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劄
劄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38H 页
论陈奏事劄
臣伏见徐光启疏揭一款。语甚机巧。计亦阴惨。读之未了。心肠震掉。国事种种不幸。降将尚在贼窟。自图生还。诱贼以通好之谋。贼亦饵降将以胁和。欲绝内顾。专意南侵。朝廷策无奈何。未免往复羁縻。辽广之间。流言布满。 天朝之人。不察我之实情。执迹之似。以实其疑。疑我之说。似不独一光启也。通报及诸疏誊本。臣无路与闻。昨偶因人得见云南御史张至发一本。则有曰奴酋胁结朝鲜。朝鲜君臣惴惴自保。其不阳衡而阴顺乎。阴顺则舲舸南指。进而窥登,莱。深而窥徐,兖云。其构捏无形之惨。无异于光启。诚可痛也。光启辽疏条陈诸策。颇似识务。故台阁诸臣。或云壮其义胆。服其忠猷。或云晓畅兵事。智略出人。 圣旨久不准下。则六部伏閤。联疏催下。兵部尚书黄嘉善一言持难。则科官劾以误国。请申三尺。光启之负天下望。其议之为一时重。据此可见。今于奏中。只将光启疏辞单举陈辨。有若专攻其说。则光启便为我敌。科道诸官之右光启者。必纷然而起。攘臂而攻我。不遗馀力矣。奏下该科。先被科参。则非但诬
臣伏见徐光启疏揭一款。语甚机巧。计亦阴惨。读之未了。心肠震掉。国事种种不幸。降将尚在贼窟。自图生还。诱贼以通好之谋。贼亦饵降将以胁和。欲绝内顾。专意南侵。朝廷策无奈何。未免往复羁縻。辽广之间。流言布满。 天朝之人。不察我之实情。执迹之似。以实其疑。疑我之说。似不独一光启也。通报及诸疏誊本。臣无路与闻。昨偶因人得见云南御史张至发一本。则有曰奴酋胁结朝鲜。朝鲜君臣惴惴自保。其不阳衡而阴顺乎。阴顺则舲舸南指。进而窥登,莱。深而窥徐,兖云。其构捏无形之惨。无异于光启。诚可痛也。光启辽疏条陈诸策。颇似识务。故台阁诸臣。或云壮其义胆。服其忠猷。或云晓畅兵事。智略出人。 圣旨久不准下。则六部伏閤。联疏催下。兵部尚书黄嘉善一言持难。则科官劾以误国。请申三尺。光启之负天下望。其议之为一时重。据此可见。今于奏中。只将光启疏辞单举陈辨。有若专攻其说。则光启便为我敌。科道诸官之右光启者。必纷然而起。攘臂而攻我。不遗馀力矣。奏下该科。先被科参。则非但诬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38L 页
不得辨。抑恐益受其构。使臣虽碎首搥胸。何能释其众怒乎。 奏文中。并及张至发疏中之语。委曲陈辨。而其徐其张。并不必举名指斥。似为宜当。仍窃伏念。欲人之不疑。当先为可信事。无可信则求以释疑。益致其疑。辨今日之诬。莫如尽助顺之诚。助顺之实。莫如尽防守之备。置重兵于江上。一以助 天朝猗角之势。一以防老贼豕突之患。最为今日急务。而天不助宋。又值万古无前之凶歉。中外赤立。公私涂炭。数万之军。何以接济。诸路调度之臣。括尽沟壑之血。以救庚癸之呼。而重溟风浪。十不致一。千里飞挽。僵仆相望。不出数月。阵前之卒。非枯死则自溃耳。奚但脱巾之变而止哉。民间粒米已竭。假使金帛山堆。何处备办。到此地头。虽智如良,平。勇如关,张。无用武之地矣。虽曰如此。而 天朝倘于明春。进兵奴穴。一纸徵兵。则其敢曰无军无食而不应 诏命乎。窃闻辽广之间。比岁丰登。馀粮栖亩。而民无固志。贱谷贵货云。今若以两湖应运之谷。贸换银子及他可换物货。且将 钦赐万两之银。除出颁给。阵亡若干之数。尽送义州。贸谷于中江。则累万之谷。可以即办。贸迁之利。必得三四倍之剩。而无船运覆败之忧。免饥民负戴之苦。其为便益。为如何哉。今宜移咨于熊经略。极陈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39H 页
今岁饥荒之状。仍请贸谷以为边军之饷。则经略必喜其拮据措置助顺御敌之实而许令开贸矣。许之则诚为大幸。设令不许。犹知我国饥馑残弊之至于此极。而日后徵发之时。亦或因此而恕也。且焰焇弓角御贼之利用。上年奏请。至于 钦赐银三千两。使之许贸。而兵部姑令先贸七百两。熊经略亦问何不尽贸云。今于臣行。移咨兵部或经略。请以馀银若干两。加贸以来。则感皇赐重征缮之意。自然呈露。非惟军需有备。实情可暴。流言自息。其于辨诬。亦不为无助。请令庙堂覆议以处。臣生入脩门。感激 鸿私。今当去国。窃不胜区区仰屋之忧。适因使事。并陈瞽说。取 进止。
论抚镇合揭劄
伏以抚镇合揭之事。虽未得见其稿。而稿中之语。既发于两科臣参本之中。不测之谋。似为昭著。看来不觉心胆俱寒。议者皆以为抚镇既被台评。 天朝正论堂堂。保无他虞。臣愚窃以为此实东方大祸之萌兆也。夫成梁崛起行伍。名闻四海。亦一时之豪杰也。久握强兵。专总重镇。威行夷夏。缔结中外。三子皆为名将。诸侄遍据参游。山东镇堡。大小将官。半是家奴与幕客。辽广之人。知有李大爷而不知有他人。盖其勋名地望。足以震动
论抚镇合揭劄
伏以抚镇合揭之事。虽未得见其稿。而稿中之语。既发于两科臣参本之中。不测之谋。似为昭著。看来不觉心胆俱寒。议者皆以为抚镇既被台评。 天朝正论堂堂。保无他虞。臣愚窃以为此实东方大祸之萌兆也。夫成梁崛起行伍。名闻四海。亦一时之豪杰也。久握强兵。专总重镇。威行夷夏。缔结中外。三子皆为名将。诸侄遍据参游。山东镇堡。大小将官。半是家奴与幕客。辽广之人。知有李大爷而不知有他人。盖其勋名地望。足以震动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39L 页
一世。而权谋机略。亦必有所以经营者矣。今者无端发此凶谋。至与抚臣合辞上请。此岂一朝一夕之计哉。八十老翁。馀日不长。岂有希功求赏之心。我国事情。无不洞悉。又岂真有意于督过而强为此无理之言哉。此翁之蓄此计。盖已久矣。曾在乱初。亦尝有遣其子将兵镇守之议。而为廷议所沮云。其东向睥睨。固未尝忘我国也。盖位极人臣。富贵已溢。但未得南面称孤耳。其欲及其未死。为子孙万世计者。应无所不至。而于 天朝则世受恩宠。不敢生心。惟我国城连壤接。备谙动静虚实。山川形势。一皆揣摩。而土地之饶。参银之产。盖常朵颐而流涎矣。从前缱绻。都是缓我之谋。向日致吊。似为侦探之计。老物胸中机关深密。是必筹之烂熟。而后乃形于奏揭之中。无故加兵移人之国。是何等事。夫岂以偶然说话。轻欲白头举事哉。窃闻其子如樟。枭雄勇悍。方在手下。主管兵务。此亦最可虑者也。宋一韩,史学迁之论。虽甚正直。成梁用金如泥。盘结甚多。安知一种邪论。或起而助桀耶。倘使 天朝不许其谋。以成梁跋扈之心。其果一一禀承。固不可知。况一二科臣之笔舌。安能终絷强藩之手足哉。今若阴嗾老酋。侵扰我鄙。而声言奉命来救。自以铁骑临之。则其将何以抵当耶。彼老酋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0H 页
并吞诸部。席捲藩胡。其志本不在小。窃发之患。非朝则夕。固不待成梁之阴嗾。而我国之所以备之者。似若勤于北而忽于西。臣常以为非计。西关一路。力疲于需应使命。未遑征缮。江边一空。百无可恃。贼若乘此无备。长驱坦路。向来恃援之成梁。今既不可恃。而又从以助其势。则岂不危甚乎。我国虽小。曾挫隋唐百万之师。苟能先事有备。则岂至束手于垂死之一总兵乎。或谓成梁之谋。时未的知。不宜先动。使彼先知。此固然矣。须务慎密。抑恐彼亦疑我之已知而为先发之计也。既发之后。则备亦无及。而辽路阻绝。上奏无因。虽欲哀吁于吾 皇。不可得矣。到此地头。虽有智者。不能为谋矣。请令庙堂预讲自为之策。戒严西关。以备老酋。庶使临急不至失措。不然而徒恃祚宋之天。苟冀无事之幸曰。岂至于此。岂至于此。则是实泄泄也。臣窃悯焉。当今之事。可言者何限。而不敢以一纸刍狗。渎扰静摄。独此区区。实出过虑。而适忝非据。所言者职耳。伏愿 殿下恕其狂僭而留神议处焉。取 进止。
论毛镇事劄
伏以臣垂死病中。伏闻逆变又起。继闻西报可骇。而臣之病势。日向危苦。无计一诣朝堂。预闻末议。臣诚惶殒。
论毛镇事劄
伏以臣垂死病中。伏闻逆变又起。继闻西报可骇。而臣之病势。日向危苦。无计一诣朝堂。预闻末议。臣诚惶殒。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0L 页
死罪死罪。昨夜备局郎厅来示南以兴等状启。胆耸身掉。不忍正视。呜呼。 圣上拨乱之举。应天顺人。名正义严。 皇上既即许封典矣。又既专使 赐敕矣。又既 颁降诰冕矣。 诏使虽贪婪无状。亦颇钦 圣上至诚大义。回程之后。屡致感德之言。今所云云。必无是理。言者亦人耳。何忍发口。毛有见年少轻妄。言无伦次。是必因毛将之怒。做此无形之说。以为哄胁之计。此不足多辨。毛将之嗔怒至此者。只由于不仍李尚吉之任。则或差别使。措辞慰解。亦足了此。此亦不足多忧。第臣常所忧虑。而屡陈于 筵中者。 圣上亦必记之矣。毛将以一白徒起行伍。致位至此。初未有斩将搴旗之功。徒以招纳辽民。就哺于我国。为第一事业。今则椵岛蛇浦之盛。过于辽阳。假獭之众。倍于我民。彼既位极人臣。富贵已溢。但未得南面称孤耳。借厨借堂。不夺不厌。欺天下瞒 皇上。亦已久矣。他日事定情露。则身归无地。彼之自为计。宜无所不至。奴中事机。彼必详知。韩贼子侄之入去久矣。其与弘立谋议。未知如何。奴贼之与毛将通书。未知何事。日后翻转。当如何结局。毛将之不为刘豫。辽民之不为红巾。未可知也。臣恐浿江之西。终不得为我有也。毛将之待我国。始甚慇款。向 圣上亦甚敬服。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1H 页
而今忽如此。必有所以。此岂因一尚吉而发哉。特藉此而故为生梗耳。李尚吉以诚悃。结义于患难。为彼心服。今既衔 命入往。庶可说破疑阻。仍将厚礼。直陈无隐曰。小邦只恃大人威灵。图捍此贼。以答 皇恩。近接边报。或称奴贼。要抢高丽。又称韩贼子侄。逆乱逭诛。逃入奴中。诳诱弘立。谋欲东抢。又云。大人通书奴贼。奴贼答书。辞甚桀骜云。奴贼虽来。小邦粗有数年征缮。倘与大人协力猗角。则天威所及。蔑不济矣。但假獭之归附于大人麾下者。诚伪难测。万一导贼潜应之变。出于仓卒。而大人亦不能制之。则虽是大人麾下。不得不以干戈从事而具奏 天朝也。此固过虑。不得不预告于大人。且天下之恶。一也。韩贼子侄。逋诛投贼。交乱生衅。是实大人之所当共诛者也。大人若送一书于永芳。使之购斩其头。则大人义声。益彰于天下云云。则彼亦知我不可轻胁。而他日或可有辞也。一边申饬体臣。俾勿遽还。指挥诸将。添调两西精锐。以为应变之备。虽未知必合机宜。而区区忧愤。亦出于病中心𧏮。精神昏聩。语多颠错。惟在 圣明裁择。取 进止。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启
与领相联名启辞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启
与领相联名启辞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1L 页
伏以臣等。伏承昨日 圣批以只上尊号。不为入庙为教。臣等钦仰 圣上曲从廷臣之请。有此翻然之改也。臣等虽无状。岂无感激之危衷。第念处此莫大之礼。须为前代可仿之例。今既不为入庙。则当仿汉光武故事。别建祠宇。祭以诸侯。俾无嫌贰之事可也。尊号一节。既非三代正礼。而实是季世文具。仰惟 大院君之厚德。不必待此而加隆。我 圣上之大孝。亦不必待此而加伸。何必强拂群情。为此过当之举。以招后世之议乎。抑臣等于 圣批中。尤有所未安者。 殿下既许不入庙。而今姑二字。犹有待后之意。此群情之所以缺望者也。圣心果为异日入庙之地。则早斥臣等。以谢国人可也。不然而既许臣等之请。则不宜下一姑字。以致瞻聆之疑惑也。今日之事。既与为后有间。则别庙隆享。情理之所不可已。既无受命临民之事。而与 列圣同位。序昭穆于一庙之中。则礼节之所不敢出也。岂惟人心不安。抑不有歉于 圣上尊祖之义乎。伏愿 圣明益加留省。快赐明旨。不胜幸甚。
[与领相联名启辞]
臣等之伏閤吁呼。已近一旬。 圣批牢拒。每教以勿烦。臣等聚首惶惑。莫究所以。始谓 哀疚荒迷。未暇省察。
[与领相联名启辞]
臣等之伏閤吁呼。已近一旬。 圣批牢拒。每教以勿烦。臣等聚首惶惑。莫究所以。始谓 哀疚荒迷。未暇省察。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2H 页
至情所蔽。不觉踰制而然耳。以 圣上之明达。必洞览前代之得失。深戒昏朝之紊乱。岂有终不觉悟之理。及见 答领相之批。有曰事多径行。悔之无及。臣等相与感叹。以为向来之非。既已知之矣。亦已悔之矣。不远之复。惟日望之。而厥后多日。 俞音尚閟。蔽而未尽释疑耶。悔而犹且吝改耶。知而犹复遂非耶。吝改遂非。过之大者。 圣上必不然矣。其必有疑而未释也而然。无乃动于横议耶。前日之教。有曰异于出继。是则 殿下疑于前日李义吉等疏中长子长孙之说也。臣等请略辨之。 殿下拨乱反正。功光 宗社。 慈殿挈宗统之重。授于 殿下。上奏 天朝。为 宣庙后。承重继绝。礼顺名正。出继之光明。无过于此。此果以长乎。今若如横议所云以长之说。则设使 大院君又有兄。其将舍 殿下之功德。而按次授 宗统乎。非 先王所定。非 慈殿所命。而臣子得以追议乎。昨日之教。有曰虽入承大统。不改父母之称。今为丧主。固无不可。此则癸亥之夏。礼官大臣。考据经史。参酌情文。议启以封号祀典。一依德兴故事。而只于亲祭。或遣官时。祭文头辞。称考而不加皇字。称子而不加孝字。立支子以主其祀事。依议 判下。既不加皇字。则其不犯宗统著矣。既不称孝字。则
月沙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542L 页
其不得主丧明矣。凡人之为人后者。呼其本生父母。不曰伯叔。而曰父母者。只是称谓之不得不尔故也。岂可因此称谓。舍所后之统。而为丧主于本生乎。此辨之不难。 殿下之疑。必释然矣。物无二本。家无二尊。 殿下受 宗社之重。为臣民之主。自入承之日。为 祖宗之丕子。岂有复主私丧之理。大义截然。一毫不可加减。伏愿 圣上深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