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启辞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3H 页
远接使辞免启辞(辛丑十月)
受 命傧接。其事极重。文章酬唱。特是繁华逸豫时故事。求之以致敬尽礼之道。则诚为谬习。 圣谕所及。实出于常情之所未料。臣惟当祗奉 严命。奔走登程。竭尽诚意。检饬一路诸事而已。第臣性素疏脱。最欠详敏。遇事无心。不能曲尽。凡于接人之际。率用此态。故其应变机警。先事候情。则虽欲勉焉。终难强为。以此侪伴中。知臣者恕之。不知臣者未始不以为疑也。盖其天性然也。臣于四五年来。连忝御前之任。昵陪宾筵。历观 天将接待之难。异于凡人。至于 诏使。则多是学士达官地分清切。风棱凛烈。其自处之道。遇我之礼。与临戎将官。气象自别。而在昔升平时。则 诏使之待我国。不甚衰薄。我国之接待 诏使。极其尊崇。时则物力丰亨。事事称情。仪式灿备。礼貌无缺。彼此交欢。未有亏损。今则天朝之责望于我国者甚隆。我国之所以接应者甚懈。前后将官军兵为我国辛苦者。未免为怠事之臣。厌久而慢待。许多接伴陪臣。或以庸流武夫。多被其嗤辱。 天将之贱薄我国衣冠。至于撤兵之时而极矣。今之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3L 页
诏使。虽非前日之将官。所带之人。必皆旧来之军兵。 诏使之自处。亢于将。官军丁之使气。甚于乱时。而西路之人。惯于例待。凋残玩愒。倍于前日。则臣虽竭诚焦思。终难济事。今日之待 诏使。不其难乎。以如此之势。以如此之时。而当之以最迂最拙之臣。深恐偾事辜恩。以负 圣上至诚事 大之盛意。受命忧悸。夜不能寐。臣欲历举此情。再有呼吁。而寒日长程。迹涉图免。用是回徨。不敢更烦。今将收拾行李。剋日戒途。而区区所怀。不得不毕陈。如不许采臣危恳。改授才能。则伏愿严谕三道监司。另加申饬。且命受臣号。令共济大事。不胜幸甚。
大行大王行状撰集厅启辞(戊申春)
顷于哭班遑遽中。庙堂以臣差撰集厅堂上。令臣撰 大行大王行状。臣辞既未获。则使臣发程日迫。不敢推诿。而臣文辞荒拙。闻见孤陋。 乾坤之大。日月之光。不能形容其万一。神魂震悸。久而靡定。壬辰以后。日记多至二百四十馀卷。考阅未易。而其前实录。则并无存焉。谨就春秋馆所藏故臣柳希春及李廷馨等私著日记。得以凭考。而年记多有阙漏。未能十之一二。 德音懿行。无从追记。诚为痛惜。姑取其存者。昼夜裒集。粗已撰次。请令诸大臣会同本厅之官。勘定删润后。启下禀裁。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4H 页
何如。
率百官从权启辞(戊申)
伏睹圣批。辞旨恳恻。臣等非不知将顺盛意之为美。而第念人之胃病。必须防之于未甚之前。药可奏功。既甚之后。则已难治矣。况人君居养。素异于凡人。而一日万机。御烦者如何。 宗社臣民。付托者如何。其不可下同匹夫也明矣。窃闻圣上自初丧以至今日。执礼刻苦。其深墨之容。毁瘠之形。不忍仰视。而朝夕 殡殿之临。扶人乃行。以至咳嗽之候。痰结之病。皆出于肺胃之积伤于内而兆见于外者也。积日弥久。则悔无及矣。即此已见之症。岂可谓之非大段也。内而近侍忧焉。外而医官闷焉。而独殿下诚笃于孝慕而不自觉耳。岂非深可闷乎。食稻衣锦。果是圣训。而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者。亦圣人丁宁之戒。伏愿上念 宗社付托之重。俯答臣民闷迫之望。
兵曹判书时启辞(戊申)
启曰。我国养兵之制。殊异于古。所谓骑兵,步兵,诸色,军正。皆是畎亩荷锄之民。不识弓矢剑铳之为何物。平居则只备木布。以供当番之价。上番者。但知奔走以应各处之役。庸残驽钝。不似军兵貌样。其不可为战阵之用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4L 页
明矣。积弊固难猝革。思之诚可寒心。 先王朝。训鍊都监设立之后。三手诸军。稍有可观。外方束伍。虽不无冗杂。而亦有成效之处。苟能鍊习不废。统领有人。缓急足以有用。惟其我国人心。久则生厌。厌则必懈。外方各官。徒有束伍之名。而几乎颓废矣。致此有由。盖守令任专民事。未免力分于戎政。而亦或有手生于教鍊。故或厌或懈。终至于废。噫。正军既难为用。束伍又皆无实。则脱有警急。何以守御。窃见 天朝。则大小州府。各有知州,知县,通判诸官以治民。各有参将,游击,备御诸官以主兵。各自专管。常时教阅。将而知兵。兵而知将。临乱有所统摄。民而养军。军而资民。调发不相侵扰。宏规伟算。诚可为万世法矣。我国浅狭。虽不可尽仿华制。当此艰虞之时。亦宜略加变通。目今奴忽连和。西北可虞。治兵养将。一日为急。若不及今规画。则无及于事矣。仍念兵乱之后。广取武举前后出身。通共二万八千馀人。此辈当初学射决科之时。大则希节钺。小则望州府。其间亦岂无奇才异等。志不但在于温饱者也。必非为一番赴防而已也。而今岁赴北。明年戍南。一生不得宁息。而小不及期。则充军徙边之罚。又继至矣。一命之官不得沾。一斗之禄不得食。破家离产。妻子不能保。冤声彻天。闻见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5H 页
矜怜。臣等常切痛悯。及忝此地而见之。则西班京职。不过数十而终岁不迁。外方边将。只有元数而出窠常罕。许多武士。调用于何地乎。常于试才时。见其才勇出众。可堪将领者。殆不可数。况其未及闻见而堙没于遐方者又何限焉。如此之辈。林立待沽。抱才莫伸。差过数年。则老而无用。终至于枯死田间。此足以感伤和气。处置此辈。诚极难矣。堂下武臣中才勇智略可堪统众者。该曹与备边司会同精择。分遣各道各官。大邑则各置一员。小县则合二三兼置一员。大则称以游击。小则称以中军备御使。领其邑束伍之军。而出身军功武学等。作为别队而咸属焉。监,兵,防御使等。第其操鍊勤慢。有显效者。或调叙京外官职。或次次升迁而参下。则计给倍仕。升出六品。且令各官优给当身及奴马廪料。如是则各邑军兵。平时可以鍊习不废。有变可以统率赴战。守令则在官调粮运饷。庶无兵不知将临急苍黄之弊。而许多沈滞武士。亦有甄拔调用之路。其于备战守鍊军兵待武臣之道。俱为便益。或以守令厌于供亿为虑。此则不然。此时各官。行人乞客。亦多馆谷。一员供奉。不至劳费。况各邑守令。每当领军赴边之时。非但官事堕废。一邑之民。倍受其弊。若设此官。则可谓坐享其安。其为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5L 页
利害相万也。此等节目。详尽磨鍊。俾无掣肘之患。则其他小小弊端。有不暇计。议于大臣。则皆以为然。令备边司磨鍊事目。定夺施行何如。
受由复 命日启辞(己酉十月)
臣敢将私悃。仰渎宸严。 圣恩如天。特许宽暇。并赐驿传及祭需。荣及朽骨。感彻幽明。兢惶涕泣。不知所达。因窃伏念。谒告从外来者。辄白异闻。古事也。今岁饥荒。有口者皆言。而亦不知至于此极。及到村野。惨不忍见。此正秋穫登场之日。而民皆草食。室如悬磬。白昼杀越之贼。已发于处处。老弱填于丘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正为今日道也。救之之策。不过移粟。 朝廷讲之已熟。两湖牟豆。已为分贷。甚盛举也。第移转之谷。自前无实。船运之际。浥烂躏踏。或腐朽不堪食。或欠缩非实数。民多谷少。所受不敷。而受来之处。远或四五息程。赍粮往来。动经数日。奸吏又从而渔夺之。屑越花消。卒至空橐而归者居半。既是国谷。例为还籴。明年将必叩数责纳。齐民未蒙实惠。而反有虚赋之害。臣闻野老之言。所受牟豆。既如是无实。前头又有移粟。则皆欲赂吏以图免受云。移粟赈饥。王政之最先。而其流之弊。乃反至此。诚可叹也。今但尽除杂役横赋。以宽其力。虽橡实豆叶。使民得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6H 页
以安坐而食。此为救饥之上策。若扰之则难救矣。宣惠厅收米。今方督纳于民。此虽民情之所便。而以今凶歉。办出极难。秋既知此。况明春乎。臣曾闻统营屯租数万石及诸般作米。赈恤使今方船运云。将以赈民也。臣之愚意。此谷姑勿分给。除出作米。以为宣惠厅收米之用。而尽减畿民今秋与明春所纳收米。则民无往来虚受之弊。且免办纳劳费之苦。民始蒙实惠。而赈恤之策。无过于此。与其给之而还纳。无宁不给而无纳也。若以为国谷不可空弃。则待丰年还纳。亦似无妨。其已给牟豆。亦令有司另议处置。则饥民庶慰其心。臣目击耳闻。食不下咽。敢陈出位之言。僭越极矣。而倘或因此而民得蒙一分之惠。则臣虽受罪。亦幸矣。惶恐敢启。
实录都厅堂上时启辞(己酉)
上年冬间。总裁官启辞。以为实录厅故事。堂上郎厅分三房。各取史氏之书而笔削之。又有都厅堂上郎厅。取各房笔削之记而證正之。以臣待罪文衡。差为都厅堂上。夫润色文辞。作为一代成书。非臣芜拙所可堪膺。而旋念笔削大旨。各房既已纂修。上有总裁。自当勘定。臣之为任。则只是考校其阙误。补成其文语而已。以此冒昧迟回。不敢烦渎控辞。近因朝家连有大礼。臣之本务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6L 页
多事。日不遑暇。且待各房纂修。方可始事。故臣姑不敢下手于其间。此是传后莫重之书。虽文语间删润。实非孤陋寡学所可独当。而况三房之所纂修。卷帙既多。则以一人而兼察。筋力精神。亦所不逮。疾病事故。人所难免。深恐力绵役钜。完局未易。古人所谓头白有期。汗青无日者。不幸而近之矣。故事之必以一人为都厅。有难详知。而设有故事。今此实录。比旧倍多。决难胶守前规。请令总裁官加出一二员。俾得同议證成。分番莅事。不胜幸甚。惶恐敢启。(因此。命以提学申钦加差同察。)
请寝恭嫔祔庙启辞(庚戌闰三月)
伏承 圣批。以情事略陈为教。臣等不胜惶惑之至。自古帝王。尊崇本生。非止一二。其是非得失。 圣上固已洞烛而泾渭之矣。情之所发。宁有其极。直以礼为之大防。违越乎礼。则贻讥于亲。而斯不得为孝矣。 皇朝孝宗皇帝当太皇太后周氏之丧。教群臣曰。宗庙事。系关纲常极重。难以毫发僭差。太皇太后鞠养朕躬。恩德深厚。朕何敢忘。但此是一人之私情。今若从祔。是从朕怀起。诚恐后来僭乱无度。此事行之。则违先帝之意。又违群臣会议。会议犹可。奈先帝何。先帝为重。祖宗之敕为尤重。大哉其言。诚可为帝王万世法矣。今日廷臣欲使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7H 页
圣上显亲之道。不至于越礼僭差者。是亦群下引君当道之诚。夫岂有一毫裁损之意哉。位号之大。礼典之隆。群臣既承 圣意。已成追孝之至情。若至于祔。则事关宗庙。礼严神人。虽 圣上亦难以私情自专。臣等宁碎首天墀。决不敢承命也。 圣上既知其知此。故一闻该曹之启。遽寝祔庙之命。以至祭礼等节。亦皆采询礼官之论。参酌情文之宜。礼成新殿。命涣中外。举国臣民。孰不钦叹。言官朴直之言。虽或过当。激而作非。夫岂中节。况别庙之礼。既上告 宗社矣。又诞告多方矣。此诚百代之所瞻仰。后王之所法式。宁可因一时喜怒而卒然变礼乎。敕使压临。寮庶遑遑。而三司伏閤。群宰盈庭。相持经月。气象不佳。不料 圣上乃有此举措也。臣等聚首忧惶。不知所处。伏乞 圣慈快从公论。使莫重典礼。不至贻讥于万世。不胜幸甚。
请寝馆儒削籍禁锢启辞(辛亥四月○时郑仁弘上劄。侵辱两贤。馆学儒生。削仁弘青衿录。 上怒命首倡儒生削名儒籍。禁锢终身。公为知馆事。与同知事郑公昌衍,申公钦同启请寝。)
启曰伏睹 备忘记。倡议儒生查覈以启。又 命削名儒籍。禁锢终身。臣等相顾错愕。不知所处。郑仁弘之劄论。虽出于为师辨明。而措语之间。诋斥儒先。无复顾忌。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7L 页
则士心之齐愤。在所必至。而至于削青衿录。亦非臣等之所料。 圣上之骇异。固矣。然其本意则不过曰两贤臣。即我东方之程朱也。宗师追慕之诚。实出于举国公共之论。从祀之请。四十年来。无一人异议。而今遽有倡言排之者。不可不深恶痛绝。而韦布之人。无以示斥之之意。宁欲削其名于青衿。不与之同籍而已。群情愤慨之极。自不觉其过激。安有一毫弄权之为哉。夫士可杀。不可辱。一士尚然。况多士乎。自古人君之待士。虽或有狂狷不中者。未尝不优容宽假。不使消沮。诚以士气一摧。国脉随断。机关所系。岂不大可惧哉。自闻查覈之 命。数百儒生。争称首倡。咸欲骈首受罪。愈往愈激。至于捲堂辞庙。馆学俱空。典仆老少。号哭道路。瞻聆震惊。景象愁惨。不图 圣明之下。乃见此事也。既无查出之路。许多儒生。其安能尽为禁锢乎。慰谕镇定之外。更无他策。伏愿 圣上少霁天威。亟寝成 命。使二百年栽培养育之士气。得免一朝坠丧。国家幸甚。臣等俱以无状。忝在馆职。不胜忧懑之至。惶恐敢启。
宾厅请勿还移庆运宫启辞(辛亥冬)
臣等敢将盈庭合辞之恳。以达举国公共之论。 天听邈然。圣批严峻。臣等聚首惶陨。若无所容。国家不幸。遭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8H 页
无前之变。行宫草草。权设于闾阎。非但卑湫浅狭。不成模样。此即凶贼作阵屯据之所。其腥膻污秽。诚不宜人君一日寝处于其室。只以还都之初。草莱灰烬。无所寄寓。姑为临御耳。 先王常下教曰。此室决不忍久处。旧宫城内。虽略构草家。欲为移寓。昔卫君茇舍于漕。虽草屋何妨。此是何时。敢大厦乎。 先王不欲久居行宫之意。盖至如此。至今思之。孰不悲感。经营未久。弓剑遽遗。至 圣上乃能重建法宫。使未死臣民。得以重睹肃穆轮奂之盛。 圣上遹追之孝。重恢之烈。真可以有光于先王。有辞于 祖宗。端临受贺之日。中外臣民。拭目耸观。抆泪相庆。太平之基。始于今日。自闻还移之 命。毋不惊骇失色。莫究所以。人心如此。天意可知。昨日圣批。以为此非系 于国家大事。而廷争渎扰。为臣等之罪。臣等之惑。滋甚焉。人君动静。虽小必慎。况此四殿移御。何等大事乎。行宫内外各司。皆是闾家。移御之后。或撤移无馀。或旧主还入。今若还移。则不得不更黜奠居之旧主。另起修葺之新役。当此严寒。怨咨盈路。此亦细事。有不可计。盖自移御之前。闾巷间相传之说。咸以为不久还御。及闻此 命。又咸以为还移之后。则必不御法宫。夫以常情论之。则竭一国财力。重建新阙。择吉临御。似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8L 页
无迁移之虑。设或还移。不过为 慈殿一月间耳。必无永还之理。而无识不根之说。若是喧传。前既偶然相符。此后乌得无疑。使蚩蚩之氓。有以测度 圣上之浅深。岂非不幸之甚乎。旬月之间。旋御旋移。上告 宗庙而不念。下谕八方而不恤。三司论之而不顾。举朝争之而不听。每教之以自内裁定。古人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岂有外庭之所不谋。群情之所失望。而独谐于宫中乎。人君为国。只在顺逆天命。离合之机。实系于此。臣等之意。今日国家大事。无过于此。渎扰之诛。固所甘心。 慈殿还移。若因拘忌。则在 圣上虽出于不得已。而永移之期。只在岁后。则其间月馀。时或往来问安。岂至于久旷。又何有难便乎。请加三思。亟寝成命。
大提学时启辞(癸丑春)
启曰。凡制诰之文。内翰分定于知制教。自政院勘定入启。而紧重之文。则大提学分定。或自制以用矣。今此功臣教书。都监特令来示于臣。盖以重其事也。厥后有令臣勘用之教。昨日又 命臣十分详察勘改。俾王言有章。臣庄读感惕之外。窃伏思惟。文章与时渐下。语意间疵病。虽难一一责备于仓卒。而大槩制诰之体。大异于古昔。惟卿惟尔之下。称誉本官。不过数三句。仍略叙所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9H 页
以录勋之实。可也。今则多逾数十句。或并及时事不衬贴繁冗之语。此岂 君上命臣下之辞乎。看来不觉骇讶。词臣所制。不敢容易訾议。而窃叹者久矣。今承 圣教若是其丁宁。未启下之文。则当与词臣商确勘定。已启下者甚多。并令制官知此意。而参酌删改。付标为当。今后王言。令知制教务令严重简约。勿致烦杂何如。
私庙丧礼百官庭请启辞(丙寅)
臣等为 殿下。治 殿下之亲丧。凡物之附于身附于棺者。惟当必诚必慎必丰必厚。仰体 圣上所自尽之至情。而至于系关名分礼节之间。苟有一毫踰越。则不得不冒死陈辨。不避渎扰者。诚以大防一坏。贻讥后世。非细事也。礼。立丧主。为治丧第一条。丧主既定之后。诸礼当有次第矣。 殿下自拨乱入承之日。为 宣庙之后。受 祖宗付托之重。为 宗社臣民之主。决不可复为私庙之主。 大院为百代不迁之位。绫原为继别之子。今日立丧主。舍此而谁。光武崛起于汉统已绝之后。上无所受。而朱子犹以舂陵私庙。不立伯升子为后而非之。况今上有 慈殿。家无二尊。绫原之为丧主。事理明顺。至今持难。诚所未晓。丧事有序。一或迟误。节节差谬。事甚急迫。敢此更渎。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9L 页
备边司启辞(戊辰八月右相时)
启曰。事不着实。有始无终。为今日之痼弊。朝廷不尊。令出惟反。亦今日之弊习也。朝堂之令。或废于六曹。六曹之令。不行于州县。承传及启下公事。未免为一张休纸。实惠之不及于民。实事之无补于国。皆由于此。曾见六曹凡有施设及判决等事。一番行会之后。事务日积。无复领察。或官员递易。新旧换局。费心料理之事。终归于虚地。或掩置而不行。或暂行而还废。或已捧于民间。而不入于国。或既减于前。而仍存于后。竟为贪官猾胥之囊橐。诚可寒心。今后六曹凡有启下施设等事。行会该司及各道者。每朔单抄成册。行未行缘由。一一关报于本司。而本司郎厅。分掌各道及六曹。凡紧关启下行会公事。亦为单抄成册。如有稽迟不便。废阁不行者。该曹及该道官吏。摘发治罪。庶使民蒙实惠。事有实效。敢启。
备边司待罪启辞(三公联名)
伏见备局回启 批答。读之未了。不觉心神陨越。臣等虽暂闻闾阎女子入内之说。而未得其详。不敢别为陈启。及见李命俊上疏。始知果有是事。敢于回启之中。略陈区区所怀。此不过防微之过虑。夫岂有他肠哉。 圣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平心而察之。虚己而受之。是实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0H 页
圣人包容之大度。今乃以勒定成罪。愤怒等语。折之太过。人臣负此罪名。岂可自立于覆载之间乎。臣等疲庸。虽不足顾藉。窃恐辞气之间。有所忿懥。不得其正。而大有损于 圣德也。是皆臣等诚意浅薄。言不见信之致。不胜惶恐之至。敢来待罪。
以罗万甲等罪状下问领右相回启启辞(己巳七月)
伏见筵中启辞。有询问臣等议启之 命。臣等俱以衰拙。公退卧病。罕与人接。朝论是非。昧昧无闻。年少之辈。虽有屋下说话。臣等未曾闻知。罗万甲邈然后进。来往不熟。而其父级行谊出人。且是故臣郑晔之婿。故臣等常以故人子弟待之。知其本品良善。且有计虑。当官尽职。任怨不避。虽似少戆。长处颇多。意谓早晚用于事功之人。至于主张时论。专擅取舍。则渠以微末小官。虽欲为之。孰肯采用。大槩年少之人。设或有不慎言语。妄论是非之事。而既云迹则未著。难以成罪。僚相筵中所陈。以未著之迹。加以谴罚。恐有伤于政体。姑令补外。使之自省云者。亦此意也。今若以言语之失。遽施谴罚。恐人心不安。亦非 清朝美事也。且金世濂事。未知曲折。既有訾议。则姑停清望。未为不可。旋知其情实。则便是无瑕之人。因前收用。固无所妨。金堉之初自发言而后言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0L 页
不可终弃者。亦出于前后所闻之异。似非大段罪过。惟当镇定裁抑。以为寅协之图。实为今日之先务。臣等所见如此。惶恐敢启。
与领相诣宾厅启辞
启曰。昨日伏承 下询。敢以区区所怀。仰渎 天听。辞不达意。诚未格天。非但未蒙采录。至有流窜拿鞫之 命。惊惶惭腼。措躬无地。敢来待罪。仍念臣等虽无状。备员大臣之列。镇定朝著。裁抑浮薄。乃其职也。苟有专擅朋比之人。则岂不思深恶而痛绝之乎。臣等老病昏聩。未闻有如此之事。昨见筵中启辞。亦曰但有其渐。而迹则未著。不可遽施重罚。姑令补外。使之自省云。故臣等亦以此意覆启矣。臣等以白首垂死之日。岂有私护一二小官。自陷于罔上之罪乎。自古未有以言语罪人而能服人心者。盖言语无形。非如事为之有迹。苟不察言之轻重。而遽加重典。则其流之弊。有不可胜言。无乃 圣上未之深思也耶。且伏睹 备忘。有巨奸主张之教。是举疑朝廷也。 圣明之时。安有此事。诚恐人人危惧。气象沮丧。非细事也。伏愿 圣上俯察群情。少霁严威。使臣邻和协。朝著镇静。不胜幸甚。惶恐敢启。
请椵岛罢兵启辞(庚午六月)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1H 页
兴治之来。迟速难期。三军暴露。粮运不继。难处之事日滋。可忧之端非一。臣等日日聚首。反覆相议。未得长策。伏见郑之羽状启及阁部咨谕。兴治归命待罪之本。似已转达。 圣旨令谅机抚慰。阁部令招安镇定。兴治持此数语而来。在我亦不可不禀命而径自诛杀。然因此而无端罢兵。则彼必自称受命。有若无罪者然。而含憾于我者深矣。宜令两帅臣耀兵临岛。通文于兴基及岛中将士曰。刘兴治擅杀主将。又杀 王人及无罪将士。岛中汹汹。皆言兴治叛 天朝劫诸岛。将犯登州。又云率众投胡将东抢。人皆荷担。故我国不得已收集两西军兵。以为问罪应变之计。今者使臣自 中朝捧敕而回。孙阁部备言兴治待罪投诚。移咨国王。待以不死。倘或越干掫逆颜行。便可奉 皇灵而讨之云。故今将罢兵。共保同舟之义云云。以此意善为措辞。开谕抚定。则伸缩之权在我。而兴师之大义。可以暴白于彼此。渠等必皆知感。日后之虞。亦可少纾矣。惶恐敢禀。惟在 圣明裁断。
宾厅启辞(辛未四月庭请时)
启曰。今此典礼。实是无前变礼。故 圣上每以无据为教。臣等虽甚蒙陋。亦尝寻绎经史。窃相讲讨。岂敢杜撰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1L 页
臆见。妄为渎扰乎。臣等请以经史中可据之文。更为略陈。丧服小记曰。父(父字下当有为士子)为天子诸侯。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服犹不可加。况加以名位乎。仪礼曰。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疏曰。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别子也。又曰。公子之为大夫者。不得祔于先君之庙。此则经传之明文也。汤之太甲。周平王之孙桓王。皆以孙继祖。而未见有为其所生追崇入庙之举。汉宣帝追尊悼考。程子谓之失礼乱伦。范镇讥其以小宗合大宗。哀帝欲追尊定陶恭王。师丹曰。子无爵父之义。光武立四亲庙于舂陵。名号无所加。朱子称美之。弟子何叔京曰。此固善矣。不若以伯升之子为后。朱子曰。此论最正。此则前代之得失也。程子于濮议曰。要当揆量事体。别立殊称。使其子孙袭爵奉祀。则于大统无嫌贰之失。而在本生。亦极尊崇之道矣。司马光曰。秦汉以来。有自旁支入承大统。追尊其父母为帝后者。皆见非当时。取讥后世。不可为法。只宜尊以高官大爵云。小宗之不合大宗。如是其严截。而既曰子孙袭爵奉祀。则其为私庙。而支子主祀明矣。既曰见非取讥。则其不得追崇入庙明矣。此则先儒之定论也。大槩士大夫家。则祖孙不相为后。帝王家则专以宗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2H 页
统为重。虽以兄继弟。以叔继侄。嗣服之后。则便有君臣之义。父子之道。春秋传曰。闵公以弟先立。僖公以兄继闵。先儒以闵,僖之于文公。当为祖祢。是僖公当以弟为祢庙。而文公又以叔为祖庙也。朱子作周庙昭穆图。孝王以懿王为昭。是以叔(叔以从子为)祢庙也。夷王以孝王为穆。是从孙以从祖为祢庙也。祢庙之无定位。于此可见。孔子曰。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不践其位。则不得与于其统。不与其统。则不得列于其庙。今若以私恩追崇大位。则非但于宗统有所压屈。于庙制有所妨碍。昭穆之序。有升则当祧。欲升不当升之私亲。径祧不当祧之祖位。则抑恐有乖于尊祖敬宗之道也。 德宗大王虽未及践位。受 命册封。曾为世子。礼所谓合立为君。与今事例。似不相同也。或以为 圣上以 宣庙之孙。为 宣庙之后。与为人后有间。臣等反覆思之。未信其然也。我 圣上拨乱反正。仁孝功德。奏闻 天朝。入承大统。上继祖体。为宗庙之丕子。则与为人后。其理实同。其义尤重。名正礼顺。事光前古。典礼之讲定遵行。今已八九年矣。我国素多议论议礼。本知聚讼。虽或有异议。是果何等大礼。轻易挠改乎。宋户部。未知何人。而其言亦云义起之论。莫重之礼。其可以义起为定乎。我国素称礼义。亦有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2L 页
文献。今乃不谋卿士。不恤国言。径情直行。奏请 天朝。臣等之惑。至此而滋甚焉。 天朝于外藩之事。必不细加商量。虽或勉从。而传播天下。其于具眼者之讥议何。伏愿 圣明深思精察。务得中正之礼。亟寝奏请之命。
宾厅启辞(辛未七月。礼曹郎厅。以领右相意。入启。)
启曰。以礼曹粘目延平府院君李贵劄子回启。令庙堂议处事。启下于政府矣。臣等于此礼。与李贵,朴知诫论议不同。愚陋之见。已尽于前后启辞中。 圣明想已洞烛。今不敢更有他议。今因议启之 命。敢以区区所见。略复陈达。李贵劄中主意。以追崇入庙为正礼。而历举周家追王三王。夏禹之郊鲧。程朱之论僖祖以为之證。而殊不知此皆创业之君所为与继世之君事体悬绝。乃欲强引。论今日之礼。不亦左乎。夫创业之君。名位是已之所自有。宗庙是已之所自立。则其于追尊祖考。可以得伸其至情。而无所压屈。故虽追崇位号如大王王季。可也。不追崇而庙飨之如祖绀以上。可也。继世之君则不然。承祖宗之位。奉祖宗之庙。乃以私恩尊其私亲。列于祖宗之昭穆。是为以亲亲而害尊尊。其是非得失。不辨而明矣。故周公虽追尊三王。而周家礼制。后世嗣王。皆不得追隆其亲。此非的然之明證耶。至于昭穆之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3H 页
说。既有春秋之定制。四传之明文。朱子之图说。当其常则用其常礼。处其变则从其变礼。要以不失经义可也。朴知诫礼说。藤葛支蔓。以臣等浅识。多未解见。然推其大意。则盖执着仪礼注疏中所谓如其亲服及得立五庙等语。以为今日入庙之證。仪礼所云。乃始封之君。不可援以为例也。又曰公子之子孙。封于本国。以承先祖之祀。则可以立太祖庙。夫子孙封于本国。则太祖之庙。固当自前世而已立矣。岂待今日而始立之乎。又曰。诸侯五庙中。公子公孙公曾孙相杂而居之。岂有帝王庙中人臣杂居之理乎。只此一款。令人见之。已足骇叹。大夫不得祔于诸侯。诸侯不得祔于天子者。乃是礼经明文。而先儒释之曰。进而祔之。君臣乱矣。不得祔于诸侯天子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若如知诫之论。则此等礼文。不足法乎。至于无祢庙二高祖之说。虽不干于追崇之礼。大槩以士大夫家高曾祖考继序之常礼言之。则此固然矣。帝王家则专以宗统为重。故所谓祢庙。遇其常则高曾祖考。自有其序。遇其变则或以弟为祢。以侄为祢。当宁之第一代。当为祢庙。非必以考位为祢庙也。殿下既上受 天子之命。直承 宣庙之统。 宣庙当为祢庙。以继体言之。则 成庙虽在四代之中。论其属
月沙先生集卷之二十七 第 13L 页
则当在 高祖之上。而反正之初。祝辞仍其故号。未及釐正。今若改其属号与以上 列圣祝辞同其式例。则变而不失其正矣。敢启。
宾厅启辞
臣等俱以无状。备员鼎席。当此艰危。未效涓埃之补。惟以厌闻之说。连日渎扰。既不能匡救阙失。又未即完定大礼。臣等死罪死罪。仰惟 圣上诚孝出天。追显之情。久而弥笃。至有一刻不得安心之教。每一捧读。不觉泪滋。臣等虽甚顽钝。亦有知觉。岂不知将顺则慰解 圣心。强执则益触 天怒。而犹不知止者。此乃莫重之典礼。莫大之举措。讲定之际。若或失其中正。则恐贻后世之讥。非事君尽礼之道。用是陈列。冀回 宸听。而伏睹前后 批旨。极严且峻。实非圣人中和之发。至于营私报憾。奔走攻治等教。殆非臣子所忍闻。礼说多门。本如聚讼。所见虽或异同。平心讲讨。则自是公是非。此是何等事。敢容私意于其间乎。人心沮丧。朝野震怖。此岂国家之福哉。臣等不胜忧闷。敢此并达。伏愿 圣明留神澄省。快赐一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