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x 页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书牍(四十三首)
  
答五峰(前稿)
穷秋海曲。摇落转甚。瞻恋台仪。怀不能已。远驰巍牍。副以琼章。浏浏乎音。其源乎风耶。一唱三叹。观兴斯存。抑何盛欤。窃闻星轺非久。将发湾馆。深以不及迓拜为恨也。望途间益重。鄙拙未卜归期。坐啸度日。为之头白。统希盛谅。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5H 页
答白沙(续稿)附元书
 那知呕血经纶偃。必自妨贤国步艰。万骨枯来动一将。千金爱后罄三韩。恢复汉家思葛相。倾颓宋室忆文山。歌台舞殿来麋鹿。客子来游草棘间。有人来传。顷日着平凉子(平凉子。即草笠。我国庶人所戴也。)七十馀岁乡人。过去京中。书主家壁上。沈吟久之云云。细观诗语。则似非全不解文者所为。且语韵亦非时体。反覆详观。终未有实见。贤见如何。诗品高下亦如何。
诗语定非不解文者所为。且非攻科文者所作。下字下语。全无时样。无乃世外别有玩世者为之耶。近阅宋末小说家流。如此诗者极多。大抵季世危乱之后。率多此般民谣。所谓公论在草野者是也。读之良足一嘅。其所主之家。不能知其名姓耶。愿闻之。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5L 页
主家平日业居士。(庶人之崇佛者。称居士。)家在钟楼近处扰扰市中。其老人前日得见于关东游山时。偶来过宿。仍买市上小小物件而去。夜宿时。其老人问及某人以某事递相。某相有落伤之病。今如何耶。其主人细陈之。则其人咨嗟良久。援笔题壁上。主人不解文。后数日友人贱人中之能文者来看。问之则主人具道其事。其能文者异而记之云。此事近诞。非令公不可道也。
[答白沙]
 前此有司请四十年贺礼。 教以明年为四十年。外议亦以为然。顷有人来讥有司强以三十九年为四十年。割去 明庙末年云云。生泛闻而放过。今日偶闲。寻思前史历代帝王崩。皆书在位几年。而不以元年始计也。若参看纲目纪年则皆可知。且东汉书光武纪云。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云云等语。似并与即位之年而云云也。鄙意以元年纪年者。是史家尊统系年之法。若论临御久近则虽并计即位之年。岂是大妨。大抵此事。论议颇多。指为丰亨之举。或以为不必为也。鄙意既有故事。为有司。何可废而不举。有司之请。似不得不尔。世有讥议时政者。过于矫激。一有举动。辄指笑之。全不究本原。或并与当为者而笑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6H 页
之。恐此亦当为而激者笑之也。鄙意如此。高见如何。此是一时大举措。泛闻人言。全没皂白。敢问。
请贺一节。鄙生曾所疑难。而欲正于台见者也。台教先之。良慰良慰。以即位明年为元年者。出于春秋而纲目因之。如鲁宣公薨于庚午冬十月。而成公之元年系于辛未正月。汉章帝崩于戊子春正月。而和帝之元年系于己丑之春之类是也。胡安国所谓一年不二君之义也。成公薨于戊子。而以在位十八年书之。则从辛未而数之也。和帝崩于乙巳。而以在位十七年书之。则从己丑而数之也。以此推之。则历代帝王之崩薨。书在位几年者。皆从元年而始计也。非并与其即位之年而计之也明矣。尊统系年。史家大法。先圣先贤。慎重极矣。宁可以一时所见。赢缩之也。东汉书所谓即位三十年云者。不过以成数言之者也。有司今日之请。不系于史家尊统之义。而只是臣子享上之诚。则纵或并计即位之年。似若不至大妨。然以儒家一切之正论律之。则臣子之请。虽失于第二义。容有可诿者焉。自 上视之。则即位之元年。即 先王末年。据 先王末年为当宁元年。与古典月正元日。受终于文祖之义。大有所拂。岂非未允于事理者耶。大抵天下之事。无论处事之如何。而唯观其立心之所自出。嘉靖年间。 皇朝有称贺之举。而其时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6L 页
野史极言其无据。我 中庙三十年间。亦有称庆仪节。而其时史官显然斥以金安老当朝。媚悦君上而有此礼云。则虽有故事。奚足法哉。况有司于始初请贺时奏记。实欠详备。我国 世宗朝。元无此事。而援以为言。至于下问之后。只举 中庙朝事。全匿 世宗朝元无此事之端。模糊其说。而终以 皇朝之事为准。使 圣明挹损之美意。归于虚地。有司之不识义理。不稽古实。而专于媚悦可想也。其所立心。既主于媚悦。则虽周公典礼。适为囊橐。讥议之来。自不得无也。但彼讥议者。亦岂皆真有定见。或有与时不平。幸人有失。临事瑕摘。故为矫激。兹固不公之甚也。然不可以为如此而为有司右之也。若夫 王世子进宴一节。异于是。昔宋孝宗奉高皇。请宴乐无时。致高宗暮年之欢。靡所不用其极。前史美之。不以时屈见讥。以此而并指为丰亨之举则诚过论也。因台教之及。而猥悉鄙衷。有司者闻之。得无动气耶。
 花潭书院。诸公欲以闵杏村纯氏配享。而鄙意以为朴思庵,许草堂。俱是高弟。舍之未安。若独取杏村。恐有后议。诸公颇不许。诸公乃杏村门人。私于所事而然耶。抑朴,许两公名论。在杏村下耶。
以人论之。思庵之洁清高迈。草堂之终身向善。乌下于杏村哉。而诸公之右杏村者。岂非门人之故耶。且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7H 页
思庵见嫉于一边人。至今其侪辈习气犹存。虽以韩鸣吉,洪君瑞之雍容。亦恐不乐从尔。顷日李生大醇持杏村碑文来见于钦。乃洪宁原(可臣)所作。而至以龟山流派称之。此可见其门徒之论如许也。钦后生也。杏村践履高下。虽不敢测知。而意者天禀纯实。操持敦朴而已。至于上达境界所造。果未知如何。若使思庵公在杏村矮巷中。居师坛而训诲后进。则其闻望讵不尤烨然。而人之向慕。又奚啻杏村已乎。
 今来不见故人面。三打空门月下归。自去自来山影里。数声啼鸟两三飞。有僧年九十八者所作。其僧多奇事。诗亦非俗语。高见如何。愿闻之。
此作不是永嘉(永嘉禅师也)以后韵语。无乃直传祖钵者耶。第未知数声啼鸟。是觉后景象耶。无由面审其机锋也。仍叹此生浮沈苦海中。到岸无期。讽咏之馀。不觉忏悔之泚于颡。其名字居住事迹。希台示知。
 前年腊月间。伊川安峡大雨。江忽涨。江冰随涨阁岸。人不得通行。吾所知者忽见老僧从江渚来过其前。其人问江冰塞岸。人不能通行。老师从何越江来。僧言从滩游涉。水及胸腹。过后犹觉寒凛。其人怪问老师年今几何而冬月涉江。僧言年今九十八岁。其人异之。邀与归家。馆置厚待。僧达夜不眠。朝夕不食。言及交河事。(时方有迁都交河之议)虽不详言。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7L 页
犹有所闻知者。固问之则言我何所知。闻之于见老师。又问见老师何人也。曰。有道见者言之云。邻里士人闻之来问。僧似有厌色。即辞去。其后有人言。此即是道见云。生观其诗异之。兹质于具眼尔。
[答白沙]
司马温公入洛之日。都民加额。史氏美之。至今人争道之。而想温公当日之心。则必不如独乐园中自适于世外。为台鉴深用奉念。
望见相国砌上。繁英满发。而日事驰走。未得进叙从容。怅然。鄙生早有此忧。而终不免焉。又适僚员呈告之日。引疾亦不能。即坐此彷徨。世间厄运。有重于此者耶。闷闷。欲俟僚员毕告而后呈辞。则似过六七日。其间无端入坐。亦或无妨耶。伏愿谅教迷局者。倩人。伏呵。
[答白沙](后稿)
离违倏周岁矣。缅想台仪。无日可忘。即惟新秋。起居万福。曩者豚儿回。得台覆书。兼蒙镌诲。迨今感荷。钦初来此。只有数间屋。与儿小杂处。所业。课僮拾薪而已。今始葺小庐。足以容膝。时或寻接书籍。而旋念费力诵读。亦自多事。唯杜门静坐。涤虑洗心。不失为圣世良民尔。至如祸患之来。非由自作。实无自省之端。虽使圣贤当之。不过如此而止。故外间纵有恐吓。习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8H 页
狃已久。不至大动于方寸。此亦习惯如自然耶。窃闻閤下自得闲。益有进修之乐。无缘披拜。以承一二绪论。耿耿而已。且闻辑古今礼家言为一帙云。然否。所希鼎䄄愈胜。不宣。
秋间。蒙閤下覆帖。诲谕勤厚。虽以愚之媮惰。亦且言下发省。入冬来。始亲简册。所谓千里他乡见故人者也。但念半生走作。白首屯邅。其视古昔介石之君子。不特忸怩已也。然自今忏悔得作朝闻之人。即閤下赐也。秖恨相距之远。虽有一知半解。无由就正于左右尔。进修之馀。倘有教告之端。勿惜以东壁馀光借人也。偶有渔人馈腊鱼者。一半分去。望畀厨人。唯希若序自卫。谨覆。
窃因风便闻台驾回自清平山中。想露桧烟松不改旧面。引领驰情。无缘仰聆清论。以湔我蓬心也。
或传已释。或传未释。远忧滋大。似闻事端既白。必无可虑。区区驰念不备。
李杨根汝圭氏顷访敝庐。言及其先相公事曰。墓道之文閤下已脱稿。而不欲遽传于世人耳目。姑藏之书箧云。钦与汉阴公虽晚识。而契许颇深。钦亦喜其风流。思欲与之一讨论平生。而奄忽已作古人。此情犹耿耿不忘于中。其墓文窃愿一见。谨此奉希台谅。
[答白沙](续稿)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8L 页
闻付处之 命。不敢偃息田庐。捲家来泊江外者久。台请尚未尽准。聊此徊徨。谪去亦未易能。正属怅恋。忽奉台翰。浣慰何可量也。钦之所向地方。初意或止中途。今则物议日峻。终必远去。路上迎拜。亦难期也。钦已骎骎暮境。而閤下且桑榆矣。临岐不能无情。欲得閤下一文字。或句语或规警。以为瞻依之地。不知閤下肯之否。昔贺医闾。钦讨陈白沙半像。用寓㬌慕。钦之今日求文字。亦此意也。曾在田舍。求见汉阴志文。而閤下始许而终閟之。深叹深叹。
  附答书
 承覆书。悲慰交极。别语之索。似非寻常。敢搆拙附呈。汉志非敢閟之。此盖吾辈当事之一着。恐遂理没。欲令知者知尔。第恐轻泄。获罪反深。新筑东路。左右若由此。计欲班荆窃示之。来谕云路上迎拜。亦难期也。此亦或然。敢此附呈。字字禁语。幸密视之。临纸黯然。语不成绪。不宣。(诗在帖中。兹不录。)
 前数日。庶子年长者惊遑驰到云。申令公有远窜之命。闻之不能为怀。独坐深室。无以自靖。隔窗有庶幼女昵昵语。呼使近前曰。所云何事。可在此详言。欲以排闷。女曰。幼女无知。安能破君子闷也。所语秪是寻常细琐事尔。吾曰无伤也。聊欲以宽吾暂时忧。因成一绝。词拙不成语。细嚼可想此怀。亦老境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9H 页
衰态可想。
 病里闻吾友。全家涉远途。呼儿谈细事。且欲慰须臾。
辱惠诗篇。足当謦咳。敢不奉以周旋。以无负大君子警谕之至意。汉志果是禁语。即如台戒璧完。风流尽矣。为之一涕。天人互相胜。善恶无易位。百世在下。焉可诬也。罪迹未卜行期。尚滞江上。而人事断绝。旅店阒寂。日事静坐。有同面壁定僧。此虽泠淡生活。亦可谓无味之味。差自遣尔。窃闻閤下新筑颇占胜赏。此实閤下得天放之乐。无由一聆馀论于池阁间。怅然姑复。
阅尽世间。如经历劫。无异瞿昙老子作千百亿状。而尚有未试诸缘。数年海上。谁与析此肝胆者。意拜左右。庶可少展襞积。而严程所迫。忽忽告别。及度席岭。益矫首不能忘。忽辱华篇。神爽亹亹袭人。正所谓鲛室之泪。一滴一珠。不觉魂飞。与江流俱西也。不佞此来。闭门之外。无他所事。若无虎食之虞。足以自遣。而每闻流传消息。犹入坎窞闻魈语。不知向后复见何等光㬌。念之辄懊恼。然亦付之苍苍尔。
[答白沙]
顷因北塞虚警。村民至今荷担未弛。令人意况不佳。想惟此时。台起居神相。初春豚儿传台覆帖。感慰慰。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199L 页
李杨根如圭氏来访敝庐。言及其先相公事曰。掩圹之文。台鉴已为脱藁。而不欲遽传于世人耳目。姑藏于台书箧云。钦于汉阴公虽晚识。而契许颇深。钦亦尝喜其风流。思欲与之一讨论平素。而奄忽已作古人。此情耿耿。必欲见之。台未可暂寄耶。一见当即璧完。不敢播诸人也。谨此专布。伏惟台谅。
因人窃闻台鉴体中欠安。伏惟即今已勿药否。瞻慕之情。直与江水俱永。一疟三月。神思顿减。有如枯木。凡百人事。一倍隳废。乘便候问。亦未能果也。亲友凋伤已尽。而如思叔又先作九原之行。若之何可堪。夏间承台书。盖觉悢然。倘有便信。幸寄复。以抒远人耿耿也。
峡中绝不闻外间消息。即者族人来传。台鉴似将又罹文罔。兹固当尔。顾念迟暮之境。有此祸患。洞庭之叶。不知俱落于何处。适逢风便附此。
豚儿传至台覆帖。为之惘然。想今又有何 命。或远或近。俱是阔别。昔人所谓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者。正为吾辈道也。适有所感。恭备赆行。
闻台将往三水。作一书付风便以候。旋闻已向北青。视三水颇近。不胜欣幸也。第未审大病之馀。能保行李无颠顿耶。恋慕之情。与日俱积。适逢洪原谪李家奴还者。转达远怀。其得免为殷洪乔耶。馀万不尽。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0H 页
答申河阳(前稿)
壮节公碑文中石塔一款。来教诚然。鄙见亦如是。故初稿则不及之矣。柳观察还送其稿。要欲添加为辞。其书未能尽记。而大槩以石塔若为壮节而标之者然。鄙意虽无信史。可凭观察公既身莅其事。则必有见闻之详。故不得不据此而为之说也。今睹示谕。地之相距。岁之相后。如彼其不近。其为当时愿刹。而寺僧之所立也明矣。碑文头辞。凡系石塔之语者有三。并皆删去。虽删去其文。语则相贯矣。修塔当否。以鄙意酌之。业非为壮节公而设。即不过浮屠一伽蓝尔。似不必至于重刱矣。但千年旧物。一大故迹。一朝撤毁。使之顿亡。亦涉未妥。倘有剩力。略加补缉。庶无废灭如何。唯在诸君子会同斟量而处之也。人事多端。机会易失。秪愿速为始役。使显刻遄完幸甚。
答尹次野
近来阻渴。难以江汉濯之。而暑病所中。伏枕度日。兹负一者候问。朝奉书谕。极慰积郁。而适缘外客在座。草草具复。方以为念。荐承辱教。不啻丁宁。是诚君子爱人之诚意。不料鄙贱。有契于左右。一至乎此也。二十年来。朝著之浊乱。犹人之有痈。而始决于今日。以时势观之。则亦可谓转移之机矣。然念古人有言曰。治病非难。调病为难。此时之当事者。必也行为人推。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0L 页
望为人归。足以镇服一世者。然后庶可以陶甄辨别。铸士林和平之福。如钦者。虽或除形迹之嫌。而才力之绵劣。最出人下。平居侪辈中。知我者则必以懒散目之。未尝以世道之责相期待。粗以佔毕然诺。谬为吹竽者事。到今思之。愧汗浃背。况属者。时事稍变。怪论中起。数日前偶有一友来说。坏弄之辈。指点鄙生与㬌择兄弟曰。某也峻。某也不平淡。刻论从此而出云。假使贤兄辈。以鄙生为可以属此事。以此怪论。贤兄辈将何以遏止之耶。古今天下。未有其身不免于指点。而能当一世之责也。到此地头。鄙人虽欲自荐如毛遂。人且不许矣。此等论议。想兄未及闻之。润卿之心。鄙生知之。深喜兄之知之有合于鄙生也。但硕果不食。乃天地贞元之会。岂可以一鄙生前却之故。而相率以退也。唯愿诸兄。为时懋勉而已。鄙生形迹之说。亦不敢再发于口。致有外人之疑惑也。无由面罄。适有客来。信笔忙草。谨此覆。
谢梧里(后稿)
累系馀生。不复自比于人。虽闻閤下被谴出城。而无缘奉尺书。仰候于下执事。唯是向往一念。未尝食息弭也。顷因舍弟传至閤下俯问之意。惊感之极。旋愧不敏。不能早修起居之仪。而坐辱閤下眷义至此也。仍念穷秋峡中。气体神相万福。瞻恋之私。曷任云喻。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1H 页
钦罪大身全。得保田庐。恭戴 圣恩而已。世故棼如。閤下亦不免行遣。每一思之。为之。嘅然。兹因风便。聊附区区。伏惟台谅。
与秋浦
涉冬矣。海方风土易栗。眠食何样。顷者惠书。自赵同知家传至。披来慰浣。倍于常日。非不欲频寄音墨。以候动定。而衰懒渐甚。未能作意。寻便附书。益复茫然。畿内失稔。而钦居为最。儿小不免啼饥。然此是困厄中常事。只得任之尔。古人有言。无所为而至者。灾也。非祸也。吾辈所遭。正类焉。自废放来。日怵惕内省。而实无自致之咎。今日之当与胥勉者。惟安之若命。不渝初服而已。昔程叔子回自涪陵。髭发胜昔。刘元城逼死万般。操履愈确。此乃大贤君子处困居坎之道。虽不可企及。而亦不可不自砺者也。吾辈俱向迟莫。假蒙天恩。得延视息。寄客人间。能几何岁月。久不过十馀年。便同尽矣。其尤可不守志居贞。以为归根复命之地耶。自馀荣落。皆梦境也。如钦懦劣。已不置怀。况兄刚方。无累于外者耶。见兄书。每以摧颓为叹。愿兄勿以颓堕自居。䌷寻书籍。收敛放失。以收桑榆之业也。钦方坐此。而举而勉人。是可笑也。季世祸福。能软人骨而易人肠。其足哀怜。城里亲旧。时或有寄问者。而答礼外不敢及一言。以其讳恶深也。念兄同病。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1L 页
可以此言闻。辄剖耿耿。并希毖重。惟谅之。
去年冬修复帖。附家豚使之递传于贤胤监役之行。而厥后眇不闻音墨。得无为殷洪乔耶。岁已历三时矣。殊有儿女子之恋也。新秋寓况益福。钦衰相日现。两鬓鬖髿。想左右复如何。世故益纠纷矣。相见何可期。勿惜频寄信替面目也。不究。
顷作书付家便。未数日。家奴来致六月覆书。乃钦下走囊底淹滞。今才传至也。披来益开慰也。仍审兄以衰飒为叹。钦之齿下于兄。而须发日苍然。以此知兄同此患也。重以骊兴一措大迎合时议。以吾辈为奇注。封疏诋斥至再。(时吕州人李国亮者上疏故云。国亮。党筠赋。戊午刑死。)未知竟如何。以钦言之。兄反自在快活也。呵呵。团会无期。只愿将息万重。姑覆。
钦衰丑日加。今日不如昨日。每见兄书。辄益茫然者弥月乃已。此亦老境聚散易感之致耶。近来火色愈急。亟欲相报。知不敢传诸简札中。想因监役公得闻矣。在贝锦间今四年矣。自令人不病而死。思之反觉一笑。适豚儿奴归附覆。
不闻兄起居阅一寒暑。地之相距。岂太辽逖。而坏蛰之人。自与人事阔略。唯怅望日积尔。想兄眠食。近复如何。钦年来。头发斗作二毛。颜面非故吾矣。每念旧游。便有浚冲河山之感。浮生离合。虽本无常。迟暮转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2H 页
难堪也。重以姓名长挂人齿颊。不知凋柯病羽。何时得安顿。而了此苦债。行且几岁也。便回有以覆之。
寄清阴(前稿)
朝与仙源公。语及兄渡海信息如何。为之怅然。不意兹际。获奉远书。摇摇心旌。逐去帆而南。恺悌君子。神明所扶。计今已停旆。按事有绪。区区怀仰。益不能弛。鄙人入秋来。呻痛相寻。唯日闭户。在康津日所寄书。尚未传至。岂途间浮沈耶。人生宇宙内。初无系着。犹浮沤泛水。达人随分以安之。故无入而不自得。唯愿善将息少思虑。以自珍卫。洛下诸耗。必具仙源书中。不暇悉究。姑谨覆。
[寄清阴](后稿)
间阔已周岁矣。嫪恋良苦。惠书及墨。慰浣当一面也。钦粗遣田庐。视息尚全。自念为世所讳。虽生平亲族。罕有以简帖寄声。而乃左右独勤勤记存不替。古所谓海傍之逐臭者耶。得无厚累于高明耶。赵怡叔今居何地。倘在左右邻比。相见时为我传信息也。圜扉一散。杳若隔世。聊因贤附区区也。
坏蛰中得书。开慰倍常。且蒙示日下消息。尤荷尤荷。古人以无所为而至者。谓之灾而不谓之祸。吾辈之事。虽使圣贤当之。亦没奈何。假使方来文罔。有重于此者。只得含笑入地。但半生读书。竟陷大戾。是为可咍。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2L 页
自归田庐。遇境皆幻。从前素业。一切俱废。唯洗心端居。欲作圣世一耕氓而止。顷被人责。勉遂寻接书籍。既无人事相关。颇觉温绎有味。赖天之灵。少延视息。则虽处之囚山绝漠之乡。可以不负天命之性。而送此残年。馀外纷纷。那复置肝膈耶。亦愿高明困心衡虑之际。致力于为己之学。庶几一变至道。以副㬌慕之私也。感高明每垂厚问。布此耿耿。以为相报之地。姑此白。
钦衰相日加。只赖素性。安于寂莫。不作劳攘。此稍自喜。骊生(李国亮也见前)以吾辈为货。信乎其为贫秀才也。幸天听能治早也。第如继而猬起者何。四大本自妄因。而付诸造化。亦奈何。自日下来者。或汹汹有所云。必非真的。如关罪迹。须将一二寄示明府人便也。
半夜风厉。峡寒砭骨。袁庐僵卧之人。几乎不堪矣。忽得惠翰及诗章墨封。阳春其在斯矣。快然一讽而咏之。顿觉牙颊生津矣。吾辈自不孤矣。虽虎食其外。峄阳之桐。其或陨正声于灰馀乎哉。用此辄复怡如。那得面罄此怀。钦入秋来。儿小疾病甚稠。不免恼怀。万虑俱枯。尚有爱根。可叹。贤亦离了寰中矣。须及此时。成就日新之盛德。幸甚。世上非乏交游。末路皆露真形。所望于贤益不浅也。
知旧比相继累死。愧此身罪大。荷圣恩偏膴。独视息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3H 页
田间。疚怀实什他朋游。而空谷无与传此情者。适蒙左右损书远问。开我腷臆多矣。况两篇长律。足以激昂衷素。增华衰朽耶。尝咏李空同十年放逐同梁苑。中夜悲歌泣孝宗之句。以为近代无此语。亦无此人。今得诸左右。不觉涕涔淫下也。
[寄清阴](续稿)
去国之日。午炊于足下之庐舍。说之持酒来别。谈间亹亹及足下到配所。益不能弭忘。未几闻竹阴公之去。其馀波将漫于足下。怔忪者累日。忽辱惠帖。传自柳生所。有如隔世消息。浣慰其如何也。钦粥饭如昔。而奈与忧俱居。古人虽曰乐天知命。亦恐此强言也。吾辈之事。纵使古人当之。有不暇乐焉。知焉也。岭路不甚绵远。而厓峡欹绝。舍马而徒。却思蔡元定押赴道州。脚为流血。吾辈曷足道哉。聊以此自语。来示及之。恭谢恭谢。尝见杨诚斋系易之无妄曰。仲尼围。阳虎似也。灾至无愧。圣贤之事也。此论甚足以起人。但无论愧不愧。灾则当之。圣贤何负于人耶。临书为之一笑。今为故人道之。
赖柳生续得惠帖。所谓万山不隔月。一雁能寄书。慰怀盖十分矣。秋浦云亡。益无人世之念。行年五十。经历世变尽矣。先死者未必非福。但此公之死。非唯私恸。似此君子人。何处得来。欲作一文字抒余哀。路远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3L 页
恐未乘便。尤用慨然。
诸贤落落远迁。峡中孤累。尤无以为心。旋有西州皇甫不得与之耻。此只可为吾子道也。书与长词并至。讽而歌之。有足当此怀者。孰谓李世寡知己也。抑何得于左徒者深欤。藉令左徒与吾辈偕生。则不识骚中又添何等格外懊恼语尔。左徒所遘。特上官一时贝锦已。方之今日之难。岂非眇少也耶。冈老之行。赆以小绝曰。草草平丘别。前期问却迷。伤心今日泪。残照穆陵西。诗成不觉掩涕。仍复自笑。缺陷世界。本自如此。彼带贝冠鵔者亦人尔。乃公胡独苦也。怅然者久之。何缘与子共披磊磈也。来篇韵强。且去岁病后。不近笔研。神思顿谢。不得作长语。故作东家捧心。亦可资贤者寂寞中一启齿也。见了与此书俱火。勿挂傍眼。
仲栗公来见。即兄面目也。双眼觉明。叙年前患故。肠肚各酸痛也。旋复见兄书及诗。益用怅然。屈左徒草离骚一章。虽是以发泄幽愤。然未闻与相识有所赓唱。所申申者只女媭尔。生有左右。时以篇什见遗。视左徒岂不曾胜耶。思叔近将入地云。此友平生操节。不可使与身俱朽。欲以一文字追诔。抒我衷曲。早晚当附呈。兄亦若有悼亡之作。后便见示。闻用锡丈病剧云。善人一何无禄耶。此书于曰川归人。幸铭传。庶无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4H 页
浮沈也。惟谅。不宣。
豚儿传至手帖及浦翁奠文。古人所谓一字一涕。病目不得开也。竹阴书亦领。枫林关塞。念之杳然。生初患證势。若将就木也者。而仅寻生路。不知造物者。又留我苦海中几岁。以受无量恼困也。可笑。浦翁哀辞。送于其孤处。病暑未得写别本。以呈于兄。兄若欲见。须取见于黄家。亦令黄孝子只自见。勿烦人眼也。罪人。自古以文字添辜故也。
长夏山村。日睡魔相接。情帖忽及。慰濯倍于常日也。生堇全如昨。今岁幸得雨。可望有年。而第此迹亦卜安顿否。病羽每怯于虚弹柰何。心所欲言。笔未可殚。仲氏传至哀帖。柳家人亦致书及文。就审哀动定。仰慰仰慰。峡外羁苦。得与仲氏相见。携持恸哭。庶泄悲哀之情。先大鉴墓文。钦何敢辞。但僇馀名姓。不合列于金石。前者三友人亦属以此事。钦陈此义。蒙恕察矣。若以幽志见教。则不比显刻。或可为也。伏愿商示。想南旆已发。伏祝万安。
[寄清阴](馀稿)
坐想北山霞色。惠书爽然开我怀也。示谕谨悉。吾辈幸而际会。如薄物细故。自当荡除于胸中。顷见时晦。亦以是及之。时晦了无留滞于方寸者。令须明日即出。以谢新命。酸咸共烹。致士林之福。乃千载一时。令
象村稿卷之三十四 第 204L 页
须领会。多少在面。姑不备。生二年不作诗。春间偶有口占。不敢吝于左右。笑看。
秋雨乍凉。坐想青枫水石。不觉秦馀之身。已在辋川。今承惠翰。益用溯慕。顷日之事。不过陈所蕴而已。何伤。第不可户喻。未知外间。或有云云耶。全未闻如何尔。原伯鲁似是见于诸子中。而不得分明记忆。后日若有考。当委通告。从近一披。则何幸如之。
此身于世。一悬疣尔。只缘官系未脱。尚作风尘中人。昔日同游伴侣皆白头。不然已泉下矣。令在洛下。虽未能源源。亦相倚依。忽此远离。自不得遣情。岂少旷达而然耶。所希万重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