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奏文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陈慰奏文(庚午)
谨奏。为凶锋豕突。进犯关内。道路阻绝。吉凶互传。谨驼一价。恭伸问慰之礼事。议政府状启。崇祯三年二月初八日。据义州府尹李时英驰报。该本月初三日有走回人仍石告称。在虏中听得奴酋于上年十月初二日。领大势兵马。直抵长城。穿入关内。十二月初二日。先陷蓟州等地。进迫皇城。与天兵相持二十馀日。胜负未决。虏中相与誇说等情。得此随据陈副总接伴使李硕达驰报。该译官金汝恭告称。听得上年十月分。虏贼自喜峰口犯入密云。直向昌平。 天朝游击迎战败没。贼兵亦多死伤。跪禀副总则答曰。道路讹言。误听误传。不可取信。勿为提起云云。又听山西客商赵姓人来到本岛言说。传闻上年十月分。西獭诱引奴贼。前向喜峰口。与天兵战。奴贼大败等情。得此前项说话或出于走回之言。或闻于客商之传。虚的难凭。节次差宣传官卢悌诚,李廷楗等入送椵岛。移书副总。探问西来消息。则岛中亦无的确之报。但言贼兵围驻 皇城之说。虽不可信。入自喜峰口。逼近畿服。似非虚传。祖总兵领大兵进驻玉田。拦阻贼兵。贼不敢长驱等情。得此随准陈副总揭帖。奴酋犯我 京都。深入重地。幸 皇上赫然震怒。甲兵如云。谋士如雨。且 神京巩固。业已挫其锋而败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北矣。此出于登船报闻。则 京报大捷。准在朝夕等因。三月初五日。又据接伴使李硕达驰启。听得 天朝满总兵督诸将。与贼大战。贼领败卒退屯。于永平城中。十二省兵马围驻永平等因。得此又于本月内。将探讨奴兵犯 京的报。以便进慰事理另咨副总。仍令差去宣传官李晦详细探来。去后准副总陈继盛回咨。节该我兵虽屡奏奇绩。然中外戒严。兼之隔海。邸报难通等因。准此岛中所称。互有吉凶。亦未真的。方深闷郁间。四月初四日。据进 贺使李忔在山海关另差译官金后觉驰启。上年十月二十九日。行到山海关。听得奴贼于本月二十七日夜毁长城以入。进围蓟州,通州。十一月二十日。直迫 皇城齐华门外。虽被 天兵杀退。贼酋遁还。而馀众尚复屯据。四出抢掠。兵祸之惨。有似我国丁卯之变。臣等一行不得前进。要从天津路得达京师等因。得此臣等窃详蠢玆凶丑。敢抗 天威。乃至逼犯畿辅。惊动 皇城。凡在食土含血。皆思脔肉寝皮。况我国之于 天朝。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虽重溟路隔。不得为索赋赴难之计。急驰一价以修奔问之礼。不可小缓。而道路之传。疑信难详。举国忧煎。靡日敢安。即目我国使臣方在关内。耳闻目见。所报必真。合无专差使臣前去进 慰。仍将本国所造戎器若干。一并进献以助军前之用。另具一本。备 奏 天聪相应等因具启。据此臣窃照凶丑匪茹。敢抗 大邦。吞噬全辽。假气自大。桀逆已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盈。理必灭亡。岂料蛇豕荐食。一至此极。始闻道传。惊而复疑。累差的当陪臣前往椵岛以探的报。而久未得详。及见李忔在山海关驰启。然后始闻其槩。虽 天威震叠。贼兵挫衄。而尚据腹里。时肆剽掠。臣与一国臣民叩心扼腕。不觉西望而血涕也。臣逖守外藩。既未能西赴国难。捍 王于艰。又未能跋涉道路。躬行奔问。惟有专差进 慰是为自效之地。而等候的报之间。又至后时。主辱臣死。义岂如此。臣之罪戾至此而大矣。谨将小邦所造戎器三种。顺付陪臣另行封进。惟 圣明谅察焉。
请复登州旧路奏文
谨奏。为小邦贡道迤从觉华。险远难越。恳乞 圣明许复登州旧路以便享 上。以全侯度事。崇祯三年四月初四日。据进 贺兼谢 恩陪臣李忔在山海关驰启。臣等一行乘船五十日。始到觉华岛。得达宁远。海程之险。有难尽陈。自平岛至登州。风便一日程。而至觉华则殆将倍之。所谓双岛者。南北汛口相去绝远。中间又无岛屿依泊之处。目见冬至使尹安国到此渰没。臣亦与书状官郑之羽漂浮相失。万死出陆。先将郑之羽赍擎表文。趁期前赴。臣则因督帅衙门进呈咨揭及挂号等事。不免留滞。不意奴贼猝犯关内。道路阻绝。不得已将要取路天津以达 京师。自后本国贡道之通。委极可虑。如蒙早禀 朝廷。从长处置。允为便益等因具启。前来据此行据议政府状启。臣等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窃详辽阳失守之后。本国贡道。只有航海一路。先于 天启元年五月内。小邦将泛海通贡。卸迫处所及经由驿递。并命指挥等情。具奏 朝廷。蒙该部题覆定夺。许开登州之路。已经挂号。来往十许年来经行无碍。却于上年袁督帅题请更易。使本国使臣下卸于觉华岛。从山海关以入。陪臣李忔,尹安国等业已遵 旨前往觉华岛。而本处水路之远。倍于登州。所经铁山觜等处波涛险恶。逆礁廉利。旁无岛屿可容停泊。本国船制又钝朴迟重。不能轻浮水面。往往撞碎沦溺。辛酉以后。陪臣柳涧,朴彝叙,郑应斗,尹昌立等相继渰没。皆由于遇风漂淌。误入此路。今又尹安国到此覆败。水路之险。委难形言。兼且贼势鸱张。至犯 皇城。中外震惊。道路阻绝。目下陈慰贺节等使臣次第将发。决不可由此路以行。或致覆败。以缺享 上之礼合无备。将许多情节具奏 朝廷。许复登州旧路。允合事宜等因具启。臣窃照小邦服事 皇朝。恪修侯度。二百年来。贡使之行。冠盖相属。而关梁无阻。周道如砥。一自逆奴作梗。辽路断绝。特蒙 朝廷许开水路以通 朝聘。而泛海之行。不比常程。圣节,冬至未免兼贺。事省礼简。有亏旧贯。常怀兢惕。若负罪戾。所幸者登莱一路。经过去处岛屿相望。或遇飓风。停泊有所。候便行使。得以利涉。执壤称庆。获免后时。乃于上年。因督臣袁崇焕题请改易。使小邦贡船违安就险。舍迩即远。续有陪臣渰没之祸。在臣万折必东之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诚。固当不择夷险。而于 圣朝柔远字小一视同仁之德。则必不欲使之冒涉必死之地。而不为之所也。窃料天道助顺。 皇灵震叠。彼虽匪茹。岂容久肆猖獗。宁路之通。当在时月。而惟是觉华之险。如前所陈。万分难过。伏愿 圣明曲赐谅察。特下该部。许令小邦贡船复由登州往来。不胜幸甚。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教书
  
不允领议政柳成龙辞职教书(丙申)
王若曰。呜呼。卿将弃予而休欤。然则其将忘 社稷之忧。而自逸之求欤。卿必不安为此矣。然则其或有大未安于中者。而不能自已欤。抑予待卿之不诚。无以使卿安其位欤。予实无此矣。然则卿之病果深。筋力果衰。果不堪供职务欤。不然则引疾之告。奚为五日而再至欤。予闻卿病以来。为之寝寐不宁。呜呼。卿有大贤之资。而充之以学力。有王佐之才。而将之以血诚。自予承丕丕基。卿常在予左右。以引以翼。以交修不逮。观其正色立朝。行己不回。公以处事。庄以接物。予每望之辄起敬。予惟知卿之深。信卿之笃。故首尾二十馀年。任之不贰。往往虽有谮毁之者。而予未尝一毫疑卿。情好之隆。始终不替。此则予虽不言。卿尚克知之。逮国多难。 庙社播越。控诉 天朝。以亡图存。而其间事机之变动。实有极难酬应者。卿能周旋其际。善为词命。䌤缝之使完。扶树之使固。微卿之力。国其蔑有济矣。矧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惟今天祸未悔。国步愈艰。 皇威虽畅。贼情难保。而在我自治之道。日以益懈。其可畏可忧奄奄岌岌之形。日以益甚。盖天生卿以为 社稷。而正有需于板荡之日。然犹可求退耶。恐卿未之深思也。顷予多疾。殆不堪机务。欲摄以东宫。盖出于甚不获已。而卿率庶僚。廷争甚恳。条陈国家大计。开说君臣分义。至于涕泗横流。毛发尽白。至诚所感。予不得不为之动。谓与卿协心刻力。以图弘济于艰难。庶几日见遗业之重恢。不意卿遽以疾告也。以卿而退。予谁与为国。呜呼。尽悴之馀。虽不得无疾。而年龄不至迟暮。职务不至鞅掌。加护善调。尚堪勉强。愿卿谅予意。毋徒以辞退为计。而先为 宗社念。呜呼。义虽君臣。情犹朋友。昔尝以两句告卿。川为舟楫。羹作盐梅。今岂宜一日忘国。尚竭股肱之力。用副倚毗之诚。所辞不允。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伏节死义及守城身死守令。力战阵亡将卒子孙除职免贱晓谕教书。
王若曰。呜呼。闵予寡昧。为政不德。上不吊于天。下见怒于民。内治不修。外侮乘衅。关岭失险。城池莫守。曾未逾时而三京沦陷。荡覆之甚。至有今日。曩令为吾民者当其寇至之际。人怀亲上死长之心。各奋推锋冒刃之锐。则虽彼兵锋之盛。我国忘战之久。而颠隮溃裂之祸。亦不至如此之极也。顾惟凉德。无以得民之死心。而反出于古人所谓今而后得反之者。罪实在予。予何说于民焉。嘉尔乃祖乃父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乃能于风靡波荡土崩瓦解之中。挺然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萦带数雉而策励饥疲。扬旌前阵而冲冒矢石。位列褊裨。先登贾勇者有焉。名编行伍。俯身搴旗者有焉。或死于鼓。或死于绥。或死于城守。或死于野战。惟其所死之地有难易。所立之节有大小。其于徇国之义。均无所愧。而其间又有英声义烈播在人口。书之信史。可激方来者。吁其懿矣。予笃不忘。付之有司。已行褒赏之典。其未及者。方令次第施行。以少慰乃祖乃父九地之魂。而予之嘉奖之心。有进而无已。玆用录尔子孙。除职免贱有差如事目。呜呼。予虽不杀乃祖乃父。而乃祖乃父由予以死。杀其祖父而爵其子孙。尔辈于此必有悲哀痛怆不能为心者。虽然。君臣父子之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是以子死于亲。臣死于国。乃所以为忠为孝。而前代笃信好学之君子。犹以不得善其死为惧焉。乃祖乃父乃能死得其所。而君臣父子之伦。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者。赖而不坠。其为死亦荣矣。而赏延于世之典。予不得不施于尔辈也。呜呼。 庙社丘墟。生灵鱼肉。园陵之辱。至不忍言。则予于此贼。有百世必报之雠。首碎凶锋。肝膏野草。战场枯骨。或未收瘗。则尔辈于贼。有一天难共之痛。予及尔辈实与同仇。卧薪尝胆。予方刻意。枕戈沫血。尔岂忘情。诚能各励义气。碎齿裂眦。或思为卞壶之子。或思为诸葛亮之孙。誓不与贼俱生。则此虏虽强。亦无难平之理。而一洗家国之耻。双全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忠孝之名。不亦美乎。勖哉勖哉。呜呼。死地争先。臣子之节义斯大。忠门录后。帝王之宪章俱存。急推酬赏之恩。庶激幽明之感。故玆教示。想宜和悉。
教三道统制使兼庆尚右道水军节度使李庆浚书(己酉)
王若曰。天下无孑然独居之国。四境之外必有邻。交则为与。争则为敌。于是乎有聘问往来饔飧宾客之礼焉。于是乎有命将屯兵守要害御暴客之道焉。此古今有国之所同也。我国北有山戎。南邻海獠。而凶狡野心。非我族类。驯骜不常。寇掠频仍。粤自 祖宗以来。其所以待之者。盖尝恩威并用。而于设险峙粮固守边圉之事。尤致意焉。顾以升平日久。习成恬嬉。将不知兵。民不知战。壬辰之乱。贼才下陆。而所在营寨。望风瓦解。莫有能挫其锋。时独李舜臣领战船迎击于洋中。大捷而鏖之。 先王懋其绩。遂以三道舟师之在海上者悉属之。仍令进据形便。益修水战之具。统制使之设。实自此始。而贼不敢再窥湖南之徼。及至丁酉。易置乖方。然后闲山失守而南原溃。南原溃而贼逼畿辅。以此观之。统制之良不良。虽谓之系一国存亡。亦非过论。居是地者顾不难乎。念卿以乔木之家。有大树之望。于是任又为已试之材。玆以卿为三道统制使兼庆尚右道水军节度使。南边之事。一惟卿为重。卿其体予意。目今涅齿革面。纳款输平。前所谓聘问饔飧之礼者。虽不得闭关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谢绝。若以此为恃而少忽于战守之备。则岂不为撤藩媚盗之愚耶。法所谓不恃敌之不来。而恃吾有以待之者。是予意也。予观自古任阃外之寄者。其刚锐而贪功者。必挑怨生衅。以贻患于国。其闇弱而狃安者。又玩敌忘战。卒为贼所乘。此二者均之为不智。惟卿念哉。若其诛求剥割。苞苴辇载。以为自固自媒之谋。而不恤其军卒之愁怨者。乃王法之所诛。而将家之所羞。予不烦为卿言也。呜呼。三道合势。莫肯相下。则有舆尸之凶。必须威克厥爱。连年守戍。何地不苦。而惟海防特甚。尤当念存如伤。尚尽自守之方。克收不战之算。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迎准封 皇敕颁赦中外教书(甲子)
王若曰。守圣人之大宝。若涉渊冰。荷 天子之宠灵。诞承纶綍。大吁有众。更始自今。洪惟子孝臣忠。实是天经地义。苟于此而获罪。其在人而曷容。往者伦纪之忧。予岂得已。既以 社稷为重。他不敢知。应臣民不释之心。勉奉 慈旨。率 祖宗克谨之度。恭请 天朝。虞帝堲谗。交乱之震惊莫售。汉皇见远。十行之温谕来宣。锡之茅土尊名。委以藩维重寄。登受下拜。咫尺恍承 天颜。国定民安。毫发孰非帝力。 恩均大造。岂惟寡昧独蒙。运启重恢。庶见神人胥悦云云。于戏。无彊休亦无彊恤。何敢自逸于细毡。能善始贵能善终。愿与同跻乎寿域。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皇太子诞生颁赦教中外书(丙寅)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王若曰。流虹报瑞。徵一人之元良,彩凤颁纶。预万邦之同庆。玆深惝恍。诞诰丁宁。自古国有休祯。莫如天锡祚胤。四华封之祝圣。请以寿富多男。伊周雅之颂君。美其本支百世。恭惟我 皇之浚哲。所谓中国之圣人。锡厥庶民。敛时五福。格于上帝。降之百祥。震夙载生。已系四海之望。离明继照。将至万年惟王。宜率土之均欢。岂藐躬之独喜云云。于戏。媚于 天子。予欲克世忠贞。竭其股肱。尔尚图报恩泽。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东宫嘉礼颁教中外书(丁卯)
王若曰。胄子系一国之心。教已有具。大昏为万世之嗣。敬以成亲。不显其光。诞诰用亶。若稽王化之懿。必资妇顺而成。圣娰嗣挚仲之徽音。周命用集。明德奉阴后以礼则。汉道侯兴。肆予建储之初。首以择配为急。遵德选于先训。务求幽闲。询法家于公朝。爰得族姓。遂以本月初四日丁酉。册兵曹参知姜硕期第二女为 世子嫔。以二十七日庚申。醮戒 世子亲迎讫。六礼既备。万福攸原。斯为 宗社洪休。愿与臣民同庆。于戏。刑家御国。何敢怠我治躬。敛福敷民。庶几锡予保极。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迎登极诏后颁赦教书(戊辰)
王若曰。圣人首出。声名洋溢于中华。 恩诏下颁。荣宠焜耀于东土。万物咸赌。八路同欢。念惟忠顺 天朝。寔我 祖宗家法。自顷嗣服。罔愆旧章。凡有覃恩。辄同内服。肆当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离明之继照。与纡涣号之来宣。昭回十行。首奖内向之滋笃。明见万里。旋轸外患之方殷。降锡赉之便蕃。顺付回价。虑饩牵之累重。特辍行人。扩体远恤下之仁。明厚往薄来之义。举八荒将跻寿域。顾一邦偏荷 龙光云云。是惟寰宇之洪休。当与臣民而同庆云云。于戏。五百年而有作。含生幸际昌期。亿万世而无彊。太平当自今日。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咨帖
  
正使(姜日广)回帖(丙寅)
拜违以来。倏尔踰月。瞻望风仪。再觌无期。玆心耿耿。不能自遣。忽于千万意外。奉承宠翰。恭审星槎临发。拨冗留此。其眷眷不忘之意溢于辞表。自惟凉德。何以得此。感荷之深。有难仰谕。第惟称许太过。儗议不伦。皆非不谷所敢承当。三复以还。一味惭悚。至其责勉之语。实出于君子爱人以德之忠。其谓王侯之孝当修其大者。直是真切极至之论。敢不铭之肺腑以期无坠。以尽守藩之职也耶。末端所谕。尤见谦光之盛。福星所临。万品昭苏。冰玉高标。一路歌诵。正如大旱甘霖。人自舞蹈。孰有教之使喜。又孰能禁之使寝耶。惟雅怀可超然任之也。飙轮已远。礼难干渎。而盛意不敢不报。谨此附谢。惟僭越是惧。伏幸崇谅。不宣。
副使王(梦尹)回帖
离德日远。思德滋深。一心倾向。寤寐难忘。玆蒙远辱教翰。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奖谕甚勤。庄诵再四。如对风神。披豁之馀。不胜铭感。不谷忝守藩服。惟无以奉承先人遗训。仰答 圣天子宠眷是惧。夙宵祇畏。不敢遑宁者四年于今。而板荡之极。无力自振。兵日益凋。食日益竭。目见此贼狺然与大邦为雠。而不能捍藩敌忾。少纾东顾之忧。不谷之所以腐心焦思者实在于此。而今承诲谕。其惓惓勉砺者亦惟在此。仰见大君子忧时之切。爱人之忠。有非常情所及。益用敬叹。不谷虽无似。所不惟服膺斯训。以尽臣子之职者。有如天日也。辽民是 圣皇之赤子。本不敢相恝。而只缘公私匮乏。不能相赡。一斗之水。岂足为惠。承示但有惭赧。瞻望星槎。已近日边。意虽相亲。礼难干冒。而惟是盛赐。不敢无报。附布谢悰。僭渎为惧。伏希容谅。不宣。
毛都督回帖(丁卯)
崩天之戚。率土所同。攀号莫及。哀痛奈何。念惟督府大人彤玈在手。受委甚重。而凶奴未灭。 弓剑遽捐。悲愤之深。尤当不比具僚也。属者荐承手帖。诲谕勤至。其所以惓惓于小邦者。悉出血诚。感戢在心。难以言喻。夫不恃敌之不来。而恃吾有以待之。不谷虽甚不武。亦尝闻此矣。薪胆之忧。实一息不忘。而奈荡覆以来。西关一路。骼骴如莽。千里萧然。其幸而孑遗者。又疮痍未起。加以穑事不稔。公私赤立。虽欲调兵峙粮。以为阴雨之备。若涉大水。浩无津涯。茫然不知所以为计。每念及此。为之食不下咽也。示及胜算。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乃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当申饬边臣。令相机而预图之。未由面诉。谨专使布谢。伏惟盛亮。不宣。
都督回咨
信义相勖。共保始终事。议政府状启。该窃照登莱巡抚军门咨。所据督府揭报内有等说话。全无事实。出于诪张。此必奸细之人暗行交构。而督府未及究察。遽生疑惑。臣等惊骇未定。继以忧叹。李适本以枭獍之性。妄恃搏噬之功。意望不满。遂生逆节。称兵向阙。自就诛夷。初非嗜杀而成其叛。尹义立原非悖逆绝理之人。又与韩润不相识。与为内应。万无其理。况既非议政。又不曾充差进贡。为此言者。可谓欲巧而反拙矣。小邦之所恃为辅车之势者。惟督府为重。故凡所以奔命于督府者。一以诚心从事。谓宜肝胆相照。猜嫌不作。而乃有不近之言媒孽其间。虽以督府之明。不能不动。至以细察奸窦。严加防备等语飞报军门。呜呼。谗者之效。一至此哉。两叶不断。终寻斧柯。长此不已。弊将若何。合无将此事情移咨督府。明白开陈。庶彼此洞然。纤芥无疑。允宜便益等因。据此为照。人之所以相与共事。期以久要。死生颠沛。不贰不惑者。徒以有信义也。此之苟无。则疑生至亲。忿起平地。虽细务且不克济。况大事乎。故古人有片言倾心。千里对面者。信义之致。岂不伟哉。当职于督府。未有望履之缘。而蒙期待奖许不浅。虽知凉德无以堪之。而中心感激。不敢自外。至于惠徼 皇恩。俾延馀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绪。以再造我邦命。则虽督府非有私于当职。亦非望报而有施。而小邦君臣感德之念。实未尝须臾忘也。只缘残破之极。财殚力竭。凡所以供事于幕府者。率多不庀。若其岁时交际承候起居之礼。亦皆丈来寸往。无以报称。虽旷度包容。不与相较。而当职固以不敏为愧矣。今玆咨内所据。揭中所称。他亦不欲深说。只尹义立为内应一款。尤是大段脱空。义立亦尝伺候于幕府矣。虽其才质驽钝。不能称任使之意。至其潜谋叛逆。与贼交通。以取赤族之诛。万万无此理矣。古称流言止于智者。岂以督府之智。而犹有所未及舒究耶。乃若当职之不能无小憾于督府者则有之矣。始者督府裂眦北望。唾手东来。单兵栖迫。义声彰闻。使贼奴逡巡畏后而不敢进。当职前在闾阎。固已心壮而口诵之矣。故自忝位以来。益切倾响。与之周旋。几年于玆矣。常谓死生安危。义无独殊。乃今督府既不能无动于王仲禄之言。忧我国真有叛臣。越海飞报。如备大敌。而终不肯驰一介行李报知我国。使自为计。不几于见溺而不援耶。平日倚恃之意果安在哉。督府于此必有说矣。抑当职之言。有进于此者。小邦自祖先以来。世笃忠贞。累蒙 列圣褒奖之典。此天下之所知也。况 神宗皇帝终始拯济之恩。君臣上下铭镂心肝。万死思酬。皇天后土。实鉴此心。有以国亡不敢有贰。实未知携贰二字何为而发也。督府是朝廷命吏。苟贰于督府。是贰于朝廷也。小邦人民果有此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等情状。何不明白教告。使得诛治。而隐然及之于军情申报之文。遂致朝廷以情形微变为虞。此岂但为小邦之不幸哉。此则臣邻之所不敢言。而心所未安。不敢有隐。如或内怀未安。而含蓄不发。是不以实心相待。而自疏外于督府。义之所不敢出也。缘私丧未葬。 诏使又临。今始土露。迟晚是愧。诚愿自今以往。一以信义相勖。两心坦然。无所遮藏。使交搆之人无隙可抵。以共保终始。协济大事。不胜幸甚。
袁军门(崇焕)揭帖
不谷辄有冤痛事情。不容含嘿。谨具一本。上闻 朝廷。一面咨报讫。窃念媾倭款奴两句。实当初大人题本中语。若不另行吁号于大人閤下。循例移咨。有如各衙门之例。则揆之情礼。似不当然。玆敢不避烦复。冀垂谅察焉。不谷猥蒙 圣天子恩典。忝守藩服。今已七年矣。绸缪阴雨。保固强围之心。实未尝食息忘。奈壬辰兵燹。剪焉倾覆之后。生齿未及繁庶。财粟未及储峙。城池器械未及修缮。猝遇丁卯之变。寇势甚盛。无力捍御。避入海岛。苟保朝夕。幸赖天心悔祸。虏自求和。遂与之羁縻。以缓目前之祸。此则 朝廷之所已洞烛。若以不能自强。失守边封为罪。则死无所辞。苟曰诚心乞和。有若纳款之为。则冤痛甚矣。至于与倭为媾之云。讹言之无理。一至于此。闻之骨惊。宁欲无生。小邦不幸傅海而国。与彼为邻。虽不能闭关谢绝。不许来往。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而涅齿卉服。本非族类。国中民俗。视同虫豸。不忍相近。今使村阎下贱与为婚媾。死且不从。况自祖先以来世守侯服。沐浴声教。而忍为嫁女娶妇之事。以贻千载之羞乎。事之不近。莫甚于此。流言之行。当止于智者。而乃以大人之明。不加舒究。至形于奏牍。呜呼。是亦命也。抑不谷之所大惧者有焉。大人勋名闻于海外。德望重于乔岳。只字片言。为世荣辱。不谷窃伏下风。引领增气。而一朝遽得此言于所依归之地。以此痛彻心膂。惟恐不见白于大人。则终无以自解于天下也。尝闻古昔圣人所以能成天下之务者。以其能通天下之志也。今天下大担负。都在大人肩上。匹夫匹妇之不获。固宜微细毕察。以通其志。况不谷深冤至痛不在微细者乎。惟大人谅之。详在公牒。不敢覼缕。
孙阁部回咨(庚午)
为军务事。崇祯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准 钦命出镇云云。大学士孙咨前事照得平岛戮帅云云等因。准此查照。先该本年四月内。据陈副总接伴使李硕达在岛驰报。本月十二日。都司刘兴治带领降獭五十馀名。将陈副总以下各将官等杀害叛乱等情。得此即将兴治行凶缘由及小邦发兵讨逆事情。另具一咨。专差译官。将要发送部下。为缘本贼作梗。海路不通。姑停未发间。今驰前因当职为照犯上作逆。谓之跋扈。无礼于君。罪在必诛。逆臣兴治擅杀主将。又杀 钦差。以及无罪将士。四行悖逆。略无顾忌。其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跋扈无礼。至此而极矣。岛中汹汹。皆言此贼将率众投奴。又言将直犯登州。祸机甚迫。不容少缓。而事在疆场之内。守藩之义。当如鹰鹯之逐鸟雀。纵则有罪。而千里请讨。势又无及。忠愤所激。不自量力。敢为先发后闻之计。一面抄发兵马。水陆齐进以图掩击。一面将此事意具咨部下。拟于举事之日。星夜驰报。目下适有汉将陈琜夏尚进等留在椒席两岛。闻兴治叛状。不胜愤惋。至于流涕。愿领所率军丁效死军前。帅臣义之。即许船载以行。约束已定。但俟风便。不意兴治侦伺知机。率其兄弟。乘船西去。小邦之所欲讨者只兴治一人。而兴治既已离岛。则岛中所留兵民。莫非 天朝赤子。虽有被胁从贼之罪。决不可以兵相加。即便饬令诸将。姑为住劄便地。案兵无动。广加哨探。伺其还岛。则或云兴治进攻长山,石城诸岛。尽杀守将。另差部人入送奴穴。约于六月投降。而今又退以七月为期。奴骑数百。留待于獐子越边。或云兴治本欲投奴。而缘众怒难犯。不得如意。且畏本国讨罪之举。进退狼狈。不得已归命 天朝。这等说话。皆出传闻。未得真的。深欲差人部下。仰候处分。而迤西诸岛。已为兴治所有。海路阻绝。无计得达。玆因本国书状官郑之羽还自京师。接得各部咨文。又见本官处谕帖。备审能柔能刚。操纵在掌。披云睹日。不足以喻其快也。小邦自祖先以来。素秉礼义。恪守藩屏。二百年有馀矣。岂有一朝见 朝廷命将遭变于疆场之内。而恬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不动心。坐视不讨者乎。郑之羽状启中言本国资助兴治之说。入于阁部之听。声罪致讨之心。方切于中。给饷与马之云。不近甚矣。是则自比逆乱。甘为贼党。天日在上。非可诬也。除遵依咨内事意。相机进退外又将原初所具兴治征讨咨文一度。一并付呈前去。烦为查照施行。
刘副总(兴治)回帖(庚午)
停桡伊始。即驰专价。惠书问讯。极其缱绻。勖之以戮力同心。此固不佞之所愿望于大人者。曷胜欣幸。向日之事。已成过空之云。不必更为提起以存形迹。惟彼此坦然。不留一点疑阻嫌恨之怀。然后方得两心一意。共济艰难。来谕所谓尽死心死力以图报效者。直是说出赤心之语。令人竦然感叹。汉人之出陆侵掠。自毛陈时已然。边民苦之久矣。而终不敢下手相抗者。特以 天朝黎庶之故耳。顷日兴师之举。虽出于万不获已。而宁有移怒储胥。视同草菅之理。此必流离者所述。出于道传之误。而大人过听之耳。惟彼时将兵之官。遇岛中人往来者。则辄令监置一处。以防漏泄。此则其时事势不得不然。而亦未尝妄行诛杀。徐而察之则可知其诬矣。喋喋至此。亦似多言。然因来示及之。初非有小芥滞也。呜呼。昔年先副总解棼释兵之事。弊邦君臣固已铭骨不忘。况闻横尸战场。立大名于宇宙。则又壮而义之。有若旷世黄卷中人矣。不佞于大人。虽无一日望履之雅。而愿见典刑之念。实切于中。倘自今宾主交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驩。唇齿相依。得见大人策勋明时。以成先副总为国尽忠之志。而节义功名合为一传。则 圣天子外藩守臣亦与有荣矣。岂不幸甚。
为副元帅郑忠信揭刘兴治帖
窃谓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生杀废置威福之权。当自 圣天子出。此春秋所谓大一统也。向者。闻足下二难流离异域。备尝艰险。万死一生。自拔于豺虎丛中。亦惟 圣天子之恩。为不可忘也。至于副总节下横尸战场。为 圣朝立大节。天下之人义而壮之。况在我国之人素所爱慕者乎。闻足下来在东江。未尝不以慕副总之心慕足下也。一朝忽得边耗。说称岛中乱作。陈继盛以下诸将官皆被杀。害并及 钦差。而足下实专辄之。传闻汹骇。皆言将叛 天朝。直犯登州。且有潜师东抢之计云。国中上下大小莫不心痛胆怒。思欲声罪致讨。玆承 朝旨。果兴问罪之师。且为待变之举。诚以大一统之义不容一日泯灭故也。寻闻足下囚服待罪。归命 天朝。则始讶当初边耗或出讹误。而等待的报之间。不敢遽然罢兵。今则足下已领兵还岛。其不为 圣天子之逆臣已明。顷得阁部咨文及谕帖。亦有相机慰抚。或待以不死。毋致纷纭等语。是则 圣朝必以继盛之死。为由于众怒。而褒忠之典当及于同气。足下今为前罪可贳。后效可责之人矣。昨有 朝命许令班师。玆遣幕下褊裨。告以终始曲折。盖始之兴师。本欲为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圣天子讨罪。非有私怨也。今之罢兵亦所以奉承 圣天子之意。非有私恩也。自今以后。但当同心敌忾。务令边境宁谧。则不惟本国之幸。亦足下之幸。而终为 圣天子纯臣。兄弟联芳。垂名竹帛。岂不懿哉。惟此之望。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劄
  
玉堂请自强劄(乙未)
伏以天下之事千变万化。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先儒所谓大根本者此也。是以。人主以眇然之身。居深宫之中。其一念之微毫釐之差。似若无甚大害于事。而符验之应于外者捷于影响。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存亡。皆于是焉系。斯岂非可畏之甚者乎。窃观今日国家之势。流离倾覆之馀。其幸不绝而仅延者。有如一发之引千斤。沦亡之祸迫在朝暮。此正皇皇汲汲。食不下咽之日。而中外之人。率皆以玩愒为事。志气馁薾。筋骸慢弛。有目前苟安之心。无持久经远之虑。至于惩前毖后之谋。及时自强之策。则悉付之无可奈何。而束手深拱。坐待必至之祸。偷安之习。日狃月熟。不独于外方。而都下为甚。不独于委巷。而朝廷为甚。甚至大臣有安危之责。而不肯为极力担当之计。尽瘁之义或歉于具瞻之位。台谏以匡救为职。而未闻有直前敢言之风。委靡之形渐见于振纲之地。呜呼。上天降割。乱离瘼矣。 国将丧矣。无可往矣。凡有血气。诚宜振腕沫血。思有以自奋。而乃反泄泄沓沓。日趋于媮惰。其势若有所使。而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不能自已者然。岂非大可怪惧哉。臣等盖尝深思其故而有得焉。其言当不外于前所陈大根本之说矣。窃念 殿下遭乱以来。愤深戴天。痛积尝胆。其欲复雠洒耻之心。庸有极哉。而逊避退托之念。横在一边。不惟作于念虑之微。往往或发于 命令之间讲论之际。虽以大臣宰从苦口开陈。而终不为之释然焉。惟其存诸心者如是。故凡于立政改纪拨乱图治之事。一切未尝以自任。有如期满之官束装治任。坐待交承之至者。呜呼。 殿下身当付畀之重。目见艰危之急。而犹不肯自当其忧。则在下之人。又谁肯为 殿下佛时仔肩。以当其溃裂之势哉。此今日人心之不振。庶事之日隳。莫非 殿下一念之误为之根本。则 殿下亦安忍重一念之改。而轻 社稷之亡哉。至于顷日不敢入 庙之教。则又不惟使百僚解体。众听惶骇。而其戚我 先王。亦已甚矣。臣等请为 圣明探本而陈之。人之死也。魂气既散。不可复聚。而所赖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故七日戒。三日斋。求诸上下阴阳。先集自家精神。则一气所感。理无不应。奏假之际。洋洋降临。此 先王之所以重庙享。而黍稷明水。取膋焫萧。无所不用其诚者。盖求以聚祖考已散之精神也。故易于涣,萃二卦。言王假有庙。涣者散也。 祖宗之精神易散。故至庙以聚之也。萃者聚也。聚己之精神。至于庙而聚祖宗之精神也。而其效之大。则又至于民之萃也。以是而坚其归向之心。民之涣也。以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是而收其荡析之心。此假庙之义所以取于二卦。而其在今日。尤不可以不急急焉讲而行之也。呜呼。 庙寝为墟。钟簴成尘。 祖宗在天之灵。其亦涣散而无所止矣。栖遑而无所托矣。礿祠烝尝。虽或代人致虔。而 祖宗之顾歆。其亦不可得而必矣。 殿下于此。岂不为之怛焉以伤心乎。于是而不思所以聚精会神是用孝享。无使 祖宗之灵久彷徨于外。而乃曰。予罪人也。不可以履 太庙之庭。圣王之所以罪己责躬者本不如此。而于 殿下平日奉先之孝。亦太乖矣。夫庙以宅神。而致死之。不仁也。今以事生之道言之。人子之事亲。不幸而遭仓卒之变。不能守先人之业。不免胥及于颠隮。而终幸得返于室堂焚燬之后。亲靡安处。寄寓荒凉。则方将就省慰安之不暇。而反曰。我弃基矣。不可以履父母之庭。定省之节。甘旨之供。不肯躬亲。则父母之心安乎否乎。人子之道得乎失乎。设使父母怒之。犹当婉容愉色。起敬起孝。深受其罪。使可哀怜而已。而不当自绝于亲如此。况未必怒乎。 殿下诚于中夜静坐之际。捐去他念。试以是而思之。则必将有大不忍于此。而不胜悔于前日之教者矣。此而不悔。则是必前所谓一念之误者。为蔽已锢。虽其 祖宗之靡依。子道之大亏。皆忍恝然。而臣子理直之言。亦有所不得入矣。岂以 圣明而有此哉。伏愿 殿下穆然深思。幡然改图。即下明旨。申戒有司。恭修祀事。格于 先王。上以萃涣散之英灵。下以萃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涣散之人心。凡所以慰答 祖宗。悦服百姓者。并皆次第修举。毅然以重恢光复之业为己任。忾然以讨贼复雠之事为己忧。布告中外。策励臣邻。授政分职。使各自效。而躬勤于上以董率之。如有不职。即纠以有司之法。立诚心以导于前。振纪纲以驱于后。使内外大小晓然皆知 圣上之心奋然有为。非复前日之退托。则孰不欢忻感悦。作心振气。殚竭筋力。以趋于事乎。大臣必能奋庸熙载。夙夜匪懈。以济时艰矣。台谏必能遇事尽言。犯颜不讳。以肃风采矣。以至于大而六部。小而百司。必能恪勤职事矣。内而都下。外而四方。必能奋迅自励矣。曷敢有玩愒偷安。泄泄沓沓。不率我 圣上风动之化乎。譬如天道之运于上。无一息之停。而日月往来。寒暑推迁。四时五行雷霆风雨。各宣其气。各敷其化。而百物生焉。岁功成焉。岂非易而简乎。此殿下一念自强。便是体乾之功。而措之事业。无所为而不如其志。端拱九重。意谕色授。而百寮耸动。万里奔走。以之治兵则军政修。以之理财则储峙广。以之而贼可讨雠可报。重恢光复之业。不难致矣。岂不盛哉。古之英雄豪杰之主。虽丧亡涂地。而其气益厉。未尝以摧败挫衄之故。而少辍其有为之志。故一旅之众。十乘之车。二城之地。初非可恃以自强。而终能出死得生。以亡为存。巩丕基于既倾之后。延国祚于垂绝之馀。况今沦败虽极。而所赖以为力者。不啻倍蓰于彼焉。诚能以 殿下之英武。将之以必为之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志。不以摧败而丧沮。则今日之势。岂至于终不可为哉。但患无其志耳。传曰。志立而事半。又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志既立而行之以至诚。则天下无难济之事矣。伏惟殿下深察焉。
玉堂请守都城劄(丁酉)
伏以国事至此。可谓急矣。累卵非危。漏船为固。沦亡之祸。迫在呼吸。今日不言。则臣等为负 恩矣。请深明已然之故。而冀 殿下之改图。愿 殿下勿诿之于眉燃之难救。勿诿之于刍言之无取。而试 垂察焉。百年大木枝叶未有害。而揭然而蹶者。根本拨也。方今国家之势。盖无一枝一叶不受其病。而都城又不能守。则是并根本而绝之也。国将何所赖以立乎。往在壬辰。国脉未甚斲丧。 王纲未甚陵夷。民庶而富。其心未甚离散。而 大驾一动。未出都门。而民不知有 君上。当时播越颠沛之状。至有臣子所不忍闻者。其得免于覆亡而保有今日。盖天幸耳。天幸其可再徼乎。今日之事。又与壬辰相悬。离都城一步。则民皆仇矣。无可往矣。 宗庙亡矣。在廷诸臣孰不知此。而近日 庙堂之议。以为移避之举。势不得已。恶是何言耶。贼在境上今几年矣。而 庙堂诸宰于守御攻战之策。无一事着实讲究。每以都城为不可守。根本之地为可弃而走。闻有守城之说。则群起而非之。或目之以大言。或斥之以愚人。虽以 圣上高世之见。亦不免此。此非 圣上之见于此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有所不逮。是皆诸臣之罪也。无枕戈沫血之志。有苟安目前之心。悠悠泛泛。玩愒度日。使 圣上高居而俯临之。无事可恃以为经远之计。边警乍急则先为保妻子之谋。搬移家累。襁属出城。使闾巷小民望而效之。数日之内。将至于都市空虚。其在今日。 圣上固已预见于未然之前。宜以都城为难守也。虽然。今日之计。亦未有弃都城而图存之理。都城一弃。则四方瓦解。 命令不通。适足以增彼虏之锐气。乘胜长驱。直捣无人之境。则一隅何处始为固地。鸭水前头。蹙蹙靡骋。蹈海之外。更无他策。思之至此。心胆欲裂。顷日 圣教有曰。国势虽迫。上有父母之邦。次有 天将布列中外。我国宁有终不振之理。此痛切之言也。今日事势虽极危迫。亦不至都没奈何。而备边诸宰。未有汲汲措画以为守御之计。而敛手端坐。但以徐观贼势为言。未知彼贼将不守而不入。不战而自退乎。是其末梢。不过欲使 殿下躬驾而寻壬辰之辙。岂不痛哉。伏愿 殿下深为 宗社之计。坚定固守之志。毅然奋发。勿为私念所挠夺。燕闲之所深思。朝昼之所猷为。复雠洒耻之外。更无他事。使中外士庶晓然知 殿下励讨贼之心。决死守之义。则疲惫者厉。恇怯者勇。溃散者集。而国事尚可为。臣等窃见古昔帝王当危难之际。莫不躬擐甲冑。栉沐风雨。或亲当矢石。或自觇贼营。履至危而求安。冒万死而得生。今者羽书交驰。事机方急。 天将在城。夜不安枕。巡城练兵。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日不暇给。而 殿下方穆然深居。视若他家事。揆之事理。岂宜如此。夫以我国民穷财尽。不能自强。 殿下忧宗社之难保。号吁于 天朝。至诚所感。王师再出。大将来临。民心有恃。此乃拯己之兵也。活我之师也。 殿下宜以血诚相待。接见之际。损去繁文。单骑而进。密席而坐。警急则告。计策则问。日以望救之意。垂涕泣而道之。约以相随骋骛于 王师之后。则彼既承 天子严命。以保存藩邦为任。宁有不动于 殿下之诚意。而不尽心于备御耶。招抚我军。协助 天兵。以为死守之计。则今日都城决不至于终不可守也。虽然。欲守都城。先守长江。乃为善策。往年 殿下尝以此为教。至以汪立信之语为證。 睿算所在。固非偶然。而数年以来。守滩之事。有同儿戏。不成模样。如此而欲御此贼。岂不难哉。今闻天将将欲分兵据守江津。兵法得地形者胜。此固为全胜之算矣。伏愿 殿下申敕有司。告谕臣民。亲御六辔。厉气巡城。督帅诸将。视师江上。因巡上流之形。严敕防守之事。使旌旗鼓甲精彩顿变。京师形势自尔壮固。则先声所及。士气百倍。八方民庶欢忻踊跃。孰不愿为 殿下致死力乎。贼奴闻之。亦未必不为之气挫。而长驱之势或可以少沮。然后俟 天兵大集。鼓行而南。则凶丑不足平。而中兴不足致矣。臣等俱以迂腐。忝居帷幄。徒怀死辱之心。未有借箸之谋。特就前后 圣算之已及者。而为 殿下勉焉。惟 殿下不但发之于号令。而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必求施之于事为。积诚意以得天将之▣。守上游以壮天堑之势。而又必坚定志意。镇靖人心。以为守邦之本。则今日急务实不外此。抑臣等于此愿有复焉。人主之忧。莫大于直言不闻。以言为讳。未有甚于今日。大计日误。国事日非。而无一人尽言于 圣明之下。但务为顺旨之计。 殿下之臣。岂皆阿谀之辈而惜身之人哉。良由 殿下执德不弘。厌闻已过。逆耳之言或发于进戒之际。则辄下臣子不忍闻之 教。以塞忠谏之路故也。传曰。畜君何尤。书曰。自用则小。惟 殿下加之意焉。则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
应求言 教疏(戊申)
伏以臣伏睹三月初一日 备忘记。一札十行。丁宁恳恻。忧民保邦之意发于血诚。溢于言表。而又虑 聪明或有未及。幽隐难于自达。许令中外之人各尽所言。噫。第五伦读诏书。而决光武之为圣主。臣虽愚懵。奉读 圣旨。有以知 殿下忧勤初服。励精大猷。思欲翕受敷施。奋发有为。不肯因循牵补。苟安目前而已之盛心也。呜呼大哉。臣智虑浅短。经术空疏。既非识务之才。又无适用之学。尚安有忠言谹论可以副 殿下之望。而动 殿下之听哉。顾念今日国家之势。十棋九卵。未足以喻其危。惊涛败楫。未足以喻其惧。俯仰呼吸。未足以喻其急。 殿下煢然谅闇之下。惨焉哀疚之中。深忧默念。夙夜渊谷。四顾茫然。未有涯际。至诚求助。不暇待成王访落之日。则凡在臣民。义当洒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泣敷对之未暇。况臣受 恩深重。衔感已久。何敢自诿庸陋。而泯然无一言以负 殿下乎。臣诚有所不忍于此。而亦不欲广引前言。泛论治道。徒为观听之美。而不切于应病之用。请即 殿下恤民之旨与夫近日之事。而反复推明之。惟 殿下之裁择焉。夫恤民之实。在于宽其力厚其生。而二者之本。又在于节俭。不能节俭。而求以轻徭薄赋以恤其民。譬犹不塞其源而欲绝其委。岂不颠哉。况今兵戈丧乱之馀。生齿未息。田野不辟。出郊而视之。则蓬蒿荆棘一望无际者。在在皆然。粟米麻丝之出于土地者。不能百一于平时。此正君臣上下恶衣菲食。为民惜财之日。而奈之何奢侈之风。经乱愈甚。下士衣绫段。韦布服䌷绢。吏胥贱隶袭华重肉。是乃收以沟浍而泄以尾闾。古人所谓奢侈之灾甚于水旱者。大可惧也。宫省事禁。臣不得以知之。而只以供上纸一事言之。则其品之美好。倍于 祖宗朝规式。而少或不谨。则该司官员。各邑守令。无不坐罢。中外承风。斗为佳品。费财已多。而犹惧上纳之际或遭点退。厚赍绵布以赂其吏。其为浮费不亦甚乎。而窃闻此纸初不尽为 御用。羡馀之数。或以颁赐诸宫。终归防纳之资。或自 阙内不入其纸。而直受价钱。数年以来。传闻藉藉。呜呼。是亦不可以已乎。低其纸品。省其羡数。取足为 宫中之用而止。则民受初政之赐。岂不厚哉。臣之所陈。只此一事。愿 殿下之触类焉。正殿未成。行宫褊陋。固不称于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至尊居养之所。而然犹侈于尧之土阶。高于禹之卑宫。敞于夫差之积薪。安于卫文公之野处。则生聚教训之前。虽或不遑此事。未为大欠。而其时当国之臣。自不免于贪赃狼籍。杰构而处。其心盖惧 上意或怒其丰于自奉。俭于君父。且其饰为治安之言。讳民愁叹之状。开导人君宴安之心以固其宠者。乃是小人常态。于是建议以为法宫不可不立。鞭催孑遗之形骸。椎剥疮残之血髓。役未及半。而民已困于涂炭之中矣。可胜痛哉。顷者 殿下以山陵大役。 诏使接待等事。深悯民生之不堪供应。许以宫阙都监所收米布移用。而又令毋得再行分定。臣知 殿下之微意。其不以建宫为急明矣。此山东之民所以愿得须臾无死。以见德化之成也。人心不常。入奢最易。愿 殿下之固守焉。至于 山陵 诏使等事。乃是送终事大莫重之礼。固宜极其诚敬。不敢有秋毫未尽之事。然于其间亦岂无虚文浮费在所当已者乎。亦宜明降指挥。其中不当于礼而有伤于民者。并令蠲罢。不胜幸甚。臣闻 懿仁王后之丧。都监当事之臣。过于勤干。卜定名目。罔有纪极。竭尽民力。务为观美。至于 梓宫至山。经夜幕次。自前例用油幕排设。而乃起造假家。罗络山上。望之如神力所为云。推此一事。馀皆可知。呜呼。臣子必诚必信之道。岂在是哉。(此事虽涉细碎。亦系伤财害民之一段。而启后日无穷之弊。况其时失火之变。实由假家。尤不可以不戒也。)且与健元陵同在一山之内。而石栏麟马凡附于陵者。其崇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侈壮丽悉皆倍之云。臣非目睹。不敢以为必然。万一有之。则母丧踰于父丧。臧仓犹且构讥于孟子。况以子孙之丧踰于祖先。揆诸情义。岂不为大段未安乎。惜乎其时在廷诸臣。无以此言謦欬于 先王之侧。使 先王无以自说于后世。此岂 先王与 殿下之所知乎。臣尝痛之。以为忠于君父者不当如是。故不敢不尽言于今日。伏愿 殿下深思熟察。毋以前事为例。只以曾子爱人以德之训为法。只以 太宗大王追奉健元陵之制为宪。以彰我 大行大王恭俭之德。千万幸甚。(臣非欲使 殿下为天下俭其亲。诚以踰于 先祖。自是义理不安。乃孟子所谓不得不可以为悦者。政使有财。犹不当为。况今日事力。又是无财之甚乎。臣又闻近日 山陵起役。用民已多。而旋因妖书之出。即便停止。别求他山云。臣在远外。未知书中所言有何荧惑。圣人但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人之殃庆祸福。岂死后葬地之所能为也。此所谓惑世诬民。充塞仁义之说。非识理君子所宜道也。如使术家之言果一一有验。则李淳风,郭璞之辈。当自占天下第一吉地。使其子孙世为王侯将相。而其后未闻有显者。此其怪诞不足信明矣。以 圣上之明。所宜火其书而痛绝之。使不得流布于世。而乃 命看审他山。有若崇信之为者。轻弃 先朝已卜之地。不惜疲氓已用之力。使 衣冠之奉不以时定。不幸而迁延时月。或至于后期而慢。则岂不重为未安。臣窃惑之。)臣又闻 诏使之行。自义州至于 国都。迎接馆待之礼极其丰盛。糜费之资。动以万计。虽以平时富庶之力。一经此行。沿路枵然。矧在今日。几何而不至于枯竭耶。其间许多浮文末节当省与否。臣不敢知。惟彩棚一事。臣亦知之。极为鄙俚。真圣人所谓优倡之戏。不当陈于礼乐之地。而劳民费财。又且不赀。作无益害有益。莫甚于此。乱离之后。累接 诏使。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而不设此戏。其于大礼。未始欠阙。因而废之。甚合事宜。而闻丙午诏使之来。又复设之云。兵戈以来。至急之务。至切之事。多所未遑。顾此戏玩之具。岂是首先还复之举哉。今于举国悲惨之中。必停此戏。臣愿自今伊始。永为停罢。使虽至升平百年。物阜民安之后。亦不复作此非礼之礼。浪为劳费。不胜幸甚。呜呼。记有之。国无九年之储曰不足。无六年之储曰乏。无三年之储则曰国非其国也。盖成周之法。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用财也莫不有制。计一年之入而四分之。用其三而储其一。积三年之储。则又成三分。恰支一年之用。所谓三年耕。馀一年之食。九年耕。馀三年之食者此也。是其节以制度。量入为出。峙其赢馀以拟不虞。故虽遇水旱之灾。师旅之变。民无加赋之患。而国无乏用之忧。降及后世。则用财无制。故取民无艺。妄兴功役。恣为浮费。不足则加赋以继之。又不足则横敛以充之。是乃量出为入。以财徇欲。财安得不伤。民安得不困乎。窃闻近岁国家经费之数。一年之入。不足以供一年之用。所谓国非其国。盖不足以言之。而婚姻丧葬宾客之礼。愈务华盛。虽以称贷市廛之藏。引用来岁之贡。而犹不知反求节俭之道。岂有千乘之君作此寒乞儿计活。而可以为国者乎。平时无事。或可如此支撑。架漏度日。不幸而有数千里之旱蝗。不幸而有乘衅之寇敌。则臣未知何以处之。何以应之。民愁兵怨。盗贼四起。君臣上下泣涕涟如。终至于沦胥而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已。思之至此。气唈心悸。此臣之所以太息流涕。继之以痛哭。愿以节俭之说。为今日恤民之本。虽如 山陵 诏使莫大之礼。请从俭约。虽得罪于 圣上孝敬之听。亦不避也。伏愿 殿下誓告大臣。严敕有司。内自宫闱服御之用。外而至于朝廷之礼。下而至于闾巷之俗。无不节之以俭约之制。然后一洗前规。定为成法。略仿成周四分用三之制。守之以坚苦之心。持之以积久之功。庶几寸有所进而尺有所长。日计不足而岁计有馀。如此十年而民财不阜。民力不舒。国用不稍裕。邦本不稍固。则臣请伏鈇钺之诛。以谢面瞒之罪。 殿下虽欲赦之。而臣亦不敢承也呜呼。恤民固邦之说。臣既因 圣旨所及而略陈于前矣。至于使民远近响应。鼓舞风动。固结而不可解。则又不在于此。臣请得以究言之。哀公问服民之道于孔子。圣人宜以端本清源之论直指君心。而乃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诚以君心之邪正公私。民有不得以知者。而观于进退用舍之际。则其中之所存。判然如黑白之可见。而至愚而神者。辄以为向背焉。圣人之言。呜呼旨哉。善者人之所同好。恶者人之所同恶。人君诚能好恶以正。取舍以公。则彼同有秉彝者。孰不欢忻感悦。以为已归乎。是其一举措之间。而感应之神速。甚于桴鼓。民心既服。则令行禁止。惟君所为。而危可使安。弱可使强。天下无难事矣。其或不然。而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则三军可夺帅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也。匹夫不可夺志。彼咈然而怒。涣然而散者。其能威制而力絷之乎。窃见 殿下即阼之初。登黜进退。举皆有以大服民志。旬月之顷。四方风动。而独其铨相除拜之政。似不出于大公至正之道。闾巷窃言。有识怀忧。虽以臣之愚。极知 殿下内举不避亲之盛意。而犹不能释然于识者之忧也。盖其当初李贵所论一纸政草戚里联名者。固为 新政之药石。而臣意犹谓其时大小除拜。悉从首拟。盖 圣上于哀痛之中。但任该曹所拟。未尝以一毫己意参入于其间。非有私于此三人也。惟其秉铨之臣。阴揣 上意。谓必有私。清班重地。连络注拟。媚悦取宠。自谓得计。而导主为非。略无忌惮。鄙夫情态。为可愤耳。若其铨相之荐。乃是大臣所拟。而其人不与焉。则命之加拟。又不与则又 命加拟。必得其人之姓名。然后始肯落笔焉。 殿下之参入己意。任情低昂。至此而甚矣。不惟臣不能释然于识者之忧。虽 殿下亦无以自解于天下后世矣。其人贤否。臣所未知。设使前后注拟四五人清名实德尽出其下。 初政清明。不当及于私昵。况未必然。则其为累顾不大乎。有马援之功。则像之云台可也。有横渠之学。则登之荐剡可也。苟非其人。则与其以私妨公。不若避嫌之为愈也。 殿下延登元老。置之相位。自以为贤于梦卜。则尊之不以貌而以诚。任之不以贰而以专。然后可得尽其用。而乃于为朝廷择铨衡。一大除拜。不用其言而直任己意。若然则独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运万几足矣。亦安用贤相为哉。(本朝之制。三公失权。惟两铨相拟荐乃为其职。而今既不得其职。则大臣不可则止之义。岂但苟充员数而已。闻李元翼乞免之请。出于实病。然恐 殿下之所以待之者。亦未必不有以致之也。)殿下于慎始之日。已用如此滑手段。日后之忧何可胜言。而三司噤默。寂无一言。 殿下之廷。能为谠论。不避权贵者不为无人。而侧听累月。亦无所闻。彼岂以此事为盛举也。亦岂皆其所好哉。其心不过以为亲爱所辟。不可以公道胜耳。则吾君不能。莫大乎此。臣窃痛之。及其一脉公论。仅发于草野之章。则彼亦不能自安于法语之言。方为辞避之计。而 殿下又示以非常之数。使之委蛇盘礴。尚据其座。不识 殿下必任此人。有何大益于 国家。而轻大臣蔑公论之失。一举而两得之。以重失远迩之心乎。一两月来。国言愈腾。至于屈指而数之曰。某也常以定策自当。而今其子为某官。其党为某官。某也常以调护自任。而今其身为某官。若以 殿下为轻用爵位。以为酬报之资者然。噫。设使其人真有定策调护之功。以 殿下之明。必不为安,顺,桓,灵之举。况我 殿下简在 先王。慈孝无间。孰敢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而盗 殿下之爵赏乎。此其为必无之理明矣。而人犹有所云云者。岂非以前日之举有以来众人之口。而形迹所似。人情易疑。 殿下亦安能家置一喙而人晓之耶。 殿下养德潜宫。十有七年。仁孝恭俭。乐善好学之实。闻于遐壤。一朝 正位宸极。万物咸睹。朝野拭目。想望太平。而乃以举措偏私。见疑于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四方。今夫一邑之宰。其所治不过百里。而到任之初。一失吏民之心。则后虽欲镇定保合。以为善治。用力甚勤。而见功甚难。况乎一国之大。万姓之众。人各有心。而颙望之初。未有以厌服之。则后日收合之难。当如何哉。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此臣之所以私忧过虑。中夜仰屋而长吁者也。然臣窃料 殿下潜心经训。博观前史。其于是非公私之辨。治乱兴亡之故。察之熟矣。岂不知姻娅私昵之布列朝端。有累于 圣德。而非盛世之事乎。得非新登大位。上下情意未及谙熟。而遽遭危疑之变。眇然深居。不免有疑惧之心。遂欲广置亲信。以拟急难之用乎。 殿下之虑或出于此。则又大误矣。夫天地之所以广大无外。人主之所以尊而无对者。以其无私也。若天有私覆。则有所不覆而为不大矣。地有私载。则有所不载而为不广矣。人主有私比。则有所不比而为不尊矣。目今朝廷百官。孰非 殿下之四体。三军万姓。孰非 殿下之赤子乎。一视同仁。以得其心。则不幸遇难。孰不为 殿下捐躯者乎。不此之图。而顾欲自托于数三亲信之人。则亲信者无几。而馀皆为疏远之人矣。 殿下之有。不亦狭乎。 殿下之势。不亦孤乎。计无过于此者矣。且夫自古戚里之中。亦岂无可用之人。而明王谊辟未尝有尊宠信任之者。盖以此辈关通内外。蹊径无碍。内之可以行毁誉眩是非以蔽聪明。外之可以立门庭招权势以作威福。于是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争相趋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附。竞为阿党。排摈异己。斥逐忠贤。其势必至于亡人之国故也。伏愿 殿下深惟前失。亟思改图。恢弘公道。屏退私昵。广收人望。列之庶位。然后图事立政。则询于朝而不谋于家。(人君以三公为腹心。六卿为股肱。台谏为耳目。诚能得人而信任之。则垂拱南面。而事无不治。绩无不凝。如或内怀猜疑。密行防察。或访于姻娅亲党。或咨于左右便嬖。则谗言必入而贤者日疏。国不可为矣。大抵不能诵言于朝。公为启达。而寅缘曲径以入者。皆交构之言。人主深察而痛绝之。然后无偏听生奸之患。况可咨访而导之以言乎。)为官择人。则求之于宦官宫妾不知姓名之流。而不求诸交通缔结倚附幽阴之类。(顷在二十年前。士大夫家有穿穴蹊径。交通宫禁者。清论唾鄙。视若浼己。十许年来。朝无清议。倖门大开。缙绅之家能以此事为耻者。仅有若干。于是宫闱成韨。各立门户。各招货赂。边将守令。皆有定价。爵赏刑罚。不由公道。终至于君臣上下去仁义。怀利以相接。不惟下之人不能言君上之过举。上之人亦无以正臣下之罪恶。依阿淟涊。谄渎成风。以至于 先王末年。而朝著之秽浊极矣。今于端本正始之日。若不杜绝此路。使宫闱肃然。则士大夫耳目所惯。恬不知耻。遗风馀习。易至滋蔓。蔓难图矣。深可惧也。)天位天职与贤者共之而不敢为私恩之地则日月之更万方咸仰朝廷清明远近悦服而王化行矣(臣闻圣人之言一字不苟。故得其褒者荣于华衮。受其贬者威于鈇钺。以各当其实故也。近见 殿下敦谕卿相之际。多为品藻之语。万一或不称实。则于圣人语默之节。岂不有损。而人亦有窥其浅深而窃议之者矣。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言之不可不慎。而系于人之向背如此。并乞 留念。)抑臣之为说。又有进于此者。非臣之说。乃先儒之说。非先儒之说。乃圣人之说也。伏愿 殿下勿以为常谈死法而遽厌弃之。幸甚。臣闻天下万化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人主之心正。则内而宫壸。外而朝廷。近而辇毂之下。远而至于率土之滨。无一不归于正。书所谓皇建其有极。孟子所谓一正君而国定者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此也。虽然。人心之所以常患于难正者。己私害之也。而人主之心则其受攻于物。又万倍焉。故古之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虽在纷华波动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而未尝少放于躯壳之外。以为物引。是以。寂然未发则鉴空水止而万理皆备。感而遂通则随事顺应而品节不差。非穷理以择之于先。主敬以守之于后。则不能以与此也。虞书所谓精一执中。孔子所谓格致诚正。克己复礼。予思孟子之所谓明善诚身。其示人用力之方。不啻丁宁。而 殿下之讲究于方册。不啻详且悉矣。臣之浅陋。非惟不敢覼缕。亦无容覼缕。独恐非知之难。行之惟艰。深宫燕闲之中。万几纷沓之际。尊所闻行所知之功。或有未至。则生处难熟。熟处难忘。惟圣作狂。或在于一念之间耳。伏愿 殿下裁决庶务之暇。不废讲学之功。常以义理浇灌心胸。游心昭旷之原。不为私欲之累。使清明本然之体常在常觉。以为处事应物之本。而惰慢邪僻不设于身。视听言动一由乎礼。使吾之所以治心检身者无所愧于屋漏。则刑家御国之效。自然薰蒸透彻。无所不及。岂不盛哉。召公之戒成王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不敬。又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肆惟王其疾敬德。臣读书至此。每叹其忠诚恳恻足以警动幼主。未尝不击节讽诵。至于今日。则益知其言之深切。而继之以陨泪也。昊天之不吊甚矣。人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谋之不臧久矣。国势委靡。日就不振。如日下山。如水赴壑。 殿下之嗣守基业。正所谓无疆惟恤。祈天永命在今日。坠失厥命亦在今日。而其几之决。特在于敬德不敬德之间。 殿下其可自逸乎。其可自满乎。其可不敬德乎。方天命眷顾之新。值人心祈向之切。此正先儒所谓因时乘势。有为之会也。伏愿 殿下惕念而奋发焉。呜呼。臣之所以拳拳于 殿下者。只此前后二三策而已。无他奇计可以仰备采择。然懋圣学以建民极。公取舍以服民心。崇节俭以厚民生。君人之道大略举矣。而其所以片片说出者。又无非爱君忧国之赤心。惟 殿下察之。第念愚忠所激。言语朴直。忤犯贵近。搪探时讳。罪当万死。然苟利于国。他非所敢计也。子夏之言曰。信而后谏。其君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念臣数年春坊。昵侍耿光。涓埃无补。虚窃宠荣。固知无所取信于 殿下。而纯愚伉拙。不为邪枉之状。则或有以洞烛之矣。伏惟 殿下勿以谤讪见疑。勿以犯分为诛。亦勿以狂妄处之。但许优容而已焉。则国家幸甚。生民幸甚。
请从祀五贤文庙疏(代本道儒生等作)
伏以天下之言有关于治道之大。而行之无朝夕之效。不行亦无立至之祸者。时君世主例以为迂远。而不加省纳。殊不知基业之久促。治化之污隆。人心之向背。实系于此。此前史之所惜。而后日之当戒也。先正臣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此五贤者。乃吾东方豪杰之士也。其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学问道德之懿当式于后世。继往开来之功当享于文庙。以 殿下之明。岂不灼知灼见。而以此言进者。亦可谓万口之同辞。百年之定论矣。然而 俞音久閟。缛礼迟延。公议逾激而乾刚益亢。臣等窃想 殿下天纵睿智。日跻圣敬。其于五臣之贤。必与之心融神会。而有不同时之恨。则从祀两庑之请。初非逆耳之言。而其所以留难至此者。 殿下之心必以为言虽大而不适于实用。礼虽盛而不切于时务。格而不行。非国之所以存亡。置而不举。非世之所以治乱。曷若今姑舍此。而从事于架漏补弊。救目前之急云耳。然则 殿下非以此举为不韪。特以为不急。臣等之所以裹足千里。披肝叫阍者。诚为此惧也。臣等请为 殿下。探本而言之。夫人之所以能群居而不争。人主之所以能以一身临亿兆。帖然而不危者。莫非以三纲五常之道纲纪乎宇宙。而三纲五常之所以维持。莫非以圣贤者出而为之匡直之振德之也。吾东方僻处海外。中华声教之所不暨。而所以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得免于被发左衽者。皆箕子之化。而箕子之后千有馀年。又邈然无一人能嗣其馀徽。则圣学榛芜。世道舛驳。而国不能为国矣。幸而天佑斯文。郑梦周倡之于丽季。五贤者阐明之于本朝。使孔孟程朱之教晦而复明。三纲五常之道斁而复叙。使吾赤子渐仁沐义于 列圣教化之中。使吾 社稷转危为安于兵戈寇乱之馀者。秋毫皆其力也。功在于民则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祀于社。功在于农则祀于稷。功在于国则祀于宗庙。功在于道则祀于文庙。乃古今祀典之所同。而 殿下嗣服之后。数年之间。视群臣犹四体。凡有微劳小伐。莫不有以酬报之。而独于五贤崇报之典。顾以为不急。则臣等窃恐古人所谓轻重舛施者。不幸而近之矣。自甲辰至于今日。岁月非不久矣。自太学至于八方。自公卿至于庶民。询谋非不佥同矣。秉彝好德之天。愈久不坠。高山景行之慕。有生所同。 殿下岂以此为一二人阿好之论哉。圣人之言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今一国之所好在于五贤。则 殿下亦既好之矣。一国之所欲在于从祀。则 殿下何故而不欲之耶。 俞音一下。千里响应缛礼一举。八方鼓舞。精神所萃。国势磐石。 殿下何惮而不为耶。 众志不通。舆情益郁。士趋靡定。邪说间作。裂裳长往之叹。或发于韦布之流。 圣明于此。宜穆然而深思也。 嗣服之初。有姑待后日之 教。四方传诵。皆知 圣明于此非有所持难。特以三年之内有所不忍焉者。翘首拭目。伫待今日。而又有待后之 教。四方缺望。莫晓 圣意之所在也。圣人之言曰。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不义之当已。义之当行。皆贵于果决。而不贵于迁延。如知其义。斯速行矣。何待后日。因循担阁。蹉过盛事。实非臣等之所望于 圣明也。臣等窃闻 圣教有曰。 先朝之所未行。今不敢轻议。此则出于 圣上仁孝谦逊不敢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自居之盛心。臣等固已击节而赞诵之矣。然以臣等所闻。五帝不相袭礼。三王不相沿乐。圣继神承。损益因时。不务于必同。故舜之去四凶举十六相。皆尧之所未行。周公之制礼作乐。皆武王之所未遑。如使先王之所未行。后王皆不敢轻议。则古今国家。惟刱业之君方有施措。而继世之主。皆将束手闭口。无所猷为矣。岂有是理哉。况此五臣之贤。 先王之所尝嘉奖褒崇。靡所不至。则今日缛礼之举。乃为继志述事之大者。不当以轻议有疑也。臣等又闻 圣教有曰。上下之间。情志既通。则虽迟时月。有何所妨。臣等之所叹服。未有大于此 教。而臣等之所疑郁。亦未有甚于此教也。易曰。鹤鸣(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夫子系之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如此然后方可谓之交孚矣。今于尊道重事。上下相持。不相听信。徒假借以色辞。而谓之情志既通。臣等之所未闻也。况情志不通。则通犹有望。既通而不行。则又何所望。亦终不行而已。臣等之疑郁。安得而不滋甚乎。伏愿 殿下深思五贤之功当与于俎豆。洞察群下之情举切于尊道。上以尽善继之志。下以贻燕翼之谋。使圣贤之道中正之学。如日中天。万邦咸仰。士有定向。人无异师。邪说者不得作。则吾道幸甚。国脉幸甚。臣等岭外人也。僻处深居。浅学謏闻。虽于五贤之道。无所发明。而缁衣好贤之诚。亦出于天赋之彝。引领 明时。倾耳盛举。而近闻贤关沥血之章十六上。而不得 命。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极知草莽之言不足回 天日之听。而区区爱君之诚。不忍遂默不言。如蒙 圣明特赐垂纳。不以疏贱而忽之。不以迂远而乘之。则臣等之说行。臣等之说行。即太学之论行。太学之论行。即五贤之道行。贤关多士必不以奚为后予致怨于 圣明矣。情迫辞蹙。不知所裁。伏惟 圣明留神澄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