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杂著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8H 页
论山城形势郡县合并(丙申二月在醴泉)
山城之设。殊非御夷之上策。然粮不可以资盗。卒不可以与敌。我先据险。则守之易而攻之难。以主待客。则此常静而彼常动。岂如原野交锋。枕骸成丘之为惨乎。噫。兵粮辎重。岂可一日猝办。临敌之时。弃之而遁。敌获其利。可胜叹哉。今有人知猛兽穿窬之为害。则必高其垣墙。固其扃鐍以防之。知此而不知推彼。可谓失其计矣。苟得形胜之地而善守之。亦可以坐役敌人而致其死命。韩安国为孝王守梁。而吴楚不过成皋。汉赖以安。韦孝宽为周文镇玉壁。而齐神武苦战不下。愤恚以死。今也。诚得形便如梁玉壁一二处。又得如安国孝宽者守之。则贼虽猖獗。岂敢踰岭哉。闻庆一县。西北阻岭。东有鹊城。南有兔栈。天设之险也。又咸昌,龙宫,山阳等县。远不过五六十里。而土地沃饶。灌溉最广。今若广募流民。或别以休军。大建屯田。内多积峙。以一大将主之。负鸟岭之险。塞兔栈之口。左通上乙谷城。有辅车之援。右连曦阳山城。有贮粮之地。收数邑之沃野。据洛水之上游。背负忠州。前临尚州。首尾相救。有长蛇拳地之形。把截要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8L 页
冲。有扼吭拊背之势。以国家言之。所谓重门而复锁也。脱有不幸。关防一溃。则相与固守于此。设使贼由他路。而大兵在后。有虎豹隐山之势。必不能长驱深入矣。且闻庆咸昌等邑。为岭南喉舌。平时凋毙。恒由于使行之往来。民不堪苦。村落稀罕。加以兵火之后。蒿荻际天。烟火断绝。非控制东南之计也。必先合并数邑。为一大府。择其贤且才者。安集遗民。力劝农桑。优给牛种。使之乐于播植。又令大小使行。不得由岭。则闻庆以下。负险而民附。不数年。渐至完聚。岭南之根本自固。而又以积粟漕运流下。则可以补军用矣。金乌山。东有八溪原。南临若木县。北通善山府。西直开宁县。环山列峙。尽是冲要。沃野弥望。长江襟带。登城四顾。则百里之山川道路。举眼皆得。上而鸟岭秋风之隘口。下而天生公山之两城。了然相望。有急则举火为应。声势相倚。控制洛水之要冲。无过于此。然数邑之内。人民断绝。积谷势难。欲守此城。必先广置屯田。而屯田亦有其要。以一阵之军。各守一城。又以八防之军。分番力耕。则民不扰而军亦不怨。又以善山海平之栗岘以东。合于仁同。以守天生城。仁同之若木。合于善山。以守金乌山。最为便宜。开宁一邑。介于乌山之下。地狭而土饶。亦当合于善山。广置屯田。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9H 页
然后山城有完聚之势矣。各邑合并之说。时议讥其更变旧制。此乃不通之论也。然焚荡之地。官员虽多。自奉无路。则势不得不取于民。正如十羊而九牧。适以贻害于残民。或谓地广则难治。是大不然。中原之一州。或至数千里。我国地不过数千里。东西则不满而郡县三百有馀。一道之内。又有元帅,监司,兵水使,奉命使行,都事,察访,各浦诸将。一州之内。又有牧使,判官,训导。以此论之。十羊九牧。殆不如是。民安所措手足乎。苟得其人。则千里尚可坐治。况数百里乎。不得其人。则一家尚不能齐。况百姓乎。吾见大邑则赋轻而民殷。小邑则役重而民残。职此故也。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民何不穷且盗也。况沿革代各不同。损益随时各异。若宰割得宜而大小均适。择其道里之远近。防守之相便。民情之所愿而行之。则有何不可乎。
与书金道源论择定山城将设栅便民之策(丁酉○时金公涌为体府从事官)
当今海寇之恐喝犹甚。再举之凶谋已著。而兵防之疏漏如前。粮械之板荡倍昔。可虞之机。不敢毛举。而最急之策有四。
一。将不择人。以国与敌。有节制之将。有折冲之将。节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9L 页
之将。非勇悍强鸷者所能也。折冲之将。非沈器宏略者所为也。智将。得勇将而成功。勇将。赖智将而为用。若以勇将为统帅。而智将为褊裨。则无异于倒戈矛而御寇贼也。今之将望。皆系于郭再祐。安知李晟。非为社稷而生耶。久在空谷。骥足未展。幸而再起。非为身谋。然而或授以山城之将。或委以防御之任。恐非其当也。今诸将之在左右者。如金应瑞,洪季男,韩命年,郑起龙辈。可谓勇将也。上此一等人。然后可以制此等人。舍再祐则不闻其他。以再祐处于褊裨之列。而反受节制于其下。则非但再祐之谋无所施。而诸将之才。亦无所用也。今夫鹘者。天下之良才。必待兽臣。然后乃能驯扰而善于搏击。若以鹘之良才。而听其自为。则搏击徒劳而终不得尽其用矣。今以郭再祐责以统制之任。凡百军机。悉以委焉。使金应瑞洪季男辈。皆得以听命焉。则智勇相资而必见成效矣。
一。当今之弊。在于上不信令而下不从命。上不信令。故下不从命。下不从命。故上不得信其令。是上下交相贼也。山城之策。非得已而人皆厌苦。怨议朋兴。其各图自便。惮于团聚者。此特无知匹夫之情也。至于有识士子。亦言不便者。不过曰束手城中。任贼所为也。废弃耕农。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0H 页
终为饿殍也。贼若久屯。我先自尽也。三者皆必至之势也。议者之虑。亦非迂矣。然为此三患。而散处原野。则壬辰屠戮之惨。其能免乎。些少兵粮。其能保乎。两议矛盾。人怀疑贰。窃闻近日之令。粮食则先输入城。人民则姑待日暖。农夫则各耕其处。待变入城云。此亦深察民情。斟酌得宜者也。然慢令习痼。临乱尤甚。今若使民散在村谷。各耕其地。则既无统属。又无入城之计。边声报急。各自奔溃。策应多方。号令不行。奚暇家道而户喻乎。驱督之际。反增骚扰。军未成阵。贼已薄城。将谁与坚壁乎。惟有一策可救三患。今正月内。中道山城。近官老幼男女。无遗入城。使无顾恋于其家。然后二月初旬内。使其邑守令。点阅其民。拣其农夫。裹粮下山。不出三四十里之外。择其可耕处。屯聚作农。面面为阵。十人为统。十统为哨。如军中队伍之法。使无涣散难令之患。然后守令及军官。各率所属。设幕劝农。贼若近境。则刈谷清野。驱以入城。贼若不来。则待秋收获。什一为军粮。馀皆许民自食。则此劝农之中。隐然有一军法。而并无饿殍之患矣。若距山城数百里之地。则可以依山设栅。各自耕战。不必驱督入城。反增骚扰之害。又拣其精锐。分属勇将。把截尾击。拒塞险阨。使贼有所忌惮。则食尽之寇。岂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0L 页
久屯之意。若然则贼亦困弊而我无束手自尽之患。今之左道。如杞溪指青松一路。盈德指真宝一路。峻坂长谷。贼所畏忌之地。把截设伏。不待许多军人。使二三偏将。领盈德,宁海,青松,真宝。可以守隘。而江原道之兵。可以助之也。永川指义城一路。非等闲可御。别择勇将。领安东义城以上四五郡之兵。可以守之也。右道之势。亦如左道。而防截之策。实无异焉。湖南一道之兵。可以助之也。至于沿洛一带要冲之地。非我一道之力。可当其锋。惟坚守山城。使贼有所畏避而已。游兵相救之策。在于临机应变。不可逆料也。今者山城多而游兵少。左右拦截。亦不致力。恐非得计也。山城多则城不完。游兵少则势不振。把截不力。则贼势横溃。左道之公山,天生。右道之金乌外。一切省其城而全其力矣。虽曰分付已定。号令难改。撤彼补此。有何妨乎。
一。山城之外。清野之地。皆依山一带邑也。席拳而远投山城。罔民非计也。涣散而听其自为。弃民非计也。愚意亦依山城之例。撤民入山。设栅团聚。然后面面为阵。十人为统。耕种于山谷之内。又于各邑。择其有才略者二人。一为募兵将。一为运粮将。各授传令。使有威权。募兵将则境内漏落民丁。不问公私贱。无遗括出。亦什人为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1H 页
统。各持军器。散则为农。聚则为兵。旬日一小会。一月一大阅。若遇零贼。便可遏绝。运粮将则无役父老士民处。出粮有差。随其贫富。或斗或斛。收置山谷。遇贼剿截时。俵给军人。顽民之厌避兵粮。不从什伍之令者。笞以下。使将自断。甚者。报使行刑。则此山谷之中。别有一队伍也。面面相聚。什人为统。则无无统涣散之患。各在境内。或耕或守。则无行赍居送之怨。与中道入城之民。劳逸均而号令便矣。近闻安东守城将李庭桧于各面。分定兵粮有司。以为入山把截之计。亦此意也。他邑仿此行之。而以李庭桧为都大将以领之。则岂无有补于军饷哉。
一。渔夫盐干及驿卒。则厥数不多。而不为轻重于有无。使不在入城清野之例而各安其业。则驿卒苏息而无往来断绝之患。鱼盐通行而有有无相济之利矣。
答监司权仲明(盼)问岭南弊瘼十二条
当今军民之凋弊。戎政之疏虞。内外如一。而岭南居贼路初头。所宜着力而最甚无形。明公揽辔之初。思有以振刷之。以生长于南方。料理有素。不耻下问。以书来恳。为国自任之诚。可谓至矣。道内弊瘼之可革者。政令之可举者。生非当事之人。料之未熟。而亦不敢毛举。至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1L 页
山川夷险。道里迂直。形势便否。军民疾苦。目击心思。得其梗概。或图或书。曾已禀议于庙堂。而积废之馀。狃为寻常。亦莫之察。今欲卒变。则指为喜事。难以更张。若循前辙。则已为破器。补缀无计。反而思之。则他人计弄 (弄从竹下)。非不如我。而二十年馀。苟度如前。尚未得兴一利补一废者。有由然矣。空言片纸。毕竟归虚。不如且休。以待智者自为之耳。间或有锐意区画。而申禀之际。论议矛盾。往覆数次。瓜递已迫。目前策应之务。又从而恼之。何暇大段着力。经营成就耶。纵或一遭营立。而规模未定。毁之者随至。一立一毁之间。民受其弊。众议旁兴。亦何益焉。如是而因循不改。玩愒时日。军政日敝。破绽渐阔。已至不可为之地。为方伯者。无所修为。奉行文书。简率驺从。一番巡历而还。则称之曰贤监司矣。吁监司之设。止于此哉。苟能一朝。有人慨然而更张。朝廷亦从其所言。则百年废政。或有可举之理。作事者但当善始而已。他日之成就与否。何必预虑而自沮哉。亦或有继来者。志意相符而成其未尽之事。则经两人之手而规模定矣。一。南边重地。莫如本道。而本道要害。莫如釜莱及两岭。此数三处。贼所必入。我所必守。宜先经理。以固门扃。而失马之后。尚未修厩。浪费物力于闲漫等地。而舍此不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H 页
为。诚可扼腕。釜山虽有战船十馀只。若遇缓急。诚不可独当蔽海之贼。自此至统营。百有馀里。数日之内。不可相救。移文呼召之际。贼已下陆多日矣。釜山乃贼使朝暮出入之地。而城堞炮楼。颓圮已尽。非但守备无形。所见殊甚可骇。佥使所属入防军。只有九十名。以佥使之力。诚难修缮。上年。生以御史。下归金海。移文水使。督令修治于行未到之前。又移文巡营。题送铁物资粮。而巡使莫肯颔头。水使亦不致力。草次塞责而止。虽不如曩时之可骇。而不可谓缮完也。今宜移督水使。仍旧修治于未巡之前。观其用力勤慢。以施责罚何如。二。左水营。在釜山东十里。而港口水浅。战船不得通行。壬辰之变。水使朴泓不得出船。登陆而走。庙堂知其不便。方欲移镇而未得其地。上年。令生审视设营之处。自蔚山沿海抵釜山。审察形势。未见可合处。询诸将士。或以为宜移西生浦。或以为宜移多大浦。或以为宜移釜山。以愚料之。三处俱未得其便。西生浦去釜山百馀里。去统营数百里。以数只战船。孤寄一隅。而中间无连络之势。多大浦在釜山西三十里。倭馆方在釜山。而左右水营。皆设西边。使左边空虚。则如人断左臂。非计之得也。釜山则城池器械。无不备具。移营似易。而大将以龃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L 页
龉军容。朝夕与贼使相对。亦甚不便。反复思量。未得其长策。庙堂尚未有处置。脱有事变。将使水使。为朴泓乎。如不得已。则倭馆移于草梁项。水使进守釜营。上年新充定之军。又添防釜山。所属诸浦。加设数只战船。则军容稍振。倭馆稍远。可以远望。而亦无大害。且与敌相对。严备不解。水使务令得人。则适所以为防守之益矣。三。东莱形势。本城低陷。外峰压临。决非可守之地。且无所属军兵。以些少老弱。泊近贼口。外援悬绝。是以民与贼也。今梁山如前宜合东莱。厚其物力。而梁山后十里。有山城旧基。宜修筑此城。募入人民。府使常时在本邑策应。有急则退保山城。以扼黄山险路。则庶或可也。梁山之城。生未及亲见。必须审视形势。周回几许。用军几名。可以防守。然后此计可行也。
四。梁山之仇法谷。金海之竹岛。挟洛控海。东西并峙。左右水陆之路。必由此处。然后通行内地。贼之设镇于此。坚壁相待。至于渡海然后乃撤者。最得地利。我若先据。则贼失其便。利害最紧。今贼垒宛然。修治设防。事半功倍。且两镇相距七八里许。烟火相望。鼓角相闻。有左右掎角之势。两岛之间。良田沃土。极目无际。号为三叉七点。自古有名。而今皆闲旷。若以闲田。勿计有无主。专属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H 页
屯田。多募军民。耕食其土。复其税役。则数年之内。可备数万石之粮。亦可募数千名之军矣。且江海相连。鱼盐交错。船载贸贩。通于尚善等邑。若措置得宜。则军粮易办而公私可裕矣。生两年。南下巡审形势。则控扼水陆。莫如此处。故具由 启禀。图形以上。欲使昌原召募。移设竹岛。东莱召募。移设仇法谷。两处见存募军。各六七百名。犹可分守两镇。又置战船各一二只。进可以应援舟师。退可以据守本城。今以釜莱之正当要冲。而无一可恃。尽为空虚之地。孰如设此两镇。完聚于数年之内。而屹作东南之保障乎。两镇召募军情。亦愿移入。或结幕占地。以待秋成。而竟为监司所阻。至于杖其召募将。张皇防启。事竟不成。此生之所甚慨然者也。今夏。生将再往南边。先以此意。陈于领相。领相方欲更申前事。而生不果去。今明公。若以愚见为可。则七月前。巡到仇法谷。挂帆竹岛。看审形便。相度原野。勿听邑民沮挠之言。招致东莱昌原两召募将。问其曲折。委以此事。又招前召募将永川全三益。使熟陈之于前。则明公可知利害轻重。而此事之成。亦或有待于明公也。或以撤移召募为不便。而欲别募他军。此则生料之已熟。召募军。皆散处平地。脱有缓急。无城守之势。仇法竹岛近处。两召募军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L 页
时方居住者亦多。别无毁撤移徙之苦。其有根着。不欲移徙者。姑存其处。不须勒移别将。但因修贼垒。设镇于此。则军卒分番来守。无异在本镇之时。而渐渐移入。自成巨阵矣。东莱府使。以召募撤去。则一境空虚。为沮阁之大段。东莱募军。不须移动。而以散在蔚山,彦阳,密阳等邑者。先为移入。亦无不可。今若以别军募入。则广野雈莽之地。非零星新入之民。所可开垦。而数年之内。未见成效。必有半途怠弃之患矣。
五。鸟岭为国南门。有天作百二之险。若置一枝军马。则贼岂敢长驱踰入。如壬辰之为哉。申砬失计。不为控扼险阻之计。而退阵弹琴台。一败涂地。倭奴逾岭之时。亦恐有伏。数日迟回。洞知无人然后敢过。天将李提督。行到䭿迁。望见岩峦合沓石路险隘。谓我国将士曰。你国有此天险而不能守。使贼阑入。诚可谓无人。至于作诗以讽之。往者丰原柳相公。欲修主屹山城。合闻庆等四县。置一大府。而其时论议不一。竟不得行。上年。因尚州士子姜茂先等上疏。 圣上特赐优答。即令庙堂速为议处。使驽劣往审形势。登陟岩崖。尺量周回。图形以上。又采访民情。无不乐闻。惟龙宫一县。有二三顽民。怀自便之私。挟太守之威。鼓一县而呈诉。然一县有识之士。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4H 页
曾所相知。皆以是举为得计。而亦恐得罪于官。不敢异同于呈文之议。而其情则不然矣。还朝书启之后。备局又请待本道监司状启然后处置。而监司新到。未能洞知利害。听彼龙民之诉。迟疑两端。迄未有状启。自古欲集大事。但看利害轻重而断然行之。若谋于道路。则终无可成之日。今闻庆,咸昌,山阳,龙宫四县。土地沃饶。愿耕者众。而以十室残户。独当大路之役。尽为旷废之地。殆至于岭路断绝。明公若审视岭路形势。自忠州獐顷。南至犬滩。自加恩峡路。北至月岳。其夷险如何。用兵如何。他日控御轻重如何。洞察守令从中阴沮之状。数邑人民。压于土主。有怀未达之情。先国家之长策。郤顽民之邪议。痛快决定。具悉启闻。合县建府。修筑山城。极择刚明威望之人。定为府使。则弹压抚字。人心自定。以四县山川之雄秀。土地之沃饶。从前愿入之人。闻风乐趋。不出数年。已作雄藩。其于遮截岭路。控制南徼之策。岂云小补哉。若其筑城募民。措置先后。生曾与姜茂先等。商确已悉。幸招问曲折。而以盛弄 (弄从竹下)增减取舍如何。
六。沿海召募。非为屯田备粮。乃为舟师而设也。各邑守令及元居邑民。为其复户之毙。多言不便。星行所到。呈诉盈庭。听者不察。以为有害无益。略不致力。名虽复户。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4L 页
而侵责倍于凡民。因此募民日散。事不得成。大概屯田复户之事。最妨元民。若广设于内地。则田结日缩。应役日少。此守令邑民之争言不便者也。但我国所恃者舟师。而格军不足。虽有战船。不能分防。且内地赴防之军。不习水战。行船泛海之际。病卧不起。无用于缓急。朝廷无充格之策。择于海边可合藏船之处。且有闲田可耕之地。召募农军及海夫。使之耕种渔采。以资生业。复其税役。定将领之。若过百名以上。则造给战船一只。常时递相耕守。待变信地。有急合番调用以助舟师之声势。凡一船之格。若以内地军分防。则九番所送。六百馀名。而犹且龃龉。若使募军。自守其地。则不过百有馀名。而用之有馀。其简节而闲熟。十倍内地之军。所谓徵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者。此之谓也。我国素无养兵之规。故见此百馀名募军而争言其毙。若如古制养兵十万而衣食于民。则亦将如何。此则虽有小弊。而断不可罢也。今宜申饬沿边列邑。有募阵诸处。另加完复。否者推治其官吏。又令募将。直报巡察。而听其所言。已募百名者。造给战船。且以上年新充定馀军。每番定给守船军五名。使募军乐赴安业。则沿海可募数千名。其有补于舟师。不细矣。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5H 页
七。似闻量田一事。左道则太歇。右道则太峻。甚是不均。且右道量田。非但不均。许多田结。责捧于旬月之内。各官怯于威棱。或中夜燃火以量。所成田案。皆是谬籍。若因存不改。则苦歇悬殊。民毙无穷云。明公幸勿以前人之事而重于改为。申饬改量。始自秋初。左右田制。务令均一。以慰南民之心。如何。
八。乱离以后。士子急于口腹之养。困于徭赋之重。讲学无暇。弦诵久寂。今明公首及兴学造士之方。甚盛意也。列邑乡校书院。近年多复其旧。而各官守令。专不致意。或半途而废。今宜廉问。损其有馀。助其不足。巡讲巡制。书徒朔讲等事。申明举行。则庶有作新之方。但乡村儒生。多非笃学有志之士。或屡举不中。志气摧颓。或生理穷乏。无暇治经。今若闻书徒朔讲之令。则视一苦役。皆漏名校籍以避之。南方非如他道。有识士族。皆入校案。间或冗杂者相参。而分为额内外以别之。宜令各邑号为书生年五十以下者。勿漏校籍。生进为一案。入格为一案。幼学未入格者为一案。分等制讲。如馆学之规。生进则只令制述。或策陈时毙。入格则通读经学。课其所读。勿施笞楚。初学则逐日书徒。使其守令。月朔考讲。施以笞楚。以年高博学者。邑定学官。面定训长以教之。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5L 页
粗鄙教授训导。悉令罢遣。则多士趋于学校。而不至芜秽矣。此事书生甚厌。而后必有效。不可废也。书院儒生。乃别择志学之士。录为院案。或在校中。或在校外者。相杂而比乡校颇精。临院之时。亦赐优待。问其所讲之学所乏之册。补助其一二何如。但书院固为美事。而亦有毙端。或多属闲丁。至于大邑书院。所属店舍寺刹。其数不赀。已成巨毙。亦宜裁损。只令旁近流民。守护洒扫而已。兵火之后。学宫奴婢。已尽死亡。不得不为养士之规。以流民属于乡校及书院有差。而号为学宫假属者蠲其身役。为不可废之规。前者方伯。以大中小邑。定其名数。一道之内。通融如一。厥后所属渐夥。其毙愈蔓。以士子之所处。而为闲丁之渊薮。不亦未安之甚乎。然猝然不令而夺之。则士子之不识义理。习于见闻者。哗然群议。裁削之际。亦当明谕是非。从容处之可也。
九。讲武一事。绝然废弃。殊非文武并用之道。亦依学宫之制增损教养之方。申明试阅如何。
十。列邑束伍军。编案已久。老亡相半。徒拥虚簿。若必责其数。苟充冗杂。则临急四散。殊非务精之意。今宜审阅精抄。不拘其数。汰其老病。使之归农。最为得计。但抄改之际。守令或牵私情。下吏或受赂赠。漏其丁壮而充以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6H 页
老残。此弊不可不察。先令列邑。改其年岁容貌疤记。从实录呈。然后如四界首官及大邑。则巡到亲阅。守令捧条目。下吏将官捧侤音。然后汰去充立。一任公道。循私见发者。一断以法。则庶不如前日之混杂矣。当初编伍之时。勿计元军公私贱。尽抄丁壮。另加完恤。以时试阅。优其犒赏。实仿养兵之规。以冀缓急之用。今者各官。侵责使唤。无异官属。使命供亿。罗将使令。大小传关。皆以此军充立。元军公私贱。不堪两役之苦。流亡相继。何可练习武事。以期他日之用乎。今宜严加申饬各官。一切勿为使唤。若有如前侵责者。随现治罪。以杜其弊。以慰军心。如何。
十一。民结收布之际。升数尺数。自有定式。而各官守令。略不致念。贪残者。倍徵细布。弛缓者。见欺奸吏。或以七八升布。准四十尺。八升四十尺之布。非村家易办之物。亦非场市所贸者也。诛求之下。呼泣相闻。吏吞其赢。民不堪苦。今若严其禁令。定为五升三十五尺。而一边具由粘移该曹。勿令点退。又别遣可信人。点检各官所收之布。多般见闻滥捧者。启罢其守令。定配其色吏。则一道民生。受承宣之惠。不可量也。
十二。潜商之禁。自有 国法。申明举行。惟在一号令之间。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6L 页
其中换米一事。最为我国之害。京商散入沿海列郡。换米载船。与倭互市。晋州,昌原,蔚山,庆州等处。米价日高。边地米谷。尽输于马岛。彼日以富而我日以乏。此非细忧也。宜多方设策措捕。枭示以绝其毙可也。
道内军情民瘼。凡干事宜。以明公之高才达识。触处皆通。不待鄙生之言。而措置区画。自得其宜。况倭人接待。潜商禁察等事。特在反手之间耳。兹不敢烦。但数三件事。或未暇审知毙源于初临之日。而杂说乱进于其间。则虽以明智之见。亦有所未及尽烛。故粗陈鄙见于右。惟在俯察而取舍焉。其如可祛之毙。可行之事。有大于此者。非纸上可悉。早晚当面陈之矣。
呈禀备边司
郎厅巡审左右兵水营。俱失其地利形势。固知 朝廷重于变更。因循旧规。以冀其无事。而郎厅职是巡审。不得不悉陈所见。以俟裁择焉。蔚山虽近海受敌之地。而泊在海口。地最污下。宜于水栅而不宜于兵营。加以城子阔大。以今数少残卒。守御无计。彦阳一路。横在脑后。贼若由东莱直抵彦阳。以冲庆州。则兵营已在围中。进退两难。呼吸不通。军心先乱。不可一日保守矣。庆州最为近海之雄藩。地据两路之交会。贼之由左路者。必先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7H 页
据庆州而后。可以充斥永川,新宁,延日,兴海,清河,盈德,宁海等邑。此所谓在我为要。在彼为害。守之则东路无虞。失之则门户已破。舍此则万无独守蔚山之理。请以前鉴言之。壬辰之初。贼陷东莱。不围兵营。而先向庆州。兵使恐为贼所扼。苍黄退阵于庆州。则贼已迫城下。兵使未及成阵。军中自乱。遂弃城而遁。左道一带。连被陷没。及其朴毅长诸人。复守庆州。然后贼不得肆志横行。退据蔚山。与之终始。而永川,新宁,兴海,延日,清河,盈德等数十馀邑。赖以保存。而竟为天兵及我国将士归输之地。庆州之有关于东边一带如是。此非适然而致之。其势固然。庆之为邑。东有大海而风涛险逆。皇龙之山。阻隘不通。故贼之由机张西生者。必由月城之下。然后穿过内地。西有云门,鹫栖之山横亘百里。路险而势阻。最忌行军。故贼由梁山,彦阳者。必过庆州南峰之麓。然后穿过牟梁之路。以通于永川中道。今若增筑月城。令兵使坚守。则蔚之有无。不甚轻重。而独守蔚山。则庆之存亡。最关利害。况月城当路斗起。四面皆险。阔狭得中。易以实城。以愚所见。莫如移设兵营于月城。训鍊本府。尝倭兵一千馀名。自守其城。而蔚山府使。差以武班。修葺岛山,甑城。以坚营壁。又备战船。泊于城下。则前可以应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7L 页
援舟师。退可以辅车兵营。两得其地而互相维持矣。晋州矗石。形势虽险。远于贼路。阃帅在此。策应不易。贼若由金海昌原。直向宜宁草溪高灵陜川等邑。则兵使不过退坐一隅。观望自守。以遏向湖之贼而已。控制中路。谁任其责。昌原旧营。城残民罢。固难收拾。而太迫海门。四山压临。且非必守之地。而咸安距昌原七十里。距晋城九十里。宜宁在两江交流之会。而去昌原九十里。去晋城七十里。此两邑。地据右路之要冲。加以人物之殷富。若于两邑之中。择其形势。合以旁邑而移设兵营。则进可以控扼金海昌原之贼。退可以策应草溪,高灵,晋州,山阴等官。两邑地形。虽在平夷。而四无压城之山。虽不及矗石。而犹胜昌原。且于境内。择其地利。则岂无十全之地乎。大概营镇之处。先审形势之要害。次看地利之夷险。贼所必入而我所必守者。此得其形势者也。攻之甚难而守之甚易者。此得其地利者也。既据要害。又择地利。则固为十全矣。如失其形势。则地利虽险。亦何益焉。前日晋州之守城也。金时敏以牧使在城。其陷也。崔庆会以兵使守城。城之成败。固不系于兵使之存亡也。今依故事。以牧使守矗石。而令兵使进据宜咸。控制要冲。策之上也。不然则草溪升为府使。益以附县。而带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8H 页
右防御之号。如密阳府使。不使中道空虚而任贼横行。策之中也。今使兵使僻在一隅。而中间无节制之将。则策之最下者也。密阳之于左道亦然。贼之自东莱梁山欲向中路者。必由于此。而鹊院天险。可为控阨。今既有防御之号。而付之或非其人。以致军民之离散。议者或以为宜去防御。此亦不几于因噎而废食乎。时事畔涣。军政不举。虽得百将。委以金城。固无着手处矣。然谋国虑远之臣。不可委之于无可奈何而不尽其所当为之事也。郎厅前后条陈之策。不知其采施与否。而纵或采而施之。亦知其未久旋罢而终归无益。然言之者。未必保其必行。虑始者。未必保其有终。姑记所见。以备夙夜筹边之策。
关西 御史还 朝后呈禀体察使
小生久在南中。目见调度之事。且尝讲究其策。未有兴贩贸谷而毙不及民者。亦未有终始治财而不招怨谤者。当事之人。非不欲尽心国事务省民毙也。锐于作事而料事未熟。徒知所得之数而不知所失之倍焉。故简易者弊亦简。烦多者弊亦多。体府虑西鄙军粮之匮乏。别遣从事官。委以调度之责。设屯田兴贸贩。盖亦不得已之计也。然生入其境。访问民毙。则首言屯田贸谷之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8L 页
弊。海滨如是。江边如是。山郡如是。村巷顽民。怨非之言。虽不可尽信。其间亦有措置失宜而弊及于民者。生请不避少嫌。陈其梗概。以屯田一事言之。古之屯田。屯军边上。择其广野闲田。休军力耕。以饷其军。故耕者杂于居民之间。而百姓按堵。今之屯田。役农民而耕民之田。势不得不侵于民。若置于无人荒僻之处。则耕耘收获。民有赢粮废农之害。若设于近村阡陌之间。则夺民之田。有限数督纳之弊。且农人终岁竭力。以时耕种锄冶。而秋来所得。或不补所费者多矣。况以我 国解弛之法。令泄泄之官吏。输种聚民。失时耕稼。虽有些少之得。岂能补其所失乎。今年春初。大作屯田于泰川之地。分定屯军于列邑。役民累月障川开梁。欲为引流灌田。庶见粳稻之充羡。及其各官。召聚牛夫。载运粮器。方农之时。输到泰川。而不得引水。弃其前功。事既不成。则斯速已矣。遂以所收种子。勒定于泰川之民。待其秋成。收租纳官。泰川之民既怨矣。又以其馀。分定列邑。使之随便措备。而既已失时。又无隙地。不得已勒定民间。名为屯田而其实敛民。列邑之民既怨矣。又令江边镇堡。各备屯谷。镇堡之将。难于违令。例为夺民之田。收民之牛。役民之力。虚张其数。要得勤干之名。而边上之民又怨矣。泰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9H 页
川屯田。非所谓设于闲旷之地。而有赢粮废农之害者乎。各官各堡。分定屯田。非所谓设于近村之地。而夺民之田。限数督纳者乎。故今之屯田。非古屯田之制也。以贸谷一事言之。古之所谓理财者。不过盐铁。而民已病之矣。今之所谓贸谷者。无物不贩。而鱼盐之利。亦失其方。海畔船夫。以天使一路三江浮桥之役。不得渔采。已经累月。饥馁方苦。而今收合渔船。调发民丁。入岛伐木。候风往返。动经累日。各船所定之木。其数亦多。以所伐之木。分给盐夫。徵盐纳官。渔采之人。出没风涛之中。艰备鱼蛤。以应官中之用使客之供。以其馀为卒岁之资。而两年天使之来。渔人失业。生理乏绝。今勒定渔采之物。而给以复户帖。渔人有限。而官供无穷。名虽复户。而实则两役。由是而海畔渔盐之徒怨矣。所收渔盐。不可坐贩。必令各官。运致山僻之郡。驮载船运。疲于转输。而又令各官。定价贸谷。消缩之盐。臭败之鱼。人皆掉头不肯相换。不得已号召坊曲之民。聚于官府。或令官吏有司散给烟户。太半为奸吏所偷。施以虚数。督以斗斛。由是而内地闾阎之民又怨矣。以人参一事言之。人参虽曰产于江边山郡。而其价极贵。其毙不赀。识者以为亡国之尤物。近岁 朝廷虑其边民之因此一空。换作布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9L 页
帛。贸纳 进献之参。而边民得以少苏。人参一斤。正布一同。规例已定。产参之邑。亦以此数。卜定民结。今体府防纳人参。而取民之布。欲补军粮。则宜捧本布于产参之邑。或以本布。从市直换米以捧。则民无怨言。而军粮可措矣。今江边山郡。依其卜定贡参之数。一斤之参。准布一同。一同之布。准米二十五石。使民不纳米布。而代以人参。以米六斗。纳参一斤云。是本参一斤倍纳之数。至于六十二斤有半。内地山郡。虽或减其斤数。守令因之倍徵于民。或徵土兵。或徵里民。人人以采参为忧。村里骚然。多有离散之心。生实不知 朝廷欲以苏民之瘼而以参换布。今以调度之计。而以布换参。无乃近于朝三暮四之术耶。至于燔瓦采葛。无不兴贩。尘土腐谷。勒贸鱼盐。一卷之纸。督贸正租一石。凭公营私之徒。因缘作奸。道内民情。颇怀愤怨之意。皆以为愿罢调度。自纳其粟。生故曰当事之人。非不欲尽心国事而务省民毙也。锐于作事而料事未熟。徒知所得而不知所失也。如不得已于军粮一事。则宜先择其边上闲田近堡沃饶之地。如山羊会,广坪,别河等处。或募民复户。或除出防军。且耕且守。待其秋成。藏于本镇。以飨其军。稍存赢馀。以补缓急之需。则本镇亦任为己事。而不至病民。今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0H 页
山羊会。略设体府屯田。而别定农军。耕于闲地。故民不以为病。依此行之。然后可谓之屯田也。如欲煮盐以资军兴。则当于大江通船之处。列置盐仓。近仓设市。而海边设镇之处。别以休军。计日煮盐。官取三分之一。而或以海傍若干民户。复其徭役。定其盐贡。又置沿江格军。多造盐船。以次输致盐仓。平其市价。令民争趋贸去。则岁有定式。且不厉民。至于细琐贸贩之物。皆当革去。大概国家之理财。与商贾不同。取其简易而有程式者行之。则日计不足。而岁计有馀。虽欲籴贱贩贵。而收拾零碎之利。毕竟得不补失而秪招民怨。故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今宜速遣从事官。勿使再误。务通民情。罢去一切兴贩之事。以慰民心。而只举屯田煮盐等事。熟思审处。定为恒式。不使病民而以资军粮。则其亦庶乎其可也。
代新谷儒生呈地主书
伏以古人有言曰。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盖民虽至愚。皆有秉彝之良心。善教者。以身先之而感发固有之良心。故风动之下。自有草偃之效矣。下邑僻陋。而先贤迭出。观德之庙。已建于前日矣。但笼岩金先生。忠贞大节。卓冠千古。不事二姓。无让伯夷之求仁。又泯其迹。可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0L 页
比泰伯之至德。而泯迹已久。后生昧焉。若非一二先正。表出而阐扬之。则恐泯而又泯。终至于无得以称之者也。然而天理人心。终不可泯。莫不有景仰追慕之意。而或拘于事势之不得自由。不能并入于象贤之祠。岂非一邦之欠典而士子之所叹乎。日者城主閤下。亲祀于笼岩墓所。精意以享。明德惟馨。慨然有千载相感之意。不惟为先生苗裔者。铭感于肌骨。凡在见闻。无不观感而兴起。此岂非以身先之而感发人之良心者乎。此岂非以心感心而兴善教于一邦者乎。往者先生四代孙金应教振宗。卜筑于月岩之阳。有志未就。而不幸遭乙巳之祸。谪殁于淳昌。遗基尚存。去己未秋。崔监司晛。徘徊于其上。望见先生之垄。喟然兴叹。顾谓民等曰。彼注儿之某基。先生之所生也。新谷之某丘。先生之所居也。诸宫之松楸。先生衣冠之所藏也。况此月岩。亦先生子孙名臣之所卜筑也。为先生建庙于此。瞻望起敬。无废香火。不亦可乎。于是议以克合。先架数间斋舍。以为经始之地者。盖有年矣。孱孙力绵。岁值凶歉。讫功无期。茹恨不已。今者幸逢二天閤下。亲奠先生之墓。而咏叹先生之节。民等亦莫不振作于鼓舞之化。既颓之志。油然复兴。而残薄之力。有不暇计。斯亦先生之庙。有待于今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H 页
日而孱功得完之秋也。兹以今月望间。共谋开基于月岩故址。崔监司晛。亦许强疾赴约。期以立庙于今冬之内。第以经始之所急者。木手与役军也。倘蒙閤下垂察而助举焉。则岂但为民等之幸。抑亦有契于右文尚贤之盛意也。
代儒生呈巡相书
伏以象贤著于令典。揭虔载于礼经。虽以一节一善之士。犹能庙食百世者。自中国而吾东。何可胜记。惟我笼岩金先生。高风大节。卓冠千古。既播于父老之所传。又载于东史之续纂。平生自泯之迹。终有不可掩者。本府有四贤书院。曾有并享先生之议。而系是国学。必禀 朝廷。故拘于时讳。势有所难。此诚士林之所共叹惜。而斯文一欠事耳。先生出处事迹。虽晦于当时。无徵于文献。而奉使 天朝。还到鸭江。闻丽运已讫。新命有归。以忠不事二。烈无二夫。我虽还国。返命无所之意。寄书于家。又以合葬衣靴。墓不树表之命。丁宁付仆。而击楫还渡。埋骨中土。先生子孙。世遵遗命。敬质,文戴二公之碑。俱泯其名。而默传家训。不替其祀。乡贤古老。亦暗载其迹。以俟后日。此后学之兴叹于今日。而别庙之不可不立也。本府东面。有临江断麓。号为月岩。先生所生之基。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L 页
所藏之冈。皆在眼中。环列近村者。皆先生子孙。正合立庙妥灵。以奉香火。一以寓尚德兴感之地。一以为讲学藏修之所。有志而未就者久矣。适逢我城主赵侯下车之初。亲祭先生之墓。慨然兴感。与乡斯文崔晛。议以克合。既为先生立庙于月岩。又建书堂数间于庙傍。草创未完。奉安禋祀于去年之冬。使数百载清风高节。既晦而复明。遐乡末学。有所观感而兴起。其于风教。庶有所裨。而典守无人。守护实难。炊爨无婢。供给亦艰。前巡相所题。八岁之童。远在月城。虽或推来。势不可靠此成形。幸逢相国閤下。以经幄鸿儒。按节南下。巡宣之暇。志在右文。振作儒风。非仰望于閤下。而其谁耶。虽军兴多事。未遑文教。而息马论道之心。岂敢以倥偬而少弛乎。伏愿助以米布铁物。题给若干役军。以就垂毕之役。而道内属公奴婢数三口。留意题给。庶使守护炊爨。终有所赖。则岂但为一邑士林之幸。抑亦有契于象贤兴化之盛心也。
西征将士勤慢功罪实迹
京畿左右防御使李重老,李圣符等。正月二十六日辞 朝。都体察使臣李元翼。丁宁面嘱以进御新兔之间。则重老等言甚夸浮。辞去之后。徘徊不进。及臣到平山。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H 页
黄海军兵单弱。非两防御之军。则不可遮截。臣使军官金愿。持传令促之。则重老等。杳无形影。其时贼逼谷山遂安之境。分防三四处。势甚危急。而重老等托以副元帅分付。迟留朔宁之间。体察副使。再送人督进。又传令李曙。使之进兵。往复之间。事机已晚。今闻贼退黄州。然后重老等。始到新溪兔山。又闻贼将向凤山。急送传令。进御慈悲董仙等岭。则重老等。犹不离新溪。贼又向麒麟之后。一边状 启请罪。一边促召进御马滩。则重老等。闻状 启之奇。始来御马滩。而不能先据形便。贼已逼迫。苍黄结阵。终至败死。两防御罪则大矣。而竟死阵所。犹可以赎其罪也。
伊川府使申景禛。以武才名而畏怯不进。贼之逼谷山也。传令进御。则托以副元帅李曙分付。迟回于朔宁之间。贼之将逾凤山也。传令进屯棘城。则驻军新兔之间。贼之向麒麟也。始到瑞兴。未及于马滩之战。李时发使退守临津上流。终始不见贼锋。
长湍府使兼京城防御使李沅。以体察副使李时发中军。最后领兵前进。及到平山。留半日不发。臣捉致兵房军官。责以逗遛。始为起行。李时发促令进御塞墙。则缓缓前进。未及塞墙。而贼已退向黄州。及贼之向麒麟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L 页
李沅远在遂安。势未及守御马滩。故李时发使退守临津上流。沅从牛峰间道。屯兵古长湍。又未及临津。终始不与贼交锋。
平山府使李廓。外似壮士而怯懦无谋。马滩之战。不知形势。结阵于岩厓之侧。不能坚守滩边。使贼渡江。又不知贼潜师袭后。一败涂地。人皆痛之。渠亦几死贼刃。伏于积尸中。人皆以为死矣。而翌日生还。自愿先登讨贼。虽无实效。而比诸他将之巧避贼锋者。则有间矣。
坡州牧使朴孝立。领炮手凡军数百名。御临津。临津水深且广。稍知备御。则贼不可渡。而见贼数骑。闻贼炮一声。丧胆而走。使贼渡江。如履平地。兵败之后。犹可入保山城。而远走山中。使贼入城取粮械。体察使都元帅。驻大兵于本邑。而孝立终不出头。自犯刑辟。非不幸也。宜矣。
延安府使李寅卿。素以壮勇见称。今逢适贼。未能立寸功。老矣无所用矣。人皆笑之。
京畿副元帅李曙。人皆属望破此适贼。而既不能坚守江滩。卒遇零贼。避入僻郡。贼之遁去也。又不能追屯东郊。扼其走路。威名顿挫。
兵曹判书金瑬军官李崇元,李德淳,赵光弼,吕荣元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H 页
皆以武才称。鞍岘之战。初则在后。贼徒垂败之际。助战斩获。多至数十级。功则有矣。自以先登力战。张皇要功。眩乱公论。人皆非之矣。
朔州府使闵仁佶,郭山郡守闵汝俭。皆以都元帅张晚管下。分与副元帅李守一。鞍岘之战。李守一军在后。及再三催督之后。相与合势进战。不过同参而已。京城收复之后。张晚以西边守令。久为空官。促令赴任。而汝俭仁佶不听主将之令。灭贼之后。又非远道守令勤 王之时。而径诣 行朝。张皇己功。状启中。自以六十馀兵。先登却贼。欺罔 天听。其罪大矣。
水原防御使李景立。紧出贼口。人已疑之。及贼适之入京城也。景立率其众。呈书请入。适日暮。适恐有变。语以明日领军入来。进退失据。散兵弃旗而走。明晓。贼适使人招之。则已走矣。都城之民。莫不言之。而景立手下之军。亦皆怒骂。不问可斩。而渠以诈投行计为辞。尚保首领。人莫不怪讶矣。
李胤绪。庆尚道草溪人。有识武人也。初以副元帅中军。为贼适所倚重。及适之叛也。胤绪潜移其妻子于内地。贼来价川时。朴震英,南以兴等。作书喻以义理祸福。从事官金起宗代述。辞甚剀切。使胤绪之奴。潜与胤绪。胤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L 页
绪答以我岂有从贼之理耶。恨未得其机。且欲有所为耳。未几。胤绪诱同官之陷贼者四营将。与其营下兵数千人。一时逃出。贼适亦自是丧胆。胤绪既出。诸将语曰。 朝廷已有事目。逃还者免罪论赏。都元帅亦即以为中军之任。胤绪愤恚曰。我不忍以此身死于贼阵中。故先移妻子而逃出至此。然一日陷贼。身名俱辱矣。我何面目见天日乎。遂自刎而死。
李胤绪奴孝生。搬移胤绪家属于内地。以贸粮事。适到平壤。朴震英等。喻以义理曰。汝主在贼中。非本心也。汝若持我书归与之。率汝主来。当赏银一千两。姑以木五十匹先给汝。孝生泣辞曰。吾主陷在贼中。吾本欲往见奉主以来。岂见利而往乎。再三劝与。固辞不受。遂自割其裳而纳书封之。竟往贼阵。奉其主而来。噫衣冠之人。亦不知为主忘身。而不学贱隶。尚能为之。其亦此奴之罪人也。
朴永绪。庆尚道星州人。天性慷慨。勇力绝伦。能以两手。分执斗牛。牛不能动。以前昌城府使。为都元帅张晚军官。黄州之战。将士奔溃。贼适据高阜。立我阵旗帜叫败。军人皆以为我阵而争投焉。永绪驰马。亦入阵中。贼围而屠之。永绪所骑马不良。冲突不能出。被执。贼将曰。欲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H 页
死乎。欲降乎。永绪大骂。贼使屈而伏地。永绪曰。吾膝尚强。何为拜哉。贼刃交加。骂不绝口。遂支解之。
宣川郡守金庆云。素称勇武。又称廉谨。鞍岘之战。当先力战。矢不虚发。贼众披靡。中铁丸而死。人莫不痛惜。朴荣臣。武夫而有行谊。居官清谨。耻为非义。废主时。以直言得罪十馀年。 反正后。命复叙为丰川府使。领官兵往助马滩之战。遇贼来逼。人皆丧胆失措。荣臣奋拳大呼曰。等死耳。岂可束手而徒死乎。遂力战而死。
李师朱。素称良善武士。居官以清谨名。以前伊川府使。为副体察使李时发军官。往助马滩之战。贼锋来逼师朱。人皆束手就死。而独师朱。与朴荣臣力战死之。
自大兵入海西之后。各道军兵。几至二万。将士使命。弥满道路。而皆责办于黄海道。既入京城之后。亦以西粮继用。监司林㥠管饷使南以雄,都事全以性等。极力调运。终始不匮。而守令中白川郡守李景严,凤山郡守洪恕。抢攘之际。收拾人民。首先运送。军不乏食。景严又劝喻乡士子。倡起义旅三百馀人。
黄州判官郑良弼,牛峰县令李敬仁。皆善于治民。而贼变抢攘之际。将士云屯。军马骈阗。大小使臣。往来如织。而供亿调度。终始干办。真难得之才也。
列录 备忘记后遗书(戊辰蒙 宥后。书此勉示子孙。 备忘记并见年谱。)
 圣恩如天。感激垂泣。秖恐此生。衰病孱劣。无以报答。罔知攸措。汝宜藏之箧笥。以为子子孙孙糜粉图报之地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L 页
临终遗书(庚辰五月二十五日。先生寝疾。不能操笔。呼门生曹俊南书。)
万历己丑六月二十五日。是我先君永讳之辰也。先君不知不肖子之不可以教。临没。丁宁教戒以为永世遗书。今我以先君之望于我者。再告于汝等。如是以后。庶不负先君九泉之意。每念及此。悲痛罔极。汝等稍知人子之情。则此非动心处乎。先君临终时。呼我戒之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此非吾言。乃孔圣之言。汝宜终身服膺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序
  
送李君任(轸)景任(辅)宰真城唐津序
夫情之易以动者。莫如哀乐。而哀乐之不能已者。又莫如离合。人世之离合无穷。而人情之哀乐。亦无穷焉。楚人之辞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使人反复咏叹。亦可像想其不尽之思也。然新知之乐。孰如旧知。而别离之悲。又岂有一端哉。然则吾之于兄也。乐其来而悲其去。应不啻昔人之所谓哀乐。而不已之情。不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H 页
尽之思。有不可胜言者矣。噫兵戈糜烂之祸环四境。莫甚于一善玉山焉。百里无烟。蒿荻际天。沃野无播植之计。遗民绝还集之路。 朝廷隐其若是也。特以二公。差屯田官于两邑。采公论也。屯田之官。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况彼玉山之兼带假任专委字牧者乎。二公之未来也。民之加额久矣。其既来也。民莫不恨其晚而乐其生也。由是两邑之民。相视如兄弟。而二公亦视两邑。犹一家事也。与之牛以耕焉。与之种以植焉。与之食以耘焉。不烦号召。而趋事恐后。不费转粮。而秋成已十倍矣。向之饥者饱。愁者乐。人之失业者。皆以两邑为归。而远近闻者。莫不以 朝家之得人为幸焉。二公。于余同外曾祖也。名虽异姓。义同天属。在平日尚然。况今骨肉零落之馀。一为本邑之官。一为邻邑之守。洛水天城。往来无阻。握手披襟。忧乐同之者哉。非余独乐也。同余乐者。两邑之民也。两邑之民。咸愿借公数年。以成其业。而 朝廷遽夺我二公。一宰真城。一宰唐津。敛此大惠而施彼二邑。于二公道犹自若也。奈此两邑赤子之不得乳于慈母。而茕茕如我。于何托心而同事焉。非余独悲也。同余悲者。两邑之人也。向之合也。既已同余乐于两邑人。今其离也。抑又同余悲于两邑人。则于二兄之行。余岂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L 页
无一言以抒余与两邑之人之不已之情不尽之思也。序以弁之。诗又继焉。
海寇匪茹。捣我列堡。彼仁不守。此善奚保。骨填于巷。肝涂于草。命我二公。往耕兹土。昔公未来。荒原膴膴。公之来思。如儿得哺。速解尔剑。遄买尔牛。毋缓尔事。贻我公忧。公不安席。以种以耰。百里荒墟。稻菽登园。遗民乃粒。知荷公恩。庶几卒我。毋以公归。公疾其驱。使我心悲。推此及彼。公一其施。俾公以迁。哀我民斯。公虽言迈。公惠在兹。为此作歌。永为公思。
送朴大丘(弘长)奉使日本序
岁万历丙申之七夕。余病卧宁海。有友人来言朴君士任。其赋命奇险者也。弱冠登第。将以为亲荣也。戍西北塞十馀年。判绝岛六年。遭乱丁忧。达微情于 玉阶下。得遂奔丧之请。才数月。起复作宰达城。斩荆棘开屯田。招遗民复其业。以尽其勤劳。人称锁钥之才。屈于百里也。今者又以副价。奉 诏日域。朝闻 命而夕发行。目今事势之虞危。非前日比。雠人和好。亦未可必其诚信。辞鹤发之偏亲。涉万里之风涛。身投豺虎之窟。出没鲛鳄之口。往来利涉。抑难保其无恙。亲旧此别。当作何如怀耶。余闻之。手击地厉声起曰。我识朴君。知其忠勇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H 页
其平日所树立。吾当于此行卜之。夫事有莫之致而至者。君子安之。一夷险等死生。悠然若浮扁舟。溯江波而听其所止。夫以所见明者。不惑于利害。所守固者。不踬于险难。吾东圃老外。前后无闻焉。近日。惟见金鹤峰一人。继之者必朴君也。屑屑怀土之情。区区惜别之态。岂斯人之所为也。真知轻重。学则在是。诵诗三百者。非尽专对之才。岂以朴君为武人而易之哉。忠信甲冑。礼义干橹。察敌人之情伪。重国威于九鼎。追武两贤。永垂鸿名。在此一行。朴君朴君。命非穷也。身非不幸也。朴君亲在堂。是则人情之所不能自抑。而身既许国。则古之人有难顾者。冷山十九年之洪皓。亦有老母耳。朴君朴君。如何如何。涉风波冒炎瘴。节饮食慎言语。式遄其归。完璧而还。使敌不敢动。是子之责也。余病矣。恨未得追而送之海云台上。执其手以饯其行。聊以书赠之。而继之以诗。
权庆州守之(泰一)寿席序
恭惟我 主上殿下即位之三年。推孝思以孚人心。人心悦而邦内安。朝绅之职居近密者。古例不许外补。而苟以亲老乞养陈疏者。莫不恻然而优许之。由是人莫不感戴 鸿恩。益自砥砺。吾友权守之令公。方在银台。亦以亲老。控疏乞郡。因下乡归省。于时鸡林阙尹。观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L 页
使以闻。 上曰。庆雄藩也。有古都民物之盛。境邻釜莱。有城垣屏翰之寄。必得有文武全才。可以安民威众者。乃授是任。以副予东顾之念。铨曹举公首拟。而 上可之。于是都中士大夫。下及吏胥。皆惊曰。东京巨镇也。府尹二品职也。由宰列得膺是选者。人以为难。公方在外。无一语以相托也。况 九重之所眷注。喉舌之所倚重。方惜其暂时之去。而吏拟之为首。而 圣批之特加焉。信乎我 圣上重屏翰之托而慰孝子之心也。公下车之明年。余奉 命巡饬舟师于岭海。得会公于月城。未及其境。而中牟之雉。武城之歌。五裤之颂。相属于道路。是其绪馀。无足为公之能事矣。公又受由。荣觐于永嘉之乡。为生养四老。设寿席焉。余为公言曰。嗟乎公之得于天也厚矣。夫父母生子。而愿为之立扬。人子生养于父母。而愿为之荣养者。孰无是心哉。顾不能自勉。而时或有不容人力者焉。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人世之至乐而难得者也。俱存也无故也。而能自立扬以悦父母之志者。千百而无一焉。立扬而至于金玉。俱存而至于寿考者。千万而无一焉。今司谏先生及处士公。即公生养之亲。而年皆七旬。早谢名缰。婆娑丘壑。以道德孝友。闻于乡而达于邦。公之弟。亦志学好义。能顺适其心。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H 页
此一家之乐。古人之所难得者。而公能全有之。岂特人间之庆。乃天上之全福也。况公韶颜未落。何必老莱之斑衣。距乡伊迩。无劳狄公之望云。想其张丝竹备水陆。摇玉佩戴貂冠。酌流霞之觞。进南山之寿也。四堂怡怡。鹤发相映。春 (春从木边)颜载悦。萱日长和。一室之内。瑞气融融。较之相州昼锦之荣。则韩魏公亦应让一头矣。诗云岂弟君子。求福不回。公之得于天者。顾不厚欤。公于是欣然而起曰。子之言然矣。我之志愿毕矣。但福庆之全。圣人所难。而如我不肖者当之。我为是惧。况天虽厚我。而能使我父母。为今日之父母者 君也。顾我何以报此。思之至此。惕然汗下。知我意者子也。盍为我记焉。嗟余孤茕人也。不免为天地间罪人。何忍记为。姑书颠末。遂贺公之行而悲余之志。因以诗尾之。
送禹子受还乡序
昔吾见子受于顺兴之竹溪村。爱其貌清心古。有谦恭端雅之气象。自言识吾真宝而友吾重吉。推是心而致慇勤于鄙人者。亦不与凡人同。盖真宝于人。不取其世之闻人。而惟淳实朴直之取焉。重吉之所与交者。亦不喜不如己者。以此知吾子非龌龊夸毗者流也。一接之后。别意匆匆。风尘人事。汩我八九年。精神不能不忘于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L 页
奔走颠踬之馀。而子受亦蓬飘梗断。久作靡室人焉。乱世行装。有如是哉。今年季夏。子受跋涉远程。来吊重吉于草土中。留数十日。非情之至。安能至此。我于是得奉旧面。追记昔日。茫然若梦中事也。噫交道之于人重矣。世之从游者。亦多其人矣。振袂舒容。历千公侯。贵人之交也。谈奇骋论。死生然诺。侠客之交也。抽光吐焰。驰骛名场。文士之交也。金兰一结。声动千人。以之取青紫。以之广名誉。时人之所尚。交道之所贵。子不于是乎取焉。顾乃间关千里。独寻旧友于哀疚惨戚之中。若欢若悲。恋恋依依。逾月而不忍舍去。抑何所取而然耶。且重吉。于吾再从孙也。而我之爱且重者。非但以亲故也。抑子之所取者。犹吾之意欤。若然则重吉之友。即吾友也。呜呼。古人之交。不以面目之久近。而在乎心意之相孚。同袍而楚越者有之。千里而神交者有之。子受归见养初。亦以此告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记
  
弃老斋记
南洲曹公。谢簪笏适畿墅。筑室先垄之侧。与栎亭元公士顺,松庵金公复善,水村李公韡。比邻而游。其胤养浩氏。适亲之意。将营栖息之所。所居迤北数十步。而得异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H 页
处焉。斩茅而幽洞豁。发石而清泉冽。汇泉成池。绕池成堤。傍堤为砌。压砌为斋。莲于池。柳于堤。花于砌。奉杖屦朝夕乎其间。陶陶然不知岁月之逝也。去年冬。书以属余曰。子之南归也。栖于此数月矣。亦尝共吾亲。游吾洞临吾池矣。子之去此未几。而池荷数百朵。今已盛开。堤柳两三行。今已拂池。吾斋适成。而吾志已就。吾亲日与二三丈老。逍遥其中。而恨子之不与同也。愿子记吾斋而慰吾亲之思也。余曰。不然。湖山之奇丽。莫过于汉阳。风流豪贵之士。莫盛于京师。彼其据高阜临清漪。雕甍绣阁。鳞栉乎上下者。不知其几何。而词人墨客。从而咏歌之。摛烟云喷月露。吟哢草树。绘画江山。侈崇观而耸瞻聆者。皆一时之名流也。夫如是然后。可以快耳目穷娱乐。而称美于好事。今公之构亭。不于汉阳之形胜。而于彼下邑之僻区。公之求文。不于当世之博雅。而于我癃癈之拙手。公之取舍。可谓贸理。其将以媒众人嗤笑。余安敢副其求。求犹不已。而南洲亦以书相责曰。昔吾兄弟三人。共处城内。欢洽一堂。沈一松相公。至有三皓之咏。而子亦记之。以为胜事。吾兄既没。吾独在世。托松楸营斗屋。治薄田数亩。供先人粢盛。食其馀以自给。得以优游于是亭。三椽之庐。半亩之塘。吾何让临江之楼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L 页
台柳岸之莺莲沼之鱼。吾何让滕阁之霞䳱乎。况乎华峰入望。可以纾吾终南之恋。冠岳在左。可以领吾烟霞之趣。时邀邻老。岸角巾披鹤氅。徘徊于杨柳之风。脚倦神疲。则席蒲鼎坐。酌流霞以相属。苍颜白发。颓然乎云影之傍。斯亦足以乐吾生而终吾天。吾何慕其他。噫昔日三皓之乐。吾不可再矣。今吾四老。并弃于世而乐于此。故扁斋以弃老。志吾事也。子盍以记三皓之意。更记吾斋。则子之身。虽在岭海之远。而子之心。同游于吾亭之上。此实老夫之幸也。余无以为辞。乃喟然而叹曰。人固有厌刍豢之味。斥锦绣之文。而嗜啖荠衣布者。好恶异也。余知南洲之意。不以繁华之乐。易其淡泊之味。而养浩氏。乃能肯搆而成其意。亦可尚也。南洲曾莅杨口县。今年七十九。三人者。年皆八十馀。以前大夫。弃仕郊居。呜呼。此非世之所谓四皓而为兹亭之盛事也耶。若其溪山之胜。四时之兴。洛之士大夫。其必有能言者矣。今不暇及焉。时万历庚申正阳上浣。乌洛晚逸讱斋书。
金陵馆重建记
戊午夏。余客寓金陵之凤溪洞。洞人郑君维翰。袖一纸来授余曰。郡廨之东馆。重新有年矣。尚未有记之者。子盍为一言。叙兴废颠末。以续梅溪凤楼之文乎。余辞曰。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H 页
梅溪古之贤达也。余则世之弃材也。何敢效西子捧腹。揭名楣间。以博人冷齿哉。郑君曰。凡人之过逆旅一再宿者。犹且寓目起兴而发于言词焉。子之往来吾郡。非逆旅偶过之比。而今子之来。适在吾郡重新之后。岂无感旧之怀也。且吾郡虽小。地据上流。山河之形胜。人材之辈出。比肩尚善。而土品之腴。民物之蕃。有足称者。一经夷燹之惨。而萧然非复昔日之地矣。旧址遗础。夷漫芜没。而不可复寻矣。以三户之残氓。披荒原之蓬荻。介于湖岭之交大逵之冲。将相使宾。相属于途。而征赋之日急。归输之辐凑。理此土者。不亦难乎。吏不脱衣。民不秉来。朝呼夕聚。奔命策应之。且未遑。奚暇分馀力而事工筑乎。岁万历甲辰之八月。乃我郑侯好仁下车之三年。民之穷者既业。而政之废者并举。岁登人和。公私俱给。依然有前日太平之气象。侯乃谋于众曰。郡之公廨。废久不建。馆待使命。苟僦闾舍。非所以敬王人也。卑职初来。非不留意于此。而实难于重劳民以举赢。今其少休矣。迄可经始矣。左右二廊。卒难并作。先立东轩。次第修举。不亦可乎。惟布与粟。省节数年。幸有馀资。正为此耳。不敢以尺斗病民。众曰诺。惟我侯令。于是会匠鸠材。程功授能。令不烦而用力齐。劝有序而成功速。民不再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L 页
召。役不逾时。而嵬然杰构。轩翥于介然之顷。众皆神侯指授之能也。观其层梁叠拱。楹桷栏楯。宏致而不奢。方塘曲砌。松行莲梅。整植而环列。不事营为而具完。于公退之暇。众皆服侯心匠之妙也。登轩而四望。则地势增其轩豁。山川增其明秀。民物增其和乐。草树增其敷荣。使盖之东西行过是郡者。亦皆悦其复旧而畅其心神焉。遂共名之曰金陵馆。余忝乡首而任其监董之责。故详其首末如此。呜呼。梅溪之言曰。馆宇之废兴。足以知一乡之盛衰。一乡之盛衰。足以知世道之隆替。斯馆也几经废兴。至于梅溪。而又几经废兴。而至于今日耶。昔之荆棘于数十年者。既为世道之叹。则今之轮奂于一朝者。宁不为世道之贺也耶。虽然。今世公馆之废而不举者。不知其几许。而举而不适其时。以病吾民者。又不知其几何耶。今我郑侯既不违时而病民。又不后时而废职。省费畜力。量时而作。下而礼使宾而隆馆待。上而贲承宣而赞 圣治。侯之功。于是乎尤大矣。继侯而来者。诚能心侯之心而踵侯之迹。则馆宇之未建者。渐次可建。而足以卜世道丰亨之兆矣。不然而不度其时。不量其力。罄公私之储而兴营缮之役。秪以夸耀于过客。则画栋雕栏。适足为畜怨害政之祟。亦何观焉。余曰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H 页
子之言。有关于世道。是足以为记。吾复有说则赘矣。天启元年暮春。乌洛晚逸完山崔晛书。
金山乡射堂记
列邑之有乡射。即古党庠州序之制。而今之学校。相为表里焉。讲学养士。必于学校。而尊尊老老。必于乡党。皆所以明人伦也。其可以轻视之乎。然而是堂也。必在闾阎之间官府之侧。秪为任事者。趋跄公庭。奉行文书之所。务烦而任苦。地卑而处闹。吏胥之杂沓。而鸡犬之喧啾焉。岂不病哉。金陵为郡。居湖岭大逵之冲。山川之美丽。人物之殷富。直与尚善相埒焉。乡射之堂。旧在郡斋之西。逮经夷祸。没于蓬蒿者。数十年矣。邑人欲新之而未遑焉。万历丁巳。乡父老会议兴废。嫌其庭基之僻陋。移卜于城南武学堂古基。地得其新而改观焉。制因其旧而增损焉。堂之西。有黄岳山。千峰拱立。百泉争流。朝云暮霭。呈态于栏楯之上。堂之南。有鸢华池。百顷清涟。万朵芙蓉。月波风香。泛滟乎几席之间。真胜概也。蹑阶而登。整衣而坐。忽觉爽气之生襟清趣之满眼。不知在城市喧烦之中也。于是一乡父老暨远近来观者。莫不徘徊叹赏之不足。咸曰。美哉堂乎。非但金陵一邑之胜观。吾南中乡射之堂。无有与此甲乙者。可谓善择其地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L 页
矣。经始乎昔年。灰烬乎兵火。重新乎此日者。无非有数焉。主是议而监董者。座首郑公维翰也。助是役而成就者。郡宰柳侯仲龙也。先建正堂九间。次建西序九间。所未备者。以待时也。噫余客也。亦尝升堂而饮矣。抑因是而有所感矣。乡射之堂。既新其旧制矣。乡射之法。独不可复其古道耶。礼废羊存。夫子犹有所爱焉。则矧乎斯堂名与制并存。而乡人之继作者无穷。安知后日之会是堂。其不顾名思义而兴饮射读法之古礼耶。既语乡人。退而记之。以为登是堂者勉焉。天启元年暮春。乌洛晚逸完山崔晛书。
洛山山水屏记
昆崙而为白头。白头而为金刚。肇西域极东海。宗脊群山。奇壮甲天下。仙灵之所宅。释氏之称颂。中国人。至有愿生高丽得见金刚之祝。而生东土迹不及。老而死者滔滔。真瓮间之醯鸡也。余恨若是。盖五纪馀。颓龄薄暮。霜鬓飒然。梦想心驰。岂啻饥待哺而渴思泉哉。丙寅抄秋。奉节东来。喜宿志之少伸而清福之不可让。促装东巡。径投山中。红锦尽脱。白雪盈尺。山颜寂寞。气象寒凛。有来暮之叹。明年丁卯。与许高城沃余,金银溪稚登。约会共游。登陟忘先后。坐卧联枕席。时值秋孟。积潦新霁。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H 页
万瀑雷鸣。超崩厓凌绝磴。极探讨之乐。余谓诸君曰。山花红叶。正是寻山之节。而昔何太晚。今何太早。胜事信难全也。老衲逌尔笑曰。贫道入此山有年。山之全体不变。而四时之景。各异其趣。古今寻山者何限。只偿其春花秋锦。花叶丹青。一戏玩耳。至于雪景之奇飞瀑之壮。专在于冬夏。而得观者绝无。今公尽山中之趣。而观人之所未观。何其自小耶。余顾诸君曰。韪哉。遂约置契屏。为他日卧游之资。许君主其事。装且成。属余志之。适余坐缓捕仁居罪。系理四朔。 天日洞照本情。减死窜会宁。是岁九月。 特命放还。道经山之东。逢许君于驿馆。则再属以前日之识。噫岁才一周。而世变之推移。人事之荣悴。若是其不一。尤足以使余兴感。而志何得辞焉。若其模写雄峻。有秋江,耻斋遗录。今复有说则赘矣。崇祯元年戊辰腊月上浣。崔晛书于洛山寺。
闻韶县桐木记
闻韶义城别号也。义城乡校大成殿。为倭夷焚荡。自壬辰经癸巳周一岁。遗址埋没荒草中。秋七月。有校隶莫同者。寻见旧墟。彷徨于庭庑之侧。油然有黍离之感。秉彝所同者然也。有梧桐骈生于 文庙殿上。长尺馀。其数三十有六。当正位一面生者若干。当配位两旁生者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L 页
若干。整整焉若拱立而列坐焉。吁 圣殿近地。旧无此木。今无根而生。如人植之者。何其异哉。于是本县暨邻邑大夫士。闻而验之。果不诬。盖桐属阳之木也。阴曀极矣。阳德其萌乎。木属东之物也。吾东将复其旧。如硕果之不食乎。如㽕蘖之复生乎。桐者同也。校者教也。天下同书而文教复行乎。不于他地而生于 圣殿。表圣道之尊也。三十六株。亦应易之三十六宫也。桐之为物。其生也。凤凰栖焉。其材也。琴瑟鸣焉。植物之最良者也。噫我国。诗书礼乐之邦也。衣冠文物之乡也。污蔑腥膻之辱。虽关气数之盛衰。而剥复否泰之理。不容一息而泯灭。则文明之瑞。盛世之音。安知不眹于殷忧多难之日乎。今此物。十年可材也。将见菶菶萋萋。待朝阳之鸣。而南薰殿上。听九成之音。休徵已验矣。邑有闻韶之嘉号焉。既以封植勿剪。丁宁乎邑人。而因记所见。以俟后日焉。
赤裳山宝镜寺香炉峰记
万历庚戌冬。备边司启曰。茂朱南二十里许。有古山城。号为赤裳。四面峭壁。人不可攀。只有一条线路。缘崖以上。一夫荷戟。万兵可遏。中有流川深池。可以筑城于此。为他日保障之所。宜先募僧徒。开基建刹。广聚屯军。以立筑城根本。上可其议。遂命成均馆大司成辛庆晋。相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2H 页
视形便。又以义僧将上护军禅宗德雄。为都总摄大禅师兼僧大将。主管筑城建刹等事。雄师避游南海。辞不获。辛亥春二月初九日。出自智异山青鹤洞佛日庵。来赤裳城中。结草为幕。率缁徒五十人。拓古阙基。将欲建寺。得古铜镜二只,沙尊一双,古铜香炉,银钗之类。香炉体盖。皆完而折其一角。重二斤十两。尊则破其一。全其一。有漏金之痕。而入地岁久。磨灭无迹。为斧觜所触。有小窍。重三斤有奇。容注一斗四升。镜大小各一。大则径圆九寸。重二斤十一两。小则径圆五寸。重一斤十三两。钗有两股。纯银也。余以两南巡抚御史。到茂县。登所谓赤裳城者。雄师以镜钗尊炉等物示余。余曰异哉。三韩一区土。为千百载战伐之场。而此地实在罗济交争之境。最得地利之险。城于此者。不知其几许。但所谓古阙遗址者。据史无徵。不可必信。而亦不可谓无此理也。今师拓基之初。乃获古器。不知其经几劫灰。而发之于今日。殆亦有数焉尔。昔人得古器。则或纪其年。或名其地。今名峰以香炉。名寺以宝镜。且以此器藏而传之。以为古迹。不亦可乎。师曰然矣。荒山废寺中。世俗孰知有香炉峰宝镜寺。而况铜银人所利也。能不为窃取去耶。余曰。丰城之剑。隐见有时。陶公之梭。得失有日。此地之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2L 页
于昔而修于今也。岂有人能轻而能重之也。此器之埋于土也。岂有人能藏而能发之也。后此千百年间。不知此城之兴废有几。此器之得失有几。但当识其山而存其器。付之自然而已。是岂吾师之所能与也。亦岂他人之所能取也。师笑曰。公可谓明于物理者也。将以书诸壁。以为后之来此者观焉。壬子孟冬初六日。两南巡抚御史弘文馆修撰崔晛记。
晚翠堂记
权君峻甫。家于鹤驾山麓。自少学于鹤峰先生。与余同门友也。昔在丙申丁酉年间。余卜筑于真城之境。峻甫亦违花山而居真城。皆为避乱计也。相从数岁。情义甚密。厥后余客宦千里。音尘邈然者。十五六载矣。今年冬。余以鹤峰文集编撰事。戾金溪。峻甫亦弃真城而还家有年矣。青眼才举。旧情无涯。相与證订文字之暇。又相与款叙阔别之怀。或于金溪。或于凤停。或于陵洞。不待他友。而惟峻甫之同事焉。一日。峻甫语余曰。我于屋后。筑地为台。植以松柏数株。名之以晚翠堂。因以自号焉。请子为我记之。以贲吾堂也。余曰。君即林泉自适之士也。我是风尘汨没之人也。安敢记君之堂。而辱君之松柏耶。峻甫强之。余固辞不获。乃请名堂之义。答曰。阳和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3H 页
气煦。红紫灿烂。日永风薰。柳幕成阴。吾之堂。固无异于众矣至于清霜落木。柯叶不改。白雪满地。苍翠自若。吾之堂。于是焉益奇。盖有取于岁寒后凋之义。而涧畔晚翠之兴也。曰堂之制。如何。峻甫笑曰。吾堂之制。非椽非瓦。非墙非壁。吾家贫亲老。菽水且不给。又焉能堂为。曰然则何以堂为号耶。峻甫曰。虬枝偃盖。盘屈髼松。吾堂之甍桷也。玉沙净铺。坛砌整然。吾堂之细毡也。清风时至。商徵铿锵。是吾堂之琴歌也。明月相照。鹤影婆娑。是吾堂之彩雘也。鹤驾千丈。耸于北。葛萝三峰。峙乎南。是吾堂之列屏也。入而定省乎春 (春从木边)萱。出而吟哦乎松间。与二三冠童。诵诗讲书。瞻鹤峰而起懦。望松岩而自警。是吾堂之事为也。如是而可以寓吾之趣。而乐吾之生涯。吾何必堂为。余乃竦然击节而叹曰。巍乎高哉。子之堂也。虽千万间渠渠之屋。未足以拟子之堂矣。昔者渊明。有琴而无弦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今子有堂而无屋。其亦渊明之意欤。彼数尺之榱题。数仞之高堂。陋矣。又何足居也。余无以复赘于子之言矣。万历癸丑嘉平下浣。乌洛晚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