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861-00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管城硕记卷三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书一
尚书序云鲁共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
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𨽻古
文更以竹简写之
 按尚书有古文者仓颉书也孔壁所藏者是也今文
卷三 第 1b 页 WYG0861-0038b.png
 者汉𨽻书也伏生所授者是也古文尚书孔安国为
 之作传定五十八篇会武帝末国有巫蛊事用不复
 以闻书傅散失于民间终汉之世诸儒皆未之见孔
 氏曰刘歆作三统历论武王伐纣引今文泰誓云丙
 午逮师又引武成越若来三月五日甲子咸刘商王
 受并不与孔同是不见孔传也后汉初贾逵奏尚书
 疏云流为乌是与孔亦异也马融书序云经传所引
 泰誓泰誓并无此文又云逸十六篇并无师说是融
卷三 第 2a 页 WYG0861-0038c.png
 亦不见也服虔杜预注左传乱其纪纲并云夏桀时
 服虔杜预皆不见也郑𢆯亦不见之故注书序舜典
 云入麓伐木注五子之歌云避乱于洛汭注胤征云
 胤征臣名又注禹贡引胤征云厥篚玄黄绍我周王
 又注咸有一德云伊陟臣扈曰又注典宝引伊训云
 载孚在亳又曰征是三朡又注旅獒云獒读曰豪谓
 是酋豪之长又古文有仲虺之诰太甲说命等见在
 而云亡其汨作典宝之等一十三篇见亡而云已逸
卷三 第 2b 页 WYG0861-0038d.png
 是不见古文也至晋世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
 注乱其纪纲为夏太康时又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
 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
 传五十八篇之书晋书又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
 授扶风苏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阳臧曹曹授郡
 守子汝南梅赜又为豫章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
 而施行焉时已亡失舜典一篇晋末范宁为解时已
 不得焉至齐萧鸾建武四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而
卷三 第 3a 页 WYG0861-0039a.png
 献之议者以为孔安国之所注也值方兴有罪事亦
 随寝至隋开皇二年购募遗典乃得其篇焉
尧典寅宾出日蔡傅曰宾礼接之如宾客也盖以春分
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也
 按寅宾寅饯孔传曰宾导也敬导出日平均次序东
 作之事以务农也饯送也日出言导日入言送因事
 之宜盖出日纳日以初春初秋而言日中宵中乃以
 二分而言也北史李业兴传天平四年使梁梁武问
卷三 第 3b 页 WYG0861-0039b.png
 尧时以前何月为正对曰自尧以上书所不载实所
 不知梁武云寅宾出日是正月日中星鸟是二月此
 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然则郑玄注云寅
 宾出日谓春分朝日寅饯纳日谓秋分夕月其说非
 矣蔡传宗之而以为识其方出方纳之景抑岂敬授
 人时之实乎
象恭滔天孔传曰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蔡传曰
滔天二字未详与下文相似疑有舛误
卷三 第 4a 页 WYG0861-0039c.png
 按竹书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
 鲧治河则鲧未命以前四十一年中治河者皆共工
 也时帝问谁顺予事而驩兜美共工之𠊩功帝谓其
 治河外若貌承君命而洪水仍致滔天与下文浩浩
 滔天同一义也
朕在位七十载孔传曰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
位七十年时年八十六疏曰遍检今之书传无尧即位
之年传言年十六必当有所案据未知出何书
卷三 第 4b 页 WYG0861-0039d.png
 按竹书帝喾高辛氏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六十年
 帝陟帝子挚立九年而废帝尧陶唐氏即位居冀元
 年丙子命羲和历象计命为唐侯之年至帝即位之
 年二十有六年矣传言十六年误也又按前汉地理
 志中山国唐县尧山在南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
 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后汉郡国志中山唐县刘昭
 注引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
 有望都山即尧母庆都所居计尧封唐之年当十有
卷三 第 5a 页 WYG0861-0040a.png
 馀岁安在嗣挚即位之年仅十有六乎
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传曰文祖者尧文德之
祖庙蔡传曰文祖尧始祖之庙未详所指何人也
 按隋书牛弘传曰今检明堂必立五室者何尚书帝
 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曰
 显祀黑曰玄矩苍曰灵府康成注云五府与周之明
 堂同矣是文祖盖明庭之南府非谓尧始祖庙也竹
 书帝尧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七十四年
卷三 第 5b 页 WYG0861-0040b.png
 虞舜初巡狩四岳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舜典所
 载大半摄位时事也舜格于文祖以后则帝舜在位
 事耳
五十载陟方乃死孔传曰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
南方巡守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蔡传曰陟方犹升遐
也陟方乃死犹言徂落而死也
 按竹书帝舜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四
 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夫陟方在十八年
卷三 第 6a 页 WYG0861-0040c.png
 之前五十年乃死岂可以陟方训为死乎吴都赋曰
 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晋庾阐扬都赋曰
 天包龙轸地奄衡霍玄圣所游陟方所托水经注曰
 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皆以陟方为
 巡守方岳蔡氏注以为升遐谓升遐乃死可乎
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
率汝徂征蔡传曰神宗尧庙也林氏曰禹征有苗盖在
居摄之后而禀命于舜禹不敢专也
卷三 第 6b 页 WYG0861-0040d.png
 按竹书帝舜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三
 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即是事也神
 宗传以为尧庙尚书帝命验曰帝者立五府黄曰神
 升盖神宗也如明堂之太室也
益稷云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蔡传曰汉志尧处子
朱于丹渊为诸侯丹朱之国名也罔水行舟如奡荡舟
之类
 按竹书帝尧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卷三 第 7a 页 WYG0861-0041a.png
 世以其为帝子而尊之虽食租衣税未尝为诸侯也
 竹书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封之则列于
 诸侯放之则不得为诸侯也舜即位乃始封朱于房
 又罔水行舟盖所谓陆地行舟而论语奡荡舟则非
 此先儒皆误解也奡寒浞之子春秋传作浇竹书夏
 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二十七
 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天问覆舟斟寻
 何道取之谓此耳岂可以为陆地行舟乎
卷三 第 7b 页 WYG0861-0041b.png
夏书禹贡序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孔传曰
此尧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之王以是功蔡传曰夏禹
有天下之号也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
以是功也
 按竹书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禹制九州贡法作于虞时孔传云尧时非也帝王世
 纪曰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水经注曰河
 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盖禹贡
卷三 第 8a 页 WYG0861-0041c.png
 作于虞时时禹为夏伯故曰夏书何得谓夏为禹有
 天下之号
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蔡传曰岳太岳也山南曰阳
即今岳阳县地也盖汾水出于太原经于太岳东入于
河此则导汾水也
 按朱长孺曰此岳阳谓霍山之南所包者广蔡传专
 指岳阳县言非又按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而
 西流注于河郭璞曰至汾阴县北西入河汉志太原
卷三 第 8b 页 WYG0861-0041d.png
 汾阳县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蔡傅云东
 入河非
大陆既作蔡传曰大陆孙炎曰钜鹿北广阿泽河所经
也程氏曰钜陆去古河绝远河未尝径邢以行钜鹿之
广阿非是按古河之在贝冀以及枯洚之南率皆穿西
山踵趾以行及其已过信洚之北则西山势断旷然四
平盖以此谓之大陆乃与下文北至大陆者合故隋改
赵之昭庆以为大陆县唐又割鹿城置陆泽县皆疑钜
卷三 第 9a 页 WYG0861-0042a.png
鹿之大陆不与河应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李吉甫
以为邢赵深三州为大陆者得之
 按山海经敦与之山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
 陆之水郭璞曰大陆水也名胜志敦与山在赵州临
 城县南七十里吕氏春秋九薮赵之钜鹿高诱曰广
 阿泽也汉志钜鹿县禹贡大陆在北则大陆在赵即
 广阿明矣魏收地形志殷州治广阿刘朐曰北齐改
 为赵州隋改广阿为大陆唐天宝二年改为昭庆以
卷三 第 9b 页 WYG0861-0042b.png
 有建初启运二陵也蔡传以为隋改昭庆为大陆谬
 矣唐志邢州钜鹿县有大陆泽深州束鹿县本鹿城
 先天二年析鹿城置陆泽金史志深州静安县有大
 陆泽是也蔡传谓隋唐以来皆疑钜鹿之大陆不与
 河应则是非邢之钜鹿非赵之大陆乃以邢赵深三
 州为大陆者得之何也
九河既道蔡传曰九河尔雅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
马颊四曰覆釜五曰胡苏六曰简絜七曰钩盘八曰鬲
卷三 第 10a 页 WYG0861-0042c.png
津其一则河之经流也先儒不知河之经流遂分简絜
为二自汉以来讲求九河者甚详汉世近古止得其三
唐人集累世积传之语遂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又得
其一要之皆似是而非无所依据至其显然谬误者班
固以滹沱为徒骇而不知滹沱不与古河相涉乐史马
颊乃以汉笃马河当之郑氏又以为九河齐桓塞其八
流以自广河水可塞河道果能尽平乎惟程氏谓今沧
州之地北与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馀里禹之九河当在
卷三 第 10b 页 WYG0861-0042d.png
其地后为海水沦没故其迹不存又上文言夹右碣石
则九河入海之处有碣石在其西北岸今兖冀之地既
无此石而平州正南有山而名碣石者尚在海中去岸
五百馀里卓立可见则是古河自今以为海处向北斜
行始分为九其河道已沦入于海明矣
 按郭璞注尔雅朱子注孟子陆氏释文皆以简絜为
 二蔡传以简絜为一非也班史地理志勃海东光县
 有胡苏亭又成平县虖沱河民曰徒骇河平原鬲县
卷三 第 11a 页 WYG0861-0043a.png
 平当以为鬲津又般县师古曰尔雅说九河云钩般
 水经注般县般河盖亦九河之一也此虖沱即徒骇
 之别名汉书沟洫志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
 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
 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者
 也假令皆沦于海则所谓见在者何地也蔡传以滹
 沱不与古河相涉而讥班固为不知非也成帝鸿嘉
 中孙禁以为可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
卷三 第 11b 页 WYG0861-0043b.png
 里水道浚利假令九河沦海则此五百里亦应入海
 所谓故笃马河安在也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
 九河窴灭王莽时徵能治河者韩牧以为可略于禹
 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则九
 河之未尝沦海可知也汉志大碣石在右北平骊城
 县西南若果沦海五百里所谓在县西南者何山封
 禅书北至碣石巡自辽西若果沦入于海所谓北至
 者何石明一统志碣石山在永平府昌黎县西北离
卷三 第 12a 页 WYG0861-0043c.png
 海三十里其为卓立可见者宜矣蔡传以碣石在海
 中去岸五百馀里尚卓立可见然耶否耶
雷夏既泽蔡传曰雷夏地志在济阴成阳西北今濮州
雷泽县西北也山海经云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
其腹则雷然则本夏泽也因其神名之曰雷夏也
 按郡国志吴郡吴县震泽在西刘昭注引越绝书云
 湖周三万六千顷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山海经本文
 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此盖记震
卷三 第 12b 页 WYG0861-0043d.png
 泽在吴西有大雷山小雷山泽亦谓之雷泽非禹贡
 雷夏既泽在汉济阴成阳县西北之雷泽也蔡传引
 之大误
灉沮会同蔡传曰许慎云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
为灉水水经汳水出阴沟东至蒙为狙獾则灉水即汳
水也
 按蔡传所引狙獾数百年无有辨其误者何也据水
 经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东至梁郡蒙县为濉水
卷三 第 13a 页 WYG0861-0044a.png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
 于泗则狙乃沮之讹而獾乃获之讹也
浮于济漯达于河蔡传曰按地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
至千乘入海程氏以为此乃汉河与漯殊异然亦不能
明言漯河所在未详其地也
 按水经注云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
 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
 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
卷三 第 13b 页 WYG0861-0044b.png
 其沿历径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据穆传天子饮于漯
 水之上官人膳鹿献之天子郭璞注曰漯水今济阴
 漯阴县音沓是漯水在济水之阴也水经漯水径高
 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故兖州贡赋
 浮济浮漯以达河也
淮沂其乂蔡传曰沂水地志出泰山郡盖县艾山今沂
州沂水县也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道元谓
水出尼丘山西北径鲁之雩门亦谓之沂水水出太山
卷三 第 14a 页 WYG0861-0044c.png
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而沂水之大则出于泰山

 按汉志泰山盖县沂水南至下邳入泗盖县无艾山
 也左传隐公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杜预曰泰山牟
 县东南有艾山蔡传以艾山在盖县沂水出误矣又
 按水经注沂水又南径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琅邪
 有临沂县有洛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
 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洛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志曰
卷三 第 14b 页 WYG0861-0044d.png
 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据此则出冠石者洛水曾氏
 以为沂水误蔡传漫引之亦误
泗滨浮磬蔡传曰泗水名滨水旁也浮磬石露水滨若
浮于水然或曰非也泗滨非必水中泗水之旁近浮者
石浮生土中不根著者也今下邳有石磬山或以为古
取磬之地
 按左传隐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预曰浮来纪
 邑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
卷三 第 15a 页 WYG0861-0045a.png
 后汉郡国志琅邪东莞有邳乡有公来山或曰古浮
 来水经注沂水又东径浮来之山在邳乡西故号曰
 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据此则古以邳为浮浮
 磬即邳磬矣盖当时泗水之滨实有邳国产此磬石
 邳与浮同故曰浮磬路史国名记有浮来国云即邳
 来是也又按九域志泗州西至濠州百七十五里胡
 三省注通鉴曰濠州东九十里有浮山山下有穴名
 浮山洞则浮磬在泗滨者不得谓浮生土中明矣
卷三 第 15b 页 WYG0861-0045b.png
浮于淮泗达于河蔡傅曰淮泗之可以达河者以灉至
于泗也泗之上源自泲亦可以通河也
 按汉志山阳湖陵县禹贡浮于淮泗达于河水在南
 陆氏释文曰河如字说文作菏云水出山阳湖陵南
 尚书日记曰淮入海泗入淮淮泗不与河通此班氏
 许氏皆疑为达于菏也据郦元注水经云禹塞淫水
 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宋河渠志云张洎曰
 禹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以通淮泗至
卷三 第 16a 页 WYG0861-0045c.png
 大梁浚仪县西北复分为二渠一渠元经阳武县中
 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凿以灌魏郡谓之鸿
 沟文献通考曰官渡直黄河也故袁曹相距沮授曰
 悠悠黄河吾其济乎是禹时淮泗原与河通诸儒疑
 之皆失考也又鸿沟之名不始于秦据国策苏秦为
 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东有鸿沟陈汝南则鸿
 沟之名自古有之可知
三江既入蔡传曰唐仲初吴都赋注松江下七十里分
卷三 第 16b 页 WYG0861-0045d.png
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
江其地今亦名三江口
 按山海经岷三江首大江出岷山北江出曼山南江
 出高山入海在长州南有北有南岷江为中江可知
 故导江谓之中江汉水入江又在中江之北故导漾
 为北江不言南者松江合东娄二江入海即南江也
 汉志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
 东北至会稽阳羡东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
卷三 第 17a 页 WYG0861-0046a.png
 入海此为禹贡之三江无疑盖三江既入入海之道
 有三非谓入震泽也蔡传以松江娄江东江当之苏
 子瞻曰三吴之水潴为太湖湖之水溢为松江归震
 川曰松江源本洪大故别出而为娄江东江然则三
 江皆太湖之委又近在数十里内合为一江以入海
 无所谓三江既入者也安得据以为禹贡三江
九江孔殷蔡传曰九江即今之洞庭也今沅水渐水元
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
卷三 第 17b 页 WYG0861-0046b.png
名九江也
 按汉志曰豫章郡鄱阳鄱水馀汗馀水艾县修水新
 淦淦水南城旴水建成蜀水宜春南水南壄彭水并
 入湖汉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太康地记曰九江刘
 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汉志又曰庐江郡寻
 阳禹贡九江在南应劭曰江自寻阳分为九道今彭
 蠡湖口所入之江即寻阳江也竹书康王十六年王
 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
卷三 第 18a 页 WYG0861-0046c.png
 九江宋支昙谛庐山赋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唐书地
 理志江州寻阳县有庐山九江可移而九江之庐山
 不可移胡周父谓九江在洞庭蔡传乃从而信之非
 矣
沱潜既道蔡传曰尔雅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此则
荆州江汉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有沱水然其流入
江而非出于江也华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亦谓之
沱若潜则未有见也
卷三 第 18b 页 WYG0861-0046d.png
 按史夏本纪沱涔已道索隐曰涔亦作潜汉志南郡
 枝江县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师古曰沱即江别
 出者也胡三省注通鉴曰江水于枝江县西别出为
 沱而东复合于江蔡传以为非出江误矣汉志武都
 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又
 陇西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师古曰养本
 作漾据此则夏水自汉出而入江蔡傅依郑氏注以
 为首出江误矣盖郑氏之误以氐道为蜀郡湔氐道
卷三 第 19a 页 WYG0861-0047a.png
 江水所出不审其为陇西氐道县乃漾水所出也又
 按尚书埤传曰王氏炎曰隋志南郡松滋县有涔水
 涔即古潜字今松滋分为潜江矣考承天府志汉水
 自钟祥县北分为芦洑湖经潜江东南复入汉此为
 古潜水甚明蔡传依郑氏注谓潜水则未有见皆失
 考也
荥波既猪蔡傅曰荥波二水名济水自今孟州温县入
河南溢为荥在今郑州荥泽县西敖仓东南也波水周
卷三 第 19b 页 WYG0861-0047b.png
职方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尔雅洛出为波山海经娄涿
之山波水出于其阴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按水经济水东径敖山北又东合荥泽注曰渎水受
 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
 荥播所道自此始也水经洛水出上洛县欢举山又
 东门水出焉注曰尔雅所谓洛出为波也洛水自上
 洛县东北于拒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
 水也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山海经曰门水至于
卷三 第 20a 页 WYG0861-0047c.png
 河七百九十里入洛水郑樵通志门水在灵宝县西
 南北流为弘农涧即禹贡之波水矣山海经娄涿之
 波字本作陂郭璞曰世谓之百答水金史志河南新
 安县有陂水即此非自洛出之波也
导菏泽蔡传曰菏泽地志在济阴郡定陶县东盖济水
所经
 按宋河渠志导菏水自开封历陈留曹济郓其广五
 丈乾德三年京师引五丈河造水硙即此也又杜佑
卷三 第 20b 页 WYG0861-0047d.png
 通典济水因王莽末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济南
 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
 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济水也蔡传以为济水
 所经谓荥泽济河虽枯而济水未尝绝流非也
沱潜既道蔡传曰此江汉别流之在梁州者沱水地志
蜀郡郫县江沱在东汶江县江沱在西南潜水地志巴
郡宕渠县潜水西南入江郦道元谓宕渠有大穴潜水
入焉通罡山下西南潜出南入于江又地志汉中安阳
卷三 第 21a 页 WYG0861-0048a.png
县灊谷水出西南入汉灊音潜
 按尔雅疏曰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
 与江别而更流所谓水出自江为沱也徐士彰禹贡
 考曰江汉二水源出梁州夹蜀山而行江在山之南
 汉在山之北自梁至荆山行数千里凡山南溪谷之
 水皆自江而出山北溪谷之水皆自汉而出其水众
 多不足尽录故南总为沱北总为潜盖当时之方言
 犹今言溪谷云尔后之读尔雅者误以江汉为沱潜
卷三 第 21b 页 WYG0861-0048b.png
 所出之源不知其为沱潜所出之路也禹贡言岷山
 导江东别为沱沱犹言它也盖江之发源在岷山极
 西处自江源而东凡别水之来会者皆为此江之沱
 不得自为一水也今蜀江沿岸溪水合犹有鉴沱勾
 流沱明月沱归乡沱之名当可推见当时命名之意
 云又按庾仲雍汉水记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即
 潜水也其南源取巴西是西汉水也蜀都赋注云潜
 水从犍为郡江阳县南流至汉嘉县入大穴中通罡
卷三 第 22a 页 WYG0861-0048c.png
 山下西南潜出今名复出水据此大穴在汉嘉今雅
 州名山县也蔡传引郦注宕渠有大穴今顺庆府渠
 县也又水经潜水出宕渠县注云潜水盖汉水枝分
 潜出故受其称耳今爰有大穴潜水入焉岂即谓宕
 渠有大穴哉傅又引安阳县灊谷水据汉志汉中安
 阳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汉在谷水出北南入汉在谷
 鬵谷皆谷水之名岂可以鬵谷水为即潜水哉
蔡蒙旅平蔡传曰蔡蒙二山名郦道元谓山上合下开
卷三 第 22b 页 WYG0861-0048d.png
沫水径其间溷崖水脉漂疾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
发卒凿平溷崖则此二山在禹为用功多也
 按一统志蔡山在今雅州城东五里一名周公山图
 经云诸葛亮南征梦周公于此立祠祀之因名又有
 周公水水源自荣经县瓦屋山流经蔡山故因同受
 此名也名山县在州城东北四十里蒙山在县西一
 十五里又有地名旅平在州城东一十里夏禹治水
 功成旅祭于此今其地俗呼为落平禹贡蔡蒙旅平
卷三 第 23a 页 WYG0861-0049a.png
 是也水经注云沬水出岷山西东流过汉嘉郡南流
 冲一高山山上合下开沬水径其间山即蒙山也沬
 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
 为患据此溷崖在南安汉志蜀郡青衣县禹贡蒙山
 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者也汉南安属犍为郡
 蒙山在青衣属蜀郡蔡传移凿开溷崖于蔡蒙二山
 之下殊失考也又郦注谓山上合下开乃蒙山也与
 蔡山无涉蔡传谓于此二山用功为多亦少分别
卷三 第 23b 页 WYG0861-0049b.png
和夷底绩蔡传曰和夷地名严道以西有和川有夷道
或其地也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荣经县北
和川水夷水出巴郡鱼复县过夷道县北入江
 按唐志雅州卢山郡有和川城明一统志天全司南
 有和水即其地也汉志越巂郡苏示县𡰥江在西北
 师古曰示读曰祇𡰥古夷字此禹贡梁州之夷水也
 水经注夷水导源很山东至夷道入江很山汉属武
 陵郡夷道属南郡皆荆州地与和川为太远恐非也
卷三 第 24a 页 WYG0861-0049c.png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蔡传曰汉武帝时人有
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张汤问之云褒水通沔斜水通
渭皆可以漕从南郑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馀里
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则汉中谷可致经言沔渭而不
言褒斜者因大以见小也褒斜之间绝水百馀里故曰
逾然于经文则当曰逾于渭今曰逾于沔则又未可晓

 按郭璞曰白水源从临洮之西西倾山经沓中东流
卷三 第 24b 页 WYG0861-0049d.png
 通阴平至汉寿入潜是西倾贡道直与潜通故禹贡
 因桓是来即继以浮于潜也郑康成曰西汉水即潜
 水也应劭曰沔水下尾与汉合乃入江水经沔水出
 武都沮县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是也盖汉水不与
 渭通所隔祇一大散关大散关之水北流为渭南流
 为汉故梁州贡道多从南郑上沔入褒逾褒至斜从
 斜入渭渭与河通沔不与渭通若逾渭入沔则无由
 乱于河矣蔡传谓经文当曰逾渭非郦氏所称不乖
卷三 第 25a 页 WYG0861-0050a.png
 入渭之宗复符乱河之义者矣
漆沮既从蔡传曰寰宇记沮水自坊州升平县北子午
岭出俗号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
州华原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东南入渭既从者从
于渭也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程氏曰杜阳今岐山普
润县之地其水入渭在沣水之上与经序渭水节次不
合非禹贡之漆水也
 按前汉书匈奴傅泾洛之北师古曰此洛即漆沮水
卷三 第 25b 页 WYG0861-0050b.png
 也史记魏世家筑雒阴合阳正义曰雒漆沮水也括
 地志雒阴在同官西延安洛记曰洛水出庆阳环县
 经延安甘泉县经鄜州宜君县子午岭至中部县入
 西安界经耀州及同官县至富平县合沮水历蒲城
 同州至朝邑县东南入渭据此则蔡传云漆水自同
 官界来沮水自子午岭出至朝邑东南入渭乃所谓
 洛水也水经注曰昔韩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
 谓之郑渠渠水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所谓瓠中
卷三 第 26a 页 WYG0861-0050c.png
 也郑渠故渎又东径巀嶭山南又东径南原下北屈
 径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至白渠与
 泽泉合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径
 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
 又西南径郭𦵧城西又南入于渭水也程氏雍录曰
 雍境漆水凡四惟雍州富平县石川河当为禹贡漆
 沮此则渭水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其先后莫此之
 详悉也
卷三 第 26b 页 WYG0861-0050d.png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蔡传曰三危即舜窜三苗之地或
以为燉煌未详其地三苗之窜在洪水未平之前及是
三危已可居三苗于是大有功叙
 按史夏本纪三危既度三苗大序索隐曰郑玄引河
 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岷山相连后汉
 郡国志陇西首阳县有鸟鼠同穴山渭水出刘昭注
 引地道记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水经注曰渭水东历
 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地道记云有三危三苗
卷三 第 27a 页 WYG0861-0051a.png
 所处故有苗谷相如大人赋直径驰乎三危张揖曰
 三危山在鸟鼠之西与岷山相近此所谓三危当指
 陇西而言若以为燉煌则在沙州厥田惟上上厥土
 惟黄壤沙州有之乎通鉴前编尧七十六载窜三苗
 于三危当犹是窜之陇西之地其有桀骜不悛者复
 又窜之于燉煌故瓜沙之地亦有三危昭九年左传
 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曰
 允姓之祖与三苗俱放于三危瓜州今燉煌也后汉
卷三 第 27b 页 WYG0861-0051b.png
 书西羌传注三危山在沙州燉煌县东南是也韩非
 子曰三苗有成驹亡国之臣也其远窜于瓜沙者盖
 此辈耳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蔡传曰积石地志
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羌中今鄯州龙支县界也龙门山
地志在冯翊夏阳县今河中府龙门县也西河冀之西
河也雍之贡道东北境自积石至西河西南境则会于
渭汭言渭汭不言河者蒙梁州之文也
卷三 第 28a 页 WYG0861-0051c.png
 按易氏韨曰河自廓州积石军北东北流一百五十
 里至化成县南八十步东流一百四十里至鄯州龙
 支县西南六十里积石山在县西九十八里又三百
 九十里至河州枹罕县南五十里积石在县西北七
 十里今人目龙支县山为大积石此山名小积石明
 一统志西宁卫境废龙支县南有积石山是大积石
 也又按汉志夏阳县今同州韩城县也龙门山在县
 北八十里宋河中府龙门县今蒲州河津县也自龙
卷三 第 28b 页 WYG0861-0051d.png
 门上口至此一百八十里县北二十五里亦为龙门
 口故县氏之非龙门山即此县山也西河为冀州之
 西史记淮阴侯传涉西河注曰即同州之龙门河从
 夏阳渡者经所谓龙门西河是也孔传曰积石河所
 经也沿河顺流而北千里而东千里而南此东北谓
 河道之所行非贡道也积石在河关西南若贡道浮
 于积石于雍为西北安在为东北乎经明言至于龙
 门西河会于渭汭蔡传以为言渭汭不言河者蒙梁
卷三 第 29a 页 WYG0861-0052a.png
 州之文也岂西河独非河乎
织皮昆崙析支渠搜孔传曰织皮毛布蔡传曰三国皆
贡皮衣故以织皮冠之昆崙即河源所出在临羌析支
在河关西千馀里渠搜盖近朔方之地
 按尔雅氂罽也舍人曰谓毛罽也经言织皮盖织兽
 皮之毛为布耳晋载记云㲜唐地志云交梭弥牟
 布元史云青速夫皆毛布也梁州织皮傅曰织金罽
 以毛为罽故用织若皮衣何假织为昆崙在临羌汲
卷三 第 29b 页 WYG0861-0052b.png
 冢书曰穆王十七年西征于昆崙丘见西王母王充
 论衡曰汉得西王母石室因立西海郡水经注曰金
 城郡王莽之西海也南有湟水出塞外东径西王母
 石室石釜后汉书窦固出燉煌击昆崙塞注云昆崙
 山名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经所云昆崙即此非河
 源所出之昆仑也
 
 管城硕记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