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圃集卷之二
农圃集卷之二 第 x 页
农圃集卷之二
 附录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6H 页
谥状[闵镇厚]
 宣庙朝名臣全州府尹农圃郑公既殁之八十年。其曾孙前主簿杉上疏言。臣之曾祖父文孚。当壬辰板荡之际。以北评事。倡义起兵。诛土贼。破倭寇。以克定关北。而臬司掩蔽。功赏未称 仁祖反正之初。不幸横罹狱援。卒以诗案枉死于桁杨。及至 先王朝。雪其冤枉。而赠爵录后。又从而特 宣祠额。崇报之典大备。唯是 赠谥一事尚未之举。岂非 圣朝之一阙事也。事下。该曹覆奏曰。文孚功烈节义。前辈名臣多言之。无复可议。 国家故事。非实职正二品以上。例不得谥。而有所取而谥之者。亦不拘此限。杉之言。是也。 上亟许之。又其后十年。杉之再从弟构袖公文集及家状一通。来谒于镇厚曰。先祖易名。既蒙 圣允。而未几而兄杉病死。太常之状。至于今未就。世之知吾祖事迹者。莫如子详。敢以为托。镇厚再拜而受之曰。然。昔我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6L 页
先君子文贞公通判镜城。闻公之风。而慕义特至。至操文致酹于与公同事诸人之墓。先仲父议政公尝按北藩。立公之遗祠。以永树风声。而使民有所兴励。镇厚虽甚不肖。犹知乐有贤父兄。则今于公文字之役。其乌敢辞之哉。谨按。公字子虚。农圃。其号也。系出海州。高丽侍中肃之后。入我 朝。有赞成事贞度公易。最显。其子同知忠硕。以孝友闻。同知之子曰参议忱。参议之子曰府使延庆。自府使三世。而至公之考慎。文科正。 赠礼曹判书。妣贞夫人金氏。将仕郎兴礼之女。公以嘉靖乙丑二月十九日生。幼而嶷然有大志。其游戏。必分曹布阵。为对敌相战状。公居中号令。而群儿皆奉其约束。尝往视捕虎。咆哮之声振天地。群儿无不颠仆辟易。而公独安坐自若。见者异之。又聪颖绝人。读书。过目成诵。七八岁时。所缀诗句。已脍煮一世。间习射艺。有穿杨之妙。如天文,算数。亦皆通晓焉。乙酉。中生员,进士两试。戊子。登明经甲科第二名。例付汉城参军。万历辛卯。除北评事。评事实兼学校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7H 页
表率之任。公至则教之有法。而待之以礼。甚得诸生之心。翌年夏。倭寇陆梁。 乘舆西狩。贼将清正长驱入北。北兵使韩克諴欲守磨天岭。军溃而走。贼遂入。瀰满沿江诸郡。人心坏乱。凶徒窃发。明川之末秀,木男。会宁之鞠景仁。镜城之鞠世弼。皆叛贼之魁。而世弼至受倭署。置有官号。声埶尤张。时临海,顺和两 王子及大臣金贵荣,府院君黄廷彧,其子承旨赫。避兵在北。景仁缚之以给倭。南北兵使,诸邑守宰,镇堡边将。几尽陷于叛贼。公遂潜匿于山中。路遇叛卒。将执之以去。赖有一书生。以所持农器。击杀叛卒。脱公而送之。又为土人所射。几死而免。公闻前监司李圣任。亦在奔迸中。穷寻往见。共谋倡义。仍与庆源府使吴应台,庆兴府使罗廷彦,输城察访崔东望。谪人韩百谦罗德明等。起兵入镜城。众畏世弼威胁。俄皆溃散。公不得已亦从间道南走。至龙城。投宿巫觋韩仁侃之家。仁侃心知为公。待之甚厚。世弼遣人搜括。而终匿不告。居数日。适遇镜城儒生崔配天,池达源。俱行至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7L 页
渔郎里李鹏寿家。鹏寿。义士也。见公至大喜。倾家以奉之。公遂与鹏寿等。谋再举义兵。于是传相号召。稍稍响应。壮士姜文佑最先至。钟城府使郑见龙及各镇守将及避乱朝士徐渻,李成吉等。亦来会。众皆推公主盟。公自以年少位卑。让于见龙。见龙不敢当。诸将士亦愿属公。于是公为大将。见龙为副将。鹏寿为别将。文佑为斥候将。部署略定。先送人于世弼。报以 国家中兴之庆。谕以立功自效之意。九月十二日。勒兵向府城。世弼悬门而拒之。公且胁且谕。始乃迎纳。公见世弼兵势甚盛。而略无怖意。徐以逆顺之辨。反复譬晓。贼畏服不敢动。世弼使其亲属。侍公左右。凡诸文书。辄皆偷视。公将驰 启而于世弼事。故作婉辞。以其草本置之案上。世弼见之果喜。公命世弼。仍管官事。人有劝公早除世弼者。世弼闻而惧。公夜屏人独坐。招世弼与语。示以不疑之色。适会倭兵九十馀薄城下。公命将士击退之。世弼与其子。擒一倭将。公一体录功而 启之。世弼乃自安。公又赦尝射己者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8H 页
罪。以为褊裨。于是六镇人闻公释反侧。争相送款。会宁吏士斩景仁及其党六人。献馘军门。明川人。亦欲诛末秀。反败于贼。公遣姜文佑,具滉。率精骑掩击斩之。两逆授首之后。南北始通。徵兵稍集。而高岭佥使柳擎天等诸镇将。亦皆受公节制。公号令严肃。赏罚明信。军中无敢有犯法者。一日。忽有两驿卒无端大呼。公知其出于世弼之凶计。即斩两卒。而仍下令登城习战。夜分乃罢。翌朝。又如之。公建大将旗。坐南门楼。世弼与诸将行军礼。公命姜文佑。拿下斩之以徇。其胁从。并赦勿治。俾立后功。于是军声大振。公与诸将议出兵击倭。郑见龙欲保镜城以俟衅。公曰。今但自守。岂当初起义兵之意耶。然当谋于众以决之。明日。聚众于南门外。询其可否。咸以公言为是。乃使潼关佥使李应星留镇。镜城郑见龙为中卫将。柳擎天为左卫将。吴应台为右卫将。防垣万户韩仁济,斜节洞权管高敬民为左右伏兵将。十月廿一日。率三卫兵。出城行数里。有人迎告于公曰。贼势甚盛。战必不利。宜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8L 页
且守城自保。公曰。汝敢为贼沮吾军耶。即斩其首。悬旗竿。进次明川。指授诸将方略。晦日。遌倭于吉州长坪。诸军挟击。伏兵迭出。厮徒下卒。无不鼓勇。贼溃而奔北。追击大破之。杀其巨魁五人。斩馘八百二十馀级。其逃窜山谷者。四面纵火而尽烧之。中箭坠厓而死者。亦不知其数。得马一百十八匹。夺其所掳人畜及军器等物甚多。论者谓中兴以来。未有此捷比云。吉州留倭据城坚守。诸卫将累围而不得拔。公以谓今若急取。多伤士卒。不如移兵岭东。先击栅内之贼。栅内之贼既平。则城中之贼。势孤援绝。取之如笼中鸟耳。即日移向岭东。到临溟之双浦。适遇栅内贼出掠者。三卫精骑一时奋击。斩首百馀级。剖腹露肠。列之路傍。连亘十馀里。仍进围贼栅。以檄书投倭将。有曰。长坪之斩耳无数。应作死后之逃奴。双浦之割势甚多。只是生前之男子云。先是。避乱士夫。多为土民所掠夺。及公讨叛贼。皆从公请推还。公一切不听。郑见龙以此事扰民。公又呵止。而仍下令。见龙本忌公成功。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9H 页
乃与诸士夫。共造飞语。使入于观察使尹卓然之耳。卓然固嫉公声绩掩己。乃移文数公罪。而递大将。以见龙代之。因以前后战功。诬归于见龙而闻于 朝。见龙遂大被升擢。而公只以诛鞠贼。授堂上阶。卓然又以公为捕亡将。使住磨天岭。公辞不行曰。吉州之贼。尚不扫荡。北地之卒。岂有南逃之理乎。北兵使在南道遥。令公巡行六镇。以定民心。镇虏情。公乃率麾下若干人。发向六镇。褒有功。诛有罪。抚御战守。咸得其宜。民夷畏爱。不敢更谋为乱。郑见龙为大将未满一月。卓然移授兼节度使。而以吴应台代之。又月馀。还以公为大将。盖军中自失公。愤惋不平。义士多散去。而倭贼狺然伺衅。叛民馀党。亦有复起之几。识者皆归咎于卓然。故有是举。或谓公曰。公未可辞欤。公曰。始吾出万死起义兵。只欲为 国家效忠耳。今得死所。其何可顾小嫌。而不念国事之危急哉。癸巳正月。遂驰到吉州。饷劳三卫将之军。将士见公来。勇气自倍。散去者。亦还集。端川郡守姜灿。驰谒公曰。端之留倭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39L 页
恣意横行。愿分兵以击之。公曰。吾方坐休强兵。而端是同道。何可不为之相救乎。即抄精兵二百。使具滉等四将。各将五十。逾岭而去。伏于城外二十里许。使端军三十。挑战佯败。贼二百馀名。乘胜远追。至伏兵处。四队齐出。左右驰突。追亡逐北。几尽射斩。其带伤入城者。仅馀三十矣。俄闻南道倭一大队。与岭东倭合势。由磨天北来。公还住临溟。抄精兵六百。潜伏于要冲处。倭果蔽野而至。伏兵尽起鏖战。公亦麾三卫兵。策马而进曰。今日吾当为 国一死。将士从之。莫有退者。转斗六十馀里。至白塔郊。射矢如雨。流血满道。斩馘九级。夺马十五匹。其中箭而死者。贼皆载尸而入城。收聚烧烬。盖亦百数矣。清正尽撤其众。乘夜逃迍。逾岭南奔。不暇炊饭。公追至岭东而还。于是关北遂清。盖公虑事精明。料敌如神。尤善于知人。用各当才。故人皆忘死而乐为用。卒能以数千孤军。击却方张之锐寇。虽古名将。何以过此哉。尹卓然怒公擅自录功。移文诘责。语多无伦。公辨析甚明而不为屈。卓然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0H 页
益大恚。欲以军法杀公。拿致公将佐。至加榜掠。而终不得搆罪之端。乃作诬语。反其实以 启。公本孤立。又无为之一言者。是以。公之前后所成就。如彼卓尔。而 朝廷皆莫之知也。道既通。兵使始北来。公乃以所率军马。属之以归。三月。除永兴府使。乙未。移稳城。丙申。移吉州牧使。丁酉。御史上公治行。 赐表里以褒之。移安边府使。又移公州牧使。时方修外方镇管之制。西厓柳相公成龙。请先使公整顿军政。使列邑取效。戊戌春。赴任。秋。递还。是后五六年。连出宰郡邑。而入则或付军衔。或为判决事。甲辰。丁外忧。服阕。除长湍府使。庚戌。以谢恩副使朝 京。辛亥。南原府使。壬子。因北路人上疏颂公之功。升嘉善阶。再牧吉州。是时。光海昏乱。而凶人郑造。又公之至亲也。公杜门屏迹。见造来则或托醉沈眠。或闭目不语。及乙卯废母之论起。则居常纵酒。人不得见其面。除副总管。分兵曹参判。而皆不就。戊午。为昌原府使。癸亥三月。 仁祖大王御极图治。 朝议欲大用。公既被元帅荐。而又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0L 页
将置之通显。顾公急于便养。求为全州府尹。未数月。大夫人殁于官舍。公奉丧归洛。因毁成疾。又生大肿。久阽于危。甲子正月。李适叛。 上将幸公山。 命起复公。为副总管。使出战。闻其病剧而止。贼平。许终丧。是岁。朴来章等谋不轨。以公有将才。因医人李大俭。要令言及。而大俭对公不敢发。公实不闻。及事发狱成。公以名出逆招。被逮。诸囚以实供无异辞。公冤状自白。例当见原。而诗案之祸。又出矣。公曾在昌原。公馀。偶作咏史十绝。其一曰。楚虽三户亦秦亡。未必南公说得当。一入武关民望绝。孱孙何事又怀王。仍置之休纸轴。至是涂壁于庐幕。有一勋臣来访。就壁熟视而去。传播侪友间。台官以诗意有指。 启请鞠问。泽堂李公植,浦渚赵公翼。时为问事郎。言于委官曰。诗人咏史之作。非有深意。何可为罪也。力争而不能得。终至栲死于狱中。即十一月十九日也。远近闻者。莫不冤之。盖公平居简默。未尝论人长短。而性本严毅。虽所亲善。见其有不正处。不复与之相款。月沙李文忠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1H 页
公素与公厚。尝谓人曰。郑子虚人物才器。诚不可易得。而独恨其刚直太过。盖以取祸为虑。而其言卒验云。光海时有权臣。欲引为己援。见公而讽之曰。君之贫苦。令人伤心。其何以自堪。公即应曰。吾将带弓矢。入深山射猛虎以资生。匪分富贵。非吾愿也。其人惭而去。李尔瞻隔洞而居。慕公文才。因人累致意于公。而公终不答。有相识者。受简于郑仁弘。欲以藉重。公杖而逐之。凡勋贵请嘱。一切无所听施。公之峭直类如此。而此其所以招祸之道也。公孝友出天。事父母极其爱敬。判书公教子弟甚严。少失意。辄挞之。及大故之后。公常曰。吾虽欲复受杖。尚可得乎。每呜咽不自胜。伯兄丧耦独居。公抚视诸侄若己出。持身清约。闻世之贪利嗜货者。常唾鄙之。平生未尝为经营产业计。其罢官而归。行李萧然。至家之日。亦不免假贷而为食。尤严于家法。闺门虽雍睦。而内外截然有别。至今子孙世守不坠。而搢绅家。亦皆传诵焉。始泽堂公尝为北评事。采访遗民之言。记公讨贼始末甚详。而未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1L 页
有以褒显之。 显庙甲辰间。李相公端夏以泽堂之胤。继先躅。出佐北幕。感公忠义。而心伤其冤。恨之未暴。既倡议建祠而俎豆之。归又上封章。为公伸辨甚力。且请 褒赠崇秩。 上下庙堂议大臣。郑公太和诸人。咸一辞赞之。乃 赠公议政府左赞成。兼如式。而又 命录用子孙。其祠额之宣。则用吕相公圣齐之言也。镇厚。亦曾忝为评事。既还朝而告于 上曰。以郑文孚,李鹏寿之忠节。其子孙无一立朝者。甚非所以酬功兴劝之道。宜令铨曹。别为调用。 上即赐颔可。而今几二十年。尚未有奉承者。殊可既然耳。窃惟公之丰功伟烈。至冤深痛。昭在人耳目。而又自有石室之良笔。顾奚暇区区赞叹而揄扬之哉。玆敢觕录其事行履历之表著者。敬告有司。以备采择。而馀皆略之。盖亦古人请谥之体然也。并冀垂察焉。崇政大夫行礼曹判书闵镇厚。谨状。
谥号拟望(以首拟批下)
忠毅(临患不忘国曰忠。致果杀贼曰毅。) 忠悯(忠上同。在国逢难曰悯。)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2H 页
忠壮(忠上同。胜敌志强曰壮。肃庙癸未。曾孙杉上疏请 谥蒙 允。后十年壬辰。制谥状。翌年癸巳。拟号承 批。其后三十五年丁卯三月。始设宴于昭格洞憱舍。延 教旨。)
遗事
公少著文名。早登科第。其诗章骈语。脍炙人口。迄于今不已焉。公既出身立朝。常以效忠尽节。为平生志。万历辛卯。出拜北评事。壬辰。倭寇既覆三都。贼将清正长驱入北道。列邑瓦解。会宁贼鞠景仁,镜城贼鞠世弼等。作乱导倭。两 王子及陪臣。皆就擒于贼。而官守窜伏。莫敢出气。公于是始售报国之志。其方略机宜事功颠末。非徒垂载国乘。北人立传为记。以为不忘不泯之地。至欲立祠俎豆之。以公冤死不敢焉。闵应教维重。顷在镜府时。详闻公当时之事。且得其传叙而来。故兹写一通于后矣。至于国乘。则泽堂大学士釐正 宣庙实录。于公平定北关事。特笔立纲叙目。著公忠勤甚详。亦尝称道于人云。公之临乱宣力。若是其彰明。而伊时咸镜监司尹卓然。恶公声绩掩己。诬启以闻 行朝。故公之大功。不被显赏。只以诛鞠贼功。升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2L 页
拜吉州牧使。厥后。北人为公陈疏讼功。褒美始到。复升嘉善阶。公则终始不伐。对人。未尝话北事。知公者。尤服公焉。公素性恬退。不曾趋向时好。故竟未大显于清朝。及光海壬子后。目见时事大乖。凶人郑造。又不幸近出门族。故因杜门屏迹。若见造来。则或沈醉不省。或瞑目不语。以是大为其党所挤。且与李尔瞻隔洞而居。尔瞻许公文才。常欲纳交。而公一不造其门。故邅回不调者。凡十馀年。其间。或佣郡绂。而亦未曾一年淹于任所。己未后。废母之变既发。廷请收议之时。公每出避在外。一无随参之累。自是。纵酒沈湎。虽族人。罕得见其面。盖欲以酒自污自废也。洪鹤谷相公。即公中表兄弟也。癸亥春间。数访公居。辄值公醉卧。语公子弟曰。大令公后勿过饮。待我更来云。则可见鹤谷之意。而公竟不省悟。是年三月。 仁庙改玉。庙堂以公有文武才。被元帅荐。且以公昏朝时屏斥人。将大用而公为亲乞养。四月。拜全州府尹。七月。丁大夫人丧。归洛居庐。草土之中。疾病连绵。大肿发于下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3H 页
部。久未完合。甲子正月。李适叛。 上将幸公山。命起复公为副总管。公力疾载曳。追到龙仁。肿势添剧。不得运身。未果参执靮之列。公痛恨。不进粥饮者累日。俄而贼平。得终丧制。是年十月。朴来章等谋逆。私相议曰。郑某有将才。可合大将。闻医人李大俭以治肿事。往来郑某家。可使大俭言及云云。及事觉后。此言出于贼招。公被逮。仍与大俭面质。则大俭曰。此言果闻于来章等。而一番治肿下针之医。安得发此言于郑某乎云尔。则公之冤至此乃白。将为放释。而台论诗案继发。则公竟未免梧棘之冤矣。盖公于戊午年间。在昌原任所。官闲无事。赋咏史十绝。其一。乃楚怀王事也。诗曰。楚虽三户亦秦亡。未必南公说得当。一入武关民望绝。孱孙何事又怀王。一时讽咏之作。置在乱稿中。甲子居忧时。搜出休纸。涂背庐幕。此作亦为背帖壁间矣。崔判书来吉。即公连家之人。而亦无所嫌郤者也。一日来访公。坐久因见其诗。近面详视而去。乃为传诵于其兄弟亲友间矣。及是。台谏谓诗意有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3L 页
所指。论启刑讯。其时泽堂李相公及浦渚赵相公。为门(一作问)事郎。执其诗就委官前曰。此乃诗人咏史之作。且无包藏底意思。何可以此诗罪此人也云。而安得见施于众咻中耶。泽堂每诵公置对时元情文字。哀其抱冤而死。修史时。亦发明公之忠烈功业也。噫。公以忠孝立心。恬静为操。素有才略。早建功业。而曾不趋附时势。故当时知公者少。不知公者多。终无论救伸理之事。而其冤枉则人到于今伤之也。丙丁乱后。凡在丹书之类。遍蒙宥泽。则公亦必在于其中。而公之子孙。祸变之后。流落岭外。 朝家霈典。不得考明。而第公殒于刑讯。别无断定罪案矣。
 松涧李公为北评事时。因北地公论。欲为公立祠。以书访公遗事于西河李公。西河公求见公事迹于子孙。故略记颠末以送。因载西河集中。
记壬辰举义事(泽堂)[李植]
万历二十年(宣宗二十六年)壬辰六月。倭将清正长驱寇北。兵马使韩克諴欲守磨天岭。以保关北。军溃而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4H 页
走。贼遂入吉,明,镜,富等镇。入曾宁。掳王子。从渡江。攻掠老土部落。还由钟城门岩渡江。历入稳城,庆源,庆兴,沿海路。还趋镜城。于是镇堡叛兵。争缚守将。举城附贼。镜城则寺奴鞠世弼。(世弼。乃是官奴。寺字。或误。疑即寺奴。而移属官奴。)为酋。受倭署。置有官号。声势尤张。八月。清正使一偏将。分领数千步兵。据吉州。以总摄诸镇。身归南道。北青,安边。各置重兵。以为声援。当此时。自大将以下至士夫。避乱落北者。陷贼殆尽。独评事郑文孚。以故与土居儒生相善。故累窘迫获脱免。遂与前监司李圣任,庆源府使吴应台,庆兴府使罗廷彦,输城察访崔东望,谪人韩伯谦罗德明等。起义兵。入据府城。世弼挟贼势恐喝。皆溃散。或从间道南奔。文孚复窘。匿御乱里民家。儒生等闻而赴之。文孚欲由海道南还。儒生要与复兴义兵。文孚察其有忱恳。强而后许。乃使数辈。号召近境。吴应台等及钟城府使郑见龙,高岭佥使柳擎天。皆来会。文孚让见龙主盟。见龙固辞。士民亦愿属文孚。遂推为大将。见龙,应台为次将。散亡稍集。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4L 页
并三百馀人。九月十五日。引兵到府城。世弼悬门不纳。叱曰。尔辈欲耗我粮耶。亟去。文孚且胁且诱。世弼遽迎纳。诸将欲先斩世弼。文孚曰。遽也。非计也。仍命世弼句管官事。又用叛兵尝射伤己者。为裨将。(裨将二字。本草以墨抹去。而无改下字。故姑此仍存。)未几。倭贼百馀人。掠至城南。文孚命军士开门击斩数人。贼退走。六镇闻文孚且释反侧。争相送款。人情稍定。始发遣将士。追讨反魁。明川末秀。会宁鞠景仁。连次就执。遂并世弼等十三人。斩以徇。诸镇兵颇应募。众至六千人。郑见龙欲保镜城以俟衅。文孚曰。本兴义兵。国耳。今但自守。不进击贼。欲效叛徒为耶。请听于舆人。诘朝集众南门外。谕以两人所争孰可。众皆是文孚。十月二日。进兵明吉界。自是。连与贼遇。大蹂于长德山。再捷于双介浦。屡围吉州城及岭东栅。踰岭救端川郡。与清正战白塔郊。前后斩千馀级。语在吉州事迹。是时。观察使尹卓然嫉文孚声绩掩己。啧言文孚。本一将幕佐。不当自为大将。违已节度。文孚不为逊。卓然大怒。反其实以闻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5H 页
行在。尽抄其首级。分与麾下人。以谋赂遗。又殷见龙等主文孚军。六易将。军人辄散去。不得已起文孚领之。其间误战机多。以此故。见龙初恇怯。不欲为标首。及有功。又与文孚相郤。先是。被掠士大夫多就文孚。求搜还财宝。文孚虑扰民不许。又求于见龙。见龙听许。文孚又诃止之。遂与造飞语。观察使阴主之。每欲以军法杀文孚。文孚将佐往往被追。榜掠危死。然军情益激。不以无功受毒。贰于文孚。明年。 朝廷擢见龙防御使。俄迁节度使。文孚始释兵。北行六镇。招服藩胡。搜诛反党。关北卒就平定。大抵皆其力也。呜呼。关北俗。本戎羯。地深阻。自为一区域。古所称瓶项塞。而清正以胜兵。扼其口。叛贼连带城邑。雌雄合势。一人尺土。已非我有。而数三儒生。能知推举一介。从事于逋窜之中。抵触危险。以少击众。使邠,岐旧疆。免沦于左衽。其功有足谈者。我 国家修文变俗之效。亦可睹矣。然文孚仅以诛鞠贼功。与会宁人。同升三品秩。从难之士。未得一告身。反被僇辱。至于今。人情愤惋。以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5L 页
为王事不可成也。岂不惜哉。顾当初朝问隔远。只据一二诬启为信。厥后二十年间。非无原湿咨询。而例不以前事为意。或为内朝浮闻所惑。终未有纪其实者。顷于从役之假。窃好问老校退卒。深山穷塞。耳目殆遍。而所闻知如一。虽为卓然。见龙辈所左右者。亦不敢有所增饰。然后断然不疑。略书其概。僭付于事迹之末。凡同文孚起兵者。京人权管高敬民,奉事吴大男,镜城出身权管姜文佑,训导李生鹏寿(战死)朴银柱,儒生崔配天池达源朴惟▣金丽光(战死)吴允迪,富宁出身车应麟朴克谨,儒生金铨金镜车得道,庆源人郑允杰应圣父子,镜城出身金嗣朱崔敬守南继仁(本官奴),稳城余贞。(本官奴。癸未从申砬有战功。至是。死于岭东之战。)
 右先府君记事末端。同郑公起兵人姓名。仅辨于草稿中。且余贞名小注下。列书吉州,明川四字。而其下缺。盖必采录两邑义士而无可考。又闻镜城及六镇。亦有阙漏之人。不肖追加采访。有别录。见于下。(见下报巡察使闵公讨贼义士别录中。)男端夏。拜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6H 页
手谨识。
义旅录[典籍朴兴宗]
壬辰七月。倭贼长驱。入咸镜道。逾磨天岭。兵势甚盛。节度使韩克諴战败。列郡从而瓦解。十四日。贼入镜城界。遂引而北。瀰满沿江诸郡。人民避乱入山。无复有恢复之望。凶徒窃发。往往与贼为党。明川之末秀,木男。镜城之鞠世弼。会宁之鞠景仁。皆贼党魁首也。鞠世弼拥兵据城。与倭结为声援。威胁人民。将欲搜括山林。屠戮其不从令者。衣冠士子缩首潜匿而不敢出。儒生李鹏寿慨然发愤曰。邦国板荡。未知兴亡。凶徒之乘隙作乱。乃至此乎。于是遂谋举义讨贼。求文武才有人望者为主将。而未得其人。初。北评事郑文孚陷贼中。脱身逃走。弊衣行乞于富宁清岩境。(时有诗曰。宇宙中间七尺身。苍茫独立影无邻。惟有青山能借路。夕阳长作往来人。)饥乏不能行。或食野菜。至龙城。投巫人韩仁侃之家。仁侃熟视曰。岂评事公耶。评事惕然曰。我乃京商人。遭乱不得归。丐乞至此。子何妄言耶。仁侃心知之。即引入其家而厚遇之。秋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6L 页
夕日。仁侃祭其祖。先以祭馔。进于评事。评事曰。礼不可如此。仁侃曰。吾祖贱人。假令生存。有评事在。则固不敢先尝其食。其致敬尽礼类如此。(评事后为吉州牧。迎仁侃夫妻。置衙内。而厚报其德。)居五六日。评事从间道南行。遇书生崔配天,池达源。此二人。皆好义者也。或负或携而行。恐人物色之。窜身草间。而人或见之。则必以郑书房呼之。遂与之同行。至渔郎武溪李鹏寿家。鹏寿出见大喜。遂倾家奉之。仍推为主将。禀其指挥。而与配天,达源等协谋。引其同类。传相招喻。则境内之人稍稍赴集。而姜文佑最先至。钟城府使郑见龙。亦来会。住武溪者几一月矣。鹏寿身自负粮。从山路间行。趋吉州。密观倭兵出入形势。如是者凡再度。而倭人与鞠世弼相通。往来不绝。使姜文佑等。邀于路。尽杀之。于是遂以评事。为倡义大将。李鹏寿为倡义别将。钟城府使郑见龙为倡义中卫将。姜文佑为斥候将。当是时。北狄入寇内地。至富宁古县劫掠人民。即遣使于鞠世弼。喻以协力御狄。至九月初十日。倡义大将郑文孚起兵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7H 页
入镜城。结阵于柳亭。(即镜城五里程)又遣使于世弼。观形势则世弼盛陈兵威以待之。而倡义兵。仅百馀人。众寡悬绝。形势甚危。而倡义大将略不动容。遂领兵入城。与世弼相见。语其利害。言辞赡敏。而顺于理。以此能戢其凶锋。而不敢动。世弼以亲属。夹侍左右。伺其动静。倡义大将。乃使其属并士卒登城。分立城堞。依军法习战。至夜乃罢。翌日平明。又使登城。如昨夕焉。评事建大将旗。上南门楼。正位而坐。饮二卮酒。俄而诸将官以下。皆入鞠躬行礼。而鞠世弼先入。使姜文佑等执之。夺其弓剑。缚出南门外。列数其罪。先断四肢。然后斩其颈以徇。赦其胁从者。而责立后功。于是军声遂振。将士气倍。遂领其众。即日。引而南屯于明川。斩末秀,木男等。募兵南北。人皆响应。众至数千人。十一月十五日。与倭合战于吉州长坪石乙古介。我军乘胜大捷。斩馘不可胜计。倭将退入壁。十二月初十日。又战于吉州双浦。我军以铁骑。疾入冲突其阵。倭兵一番放火后。不及措手。皆辟易散乱。我军遂乘胜大破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7L 页
之。(倡义大将以檄书投倭将曰。长平之斩耳无数。应作死后之逃奴。双浦之割势甚多。只是生前之男子云。)越明年癸巳正月二十六日。战于端川地马屹境。三战三胜。遂还军吉州。休其士马。俄闻倭将遣大兵。迎吉州所驻倭。撤还南道。大将帅师。且战且追。至白塔郊南潻木下。别将李鹏寿射一倭将。应弦而倒。鹏寿即挺出大将马前而立。忽中丸死。朱乙温万户李希唐。亦同日死。时则二十八日也。(大将及罗德明。并为诗以哀。其后察访李成吉。亦为制长篇一首。评事诗曰。入门魂魄想依依。有老兄存母亦违。千载张巡与许远。九重泉路倘同归。李诗曰。惟公幸遇丈人吉。慷慨期同诛贼魁。投身虎口试众寡。阿睹贼徒如婴孩。又曰。人皆后殿于先登。愤惋弥中难自裁。无端鸟丸散英槐。始觉忠诚为祸媒。又曰。将军录节奏九重。褒赠要令传后来。书生战死武夫全。列镇纷纷良可咍。公无显典将无赏。也知世路多嫌猜。此其大略也。)乃使崔配天。怀捷书。从间路奏 行在所。(时 乘舆播越永柔县。) 宣祖大王引见流涕。加配天朝散大夫。而赐帛一疋。追赠李鹏寿司宪府监察。评事初起兵时。以孤军入虎穴。临危豦变。出人意表。能使贼不敢动。而敛手就戮。又善于用人。各尽其才。而号令严明。人不敢犯法。以此能得人死力。而恢复疆土。崔配天,池达源。终始参谋。宣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8H 页
力最多。姜文佑亦豪健丈夫。能立然诺。重意气。每为先锋将。能冒死赴敌。而战必有功。
加资 教书(北道儒生陈疏颂公之功。遂命加资。)[徐渻行]
 王若曰。独任朔方功。久著敌忾之节。特升亚卿秩。庸施懋赏之恩。斯岂私荣。实惟公议。惟卿嚼铁之刚。蹈刃其勇。五经腹。百步技。文武备具之才。六尺身。万夫雄。尊俎折冲之略。早应书记之选。昔着从事之衫。幕府少年。岂但倚马之檄。军中一范。争誇破胆之威。逮东土之大艰。惟北路为尤惨。士卒涂草。或为虫而为沙。众庶奔波。不投胡则投贼。朝廷之威令久断。丰沛之城邑已残。虽智者。亦无如何。计将安出。惟忱臣。可识板荡。卿独奋然倡率义徒。先诛乱贼。誓师于危疑之际。咸怀至诚。成军于灰烬之馀。所恃惟义。一鼓而凶徒败折。三战而劲寇遁逃。岂徒一路士民。免为左衽。其于中兴功业。实多尔劳。一节已昭于险夷。殊勋可铭于钟鼎。图形汉阁。反遗殉国之人。悬书晋门。宜有志过之客。行赏诚歉于常典。念功实惭于中心。勋既勘于往时。已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8L 页
无及矣。事始著于今日。何以与之。兹加卿嘉善大夫。职如故。于戏。大功出儒生。可并美于古昔。盘根别利器。庶输忠于始终。故兹教示。想宜知悉。
北评事李公端夏上巡察使闵公鼎重书
端夏自赴戎幕以来。不惟才识昏滞。不能有所措画。适值主将见罢。坐待拿 命。彼以既罢。故牢守前规。而一事不欲变通。然犹佩密符而拥将号。佐幕之官。虽有不得已代察之事。亦不可凌掩而出号发令。失上下之体统也。军民弊瘼。可以变通者似非一二。而权柄既不在手。欲事事而正之。则近于侵官而不可得矣。此有一事。有评事稍可以容力者。先人曾莅此任时。以方伯指。述北关志而见失。端夏之来。有意于此事。镜城志。业已草定。九官事。欲一样编撰。行关列邑。书送镜城志条件凡例。使之逐条记实以送。若来则亦欲删定而续编耳。端夏于先人文字收拾。不遗片只。而惟是镜城事迹一册。本自本府以吏文记录者。而束在乱稿箱笼中。端夏受此任后。暂往故山。搜取此册。而不料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9H 页
其中。有先人手草杂记数纸挟置而不见收也。今以别纸录呈。盖郑评事文孚事。先人尝称道而惜之。今见此记。又躬访于此处人士。则其功大矣。而生既被诬。不遇于世。没又无人表章者。诚可惜也。此有尹文肃公瓘之遗庙。鄙意以为金宗瑞,郑文孚。其功俱不下于尹公。盖收复国家既失之土地。则三人均也。欲以金,郑两公。并享于尹庙。尹庙虽不加创。可容三位之享。以此而议于此处人士将校。则众议如一。而但闻郑公死于癸亥后逆狱杖下。且其生时。为人峭直。固多嫉之者云。未知世议为如何也。先人赋镜城十绝。其一曰。诗命书帅金宗瑞。勋戚专征尹侍中。遗庙即今难并祀。史家那得独褒功。下句之意未详。而盖似惜其不能并祀也。一绝曰。申公一箭解重围。郑子三麾破敌归。关外双忠悬日月。空令壮士涕交挥。申似指申公砬。而郑必指文孚也。此则偶然对举之辞。而此乃先人丙辰年所作也。郑公若有失身于昏朝之事。则先人必不以忠许之矣。郑公死于柳梦寅之狱。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49L 页
而梦寅引之云。然耶。梦寅常时人事。有同失性者。其承服被诛。亦似可笑。况其援引乎。以郑公忠智。平生所树立如此。则反正后必无诖误于凶徒之理。然此处之人。以此为疑。玆以奉禀于閤下。兼议于朝中亲旧。伏未知閤下之意如何也。即今峻春灵古之势日以强盛。日后不虞之变。有不可测。前代立大功业之人。无以昭揭而树之风声。则将何以责后来忠义之继出乎。此事恐非今日北关第二件事。而其在军政之修。亦有本末之序也。如何如何。如此事。人或不乐闻。朝议或有不深惟郑公之心迹。而执其死时事而沮之者。此事恐归于不能成。閤下之意如以为可。则决欲举而行之耳。此事从前观风守土之人。亦有意而未果云。非独端夏之愚见也。且其从难之士。不得一告身。实为国家之欠典。如李生鹏寿。即儒生之首倡义谋者。而终又战亡。今其子孙。亦有俊秀之士。如此之人。 朝廷亦次第录用。则关北人心。庶有兴起之效。而日后得力。必不浅也。徐监司元履欲为当时立功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0H 页
诸义士。立庙于列邑而未果云。此见则如何也。鄙意别立庙未易。姑以郑公祀于尹庙。以俟他日变通。亦可也。如何如何。持叔兄为半刺时。致祭于战亡之士云。而郑公事迹。则想或未及深悉如先人之所采访也。末由奉陪。尽摅怀抱。玆敢缕缕于书札。病痼神茫。辞不达意。惟恃閤下恕量。有以裁教焉耳。
巡察使闵公答书
所示郑评事。遗事弟实闻见孤陋。而至于东史。尤所昧昧。今承来教。感慨难胜。发前人之潜德韬辉。立后世之懿范令则。实吾朱夫子之所尝眷眷者。而尤致意于忠孝节义之间。岂非遭时不幸。有所感而然耶。吾兄之言。乃及于此。亦惟吾朱夫子之遗意。此诚北方二十年来所未闻之说。益令人戚戚于心也。敢不乐闻而从命。然以事体言之。必须闻诸 朝廷。然后方为增重光耀。从义诸人。亦可次第追褒。兄须为弟。草作一状。甚悉颠末。使 朝廷。明知其时实迹如何。郑评事末年事。亦可并及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0L 页
也。如何如何。谨以先相国诗语。追想其指意所向。则金之诗书。不当并祀于尹之勋戚。又似有尹有庙。而金无祠者。亦出于诗书勋戚之势不同之意。得非讥讽世人之作耶。弟意则得请之后。立金庙于六镇中。立郑庙于御乱里首事之地。以之褒功示后可也。
李评事再上巡察使闵公书
日者。伏承下复书。伏审隆寒。台体履万安。区区无任伏慰之至。且伏悉教意。曾所陈达之事。不惟快蒙颔可。至欲别立金,郑两庙。而又从而启 闻。以增重光耀。此地人士闻此。已皆耸动。咸仰振作风教之至意也。第闻人士所言。此中欲为郑公谋此举久矣。而至今未成。今幸公议齐发。而閤下亦已许之。则此诚千载一时之会也。若复请抱 朝廷。待其许否。则其许有未可必。而又有不能成之虑。玆以呈文于閤下。欲先立庙宇。愿閤下。追闻于 朝而贲饰之。盖此等事。根于士论之公。则虽无 朝命。亦可为之。而其所虑。亦有意见。伏望俯从所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1H 页
请。▒▒如何。诸生等欲躬进呈文。而远地往复之间。事渐稽迟。玆依文状付拨之例。收捧以上矣。物力无出处。本府营谷。若蒙优数题给。则今冬。可以料理。明春。即可营造。閤下北巡回还之日。端夏陪侍往观。见其就事而出去。则岂非千古一快耶。且夫有祠而金无祠者。鄙意则必是缘金公死时事。而有难于并祀也。今承下示。以诗书勋戚不当并祀为疑。则先人诗语。虽未知果出于此意否也。然来教之意自好。又何必并祀也。若别立于六镇中如行营近处。则尤有颜光矣。但金公事。端夏所疑。则所关系非止一道事。此系一国伦常之大者。此事若得请。于一国有光矣。而但 朝廷之许。有未可必也。别纸有所禀。幸关听而教之如何。状 启草搆上。而似多有可改处。且先人记事。若收入于状中。则状辞似太冗。别录于状后。未知如何。当时从义之人。亦别录。以备裁择。盖庙享人当否。先赐下教。且或启 闻。录用子孙。或自本道加恤典。如何。六镇义士事迹。未及尽访。从当加录以上。姑以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1L 页
此为禀议之地耳。状 启则伏望姑迟之。以待更有所达。如何。
从义人别录
赠司宪府监察李鹏寿。镜城人。自少时有志概。气宇不凡。壬辰鞠贼之乱。鹏寿首谋举义。求文武才有人望者为主将。而未得其人。郑评事与池达源,崔配天两人。同至鹏寿家。鹏寿出见大喜。倾家奉之。推为主将。留一月。进诛鞠贼。为倡义别将。转讨倭寇。凡三捷立功。白塔之战。中丸而死。追 赠司宪府监察。郑公牧吉州。以白塔郊哀李殿中出题试士。镜城人著义旅录。详录其倡义讨寇之功。闵判官维重。为文致祭。洪判官如河。撰墓碣铭。盖郑公非鹏寿。无以举义。鹏寿非郑公。无以成功。当时之士。鹏寿当为第一。若为郑公立庙。当以此人配享。今有曾孙七十馀人。其中儒士之俊秀者。李东白李东荣,李震英,李发荣。而东荣则曾经 顺陵参奉云。
判官崔配天,参奉池达源两人。镜城人。皆好义者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2H 页
也。郑评事初遇两人。同至李鹏寿家。协谋举义。诛鞠贼。讨倭寇。终始宣力最多。配天怀捷书奏行在。 宣祖大王引见。赐帛。给军器寺判官职帖。时观察使尹卓然。嫉郑公声绩掩己。加以搆捏二事交上。故旌赏格不行。从难之士。不得一告身。坐此故也。达源。后为璿源殿参奉。此由 朝廷有所亲。知其贤而举之。非以战功也。此两人及姜文佑。有并为配享之议。而又有疑难之议。未知如何如何。但三人之功。俱在义旅录。闵判官维重。皆为文致祭。其功实出寻常。而配天以躬往 行在。故仅得影职五品帖。达源全未蒙赏。此三人子孙。虽难录用。亦宜加恤。达源则无嫡子。有妾子两人成海,学海。皆能文有识。有乃父风。而以其母内婢故。从贱役。可惜可惜。达源军功固当追褒。若免其两子。使之奉祀。则可无遗憾。配天子孙。闵判官时。报使免讲。而都事或有举论之时。伏闻。閤下秋巡时。下教凡倡义人子孙。当为别样处置云。而未有明白指挥。若蒙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2L 页
成给其帖文。则当为实惠耳。配天之孙瀷。以儒士。方治经云耳。
佥使姜文佑。镜城人。以前权管。从郑公起兵。缚鞠贼。以先锋将讨贼。能冒死赴敌。而战必有功。为人豪健丈夫。能立然诺。重意气。详在义旅录。其孙有世望者。有识儒生耳。又有贱孙敏兴,敏仁两人。为府奴。
李麒寿。镜城人。鹏寿之兄。郑公倡义时。以座首。共谋倡义。且鞠贼迎倭。城池府库板荡之馀。收其馀烬。封闭修辑。以待义兵。
徐遂。镜城人。以前座首。与李麒寿同事有功。有贱孙胄。方为行营官奴。
 忠义许珍。武士金国信。吉州人。珍。敌忾功臣惟礼之曾孙。与国信当壬辰之乱。忠愤激烈。潜行山谷。募义兵。从郑公诛叛贼。珍为右斥候将。国信为左斥候将。讨倭立功。详在吉州事迹。此两人战功。如镜城之姜文佑。徐巡使元履时。欲为此等人。亦立庙于吉州而未果云。此两人若庙享。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3H 页
则镜城之崔,池,姜三人。亦宜庙享。但未知右两人庙享合当否也。珍孙哲。有识儒生。国信曾孙衡。业武。其父起男。再度勤王。终始从军。牧使崔有海陈疏。请收用义兵将子孙。 上命监司。采访遗孙。以裨录用。而该曹尚不施云。珍,国信两人子孙。若被录用。鹏寿子孙固当先用。如配天,达源,文佑子孙。亦当录用矣。大概有海之疏。既被 先朝允许。则该曹之至今不施。实为欠典。况今国家方轸北边事。此等人子孙。尤当特为录用。以示奖劝也。
金丽光。镜城人。忠义许大成。吉州人。此两人战亡。而无事功可考文字。不可只以战亡故。庙享如鹏寿也。但战亡子孙。亦不可不加恤。而两人子孙俱无复户之事。此为冤痛。宜行关本府本州。使之复户也。如何。大成则以功臣后裔。其子孙例为免讲云。而丽光子孙。则无免讲帖。亦宜成给也。如何如何。
佥正朴银柱,守门将朴银澄,部将朴连柱三兄弟。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3L 页
镜城人也。从郑公有战功。参宣武三等。子孙免讲。姜文佑。亦参二等。而其他儒生。则皆未参原从。必是武人。则录功时。上京自诉。儒生则不能上京而漏落也。
朴惟一。镜城人。 王子被执时。有救解之功。 王子问其名则答曰。吾哀 王子救之。名则不必问也。因不答而去。盖其为人。有孝行。一乡称之。从郑公起兵云。而无可考事实。然如此人。亦不可无褒赏。若给子孙免讲帖。则如何如何。
吴允迪。会宁人。本以儒生。鞠景仁之乱。倡谋聚会儒品于乡校。景仁围乡校。胁出首倡。允迪自首而出。适军人申世俊。窃取铙角。吹于客舍门外。叛徒疑景仁出令。齐会。儒生辈仍勒率。斩其不从者。进攻景仁。儒生诳谓若给允迪。当罢战。景仁从之。遂穷讨景仁斩之。允迪本首倡。而无成功。只授军器主簿职帖。其孙鐏,镒。方为乡任。
出身车应麟。已行权管。养孙地行。曾经乡任。
出身朴克勤子希悦,希发。曾经乡任。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4H 页
儒生金铨养孙尚仁。老品官。子汝益。业儒。
金镜孙柱玄,柱宇。老品官。
儒生车得道孙柄。方为座首。子天遵。儒生。
出身黄垂孙重琼。方为乡任。
吴允迪以下。皆会宁人。
出身金嗣朱,都训导崔敬守。皆钟城人。从郑评事而无功赏。两人。后以讨胡功。皆升堂上。嗣朱妾孙金铢。敬守子得礼。出身云。
元忠恕。庆兴人。从郑评事战功特异。受原从功券。官至万户。曾孙自明。方为乡任。忠恕妾子时发时得,时吉,时末。以其母内婢故。方从母役。
郑允杰,郑应圣父子。镜城人。
余贞。本稳城官奴。癸未。从申砬有战功。从郑评事死于岭东之战。只有一子而今死。有孙松鹤。方为官奴。有功战亡之子孙。虽难免贱。复户,恤典。亦不及。可叹。
  右人等。皆从郑公讨贼。而时未采得事实。今方行关各邑。使之求觅以送。若来则当追录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4L 页
以上矣。噫。自有北关以来。开拓土境击胡。有功之人何限。而当时皆蒙旌赏。独郑公以卑官立大功。为其时监,兵使妒忌。诬启掩功。以致从难之士。旌赏阙然。先人记事曰。至今人情愤惋。以为王事不可成。又曰。当初朝闻隔远。只据一二诬启为信。厥后二十年间。非无原湿咨询。而例不以前事为意。终未有记其实者云。先人记事时。距今五十年矣。其间。惟有闵判官为文致祭。且使子孙免讲。徐监司元履。以其先世避乱此地。赖义兵脱祸。故留意当时事。欲为立庙而未果。世间好古慕义之人。何其鲜也。噫。不以前事为意。此乃流俗人之事。古之贤人君子。未尝不以如此等事。为汲汲表章之地。先人之记事。闵判官之致祭。即出于此意。而端夏今持先人记事而来此。幸遇閤下巡宣之日。而不复着力于此事。使之永归于泯没。则其于事理。当如何也。玆以缕缕至此。伏惟閤下谅此意。有所褒扬。不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5H 页
胜幸甚。
李公敏叙答李公端夏书
别纸所教郑公事。弟亦耳目所未逮及。未详其何等人。且得罪之故。亦未知其如何。而概闻其人先辈长者。亦多见许。向拜白轩。亦言其磊落人。且朴来章之狱。其所连引。 朝廷亦辨其虚枉。而其时适以诗案。有台谏深论者。杖死云。果尔则冤死之人。所坐罪名虽重。后来公议。不可弃其人。且其边上倡义之功。在人耳目者。有不可掩。则立祠以享。似无所嫌。此等举措。耸动边民。为益非细。兄与方伯令公。更加商量为妙。其中战亡子孙录用事。非私力所可办。兄或与主将相议。直请于 朝廷。似合事宜。未知如何。鄙家适与郑家子孙有相识者。其人略书曲折以示之。故其纸并送耳。所坐诗案。亦在纸端。览此则可详矣。
尤斋宋公答李公端夏书
郑评事事。儿时尝读其壬辰檄文。想像其为人矣。不料其事业如此也。古书。有抗大难则祀之之文。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5L 页
今以此俎豆于首事之地。何疑何疑。鄙见如此。未知舆情如何也。
镜城士人等呈巡察使书
镜城居前察访朴兴宗等。谨斋沐百拜。上书于 閤下。伏以除凶靖乱。臣子之大义。显忠旌烈。 国家之令典。而如或被诬一时。凶既除。乱既靖。而大义未彰。抱冤九泉。忠未显。烈未旌。而令典永阙。则此仁人君子之所以永叹深悲。必欲其昭揭而后己者也。今我巡相閤下与评事閤下相议。欲为故评事郑公文孚。立庙于本府御乱里。兼以同时倡义死事之儒生配之。此政所谓仁人君子之心。而关系风教莫大之盛举也。某等生在边陲。无所知识。然秉彝之天。有不容昧者。每念郑公事不大彰著于世。未尝不叹息痛恨。思欲立庙享祀。以寓景慕之诚。有素矣。而往者观风之使。亦有欲就此事而未果者矣。今我閤下断然为此举。至欲闻于 朝廷。以增重光耀。某等何幸。今日得睹盛事而副宿愿也。仍窃伏念。凡为前代忠贤。建立祠宇之举。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6H 页
多由于乡土人士公议齐发。或方伯邑宰之好义慕善者。有所主张。则其事便就矣。初不必禀命于 朝廷。待其许而后方就其事也。盖 朝廷者。贤否杂进。议论多岐。如此等事。未易归一。必欲待其许而就其事。则某等恐天下国内。古今祠院。未有许多之盛也。今时则 圣朝也。固无如此之虑。而第窃闻郑公平生。为人峭直。世人多有媢嫉者云。其所就功业。亦被掩覆于人者。为此故也。况其末年。絓于逆狱。终于冤死。其不能自免。又安知其不由于媢嫉者多。而救护者鲜而然耶。然则今日閤下之以此事闻于 朝廷也。或有异议生焉。则 朝廷之准斯请。有未可必。而 朝廷若不许。则未知将何以处之耶。其势恐不能违 朝命。而强举其事。然则某等平生蕴畜而不能发。幸遇閤下而得遂其愿者。又恐堕于虚地。而永为一邦千载之恨也。此虽某等之过计。然作事贵于谋始。不可不念及于此也。某等窃闻。评事閤下之先相国泽堂公。曾秉太史之笔。刊正 宣庙朝诬史。世议咸称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6L 页
其公云。而曾为评事时。遍行一道。采访公议。记郑公事甚详。而于郑公邈然无相知之分云。吴为至公之笔可知。而某等亦尝以此事。有所记录。今以泽堂所记比较。则无不合。而但有彼此详略之殊耳。至于崔公有海曾牧吉州时。亦采本府事迹。记郑公及境内从义人事颇详。閤下若取而观之。可知当时功烈之伟而物论之公也。只是公论郁于人心。久而未发。发于今日閤下巡宣之日。此岂非天意有俟而然耶。此事得之于吾土耳目。质之于先辈记录。验之于他州事迹。不啻如符契之合。而一道物论之公。亦可以详悉而无疑耳。边地未能常安。日后不虞之变。有不可测。而前代立大功业之人。使之被诬枉而无所表章。时代渐远。父老尽丧。消沈泯没。归于永熄而已。则北关一道事。有不足言。其于 国家励世磨钝。树立风声之道。何如也。玆以某等愚虑。莫如乘此公论齐奋之日。亟举其事。先立庙宇于御乱里。閤下从而闻于 朝廷。或请庙额。或请追褒从义之人。则事有次第。而无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7H 页
不成之虑矣。某等皆是穷儒。不能收合财力。以给功费。若蒙閤下捐给本府营米如干石。谷三百石。以资其需用。则巍然庙宇。将不日而成矣。且北路之民。苦于仓积之太多。粜籴之际。反为病民之资也久矣。今于此等事。有所施给。想惟閤下之无所惜也。某等所尝著义旅录一编。并此呈纳。以备参考。某等无任惶恐激昂之至。谨百拜上书。某等抑又伏念。庙宇既成之后。无以守护。数间屋舍。寥落于荒野之中。则无乃反为伤心之归乎。此举非如享祀儒贤之比。虽不可设为书院。若置书堂于庙宇近处。使里中儒生。读书其中。而仍置庙直二三户。使之兼护书堂。则庙字书堂。可以相赖。而无不谨守护之虑矣。此里士子众多。而距邑治一日程而远。常时不能来处乡校而隶业。今因庙享之举。兼谋此事。则实为两幸。閤下以为如何也。
巡察使题辞
郑评事忠节功业。宜受百世之报。而至今泯没无表章之举。岂惟北方义士所尝郁抑。实亦中朝缙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7L 页
绅之所共慨惜者也。受命北来。先欲追请褒悯之典。以之树风声而励忠义。忽见儒状之来。尤可见一脉士论之有在。令人感叹不已。立庙一款。无预于 启闻先后。早为营建于立功之地。诚合事理。后学之读古书。师慕古人。莫不以忠孝为本。则使北方学者。设塾讲习于庙傍。惟评事忠义。是师是法。亦岂有违于儒者之教也。役费米布。当于巡过时从优相助。宜循群情。急举无疑。
祠宇奉安祭文
维岁次乙巳九月甲申朔二十五日戊申。御侮将军行咸镜北道兵马评事李端夏。谨以醴粢牲币。敢昭告于义兵大将郑公。伏以猗欤我公。允文允武。经济之材。廊庙之具。粤在壬辰。出佐戎幕。遭时孔艰。岛夷寇北。叛民并起。助厥威毒。窃据城镇。忘顺称逆。 王子大臣。元戎长吏。陷贼殆尽。独有公在。窜身草莽。密结义士。义士之首。其姓曰李。惟崔惟池。暨姜协力。先诛逆竖。继讨狂贼。夷凶靖乱。再奠北方。功存百世。俾也可忘。乡邦追慕。为建祠宇。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8H 页
于此武溪。首事之所。当时主人。寔惟李公。邀我公至。肇基大功。劳绩最多。竟死于忠。义配于公。无出其上。二三同志。追俟论定。祠墙之外。别设小斋。里中学子。爰处爰居。仰止景行。树之风声。从此遐荒。大义揭明。玆捐吉辰。设位妥灵。魂兮归来。是凭是依。章甫咸集。礼秩无亏。庶垂钦格。永世启佑。恭伸明荐。用表虔告。尚 飨。
巡察使闵公鼎重状启
臣受任北来已过一年。三巡列邑。审察本道形势为白乎矣。目前紧急之虑。不出于修治军政。固结人心而已。然于二者之中。人心又为之本。而边土绝远。王化难及。风气强悍。习俗愚蠢。易惑于乱。难晓以理。以已往之事言之。昔在 世祖朝。李施爱谋叛。诱以 朝廷遣兵。尽杀北民。则人皆惊惑。一道从逆。 国家悉发五道之兵。仅讨平之。至于壬辰之变。倭寇入北。土人并起为乱。㓚缚将吏。举城附贼。时左议政金贵荣,府院君黄廷彧及其子承旨赫等。奉临海,顺化两王子。皆被叛贼缚执与贼。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8L 页
南北兵使。诸镇守宰。陷贼殆尽。独评事郑文孚。曾与土居儒生相善。故赖其救护。仅以身免。将由海道南还。儒生辈要与共起义兵。先诛叛贼。继讨倭寇。南道义士。并起合势。每战必捷。平定大难。咸镜一道。复为我有。当时。倭胡交乱。腹背受敌。逆民中起。既为叛贼。倭贼虽退。其势当附于胡。而数三儒生。能知推举一个从事。以少击众。卒就大功。使邠岐旧疆。免沦于左衽。其义烈如此。而适被按道之臣耻其功不出已。诬启掩功。遂使纠义之士。未获显被旌赏。至今人心愤惋。以为王事不可成。其在 国家酬报激励之道。岂非大段欠典是白乎旀。况今北方深忧方在。北道脱有事变。出于意外。则道内人心之难恃。恐有甚于前日。既往义士之功若是其掩蔽。则将何以责后来忠义之继出乎。言念及此。心胆俱寒。其时义士。虽尽作故。不可无追恤之道。故今臣采访列邑。得其表著立功死事者十数姓名。开录于后。谨此上 闻为白乎矣。各人名下。略注事实。以备 朝廷裁处为白去乎。或追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9H 页
赠官职。或录用子孙。或田结复户。或子孙免贱。分轻重举行恤典。以为固结人心之本。则实为今日北方第一急务是白乎乙可。敢此妄料惶恐驰 启为白卧乎事。乙巳十一月日。
备边司回 启
壬辰倭乱时。北边之人。背国迎贼。至于 王子被执。其时倡义讨平评事郑文孚为首功。而本道同事效忠之士。虽蒙 国家褒赏之典。或有功钜而赏轻者。或有见漏而未沾者。朝绅之间。亦多以此为言。监司巡历边上。采访公论。有此启 闻。欲为追奖激劝之举。其意有在。后录中 赠监察李鹏寿等七人。 赠参判柳应秀等三人乙良。令该曹赠职。其奉祀子孙可用者。指名启 闻为白乎旀。儒生金丽光等五人及出身朱应武等五人复户事。自本道举行。其子孙之为贱役中奉祀一人。亦为指名启 闻后。禀处宜当。以此回移。何如。 启依 允。乙巳十二月二十日。
状启初本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59L 页
臣于九月初九日。自北关巡历回还时。与北评事臣李端夏相遇于吉州城津镇为在如中。端夏语臣曰。先父曾于丙辰岁。为北评事。以万伯指。博采南北道事迹。述北关志。厥后。家藏一本。烬于火。留咸营一本。亦见失。先父常以为惜。今吾适复为是任。欲述此事。以成先志云。臣答以甚好。且为勉之矣。顷日端夏与臣书曰。先父北关志本草数纸。适不见烬。端夏于今行。搜取以来。盖故评事郑文孚。当壬辰之乱。诛叛贼。讨倭寇之事实也。今以别纸录呈云云。且曰。持此文字。而躬访于北地父老。则所闻果如先父所记。将校士庶大小之人。至于今称诵不衰。咸欲立庙享祀。以同时倡义死事之人配之。顾未有力主其事者。故监司徐元履有意营立。未就而卒云云。盖文孚当时平定关北之功。可谓大矣。而既被主阃臬者掎扢。诬罔 朝廷。酬报之典。不称其功。从难之士。亦不得一告身。文孚没后。亦无人表章者。实为 国家之欠典。而风教之阙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0H 页
事也。愿閤下有以图之。使终不至于落莫也。且此地有尹文肃公瓘之遗庙。愚意以为。金宗瑞,郑文孚。其功俱不下于尹公。盖收复 国家既失之土地。则三人均也。欲以金,郑两人。并享于尹庙。或各为立庙。未知如何云云为白去乙。臣览此书辞。且观其别纸所记。则臣不胜感慨于中心也。端夏之父。即故大提学臣植也。植聪明博学。论议无偏。生于党论之世。而独不入于指目中。终乃自请刊正 宣庙朝实录奸臣诬笔。以正一代之是非。世人咸称其公。则植之一生。存心于良史之笔。可知也。今见所记郑文孚事。其访问之周详。有如末端所云。则其为直笔。断可识矣。今其子端夏。继为评事于五十年之后。持此所记。以證北路人士至今称说之公言。欲为立庙。以遂其人士所愿欲。则岂非天意有俟而然耶。且其士人等呈文于臣。方议刱立庙宇。臣已许之矣。然以事体言之。必须闻于 朝廷。方为增重光耀。如蒙 国家特许。褒赠文孚以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0L 页
隆爵。仍赐庙额。并将同时倡义死事之士。或追赠官职。或录用子孙。则其为耸动边塞。树立风声。以为劝后来忠义之地。夫岂浅浅哉。且闻文孚于癸亥反正后。出于贼招。死于杖下。国人莫不伤其冤云。盖以壬辰既诛鞠贼后谕众之辞观之。其忠义见识。卓荦如彼。而又闻文孚。是郑造之亲族。造之凶议时。文孚大斥之。仍佯聋自废云。此则北路人。亦有闻知而能言之者。以如此之人。岂于反正后。全昧大义。有诖误于凶徒之理乎。第闻其为人峭直。在世固多见嫉者云。岂其不免于祸。亦以此故耶。文孚既不服而死。到今固无缘此难于立庙之事。而然恐 朝议或以此为疑。并此陈达是乎旀。且金宗瑞之尚不得立庙如尹瓘者。亦岂以宗瑞末终事为疑耶。宗瑞之死。正与郑梦周相类。 国初史记。以梦周称为奸臣。而后来公议大定。 列圣渐加褒奖。至今从祀于文庙。则况于今日于宗瑞。又何疑于边塞一祀宇之享。而掩其旂常之大烈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1H 页
乎。六臣之死。非如宗瑞比。而后来 国论。亦渐加奖。至录用其裔孙。则于宗瑞立庙一事。又焉有可疑乎。边地未能常安。日后不虞之变。有不可测。则其于前代立大功业之人。特加显隆之典。以为振作之方。此非今日北关第二件事明矣。而其在军政之修。亦有本末先后之序也。噫。发前人之潜德韬辉。立后世之懿范令则。实朱夫子之所尝眷眷者。而尤致意于忠孝节义之间。则岂非遭时不幸。有所感而然耶。臣恐今日国家。亦当以是为急务。则臣之所请金,郑两人事。不惟有关于一道风教而已。实有关于一国民彝物则之重也。李植记事。粘连别录于状后为白遣。同时死事有功之人。亦列录其名。各注事实及子孙于名下。以为该曹收录之地为白去乎。诠次以 善启向教是事。(此是初本。以其委折详备。故并见于此。)
李公端夏还朝陈北事疏
臣窃观北路。才经重臣采访民弊。又今按道之臣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1L 页
咨诹殆无所遗。列邑大段弊瘼。概已启 闻。臣今不敢毛举细故。更渎于 宸听也。惟是 国家今日之忧。正在北边。而人心最可忧。军政次之。今见道臣状 启。请追褒壬辰义士。以为固结人心之本。此正臣所欲陈者。而亦尝与道臣而商礭者也。人心可忧之状。已悉于其状 启中。不须臣更达。而第惟郑文孚事。臣最详颠末。盖臣父臣植。曾于万历丙辰岁。为北评事。博采南北道事实。述北关志而见佚。适手草杂记数纸见遗。即记文孚倡义讨贼事者也。当此时。北道城邑。悉为叛贼所据。元戎以下将吏。陷贼殆尽。独文孚脱免。乃与儒生谋起义兵。先复镜城。诛叛贼。却倭寇。又发遣将士。追讨列邑反魁。并斩十三人以徇。遂进兵明,吉界。连与贼遇。大輮于长德山。再捷于双介浦。屡围吉州城及岭东栅。踰岭救端川郡。与清正战白塔郊。前后斩千馀级。是时。观察使尹卓然嫉文孚声绩掩己。反其实以闻 行在。每欲以军法杀文孚。文孚将佐往往被追。榜掠危死。然军情愈奋。不以无功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2H 页
受毒。贰于文孚也。文孚又北行六镇。招服藩胡。搜诛叛党。关北卒就平定。大抵皆其力也。然文孚仅以诛鞠贼功。与会宁人同升三品秩。从难之士。不得一告身。至于今。人情愤惋。以为王事不可成。臣父所记大略如此。臣入北后。听于道内舆论。咸诵文孚功烈。啧啧不已。又北人欲为文孚立祠宇。以当时倡义死节之儒生配之。而闻文孚死于逆狱杖下。以此不敢云。臣以书求访于朝中亲旧。得文孚死时实状而来。其死诚为至冤痛矣。文孚忠节。素著于危乱之际。其在昏朝。虽或从仕。皆是外任。少无染污之事。反正后被元帅荐。 朝廷将大用。而朴来章之狱。适被诬引。置对辨明。将见释。而适又台谏。有以诗案深论者。竟不免梧棘之冤。所谓诗案。即文孚曾为昌原府使时。有咏史十绝。其一即楚怀王事。而其诗曰。楚虽三户亦秦亡。未必南公说得当。一入武关民望绝。孱孙何事又怀王云云。此本昏朝时所作。而适发于是时耳。又况反覆其诗意。未见其有可疑者。其死之冤。国人莫不伤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2L 页
之。丁丑乱后。凡名在丹书之类。悉加荡涤。文孚亦必在其中。而别无显典云矣。北人得此实状。群议益激。呈文于监司。监司仍通议于大臣而后许之。仍采访道内义士事迹。有此启 闻。请加恤典。庶可慰一道人心。而独念文孚大功。既被掩蔽于当时。又抱冤而死。未有伸雪之典。则亦何以大慰北人追慕之诚。而激劝于方来也。伏愿 殿下特将此议。下询于庙堂。先伸文孚之冤。仍命褒赠崇秩。与诸义士追恤之典。一时举行。则将见风声树立于北方。愚民之心。有所镇服。志士之气。有所感励。其为固结根本之图。非少补也。
筵说
乙巳十二月二十七日引见时。领相郑太和所 启。修撰李端夏上疏中郑文孚事。不可以文字循例回 启。今当陈达于 榻前矣。曾因咸镜监司闵鼎重状 启。与郑文孚同事诸人。或 赠职。或录用其子孙。其中子孙之为贱役者。免贱等事。已为定夺。则文孚独无崇奖之典。果似欠缺。壬辰之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3H 页
乱。北道之民。执 王子,大臣。投贼之后。因据州郡。其时文孚以北评事。倡义讨贼。复其郡县。其功大矣。而见忤于当路之人。而功不大显。及至昏朝。栖迟州县。反正之后。即除全州府尹。未几遭其母丧。居庐之时。有一勋臣往见其壁间所涂文孚曾所赋咏史诗。传说于人矣。及其被逮逆狱。将释之时。台谏以其诗意有所指。论启刑讯。死于杖下。故相臣赵翼为问事郎厅。尝知其冤枉之状。常常言之矣。副提学赵复阳曰。臣父常言其冤状。臣亦闻之矣。文孚名出贼招。不免被逮。此是朴弘耇狱事也。朴知章等招辞中。亦言知文孚之有将材。故有意往见。而不得发言云云。臣父为问事郎厅。力言其冤状于鞫厅堂上。而竟以昏朝时所赋之诗。因台 启冤死矣。右相许积曰。文孚壬辰之功。赫赫在人耳目。死于非罪之状。亦人所共知也。设令其诗作于反正之后。不过咏史而已。有何指斥之意乎。特为 赠职。劝激北路之人。似不可已也。领相曰文孚死于杖下而已。不在罪籍中。别无伸冤之事。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3L 页
但同事之人。既 赠判书。则文孚以首功。尤当 赠职。子孙亦宜录用矣。 上曰。超品赠职。录用其子孙可也。
赠职教旨
 嘉善大夫,全州府尹,全州镇兵马节制使郑文孚。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者。
 丙午正月二十三日。超品 赠职事。承传。
礼曹请额 启辞
今九月十一日。大臣,兵曹判书,疏决厅堂上。引见时。司谏吕圣齐所 启赠赞成郑文孚倡义事迹。已悉于咸镜监司闵鼎重启 闻及前评事李端夏陈疏中。臣不必更渎。而 朝廷既下追褒之典。特施宠章。甚盛举也。北方士子向慕尊奉。营立祠宇于倡义之地。以其时同事李鹏寿,姜文佑,崔配天,池达源配享。以为香火之所。欲为请额。而远方之人。无路上 闻。故敢此仰达。自 上若特为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4H 页
赐额。则可以树立风声。固结人心矣。 上曰。言于该曹禀处事。 传教矣。郑文孚倡义之功。久而不泯。至于七十馀年之后。始蒙 朝家追褒之典。北方人心。大有所耸动。而立祠宇。以其时同事诸人配享者。尤可见尊慕之诚。特赐恩额。以副远人之望。诚合激劝之道。而事系 恩典。自下不得擅便。 上裁何如。 启依所启施行。丙午九月十一日。
额号拟望。
彰烈 表忠 旌烈(以首拟。批下。)
礼曹 启辞
赠左赞成郑文孚祠宇 赐额致祭事。当为举行。而值此荒岁。京官下送有弊。本道都事。今方辞 朝。香,祭文下送。使之设行。何如。 启依允。
致祭官姓名
都事郑华齐 典祀官。镜城判官李之馨 大祝。输城察访金振汉 赞者。前察访朴兴宗 谒者。前参奉池天锡。实来行祭。
赐额致祭文[知制 教李行]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4L 页
维岁次丁未十月壬申朔初六日丁丑。 国王遣臣咸镜道都事郑华齐。谕祭于卒 赠左赞成郑文孚之灵。惟灵竭忠悍贼。臣节攸宜。褒义象贤。王化所基。历代相因。可鉴可师。邦运昔否。瘼矣乱离。卉服陆梁。兵连北陲。三岭失险。入若康逵。凶锋所触。土崩难支。战无对垒。守无登陴。叛民乘乱。从逆灭彝缚执长吏。据有城池。结贼为援。势成雄雌。俘获 王子。与贼为赀。有恇有饵。民胥危疑。环城十数。无一男儿。鸟窜偷生。取熊者谁。卿时佐幕。志在死绥。脱身行乞。慷慨猷为。文武之略。为众所推。爰有四士。协心相随。俱是遐荒。俊髦之姿。同声一呼。遂举义旗。远近响应。感奋涕洟。登坛插血。指天为辞。先讨逆竖。孤军冒危。相机周旋。仓卒出奇。巨魁授首。腹败枝披。军声遂振。士气不衰。乘势贾勇。目无岛夷。大鏖全胜。且战且追。长平双浦。枕籍贼尸。从玆关北。贼不复窥。复我邠岐。全我藩维。捷闻 行宫。载喜载悲。功高见猜。忤于臬司。状不以实。天听是欺。赏不称劳。名位犹卑。耻自矜伐。不见色辞。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5H 页
中遭昏浊。玉绝瑕疵。末罹栫棘。命也非诗。冤氛未销。掘剑可期。忠魂郁结。岁月几移。原湿之臣。奏厥询咨。厥功始彰。予乃得知。笃嘉其忠。旌赏讵迟。嗟哉伟绩。显晦关时。所树卓异。宜受报施。伸其幽枉。赠以崇资。推及同事。盛典靡遗。倡义之地。妥灵有祠。参佐并享。礼秩无亏。一堂义烈。芳名共垂。牲醴是奠。华扁揭楣。事光荒裔。百世攸仪。不昧者存。庶几格思。
春秋释菜祝文
赠议政府左赞成,义兵大将郑公。文武全才。幕府小官。纠义靖乱。关北再安。
赠通善郎,司宪府持平李公。倡义之功。捐躯之节。一方永赖。百世馀烈。
赠通政大夫,掌隶院判决事姜公。姿挺武勇。志奋忠义。诛叛歼寇。功烈卓尔。
赠朝奉大夫,司仆寺佥正崔公。一介书生。九合义旅。诛讨叛贼。肃清边圉。
赠宣务郎,户曹佐郎池公。迹奋布韦。身衽金革。除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5L 页
凶禁暴。奠此疆域。
彰烈祠志[李端夏]
 圣上之五年甲辰。复设咸镜北道评事。余从近侍。首当差遣。维时 朝廷有北顾忧。将修举废坠。而顾余才识劣昏。入幕周年。无所筹画。第有一事所经营者。盖于万历丙辰岁。惟我先君为北评事。以方伯指。博采南北道事迹。述北关志。而一本留咸营。见失。一本烬于家火。惟手草杂记数纸。见遗于休稿中。既记故评事郑公文孚。当壬辰之乱。与土居儒生。倡义诛叛贼。讨倭寇事者也。郑公及诸义士树此大功。而为当时道臣掩蔽。未蒙甄赏。诚为道内人心所共愤惋。其在 国家激劝之道。不可以事在既往置之。而先人文字。适复见遗。为今之公案者。似有天意存焉。故余入北后。即与镜城儒生辈相议。思欲表章其事。欲以郑公。祀享于尹文肃之庙。以书禀议于方伯闵公鼎重。闵公乐闻而复之。使别立祠宇于御乱里首事之地。而欲启 闻于 朝廷。以增重光耀。顾念郑公坐诗案以死。国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6H 页
人咸称其冤。而未有伸雪之典。今若遽请立祠于 朝廷。而朝议或不之许。则事终难谐。故于是士人等呈文于方伯。欲以此地公论。先立祠宇。方伯通议于大臣。得其报可而后许之。且捐营捧。为工役费。时余执友洪斯文锡龟。守端川郡。素多艺。旁通堪舆术。余约会于御乱里。遂定祠基于茂溪湖之上。茂溪。即故赠监察李公鹏寿所居。而鹏寿实邀致郑公。仍谋起义兵于此地也。四山环拥如盘中。而一面两山合襟处。有湖水。山之内外皆成湖。而内湖之上。有丘林焉。丘之西南数百步许。山麓平旷地。即祠基也。御乱里。一名渔郎。风气凝聚。为北土名胜之区。而茂溪又里中之最胜处也。基用某坐某向。乙巳四月二十六日。开基始役。九月功告讫。以其月二十五日。行奉安祭。郑公位主壁。以监察李公配之。崔公配天,池公达源,姜公文佑。俱是倡义之人。亦有并享之议。初未敢轻举。佥议咸以为屈。余议于方伯。使之追配。且念祠宇既成之后。恐无以守护。于是别营书堂于祠墙之外。名以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6L 页
烛龙。为里中士子群居修业之所。而祭时则为祭官斋宿之处。祠宇凡几间。书堂凡几间。监董其事者。儒生李纯郁,玄以机也。又选儒士之望。为书堂有司。李发英其人也。伐材于明川府境。府使南令公淑。力干其役。兵使李令公汝发,镜城判官李公奎镇,富宁府使林君商儒,输城察访赵君相汉,吉州牧使姜公镐,钟城府使李公之馧及端川。并有所助。时当农节。重烦民力。役用镜,明,吉三邑僧军。役粮用馀。有皮谷五十石。仍付书堂有司。使之取息。如古社仓之制。以备诸生学粮。方伯闻之。又捐营谷一百石以赡之。且给赎公奴婢五口。为庙直兼护书堂。兵使又割给屯田。以为祭田。判官又给渔船一只。俾为祭需及诸生之供。余又与方伯相议。采访南北道壬辰义士事迹。凡得二十人姓名。方伯启 闻于朝。请追加褒典。下庙堂议。悉如所请。其未与启 闻者。方伯又给子孙免讲帖。且给食物。余又承 召还朝。上疏请伸郑公之冤。褒 赠崇职。 上亦许之。与道内义士 赠职之典。一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7H 页
时举行。独惟祠宇赐额。并欲上请。而朝议以为太遽无渐。故姑徐以俟耳。仍念壬辰倭寇创残八路。而叛民并起。争缚长吏者。惟北路为然。其人心可见也。若非忠志之士纠义之举。关北一道。当不为我有。而功业既就之后。又被掩覆于人。迄兹七十年间。声烈翳然。此余所以有所感发于先人文字。而惓惓于是事者也。适会时忧方轸北边。其所以昭揭义烈。树立风声者。实为目今第一急务。故闻者不以为迂。而事竟得就。然非方伯闵公身任世道。素用力于此等事。又非兵相以下诸公好义协助之力。又安能就此之亟也。余既裒集郑公倡义时状 启及经营祠宇时凡干文字。编为一册。付之书堂。且记事之首末。俾为后考云。丙午暮春下浣。弘文馆副校理李端夏。志。
烛龙书堂记[李敏叙]
北关。古为肃慎,靺鞨之墟。于京师最远。 列圣之所顾忧。谋臣之所经营。莫不以固边守。捍外侮为急。而封疆城郭之臣。率皆选用武人。固未遑于节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7L 页
义名教之方也。是以。 国家有此土。迨将二百年矣。而土俗之陋未尽变。而俊造不兴。愚民无所观感而化。则往往负其桀黠之气。反侧于危乱之时。夫天之降才。非有内外远近之殊也。岂北之人士。独无长才异能文学行义。与他州比者哉。特以教导之无其具耳。营度北方之事者。观于此。岂不可以长虑却顾。而少为之图也。北评事之不置久矣。 上之四年。始更置之。李侯端夏以弘文馆修撰。首膺是选。而又得闵公鼎重为观察使。二君相得甚驩于北方事。事有可举。必与之咨度而后行之。于是相与谋曰。人未知方。武备不足恃也。乃图所以表节义。立名教者。访于父老。得郑公文孚倡义讨贼之事。闻于朝而表章之。又立祠于其起事之地。与同事者义士若干人。而并祀焉。又置学舍于其傍。名之曰烛龙书堂。以处其士人之读书慕义者。李君实主其事。而终始有成者。亦观察公之力也。呜呼。今之居方州者。鲜克置心于教化。况评事之为职。只可以戎事。佐节度。非二君之真知本末。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8H 页
为 国家深长思者。谁肯出力于文法之外。勤勤而为此哉。且夫方郑公羁旅窜伏。奋奇计。抗大难。内锄贼党。外歼方张之寇。其功谋可谓壮矣。而抑塞湮郁。不克彰彻于世。今乃得二君而大显。事之显晦。固自有时哉。而荒遐僻绝之域。人不知礼义之训。士不习诗书之教。蠢愚羯羠。自绝于上国。而今乃暴之以烈士之风声。进之于文行讲习之涂。导其迷而牖其冥。廓然如烛龙之为明于日月之所不及。教之兴废。抑亦有待于其人乎。然则二君之意。其欲使夫此邦之人。因此发端。讲习古训。鼓舞奋振。以至于善风俗。易其陋。而学者皆为才且良。庶 国家文教之泽。被于遐远也。则二君之嘉惠此邦。教成于来世。使后之人。览其迹。服其教。追思颂叹而不能忘者。亦岂有穷也哉。而其教之所由兴。将自此书堂始。故余乐为之书焉。其名堂之义。评事君盖有所受云尔。 圣上之七年丙午暮春下浣。弘文馆应教李敏叙。记。
请 谥疏[曾孙前主簿杉]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8L 页
臣伏以酬功显忠。励世之大方。节惠易名。崇终之盛典。苟有树立卓异。声烈表著者。则有司之议。不限于常格。子孙之请。毋拘于亲嫌者。亦古今之通谊也。臣之曾祖父 赠左赞成臣文孚。早以文艺著名。擢第登仕。当 宣庙壬辰板荡之际。以北评事。倡义起兵。诛土贼鞠世弼等。破倭将清正兵。关北以定。而被臬司掩蔽。功赏未称。复值昏乱。屏斥于外。反正之后。即拜全州府尹。时议大用。而不幸横罹狱援。卒以诗案。枉死于桁杨。此臣祖本末大致也。然而臣不敢辄以一家私言有所揄扬。请略举近代名臣先辈众所崇信之说。以證其一二焉。其关北讨贼事。则故判书臣李植。曾为评事于北幕。多所采访。最得其详。有曰。壬辰六月。倭将清正长驱寇北。兵马使军溃而走。贼遂入吉,明,镜,富等境。入会宁。掳 王子。还趋镜城。镇堡叛兵。争缚守将。举城附贼。而评事郑文孚独脱免。与儒生数辈。号召近境。钟城府使郑见龙等皆来会。众推文孚为大将。斩叛贼鞠世弼等十三人。以徇诸镇。进兵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9H 页
明,吉界。连与贼遌。大蹂于长德。再捷于双浦。屡围吉州城及岭东栅。踰岭救端川郡。与清正战白塔郊。前后斩千馀级。北行六镇。招服藩胡。搜讨叛党。关北卒就平定。大抵皆其力也。故相臣闵鼎重按察北路时。 启请褒赠立祠。有曰。当时。倭胡交乱。腹背受敌。逆民中起。既为叛贼。倭虽退。其势当附于胡。而数三儒生。能知推举一介从事。以小击众。卒就大功。使邠岐旧疆。免沦于左衽。其义烈如此。而适被按道之臣耻其功不出已。诬 启掩功。未获显被旌赏。至今人心愤惋。以为王事不可成。其诗案枉死事。则 先王朝乙巳年。儒臣李端夏疏卞其冤。有曰。文孚忠节。素著于危乱之际。其在昏朝。少无染污之事。反正后。被元帅荐。将大用。而朴来章之狱。适被诬引。置对辨明。将见释。而适又台谏。有以诗案深论者。文孚曾为昌原府使时。有咏史十绝。其一即楚怀王事。而其诗曰。楚虽三户亦秦亡。未必南公说得当。一入武关民望绝。孱孙何事又怀王。此本昏朝时所作。而适发于是时耳。又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69L 页
况反复其诗意。未见其有可疑者。其死之冤。国人莫不伤之。请伸冤 赠爵。其时大臣郑太和等。因登对。同辞极陈。以明臣祖有功无罪。枉死委折。且引故相臣赵翼为其时问事郎厅。常言其冤状。 先王命超品赠职。录用子孙。先是。北人为臣祖。立祠于起义之地。而配以同事之人。相与俎豆之。又因司谏吕圣齐 启请。特令赐额致祭。呜呼。 国家之于臣祖。所以酬报之者何其备欤。既已雪其冤枉矣。加其爵秩矣。录其子孙矣。又从而旌其祠而永树风声矣。四方观听。莫不耸动。九原有知。其必感泣。而惟是 赠谥一事。迄未上请。此虽后嗣残微之致。而亦岂非 圣朝之一阙事也。臣闻 国朝故事。实职正二品以上。乃得谥。然有所取而谥之者。亦不系此限。有道学则谥。若参奉臣徐敬德之谥文康。是也。有节义则谥。若提督臣赵宪之谥忠烈。招讨使臣高敬命之谥文烈。是也。至如崔震立之力战死事。则以水使而谥焉。郑蕴,金权之劲直敢言。抗节扶伦。则皆以参判而谥焉。然则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0H 页
祖宗彰善之规。初不拘于爵秩之高下也。今臣祖于国典例谥之秩。未准一阶。视儒贤崇奖之体。虽或差异。而乃若为国忘身。倡义抗难。则其精忠勋烈。岂必多让于前数人哉。世或以死事为重。而自古徇国之臣。或死或不死者。特系一时之幸与不幸耳。其心则一也。夫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已决于其初。则毕竟事之成败。身之存亡。盖有不必论其轻重矣。倘蒙 圣明。嘉臣祖之功。悯臣祖之冤。追累 朝奖饰之意。亟 命所司。议易名之典。则足以昭劝方来。激励颓俗。岂独泉涂之荣耀。子孙之私幸而已哉。臣以蝼蚁微恳。仰渎 宸严。狂僭之罪。实无所逃。臣不胜惶陨感激涕泣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答曰。省疏具悉。疏辞。令该曹禀处。
礼曹回 启
前主簿郑杉上疏。据 启目。粘连 启下是白有亦。观此前主簿郑杉疏辞则以为。臣之曾祖父 赠左赞成文孚。早以文艺著名。擢第登仕。当 宣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0L 页
庙壬辰板荡之际。以北评事。倡义起兵。诛土贼鞠世弼等。破倭将清正兵。关北以定。被臬司掩蔽。功赏未称。逮 仁庙反正之后。即拜全州府尹。时议大用。而不幸横罹狱援。卒以诗案。冤死于桁杨。此臣祖本末大致也。在后。判书臣李植。曾为评事于北幕。多所采访。故相臣闵鼎重。按察北路时。 启请褒赠立祠。及至乙巳年。儒臣李端夏疏卞其冤。有曰。文孚忠节。素著于危乱之际。 先王命超品 赠职。录用其子孙。又因司谏吕圣齐 启请。特令 赠额致祭。而惟是 赠谥一事。迄未上请伏愿 圣明亟命所司。议易名之典亦为白有卧乎所。文孚忠节。以其子孙揄扬之言。虽不可取信。而前辈名臣或陈其义烈。或讼其枉死。或请赠秩录其子孙。又令立祠而 赠额致祭。其功烈节义。无复可议者矣。 国家故事。实职正二品以上。乃合得谥。然有所取而谥之者。亦不拘此限。有节义则谥。若提督臣赵宪,招讨使臣高敬命之谥忠烈,文烈。是也。世或以死事为重。而自古徇国之士。或死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1H 页
或不死者。特系一时之幸与不幸。其心则一也。所当依疏辞。特 赠嘉谥。以激颓波是白乎矣。事系 恩典。臣曹不敢擅便。 上裁何如。 启依回 启施行。癸未十月初七日。
会宁府显忠祠 赐额致祭文(乙酉。会宁儒生立祠祀公。以本府起义人佥知申世俊,主簿吴允迪崔彦英许灌,奉事郑汝庆,守门将李希白,奉事尹岦,守门将吴遵礼等配享。因道臣上闻请额。丁亥。 赐额致祭。)[知制 教尹弘离行]
粤在壬辰。岛夷逞毒。弥湖满畿。踰岭而北。血肉生灵。巢穴幽关。奸民媚寇。闯发其间。爰拘国宰。遂及 王子。助虐养祸。俾贼益肆。卿时倡义。起自幕府。闻风响应。远近接武。四人先奋。八士继起。张胆贾勇。唾手争死。磔裂叛凶。次第歼尽。鼓众惴敌。神人快愤。得保馀烬。实赖尔曹。志录俱存。事迹孔昭。惟镜刱祠。阙不咸秩。一堂配食。齿四遗八。妥灵无所。久欠追报。群情壹郁。湮没是惧。合谋经营。就府别构。事未闻朝。独无旌美。使臣筵白。藩奏且至。烈武伟躅。炳赫耳目。一犹光国。矧尔辈出。激砺忠勇。亶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1L 页
由首事。同心效死。实籍众士。功可均褒。礼宜同享。盍树风声。丕耸瞻听。肆推盛典。宠锡华额。特遣礼官。酹以洞酌。不昧者存。庶几歆假。
壬辰倡义行[崔有海]
妖星照夜白。狞飙震地黑氛腥。蛮猘飞鹢踔怒鲸。阴虹吐血赭重溟。凶燹(火+霍火+霍)玉辇行。杀气漫漫天晦冥。凌烟遗裔控血诚。斗胆轮囷发霜硎。杰厦垂倾只手擎。张拳雄呼编伍丁。匡时仗义托血盟。报国输忱昭景星。魁梧郑帅文武英。凛烈精忠髓骨铭。雄坛虎视指教精。义旅熊咆倾耳听。探机密树大小征。荷戟潜环长短亭。猰㺄磨牙出重城。烈焰煽风烁前坰。猿臂弯弧霹雳鸣。鸟章掣电连辎軿。阴密藏兵鸟归程。纵横排阵云龙形。奸锋急顿震雷轰。霜铓环匝严拘囹。漆齿争祝几上生。秃头催加脑后钉。刵耳椎髓亟填坑。剥肤杨臭延变蓂。枯𩨨杈路逼霄峥。燐火连宵灿流萤。雄虺窜首凶胆惊。怪雀思巢愁铩翎。貔貅整肃乐还营。义闻燀赫殷奔霆。云消关塞汉月明。笛弄梅花海天青。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2H 页
黎氓竞奋恋国情。贼囮先磔宣威灵。枪鏖骑踏临野平。刳腹刿肠撑沙汀。群乌晚噪啄食争。积尸夜烧焰青荧。端刺姜侯华岳精。衋伤西望血泪零。协义披肝拣奇兵。示弱诱凶蹴石屏。挥矛奋挺孰争衡。蹀血漂杵混浊泾。班衣咋指暗吞声。怵威癙忧牢闭扄。先队吁施密将迎。还轮夜脂催行铃。金瓯既完划尘清。瑞云葱珑丰沛庭。褒功还嫌赏典轻。培义谁能明国经。庆蔓云仍应底成。金榜辉煌标名馨。摭实搆词植邦纮。播扬义风垂典刑。
赠农圃(芝川 黄廷彧)
铁骑横驰十万军。少年才子立殊勋。今来独领千人去。一箭应清涨海氛。
长德山。次黄长溪韵。[泽堂(李植)]
曾于此地破蛮军。关北谁论第一勋。耆老至今思大树。塞门何日净妖氛。
 长德山。即郑文孚破贼处。中兴以来。未有此捷比。而当时没其赏。后亦无人传述者。独黄长溪赠郑公诗曰云云。稍为得实云。
过彰烈庙有感[北评事申翼相]
彰烈新祠表大名。北方千载树风声。谁知一片渔郎里。卫国功贤万里城。
次申评事叔弼韵[松涧李端夏]
荥阳千载树勋名。同事诸公著义声。闻道新诗题庙宇。一言应复敌长城。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2L 页
彰烈祠[咸镜监司南九万]
 镜城府南一百里。有御乱里。或称渔郎里。里有八景台。台南十里许。有茂溪湖。乃壬辰倭乱时。义士李鹏寿邀郑评事文孚。起兵处也。今 上乙巳。评事李端夏倡议立祠于湖上。享郑公。而以同盟人鹏寿等配之。又作烛龙书堂于其侧。以为儒生居业之所。祠在西峰下高阜。而前有小山横抹如新月之吐。半浸湖水。苍翠蔚然。四面诸山。削立如彩屏之围。而其中平圆成湖。纵广九里。芰荷菱芡。绿净如拭。蕴藉清丽。殆不可名言。北地山川。大抵粗壮轩豁之观。则固可易得。而山弯水环。未有如此地之幽靓者。岂天亦
农圃集卷之二 第 173H 页
欲彰郑公之忠烈。特设别区于荒裔之域。以妥其灵也耶。
郑公祠傍茂溪湖。湖上青峰一抹孤。九里湖平纤纩息。四围峦叠画屏纡。人当板荡彰忠节。地到穷荒创别区。更读烛龙书室记。遥思二李望京都。
镜城感怀[北评事金昌协]
岛夷昔搆患。兵尘弥玆土。郑公奋幕佐。登坛建旗鼓。感激列镇动。云蒸义旅聚。涕泪望行在。谈笑取逆竖。长驱无留行。破敌若风雨。功高有媒蘖。事眛限闻睹。忠绩郁不扬。幽愤久乃吐。新庙抗海陾。椒荔永终古。来者亦可劝。天定固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