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大学讲语(上)
大学讲语(上)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6H.gif)
癸巳春。 天朝经略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桐江宋公应昌。按节东来。移咨本国。令选书筵讲官文学之士数三人。来候幕中。讲论道学。司书黄慎,文学柳梦寅及余。皆以春坊讲官。实膺是选而往。经略礼遇甚隆。军务之暇。间日相接。辄讲大学旨义。盖 天朝多尚陆氏之学。经略学于王阳明之门。欲观我国学尚。每于讲时。力诋程子以亲民作新民之误。至曰大学一篇大义。都在亲民上。余等极陈朱,陆之辨。经略令余等制大学讲语。自经一章至十章。逐章作注。如大学衍义。余等曰。我国尊尚程朱。虽新学少儿。绝无他岐。曾书妙旨。程朱两夫子。讲定发挥。靡有馀蕴。而先儒诸说。俱载集注。此外何敢赘一语云。则经略笑曰。贵国学尚如此。则诸公虽不必变易前学。但可从所学而著说。资我讲劘耳。第不宜蹈袭固儒陈言腐语。以流出胸中者。别成一书为当。余等制第一章讲语以呈。则经略自制一篇。令从事参谋官河间府通判王君荣。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6L.gif)
经一章讲语
人于有生之初。便有一个光明正大底物。根于天命而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7H.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7L.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8H.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8L.gif)
附王通判讲语
夫人方在幼稚。既养以小学之规。及其渐长。则脩齐治平之责。皆萃一身。不可不学大人之学。大学之道何如。盖天地生人之初。便有一个光明正大底道理。炯然在中。无少昏昧。洞澈虚灵。万理咸备。是人所同得之理。可以脩己。亦可以治人。万事万化之源。至圣至神之极。皆起自吾一心中。是其本明之体也。惟其气质之禀梏于前。物欲之私蔽于后。此德之明。未免日就昏蔽。然其本体之明。未尝不发见于日用之间。苟能因其发见之端。体认充广之。以复其光明之本。则天之赋于我者始全。我之禀于天者无亏。而大人之体备矣。然此理天所均赋。此德人所同受。非有我所得私。今我即幸先觉。复明其德。则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于人。使天下同有是德而不能自明者。皆有以革其旧而新之。是所谓明吾之明德。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大人之用周矣。然明德新民。莫不各有事理当然之极。十分尽头底道理在。此乃至善之所在也。未至此地则必求其至。既至此地。则必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9H.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39L.gif)
传首章讲语。 释明明德。
经文所言纲领条目。既已详尽。而于传文。又杂引经传之语以證明之。所以发挥经旨者也。其曰克明德。其曰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0H.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0L.gif)
圣经既揭大学之道。曾子复杂引经传。作为传文。以发挥圣经之旨。首章释明明德意曰。我之所得于天者为明德。人或昧之而不能明。惟文王能明之。缉熙之德。无一不明。武王以大人之学望康叔。故于康诰。述文王以儆之。天之所赋于我者为明命。人或忽之而不能明。惟成汤能顾諟之。懋昭之德。无时不明。伊尹以大人之学。望太甲。故于商书。述汤以儆之。自本体之大而言。为峻德。人或以私欲狭小之而不能明。惟尧能明之。为钦明为光被。全体无不明。史臣纪万世大人心学之源。故于帝典阐扬尧德以示之。合而观于三书之言。其言圣德。无非吾自有之理。其言圣学。无非吾自尽之功。康诰言克明。我自明其德也。太甲言顾諟。我自顾其明命也。帝典言克明。我自明其峻德也。天生帝王一德之外。无他赋。学在帝王一明之外。无二功。世有古今。而此德此明。不以古今异。德有性反。而此德此明。不以性反殊。于三书而知三圣无不同也。于三圣而知先圣后圣无不同也。帝典王谟。正与圣训互相发。则夫子明明德之说。从来远矣。入大学者。将上嘉唐虞。下乐商周。其于明德之学。尚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1H.gif)
此一章书。所重在末句。三引书。只轻题。过克明德顾諟明命克明峻德。俱无工夫。三圣人明德。俱是自然的。
传二章讲语。 释新民。
此章释新民之义。而首引盘铭日新之语者。盖不能新己之德。而能新其民者未之有也。故先言自新之事。以为新民之本。所以承上章自明而言。起下文作新之端也。古之圣贤于日用动静之间。未尝不常加戒惧。犹虑其一念之发一事之微。有所怠忽而或有遗忘。故必铭自警之辞于常用之器。因其事而致戒焉。盘者。所以沐浴吾身之器也。吾身本洁。而尘垢污之。则必先濯其身而致其洁。然既洁矣而洁之之功。有所间断。则此身之污。犹夫前也。故又必因其已洁者而日日洁之。又日洁之。然后吾身常洁。而不复为尘垢之污。亦犹吾德本明。而利欲昏之。则当洗濯其心。以致其新。然既新矣而新之之功。有所间断。则此德之昏。犹夫前也。故又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然后吾德常明而不复为利欲之昏矣。此汤之所以铭其盘以自警者。玆乃自新之极而新民之本也。然而所以新民者。亦非推吾之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1L.gif)
附王通判讲语
此章释新民。盖新民之道。本诸身徵诸民而达诸天命者也。成汤尝新商之民者。然使己德不明。何以为新民之本。故其铭之盘者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心之蔽所当明。犹人身之垢所当去。诚能一日之间。励存养省察之功。有以洗心而浴德。是固能日新矣。然人心之出入无常。天理之存亡甚易。尤当因其已新者。日日新之。又日新之。而继其功于不息焉。斯则大德懋昭而新民之本立矣。武王尝新周之民者。然民非振作。何以励自新之机。故其告康叔者曰。作新民。昔为商民染纣之习。固污浊之民也。今为吾民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2H.gif)
传三章讲语。 释止至善。
夫德之在己而当明与夫在民而当新者。固已得之于天而无待于外矣。然其所以明而新之者。苟不能止于至善。则其何能尽天理当然之极。无一毫人欲之私哉。是以庶物庶事之间。莫不各有当止之所。故于此章五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2L.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3H.gif)
附王通判讲语
传之三章。释止至善。盖谓至善之理。散之民彝物则。而会通于圣人之心者也。玄鸟之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可见物莫不各有所当止矣。缗蛮之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孔子说诗而叹曰。黄鸟尚能知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之知止乎。此可见人当知所止矣。观之文王。正是止至善者。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盖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与国人之信。皆至善所当止者。文王则为君止仁。为臣止敬。而安于君臣之至善焉。为子止孝。为父止慈。而安于父子之至善焉。与国人止信。而安于交国人之至善焉。文王之敬止如此。学者即此以究其蕴。而又推类以尽其馀。则于天下之事。皆知其所止而得止于至善矣。以明明德之止至善言之。淇澳之诗曰。瞻彼淇澳。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3L.gif)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4H.gif)
传四章讲语。 释本末。
夫事物之当为者。莫不有本而有末。本者所当先。而末者所当后也。故欲末之治。则必先治其本。本之不治。而能治其末者未之有也。苟能先其所当先。后其所当后。则可谓知本末之序矣。此章所谓听讼使无讼。即明明德新民之本末先后也。盖圣人之听讼。固无异于众人。唯其真知实践。意诚心正。所以自明其明德者。无非止于至善。故自然有以薰陶渐染。大服民之心志。能使无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4L.gif)
附王通判讲语
此引夫子之言释本末。见圣经物有本末之论。自夫子发之。亦自夫子他日之言徵之也。昔者。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夫讼者之人。无情实之人也。讼者之词。虚诞之词也。圣人能使无情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果何脩而得此哉。盖由圣人物格知至。其心明矣。明则有以察天下之伪。故民自畏其明。意诚心正。其心公矣。公则有以服天下之心。故民自畏其公。此讼所以不待听而自无也。夫民无讼者。民德之新也。使民无讼者。己德之明也。观使民无讼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5H.gif)
重在使无讼一句。使字。内含明德意。无情句。是申无讼。大畏句。是申使字。此章与论语不同。论语以听讼无讼分本末。此以明德新民分本末。故听讼句全轻。只在无讼句内。见出本末。
传五章讲语。 释格物致知。
形于两间者皆物也。而所以为物者皆理也。即乎物而究之。则莫不各有所以然与夫所当然。其所以然所当然者。皆是理也。无物而理不在。以其常而言之。则耳有闻之理。目有见之理。父之当慈。子之当孝。天地之所以高厚。鬼神之所以幽显。凡可以昭昭易见者。皆是也。以至一草木之细。一毫忽之微。即一物而有一物之理。即一事而具一事之理。天地间无无理之物。有理者。皆所当穷也。然心外无理。理外无物。此理之用。散在日用万殊。而此理之体。本乎吾心。方寸之中。一物不穷。则此心阙一物之理。一事不穷。则此心阙一事之理。理有不穷则知不尽。知有不尽则心不纯。昏昧杂扰。驰心于虚无阻险之域。其于遇事接物之际。不能真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以之意不诚。以之身不脩。以之为天下国家。无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5L.gif)
夫为学莫先于致知。致知又在乎穷理。是盖大学始教之功。而第一件下工夫处。由此而诚意正心。至于治国平天下。皆自此中做出来。舍此言学。便是无头。故程子于此说之最详。其所以发挥经旨者靡有馀蕴。而朱子又因其说。以补传文之阙。其语意明白。开说深切。固已吻合乎圣经。非他说所可拟议。况经文既载八者之目。传所以发明经文者也。则独于格致上阙然无释。盖无是理。推之以传例。序不可躐。考之以理趣。义有所据。是其简秩虽紊。而条目不可紊。文义虽阙。而工夫不可阙。则固不可诿以无传而置之于疑信之地。遂废之不讲也。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6H.gif)
大学传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乃今亡失。不可复考矣。然格物致知。乃学者最初用力之地。于此不用其力。则诚正脩齐之功。皆无由启其端。是此传诚不可缺者。二程夫子始为立说。以开圣学之源。朱夫子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经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盖言人欲推极吾心之知。使无一毫不明。则当随事随物。以穷其理。使无一处不到可也。所以然者。何也。盖人心本体。至虚至灵。本欲自然之知。而天下万事万物。虽纷纭散殊。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心虽在内。其理实周于物。物虽在外。其理实具于心。惟于事物之理有未穷。故吾心之知有未尽耳。是以大学立教之初。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事事物物。各就吾心所已知之理而益加穷究之功。以求到极处。必真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如此日积月累。至于用力之久。忽觉一旦之间。玄解神悟。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理外而规模之大。内而节目之详。精而细微。粗而浅近。所见无所不到。由是吾心具众理之全体与夫应万事之大用。无有不明者矣。夫至于表里精粗无不到。此谓物无不格。至于全体大用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6L.gif)
此章当分五段看。言欲一句。是释格致之义。盖人心六句。是推格致之由。是以大学始教(教字下当有至)以求至乎其极。是详极致之功。至于用力之久。至无不明矣。是推格致之效。末二句。就其效而结之也。此谓物格。指表里句。此谓知至。指全体句。先儒以此章为梦觉关知之始事。
传六章讲语。 释诚意。
夫格物知至者。既知为善去恶。而吾心之所发。或有不能实用其力。则其所知者。亦不得为真知实见。而思虑之间。真妄错杂。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既致其知。又不可不诚其意也。盖人孰不欲为善。亦孰不欲不为恶。而卒不免徇外为人。苟焉以自欺者。患在意之不诚也。如知善之当好。而不能无不好者存于中。知恶之当恶。而不能无不恶者藏于内。则自欺孰甚焉。惟当著实用功。克去己私。存养省察于一静一动之际。戒谨恐惧于不闻不睹之中。禁止其一毫自欺之端。精到于十分真实之地。使其好善则如目之好好色。恶恶则如鼻之恶恶臭。其所以好之也。求必得之。不得则不措。其所以恶之也。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7H.gif)
附王通判讲语
此章书首节。言诚意之功。而要在慎独。二节言不能慎独之弊。三节明独之可畏。末节指能慎独之验。通章以慎独贯。盖谓诚意之学。必去其累乎意者而诚始著。又必审其起于意者而功始决。君子既加格致工夫。则于善所当好。恶所当恶。皆知之真矣。特不能实用其力。以真好恶之。是自欺也。诚其意者。惟戒此而已。一有所恶。毋自欺。其恶也务决去之。如恶恶臭之真恶。此谓自快足其真恶之心。而恶恶之意可诚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7L.gif)
独字。非独居独处。心中发动一点念头。人所不知而我所独知。乃为真独。慎字。只承欺字一边看。盖欺与不欺。我所独知者也。自慊以上。释诚意之义。慎独则示人用功下手处。诚意工夫。只是一个慎独。慎独便是毋自欺而自慊。毋自欺而自慊。便是能诚。更无两层。
小人不知慎独。方未见君子而閒居时节。其为不善。无所不至。及见君子而后。厌然愧耻心生。掩其真实之不善。而著其虚假之善。彼固以为君子可欺而有益于掩且著矣。不知善非素有。必不可以袭取。恶非本无。必不可以掩饰。自君子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夫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徒费其机心则何益矣。此谓不善诚于中必形于外。皆由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8H.gif)
诚中形外。只订上恶不可掩一边。故君子句。与上节不同。此则重鉴戒小人意。
大惟君子为能慎独而小人不能慎独者。惟不知独之可畏耳。曾子平日有言曰。幽独之中。人皆以为莫予视莫予指也。不知吾心无意斯无视。苟吾之意随心而起。则吾之视。即随意而起。殆昭然十目所视者矣。吾心无意斯无指。苟吾心之一萌于意。则吾之指。即萌于心。殆显然十手所指者矣。其动在方寸。而其几显露昭著若此。是天下之大可畏。尽伏于不足畏之中。乃知暗室屋漏。皆当戒谨。深宫燕閒。皆当恐惧。信其严矣哉。不严而不慎。犹之可也。其严如此。可不慎乎。此而不慎。是十目不足惮。十手不足畏矣。有人心者。可不惕然思耶。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止是自己真知意。亦不是如十视如十指意。盖幽独之中。真有十目之视。十手之指。昔人有言欺心暗室。鬼神电视者。即此意。
月沙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82A/ITKC_MO_0282A_A069_448L.gif)
君子不徒鉴于不诚之弊。而尤有徵于能诚之验焉。彼富则必能润屋。能诚意而有德。则必能润身。身之主宰为心。作德则此心广大宽平。德之润于内也。身之运动为体。作德则此身安舒自得。德之润于外也。夫其德在意。知(衍字)其应在形骸。其润在一身。其原在一念。诚意之验若此。故君子必致谨于念虑。以戒自欺。以求自慊。惩肺肝之著昭。严手目之指视。必期至于心体之广胖而后已焉。不然。意有不诚。将重为身心之累。何以正何以脩。而又何以推之家国天下哉。
故君子句。总承上文。方见结意。大抵慎独道理最大。此正善恶关头。于此而慎则为君子。于此而忽则为小人。先儒周子曰。几善恶。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甚哉。慎独道理所关最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