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x 页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论
论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28H 页
学论
古之为学者。非欲独善其身也。盖将穷理而应天下之变。明道而开后来之学。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吾学之可尊。而道脉赖我以不坠。是儒者之先务。其志为不亦公乎。近世之所谓学者。非为吾学之可尊也。亦非欲独善其身也。不过掇拾口耳。外饰言动。而自称曰吾明道也。吾穷理也。以眩一时视听。而究其终则躐取显名而已。其于尊性传道之实。瞠乎若罔窥者。其志则私矣。然则公私之分。而真伪之判矣。奈何数十年来。谈者必曰某学者某真儒。妄相推诩之不暇。其亦惑矣。盖尝见所谓真儒者用于世。则唐虞之治。禹汤文武之功。著于事者如是。不用则孔孟之训。濂洛关闽之说。载于书者又如是。虽经千万世。而人无异议者。是无他。其志公也。今之伪者则空言游谈。动以伊傅周孔事业自期。及其用也。则手足失措。偾而不能自收。当世笑之。后世议之。稍黠者预料若是。恐败其名。故辄不出而藏其拙也。是亦无他。其志之私也。嗟乎。伪者乱真。一至此极。遂使人君厌其道学。以
古之为学者。非欲独善其身也。盖将穷理而应天下之变。明道而开后来之学。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吾学之可尊。而道脉赖我以不坠。是儒者之先务。其志为不亦公乎。近世之所谓学者。非为吾学之可尊也。亦非欲独善其身也。不过掇拾口耳。外饰言动。而自称曰吾明道也。吾穷理也。以眩一时视听。而究其终则躐取显名而已。其于尊性传道之实。瞠乎若罔窥者。其志则私矣。然则公私之分。而真伪之判矣。奈何数十年来。谈者必曰某学者某真儒。妄相推诩之不暇。其亦惑矣。盖尝见所谓真儒者用于世。则唐虞之治。禹汤文武之功。著于事者如是。不用则孔孟之训。濂洛关闽之说。载于书者又如是。虽经千万世。而人无异议者。是无他。其志公也。今之伪者则空言游谈。动以伊傅周孔事业自期。及其用也。则手足失措。偾而不能自收。当世笑之。后世议之。稍黠者预料若是。恐败其名。故辄不出而藏其拙也。是亦无他。其志之私也。嗟乎。伪者乱真。一至此极。遂使人君厌其道学。以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28L 页
为无可用。是伪私者之罪也。岂真儒之使然也。吾东所谓道学之儒。或罹祸。或不终其施。未知当世在上者。果能用其道而行之。则功烈比能于古人而致斯世于唐虞欤。自国论之贰也。私议太炽。或以彼而毁此。或尊甲而斥乙。纷纭决裂。未定其是非。是莫非皆私其闻见而然也。尚何尤哉。顷者祠所谓五贤矣。议者曰。五人外不可祀也。是大可笑也。贤者岂有定额。而必以五耶。若然则后虽有孔颜之学。亦不得祀耶。孔颜之生。不可卜也。且如冶隐之忠而亲传禹,郑之统。花潭之超诣自得。栗谷之朗源。夫岂鲜腆无可取。而略不举议。或有訾謷之者。玆亦私为(一作伪)之害也。如使寒暄,一蠹不幸生于百年之后。则安保其不訾謷也。又使栗谷幸而生于百年之前。则亦安保其不尊尚也。此由于志之不公而贵耳之恒情也。人君苟明公私之辨。则真伪不难知矣。既辨公私真伪。则必有穷理明道者出而行其学。饰其外者不敢售其计。皆醇然去伪矣。国之大是非。亦从而定矣。然则其机安在。在乎人君一身也。而亦不过曰正其心而已。
政论
自古帝王之为政也。非独自为政也。必以辅相之臣
政论
自古帝王之为政也。非独自为政也。必以辅相之臣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29H 页
以助之。辅相者得其人。则天下国家之事。可得而理也。此甚较著者。尧舜禹汤之为君。必有皋,稷,益,尹之佐。然后可致雍熙之治。况挽近世耶后世之君。虽有愿治者。而恒患辅佐之无其人。为臣者。虽抱负如古人。而或患不遇。或患其用不终。无怪乎政之不古而治日益卑。岂非生民之不幸耶。我国虽僻小。有君臣焉有民社焉。为政者信法三代。则其致雍熙之化也。奚难哉。尝观 英庙之任黄,许。可知也已。彼黄,许者。非儒者也。非才臣也。特以木讷刚毅。不面从君违者也。当英庙时。缔构未完。国事多可更革。而二臣者。不勉以王道。徒以雅镇为高。是岂能赞襄吁俞。如益,稷者否乎。然国赖以维持。至于今者。皆 英庙力而称二臣为张佐也。使如皋陶,益,稷者辅而为政。则其功烈岂如是卑哉。噫。 先王之政。可谓明矣。当时辅佐之臣。不为不多。其眷而相信者。李珥也。其任专而责以事者。柳成龙也。二臣者。亦可谓儒者而材臣也。其委任责成之意。非不至矣。而卒莫之展者。非其才不逮也。物有以害之也。成龙当恇攘日。其竭精悉智。而或济或阏者。时势之有便否也。【其用李舜臣一着。乃中兴大机。而攻成龙者。并罪舜臣】。其害于国。亦不胜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29L 页
繁也。珥之困也。【议者以为更贡案不便也。列邑置额外兵不当也。输粟授爵不宜也。通庶孽不可也。更寻城堡不合也】。逮兵后。朝廷孜孜讲磨。求所以抗贼便民者。不出此五者。何也。盖珥之先见。已烛于数十年之前。虽知数者之施。在平日为苟简。而思患预防。不得不更张故也。犯众忌而敢言之。俗士挛于拘见。以为扰以为不妥。纷然惎龁。宜其身之不容。而国之不可为也。然今之论者。力斥珥无遗力。而奉行此五者犹不及焉。是大可笑也。 先王励精图理之日。二臣者从容得展其蕴。而上从下奉无异议。则虽不必其回熙运。而亦可捍外侮矣。哓哓者蜂起啄之。必遏斥乃已。倘使喜稠当之。则必指为事二姓者而俾不得一日安于廊庙。安得雍容雅镇如 英庙日也。后世之无善治者。率坐于是也。然则如之何而可。曰明以察其下。信以任其臣。斯二者足以尽之。而其终执与断而已矣。
官论
三代以后。【官滥而员多者。莫唐若也】。官滥则权分而位不尊。员多则禄费而事不集。如是而有善治。必无其理。故李氏之不竞。职由于玆。我朝官制。法唐而尤
官论
三代以后。【官滥而员多者。莫唐若也】。官滥则权分而位不尊。员多则禄费而事不集。如是而有善治。必无其理。故李氏之不竞。职由于玆。我朝官制。法唐而尤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0H 页
滥且冗。以天下之大。犹有权分禄费之患。矧僻小之邦耶。愚不敢远引。以 皇明制言之。 皇朝两京所设五府治军政。六部治各务。而宗人,察院,大理,通政,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卿佐。国子监,詹事府,翰林,六科,尚宝,中书等官。分莅其事。锦衣掌缇卫徼道。而钦天,太医,上林苑,五城兵马。隶于礼兵部而已。衙门正是。员亦不冗。亦足以理天下之事也。我则不然。除政府六曹三司侍从之外。衙门员数之滥且冗。不可殚言。管宗戚一宗人足矣。而有宗亲,仪宾,宗簿等司。掌财贿。户部裕矣。而设济用,尚衣,司赡等司。典酒食。一光禄优矣。而有内资,内赡,礼宾,司导,司宰,司酝等司之分。有刑曹则不必分掌隶院。有军资监则不必分丰储,广兴二仓。庙乐为祀。而舍太常。别立乐院。用特一也而有典牲,司畜二署。甚至涓设分二司。医药分三处。其他杂而复者。亦难枚举。而一司之官。一色俱有二员。多则十三四。少不下六七。其诸司各执所见。如内赡务胜于内资。礼宾欲侵于司宰。争相衒智。互受传教。该曹眩于奉行。故事以之而不集焉。其司官不能一一拣差居多。苟充庸鄙无才者。仰成于胥吏。卒然问其职掌。则茫然不能对。故位由是而不尊焉。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0L 页
国事之日就于紊。纲纪之日坠于地。权由是分而不能一。禄由是费而不能供。弊弊然日趋于衰末者。无非滥官之为崇也。向有议者欲汰冗官。屡汰屡复。卒不克终其施。是徒见其冗。而不知衙门之多为巨患。合衙门则其冗自简矣。我之比中国。犹一藩臬。且如湖广一省。受禄者七百馀。而我国滥官。至于累千衙门。则五倍于中朝。无怪其权分而禄费也。为国家者其以唐为戒。而取法于 皇朝。则亦庶乎可也。
兵论
天下有无兵之国乎。曰。无有也。国无兵。则何以御暴客也。无御暴之具。则国奚而自立。君奚而自尊。民安能一日奠其枕也。曰。天下有无兵之国也。无兵而犹保数十年之久。古今所无而我国是也。然则无御暴之具。而犹有千乘之位者。抑有术耶。其无术也。偶然也。何谓偶然。倭退而偶然不再来。奴酋偶然不我侵。卜虏偶然不扰乎北鄙。我得以无所忧。玩时而愒日也。其无兵者。非无兵也。兵少而不能用也。兵少者。军政之不修也。不能用者。将率之无其人也。诚使严军政而择师臣。上之人又能任信之专。则十万训齐之师。可以跳跃乎南北。以张挞伐之威矣。释此不为。唯
兵论
天下有无兵之国乎。曰。无有也。国无兵。则何以御暴客也。无御暴之具。则国奚而自立。君奚而自尊。民安能一日奠其枕也。曰。天下有无兵之国也。无兵而犹保数十年之久。古今所无而我国是也。然则无御暴之具。而犹有千乘之位者。抑有术耶。其无术也。偶然也。何谓偶然。倭退而偶然不再来。奴酋偶然不我侵。卜虏偶然不扰乎北鄙。我得以无所忧。玩时而愒日也。其无兵者。非无兵也。兵少而不能用也。兵少者。军政之不修也。不能用者。将率之无其人也。诚使严军政而择师臣。上之人又能任信之专。则十万训齐之师。可以跳跃乎南北。以张挞伐之威矣。释此不为。唯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1H 页
为避退之计。何也。前朝王氏之日。军政最严。朝士之未衣绯者。率隶亲军。而宰相之子。例受兵职。馆儒士亦许从军。内外正军。不问公私贱隶。皆系尺籍。将领则自两府大臣以下。各有所统。中外大小诸将。皆有亲随之兵。平居厚其衣食而教练之。有事则将卒相习。如臂之使指。故百万之师。一朝而辨。虽顺如萧逊宁。穷如金山金始。狼如撤礼塔。众如毛居敬,沙刘,关先生。皆得而击却之也。今之地。比王氏非加缩也。民众非加鲜也。惴惴然每以无兵为恐。诚不可晓也。今之兵。非徒朝士宰臣之子。馆儒士之不隶也。典仆及。下贱者。皆谋落籍。而兵官吏之剥军以用者。髓已竭矣。平居厚其养。临乱责其死。或有退北求生者。矧虐使而驱诸死地。其解散也决矣。至于择将。必用善治民者。治民与治兵。法固不同。况不能治民而徒善事左右者乎。故一为将。茫然无所措手足。不望敌而先溃北北皆是。呜呼。以此将而御此军。谓之无兵可也。国之为国。亦偶然也。然则何以革此弊也。如王氏制则兵可壮。将可择。而国可为国矣。虽然。将臣联万众在外久者。鲜不有招人之谤。致上之疑者。兵强卒练。饬储胥严号令。上与下相亲。而敌国畏之者。一启人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1L 页
主之疑端。则不旋踵而身败。国随以危亡矣。以是观之。则治兵御将。以自强其国者。亦唯人主而已哉。
遗才论
为国家者。所与共理天职。非才莫可也。天之生才。原为一代之用。而其生之也。不以贵望而丰其赋。不以侧陋而啬其禀。故古先哲辟知其然也。或求之于草野之中。或拔之于行伍。或擢于降虏败亡之将。或举贼或用莞库士。用之者咸适其宜。而见用者亦各展其才。国以蒙福。而治之日隆。用此道也。以天下之大。犹虑其才之或遗。兢兢然侧席而思。据馈而叹。奈何山林草泽。怀宝不售者比比。而英俊沈于下僚。卒不得试其抱负者。亦多有之。信乎才之难悉得。而用之亦难尽也。我国地褊。人才罕出。盖自昔而患之矣。入我朝。用人之途尤狭。非世胄华望。不得通显仕。而岩穴草茆之士。则虽有奇才。抑郁而不之用。非科目进身。不得蹑高位。而虽德业茂著者。终不跻卿相。天之赋才尔均也。而以世胄科目限之。宜乎常病其乏才。古今之远且久。天下之广。未闻有孽出而弃其贤。毋改适而不用其才者。我国则不然。毋贱与改适者之子孙。俱不齿仕路。以区区之国。介于两虏之间。犹恐
遗才论
为国家者。所与共理天职。非才莫可也。天之生才。原为一代之用。而其生之也。不以贵望而丰其赋。不以侧陋而啬其禀。故古先哲辟知其然也。或求之于草野之中。或拔之于行伍。或擢于降虏败亡之将。或举贼或用莞库士。用之者咸适其宜。而见用者亦各展其才。国以蒙福。而治之日隆。用此道也。以天下之大。犹虑其才之或遗。兢兢然侧席而思。据馈而叹。奈何山林草泽。怀宝不售者比比。而英俊沈于下僚。卒不得试其抱负者。亦多有之。信乎才之难悉得。而用之亦难尽也。我国地褊。人才罕出。盖自昔而患之矣。入我朝。用人之途尤狭。非世胄华望。不得通显仕。而岩穴草茆之士。则虽有奇才。抑郁而不之用。非科目进身。不得蹑高位。而虽德业茂著者。终不跻卿相。天之赋才尔均也。而以世胄科目限之。宜乎常病其乏才。古今之远且久。天下之广。未闻有孽出而弃其贤。毋改适而不用其才者。我国则不然。毋贱与改适者之子孙。俱不齿仕路。以区区之国。介于两虏之间。犹恐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2H 页
才之不为我用。或不卜其济事。乃反自塞其路而自叹曰。无才无才。何异适越北辕。而不可使闻于邻国矣。匹夫匹妇含冤。而天为之感伤。矧怨夫旷女半其国。而欲致和气者亦难矣。古之贤才。多出于侧微。使当世用我之法。是范文正无相业。而陈瓘,潘良贵不得为直臣。司马穰苴,卫青之将。王符之文。卒不见用于世否。天之生也而人弃之。是逆天也。逆天而能祈天永命者。未之有也。为国者其奉天而行之。则景命亦可以迓续也。
厚禄论
记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旨哉言乎。为人上者不为禄厚赐其下。则为士者奚所劝而养其廉。无冒耻于利态耶。是故古之君子仕于王国者。禄足而供其求。俸入足以芘妻孥。不与民争利。不行苞苴。而事育之具自裕。得以优游间佚。展布其所蕴。俾免伐檀之刺。而廉励耻立。风教以之敦。古之盛世。盖用此也。虽然。君子者不必多。而利己者滔滔焉。上之所以待我者厚矣。我之所以报上者宜如何。而拔薤之训未闻。匮金之诮屡腾。鞭靴不已。簠簋无饰。士之所自待者吁亦浅矣。易曰观颐。观其自养也。自古口实观其自
厚禄论
记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旨哉言乎。为人上者不为禄厚赐其下。则为士者奚所劝而养其廉。无冒耻于利态耶。是故古之君子仕于王国者。禄足而供其求。俸入足以芘妻孥。不与民争利。不行苞苴。而事育之具自裕。得以优游间佚。展布其所蕴。俾免伐檀之刺。而廉励耻立。风教以之敦。古之盛世。盖用此也。虽然。君子者不必多。而利己者滔滔焉。上之所以待我者厚矣。我之所以报上者宜如何。而拔薤之训未闻。匮金之诮屡腾。鞭靴不已。簠簋无饰。士之所自待者吁亦浅矣。易曰观颐。观其自养也。自古口实观其自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2L 页
养也。以温饱为志。蹶蹶然从事于庾粟囊帛。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非所望于君子也。古制不可考已。原思为宰。孔子与之粟九百。孟子为齐卿。禄亦十万。齐鲁以侯国而其厚禄养廉者如是。则三代之盛。可知也。汉禄亦重。而最优小吏。亦颇得之。宋则尤留意于养贤。俸皆实给。而钱亦实赋。优小吏而廉节立矣。优外官而轻外之患除矣。优致仕故老而待贤敦旧之意笃矣。历代沿革不同。而均之为重禄而劝士也。今我则节其禄而责其廉。天下无是理矣。新罗之禄。一品则一年四百。王氏半之。盖以官滥于东京也。至我朝。滥者三倍。而禄不得不削。削三之二。而俸则缺焉。大夫士困于事育。宜其不暇廉也。乱后以月料之。及复设禄。则又减旧之半。而剋其斗数。受者不能支旬朔。其奉享之规。养生送死之具。视平时无损。而华衣怒马腆食侈而不节。十倍于祖宗。日不获已。与小民争利。又不得已受其馈贿。而四维不张。风教日偷。士夫恬不知愧。民不畏其上。赂而得爵缓罪者比踵。此皆不能行劝士之道而然也。其亦伤矣。然则何以救之。曰省冗官费。而上率以恭俭。则斯可也已。
小人论
小人论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3H 页
方今国家。无小人焉。亦无君子焉。无小人。则国之幸也。若无君子。则何能国乎。否否不然。无君子。故亦无小人焉。向使国有君子。则小人不敢掩其迹也。夫君子小人。如阴阳昼夜。有阴则必有阳。有昼则必有夜。有君子则必有小人。在唐虞亦然。矧后世乎。盖君子则正。小人则邪。君子则是。小人则非。君子则公。小人则私。在上者以邪正是非公私之辨而察之。则彼小人者乌敢遁其情哉。方今之所谓君子小人。无大相远者。而同则皆为君子。异则皆为小人。彼异则斥以为邪。此同则推以为正。是者是其所是。非者非其所非。此皆由公不能胜私而然也。诚使大人君子学行才识。为一时表率者。出而在上位。以风励具僚。使荐绅大夫。皆知其守正奉公。明是非之分。一时淫朋。将革面之不暇。安敢四分五裂。恣其跳梁如近日乎。然则淫朋之害。有甚于小人之专朝也较矣。国之恶小人者。恶其病国而害民也。今则害于国而病乎民者。不待权奸之秉政。而若此之极。是皆私意大行。权不出于一。而纪纲已坏。不可复振之故也。盖所谓权奸者亦有之矣。安老尝弄之。元衡尝擅之。近日永庆亦欲专之。其自利而斥异己。则同一揆也。至于国之经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3L 页
纪则自若焉。是无他。权出于一。故专擅之者绌。则旋复其旧也。今则不然。权之出者多门。而自利而斥异己者。人人皆是。欲绌之则不可胜绌。而国纲终无以收拾矣。呜呼。安得小人者俾专国枋。及其未张而击去之耶。亦安得大人君子者出而风之。以散其淫朋耶。故曰方今国家无小人。亦无君子也。抑有说焉。古之所谓小人者。其学足以济其辨。其行足以欺夫俗。其才足以应乎变。故其在位也。人不测其中。而足以行其所欲为。其与君子异者。特公私一毫发之差。其祸犹惨。况无才行学识。而唯好官是饕。逐逐于津要。为狗苟态者。盈朝满庭。则其祸终如何耶。故曰淫朋之害。有甚于小人之专朝也较矣。
豪民论
天下之所可畏者。唯民而已。民之可畏。有甚于水火虎豹。在上者方且狎驯而虐使之。抑独何哉。夫可与乐成而拘于所常见者。循循然奉法役于上者。恒民也。恒民不足畏也。厉取之而剥肤椎髓。竭其庐入地出。以供无穷之求。愁叹咄嗟。咎其上者。怨民也。怨民不必畏也。潜踪屠贩之中。阴蓄异心。僻倪天地间。幸时之有故。欲售其愿者。豪民也。夫豪民者。大可畏也。
豪民论
天下之所可畏者。唯民而已。民之可畏。有甚于水火虎豹。在上者方且狎驯而虐使之。抑独何哉。夫可与乐成而拘于所常见者。循循然奉法役于上者。恒民也。恒民不足畏也。厉取之而剥肤椎髓。竭其庐入地出。以供无穷之求。愁叹咄嗟。咎其上者。怨民也。怨民不必畏也。潜踪屠贩之中。阴蓄异心。僻倪天地间。幸时之有故。欲售其愿者。豪民也。夫豪民者。大可畏也。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4H 页
豪民。伺国之衅。觇事机之可乘。奋臂一呼于垄亩之上。则彼怨民者闻声而集。不谋而同唱。彼恒民者。亦求其所以生。不得不锄耰棘矜往从之。以诛无道也。秦之亡也。以胜,广。而汉氏之乱。亦因黄巾。唐之衰而王仙芝,黄巢乘之。卒以此亡人国而后已。是皆厉民自养之咎。而豪民得以乘其隙也。夫天之立司牧。为养民也。非欲使一人恣睢于上。以逞溪壑之欲矣。彼秦汉以下之祸。宜矣。非不幸也。今我国不然。地狭阨而人少。民且呰寙龌龊。无奇节侠气。故平居虽无钜人隽才出为世用。而临乱亦无有豪民悍卒。倡乱首为国患者。其亦幸也。虽然。今之时与王氏时不同也。前朝赋于民有限。而山泽之利。与民共之。通商而惠工。又能量入为出。使国有馀储。卒有大兵大表。不加其赋。及其季也。犹患其三空焉。我则不然。以区区之民。其事神奉上之节。与中国等。而民之出赋五分。则利归公家者才一分。其馀狼戾于奸私焉。且府无馀储。有事则一年或再赋。而守宰之凭以箕敛。亦罔有纪极。故民之愁怨。有甚王氏之季。上之人恬不知畏。以我国无豪民也。不幸而如甄萱,弓裔者出。奋其白挺。则愁怨之民。安保其不往从而祈,梁,六合之变。可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4L 页
跼足须也。为民牧者。灼知可畏之形。与更其弦辙。则犹可及已。
郑道传,权近论。
大凡卿大夫之享人荣利者。遭其国之革命也。非徇义伏节。则必图生事仇焉。其图生事仇者。亦有二途也。有觇去就之势。卖其君国而从臾其计。以图富贵者。有怯懦畏其死。唯偷生是事。忍耻忘雠。而苟且以事他姓者。虽其罪有浅深。而失节则同焉。怯而偷生。忍耻而事他人者。其心初出于爱身。不至于卖其君。故天或贷其馀命。如魏之郑冲,何曾者是已。两人者。卒获老死于牖下。觇其去就。从臾而卖其国者。其心初在于富贵以利其身。故天辄降酷祸以报之。晋之谢晦,传亮,徐羡之是已三人者。终至于被戮而赤其族。此古今已然之迹。必然之理。而不可逭者也。道传近。俱王氏之近臣达官也。俱入我朝取美仕。而近则善死。道传则诛灭。吾于是而益有徵焉。道传早受知于我 太祖大王。征讨之际则必参幕画。 王非心黄屋。而道传先发推戴之谋。虽天命人心。自有攸属。雍容以缵大宝。道传之于王氏。则非忠臣也。其心固在于自利。故终也不免于戮身焉。至于近则以李穑
郑道传,权近论。
大凡卿大夫之享人荣利者。遭其国之革命也。非徇义伏节。则必图生事仇焉。其图生事仇者。亦有二途也。有觇去就之势。卖其君国而从臾其计。以图富贵者。有怯懦畏其死。唯偷生是事。忍耻忘雠。而苟且以事他姓者。虽其罪有浅深。而失节则同焉。怯而偷生。忍耻而事他人者。其心初出于爱身。不至于卖其君。故天或贷其馀命。如魏之郑冲,何曾者是已。两人者。卒获老死于牖下。觇其去就。从臾而卖其国者。其心初在于富贵以利其身。故天辄降酷祸以报之。晋之谢晦,传亮,徐羡之是已三人者。终至于被戮而赤其族。此古今已然之迹。必然之理。而不可逭者也。道传近。俱王氏之近臣达官也。俱入我朝取美仕。而近则善死。道传则诛灭。吾于是而益有徵焉。道传早受知于我 太祖大王。征讨之际则必参幕画。 王非心黄屋。而道传先发推戴之谋。虽天命人心。自有攸属。雍容以缵大宝。道传之于王氏。则非忠臣也。其心固在于自利。故终也不免于戮身焉。至于近则以李穑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5H 页
故。流于外。 康献王召诣行在。遂加进用。为近者当求去之不暇。怯而爱其生。不得不屈身。故名位通显。而以考终焉。此可为人臣子之戒也。当丽之亡。道传若死于忠。而近乞还不仕。则人之仰之与圃,冶隐奚殊。计不出此。而或陷卖国之诛。或贻怯死之诮。士夫之处于死生存亡者。可不慎取舍耶。向使道传灼知受戮于佐命之日。则必不爱数年之寿。以毁其名也。唯其富贵之念昏其智。故自负其功伐。方且劝上以立少之计。以固其势。其所以自安。乃所以自危也。吾于二人。尤有诛于道传也。
金宗直论
天下有私其利而窃其名者。而世以为君子者。则人信之否。曰。吾未之信也。何以未斯之信耶。以为私欤。以为窃欤。则虽出于道德仁义。亦未免假为。况利与名欤。既已私其利窃其名。以诬一世。自享其荣禄。则固当毕智殚虑。求称其职分之当为。可以少补其失。乃反曰荣禄非吾志也。偃然徒朱其轩。徒赤其绂。以终其身。则其罪不容诛矣。金宗直。近世所谓大儒也。少尝不肯仕。 先庙迫令赴举。不得已登第。亦出入于侍从华显矣。乃称母老而勉仕。及母以天年终。犹
金宗直论
天下有私其利而窃其名者。而世以为君子者。则人信之否。曰。吾未之信也。何以未斯之信耶。以为私欤。以为窃欤。则虽出于道德仁义。亦未免假为。况利与名欤。既已私其利窃其名。以诬一世。自享其荣禄。则固当毕智殚虑。求称其职分之当为。可以少补其失。乃反曰荣禄非吾志也。偃然徒朱其轩。徒赤其绂。以终其身。则其罪不容诛矣。金宗直。近世所谓大儒也。少尝不肯仕。 先庙迫令赴举。不得已登第。亦出入于侍从华显矣。乃称母老而勉仕。及母以天年终。犹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5L 页
仕不止。其门人(金宏弼)或规其无建白。乃曰。仕非吾志。故不欲也。若宗直者。真所谓私其利窃其名。偃然徒朱轩赤绂者也。当靖乱日。宗直非有禄食如彭年,三问辈。非素蒙恩如时习也。特一乡曲眇然韦带之士。于旧君无可死之义。其不肯仕。固已伪矣。虽伪而已立其志。则 上纵逼之。矢死不赴可也。乃若怵祸而黾勉赴之者然。既释褐。珥笔记言而挟策伏细旃。又以专城享其母。其私其利者矣。又欲窃其名。号之于人曰。吾有吾亲。吾终守西山之志。既脱母制。则受 教之命。十年之间。躐取大司寇。宜若休矣。犹贪恋不去。尸位素餐。不为职分之当为。及其门人言之。则为遁辞以答之。是果可为君子。而罪当诛矣。世之至今称其人不替。何哉。余窃覵其为人。不过剟拾家学。为文墨以自拔者。而其心则黠。欲高其名。以耸动一世人而惑 主听。为窃利地。既售其计。则忖其才不足于康济。故似若可裕为而不肯者。为藏拙之端。其亦巧矣。其作义帝文,述酒诗。尤为可笑。既仕则是我君。而乃诋之不遗馀力。其罪尤甚。身后之祸。非不幸。而抑天怒其黠且巧。假手于人。以显戮之耶。余悯世之人不求其形迹。徒崇其名。至今推以为大儒。故特表而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6H 页
著之。
南孝温论
宗直以韦布士而不欲仕。其志伪矣。则孝温之不仕。亦非义也耶。非也。孝温之不仕。非得已也。乃不得已也。在 宣陵日。方内人安。上之人以至治责于下。抱负非常者。当鹊起之秋。而孝温欲先正名。抗疏而论之。其意盖恃 吾君圣明必我用。故尽其蕴而陈之。冀以定国是而一人心。以答望治之意。奈疏入而 上不敢行。孝温已见其无可为也。曰。士之求用于君者。乃欲行其道也。道不行而徒耽其荣利。则非士也。乃决意而不就贡。母氏有言。则占司马以荣之。终其身不言禄。以践初言。是则志士介夫慷慨不屑富贵者之所为也。讵可与私其利窃其名者。同日而语哉。故曰非得已也。乃不得已也。虽然。余悲孝温之志而闇其智隘其量也。其抗疏之年。温才二十。所养未知果尽就否。徒以激于中者。欲取必于 上。而不知时之有可不可。徒知 上之可与而有为。而不知所言者遽难悉行。深言于浅交之前。发之既锐。而责望之太深。终至于不见采用。不得已而自放于世。其失言甚。而年少量隘者。自古已然。可胜叹哉。不然。使孝温
南孝温论
宗直以韦布士而不欲仕。其志伪矣。则孝温之不仕。亦非义也耶。非也。孝温之不仕。非得已也。乃不得已也。在 宣陵日。方内人安。上之人以至治责于下。抱负非常者。当鹊起之秋。而孝温欲先正名。抗疏而论之。其意盖恃 吾君圣明必我用。故尽其蕴而陈之。冀以定国是而一人心。以答望治之意。奈疏入而 上不敢行。孝温已见其无可为也。曰。士之求用于君者。乃欲行其道也。道不行而徒耽其荣利。则非士也。乃决意而不就贡。母氏有言。则占司马以荣之。终其身不言禄。以践初言。是则志士介夫慷慨不屑富贵者之所为也。讵可与私其利窃其名者。同日而语哉。故曰非得已也。乃不得已也。虽然。余悲孝温之志而闇其智隘其量也。其抗疏之年。温才二十。所养未知果尽就否。徒以激于中者。欲取必于 上。而不知时之有可不可。徒知 上之可与而有为。而不知所言者遽难悉行。深言于浅交之前。发之既锐。而责望之太深。终至于不见采用。不得已而自放于世。其失言甚。而年少量隘者。自古已然。可胜叹哉。不然。使孝温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6L 页
从容藏修。进身以道。臣主既同量相亲信。而磨以岁月。事之浅者则试先去之。以待 贞熹上宾。而光庙旧臣皆尽之日。始发此论。则 康靖王必用其说。旷然与一国更始。岂不臣 主俱荣而有光于简册也哉。计不出此。而徒欲速焉。竟陷失言之咎。而穷其身以终。此奚与贾生流涕痛哭以自亡者何异。其可悲也欤。
李长坤论
余观所谓己卯党籍者。其取舍评骘。固有可议处矣。其中最可怪者。长坤亦在其列。殊不可晓也。国朝士祸。初烈于戊午。次甚于己卯。终剧于乙巳。而俱出于上变告。告而辄有悔之者。戊午之卢思慎。乙巳之许磁及长坤之于己卯是已。彼三人。虽见诖于小人。而悔悟自咎。则君子犹有恕焉。以之列于诸贤。则不已舛乎。当子光之动思慎也。引 世庙恩泽而举义帝文。则思慎之从。或出于不深思。而其终之滥。盖未预料。况力请勿深诛。则是闇于事机。轻举妄动之过也。至于尹任之谋。固不可知。而当 主少之日。人情駴恼。则薄罪三人。固息怒缓祸之计。磁之见欺于芑,顺朋者。亦过忧而任数之致也。二人之误。果在所恕欤。
李长坤论
余观所谓己卯党籍者。其取舍评骘。固有可议处矣。其中最可怪者。长坤亦在其列。殊不可晓也。国朝士祸。初烈于戊午。次甚于己卯。终剧于乙巳。而俱出于上变告。告而辄有悔之者。戊午之卢思慎。乙巳之许磁及长坤之于己卯是已。彼三人。虽见诖于小人。而悔悟自咎。则君子犹有恕焉。以之列于诸贤。则不已舛乎。当子光之动思慎也。引 世庙恩泽而举义帝文。则思慎之从。或出于不深思。而其终之滥。盖未预料。况力请勿深诛。则是闇于事机。轻举妄动之过也。至于尹任之谋。固不可知。而当 主少之日。人情駴恼。则薄罪三人。固息怒缓祸之计。磁之见欺于芑,顺朋者。亦过忧而任数之致也。二人之误。果在所恕欤。
惺所覆瓿稿卷之十一○文部八 第 237H 页
己卯之事。则小人嫉君子。为谋孔惨。不待智者而可知矣。长坤以一代名卿。初与诸贤同事。乃反合其计。俱诣北门。君子之陷极刑。彼非不料而忍为之。此其罪与衮贞等。而终则佯救之。以掩其迹。此极无谓之甚者也。其为凶徒之所击去。乃衮,贞疑长坤也。向使不疑而不击之。则彼亦不过依违群小之间。保其富贵而已。为党籍者。眩于榻前一语而不细录北门之罪。循见摈之踪而不悟凶首之置疑。使长坤至今蒙士类之名。岂不可痛也欤。长坤本无学行。时一能臣。原其终始。不过任术去就之人也。初非难知者。而己卯人过与推奖。终受射羿之害。尚谁尤哉。乔桐主欲杀长坤也。彼虽无道。犹是我君。君而逃之。是逆君父也。彼李克均,成俊辈。以大臣骈首就戮。岂不知偷生数年。以待其自颠。而顾相率而死。不敢萌逃去之计者。何哉。固以君臣之分已定。义不可逃。故黾勉安之若命。彼二公之智。岂不及长坤而然也。盖时之厌废君如水火。故幸长坤之不死。遂不知逆君父之为大罪。曾谓诸贤不烛其非耶。是宜败而为所螫也。我国人不辨心迹。而徒取其名者。若此类甚多。故余不得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