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H 页
拟请速遣陈奏使疏(戊戌六月。在都下。闻杨经理镐被丁应泰诬奏将还。故作。不果上。)
臣伏以时有不可缓之机。而事有不容易之地。图于其始。则成功有渐。悔于既往。则祸患莫救。况在荡析抢攘之际。呼吸之顷。利害万变。一事之得失。有以关国家之安危。一人之去留。有以系天下之轻重。则所当遑遑汲汲。举一国之力而图之。固不可以容易处之。以贻后悔也。臣伏惟杨经理之递去。实 国家之不幸。而事机之端。尤有大可忧者。陈奏使之行。诚为此故。而庙堂之上。固已熟计之矣。但事重则宜处之以重。事轻则宜处之以轻。未知经理此举。不甚轻重于国事。而一微臣区区表章。可以回朝议而动 天听耶。不然。则臣恐所关者重且急。而所以处之者轻且缓也。臣远方寒贱。迹阻都门。实未知经理为何许人。而其谋猷筹略。果皆动中军机。其制度约束。果皆通于权变。其布置区画。果皆合于事宜也。秪以远迩之所睹记言之。其慷慨敌忾之志。果锐勇进之气。周旋调护之诚。昭如日星。著人耳目。非但一邦民庶之咸服。抑海外夷酋之所詟也。去岁之秋。杨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L 页
元丧师于南原。列堡风靡于三道。贼锋乘锐进薄郊甸。都人震惊。势将瓦解。文武臣僚。莫敢言战。壬辰之祸。匪朝伊夕。幸赖经理厉气督战。鞭策指顾之间。众志自定。 天戈一挥。贼骑宵遁。其奉行天讨。有力于 宗社。甚大。论其却敌之功。不让于澶渊之策。自非殉国忘身勇于为义者。能若是乎。不然。则以清正之凶狡鸷悍。乘建瓴之势。宁肯越三路临汉水而自蹙于海隅也。其曰只限五十日。直捣三道。无意渡江云者。乃遁辞以自夸耳。非其本意也。至于冬月举事。人皆以冒极寒犯虎窟为危。而经理独排众议。必期扑灭。长驱快进。兵不留行。蹋前锋于蔚山。罩元凶于孤墉。七八健酋。束手待尽。如猫当穴。群鼠相吊。清正之头。已为机上之脔耳。惜其机谋不密。狡兔漏网。长蛇未剪。大军潮退。士马物故。亦略相当。实由人谋之不臧。致有噬脐之悔。然其突将无前之贼。半歼于雷霆之下。顿挫强虏之锐气。大振 天师之威风。不可以东隅之一失而掩其破胆之功也。人非全才。孰能无过。况于经理。岂无所失乎。窃观其动静举措。志大气锐。而短于奇变之道。故节制之间。约束不明。赏罚之际。群情颇怨。特其疏于兵事。而有以来丁主司之劾也。苟经理而丈夫也。岂不能受责能勇。惩前失而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1H 页
后功也。如是则丁主司之劾。乃所以激其气而成其美也。观人必观大节。功过亦当相准。岂可以数三过差。而废其殉国敌忾之诚也。昔寇准锁钥也。而有烛泪成堆之失。张浚乔岳也。而有数出丧师。枉杀曲端之罪。一时疏失。贤者所不免。末世人情。易怨以摇。喧哗争诘。军中尤甚。拔剑击柱。古亦有焉。今乃总十万之兵。驱之必死之地。论功之际。众情不一。纵使李,郭复生。岂免谤讟之腾藉乎。古今为将者。多有肆其侵渔。恣行刑杀。敛怨于士卒。贻害于人民。而经理无一于是焉。又能禁戢士卒。不使侵扰。催运粮船。以继匮乏。凡所以扶护我国者。靡有馀力。此尤处心行事之最善。而他将之所难者也。今若以一小失。而并夺垂成之勋。则是所谓以二卵弃干城之将。非特未服于人心。抑亦示轻于夷人也。况今秋风已高。虏氛正恶。观衅之谋。已非一日。安危之机。决于呼吸。而方握重兵之臣。遽解专阃之任。兵防才整。李纲已去。击楫未几。戴渊将代。人情惊骇。莫测其端。都市之中。聚首相语曰。力排和议。志锐讨贼者。杨经理也。今乃无故而易置贤帅。 天朝必有讲好班师之议。而先替主战之人也。讹言相恐。自近传远。群心涣释。莫有固志。民虽至愚。终亦如神。安知异时之忧。果不如百姓所料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1L 页
乎。臣所谓一人之去留。有以系天下之重轻。一事之得失。有以关 国家之安危。不可容易处之者。过虑乎此也。今忽不图。而事去之后。是非一翻。则难以小邦使臣之口舌。便回 天朝已定之议也。臣愚以为宜遣大臣文望俱优。可以见重于 皇朝者。刻日就途。竭诚敷奏。极陈利害。必期得请而后已。此是何等事机。而缓步从容。循例差遣乎。时难失会。事贵投机。一失其图。悔之莫追。往日之祸。岂非前车也。既往固不可追。后患亦或可毖。迷而不复则凶。悔而知改则吉也。当秀吉之崛强海岛也。骄辞悖语。要我以交邻之道。责我以难受之辞。是执言动兵之机也。宜斩虏使。竿之藁街。急奏 上国。耀兵釜莱。是诚伐谋攻心之上策。而示轻通信。启钥召寇。此前车之一悔也。迨箕城奏捷之日。假手 天威。大蹂三都。是诚旋乾转坤之机也。宜乘压卵之势。直捣豺狼之窟。永绝南顾之忧。而轻佻好利之惟敬。反堕雠人之狡计。护送隳归之贼。卒成养虎之患。此前车之二悔也。贼退边陲。正如击首之蛇。欲噬则智勇俱困。欲走则馀毒犹结。卑辞夸语。反覆张皇。苟延岁月。蓄力潜锋。以俟大国之援绝。是我乘劳进趋之机也。犹掣羁縻之计。养成持久之势。遣册使而航绝岛。损威灵而取笑侮。自夷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2H 页
垣墙。再启戎心。此前车之三悔也。既失三大机而尚不知悔。窃窃焉处危以为安。眩惑利害之途。动摇疑似之言。今日论战而明日议和。今日命将而明日易帅。军情解体。元帅权轻。徒长敌人之锐气。减却自家之威风。臣愚不知此又何机而终有何悔也。彼贼亦巧于用兵。岂不知临阵易将遥制军机之为兵家最忌也。是使贼无千金之间而离我君臣。去其所畏而逞其所欲也。观衅蓄谋。牧马辽阳之计。窃恐益张于今日也。其为轻重利害。较然明甚。苟将此意。恳奏于 四聪之下。敕谕经理。责其失律之罪。授钺专断。复委东征之任。如秦穆之不废孟明。光武之再遣冯异。则焚济河之舟。而奋桑榆之翼。不独专美于前矣。古者国有大事。遣使于邻国也。必择其使臣。重其辞命者。以所关者大也。邻国尚然。况于上国乎。伏愿 殿下。断自渊衷。特 命大臣才堪专对者。亟奏 皇朝。毋使今日再失其机。复踵前车之辙焉。
伸辨晦斋先生疏(甲辰)
伏以惟我东方。文献无徵。经历数千载。号为真儒者。鲜有其人。至于我朝。 列圣相承。崇奖儒臣。以为多士之表准。故有以道学自任者。前后辈出。以启我蒙学之士。使之知有向方。此无非 列圣振作教育之恩。而其所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2L 页
以倡而明之者。亦皆儒臣亲切开导之力。则其扶彝卫道之功。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而其中卓然纯粹。一出于正者。有若五臣焉。岂非所谓一代之真儒。后学之师范乎。至如李彦迪之邃学懿行。一国之人。尊敬信服。无有异辞。而臣等。于彦迪为同道之人。虽时有先后。未及亲炙于其门。而其所闻见。或有深于他人者矣。臣等。每以未得从祀圣庙。大为斯文之不幸矣。顷闻在泮儒生之疏请。适在庙宇新成之日。臣等。举皆拭目。伫见缛仪。而非徒靳赐 俞音。至以未安之教。反下于政院。此固千万意虑之所未到。大小惶骇。罔知其由。臣等。窃念 殿下于平日。或有所疑于彦迪之行事。而偶际从祀之请。设疑问难。直穷到底。以示人臣守身行道之大方。则其所以责备大贤之道。至矣尽矣。第以 圣明之下。一言为法。严旨一降。大缺众望。而群疑所集。士趋不定。此实斯文之大可忧者。臣等岭外懵学。踪迹孤远。来叩 天阍。甚有渎扰之嫌。而忧时爱君之诚。不以疏远而有间。则千里裹足。滥陈危悃者。亦有所不得已也。夫彦迪之学问心迹。泮疏已陈其梗概矣。玉堂已论其首末矣。 圣明。亦开心见诚。优纳群议。则从前远近之疑惑者。固已有解释之地矣。今不必卞论些少曲折。若持讼而求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3H 页
其直者然。臣等。伏睹前后 圣批。其所未足于彦迪者。岂不以彦迪之贤。遭际遇之隆。进不能毅然特立。弹压祸机。退不能见几勇往。洁身山林。忍见芟刈抱蔓之祸。延及无辜。循默旅随。莫或救止。以孤 先王倚属之意欤。呜呼。循其迹而议其事。则诚有如 圣教者矣。求其心而考其实。则亦有所大不然者。忠臣事君。不一其道。所遇之变。不一其时。而大圣论人。各有攸当。故三仁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心。则同谓之仁。宁武子当国之乱。周旋其间。不避艰险。则特称其不可及。凡君子之临乱处变。要在自靖而尽其道而已。安危成败。有不容人力者。亦将如之何哉。呜呼。彦迪之所遇。果何时欤。一遇于 中庙而遽遭鼎湖之痛。再遇于 孝陵而又值洮颒之变。奸邪得乘其垂帘之日。谗说易行于新服之时。 宗社之危。仅如一发。高蹈远引。时有不可。则黾勉危朝。辅导嗣君。必中正以居之。从容以持之。启迪君心。潜消祸机。然后奸谋可沮。 宗社可扶。如病势尪羸之极。遽投以猛剂。则病源未拔而大命先绝。善医者。察其脉导其血。时其方药。渐回元气。然后针石可施也。是以正色立朝。辞意雍容。举措之际。不失其正。而群小有所严惮。 两殿有所倚重。至于忠顺堂入侍之日。事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3L 页
机已至叵测。而犹以专心所事事当显明等语。直犯雷霆之威。 慈殿。亦且包容。以为卿言固然。生祸士林。非所疑也。群奸。亦不敢大肆其凶计。三臣之罪。止于窜逐。及其囊书造捏。桂林亡命。大祸滔天。势不可遏。而三臣骈首就戮。士林为鱼为肉。则权橃谠直之论。白仁杰密旨之启。虽凛如秋霜。可质神明。而适足以撩虺蛇之头矣。向微彦迪周旋调护之力。则窃恐三臣之见杀。不待李德膺之诬服。凤城之罹冤。亦不待丁未秋之告变矣。昔周公遭鸱鸮之变而狼跋东土。二公在朝。不急卞明者。冀王之感发而自悟也。至如宋朝熙宁之间。苏轼,张戬。则敢言不讳。而相继斥去。明道。则从容谈笑。欲回安石之偏见。然则不辨流言。是岂有疑于元圣。不非新法。又岂避祸于当时哉。良以理其末者。不若正其本。治其流者。不若塞其源。当此之时。面折廷争非难。而协辅 两殿为难。伸雪冤枉为轻。而保护 宗社为重。彦迪身处危疑之地。又遭宫掖之变。将来之祸。有不可测知。其所忧。岂止于诛戮大臣。禁防王子而已哉。故进说于 慈殿。则以教养辅导为急。而又以讲学明理亲贤远邪。惓惓于嗣王。其言。似迂而实近。似缓而实切。岂比狷介一节之士。遇事辄谏。自效于一时而已哉。谨按彦迪集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4H 页
中。有乙巳秋拟上劄藁。其中极论兄弟友爱之道。而至举前日面对之事。以證其意。则其未得上进者。虽曰遇遁焚藁之意。而其面对所论之事。则亦不至泯没于后世之耳目矣。然则其不能力辨其冤者。盖以其时凤城之罪。至于禁防。不欲激触而遂重其祸耳。如此则彦迪之苦心忍性。盘桓而不能去者。岂有他肠。犹冀其感悟 二圣。使其祸不至于颠覆。则其恳恳之忠。盖亦至矣。岂必若留正,陈宜中之临乱苟避。然后乃谓之得为臣之道哉。及其力不能有为。而亦没奈何于其间。则讯杖大小之说。非谓以此为可以少缓淫刑之祸。而深忧至痛。不能自抑。有此云云。则彦迪之心事。可谓戚矣。若其录勋一事。虽以权橃之触忤。亦不得免焉。彼以忠顺堂入侍之故。并加其勋号。其势固未得脱去。是以辞勋笺中。有以取讥当世。贻笑万年之语。暴其本心。而孤忠去国。论削随至。此果彦迪有之乎。然则西塞之行。势所不免。而安置之律。有甚于付处之权橃。则其触忤于奸凶。不但如橃而已。白首穷涯。丹心益坚。常以事君亲有未诚。为案上自戒之辞。则其一向爱君。无所怨悔。亦足可见。而如九经衍义,进修八规及求仁录,奉先杂仪等书。皆其谪中所撰。则其确然自守。夷险如一。以道自任。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4L 页
死不贰者。虽在古人。亦无以加矣。若其易置大学章句。则董槐,王柏,方孝孺。已有此论。而所见相符。则非始于彦迪也。盖彦迪积学玩索之馀。有得于心。而求诸经义。或因旧本。或依程子编次。参以己见。求正于后之君子。是岂凿空杜撰。立异于朱子之论也。臣等。窃观玉堂劄子 批答。则虚其怀抱。拨其渊衷。以示前日 下教之意。或不能得其详而尽其实。则益见 大圣人处事应物之际。固皆廓然大公。而无一毫私吝之念。或介于其间矣。臣等。咸仰右文之盛意。而亦不任感激之至矣。我 皇明高皇帝。命去孟子位板。小臣钱塘。抵死敢谏。甘于受箭而不悔。 高皇旋即觉悟。遂仍其旧。比如日月重明。万景俱曜。兴学之化。固无小慊于 高皇。而孟子之道。亦无毫发之损益。则圣人所作为。固非常情之所可测。伏愿 殿下。察彦迪之学问。有得于涵养之馀。哀彦迪之忠诚。调护于危乱之际。益笃好贤之诚。毋替崇奖之典。使一世之士。有所矜式而兴起焉。则 国家幸甚。斯文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良用嘉焉。
王世子冠礼时疏(庚戌持平时)
伏以猥琐微臣。获际盛时。今于王世子筮宾之日。侧侍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5H 页
鹓鹭之班。仰瞻龙凤之姿。冲龄虽妙。睿质天锡。周旋进退。动中规矩。容止辞令。举合律度。在庭臣僚。聚首相贺。咸仰殿下早定国本。为 宗社生民之计。出百王万万。而又多选宫僚。使之朝夕焉讲学。其为辅养之道。至矣尽矣。盖士夫之家。欲其子弟之成就也。则犹且择其贤师良友。不惮千里。劝之就学。况帝王之储贰。实他日国家治乱之所系。而辅翼之方。其可忽哉。古之圣帝明王。其所以早建太子而预养之者。为虑远矣。记云。一人元良。万方以贞。先儒曰。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呜呼。此道之不行于世。久矣。乃复睹于今日。此臣之所以为国家贺也。虽然。辅养之道。不但在于涉书史明句读而已。要使跬步食息之顷。闻正言而行正事。宴处幽独之时。远便佞而绝非僻。日近正人。日闻道义。使之薰陶其气质。涵养其德性。奸声乱色。不接乎耳目。淫乐慝礼。不入乎心术。筋骸既固。本源既立。然后登筵坐讲。论说义理。举皆顺乎耳而悦于心。得之心而践于行。方可谓帝王之学。而不徒事于口耳也。况我储宫。年龄未壮。神气未完。固不可尽日读诵以疲心神。要在优游涵泳。不流于怠放而已。此乃动静摄养之功。尤切于读诵之时也。顾以春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5L 页
秋虽富。日月易遒。及今志虑精专。嗜好未形之时。蒙养之工。不可不密。若勉强一分。则有一分之效。玩怠一分。则有一分之害。一分之积。至于尺寸。尺寸之积。至于寻丈。圣狂之分。正在今日。譬如嘉谷长养之日。耘耔之功。一日为急。霎时勤怠。而谷之早晚耗实。太相辽绝。一失机会。则后虽十倍其力。已无及矣。今我东宫。玉质天成。不待雕琢。左右群英。朝夕励翼。则微末小臣。不须过虑。第以所谓学问者。宜主于开发聪明。而不在乎文字之音释。所谓辅翼者。宜主于成就圣德。而不在于奔趋之末节。窃观今者侍讲之官员数虽多。或以他职相兼。奔走供职之馀。未能专治讲劘之业。旧学卤莽。新得亦少。己之所见。未必透彻。则入侍之际。安能仓卒而洞解其蕴奥耶。 祖宗朝别选经幄之臣。储养岁月。使之专心讲学者。其意有在矣。凡世之所谓博学好礼者。或在乎山林之下。而泥于常规。不列于侍讲之官。所谓瀛洲学士者。出入乎翰墨之场。而或未暇经义之学。是师友之贤者。终无可亲之日。而筵席之臣。亦无优游经史之暇。泛泛悠悠。未免文具。反不如士夫之家。为子弟择师友。负笈而从之者也。臣本愚陋。迹阻遐荒。从仕日浅。不识朝家事体。只以偏见欲达于圣明者。惟愿破常规而存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6H 页
古道。俾尽辅翼之责而已。山林之下。苟有学问博洽。行谊笃实之士。则擢置侍讲之职。不特宾客辅养等官。如辅德弼善以下。间以此等人拟荐。而朝绅之备员春坊者。实官则勿移他司。兼官则秪兼玉堂。恒令直宿馆院。使之专治学业。磨以岁月。益求其所不知。益致其所未精。既备顾问之馀。兼资辅导之责。殿下或于清朝静夜之时。罢事宴居之暇。或亲临讲院。或引入便殿。且令宫僚并许入侍。赐以问难。以试所学。则非但侍卫之臣。不懈于讲学。世子亦多有提省警发之地矣。且进规于筵席者。其功甚浅。相资于燕閒者。为益最大。凡人在严师之侧。则莫不致敬。而处朋友之间。则易至怠忽。故良友切磋之益。愈于贤师之教诲。以其共处而相规也。经曰。太子出则有师。入则有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夫所谓保慎其身者。非但侍卫保护而已。慎其动止。适其起居。不倍于道之谓也。又曰。少保少傅。与太子宴者也。所谓宴者。非宴乐之谓也。乃相与宴游而善谕之者也。昔宋哲宗。幼冲新立。折宫庭之柳。程子谏其方长不折。以发其好生之心。想其宴居游戏之时。亦必臣僚为之先后也。以今言之。则宫庭非可入之地。折柳岂进谏之时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6L 页
臣曾忝本院。屡侍书筵。进讲之时。礼貌尊严。俯伏屏气。仅得出声。讲习讨论。贵乎从容。局束晷刻之顷。安能展尽其底蕴哉。况撤讲之后。宫门隔绝。内间动静。无缘得知。又安知宴游之时。所学之或失其要。所履之或非其正乎。盖一日之内。臣僚之获侍无几。而近习之昵狎多时。潜心于义理难久。而驰骛于外慕无常。敬义怠欲胜负之几。可不惧哉。于此之时。虽有师傅宾僚。充满本院。亦无益于弼违而纳诲也。臣愿东宫。以师礼待宾傅。以朋友视宫僚。不时召入。以质疑难。坐卧起居。必与之偕。日相亲密。如家人父子。则动静云为之际。多有辅益之功矣。贾谊有言曰。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则虽欲为不正。不可得也。此臣所谓博选山林贤师。擢置宫僚而常侍左右。以尽辅养之道者也。伏愿圣明。勿拘常规。断然行之。使圣王之道。复见于今日。寿国祚于无穷。则实 宗社臣民太平万世之福也。臣越俎治庖。出位有罪。而目睹盛礼。不胜感激欣幸之极。敢以此言进。伏惟圣明留意焉。
元帅从事时陈弊疏(辛亥)
臣伏以备边司。方以经理舟师为急。谓臣是岭中人也。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7H 页
其于南边之事。容或有所谙。谬辟为从事。从事之职。但听朝廷分付。往来检饬而已。别无所为于其间。而然其奉行号令之际。苟不择人而委之。则亦必有偾事生弊之患。此臣之所大惧。而本司之委任。亦云疏矣。本司之启请发遣。今已累日。臣宜即日就途。而第缘舟师句管堂上张晚。替拜平安兵使。须待他堂上差出。面受指挥。然后方可发行。故至此迟滞。而但臣于此必有所经禀者。不得不条陈一二。仰达于宵旰之听。窃以屯田募军一事。须趁秋冬之交。使应募之民。修治耒锄。撤移庐幕。定其处所。然后焚田起土。播麦艺稻。庶得及时。今农人。各定区穴。霎时无休。南方节早。束作已始。度臣南去呼召之际。正农民干耟不暇之日。安得召聚于旬日之内。而使散处内地之民。赢粮而愿从哉。若使臣只得巡饬防汛。访得民情。预为明年屯募之策而已。则可矣。若令责办于今岁之内。则已缓缓而无及矣。且臣窃观前日启下事目。其中有必不可行而枉费心思者。其事有一焉。不可不行而脱漏不举者。其事有三焉。凡今之民。弃其本贯而流移异乡者。皆是逃避军役者也。军役之中。水军最苦。故一被隶名。九族分离。格军应募者。千百而无一。曩日东莱召募之时。体察使臣李德馨。方在道内。使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7L 页
从事官三人。分掌三阵。衣粮农具。惟其所欲。身户徭役。一切蠲免。凡所以护恤之者。极其优厚。而且当干戈饥馑之后。流离未定。故人之应募者颇多。三阵之军。几至二千。而然其所应募者。率皆逃役之军。叛主之奴。事势稍定之后。则不得不各还本役。故今已散亡殆尽。而馀存者。亦自怨悔。皆有畔涣之形。今也土地渐辟。人各归农。召聚之势。有异于曩日。且滨海列邑。人物稀罕。而既有召募阵。又有统营屯田。各镇诸司。莫不有屯。此外馀民。能有几许。况水兵之苦。非如陆军之比。人之厌避。如视死地。孰肯乐闻复户之令而听其团束。愿为操舟哉。加以号牌之法。朝令夕寝。事无端绪。着手无地。籍名之民。方怀悔咎。此后虽复。家置一喙。诱以百端。人皆掉臂而心笑之矣。纵使募得些小屯民。其数草草。模样不成。若止于添补一二船只。则有矣。岂可恃此而为缓急之备于十年之内乎。凡欲作事者。先讲善后之策。如或取办于目前而不为可继之道。则随成即毁。于事何裨。国家若谓舟师无益而不设则已。如欲设备。则不可不除出边海若干邑。永属舟师而专委防守之责也。战船一只。用格军百名射夫二十五名。今南方三道水军。时存户保二万三千馀名。以此而分为四五番。则仅足为五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8H 页
十船格军。此外虽有馀船。无兵可充。虚委浅港。终归于腐毁。今欲整备百只战船。则必先得格军二万馀名。然后方议造船。往在庚子年间。舟师所属各官贡物。并皆蠲除。两南陆军及各寺奴婢。或除上番。或除身贡。尽属舟师而仅备百只。今则岭南上道之军。太半上番。湖南陆军及结军。并皆减损。舟师各官贡物。亦已复设。则充格之卒。只是各浦水军而已。防守无形势固然矣。不复前规而欲备舟师。未知有何奇策。可以办得数万军卒耶。臣所谓必不可行而枉费心思者此也。今欲整顿舟师。宜莫如除出沿海各官。属于舟师。而一依旧规。以田结立格军。随其结军多少。造给战船。有舟师邑。减贡赋徭役。专力防守。委之于守令。信地待变。常川鍊习。脱有缓急。使守令领赴战所。则守令不敢不尽心于抚卒治船之事。而军无废农逃避之患。此上策也。舟师各邑。骑步诸军。各寺内奴。尽属格军。定别甲出身军功。则充以射夫。抚养之厚。倍于陆兵。随军多少。造船以待。月一练习于本地。岁一都习于统营。使之闻变驰赴。此中策也。今以海边列邑骑步诸军。各寺奴婢。军功出身之数而计之。则可至二万馀名。若与元水军通融为一。则其数不下四万。虽不费内地之力。犹可分作四番。充得百只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8L 页
格军矣。其次。则湖南海滨诸岛。皆设屯田。而海尺则充以格军。渔盐之利。任其自取而复其税役。诸宫及豪右之家。私占海岛及盐场者。绳以重律。严立科条。则亦可募得格军而添补其不足。此下策也。臣所谓不可不行而脱漏不举者此也。然欲为上策。则以经费不足。见阻于度支。欲为中策。则奴婢之贡。上番之兵。见阻于该司。欲为下策。则法禁不张。宫家豪右。群起而争之。非但朝廷虑其难行。臣亦知其必不可为也。然舍此三策。则更无可为。如臣智短才拙者。虽往十辈。徒贻厨傅之弊。无裨于事。利害得失。可坐而策。何必身到其地。问诸道人。然后知其成败也。伏愿圣明。下臣此疏。令该司择于三策之中。先其必可为者。而后其不可行者。量地而得军。量军而备船。量船而备粮与器。则其于经费之须。虽或少损。而为阴雨绸缪之备。则裨益大矣。呜呼。物力有限而事为无穷。度其事势。不能兼举。则轻重之间。必有所择。重在经用而以馀力治边。则宜其浮费之广。而力未遑于外御也。重在边事而以馀力继用。则虽君臣上下。弊衣粝食。陶土以居。亦所不辞。有何仪章度数之足云乎。然则所谓经费乏竭而不遑兵力者。是乃玩愒之言。若使岛夷举帆于东溟。羯奴飞檄于北塞。则中外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H 页
遑遑。食不下咽。当此之时。亦委之经费不足而无事于外攘耶。臣固知新经兵火。继有大故。浩大之役。需索之费。连年未已。财力之竭。匪人所致。而况进丰之设。实出慰悦之至诚。封陵之役。亦由追慕之孝思。至于营缮仪物之备。皆当百事废坠之馀。在所当举而不容已者也。然国家之事。虽无内外。而施措之际。缓急悬殊。事虽极重。而所急有甚于此。则莫如姑停以待后日。设令边备疏虞。防守不固。则虽使百度皆张。文具一新。而一朝仓卒。俱不可恃。今日之事。果孰缓而孰急哉。以臣料之。悉罢不急之务。以省浮费。而一意专力于固边之策。各司贡物。不归于版曹。而务养兵力。军士价布。不入于骑省。而尽赴防戍。待其边备稍整。头绪暂就。然后徐议其他。恐未晚也。抑有一弊不可不速为变通者。平时镇浦入防之军。皆有定数。既属之后。惟听镇将之所为。察其能否而赏罚加焉。乱后赴防之军。一任监司之予夺。既无定所。又无定数。略给守船之军。而馀皆徵布浪用。以此零星之卒。又被水使剋减。各浦为空镇。战船为虚舟。弃掷海口。易致朽破。镇浦之将。虽有计虑者。束手坐观。无意于治船防截之事。是何异于不给刍豆而责牧圉以养马也。各镇无形。职此之由。今若不申饬各道明立科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L 页
条。则削减防卒。徵布浪用之弊。不止于此。臣愚愿自今量军多小。分属各镇。勿令迁移。永为恒式。而治船整械。专责镇将。毁则补之。久则改之。不能者。绳治而汰去之。勿使方伯主将。有所挠夺于其间。则边将饬励而战具自整矣。且海边诸邑之军。使之自守其地。则得以暇日。治其田里。而行赍居送弊亦少省。今则不然。弃本镇之防。而移赴他镇。舍近戍远。以逸为劳。其计甚拙。理合更张。今海滨列邑有舟师处。皆令本邑之军立防。而不足则添以邻近之官。至于统营诸岛待变之处。则皆以内地之军。入赴防所。而加定番数。则海边残卒。庶或少苏矣。微末小臣。敢以愚妄之见。仰尘天听。僭踰之罪。固知难赦。第以臣之所干。既以募军设屯为主。而龃龉难成之患。如上所陈。与其往试而不验。孰若度其终始可为者而着实行之哉。今当拜辞。敢此条陈利害。以俟朝廷裁择焉。
壬戌拟疏(废朝时)
臣等。谨按箕子之诰武王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而有作福作威玉食者。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使箕子而非圣人。则其言不足为天下后世法。所戒之辞。近于不信。其言不必尽信也。使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H 页
箕子为圣人。而所叙九畴之道。乃万古彝伦之攸叙。以天授圣。以圣传圣。若是其丁宁。则顺之者吉。逆之者凶。必然之理也。何则。夫威福者。人君御下之大柄也。君失其柄。则不能以御下。臣颛其柄。则终至于逼上。晋之六卿。鲁之三桓。齐之田氏。王梁董曹之于两汉。司马杨贾之于魏晋。倒持其柄而灭国亡家者。班班可见。圣人之言。岂不为万世之大经也。呜呼。假臣下以威福之柄。而自底灭亡。岂世主之所欲哉。特以其初悦其迎合。信其伪辩。见其小廉曲行华言令色而谓之贤。见其疏间正直引进谀佞而谓之忠。左右之延誉。党与之壅蔽。又从而眩惑之。夫安得不信而宠之哉。信之深而宠之专。则其倚以股肱。托以柱石。而委之以予夺之柄生杀之权。势固然矣。党与既成。爪牙既张。犹恐人主之见疑。则又令其徒。假以公论。引周公,管仲,霍光,诸葛专政之故事。而张皇颂美。以固主心。以塞言路。使人主深信不疑。而仇视忠良。反施威怒而斩伐加焉。以至世道变为偷靡。正直化为雷同。君子闭口而深藏。举国从风而阿附。当此之时。虽欲制之。亦不可得也。此京房流涕而譬喻。梅福上书而佯狂。张纲慷慨而埋轮。陈东抗疏而就市。卒不能回人主之听而救危亡之祸。滔滔古今。可胜痛哭。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L 页
呜呼。彼周公之圣。管仲之仁。霍光之谨慎。诸葛之忠贞。岂人人之所拟而责以专之哉。苟非其人而假以威福。则擅弄之极。不至于害国凶家者。鲜矣。臣等。伏见李尔瞻。乃奸人之魁也。聚天地阴沴之气。合历代奸邪之性。铸为一身。惨毒如蛇虺。诡秘如鬼蜮。变幻如老狐。机巧如蜘蛛。险如林甫而才则过焉。诈如秦桧而恶则甚焉。苟非明察其心迹。而久假以政柄。则国家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其发于行事者。藏形泯迹。虽或难见。而其蕴诸中心者。莫非乘机幸祸而济其威福。殿下徒信其似忠之迹。而不能察其欺罔之状。倚为腹心而不恤人言。抑或疑信于心迹之间。而旋惑于阴邪之壅蔽。使尔瞻之势。滋蔓日盛。至不可制。所谓焰焰不扑。竟至燎原者也。尔瞻奸回之性。擅弄之状。前后疏儒。左右诸臣。虽或言之。亦不能尽陈其情状。况臣等。废弃十年。迹绝朝端。奸臣所为。至秘极密。虽有行言。亦难的指。其何能暴白其心迹。而回人主之听哉。虽然。尔瞻之肺肝情状。著人耳目者。虽遐方三尺之童。可以手指其一二矣。知人之法。不在多言。执此一二。可推其馀。伏愿殿下。勿以远人朴直之言。谓之谗毁重臣。而以左右便嬖及其奸党。为尔瞻缓颊者。为可信也。毋使赵高尽除故臣。更置所亲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H 页
信。高枕肆志。终身宠乐之说。得售其欺罔。而以任老成戒逸乐。为念焉。毋怒于汉小臣之廷辱师傅。罪以大不敬。宋儒生之请诛六贼。指为谤讪而为奸凶报怨焉。毋信韩缵男,朴鼎吉之辈。摘抉疏中触讳之语。指为无君不道。竟至空国善类。快尔瞻之心。而为言事者戒焉。自古小人之擅弄国柄者。岂尽贪庸鄙劣者哉。才足以钓名。惠足以得人。信足以要君。智足以揣摩。故能上得君心。下得众誉。要取奇功。笼络一世。而逞其所欲焉。及其宠位已隆。权势已盛。心迹难掩。众情拂郁。所惧者正人。而所忌者公论。于是作为威福。以植私党。多设机阱。以陷忠良。广张爪牙。排击异己。使一世之人。畏威怵祸。敢怒而不敢言。又托宫禁。以为内援。君之动静好恶。莫不先伺。逢迎旨意。发无不中。使轩陛左右之人。皆为腹心。而外言不能以动之。然后得以苟保其富贵。然而位极宠过。情见势穷。僭拟之迹。见疑于上。则孥戮之祸。将及九族。于此之时。欲脱富贵。则鸡肋无厌。欲逃刑章。则天下共戮。势利之念。怵迫之情。交煎心胸。其同恶相济。祸福与共之人。从而扇动。夜谋晨聚。百计千思。遂大肆凶威。胁制君上。大则为六卿三桓。小则为赵高,董卓。此千古奸人。驯致祸乱之情状。如出一轨。而今之尔瞻。即其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L 页
人焉。殿下之深信而不疑者。不过以扶护诛逆之功也。古今天下。以奇功要宠而亡人之国者何限。考之汉史。梁冀以定策益封。终以跋扈。几移汉祚。宦者单超等。既诛梁冀。而五侯擅权。终汉之亡。朝无善人。考之宋史。韩侂冑以定策得幸。凶恣无厌。至欲受其九锡。高丽之季。奸臣郑仲夫拓俊京,林衍。奇辙,李义旼,崔忠献之徒。皆以拥立诛逆。相继执权。而竟以亡丽。故曰宠过则无赏。威震则为祸。殿下其可不察贤邪。而只计一时保护诛逆之功。酿此日危亡之祸乎。殿下之在潜邸也。举国臣民。咸戴仁孝之德。而简在天心。正位东宫。畜德遵养。终嗣大统。如青天白日。万物咸睹。不幸虽或有奸臣之谋危。逆孽之煽乱。螮蝀于其间。而名分截然。岂敢售奸。天网高张。自就歼灭。乃人心之同奋。而有不容私伪者焉。尔瞻于戊申之春。推朴楗潜通之后。自谓有扶护之力。宜殿下之倚为心膂。而尔瞻之贪天之功。援以为己利者。岂人臣之道也。自此以后。殿下以保护之功。专归尔瞻。而尔瞻以不世之勋。自居其身。非但其身之自居。而又使其党居之。一人而为二三。二三而为十百。牵罗攀附。惟所好爱。人有议其是非。则举此为救己攻人之羽翼。又举扶护逆党构陷讨逆之一大题目。以要恩宠而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H 页
斥逐言者。若使尔瞻独以为讨逆。而攻其过失者。皆为护逆。则是以举国之人。皆为逆党也。是何为殿下讨逆者。若是其小。而殿下之待臣子。若是其太薄也。是何尔瞻之爱君忧国。不以举国之贤才。而独与其私党乎。然是则小人恃功怙宠之常态。以尔瞻偏猜之性。斗筲之量。安能恢弘公道。如李浚庆之焚其录券。以杜希望也。至于郑仁弘进言。以信任戊申之臣。倚为心腹。前后章劄。无非为尔瞻计而为报恩之地。此正张禹托于王氏。以春秋为幽远。以书生为乱道。使成帝深信王氏。而疏间刘向之遗意也。仁弘自负山林高义之名。而淫于势利。受尔瞻笼络而负国如此。况其他乎。传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公而比私也。君子小人之分。公私之间也。苟察其所为。则何难辨之有哉。设使尔瞻。实有循国之诚。则当此上得下信。言听计从之日。能不尸其功。居宠思危。举措进退。一循公道。人攻其过。引而自责。乐闻善言。不惮勇改。大开众正之门。杜绝群倖之路。推贤用能。与之共国。绳愆弼违。以补圣德。使忠谟日陈于廊庙。弊政日祛于四方。收人心于荡析。措国势于苞桑。则尔瞻可以无负于委寄之重。而不失为国家之元勋矣。若自知其不堪重任而物议不合。则当量分让贤。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L 页
辞要就闲。舍同异之争。绝植党之心。犹足以名勒旂常。秩跻崇班。戴金貂之饰。食勋府之禄。而优游逸乐。以终其身。虽其不肖之子孙。亦能例充荫补之职。永蒙十世之宥。如此则国家不失待功臣之道。而其臣。亦不失为富贵之世臣矣。仁弘为尔瞻善谋。而不以此为戒。惟以植党害人。眷眷反复。助其威势。而酿成祸胎。非但负国。亦可谓负尔瞻矣。今试观尔瞻之所为。则可谓能副委寄之重乎。可谓能安恩待之分乎。抑其心所欲。好公道乎。好私党乎。喜闻过乎。喜忌克乎。抑其得志之后。所与同事者何人。所与排摈者何人。在位者何人。见斥者何人。世道如何。国势如何。人心如何。物议如何。宁有吉人在朝。而使世道人心至于此极。而抗然自是曰。非我也君也。执此而观之。则尔瞻之为忠为奸。为治为乱。不难知矣。如此而可以委以国政曰。既已得人。宜任之而勿贰乎。如此而可以挥斥物议曰。汝不闻赵普之社稷臣乎。如此而可以任其骄纵曰。霍氏之功。不可忘乎。臣等所谓非其人而假以大权。擅弄之极。必至于害家凶国者。不幸近之矣。嗟呼。尔瞻之自为计。亦云谬矣。自古小人。明于小谋而闇于大计。巧于欺君而拙于自欺。尔瞻其初。岂必欲甘心为恶而祸人国家哉。自矜其小行。自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H 页
恃其小才。修饰言论。勉强为善。以为某人贤而有某短。可以去而代之矣。某人才而有某失。可以挤而逐之矣。某人与我同志。吾可以共事矣。某人与我议合。吾可以为援矣。吾于国家。既有非常之功。主上之于吾。宜有非常之眷。吾于此时。而不立炜炳之事功。不树子孙之基业。可乎。锐意独当。不顾人言。进退人物。不谋众议。及其名位渐高。小器既盈。偏邪之性难移。而勉强之心易变。论议偏僻。用舍颠倒。物论寡与。舆情不厌。则益肆忿狠之气。罔念负乘之戒。患得患失之念。横在胸中。猜毒媢嫉之心。胶固不解。遂援引相比。以敌公论。以正为邪。以邪为正。眩乱是非。壅蔽天聪。趋势傅会者。以为公忠。危言直论者。以为谗间。附己者。虽顽钝无耻。行若狗彘者。引之犹恐其不及。异己者。虽行淳心正。为时所重者。斥之不遗其馀力。忠良扼腕而屏迹。邪佞攘臂而云集。当此之时。尔瞻亦知不免为小人。而如失道强行之人。登高难下之势。自料势已至此。无可奈何。一失其势。则众罪丛已。吾宁制人。不可受制于人。吾宁负他日亡国之罪。不可受目前孥戮之祸。遂竭心尽力于专擅之计。窃弄天职。广植私党。盛张威福。必报恩怨。植根既固。而犹恐一朝为上所觉。以讨逆一言。为要君固宠之奇货。幸有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L 页
一人语触于己。则阴嗾罗织。穷搜极探。驱入于大逆不道之律。上激主怒。下逞己威。劫制一世。涂塞耳目。使忠言日远于九重。圣聪不达于四方。三司喉舌之官。无非尔瞻之腹心爪牙。风宪铨选之任。无非尔瞻之子弟门生。一婴其锋。身诛族赤。气焰薰灼。山岳皆焦。鲁之三桓。晋之六卿。何以加焉。呜呼。讨贼大义。人所共奋。殿下之朝臣。谁无讨逆之心。举国之臣民。孰非讨逆之人乎。国运不幸。逆狱累起。烈焰之下。玉石难分。其必明出入之情伪。审轻重之权衡。使元凶巨魁。无所逃于王法。而无罪无辜。亦不至于横罹。然后民心不摇而邦本以宁。此实爱君忧国之心。而讨逆之得其正也。尔瞻则不然。幸国家之祸而为立威之地。假讨逆之名而设陷人之阱。论议稍异者。辄加以护逆之名。语言触忤者。必治以不道之律。此名既立。私相报怨者。争趋告讦。一加恶名。无路自明。在廷之臣。自非奴颜婢膝。献谄于其门。则举不免于网打之中。远近之士。若或形迹自别。不附时议。则必罗致于逮捕之目。人心安得以不摇。邦本安得而以宁乎。殿下之倚毗尔瞻。正以严讨逆之义。而尔瞻之终始擅弄。实皆假讨逆之威。殿下正堕其狡计。而未知国脉之日丧。大柄之潜移。此自古权奸。胁制君父。擅弄威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H 页
福之奇计。而未有甚于尔瞻者。国人日望圣聪之庶几。而尚不觉悟者。何哉。凶威既积。人心大崩。欲以科举美爵。笼络人物。益树私党。近来科举之不循公道。爵位之不问臧否。已成弊习。终不可变。趋势嗜利之徒。归之如市。怀章袖疏。顺意投呈者。曾未日月。即选上第。身负罪恶。不齿人类者。联翩金榜。布列要津。以国家名器。为逋逃渊薮。近日李宗英。为尔瞻诬陷一道士类。至有操弓挟矢水陆并进之说。为上所知而即中及第。若有顾忌。其敢为此乎。若此之类。连榜列书。科举既定。预数名字。及其榜出。无一或差。不然。则虽以渊云之才。班马之笔。万无被选之理。稍怀廉介者。无意赴举。是故。其啖诱钩致者。则曰当享眼前之富贵。何虑身后之芳丑。又曰君子小人。同归尘土。吾东史册。谁能诵之。其冒耻应选者。则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若待我朝之清明。则吾其为穷鬼矣。又曰吾止发身而已。非甘心党恶。第见吾末节之如何也。夫如是故。或名显之后。稍稍背去。或外示趋附而内怀异心。其所结为腹心而胶固不解者。虽欲背去。无地可往。不得不同其死生而肆为不义。于是韩缵男,朴鼎吉,郑造,尹讱,李伟卿,李昌后之徒。盘据枢要而主其谋。许筠,金开,元悰,李茳,白士珩,黄德溥,朴宗冑之流。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L 页
表里相扇而济其谋。郑遵,韩玉,大烨,益烨,李挺元,吴汝檼之辈。递掌铨曹而务植党。徐国桢,洪尧俭,黄中允,吴益焕,安应鲁,蔡谦吉,姜𢢝,韩洓,李坅,郑洁之俦。为其鹰犬而主搏噬。河仁俊,金佑成,黄廷弼,吕后望,邢孝甲,郭有道,徐兟,李坪,闵𦸂,郑淇,孙佑,李蒧,李慕之类。群吠类聚而进章疏。其他希望风旨。寻香逐气。而奔走窥伺者。不可胜数。无廉无耻不忠不义之夫。如鬼如蜮可笑可怪之物。尽萃其门而受其吹嘘。伺其鼻息而为之荣辱。躐登要路。无欲不遂。腾扬中外。张翕气焰。人皆畏避。莫敢正视。或杀掠快意。以报宿嫌。或受赂荐拔。以施其恩。公行贪鄙。无所顾忌。取公家财物。如取私藏。夺民间臧获。督及邻族。以至官府荡然。百姓流离。公论何从而发。冤抑何因而诉乎。殿下如以臣等之言为过。则试因李伟卿,黄吉男之事而推之。京官如此。愚民可知。都城若此。外方可知矣。至于铨曹之拟望。考官之试取。随其高下。皆有定价。或以白金。或以奴婢。或为子弟。私相换手。或因书尺。第以先后。昔则潜通。今则显受。昔则昏夜。今则白昼。昔以武夫之无知。犹且知耻。今以文官之名重。亦不为羞。包金辇璧。以托仆隶。贷粜富商。以充急需。得官之后。倍偿其息。致款权门。又倍其数。非民脂膏。何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H 页
处办得。穷鳞泣涸。浊浪滔天。饕餮盈朝。腥臭四闻。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一狐穴城。众狐聚哭。一乌争肉。群乌乱啄。诗人之刺。盖指此矣。今也人人贪暴。不独尔瞻。而颠倒淆乱。实自尔瞻。则满朝之贪暴。非尔瞻之贪暴乎。人人不义。非但尔瞻。而酿成骄狠。专由尔瞻。则举国之不义。非尔瞻之不义乎。人心世道。至于此极。使国步颠沛而不可扶持者。是谁之罪欤。情迹尽露。众怒难遏。难将一人之手。掩得天下之目。犹恐一朝天鉴烛幽。欺明之戮。百舌无辞。又为内援之路。密托左右之人。或为游辞以解盛怒。或为危言以动天衷。然后悲辞苦语。徐陈自辨之劄。阴嗾台官。酷排攻击之人。秘思巧计。动中机会。弛张阖辟。千态万状。鬼没神出。莫测端倪。举国之人。知畏尔瞻之威。而不知天怒之可畏。百僚之臣。知报尔瞻之恩。而不思君恩之图报。何则。一附尔瞻。则爵位可保。一失尔瞻。则祸患难免。操纵之柄。在于尔瞻而君拥虚器也。尔瞻之威。日盛于下。而殿下之势。日孤于上。虽有指鹿之谋。人莫敢指。殿下何从而得知乎。李瀷初被荐拔。得为翰林。观其擅弄之状。遂发太阿倒持之论。及其下问。畏怯战慄。嗫嚅不言。三年牢狱。竟投荒裔。李克健,元以坤。一进科举不公之疏。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L 页
而缵男之辈。交章请罪。以为近来科举。至公无私。显然欺罔。而人无敢言。克健等。反受严刑。远配绝域。进士尹善道。草野慷慨之士也。龟川君晬,锦山君诚胤。宗室休戚之臣也。不忍 宗国之危亡。首言尔瞻之奸。罗以不道。并被绝岛之窜。苏鸣国。以告景禧之阴谋。而径殒杖下。郭璎。以言尔瞻之罪。而枉死狱中。两人。虽非醇正之士。为国告奸。死不明白。国人。皆言尔瞻,缵男。嗾狱官而杀之也。鸣国临死呼号之语。人皆得闻。郭璎染疫饮药之说。昭不可掩。一语逼己。辄置死地。纵有忠臣义士。发愤抗志。欲请尚方之剑。而言未脱口。大祸立至。妻子族友。挽衣号哭而止之。故至于父子兄弟亲密之中。言及尔瞻之党。则挥手掩口。以灭族相戒。从古奸臣。恣行威福者。未有若此者也。尔瞻之祖克墩。鏖杀戊午之名臣。郑造之祖彦悫。谋起乙巳之大祸。然国家全盛之时。元气犹存。得志未久。公论旋起。其凶机毒焰。累世胚胎。至厥孙而滔天矣。朝廷之上。尽除所忌。草野之言。无路可入。而其所忌而不敢去者。柳希奋,朴承宗,南以恭数人而已。数人者。殿下之所倚重而羽翼乎东宫者也。其构捏倾陷之计。斯须未忘。昼夜经营。而未及售者。上眷之不能移。左右之不能间也。若使数人孤根弱植。而欲与之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H 页
相抗。则已为齑粉矣。承宗,希奋之骄侈贪鄙。无异于时辈。皆不满人望。而人心犹有恃赖者。数人若去。则尔瞻,缵男之势。益不可制。而不但止此也。在廷之臣。目见惨酷之祸。惴惴焉莫保朝夕。或以旧臣。最蒙圣眷。而胆怯魄散。丧其所守。甘心同恶。而不知耻者。或有初非其党。颇称慎重。而怵威畏祸。托为婚姻。以冀苟免者。或与尔瞻。始为父子。而晚异心事。分为缓类。而自相攻击者。或有既被尔瞻之吹嘘。而亦知党恶之难容。势利之念。羞愧之心。交战于中。乍合乍离。首鼠出入。观其成败。而为自脱之计者。或有卵育门庭。听其颐指而味甘同好。臭变相背。欲立除恶之功。以洗身上之罪者。这等人物。虽有轻重之不一。而举不免忘君负国之罪。其与尔瞻离合者。无非随势观望。自为身谋。非出于忧国之诚心也。然自非忠义正直不变所守之人。安能免怯威附势。顾望前却。而其馀随波逐队者。匿瑕免罪之且不暇。安能自立于浊浪奔流之中乎。是故。虽有罪过。而不至终始党奸。则或有本心之可恕。或有才局之可用。若朝廷肃清而公论得行。则岂无需时之才器乎。若其安危可仗之元老。缓急可用之人才。不为鬼簿。则尽在罪籍。殆且老死遐荒。郭泰有言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L 页
思古伤今。不觉仰屋而沾襟也。方今幸其苟安无事。而委政权奸。任其擅弄。不幸一朝。大痈内溃。边尘一动。则殿下谁与招呼散亡而为图存之计乎。今不能去奸任贤。绸缪未雨之前。而及其国事已去之后。虽下哀痛之教。斩尔瞻等万端。尚何及哉。况以若所为。观今之势。人皆曰外寇未来。内变必出。此非妖言。理或然也。呜呼。山东之盗未起。而赵高之类。先亡秦室。黄巾之贼未至。而董卓之党。先危汉祚。奸臣之祸。惨于夷狄。为人君者。忽焉而莫知惧。何异于恶死亡而嗜堇荼者乎。尔瞻之罪。擢发难数。而犹欲巧饰其辞。掩其情迹。既欺君父。又欲欺其后世。尽使其党。充入史官。往者奴酋跳梁。辽沈被没。嫚辞悖语。来胁和好。在我有严防绝好之义。尔瞻斩使焚书之劄。以他人言。则似乎正直矣。然其本心。不在为国。至巧之态。存乎其间。尔瞻自料罪恶贯盈。覆载难容。宁当众议疑惧之日。奋笔直言。倡义声于天下而沽美名于后世。上虽薄谴。必不深罪。而前日罪恶。可以洗矣。遂大言于朝而腾播于外。使至于刊行中国。传诵四方。以美誉归己。而陷君于交通雠虏之恶名。可谓巧于自谋。而将欲置殿下何地耶。西宫之事。国人皆曰不可。则尔瞻亦曰不可。或曰不可不为。则尔瞻亦曰不可不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H 页
为。语此语彼。变幻百出。其所以入告于后者。未知何如。而其飏言于朝。则曰此上意也。非我所知。此事至大。决不可为也。如知其决不可为。则何不敢陈于内而大言于外耶。其言则似是。而其心则不然。欲使其身。免于后世之议。而陷君父于有过之地。可谓巧于自谋。而又将欲置殿下于何地耶。咀咒之变。恣行阙内。诚万古之大变。而以戎召戎。其来有自。福同之出入其门。国人所知。及其国有鸿福。情迹先露。然后尔瞻阳为严鞫之论。似若扶护东邸。为他日自免之计。尔瞻先知殿下之不为严鞫。而发此诈论。若实严鞫。则渠得免乎。其言则似是。而其心则不然。尔瞻虽巧。焉能以似是之言。掩其肺肝乎。尔瞻又有大不道之罪。臣等。不敢尽举其隐微之事。请因显出朝报者一二事而明之。满城士大夫。治第者甚多。而犹不敢肆加斧斤于 陵寝之木者。心有所未安也。尔瞻五六父子之家。连甍一洞。而赭取 乔山之材。略无顾忌。及其言发摘奸之时。掩置曲庇。不以实告。满城之臣。若非尔瞻之党。则皆畏威怵迫之徒。安能摘发其所犯哉。以鹿为马。顺其意也。犹不免阴中以法。况逆其怒而发其所犯之罪乎。尔瞻虽或一时瞒过君父。而满城之耳闻目睹。皆可瞒过乎。鸭岛之薍。禁人私取。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L 页
其来久矣。至于本监刈取之时。或有私乞其馀草。而未有公然刈去者。以国之有禁也。私刈且不敢为。况敢为治田乎。尔瞻平日以小廉得名。今日势大之后。乃敢以国岛为私田。此前日之小廉。乃为大贪之媒也。今日之肆取国岛而无所忌惮者。亦知其不敢告也。自非恃其威势而无君不道者。敢如是乎。尹讱之疏。曲护遮饰。非愚弄君父而何哉。尔瞻绝和之劄。刊行中国之语。藉藉人口。而使臣李廷龟之还。闻欲以此事直陈。尔瞻阴嗾其党。先攻使臣书状。自刊私稿于上国之罪。而其辞无非为尔瞻先为之地也。使臣先被驳击。势不敢发。虽或发之。必以使臣听人指嗾。自刊诬构。归罪于廷龟。其计可谓巧矣。而情状亦可见矣。本国诗文。上国人。见而好之唱酬。作集刊行者。比比焉。何不攻之于既往之许筠。而今独急击于未来之廷龟乎。华使杨刘之来也。事机有可忧者。自上严其交通往来之禁者。其意有在。尔瞻身为摈接。职在唱酬而已。有何私嘱之阴事。而使其家人。潜通华使之馆。而至于被捉乎。仇贼尔瞻之家奴也。盗铸御宝。托以差官。横行州郡。或卖给职帖。或铸银私贩。与之分利。及其被囚王狱也。使其仆隶。给马与衣。公然放之。其诡秘之迹。纵恣之状。尽露无馀。真所谓老狐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H 页
有时而履阱也。狐履于阱而竟脱其机。罪人斯得。置而不问。非有役鬼之术。能如是乎。若非尔瞻之所为。则宁有不顾法禁。阴结上国之人。隐置国贼。任意纵之。逆命匿仆。终不面质而在所不问乎。揣知殿下之不问。而怙纵若此。此非无君不道之甚者乎。至于景禧。尔瞻之家臣也。贼筠。尔瞻之腹心也。大小谋议。无不与通。景禧被捉于其家。而临门送别。嘱以私语。鞫厅供招。天威咫尺。而削其贼招。若非尔瞻。则其亦置而不问乎。臣等。窃闻道路之言。尹善道之疏先入。而宗室十九人之疏继进。圣明亦疑其情状。至于收议大臣。尔瞻胆破心寒。无计自明。与其四子。聚首涕泣。密请许筠。哀请其计。筠贼。驰造其家。直入寝室。密语移时。遂做出锦山君诚胤与朴弘道。作忆西宫唱和之诗。诈给弘道持饭婢子。而使台吏捉之。台官启之。将陷以大逆。因启宗室缔结士类之罪。以危言动上。论以极罪。赖上原恕。得免诛殛。筠贼。为尔瞻画奇计。网打三人而救出尔瞻。在一反手之间。二贼情迹绸缪之状。举此可知。设使传言。或非尽实。而非有夜聚昼散之迹。则此言何从而发乎。景禧阴谋。败露于前而既不能严鞫。又不请正刑。贼筠逆谋。败露于后而不问其党与迫杀而灭口。廷弼。曾为尔瞻上书颂德。后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L 页
为贼筠首谋反逆。此岂不可问之贼。而与缵男鼎吉。嗾狱官以杀之。又罔殿下。似若取招于未死之前者。缵男。又以廷弼临刑呼妻之语。陈疏自辨。肆然欺罔。按狱之体。严鞫得情。若系叛逆。虽抵死固讳。而或压或烙。必期穷问。筠贼廷弼。为逆无疑。其终始情状。党与同谋。在所必问。而两贼口中。恐出何语。迫杀灭口。若是其急急也。讨逆一也。而操纵缓急。惟其所欲。严于既往。而不问于此日。三司不论也。国人不言也。未露者掩蔽。既露者灭口。不问其党。其故何哉。出于尔瞻之党也。殿下之以尔瞻为严讨逆之臣。不亦惑乎。臣等。顷者窃闻殿下之答三司也。有曰尔等。以尔瞻之鹰犬。吮痈咀痔。无所不至云尔。则其所谓指嗾鹰犬者。果非尔瞻乎。殿下既知鹰犬之小者。则指示之大者。亦已洞烛矣。既知吮痈咀痔之鄙夫。则弑父与君之大奸。亦可因此而推之矣。殿下既知咀痔鹰犬之可恶。而不罪操纵指示之尔瞻。则可谓好恶之得其正乎。抑殿下之心。既得好恶之正。而将待左右国人皆曰可杀。而显示大戮乎。左右之言。臣等未知也。馆学齐奋。草野同辞。屡举沐浴之请。则国人之心。亦可察矣。抑以顷日所谓馆学所谓草野者。皆为尔瞻许筠缵男之门客。袖其奸心。自制之疏。托以公论。以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H 页
溷天听。以此而举国之言。皆不足取信耶。此则不然。趋时之言。顺易而身荣。触威之语。极难而身危。时势之难易。人情之荣辱。而所言之公私可辨矣。自尔瞻用事之后。臣等。熟见举国之人。开口发言。相继罹祸。虽里巷偶语之际。学校群居之中。举手动足。辄遭诬构。杜门缄默。绝交息游。不欲触忤凶焰。徒死奸人之手。而国势日危。民心日散。南夷北虏。伺衅而动。危甚累卵。祸迫燃眉。而豺狐群聚。跳踉不止。糜烂之形。只在目前。忍见生灵涂于锋刃。荆棘生于周道。则臣等。纵延晷刻之命。竟于何地偷生耶。无宁一陈危悃。哀叫天阍。仰冀明主万一之察。如或不然。而死于雷霆之下。不犹愈于死乱戈乎。昔伍子胥知其庭草之浥露。而举衣朝台。屈原不忍夏屋之如燬。而自沈湘流。忠臣忧国之极。不知有身。臣等。触祸不避之情。吁亦悲矣。呜呼。末世之人。君子寡而小人众。凡人趋时苟同。而智士见几而高蹈。不量其时而妄言媒祸者。惟直士与愚夫也。直士亦观时变而强为喑哑。愚人犹有耳目而稍知自爱。故曰世道极。言路塞。今众人以下。皆合于时。而有识之士。不言时事。以此观之。世道之极。可知矣。然前日善道宗室之疏。直士之忠言也。今日臣等之疏。愚夫之妄言也。妄言不止。则世道
讱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L 页
犹有一分可为也。殿下及此一分可为之时。诚能察国人之情而明示好恶之正。念箕子之训而不失威福之柄。除元凶于难图。安 宗社于既危。收人心于泮涣。树国脉于垂绝。快雪神人之愤。大慰朝野之望。荡涤旧染。一新纪纲。则民心咸服。天命可回。不然而恶恶不去。知祸不避。訑訑忠言。保养奸回。使威福之柄。久假不归。则无复有为殿下言者。而一分未绝之脉。并绝无疑。而祸福存亡之机。决于此日。伏愿圣明。为 宗社留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