾革。公雀立露祷。绝而复苏者累。时倭寇蜂屯南徼。公奉母夫人避之岭湖间。流离颠沛之谓何。而犹绖而行。行乞于道。时母夫人食饮节无匮。万历乙巳。岭南请五贤从祀封疏。多士推公入京。 宣庙嘉之。为设庭试。公居第二名。京师人口相传其文藉藉。丙午。成进士。庚戌。登别试第三人。明年。自成均馆拜春坊说书。俄升司书。旋除司谏院正言。是年。昌德宫成。光海居未几。惑妖淫瞽史说。便欲还贞陵宫。公独启争之强。光海震怒。即令补镜城判官。公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8H 页
之去京也。一松沈相。送而执手曰。公得言矣。国将如何。公之任。事主将。临吏民。各以其道。是岁。北路侵镜。尤菜色。赖公荒政。获苏醒。至甲寅对吏。镜人走人起居曰。于我有德。壬子。光海策戊申上疏人功。公与焉。以掌乐佥正徵还。公辞以无功甚力。李尔瞻等愠曰。郑某之辞此勋。为国之不久耶。于是公知无奈何。闷默而退。癸丑夏。无赖贼徐羊甲等被执。遂诬引延兴府院君金悌男。谋拥立永昌大君。于是甘心 慈殿者煽而媒孽。公卿大臣颇知其诬。而噤不敢吐一言。公一日。见尔瞻责之曰。八岁童子安知逆谋。闻 慈殿废尚食。拊大君曰。汝死吾亦死。如有不讳。谁当其咎。尔瞻勃然厉声曰。藉并 大妃而废之。谁曰不可。公即望望而去。尔瞻嗛之次骨。五月。公被劾还乡。家与郑仁弘居。近且有旧。抵书极言请罪八岁童子。举朝忍人也。且望仁弘出手救。仁弘不能用。冬。除侍讲院弼善。与时议大不适。谒告递。当道者至目以逆党。甲寅二月。大君死于围篱中。江都留守郑沆。盖附朝议。杀之也。公以副司直。上封事凡千有百言。其略曰。殿下遭人伦之变。欲尽处变之道。终未免假手于粗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8L 页
悍武夫。其为圣德累不既大乎。杀凡人无辜。犹且罔赦。况杀吾君同气之亲乎。臣以为不斩郑沆。殿下无面目立于 先王庙庭也。 大妃虽不慈于殿下。殿下安得不尽孝于 大妃。愿自今斥绝谗邪交搆之路。殿下亦宜恭为子职。无废问安视膳之礼。务得 大妃欢心。犹足以掩前失而明新化矣。顷者台官郑造,尹认,丁好宽等。首发废 妃杀弟之议。为人臣子而是可忍耶。殿下如欲存母子之恩。亟取三人者。投诸四裔。不与同中国。然后谗说者不得作。而三纲五常。昭揭于宇宙矣。疏入光海大凭震电。切责政院。勘罢捧疏承旨。于是三司并论以削夺。绝岛安置。光海犹怒其罚轻。诮责三司峻。于是直请拿鞫。公就狱。禁府例请议诸大臣断谳。右议政郑昌衍,原任李元翼献议曰。郑某诚狂妄。不知忌讳。夫岂有无君不道心。愿从宽典。沈相喜寿之议。亦然。光海答李完平曰。郑某之疏。字字阴凶。非无君不道而何。是时。三司馆学鹊起。以无将法不兵逆等语将疏相衔。舁之彀中。不足喻其危也。六月。光海亲鞫招讫。下狱。秋。再招。仍命安置大静。公在圄者凡五阅月。初就狱时。有一老妪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9H 页
当路祝曰。天乎天乎。愿使贤人毋死于狱。狱卒亦相诫加敬。郑沆亦送人言曰。沆服公义。招绝不及公。丁好宽见公疏。亦曰。吾不免千古罪人。遂日饮病死。及先生出狱。都人聚观。街巷成群。车为枳。咸咨赍涕洟。喜公生而悲公谪也。当是时。儿童走卒。无不诵公名。妇孺至翻公疏。家传诵之。公到海南。湖南儒生宋兴周等上疏极言公忠爱。正言吴长,李彦英,姜大遂。亦坐言公事。或窜或黜。公居大静栫棘中。不见天日者十年。安之若命。唯作白云词。以寓思亲意。癸亥。今 上反正。拔擢昏朝时直道见逐者。则公其首也。始以献纳徵。离济未数日。升司谏。将命之吏相望于途。自是年除岁。迁以至衣绯带金。于谏院。为献纳,司谏者一。大司谏者七。于宪府。为大司宪者四。四为副提学。三为都承旨。吏曹则参议而参判者三。其他礼兵刑三曹参判,汉城左尹庆尚监司南原府使。或以 特恩。或以便养。或用扈从劳也。然公以大夫人甚老故。未尝居一职数月淹。天启甲子。平安兵使适反。 上南幸。公以吏曹参议从。丁卯正月。西耸。 上幸江都。昭显世子分朝下湖南。公方家居。闻变。即日发奔问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59L 页
行。遇朝士于途。言虏骑方横。虽行必不达 行在。公胤子。亦固请赴分朝。公叱曰。观望就便。非臣子义。时大夫士在散者。率皆便道趋全。直赴江都。惟公一人。举朝赞叹。若楚人之见叶公。人心亦以坐牢。于是公上疏。首言和议之非及弘立之辜。末论敌与我国形势。无非实事求是。 上雅重公以直节。礼待公异于群臣。朝之士流。亦皆靡然慕用公矣。间有坚忮者则不能无也。而公则夷然不屑也。益厉旧操。棘棘亢亢。事无难易。遇则必争。人所惮为。勇往不避。其为司谏也。光海世子跳出事起。公连柱三司按律论。为大司谏也。仁城君出逆招。合司请罪。公力主全恩。与副提学洪瑞凤争论于 上前。瑞凤语侵公。公凝然不顾。愈执不阿。 上颔之曰。大司谏之言是也。公始拜都承旨也。其年为丙寅。 上方遭仁献王后丧。公上疏言。违古礼。为私亲。断行三年丧。不宜。 上嘉纳之。庚午春。 太庙松震。公因求言中。刑狱失中者。反复累百言。请宥公族之坐迁者老弱。两司劾以庇逆。论累日。只递职。癸酉。有诬告狱。公以大司宪论之。诬者坐。逮者释。又论大君于时诎。营室劳民。 上即命停。拜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0H 页
同知 经筵也。上疏乞修父坟。 上特给传。且令本道备物礼登。是年秋。大明殿震。公在乡应 旨。极言人主大本上。意竱先格君心也。有药石书绅之批。明年。又拜宪长。未及谢。移知申。盖时典礼垂定。朝廷虑公当言责。则必争故尔。入政院。即疏备證经史。皆议礼诸儒所未尝言者。物论韪之。乙亥夏。 穆,裕两陵。有雷雨灾。 上遣大臣奉审。所奏与众议之异。公上封事。质言不避。又劾礼官。举 祔庙礼于两陵灾日。罪在罔上。闻者吐舌。秋。又有震风变。公献言。风拔 社树庙木。此何等天警也。 殿下宜反躬兢惕。召还被谴大臣。尽释言事之臣。庶几哉应天以实。又曰。外人哗言。禁苑凿池方舟。盘乐之渐。颇蛊 上心。审若此。大风不足言灾也。愿 殿下戒之。又曰。书曰。庶民惟星。星有好风好雨。民之失所于今甚。震风狂雨。迨类之应乎。愿 殿下赐被灾地今年租。以示优恤焉。居无何。以特进官入 侍。请老甚恳。 上温谕曰。如卿忠直。岂宜去朝右。今郑经世已死。张显光甚老。卿岂可又去。仍问卿曾见风灾之酷如此否。对曰。臣未之见也。人皆言辛卯有风灾。壬辰乱作。冬。以副提学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0L 页
侍讲。公进曰。古人于诗。不必引章句。以义喻之者多。至讲有女同车曰。有女同车。乃男女相悦之至。古语曰。贤贤易色。以好色之心。移于好贤。则好贤诚矣。至箨兮章曰。木枯将落。有风吹之。则其落也易。国将亡。又有政事之不善。岂非促之亡乎。其他章。皆有引喻。深得箴谏之义。 上称善再三。讲毕。公又进曰。时事甚可虑也。事若急。 至尊避之何处。惟以同死 社稷为心。然后国可保矣。丙子二月。敌使怒逸。朝野方汹。公在玉堂。上劄条论凡三。一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武。不足当之。李纲之言也。 殿下犹行素膳。徒效儿女子事。其可谓兴衰拨乱之英乎。时 仁烈王后新陟。山陵才毕。公深为 圣躬虑。故云然。二曰。伏节死义之士。求之于犯颜中。不易之论也。典礼时言事之臣。庸非犯颜者乎。如此等辈。宜急甄叙。三曰。畜衙门军官及训鍊炮铩。正为缓急。用抽精锐当敌。不可迟也。于义州。设效死科。亦壮军声之一助。言皆中端。而时议以为迂。不能用。是岁十二月。敌败盟入寇。不数日。穿黄,凤。缀松京。报急如羽。 大驾避之广之南汉城。公以吏曹参判从焉。围中上劄者四。大要以君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1H 页
臣父子背城借一死执不挠。大拂庙议。二十四日。公闻敌求斥和臣。请以身先之。是日夜半。乱兵露刃诣行殿外。请斥和臣。于是庙堂列书十人姓名。将缚送敌营。有言于 上者曰。斥和诸臣。皆一时民望。如后世议何。 上惕然。即命止之。丁丑正月二十七日。当事者持书往敌营。书辞秘。世莫得以闻。公愤曰。主辱至此。臣敢爱死。晨起痛哭。正其衾枕而卧。拔佩刀。剚其腹。侍者开衾视之。则刃没腹矣。惊号而拔刃。鲜血迸出。气咯咯绝者良久。朝绅相识者。咸来救。 上闻而斯恻。遣内医救药。殊而回生。又下 教。令广州牧。专意供医药。其时御医之视公创者曰。后成血痈难救。公之没也果然。公既病。不能从 驾出。乃上劄以辞。其辞一出义理。不杂利害。皆留中。二月。公卧箯舆而南。不处其家曰。吾不死于南汉。以答国恩。何面目。自安妻子之奉。遂入德裕山之南麓某里谷。结茅舍。易秫田以度朝夕。辛巳六月二十一日己丑卒。某年某月某日。葬某山之原。呜呼。公有百尺亭亭之直。有秋霜皎日万古常鲜之节。前之癸丑。群奸内奰。窃大阿而举文网。阨公于保宫。服囚服。关木索。半载于几。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1L 页
竟投之风鱼瘴毒之聚。其死九而生堇一也。然不能夺公之直也。后之丙子。浴铁之骑数十万。肉薄孤城之下。八路勤王师。或衄或遁。外无蚁子之待。亡论文吏介冑。震怖悼慄。相率而入乞怜中。然亦不能挠公之节也。之直之节。其养有根。其出有源。夫子所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者非耶。孟轲氏所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者非耶。然以一直臣概公。以一节士飏公。是浅之为丈夫哉。公之学。耳目濡染于家庭者既不浅。及其弱冠。遍游赵月川郑寒冈之门。闻退陶李先生之绪。悦而淑之者亦多。然其践履笃实之功。则皆自于自得。平生以直方大三字。为一身之符。警惕于本源则本之心经。浸灌乎义理则本之洛建诸老书。于性理大全。着力最早。夜深而寝。鸡鸣而寤。盥栉定省之外。无毫发念走外。对案危坐。终日不跛不倚。尝论先辈人品之不同曰。人性有二。刚与柔尔。刚属阳。柔属阴。与其不得刚柔之正。宁失于刚。故易贵乎阳刚君子。又曰。学者。当以心小胆大。为一身立脚地。涑水氏平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以胆大也。故公后日受用处。多是一节云。公为人光明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2H 页
俊韪。表襮如一。与人恂恂恺悌。不为牙角。不为畦畛。不为崭截矫激。全有尧舜与人同底意思。至其立朝廷。争是非。謇謇谔谔。屹如乔岳。虽自谓贵育。不能夺。且所雅言。惟在孝悌忠信中。奥理微言。不肯轻说。由是世之见公者。皆不知笃实真儒也。元朝自警。箴若求中说。若德辨录。即公中晚后所著也。于是可见公一身之德。见道之明且确也。居济十年。经史百家。伊吾不辍。至焚膏继晷。大易则日诵一卦。于文章。最喜孟,韩。晚好欧阳凡为文辞。涣若不思。顷刻就数千言。理胜辞达。割裂点缀者。不敢窥其际。孝友天植也。年十岁。侍参判公于庐所。执奠拜献。一如成人。又绝肉以终再期。一如参判公。母夫人劝之肉不可。参判公于终身之丧。虽隆寒。必沐浴澡洁。公则以儿子。不敢同长者浴汤。浴冰井。遂媒疾块结腹下。为平生患。亦不使父母知。母夫人素患泄积有年。公必尝泄以验𤭏歇。及殁之年。又泄。公尝而泣曰。味与畴昔异。竟不起。是时。公年六十二。庐墓下终三年。菜之美者。亦不近口。衰绖未尝暂释。朝夕拜墓。不以风雨寒暑或废。服阕。亦无演门之毁。人以为夫夫也。虽神明所扶。禀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2L 页
赋之遒。固异夫人云。事伯兄。畜其季。能敬而友。与之连案饮食无虚日。苍颜白发日相对。怡怡和乐之色可掬。盖公之道孝之尽。故移于忠。忠之尽。故节义乃著。然节义。即变之遭也。先生之受知于 仁庙。可谓不世事。而谁使尼之。其道终不能大行于世。终值危难。只以义烈鸣。于乎天哉。今 上三年壬辰。 赠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 世子左宾客。丁酉。 赐谥文简公。夫人尹氏。坡平著姓。忠义卫某之女。性贞毅淑明。御婢使。治家第。皆有法。当公之谪济也。宅不剪而业不铲。资三子往来海外以时。贤可知也。与公同年生。先公一年卒。辛巳。葬于居昌治北主谷。同先生竁。辛卯。迁寝合葬。即居昌龙山先妣墓前午向原。丈夫子三人。长曰昌诗。仕为水曹正郎。出为县监者四。俱有治绩。曰昌训昌谟。咸有才行。不幸相继早殁。侧室子曰昌谨。司果。正郎娶忠义卫李希雍女。生一男一女。男岐寿。方为省岘察访。女适崔瑞翁。昌训前娶柳永贞女。生一女二男。女李薇。男岐宪,岐章。后娶慎諯女。生一男。幼。昌谟。娶大君师傅朴羾衢女。生一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3H 页
男二女。男岐胤。女长适曹夏贤。蚤殁。次适尹亨龟。昌谨娶都事李𥳕庶女。生四女。幼。察访娶牧使罗纬素女。生四女一男。长适姜徽万。馀幼。岐胤娶掌令许穆女。生三男。不佞。少先生十七岁。以丈人行视先生。先生则不以先后辈致异。踵相接出入迩列者十有馀年。觌德而心醉。固不浅浅矣。而至其勇进退。立大节处。瞠若乎后。其敢曰。知先生乎。昔不佞访先生于某里。编茅矮屋。土▼(土+刑)脱粟。问先生良苦。则犹然一笑而已。不佞其敢曰。知先生乎。遂为之铭。铭曰。中州清淑迤东蔚。德裕龙门瀜而结。钟生伟人地灵匹。往当幽国作玉雪。吉网如荼不含哕。载迁之静醨羞啜。蛟蛇与对典坟阅。疢相德慧光谁蔑。 圣奋斁伦公脱绁。骞于台阁桂愈辣。濮议一起众喙吃。据礼酋酋龙喉屹。当官而行安柔舌。靡事不争汲犹劣。靡阙不补甫可埒。介然无徒肝铸铁。天独下耳咨如渴。其所规画本稷卨。于丙子春亦献说。顜筴指掌可挽臲。孰谓儒迂桑土撤。柰何乎天隙难窒。羁靮以从戈之孑。宵攻不试鲸喷渤。满城嗷嗷靖康辙。主辱臣死古为烈。吾刃吾砺腹一扶。绝而复苏丹迸血。 上悯其忠药医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3L 页
挈。 列圣培养气孰涅。然公抱负奚一节。澡身洛派汲毋竭。直内方外百年设。序庠芬苾柏板揭。千秋蛾子仰嵽嵲。我铭示后媲前哲。正宪大夫知中枢府事赵絅。谨撰。
某里遗墟碑[权以镇]
夫人有秉彝。不能不慕义。义有大小。事有高低则其慕之感之。亦有浅深缓急。若桐溪先生义烈盖宇宙。某里者。所处义之地也。后之人。因迹兴感。则仰先生之大义。油然兴起其尊华贱夷。忠国爱君之心。固有泫然泣下。裂眦扼腕。思丧元首之无地者。是地之有益于彝伦。岂偶然哉。然则是岂可不识也。先生在山城。自刃而不殊。舆归古里。即入某里深山人不迹之地。盖以死自处也。不食出税之土。不看标号之书。饥饿枯槁。至死靡悔。天下广矣。无一处不腥膻。而独此一区。尧舜之日月长新。中国之礼义犹在。一草一木。与被其昭回。而至今有耿光焉。呜呼盛哉。先生学于家庭。早用力于诚敬之工。义利之分。以易之直方大。为三字符。养之熟。故知之的。守之确。故行之果。其趋义之勇。若转石万仞之壑。而不可止也。其见事之明。若烛照数计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4H 页
而无所遗也。癸丑之台疏。丁卯江都。丙子玉堂之劄。非特明义之直言。寔谋国之至计也。使其言行于癸丑。则虽以光海之昏。必不至亡身。施于丁卯丙子。则狒狸之暴。亦安能饮马于汉水。呜呼惜哉。先生在海栫时。有誓心终不左衽生之句。其尊周之义。下泉之思。万折必东。不以其身之困厄且死而有所挠夺也。况丙子间事耶。事豫定者行不疚。则临大节犯大难。不惑不惧。行之沛然而处之甚安。岂与仓卒慷慨。事久或忘者。同日语哉。呜呼烈哉。人之所以参为三才者。以家而有父子兄弟也。国而有君臣华夷也。先生一出而使一国之父子兄弟定。再出而使天下之君臣华夷定。可谓与天地参。而与日月争光矣。先生既入某里。草舍土床。命以鸠巢。手崇祯一历,紫阳集若干卷。又尝蒐洛闽馀言。为续近思录。亦未卒业。先生殁而门下诸生。建堂于鸠巢之址。以奉遗物。杖一。案一。鸠巢记。手草崇祯历在案上。历面有手题一绝。又弊箧一。紫阳集在其中。傍为斋舍。以处诸生。守之以僧。崇祯七十七年甲申。斋舍火艺。杖,案,遗物殆尽。明年。改搆书斋于僧义岩之石泉庵址。又明年。建堂于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4L 页
鸠巢遗址。以鸠巢记及山居吟咏数篇揭板。历面诗则摹本为簇。丁亥三月。仿沧洲精舍仪。设神座用席。行酌献礼。用春秋每季上丁。行事追慕之义。崇报之禯。长第毕举。而因谋所以久示后世。将竖一石。以斋前岩为趺。先生之曾孙重元氏以诸友之意。命以镇为文。欲以入石。以镇仅识字。今何幸预闻斯事。呜呼。亦荣矣。谨以平生仰止之意。序次如左。
某里遗事记[曾孙重元]
减阴古县北某里洞。乃吾曾祖桐溪先生 崇祯丁丑后遁世之所也。门下诸公。尝于遗址。营小堂。奉杖几及 崇祯旧历。置书斋其下。不幸。前年春。遭郁攸之灾。重元叨与斯文末议。将谋重修。窃自怆然曰。昔者堂中手泽遗物。举入灰烬。而今而后。复何所依像焉。既又翻然自解曰。天地间有正气。亘万古长在而不灭。当 崇祯末。吾先祖以是气托某里。文山所谓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缺)系命。道义为之根者非耶。古语曰。书焚气不焚。吾亦曰。堂虽焚。气不焚。因其址复其堂。以求是气之所托。而仿沧洲精舍仪。用寓追仰之诚。则曷谓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5H 页
依像之无其所焉。且山中所披阅朱书数卷。偶缘散佚在家。旧历卷面手题诗二十八字。有摹本在。以此奉而藏于堂如初。庶几永世之下。遗迹不至全泯也。抑吾又有所瞿然悯然者。吾先祖易箦。今已六十四年。及门耆老在世无几。吾党诸子在六十四年之后者。其于某里当日事。尚不免耳目浸远。况生乎吾后而抚遗迹于此者。但见一堂岿然空山之中。欲问往事。莫从以徵焉则彷徨林壑。岂无怅望者哉。于是不揆猥妄。敢用摭遗稿。述旧闻。为某里遗事。
花叶楼记[郑宗鲁]
宗鲁尝伏读桐溪郑先生崇祯历面诗只看花叶验时移之句。想像当日所以临大变处大义者。其精忠壮节。直可与日月争光。窃为之三复流涕。不觉发竖而神竦。及至 先朝丁巳。自 上特揭先生此句以试士。因授奉祀者官。越三年。又 赐祭于先生而亲制文与诗。诗则 命揭于先生庙。其所以嘉奖褒崇者。字字皆华衮。于是凡景慕我先生者。莫不以为旷世之荣。而顾先生所尝居之某里。虽自士林共为建精舍以尊护。不啻如吉先生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5L 页
之金乌。又以首阳之薇。栗里之秫。祭先生者已百有馀年。而先生花叶之诗。宜亦有以于此焉。表揭之者恨未之知也。今得某里遗事。又闻儒生之言。则前此已建小楼于精舍之前。以管领其花叶。而益寓羹墙之慕。既岁久而圮。则鸠财于一路章甫。又为之重新而敞其制。名之曰花叶楼。将以今端阳落之。要宗鲁记其事。自惟藐末何敢当。但夙抱执鞭之愿。幸而得托名文字之间。亦荣矣。故遂不辞而为之说曰。楼以大明。花叶名之其可乎。呜呼。先生得天地至大至刚之气。其直养于平居而卓立于昏朝者。既已质圣贤确金石而无歉。乃若为 大明扶植万古之纲常。虽古鲁连子,文丞相。莫之过也。此皆载于国乘。播于野史。千百世之下。亦当仰之若泰山北斗。而无容更赘。惟其隐于某里之后。自以腹剑不死。为没身之恨。目不接异历。惟以花开叶落。验夫四时之移者。其炳炳赤衷。盖与红罗岁月相终始。则先生虽自谓崇祯年号止于斯。吾知某里之花叶长存。则 皇明一统之历。亦与之不亡矣。后之游斯楼者。其无以等闲开落视之。一区某里。以为是 朱氏乾坤。而寓夫子春秋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6H 页
之义可也。若然者。先生之大节。尚矣勿论。节此一句诗。其树风声于万世者。亦为如何哉。是则斯楼之以花叶名诚宜矣。而先生陟降之灵。其必眷顾低徊于此。抚兹时物。念彼周京。宜无异于平日。则其所以受我 圣考旷感之褒。致吾宗国守义之美者。安知其不自斯楼之建而益彰矣乎。尝闻有所谓 大明红者。长起志士之悲。今某里之花叶楼亦然。重为之三复。流涕而记云。
揭板事记[尹勉钦]
某里斋。在德裕山穷处。先生之入此山也。有崇祯历诗。又有卜居诗。诗语悲愤激烈。尚令人泪满襟矣。逮至 正宗朝。亲制文赐祭。又制七言绝句。旷世之感。数百年如一日。岂不猗欤盛哉。岭之人士咸议摹揭是斋。以寓尊阁之忱。而迄于今未遑矣。时府使安东金公麟淳来莅济。昌敦教化。崇节义。最于先生事。靡不用其极。于是林公硕馨。与乡人(林之穆,朴润光,郑瑚,郑阳学,郑民济,林致郁。)议曰。此其时也。遂具道其颠未。府使公曰。善。乃摹刻 御制诗若文。又刻先生两诗。又书托于当世名卿钜公。各书大小扁额字以来。皆府使公力也。噫。某里。古有楼。不幸中废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6L 页
而重建者属耳。愚山郑持宪为之记甚悉。余何敢赘焉。然揭板事实。亦不可阙焉无传。乃言曰。揭板之日。多士齐议。 御制诗若文。揭于影堂之北壁上。先生两诗。揭于楼之正厅上。其馀大小扁额。分揭于楼之四方。万叠山中。光华昭回。一片乾净地。正好读春秋矣。噫。 御制诗文。府使公书也。先生崇祯历诗。摹先生笔也。卜居诗。府使公书也。大书曰百世清风楼。松园公(金相国履度)笔也。曰采薇轩,验时斋。枫皋公(金府院君祖淳)笔也。曰鸠巢。府使公笔也。又一诗。府使公作而笔也。皆清阴先生后也。林公硕馨。夏亭公(世明)孙也。夏亭公以一乡耆德。于某里事。至老不懈。与先生姓孙(荣福僐)慨然相议。以斯事为己任。其重修影堂也。公实主之。(语载本斋遗事)今此林公硕馨经始揭板事。尽心力而为之者。亦追先志也。玆敢略缀梗槩。以备后来人观省云尔。
龙泉精舍扁额记[金麟淳]
此龙泉精舍。桐溪郑文简先生居庐之所。而先生所命名者。盖地是龙山而取朱夫子寒泉之义也。其后葬先生于其上。人之尊之也。视他丙舍有异焉。不幸中年。胄孙零替。享礼久废。精舍遂自毁。是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7H 页
岁首夏。乡人尹东野,李尚朝等相与谋重建。余乐闻而相其役。使十数儒生。分掌其事。莫不悉心奔走。越三月。堂宇告成。将以每岁重九日。行岁一祀。著为常式。于是厅事南梁。揭精舍旧扁。北壁上。新揭额曰两成堂。其左曰白云斋。右曰黄花斋。此皆不佞之笔。而三扁亦妄以愚见命名之。极知僭越。而义实有取焉。先生常有诗曰。一生忠孝两无成。乃先生自谦之辞。而忠孝双全。莫如我先生。则一个无字。固不可泥看也。先生在海中。作白云歌。即大行望云之思。而今九日之祀。荐以菊酒。仿吉冶隐祭伯夷故事。先生之忠之孝。于斯益著见。门之名曰如见。愚山郑持宪所命。李君东璿甫书之云尔。是岁崇祯四庚午。即先生刱精舍之再周甲。不会而然者。若有待也。窃为之感焉。
题花叶楼诗[金麟淳]
雉经易地即皆然。旷感 宸褒及两贤。入夜乾坤安所适。有明日月此中悬。山犹高插生肥蕨。水亦长流自洌泉。鹤驾鸠巢同一义。清风百世史书传。
题龙泉精舍诗(二首○前人)[金麟淳]
苍松绿竹是谁栽。三尺贞珉不蚀苔。蹈海英声千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7L 页
古振。采薇歌曲一般哀。白云深处山孤立。黄菊开时客再来。老吏检田归去路。始知羞过子陵台。
壁立龙山独岿然。何年其上葬名贤。古梅寂寞庭苔没。老柏凄凉野蔓悬。四尺崇封犹净土。数间精舍又寒泉。从今不废黄花祭。盛事非徒一邑传。
题龙泉精舍诗[尹彝铉]
此地如何不潸然。山嚬水咽忆前贤。一天至恸南城在。千载英名北斗悬。未久将看回鼠甲。无辞可以慰龙泉。乡人勿替重阳祭。写祝犹应菊露传。
题龙泉精舍诗[郑宗鲁]
三纲天地只身栽。匣里霜铓莹绝苔。万死曾因谣粟谏。一封专为下城哀。荒原泪柏遗骸托。某里残花旧历来。邑倅幸逢清老胄。精庐重建贲泉台。
大静遗墟碑[李源祚]
大静之东城。有桐溪郑先生谪庐遗墟。鞠为茂草。且数百年。知县夫侯宗仁。因其址辟书斋。俾居儒士。夫本土人。为政而知所先后。可嘉也已。余修邑志。得先生一律诗及一跋文于断烂中。表而载之。巡路过县。指点其墟。遂命工表石而竖之。呜呼。先生德义名节。与天地并立。遗躅所在。人皆敬慕。余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8H 页
尝入某里。登花叶楼。奉玩崇祯历书。过娥林之龙山斋。参菊荐于先生墓。永嘉李氏家。见先生围城时血书。斑斑可认。不禁叹咤。今来兹土。谒先生于橘林祠。又得托石记名于遗墟。余之获幸于先生。可谓百世而朝暮矣。余于先生为外裔。慕先生。公耳。何敢私。
松竹书院记(前人)
桐溪郑先生谪庐遗墟。在大静之东城。余既竖石而表之。县之诸儒又建祠而妥侑之。余手书松竹书院四大字以揭之。取先生寄题诗语也。呜呼。先生节义。天下而万世。非一岛之所敢私。今以一片之石。数间之屋。表先生之墟。又以区区之松竹。标号而媲美者。不其少欤。虽然。先生在棘之日。既手植之。还朝之后。又诗谂之。其所感者甚矣。物有时而变迁。亦随地而改性。惟是二物也。南山北海。同一后凋。露滋霜腓。同一特立。今夫先生之节。惟义是殉。处之以文石青蒲。惟此个义。厄之以刀山剑水。惟此个义。围城之刃。某里之历。亦有此个义。院之诸生。苟能爱先生所爱之物。培植护持。相期于岁寒。则其于尊先生之义。守先生之院。亦庶几焉。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8L 页
诸生请余记。临归偬剧。不暇他语。只叙院之所以命名者以遗之。经始颠末。俾诸生自书之。
灆溪书院常享文
刚大之气。文之以学。忠节所激。彝伦乃植。傍邻薰挹。敬慕佥同。惠我邦士。昭格无穷。
某里影堂祝文
伏以樽酒用缶。笾豆是将。高山仰止。日远难忘。
纸牌行祀时告由文[李万运]
伏以百年享仪。一从沧洲。纸牌之礼。今焉始修。
龙泉精舍酌献文[郑宗鲁]
文简公桐溪郑先生。贯日精忠。蹈海大节。时值菊秋。仰慕深切。瞻扫斋宇。敬陈牲币。用昭微忱。永期勿替。
松竹书院奉安文[李源祚]
于惟先生。德义名节。一生成就。万古卓绝。人兽华夷。天彝物则。苟微先生。奈何东国。瀛海迢迢。风声凛凛。松竹之诗。遗躅是谂。牧守竖碑。尤激于心。莫曰荒贸。先享橘林。因墟立庙。升斋为院。藏修揭虔。意义两衬。位板既成。卜日以侑。鲁连所蹈。夫子何陋。神理洋洋。庶不我颦。山橘海藻。物薄诚蠲。起我
桐溪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369H 页
懦顽。永牖后人。
常享祝文(前人)
忠扶舜伦。义秉鲁史。绝海遗芬。松竹千祀。玆值(春秋)丁。式荐明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