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x 页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南宫录(上○公前后九判礼曹。讲定许多典礼。撰进启议。率皆口号无草藁。存者亦经乱散失。收拾见存誊本为此录。)
南宫录(上○公前后九判礼曹。讲定许多典礼。撰进启议。率皆口号无草藁。存者亦经乱散失。收拾见存誊本为此录。)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4H 页
圃隐祭文头辞讲定启辞(癸卯六月)
启曰。以曹启目郑梦周祭文头辞。书以高丽门下侍中忠义伯郑公之墓书之事判付内。不书赠职似当。且郑公之称。乃是士大夫间之语。恐非国家赐祭之式。参酌施行事启下矣。伏念 圣上既命访问前代忠贤。封植其墓。今者又命遣官别祭。顷于政厅。又问官其子孙。其尚贤慕善之诚。至矣尽矣。瞻聆所及。孰不感激而兴劝。郑梦周祭文头辞。臣等未有可据。妄以臆见裁禀。及其下问之际。臣等只陈不书赠职之不宜。而不禀称公之为未安者。盖以君前臣名。分义则固然。而但古者帝王之于先代儒贤。待以不臣之礼。虽其一时任使之臣。苟其心所尊敬。则亦有不名。汉帝之于萧何,霍光。唐宗之于郭子仪,李吉甫,陆贽。是也。数君之所为。虽未必可法。而其优任礼下之心。则亦可尚也。以数子而犹膺此不名之礼。则况此郑梦周于本朝。既无君臣之分。论其人物。则不独节义文章炳耀于千载。学行践履。有功于斯文。为东方理学之祖。是实前代忠贤之最著者也。自
启曰。以曹启目郑梦周祭文头辞。书以高丽门下侍中忠义伯郑公之墓书之事判付内。不书赠职似当。且郑公之称。乃是士大夫间之语。恐非国家赐祭之式。参酌施行事启下矣。伏念 圣上既命访问前代忠贤。封植其墓。今者又命遣官别祭。顷于政厅。又问官其子孙。其尚贤慕善之诚。至矣尽矣。瞻聆所及。孰不感激而兴劝。郑梦周祭文头辞。臣等未有可据。妄以臆见裁禀。及其下问之际。臣等只陈不书赠职之不宜。而不禀称公之为未安者。盖以君前臣名。分义则固然。而但古者帝王之于先代儒贤。待以不臣之礼。虽其一时任使之臣。苟其心所尊敬。则亦有不名。汉帝之于萧何,霍光。唐宗之于郭子仪,李吉甫,陆贽。是也。数君之所为。虽未必可法。而其优任礼下之心。则亦可尚也。以数子而犹膺此不名之礼。则况此郑梦周于本朝。既无君臣之分。论其人物。则不独节义文章炳耀于千载。学行践履。有功于斯文。为东方理学之祖。是实前代忠贤之最著者也。自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4L 页
上既思慕其贤。而特遣官祭之。则乃所以尊崇之也。尊崇之而书名于祝上。唤名于墓前。似未妥当。国家于宰臣之死。皆有赐祭之规。此则书名。又称谕祭。恐不可以此例比同也。夫用上敬下。谓之尊贤。为贤者屈。是固圣帝明王之事。礼曰。国君不名卿老。老卿犹不可名。况于作古之贤人乎。但其称公。则于臣等意。亦虑其或过。而他无洽当之称。未知如何而可也。古之称公非一义。天子之三公曰公。尊其道而师之曰公。通谓年之长老曰公。是则以爵以德以年。皆可以称公也。又古人云。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君公之外。又有称卿称氏之语。然曰卿曰君曰氏。皆涉新语。不敢杜撰援定。臣等之烦复陈达区区。只欲成 殿下尊贤之美意。而既知书名之为不可。又虑称公之为过隆。而不学寡识。未能酌宜禀定。此虽细事关系实重。请令儒臣博考定夺。以为后考何如。 传曰。允。且更加相考。
请抄辑实录中变礼。为典故誊录启辞。
启曰。国朝数百年。文籍荡失于兵燹之馀。礼经所载之事。则自有明文。可以按行矣。时势异宜。变礼横生。节目间难断之事。多在于礼文之外。必须遵据故事。可以无悔。而既无曹中誊录。每遇礼变。必请考见实录。虽出于
请抄辑实录中变礼。为典故誊录启辞。
启曰。国朝数百年。文籍荡失于兵燹之馀。礼经所载之事。则自有明文。可以按行矣。时势异宜。变礼横生。节目间难断之事。多在于礼文之外。必须遵据故事。可以无悔。而既无曹中誊录。每遇礼变。必请考见实录。虽出于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5H 页
不得已。而列圣史书。金匮秘藏。岂可每为出纳屑渎如是乎。事体极为未安。非但此也。卷帙甚多。忙急考阅于一日之间。其势自不能详悉。今若就各朝实录中。分吉凶事(一作军)。宾嘉凡干仪注节文可据事例。逐一抄出。汇为一书。有若中朝昭代典则典故记闻等书。则各朝宪章。瞭然便览。藏于本曹。永为成式。文献足徵之美。可以复见。而史阁秘书。更无烦数开闭之患。大臣之意亦然。惶恐敢启。 传曰。启意甚好。一一详考。誊出缮写二件。一件藏诸礼曹。一件入内。
论服色启辞
启曰。我国服色之制。外间论议纷纷。以事理言之。则君臣同服宜别。方色异尚宜正。中朝之华制宜遵。浅红之间色宜变。经筵官启辞。实至当之论也。以时势言之。则我国物力贫残。段绢贸办。委是难继之道。且人情喜守故而厌改作。目今禫日不远。旧衣已浣。新服亦备。又令改办。人必不悦。不悦者既多。则行之未久。终必复旧而后已。其不至于国令纷更。民财耗费者几希。若终止此。则不如初不变之为静。酌事理之轻重。审时势之难易。非该曹所敢擅便。议大臣定夺何如。(大臣之议。皆以勿变旧色为宜。遂寝之。)
论服色启辞
启曰。我国服色之制。外间论议纷纷。以事理言之。则君臣同服宜别。方色异尚宜正。中朝之华制宜遵。浅红之间色宜变。经筵官启辞。实至当之论也。以时势言之。则我国物力贫残。段绢贸办。委是难继之道。且人情喜守故而厌改作。目今禫日不远。旧衣已浣。新服亦备。又令改办。人必不悦。不悦者既多。则行之未久。终必复旧而后已。其不至于国令纷更。民财耗费者几希。若终止此。则不如初不变之为静。酌事理之轻重。审时势之难易。非该曹所敢擅便。议大臣定夺何如。(大臣之议。皆以勿变旧色为宜。遂寝之。)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5L 页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伏睹顷日备忘记。私庙追崇事。令臣等遵仿古礼。参酌情文。商议大臣。讲定节目。斯速举行者。又因儒臣博考。传曰。观此儒臣前后博考之事。历代帝王追尊生母之举。无世无之。此固人情天理所不可已者。与大臣商议斯速举行之意。言于礼官者。臣等伏以此事本当有议处之举。臣等亦尝私讲而未敢仰禀。今者圣教。实情理之所不可已。第其位号节目。酌宜得中。甚不容易。过隆则归于踰制。恐不免春秋并后之讥。太轻则略于私恩。无以伸圣上追孝之情。今欲遵仿古礼。则考仲子之宫。归成风之襚。皆见讥于春秋。而先儒以为越礼。今欲遵仿古事。则汉唐宋诸(一作储)君。俱各有追崇之举。此皆拘于母以子贵之说。而不觉有违于圣人礼制之本意。朱子书于纲目。皆著贬辞。以圣上治法三代之盛心。其将上遵圣人之礼制乎。抑将下袭汉唐之谬规乎。臣等待罪执礼之官。非三代不法。是实平日所学。不敢更有他论也。况 懿仁王后无子。赞议 先王。择于诸子中。取殿下为嗣。立为宗储。 懿仁王后。既是殿下之母。则殿下之于私亲。自有降服之礼。其不可尊之以一体明矣。然而恭嫔于 先朝。既位冠后宫。又有诞育圣躬之德。
启曰。伏睹顷日备忘记。私庙追崇事。令臣等遵仿古礼。参酌情文。商议大臣。讲定节目。斯速举行者。又因儒臣博考。传曰。观此儒臣前后博考之事。历代帝王追尊生母之举。无世无之。此固人情天理所不可已者。与大臣商议斯速举行之意。言于礼官者。臣等伏以此事本当有议处之举。臣等亦尝私讲而未敢仰禀。今者圣教。实情理之所不可已。第其位号节目。酌宜得中。甚不容易。过隆则归于踰制。恐不免春秋并后之讥。太轻则略于私恩。无以伸圣上追孝之情。今欲遵仿古礼。则考仲子之宫。归成风之襚。皆见讥于春秋。而先儒以为越礼。今欲遵仿古事。则汉唐宋诸(一作储)君。俱各有追崇之举。此皆拘于母以子贵之说。而不觉有违于圣人礼制之本意。朱子书于纲目。皆著贬辞。以圣上治法三代之盛心。其将上遵圣人之礼制乎。抑将下袭汉唐之谬规乎。臣等待罪执礼之官。非三代不法。是实平日所学。不敢更有他论也。况 懿仁王后无子。赞议 先王。择于诸子中。取殿下为嗣。立为宗储。 懿仁王后。既是殿下之母。则殿下之于私亲。自有降服之礼。其不可尊之以一体明矣。然而恭嫔于 先朝。既位冠后宫。又有诞育圣躬之德。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6H 页
其事体。实与宋之李宸妃相似。而但刘皇后之潜养仁宗。又不如 懿仁王后之子殿下。上告天子。定为宗储之光明正大。而臣等又考 皇朝孝宗皇帝追尊生母贵妃纪氏为孝穆太后。诏曰。孝穆。朕生身母。止称为皇太后。而别祀于奉慈殿。仍与群臣议其可否。礼部尚书吴宽上奏鲁颂姜嫄閟宫。于礼为别庙之證。汉唐亦然。至宋乃有并祔者。其礼已谬。然皆诸帝继室。生而为配者。非后子孙追尊之比。惟李宸妃之殁。仁宗伤痛。乃用追尊而祔祭。此岂后世所当法哉。奏上。 孝宗嘉纳。御批曰。祀享重事。礼当详慎。而卿等稽考古典及祖宗庙制已明白。都准议建庙奉享。仍称皇太后。以伸朕尊亲之意。后世子孙。遵守崇奉。永为定制。于是中外翕然称得礼云云。 皇朝家法之正。孝宗为最。弘治治化之盛。高出汉宋。此正时王之制。而事例又同。似当据此为议。而惟其位号。则古人有私称国中。不加境外之说。我国则上有天子。事势与 天朝有异。臣等之意。只仍本位。则似无追崇之实。上并母后。则必贻贰尊之嫌。又无降杀之义。我国生殿则称妃。上仙则称后。既为 祖宗成例。考之古典。以妃升后。后之与妃。等级稍别。今宜追尊为妃。以示稍降之别。而加以徽称。别庙享礼。极其隆盛。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6L 页
其他节目。并依弘治奉慈殿故事。则其于圣上重尊统报本生之道。两尽其美。而情文庶有参酌之宜矣。臣等俱以谫劣。当此大议。区区所见。此外无他。议于大臣。则皆以为然。惶恐敢启。传曰。启意明白。予晓然具悉。祔庙如难轻议。则徐俟后日熟讲以处。但只上妃号。似欠于追崇之典。而且 皇朝孝宗皇帝。既以所生母贵妃纪氏。为孝穆皇太后。今亦上以后号建别庙进册宝备仪封陵等项节目。更加详议。急速举行。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以曹启辞。私庙追崇事传教矣。伏承圣批。臣等不胜感叹。其重礼之意。显亲之诚。至矣尽矣。但臣等之欲上妃号者。非有他意。不过区区欲示差别之分。使一国大礼。不至大违于圣人礼制耳。今者圣教如此。既经大臣商议。臣等不敢擅便。各项节目。并议大臣。定夺施行何如。传曰允。(领议政李德馨议。以为臣于前日献议时。酌议位号。事体重大。先儒既有定论。必得礼经中依仿之事。庶免后世之议云者。诚恐此事或失于情文之正。则非所以尊崇之道也。孝宗皇帝已定为后式。而中外翕然称得礼。此乃时王之制。仿而行之。固无不可。但我国。事体与 皇朝有异。其在平时。曾无受册正位之举。而到今擅上后号。不但如该曹所云贻贰尊之嫌而已。该曹当初拟议者。甚似得宜。自上更加参酌慎重。以定位号。不宜率尔讲定而贻后悔也。若建庙封陵。极其崇厚。以伸圣上至情。俱为允当。伏惟上裁。领府事尹承勋,清平府院君韩应寅。以为今者追崇之举。礼之大者。得为而不为。不得为而为之。均于失礼。先儒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以曹启辞。私庙追崇事传教矣。伏承圣批。臣等不胜感叹。其重礼之意。显亲之诚。至矣尽矣。但臣等之欲上妃号者。非有他意。不过区区欲示差别之分。使一国大礼。不至大违于圣人礼制耳。今者圣教如此。既经大臣商议。臣等不敢擅便。各项节目。并议大臣。定夺施行何如。传曰允。(领议政李德馨议。以为臣于前日献议时。酌议位号。事体重大。先儒既有定论。必得礼经中依仿之事。庶免后世之议云者。诚恐此事或失于情文之正。则非所以尊崇之道也。孝宗皇帝已定为后式。而中外翕然称得礼。此乃时王之制。仿而行之。固无不可。但我国。事体与 皇朝有异。其在平时。曾无受册正位之举。而到今擅上后号。不但如该曹所云贻贰尊之嫌而已。该曹当初拟议者。甚似得宜。自上更加参酌慎重。以定位号。不宜率尔讲定而贻后悔也。若建庙封陵。极其崇厚。以伸圣上至情。俱为允当。伏惟上裁。领府事尹承勋,清平府院君韩应寅。以为今者追崇之举。礼之大者。得为而不为。不得为而为之。均于失礼。先儒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7H 页
至以不孝称之。此不可不慎者也。该曹拟议。恐似得体。此外无他意见。至于建庙封陵。在所不已。伏惟上裁。大臣之议如此。敢启。传曰。启意具悉。但别立庙而享之。已有差别之微意。只上妃号。甚为欠缺。况我 朝称后。只行于国中。则受册与否。非所论也。予意则后号之上。断不可已也。更为讲定以启)。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伏承圣批。臣等反覆商议于诸大臣。则皆以为 皇朝孝宗。虽尊生母贵妃为后。我国之妃。即 天朝之后。今之尊嫔为妃。即 孝宗尊妃为后之意也。位号之分。毫发有差。则礼未得中。贻讥后世。非所以尊隆之也。今若上以后号。必有贰尊之嫌。又无为私亲降杀之别。抑恐反有损于以礼尊亲之圣孝也。此是一国莫重之礼。不敢更有他议。敢启。传曰。予见历代人君。有追尊其所生母为皇太后而仍祔太庙者。或有只追上皇太后之号而建别庙以享者。 皇朝孝宗亦以其所生母。追称为皇太后而享于别庙。当时称为得礼。而未闻有异论。则时王之制。此固可法。而今此议启之意。必欲只上妃号。未知何所据而坚执此议也。既不为祔庙。则差别之意。已存于其中矣。后号之上。别无贰尊之嫌。宜体予意。追上后号。(此后三司论启。备忘记。予见 皇朝故事及我朝 德宗两位追崇之礼。皆于嗣位后便即为之。目今私庙追崇。三年已过。吁亦晚矣。此时又稽。则非但心有所憾。前头大礼重重。莫如急速举行。令礼官依前传教。上徽号进册宝封山陵等事。为先讲定回启。又备忘记。私庙追崇。莫重莫大之举。命下之后。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伏承圣批。臣等反覆商议于诸大臣。则皆以为 皇朝孝宗。虽尊生母贵妃为后。我国之妃。即 天朝之后。今之尊嫔为妃。即 孝宗尊妃为后之意也。位号之分。毫发有差。则礼未得中。贻讥后世。非所以尊隆之也。今若上以后号。必有贰尊之嫌。又无为私亲降杀之别。抑恐反有损于以礼尊亲之圣孝也。此是一国莫重之礼。不敢更有他议。敢启。传曰。予见历代人君。有追尊其所生母为皇太后而仍祔太庙者。或有只追上皇太后之号而建别庙以享者。 皇朝孝宗亦以其所生母。追称为皇太后而享于别庙。当时称为得礼。而未闻有异论。则时王之制。此固可法。而今此议启之意。必欲只上妃号。未知何所据而坚执此议也。既不为祔庙。则差别之意。已存于其中矣。后号之上。别无贰尊之嫌。宜体予意。追上后号。(此后三司论启。备忘记。予见 皇朝故事及我朝 德宗两位追崇之礼。皆于嗣位后便即为之。目今私庙追崇。三年已过。吁亦晚矣。此时又稽。则非但心有所憾。前头大礼重重。莫如急速举行。令礼官依前传教。上徽号进册宝封山陵等事。为先讲定回启。又备忘记。私庙追崇。莫重莫大之举。命下之后。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7L 页
所当即议举行。而该曹尚无回启处置之事。予莫知厥故。政院察之云。公上劄辞职。答曰。安心勿辞。愿勿为浮议所动。)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追崇之举。虽当速行。而位号之定。不可不十分慎重。是实后王之所法式。百代之所瞻仰。必须反覆熟讲。使廷议归一。按礼举行。然后可无后悔。今者大臣及臣等之意。则只欲追尊为妃。以示稍降之别。三司之议。则犹以称妃为非礼之正。三司之议。固是正论。臣等亦非不知。而但既当追崇。则不可仍其本位。上并母后。则恐贻贰尊之嫌。又无为私亲降杀之礼。区区之意。只在于此。大臣与台谏议既不同。臣等亦何敢遽变前见。率尔讲定乎。圣上参酌群情。只许称妃。则其他节目。自当按式举行。而今承圣教。若是其丁宁。臣等反覆商量。莫知所处。请更议大臣。答曰。上法时王之制。已定别立庙上后号之礼。有司但当举行而已。何必更议大臣。后世虽有峻议。予自当之。其谁曰大臣有司台谏。莫有言者也。宜体予意。急速议上。(翌日朝讲。公入侍辞职。极陈非礼之失。答曰。时王之制如此。卿虽屡陈。不得从之。语在筵中启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本月十六日朝讲。同知经筵事李 启辞。奉慈殿
[请寝恭嫔后号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追崇之举。虽当速行。而位号之定。不可不十分慎重。是实后王之所法式。百代之所瞻仰。必须反覆熟讲。使廷议归一。按礼举行。然后可无后悔。今者大臣及臣等之意。则只欲追尊为妃。以示稍降之别。三司之议。则犹以称妃为非礼之正。三司之议。固是正论。臣等亦非不知。而但既当追崇。则不可仍其本位。上并母后。则恐贻贰尊之嫌。又无为私亲降杀之礼。区区之意。只在于此。大臣与台谏议既不同。臣等亦何敢遽变前见。率尔讲定乎。圣上参酌群情。只许称妃。则其他节目。自当按式举行。而今承圣教。若是其丁宁。臣等反覆商量。莫知所处。请更议大臣。答曰。上法时王之制。已定别立庙上后号之礼。有司但当举行而已。何必更议大臣。后世虽有峻议。予自当之。其谁曰大臣有司台谏。莫有言者也。宜体予意。急速议上。(翌日朝讲。公入侍辞职。极陈非礼之失。答曰。时王之制如此。卿虽屡陈。不得从之。语在筵中启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本月十六日朝讲。同知经筵事李 启辞。奉慈殿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8H 页
祭礼。用 太庙之制。极为未安。依原庙例。荐以时膳。象生时馔品事。答曰。卿等商议为之事传教矣。判书臣某之意。则榻前已为陈达。而事体重大。非该曹所敢擅便。议大臣定夺。传曰。 天朝孝宗皇帝奉慈殿祭礼。考启商议为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臣等谨考大明会典。奉慈殿仪曰。 孝宗即位。追上母妃纪氏尊谥。别建奉慈殿于大内。一岁五享。四序荐新。忌辰祭。俱如奉先殿之仪云。其奉先殿仪曰。朝夕焚香。朔望瞻拜。时节献新。生忌致祭。用常馔行。家人礼云。臣等前日所陈。欲依原庙之制。用以时馔者。亦此意也。议于大臣。则皆以为礼贵别嫌。故国无二庙。既避庙为殿。则祭应有别。时王之制。既为明白。依该曹启辞施行宜当云。大臣之意亦如此。敢启。传曰。一依孝敬殿祭礼为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孝敬殿祭礼。初用原庙之例。而至乙巳年。始有别议。改用 宗庙祭礼。今欲依初用之制。则固为合礼。若依改用之制。则非但礼无所据。如分牲肉用乐章等事。节节乖宜。其时群议。咸以为不当。到今争欲釐正。今若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臣等谨考大明会典。奉慈殿仪曰。 孝宗即位。追上母妃纪氏尊谥。别建奉慈殿于大内。一岁五享。四序荐新。忌辰祭。俱如奉先殿之仪云。其奉先殿仪曰。朝夕焚香。朔望瞻拜。时节献新。生忌致祭。用常馔行。家人礼云。臣等前日所陈。欲依原庙之制。用以时馔者。亦此意也。议于大臣。则皆以为礼贵别嫌。故国无二庙。既避庙为殿。则祭应有别。时王之制。既为明白。依该曹启辞施行宜当云。大臣之意亦如此。敢启。传曰。一依孝敬殿祭礼为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孝敬殿祭礼。初用原庙之例。而至乙巳年。始有别议。改用 宗庙祭礼。今欲依初用之制。则固为合礼。若依改用之制。则非但礼无所据。如分牲肉用乐章等事。节节乖宜。其时群议。咸以为不当。到今争欲釐正。今若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8L 页
仍为袭谬。则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 天朝孝宗皇帝别立奉慈殿。享礼极其隆盛。而其祭仪则用常膳。行家人礼。以天子之尊。享天下之母。非欲俭其亲也。盖既不入庙。则礼本如是也。且考乐学轨范。昭敬殿乐章馔品。皆用延恩殿懿庙之制。昭敬殿。乃恭惠王后未祔之时也。即与孝敬殿相似。而其祭礼乃用时膳。考之时王之制既如彼。考之 祖宗之规又如此。且以馔品之丰约论之。则原庙丰而 太庙约。以祭享之疏数论之。则原庙数而 太庙疏。其象生时。以伸其诚孝者。实出于情文之酌中。庙之与殿。礼自有别。非有所贬损而然也。臣等区区所见。终始如此。敢启。传曰。延恩殿各项祭礼。并详考书启后。更议定夺。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考诸五礼仪。则懿庙四时及俗节。并用俗礼。祭用俗祭矣。传曰。一依孝敬殿祭礼。磨鍊为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奉慈殿祭礼。当初有一依 太庙之命。曾于筵中。略陈其不可之意。又于前后启辞。备陈曲折。而自上更命一依孝敬殿为之。孝敬殿祭礼。始用原庙之礼。后用太庙之制。其间多有未安节目。臣等欲更为陈禀。而该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考诸五礼仪。则懿庙四时及俗节。并用俗礼。祭用俗祭矣。传曰。一依孝敬殿祭礼。磨鍊为之。
[奉慈殿祭礼启辞(庚戌闰三月)]
启曰。奉慈殿祭礼。当初有一依 太庙之命。曾于筵中。略陈其不可之意。又于前后启辞。备陈曲折。而自上更命一依孝敬殿为之。孝敬殿祭礼。始用原庙之礼。后用太庙之制。其间多有未安节目。臣等欲更为陈禀。而该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9H 页
官事体。不敢再三论执。徒为闷默。而欲为讲定。则节节拘碍。方聚首商议。不知所为。今承下问。请更粗陈其梗槩。盖国无二庙。故虽应入 太庙之主。未入之前。则不得享 太庙之食。享以时馔。以象生时。其礼自古及今。无不皆然。以 天朝之事言之则孝宗皇帝追崇母妃纪氏。别建奉慈殿。尊崇之典。极其隆盛。而其祭礼则乃用原庙之制。以我朝之事言之。则 恭惠王后昭敬殿。即与顷日孝敬殿一样。而其祭礼。一依原庙之制。孝敬殿祭礼。当初亦依原庙而行之。数年之后。乃有别议。改用 太庙之礼。其为主意。则不过曰应入 太庙之主。不可不用庙制。而但其节目及事体。大有相妨者。二庙之嫌当避。一也。时王之制当法。二也。 祖宗朝旧例当遵。三也。孝敬殿三献乐章。改撰以原庙之曲。而迎神奠币之乐。则毕竟仍用 宗庙保太平定大业之曲。此皆颂祝 祖宗之辞。果合于孝敬殿乎。况三献。则用原庙之乐。迎神奠币。则用 太庙之乐。乐不协和。甚为紊舛。四也。分庙牲一块肉。舁担而用彼。此诚意不专。事体苟简。五也。顷日祔庙时。永慕殿及孝敬殿。俱行告动驾祭。永慕殿则自上亲行。而依礼文犹用时馔。孝敬殿则遣官设行。而曾用庙制之故。不得不仍用牲币一样。告动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89L 页
驾祭。皆是即日入庙之主。而其祭礼之彼此不同如此。此亦妨碍之明验。臣等此论。非以为殿贬于庙也。只为家无二尊。国无二庙。未入 太庙。则其祭礼自别于庙也。区区所见。终始如此。惶恐冒禀。传曰。奉慈殿祭礼。依原庙例。磨鍊为之。
祧迁启辞(庚戌四月)
启曰。臣等谨考礼文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并有太祖而为五。兄弟继立则为一世。已有先儒定论。故我朝家法。亦以兄弟同昭穆共一位。载于五礼仪 宗庙图说之中。今当依此祧迁。溯而上之。则 昭敬大王,仁,明两庙。恭僖康靖大王及 康献大王为五室。而 襄悼,怀简两位。当祧迁矣。但迁主。当入于永宁殿东夹室。而东夹室只三间。 恭靖大王,恭顺大王两室之外。只馀一室。此颇可虑。西夹室虽室。而在永宁殿右。且是移安厅。虚而不用。臣等之意。既云夹室。则东西皆为正殿之下。似不当以西为右。今奉 恭靖,恭顺两位于西夹室。迁奉怀简,襄悼两位于东夹室。恐或无妨。但祧主藏于夹室。乃古礼也。既称为藏。则与祔入有间。夹室又与殿内有异。祧主不当有祔谒之礼。议大臣定夺施行何如。
魂殿禫日世子参祭启辞(庚戌四月)
祧迁启辞(庚戌四月)
启曰。臣等谨考礼文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并有太祖而为五。兄弟继立则为一世。已有先儒定论。故我朝家法。亦以兄弟同昭穆共一位。载于五礼仪 宗庙图说之中。今当依此祧迁。溯而上之。则 昭敬大王,仁,明两庙。恭僖康靖大王及 康献大王为五室。而 襄悼,怀简两位。当祧迁矣。但迁主。当入于永宁殿东夹室。而东夹室只三间。 恭靖大王,恭顺大王两室之外。只馀一室。此颇可虑。西夹室虽室。而在永宁殿右。且是移安厅。虚而不用。臣等之意。既云夹室。则东西皆为正殿之下。似不当以西为右。今奉 恭靖,恭顺两位于西夹室。迁奉怀简,襄悼两位于东夹室。恐或无妨。但祧主藏于夹室。乃古礼也。既称为藏。则与祔入有间。夹室又与殿内有异。祧主不当有祔谒之礼。议大臣定夺施行何如。
魂殿禫日世子参祭启辞(庚戌四月)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0H 页
启曰。侍讲院启辞。世子以方在冲年之故。一未参祭于魂殿。禫日已迫。只行望哭之礼。似为欠缺。禫祭时随驾陪祭事。令礼官商议举行者。臣等伏念三年已过。世子一未参祭于魂殿。求之情礼。果为欠缺。禫日随驾陪祭易服。甚合事宜。但未行冠礼。所着冠服。似为不便。前日虽仿 先朝故事。请着忠静巾。而只可用于接待宾僚。恐不合于入庙行祭。以童髻行礼。亦似未稳。谨考古礼诸书。未冠前入庙行礼。则果无现出之处。今此大明集礼冠服仪。则臣等亦已考见。而其所谓年幼未能行礼。则服双童髻空顶帻。太师抱而受册云者。乃是受册时冠服。非册封后未冠前入庙陪祭之冠服也。历代诸君受册之后。则年虽幼稚。皆即上冠故册封之后。始有具冕服谒 宗庙之礼。今者世子名位虽正。而未及受册。未及谒庙。而以童髻先为行祭。未知如何也。传曰。无可据。勿参似当。
请复设四学。封植鲁山,燕山坟墓启辞。(庚戌)
启曰。前日同知经筵事本曹判书臣某。筵中启辞。古者家有塾。党有序。庠序之教。帝王为治之大本也。我国平时有四学。乱后庶事草创。只设中西两学。东南学则尚未遑焉。 祖宗朝四学之制。一朝废之。甚为未安。中外
请复设四学。封植鲁山,燕山坟墓启辞。(庚戌)
启曰。前日同知经筵事本曹判书臣某。筵中启辞。古者家有塾。党有序。庠序之教。帝王为治之大本也。我国平时有四学。乱后庶事草创。只设中西两学。东南学则尚未遑焉。 祖宗朝四学之制。一朝废之。甚为未安。中外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0L 页
士子。虽欲居接学业。固无其所。渐次复设为当。且前代忠贤坟墓封植致祭事。曾有传教。凡在瞻聆。孰不感激。鲁山君坟墓。颓废多年。 朝廷无致祭之事。极为未安。上曰。然矣。燕山坟墓。亦一体施行宜当。臣某曰。燕山与鲁山。事虽不同。而同是累年君临之主。朝家事体。固为一样待之。遣官致祭。增置守冢人。官备祭需等事。各别举行为当。上曰。并令礼官议启施行事传教矣。国家建立四学。以仿庠序党塾之制。设教之意。实非偶然。今者太学虽建。而四学未备。藏修学习。既无其所。无复有弦诵洋洋之盛。目今宫阙馀材。散在各道者甚多。令该曹会同成均馆。料理措置。渐次复设。似不可已。鲁山君坟墓。在岭外荒远之地。本郡虽于四名日。令其品官略为设祭。而祭式草草。不成模样。至于夫人之墓。则在杨州丰壤。而樵牧不禁。香火断绝。反不及牛医马卒之有子孙者。思之恻然。不觉泪下。自古帝王。虽于前代革世之君。皆有崇奉享祀之典。我 朝之崇义殿。亦其一也。别建数间祠宇。以奉两位神主。每年寒食及两忌日。遣官设祭。坟墓所在处。另为封植。增定守冢人。常加守护。四名日两忌日。本官守令。精备祭物。亲往设祭。自 朝廷每年降香祝文。则以钦承朝命之意。撰述常用。则情礼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1H 页
事体。庶可得中。而圣上重礼追远之意。可以有辞于万世矣。然事体重大。臣等不敢擅便。燕山君一体施行当否。并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自此始降香祝。本官守令。承命设祭。夫人墓则自前不知所在。而自此降香祝设祭。一依陵所。)
五贤从祀时请先行告祭启辞(庚戌)
启曰。以本曹草记五贤从祀事。大臣收议入启。传曰。依议施行事判下矣。举国群情积年颙望之举。始成于圣上嗣服之初。中外相贺。士气百倍。此实扶植世道。挽回至治之一大机也。臣等待罪典礼之地。适逢旷世盛事。欢忭感激。不知所达。从祀之典。今当急速举行。第其节目。未有考据之例。似当别为祭文。遣礼官致祭于各其家庙。且设祭告由于文庙。造作位版。分配东西两庑。而或以为依顷日功臣配享之例。造作位版。送于家庙行祭后。奉来为当云。其他曲折。今方查考故事。而此两款。未能以臆意擅断。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
请褒死节士女启辞(庚戌)
启曰。兵乱之时。京外士女之死节者极多。忠臣烈妇孝子各道所报。积成卷轴。累年掩置。臣某庚子辛丑年间。忝在本曹判书。时因台谏及相臣启辞。 榻前亲承 先大王下教命。就各处所报。不为取舍。无遗抄录。堂上
五贤从祀时请先行告祭启辞(庚戌)
启曰。以本曹草记五贤从祀事。大臣收议入启。传曰。依议施行事判下矣。举国群情积年颙望之举。始成于圣上嗣服之初。中外相贺。士气百倍。此实扶植世道。挽回至治之一大机也。臣等待罪典礼之地。适逢旷世盛事。欢忭感激。不知所达。从祀之典。今当急速举行。第其节目。未有考据之例。似当别为祭文。遣礼官致祭于各其家庙。且设祭告由于文庙。造作位版。分配东西两庑。而或以为依顷日功臣配享之例。造作位版。送于家庙行祭后。奉来为当云。其他曲折。今方查考故事。而此两款。未能以臆意擅断。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
请褒死节士女启辞(庚戌)
启曰。兵乱之时。京外士女之死节者极多。忠臣烈妇孝子各道所报。积成卷轴。累年掩置。臣某庚子辛丑年间。忝在本曹判书。时因台谏及相臣启辞。 榻前亲承 先大王下教命。就各处所报。不为取舍。无遗抄录。堂上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1L 页
郎厅对执看详。参考实迹。旌门类赏职类复户类。分秩成册。历数月乃能毕勘。一边 启达。一边抄报政府矣。厥后政府以为人数太多。删去过半。见汰者多至二百馀人。臣今就见汰者而观其所报本案。则懿行善迹。令人惕念。而其中节妇尤多。皆是野氓村女。此固 列圣培养之遗泽。而我国素秉礼义之效。于此可见。当其兵刃迫身。抗死不辱。委骨于草莽之间。夫岂有求名后日之计哉。列邑所报。皆是一乡一里公共之论。其有子弟亲戚图所以显扬者。有几人哉。其间虽或有误闻而名过其实者。亦必有人微而实过其名者。遐方远乡山谷间。冤死之魂。想必郁抑于冥冥。无其实而倖参褒典。犹或可也。有其实而于废善行。岂不冤乎。今将见汰者而比观。则其行迹似无差别。决不可取舍于其间。三百六十州。贼锋几遍。死节士女。虽过累百人。不为多矣。臣某既承 先大王无遗抄出之教。顷者又伏睹我圣上岂可以人多而废其善行之教。圣人扬善重节之心。前后一揆。不胜感激悲叹。敢此冒昧陈禀。前日删去之人。本案俱在曹中。伏乞并命分帙抄报。一样旌赏。使之观感中外。耸动幽明。其于新政化理之日。不无所助。惶恐敢启。传曰。启意是矣。依此举行。(因此分帙抄出。撰成续三纲行实。厥后追录太多。卷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2H 页
帙极烦。)
文庙祀典釐正启本(庚戌五月)
谨启。为遵仿 天朝釐正祀典事。臣等谨考本国文庙从祀与大明会典所载。则位号升黜。大不相类。查得。颜何,荀况,公伯寮,秦冉,刘向,戴圣,贾逵,王肃,马融,杜预,何休,王弼。 天朝今黜于庙。蘧伯玉,林放,郑玄,郑众,卢植,服虔,范宁,吴澄。 天朝今改祀于乡而我国则并仍在圣庙。后苍,杨时,王通,欧阳脩,胡瑗,薛瑄,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则 天朝增入从祀。而我国则阙焉。申枨申党。本只一人。而家语及史记。互载其名。误为并祀。 天朝则今已革党存枨。而我国则未革焉。盖我国当初祀典。只遵仿 中朝正统元年刊定之制。而至嘉靖九年。 。天朝礼官。始博考典礼。兼采篁墩程敏政,琼山丘浚等之论。乃有釐正升黜之举。特我国未及举行耳。今者大明会典。既以釐正之制。刊定颁布。则今日之所当遵仿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我国悉遵华制。虽衣服制度之末。无不慕效。况此圣庙升黜。何等大事。而因循袭谬。终不知变乎。臣等仍窃夷考而尚论。则马融为梁冀草奏。杀忠臣李固。以贪浊免官。髡徙朔方。刘向喜诵神仙方术。上书言黄金可铸。不验获罪。公伯寮愬子路以沮孔子。
文庙祀典釐正启本(庚戌五月)
谨启。为遵仿 天朝釐正祀典事。臣等谨考本国文庙从祀与大明会典所载。则位号升黜。大不相类。查得。颜何,荀况,公伯寮,秦冉,刘向,戴圣,贾逵,王肃,马融,杜预,何休,王弼。 天朝今黜于庙。蘧伯玉,林放,郑玄,郑众,卢植,服虔,范宁,吴澄。 天朝今改祀于乡而我国则并仍在圣庙。后苍,杨时,王通,欧阳脩,胡瑗,薛瑄,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则 天朝增入从祀。而我国则阙焉。申枨申党。本只一人。而家语及史记。互载其名。误为并祀。 天朝则今已革党存枨。而我国则未革焉。盖我国当初祀典。只遵仿 中朝正统元年刊定之制。而至嘉靖九年。 。天朝礼官。始博考典礼。兼采篁墩程敏政,琼山丘浚等之论。乃有釐正升黜之举。特我国未及举行耳。今者大明会典。既以釐正之制。刊定颁布。则今日之所当遵仿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我国悉遵华制。虽衣服制度之末。无不慕效。况此圣庙升黜。何等大事。而因循袭谬。终不知变乎。臣等仍窃夷考而尚论。则马融为梁冀草奏。杀忠臣李固。以贪浊免官。髡徙朔方。刘向喜诵神仙方术。上书言黄金可铸。不验获罪。公伯寮愬子路以沮孔子。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2L 页
荀况学传李斯。论著性恶。王肃污身权奸。背魏从晋。何休解诂春秋。黜周王鲁。贾逵之附会图谶。王弼之宗旨庄老。戴圣之贪赃。杜预之短丧。皆得罪名教。岂宜坐享宣圣庙庭。以惑后世趋向乎。至于颜何,秦冉。则俱无现出处。又不载家语七十子之数。程敏政以为名字流传之误。正与申党申枨之一人而二名者相同。 天朝之废黜宜矣。王通虽有僭经之讥。当魏晋溃裂之馀。乃能讲说孔孟之道。年未三十。已筑坛河汾。耸动天下。亦间世之豪杰也。龟山杨时。传道统于南渡之后。使周程之学。复明于时。卫道之功。不下于周程。安定胡瑗。首倡体用之学。大阐学校之法。使经义不晦。师道有传。及门之士。无虑一千馀人。欧阳脩。不独忠义文章。其学推尊韩子孟子。以达于孔子。薛瑄,胡居仁。 中朝先儒之中。其学最为纯正。后苍事业虽不著白。而在汉初说礼数万言。使今礼记之书。复传于世。 天朝之增祀宜矣。而我国则阙焉。今当遵仿 天朝已成之制。悉行升黜也。第其中郑玄,郑众,服虔,卢植,范宁,吴澄。则程敏政之议以为虽若无过。其所著未足以发圣学。蘧伯玉,林放。则虽见称于夫子。而实非孔门弟子。 天朝今并祀于其乡。臣等之意。则既云无过。既云见称。而我国则无可祀之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3H 页
乡。今难遽议罢祀。至于象山陆九渊,阳明王守仁,白沙陈献章。 天朝虽并升祀。而臣等之意。则只论人物。虽不下于汉宋诸儒。而其所论著。未免流于异端。恐不可轻拟于增祀之列也。大槩前项诸公行迹之褒贬。实出于史家实记及先儒定论。非臣等所自论也。已黜而尚在圣庙。诖误甚矣。已升而犹未奉安。欠缺极矣。然其至今未改者。岂以杨龟山诸贤为不及于马融等诸人也。只缘会典之颁降未久。但知胶守当初所定之制。而惮于改作。淹置到今也。其必有待而然。目今圣明嗣位。首以兴起斯文。崇奖道学。为初政第一务。五贤臣从祀之举。实旷世盛事。千载一时。修举阙典。此正其机。是亦不过遵 天朝已成之制而略加增损。非别有创定也。且天朝则称孔子以至圣先师。称四配以复圣颜子,宗圣会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而我国则皆用谥号与封爵。臣等据此参详。天生大圣。为万世道德之宗主。称天以诔之。犹恐未足以形容其大。况区区一字之谥。一名之号。岂可以为夫子轻重而尽圣人之大德乎。夫子之谥。代各增损。至唐开元。始封为文宣王。至于胡元。加以大成二字。夫天生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二帝三王。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3L 页
尽君师之任者也。孔子则不得君而为师者也。师也者。君之所不得而臣者也。今以无实之爵。加于身上。必非圣人之意也。况宣之为谥。则不过一行之偏而成者。乐之一终。孟子之譬谕孔圣。乃假设之辞。非真实之德。丘浚以为孔圣在天之灵。必不肯受其谥。岂不然乎。今称为至圣先师。其号始大。而其尊无比。诚可谓度越前代也。称圣称贤称儒。并依 皇朝定制为当。但七十弟子俱称先贤。而如周程张朱。则孔孟后大贤。而只以生之先后。座在左丘明以下之列。并称以儒。不得称贤。殊甚无别焉。若以生世而为座次高下。则子思何以居孔鲤之上。孟子何以并颜曾之列乎。圣庙道德之会。恐不当论其时世之先后也。臣等妄意周程张朱。则称以先贤。升于殿上。似为合理。臣等常有此怀。而未敢遽为议禀。今当理学大明之时。又值从祀五贤之会。而相臣献议。亦已发端。故不避烦缕。冒昧陈禀。请令大臣商议。定夺施行。奉教启。依允。
崇仁殿祀典启本(壬子夏)
谨启。为祀典事。平壤箕子祠。改以崇仁殿。以其后裔鲜于氏。代为崇仁殿监。立后主祀事。已为启下矣。窃念吾东方。赖父师八条之教。用夷变夏。得免左衽。礼义文明
崇仁殿祀典启本(壬子夏)
谨启。为祀典事。平壤箕子祠。改以崇仁殿。以其后裔鲜于氏。代为崇仁殿监。立后主祀事。已为启下矣。窃念吾东方。赖父师八条之教。用夷变夏。得免左衽。礼义文明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4H 页
之盛。见称于天下。实万世罔极之恩也。尊崇酬报之典。宜无所不用其极。当如 中国之尊孔子可也。而祠宇草草。只存于平壤一城。臣等常切怪叹。至于立后之典。反不如丽太祖之崇义殿。诚是欠典。圣明当宁。凡干崇德象贤之典。靡不毕举。立后一事。始有成命。实二百年所未有之盛举也。殿名既改而主祀有人。千载英灵。必有遭逢之幸矣。似当别遣近臣。告由致祭箕子殿。旧有参奉。今既有殿监。此则当为革罢。令各该司察而举行。鲜于氏既定为殷师之后。居平壤者及在他官者。并令复户。勿定军役。同殿守仆等。令本官勿侵他役。使之专意守护祠宇及陵墓。如有颓圮处并令修葺封植。 祖宗朝定给祭田。亦令考出。以供粢盛之用事。令本道观察使亲自奉审。一一启闻施行。传曰。允。前代诸王陵墓。并令所在官。禁断樵采。另为封植事。着实举行。(自此始建殿。锡号曰崇仁殿。以鲜于氏为箕子后。署为崇仁殿监。以主其祀。仍命余撰碑。立于殿傍。)
李懿信迁都上疏回启(壬子十一月)
启曰。以李懿信上疏。令该曹议启事传教矣。伏见李懿信上疏。满纸张皇。使人眩惑。莫测端倪。风水之说。不见经传。怪诞茫昧。本难凭信。今乃缀拾谶纬及诸方不根之说。无故而欲移国都。亦异矣。窃念汉都。据华岳临汉
李懿信迁都上疏回启(壬子十一月)
启曰。以李懿信上疏。令该曹议启事传教矣。伏见李懿信上疏。满纸张皇。使人眩惑。莫测端倪。风水之说。不见经传。怪诞茫昧。本难凭信。今乃缀拾谶纬及诸方不根之说。无故而欲移国都。亦异矣。窃念汉都。据华岳临汉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4L 页
水。土地平衍。道里均正。舟车毕达。天府金城。形势之胜。甲于一国。此实前后华使之所共称赏。惟我 圣祖创业开基。相度诸处。经营数年。终乃定鼎于此。其深谋远略。夫岂幺么一术官所能拟议哉。二百年来。国泰民安。治隆俗美。实万世不拔之基。非福地而何哉。今者懿信。乃以壬辰之兵乱。逆变之继起。朝绅之分党。四山之童赤。归咎于国都。噫。秀吉滔天之祸。实关于天下。潢池窃发之变。不系于国都。人畏国法。斧斤不入。则山木自茂矣。绝去偏私。王道荡荡。则廷议自协矣。此皆君臣上下之所当共勉。古今天下。宁有以此而迁国都者乎。设使风水之说。为可崇信。未然之事。一一符合。迁都之举。莫大莫重。虽郭璞建议。淳风画策。犹难轻议。况懿信之技术。精粗浅深。谁得而知之。似闻其人颇有口才。且解文字。故能考据方书。高谈自誇。而其实则渠之者流中。多有非笑者。闾阎士大失间卜墓相宅者。亦多不效云。其非郭璞,淳风则明矣。其所谓交河之福利。汉都之凶咎。世无知者。孰能究辨。堂堂国家。岂可以一匹夫荒诞之说。遽以为信。使二百年巩固之基业。百万亿奠居之生灵。忽焉漂荡于一掷哉。自此疏之入。人无固志。胥动浮言。或谓圣明。亦信此说。或谓新阙之不御。此说为之祟。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5H 页
远近惊惑。景象不佳。左道之害人国家。自古而然。高丽之末。妖僧妙清。以阴阳之说。眩惑其君。谓松京基业已衰。西京有王气宜移都。遂作新宫于西京林原驿。终有柳旵等之乱。前事如此。岂非可戒。夫壮国基祈永命之道。只在于明政刑。审取舍。爱民厚俗。修内攘外而已。苟反是道。虽逐年迁移。只速其危乱。今其言乃曰。人事之不齐。在于气数。是欲使人君不修人事。而但付之于气数也。此实亡国之言也。臣等待罪礼官。非礼之说。不敢议覆。伏愿圣上斥远妖言。以正圣心。亟御法宫。以定群疑。惶恐敢启。
[李懿信迁都上疏回启(壬子十一月)]
伏承圣批。惶恐战灼。无所措躬。怪疏一入。群情疑惑。至谓圣明亦信此说。此皆闾巷间胥动之浮言。而臣等亦冀圣明之俯察人言。前因议启之命。敢效区区所怀。并陈人言之如此而已。圣上若不倾信妖言。则国家之福也。臣等虽受妄言之诛。亦有荣矣。至于疏尾所谓昌德宫内帑库药房之设。正当 宗庙主脉最紧要处。截压山脉。非寻常之害云。此皆自平时有排设廨宇之所。非今新创。然若果有妨害。则议处不妨。而非但臣等不解风水。其说之虚实。无从辨覈。且皆阙内营建之地。或撤
[李懿信迁都上疏回启(壬子十一月)]
伏承圣批。惶恐战灼。无所措躬。怪疏一入。群情疑惑。至谓圣明亦信此说。此皆闾巷间胥动之浮言。而臣等亦冀圣明之俯察人言。前因议启之命。敢效区区所怀。并陈人言之如此而已。圣上若不倾信妖言。则国家之福也。臣等虽受妄言之诛。亦有荣矣。至于疏尾所谓昌德宫内帑库药房之设。正当 宗庙主脉最紧要处。截压山脉。非寻常之害云。此皆自平时有排设廨宇之所。非今新创。然若果有妨害。则议处不妨。而非但臣等不解风水。其说之虚实。无从辨覈。且皆阙内营建之地。或撤
月沙先生集卷之六十 第 395L 页
或存。事体重大。议大臣处置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