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公元1598年
擬請速遣陳奏使疏(戊戌六月
都下
楊經理鎬被丁應泰誣奏將還。
故作
不果上。)
臣伏以時不可緩之機。
而事有不容易之地。
圖於其始。
成功有漸。
悔於旣往
禍患莫救。
況在蕩析搶攘之際。
呼吸之頃。
利害萬變
一事得失
有以關國家之安危
一人去留
有以天下輕重
則所當遑遑汲汲
一國之力而圖之。
不可以容易處之。
以貽後悔也。
臣伏楊經理之遞去。
國家不幸
事機之端。
尤有大可憂者
陳奏使之行。
爲此故。
廟堂之上。
固已熟計之矣。
事重則宜處之以重。
事輕則宜處之以輕。
未知經理此擧
不甚輕重國事
一微區區表章
可以朝議動天聽耶。
不然
則臣恐所關者重且急。
所以之者輕且緩也。
遠方寒賤
跡阻都門
未知經理何許人
而其謀猷籌略
果皆動中軍機
制度約束
果皆通於權變
布置區畫
果皆合於事宜也。
秪以遠邇之所覩記言之。
慷慨敵愾之志。
果銳勇進之氣。
周旋調護之誠。
昭如日星
著人耳目
非但一邦民庶之咸服。
海外夷酋之所讋也。
去歲之秋。
公元1592年
喪師南原
列堡風靡三道
賊鋒銳進郊甸
都人震驚
勢將瓦解
文武臣僚
莫敢言戰。
壬辰之禍。
匪朝伊夕
幸賴經理厲氣督戰
鞭策指顧之間。
衆志自定
天戈一揮
賊騎宵遁
奉行天討
有力宗社
甚大。
論其却敵之功。
不讓澶淵之策。
自非殉國忘身勇於爲義者。
若是乎。
不然
則以淸正兇狡鷙悍
建瓴之勢。
寧肯三路漢水而自蹙於海隅也。
其曰只限五十日。
直擣三道
無意渡江云者
遁辭自夸耳。
非其本意也。
至於冬月擧事
人皆以冒極寒虎窟爲危。
經理獨排衆議
必期撲滅
長驅快進。
兵不留行
前鋒於蔚山。
元兇於孤墉。
七八健酋。
束手待盡
如貓當穴。
群鼠相弔
淸正之頭。
已爲机上之臠耳。
惜其機謀不密
狡兔漏網
長蛇未翦
大軍潮退
士馬物故
亦略相當
由人謀之不臧
致有噬臍之悔。
然其突將無前之賊。
半殱於雷霆之下。
頓挫強虜銳氣
大振天師威風
不可以東隅一失而掩其破膽之功也。
人非全才
能無過。
況於經理
豈無所失乎。
竊觀其動靜擧措
大氣銳。
而短於奇變之道。
節制之間。
約束不明
賞罰之際。
群情頗怨。
特其疏於兵事
有以丁主司之劾也。
經理丈夫也。
豈不受責能勇
前失而勉
後功也。
如是丁主司之劾。
所以激其氣而成其美也。
觀人必觀大節
功過亦當相準
豈可以數三過差。
而廢其殉國敵愾之誠也。
寇準鎖鑰也。
而有燭淚成堆之失。
張浚喬岳也。
有數出喪師。
枉殺曲端之罪。
一時疏失
賢者所不免。
末世人情
易怨以搖。
喧譁爭詰。
軍中尤甚
拔劍擊柱
古亦有焉。
今乃摠十萬之兵。
驅之必死之地。
論功之際。
衆情不一
縱使李,郭復生
豈免謗讟騰藉乎。
古今爲將者。
多有肆其侵漁
恣行刑殺
斂怨士卒
貽害人民
經理無一於是焉
又能禁戢士卒
不使侵擾
運糧船。
以繼匱乏
所以扶護我國者。
靡有餘力。
此尤處心行事最善
而他將之所難者也。
今若以一小失。
而幷奪垂成之勳。
則是所謂二卵棄干城之將。
非特未服於人心
抑亦示輕於夷人也。
況今秋風已高。
虜氛正惡。
觀釁之謀。
已非一日
安危之機。
於呼吸。
而方握重兵之臣。
遽解專閫之任
兵防纔整。
李綱已去
擊楫未幾
戴淵將代。
人情驚駭
莫測
都市之中。
聚首相語曰。
力排和議
志銳討賊者。
楊經理也。
今乃無故易置賢帥。
天朝必有講好班師之議。
而先替主戰之人也。
訛言相恐
自近傳遠。
群心渙釋
莫有固志
民雖至愚。
終亦如神。
安知異時之憂。
不如百姓所料
乎。
所謂一人去留
有以天下重輕
一事得失
有以關國家之安危
不可容易之者
過慮乎此也。
今忽不圖
而事去之後
是非一翻
難以小邦使臣口舌
便回天已定之議也。
臣愚以爲宜遣大臣文望俱優。
可以見重於皇朝者。
刻日就途。
竭誠敷奏
極陳利害
必期得請而後已。
此是何等事機
緩步從容
循例差遣乎。
時難失會
事貴投機
一失其圖。
悔之莫追。
往日之禍。
豈非前車也。
旣往不可追。
後患亦或可毖。
迷而不復則凶。
悔而知改則吉也。
當秀吉之崛強海島也。
驕辭悖語
要我以交隣之道。
責我以難受之辭。
執言動兵之機也。
宜斬虜使
竿之藁街
奏上國。
耀兵釜萊。
是誠伐謀攻心上策
而示輕通信
啓鑰召寇。
前車之一悔也。
箕城奏捷之日。
假手天威
大蹂三都
是誠旋乾轉坤之機也。
宜乘壓卵之勢。
直擣豺狼之窟。
永絕南顧之憂。
輕佻好利惟敬
反墮讐人狡計
護送隳歸之賊。
卒成養虎之患。
前車之二悔也。
賊退邊陲
正如擊首之蛇。
欲噬則智勇俱困。
欲走則餘毒猶結。
卑辭夸語。
反覆張皇
苟延歲月
蓄力潛鋒
以俟大國援絕
是我乘勞進趨之機也。
猶掣羈縻之計。
養成持久之勢。
遣册使而航絕島
損威靈而取笑侮。
自夷
垣墻
再啓戎心
前車之三悔也。
旣失三大機而尙不知悔。
竊竊焉處危以爲安。
眩惑利害之途。
動搖疑似之言。
今日論戰明日議和
今日命將明日易帥。
軍情解體
元帥權輕
徒長敵人銳氣
減却自家威風
臣愚不知此又何機而終有何悔也。
彼賊亦巧於用兵
豈不臨陣易將遙制軍機之爲兵家最忌也。
是使賊無千金之間而離我君臣
其所畏而逞其所欲也。
觀釁蓄謀
牧馬遼陽之計。
竊恐益張於今日也。
其爲輕重利害
較然明甚
苟將此意。
懇奏于四聰之下。
勑諭經理
責其失律之罪。
授鉞專斷
復委東征之任
如秦穆之不廢孟明
光武之再遣馮異
則焚濟河之舟。
而奮之翼。
不獨專美於前矣。
古者國有大事
遣使隣國也。
必擇其使臣
重其辭命者。
以所關者大也
隣國尙然
況於上國乎。
伏願殿下
斷自淵衷
特命大臣才堪專對者。
亟奏皇朝
毋使今日再失其
復踵前車之轍焉。
公元1604年
伸辨晦齋先生疏(甲辰)
伏以惟我東方
文獻無徵。
經歷千載
號爲眞儒者
鮮有其人。
至于我朝。
列聖相承
崇奬儒臣
以爲多士之表準。
故有道學自任者。
前後輩出
啓我蒙學之士。
使之知有向方
無非列聖振作敎育之恩。
其所
以倡而明之者
亦皆儒臣親切開導之力。
則其扶彝衛道之功。
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其中卓然純粹
一出於正者。
有若五臣焉。
豈非所謂一代眞儒
後學師範乎。
至如李彥迪邃學懿行
一國之人。
尊敬信服
無有異辭。
而臣等。
彥迪同道之人。
雖時有先後
未及親炙於其門。
其所聞見
或有深於他人者矣。
臣等。
每以未得從祀聖廟
大爲斯文不幸矣。
頃聞在泮儒生之疏請。
適在廟宇新成之日。
臣等。
擧皆拭目
佇見縟儀。
非徒靳賜兪音
至以未安之敎。
反下於政院。
此固千萬意慮之所未到。
大小惶駭
罔知其由。
臣等。
竊念殿下平日
或有所疑於彥迪行事
而偶際從祀之請。
設疑問難
直窮到底
示人守身行道大方
其所責備大賢
至矣盡矣
第以聖明之下。
一言爲法
嚴旨一降
大缺衆望
群疑所集。
士趨不定
此實斯文大可憂者
臣等嶺外懵學。
蹤跡孤遠
來叩天閽
甚有瀆擾之嫌。
憂時愛君之誠。
不以疏遠有間
千里裹足
濫陳危悃者。
亦有所不得已也。
彥迪學問心跡
泮疏已陳其梗槪矣。
玉堂已論其首末矣。
聖明
開心見誠
優納群議
從前遠近疑惑者。
固已有解釋之地矣。
不必卞論些少曲折
若持訟而求
其直者然。
臣等。
伏覩前後聖批。
其所未足彥迪者。
豈不彥迪之賢。
遭際遇之隆。
不能毅然特立
彈壓禍機
退不能見幾勇往
潔身山林
忍見芟刈抱蔓之禍。
延及無辜
循默旅隨。
莫或救止
以孤先王倚屬之意歟。
嗚呼
循其跡而議其事。
則誠有如聖敎者矣。
求其心而考其實
則亦有所大不然者。
忠臣事君。
不一
所遇之變。
不一其時
大聖論人
各有攸當。
三仁之行不同
同出至誠惻怛之心
則同謂之仁。
甯武子當國之亂。
周旋其間
不避艱險
特稱不可及
君子之臨亂處變
要在自靖而盡其而已
安危成敗
不容人力者。
亦將如之何哉。
嗚呼
彥迪之所遇。
何時歟。
一遇中廟而遽遭鼎湖之痛。
再遇於孝陵而又値洮頮之變。
奸邪得乘其垂簾之日。
讒說易行於新服之時。
宗社之危。
如一髮。
高蹈遠引
時有不可
黽勉危朝。
輔導嗣君
中正以居之。
從容以持之。
啓迪君心。
潛消禍機
然後姦謀可沮。
宗社可扶。
病勢尫羸之極。
遽投以猛劑
病源未拔而大命先絕。
善醫者。
察其脈導其血。
時其方藥
漸回元氣
然後鍼石可施也。
是以正色立朝
辭意雍容
擧措之際。
不失其正。
群小有所嚴憚
兩殿有所倚重
至於忠順入侍之日。
公元1607年
機已至叵測
而猶以專心所事事當顯明等語。
直犯雷霆之威。
慈殿。
亦且包容
以爲卿言固然
生禍士林
非所疑也。
群姦
不敢大肆其凶計。
三臣之罪。
止於竄逐
及其囊書造捏。
桂林亡命
大禍滔天
勢不可遏
三臣騈首就戮
士林爲魚爲肉。
權橃讜直之論。
白仁密旨之啓。
凛如秋霜
可質神明
適足以撩虺蛇之頭矣。
向微彥迪周旋調護之力。
則竊恐三臣之見殺。
不待李德膺之誣服
鳳城之罹冤。
不待丁未告變矣。
周公鴟鴞之變而狼跋東土
二公在朝
不急明者
冀王感發而自悟也。
至如宋朝煕寧之間
蘇軾張戩
敢言不諱
相繼斥去
從容談笑
欲回安石偏見
然則不辨流言
豈有疑於元聖
不非新法
又豈避禍當時哉。
良以理其末者。
不若正其本。
治其流者。
不若塞其源。
當此之時。
面折廷爭非難
協輔兩殿爲難
伸雪冤枉爲輕。
保護宗社爲重。
彥迪身處危疑之地。
又遭宮掖之變。
將來之禍。
不可測知。
其所憂。
豈止誅戮大臣
禁防王子而已哉。
進說於慈殿。
則以敎養輔導爲急。
而又以講學明理親賢遠邪
惓惓嗣王
其言。
似迂而實近。
似緩而實切
豈比狷介一節之士。
遇事輒諫。
自效一時而已哉。
謹按彥迪
公元1605年
中。
乙巳秋擬上箚藁。
其中極論兄弟友愛
而至擧前日面對之事。
以證其意。
則其未得上進者。
雖曰遇遯焚藁之意。
而其面對所論之事。
則亦不至泯沒後世耳目矣。
然則不能力辨其冤者。
蓋以其時鳳城之罪。
至於禁防
不欲激觸而遂重其禍耳。
如此彥迪苦心忍性
盤桓不能去者。
豈有他腸
猶冀其感悟二聖
使其禍不至於顚覆
則其懇懇之忠。
蓋亦至矣。
豈必若留正,陳宜中之臨亂苟避。
然後乃謂之得爲臣哉。
及其力不能有爲
而亦沒奈何其間
訊杖大小之說。
非謂以此可以少緩滛刑之禍。
深憂至痛。
不能自抑。
有此云云
彥迪心事
可謂戚矣。
若其錄勳一事
雖以權橃觸忤
不得免焉。
彼以忠順入侍之故。
幷加其勳號
其勢固未得脫去
是以辭勳箋中。
有以取譏當世
貽笑萬年之語。
暴其本心
孤忠去國
論削隨至。
此果彥迪有之乎。
然則西塞之行。
所不免。
安置之律。
有甚於付處之權橃
則其觸忤奸兇
不但而已
白首窮涯
丹心益堅。
常以事君親有未誠。
案上自戒之辭。
則其一向愛君
無所怨悔
亦足可見
而如九經衍義進修八規及求仁錄,奉先雜儀等書。
皆其謫中所撰。
則其確然自守
夷險如一
自任
不貳者。
雖在古人
無以加矣。
若其易置大學章句
董槐王柏方孝孺
已有此論。
所見相符
則非始於彥迪也。
彥迪積學玩索之餘。
有得於心。
而求諸經義
或因舊本。
或依程子編次
參以己見
求正於後之君子
是豈鑿空杜撰
立異朱子之論也。
臣等。
竊觀玉堂箚子批答
則虛其懷抱
撥其淵衷
以示前日下敎之意。
不能得其詳而盡其實
則益見大聖處事應物之際。
固皆廓然大公
而無一毫私吝之念。
介於其間矣。
臣等。
咸仰右文盛意
而亦不任感激之至矣。
皇明高皇帝
命去孟子位板。
小臣錢塘
抵死敢諫。
甘於受箭而不悔
高皇旋卽覺悟
遂仍其舊。
比如日月重明
萬景俱曜。
興學之化。
固無小慊於高皇
孟子
亦無毫髮損益
聖人作爲
固非常情之所可測。
伏願殿下
彥迪學問
有得涵養之餘。
彥迪忠誠
調護危亂之際。
益篤好賢之誠。
毋替崇奬之典。
使一世之士。
有所矜式興起焉。
國家幸甚
斯文幸甚
 答曰。
省疏具悉
用嘉焉。
公元1610年
王世子冠禮時疏(庚戌持平時)
伏以猥瑣微臣
獲際盛時
今於王世子筮賓之日。
側侍
公元1607年
鵷鷺之班。
仰瞻龍鳳之姿
沖齡雖妙。
睿質天錫
旋進退。
動中規矩
容止辭令
合律度。
在庭臣僚
聚首相賀
咸仰殿下定國本。
宗社生民之計。
出百王萬萬。
而又多選宮僚
使之朝夕焉講學
爲輔養之道。
至矣盡矣
士夫之家。
欲其子弟成就也。
猶且擇其賢師良友
不憚千里
勸之就學
帝王儲貳
他日國家治亂之所係。
輔翼之方。
其可忽哉。
古之聖帝明王
其所以早建太子預養之者
慮遠矣。
記云。
一人元良
萬方以貞
先儒曰。
天下之命。
懸於太子
太子之善。
在於諭敎
心未濫而先諭敎
化易成也。
嗚呼
此道不行於世。
久矣
迺復覩於今日。
此臣之所以爲國家賀也。
雖然
輔養之道。
不但在於書史句讀而已
要使跬步食息之頃。
正言而行正事
宴處幽獨之時。
便佞絕非僻。
日近正人
日聞道義
使之薰陶氣質
涵養德性
奸聲亂色
不接耳目
滛樂慝禮
不入心術
筋骸旣固。
本源旣立
然後登筵坐講。
論說義理
擧皆順乎耳而於心。
得之心而踐於行
可謂帝王之學。
不徒事於口耳也
況我儲宮
年齡未壯。
神氣未完
不可盡日讀誦以疲心神
要在優游涵泳
不流怠放而已
此乃動靜攝養之功。
尤切於讀誦之時也。
顧以
雖富。
日月易遒。
及今志慮精專
嗜好未形之時。
蒙養之工。
不可不密。
勉強一分
則有一分之效。
玩怠一分
則有一分之害。
一分之積。
至於尺寸
尺寸之積。
至於尋丈
聖狂之分。
正在今日
譬如嘉穀長養之日。
耘耔之功。
一日爲急。
霎時勤怠。
而穀之早晩耗實。
太相遼絕
一失機會
則後雖十倍其力。
已無及矣。
今我東宮
玉質天成
不待雕琢
左右群英
朝夕勵翼
則微小臣
不須過慮
第以所謂學問者。
宜主於開發聰明
不在乎文字音釋
所謂輔翼者。
宜主於成就聖德
不在奔趨末節
竊觀今者侍講之官員數雖多。
或以他職相兼
奔走供職之餘。
未能專治講劘之業。
舊學鹵莽
新得亦少。
己之所見
未必透徹
入侍之際。
安能倉卒而洞解其蘊奧耶。
祖宗朝別選經幄之臣。
儲養歲月
使之專心講學者。
其意有在矣。
凡世所謂博學好禮者。
在乎山林之下。
而泥於常規
不列於侍講之官
所謂瀛洲學士者。
出入翰墨之場。
而或未暇經義之學。
師友賢者
終無可親之日。
筵席之臣。
亦無優游經史之暇。
泛泛悠悠
未免文具
不如士夫之家。
子弟擇師友。
負笈而從之者也。
臣本愚陋
跡阻遐荒
從仕日淺
不識朝家事體
只以偏見欲達於聖明者。
惟願破常規而存
古道
俾盡輔翼之責而已
山林之下。
苟有學問博洽
行誼篤實之士。
則擢置侍講之職。
不特賓客輔養等官。
輔德弼善以下
以此等人擬薦。
朝紳備員春坊者。
實官則勿移他司。
兼官則秪兼玉堂
恒令直宿館院
使之專治學業。
磨以歲月
益求其所不知
益致其所未精。
旣備顧問之餘。
資輔導之責。
殿下或於淸朝靜夜之時。
罷事宴居之暇。
親臨講院
引入便殿
且令宮僚幷許入侍
賜以問難
以試所學。
非但侍衛之臣。
不懈講學
世子亦多有提省警發之地矣。
進規筵席者。
其功甚淺。
相資於燕閒者。
爲益最大。
凡人嚴師之側。
莫不致敬
而處朋友之間。
則易至怠忽
良友切磋之益。
愈於賢師敎誨
以其共處相規也。
曰。
太子出則有師。
入則有保師也者
敎之以事而喩諸德者也。
也者
愼其身以輔翼之。
而歸諸道者也。
所謂保愼其身者。
非但侍衛保護而已
愼其動止
適其起居
不倍於道之謂也。
又曰。
少保少傅
太子宴者也。
所謂宴者。
宴樂之謂也。
相與宴游而善諭之者也。
宋哲宗
幼沖新立
宮庭
程子諫其方長不折。
以發其好生之心。
想其宴居游戲之時。
亦必臣僚爲之先後也。
以今言之。
宮庭非可入之地。
折柳進諫之時耶。
臣曾忝院。
侍書筵。
進講之時。
禮貌尊嚴
俯伏屛氣
得出聲。
講習討論
貴乎從容
局束晷刻之頃。
安能展盡其底蘊哉。
況撤講之後
宮門隔絕
內間動靜
無緣得知
又安知宴遊之時。
所學之或失其要。
所履之或非其正乎。
一日之內。
臣僚之獲侍無幾
近習昵狎多時
潛心義理難久。
馳騖外慕無常
敬義怠慾勝負之幾。
可不懼哉。
於此之時。
雖有師傅賓僚
充滿院。
亦無益於弼違納誨也。
臣願東宮
以師禮待賓傅。
朋友宮僚
不時召入。
質疑難。
坐臥起居
必與之偕。
日相親密
家人父子
動靜云爲之際。
多有輔益之功矣。
賈誼有言曰。
天下端士
孝悌博聞有道術者
衛翼之。
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
則雖欲爲不正
不可得也。
此臣所謂博選山林賢師
擢置宮僚常侍左右。
以盡輔養道者也。
伏願聖明
勿拘常規
斷然行之。
使聖王之道。
復見於今日。
壽國祚於無窮
則實宗社臣民太平萬世之福也。
越俎治庖
出位有罪
目覩盛禮
不勝感激欣幸之極。
以此言進。
伏惟聖明留意焉。
公元1611年
元帥從事陳弊疏(辛亥)
臣伏備邊司。
方以經理舟師爲急。
謂臣是嶺中人也。
公元1608年
其於南邊之事。
容或有所諳。
謬辟爲從事
從事之職。
聽朝分付
往來檢飭而已
無所爲於其間
而然其奉行號令之際。
不擇人而委之。
則亦必有僨事生弊之患。
此臣之所大懼。
本司委任
云疏矣。
本司啓請發遣
今已累日
臣宜卽日就途。
而第緣舟師句管堂上張晩
替拜平安兵使。
須待堂上差出。
面受指揮
然後方可發行
至此遲滯
而但臣於此必有所經稟者。
不得不條陳一二。
仰達於宵旰之聽。
竊以屯田募軍一事
須趁秋冬之交。
使應募之民。
修治耒鋤。
撤移廬幕。
定其處所
然後焚田起土
庶得及時
農人
各定區穴
霎時無休。
南方節早。
束作已始。
度臣南去呼召之際。
農民干耟不暇之日。
安得召聚於旬日之內。
而使散處內地之民。
贏糧願從哉。
使臣只得巡飭防汛
得民情。
預爲明年屯募之策而已
則可矣。
若令責辦於今歲之內。
則已緩緩無及矣。
且臣竊觀前日下事目。
其中有必不可行而枉費心思者。
其事有一焉。
不可不行而脫漏不擧者。
其事有三焉。
凡今之民。
棄其本貫流移異鄕者。
皆是逃避軍役者也。
軍役之中。
水軍最苦。
一被隷名
九族分離
格軍應募者。
千百而無一。
曩日東萊召募之時。
體察使臣李德馨
在道內。
使
從事三人
分掌三陣
衣糧農具
惟其所欲。
身戶徭役
一切蠲免
所以護恤之者
極其優厚
而且干戈饑饉之後
流離未定
故人應募頗多
三陣之軍。
幾至二千。
而然其所應募者。
率皆逃役之軍。
叛主之奴。
事勢定之後。
不得不還本役。
故今已散亡殆盡
而餘存者。
亦自怨悔
皆有畔渙之形。
今也土地漸闢。
人各歸農
召聚之勢。
有異於曩日
濱海列邑。
人物稀罕
旣有召募陣。
又有統營屯田。
各鎭諸司
莫不有屯。
此外餘民。
能有幾許
水兵之苦。
非如陸軍之比。
人之厭避。
如視死地
孰肯樂聞復戶之令而聽其團束。
願爲操舟哉。
加以號牌之法。
朝令夕寢
無端緖。
着手無地
籍名之民。
方懷悔咎
此後雖復
家置一喙
誘以百端
人皆掉臂而心笑之矣。
縱使募得些小屯民。
其數草草
模樣不成
若止於添補一二船隻
有矣
豈可恃此而爲緩急之備於十年之內乎。
凡欲作事者。
先講善後之策。
如或取辦目前不爲可繼之道。
則隨成卽毀。
於事何裨。
國家若謂舟師無益而不設則已。
如欲設備
不可不出邊海若干邑。
永屬舟師而專委防守之責也。
戰船一隻
用格軍百名射夫二十五名。
南方三道水軍。
存戶保二萬三千餘名。
以此分爲四五番。
則僅足爲五
公元1600年
十船格軍。
此外雖有餘船。
無兵可充。
虛委淺港。
終歸於腐毀。
今欲整備百隻戰船
必先得格軍二萬餘名。
然後方議造船
往在庚子年間。
舟師所屬各官貢物
竝皆蠲除
南陸軍及各寺奴婢。
或除上番
除身貢。
盡屬舟師而僅備百隻。
今則嶺南上道之軍。
太半上番
湖南陸軍及結軍。
幷皆減損
舟師各官貢物
亦已復設。
充格之卒。
只是浦水而已
防守無形固然矣。
不復前規而欲備舟師
未知有何奇策
可以得數軍卒耶。
所謂不可行而枉費心思者此也。
今欲整頓舟師
莫如除出沿海各官。
屬于舟師
一依舊規
田結立格軍。
隨其結軍多少
造給戰船
舟師邑。
貢賦徭役
專力防守
委之於守令。
信地待變。
常川鍊習
脫有緩急
使守令領赴戰所。
則守令不敢不盡心於撫卒治船之事。
而軍無廢農逃避之患。
上策也。
舟師各邑。
騎步諸軍
各寺內奴。
盡屬格軍。
定別甲出身軍功
則充以射夫。
撫養之厚。
於陸兵。
隨軍多少
造船以待。
一練習于本地
一都于統營。
使之聞變馳赴
此中策也。
今以海邊列邑騎步諸軍
寺奴婢。
軍功出身之數而計之。
則可至二萬餘名。
若與元水軍通融爲一。
則其數不下四萬。
不費內地之力。
猶可分作四番
充得百隻
格軍矣。
其次
湖南海濱諸島
皆設屯田
而海尺則充以格軍。
漁鹽之利。
任其自取而復其稅役。
諸宮及豪右之家。
私占海島鹽場者。
繩以重律。
嚴立科條
則亦可募得格軍而添補不足
下策也。
所謂不可不行而脫漏不擧者此也。
然欲爲上策
則以經費不足
見阻於度支
欲爲中策
奴婢之貢。
上番之兵。
見阻於該司。
欲爲下策
法禁不張。
宮家豪右
群起而爭之。
非但朝廷慮其難行
臣亦知其必不可爲也。
然捨此三策
則更無可爲。
如臣智短才拙者。
雖往十輩
徒貽廚傅之弊。
無裨於事。
利害得失
可坐而策。
何必身到其地。
問諸道人
然後知其成敗也。
伏願聖明
下臣此疏。
令該司擇於三策之中。
先其必可爲者。
而後不可行者
量地而得軍。
量軍而備船。
量船而備糧與器。
則其於經費之須。
雖或少損。
而爲陰雨綢繆之備。
裨益大矣
嗚呼
物力有限事爲無窮
度其事勢
不能兼擧。
輕重之間。
必有所擇。
重在經用而以餘力治邊
則宜其浮費之廣。
而力未遑於外御也。
重在邊事而以餘力繼用。
則雖君臣上下
弊衣糲食
陶土以居。
所不辭。
有何章度數之足云乎。
然則所謂經費乏竭不遑兵力者。
是乃玩愒之言。
若使島夷擧帆於東溟
羯奴飛檄北塞
中外
遑遑
食不下咽
當此之時。
亦委之經費不足無事外攘耶。
固知新經兵火
繼有大故
浩大之役。
需索之費。
連年未已
財力之竭。
匪人所致
而況豐之設。
實出慰悅至誠
封陵之役。
亦由追慕孝思
至於營繕儀物之備。
當百廢墜之餘。
在所當擧而不容已者也。
國家之事。
雖無內外
施措之際。
緩急懸殊
事雖極重
所急有甚於此
莫如姑停以待後日
設令邊備疏虞
防守不固
雖使百度皆張。
文具一新
一朝倉卒
俱不可恃
今日之事。
果孰緩而孰急哉。
以臣料之。
悉罷不急之務
以省浮費
一意專力於固邊之策。
各司貢物
不歸版曹
而務養兵力。
軍士價布。
不入騎省
而盡赴防戍
待其邊備稍整。
頭緖暫就。
然後徐議其他
未晩也。
抑有一弊不可不速爲變通者。
平時鎭浦入防之軍。
皆有定數
旣屬之後
惟聽鎭將所爲
察其能否賞罰加焉。
亂後赴防之軍。
一任監司予奪
旣無定所
又無定數。
略給守船之軍。
而餘皆徵布浪用
以此零星之卒。
被水使剋減。
各浦爲空鎭。
戰船虛舟
棄擲海口
易致朽破。
鎭浦之將。
雖有計慮者。
束手坐觀
無意治船防截之事。
何異不給芻豆而責牧圉養馬也。
各鎭無形
職此之由。
若不申飭道明立科
條。
削減防卒。
徵布浪用之弊。
不止於此
臣愚自今量軍多小。
分屬各鎭。
勿令遷移
永爲恒式
治船整械。
專責鎭將
毀則補之
久則改之。
不能者。
繩治而汰去之。
勿使方伯主將
有所撓奪於其間
邊將飭勵戰具自整矣。
海邊諸邑之軍。
使之自守其地。
得以暇日
治其田里
行齎居送弊亦少省。
則不然。
棄本鎭之防。
而移赴他鎭。
舍近戍遠。
以逸爲勞。
其計甚拙。
理合更張
海濱列邑有舟師處。
皆令本邑之軍立防。
不足則添以隣近之官
至於統營諸島待變之處。
則皆以內地之軍。
入赴防所。
而加定番數。
海邊殘卒。
庶或少蘇矣。
微末小臣
敢以愚妄之見。
仰塵天聽
僭踰之罪。
固知難赦。
第以臣之所幹。
旣以募軍設屯爲主
齟齬難成之患。
如上所陳。
與其往試而不驗
孰若度其終始可爲者而着實行之哉。
今當拜辭
敢此條陳利害
以竢朝廷裁擇焉。
公元1622年
壬戌擬疏(廢朝時)
臣等。
謹按箕子之誥武王曰。
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而有作福作威玉食者。
害于而家。
凶于而國。
使箕子非聖人。
則其言不足天下後世法。
所戒之辭。
近於不信
其言不必盡信也。
使
箕子聖人
而所敍九疇之道。
萬古彝倫攸敍
天授聖。
以聖傳聖
若是丁寧
順之者吉。
之者凶。
必然之理也。
何則
威福者。
人君御下之大柄也。
君失其柄。
則不能以御下。
臣顓其柄。
則終至於逼上
晉之六卿
魯之三桓
齊之田氏
王梁董曺之於兩漢
司馬楊賈之於魏晉
倒持其柄而滅國亡家者。
班班可見
聖人之言。
豈不萬世大經也。
嗚呼
臣下威福之柄。
而自底滅亡
世主之所欲哉。
特以其初悅其迎合
信其僞辯
見其小廉曲行華言令色而謂之賢。
見其疏間正直引進諛佞而謂之忠。
左右延譽
黨與壅蔽
又從而眩惑之。
安得不信而寵之哉。
信之深而寵之專。
則其倚以股肱
托以柱石
而委之以予奪之柄生殺之權
固然矣。
黨與旣成
爪牙旣張。
猶恐人主見疑
則又令其徒。
假以公論
周公管仲霍光諸葛專政故事
張皇頌美
固主心。
以塞言路
使人深信不疑
仇視忠良
施威怒而斬伐加焉。
以至世道變爲偸靡
正直化爲雷同
君子閉口深藏
擧國從風阿附
當此之時。
雖欲制之。
不可得也。
京房流涕譬喩
梅福上書佯狂
張綱慷慨埋輪
陳東抗疏而就市。
不能人主之聽而救危亡之禍。
滔滔古今
可勝痛哭
嗚呼
周公之聖。
管仲之仁。
霍光謹愼
諸葛忠貞
人人所擬而責以專之哉。
苟非其人而假以威福
則擅弄之極。
不至於害國凶家者。
鮮矣。
臣等。
伏見爾瞻
姦人之魁也。
天地陰沴之氣。
歷代奸邪之性。
鑄爲一身
慘毒如蛇虺。
詭祕鬼蜮
變幻如老狐。
機巧蜘蛛
如林甫而才則過焉。
詐如秦檜而惡則甚焉。
苟非明察心跡
久假政柄
國家之禍。
不可勝言者矣。
發於行事者。
藏形泯跡
雖或難見。
而其蘊諸中心者。
莫非乘機幸禍而濟其威福
殿下徒信其似忠之跡。
不能察其欺罔之狀。
倚爲腹心不恤人言
抑或疑信於心跡之間。
而旋惑於陰邪壅蔽
使爾瞻之勢。
滋蔓日盛
不可制。
所謂焰焰不撲。
竟至燎原者也。
爾瞻奸回之性。
擅弄之狀。
前後疏儒。
左右諸臣。
雖或言之。
不能盡陳其情狀
況臣等。
廢棄十年
跡絕朝端
奸臣所爲
至祕極密。
雖有行言
亦難的指。
其何能暴白心跡
而回人主之聽哉。
雖然
爾瞻肺肝情狀
著人耳目者。
遐方三尺之童。
可以手指其一二矣。
知人之法。
不在多言
執此一二。
可推其餘。
伏願殿下
勿以遠人朴直之言。
謂之讒毀重臣
而以左右便嬖及其奸黨
爲爾緩頰者。
可信也。
毋使趙高盡除故臣
更置所親
信。
高枕肆志
終身寵樂之說。
得售欺罔
而以任老成戒逸樂。
爲念焉。
毋怒於漢小臣廷辱師傅
罪以大不敬
儒生之請誅六賊
指爲謗訕而爲奸兇報怨焉。
毋信韓纘男,朴鼎吉之輩。
摘抉疏中觸諱之語。
指爲無君不道
竟至空國善類
爾瞻之心。
爲言事者戒焉。
自古小人之擅弄國柄者。
豈盡貪庸鄙劣者哉。
足以釣名
足以得人
信足以要君。
足以揣摩
故能上得君心。
下得衆譽
要取奇功
籠絡一世
而逞其所欲焉。
及其寵位已隆。
權勢已盛。
心跡難掩
衆情拂鬱
所懼者正人
而所忌者公論
於是作爲威福
以植私黨
設機穽。
以陷忠良
廣張爪牙
排擊異己
使一世之人。
畏威怵禍。
敢怒而不敢言
又托宮禁
以爲內援。
君之動靜好惡
莫不先伺。
逢迎旨意
無不中。
使軒左右之人。
皆爲腹心
而外不能動之
然後得以苟保其富貴
然而位極寵過。
情見勢窮。
僭擬之跡。
見疑於上。
孥戮之禍。
將及九族
於此之時。
欲脫富貴
鷄肋無厭
逃刑章。
則天下共戮。
勢利之念。
怵迫之情。
交煎心胷
同惡相濟
禍福與共之人。
從而扇動
夜謀晨聚。
百計千思。
大肆兇威
脅制君上
大則爲六卿三桓
小則爲趙高董卓
千古奸人
馴致禍亂情狀
如出一軌
而今爾瞻
卽其
公元1608年
人焉。
殿下深信不疑者。
不過扶護誅逆之功也。
古今天下
奇功要寵而亡人之國何限
考之漢史
梁冀以定益封
終以跋扈
幾移漢祚
宦者單超等。
旣誅梁冀
五侯擅權
終漢之亡。
朝無善人
考之宋史
韓侂冑以定策得幸。
兇恣無厭
至欲受其九錫
高麗之季。
奸臣鄭仲夫拓俊京,林衍。
奇轍,李義旼,崔忠獻之徒。
皆以擁立誅逆
相繼執權
而竟以亡麗。
故曰寵過則無賞。
威震則爲禍。
殿下可不察賢邪。
而只計一時保護誅逆之功。
釀此日危亡之禍乎。
殿下之在潛邸也。
擧國臣民
戴仁孝之德。
簡在天心
正位東宮
畜德遵養
終嗣大統
靑天白日
萬物咸覩。
不幸或有奸臣之謀危。
逆孼之煽亂。
螮蝀其間
名分截然
豈敢售奸
天網高張
就殱滅。
人心之同奮。
而有不容私僞者焉。
爾瞻戊申之春
朴楗潛通之後
自謂有扶護之力。
殿下之倚爲心膂
爾瞻貪天之功
以爲己利者。
人臣之道也。
自此以後
殿下保護之功。
專歸爾瞻
爾瞻以不世之勳。
自居其身。
非但其身之自居
而又使其黨居之。
一人而爲二三。
二三而爲十百。
牽羅攀附
所好愛。
人有議其是非
則擧此爲救己攻人之羽翼
又擧扶護逆黨構陷討逆之一大題目
以要恩寵
斥逐言者
若使爾瞻以爲討逆
而攻其過失者。
皆爲護逆。
則是擧國之人。
皆爲逆黨也。
何爲殿下討逆者。
若是其小。
殿下之待臣子
若是其太薄也。
是何爾瞻愛君憂國
不以擧國賢才
而獨與其私黨乎。
然是小人恃功怙寵常態
爾瞻偏猜之性。
斗筲之量。
安能恢弘公道
李浚慶之焚其錄券。
杜希望也。
至於鄭仁弘進言
信任戊申之臣。
倚爲心腹
前後章箚。
無非爲爾瞻計而爲報恩之地。
此正張禹托於王氏。
春秋幽遠
書生爲亂道。
使成帝信王氏。
疏間劉向遺意也。
仁弘自負山林之名。
而淫於勢利
爾瞻籠絡負國如此
其他乎。
傳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周公而比私也。
君子小人之分。
公私之間也。
苟察其所爲。
則何難辨之有哉。
設使爾瞻
實有循國之誠。
當此上得下信。
言聽計從之日。
能不尸其功。
居寵思危。
擧措進退
一循公道
人攻其過。
引而自責
聞善言。
不憚勇改。
大開衆正之門。
杜絕群倖之路。
推賢用能
與之共國
繩愆弼違
以補聖德
使忠謨日陳於廊廟
弊政日祛於四方
收人心於蕩析
國勢苞桑
爾瞻可以無負於委寄之重。
不失爲國家之元勳矣。
自知不堪重任物議不合
當量分讓賢。
辭要就閑
同異之爭。
植黨之心。
足以名勒旂常
秩躋崇班
戴金貂之飾。
勳府之祿。
優遊逸樂
以終其身。
雖其不肖之子孫。
亦能例充蔭補之職。
永蒙十世之宥。
如此國家不失功臣之道。
而其臣。
不失爲富貴世臣矣。
仁弘爲爾善謀
不以爲戒
惟以植黨害人
眷眷反復
助其威勢
釀成禍胎
非但負國
亦可謂負爾瞻矣。
今試觀爾瞻所爲
可謂能副委寄之重乎。
可謂能安恩待之分乎。
抑其心所欲。
公道乎。
私黨乎。
喜聞過乎。
忌克乎。
抑其得志之後
所與同事何人
所與排擯何人
在位何人
見斥者何人
世道如何
國勢如何
人心如何
物議如何
寧有吉人在朝
而使世道人心至於此極。
抗然自是曰。
非我也君也。
執此而觀之。
爾瞻之爲爲姦。
爲治爲亂
不難知矣。
如此可以委以國政曰。
旣已得人
宜任之而勿貳乎。
如此可以揮斥物議曰。
汝不聞趙普社稷臣乎。
如此可以任其驕縱曰。
霍氏之功。
不可忘乎。
臣等所謂非其而假以大權
擅弄之極。
必至於害家凶國者。
不幸近之矣。
嗟呼
爾瞻自爲計。
亦云謬矣。
自古小人
明於小謀而闇於大計
巧於欺君而拙於自欺
爾瞻其初。
豈必甘心爲惡而禍人國家哉。
自矜小行
恃其小才
修飾言論
勉強爲善
以爲某人賢而有某短。
可以去而代之矣。
某人才而有某失。
可以擠而逐之矣。
某人與我同志
可以共事矣。
某人與我議合。
可以爲援矣。
吾於國家
旣有非常之功
主上之於吾。
宜有非常之眷。
於此時。
不立炳之事功
不樹子孫基業
可乎。
銳意獨當
不顧人言
進退人物
不謀衆議
及其名位漸高
小器旣盈。
偏邪之性難移。
而勉強之心易變。
論議偏僻
用舍顚倒
物論寡與
輿情不厭
則益肆忿狠之氣。
罔念負乘之戒。
患得患失之念。
橫在胷中
猜毒媢嫉之心。
膠固不解
援引相比
以敵公論
以正爲邪。
以邪爲正。
眩亂是非
壅蔽天聰
趨勢傅會者。
以爲公忠
危言直論者。
以爲讒間
附己者。
頑鈍無恥
行若狗彘者。
引之猶恐不及
異己者。
雖行淳心正
爲時所重者。
斥之不遺其餘力。
忠良扼腕屛跡
邪佞攘臂雲集
當此之時。
爾瞻亦知不免小人
而如失道強行
登高難下之勢。
自料勢已至此
無可奈何
一失其勢。
則衆罪叢已。
吾寧制人
不可受制
吾寧負他日亡國之罪。
不可受目孥戮之禍。
竭心盡力專擅之計。
竊弄天職
廣植私黨
張威福。
報恩怨。
植根旣固。
猶恐一朝爲上所覺。
討逆一言
爲要君固寵奇貨
幸有
一人語觸於己。
則陰嗾羅織
窮搜極探。
驅入於大逆不道之律。
激主怒。
下逞己
劫制一世
塞耳目。
使忠言日遠九重
聖聰不達四方
三司喉舌之官
無非爾瞻腹心爪牙
風憲銓選之任
無非爾瞻之子弟門生。
一嬰其鋒。
誅族赤。
氣焰薰灼
山嶽皆焦。
魯之三桓
晉之六卿
何以加焉。
嗚呼
討賊大義
所共奮。
殿下朝臣
誰無討逆之心。
擧國臣民
孰非討逆乎。
國運不幸
逆獄累起。
烈焰之下。
玉石難分。
其必明出入情僞
輕重權衡
使元兇巨魁
無所逃於王法
無罪無辜
不至於橫罹。
然後民心不搖而邦本以寧。
此實愛君憂國之心。
討逆之得其正也。
爾瞻則不然。
國家之禍而爲立威之地。
討逆之名而設陷之穽。
論議稍異者。
加以護逆之名。
語言觸忤者。
必治以不道之律。
此名旣立
相報怨者。
爭趨告訐
一加惡名
無路自明
在廷之臣。
自非奴顏婢膝
獻諂於其門。
則擧不免於網打之中。
遠近之士。
若或形跡自別。
不附時議
則必羅致逮捕之目。
心安得以不搖。
邦本安得而以寧乎。
殿下倚毗爾瞻
正以嚴討逆之義。
爾瞻終始擅弄。
實皆假討逆
殿下正墮其狡計
未知國脈之日喪。
大柄潛移
自古權奸
脅制君父
擅弄
福之奇計
未有甚於爾瞻者。
國人日望聖聰庶幾
而尙不覺悟者。
何哉
兇威旣積。
人心大崩
欲以科擧美爵
籠絡人物
樹私黨。
近來科擧之不循公道
爵位不問臧否
已成弊習
終不可變
趨勢嗜利之徒。
之如市。
懷章袖疏。
順意投呈者。
曾未日月
卽選上第
負罪惡。
不齒人類者。
聯翩金榜
布列要津
國家名器
逋逃淵藪
近日宗英
爲爾誣陷一道士類
至有操弓挾矢水陸幷進之說。
爲上所知而卽中及第
若有顧忌
其敢爲此乎。
若此之類。
連榜列書。
科擧旣定
預數名字
及其榜出
一或差。
不然
則雖以淵雲之才。
班馬之筆。
萬無被選之理。
稍懷廉介者。
無意赴擧
是故
其啗誘鉤致者。
則曰當享眼前富貴
何慮身後之芳醜。
又曰君子小人
同歸塵土
吾東史册
誰能誦之。
其冒恥應選者。
則曰竢河之淸
人壽幾何
若待我朝之淸明
則吾其爲窮鬼矣。
又曰吾止發身而已
甘心黨惡
第見吾末節之如何也。
如是故。
或名顯之後
稍稍背去。
外示趨附內懷異心
其所結爲腹心膠固不解者。
雖欲背去。
無地可往。
不得不同其死生而肆爲不義
於是韓纘男,朴鼎吉,鄭造,尹訒,李偉卿,李昌後之徒。
盤據樞要而主其謀。
許筠,金開,元悰,李茳,白士珩,黃德溥,朴宗冑之流
表裏相扇而濟其謀。
鄭遵,韓玉,大燁,益燁,李挺,吳汝檼之輩。
遞掌銓曹而務植黨
徐國楨,洪堯儉,黃中允吳益煥,安應魯,蔡謙吉,姜𢢝,韓洓,李坅,鄭潔之儔。
爲其鷹犬而主搏噬
河仁俊,金佑成,黃廷弼呂後望,郉孝甲,郭有道,徐兟,李坪,閔𦸂,鄭淇,孫佑,李蒧,李慕之類。
群吠類聚而進章疏
其他希望風旨
尋香逐氣。
奔走窺伺者。
不可勝數
無廉無恥不忠不義之夫。
如鬼如蜮可笑可怪之物。
盡萃其門而受其吹噓
伺其鼻息而爲之榮辱
躐登要路
無欲不遂
騰揚中外
張翕氣焰
畏避
莫敢正視
殺掠快意
以報宿嫌
受賂薦拔
以施其恩。
公行貪鄙
無所顧忌
公家財物
如取私藏
民間臧獲
督及隣族。
以至官府蕩然
百姓流離
公論何從而發。
冤抑何因而訴乎。
殿下如以臣等之言爲過。
則試因李偉卿黃吉男之事而推之。
京官如此
愚民可知
都城若此
外方可知矣。
至於銓曹之擬望。
考官之試取。
其高下。
皆有定價
或以白金
或以奴婢
或爲子弟
私相換手
或因書尺
以先後。
昔則潛通
今則顯受。
昔則昏夜
今則白晝
昔以武夫之無知。
猶且知恥
今以文官名重
不爲羞。
包金輦璧。
以託僕隷
貸糶富商
以充急需
得官之後
倍償其息。
致款權門
又倍其數。
民脂膏。
處辦得。
窮鱗泣涸。
濁浪滔天
饕餮盈朝。
腥臭四聞。
可道也。
言之醜也。
詩曰莫赤匪狐。
莫黑匪烏。
一狐穴城
衆狐聚哭。
一烏爭肉。
群烏亂啄。
詩人之刺。
蓋指此矣。
今也貪暴
不獨爾瞻
顚倒淆亂
自爾瞻。
滿朝貪暴
爾瞻貪暴乎。
不義
非但爾瞻
釀成驕狠
專由爾瞻
擧國不義
爾瞻不義乎。
人心世道
至於此極。
使國步顚沛不可扶持者。
誰之罪歟。
情跡盡露。
衆怒難遏。
難將一人之手。
得天下之目。
猶恐一朝天鑑燭幽
欺明之戮。
百舌無辭
又爲內援之路。
密托左右
或爲游辭以解盛怒
或爲危言動天衷。
然後悲辭苦語
徐陳自辨之箚。
陰嗾臺官
酷排攻擊
祕思巧計
動中機會
弛張闔闢
千態萬狀
鬼沒神出。
莫測端倪
擧國
知畏爾瞻之威。
不知天怒可畏
百僚之臣。
知報爾瞻之恩。
不思君恩圖報
何則
一附爾瞻
爵位可保
一失爾瞻
禍患難免
操縱之柄。
在於爾瞻而君擁虛器也。
爾瞻之威。
日盛於下。
殿下之勢。
日孤於上。
雖有指鹿之謀。
莫敢指。
殿下何從得知乎。
李瀷初被薦拔
得爲翰林
觀其擅弄之狀。
遂發太阿倒持之論。
及其下問
畏怯戰慄
囁嚅不言
三年牢獄
投荒裔。
李克健,元以坤。
一進科擧不公之疏。
公元1618年
而纘男之輩。
交章請罪
以爲近來科擧
至公無私
顯然欺罔
無敢言。
健等。
反受嚴刑
遠配絕域
進士尹善道
草野慷慨之士也。
龜川君晬,錦山君誠胤。
宗室休戚之臣也。
不忍宗國危亡
首言爾瞻之奸。
以不道。
幷被絕島之竄。
鳴國
以告景禧陰謀
而徑殞杖下
郭瓔。
言爾瞻之罪。
枉死獄中。
兩人
雖非醇正之士。
爲國告奸
死不明白
國人
言爾瞻,纘男。
獄官而殺之也。
鳴國臨死呼號之語。
皆得聞。
郭瓔染疫飮藥之說。
不可掩。
一語逼己。
輒置死地
縱有忠臣義士
發憤抗志
欲請尙方之劍。
而言未脫口
大禍立至。
妻子族友。
挽衣號哭而止之。
至於父子兄弟親密之中。
言及爾瞻之黨。
揮手掩口
滅族相戒。
從古奸臣
恣行威福者。
未有若此者也。
爾瞻之祖墩。
鏖殺戊午名臣
鄭造之祖彥愨。
謀起乙巳大禍
國家全盛之時。
元氣猶存
得志未久。
公論旋起。
其兇機毒焰
累世胚胎
至厥孫而滔天矣。
朝廷之上。
盡除所忌。
草野之言。
無路可入。
其所忌而不敢去者。
希奮,朴承宗,南以恭數而已
者。
殿下之所倚重羽翼東宮者也。
其構捏傾陷之計。
斯須未忘。
晝夜經營
未及售者。
上眷不能移。
左右不能間也。
若使孤根弱植
欲與
相抗
已爲虀粉矣。
承宗,希奮之驕侈貪鄙
無異於時輩。
不滿人望
人心猶有恃賴者。
若去。
爾瞻,纘男之勢。
不可制。
不但止此也。
在廷之臣。
目見慘酷之禍。
惴惴焉莫保朝夕。
或以舊臣
最蒙聖眷
膽怯魄散。
其所守。
甘心同惡
不知恥者。
或有初非其黨。
頗稱愼重
而怵威畏禍。
托爲婚姻
以冀苟免者。
或與爾瞻
始爲父子
而晩異心事。
分爲緩類。
自相攻擊者。
或有旣被爾瞻吹噓
而亦黨惡難容
勢利之念。
羞愧之心。
交戰于中。
乍合乍離。
首鼠出入
觀其成敗
而爲自脫之計者。
或有卵育門庭
聽其頤指味甘同好
變相背。
欲立除惡之功。
以洗身上之罪者。
這等人物
雖有輕重不一
而擧不免忘君負國之罪。
其與爾瞻離合者。
無非隨勢觀望
自爲身謀
非出於憂國誠心也。
自非忠義正直不變所守之
安能免怯威附勢。
顧望前却
而其餘隨波逐隊者。
匿瑕免罪之且不暇
安能自立於濁浪奔流之中乎。
是故
雖有罪過
不至終始黨奸。
或有本心之可恕。
或有才局之可用。
朝廷肅淸而公得行
則豈無需時之才器乎。
若其安危可仗之元老。
緩急可用之人才
不爲鬼簿。
則盡在罪籍
殆且老死遐荒
郭泰有言曰。
云亡
邦國殄瘁
漢室滅矣。
思古傷今
不覺仰屋霑襟也。
方今幸其苟安無事
委政權姦
任其擅弄。
不幸一朝
大癰內潰
邊塵一動
殿下誰與招呼散亡而爲圖存之計乎。
不能去姦任賢
綢繆未雨之前
而及其國事已去之後
雖下哀痛之敎。
爾瞻萬端
尙何及哉。
況以若所爲
觀今之勢。
皆曰外寇未來
內變必出。
此非妖言
或然也。
嗚呼
山東之盜未起
趙高之類。
亡秦室。
黃巾之賊未至。
董卓之黨。
先危漢祚
姦臣之禍。
慘於夷狄
爲人君者。
忽焉而莫知懼。
何異於惡死亡而嗜堇荼者乎。
爾瞻之罪。
擢髮難數
而猶欲巧飾其辭。
掩其情跡
欺君父。
又欲欺其後世。
盡使其黨。
充入史官
往者奴酋跳梁
遼瀋被沒。
嫚辭悖語
脅和好。
在我有嚴防絕好之義。
爾瞻斬使焚書之箚。
他人言。
似乎正直矣。
然其本心
不在爲國
至巧之態。
存乎其間
爾瞻自料罪惡貫盈
覆載難容
寧當衆議疑懼之日。
奮筆直言
義聲天下而沽美名後世
上雖薄譴
必不深罪
前日罪惡
可以洗矣。
大言於朝而騰播於外。
使至於刊行中國
傳誦四方
美譽歸己。
而陷君於交通讐虜惡名
可謂巧於自謀
將欲殿下何地耶。
西宮之事。
國人皆曰不可
爾瞻亦曰不可
或曰不可不爲。
爾瞻亦曰不可不
爲。
語此語彼。
變幻百出
其所入告后者
未知何如
而其颺言于朝。
則曰此上意也。
非我所知
此事至大
不可爲也。
如知其決不可爲
何不敢陳于內而大言于外耶。
其言則似是
而其心則不然。
欲使其身。
免於後世之議。
而陷君父有過之地。
可謂巧於自謀
而又將欲殿下於何地耶。
咀呪之變。
恣行闕內。
萬古大變
而以戎召戎。
其來有自
福同之出入其門。
國人所知
及其國有鴻福
情跡先露
然後爾瞻陽爲嚴鞫之論。
似若扶護東邸。
他日自免之計。
爾瞻先知殿下不爲嚴鞫
而發此詐論
若實嚴鞫
則渠得免乎。
其言則似是
而其心則不然。
爾瞻雖巧。
焉能以似是之言。
掩其肺肝乎。
爾瞻又有大不道之罪。
臣等。
不敢盡擧其隱微之事。
請因顯出朝報者一二事而明之。
滿城士大夫
治第甚多
而猶不敢肆加斧斤於陵寢之木者。
心有所未安也
爾瞻五六父子之家。
連甍一洞
而赭取喬山之材。
略無顧忌
及其言發摘奸之時。
掩置曲庇
不以實告。
滿城之臣。
若非爾瞻之黨。
則皆畏威怵迫之徒。
安能摘發其所犯哉。
以鹿爲馬
順其意也。
不免陰中以法。
況逆其怒而發其所犯之罪乎。
爾瞻或一時瞞過君父。
而滿城之耳聞目覩
皆可瞞過乎。
鴨島之
私取
其來久矣
至於本監刈取之時。
或有私乞其餘草。
未有公然刈去者。
以國之有禁也。
私刈且不敢爲。
況敢爲治田乎。
爾瞻平日小廉得名
今日大之後。
乃敢以國島爲私田
前日小廉
乃爲大貪之媒也。
今日之肆取國島而無所忌憚者。
亦知其不敢告也。
自非恃其威勢而無君不道者
如是乎。
尹訒之疏。
曲護遮飾
愚弄君父而何哉。
爾瞻和之箚。
刊行中國之語。
藉藉人口
使臣李廷龜之還。
欲以此事直陳
爾瞻陰嗾其黨。
先攻使臣書狀
自刊私稿於上國之罪。
而其辭無非爲爾瞻先爲之地也。
使臣先被駁擊
不敢發。
雖或發之。
必以使臣聽人指嗾
自刊誣構
歸罪廷龜
其計可謂巧矣。
情狀亦可見矣。
本國詩文
上國
見而好之唱酬
集刊行者
比比焉。
何不攻之於旣往許筠
而今急擊未來廷龜乎。
華使楊劉之來也。
事機有可憂者
自上嚴其交通往來之禁者。
其意有在。
爾瞻身爲擯接。
職在唱酬而已
有何私囑之陰事
而使其家人
潛通華使之館。
至於被捉乎。
仇賊爾瞻家奴也。
盜鑄御寶
託以差官
橫行州郡
或賣給職帖。
或鑄銀私販
與之分利
及其被囚王獄也。
使其僕隷
給馬與衣。
公然放之。
詭祕之跡。
縱恣之狀。
盡露無餘。
所謂老狐
有時而履穽也。
狐履於穽而竟脫其機。
罪人斯得。
置而不問
非有役鬼之術。
如是乎。
若非爾瞻所爲
則寧有不顧法禁
陰結上國
隱置國賊
任意縱之。
逆命匿僕。
終不面質在所不問乎。
揣知殿下不問
而怙縱若此
非無不道甚者乎。
至於景禧
爾瞻家臣也。
爾瞻腹心也。
大小謀議
無不與通。
景禧被捉於其家。
臨門送別
囑以私語
鞫廳供招
天威咫尺
而削其賊招。
若非爾瞻
則其亦置而不問乎。
臣等。
竊聞道路之言
尹善道之疏先入
宗室十九人之疏繼進
聖明亦疑其情狀
至於收議大臣
爾瞻膽破心寒
無計自明
與其四子
聚首涕泣
密請許筠
哀請其計。
賊。
馳造其家。
直入寢室
密語移時
遂做出錦山君誠胤與朴弘道
作憶西宮唱和之詩。
詐給弘道持婢子
而使臺吏捉之。
臺官啓之。
將陷以大逆
因啓宗室締結士類之罪。
危言動上。
論以極罪
賴上原恕
得免誅殛
賊。
爲爾瞻畫奇計
網打三人而救出爾瞻
一反手之間。
賊情綢繆之狀。
擧此可知
設使傳言
或非盡實
而非有夜聚晝散之跡。
則此言何從而發乎。
景禧陰謀
敗露於前而旣不能嚴鞫
不請正刑
逆謀
敗露於後而不問黨與迫殺而滅口
廷弼
曾爲爾瞻上書頌德
爲賊首謀反逆
豈不可問之賊。
而與纘男鼎吉。
獄官以殺之。
又罔殿下
似若取招於未死之前者。
纘男。
又以廷弼臨刑呼妻之語。
陳疏自辨。
肆然欺罔
按獄之體。
嚴鞫得情
若係叛逆
抵死固諱。
而或壓或烙。
必期窮問
廷弼
爲逆無疑
終始情狀
黨與同謀
在所必問。
兩賊口中。
恐出何語。
迫殺滅口
若是急急也。
討逆一也。
操縱緩急
惟其所欲。
嚴於旣往
不問於此日。
三司不論也。
國人不言也。
未露者掩蔽
旣露者滅口
不問其黨。
其故何哉
出於爾瞻之黨也。
殿下之以爾瞻爲嚴討逆之臣。
不亦惑乎。
臣等。
頃者竊聞殿下之答三司也。
有曰爾等
爾瞻鷹犬
吮癰咀痔。
無所不至云爾
其所指嗾鷹犬者。
果非爾瞻乎。
殿下旣知鷹犬之小者。
指示大者
亦已洞燭矣。
旣知吮癰咀痔之鄙夫
則弑父與君之大姦
亦可因此而推之矣。
殿下旣知咀痔鷹犬可惡
不罪操縱指示爾瞻
可謂好惡之得其正乎。
殿下之心。
旣得好惡之正
而將待左右國人皆曰可殺
顯示大戮乎。
左右之言。
臣等未知也。
館學齊奮
草野同辭
屢擧沐浴之請。
國人
亦可察矣。
抑以頃日所謂館學所謂草野者。
爲爾許筠纘男之門客
袖其奸心
自製之疏。
託以公論
天聽
以此擧國之言。
不足取信耶。
則不然。
趨時之言。
順易而身榮。
觸威之語。
極難而身危
時勢難易
人情榮辱
而所言之公私可辨矣。
自爾用事之後
臣等。
熟見擧國
開口發言
相繼罹禍
里巷偶語之際。
學校群居之中。
擧手動足
遭誣構。
杜門緘默
絕交息遊。
不欲觸忤凶焰
徒死姦人之手。
國勢日危
民心日散。
南夷北虜
伺釁而動。
危甚纍卵
禍迫燃眉
而豺狐群聚
跳踉不止
糜爛之形。
只在目前
忍見生靈塗於鋒刃
荊棘生於周道
則臣等。
縱延晷刻之命。
於何偸生耶。
無寧一陳危悃。
哀叫天閽
仰冀明主萬一之察。
如或不然
而死於雷霆之下。
不猶愈於死亂戈乎。
伍子胥知其庭草之浥露。
擧衣朝臺
屈原不忍夏屋之如燬。
而自沈湘流
忠臣憂國之極。
不知有身
臣等。
觸禍不避之情。
吁亦悲矣。
嗚呼
末世
君子寡而小人衆。
凡人趨時苟同
智士見幾高蹈
不量其時妄言媒禍者。
直士愚夫也。
直士觀時變而強爲喑啞
愚人猶有耳目而稍知自愛
故曰世道極。
言路塞。
衆人以下
合於時。
有識之士
不言時事
以此觀之。
世道之極。
可知矣。
前日善道宗室之疏。
直士忠言也。
今日等之疏。
愚夫妄言也。
妄言不止
世道
猶有一分可爲也。
殿下及此一分可爲之時。
誠能國人之情而明示好之正
箕子之訓而不失威福之柄。
元兇於難圖。
安宗社於旣危。
收人泮渙
樹國脈於垂絕
快雪神人之憤。
大慰朝野之望。
蕩滌舊染
一新紀綱
民心咸服。
天命可回。
不然惡惡不去
知禍不避
訑訑忠言
保養姦回
使威福之柄。
久假不歸
無復有爲殿下言者
一分未絕之脈。
絕無疑。
禍福存亡之機。
於此日。
伏願聖明
宗社留念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