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别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十
 附錄
  
有明朝鮮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
 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貳師愚伏鄭先生行狀
[宋浚吉]
本貫慶尙道晉州
 曾祖繼咸。
 贈通政大夫承政左承旨兼 經筵參贊官
長水黃氏。
 贈淑夫人
 
祖銀成。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禁府事。
玄風郭氏。
 贈貞夫人。
 考汝寬。
 贈崇政大夫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妣陜川李氏
 贈貞敬夫人
先生諱經世
字景任
號愚伏
九世祖澤
尙州事。
留一于州
後世仍家焉。
五傳而至修義副尉諱蕃
卜居于州栗里
先生高祖也。
旨公聰敏強記
離騷三過成誦
不振而早歿。
參判公亦以儒雅著稱
成公行誼鄕里所敬。
副提學蒼石李公實誌其墓。
李夫人
江陽君瑤之後
生公軻之女。
婦德純備
以嘉靖
公元1623年
癸亥九月十四日申時
先生里第
幼有異質
穎悟絶人
七歲
讀十九史略。
八歲
小學未半。
文理自通。
餘皆迎刃而解
落筆驚人語。
又能知俗學之外有用力之地。
從善如登詩以自勉
祖復公素鑑賞
每見先生所賦。
歎曰。
句句如花開
大吾門者必此兒也。
西厓柳文忠公知州事
先生執贄請益
忠一見異之。
以爲學之方。
先生敬受而藏之心。
終身不敢忘。
十六。
選鄕解兩試
二十。
進士
二十四。
登 謁聖及第
皆占第二名。
所試諸作膾炙于世。
選補承文權知副正字
戊子夏
薦入藝文館檢閱
俄陞待敎
一日
 上講詩傳
委巷之義。
講官不能對。
先生進曰。
此出檀弓
猶言陋巷
 上悅。
及退。
目送之。
己丑春
奉敎
參弘錄。
 賜暇湖堂
極選也。
旣而 上敎吏曹催塡玉堂南床闕員
吏曹以望不備爲 啓。
於是 特命先生正字
旋魁文臣庭試。
有 恩數
時榮之。
汝立獄起。
先生曾在史苑。
誤薦賊甥震吉
西平韓公下吏
尋 宥南歸
庚寅夏
成公憂。
柴毀不勝
壬辰夏
島夷難作
列鎭瓦解
先生若干同志募集村兵。
設伏斬捕
猝遇大賊。
中矢墜崖。
李夫人先生之弟主簿公皆被害
事 聞。
朝廷倡義討賊可嘉
拜禮曹佐郞
先生上疏陳情辭。
遍走兩湖
召募兵糧
一以復讎討賊
公元1593年
志。
行到公山
遘痘疾幾殊。
癸巳冬
 下敎本道
使之敦諭赴 朝。
辭命
上疏不赴
甲午服除
拜禮曹郞
俄改弘文館修撰
 下旨召。
乃入都謝 恩。
冬拜司諫院正言
尋還修撰
時當大亂之餘。
 國憂方殷
先生入對言。
古者大有爲之君。
所以根本道者
不過學而已。
所謂非但先王緖言
遺經訓釋而已
有思辨之實。
積累之漸。
然後由是而進。
由是而明。
旣知此心之由學而明。
則當知此心之非學而闇。
明則光煇旁燭事物
則是懵然不辨
然徒事講明
不用於敬
將無維持此心爲涵養之本矣。
 殿下非無大有爲之志。
未見大有爲之效。
學問之功不純
怠忽私有以間之也。
天降大割
百事潰裂
勤於學問以明治道
舊邦維新在此。
此學不講。
治道多雜。
國勢不振愈甚
辭意剴切
聲均洪鬯。
 上怡然傾聽
喪亂甫定。
始開 筵講周易
先生進言
易爲聖學正宗
不可不講。
而然其義精微難曉。
春秋討賊之義。
當此撥亂之日。
最是急務
 上程傳與本義異同
先生對曰。
前之易。
奇耦未形者也。
伏羲之易。
奇耦之已形者也。
讀易者但就六十肆卦。
文王之彖。
周公爻辭
孔子十翼而已
伏羲先天之學。
莫之聞焉。
至邵子承穆李之傳。
大爲發揮
然後始知三聖之辭皆出於先天之畫。
由是而易之本原明。
朱子
義亦明乎此耳。
若程傳則雖不釋先天之畫。
義理精深
所以發經旨之微奧。
此其同異之別。
在學者而言。
程傳爲尤切矣。
 上又陽升善惡吉凶之應。
先生對曰。
陽尊陰卑者。
分之常也。
陰升陽降者。
氣之交也。
然常者爲否爲未濟
交者爲泰爲旣濟
人君亦須居上而親下。
然後方可上下交而成世道之泰矣。
不惟治道爲然
修養家之水火交濟。
猶是也。
又曰。
積陽多。
其漸可至於君子
積陰多則去人而之鬼矣。
君子小人之分。
由於是。
陽生物。
陰殺物。
雖其造化待對之體不能相無。
而其類有淑慝之分焉。
聖人作易。
於其不能相無者。
旣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
而至其消長之際。
淑慝之分。
未嘗不致貴陽賤陰扶陽抑陰之意。
吉凶之應。
在於此也。
 上傾心酬酢
極加奬賞
至以國士稱之。
白沙李文忠公每自 講筵退語人曰。
鄭某眞侍講才也。
乙未春
侍講司書,知製 敎。
自是他遷仍帶。
時 宣祖厭經喪亂
不樂在位
 命光攝政
先生與同僚上箚力爭
得 允。
病禠爲典籍
直講
俄還修撰侍講文學
秋陞校理
上箚請立志自強
略曰。
一旅之衆。
十乘之車。
一城之地。
猶能出死得生
亡爲存。
況今所賴以爲力者。
不翅倍蓰於彼。
但恨無其志耳。
 御批所論至矣。
深用兢惕
十月
上疏陳情
省墓
 上以疏辭佳甚。
旣 賜暇。
仍敎政院寫進一通
十一
公元1596年
月。
還 朝。
上箚請頻 御經筵
丙申春
拜吏曹佐郞
持衡審權
未嘗爲人輕重
以 御史巡案嶺南防戍
俄拜校理
時 上方周易
選曹必以精通易學者備講官
該曹欲以先生應 命。
以方在銓地難之。
 上敎曰。
銓郞誰不可爲
鄭某還除講職。
於是有是拜。
一日
 上啓蒙揲蓍之法。
先生內侍折枝以來
信手揲扐。
不經意
而其進退多寡之數。
一皆先命而響合
 上甚驚異之。
先生曰。
此非奧妙知者
推衍所以然之故。
講易畢。
 賜內廏馬及馬粧。
上箋謝。
遷吏曹正郞
校書承文校理
丁酉春
西厓以體使辟爲從事
上疏乞解本職
專力復讎事。
 不許
秋拜議政府檢詳
例陞舍人
俄還校理兼弼善。
時閑失守
賊有再動之形。
中外汹汹
先生與同僚上箚。
請守都城以牢人心
還拜舍人
改司憲府掌令。
以 御史巡檢嶺西
還 朝差奮軍將
本職褫授司藝。
旋還校理
又出嶺西運軍餉。
冬拜司諫院司諫
尋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
承 命往候楊經提督嶺南
戊戌春
轉至左承旨
肆月
嶺南方伯缺。
 上於榻前先生曰。
此人有才局。
差遣
大臣協贊
南服新刳於兵。
公私赤立
而外則賊壘相連江海之澨。
內則 天師彌滿湖嶺之間。
先生受 命焦思
竭其才誠。
威愛著洽。
兵民胥悅
時議方攻厓相。
竝侵先生
先生自安
連章
公元1598年
辭。
褫授副護軍
尋除靑松府使不赴
庚子春
寧海府使。
棄官歸坐罷。
明年 特敍。
明年
左承旨,禮曹參議。
不赴
先生家食二稔矣。
與同志謀曰。
維摩詰非有位者也。
而能視人之病猶己之病。
吾徒皆有志澤物
不念康濟同胞邪。
遂各出錢
醫局以需鄕閭之急。
取先存心愛物語。
名曰存愛院。
尋以校正廳堂上 召。
被參
鄭仁弘鄕兵
名以義旅
賊退猶擁以自衛
殊有不戢之聞。
先生偶以所聞言諸李公貴
公疏仁弘罪。
先生語證之。
仁弘大嗛。
至是爲憲長
捏出不近之謗以劾之。
公上章辨之。
先生無意世事
卜地於愚伏山中
愛其巖壑環奇。
溪潭潔淸
築室而居之。
左右圖書
硏精覃思
忘寢與食。
間或相羊水石間。
自得之趣發諸吟詠
甲辰冬
 敍授副護軍
先生以吾東道倡始鄭圃隱
集成李退陶
中間有若寒暄鄭一蠹李晦齋先生相繼而作。
而皆蔚興於數百里之內。
本州又在嶺之上游
遂倡諸生
建一大書院於洛江之濱。
合祀五賢
號其院曰道南
自製
使後之學者知道脈之在此云。
丁未春
除大丘府使。
寒岡鄭文穆公宰隣府。
每稱大丘之治悃愊無華
可爲吏治師。
戊申二月
 宣廟賓天
光海嗣位
先生求言
上疏萬言
大要恤民實在於寬其力厚其生。
而二者之本又在於節儉
且論宮闈不嚴
仕路混濁
至 先王
年而極矣。
正始之日。
所宜惕念而澄省之。
且論新政闕失
略曰。
竊見 殿下卽祚之初。
銓相除拜之政。
不出於大公至正之道。
銓相之選乃是大臣所擬
而其人不與焉。
則命之加擬。
不與則又命加擬。
必得其人之姓名
然後始肯落筆焉。
 殿下參入己意。
任情低昂
至此而甚矣。
殿下延登元老
置之相位
以爲賢於夢卜
則尊之不以貌而以誠
任之不以貳而以專。
然後可得盡其用。
而乃於擇銓衡一大除拜
不用其言。
直任己意。
若然獨運萬機足矣
亦安用賢相爲哉。
殿下愼始之日。
已用如此手段
日後之憂。
可勝言。
殿下博觀前史
其於公私之辨。
治亂之故。
察之熟矣。
豈不姻婭私昵之有累於聖德乎。
得非新登大位
上下情意
未及諳熟
而遽遭危疑之變。
眇然深居
不免憂懼之心。
遂欲廣置親信
以爲急難之用乎。
殿下之慮或出於此
則又大誤矣。
天地所以廣大無外
人主所以尊而無對
無私也。
目今朝廷百官孰非殿下四體
三軍萬姓孰非殿下赤子乎。
一視同仁
以得其心。
則不幸遇難。
不爲殿下捐軀乎。
不此之圖。
而顧欲托於數三親信之人。
親信無幾
而餘皆爲疏外之人矣。
殿下之有。
不亦狹乎。
殿下之勢。
不亦孤乎。
又曰。
天下萬化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虞書所謂精一執中
孔子所謂格致誠正
克己復禮
子思孟子所謂明善誠身
示人用力
公元1608年
之方。
不翅丁寧
殿下嗣守基業
所謂無疆惟恤。
祈天永命今日
墜失厥命亦在今日
殿下其可自逸乎。
其可自滿乎。
可不敬德乎。
疏入。
海大怒。
覽未畢。
命焚之。
諉以語逼 先朝
鞫問
大臣李恒福以爲其言雖過。
內懷至忠不能也。
削職
六月
還職牒。
八月
敍拜副護軍
己酉
冬至使朝 京。
藩使朝見
品服朝服
載在 大明集禮。
前後使臣竝用盤領從事
因訛襲謬。
先生以爲盤領刱於後代
玄卽齋服。
非所用於朝賀大禮
呈文禮部
請易以朝服
又請於兵部許貿焰硝
年例增數
明年春
奉 勑還。
海大悅命加資。
上章辭。
不許
夏拜成均大司成
乞暇省墓
累辭遞授副護軍
先生不樂於朝。
求外。
冬除羅州使。
未幾
陞拜全羅道觀察使
辛亥秋
被參
先是先生從祀文廟
仁弘上章兩賢甚醜。
先生從祀執禮契帖序。
有云奈何盛典纔擧。
邪說便行。
彼豈無秉彝之天耶。
惟其偏私之見蔽之於前。
忿狠之氣迫之於後。
不覺其自陷於媢嫉之歸。
此其可哀不足怒也。
又次淳昌壁上朴訥齋韻。
有狠腹偏心聖賢
一亂極知運氣之句。
仁弘怒甚。
嗾其黨以中之。
壬子春
直哉獄起。
先生被引就理
中使家書以進。
光海見其家間尋常書札語及君上處。
必別行高書。
雖諺書亦然
左右曰。
安有敬謹如是黨逆者乎。
先生長胤檢閱公才成童
被逮
光海
公元1612年
親問汝父敎汝何事
對曰。
臣父敎以忠孝二字而已
光海尤奇之。
無何得釋。
秋陞嘉義
初。
 本朝請世子
奏中以臨海有疾爲辭。
接待天將臨海隨 駕自如
先生司諫
啓請勿隨。
至是光海殺臨海
先生有炳逆折之功。
收敍超秩。
上疏固辭
不許
先生以爲慊。
至 反正初。
陳乞鐫去。
冬除同知樞府事。
術人李懿上疏遷都交河
光海遽命諸宰雜議
先生議曰。
盤庚亳邑
以有圮河之患。
成王洛都
朝貢道里之均。
衛文之楚丘
在於爲狄所滅之日。
玆皆出於千萬不得已大計
未知今日之議此。
有何不得已之故也。
國之所以祈天永命
人之所以保享遐齡
在於修德養性而已
地理所能與哉。
一箇長安
秦居而促。
漢居而永。
此是千古明驗
事遂寢。
光海政亂日甚
先生乞外江陵府使。
逍遙金剛鏡浦之間。
又愛其俗之質而愿也。
先敎而後罰。
率邑中子講授禮書
民樂趨之。
乙卯秋
又爲沈憬妄引被逮
光海雖燭其
故遲其決以待贖鍰
門人擧後魏劭事質寒岡
寒岡曰。
無傷也。
古人有行之者
散宜生是也
先生聞之。
與之書曰。
此與今日事異。
子愛人以德。
如有復言者。
無相見也。
或有子弟訟冤者。
先生又痛止之曰。
死生命也。
非人力可容。
久後始保放。
再更冬。
益取聖賢書。
硏窮體驗
樂而忘憂
疏庵叔英來訪
桔梗寄詩。
公元1616年
中黃外白文質
始苦終甘慣險夷之句。
丙辰冬
削職以放。
丁巳夏
還職牒。
戊午夏
命敍。
癸亥三月
 仁祖反正
親政弘文館副提學
下旨召。
肆月
入謝上章辭。
 批曰。
卿之上來
日望之。
勞苦遠來。
予甚喜悅
時議欲爲擧義人別設一科
先生入對
論其苟私。
 上卽從之。
又言始初淸明之日。
宜首罷內需司。
以示民無私
 上不能從。
因旱上箚略曰。
崇業進。
常在眞積久之後。
化成治定
可以歲月遽期。
則 殿下所以修德立志者。
能保其無怠乎。
偏黨舊習常存
同寅之效未著
征繕宏謨未定
進討之期茫然
則 殿下所以求賢定計者。
能保其不懈乎。
至於郊畿之近而奸民玩法
禁闥之嚴而女僕通行
裁抑僥倖而時有啓寵之漸。
從諫如流而或嚴峻之 批。
是則無論他日
而 殿下秉心
已不純一於時月之頃矣。
先賢所謂不世大功易立。
至微本心難保
中原戎虜易逐。
一己之私欲難除者。
可畏也。
今日者。
誠 殿下大有爲之會而不可失之時。
伏願 堅苦刻勵
執德不移
勿以己私而妨公道
勿以宴安而萌怠忽
毋急近效
持循不已
自然 聖德日新
治化日隆
若或因循放過
漸成玩愒
日偸惰。
日消縮。
歲月如流
萬計茫然
一事夙志
則不惟臣等爲 殿下惜之。
千載之下。
亦必有爲永歎者矣。
 上手批曰。
自予
忝位。
一人言予過。
今看箚辭。
不覺敬服
故事玉堂無依入侍之例。
 筵臣合辭言鄭某乃讀書養德之人。
頻數引接
 上從之。
先生上箚辭。
有優批。
別 賜米豆。
時 上待先生異數
先生感激 知遇
殫心竭誠
從容啓沃
開導 聰明者。
必以陳善格非爲先。
先生素謹於溫室
起居之注又未及什一
以是人鮮知者
一日
 上講論語宰予晝寢章。
集註自棄孰甚。
 上曰晝寢至於自棄乎。
先生對曰。
先儒有言
懈意一生
便是自暴自棄
然則必大段爲惡。
然後乃爲自棄也。
纔有懈惰之念。
便爲自棄也。
凡看此等文字
勿謂豈便至此
更加惕念幸甚
 上曰。
宰予聖門高弟
何爲晝寢
對曰。
或問朱子曰。
程先生門人多不謹嚴
何也。
答曰。
程先生謹嚴
門人自不謹嚴
程先生何事
以此觀之。
學者須用己力。
聖人亦無如何矣。
 上嘉納之。
因問南中才望可合收用者。
先生張公顯光柳公袗對。
俄兼 子師傅。
時廢庶人祬自江華圍籬穿地跳出
 上令宰臣司議所以之者
先生與同僚具箚以進。
略曰。
臣等伏覩 答兩司之批。
丁寧懇惻
發於天理眞切
合乎人心之所安。
超出常情利害之外
同符古昔帝王之事。
此爲至善所在
大司憲延平李公以玉堂不同兩司斷義之請。
至 上前直斥先生
先生乃再疏三告乞遞。
皆 不許
盤領搭胡資。
上箋謝。
公元1623年
俄兼藝文館提學
辭 不許
時方議刊去光海所上 宣祖徽號
先生陳啓
請竝去祖字。
略曰。
歷代帝王創業與國中絶再造之君。
稱之以祖。
 宣廟雖遭外寇旋卽收復
未嘗國統中絶之事。
不宜稱祖也。
光海初年
欲稱以祖。
其時尹根壽無義例上箚而止。
厥後許筠,李爾瞻輩請上尊號於光海
光海以獨當爲媿。
更發稱祖之論。
廷臣一言
其事遂行
可謂無知妄作矣。
況稱祖於諡號之下。
有如帝王追崇肆祖。
如宋之僖,順,翼,宣。
 國之穆,翼,度,桓。
非如歷代太祖世祖之稱。
非所尊崇之也。
稱祖以功。
稱宗以德。
初無高下
今者光海時所上徽號
方議刊去。
若然則當有具由告 廟之禮。
其時告稱祖無例之意而改之似當。
先是
 上將親祭于私廟
廷臣祝辭稱謂
持平知誡請奉私親禰廟
沙溪金文元公程子漢宣帝史皇孫說。
謂當稱以叔姪
先生以爲宗統大義固嚴。
然 主上以親孫入
旣不考 宣廟
則於私親無二考之嫌。
當稱考而不加顯字。
稱子而不加孝字。
禮曹判書月沙李公議克合。
首相完平李公與諸大臣皆是之。
朝論遂定
九月
先生上箚陳八條
一曰大志
二曰懋聖學
三曰重宗統
肆曰盡孝敬。
五曰納諫諍。
六曰公視聽。
七曰嚴宮禁。
八曰鎭民心。
其重宗統一款略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故稱所後爲父母
齊斬三年
伯叔而不
公元1122年
杖期
誠以受重之義甚大。
而物無二本
無二尊故也。
至於帝王承統
則受宗廟社稷之重。
億兆臣民之主。
其義之重又萬萬於卿士家矣。
前代帝王旁支入繼尊奉私親者。
率皆見非於當時
取譏後世
宋英宗
賴司馬,范,呂諸賢。
據經守正
遂以皇伯父稱濮王
乃爲得禮之懿。
 宣廟追崇德興時亦倣而行之。
可謂王之明法也。
至於今日事體
則與此微有不同
蓋 殿下 宣廟之孫。
昭穆不可易。
祖禰不可亂。
只得稱祖而不敢稱考。
旣已稱祖於 宣廟自稱爲孫。
則雖稱考於所生
自稱爲子。
未有嫌逼之礙也。
司馬公之言曰。
漢宣帝昭帝之後
尊其父爲皇考
不敢尊其祖爲皇祖
呂公著亦曰。
宣帝以兄孫嗣祖統。
故稱史皇孫爲考
無兩考之嫌也。
此正與今日之事相似
可以明据
今雖公議已定
擧國同辭
安知異日無希固寵巧飾欺罔
程子之所憂者乎。
此誠萬萬非所憂於 聖明之世。
區區愚慮
不得不預爲 明主言之。
惟 殿下堅定明察焉。
 御批
陳列八條無非愛君憂國之誠。
服膺自省焉。
時 朝廷方議宣惠號牌便否
先生獻議略曰。
臣常謂宣惠公事
節目繁瑣
奸蠹易容
不可以行之久遠
且以臣之所知尙州一邑論之。
大同一結所收。
通計米豆及其人布,刷馬諸色率。
一年不過木二疋有餘。
一夫所收。
大約
過十七疋。
而今宣惠廳所收。
一結取三疋。
一夫當取二十肆疋。
較之常年
所收殆加三分之一。
外方之民。
聞 朝廷講究利民之政。
拭目傾耳
日望其惠。
而乃得三加一之賦。
必將譁然而駭。
愀然而愁矣。
臣意不如姑徐熟講而行之。
號牌一事
乃是可行良法
但念塗炭之民未及休息
而遽聞此令之下。
則或不無鳥驚魚駭之慮。
然善爲開諭
處之得宜
則恐亦不至於不可行矣。
至於兵農之當分。
論者無不知之。
必須贍其衣食
給其妻帑
然後可令專意踴躍擊刺之事。
 國之力有不能辦
量力所及選兵
則兵少不足於用。
其所以難也。
不能此則惟給保一事
乃爲前代通行之規。
而然亦或存或亡。
不能隨闕塡充
壬辰亂後尤爲蕩然
而敎鍊之法則終始未有所聞
 國武略之不竟。
由於此。
今欲着實行之。
必須先行號牌之法。
多得閑丁以充闕伍。
然後可以議此矣。
以嫁女乞暇。
 上令本道給昏需。
辭 不許
時 上將大學
楸灘吳公 啓言宜待鄭某之歸。
倉卒講論者。
與存心用功之久者。
意味自別也。
 上從之。
閏十月
還 朝。
十二月
白虹貫日
上箚請遇災寅畏
略曰。
天道不慆
變不虛生
意者深宮蠖濩
幽獨得肆之地。
無乃敬畏之念乍弛。
宴安之心漸滋。
或有所不知而天已降監者乎。
古人之言曰。
一念之善。
慶星卿雲
一念之惡。
烈風雷雨
公元1123年
此推之。
一念不善
一念白虹也。
一事不善
一事白虹也。
雖無謫見於天者。
已爲可畏
況有之乎。
伏願 殿下反躬深省
益篤嚴恭寅畏之誠。
自裏至表。
微至顯。
務使德性常用物欲不行
則天陽和之氣寧不以類而應。
而又何陰盛之足憂乎。
 御批
內省多疚。
天譴宜矣。
箚辭當體念
內司別提德允有罪當刑
 上命除刑決杖
先生上箚論之略曰。
夫刑之輕重
視罪之淺深
權衡稱物
得其平而止。
而其柄在有司
人君不得私意其間而有所指揮
使輕者重而重者輕也。
禮曰。
君者立於無過之地者也。
如此然後可以正人也。
不審 殿下何有於一隷。
不肯自立無過之地。
使應物之地有累於私意
正家及國之道。
不能出於至公乎。
甲子元日
又有白虹貫日之變。
 上下手札
罪己求言
先生復上箚數千言
略曰。
簿蝕雖慘。
猶有常度
隮以淫沴。
倏干大陽
謫見於天。
甚於此。
一之可畏
再三乎。
月正元日三始履端之辰乎。
此殆不測之禍伏於冥冥之中
而人莫之知。
故天以是大警動乎 聖衷也。
竊念今日民生新離塗炭
憔悴已極。
譬如大病人元氣澌盡。
上一延延僅存
正使安之以枕席
養之甘脆
欲望榮衛完實
有同平人
則非可以歲月致也。
況又攪動之以搖其精。
困苦之以竭其氣。
則其能免於溘然而斃乎。
嗚呼
天之愛民
父母
公元1616年
愛子
父母之心。
子憂亦憂。
子喜亦喜。
今日之事。
可以病民而召怨者固非一端
水火餘生。
遭逢 聖代
未及究。
先竭其力。
望仁深故歸怨速。
乾文不寧
安知不由於此乎。
昔在丙辰元月
屢有此變。
一月之內。
不翅八九現。
天之所以告戒可謂諄復
昏迷天象
竟至於爲天所棄。
由此觀之。
則天命之不僭
昭然矣。
今 殿下旣有寅畏之心。
又有懇惻之言矣。
然又必有不忍人之政諸行事。
然後寅畏心實有所施。
懇惻之言不爲口惠
而方可以上天仁愛之心矣。
李适擧兵叛。
賊鋒日急
先生白令三司諸官宿衛禁中
且論入江都非計
 大駕南巡
先生承 命。
檢察嶺南
上狀請毋貸奔北之將以振軍律
把截漢江
旣踰嶺。
通諭遠近
召募兵糧
未幾賊平。
三月復 命。
乞褫 不許
一日
延平袖箚草來示
大意王子珙曾出賊招。
不可不早圖
先生答謂諸王子出賊招者不但珙。
必將次第驚畏
 聖世安忍使骨肉危懼
復如往日之爲乎。
兩司議處珙。
先生獨執前見不變
延平恚甚。
詬斥不已
先生陳章乞免
略曰。
李貴之欲防禁仁城。
出於 宗社之慮。
臣雖迂腐
不敢以此爲非
獨臣所慮者。
自古疑之一字
爲讒口所乘。
事變無窮
常出於意慮之外
萬一他日事有難處
不能終始保全
今日諸臣所以委曲宛轉長慮處變之意。
歸虛地。
其有傷於 聖德
大哉
臣子之事君。
但當自盡其心。
不當違心詭隨苟同於人而取媚於時也。
臣之素心
以此爲恥
延平卽又上箚攻之。
 上曰。
卿言甚過。
和而不同
君子之事。
玉堂長官
可謂君子矣。
欲納君父無過之地。
不爲人言所撓。
其志不亦善乎。
延平又上箚。
攻之益急。
先生本不欲相較
而及是則不得已郊外
上箚乞行遣
 批曰。
卿之忠讜
嘉之久矣
李貴雖有千言萬語
豈有聽信之理乎。
朝廷亦必非而是卿。
卿體予意。
先生又上箚陳情略曰。
夫仁城之死
何與廷臣
實狀未著之前
咸欲其無死者。
是乃赤心愛 殿下耳。
豈有一毫私意於彼哉。
雖以李貴憂國如狂。
亦必以保全爲言者。
其心亦若此耳。
何不以己度人
謂人如己。
而乃樹功疑人耶。
古人之言曰。
富貴易得。
名節難保
又曰。
初節易。
晩節難。
臣若抗顏再入
爲人所笑。
則擧平生而盡棄之。
豈不悲哉。
 御批
卿體予意。
勿爲相較
再 命召
入侍 講筵
先生不赴
乞退益力。
 擢拜憲府大司憲
上章懇辭
竝 不許
極陳難受之義。
略曰。
嘗聞朱子之言曰。
士大夫辭受出處
非獨一身之事而已
其所處之得失
關風俗之盛衰
不可以不愼也。
臣嘗以是觀於廢朝而驗之矣。
其所不欲退者
被物議。
不許辭避
爲臣者亦貪戀寵眷
晏然不去
一夫先之。
十夫效之。
見聞所慣。
漸成習俗
至於廉恥掃地
利欲滔天而國無所賴。
目今 朝著淸明
搢紳相讓
蓋無一人忘恥而冒進
而 殿下乃欲使臣一夫之數。
以啓無恥之習。
嗚呼
 殿下之待微臣
無乃薄乎。
孔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於此職。
終不敢就。
 上始許褫。
買舟南歸
是日
還除副提學
上章辭。
 不許
旋拜承政院都承旨
 嚴旨趣召。
先生一向廝捱分義未安。
八月還 朝。
 上引對慰諭
仍曰。
卿之不辭而去。
禮乎。
望望然去之。
予甚慙靦
先生謝曰。
臣旣得褫免。
未及付職而去。
前銜豈有辭朝之理乎。
仍 啓曰。
出納惟允
政院之任
若宋之李沆
君命所不當。
則曰。
以爲不可
卽便封還
千載之下。
可以觀其君臣
 聖敎若有未盡
則臣亦不敢封還
 上改容
先生旣去館職
 上益思啓沃之效。
時或 特召入講筵
與之討論
九月
 敎曰。
鄭某曾講論一部
盡心論難
古語曰。
無言不酬。
特加一資
先生上疏改正
且曰。
抑臣因此而願有獻焉。
孔子曰。
千乘之國
節用愛人
敬事而信。
使民以時
聖人治國道要不出此。
中間一敬字。
爲五者之本。
人主之尤不可忽者也。
竊念 聖明於敬字上
微有着力未到處。
施爲號令之間。
一毫不謹
便不得爲
非必肆然自用
然後不敬也。
伏願 純心積功
推致其極。
使一國臣民涵濡於 聖澤者。
皆知 殿下典學之功有以致之。
經幄末臣
亦與有榮矣。
 批曰。
疏末所陳。
實是格言
予當體念
參奉李義吉上疏追崇私親
先生 啓曰。
國家莫大典禮
大臣禮官參酌裁定
非不詳盡
而乃一種異論
俑於朴知誡之疏。
蓋已駸駸然有 廟饗之意。
而猶不敢公然道之。
義吉則直曰。
 殿下宗廟
爲 殿下父祖曾高而設也。
至於廟寢廊廡之喩。
尤極無謂
臣等固知此等妄論不足以熒惑 聖聽於論議已定之後
區區之慮。
不敢昧然捧入。
敢此陳達
十月雷雨
先生 啓曰。
慈父之怒其子。
乃欲其起敬起孝。
不爲有過之人也。
子能盡孝則父必不怒。
以此推之。
則天固有在矣。
伏願 殿下益篤
愼之又愼。
臨政處事之際。
發號施令之間。
不敢一毫放過
古人所謂毋曰何傷
其禍將長。
毋曰何害。
其禍將大者
服膺不忘。
使祇畏之心無少懈弛。
以爲修省之本。
十一月
三告乞遞 不許
乙丑正月
兼右副賓客
 世子冠禮
先生承 命作圖以進。
禮畢
一階
上章辭。
 批曰。
敎誨元子出於至誠
嘉歎久矣
宜勿辭。
先生以正二品爲知申。
舊例
乞遞 不許
三月
檢閱公夭。
上疏乞護柩南歸
 上答曰。
鄭杺竟至不救
予甚嗟惜
卿之乞解。
出於至情
但子喪解職
非法例。
抑其至情
以副予望。
三告始 許遞。
夏拜大司憲
再上箚辭。
 不許
尋遞爲知樞。
七月
修墓乞暇歸鄕
 命給澆奠床。
復拜大憲
改議政府右參
公元1625年
贊,刑曹判書
上疏陳情辭。
檢閱公葬訖還 朝。
途拜大憲
請罷諸宮家沿海魚鹽之利。
士大夫關節干請之弊。
給復內需奴。
丙寅正月
 上遭 仁獻王后喪。
欲服三年
喪制一依 國葬議。
先生諸僚伏閤論啓。
大意以爲士夫家言之。
則謂之出繼
帝王家言之。
則謂之入
 殿下以繼別之宗。
受命 慈殿。
入承大統
爲 宣祖後。
事體之重。
奚翅萬萬於士夫出繼者。
可以伸情於所生乎。
尊祖義也。
親親恩也。
義之所在
恩有所屈。
尊之所壓。
不可伸。
 聖敎謂綾原出繼
不可主此喪者。
又是大段失言
不厭人心處也。
爲後義安者。
不能罷繼歸宗本親之喪。
則爲 宣廟之後
爲 宗廟社稷之主。
爲肆方萬民之所戴。
而顧可以卽位私親之喪。
代行主人之事乎。
果爾先儒所謂厚於所生
薄於宗統
見非當時
取譏後世者。
 殿下皆有所不免矣。
請 亟命綾原君爲喪主
 自行不杖期之制。
凡事之嫌於 國葬者。
竝皆寢罷
凡三十餘啓。
出公手。
文不加點
愈出愈新。
一時歆歎
以爲讀書稽古之力也。
 上降杖期
餘皆 不允
先生以不得言引避
俄遞爲同樞。
二月
上箚進喪禮六條
其末曰。
竊覵 殿下近年以來
舍己從人之德漸不如初
遭喪以後
又爲至情所蔽。
聽言之際。
有喜同惡異之心。
夫人君居崇高之位。
雷霆之威。
行之以喜同惡異之心。
則惟
意所欲。
莫敢忤。
豈不順適己私
其奈莊士日遠
諂言日進
至於喪邦何。
臣之所陳殆千百言。
而無一句半句同於 殿下者。
固知無足取悅而適以疚 殿下之懷。
顧其縷縷不已者。
實出於閑邪弼違之誠。
惟 殿下勿以逆心而求諸非道
 上以手札批曰。
觀卿箚辭。
據經引禮
反復論難
足見專門禮學
講之有素
他日性好自棄
未嘗學問
今遭訟禮。
正猶面墻
慙悔無及
但勉從降殺之請。
論以父在母喪之禮。
則以杖卽位
何失乎。
此外所論。
體念焉。
初。
崔完城鳴吉推衍朴說。
爲喪三年之論。
先生書折之。
又有箚逐段辨其說之謬。
崔終不回。
至是摘先生中一疏漏處。
上箚攻之。
先生不得已上箚自劾
又上箚議園號。
有 優批。
俄拜大憲
 特授副學。
皆辭褫。
知義禁,同知 經筵
時 皇太子
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科給事王夢尹來頒 詔。
先生贊禮入侍
儀度周旋
庭中聳觀
爲是任者前後凡肆。
陪遊漢江楊花諸處
唱和諸作
尋還大憲
上箚數千言略曰。
竊念 殿下憂勤願治肆年于玆。
治具之漸張者。
未見日進
而但見其日退
當 殿下撥亂反正之初。
革舊鼎新之日。
臣民所以鼓舞聳動
祈望於 殿下如何
 殿下所以淬勵奮發
自期待者如何
而今日之所成就者乃止於此
不惟臣爲 殿下惜之。
竊想間燕無事之頃。
中夜不寐之時。
公元1626年
穆然深思
慨然長吁
不勝憂懼者矣。
惟其鼓作振發之機。
係於 殿下一心
故敢以誠一字
今日應病之藥。
 御批
箚辭俱是格言
敢不惕念而思改哉。
近因哀疚
不接賢士
闕失日積
以此也。
遞授副護軍
焚黃乞暇未及行。
復授大憲
辭遞。
尋由副學還大憲
時 殿試取士
甚有物議
先生 啓罷其榜。
且請申嚴試刻。
勿復給燭。
九月
褫授同樞。
還拜大憲,副學。
以病辭。
 上遣內醫看病給藥
春宮亦遣宮僚問疾
十二月
次子宣敎公又夭。
丁卯正月
解職歸葬
 批曰。
觀卿疏。
不覺驚慘
噫。
天道不均
何至於此哉。
論思之任
決難輕禠。
勿辭速往來
仍令題給葬需。
盡室南歸
行到淸州
聞虜警。
還入 朝。
賊勢日逼。
 上入江都
先生與旅軒張公竝授本道號召之 命。
傳檄遠邇
募兵調糧。
將次第前赴。
三月
和議成。
有 旨令罷兵歸農
肆月
復 命于江都
尋扈 駕還京。
五月
上箚論時務略曰。
自古人君非常之變者。
必立非常之志。
然後興衰撥亂
以卒建非常之業。
志苟不立
因循頹惰
不能自強
則終亦必亡而已
徂玆戎虜之禍。
尙忍言哉。
西上生靈
爲魚肉。
至使 君父蒙塵
 廟社播越
今日旋還舊都
燕雀之處堂耳。
古人云。
多難興邦
殷憂啓聖
此正 殿下憂患之秋也。
誠能日夜淬勵奮發曰。
島棲之恥。
其可雪乎。
脅盟之辱。
其忍忘乎。
犬羊之與
公元1627年
和。
可恃而爲安乎。
寤寐一念
在於湔羞雪憤
不以一毫宴安玩愒之心參錯其間
不能提兵深入
掃穴犁庭
他日賊來。
亦有以待之
不至前日束手無策
衛文公野處漕邑凡有幾年。
而卒致革車三百乘。
騋牝三千。
而狄不敢再窺。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
臣妾於吳。
十年生聚
十年敎訓
卒成沼吳之功。
以雪其恥。
是甚精神
甚麽筋骨
而能致此乎。
觀其衣用大布。
用大帛。
嘗膽於坐。
軾蛙於道。
二君堅苦刻勵之心。
未嘗一息弛也。
往日之事。
言之亦無及。
然猶有可諉者。
 殿下所以屈己忍辱者。
豈不小屈所以大伸。
暫辱思所以久榮乎。
苟不於此孜孜矹矹
不遑寢食
以爲自強之策。
他日賊來。
無以待之
則 君臣上下不免淪胥以亡。
幸而不亡。
屈辱之甚。
將有十倍於今日者
天下後世
皆將以 殿下偸安苟活之主而已
豈不痛哉。
伏願 殿下豎立此志。
終始靡解。
如寄足於百尺竿頭
托身風濤漏船。
毋狃於目前之小安而忘日後之憂。
毋徇於文爲之細節而忽遠大之慮。
請罷內需及沿海魚鹽
設屯以補軍餉
陳選將鍊兵峙糧備械之策數千言
 批曰。
箚陳之事。
無非格言嘉謨
予雖無似。
敢不惕念。
校理趙絅陳疏累日而 不報
大臣獻議而 不省
先生上箚論之。
俄拜大憲
又還副學。
六月
又上箚論時務略曰。
 主已辱矣。
 宗
社將墜矣。
正使大小臣隣奔走竭力
汲汲遑遑
救焚拯溺之爲。
尙恐無救淪亡
奈何一時氣象舒緩泄沓
略與平日無異
至使敵人之來覘者發燕雀處堂之譏。
嗚呼痛哉。
意者天之將喪我邦。
而奪之魄乎。
不然
何其一世之人而靡哲不愚邪。
聞天萬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竊瞯 殿下所以修德立政者。
一年怠於一年
雖新經大亂
備嘗艱苦
而猶不能慄慄危懼成湯
懲毖後患周成
秉心塞淵如衛文。
施爲命令之間。
率循故常
殊未有喫苦茹痛奮發更始之意。
天下大本所在不立如此
臣工之惰寙。
庶事隳廢
曰趨於危亡之域者。
其故可知也。
竊料 殿下未必不以羈縻一毫可恃
而幸賊之或不來耳。
若然豈不千慮一失乎。
王恢
燕人之習胡事者。
其言曰。
凶奴和親
不過數歲。
卽復倍約。
其他,宋前車之轍。
尤爲較然可戒者也。
朱子之言曰。
國家恢復大計
邊陲備御常規者。
講和之說也。
蓋謂人心有恃而緩於自治也。
宋太祖內帑之錢以爲軍餉而曰。
以此胡人之首。
其時契丹猖獗
國事危急
萬萬不如今日
而乃能輕舍私藏
徇軍用。
近日施措
乃有媿焉。
深恐 殿下偸安姑息之念日滋長於隱微之中。
終無以自強
則雖謂之因此亡國
亦非過論
嗚呼
往日之事。
尙忍言哉。
百年禮義之國
堂堂千乘之君。
而下戎虜
盟。
正使此虜終始帖然
已爲難雪之恥。
況其溪壑難盈。
釁隙易生。
一夕安寢而秦兵又至者。
安保其必無。
傳曰。
有恥而後能知憤。
知憤而後自強
自強而後能行其政令
保其國家
伏願 殿下毋忘會稽之恥
勿弛嘗膽之憤。
立之以刻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誠。
則當不患刷恥之無日矣。
今日人謀事力
決無重恢之望。
所望者惟天道助順。
皇天無親
惟德
 殿下所以懋修德政以享天心者。
其可有一毫怠忽乎。
自今一號作一事
必先自思曰。
可以合天心否乎。
合則行之。
否則寢之。
事事如此
日日如此
高高在上
日監在玆者。
寧不默佑冥冥中乎。
且請言路
廟樂
 興慶遷葬亦遲待數年。
專以安民鍊兵奮勵洒恥爲意
 上以手札批曰。
屢陳至論
欲以格非補闕
予實嘉之
陳無非切實之病。
予雖寡昧
服膺勿失
以副卿之至誠
俄移大憲
還副學。
乞暇浴焚黃
八月
歸愚舊莊
休官久滯計。
適有李仁居之變。
又以大憲 召。
先生不獲已還 朝。
道拜右參贊
尋還副提學
辭 不許
戊辰正月
大憲參鞫孝立逆獄。
王子珙顯有相情跡
先生大司金公尙憲等合 啓。
請斷王法
故事參鞫之宮有參勳之例。
先生固辭
肆月
除肆宰兼知義禁。
俄還副學。
先生館職金吾不便
上箚請減
且言近來 講筵久廢
 命令之發。
多不和平
如以
公元1628年
無據臆說斥大臣。
蔑視責銓官。
苟且修飾臺諫
皆非愚臣平日所望於 聖明者。
想 深居燕閒之地。
所存所養不能深厚而然。
引接臣隣
宜不可緩
 批曰。
嘉卿愛君之誠。
六月
正憲
七月
上箚論邊事略曰。
爲民父母
不能保庇於兵至之日。
及其舍命來歸
又從而縛送之。
天理人情所不忍爲。
前後國書
再三往復
丁寧懇惻
而彼乃炰烋益甚
顯有脅迫之意。
今宜先斬李灤。
以正其中間擅諾誑敵誤我之罪。
改撰答書。
明白痛切
安知因此不少變其鴞音邪。
歷觀前史
乞和而洒恥者。
句踐一人而他無有焉。
其故何也。
嘗膽抱氷
二十年如一日。
此箇堅苦心腸
人人能辦
苟且偸安
日遠日忘
恒人大情也。
試以今日人心觀之。
上年海島之辱。
已盡忘之。
雖以 聖上奮發刻勵之志。
亦恐不如在莒之時。
此皆和字爲祟也。
然彼若帖然無釁。
則我不可先自渝盟以取負約之名。
今旣肆爲不遜之語。
明言越境侵軼之意。
則不如乘此機會
說是非
明曲之在彼。
而因與謝絶
以內自強之計。
何可一聽伸縮於彼。
束手乞憐
希朝夕之不亡乎。
臣昨見邊臣駝 啓。
有賊駐九連城
氷合後東搶之語。
連綴此等狀 啓。
另爲 奏文。
付送于冬至使之行。
而仍請申勅山海寧遠等處軍門
使之詳細偵探
伺其東出
直擣巢穴
則乃爲 王師大捷之機。
而彼又形格勢禁
公元1629年
得肆侵掠於我邦。
惟 聖明財處焉。
八月應 旨上箚略曰。
竊瞯 殿下反正之初。
勵精圖治
中外拭目
而式至于今。
治效蔑如
民風日偸
國事日非
若使當初勵精之志果出於誠實
而無一毫虛僞
則懲驗之見於外者
至於此乎。
惟其發之於言者非心所存
而施之於事者又不能如其言。
表裏不同
前後相違
眞實無妄之道。
不能與天合德
如此而望孚於人。
不可得
況能孚於天乎。
嗚呼
今日之事。
 殿下以爲不至於遽亡乎。
人君之職。
無大於安民
而 殿下六年憂勤
尙無案堵樂業之效。
憂愁困頓
已有土崩之勢。
及今不爲之所。
後悔無及
 殿下一部中庸
聽講已畢。
誠之名義
固已曉然無疑矣。
夫子之言曰。
未讀時是此等人。
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讀。
惟 殿下惕念焉。
時 上方講書傳。
承 命製渾天儀以進。
己巳春
邊臣馳 啓毛將有東搶意。
 朝廷將遣重臣解棼計。
先生上箚陳六不可
時有白虹貫日之變。
先生上箚略曰。
董仲舒之言曰。
天心仁愛人君
自非太無道之世。
天盡欲扶持全安之。
胡氏亦曰。
克勤天戒則雖有其象。
而無其應。
伏願 殿下體上仁愛之心。
益盡平日兢畏之道。
使剛健之德日積於中。
淸明之政日行於外。
一時陰沴之氣。
自當雲收霧釋於太陽之下。
不然災咎必來而傷敗乃至
天之所以仁愛者。
安可
冀也。
 批曰。
兢畏二字
約而盡矣。
敢不書紳服膺
以副卿之至誠哉。
尋乞暇焚黃
肆月還 朝。
以病辭。
 上曰。
予以寡昧
賴卿輔導
時或懲窒
卿去未久。
予心茅塞
及到今日。
尤見其功也。
論思之長。
非卿不可
承 春宮令。
寫進九思九容
五月
移拜大憲
忽有右手不仁之證。
 上遣醫看病
累辭 許褫。
旋拜右參贊,禮曹判書
乞暇浴於榮川。
迤到鄕家
上疏致仕
略曰。
聖人之言曰。
有道
穀恥也。
又曰。
立乎人之本朝
而道不行恥也。
臣雖無狀。
亦非全然無恥之人。
惟恐一朝溘然
使世之持淸議操筆而評之曰。
某也竊位明時
竟死於旅邸云。
一生講禮
九泉蒙羞
寧不冤哉。
逢堯舜
便欲永訣
豈臣夙昔之心。
而命不身謀
事與心違
愚衷悃悃
不能盡。
 優批不許
又有答學者書云
吾非貪爵祿者。
顧時勢有不可退者
雨無正之詩。
不去者作以責去者。
且道其時去者爲高致不去爲貪戀邪。
目今艱虞日甚
人心渙散
 君父正在危懼之中。
是人授命之日。
顧忍決退以圖身便邪。
觀此疏與此書。
可見先生心事矣。
九月
吏曹判書
上疏辭。
 溫旨趣召。
十一月
黽勉入謝
又兼弘藝兩館提學
連章累辭。
 溫諭不許
先生不得 命。
公心正色
不激不隨。
收拾人才
調和士論
庶答 聖明知遇之恩
先生已病矣。
每思退休
鬱鬱自得
庚午二月
兼知 經筵春秋,知貢
公元1630年
擧。
作文諸生
時文一以理勝爲主
奇怪險僻者。
一切黜之。
文體爲之少變。
四月椵島亂。
劉興治殺其主將陳繼盛。
 上議興師討之。
先生上箚言不可曰。
當初群議
以爲此賊必擧軍投虜。
背叛天朝
其終又將挾虜勢以令於我。
惟有仗義興師
爲 天朝叛逆
 引對之際。
大計立定
旣而聞之。
非徒渠不投虜。
反以應虜搆誣繼盛。
上聞 朝廷
彼其擅行戕殺
肆爲誣罔之罪。
不容誅。
而與虜連謀之狀。
未著明。
在我亦姑無受危迫之機。
徐待 朝廷指揮而處之未晩
累箚祈免益懇。
 上皆溫諭不許
十一月
遷 穆陵
承 命改撰誌文以進。
 上有善改之敎。
乞遞文衡
又 不許
時有金,趙兩奚曲逕媒進
李公命俊疏論之。
備局回 啓。
大觸 上怒。
辭氣厲甚。
司政院爭之皆不能得。
先生上箚進戒曰。
此事細微
不足以煩 殿下厲聲
若其本無是事街巷傳聞之誤。
則 聖明平氣而答之曰。
是事矣。
萬一有之。
聖人以下安得無過
惟改之爲貴。
 聖明惕念而答之。
當卽改矣。
若是則 聖人胸次都無一事
光明灑落
廣和平
而上下之間。
情意流通
都兪吁咈氣象
可見於今日矣。
惜乎 聖明之學。
中和極功
猶有所未至。
辭氣之間。
殆有怒髮衝冠之色。
以此而施於下賤
尙猶不可
而況三司乎。
而況於大臣乎。
張思叔
匹士也。
詬罵僕夫
程先生責之曰。
公元1631年
動心忍性
今以千乘之君酬應大臣
而可用如此聲色乎。
伏願 殿下虛心於觀理應物之際。
用力於難制易發之地。
使忿戾之氣雲消霧拳。
回思頃日之事。
必有不勝其悔者矣。
 批辭甚溫。
天怒遂解。
擧朝相慶。
傳誦其箚。
時遷 陵啓欑
賀至相値
禮官請哭訖行賀。
先生以爲一日之內哀樂竝行未安。
上箚請權停賀禮
 從之。
時有城門謗書之事。
先生歸意已決
特以 遷陵遲徊
事訖。
卽請暇大歸
稷山
馳 啓乞解職
 許之。
辛未春
再疏乞遞文衡
又 許之。
大憲召辭。
肆月
 上用勳宰議。
決意追崇
遣使直請 天朝
先生以爲此而不言
無復人臣匡救之義。
力疾草疏略曰。
追崇所生
躋之祖廟
夫人知其不可
況以 殿下之明睿好禮。
寧有不知之理乎。
特爲誠孝所蔽。
不自知其過耳。
誠孝豈非懿德
而失其則則爲過。
則者理而已矣。
孟孫問孝
聖人答之曰無違
無違者。
生死葬祭不背於理之謂也。
未知 殿下此擧
能不背於理而合於禮乎。
儀禮子夏傳曰。
諸侯子稱公子
公子不得先君
公子之子稱公孫。
公孫不得諸侯
據此大院君不得禰 先王
 殿下不得祖 先王
而特以 殿下撥亂反正之功。
上承大統
爲 宗廟主。
彼謂 大院君爲非私親而 殿下適孫當立云者
無據甚矣。
 殿下但知生我者之爲恩。
不念 祖統至嚴
制禮之義截然有分如此
不憚違越
徒以所蔽者厚也。
禮曰。
服術有六。
一曰親親
二曰尊尊。
親親恩也。
尊尊義也。
人情常患於以恩掩義。
春秋傳曰。
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
今 殿下之恩。
幾於掩義矣。
同於己者則許之以識禮。
寵之以愛君
若將加諸膝
異於己者則斥之以臣子不忍聞之語。
若將墜諸淵而不恤也。
是以行。
則將見阿諛順旨日進
莊士讜言
無由而至 殿下之前矣。
豈不危哉。
臣嘗見 聖敎若曰
漢唐以下人主賢於予者。
亦皆爲之。
何爲不然
臣爲 殿下惜此言之駟不及舌也。
諸葛武侯所謂妄自菲簿。
引喩失義
塞忠諫之路者。
不幸而近之矣。
 殿下以上智之資。
聖賢之學。
而乃奉親之事。
不求合乎義理當然之極。
以後中主之事自畫
不惟平日立志不當如此
竊恐所以致孝於 大院君者。
亦未得爲盡道也。
疏入 不報
首相楸灘公讀之曰。
眞儒臣告君之語。
六月
聞虜騎入寇
力疾赴難
行到報恩
疾甚不得進。
上疏陳情
自是病勢彌留
八月
 東宮下札問疾
賜藥食物前後凡數十次。
間遣宮官來問。
 上亦遣醫問疾
十一月
左參贊
上狀辭。
 不許
壬申
先生年滿七十。
引經致仕
 批曰。
此非先朝舊臣辭退
體予至意
調理上來
二月
移卜于梅湖
三月
上疏乞解本職及兼帶。
 許之。
俄授知樞。
六月
 仁穆王后昇遐
先生
病未赴臨。
上疏陳情
九月
大司憲
上章辭。
癸酉正月病革而蘇。
六月丁丑
易簀
臨歿謂家人曰。
送我以禮
訃聞
 上震悼輟朝
弔賻如儀
 特贈議政府左贊成。
 東宮擧哀
禮官 啓以賓客擧哀之例。
 上敎曰。
此人有盡心敎誨之功。
擧哀爲宜。
八月甲申
葬于咸昌縣檢湖之上卯向之原。
先生嘗夢新居十里荷花
及是果符眞境
嗚呼
豈其讖耶。
 東宮別賜賻。
宮官致祭
仍看葬。
令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宮官往毋失禮
葬之日。
遠近來會四百餘人
乙亥冬
士子配享道南書院
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抄選朱子大封事雜著諸文爲八冊。
名曰朱文酌海
蓋與退溪先生所抄節要相表裏
行于世。
嘗錄經傳疑晦處。
名曰思問錄。
古今喪禮
名曰喪禮參攷
未及就。
夫人全義李氏
部將海之女。
無嗣
後夫人眞寶李氏
學生潔之女。
參判堣之曾孫
退溪先生從孫
柔仁淑哲
好讀內訓列女傳等書。
通知義理
舅姑君子無違禮。
庶出如己子。
閨中整肅
先生嘗以彊輔稱。
疾病
顧謂曰。
男子不絶婦人之手。
婦人不絶於男子之手。
夫人應曰。
曾聞之熟矣。
生於丙寅
歿於乙亥
葬與先生同原。
二男二女
長曰杺。
雋才
大科
薦爲藝文館檢閱
次曰㰒。
宣敎郞
志行不凡
儕流所重。
不幸短命
適生盧碩命,贊善宋浚吉
側出一男
曰櫟。
萬戶
檢閱郡守李宜
女。
生一一女
男曰道應。
學行擧爲侍講咨議
女適參奉趙漢叟。
宣敎娶縣監姜𨓯女。
無后
盧有一男二女
男曰思永
適士人全翼耇,李松來。
宋有一男二女
男曰光栻。
進士
女適學生羅明佐,司書閔維重
櫟有一男道徵
咨議持平柳袗女。
二男三女
趙漢叟有二男
皆幼。
先生長身廣顙
雙目炯炯射人
天資豪爽俊偉
淸嚴好禮。
立心忠厚寬仁爲主
進學精思實踐爲本。
私淑退陶
遡本考亭
想象歆慕
以爲準則
充養旣厚。
英華自發
望之崇深
若不可犯。
及至接人。
胸襟洞豁
和氣藹然
聞風覿德者不覺心醉誠服
居家也。
事親盡其孝。
居喪盡其哀。
常以親讎未報。
共戴一天爲至痛。
凡係日本諸物。
絶不以近諸家
每日晨起
拜謁家廟
奉先承祀
竭盡誠敬
蔬糲不繼
粢盛必備其物。
叔父年老
奉養親父
女弟貧窮
撫愛手足
家庭之內。
禮敎興行
肅穆朝廷焉。
臨民也。
以明禮崇化移風易俗爲務。
愍惠窮民
培育士子
出於赤心
士民皆事之以師而愛之父兄
中遭道消
屛居修業
不復有意當世
 聖主更化
風雲契會
委以論思之任
首尾十年
先生旣以輔養 君德己任
進對之際。
宿齊預戒。
精心積誠
時政得失
生民休戚
義理公私之辨。
天人王伯之分。
援引經傳
出入古今
隨事進規
竭盡無餘。
其言溫厚和平
委曲懇惻
時人擬之范淳夫
云。
 仁祖虛己傾聽
待以師禮。
惟恐一日不在側也。
 章陵之議。
實是千古變禮
衆論盈庭
惟藉先生一言爲重。
由是上咈 主意
與時宰相忤。
詆謗肆至。
先生直道自信
終不少撓。
金文元公每稱愚伏自是質直人。
禮學淹博
無愧退陶
當今可與論學者惟此一人
講質同異
終始不輟
平居儼然端坐
獨觀昭廣之原。
樂易平恕
深以艱深機械爲戒
亦末嘗色辭假人
謙挹自將
矜伐之意。
恩怨絶不槩諸心。
恒恐於此用心一蹉。
不免忮刻之歸也。
禍福榮辱
一任倘來
怡然處順
毫髮動於心者。
常戒子弟曰。
學者立心之本。
當以盡者爲法
不當以不盡者爲準。
古人所謂不如堯。
孝不如舜
不如孔子
自棄者。
眞是警省語。
外物悠悠
不足爲吾輕重
世之挾一技自衒者。
豈非淺之爲丈夫也。
又曰。
人須有無所知無所能之心。
然後終可至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
常以世無人才爲歎曰。
上之所以育才固無其道。
而下所以自處者亦局於卑近
詞章記誦
幸而決科則自謂能事畢矣。
仕而能學者鮮矣。
無識見。
無實踐。
立朝則無仁義之陳於君。
臨民則無敎導之及於人。
何怪世道之愈下而愈晦也。
有能以古之養人之道而培植之。
雖在季世
未必無異才之出也。
平生酷好朱文
常曰。
千古以來豈有如此文章
餘以名家者。
殆類徘矣。
末年病忘
日用事物
子弟名字
俱忘之。
獨語朱文心神如爽。
輒擧數三行
極論歸趣而後已。
戴記亦然也。
不嗜著書
見人或有創新立異先儒者。
正色嚴責之曰。
朱先生而後言。
後學惟當篤信精究而已
至於假竊形似
簸弄筆舌
豈不吾道罪人邪。
雅性沖澹
一切世味紛華
服玩財業
泊如也。
人有餽遺
卽散諸貧窮者皆盡曰。
如此然後快於心。
不然則心如有累矣。
宰相肆十年。
無宅於京。
無田於鄕。
惟癖於佳山水
一會心處。
樂而忘歸
愚莊水石
夢想耿耿
雖在仕務倥傯之日。
未嘗不在於是也。
其爲冢宰
受 命於衰病之後
精力實有不逮
一事不敢苟然
一表一妹求仕甚切。
先生終不爲之地
或疑問之。
先生曰。
豈不思。
兩人不堪百執事者。
豈敢私情而輕 朝廷名器邪。
蒼石公每歎其至公無私
不可及云。
先生文章
出於六經
根乎性理
絶不使險語奇字
長於疏箚。
渾厚典雅
明白懇到
足以感動人主
論者謂近世稱大家數者
未有能及之云。
爲詩精切鍊琢。
能說出人所不形容處。
然必待境而成。
不屑屑爲也。
常謂詩是小技。
豈可費心力於無用處也。
筆法端重嚴密
急遽倉卒
掌蹄小札。
皆有法度
忙亂意。
先生性喜簡靜
又謙不以師道自居
一時士大夫東南之士講學論禮。
率皆取正
聞其敎而知所向者。
不知其幾人也。
嗚呼
先生之學之才。
旣不
公元1633年
愧於古人
當時 際遇不可謂不隆。
時命不幸
喪亂頻仍
其所協贊 廟謨
辛勤章奏者。
益懇且切。
庶幾扶救艱危
洒雪羞恥
自今觀之。
其言鑿鑿如燭龜卜
無不驗者。
倘使用於丁卯之前
則必無江都脅辱之患。
用於丁丑之前
則必無南城顚覆之禍。
而徒爲庸人俗論所沮。
未有翕受敷施之實。
 國事時變
馴至於此
嗚呼悕矣。
無如天下氣數何。
安知異時不有廢書而泣。
如蒯生之於樂毅也。
又安知今日或得備 淸間當 上心
以裨重恢再造之業也。
顧惟天意之如何耳。
先生常以心事相違
 國恩未報爲嗟惋
晩歲返初服
方且溫理舊業
整頓墜緖
天不憖遺
樑木遽摧。
其亦命也夫
浚吉弱冠委禽門下
昏弱之甚。
學而未能。
然其得有今日
先生誘掖之賜也。
及此晩暮。
尤有所感慨於中者。
玆摭耳目之所睹記
以竢當世立言君子採擇筆削焉。
通政大夫前行 世子侍講贊善宋浚吉
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