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58H.gif)
献岁发春。伏惟道体起居万福。区区欣贺。实切下诚。经世。病缩度日。仅免他挠。私居贫约。无由以时致人候起居。惟是向往之情。不能食息舍耳。冬间。伏承垂复。谨悉示喻曲折。第于浅见。有不能无疑者。草野之人。愤忠贤之受诬。闷国事之日趋于危亡。不得已而出位犯分。愿一言以报国。其于义理固无不可。而事势之利害便否。有不暇计。况其言其默。又非人所能与。若阻挠而使之默。则亦可怂恿而使之言耶。若然则不足为草野之清议也。但闻其事遂寝云。善人在患。饥不及餐。末世岂复有此事耶。却是怵迫祸福之见胜耳。近闻时议再转。如火益热。所谓党锢传不须读者。真可念也。首揆出城已久。未知近作何样狼狈。想亦不能久于朝。良可痛惜。在易困之彖曰。有言不信。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窃恐此老作事。见不得此等。而其忠诚直节。世不多得。可敬可敬。相去隔远。奉拜未涯。何缘尽此衷曲。此非传便。故略陈所怀。而多少非笔札所能悉。只祝为道加爱。以慰士望。
答西厓先生
数月来。为农务所困。不得一候起居。此虽私居者实状。有近于舍馆未定之对。寤寐驰想。徒切恨惧。日者因山阳人。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58L.gif)
上西厓先生(甲辰)
初冬向寒。伏惟先生道体起居万福。区区下诚。不任攒喜之私。经世。跧伏穷山。无他兴况。惟时觉读书有味。但于反躬体验处。全未有毫毛得力。买椟还珠之戒。深可惧也。秋初。伏蒙录示一绝。庄诵叹玩。有如陪侍燕申于苔阶竹影之间。未觉形骸之异处。幸荷无已。自不知道者论之。则固或有认为禅样者。然究索工夫到后。自当有此境界。如朱夫子所谓恨盲废之不早。亦何可以捐书病之耶。惟初学未可便向此处理会。或有流为禅会之弊。故尝下一转语云。幽情全与世情疏。门掩空山一草庐。不解觅心资玩弄。闲来遮眼圣贤书。极知粗浅。不敢不奉告以为承教之地耳。朱书节要。谨已拜留。今世读此书。不善者何限。敬诵来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59H.gif)
上西厓先生禀目
院占地在山腰。势不平衍。层层除地。设庙堂斋楼。逐层有阶累级。而庙前堂后之阶则又高数仞许。庙与堂虽相直。而高下悬绝。似无背坐未安之碍。以上下言则上庙下堂。以内外言则内庙外堂。自外而观之。位置齐整。入其中而视之。等级截然。而庙与堂俱占中央不偏之位。似为恰好。今欲依此排设。但念易东,陶山。庙宇皆在堂后东偏。有如家庙之位。当时排置深意。虽不敢测知。而窃以事势度之。则两处地势平衍。庙若正值堂后。则面背相当。前后遮掩。日用周旋之际。亦多不便。其势必须稍就东偏。使相参差。此外如无他义理。则今之立祠位置。虽不相同无害。如有义理必从东偏为是。则地势之偏正。位置之参差。皆所不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59L.gif)
附西厓答
地势虽下。背坐终是未安。易东既经先生指定。其制必不苟。姑从易东之规。近东恐无妨。
庙中位次。以中为尊。古无此说而创于 皇朝。(帝王庙亦伏羲居中)其是非得失。非所敢论。然礼曰。席南向东向皆尚右。西向北向皆尚左。古人之坐皆从一头排起。一二三四循此而坐。至于太庙祫享之坐。虽太祖居中。而此非一行之坐。太祖居西。则乃是不迁之本坐。群昭群穆之祫入者。左右分坐。南北相向。其次序行列。整截不紊。今作一行南向之坐于北壁之下。而以中为尊则既不应礼经尚右之文。又非太庙昭穆之坐。而左右交互之序。疑于错杂。今从朱子神坐尚右以西为上之说为定。似不必更究神制。未知如何。(今文庙之坐。乃是圣师中堂。群弟环侍之象。其左右分行。又与昭穆之坐相似。与此自不同。)
附西厓答
皇朝近世诸儒之议。皆以中为是。然其言之合义与否未可知。从朱子尚右之说。以西为上亦无妨。朱子书有濂溪两程祠堂记。又有四贤祠记。其坐次排置。必有已行定礼。更详考得。据而行之则尤善也。
书院当有名号。而未得美名。或欲因其地名而号曰洛渊。(兼取伊洛渊源之义)或欲摭其事实而号曰道南。未知何者为胜。或俱不稳贴则别锡嘉名。以贲道宇。尤为幸甚。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0H.gif)
道南之号甚美。且与易东义相近。恐不须他求。如何如何。
与郑寒冈(丙午)
十年离违。一心瞻系。即玆秋凉。伏惟道体对时万福。因士友往来。得闻卜地深处。作泉声山色中计活。恨此病蛰之踪无缘陪侍杖屦于燕申之地。以释滞吝耳。经世蒙幸于天。受用闲中岁月不为不多。省愆图新。以求分寸之进此其时矣。而因循放过。遂成蹉却半生。穷庐之叹。虽切无补。奈何奈何。惶禀此州文庙之制。凡百草创。近方谋备簠簋罍爵。而其形体制度。不曾理会过。五礼仪图注。草略又不足徵。欲考仪礼则此无其书。恐不足以尽于大事。两生为此进去。伏望一一提耳。使得遵依而不失其制。幸甚。别纸所禀。亦望细思批教如何。
别纸
旁亲无后者。今人多于庙中就东壁下安其主。按朱子之说。伯叔祔于曾祖之旁。在位牌西边安。伯叔母祔曾祖母东边安。又曰。遇大时节。请祖先祭于堂。坐次亦如在庙时排定。旁亲祔祭者。右丈夫左妇女。不从昭穆了。在庙却各从昭穆祔。其答万人杰妻丧问目曰。祔祖母室。岁时祭之。东厢胡氏曰。先生内子之丧。主只祔在祖妣之傍。据此数条则凡祔位皆当祔入于本龛之内。今安祔主于东壁。乃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0L.gif)
与李完平(元翼)
献岁发春。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福。区区下情。不任瞻系。经世伏蒙馀庇。获保贱命。只以衰病日甚。无缘望履。为寤寐之叹耳。每念硕果在上。幸不见食。此殆天意。而阳复渐迟。白首野农。犹有漆室之忧。苦苦奈何。只祝上为 圣眷。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1H.gif)
与李完平(己未)
许归无家。等是漂泊。犹念 圣明察其无罪。为之攒手。穷阴寒冱。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吉。第闻空乏之忧甚于在谪之日。虽知固穷安命是一生得力处。而区区倾慕之忱。有不能不为之悲叹。瞻望德仪。只隔一岭。屏伏穷山。未由趋候。重念世道艰虞。日甚一日。未知此生能有承诲之期否乎。思之悢悢。经世。宿患脚痹之外。幸无大病。而叔父气力日减。食饮亦少。又常患秘涩。此虽老人常事。不得不为忧惧也。伏想台慈必欲知之故仰达耳。千万何能缕缕。只祝江皋岁寒。加护万重。慰此瞻仰。
与李完平(甲子)
数日来天气斗热。不审台候起居何如。区区倾仰之诚。未尝食息置也。经世。供世不善。厚招物议。跋前疐后。不知所处。闷闷。今早有人来言台慈以经世为忧。至有欲同祸福之意云。未知审否。果尔则甚非平日所望于相公也。经世以一言不合之故。为人所攻而去。只欲存士夫廉耻而已。非有争于国家大计也。相公当凝然自持。不动声色。以为镇定朝论之计。乔岳不言。而其泽自然及物矣。万一辞气之间。有一毫不平之形。则士论必有携贰之虞。而国事将不可收拾。岂不大可忧哉。窃计经远之虑必不出此。而或恐平日见爱之深。不欲坐视。故不免惊动于或人所传。敢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1L.gif)
答李完平
昨上一书。略陈悃愊。适值台驾在鞫厅。未达而还。不意玆者走人郊外。俯赐酬答。辞旨恳恻。庄诵再三。不胜铭感。经世。自揣甚熟。岂不知冒据重地无所报效。而黾勉供职。而不能去者。只为 圣明奖遇之恩出于寻常耳。今日何敢为悻悻之色。忍于永诀耶。实以受侮于人既已不少。嘑蹴之食。乞人且不受。身为士夫。不可不存廉耻之防也。欲俟一两日上章乞递。或恐 圣明不许。则一向渎扰。实所惶恐。既出还入则是为以去要君。不敢不敢。到此极为狼狈。窃愿台慈于入侍之际。以不妨暂递以全其进退之义。从容开达。则必有 允许之望。伏乞留神不忘。待时而发。至祝至祝。
与李汉阴(德馨)
伏以书院之设。有关于藏修进学之功。退陶先生于此甚详。而其居官处乡之日。所以倡率后学者。亦必以是为急务。自是吾岭南书院之盛。甲于东方。殆至比邑有之。吾乡素以文献见称。而独未之有焉。自先辈有志者皆怀歉叹。兵燹之后。家塾党庠。所在荡然。导率作成之规。一切湮废。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2H.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2L.gif)
答李五峰(好闵)
春初闻台旌南下。谨修候状。托之崔莹中。想为台驾退发。日子已多。故浮沈之也。玆伏承台翰。谨审行候神相万福。慰荷交切。世间万事。真无所不有。正使相对更仆。犹且说不尽。况可以笔札道耶。直须付之忘言而已。所祝为时加护。以慰瞻慕耳。经世屏伏省愆。粗以遣日。前头被制述之役。作一大狼狈。以此为闷。朋友多以 恩既稽谢。役又不往为未安。或至贻书谯责。毕竞当作一行。而 诏使之行。无路的探。道传又多荧惑。可叹。如有所闻。乞无惜示及。深望深望。
与李五峰
黄生赴举回。伏奉台翰。如承謦欬于燕申之地。讽诵再四。不能去手。季冬寒冱。伏惟台候起居对时珍卫。欣慕无已。经世。脚痛之證。今年忒甚。然亦不过废躄而已。正使溘然。亦没奈何。所念千里相望。际晤未涯。此为悢悢耳。诗帖。顷日来自苍石家。珠玉之傍。岂堪着秽。犹不敢全无一语以负来教。题数行跋语以上。想一笑也。万万不尽。
与张旅轩(显光)
十年倾慕之勤。而未获一日承诲于丈席。虽缘屏废之踪不敢为越境参拜之计。向德不诚之罪。亦所难逃。每思之。但切悚怍。即此霾炎。伏惟道体起居对时珍福。经世。力疾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3H.gif)
答金沙溪(长生)问目
贾疏所谓今裹亲肤一句。先后学者误认令里亲肤。盖由家礼及仪礼误印以今为令。以裹为里之故也。令公亦不详察。更考之如何。贾疏所谓今。乃指记而言也。奇高峰所作握手说详之也。愚所作握手辨录上。并望斤教。(右问目)
仪礼云云。愚按此疏家之说。则左右手各用一握手之义。分明可考。近世讲礼者。或云用一握手。两端上下角皆有系。其设之分置两手于两端四寸中。各以其系结之。使之不散云。未知何所据。而然姑以己见言之。疏家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3L.gif)
示握手说。鄙生自十年以前作此见解。每见人说当用一。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4H.gif)
吾家有唐本仪礼。落张颇多。借人之唐本传书。乃他件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4L.gif)
握手说。句读明白。尽无可疑。惟是记文里亲肤。贾疏令里亲肤。两句本自文从字顺。而高明必欲改里为裹。终始坚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5H.gif)
丧服小记。从服者所从亡则已。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疏曰。此四者之中。惟女君虽没。妾犹服女君之党云云。按疏说虽如此。于古礼不现。未知为某之丧服何等服乎。可疑。妾字下疑脱子字。幸考示。
寻常每窃疑之。遍考仪礼丧服篇及图。并无妾服女君党之文。只疑疏说或误耳。若如所疑妾下脱子字。则下文当言君母之党。不当直云女君之党。如何如何。
家礼期年服条下注。杨氏曰。当添一条。姊妹既嫁。相为期年服。此礼亦见于他书乎。仪礼及礼记。不得考疑。杨氏说误。恐不可从。
謏闻寡见。常以为疑。高明亦疑之矣。但闻姊妹皆嫁。不再降。亦未见其出处。只是理当如此。
来示未莹。不降服为期。理当否。依他人礼降服。理当否。
鄙语。但指不再降而言耳。而添条之疑。犹自若也。
童子未冠者。世俗例加首绖。其可乎。首绖者。缁布之頍项也。童子未冠。何缺项之有乎。亡友申义庆曰。按丧服章苴绖注。云首绖象缁布冠之缺项。疏曰。按士冠礼。缁布青组缨。属于缺。注云。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之无笄者。著组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丧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5L.gif)
童子首绖。礼无所考。而申说烦复。未晓其意。来谕所谓童子未冠。何缺项之有者。简易明白。恐攻破不得。
仪礼图。初丧未成服前。齐衰三年。亦用环绖。丘氏仪节。但服斩者用环绖。其馀齐衰以下。首不用绖。皆免耳。按丘氏说与仪礼不同。可疑。
环绖。仪礼及礼记。并无齐衰以下不用之语。寻常每疑丘氏之言以何为据。以高明之该博。亦未得考据。可叹。
裹肚。俗所谓裹肚天盖者恐非也。家礼。裹肚之用最在内。乃尸体亲近之物。必是如今包裹腰腹之物。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6H.gif)
附。沙溪答曰。勒帛。裹足也。向年见汉人以布三四尺裹足至膝。缚绕裤管者。疑即此物也。
答金沙溪
役役卯申。迄稽一造。但切歉叹。玆承令翰。仍想起居珍胜。不任欣贺之至。史略注。错处甚多。其大者如条不出兵。覆旷阙损。两注直是不成文理。其他何可枚数耶。委质亦只是致身之义。若以委贽为言。则岂不浅乎。先王之制。命士以上。父子方得异宫。兄弟亦异宫而同财。然所谓异宫。非如后世之各异家业。特别其门墙而已。故有南宫北宫之称。商鞅欲增其户数。尽役民丁。故虽父子兄弟。禁不得同居。虽一时暴见富强之效。而三代教民孝友之风。索然尽矣。此等处。以高明之见。当不烦讲评。而乃以俯询于空空。真所谓以多问寡。不惮下问。感叹之极。不敢不尽愚耳。至于开阡陌之说。朱子之辨。不啻详矣。世人不察。设有异见。其陋何足辨耶。
答金沙溪
再辱垂谕。诲以不及。深感盛意。无以为谢。室家之辨。不惟尔雅释宫详之。只看桃夭训诰。亦已知之矣。然古文亦或有混施处。故寻常见鞅变法处。但意其立法本意以刻核尽利为主。而不复致疑矣。蒙示朱子语一条。岂意其满山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6L.gif)
答金沙溪
续承盛翰。深荷不遗。就审寒冱。令候珍卫。尤以为喜。经世。病蛰已二日。未由趋候。但切忡怅。平生读书。多失之卤莽。至于史学则尤不能致意。今无以仰答俯询之勤。惭愧无已。然读史之法。参考兴亡治乱之迹。贤否忠邪之实。以为鉴戒。乃为致力处。如此等处。虽阙之恐无大害。如何。然此是不耐烦之病。想高明不为肯可矣。
与金沙溪
经夏入秋。伏惟令候起居对时珍福。经世。推挤不去。尚此汨没。每想归卧林丘。静趣益深。真黄鹄之与壤虫也。前日赍来家礼考證三册。奔忙卯申。未得卒业。而近有南归之计。恐留置客寓。或致损失。敢以附之令胤之行。早知如此。初不敢借来。古人所谓仕宦与读书背驰者。真名言也。然圣人之言则曰。仕而优则学。今人岂无公退之暇。只是自家无惜分阴之志。自强不息之功程耳。良可愧惧。未由趋拜。只祝燕申万吉。
答裴明瑞(龙吉○丙午)
逐月得书。非眷厚。何能至此。感荷。就审新正以来。侍奉学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7H.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7L.gif)
答裴明瑞
其论启蒙一款。高明之意盖谓图书位数同异之说匹似。于易无所当。于筮无所用。若是则虽不作亦可。而其所以如此论著者。是必有所当有所用。而思索不透。未得其说云尔。而不作亦可之下。欠了一转语。若使善知言者观之。则必能以意逆志而得之于言句之外矣。懵陋不敏。不能及此。反复来示。然后始审其发于愤悱之诚。此则距心之罪也。惭惧惭惧。但所谓自以为已知已能而不肯问人。以匿其不知不能之迹者。仆虽无似。平生最恶如此用心。每读中庸末章。大学第六章及先儒摊饭门外。敝缊中閟等语。未尝不三复击节而深致意焉。见人微有此等心术。即必心贱而色恶之。故后生辈来问文义。其所不知者则直曰不知。而未尝强说杜撰以为知。常日读书时。疑难满肚。随手拈出。录成一册。名之曰思问录。又畏人误以讲学之名归之。且顗其有少进益而自通透。未尝以质于人。实不敢妄自尊大。作为声势。以享前辈之名。如来教所云也。千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8H.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8L.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9H.gif)
答申叔正(湜)
病卧海滨。悬恋方苦。忽承令翰。甚慰幽郁。第审末疾为患。想亦非久当瘳。鄙生患在心腹。徂夏入秋。发作无常。旁无明医良药以救之。悯挠度日。甚无好况。斋文因此久未就。非敢忘也。别纸所示。甚见好古之意。生于向年读大全时。疑处颇多。而究索不出。示两疑正惬鄙见。一笑。窃意五间八脊。虽与殿屋四栋之制相似。而今俗多用之。况与四阿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69L.gif)
答申叔正
续承令翰。教诲郑重。杂以嘲笑。奉读喜欢。如听善戏于燕申之地。幽郁为之醒快。天下只欠返老还童之药数句。不惟豪气动人。乃是理到真切语。但所谓湔肠涤胃。非华佗不可用。用则必杀人。何令教之太快耶。㰤㰤。鄙劣平生所著。皆是故纸上工夫。知之而不能行者何限。不独于医书为然。思之及此。又深惭叹耳。厦屋之制。曾于朱子大全中。略考其髣髴。而未透处颇多。故前日率尔之答。不得与高见默契。初非不经眼于其书而汎然应之也。今则本书不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0H.gif)
答韩益之(浚谦)
前书中滞。前月望后。始得披承。未经旬又得后书。审徂春入夏。令候珍摄万安。慰写无已。仲夏向热。想益清胜。食贫自是吾辈常分。只恐谪客尤甚。然亦安之而已。直是奈何。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0L.gif)
别纸
立庙则左昭右穆。袷享则昭北穆南。上而迁祔祧藏。虽百世之远。各从其庙。下而燕毛合食。虽百世之远。各就其列。先王之制。所以明父子辨世代之意为重。非以父子并肩为嫌也。若然则虽祖孙亦岂得并肩耶。汉明以后。昭穆之制荡然。无复存者。而卒哭明日之祔。犹适于祖。先儒虽知其甚无义意。而终不敢改者。恐其羊亡而古礼遂废也。然而又不敢便复古礼者。以无其位而不敢议礼也。 文昭前殿之坐。虽不敢轻议。而其为半上落下。不纯于古则明矣。况又未尝立法颁条以为上下通行之规。则不可谓时王已定之制矣。尊伯令兄笃信好古。不顾旁人是非。隐之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1H.gif)
与韩益之
前日承令翰。致意勤至。深觉慰荷。而权丈归时。未及闻知。阙然无一语。亦是从前懒废书疏之致。愧叹愧叹。秋序向阑。伏惟令候动静珍福。鄙生入秋以来连患脚湿。殆成废疾之人。今玆少差。而元气困败。仅仅支过。近闻见拟海槎云。如不得免则势须力疾西上。以为受命之计。虽毙仆中途。固不暇虑。但念朝廷必使有深雠至痛之人屈膝于彼庭。未知古所谓体下之政亦如是耶。如曰。国家既已许款。私雠在所不计。则又大不然。 圣上为宗社生灵亿万年之计。不得已而为此举。所谓饥死重而礼食轻也。一介信使之选。则不必强人以忘冤忍痛之事也。此说近于怨尤。非令兄不敢发。千万密之。馀俟面悉。
与韩益之(甲子)
贰公上劄。既以保全为辞。生亦未敢以为不是。反复思之。毕竞若更有难处一节出于意虑之外。不能终始保全。则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1L.gif)
答韩益之
反复思之。前日台示所谓达权守经之论各自不同者。真是名言。玉堂迂儒。守一个经字。是渠道理。庙堂大臣权宜谋国。又是他道理。不当相推诿相敦迫也。但念延平必懑然。或相诟骂。若然则前日所告素心尚在。因事触发者。恐不能免。可叹。
答韩益之(乙丑)
经世。跧伏穷山。晚闻台慈遭意外唇舌不少。而懒于书疏之病。忧苦中益甚。不能作一书候问起居。惟有悬悬一念常在台躔。忽承手帖。谨审秋凉以来台候万福。不胜欣慰。经世。下来之初。为暑湿所伤。僵卧呻痛。末由致力于营窆之事。稍凉以后始得遍走邻邑。寻求葬地。顷始卜吉于咸昌检湖之西。而又为月克之说所拘。葬日远在至月旬间。受由已久。趋 朝太迟。每念之。寝食为之不宁。玆承满纸示谕。尤增悚然。然父子之间。天理真切。葬埋之节。人道大经。迟留数月。竟不得临穴赠送。而遽尔还 朝。则非徒自家情理有所不忍。人亦必视为不慈之父矣。台谕所谓群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2H.gif)
与牧使金景择(尚容○乙巳)
前日之进。察事不审。适值列邑守令阗满城中。踪迹狼狈。乘晓潜出。不得更拜而退。至今思之。惧与叹并。伏惟即日。令候起居万福。经世。途中阻雨。昨日始到书院。经月停役之馀。百事茫然。工匠辈散在各处。无意还现。极力招呼。逃遁居半。闷闷。昨蒙停役之教。固知眷爱之勤。欲拔之毁谤之中。置之全安之地。不胜感仰。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彼所谓不先圣庙而先书院者。若非传闻失实之论。则必是吹毛洗垢之见。经世虽极无状。岂不知此二段轻重。设令经世不知。举一州父老士子又岂都无心孔。不知此轻重耶。当初文庙之作。在于疮痍未定物力荡竭之时。故不能如平时宏敞固为未尽。然亦奉安已久。得容周旋行礼于其中。则不可谓不先圣庙也。吾乡书院之议。乃自平时数十年之前。而延违未成。为先辈之恨者。仅定于今日。则又不可谓先书院也。令公来莅已久。既已察此事情。则何不于彼等说话。委曲开释。护得平昔相知一个痴汉。措诸无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2L.gif)
答郑时晦(甲子)
承示。感发多矣。岂不欲闻命。只是疾病深痼。已难自力。而目前爻象。有可以流涕太息者非一。中宵仰屋。忧愤塞胸。直欲吁呼于 殿陛之下。而又虑言之不能有益于国。徒取不测之祸。则莫如移就散地。不居言职。庶几得免于尸素之诛。而无大愧于吾心。故不免呈告乞递今已八个日矣。初非为此一事也。老兄视仆岂谋身粉饰之人耶。千不然万不然。延平之意。本以保全 王子为计。夫谁曰不可。只恐事变无穷。他日或不能如其计耳。老兄且道今日之事孰消孰长。谁刀谁肉。仰人鼻息以为舒惨。或是他人事。宜非狷挟者之所能为也。非兄何敢发此。幸看讫火之。勿令取不密失身之祸。至善至善。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3H.gif)
顷于頖上。终日陪坐。而不得款承绪论。何足以解积年悬郁耶。即承台翰。示以前后议礼之说。曾于朝报中得见此论。固已深叹其明白。而陋见亦尝如此。故略及于酬酢之间矣。盖汉宣初年。称史皇孙为悼考。母为悼后。而先儒无贬议。及其后有司复奏称皇考皇后。然后范镇讥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程子讥其失礼。至于司马公濮议中论宣帝一段。尤更分明。宜无他议。而惟沙溪金丈犹执当称伯叔父之说。向日略尝辨论而终不合。未知此论从何所折衷耶。惟金丈引春秋跻僖公三传中父子祖祢之说。而谓凡相继者。无论兄弟叔侄祖孙。皆当称父。此则恐未然。闵公弟也而同于父。僖公兄也而同于子者。乃礼家所谓尝为君臣。便同父子者。何可据此而便谓今日 主上当以 宣庙为考也。司马公既曰。宣帝以昭帝为祖。故不得更以戾太子为祖。此岂不大杀分明耶。既荷不遗。许以反复。故不敢以鄙浅为辞而自外于台眷。辄敢粗效管见。僭踰之罪。惟端拜以俟耳。
惟程子所论为人后者。谓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此天地之大义。宣帝称其所生为皇考。乱伦失礼甚矣。此则又似不但只皇字为非。如何如何。
与礼判李圣徵(乙丑)
昨日习仪。因日暮忙未及详禀。及入见行礼处所。则与礼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3L.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4H.gif)
与李润卿(癸亥)
水潦经月。不惟禾谷损伤。民命近止。亦令人感伤阴湿。易为疾病。可畏可畏。伏惟令候动静对时珍摄。慰慕两至。经世。头眩未瘳。腰酸并作。虽感激 圣恩。不敢每每告病。而其实将有所不堪矣。苦苦。盛稿略窥一帙。已令人亹亹兴叹。如得卒业焉。则望洋之惊。又当如何。不胜歆艳之至。第其语意太高。似有老庄气味。不识老兄何故作此见解耶。得非耽静太过。厌世太深而致之耶。朱夫子所谓不是说时病痛。乃是见处病痛者。窃为老兄忧之。无乃浅见妄耶。其中数段有疑处。随手标识。以资讲评。伏乞俯垂照勘。如有可采。毋靳舍己。有未当理。亦望反复教诲之。至善至善。蔡子履。未知其人如何用功。但其贬驳朱注。略无顾忌。正使所见果透朱子未到处。已失学者逊志之道。况其肤浅而率易如此。深恐此习流行。必启后生轻视先贤之心。终亦何所不至耶。世道之忧。可胜叹哉。
答李润卿
前日献疑数条。不蒙峻却。乃辱采用。其未中理处。又赐反复论辨。此是古人之事。而得见于今日。感戢无已。然于鄙意。犹有未能十分契合处。不敢不再陈瞽见以求镌诲之益。谨具别纸呈上。伏望勿以陋滞为罪。而有以终教之也。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4L.gif)
询及礼疑。以多问寡。德固盛矣。借听于聋。恐未免于不智。如何如何。第以所闻。凡丧以岁计者不数闰。以月计者数闰。乃礼家说。非有轻重之分。特以二年三年之丧。不得不以初期再期为断故耳。然则十一月而练。亦是以月计者。或者之说似矣。但此是三年丧之练。而前与祥禫相为次第。若数闰于练。则祥为十四月。禫为十六月矣。若数于此而不数于彼。则一丧礼节。前后衡断。又似未安。恐未若与祥禫同蒙以岁计之文。而不数闰。似合于礼而顺于事。未知于台意如何。又有一义。礼曰。凡卜筮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丧事即葬与练祥也。盖有夺哀之义。非孝子所欲。故春秋传亦曰。先远日。避不怀也。圣人制礼之意。恻怛如此。今若拘于以月计之文。而数闰以练之。恐未免欲急之。 非先儒礼疑从厚之意。如何如何。柩路之说。未知如何为得。不敢妄论。但以丧事即远。有进无退之义论之。则恐未若直从城外为是耳。迁葬非古也。宜其古无是礼。惟改葬缌一句外。未之见焉。丘公仪节。始著迁葬仪。为世所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5H.gif)
与金冠玉(瑬○庚午)
即玆清和。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福。经世。比因眼疾甚重。阙仕于备局者今已累日。以此不得瞻望颜范。但切倾仰。昨暮。知申令公枉访。为致相公之命。以冠宾见邀。闻来瞿然不敢当。盖以作宾于相公门外。与之抗礼为未安也。知申请之不置。则不得已而请知申摄行主人礼。约以力疾趋造矣。夜来更思之。则古者冠子于庙者。圣人所以重成人之礼。故必宗子主之。今令知申摄行。则在经世瞿然之心则方才得安。而在相公则使子摄行宗子事。得无未安耶。窃念相公之尊。位绝百僚。六卿以下不敢与为宾主之礼固也。至于一家之事。则似与朝廷有间。而告庙冠子。又是莫重之礼。则降屈威尊。不惮斯须出迎。恐不至于亏损体面。而人之观礼者必将曰。相公之贤。重礼而忘爵位之尊。如此则不但于经世为荣。如何如何。常时私觌之际。每见出户相迎。有以见相公位愈高而心愈下。无一毫挟贵之念。非今日宰相比。故敢以此言进。然自念今日诸人中惟经世能以此言进。区区之见。窃自附于爱人以德之义。伏愿谅察而进退之。幸甚。
答李玉汝(贵○丁卯)
伏奉台翰。出于故旧不遗之盛意。深用感荷。然三复台教。有不能无疑者。请有以质之。圣人之言曰。朋友非有大故。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5L.gif)
再答
昨日之复。触冒多矣。而乃不以为罪。又辱教之。窃详辞语之间。其忿懥之气。盖已十减六七。多贺多贺。前后台书所谓每每相反。同是为国者。已是说得尽矣。人之所见。不能尽同。区区愚见。自初但欲 圣明之德必与光海相反。免得司马氏骨肉相残之祸。无取笑于渊聪辈而已。书生迂滞。虽未有防变远图。然皆出于爱君忧国之赤心。若律之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6H.gif)
别纸
甲子正月。上劄请节用爱民。中间有都体察以下各衙门军官权行停罢之语。被诸衙门哄然怒骂。斥以迂阔不识事。翌日。逆适叛报至。 朝廷何尝一日用鄙劄罢军官。而乃以适之叛为经世之罪耶。所谓禁大将使不得闻变发兵云者何说耶。可怪可怪。台监每自恃雄辩。动辄勒定罪名。虽褐宽博亦不受。经世虽驽。安能默默而已耶。幸深谅之。
答权仲明(盼)论深衣(戊辰)
深衣之制。向与令孙郎略为说及。玆蒙再询。尤见慎重详审之意。为之敬叹。寒冈说未及见。不敢相质。惟久庵说久已得见。亦不能尽记。然心中窃尝疑之。今请略论。只恨不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6L.gif)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7H.gif)
别纸示喻网巾一条。西厓先生遗书果有其文。子弟治丧时已遵用之。南中好礼之家亦多用之。金玉未安之疑。不曾闻。然台见正好。攻破良是良是。当俟病愈。一进面论耳。
答权仲明
晴旭满窗。披读惠翰。甚醒人意。尤以字划胜常为慰。病未快则必不能作此遒劲态也。钩边之制。生亦疑其伤巧。似非古人制度。然冒之缀旁。捾之小腰。窆之丰碑。亦皆古制。而其巧如此。似亦可以为据。但不言其制度。果如台喻所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79A/ITKC_MO_0279A_A068_177L.gif)
附曲袷说
朱子家礼方领注。两襟交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余尝窃疑其与礼经所谓曲袷如矩之文不相应。妄意欲从温公说。故顷答权仲明书。略言之。且引丧服辟领之制。以为古者衣领本方之證。近温曲礼篇。有曰。天子视不上于袷。陈注。袷。朝服祭服之曲领也。据此则不独丧服之领。朝祭之服亦皆曲领。盖古制本如此也。杨图方领之状。只是斜方。不能正方。礼经所谓负绳抱方者。似不当如此。可疑。然此图本据朱子本注而作。何敢攻破。恨无由就质于千载之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