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x 页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杂著(附○传○记○序○跋)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1H 页
代忠州士民上麻提督歌谣
云云。某等伏睹 钦差提督军务总兵官老爷东征班师。经过弊州。不胜忻抃感激之至。谨撰荒词。伏呈台下。伏以征伐自天子。奏一月三捷之功。箪壶迎小人。颂万民再生之德。尘清海岱。彩动旌旗。恭惟天下无双。山西第一。论兵迈古。受黄石而学白猿。策勋逢时。拜金坛而坐玉帐。边疆壮宋门之钥。匈奴避汉将之飞。弊邑不天。顷见䘐于小丑。危亡无日。幸赖控于大邦。 帝曰往谐。惟汝一二文武将相。王赫斯怒。出我百万钱谷甲兵。复三都宁安小成。越六载未讫天讨。汉庭谋师无逾老臣。唐钺临轩不如福将。东南健儿。燕赵技击。前熊后罴。金鼓号令。旌旄指挥。左霜右雪。直为壮曲为老。仁者无敌于前。十则围五则攻。屈人不战为上。何劳穴中之探虎。忽见幕上之飞乌。半渡归击。东风助赤壁之火。一鼓作气。南海涨血色之潮。大寒必有阳春。足见天心之悔祸。太半适当今日。首睹坤倪之永清。济兆民时乃功。抑秋毫皆 帝力。铜柱已铸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1L 页
于南极。衮衣宁久于东征。薄言还归。瞻彼旟旐旆旆。岁云暮止。今我雨雪霏霏。壮士长歌。挽银河而洗甲。残氓感泣。戴香盆而迎门。伏念乱离馀生。须臾忍死。自怜周黎之孑遗。不图汉仪之复睹。拯己水火。是生死肉骨之恩。复我邦家。有仰父仰子之乐。伤哉贫窭。玄黄蔑报于篚筐。卓乎奇功。丹青敢摸乎日月。箪醪略设。短引俱成。诗曰。
东海有国。维 帝绥服。岛夷狺然。肆厥虿毒。我是用急。父母是告。 王师有征。惠此东国。
爰整其旅。有臣如虎。煌煌者钺。我扬我武。有严有翼。如震如怒。岛夷喙矣。空厥蚁聚。
东海洋洋。武夫洸洸。岛夷既遁。告成于 王。王曰还归。衮衣绣裳。曰归曰归。日月阳止。
我公归止。四牡騑騑。公归不复。我心西悲。公来活我。 天子命之。 天子万寿。无疆无期。
  东海四章章八句
罗烈女传
烈女者。罗女而媚于李。罗为安定右族。有梁山郡守裕善。生庆兴都护府嗣宗。府使之子曰云杰。是为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2H 页
烈女父。母延安金氏。学生波之女。让宁大君其外祖也。烈女生而婉淑有志操。善女工。能通晓阀内范。生二十二岁。乃字于处士公。时处士公连丧二尊人。祥琴甫御。家大旁落。煢然窭也。烈女来主馈。拮据治生业。日夜机杼间以佐之焉。家有公仲季者凡五。而皆未娶或幼。烈女佐处士公为友于。抚爱如同腹。资橐中装。咸以时室之乡人。人皆难之。处士公虽处贫约乎。负气豪俊自喜。故日游渔猎诗酒。坐客常满。而饬馈具酱酏。辄咄嗟办。阒不闻庖声。至姻党里闬间。周恤贫乏。无惮筐篚。毋论戚执。皆谓处士公家为饶。即处士公亦忘贫焉。处士公绝不视产。而独烈女俭勤以持室如此。与公相庄者十九年所。而公发背滨危。烈女昼宿泣。惨悴废貌。迎医医来。即为恳恻语祝医善治。医亦为之涕簌簌下也。夜辄炉薰臂炷。拜天而祷曰。天乎庶得以身代所天。闻人肉利于病。一日。操其刀入室。人莫能窥。亡何。断一指血淋漓。绝而复苏。取其断饵公。冀或小已。病不可为也。竟不起。公疾可三月。而公一粥亦一粥。公不饭亦不饭。及公殁。口不水酱痛欲绝者数矣。而曰。天乎吾何惜一线而不从逝者。既又哭曰。逝者无三尺息。吾而从逝者。丧而葬而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2L 页
祭而谁执。即强食。视谋于公诸兄弟。以克窀穸。过期不释服。奠哭如初。又过再期。毁瘠日深。骨不克立矣。服既阕。恒衣白衣。娣姒家或有醮设造请。皆辞焉。一夕。有盗数十持炬操挺突入。烈女急趋神主室倚立。老婢追及之。请扶掖远避。曰。则未亡人所倚者主也。吾何远避。坚拒不移。念火及主室。则将怀主出避者也。盗迹之。以杖击伤其头。流血被面。仆地良久乃起。闾党闻者。啧啧惊叹曰。是媚也。不独居平行义世无两。颠沛仓卒。碎首卫夫主。不殒者幸耳。如其烈乎。如其烈乎。遂以后先状列于邑大夫。部使者上之朝。时 宣宗大王临御之六年也。方下公卿有司。崇奖节行。格当旌。越五年丁丑。命太常赐以烈女号。棹楔其闾。表厥宅里。而赐复赐粲亦相续也。烈女大嗟叹曰。未亡人未即下殉逝者。久于世。非志也。圣朝奚取于一嫠。而光宠至此也。自在哀毁中。右乳结核。岁寝大。楚痛不形诸口。以故虽兄弟亦不知。积数十年。痈而决。遂不救。心固决一死。初无求活计也。时万历庚辰后四月。距生正德己卯。得年六十二。无子女。举为襁褓。育处士第三弟第一子名德胤。即西溪子也。以法终不得为之子。而后事则盖托之云。临殁前一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3H 页
日。喉语西溪子曰。来月当有事。吾宿舂粢盛而贮之瓮。已矣吾不与祭矣。盖自称未亡人以后。朔望之奠。岁时之飨。无不一心精白。以冀歆格。二十年如一日也。处士公讳浑。月城人。观察使尹仁曾孙。隐德不仕。家于清州石花里。即所旌里也。西溪子以举行荐。累官为义城令。处士公与余曾大父为从昆弟。余生六龄。犹得觐烈女之懿行。后三十年。从西溪子受学石花里。幸习烈女之懿行。后三十年余。谒西溪子于玉华山。西溪子谓余曰。吾世母烈士不可无传。非子其谁宜为。辞不获已。次而传之。外史氏曰。东方虽僻处海隅。天下古今。以礼义归之。为士夫家女者。不移醮成俗。庶几乎家靡他而户终一。非有卓卓出类离伦者。难为难若烈称矣。余于是益知罗烈女之为烈也。当割指荐饵也。至诚宜若感神。而公竟不起。及乎盗变。宜若见佑于冥冥而反被击。且也天道福善而弗使胤。三者所遇。何其不幸于天者累耶。呜呼。非三者所遇。何以成其烈。 圣朝旌之。行者式之。风声百岁。烈日争光。天之所以幸烈女者。亦不既多乎哉。噫。
仁义阵檄(壬辰义兵将朴春茂起兵时)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3L 页
不共戴一天。礼经之大义。必欲复九世。春秋之美辞。为君亲而除雠。在臣民而何缓。顷者 国运中否。 王业多艰。蕞尔海岛之小夷。罔念卵育之大德。豺牙密厉。蓄不率不恭之心。虺毒潜吹。非一朝一夕之故。飞龙马孔雀鸟。诈修贡周之仪。步光釰屈卢矛。实行取虞之计。舞两阶之干羽。岂无帝舜之格苗。问九鼎之重轻。慨欠王孙之却楚。妖祲涨▣。指日之凶锋始挥。杀气缠空。射天之兵势孔炽。奔鲸鲵于禹域。走犬豕于尧封。边城失险于金汤。列镇解崩于瓦土。睢阳城里。谁是守死之张巡。郭州营中。尽学夜遁之成裕。狼顾鼠拱。三宫之天将焉归。云散鸟惊。八州之王师自溃。七十州礼乐文物。惨目左衽之腥膻。二百年休养生灵。伤心涂地之肝脑。鸟岭天险。倘得一夫之当关。汉北王城。奚遽廿日而失守。至于銮舆播越。 庙貌蒙尘。岂忍言哉。凄凉去邠之行色。尤可痛矣。式微寓卫之王灵。天地无情。丧乱至此。横流虿毒。深入三韩之旧疆。未靖妖氛。式至四月于今日。周宣有拨乱之志。尚少方召之壮猷。唐室值中兴之期。犹乏李郭之仗义。 庙堂无策。何日平戎。阃帅非入。谁复敌忾。争媚门庭之寇。坐偷姑息之安。窃观福星之在吴。可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4H 页
占皇天之悔许。中原父老。怅望宋帝之旌旗。三辅人民。泣思汉官之仪度。有一旅足以兴夏。矧万姓义不帝秦。幸赖 皇上之威灵。方扫荡之不日。抑因 殿下之神武。庶肃清之有期。某等俱以一介腐儒。素非百夫之特。国耻未雪。誓不与贼俱生。主辱方深。尚晚为臣一死。兹与一二同志。纠合数千义师。天兵渡辽。尚勤万里之来救。孤忠许国。敢爱七尺之微躯。方誓深于除凶。宁有嫌于出位。军旅未之学也。虽曰白面书生。忠义素所激焉。不减红颜壮士。神人交慎。众庶同仇。莫非 祖宗之遗臣。奚但五世相韩。苟有人民之愤惋。古称三户亡秦。人亦杀其兄。几多丧兄之弟。而忘杀尔父。尽是亡父之儿。下则父兄之雠。上则国家之贼。谁不切齿图报。争淬刺之锋仇。士有断发斗心。竞唾歼虏之掌。凡百忠臣义士。愿一协力同志。虽在缁发之徒。咸体抚养之泽。同得忠义之性。宁恝枕戈之忧。如熊如罴。幸左为刘之袒。自南自北。庶同相应之声。鞠诸葛之躬。洒温峤之泣。翊戴晋室。共寻刘段之盟。誓清中原。往击祖狄之楫。游魂宁久。迅扫九庙之腥尘。鼎鱼将穷。收复两京之钟簴。回龙驭于北阙。返凤跸于西岷。恬溟海之风涛。浴河湟以兰芷。乾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4L 页
坤再造。克亨周命之新。日月重光。不失汉物之旧。柱天勋业。香竹帛于千秋。捧日精忠。照麒麟于一代。在此一举。勖哉诸君。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铭(庆州尹时)
  孝
孝之为德。百行之源。尧舜之道。于此乎存。我愿吾民。各尽子职。敬事父母。孝养须极。人伦日明。风俗日迁。若其不率。罪三千。
  悌
惟悌之实。从兄是已。善事长上。亦其一义。为人子弟。率是为贵。毋或凌侮。尽其礼敬。乡党州里。无不称行。不悌有刑。罔干吾政。
  忠
尽己之心。斯谓之忠。仁贤旧邦。岂无遗风。单薄从厚。舍伪归真。毋得自欺。毋得欺人。忠厚一脉。流行上下。果若斯言。方为善化。
  信
先圣有训。无信不立。凡在乡闾。朋友交接。言行之间。务从信实。末路诈伪。对面欺欺。我愿吾民。勉勉相规。上下相信。彼此何疑。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5H 页

礼之于人。重于食色。天理节文。人事仪则。内而一身。言行必饬。外而一乡。交际必敬。让畔让路。化行一境。礼俗既成。锥力何竞。
  义
义者人路。孟有明训。凡我民斯。胡不自奋。造次颠沛。惟义之比。不谋其利。但正其谊。生死熊鱼。取舍可辨。人皆勉行。薄俗于变。
  廉
砥砺廉隅。古人所美。如何末路。只尚贪鄙。兼并武断。从此而起。我愿吾民。清介自守。一箪万钟。辨其授受。争讼自息。化俗何有。
  耻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行有不善。犹恐人知。如其知耻。曷若不为。我愿吾民。扩充此端。耻不若人。思与一般。有耻且格。圣训不刊。
花山洪使君同榜会序(慕堂洪公履祥)
同榜谓之同年。同年有兄弟之分。以时而修其好。情义之所不已者。而世故多端。聚散不常。杏园一分袂之后。能为盍簪之盛者。盖未之多见也。癸酉司马。当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5L 页
时号多得人。花山洪使君,月城李令尹。俱以今之名宰。出守南藩。相与谋曰。吾同年今有官岭外者七人。家南土而幸无恙者亦八九。盍于斯时修其好也哉。噫。余之先大夫。即榜中之一人。不肖今忝按节于兹。得闻此举。宁不乐为之助而欢成之乎。诸公之在道内者。指期咸集于花山。闻风邂逅而会者。亦有湖南之二上舍焉。壬寅孟冬既望。即其日也。湖楼公馆。无非胜所。而必席之于使君之衙庭者。以使君大夫人在堂故也。团圆千百里之面目。畅叙三十年之悲欢。琴歌永夕。且以秉烛。升堂拜舞。鹤发怡颜。邑之故老。聚观咨嗟。皆曰人间之盛事也。呜呼。有亲康宁。而与数十同年。奉寿于前如洪使君者。诚人间之盛事也。孤露如不肖者。与在今日之席末。得睹诸公之无疾病与。则岂不为之向隅怆怀。继之泣血也哉。绘事既具。因书识之。万历癸卯暮春上浣。嘉善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兵马水军节度使,大丘都护府使巡察使月城李某。谨跋。
达城营轩记(大丘号)
岭之南。于国为大藩。疆理之广。人徒之多。最于八道。且与狡夷隔海为邻。有患先当。以一路之保不保。为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6H 页
一国之安危。尚矣。凡府州郡县。六十有奇。号令黜陟则一听于观察使。肆其为任。厥惟艰哉。然而旧制治无常所。及瓜为期。輶轩电驰。原隰无间。经始未究。代斲已至。军民庶绩。职此不凝。识者病之久矣。自急海事来。观察职兼察巡。总制水陆诸阃。机务愈重。宣力尤难。左右分合。皆试莫可。留营之议。于是乎起。恭惟我 主上殿下再造东韩。殷忧南顾。盖尝断自 宸衷。有方伯留营之命。未几还寝。万历己亥春。庙堂因寇退策善后。一二大臣建白。请申前命以达城中营。而邑道里四出如一。处中控制。无便于此。遂仿两界。置营居守。于是韩公浚谦特应是 命。杖钺东来。实先经理。布置规画。卓越常情。因府治拓遗基。次第修缮。拜极有堂。视事有厅。未及苟完。公以言去。营亦几废。金公信元继按于此。而前首相梧里李相国体察南巡。营议赖以不挠。今领台汉阴李相国继开体府。仍其已成。且图经远。闻于 朝。请以观察带府使号。匝二载为期。置通判为贰。并属旁县。补其不足。上皆可之。斯营之创建终始。大都如斯已。呜呼。居静而制动。天之道也。久道而化成。易之义也。天下之事。小大由之。夫以方面之重军民之寄。而酬酢于奔走之中。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6L 页
报政于期月之间。此能者之所不能也。兹者 朝廷命建斯营。向之奔走。而今易以留治之静。欲其制动也。向之期月。而今易以再期之久。欲其化成也。然则当此任而居此地者。继自今将何计以称塞之耶。我图尔居。知非为风雨也。迁其私人。知非为饥寒也。金带于腰。非驰骋之具也。玉节于前。非呵拥之饰也。九重有忧。分之于一身。四目有明。达之于千里。揽澄清之辔。褰采访之帷。于以尽承宣之责。而不徒为专土疆督货贿而已。况此吴薪未撤。楚氛甚恶。大劳才艾。疮痍未起。绸缪阴雨之备。劳来安集之策。丛于厥身。宜不暇食与寝矣。京兆之驺从。何忍其如云。天雄之烛泪。何忍其成堆。惟当敬尔有官。居之无倦。一年二年。念兹在兹。不出尊俎而精神折冲。令修户庭而人得湖山。锁钥壮。纪纲整。教化宣。然后无负于 朝家建设之意。而或庶乎制动而化成也。不然。以厚栋大梁。徒为俾躬处休之地。则息偃栖迟。有甚传食之讥。久非其位。终无得禽之益矣。一枝棠阴。足以成二南之化。又何必渠渠为哉。余以不才。承二公后。一遵约束。奉以周旋。血指汗颜。取笑傍观。方窃愧惧焉。韩公今按湖南。贻书属余曰。营吾创也。子其记之。使后人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7H 页
知所始吾志也。呜呼。此所谓旧令尹告新令尹者也。吾何以不文辞。于是乎志以措壁。
游国岛录
安边府东。有岛海中。曰国岛。以奇绝名于国。岛以国名。其以此欤。余本好奇。思见之未有因。岁乙巳。按节关北。丁未夏。秩满将归。历安边府。谓府伯金君景择曰。余已瓜熟。纳节南归。盍与往观所谓国岛者乎。金君曰。当具船焉。翌日。与亚使李君孝叔暨府伯行文城倅柳君正由。送余追及于此。布衣生金而玉湖西人来随余者二人并从之。出府北门。秣马于沙岩进士李桂家。吏白明日不可保。今正无风。可以行舟。即策马驰过七八里。崖尽而海。于此始望岛之形焉。海边平沙。长可十五里许。人马踏沙。步步生响。此所谓鸣沙。有海棠丛生于沙上。其花或开或落。诗僧所咏鸣沙十里海棠红者。近之矣。沙尽取径于山脊。东趋十馀里。到鹤浦津。舟人舣船待曰。日未暮。可往返。与诸君共一船。船盖三小只而结为一者也。促橹而行。行十里。即抵岛之西岸。岛之大仅数百亩。西南低侧。东北高而偃。其中霔而深。其上多生箭竹。自南移植者也。藤萝蒙蔚不可登。自西一面直视其上。则乃寻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7L 页
常一小屿。未有奇也。府伯曰。舟小北渐佳。余曰北。乍回数十步。山之下有短石柱罗列。其出水或数尺或一二尺。头平可坐。大如盘。微有棱。其列立于岛崖者。亦皆六棱石柱。而排比如也。然始见不甚奇。更过数十步。柱渐高见渐奇。又过百馀步。柱最高而见最奇。柱之长可二十馀丈。其棱之正立之直。虽使般输引绳。郢工运斤。斲削之精妙。未足以过此。众柱相比。其密如束。环一岛皆然。非但外面如此。其中亦皆众柱束成而戴土者也。柱之高处。上头各戴一小柱。危若将坠。令人心凛不可近。其下有两窦相并。窦皆丛柱之中折。仍以成孔者。两窦之广。并容小舠。高皆四五丈。东一窦不深。西一窦深可入四五舠长。乘小舟明火烛可入观。余恶其危。止不入焉。自外而窥其中。仰见其柱石之根。有若利剑一刃斫斲。其平覆于上。若屋上板子。条条皆有六棱相接之痕。柱虽中断。而腰上皆挟束于众柱中。以故不坠。不然则石安得无根自立于虚堂哉。柱折而成孔。在厥初为然耶。或后为海涛震撼啮食而然耶。未可知也。窦之小东铺石之地。颇似宽阔。可坐可步。相与下舟而步。逍遥而乐之。自此至东边。转而至南边。皆一样。虽或高低不等。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8H 页
登降不费力也。正东面柱列之势。暂拱焉如屏半围者。其下排列之石。不知其几千百。皆若平地焉。观其石。非别有石也。自古以来石柱相继摧折。其根为海波磨洗。仍得平铺。一石皆可坐一人。世传谓千佛坐。每石相际。区而别之。微缝细罅。相错六出。整整不紊。有若穹龟露背于波心。其纹相络如也。有两处各数柱。新为摧落。堆积于下。府伯曰。余四月来观。未尝如此。此必近日所折也。余仍思石之平列于下者。既是折柱之根。则其所折石块相继堆积于下者。当不知几千百块。而今无一块见焉。此何理也。海中仙俦巨灵呵护此岛者。随积随拾。搬移别处耶。抑其石体不坚。为波涛所磨碎。为土为沙而飘荡耶。石质虽大且重。而海中风涛甚力。其为所簸扬而去。有似溪涧边小石为潦涨所走耶。皆不可知也。棱之成六。万柱如一。造化之逞奇于此。抑何意也。石本土中阳物。而六者。阴之数也。安知非洪濛剖判之初。此石为石中之阴石。而得阴之数。因以成质者耶。夫雪本阴气所凝。千片万点。皆为六花。此为可證也。天地造化之迹。皆出于自然。而其赋于物者。形形色色。神妙不测。如草木之花叶。鸟兽之羽毛。皆雕镂之所不及者。何莫非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8L 页
二气之良能也。今夫石。大而为层岩壁立。小而为拳块沙砾。圆者方者锐者直者。夫孰使之然哉。人常耳目之所及。故恬不知其为奇。而独于此石之六棱矗立者。耳目所不及。而知其为奇。造物者固未尝有意于为奇。顾人自为奇。而称造化之奇。不几于识造化之浅耶。然其为岛北南乍奇。而正东最奇绝。其西则无所奇。人之所从入者西也。其东南北之奇。必至其下。始得见。非望见所可及。若人之怀宝者背坐而自秘。使人不得见。然则谓造物者之无意于为奇。亦不可得也。因共一大笑。舟而小西。柱之棱稍异。而如水泡大小孔无数。内有圆石之含包者巨细相杂。尝闻曹南溟以为小石之包在大石者。即先天未消之物。此或然矣。府伯曰。舟将返棹。盍由来路再观耶。遂戒舟人。如其言再观。犹不知其厌也。日已西。舟亦西。转头而望。已失其奇。而了于目而记于心者。充然若有所得焉。下舟于火灯之渔户。已明灯矣。是日朝前阴翳。夕乃开霁。竟日无风。波伏不兴。诸山虽有云气。而海之乾端坤倪。敞豁如也。舟人相谓曰。自古使客之来观。未有得天日如此。翌朝。复与诸公登舟行三十馀里。下于沙岩返府。观岛之日。闰六月二十五日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9H 页
云。
益斋先生集跋
惟我先祖益斋文忠公。挺生丽季。其道德文章之盛。传之信史。载之志铭。班班可考。非后人之所容追赘也。所著乱稿,稗说及所撰孝行录等书。旧有板本于鸡林。鸡林即我李之陇西也。然其行世既久。剜缺几尽。屡经兵火。并与其人家箧笥者而俱烬。吁。生乎数百年之下。溯乎数百载之上。得见其英华之发者。独赖此篇之存。而今日湮晦有至于斯。此斯文之所共叹惜。而况在为之后裔者乎。孙之不肖。幸忝尹兹。即与宗人之在斯境者。亟谋重梓。人皆乐助其费。继以西川郑相公再以书嘱之勤。族祖前正言光胤氏搜寄其家藏孝行录。勉以并刊。噫。以不肖追慕之拳拳。而复有宗人之助。相公之嘱。正言公之勉。此事之所以克济也。本稿及说与录三书。总若干卷。皆亲加雠校。大其字于旧刻。且收辑诗文之逸于本集者数篇。附之卷末。至其孝行一部。乃于簿领之暇。手自缮写者。非曰能之。欲寓其区区敬慕之意耳。刻既成。不可没其颠末岁月。于是乎万历庚子中秋。十一代孙通政大夫守庆州府尹某。谨跋。
宋史详节跋
宋元二代史。有松坞刘氏通鉴续编。行世已久。而文辞繁穰不便记诵。不佞在西征时。戎务之暇。辄不自揆。删节为此编。以便子侄之观览。只欲私于一家者。非敢有意于笔削前史也。然其四百九年之间国家之兴亡。世道之治乱。贤邪之消长。华夷之盛衰可以为后世鉴戒者。未尝不三侄意焉。其知我罪我。则以俟后之君子云。时天启二年杪秋翔朝。碧梧病士。志。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89L 页
毁誉说赠张生(致云)
有张生者游于余之门。一日。瞿然进曰。某知己自不敢不谨。且于接乎人也。未尝以所恶加之。故乡里或皆称善。而某甲者独毁之不已。嫉之不已。吾不敢不致怨于彼。余曰。坐。吾语子。子乌彼之怨。是非毁子者。乃誉子也。非嫉子者。乃爱子也。子自视。子之持己尽其道乎。接人尽其礼乎。所以为持乎己者。果能入则孝。出则弟。居处恭。执事敬。内而容貌四枝之上。外而视听言动之间。无一不尽其当然之则乎。所以为接乎人者。果能老其老幼其幼。上不骄下不慢。推之乡党都鄙之下。施之厚薄亲疏之分。无一不尽其交接之礼乎。于斯二者。果无不尽。则吾且有说焉。子谓自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0H 页
生民以来。圣何如周公,孔,孟。贤何如屈,贾,程,朱。才何如荀卿,韩愈,苏轼诸人。圣如彼。贤如彼。才如彼。流言周公者管蔡。毁仲尼者叔孙。谤孟氏者臧氏之子。椒兰谗屈平。绛灌谮贾生。程朱以党论放。以伪学禁。荀卿废。韩愈贬。苏轼谪。其馀何限。噫。彼数圣数贤与数君子者。犹不免有毁之者。则生乎世。立乎人之类。必欲人之无毁己。难矣。然而君子处乎此也。所恤者。不在彼而在己。何者。己果能自尽。而犹且有毁之者。则有若毁彼数圣贤数君子者。其于数圣贤数君子之德之才犹自若。而多见其媢嫉者之不知量也。己或未能自尽。则虽人无毁之。而过情之誉。交口之称。日至于前。自反而顾。宁不愧于心。独居宁不愧于屋漏。独寝宁不愧于衾。仰不愧于天而俯不怍于人乎。非惟不能自尽。且或有过失之可指。甚至放僻奢侈。无所不为。则吾知自愧之不足。必将见正于人之不暇。见正之不足。必将被人群起而攻之。群起而攻之不足。必将陷于刑戮而后已。然则吾见其毁者之非失。而见毁者之自失也。善乎子产之言曰。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今子之于所谓二者。既无未尽。则姑且以数圣贤之不能免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0L 页
自宽。如或未尽而且复有过失之可指。则子盍无怨乎彼。反求诸己曰。彼之毁我者。我有见毁之失欤。彼之嫉我者。我有取嫉之过欤。吾所以持己者未尽其道欤。接人者未尽其礼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日新之。又日新之。勉勉循循。终至于至善之地而后已乎。夫如是则吾见今日之毁子者。必将誉子于后日。今日之嫉子者。必将爱子于后日矣。于乎。夫谤何伤焉。庶人之谤。有国之幸。而衰世鉴之。朋友之谤。君子之幸。而小人怨之。人恒过然后知改。谤然后知其过。今子无某甲之谤。而徒有乡里之誉。则必且自以为尽矣足矣。安然肆然。日入于怠惰非僻之境。无今日之瞿然矣。向之毁嫉子。乃子之疢疾。而今日之瞿然。是子能改之药也。然则向之毁子嫉子者。非特将誉子爱子于后日。今日所以誉子爱子。庸玉汝于成者。亦已厚矣。乌彼之怨。退而书其说。且以自警云。
策问
问。喜怒哀乐同出于情。而独于哀之极也。必哭发于口。涕出于目。其理何居。死丧之哀。常也无论。历观前古。可议者非一。麦秀而欲哭。获麟而沾袍。乐天知命而有此。何也。路岐南北。丝染黄黑。有何可哀。雍门之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1H 页
弹。牛山之登。抑何所感。临表而出。立朝而收。忠烈孰优。言国噫呜。登亭相视。得失可言欤。七日之哭终能存楚。半夜之啼。竟至乱晋。若是其相反。何欤。独驾穷途。出于狂猖。携筐市上。近于骇俗。抑其志之所存可闻欤。裂麻哭庭。聚朋撼门者。皆得谏君之道欤。帐中数行。恶在英雄。堂上一跌。不几儿戏。霜降城崩。有此理否。石泣金涕。亦何异也。其从古以来。发而中节。善哭者谁欤。今方圣主在上。世登春台。至和人心。人皆喜色。然而或有如古人所谓向隅之泣。一路之哭者乎。如欲回哀为乐。变哭为歌。其道何由。诸生抱璞多年。必有怀贾生一痛二涕之志者。其各喜鸣其不平者焉。
问。风水之术。始于何代。而祖述于何人欤。其说足可传信而无疑欤。如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东西及度原观流。望楚观桑。诗书所载者。皆以此术而言欤。历代建都卜邑。未始不择地。则随其地气之衰旺。而兴废存亡应之者。可得历指而言欤。至于人之葬也。卜其宅兆。占其时日者。亦有礼经之可稽欤。阴阳禁忌吉凶祸福之说。有何所据。而亦起于何时欤。百岁后知有帝宫夹墓。三年内知致天子来问。其所以能知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1L 页
者。亦何所见而言之欤。马鸣而得佳城。牛眠而寻吉地。灵异之说。果可信欤。折臂三公之应。患目累世之咎。当为上公之言。必至极位之说。不利长子之徵。害兄福弟之验。其吉凶祸福。妙合不爽。其理何欤。沙涨之原。宜为抄迁。而刑戮及其身。诏赐之茔。必非凶地。而族灭在其子。有不择葬地。而兄弟宗族寿贵显赫者。有祖父火化。而崛起寒微。身致相位者。其不验之若是。抑何理欤。先儒有培根枝茂。彼安此安之论。亦有三迁父墓。预卜风罗之事。则固不以此术专斥为理外之说矣。而后有人著以先及山之戒。讥命制坏土之失。宋朝名臣。尝奏乞禁。我 国初儒臣。亦上疏极论。兹四人学术见识如何。而能斥绝不信若是欤。夫孝子慈孙。谨重亲之遗体。无所不用其极。则相冈垄之形势。择土地之光润。以为万世归真之宅。此固至情所寓。而末俗好怪。术业多岐。拘泥太甚。惑诬是事。举世倾信。不讯端末。至有迁移不常。四五易而不已者。有偷争而兴讼狱者。有拘忌各房而骨肉化仇雠者。其流之弊。一至于此。何欤。如欲使业是术者务要循理。不归于诞妄无稽。使世之人惟谨五患。以安厝亲体为心。不至于惑信祸福之论。其道何由。诸生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2H 页
皆以通方之学。必欲的礭之见。其各著于篇。
问云云 天理人性(题在崔简易集)
对。执事先生奉纶九重。下策多士。时政得失。可问非一。古今事物。可询亦多。而今以天理人性。发为问目。欲观诸生所学如何。吁。性与天道。子贡未闻。以愚无似。何能有知。然身具太极同得。则天性吾所固有。初非分外。平日管窥。敢不仰质。窃谓未有天地。一理先具。两仪所生。万化所根。至极无名。是谓太极。二五化生。民有秉彝。五常皆备。万理俱足。浑然本体。是谓至善。然而本无形象。不落方所。冲漠无朕。声臭难寻。则其为真体。实本无极。人禀此理。先有是气。清浊有殊。美恶乃分。则善及复初。在治气质。是以。先圣立言。其高如天。无所不包。而初非欠阙。后贤垂训。其近如地。无所不备。而尤觉详密。前后一揆。端可见矣。虽然。理在于天而各具于人。性拘于气而易循于偏。具我之理。必须明之。气蔽之性。必须养之。明之养之。在于为学。所以为学。何以用工。静存动察。互为其端。先知后行。无失其序。如斯而已矣。如或学失其正。则不明其理。理有不明。则不知其性。惟其不得于心。故不得于言。而毫差千谬。异言喧豗。其为害道。可胜言哉。如或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2L 页
体认天理。扩充本性。则舍是学何以哉。请因明问。及覆论之。羲文一书。以道阴阳。而大传赞易。揭出二字。混然一理。指以为名。此非夫子所谓太极乎。太极一言。言理已尽。天下后世。更无异辞。而又以无极冠之其首。濂溪图说。不几于床上叠床乎。七篇垂训。极本穷原。谓水无不下。人皆可尧。使人扩充。不假外求。此非孟子所谓性善乎。性善一说。扩前未发。有功圣门。无以有加。而必以气质兼论人性。横渠立说。不几于屋下架屋乎。噫。只言太极而不言无极。则所谓太极。反同一物。后学错认。谓有形象。不足以为万物之根。故光霁胸襟。迥出常情。灼见道体。两下说破。无中含有。下语精密。大传之言。虽无未尽。无穷之妙。因此益著。实合夫子无体之易者也。徒知本性而不论气禀。则譬如一水源清流浊。其流之浊。不加澄治。无以得反本源之清。故俯读仰思。体验精切。即就气质。论其偏正。欲其矫揉。复其本源。而君子弗性。语意宛转。孟子之说。因益明备。沕合程子才禀之说者也。呜呼。太极两字。羲文不言。而夫子始言。无极一语。孔孟不及。而周子始加。性善之说。孔门不道。而孟子始道。气质之论。亚圣不及。而张子始发。前圣后圣。相继阐明。开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3H 页
视后学。同条共贯。虽谓有待。固无不可。徒费名言。岂亶然哉。紫阳夫子尊信图说。其于首句。极言实叹。而象山兄弟大拍胡叫。排诋无极。指谓妄加。吁。彼禅此儒。道不相谋。其为不合。无足怪矣。荀杨言性。曰恶曰混。专指其气。实不识性。韩子三品。合气与性。虽过荀杨。未免太拘。吁。择焉语焉。俱不精详。韩则近似。荀杨奚取。然则道一而已。两存乌可。有以兼济。吾未之信也。呜呼为学之道。虽曰多端。论其至要。其目有四。存省知行。阙一不可。然为其事。岂外性理。天有太极。在人为性。人得是性。全之在学。学以明理。学以养性。则为圣为贤。端在于此。穷神知化。亦由于是。贯性与理。大哉学乎。夫其寂然不动。太极之静。于斯时也。一意存养。感而遂通。太极之动。于斯时也。随事省察。学问思辨。穷格讲明。性分所有。推极通贯。克复迁改。真积力久。性分所具。实浅深造。此四者之工程也。吁。动静无端。程子有言。则存省二字。固无终始。明善诚身。中庸有序。则知行两事。自有先后。又何疑哉。由是论之。理外无性。性外无学。学而穷理。学而尽性者。上焉孔孟。下焉周张。是也。学不明理。学不知性。彼哉陆氏。陋哉荀杨。是也。阙于格致。惜也韩子。上继孔孟。其惟朱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3L 页
子乎。后之学者欲明其理。欲养其性。则循此四者。勉勉不已。其庶几乎。执事于篇末。问以他日事君。何以进说。噫。忠不忘君。大哉问也。在昔朱子将进经筵。有要于路曰。诚正四者。上所压闻。戒以勿言。朱子曰。平生所学。只此四字。何敢欺君。遂入奏之。愚之所学。亦不过如此。若论诚正本原。则天理也。天性也。若论诚正工程。则知行也存省也已。太极之理。讲之于上。则可以羲文我后。性善之说。陈之王前。则可以尧舜吾君。耿耿自奇。只此而已。执事以为如何。谨对。
守城条约(咸镜监司时)
惟我咸镜一道。地接山戎。自昔为戎虏吐吞。御虏保民之道。虽在平时。尚宜无忽。况今忽贼鸱张。边患日深。早晚蹂躏之祸。安可谓必无乎。小民愚昧。不知其保身避害之机。唯以安逸度日为心。然其为民上者。乌可一任其如此。而不为预思守御之图乎。外自六镇。内至各邑。方奉 朝廷命令。修缮城池。以固保障。其守御节目。当先讲究。偶得中朝巡抚山西都御史吕条约防胡守城方约。段段可法。若依此而守之。万无一失。但欲举而行之于今日。则或其规制有宜于彼而不宜于此者。故不揆庸拙。参以今时规制。就加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4H 页
增损。立其条约如右。惟尔士民军卒。详之。
一。凡城不宜大。大则难守。不宜卑。卑则易登。大城把厚五丈。顶阔半之。小城把厚三丈。顶阔半之。高须三丈五丈。卑亦不下三丈。垛高六尺阔七尺。垛口两炎相对。中间相去。布尺一尺二寸。每垛内置悬眼穴。以便窥见城底之贼。且可放铳用枪。以打登城之贼。一垛或两三穴不妨。又于每垛正中安穴。中偃横长▣尺高▣寸。以便射箭放炮。且瞰外贼。若值雨雪。则藏挂弓箭于其中。亦俟法也。每七十步立城廊。连三间于城上。引出城外二尺半。置炮穴上下相错。每穴上置其缝眼。以便见贼。且开板窗于每一间。撑起板窗。以便射箭。贼入城根。左右旁制。无便于此。且贼入城廊之下。则举其踏板而击刺亦可。射手炮手。择其高才者。置城廊上。弓矢丸药。亦多备置。两廊交相射打。则两廊之间。虽守御无人。而贼不敢登矣。城底一丈外凿池。深三丈。口阔十丈。底阔三丈。城根窄则贼无处容足。池深则可助城高。池底每十步。凿一圆井。阔一丈深一丈。谓之重渊。令水深丈馀。土脉不坚。则二三之外。凿池为可。池两崖多裁盘根宿草。如马▣茅根。以防崩颓。池外不用高阜之土。以防填濠。但为品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4L 页
防。以陷戎马。池外池内。或设土墙。或植木栅。重重设险。要使城上矢石炮丸可及击打为俟。不然则贼入伏墙下。我无以制之。为患不细矣。池外一里之内。不可留置大小树木。恐贼缘以登城。且妨我之瞭望。城门须有举桥或机桥。机桥可陷虏马。城门不可设置于洞中。城门之上。以砖筑五星之状如马槽。长通两门板上。深二尺阔一尺置五穴大如升。贼若以火焚门。可以下水。可以放炮矢。以可下石。
一。悬户之最切于垛口。无此则人不能立于城上矣。每垛口两边上头。坚抻铁圈子如环锥状。以小门一扇厚一寸者。上边两头。横加木𣏾杙。以便架抻。下以活柱。两边撑之。以防贼箭。我于其撑起之下。或窥或射。皆得任意。板外画虎头。虎之两眼开小穴可以远窥。无板则以木一条横抻于两铁圈。以被▼(示+柔)襦衣等物。临时水湿挂下。以带紧系。下亦以带引系于内。以活柱撑起。贼可以御贼人之箭。而便于俯窥射箭。一如悬户矣。撑不可太高。须防旁箭。如垛多人少者。隔口守之。其空垛多堆圆石。彼若用钩杆云梯触动。石子自然下落。贼不可立于其下矣。
一。各其城中城外。男丁六十以下五十以上者。除笃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5H 页
废疾外。尽编为守城军。女子五十以下十五以上。亦皆抄编。并束队五。十二人为一队。一人为队长。一人为火兵。其中可堪射者。习弓箭。可堪炮者。习铳炮。可堪大棒挟刀棍者。即棒棍。可堪用斧者。持斧。可堪用枪持枪。虽女子亦各习用棒棍斧枪之属。要使人无空拳。原系编伍之兵。则各从原编之伍。原习之器。不在此限。各项器械。除官备之外。且令各人随力自备。每三垛口派一队。兵多则二垛一队。小则四五垛一队不等。自东门第一垛。内外白字大写天一。第二垛写天二。至十四尽。地字以下亦如之。遍一城而止。每一字即十垛。定一垛长。旗总定之。责管十垛之守。三字定一城长。哨官定之。责管三十垛之守。六字定雉总一人。以把总定之。一面定城将一人。佐宾及中军千总等定之。如各门楼及城廊瓮城。别定有才略将官。定给炮射善手。以备策应。凡守城军人。各定其把定之数。以纸书名。坚粘于各垛。使各人知其信地。每十垛立垛长旗。三十垛立城长旗。六十垛立雉总旗。每一面立城长大旗。旗色各从其方。旗竹长一丈五尺。旗用布二幅布尺三尺。城长,雉总。递加一尺。垛长旗上。书三队长之名。城长旗上。书三垛之长名。雉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5L 页
总旗上。书两城长之名。城长旗上。书雉总之名。
一。有声息则鼓楼上放炮三声。城内外各人一齐执兵器出门。少停再炮三声。各人一齐上城。少停再炮三声。整立各垛信地。三次炮毕。撞钟三十。各将官巡查城上。不到者以军法处治。
一。外村居民。依乡约之规。每一社定都约正一。副约正三。每一里定有司。皆以文武朝前官及儒生品官中识理有声望之人择定。各里男丁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各从其所居附近。无遗抄编。每十二人为一队。或三队为一旗。或四五队为一旗。满百数则为一哨。其里有司统领。所执兵器。或弓矢刀鎗斧铳棒棍。随所有各持。抄编之际。约正,有司或用情隐漏。或擅行侵扰者。依军法重究。春秋三三九九等节讲信等事。一依乡约施行。兼为教习击打之艺。万一有声息。则官家直为传令于都约正。都约正传令于有司。各里有司一齐收率约中之军。趁即入城。各人妻子财畜。并令一时领入。在北社者。自北门入守北面。在南社者。自南门入守南面。四方各照其方。妻子财畜。则或令寄置于相识之家。或积置于城守近处。以便看守。男丁之抄编者。女子少壮者。并皆列守之城垛。一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6H 页
听将官号令。约正,有司亦上城协守。约正。则都约正则与雉总同处。副约正则与城长同处。有司则与垛长同处。且邑内军人不足以遍排一城。则预将乡约军及邑内军元编伍兵。通融磨鍊。分配各垛。以保临时各归信地。俾免混杂之弊。城丁有裕处。则远村远社约军。姑勿分垛。待其齐到后。随区处宜亦当。盖远社之人预为分配。而事急之时趁未齐到。则不无信地阙守之弊故也。约正,有司等预报其约内抄编之军几名各。人妻子老弱几名。官家书其名数一小牌。主将书押于一面。给与各其有司。当其闻变入城之际。以牌为信。守门将看验其牌。然后照数点入。恐其急难之时敌人杂入于其间故也。入城之时。先入其家口。次入其家长。先入其约军。次入其有司,约正。
一守城专赖粮草。计城内外居民及乡约之军总计几何。每一日所食米几何。所用柴木几何。牛马几何。草料几何。须有三月之备。然后可以万全保守。除官仓积储之谷外。外村军民则务令及时运入。使足其数。柴草则每年农隙。预为刈积。储置勿用。必待新刈。然后方用旧积。虽草长之时。若或被围。则当以积草喂牛马。不可诿之草长而经用之。
碧梧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496L 页
一。守城之时。各令其火兵炊饭于信地。仍在信地而食。不许暂离垛口。
一。每垛口。军多则四人。少则两人分配。分为二番。凡吃饭大便及宿睡之时。互相轮换。使一番专意于守垛。无致疏虞。
一。城中奸细。万分慎防。凡异色之人及行止可疑者。预先觉察。使不得接迹于城内。
一。乡约之军。预为抄编。而常时不为教鍊。则临急不可以御敌。此与元兵有异。虽不能频数操鍊。约正,有司等晓谕利害于约军。各备弓矢挟刀棍大棒长鎗环刀或铳炮等器。务令一如军官之制制。其于农隙闲歇之时及月夜早朝之间。使之各自习用。中其晓解习用之法者。使之分教各人。期于手熟击刺。此与游戏一般。而毕竟自救性命之事。人各思量。则何惮而不为。惟在约正,有司常加劝勉之如何耳。讲信之时及其馀农隙。择日聚试。分耦决胜负。边设办于后会。则人人自当兴起。其中才技最为精熟者。报官家论赏。则人各自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