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x 页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说(一十一首)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6H 页
玄翁说(前稿)
曩吾稚岁。自号敬堂。既长又号百拙。或曰南皋。数年间。易之以玄翁。客有来语余曰。敬者。圣功也。拙者。素履也。南皋。实迹也。而子去之。卒宅乎玄。岂有说耶。余对曰。世之有色者有文。有文者有彩。唯玄者无色。无色故无文。无文故无彩。不可涅以为缁。亦不可练以为白。深深乎其朴也。渊渊乎其质也。浑浑乎其不可辨也。其类于至人之守乎。收视返听。溟溟涬涬。若存若亡。而一气沕然者。兹所谓吾玄之事。而众妙之门乎。抑人漓道丧。苍素倒置。龟文而焦。孔翠而罗。吾其守吾之玄而庶免为泽中之罦乎。客笑而去。遂书以为玄翁说。
超然斋说(后稿)
荣以簪组。而超然于簪组之外。困以徽纆。而超然于徽纆之中。怵以生死。而超然于生死之际。放诸山泽。而超然于山泽之间。物不能累。人不能铄。乐天知命。身踬道亨者。古者大人之行。而窃庶几勉焉者。主人翁也。老氏所谓燕居超然者。其在斯夫。
无妄之灾说(续稿)
无妄。圣人之事也。曷为有灾。圣人亦有灾乎。曰。圣人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6L 页
故言灾。灾者。不自我之谓也。曰。不自我则何以值灾。曰不当灾而灾。事之变也。易虑其变。变。中世所不免。况下世乎。池鱼殃。城门火也。邯郸围。鲁酒薄也。文王羑。九侯争也。仲尼陈。阳虎似也。故灾至无愧。圣贤之所能。而灾而幸逭。非圣贤之所能。其自我者。谓之祸。
佛家经义说
佛之教。吾道之贼也。佛之人。生民之蠹也。其书其人。儒者所不载不称也。然其梵语恢诡。见者不能句。书亦不能句。则无由辟之廓如。试举其恒用于言语文字者。略加提释。俾后学不迷也。菩提。觉也。萨埵。有情也。涅槃。无为不死不生之所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波罗密多。到彼岸也。毗卢遮那。种种光明遍照也。维摩诘。净名也。长老之名也。戒定慧。防非定恶曰戒。心不随缘曰定。心照无碍曰慧。五禅。一曰凡夫。二曰外道。三曰小乘。四曰大乘。五曰上乘。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知见也。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也。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四大。地水火风也。六尘。声色香味触法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又曰六根也。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合而言。曰根尘也。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四谛。苦集灭道也。十二类。卵生湿生胎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也。五浊。劫浊见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7H 页
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五盖。贪欲嗔恚痴。眠调戏疑侮也。三昧。致一也。一云定正也。等持也。十身。自身众生身业报国士声闻圆觉菩萨知法空虚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三藏。经律论也。七支。身业三。口业四。合为七也。三衣。僧伽黎黎郁多罗僧安佗会也。七宝身。一信二精进三戒四惭愧五闻舍六忍辱七定慧也。又名七财也。三法门。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般若智慧也。三摩。提一切摄定禅心也。三身。法报化也。阿兰若。空静处也。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祗树园。说法处也。丛林。僧聚处也。宝坊。寺名也。奈苑。奈中有女为王妃。以地舍佛。故今称寺社为奈苑也。优婆塞。精信士也。优婆夷。尼也。苾刍。香草也。沙弥。落发小僧也。比丘。乞士也。上人。有德智胜行者也。阇梨。轨范也。鹿苑。转法处也。鸡园。佛所居也。梵刹。幡竿也。龙象。负荷大法者也。伽蓝。众佛弟子居也。招提。十方住持也。浮图。聚相也。盂兰盆。救倒悬也。如来。本觉为如。今觉为来也。舍利。鸟名。阿毗昙。经律论也。修多罗。经也。檀罗擅越。施主也。吃栗多。贱人也。伽佗。讽诵也。毗尼。律也。优昙花。三千年现瑞物也。壳漏。世界也。茶毗。焚也。南无。归趋也。摩诃萨。大有情能救人也。泥黎耶。无喜乐地狱。泥黎伽。无去处地狱也。窣堵。坡坟也。波罗提木叉。别解脱也。浮屠,佛佗,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7L 页
部多,毋驮,没佗。皆觉也。式叉摩罗。长爪发也。罗摩。院也。波演那。周围廊舍也。底栗车。畜生也。阿罗汉。远离诸恶。不受三生界也。释伽。能仁也。牟尼。寂默也。弥勒。慈也。波罗门。梵志也。辟支。独觉也。禅那。静思也。羯磨。作法辨事也。曼陀罗花。杂色花也。薝卜花。黄色花也。优钵罗花。黄白花也。阿僧祗。无数也。三归。归佛也归法也归僧也。三缘。一了自已轮回生死也。二招降三宝也。三为六道四生皆令解脱也。三生。前生后生现在生也。四恩。父母,师长,国主,施主也。五根。信也精进也念也定也慧也。六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财和无争。意和同俗也。五运。生老病死苦也。四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僧上缘也。四果。频来果,一来果,不来果,无生果也。五戒。不淫,不狠,不杀,不妄,不饮也。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食肉,不贪嗔,不杂见,不毁谤,不欺夸也。五觉众。生觉,三乘觉,声闻觉,菩萨觉,佛觉也。三乘。初根人为小乘,中根人为中乘,上根人为大乘也。大道光明。如日丽天。而乃有此教。并行于天下。何也。
道家经义说
修养家。不过自私之小道。非若佛之洸洋自恣。灭绝伦纪也。然其为书。率多隐语。为之者不能考究其真。遂驰心域外。而争趋于荒唐。今据其实。则昆仑。头也。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8H 页
又为脐也。丹田有三。脑为上丹田。心下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也。泥丸。脑也。天庭。两眉间也。苍华太元华根云仪玉华。皆发名。天台中岳神庐长谷玉陇灵坚。皆鼻名也。银海明珠。皆目名也。英玄明上。皆目神名也。华盖。眉也。空间矫女。皆耳神名也。幽田亦耳神也。紫烟素云。皆目精也。大渊金醴玉英玉池醴泉。皆口液也。灵根朱鸟。皆舌名也。通命。舌神名也。正伦亦舌神也。玄膺。舌下通津处也。崿峰白石罗千。皆齿也。中池。口名也。玉楼。肩名也。灵台紫房绛宫赤城守灵丹元。皆心名也。龙烟含明。皆肝名也。黄野常在魂停灵元。皆脾名也。虚成皓华混康。皆肺名也。威明龙曜。皆胆名也。太仓。胃名也。玄冥育婴玄卿。皆肾名也。幽关。两肾间也。隐龙。肝胆也。长城。小肠也。重楼。喉咙也。素琼。口津也。三焦。心肝肺上气也。内芝。脉也。神华。脾肺之间也。桃康。精也。黄庭。五赃之中通人气脉之所也。黄童。黄庭之气也。黄婆。胎息也。四海。心为血海。肾为气海。脑为髓海。脾胃为水谷海也。五湖。五赃之液也。九江。小肠之气也。三岛。顶心神也。六池。五赃及唇齿间也。神水金波。皆津液也。琼液玉泉白雪阳酥。皆精也。三池。胆舌小肠也。三房。丹田之别名也。三宫。丹田中也。九室。头也。五芽。五行也。三神。三丹田神也。六丁六甲。丁干甲干也。三奇太清。丹田符籍也。八景。八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8L 页
卦也。六神。六甲六丁六腑也。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也。三元。精气神也。玉宸君。太清尊称也。九神。合三元三丹三房也。紫霞殿蕊珠殿。皆寓言也。三光。日月星也。五灵。五星也。桃核。太一君名也。郁仪。日仙也。结璘。月仙也。五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神仙也。八仙。钟吕等八仙也。三关。口手足也。又脐下三寸为关也。三老。元老玄老老君也。三魂。魂之衍名也。三真。魂心脾也。九微。犹九神也。三虫。三尸也。四缘。身心世事也。二药。内也外也。上药三品。精气神也。三家。身心意也。五气。精神魂魄意也。铅汞。铅肾汞心也。圣胎。神凝气结也。脱胎。丹成也。玄关。未发前气也。婴儿。犹圣胎也。玄牝。念虑所寄处也。鼎炉。身心也。七返。七火之成数也。九还。九金之成数也。身中夫妇。性情也。真种子。心头也。三要。眼鼻肾。或精气神也。玄龟。肾也。朱雀。心也。五气朝元也。精魂魄意不动也。木父金公。指五脏之相为母子也。沐浴。洗心涤虑也。养火。绝念虑也。了当。虚极也。龙虎。心肾也。抽添。阴阳外降也。三剑。斩烦恼斩色欲斩贪嗔也。八琼丹。丹砂,雌黄,空青,琉黄,云母,戎盐,隐石,雄黄也。十二科。皆修为成道节目也。九难。衣食逼迫,尊丈激恼,名利萦绊,恩爱牵缠,灾祸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蹉跎也。十魔。富贵情欲恩爱患兵声色也。道在五气五脏。而求之于金石草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9H 页
木。秦皇汉武之伦是已。苟能生神生气。清明在躬。则可以占人元之寿。有志者不惑于妄诞则几矣。
历代天文志说
天官。昉于轩辕氏。七政。齐于唐虞之际。而至于星之名号。芒色灾祥之别。盖后来精于术者代兴而著之。或以言或以书。杂出于传记。若春秋之时。占星者靡不中。岂古初圣神所论撰。周衰犹有所传而然耶。汉兴。甘公,石公多作星名。而名义率仿人事。如紫垣太垣市垣及他列宿。皆有所象。不可殚指。而后之察氛祲者。轸其分野光㬬曰。某分某星有某气。当有某应则必应。余怪夫人名之。而谪见则天应。天之叶于人欤。人之妙于天欤。兹可异哉。司马子长始为天官书。甚悉。上世史官兼天官职。汉世亦然。子长世史也。即天象亦其所精也。故与壶遂辈。立大初历用夏正。其才不徒文词为也。班固之著汉书。亦述天文志。祖子长而为之者也。其后历代莫不有焉。而唯晋隋天文志最精。两朝史俱撰于唐太宗时。其时任编次者。以天文一书。专付袁天纲,李淳风,他人不得与。故书成而法备。观天者取以为宗。又有周髀算经。称周公受之商高云。兹虽近于躗言。而然为观天之入门。注之者赵君乡,甄鸾李淳风也。步天歌者。丹元子所撰也。丹元子者。不知为何人也。推步者最以此为简要。我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89L 页
国亦有之。今之日官所讲肄者此也。世传 中国以天文为禁方。故天文书之传至东方者甚少。天文之技。视诸术颇劣。只用之历算而已。高丽不别治历。承用唐宣明历。自穆宗长庆壬寅。下距丽祖开国。逾百年。其术已差。而高丽不觉。犹驯用旧历。至忠宣王朝。始用元许衡所定授时历。吁。亦大朴矣。许衡之历迨三百年。非久当有差数。而我 朝天官者漫不省。将与丽季无异。可嗤也。天事恒象。靡或不应。特有时之近远尔。 国家所先务。而近世此学几绝。其亦关于世运之变也。康节邵氏推出元会运世之数。取于历法。以他数无当于此。日取一月取十二星取三十辰取十二。互相乘除。为天地始终。而历家谓其数与其排历之法小异云。岂卲氏所著。乃天地大数。历家所论。只一岁小成。故有不同耶。 天朝之历。两至昼夜之刻皆六十。而我 朝添一刻者。何耶。 天朝己巳历为六十一刻。而今则不然。不知何时改之。我 国则仍而不改何耶。岳文肃尝怪之矣。其说曰。日行中道。冬至行极南。至牵牛得四十刻。夏至行极北。至东井得六十刻。分而为日短日长。春秋则东至角西至娄。为两分平均。均者五十刻也。其言然也。吾安得精此法者而确论之耶。
风水家说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0H 页
上世有八五经者。称黄帝书。盖托之也。后有狐首,青乌,锦囊等经。或称郭璞所作。又有洞林元会,金锁㬬金,神龙鬼砂,龙首,疑龙,辨龙,龙髓,祖局,龙祖,禽星等书。或称杨筠松,曾杨乙,黄仙师,左仙,朱仙桃,范越凤,刘公赖,张师古,王吉等所撰。而亦未知真伪也。然此皆宋元以前书也。今则风水家盖汗牛矣。我 国地术专用胡舜申。曾见 祖宗朝实录。则 大宗初年。河崙执政。建局设官。校定风水。而崙自总之。遂尽去他方。只崇用胡舜申。永为定制。至于今不替。故公私相地。生徒讲习。皆主此书。此外又有玉髓真经书。以五行排定山形。占其休咎。世传蔡元定所述。而实不出于元定也。其术与胡稍异。而博而难核。故精之者寡焉。近数十年来。士夫之间。多惑于风水。迁墓者极夥。迁墓为徼福。而迁者未必得福。至有因以致祸者。噫。世愈卑则术愈下。术愈下而信之者愈多。兹曷故也。由士夫而用之于国。缁髡亡卒得以贻土木之害。杂术之害烈矣。故圣人大一统。
王礼说
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传训之矣。况君薨君立。将以正终始也。可不慎欤。古者天子崩。太子即位。其别有四。始死则正嗣子之位。顾命所谓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是也。既殡则正继体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0L 页
之位。顾命所谓麻冕黼裳入即位。是也。乙丑。成王崩。祭(一作癸)酉。康王即位。则距成王之崩九日也。踰年正改元之位。春秋所书公即位也。三年正践阼之位。舜格于文祖。伊尹以冕服奉太甲归亳。是也。汉以来短制始行。而谅阴之典废。踰年三年之制。亦不闻矣。然而嗣服之仪。常行于既成服之后。或在既殡既葬之后。而未有未殡未成服而即位者。汉高祖以四月甲辰崩。五月丙寅葬。而其日惠帝即位。则在崩后二十三日。文帝以六月己亥崩。乙巳葬。㬌帝以丁未即位。则在崩后九日葬后三日也。盖西京人主。皆预为陵寝。故升遐之后。不循七月之礼。而有不及旬日窆者。是以嗣位亦于毕襄之后。至东汉则葬期渐迟。而古礼不复。遂有柩前即位之君。而然皆在既殡之后也。唯元魏宣武方崩。而太宗不俟明即位。宋之理宗迫于史弥远即日绍承。此皆升平之日。无危疑迫胁之端。而有趣取之举。先儒讥之。兹其王礼之大章也。然此特两汉治世之事。至于叔季以后。篡立倾夺。门生天子则非唯不必举。亦不可为训者。故不著。
备倭说
倭自新罗赫居世时。已为东国患。罗季渐炽。至高丽末益强。乘丽之衰。无岁不来侵。远而边郡。近而畿辅。皆被其毒。我 太祖实剪薙之。及启 王业。倭患即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1H 页
绝。为岁贡之一外府。 英庙癸亥。来侵济州。为边将所获。馀贼遁归对马岛。遣李艺谕岛主执送。岛主不敢匿。执十三人付艺。问之则乃曾犯 中国地方者也。 英庙差陪臣辛引孙献于 帝。 中庙庚午。三浦倭叛陷庆尚之荠浦,熊川等城。遣防御使柳聃年,黄衡讨破之。 明庙乙卯。寇全罗道。陷达梁,长兴,灵岩,于兰马岛,康津,加里浦。杀兵使元绩等。 京师戒严。遣都巡察使李浚庆,防御使南致勤,金㬌锡等击平之。 宣庙丁亥。寇损竹岛。杀万户李大源。即退。凡二百年之久。仅四入寇。而皆败退。或自去。 朝廷狃于常胜。且习恬嬉。不加之意。至己丑而橘康光求通信矣。平义智,玄苏,世俊献禽献马献俘矣。宜若可以知狡计。而 朝廷莫之觉。通信使黄允吉之迥。其逆节已什八九萌。而副使金诚一以为必不来。 朝廷信之。姑息玩愒。不选一将。不鍊一兵。而贼已渡海矣。遂致三京失守。 两陵被掘。八路丘墟。 五庙无主。士女玉帛。皆辇而南。公私荡析。所在赤立。兵火之惨。自有载籍所未睹闻也。虽宋之元嘉。不如是甚也。 宣庙英明出天。虽丁抢攘。成算有定。出城之日。首召辛卯被罪诸臣。斥罢当时误事柄人。使一时耳目。哙然改观。大小人才。无不宣力。且 奏告 天朝。 天子赫然发兵粮万万。首尾七年。始攘却之。而环幅员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1L 页
三千里。骚然如鼎鱼穴蚁。萑莽极目。白骨蔽野。无复聊生之望矣。贼退几十馀年。始渐拮据复业。丙午。倭酋源家康差人来报。尽革秀吉之政。代为关白。又要通信使。 朝廷以为既革秀吉之政。则家康非所宜雠。遂许遣使。以吕祐吉为上价。庆暹为副。丁好宽为赞价。称以回答使报之。及其回。刷还本国人口一千二百四十馀名。自此倭之使人。襁属境上。己酉。更定约条。丁巳。复因其请。遣吴允谦,朴梓等通信。凡十二年。信使再往。结好之勤。视壬辰以前加厚矣。夫倭之于我 国。不共一天者也。退之不以我兵。以 天朝。则其退之者幸也。非武也。其时适秀吉死尔。苟不死则其退亦难知也。即其死。幸而又幸也。而我 国顾玩于幸而仍隳其武。武之不讲。视壬辰以前加怠矣。余未知何故也。统制使之任。专为备倭而设。而自李舜臣之死。代之者渐不如前人。及比年。 朝廷用债帅。视师之日。即朘削军兵。责出徵敛。朝贵之赂遗。近习之赠献。妻妾之财贿。亲旧之求索。无一不出于此。贵而金银玉帛。大而车马米布。微而衣裘履舄。细而鱼肉脩腊。宜于耳目口鼻。适于宫室居处者。无一不出于此。峨舸大艑。尽入于权倖之门。而御贼之船。敝陋而不理也。水卒陆丁。尽归于折价之用。而御贼之伍。缺绝而不问也。噫。其不惩于壬辰之祸哉。壬辰可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2H 页
以惩而不惩。则脱有缓急。求欲如壬辰。不可得也。而上下迷不省悟。余又未知何故也。纪纲之坏毁久矣。既无道揆。又无法守。私相买卖者。不加禁制。市井贾贩者。持 中朝物货。直走釜山倭市。贸倭货以返者。日络驿不绝。倭私其资。以使来者流连而不还。以商来者才往而复至。无穷期矣。而管此者。东莱府使也。曾闻 祖宗朝拣选府使。必得有清名者遣之。故市贾不得专恣。倭商亦不敢濡滞。今则不然。府使之不为市贾也者几希。 朝家动静。倭无不诇悉。是唯无衅。衅之作。惧不远也。非有以更张之。国必更被倭患矣。更张之策。非可以他求者也。唯不用债帅而已。不任权倖而已。不委近习而已。近习之患除则权倖自杜。权倖之敝革则债帅之用自绝。交相须者也。近习不除。权倖不革。债帅进用。而欲免外忧。非愚则狂也。故古之言治理者。举攘外。必曰修内。
备虏说
我 国西北。边于虏。而皆有江水限之。西则居在越境而相望。北则有藩底居者直边墙之侧。犹堂皇之外也。尹瓘,吴延宠之征也。深入累百里地斥之。而地险远,竟不能有也。至我 朝则形势与丽时异。 四祖起于漠北。世为元朝千户万户等职。其于北土虏情。素所统属也。 圣祖龙飞。悉臣悉服。至有承化归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2L 页
命者。服官于朝。 世宗朝。遣金宗瑞。设置堠障。部分民虏。迨六七年始就。自此北鄙绥靖。在藩底者致岁贡。 朝廷赏赉亦厚。锡冠带职名以优之。至有中枢,佥枢者。春秋。观察使兵使设宴享以犒之。虏亦虔恭。不敢自处以化外。给事边邑。与土兵官隶无间也。其欲归化面内者。则观察使兵使奏于 朝。令有司分处内邑。廪饩复户。今之所谓向化虏者是也。 宣庙癸未春。六镇藩胡尼汤介者。与邻部于乙其乃栗甫里等。连谋入寇。庆源府使金燧战败。连陷阿山,安原等堡。进围钟城。府使申砬击却之。戊子。时钱潘酋啸聚。杀掠鹿屯岛人畜。兵使李镒领兵进击。覆其巢穴。乙巳。忽剌温部虏寇陷潼关。为边帅击退。自此以后。忽温部落。与西虏老儿哈赤相失。竟为老酋所并。凡藩胡之在我国者。老酋尽撤去无一遗者。而我 国始无藩底居者矣。今 上戊午春。老酋又无他端。而还遣所撤去藩胡等返于旧居。 朝廷深以是为虞。果于是年秋。贻书北庭将士求和。且欲同仇 皇朝。我 国寘而不答。未几举兵犯 中朝辽东镇堡。大胜以归。俘游击一人而去。 中朝赫怒。动大兵。分路以趋。且徵我国兵。 朝廷以姜弘立为都元帅,金应瑞为副元帅。将两西湖南兵万馀。掎角以进。而 天朝各路兵。俱一时大衄。杜松,刘綎等皆死之。姜弘立,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3H 页
金应瑞不战而降。全军皆被掳获。其后因出而抢开原等地。 天朝方戒严。不能释甲。而顾我 国顾为所饵。要以和好。使者相望。 朝廷亦用武弁梁谏者报之。自古夷狄之侵掠人国。必先之以和。吾不知今日之形。当何如也。我 朝立国二百年有馀。而不见虏患。如癸未以后虏梗。是小小疥癣。非心腹痈疽之比也。如老酋者动则当为巨寇。 朝廷非不知之也。而未闻下一令。作一处置。为修攘之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变之生。不生于生之时。尝见辛卯壬辰年间倭贼之乱。韦布氓户。无不知其必至。而独在 庙堂者不察也。以致播荡之患。噫。不亡者。幸也。幸其可再乎。宿将已尽凋。伍旅不加鍊。任斧钺之寄者。非以贿进。则必以势擢。隶束钤之列者。骄横是事。则临急必溃。缘边镇将。日事剥军。而剥军者终得荣官。此余尤所未解也。 祖宗朝养武士有道矣。武将之职。虽有大功大伐。高不过亚卿而止。节度使而止尔。其至于正卿者绝无。其故何也。盖赏者。有所待而施者也。无所待而加之。则其于缓急。人君失所操矣。昔者桓公问霸。管仲以酒色狗马凡诸玩好。皆不足以害霸。唯贤邪紊乱。为可以害霸云。此虽霸佐之言。犹足为明徵也。曹彬平江南。宋祖赏以三十万钱。不与以枢密。盖以太原未平。将欲有待而不尽其赏也。古之明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3L 页
君。于赏士之际。慎重有如此者。今之武将。白丁才出身。而未更年数者。阶亚卿。不可胜算。戴貂横金。无异于封狼。居绝漠南者。稍有攀援则皆正卿秩也。一品秩也。知事也。判尹也。府院君也。而或有疾病而蒙擢。以施加优之恩者。以病而得官。则何必挽三石弧。腰金仆。驰怒马。辛苦于万死一生之地而冀富贵哉。得一银矿。铸白币。具赫蹄。排金门。足矣。余谓不祛此习。则虏必至矣。完颜迫而伯纪始用。蒙古渡江而信国入相。岂非后而无及耶。吁。
赴京译官说
我 国事 上国。必待译。无译则不可通也。译多市井沽贩。知利不知他。而伊其为人。则乃伶俐敏慧。解人意也者半其间。 祖宗朝纲纪堂堂。居官者不敢踰方。肆译之横者。亦知遵三尺宪令。遂服役于使臣。犹皂隶。喘息莫得以舒也。自壬辰倭警。因劳升秩一二品者近数十。上大夫者无算也。因此骄恣日甚。使臣少地望者。则凌驾侮蔑。视之若无。少或拂其意望。则还 朝。得以訾毁而中伤之。冠屦之倒置极矣。译多财。虽有辜犯必免。其有力者则足以嘘吸霜露。今之奉使者亦难矣。己酉冬。余以 奏请使入朝。见译与中朝人相亲密。不啻兄弟。大国小国。承奉有体。内藩外藩。区域自别。亲则狃。狃则玩。玩则隙。隙则失。余于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4H 页
此深惧焉。 朝廷之拣使臣必慎。处译流有制。窒旁蹊。以遏其私。止赏职。使安其分。乃可以无后虞。
归来斋说
钦与柳川韩子。同罹癸丑之祸。放归田里者四载。既而 朝廷以罪不止是。加窜逐之典。钦为春川累。韩子为忠原累。累而未归者又三载。岁己未。韩子有书曰。家有斋。扁曰归来。简易崔公尝记之矣。子盍为文续诸。钦惟归来之说。起于陶徵士潜。千载美之。至今尚友者。以为依归。盖其居贞履素。蝉蜕浊秽之为不可及也。若钦与韩子。疢疾于无妄。狼跋于夷庚。竟中机辟。莫之知避。方且拘幽淹阻之是甘。尚何归来之称乎。俄又思之。则物于两间吹万。不同。分合成毁。何适而非归。水归于壑。木归于根。鱼归于渊。鸟归于林。以之劳者归于佚。行者归于休。此归之得其常者也。若夫行与世违而以行为归。志与事违而以志为归。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者。此归之不得其常。而亦未始失其常者也。夫何不可谓之归哉。昔苏长公谪惠州三年。而复移之儋耳。安置昌化军。儋在海中。去中国万里。而其居儋也。犹和陶公归来辞以寓其思。且有诗曰。海北天南总是归。以此观之。达人旷士之处己。不以得丧夷险贰其操。不以穷苦迫阨易其虑。唯其所归而宁焉。奚拘拘于楚奏越吟乎哉。迹
象村稿卷之三十三 第 194L 页
外也非内。心内也非外。使陶,苏两贤易地则同。咀芋啖水。僦屋以居。与舒啸东皋。乐夫天命者。抑何间哉。其不可泥于迹而异其归也。噫。有生黬也。物理相禅。皆归于化。其来也莫圉。其去也莫止。归者未必不去。去者未必不归。其归不归。无益损于我。唯安时处顺。居易俟命者。吾与韩子之所共敦也。苟能敛精藏明。收视返听。耳目肺肠。各当其归。卷为己有。舒为己用。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则不知韩子之归。其忠原耶。其柳川耶。忘腰带之适也。忘足履之适也。其有辨乎。况圣明在上。如天覆帱。不忍一物之无归。韩子之归柳川。讵无日耶。为苏为陶。于是焉同归矣。钦弱丧无归。而灾于旅者也。与韩子既归于同病矣。安得见韩子之归来。而握手于柳川田亩间。毕此归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