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睡隐集卷三
睡隐集卷三 第 x 页
睡隐集卷三
 [疏]
  
睡隐集卷三 第 47H 页
请从祀晦斋疏(代湖南儒生作)
伏以道之在天下者。未尝亡也。不以中夏而有馀。不以外国而不足。惟系上之人。阐明而开发之耳。吾东以之为国。不为不久。其间豪杰之士。不为不多。而求其以道学为名。格致诚正为工。尊主庇民为任者。绝无而仅有。及我朝受命以来。治教休明。真儒辈出。求其时之近而德业之无疵者。则莫如五贤者焉。虽此道之不幸。斯民之无禄。或有隐居独善而不能免骇机者。或有得君行道而不能展尽其所蕴者。然其遗风馀烈。徽猷懿范。足以师表一世而激厉后生。则岂可不表章而尊显之。以为来学之指南哉。不幸将礼之典尚未举行。多士共郁。一国同声。幸而馆儒从祀之请。出于文庙重脩之日。我 殿下象贤崇德弘道右文之心。又出于近代帝王万万。则谓宜朝拜疏而夕行之。不意章疏之上不再不三。而圣批之下愈出愈新。至以李彦迪亦参其中。李滉过为推尊为教。虽圣意之责备于贤者必有所在。非寻常浅浅之所能窥度其万一。而王言一出。播及远近。物情惶惑。士气沮丧。则决非昭代之美事矣。臣等迹滞遐荒。路阻天
睡隐集卷三 第 47L 页
门。不能急时裹足西上。以随馆儒之后。仰申窥管之见。稽慢之罪。实无所逃。而 圣聪未回。缛仪不举。疏劄纷然。尚不得要领而退。则臣等之各陈所见。亦无迟晚之嫌矣。臣等伏见前后疏辞。玉堂劄子。又伏读前后圣批。则李彦迪立朝之终始。平生之心事。盖已暴白。今不敢以已陈之刍狗。更渎清听。而顾从祀之请。尚未蒙俞允。则窃恐 殿下之心。犹不能十分无疑于彦迪之心迹。玆不得不终始冒吁。伏惟 殿下。试留神澄省焉。夫以乙巳丙午之祸。千古之极变也。二圣继陟。群凶伺衅。执叛逆之名而为复怨之地。雷霆之下。无不摧折。罗织之惨。烈于猛火。而忠顺堂入侍之日。彦迪独正色论列曰。人臣之义。当专于所事。又曰。举事当显明。不然恐士林多有横罹云。则其所以婴龙鳞犯忌讳者如是。前攻李沆。次攻金安老。斥李芑之阴险而谓不可为相知。元衡之凶狠而绝不与相通。则其所以撩蛇虺践虎狼者如是。以取讥当世。贻笑万年。恳辞勋爵。则冰炭之截然不相容如是。卒之关西之窜。与乙巳诸人同罪。则君子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臣等伏见自古贤者之事是君处危疑者。未尝不屈节调护。
睡隐集卷三 第 48H 页
诚意恳恻。雍容开导。冀君觉悟而后已。非如一节之士面折廷争。碎首出血而为直者。又不如自好之人。怒悻悻然见于其面。穷日之力而去者。故太公召公不卞流言。明道程颢不攻新法。龟山杨时任于危朝。朱熹焚章不救赵汝愚。当时后世之不以此为数贤之疵者。良以舍其迹而论其心也。况彦迪受知三朝。位极贰公。一朝大变。宗社如发。而挂冠舍笏。高蹈云林。自为计则得矣。其于夷险一节之义。何如哉。卒之群凶之势无可奈何。归省老母。三上乞递。则岂彦迪之本心哉。玆乃不得已也。若其勤勤恳恳于章劄之间。辅养储贰。圣学时政。一纲九目。一纲十目之疏。十条之启。前后数千万言。直与伊训说命考亭封事。相为表里。求仁一录。进脩入规。终作于西塞远谪之中。则其责难陈善。脩己事君之死而后已者。质之古人而无愧矣。 中庙之比之真德秀者。圣人岂为空言哉。呜呼。公论定于百年。而在于舆情。使彦迪所为。或有一毫未满于人。则虽家置一喙。户饶一舌。决不能使之历世瞻仰。愿为师表也。今者馆学诸生。朝廷搢绅。以及方外之士。不谋同辞。汲汲然如申亲父兄之冤。则其不肯阿私已亡之一臣。而厚诬 殿下之四
睡隐集卷三 第 48L 页
聪。较然矣。臣等伏见宋臣朱熹之言曰。学则孔孟尚矣。居是邦。语其风声气习之近。则乡大夫乡先生之贤者。岂可不知其人。盖地之相距也不甚相远。世之相去也不甚相后。其馥行绮言。声容謦咳。尚有在人耳目者。思其容貌而起肃敬之心。考其言行而激贪懦之志。其视尚友于千古。相感于百世者。尤为亲切。夫如是则从祀之典。亦不可但已也。而况数十年来。先正既没。士习不明。伥伥贸贸。莫知定向。则尊德尚贤。以为后学之师表。岂非今日之急务乎。千载休明。时难再得。 明主可为而不为曰姑待后日。不可轻举。此臣等之所以郁结长太息者也。茧足千里。昂首天门。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请褒尹轸疏(代长城作)
伏以世皆以死国者为忠臣为烈士。曾不知死国之中。又有高下等级之不同者。若夫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社稷之臣死于社稷。封彊之臣死于封彊。则死固常分也。其死也可尚。而亦不足多尚也。其或以一命之贱而怀徇国之忠。平时则无食食衣衣。而临难则视死如归。如柱厉不知而死难。狼曋见弃而兴师。是又忠臣烈士之尤者也。故
睡隐集卷三 第 49H 页
司瞻奉事尹轸。汉城人也。当壬辰之乱。避兵于长城地。当时县监李贵。白当时巡察使李廷馣。以笠岩山城形势斗拔。高丽臣宋君斐御蒙古之地也。因故址筑山城。为中路遮截之地。事未讫而李贵见递。廷馣患守令之无可寄山城者。启轸为山城筑城将。轸自受任以来。日夜在山城。程工计庸。身操版锸。设炮楼南北门。作军屋数十间。贮军粮若干军器若干。凿大池三穴。皆因李贵之奋而益加绸缪焉。逮丁酉之秋。倭贼陷闲山岛。轸挈妻子入城中。移书旁县。约以死守。及南原陷。天将跳。贼兵弥满湖甸。轸之亲旧咸谓轸曰。君受命筑城。不受命守城。事已至此。君宜早避。轸正色曰。朝廷筑斯城。正为今日地。此城乃吾死所。而今日乃吾死日。团结义兵数百名。日夜警守。及群倭自湖西压至。乌合之众。一时星散。轸不得已挈妻子出城。贼徒卒迫。白刃交颈。而轸颜色不乱。骂不绝口而死。轸妻权氏。前参议臣权擘之女也。义不受污。引佩刀自决。贼义而哀之。不脱衣服而去。呜呼。壬辰丁酉之变。吾东方所未有也。方岳守令之臣。知事之无可奈何。咸为自全之计。当闲山之败。南原之陷。湖南士民。一时西奔。咸得保妻子还本土。至乎今息偃
睡隐集卷三 第 49L 页
在床。轸以京师之人。挈家还京。孰云不可。而以一身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夫妇同死。节义成双。乃万古忠臣烈士之所未有也。轸之事迹。表表如此。而国家褒赠之典。至今未下。湖南之人。咸以为恨。臣等一邑之人。知轸死义之详者。尤以为耻。谨将一封之疏。仰彻三清之远。而至今未蒙俞允。不得已再尘清听。伏愿 殿下。无惜一纸之褒录。以树万代之风声。不胜幸甚。呜呼。旌烈士奖忠臣。赠以官爵。表厥宅里者。何有于已亡之枯骨哉。乃所以扶三纲立人纪。为国家仓卒之地也。臣等岂敢阿九地之一臣。而诬九重之清听哉。伏愿留神澄省焉。
睡隐集卷三
 [文]
  
呈辽东指挥使文(浙江总兵告天朝曰。朝鲜与倭贼通好。全庆地方。倭贼杂处。倾心相向。辽东杨御史。送指挥使黄姓人侦探。列邑耆老。呈文于指挥。)
伏以倭贼之祸。小邦前万世所未尝有。则小邦之于倭贼。后万世不可暂忘也。蹂躏我三京。丘墟我七道。宗庙化为灰烬。寝园至被发掘。陵谷变迁。鸡犬靡遗。则小邦社稷之耻何如也。刳剔我父兄。系累我子弟。丁壮尽于锋刃。婴儿歼于槊上。全门屠戮。万户朱殷。则小邦臣民之痛何如也。国耻如是而不能雪。私雠如是而无以报。幸赖 圣天子轸念小邦。赫怒倭贼。
睡隐集卷三 第 50H 页
王师濯征。凶锋折䘐。寡君无国而有国。臣民无家而有家者。秋毫皆帝力也。尊则天地而天地不可诬。亲则父母而父母不可欺。不独天朝之于小邦。以内服一视。而小邦之于天朝。亦不忍以夷服自外。不意今者。罔极之谗。出于内服。圣天子明见万里之外。许多无理之说。固不足一二卞数。而惟念小邦之素称小中华者。以其能守区区礼义也。天朝之字育小邦者。亦以其能守区区侯度也。历年二百。世受东渐之化。传世十三。不懈北拱之诚。剪焉倾覆。亦惟大邦是控。国可以亡民可以歼。而犹不忍与倭贼通好。况今赖天之灵。得以复奋。有十年生聚之计。无一朝倒悬之急。而敢欺不违颜之天威。忍和不共戴之雠虏。万万无是理矣。今夫人遇盗贼将杀已。而赖父母得免。既免之后。背父母而媚盗贼。虽至愚者。犹知所择矣。而况鲁仲连。战国之一士耳。以暴秦之称帝为耻而欲蹈东海。田畴。汉末之一男子耳。以公孙之未灭为辱而不见日月。设使小邦君臣。忘雠忍耻。欲与倭贼通好。而全庆等四道二百馀州县。岂无一士一男子以杂处为辱者哉。而况小邑。自壬辰以来。人自为奋。争赴义旅。家自为输。以济天兵。而丁酉年秋。倭兵水陆
睡隐集卷三 第 50L 页
奄至。抢残焚掠。靡有孑遗。寡妻孤子。遍满一境。为人子者皆曰。吾与倭贼有父母之雠。为人兄弟者皆曰。吾与倭贼有同气之雠。为人父者皆曰。吾子死于倭贼。为人妻者皆曰。吾夫死于倭贼。莫不痛心疾首。饮泣切齿。天连赤岸。尚羞同戴。地隔沧海。犹耻共履。况以介鳞。混我衣裳。容其并育并生于圣天子再造之藩邦哉。天地日月。昭布森列。社稷宗庙。犹有神灵。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也。伏惟指挥大人。自小邦被寇以来。尽心东土之事。今承探问之使。不惮载驰之苦。穷海僻邑。无不亲到。人情物态。举垂领略。则杂处同住。倾心相向之说。不必一一卞明矣。请勘举诉状。归报天朝衙门。不胜幸甚。
呈中朝差官文
呜呼。壬辰丁酉之变。尚忍言哉。上而国家有宗社寝园之至耻。下而臣民有父子骨肉之至痛。三京一空。八道俱墟。鸡犬无遗。草木尽赤。方是之时。寡君已无国矣。臣民已无家矣。则小邦之于倭贼。诚万世不可忘之深雠也。幸赖 圣天子轸念小邦。赫怒倭贼。敕兵部调兵。户部调粮。王旅濯征。丑奴潮退。万里屯戍。连年暴露。卒之使寡君无国而有国。臣民无家而有
睡隐集卷三 第 51H 页
家。则天朝之于小邦。诚万世不可忘之至德也。夫其有万世不可忘之至德。故小邦孑遗之民。皆曰我有婴孩。圣天子肉之。我有耇老。圣天子存之。微天子则吾夫为倭■馘。微天子则吾妻为倭■缧。同心而戴舜。齐口而颂尧者。人人皆然也。夫其有万世不可忘之深雠。故小邦孑遗之民皆曰。幼而无父。倭贼之故。老而无子。倭贼之故。无弟无兄。倭贼之故。靡室靡家。倭贼之故。莫不饮泣而切齿。皆思食肉而寝皮者。人人皆然也。夫以万世而尚不可忘此至德。万世而尚不可忘此深雠。解兵以来。仅满十年。而罔极之谗。出于意外。谓我小邦。与倭通好。西南地方。倭户杂处。圣天子明见万里。必察小邦之情事。而讹言三至。恐致慈母之投杼。往年黄指挥来省下国。今年两大人继动星轺。往来无根之言。庶几自露于原隰之咨诹。不必一一论列也。惟念小邦素得小华之称。为下克忠。畏天保国。自前世已然。梁武台城之围。百济之使望哭端门。明皇天宝之乱。高丽之臣远达西蜀。往牒既已昭载。前史以为美谈。君臣之义。闻之熟矣。逆顺之分。卞之精矣。式至今日。皇朝之字小邦。倍百前代。小邦之仰皇朝。有加丽,济。地隔华夷。义同父子。至今藩
睡隐集卷三 第 51L 页
邦之复旧。俱是天子之威德。如是而谓天可欺。许倭同住。则庙社之灵。谓之何哉。山川鬼神。谓之何哉。一国臣民。谓之何哉。三百六十州。岂无一人义士。百万亿苍生。岂无半个羞耻。而忍令介鳞混我衣裳哉。而况小国之在壬辰。剪焉倾覆。无可往矣。宗庙亡矣。君臣上下。颠沛流离。而犹曰有亡而已。何忍通好于倭贼。父子兄弟。剪灭屠戮。而犹曰有死而已。何忍屈膝于倭贼。控于大邦。待命于天而已。今不待痛而上许倭贼之通好。下安倭贼之同住。揆之天理则无理。揆之人情则非情。主辱之谓何而忍为是哉。父死之谓何而忍为是哉。伏乞正使两大人。将此事情。呈彻天朝衙门。不胜幸甚。
依礼曹答马岛文(辛丑秋。李相国德馨开府岭南。公以相国檄召在营下。倭使方至。相国命草答。)
信使沓至。诚款勤备。良用感叹。上年回报。亦已谨悉。但国家之待贵岛。可谓至矣。而贵岛之负国家。吁亦甚矣。何者。祖宗二百年来。与贵国世笃邻好。视贵岛有同内服。使价之来。授馆如归。府库之赐。未尝靳费。及足下之身。超授二品重秩。荣宠备至。陪隶携仆。尽沾官禄。贵岛中一草木一肖翘。孰非国家之所涵育
睡隐集卷三 第 52H 页
哉。而往在己丑年中。足下差人来曰。关白新立。乞遣使寻盟。朝廷惟足下是信。遂遣二三重臣。远涉鲸海。息壤在彼。口舌未乾。而皇华之辔夕返。壬辰之师朝至。釜山之破。足下为先锋。京城一路。足下为向导。既入京师。又诱行长。远攻平壤。三京灰烬。七道丘墟。孤恩背德。一至于此。退屯南徼。更为倡言曰。天朝若许册封。朝鲜若通和好。则留驻倭兵。一时撤回云。 圣天子廓乾坤之量。垂雨露之仁。荡涤瘢痕。许日本自新。册使扬,沈。奉诏越海。我国使臣。又从而跟随。足下教诱诸倭。南边室屋。佯示撤毁。侦探舟师。幸其无备。册封之使朝还。丁酉之师又渡。焚掠三路。力屈而退。足下屯据南海。行长近驻顺天。甘言依旧。虿毒齐发。属国之道。当若是乎。以怨报德。亦已动矣。戊戌撤还之后。又不惩艾。潜发轻船。出没海面巨济等处。边民屡次掳去。探问边备虚实。天兵有无而后乃许还归。使天兵果回而边备果虚。则足下更欲何事。欲释怨而先设诈。左右之为足下计。亦已左矣。设使国家不送通信使。天朝不送册封使。则贵国之谋毁我国。又何加于壬辰丁酉也。关白之称兵我国。固非贵岛所得阻搪。而残祸我国之事。亦未必尽出于贵岛。此则
睡隐集卷三 第 52L 页
诚然矣。但前后之言。尽归欺谩。将来之事。又何足信。足下试思之。果无是事耶。古今天下。强弱何常。匈奴冒顿。有控弦四十万。恃士马之强。乘中国之弱。围高帝白登七日。而未及百年。单于冠带朝渭上。突厥颉利。据沙漠数千里。弃香火之情。乘新造之唐。入渭水便桥者再。而不过十年。颉利系颈就下吏。汉祖唐宗。能屈于一时。而得伸于万世。冒顿颉利。取快于目前。而祸起于旋踵。前史之所载。历历可见。天地剖判。彊域区别。吾与尔非相吞之国。一时之凭陵杀戮。又何足以自多也。 圣天子轸念小邦。赫怒贵国。许胜兵三十万。限三十年屯戍。经理司留驻京师。四都督分居湖岭。礼乐征伐。尽出天朝。讲和与否。固非我家所得擅便也。而况贵国之焚掠我国。几至七年。孤子寡妻。遍满国中。为人子者皆曰。吾与日本有不共戴天之雠。为人兄弟者皆曰。吾与日本有不反刃之雠。为人父者皆曰。吾子死于日本。为人夫者皆曰。吾妻陷于日本。岂忍与日本和亲。万口同声。众怒难犯。家藏兵甲。人自鍊习。有国家者。只顺民心。民心若此。则亦末如之何也已。虽然。圣人之待人。与其将来。不追既往。王者之交邻。许其善意。不责其旧。贵国若能诚心愿
睡隐集卷三 第 53H 页
和。贵岛若能革面归服。则国家当捐薄物细故。尽弃旧恶前衅。釜山通路。可如前日也。若夫通信使之遣。非得 圣天子分付。不可也。郑梦周之行。在丽代。入我朝二百馀年。惟申叔舟一行。而两国无衅。自己丑至丙申未及十年。而通信使再往而兵祸再结。则通信使。非惟不当遣。盖亦不须遣也。橘智正等。玆即回送耳。不宣。
李青莲书院新刱通文
盖尝闻李文靖澹然无欲。王文正俨然不动。兼之者。吾青莲李先生其人也。先生早自奋发。为切问近思之学。晚而树立。有利民泽物之志。遭遇明时。始终一节。引君当道。恳恳不已。好贤乐善。休休有容。楼台起无地。暮夜孰怀金。清白之可质鬼神。形于处士之歌咏。文章金掷地。风采玉成楼。声容之耸动耳目。播于学士之章句。草削勋之文。而九地之奸鬼慄。序儒先之录。而先贤之潜德发。长风峻节。绪言馀论。足以百世下兴起。而况于一世乎。况于一道乎。况于一邑乎。如是而庙貌不立。风声未树。其于高山仰景行行之义。何如哉。远近士大夫。指吾南为颓靡。其孰能说之。窃念康津县。乃先生侨寓地。而月出山。是先生藏修
睡隐集卷三 第 53L 页
所也。玆用于县北山南。刱立书院。文武不谋同辞。士子咸怀尽力。第念先生。一国之名卿。而斯文之蓍龟。非康津一县之所得以私。则书院之设。乃一道公共之责。非一邑之所应独任也。肆敢播告于列邑诸君子。伏愿随多少或米布。共成盛事。以侈斯文。不胜幸甚。
佛甲寺重修劝施文
武灵。大郡也。其山镇曰母岳。为众山之所宗。故曰母。俗人称之为佛甲。为佛寺之所宗。故曰甲。山腰有龙湫。广数亩。其深无底。神龙居之。兴云致雨。故一方之民。赖其利泽焉。其阴之谷。足容数百家。有飞泉一道。自云窟跃下。散布石上。清莹可鉴。重峦叠嶂。四面回护。真龙天八部之所卫护洞天福地之一也。有巨刹五百馀间。僧房七十馀院。廊环四百馀(柱楼)。高九十尺。法堂可坐百馀人。虽杨州之水西。宣城之开元。蔑以加其壮丽也。厥初之经营。孰为而孰传之。其重刱则老僧因法堂改椽时。得见其上梁。则有大书六字曰贞元元年改造。高丽忠烈王朝。有王师觉真。自京师至。卓锡而居之。其弟子数百。环寺为丛林。洞口不能容。其没也。王为之立碑。李学士达衷应制为铭。断碑缺画。至今在人口籍甚。环山而邑者。罗咸光灵茂
睡隐集卷三 第 54H 页
珍长城。数州之人士。爱其院舍之清敞。水石之峻洁。城市之隔远。挟策读书者。日以数十计。春弦夏诵。洋洋乎盈耳哉。出山而▒身科甲。有声王国者接踵。藏修之有所。有关于学问如是哉。玆可与五老峰之白石庵。九江郡之白鹿洞。俪美而匹休。岂可以佛殿僧舍。慢而易之哉。若岁大旱。有事群望。则太守率文武吏士。斋宿于寺。亲祭于湫。凛秋熙春。一郡齐会。则父老率子姓兄弟。读法于讲堂。饮射于门楼。然则是寺之兴废。岂缁流之所独休戚哉。不幸丁酉之变。凶燹一过。殿堂室房。惨矣焦土。鱼响不起。竹色久死。池龟出曝。松鹤自回。不独桑门开士有感而悲者。有识之士。亦有禅宫一废。世事堪哀之恨。浮屠人法棱。谋于大众。锐意重刱。大众问之曰。是寺之兴。非数十百万则不可。比丘所有钱粮几何。材力几何。比丘之所以告谕闾里者。将以何道。若以西方之缘业。则有信者有不信者。比丘将何由。法棱曰。吾佛者也。以佛刱佛寺。舍缘业何以告人哉。其不信者则吾将以人情告。以人情告则诸老先生必曰。是寺也。吾童子时所读书处。其废也吾戚之。其兴也吾乌得无情。其子弟必曰。是寺也。吾先子之所读书处。其废也吾戚之。其兴也
睡隐集卷三 第 54L 页
吾乌得无情。有童子者必曰。吾子之出就学也将于是寺。吾岂可不为助力。为童子者必曰。吾成童而就学也必于是寺。吾岂可不为助力云尔。则其于钱财牛马布帛衣衾。必无所爱矣。下于此者。吾将以因果谕之。使天堂无则已。有则助我者其登乎。地狱无则已。有则不助我者其入乎。夫如是则与我同愿者。岂但十百千人而已哉。吾于刱是也何难。大众曰唯唯。书之以为券子。
睡隐集卷三
 [序]
  
送义玄入头流序
物以罕见为贵。人情皆然也。今夫麒麟之麇身牛尾。固异于走兽。而又必在无何之乡。故人皆曰祥麟。凤凰之背文翼礼。固异于群飞。而又必在千仞之冈。故人皆曰祥凤。豫章之夹日。固异于众木。而必生于绝壑。故匠石见以为异材。灵芝之煌扈。固异于凡卉。而或生于斋房。故贤愚皆知其瑞草。向使麒麟可系而羁则与犬羊奚异。凤凰可驯而扰则与鸡鹜何别。豫章而与樗栎同社则匠石岂以为异。灵芝而与蓬蒿争地则贤愚孰以为瑞。物固然矣。而人为甚。倚市门者固无倾城。争资级者固无俊材矣。浮屠氏有甚焉。佛之道。本以寂静为务。若乃伺候于州牧郡
睡隐集卷三 第 55H 页
宰之门。奔走于车尘马足之间。而曰我能明心。我能见性。吾不信也。学佛人义玄。早从我游。熟观其为人。辩惠而能言。聪明而识机。博通经史诸子。以及于大藏。下笔为诗。虽不甚工。而大槩无尘俗气。天所饷者。固有以异于人矣。而迫于六亲。时不免出入城市。每惜之而不敢以告诫。今年秋。自佛甲山之饯日庵。暨暨来访曰。吾将入方丈山居七佛寺。转而入金刚。又转而入妙香。从此将为阔别。请以一言送行。余不觉怃然曰。汝得之矣。人之贤不肖。在所自处。佛甲亦山也。饯曰亦寺也。而汝不肯处。湖南诸山。莫奇于月出。莫胜于边山。莫大于瑞石天冠。而汝又不屑。必欲求方丈之名山。七佛之名刹而居之。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者。汝真是也。从此而入金刚。又从此而入妙香。则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者。汝真是也。人之望汝。将如优昙钵华。时一见于世间。向之所谓麒麟凤凰豫章灵芝。不必以罕见为贵。而惟汝为贵矣。惜乎。吾虽在世。而趯然常有远逝之志。老而不免世累之缠绕。如堕胶漆盆中。不能自拔者。于汝之行。健羡至骨。聊为之言。
阳城李氏族谱序
睡隐集卷三 第 55L 页
传曰。一年之计种粟。十年之计种木。百年之计种德。种粟者获其实。种木者获其材。种德者获其福。必然之理也。虽然。粟既种。或伤于水旱。或灾于螟螣。故种而不获实者有之。木既种。或孽而殇。或拱而夭。故种而不获材者有之。玆乃或然之数也。有必然之理。而无或然之数。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不在今世则在于来世。若持左契。交手相符。则其惟种德者乎。今夫大家世族之赫世冠冕。累叶貂蝉。门十朱轮。家一万石者。世徒见其巍然而企慕之。曾不知今日之所获者。乃是昔日之所种也。余于阳城之李。有感焉。阳城之李。自上柱国公有功于中朝。显于丽代。其子孙世为将相。与王氏相终始。迄我朝不绝而蔓延。遍于四方。直与四代五公之袁。八叶三事之萧。桐木之韩。槐树之王。相上下于数千百载之间。吁其盛矣哉。人皆谓李氏之兴。自柱国始。不知柱国以前种德者凡几世。而柱国以后则特收其所种者耳。不然则天之雨露之润。地之培埴之功。岂偏于此一家如是耶。李氏之裔居咸丰者。有曰德显。有曰晋明。学于余。皆好德而文。忠信而有立。必能弘祖烈世其家。而越千里归本贯。寻其乡族而取其族谱来。请序于余。以冠其颠。
睡隐集卷三 第 56H 页
其有意于成立门户者。可谓勤矣。余见柱国之后六叶。有壁上功臣春富。嫁女于牧隐子种学。安观察崇孝其孙婿也。而吾晋山文良公又赘于安公。则余亦阳城之外孙也。于族谱。不得无情。则不敢以芜拙辞。若其世代则谱在。功业则国乘在。今不复赘焉。
送僧印悟求族谱于岭南序
族之有谱久矣。而谱之不可无则前人之述备矣。吾东方人物之薮。岭南为最。岭之中晋为最。晋之产三大家为最。三大家之姓吾姜为先。上而为名卿巨公。下而为学士大夫者。代不乏人。济时若文敬,文景。死国若恭穆父子。华国若通亭三世。国乘昭在。吾不赘焉。洪柯郁郁。长源浑浑。子姓之散在京乡者。处处为鸣珂里。及今日衰替不振。宗人之布散于穷村僻巷者。邈不相闻。虽分派未远。而卒然相值。曾不知为一人之所生。噫。天地虚盈。与时消息。衰替不振。则固是天数也。邈不相闻。则又岂可委之天数哉。吾宗伯晋兴相公。尝以族谱事嘱余。余不幸为弃人。虽在世上。而厌厌如九泉下人。又无健步。不得往来湖岭间。访问诸宗。常以为至恨。浮屠人印悟。吾三从庶弟也。少学佛游名山。遁入岭南。得与诸宗游。今年冬十月。访
睡隐集卷三 第 56L 页
我于佛甲里之云堤。月于晦。将还头流。余谓之曰。汝以空门。绝父子久矣。今来见我。犹不能忘情于本宗也。谱之未成。抑汝之耻也。汝以一瓶一钵。周流大地。与行云飞鸟。共相先后。盍访诸宗。以成吾愿。印悟曰。诺。余遂誊家藏旧谱以授之。详于同姓者。重宗统也。略于异姓而不全删去者。欲使其子孙知吾姜出也。不知其后子孙则空其下者。欲令书填也。吾尝闻民瞻相公与吾师瞻公异派。生同一城。似无异姓之理。汝其问之。恭穆公之弟筮,筹,策三公。似无俱无后之理。汝其问之。宗德公与吾戴慜公亲兄弟。戚属未远。而闻其子孙在尚州。汝其问之。姜浑相公之文章德业。在人耳目。而漫不知其昆云。汝其问之。吾尝闻何郑二家。与吾家世亲。而其子孙布满岭南。必有知吾宗所在者。汝其问之。博士公启庸,给事公引文,监察公师瞻,晋原君昌贵,文敬公君宝。俱无兄弟。窃恐前人略而不书。汝其问之。呜呼。人轻者言贱。吾以无状。弃于时。谱之出于吾。人必贱之。而骨肉无相绝之道。吾之无状。固应见绝于世人。而不应见绝于吾宗。况吾虽有罪。谱何罪焉。吾宗中如有漫不省视者。汝其以此告之。必得填空以来。汝以佛者之徒。求谱于他
睡隐集卷三 第 57H 页
路。人或不信汝之为宗。故书此卷末。以为传信之资。非敢以此为文也。
睡隐集卷三
 [记]
  
重修文庙记
万历二十年壬辰。倭贼犯京师。焚三宫社稷宗庙文庙。越明年癸巳。天兵收复京师。倭贼退屯岭徼。其年十一月。车驾还京师。命礼官以权宜奉安庙社主。命国子长贰。率太学诸生。汛扫文庙旧基。奉安文宣王及颜曾以下从祀群贤木主于斋室之遗在者。以春秋释菜。以饩廪养诸生。一依平时。惟圣庙以兵火未定。民力方屈。未及重造。二十七年戊戌。天兵逐湖岭馀贼。一时过海。越明年庚子。太学生百馀人。移文于八道诸生曰。惟文庙未克重修。吾辈之耻。八道诸生应声而和曰。惟文庙未克重修。吾辈之责。相与倾囊竭帑。陆辙水程。咸凑于京师。栋楹梁桷之用。盖瓦级砖之需。不日而集。工不劝而善。吏不督而勤。以某年某月某日始事。至于某年某月某日而讫功焉。宫庐宏敞。神位清密。明伦有堂。讲业有斋。廪有库庖有舍。图书有藏。一依旧制。无废前规。凡用财若干。用工若干。皆不待公家一号一令。不费公家一甔一石而取足。呜呼异哉。盖尝论之。乱世尚武。平世尚文。鄙夫之
睡隐集卷三 第 57L 页
瞽说也。汉高祖才定黥布。而过鲁之日。先祀孔子。汉光武未平陇蜀。而宅洛之初。首起太学。西京之末。巨猾滔天。而思汉之士。一呼而云合。东都之季。奸臣窃命。而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顾。国祚之绵历维持者。迄于四百年。而董卓,曹操之徒。环视九鼎。而终不敢废汉自立。以此观之。则学校之设。不惟治世之急务。而抑亦拨乱反正之所宜先也。吾道之东者久矣。内而成均。外而乡学。一依中朝三代之为。国家二百馀年。养育人材。扶植斯文。视前代又加什百。卒然倭奴之变。乘舆播越。八道灰烬。武夫健将。精兵悍卒。奔走窜匿之不暇。而章甫之徒。所在响应。张空拳冒白刃。前者死后者继。奔问官守者。裹足而不绝。给馈军门者。剜心而不恤。虽不能攻城破阵。陷锐摧坚。而贼虏之不敢横行荐食。方岳之得以号令列邑者。皆莫非士子之力。玆岂非君臣父子之伦。亲上死长之志。尊王攘夷之义。自平日熟口而顺耳。畅外而弸中。一朝有变。躯命足不恤。倭贼不足畏。长枪利釰。脔炙火炮。不足避哉。凶燹才退。疮痍未起。而又相与屈力殚虑。合财鸠工。重修之盛。无让于太平之旧。则三代尚矣。两汉唐宋之间。亦尝有是事否。丑奴之怀我好音。不
睡隐集卷三 第 58H 页
日可俟。而在泮献馘之功。有不足论者矣。其或谓教化非国家之急务。而经术之士。不关于乱世者。尚监玆哉。年月日记。
痴轩记
晋王武子有叔父曰湛。年四十。犹未知名。当世目以为痴。而湛晏如也。隐居不出。常读周易。晋武帝尝谓武子曰。卿家痴叔死未。武子曰。臣叔不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人自是始知其有隐德也。吾丘嫂有兄曰丁君仲化氏。自少结发。不出乡里。年过五十。益自韬晦。乡人或以为痴。仲化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自号曰痴翁。丁酉之乱。世业俱烬。距先庐百步许。结茅数间。名之曰痴轩。环舍皆竹也。远近之经过者。只见千亩之檀栾。而不知有人家也。屋下有清泉一股。涌出于竹根。贮数斛为方池。种莲十馀茎。池之四方。种菊数百丛。莲以夏菊以秋。竹以贯四时。而无春花片时之绰绰也。家甚贫。未尝无酒。性不喜饮。未尝无壶觞。良天佳月。与妻对酌。饮少辄醉。踞痴轩歌痴歌曰。世上之人兮。以我为痴兮。以我为痴者。不知其痴兮。吾保吾之痴兮。以终吾天年兮。陶陶自乐。不知年数之不足也。尝以书抵余曰。吾以痴不能有为于世。子以衅
睡隐集卷三 第 58L 页
又弃于时。记吾之轩者。微子则不可。余于是废书而叹曰。菊。花之隐逸者而痴翁能养之。莲。花之君子也而痴翁能爱之。竹。草木之后凋者也而痴翁能植之。是固痴者能之乎。以王湛之贤。人尚以为痴。况今之时。与武子之时又加远矣。则谓痴翁为痴者。此世之常事也。今痴翁受人之讥已而以痴自处。则又王湛之所无也。昔柳子厚谪官永州。家于冉溪。自以为愚。而以愚姓冉溪。余谓子厚以伊,周,管,葛 。称誉王伾,王叔文。而致位通显。不幸颠踬。甘处于愚。则以愚自罔也。今痴翁愤世人之痴顽。而隐身不出。幸世人之不知己。而乐受痴名。则痴翁之智可及也。而其痴不可及也。痴翁之家。多贤父兄。而中表又有贤士大夫。必有知其不痴如武子之知湛矣。余于痴翁。有葭莩之好。知翁之深者莫如余。故因记其轩而遂及其为人。以发潜德云。诗曰。
痴叔自知痴有味。一瓢颜巷卧清时。风泉数斛关幽事。露菊千丛是旧知。净友本无桃李契。脩篁共作雪霜期。世人痴黠不相补。谁信此翁元不痴。
李子显新筑记
吾友李君子显。尝以书抵余曰。吾有一亩之宫。百步
睡隐集卷三 第 59H 页
之园。于距亲庭一里许。乃余晚年新筑也。屋上之山。名曰满德。取其意气之端重也。屋下之水。名曰活人。取其灌溉之及物也。屋左有长谷。嵌然而深。廓其有容。其名曰花原。取其夹岸皆桃花也。子盍为我记之。余应之曰诺。吾将目击而为之。他日过之。所谓满德之山者。寻常之堆阜也。活人之溪者。寻常之涓流也。花原之洞者。寻常之虚牝也。又不见其所谓夹岸之桃花也。余为之胡卢曰。异哉。子之所谓山也水也洞也者。止此而已耶。抑又于山也水也洞也之外。别有所谓满德活人花原者乎。子显笑而不应。余于是改容而言曰。我知之矣。观山者不必于终南泰华。观水者不必于江河淮济。谈隐者不必于朗州之武陵。只在会心处耳。意者吾子之胸中。自有丹崖百丈。青壁万寻。穹窿磅礴。厚重而特立者乎。又有洞庭七百。云梦八九。其馀波之所及。足以灌百城而注四海者乎。世已忘我。我已忘世。藏声晦迹。铲采韬光。又别有好田地别乾坤。秦人之所不能居。晋客之所不能到者乎。夫如是则子之居。无山而有山。无水而有水。无花原而有花原。吾无惑乎尔。夫是之谓闻名。不如见面。相形。不如论心者乎。子显曰。未也。吾何望于是。将以
睡隐集卷三 第 59L 页
求勉焉耳。余曰。可也。夫人之心。操舍不定。出入无常。故自古在昔。先正先师之名精舍斋宇者。莫不以己所不足而用力者为号。将以顾名而思义也。今吾子顾满德之名而思厚重不拔者。顾活人之名而思利民泽物者。顾花原之名而思遗世独立韫椟待价者。以是三者。俛焉日有孳孳。则今虽不能于前所云者。而将来之所成就。岂可量哉。苟不能然。而山自山水自水。花原自花原。而子显自为子显。则吾末如之何也已。子显曰请书之。以为监戒。遂为之记。
水月亭记
士大夫之进不得有为于斯世。弃位而巷处者。必谋明山丽水之滨。池馆苑囿之乐。一以为清闲寂寞之娱。一以抒忧时恋阙之怀。六一翁之于颖上。杜祁国之于睢阳。皆是已。前牧使光州郑侯。年五十而弃于时。遂求先大夫玉川先生之别业于光阳。距先庐十里许而居之。选胜为亭。以水月为名焉。余观夫南方之山。巍然高者以千数。而白云为最奇。南方之水。可行舟者以十数。而蟾江为最大。以白云之东麓为屋山。而以蟾江之上流置屋下。则胜绝有不暇论也。而况天下之三神山。方丈居其一。烟火食人之生世间。
睡隐集卷三 第 60H 页
闻方丈之名者亦罕矣。其于起居饮食。早夜相对者。何如哉。左岭右湖。控引岛蛮。商舡之所走集。市贾之所辐凑。岳阳朝岚。鹤洞暮烟。踯躅成山。火云成峰。霜落而千林红。冰塞而长河白。千态万状。毕集于几席之下。则此水月之所以选胜也。兵火十年。文物一空。而水月则依旧也。世降俗末。人心不古。而水月则犹前也。市道日巧。一钱俱涌。而水月则无价也。弃枯集菀。门雀可罗。而水月则不遐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浮光跃金。静影沈壁。水得月而益清。月得水而益白。直与侯之胸采。上下乎同符。则此水月之所以得名也。余虽不获登公之亭。而幸尝窃诵公之歌。见公之书。已得水月之大槩。而若公之心则余固知之。于是乎书。
花雪堂记
花雪堂。名花异草皆在焉。不书。重花雪也。夫花之发。常在艳阳。而雪之降。常以大冬。以艳阳之花。当大冬之雪。此堂之所以得名也。名之者谁。锦州朴侯也。主之者谁。绵城柳子也。朴侯以辛亥壬子之冬。采箭于三乡者再。而往来过柳子之堂者四。其卒也。余以过客。随侯而升堂。则梅花数条已能白。山茶一树已能
睡隐集卷三 第 60L 页
红。山茶为弟。梅花为兄。异色同香。交相映发。恍然不知岁之冬冬之闰闰之几望也。侯谓柳子曰。子之堂未有名。盍命之曰花雪乎。柳子请其义。侯曰。物以希有为重。人以罕见为贵。今夫绛白红紫于二三月之间者。凡花众卉皆能之。是何足窃窃然俎豆乎哉。唯独天地闭塞。穷阴凝冱。青山色瓦。浸水成冰。万木欲折。积雪一缟。于斯时也。而二卉者乃能还魂。玄冥威武不能屈。狂蜂戏蝶不能淫。直与雪花之六出者。互相发挥。则岂非所谓罕见而希有者乎。此吾之所以表章而命名也。昔晋时陶渊明。独爱菊花者。以其傲霜也。花于霜。犹足尚。而况花于雪者乎。唐时王右丞。为袁安卧雪图。添作雪中芭蕉。识者以为活笔。夫以画蕉冒画雪。犹以为活笔。而况以生香冒真雪者乎。余又尝闻古人之名堂者。有曰松雪。名轩者。有曰兰雪。夫松之得雪。兰之洒雪。常事耳。堂与轩也。未必实有之。而犹且假以侈之。而况子之堂之实有花之雪者乎。柳子曰。可矣。侯乃命余为记。于是乎书。
清梦堂记(主人权霁。号而已子。)
万历癸丑僧夏之初。余任云堤别业。而已子自龙城来郡衙。自郡衙出郭相访。坐久乃曰。子见龙城乎。方
睡隐集卷三 第 61H 页
丈之山。西迤为宿星峙。宿星之水。流下为蓼川。蓼川之边。有小山五点。而其一曰述山。述山之下。即吾新筑在焉。右蓼川左小溪。而溪益亲切。旱不竭水不溢。而又多鱼。可以渔钓。余乐之。搆草堂数间于其上。而名曰清梦。子盍为我记之。余应之曰。记则吾岂敢。请问清梦之义。而已子曰。吾尝闻饥人梦饱。渴人梦饮。今吾耕田而食。未尝甚饥。凿井而饮。未尝甚渴。吾不至梦饱与饮也。官本臭腐。故梦棺者得官。财本粪土。故梦粪者得财。今吾千驷万钟。已付券外。大车茸纛。已非分内。吾不梦臭腐也。三虚四满。满不求馀。补寒遮暖。暖不求华。吾不梦粪土也。好争者常梦勃溪。好色者常梦娥媌。世已忘我。我已忘世。迎之无心。触之无怒。则吾不至梦为勃溪也。出自裙屐。长于纨绮。失脚青楼。晚而知悔。则吾不至梦见娥媌也。里谚曰。昼之所为。夜之所梦。心之所思。梦之所见。吾无所为。曰惟灌花采药。弋鸿钓鲤。或使帚妾弹东瑟。或使稚子读古书。体倦神疲。曲肱而寝。所梦即所为也。吾无所思。入则思见图书。出则思对浮岚。冷冷者思与耳谋。瀯瀯者思与目谋。良天佳月。高枕而卧。所梦即所思也。得吾之梦于吾堂者。未尝不清。故吾有是名。实非
睡隐集卷三 第 61L 页
誇诩也。余应之曰。子之方寸地。若是其无累。则已与冰壶霁月。瑶台璧府。方洁于世界之外。子之精魄。宜蝉蜕浊秽之中。以浮游尘埃之表。奚待合眼哉。惜乎。吾以无状。不出户庭。吾何脩而可以登子之堂。与子同梦也。遂书其问答之辞以还之。
三梅堂记
吾族祖仁斋先生。著养花录。曲尽花草之性。而梅花居其第四。数梅之品。以横斜疏瘦为上。而取实规利为下。以腊前着花为重。而冬至前早梅。为非风土之正。历世之养梅者。皆以仁斋为举主。余观夫今之养梅者。与古之养梅者不同。挫其直干。折其长枝。长不得如人。施不得满尺。横斜疏瘦之天。日以离矣。或计之太早。养之太恩。栽以瓦盆。置诸暖突。灌以温水。薰以炉火。致令着花于冬至前。向人誇说。邀致好事者。遂以为交结贵人之资。向之所谓规利者。非风土之正者。不幸皆有之。夫梅之所以见重于人者。以其有枯淡之性。寒苦之节。阳春不能淫。大冬不能移。饕风虐雪不能屈。奔蜂浪蝶不能透。凛然花卉中特立独行者耳。今如是。其可乎哉。使梅而有知。亦将愧死之不暇矣。吾乡友丁君重甫氏。卜居于光山之大岾。因
睡隐集卷三 第 62H 页
先庐也。搆草堂二间。绝潇洒。杂植花卉数十种。种三梅以殿群芳。遂以名亭。屡索余文以记。余未尝登重甫之堂。问所谓三梅者。而若重甫之心则吾得以知之。既得主人之心。则余于三梅。非生客也。余闻重甫之堂之壁。挂诗若序。太半出于不遇之人。而又徵记于一世之弃物。则重甫之不为时世妆者。举此可占。而其养梅也。又顺其天地而不盆。俾遂其风土之正。重甫之于梅花。真得其韵与格者。三梅之生。得其所哉。仍成一绝。(玉立亭亭不受埃。贞心羞逐艳阳开。冰霜苦节无人识。会有孤山处士来。)
万松堂记
渭川千亩竹。安邑千树枣。江陵千树橘。其富与千户侯等。规利者多种之。以为厚生之具。成都宜海棠。洛阳宜牧丹。广陵宜芍药。好事者多种之。以为悦目之资。若松则其实不足以厚生。其花不足以悦目。人或有爱之者。爱之者其必有说乎。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庄生曰。受命于天。惟松柏独也正。夫以孔子为知己。而庄生为举主。则松之冠绝于众木久矣。而爱松者之非常婿亦明矣。秋城李侯。以前龟城府使。舆疾南还。距先庐数十步。因先大夫所买山。筑室十馀间。以为终老之计。又筑别舍于西偏。以为宾
睡隐集卷三 第 62L 页
客之所。环舍栽松万馀条。望之郁然。即之苍然。偃者如虬。踞者如虎。列立者如冠釰大臣。竦峭者如章甫介士。蓊若屯云。张若羽葆。李侯净扫其根。曰哦其间。欣然若将终身。遂扁其堂曰万松。而以书抵余徵记。余谓李侯之于松。譬诸草木则实同臭味。宜其欣慕爱乐之无已也。何者。李侯退然以一介书生。值壬辰倭贼之变。愤乘舆之蒙尘。牧圉之无捍。投笔勤王。冲冒矢石。出百死得一生。以功名自树立。历典西北重镇。敌国不敢谋。诸将服其义。则此非岁寒之后凋者耶。不幸遇寒疾。解印归来。莳药自养。遂得长桑抱朴之妙。推爱身之心以及人。挛腕瘘疠。日满其门。而或针石。或汤熨。无一点倦色。颇牧和缓。合为一身。恂恂退让。若不胜衣。而考其中。忘身徇国之心则确乎有不可拔者。此非受命于天。独也正者乎。宜其爱松之无已。种松而自寓也。虽然。目今彊场无主。将启戎心。圣上拊髀。方思将帅之臣。余谓李侯当执干戈。以卫边圉。以答上眷。不宜偃仰于万松也。余虽不获登侯之堂。见所谓万松者。而嘉侯之尽心国事。于是乎书。
云锦亭记
万历四十一年之癸丑。杞溪俞侯出守灵光郡。越明
睡隐集卷三 第 63H 页
年而有风灾。又明年而三时亢旱。又明年而早霜杀稼。俞侯废寝食。捐俸入。谨盐筴。多方以救之。卒无一人捐瘠者。又明年而秋稼大熟。耋艾歌咏。侯谓吏民曰。民既粗安。吾事毕矣。昔人云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裨谌之所以谋野则获。而郡邑之不可无游观者。用是故也。况使命有时沓至。客馆或不能容。别舍之设。尤不可已。乃相谯门之内。莲塘之北。活水沁湿。群豕饮之曰。是必有异。始命辇粪壤刜搸翳。洄为方池可数十亩。直两沼之中。以立游亭数间。不踰月工告讫。寒有燠室。暖有凉轩。前有步櫩。后有垂阿。左之右之。顾詹越詹。红蕖绿藕。互相映发。宾客之来游者。如入蜀锦之肆。水仙之宫。吏卒之经过者。如行曲水之滨。镜湖之傍。宜月夜。白云满镜。宜朝昼。红云满目。宜急雨。晴雹满耳。宜清风。生香满鼻。宜置酒。碧筒可吸。境内之眉厖齿鲵。合辞交贺曰。吾郡之设。不知其几千年。守土之官。不知其几百人。车舆卒骑。朝过夕视者。莫之或顾。一朝得之。秽墟化为清池。阛阓化为堂宇。则心目之相越。有不知几驿。如是矣。抑侯之所处。必以莲为庭实。意者侯之通敏于政事。其有得于中通外直耶。安静悃愊。不养游声。其有得于不蔓不
睡隐集卷三 第 63L 页
枝耶。处脂膏不能自润。其有得于处污泥不染耶。大满垂迫。五马将归。而琴鹤清风。将久而不沫。则其有得于香远益清耶。言未已。侯举手止之曰。吾政何能及公言耶。若夫色相则吾亦不得以辞焉。遂命之曰云锦。余于侯。以民事太守。而间见如客。遂录其事。留诸亭壁。以附武灵故事。
睡隐集卷三
 [书]
  
与宋生(樯)
孟春犹寒。伏惟哀气力支胜。生与足下。初无一日之雅。戊戌初夏。识面于贼窟伊豫州。绝域中逢故国人。虽庸奴下贱。尚如兄弟。况生于尊府忘年乎。况被掳之人。莫不丧心褫魄。厌厌如九泉下人。惟足下不沮不挫。初见我。奋臂大言曰。吾等俱以礼义之氓。义不忍为胡地鬼。若不得西归。则闻秀吉好为微行。当袖博浪铁椎狙击之。不成而死。犹不失为义鬼。不然则当作鲁仲连耳。无状者之闻此言。至今毛发竖立。即书日录中曰。蹈海之风。凛然可掬。又尝有诗曰。未试横江筏。当持博浪椎。盖述足下之言也。虎穴中草草作别。尚令人景慕者。为此也。日者来辱。未闻前日忠义之言。岂足下俨然在忧服中。故为是耶。古今天下。孰无一死。死于忠义。死有馀荣。死于非道。死有馀责。
睡隐集卷三 第 64H 页
吾辈被掳于不共戴天之雠虏。不以一死报国。渡海之日。鼎镬固其所。 圣恩如天。复置平地上。衣食于王土。齿列于平人。一饮一啄。俱是国家赐。杜门修善。报答天谴。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乃可以少塞前日偷生苟活之罪。幸而有子若孙。亦得以自立于天地之间。区区之心。耿耿在玆。亦足下曩昔英风义气之所激也。况尊府以父子生离。饮恨就没。泉下之目。想犹未瞑。乃足下平生罔极之痛也。幸而高堂未倾。鹤算未衰。宜足下一心奉养。寸阴是惜。一举足一发言。惟恐为母夫人之忧。乃足下将来之事业也。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足下之尽节于色养。即是尽节于国家之日也。司马季主,严君平。为人作卜筮。向人子言则曰。孝则得福。向人臣言则曰。忠则得福。马史以为依卜筮劝人为善。生独以为不然。人不忠孝。则祸患立至。是二人者。岂欺人哉。传曰。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君子之爱人也以德。故敢忘其不肖。而窃效古人之忠告。若足下不以为可。则道不同也。从此绝矣。谨白。
答宋生书
夏间适有小出。致尊问虚屈。尔后无的便。阙然久不
睡隐集卷三 第 64L 页
报。想以为讶也。秋季。因山僧略伸报谢。来书无此语。定作殷洪乔也。玆者专价数舍。曲垂劳问。感叹何极。玉体违豫。江山辽迥。一旬强半。五内分崩。累臣归骨。浑是国恩。每念庚子生还。视鼎镬为得所。而弛霜流泽。赐酒于内门之外。齑之粉之。为百身千身。此生馀年。无阶仰答。而会此惟几缘负衅。分绝宵汉。人臣到此。不如无生。天灾时变之忧。乃古人漆室之虑。然新罗圣代文武王朝。我国盛时 世庙成庙朝。亦有甚于此者。昔郑国多灾。裨灶请禳之。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近。非尔所知也。但当尽人道以顺天道耳。垂谕亲老欲得主母。以资奉养者。极是极是。人道此外。更无他事。鄙亦为贤者闻见。而有女子者。无不高望。庸杂之家。又非贤对。柰何。天风之姤。于他事则不吉。于婚姻则大利。贤得吉枚可贺。但推占一事。生亦初以为可信。乃后多见术家书。互相矛盾。十乖八九。始知此物适为惑人之资。故尽火其书。他人之物则尽已还瓻。虽欲推之。末由也已。昔邵子欲以数学教程子。程子不受曰。惠迪则吉。从逆则凶。满则招损。谦则受益。我但知此而已。邵子愧屈。近来尤觉程子之言为至论也。若运命之吉凶。已定于有生之初。但当居正以
睡隐集卷三 第 65H 页
受正命而已。如生者。人世四十年。发有二色。后所得者。自此可知。独恨丁酉之不以一死报国。瓦全到今日也。如贤以名家子白面生。不幸遭辱于雠虏。万无必死之道。愿勿以曾经俘虏。自弃于礼法之外。欲为孝子。亦惟贤。欲为忠臣。亦惟贤。欲为名儒大师。亦惟贤。犹风樯下濑。快马上道。孰御之者。谨露肝鬲。伏惟裁察。前书有详味来教之示回。苦口之毒药。为利病之良剂。非贤能若是乎。不胜摧谢。玆故尽言。幸勿督过。月日拜。
再答宋生书
承审天寒。侍奉吉庆。十分忻谢。垂谕毁谤日生。良用咄啧。至切之人。何忍为此。熟观人世间。见面抽心者。乃毁我于外者也。对面规责者。乃救我于外者也。尊须知此。以接外人。顾我于尊。乃绝域风霜之旧也。前春来访。出于隔世之别。故未忍相对献规。后因往复书札。倒泻无馀者。乃出于爱尊也。若有相外之心。何至不惮烦如是。今承来示曰。忠义满腹。故洋溢及人。尊何待人如是之薄也。鄙以食禄之人。不以一死报国。而欲以忠义勉人。宜其取讥于高明也。然吾辈之于丁酉。所欠一死耳。不死之外。更不作恶。幸而生还。
睡隐集卷三 第 65L 页
愿忠即忠。孰能御之。传曰。怯夫慕义。何所不至。如我乃怯夫之慕义者也。六韬有偾将俘卒。愿立节以掩前耻者。如我乃俘卒之愿掩前耻者也。要之死日。乃明此心耳。鄙人之于高明。以天资论则无异壤虫之于黄鹄。然顾我涉世已久。备尝辛甘。通古今识成败。自谓如烛照数卜。今春窃覵高明之所存者。似不缜密。而和平明爽之气似少。肃杀愤世之心似多。窃恐不良者窥尊如是。则或有相卖而谋陷者。是以屡告而不知止。幸留恕照。
与辛生(思孝)
苦热。侍奉加重。朝夕相对。每不相厌。况别经时。我劳如何。居处之不便。能败人至乐。而过庭问诗礼。在君则得计也。前见君呈尊丈书。自马村入之箱箧中。来今始送还。直见爱甚故然耳。但书中之意。颇异于吾所闻者。中庸曰。温故而知新。故之不温而径欲知新。则新者不为吾有。而故者已无矣。王制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岂不以礼有登降上下之节。乐有咏歌舞蹈之事。非祁寒盛暑时所习。故必以寒热适中时。若诗书则涵濡讽咏于静坐中。不至为寒暑所触。故冬夏而教之耶。尊丈之
睡隐集卷三 第 66H 页
令君日诵一纸于赤日中。未甚失计。岂君之灵台或有浮热乘时热。一时用事。故有所不堪耶。呵呵。若夫行道济世。致君活人之方。固不可舍典谟训诰而为也。若种学绩文。拔身科甲之术。亦不可舍诗书易春秋而更求他径也。世之论文者。于唐数韩柳。于宋数老苏。韩不云乎。上窥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诰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诗正而葩。然后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柳亦有言。本之于春秋。本之于易。本之于诗。本之于书。然后乃曰参之谷梁。参之太史。参之孟子。参之离骚。老苏亦先六经。而后孟韩之温醇。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投之所向。无不如意。经学之士尚矣。为文章业科目者。舍六经何先。若今之寻章摘句。抽青媲白。蹈袭前人翰墨畦径。剽窃先进残膏剩馥。侥倖取科第。而不能自出机杼者。壮夫之所不忍为。其得也虽得之。而君子不以为得也。况君书中所谓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乎。告尔后之嘉谟嘉猷乎。鳏寡孤独废疾者。其能有养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适越而北辕。其事愈勤而效愈左矣。若孟子浩然之气。点也咏归之志。亦当于六经上得之。固非搯擢肾胃者所
睡隐集卷三 第 66L 页
能也。窃𣊺高明之所存。玩岁愒日。优游伴奂之意多。而真实心地。刻苦工夫之意少。此事非但害于本领。而于举子之业。亦有所损矣。虽然。畏曰铄膏。斗室打头。严父兄在前。而三盘五诰在案前。君之苦。定有所不可堪矣。灯火可亲。近隔一个月。姑徐徐待初凉。亦是好白活也。呜呼。世远人亡。经残教弛。乡无善俗。世乏良材。从我游者。亦多后来之秀。而间或时鱼多骨。金橘太酸。天下事固难得如人意也。风力之壮健。罕如吾秀才。畴昔相从。未尝不有咄咄逼人之叹。况今兰砌日有新得。朝夕之望。闵闵如婴儿之望长。贫家之望秋也。惟君图之。孔子曰。自吾之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自吾之得由也。恶声不入于耳。夫以孔子之圣。而惟以辉光为幸。恶声为嫌。而况于末路乎。予曰有奔奏。君也。予曰有疏附。君也。予曰有先后。君也。予曰有御侮。君也。四者之责。惟君图之。君书告父兄而旁及于诸尊丈。我亦诸丈中一人也。故暴露之无隐。惟君之察。
答崔丕承(继相)
专使问短夭。殷勤甚备。感荷至意。无以称量。化者比如腐菌以朝夕为年。固不足伤念。然老亲掌握中物。
睡隐集卷三 第 67H 页
遽尔如许。涕犹未乾。而一家之人。惊犹未定。是用介介耳。下教学规。忠厚恻怛之意。蔼然于言意之表。虽使戾夫读之。必将销释其暴戾难使之气。况在首善之地者乎。固将精书。遍告相知。使之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耳。然鄙意则不若自公门大书特书。如下帖之样。分付校中。使之挂壁。学宫堕窳之习稍改。然后乃可言乡约矣。病在皮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到也。若在膏之上肓之下。则针石奈何。然尽心而行之。至诚而动之。则或有见效矣。馀万当再思三思。以陈愚计。如鄙者。岂足以言道哉。只为吾丈至诚下叩耳。不宣。
答边子馀(庆胤)(当伦斁之时。约同栖遁而未果。相继即世。此其绝笔也。)
闻兄益閟声光。故旧亲戚。亦不得见面。且喜而且哀之久矣。老子平生心。初岂欲为此寂寞耶。鄙亦以兄心为心。迄不得一席谈讨。每思之。使人郁结。意外得奉一纸。不啻十部。从事紫霞之胜。得窥一班。况有主人。梦魂先往。待得山高月小时。欲酬胜债。但恐世缘又来相绊也。馀容萝薜追随。丁巳九月十八。
上朴太守书(当在辛思孝书上)
旱热近甚。伏惟政履何如。区区慕用。不解梦寐。中即
睡隐集卷三 第 67L 页
见顺天校奴状。谓民为顺天教授者。郡文学。虽曰散官。而于民得之则华衔也。况湔祓衅秽之中。俎豆衣冠之末。窃计寒谷之生春。无非明府之拂拭。为之摧谢。罔知报塞。但俘掳馀生。不敢当皋比之席。而因闻国言。以民差除为不可。使无物议。尚难冒赴。人言至此。民虽无耻。决不敢抗颜于首善之地。况民之私情。实有难动者。则不但此一行而已也。何者。凡人之情。孰欲陷身于不测之虏哉。而一经患难。万事瓦裂。众目睢盱。皆厌刘舆之腻。以此益欲秘迹岩薮。侣鱼鸟友麋鹿。以尽馀喘。缙绅之东西行过是乡者。或以故情相招。不敢偃蹇自便。为招不来麾不去之人。因此强动。忝厕衣冠。势也。非心也。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有时出门。恶声或至。犹不敢怨天尤人。而自恨赋命之奇薄。一死之不早也。呜呼。人或有读书万卷而不得一名者。或有仅得一名而不沾一命者。其下有为品官校生者。又其下有为农工商者。民本汉南布衣。冒忝进士及第。前所得尚书郎。已是福过灾生。今夫深居简出。犹且不免受侮。一行作吏。戴乌帽腰乌角。身红黑公服。与官人列坐公廨。则十手十目。必相指视。牵引笑侮。动必齿冷。民虽颓靡。性实狷狭。外虽甘
睡隐集卷三 第 68H 页
受。而中有不可堪者。凡此曲折。思之烂熟。故荣进一事。梦魂不到。惟念渡海之日。视鼎镬为归。而 圣恩如天。复置平地上。衣食于王土。齿列于平人。粉身碎首。无阶仰答。齿豁头童。只祝尧算而已。顾念民之灾眚。实非自作。而春秋许人改过。纲目予人徙义。华元为宋将败军。被掳于郑。而归则春秋书其来归。孟建以新城降魏。复归于蜀。而死则纲目录其死节。民虽无状。实非卖国偷降者。万死之馀。一息犹在。则忠臣烈士之遗躅。或可希冀。而一世之人。不可家到户列。举目天地间。文士之被掳生还者。惟有此身。则未尝不怃然自惊曰。人言当矣。吾罪极矣。王法宽矣。一死尚馀。他又何言哉。呜呼。悠悠天地间。长不过为六七十年客耳。况民虽在世上。而厌厌如九泉下人。尤觉瓦全不如玉碎。轮回之说。万一不虚。则惟愿速死。早得他生。若今生则无复望矣。噫。区区而自言。不知者。未尝不厌闻。惟明府素垂矜闷。故个个覼缕。底里尽露。万一不知民者。谓民为徘徊顾后。希觊高迁。则窃恐坐孤此心也。昔徐孺子终身不应诸公徵辟。而及闻其丧。辄以绵酒越千里。夫以孺子之高。犹尚如此。况民之极陋。叨承大人之收拾。其怀私感德者。固不
睡隐集卷三 第 68L 页
以赴任不赴任而有所深浅也。惟明府之裁察焉。
睡隐集卷三
 [杂著]
  
诗话
作诗非难。注诗为难。作文非难。评文为难。评文有三病。可言而不言。谓之呐口。可止而不止。谓之添足。面貌形容。有目者俱见。而吾复为之点额。谓之赘疣。外皮相而得神情者。自古为难矣。注诗有三难。世之相后。地之相距。当时事迹。后人难悉。故得其事为难。筝郭师已与不可传者死矣。今之所存。惟纸墨之糟粕。故得其情为难。古人于诗文。遣言下字。各有其体。故得其体为难。遥闻叔孙子已致鲁诸生。庙堂新扫旧巢痕。范石湖犹不能知。而放翁之所以不敢注坡也。余见唐刘言史过春秋峡诗。不知何树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三体诗注。以似为送。春秋峡邈在岭外。北人过之。其零丁牢落之状。正似腊月之花。训送则全无意味矣。国朝佔毕斋。汇集青丘风雅。而间间自注。崔猊山瀣谪长沙诗。三年窜逐病相仍。一室生涯转似僧。雪满四山人不到。海涛声里坐挑灯。佔毕训海涛为松涛。余见长沙古县。正在西海上。潮水出入于芜城之下。所谓海涛。正是海潮也。诗家之注。莫深于三体。国朝文章。莫高于佔毕。而犹不免三难之病。
睡隐集卷三 第 69H 页
诗文果可易言乎哉。
牛戒
自余为农夫。未尝畜一牛。每春月耕稼。东西借于邻。邻人皆怨乞贷之已甚。而余以口腹累人为耻。乙卯不稔。米价腾踊。乃以租为米。买得一㹀牛。丙辰春夏。颇有食不足之叹。而心事则清宁也。至月初三日。岑浦佃人运豆至家。牛夜半齧断鼻索。上阶偷食。极其欲乃止。越三日肠裂而死。余尝恨婢仆惰窳。刍秣失时。恐牛之饿而死。孰知其饱而死也。牛无知。固不足责。而人为万物之灵。或有饱死之患。诗曰。受禄不让。至于已斯亡。传曰。婴儿之病。在于过饱。吁其戒也已。遂书之以自戒。
瘤戒
吕宋。东海中小国也。地偏而水又湍驶。故人多瘿瘤。某甲额■生瘤。几如瓮盎。抑首不能起。其妻子羞而逐之。寝息山间者数日。夜半。山鬼击鼓群噪。自远而近。甲不胜其怖。应节起舞。示若无惧者然。山鬼吐舌相顾曰。异哉。不意空山中。有此良朋之可与娱者。因击鼓不已。甲亦舞不已。天欲明。鬼谓甲曰。我鬼非人。日出不可留。来夜当复来。公亦能复来耶。甲曰诺。鬼
睡隐集卷三 第 69L 页
三问甲三诺。鬼犹不信曰。人情难保。请取公瘤以为质。遂蘖取瘤去。甲喜幸走倒。至家则全人矣。妻子改观。邻里耸传。某乙额又有瘤。几如某甲之大。闻甲之失瘤。盘跚往问之。甲悉告之故。喜甚。直造甲所寝息地而胥之。夜半。山鬼果击鼓欢叫而至。乙豫起乱舞。一如某甲之为。山鬼至。喜曰有信哉。相与尽欢而罢。遂谓乙曰。恐公失信。故取瘤为信。公既能来。可还公瘤。遂取甲瘤安之乙额而去。对峙如双家。乙大恸曰。一瘤之不堪。而况两瘤耶。遂自经于沟渎死。日东僧舜首痤。为余谈是事。余以俘掳生还。见弃于昭世。余又与世相忘。久而不知身之曾忝一命也。所亲或劝之曰。君之绝意于荣进。譬如黄门之绝意于房室。盍且求之。以洒废弃之耻乎。余应之曰。籍令求之。谁即与之。前耻之未洒。而窃恐更得后耻。此与某乙欲去一瘤而更得双瘤何异。劝者太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