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锦溪集卷之七
锦溪集卷之七 第 x 页
锦溪集卷之七
 附录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1H 页
请建祠上言[六代孙继运]
右谨启。臣矣段。臣矣身六代祖故府使臣鲁认。在 宣祖庙朝。经术文学。忠孝节义。实不下于当时勋德诸臣。而独臣矣身先祖故府使臣认。生而不得蒙 褒扬。殁而竟未有彰显。则臣矣身先祖臣精灵。亦必有烦冤者矣。臣矣身敢缀先祖臣认事迹梗概。谨昧死以闻。先祖臣认。早从事斯文。当壬辰倭乱时。年二十七。官则别提也。与光州牧使臣权慄。倡义讨贼。筹画方略。累致战功。转斗至于岭南宜宁县。时 天将杨元方阵南原。为倭所围。势甚急。臣矣身先祖臣认。以权慄令。往觇南原贼。杨攻战三日。兵破城陷。则突出直上京师。倭兵一网四面。臣矣身先祖臣认。以只身。用武无地。独战数日。援绝力乏。为倭所擒。牢囚丑地十馀日。臣矣身先祖臣。奋骂倭曰。汝何不杀我。贼曰。关伯之令。朝鲜人年壮者及官者生致。以故囚公不杀。臣矣身先祖臣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1L 页
认自念。背 君离亲。陷身至此。欲死无地。抗节守义。辞气慷慨。倭奴亦不能屈。以饭一盂,鱼一尾。朝夕馈之。臣矣身先祖臣认。不知 君亲何如。遂却鱼。而对饭落泪曰。食雠之食。宁不自愧。悲叹再三。倭僧希安者。北学中国颇有经术。怜臣矣身先祖臣认忠节。爱其文学。日从亲密。臣矣身先祖臣认。潜怀沼吴之策。外若许而内探贼情。愿见日本风土记。因得暗记。海道险夷。兵民强弱。田畓结卜及官总地图。路程里数。勇者谋人。亦皆详记。耳闻目睹。无不细录。日夜腐心誓天。泣血扣地。图报所以逃还复雠雪耻。未得其路。时 大明差官林震虩。适到倭地。往见林曰。朝鲜幸被 天朝洪恩。扫荡贼寇。故敢来谢。林曰。君羁倭历年。能探倭情否。答示日记曰。秀吉积恶暴死。馀贼愤耻其圮。更欲犯朝鲜。仍有射天计。我国不可不豫备。吾欲早归国。以备沼吴报雠之策。愿与公同舟渡海。所探倭情。上达 天朝。俘民在日本者。尽数刷还后。以图他日雪耻之策云。则林闻而壮之。遂与载归。华人或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2H 页
馈水陆珍味。则玄然而辞曰。吾不知 君亲安否。虽在颠沛。何忍食旨。毁礼于一时乎。华人曰。君犹未知处变。有身而后可尽忠孝。万死之馀。何执礼之过。林在傍遽曰。此人虽在贼土。犹素食执礼。蠢倭叹服。况既渡海。不变其志。不须强辨。华人咸曰。朝鲜素称文献。果非虚语。别命蔬果以进。即制白衣白冠以给。臣矣身先祖臣认之所过。华之文人学士辄来见曰。闻足下抗义不屈。完璧脱身。志在叫 天复雠。孤忠壮节。虽古之包胥,苏武,䄠道济,华袁,文山。岂加于足下哉。令人钦慕。咸皆命韵相和。都御史赠臣矣身先祖臣认诗曰。孤臣九死干戈地。不似当年李少乡。监察御史诗曰。 君父深雠不戴天。全身归去岂徒然。知府官诗曰。还愿吾君如范彝。十年生聚剪夫差。训导诗曰。张良引去韩雠重。苏武生还虏气摧。都训导诗曰。还对旧都应颂德。好将忠悃答吾 君。臣矣身先祖臣呈文大司马。则大司马叹曰。万死馀生。志切雪复。可谓忠孝之子。呈文左右布政。则布政曰。子之冤惨。既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2L 页
已领了。凡有仁心者。孰不矜怜。呈表御史。则御史览阅曰。忠君孝亲之诚。于此领了。且分付曰。尚今素食。莫非固执。愿须从权。保身生还。则于忠于孝。其尽何如。臣矣身先祖臣认泣示日记曰。本国礼法。虽在流离。岂可暂毁。诸相叹曰。执礼守节如此。谁谓朝鲜藩夷耶。左布政赠闽中问答八卷,银十两。右布政嘉赏仪范文学。命参两贤祠讲会。诸学士揖臣矣身先祖臣认于上位曰。侧闻足下抗义守节。执礼高风。愿一见之。今幸合席。不亦乐乎。臣矣身先祖臣认讲论止修之学。则咸曰。足下闻一知十。吾侪未能或之先也云。因日与讲讨程,朱之学。则举皆称叹曰。足下可谓海东夫子。及护送北京。各衙诸相。院中同伴。作序赠诗。饯别十里。 神宗皇帝遣还诏曰。鲁认之命。贵得紧。贵得紧。忠如文山。节同苏武。 特命兵部。别 赐健马一匹。差官护送。行人司行人李汝圭。到鸭绿江。员外郎史汝梅。至义州。进士倪士和,谢兆申。饯山海关。臣矣身先祖臣直达 朝廷。人皆惊异。而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3H 页
 宣祖大王闻之。亲自引见堂上。 启下备局。远近瞻聆启曰。别提鲁认。自日本至中华而生还。得全素节。皎然本心。 天监所烛。乘驿而归。臣矣身先祖臣认驰到于家。父母已殁。遂作庐墓侧。追服三年。朝夕拜哭。不以风雨寒暑小废。朔望祥禫。一如初丧。其后臣矣身先祖臣认。誓心沼吴。每陈奇策。 宣祖大王极加叹称。 特赐劝武科。历拜沿海之职。以试方路戎情。到辄超异。 宣祖大王下教褒奖。擢拜水原,瓮津两节镇之任。时郑仁弘用事。见臣矣身先祖臣健马。欲夺之。臣矣身先祖臣认曰。此马。乃 皇帝所赐。非可许人也。仁弘大怒。数为枳塞。不遂灭倭之志。湮殁于家。当时缙绅名贤。作文赞美之。若故文忠公臣李廷龟集曰。湖南士人鲁认。漂到苏,杭州。参判臣赵希逸辞曰。繄太牢之前陈。非鶢鶋之攸亨。故 赠承旨臣姜沆文曰。南越王头。必县汉北阙下。西平公业。再出吾东方人。伏以臣矣身先祖臣认。捐私循国。倡义讨贼。其忠大矣。见俘贼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3L 页
窟。抗节不屈。其心壮矣。食素冠白。终始靡渝。其孝至矣。志切沼吴。屡陈奇策。其诚伟矣。高忠壮节。岛夷既服。纯孝文学。中华感动。则 国家所以褒扬之 典。宜莫先于臣矣身先祖臣认。不幸湮没。未蒙 殊恩。宁不冤甚。故 赠承旨臣姜沆。与臣矣身先祖臣认。同时被俘于倭者。而姜沆及返本 国之后。缙绅咸推海东苏武。故 朝家特 赠显职。至享俎豆臣矣身先祖臣认。忠孝节义。实不下姜沆。而独未蒙褒显之 恩。臣矣身继运。敢怀私冤。匍匐呼诉于 法驾之前为白去乎。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命有司。使臣矣身先祖臣认。一依姜沆例。同被 褒显之典。使臣矣身先祖臣认经术文学忠孝节义。不至终泯。千万伏祝。 批曰。鲁认之忠节。非不伟矣。而受 别恩于 宣庙朝。特赐劝武科任阃之职。又极壮矣。岂谓湮没 褒享之典。不可以其子孙之上言轻施。置之从公如何。
馆学通文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4H 页
右文为回谕事。观此 盛谕。锦溪鲁先生贞忠大节。既被 皇明之盛褒。又蒙我 朝之优奖。名耀华史。事光本 朝。武夷讲学之道。诚与崔孤云上下。而日本刷俘之节。实与姜睡隐伯仲。则其在崇节慕义之道。合有建院啜享之举。而尚今未遑。实为欠典。先生之本孙继运。 裹足叫 闼。将有 褒扬之境。而自春曹且有 筵席之禀。则 贵道之发议设院。允叶公议。亟举盛仪。经始建院。俾为永世矜式之地。幸甚。右敬通于全罗道内儒林。
正庙朝戊申四月 日。太学掌议。(权李)
全罗道疏会发文
右文为通谕事。 乡先生祭于乡。礼也。况且贞忠大节。炳如星斗。则叫閤而褒之。立祠而享之者。岂非士林之美事乎。窃伏惟 贵州锦溪鲁先生讳认。道德忠节。既被 皇明之盛褒。又蒙我 朝之优奖。名耀华史。事光本 朝。武夷讲学之道。诚与崔孤云上下。而日本刷俘之节。实惟姜睡隐伯仲。则非徒一乡之大贤。而即一道之大贤也。非徒一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4L 页
道之大贤。而即一国之大贤也。非徒一国之大贤。而即中国所知之大贤也。然而使阙芬苾之祀礼者。顾非 盛代之欠典乎。侧闻先生之本孙继运。裹足叫 闼。将有褒扬之境。而自春曹且有 筵席之禀。自本家经始建院之议。则凡在我同道尚忠之道。亦岂无顾助之义乎。伏愿 佥君子。拔例优扶。一边赞扬其忠烈。 一边完讫其祠宇。以为奉享永世矜式之地。千万幸甚。右敬通于罗州乡校。
[春曹上书]
全罗道罗州居糿学吴时学等。谨斋沐上书于大宗伯閤下。伏以崇道奖节。 朝家之令典。尊贤建祠。罗邑之古例也。惟玆锦溪鲁先生讳认之道学节义。炳朗日月。昭揭宇宙。而为李月沙,李芝峰,李体素,李汉阴,姜睡隐诸贤之所推许。则百世之下。土林之勇感钦仰。为如何哉。生等请叙其梗概。试垂察焉。盖先生当壬辰岛夷之乱。率家僮百馀名。赴权元帅幕。为募义使。倡义讨贼。奋不顾身。拒守梨峙。鏖战幸州。前后斩获。至数千馀级。癸巳晋州之陷。又与权元帅。转战宜宁。连胜奏捷。及至丁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5H 页
酉。闻 天将杨元帅被围于南原。先生请于权元帅。驰往觇视。则城已陷矣。欲归报元帅。道遇贼阵。奋击斩刈数百馀酋。矢穷力尽。为贼所俘。俘入日本。抗节骂贼。终不屈焉。虽在颠沛之中。未知 君亲之如何。自处罪人。白衣素食。潜怀脱虎口之计。每念雪 国耻之志。画其倭国山川。录其贼情虚实。谋还故 国。适有 天朝间谍使奉 命至倭国。遂与载归。至 中国。入拜朱晦庵祠书院。院长及诸学士皆称叹曰。鲁先生。海东夫子也。己亥。先生上催归原情疏。而备陈倭国之风土,贼情,军丁,田结及山海险夷。民户虚实。 神宗皇帝诏曰。忠如文山。节同苏武。苦渡鲸波。泣叫天阍。其命贵得紧贵得紧。因 赐天厩挞马。生还本国。惟我 宣祖大王引见下教曰。尔自日本至中华。生还本国。宋之天祥。汉之中郎。皎然本心。 天监所烛。古有社稷臣。今尔近之。特 除水原府使。后拜黄海瓮津节度使。呜呼。先生之道德。见于中华史册。昭载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5L 页
于本 朝国乘。千载之下。凡有志气者。孰不钦慕而景仰也哉。玆以崇贤建祠之议。齐起于京乡。而太学通章。列邑发文。次第并到。刱立祠宇于本州居平之地。即先生杖屦之所也。大抵此祠。非徒一乡之贤祠。而即一道之贤祠也。非徒一道之贤祠。而即一国之贤祠也。非徒一国之贤祠。而即中朝所共知之大贤祠也。然则此祠之与他贤祠自异者。若是其较著。而建立有年。规模未成。祭物及院保。不能成样。故呈于本官。则题音内。祭物及院保。非礼曹知委公文。则本官不可擅便云。故生等不远千里。联名齐吁于 掌礼之下。伏乞 特陈慕贤尚节之义。 另念鲁先生之道德忠节。祭物及院保凡节。特为定给之意题下。而发关另饬。俾此大贤祠。无至春,秋阙享之地。千万幸甚。
题音。鲁锦溪妥灵之所。远近瞻聆。孰不钦慕。而祠院仪节。自有 朝家之定制。依他未 赐额例施行之意。往呈于该邑向事。
正庙己未二月 日。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6H 页
礼成祭文[李宏宅]
天挺贤豪。东国之纪。允文允武。展也君子。顽廉懦立。龙腾凤翥。忠孝德行。为世所与。早事斯文。闻道罗公。以荫补官。不得大扬。岁值龙蛇。时年廿七。往见权帅。式务乃察。搏战畿北。倭奴大挫。累度奏捷。期于图阁。乘时破贼。不幸见俘。幽囚迫胁。备经崎岖。苏羝文楼。一心靡渝。白冠素食。 君亲长号。于忠于孝。斯其至矣。吾无间然。卓卓如彼。及至武夷。祗谒程朱。华士敬服。许以真儒。又拜 皇廷。 神考称赏。 赐马归国。恩遇广荡。 宣庙敬叹。大加褒宠。授之都护。许以神勇。包胥恸哭。天惟矜恤。睡隐生还。人多齮龁。奸臣枳搆。末路险巇。抚念往迹。可胜涕洟。黄襄之间。积冤难平。百世之下。公议乃行。残裔叫 阍。章甫齐声。爰立贤祠。于锦之西。溪山如古。桑梓依迷。杖屦遗痕。完如平日。神道岂远。人情攸悦。黍稷馨香。樽罍净洁。享之自今。其永无斁。尚冀昭格。启祐来学。(咸丰李宏宅制)
祝文[林海镇等]
  武烈先生位
祈常殊绩。丕阐家邦。永世斯彰。有光于宗。(罗州林海镇制)
  锦溪先生位
文学忠节。华士钦仰。公议不泯。爰成庙享。玆值中丁。精禋是宜。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咸丰李宏宅制)
湖南节义录
鲁认字公识。号锦溪。咸平人。 赠判书希周后。 赠参议师曾子。天性至孝。才气卓越。少从罗参奉恒受业。天人性命之理。道学渊源之正。皆研究周通。罗公大奇之。年十七。中 万历壬午司马。二十。荐 除别提。壬辰。受亲命。率家僮。从权元帅慄。以募义使。赞画方略。把守梨峙。鏖战幸州。前后斩获。至数千馀级。癸巳晋州之陷。又从权公。追贼宜宁。连胜奏捷。丁酉南原之陷。以匹马单戈。来觇贼势。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7H 页
城已陷。 天将亦走。道遇贼兵。奋击斩级。会大雾四塞。贼围三匝。公中矢坠马。几绝复苏。贼束缚拘囚。俘入日本。公终始抗节。求死不得。翌年正月望。与本国务安土人徐景春及同俘数十辈。潜乘小艇。夜出江口。赞岐守部曲四郎者。觉而追捕。束缚拘原。露刃劫降。公小不变色。抗声大骂曰。速杀我速杀我。我何求活于无 君亲丑域乎。倭奴知不得屈。授剑而止。有僧希安者。感其忠节。具饭蔬鱼馔。朝夕馈之。公不知 君亲安否。自处罪人。不食鱼肉。白衣素食。对盘落泪。希安感叹曰。朝鲜守法之人。日从亲密。公愿见日本风土记。僧出示西堂所藏画。公模其山川险夷。录其贼情虚实。谋还故国。适有 天朝差官林震虩。奉 命至倭。公往见诉怀。差官感公忠节。遂与载归。至闽中。盛馈珍馔。公以未闻 君亲安否。又辞不食。言泪俱下。中朝士大夫环视耸叹曰。朝鲜礼义之称。果非诬矣。别馈蔬果。制给白衣冠。此之申包胥,苏武。因入于武夷书院。院长及诸生。虚上座揖让。讲讨程,朱之学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7L 页
及纲目,春秋,礼经,诗,书,百家语公无不讲解融贯。诸学士皆称服曰。鲁先生。海东夫子。留几累月。院中诸贤。各为歌诗以送。名其帖曰 皇明遗韵。徐布政匡岳。赠以白金十两, 明宗录八卷。此乃心性制策。孔孟道统传授之书也。馀诸篇重复。故止此。(先生事实。播在海东志及三纲录,芝峰集,侨窝教录。而率多复出。不须登刊。)
锦溪集卷之七
 [跋]
  
跋[鲁泰臣]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8H 页
名家有集。例也。或以道德文章。或以忠孝节义。而惟我锦溪公。蔬食异域。丑虏犹知诚孝。讲学考亭 华士咸服经理。获达 皇朝。神考嘉以祥忠武节。及还本朝。 宣庙称以古社稷臣。则向所谓道德文章忠孝节义。兼备于公之一身也。公之平生。盖是山岳正气。名著华夷。事光邦国。而竟扼于仁弘。得未展所抱。则后孙之悲愤。为如何哉。有周还录遗稿及闽中诸贤赠别诗文。而迄未登刊。藏闭百年。则洪钟无闻。云锦秘章。列邑诸孙。不胜于悒。而谋所以印布者久矣。今仍修讲。继礭此议。乃以本藁。就正于博雅佥君子。而更与族叔宗渊氏,族弟致赫甫。于其断简。谨斯蒐辑。汇为上下卷。则是虽片鳞只羽。可见龙凤之全美矣。大羹玄酒。何必尽饮而知其味也。模印于本院讲堂而告讫之日。尤不觉感古而怆今也已。
     后孙泰臣。拜手谨跋。
锦溪集卷之七
 [识]
  
识[鲁致赫]
锦溪集卷之七 第 248L 页
维岳降灵。天意有在。惟我 鼻祖。自从箕圣东来之后。以清节世为传授之家法。事在久远。不可尽述。而至若锦溪 先祖。挽近挺出。其贞忠大节。荐蒙 天褒。又有华东诸贤之所替扬。则为其后孙。何敢赘说于其间哉。同时。有副正公。亦特挺天姿也。唐浦之胜战。深河之立节。有足耸感于百世。而与锦溪公。同门同代。又是同功。则是固天意有在。自岳笃降者也。惜乎。门极寒微。世无知者。尚稽芬苾之盛礼。只有蟫蠹之片简。岁月愈久。几乎漫坏。则诸宗所慨。乌可已也。玆因先集。姑附梗概。
 崇祯四癸未仲冬下浣。后孙致赫。拜手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