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x 页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书牍(三十首)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5H 页
答仙源(后稿)
旧腊只馀数蓂矣。五十之年。倏焉以至。送往念来。感怀深矣。忽得手书及诗。其叙离索伤世道。溢于讽咏之外。不徒慰我幽悁而已。旋帖诸座右。晓夕相对。即兄面目也。仍恨吾辈。平生砥砺名行。戴天履地。无所愧怍。而乃于末路遭此灾难。落落分飞。退之所云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者。正为吾辈今日道也。入冬。稍理书册。寻绎故业。觉渐有所得。近复被人齮龁。名挂封章。此后行藏。又将落在何处。方席藁待之。可谓来之坎坎者也。
今年未冬而寒矣。罪迹益复闭蛰。回思京洛旧游。渺然若隔世事。书至兼得清什。且认钦之拙语尚玷左右壁间。转见兄高义。所以记存者愈往而弥笃。岂亶等闲吟咏之相赠遗耶。钦之衰谢。渐不可堪。两鬓鬖髿。已作二毛人。况兄之齿高于钦半纪耶。承教。为之怅然。屏废之后。不敢以诗句溷人。而每因贤昆季。不得不破戒。得无添罪人一咎过乎。览而覆瓿为幸。
答郑时晦
岁除怀想一倍。伏荷专人记存。足见兄相爱之意勤惓有加。感拜何量。仍审居闲有适。不废进修。尤用瞻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5L 页
慰。钦得谴归田。虽不免忧畏谗谤。而目前无别事累心。近稍寻理素业。又复被人噬啮。方杜门俟谴。每接亲朋书素。深以玷污为惧。而兄书再至。岂兄大胆能不怖世网耶姑覆。
[答郑时晦](续稿)
自兄解襄阳符。音墨益阂矣。时因家儿。闻兄起居状。居恒瞻想。不翅千里而遥。岂谓兄专一介使。驰书于冰江雪岭之外耶。至损机货以副之。足见高义弥笃也。钦年来丧病不去身。发秃齿豁。非复旧日也。块然作粥饭老僧。有何进修可为足下道者。读易之说。传者过也。曩在田舍时。取邵氏加倍之数。粗尝推究。未有得焉。而及入峡。旋复忘之。假使不忘。不过其作用位置尔。兹乃前人套语而已。惟是静坐唤醒。正先天光景尔。只以桑榆已迫。朝露将晞。未得与兄一讨。而悢悢也。
答芝峰(后稿)
岁暮悬念倍苦。非不欲走一价候问。罪蛰之人。书疏往来非便。秪费耿耿。兹蒙委翰。审日间动定。差慰我渴涸之思也。新历之惠。尤感尤感。五十之年已至矣。少读孔文举书融为始满。公又过二之语。未尝不怆然兴怀。岂意吾辈遽及之。同此衰境。复坐离索。其何如也。况如仆之虎食其外者耶。奉晤无阶。惟希珍毖。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6H 页
不宣。
[答芝峰](别稿)
日得惠帖。闻有水原计。寻承行旆已发。虽在长安里中。犹嗣音甚阔。况此远违。若之何堪。钦衰换尽矣。明春醮季女。向禽之愿毕矣。欲作团趺。仍与人事绝。而未知邦家平宁。使野人得所乎。惟自玉万重。
答吴汝益(后稿)
未得闻哀起居。已易岁矣。向往之私。诚不自已。忽辱专人俯赐覆帖于遐夐之地。始认孝候支胜。苏慰感戢。恍对隔世面目也。钦苟逭文罔。顽拙如昔。无足为故人道者。每想兄衰年在疚。服礼必笃。恒愿走一价修候于苫庐之下。而得罪来。除死丧答礼两款外。不敢以书尺向人通问。故相爱如兄。而亦未果破戒。只剌剌尔。今承别纸示谕。以钦之驰情。益知兄见念之勤也。况于遭患之初。至再枉驾。而俱阙迎拜。尤用惊叹也。钦才免圜狴。即出江干。不曾一夕留城里。平昔亲朋。虽或有致意者。顾惟此身。有如病疠。唯以染汗人为惧。来者问者。一切挥去。宁复以人之来不来问不问。寘诸怀耶。独以兄契托之义。与众人不同。而沦落之后。音容杳窅。使钦于其时。遽填沟壑。则遂归于死生不相问者矣。以是虽不至疑虑。亦不无怪讶。间逢一二友生言及之。岂此言传至兄耳耶。来书分疏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6L 页
太悉。捧腹捧腹。人之相知。贵相知心。问讯过从。一闲事耳。岂容因兹瑕颣于交情也。愿兄休更云云也。第见季世祸福。换人心肠。倘于颓波之中。不失初服。则虽千里犹一席也。顷逢秋浦人回。用此寄声矣。聊以告秋浦者。奉告哀兄也。身为大僇。未卜税驾之所。而辄此陈露。秪恃兄谊分之不偶然也。无由面谈。向风倾溯。惟哀兄谅之。
[答吴汝益](续稿)
初闻兄有海外行。即附一札归便。使豚家人递传。则兄驾在村庄矣。厥后竟不见复帖。岂所附书。作殷洪乔耶。近审启旆伊迩。益用惘然。不佞自思叔去世。生意顿尽。大化茫茫。俛仰百变。生不必喜。死不必悲。直念清裁直气。枉罹文罔。而遽沦黄壤。如不佞独踽踽偷喘。又奚为也。长痛之馀。行自病也。幸庇圣慈。官复葬礼。此为幽明之感。返窆定于何日。想兄及执绋一哭耶。兄亦迨六十矣。万里鲸波之役。若何堪也。(时吴方使日本)唯愿节宣以时。专对以度。不失朋旧向往之素也。
答尹可晦(名昉○后稿)
得罪来。唯兄书屡及。足知兄眷爱厚。第罪迹承人来问亦可惧。兹不敢报谢。孰谓兄翰又从豚儿所传至耶。感荷。钦息食尚全。惠姜山村所贵。佩意何量。恭谢不宣。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7H 页
虽闻兄燕旆已回。而罪人书札不合入城。兹不敢仰候起居。兹蒙俯问勤惓有加。慰豁慰豁。钦危喘尚延。而衰换顿极。闭门息相。有同粥饭老僧。此外无足道者。希谅。不宣。
与朴子龙
雪后江居。想何样。数日前得接京信。闻骊兴人疏斥吾辈。措语极不测。祸之重不重。罪之加不加不暇论。吾辈平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乃于白首。又为此等怪鬼所搆捏。被之以不韪之辜耶。使古之烈士当之。自决久矣。吾辈之碌碌偷生。亦诚陋矣。但未知疏入之后。作如何处置尔。
新春又盈十五良辰。感怀尤多。锦阳来示一通书。条列明剀。更无可赘。但此事。为兄思之烂熟久矣。恐不若置之度外。任他齿舌也。吾辈倘或赖天之灵。须臾无死。岂有终不暴白之理。今遽以文书。飞送岭表。事未必即白。而邮传往来。致疑致信之间。说话滋大。凡人在厄会中。静吉作凶。易之于困。戒其尚口乃穷者。此也。李君必不久上来。俟其还。可令锦阳持此书面谈。钦亦可折简邀之。俾得开说于冈老也。千万慎处。专此白。
瞻恋悠悠。拜书欣慰。日下消息。益纷纷矣。仰天吁噫而已。完老独得大臣风。叔世亦有此人。为之耸叹。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7L 页
答赵怡叔
废放来。不敢辄寄声于亲旧。诚如病疠者。唯以染污人为惧也。独念贤同病。不至相讳恶。故凭便附区区矣。乃蒙左右不唯不相讳。旋即眷问于累十里外。荷意良厚。益见高义不浅浅也。每想左右大夫人在堂。而遭此患难。有时不暇自虞。而驰情靡释也。今审奉引有庆。尤用忻慰。钦顽拙如昔。第未卜披拜之期。此为怅然。幸州之计。果有之。然罪迹行藏。何可取必。倘遂渡江。一觌可谋。所希珍卫。
远损巍牍。就认奉引有相。进修益胜。企慕之怀。稍自慰豁。况玄珠在椟。华彩烨如。辉光所烛。奚啻十二乘哉。载之诵咏。观兴斯存。第愧称喻非类。使老夫泚䫙尔。席藁三年。神思都丧。加以衰疾侵寻。不敢向人提觚墨。而为是高义。亦不宜虚辱。聊附和以去。谅之。
答朴子粹(名东善)
蒙教碑文。钦于先大夫德美。饫闻而饱服。其铺扬称列。实乃钦与有荣耀。岂不欲竭才力所有。以副孝思。而顾钦堕在文罔中。录在丹书。为凡文犹不敢。况金石之文耶。俗例碑刻。必写曰撰人某。盖求其人名足传言足信。今书曰及第申某撰。则不唯罪迹益悸。恐左右之为先大夫最迹。亦寂寂于人闻睹。如何如何。行状谨封还。惟谅之。
答辛用锡
一被文罔。便作世间剩物。累人是惧。虽平生知旧。不敢先自寄声。唯区区寸赤。未或小弛于左右。岂意专使远驰。俯问于三飧之地耶。又蒙示以先大夫行录。至令钦撰出行状若碑文。钦于先大夫遗风。固素㬌慕而兴起者。其附骥声光之末。实钦所愿欲也。顾此罪累。名遍丹籍。圣朝虽贷以不死。钦安可自列于无辜。而为人金石显刻耶。不然。钦与左右有兄弟之义。其何蔓辞以让。下谅。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8H 页
答白善鸣
示及先君子诗集序文。非不欲缮写以上。而自遭罪戾。平生著述。太半亡失。虽有仅存者。皆在京里。不知序文遗草。果得不失否也。假使果不失。铺扬文苑。垂耀简册。是何等盛事。而以罪人文字。付诸剞劂耶。不唯添罪人一咎过。于先君子立言。亦岂不玷累耶。伏愿谅此衷款。求之别人幸甚。
答李昌期
前书中苦语满幅。虽钦在远外闻之。犹胸肚闷懑。数日作恶。况贤躬自备尝耶。但当大患难。非有理义以裁之。则其不失性丧情者几希。惟昔贤哲。遘罹坎险。狼狈沦落者何限。而考其所自处。则盖不失其常。愿贤勿以穷厄困顿。挫其志气。随事理遣。毋至于损性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8L 页
也。钦去年到此。只有数间屋。无伸脚地。夏间。豚儿为我构小庐。栖息始定。书籍亦稍稍运至。若蒙天恩。得久于桑梓。则欲及精力未全衰。䌷寻旧学。庶不枉负馀年。而不知日后行藏。果如此定计否尔。今年秋穫大无。不能无口腹之营。此又穷途一重厄运也。
[答李昌期](续稿)
钦常怪此行之晚。今果得之。物议盈车。圣恩曲贷。竟止于中途。此则幸也。第以徐老独远去为歉也。白首编氓。有何定力可以安之。而四五年来。习于患难。有似善于水者视舟之覆。却不至大动于中也。冬间。久淹江上。适有南华一秩在案上。时时阅览。此老恢诡之论。颇有所会。及到配所。读邵易。益知人生定分。不可移易。只以面前家累。不能不关情。亦随事任遣尔。此地虽号僻静。而近者逐客甚多。比邑皆是。且四塞无通贾有无之路。溪山不无可观。累以闭户为业。不过屠门之嚼。反不如苏老徘徊于合江,嘉祐之间。日啖荔子之乐也。
答柳川
一度席岭而东。倏作隔世人。万事如梦。而惟悬情不释于同病。顾倦书疏。未果以尺纸相候也。惠帖先之。惭负惭负。仍审寓况粗适。浣慰曷量焉。钦亦仅保坏蛰。此来初无可托地。姑依府民居。嫌于沿路。欲移僻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9H 页
村。时未决去留矣。但吾辈之患。恒由外蚀。不在于藏身之不深柰何。深衣两说。荷左右铭记投示。尤感尤感。钦与伯氏向往不浅。而半生营役。不得一造门质疑。而已作古人矣。今见此说。益悢然也。寒冈说璧完。一件留之。以为闲寂中消详之资也。吾辈倘赖天之灵。不死须臾。得以此服。相迎于田野间。岂非大幸。而何敢望也。呵呵。
答沙溪(续稿)
钦罪戾之极。天谴随酷。又遭长姊之丧。日月不居。奄及初期。摧痛酸苦。不自堪忍。夏间远蒙慰问。怆感交并。即者向寒。伏惟鼎席益胜。钦茹惨之馀。衰换顿甚。口齿全豁。形容异昔。遥想謦欬。怅惘倍品。姜正字所传问及禹贡地名疑义。谨录别纸。送于正字处。仍附此。不宣。
  别纸
黑水禹贡注。地志则以为出犍为郡。水经则以为出张掖郡鸡山。过三危山。南流入于海。程氏以西珥河与叶榆泽相贯处。即汉滇池。古有黑水祠。此乃黑水也云。蔡氏亦未知的在何地。引三说并载之。今考大明一统志。则凡天下黑水有三。成都府黑水。在安县南七十里。南入于罗江。叙州府黑水。则在府城东十五里。叙州即汉之犍为县。地志所引是其地也。然此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09L 页
两黑水则自西南夷界。流入于江。皆非禹贡所云黑水也。肃州卫城西十五里有黑水。肃州即古之张掖县。而其地又有三危山。其流南入海。一统志注曰。此正禹贡入海之黑水云。水经所引为正矣。滇池在云南。程氏之说最不近矣。大抵肃州及雍州之域。黑水虽出于雍梁之界。而雍尤相近矣。
龙门山。一统志在韩城东北八十里。韩城在秦汉为夏阳县。属冯翊郡。此正是禹贡所谓龙门。非有两冯翊也。今隶于西安府矣。
[答沙溪](别稿)
谕及赎宥苟且之论。钦亦闻之。命下之初。韩益之至驰书商确。欲上章丐免。而罪人陈疏无例。冰炭于胸中矣。即外论之云云固也。但此事骤观之。则果似苟且。而详究其义。则有终不得不尔者。臣之于君。有当辞而不居者。其道非一。尊官厚爵。踰于分量则辞之。异数殊礼。越于常典则辞之。至于挈法著令。或罪或赎则虽至冤极耻。未闻有可辞之道也。岂不以身在罪籍。则有不敢自伸其去就者乎。今也自上特举姓名而问其当赎。是君父以为有罪而当赎者也。大臣会议。亦曰当赎。则是国家之一令甲也。其不可任情直行明矣。况钦辈曾为重臣。分义不如庶僚微官草野疏踪。曰赎曰罪。唯君父所为。君令臣恭。毋或小违。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0H 页
乃臣子职也。何可引以自高。悻悻相谓曰。国家不以礼待我。我何遵国家之命。为此耻辱之举乎。安于方命。甘于罪籍。非徒事理未妥。亦归近名。使古人当之。恐不过如此。若夫以礼待士大夫。士大夫纵有罪。何可以令银货自赎云者。当出自朝廷。不当出于罪人之口。今令带罪之人。为朝廷所当出之事。谈则美矣。义似不精。不过傍观歇后。倒思而错言之也。此非为已陈说。鄙见实如是。惟谅之。
赎金一节。又蒙回谕甚悉。辞意正大。敢不拜受勤诲。以为补过之地乎。第钦之所陈。乃罪人服法者之常式。来教所论。乃宰相居位者之当务。宜乎谆复而不相喻也。钦之前书。谓倒思而错言之者盖指此也。善则从不善则不从者。乃大臣居位者陈善闭邪引君当道之事也。罪人之处己。固与此殊。曰罪则受罪而不敢辞。曰赎则就赎而亦不敢辞。此所谓君令臣恭也。致辟与致宥。事虽不同。王法则一也。宥而可以辞而不宥。则辟亦可以辞而不辟乎。知辟之不可以辞而不辟。则足知宥之亦不可以辟而不宥矣。今见桁杨接摺之不以其道者论之曰。彼胡不以其道而不辞桁杨接摺为也。其不达甚矣。特以辟者僇辱。宥者恩泽。致人异观尔。殊不知其僇其恩。均是法律中勒定。而非罪人所可容喙者也。去就伸缩。罪人何敢自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0L 页
主张而有所辞于其间乎。若子弟陈疏。尤所未解。子之于父。欲其宥免。乃至情也。陈疏而止其恩典。不几于拂天理耶。康节先生论散宜生曰。臣道也。子道也。散宜生之以文马美女进者。乃私之也。非以法也。而先儒不以为非。朝家设法赎宥。而其子弟拒之耶。重臣分义云者。前书不详。故致来教云云也。始罹罟阱。罪名不测。何知得保今日。幸而圣明覆焘。欲加钦恤。使之自赎。而在下者乃反辞拒。则其于分义何如也。如草野疏踪。株守介节者。则或有硗硗缺缺甘为沟渎之行。乃若钦辈迹嫌地近。不敢悻悻于君父之命也。必且指以方命。指以偃蹇。指以逋慢。指以不敬。媒孽酝酿。诪张詈骂。添以文罔矣。不白其心而诛其迹。则虽有由夷之志。其何以自解于上下之怒乎。此不可泥于小嫌。而自投于机辟也。易之所谓四多惧者。岂不以位言耶。忧危之端。怵惕之情。有他人所不及知者。鄙书所谓与庶官异者此也。近于自明。不合缕陈。而来示不可虚。敢及之。惟谅察。
初秋得四月二十日手书。今月又得七月十五日手书。具悉道体万安。忻慰曷量。钦亦仅保田庐。寄惠郑相公行录小草。谨受卒业。皆据当时所闻见。摭实而书之。有何是非可质。亦无偏重不公处。但郑生所求于兄。必欲伸其诬枉。以立定论。而今来状草。摘其疵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1H 页
病颇多。郑生以为如何。状草欲附还。而恐浮沈不果。后日觅信便璧完也。金而中丈旅榇北还。钦往哭于其庐所。死生之别。令人酸骨。为之于悒。亲旧沦亡。说之又作古人。此友质实无外饰。朋辈中不数人。而今而此。奈何。汝益既为日本行。复泛汉槎。未几李公显英氏继之。两公皆不辞难而行。朝野快之。而独虑归期甚阔可叹时晦相去之远消息不得源源然闻侍亲无恙云。下示别录。皆订考以上。经书辨疑。未可投示耶。钦欲于明年往扫外家先垄。而世故难期。虽未得豫定。而兹计若谐。可于宋公家作稳矣。秋序向晚。伏惟鼎席益重。
  
别录答问
  瞽瞍书经蔡氏注曰。瞍。长老之称。考韵会。瞍无目也。目有朕(一作眹)无珠子。注说与无目之说不同。蔡说可疑。
瞍字韵会及说文。皆曰无目。则瞍之为无目。无疑矣。考史记则瞽瞍之瞍。以叟载之。岂蔡氏之注因史记之所载。训之曰长老耶。盖瞽瞍之无目与否。见于传记者不同。史记则曰瞽瞍盲。孔安国则曰舜父有目而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左氏记史赵之言曰。自幕至瞽瞍无违命。先儒仁山金氏解之曰。虞氏自幕有国。而至瞽瞍无违命。则瞽亦粗能守其国者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1L 页
也。以此观之。瞽瞍乃当时有国之人。安有两目全瞽。而能为诸侯之事耶。世所谓无目者。必因史记瞽瞍盲之说而遂谓之瞽瞍耶。蔡氏不举无目之说。而只以瞍训曰长老。无乃用安国,史赵之说为据。不称瞍而称叟。后之传者。不知蔡氏之意。以瞍易叟耶。大抵事远难徵。似合传疑。钦于孟子答万章之问。未尝无疑焉。四岳之荐舜于尧。其辞曰。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之在侧陋。已能使瞽允若。既已允若。则不告而娶。完廪浚井。无是理也。瞽未允若。则传天下。大事也。尧必不肯以莫大之位。传之于不能顺其亲之子。唯其能使瞽允若者。为舜之盛德。尧之传授。亶在于是。孟子不辨之。何也。如史记之反覆杂载。不足道也。钦之所尝听荧。故并及焉。
  禹贡豫州厥贡漆枲注曰。漆林之征二十五。二十五。何谓也。
周礼载师。漆林之征。二十而五。二十而五者。二十分而税其五也。他税则或二十而一。或二十而三。而漆林之税独重者。以其土地所生。非人力所作。无害于税之重也。
  仲虺之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注云懋。茂也。繁多之意。而又曰。与时乃功。懋哉之懋同义云。懋哉之懋。以勉训之矣。两说不同。可疑。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2H 页
懋之为训。茂与勉悬殊。而乃曰同义。诚如来示之可疑。
  伊训不系以朔。非朔日也。武成非朔日。亦言朔日。蔡氏不参考上下文作注乎。
或朔或不朔者。史官之编录。有并书朔与日者。有只书其日者。如召诰,多方。只书其日。武成之壬辰。亦但曰旁死魄而已。非正书朔日也。而行事之日在厥明癸巳。故推而训之尔。
  其刑墨。墨疑是墨刑。而注引叔向所谓昏墨贼杀。此可疑。
墨。蔡氏注固曰墨。墨刑也。昏墨贼杀。乃刘侍讲之说。非蔡氏意也。故后之释之者曰。其刑墨者。指五刑之墨也。刑之名也。刘氏说非也云。
  予不狎于不顺。书注与孟子注不同。蔡氏必从朱子末年所见。当以书注为主。
来示然矣。以孟子注观之。辞意迫切。宜以书注为正。
  惟德罔小。蔡氏云勿以小善而不为。朱子曰。惟德罔小。言其不可小也。朱子之言与经意不同。当别为一说乎。
蔡注甚衬切。以下文不德罔大观之尤通。来示曰。朱子之言别为一说者甚当。
  汤之言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武王之言曰。百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2L 页
姓有过。在予一人。书注曰过。责也。百姓责我不伐商也。与论语注不同。何也。
汤与武王之言。论语所载。皆断章取义。以书经本辞见之。则汤之言纯乎责躬。武王之言则决之曰。今朕必往。一章之意。其重在此。书之注不得不如此。
  于汤有光。孟子注不合。似当以书注为主。此亦蔡氏从朱子末年之意。
来示甚当。以孟子注观之。杀伐之功。因以张大云者未妥安有王者应天顺人。而以张大杀伐为功乎。经之本文曰。我伐用张。哿矣。其伐杀则厉矣。恐非圣人之本意也。孟子大文以杀伐书。而经曰我伐。杀字以是纪者之误。
  太师教以六诗。内史掌八柄。太史掌八法。其义何也。
六诗。周礼太师教以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八法八则八柄。周礼太宰所掌建。而太史内史受之者也。八法。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八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事。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3H 页
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八柄。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八柄之目。与内史次第。有一二小异。其实一尔。
  三极天地人乎
三极。系辞注以三才释之。来示然矣。
  酒清。人渴而不食。肉乾。人饥而不食。其意未详。至敬之事。虽饥渴不得食饮乎。
酒清人渴等语。乃礼记聘义本文。质明行事。日中礼成。节文繁缛。而不敢懈惰云者也。非曰虽饥渴而使不得食饮也。成王事周公。如事神明。以大享之礼礼之。故其注引此以明之耳。
  大司马九伐之法。眚之坛之杜之等语。未详何谓。
眚之云者。瘦其地。使不得强大。削地之谓也。坛之云者。读如墠。谓诸侯有罪则置之空墠。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杜之者。杜塞之。使不得与邻国交通也。
  夏尚忠商尚质。忠与质有异乎。
忠与质。泛观则虽似不异。谛详之则忠者。诚之属也。质者。纯乎本质而不加云为者也。鄙意似不同。
答洪辉世(续稿)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3L 页
衰朽馀生。荐遭期功之惨。虽名姓尚在世间。形骸精魄。已异物矣。兹与人事益阔疏。不克闻问于左右者三改火矣。唯耿耿在中。远勤巍翰。骊珠入目。亹亹乎言之也。泱泱乎风矣。人之相知。贵相知心。龌龊细故。那足云云。恒人犹然。矧吾辈耶。沦谪来。不复作句语向人道。为左右破戒。得无为远公魔耶。
答崔有海
先君子之风槩。钦固已附骥于当年。而不幸早世。钦之踽踽独存于世。复何心也。先君子即远之日。作哀辞以抒此情。而本稿因乱失之。钦每以为恨。倘得闲便。敢不构拙。以为扬厉先君子之一助耶。顾念钦屏弃笔研久矣。无能为不朽地尔。此可叹已。
峡中孤累。久与人绝。不料故人情帖。堕此寂寥。得认迩年动定神相。浣慰何可量也。况蒙海错之惠。益拜岁寒高义也。生沦谪来。连遭丧患。齿发尽换。只待就木尔。在朝时。所索先大人传。曾有小草。而为癸丑祸。家人迁次时遗弃。只有遗稿随身到此。时复流览。为之泫然耳。弁文岂不欲构出。而老病。笔研疏废。恐无以游扬先懿。以副大孝深望也。只希行旆万安。
答郑正字弘溟(别稿)
在累所闻左右有书。而去年始见之。拟欲即修复。迁徙栖遑。且无信便。迄兹阙然。深愧左右托属之勤。伏
象村稿卷之三十五 第 214H 页
惟行旆入洛。鼎茵万重。忆游先相公幕府。今三十年。世故万变。齿脱头童。尚作不死人。岂意得把左右手帖。重睹先相公遗稿耶。亟欲构拙。以副盛意。幽忧之中。笔路已塞。且念为世大僇。不合以文字玷人卷上。揄扬暴白。尤非罪人所敢当。以此次且。奄过岁年。悚息。遗稿篇什。略已抄出。早晚当以一语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