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x 页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疏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5H 页
请行号牌疏
有国家者不可一日无民。亦不可一日无兵。民以出赋。兵以卫国。民兵之有赖于人国家如是。而大乱之馀。狃于姑息。涣散之无常。流徙之无禁。民不可以出赋。兵不可以卫国。则一众离而聚之。安其危而固之者。是必有其术。而今之号牌之设。即其具也。臣谨按号牌之名。虽见于今。而号牌之制。其来古矣。书其年齿。即书齿于版。献于天府者也。录其容貌。即详其物色。设关讥察者也。志其居住。即有地域沟树立。为六乡以统之者也。自六乡六遂之制创于成周。历代因之。其亭长坊正保长里正之设。莫非设为大闲。使之联属统治之。而至于 皇明。其制尤备。上自公卿下至卒伍。亦莫不有牌以佩之。由近而及远。用大以统小。散必有所以联之。分必有所以合之。事体归一。气脉相贯。其所系顾不重且大矣乎。东方虽僻在一隅。版图不广。然自三国以来。维特民庶。不至散乱。代各有成法。当时图籍尚有藏于官府。人或有见而言之者。自高句丽而言。以弹丸一片地。而安韨白岩之战。能调出二十万兵。兵彊善守之各闻于天下。实由于联属统治之有其法也。即使散乱无统如今日之弊。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5L 页
则安得徵发许多。临乱不溃。以挫却隋唐百万之众也。世属衰季。古制寝废。承平百年。猝遇兵乱。刑政不举。畔涣成习。匿名敛迹。住著靡定。逃赋避役。俗同蛮貊。彼此相隐。中外相蒙。丝乱棼棼。末得头绪。欲以调发则画水捕风。茫然无㨿。欲以检究则惊禽骇兽。条尔无迹。既无法今以拘束之。又无堤防以整缉之。于是荒畴破屋。在在相望。而赋税日缩矣。逃兵叛卒。人人相踵。而军额日减矣。徵逋督欠。毒及邻保。而馀存者姶骚然矣。根连株建。侵夺公行。而苛政始肆出矣。假催之名而逞朘削之私者。唾掌四起而奸吏始得志矣。夫是数者。岂 国家制置之意。而 殿下之所尽知乎。 殿下若知其弊之至于此极。亦竦然更张。不俟终日。岂待大臣之建议。儒臣之进言乎。民理己穷。 国势将危。因时制变。考古立法。其在于今。理不可已。此所以比闾酂遂䏈属统治之制。不可不复。以济今日之弊也。居则䏈其家而为比闾族党。出则䏈其人而为伍两卒旅。无招收之繁而数不阙。无统摄之劳而事甚简。通行有碍。游走有禁。国纪自立。国势自尊。法之可久而无弊者。孰有急于此者哉。倘谓今人之情。皆以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取便目前。不思更张。则譬如居室将颓。而不为重恢。终何救于覆压也。凡人之情。蹈常袭故。稍有作为。辄兴浮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6H 页
议。以孔圣而摄相事。初有孰杀之谣。以子产而听郑政。未免东门之怨。秦废井田而民怨之。王莽复井田而民怨之。赵武灵王创胡服而民怨之。魏孝文帝革胡服而民亦怨之。是以古之圣王。深明乎治乱之机。熟察乎离合之势。为政不行。必以渐而变通之。始未免于群议。终能脱于大患。以况因今日之弊而复先王之制。人皆乐行。国无异议者乎。呜呼。人君以一人之身。不出户庭。苟不有以提纲而絜领。守约以御烦。则幅员之广。兆民之众。其何以周知而遍及。用寡而制众乎。人之一身。有首而为众体之尊。有四支百骸以捍卫而承付焉。有气息血脉以贯通而联络焉。今欲使支体相离。血气交乱。不施开通消导之术。而促其抑塞遏绝之势。其不至于疾病生而疮痏成乎。臣来自乡国。闻诸道路。皆曰号牌之行。非不善矣。而但上意不欲柰何。臣末知 天意如何。审如所传则岂非以骚扰难行而然也。今则区画有方。节目垂成矣。每意宵旰之际。无复有是虑。而入都之后得见自 上答谏院之批。始知前日迟留之虑。尚未释然。为之慨然曰。此事出于神谋独运。断断不易。犹恐浮议之移夺 上心。今则瘠龂不快。计未先定。奉行之人。谁敢毅然不挠。任群怨而独当者乎。而今而后始如济弊之甚难。做事之未易也。宋熙宁初。王安石变乱旧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6L 页
章。恐人之不服。妄引周礼。以遂己非。今此号牌之法。与此不同。上自缙绅下至委巷。众口一辞。皆称便利。此岂有权势以劫制之。彊其所不好而使之称其好哉。闻有一二浮议。或比之于新法。而至有引安石事以谤之者。人之好恶。诚未可知也。古者国有大事。必使群臣杂议。 殿下若以庙堂大臣之言为不可信。则何不大会在廷臣僚。各使尽言。按为定论。而至此迟延不决。使当事者解体。玩法者长习耶。伏愿 殿下惕然奋发。益励大有为之志。虽在宫庭毡厦之上。而心不忘于闾里乡遂之中。瞑目注想之际。而念常在于维持保合之方。执此之政。坚如金石。勿为浮议之所沮。勿为奸民之所幸。则所以团结之者有常制。所以教养之者有成法。所以通融而使之相维特者有常心。治体有立。版籍无欠。其所以绵我国家灵长之势者。端有待于今日。岂但补其罅举其偏。振肃其废坠而已也。传曰龂以敢行。鬼神避之。礼曰母以小谋败大作。伏愿 圣明留神焉。
请开言路疏
臣尝历观国家之亡。莫不由于言路闭塞。而言路闭塞之由。大抵起于人主好自用。言路既塞。自用无忌。则其所为者皆快心之事。所悦者皆佞己之人。情牵于爱。心蔽于私。口欲言而言。身欲动而动。喜怒不出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7H 页
于中。赏罚不得其正。末流之弊。驯致于宗庙谓何。台谏谓何。其为国家之祸曷胜言哉。伏睹 殿下恭己责成。末尝有自用之失。而数年以来。士习委靡。惟利是视。以言为讳。喑默成风。 殿下于是。亦尝察其故乎。盖自柄臣颛制。几至一纪。乐趋和同己之论。摈忠鲠直言之士。媚道一行。谠论罕闻。波流横溃。风俗大坏。 储贰之建。国家大计。而柄臣寝其奏。犯 陵之贼。诛讨非真。而柄臣颂其事。痡惋之情。国人所同。而莫敢出一言以争者。其故非他。摧折沮丧之馀。士气尔然。无复直截之风也。 更化以还。深创己事。下求言之 教。广不讳之涂。日出雷动。荐绅增气。上书陈弊。中外接武。李贵犹得以论任用之失。申朴犹得以论政事之非。譬如疾病之人。血气虽伤。而未至甚惫。精神风采。或觊少还。而曾未数月。郑经世以言事而得谴。当是时。非惟 殿下罪其言。亦有台谏斥以奸疏而挤之者。是犹疾方向愈。而遽以酒色伐之也。自是厥后。俞学曾以论赵挺而贬。沈諿以伸理学曾而黜。金玏朴思齐又以论追崇非礼而左降。金致远以言及君德而被褫。玆前数臣之去也。 殿下始卑之以外补。至于金致远则屏废至今。不调一秩。是则不惟 殿下之不喜直言。一时朝议之迎合 上意。无敢或拂。概可知也。知是而欲起数千年沈痼之疾。其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7L 页
可得乎。凡人之情。易偷难勉。间有衔鲠。甚害在焉。谁肯不避。自贻伊戚。任用非人而庙堂不得尽言。朝政有阙而台谏不敢力争。风习至此。已成膏肓。媕阿度日。不可救药。幸而韦布之士目见是弊。乃于 大庭策士之日。承问而对。慨然抗直。则此实一国之所耸观也。一国方耸观于斯人。而斯人者乃以丑诋 君父而被黜。则是国人之观沮矣。而多士之气索矣。士气一折。不可复振。以之而懦者愈懦。举一国之人习于偷懦而恬不为异。一朝虽有大利害大安危。谁肯为 殿下言之乎。且臣未知任叔英策中所谓丑诋者何事。即使沽激不实。终何损于 圣德。而或其所言。万一非诬。则尤当惕然自省。力补所失。不可诿之以违格而斥之也。科文程式非一。有巧为时世妆以求悦于执事者。乃今日之弊。叔英所作。视此辈虽戾。而然其意则实出于忧国闷世之至。剖出血心。缀为累百言。未尝一毫有动于得失之际。是其人魁梧不拘。为他日直节之士必矣。 殿下之取人。每人而如是。则其于科举之文。虽日违格。其有赖于弼违也。顾不伟欤。古之明王。因具独为者而优容之。以砺天下之锋。忠谏者立赏以劝之。巽言者制刑以威之。今欲移其罚于言者。而行其赏于佞人。如是而求祸乱之不生。其可得乎。臣固知今此削科之 命。实出于矫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8H 页
弊习。而非以厌闻过也。然以往日之事而言之。 圣上于听言之际。靳固若是。故臣民之以是而过虑于 圣明者非一日。而今又以诟辱 君父。至削已取之科。则众庶之惑。岂不滋甚。 殿下其可家置一喙以明之哉。海禽虽微犹识情伪。含灵之类。固不可诬。万一 圣意所在。或出于厌闻。而外为此矫弊之言。以御群下。则亦非王者推诚待下之道。行一事而有二失。尤不可以不速改也。急于闻过。乃所以益圣。而君而自圣。非虚受之道。植谤木陈谏鼓。本欲彰过而其过愈少。监谤者罪妖言。本欲掩过而其过弥著。各以情告。使之无阿者。句践之所以中兴也。情壅于下。遂成疑阻者。唐帝之所以中衰也。 圣量天恹。图理方急。臣何敢以中主之常情。有疑于今日哉。然此习未祛。其弊渐滋。听言之际。不能端意而详其理。接下之时。未免违道而折其人。则玆前所陈。岂不可忧乎。臣观两启辞。以 圣明之取讥于后世为忧。可谓深切。而以臣而虑之。事之可忧。近在目前。而后世之所评。有不暇论也。大臣 殿下之所委任者。而大臣既取其文。台谏 殿下之所优容者。而台谏力言其事。而 天听愈邈。舆情益郁。 殿下之举。不几于自用而好胜人乎。以一任叔英之故。而大臣不安于位。台谏不得取信。则是见黜于 殿下者。非但任叔英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8L 页
一人也。上下之间。贵乎掅意相通。情意不通则疑阻易乘。下之进谏。本为国计。而上之柜谏。疑其谤己。借使古之人君。皆知忠谏之有益于国。则宫之奇必用于虞。屈原必容于楚。朱云不弃于汉。阳城不逐于唐。彭龟年,吕祖泰诸人末应遭贬于庆元嘉泰之际。今之俞学曾,沈諿,金玏之徒。亦岂当见抑于 圣明之朝。任叔英草野之言。不以奸伪浮薄而被斥。两司玉堂初无可争之事。而其言之不见纳。不足虞也。呜呼。慈前数臣者去。而国之祸乱随之。 殿下于前代治乱之迹。靡不洞究。而违尧舜舍己从人之美。行汉唐任情咈谏之事。乃于谏臣贬逐之馀。至使韦布之言亦不见容。此岂数百年来所有之气像乎。虽然此岂但 殿下之过。纳诲之臣。替否之官。始见 殿下此举。不能以去就必争之。其心岂以是为 殿下之美事乎。知其不可而不言。不几于吾君不能乎。若此不已。转辗沈痼。则臣恐此后虽有夔咎在列。亦不能善其后矣。如臣庸陋。但能侥劳固 宠。随俗浮沈而已。曾不能救 君父之失。其何益于 国事也。逝将避贤路而归田亩。方可自安于心也。陆贽告其君曰。下情莫不愿达于上。而下每苦上之难达。上骋辨必剿说而折人。上聪明必臆度而虞人。上厉威必不降情而接物。上恣愎必不引咎而受规。臣恐今日之事未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9H 页
免有一于此。伏愿 殿下无耻过以作。非无弃人而任己。勿以忠告为愚妄。勿以专断为无伤。念言路之久闭。思真气之未伸。亟收削科之 命。以开奖忠之门。且愿推广此意。向之以言事去国者。察其用心之忠。勿使久外。则物情无壅。 圣德增美。可以慰四方之望。可以济中兴之业。此臣之愿也。臣以不佞谬蒙 奖擢。夙夜所念。惟在报效。近缘婴疾在家。不得与同僚一时论列。今于谢 恩之日。始进狂瞽之言。臣之辜戾至此大矣。倘蒙 圣明不以人废言。特 赐裁择。则岂惟微臣独荷容纳之恩。实 宗社无彊之休也。臣无任惓惓爱 君之忱。谨昩死以 闻。
请停昌庆宫修理之役疏
窃惟时御之所。隘陋之甚。诚不可一日居处也。今将恢拓昌庆官。以为移御之地。而恨其材尾不备。将毁仁庆宫。以补新役。撤此有用之搆。欲营无形之所。有识之见。皆以为不可。上栋下宇之既备。百堵千户之无缺。驻此亢爽之地。以安将息之节。求之事理。实便且宜。今日之议。果于必毁者。或未尽于商量耶。修理之役。甚为浩穰。数月之内。势难断手。昨序向热。未及移 御。若仍驻旧处。自夏徂秋。则 玉体调养。万不可堪。相臣金尚容之请移 御仁庆者。其必有所见也。此宫之建固非矣。既建之后。亦何害于存之而为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29L 页
鉴戒也。居处之奢。未必生侈心。逸气浩荡则承文景之恭俭而有内事土木者矣。天姿宁静则居五祚,长杨而未闻有华靡之习矣。今以 圣性之恬静。志气之清明。居此官而戎佚欲则诚有之矣。处此地而萌侈汰。非所虑也。目今财力方竭。艰虞溢目。未知 朝廷之见。其以骄虏为不复动耶。且以使臣之厚币往来为可恃耶。西塞有庚癸之呼。列郡有飞挽之劳。外方之民。坼屋卖鼎。流离困顿之状。特 朝廷耳目之有所未及也。今复竭缗钱之费。兴土木之役。米货之需。动以千数。揆以今日之势。此实不急之役也。殿下于顷日。既以进驻而诞降手札矣。又有政府之宣谕矣。岂谓激励之志方发。而营缮之役继起乎。善为国者。不以敌至而惧。亦不以敌去而喜。黠奴之性。情伪难测。安知婉辞而诱我者。无非蓄谋而何衅也。今日之策。莫急于善戎备。而尤莫急于收人心。人心一散。国不可为矣。 殿下于洫民之事。非不轸念。而贫酷之吏。在在滥刑。或有偶发于台评者。才百之一。而殿下于人命之重。视同薙草。再启三启之前。不为惊动。其于祈天永命之道。不相辽越乎。虫豸之微。不可妄杀。芒刺暂触。四体怛然。天之与人。高下虽殊。而一命非辜。和气必伤。 先王之视百姓如同胞。吏有杀人。终其身不叙。今之杀人者。以此为发身之路。盖以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0H 页
朝廷所尚之严刻为贤也。催科之吏。接迹而起。虽见逋欠之毕输。经费之必充。而皮尽而毛无所传。民伤而国无所依。元气既尽。将何为赖。况当外虞之殷。有此内修之先举。大事者。当顺人心。人心得失。可见于天变。须欲安静而镇之。未宜工役之兴也。仁庆之存。未必国家治乱之所系。时议之或请必毁者。尤所未晓也。伏愿 圣明勿撤仁庆。以为移驻之所。勿修昌庆。以待边惊之休。移工役所费。以补军需于万一。不胜幸甚。
辞职疏
伏以臣前月十九日。缘父母坟加土事。冒达危恳。得蒙 赐暇。仍许乘驲往还。 圣恩天大。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第念臣本以疾病之身。又当耆艾之年。触冒炎热。远涉岭路。诸疢乘虚。种种暴发。其中痰厥之患。往复无常。心神瞀闷。不省人事。此是数十年前已痼之疢。中因将护之力。仅得少差。而今忽再发于经年旅游远路失摄之馀。凡重病再发。调治未易。衰年将息之难。又非少壮之比。而且念加土之事。须待差病后起役。则臣之还朝。未可期于时月之间。而书筵重地。不可久旷。臣所带之职。乞速镌递。庶愚臣之分得安于久外矣。臣无任祈 恩俟 命激切庰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0L 页
请胡差勿赐优待。据险讨贼疏。
臣伏以居安虑危。有国之常事。不预讲难以应变。况今虏使将至。意极不逊。胁之以馆待丰厚。劫之以岁币增加。纵横吞吐。罔有纪极。或云 国势既弱。须有以屈志就和。或云礼数过厚。只足以长彼骄心。其意得失。臣请言之。其曰必须优待者。此实懦弱之见。急于目下偷安也。添以金缯。其志未满。更邀非分。勒令必从。岂可倖一时之少安。召无涯之后患也。正宜持重以裁之。略示挫抑之意。其于 国体似为有得也。国家夷狄之患。何代无之。我东自三国以后。腹背受敌。无岁不被兵。然而敌至而或其取胜常多。或其胜败相半者。良由山川险阻。控扼得便。且因用兵之久。智谋勇悍之士多出焉。今却不然。无敌则恬然无备。有警则苍黄失措。但欲以厚币而倖安于姑息。未有以远虑而制胜于长久。自古有国家者。多于无事之际备患不豫。有至于败衄者矣。传曰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所系也。当此虏狂悖之际。若使朝 有中材之将。叩头效死。奋勇请战。则 君耻可雪。国威可振。而会未见一二武弁之可恃以驰突击刺者。以 国家之广。岂无其人。而但无术以求之耳。传曰蛮夷猾夏。拔卒为将。盖以卒伍之贱。多是健儿。身轻而力强。志豪而气锐。比诸秩高年老之人。勇㥘相万也。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1H 页
窃观历古立功之人。皆出于军卒之贱。而我国壬辰之变。一时之摧强挫锐者。亦无非行伍之流。惟彼向之黄金横带者。到处奔北。绝无分寸之效。 盛朝何不广求部伍中有胆勇计虑者。或用厚赏而募之。或令公卿而荐之。使之分守要害。相为首尾。或据险而邀击。或乘夜而乱斫。盖贼之所利者。惟在于平原广野。驰骋突击耳。今若先据要冲。反其所利而夹功之。则彼之所长者为我所制。贼未必逞其所能矣。八路之兵。略举其数。可十馀万矣。十馀万之兵。分为十馀队。更出迭入。左石撕挨。无时暂停。则贼众虽强。无不困矣。然其露宿风飧。昼伏夜战者。此是骁健卑贱者之为也。以此驰骤之劳。而责之于秩高年老之将。所责非所惯。宁有与之相掎角者乎。寒贱之人。骤蒙擢用。想必衔感于国 恩。必无惜身之念矣。今就内三厅及各处军官新出身中。别设科条以求之。数百之将。岂患难得也。顷日胡差仲男之来。辞气甚悖慢。闻一炮手按剑而前。请斩仲男。以雪国耻。岂谓此下卒之贱。能知 主辱臣死之义也。其激㤠之气。宜与古之车右伏剑而相上下。 盛朝尚无重赏以奖之。宁望勇士之继起乎。今于选将之日。此等壮士宜可以需其用也。山川之险夷。城砦之多少。分布将士。部署既毕。若患其军令无统。须遣重臣之有威望者以节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1L 页
制之。谋既审矣则其发也必果。律既严矣则人皆尽力。可见其动有成功而前无强敌也。 朝廷于此。玩寇既久。常有恐惧之色。却无忧虑之心。非惟边备不固。敌忾无人。亦未尝博采善策。以助庙谟。庙堂所画。未必皆合于宜。庶官所献。未必全无可用。唐宋之际。凡有边事。无不广收廷议。况此虏酬应。所系极重。宁许群策之不屈。众善之未集乎。愿于未动之前。预为先事之备也。本国因险而制胜。自古以善守而闻于天下。虽以隋唐百万之军。而见挫于一隅之偏师。况此贼虽称桀黠。而其强锐善斗。比倭贼则有间矣。廷臣之见。或不出此。徒以其得志于辽左平广之地。便谓之其强无敌云。则岂不谬哉。捲境而入城。清野而出攻。使彼越江之寇。不得因粮于我。贼必谓我有谋。未必如前侵侮。所患庙略不竞。为其积威所怯。到此地头。亦未必改图耳。自古国家功业之成。莫不由于立志。此志既立。何向不济。亦望 圣明先立其志。赫然斯怒。以激励士卒。且责群下之慢。以振颓纲。则精神所动。 国势自重矣。强敌凭凌于外。生民憔悴于内。天心未䂊。 国威不振。今日之事。可谓寒心。 殿下若不以俭身节用。得人讨贼之政。凤夜加意。不敢自遑。则军国之费。何以继之。将师之才。何以致之。臣每于前后 圣批之下。窃叹 圣明之资实尧舜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2H 页
君。而尚见 朝廷渐替。边事多虞。是因纪纲隳坏。中外因循。人心习于姑息。 庙谟少于奋发。沈痼之疾。救药未易耶。慨然于心。未得其故。敢将刍荛之说。再上于旬日之间。狂疏虽过。而忱意可采。惟 圣明裁择焉。
请从祀五贤疏(为太学生作)
伏以尊礼先儒。秩诸从祀者。非惟褒美其人。以示崇奖之意而已。盖以表章其道。为世作则。使一国之人。晓然知是道之可趋。而不为他歧之惑。则其所以激发人心。维持世道者。孰有大于此者哉。古之明君。有见于此。默提其权衡。转移其机括。参之以已著之德业。慨然于将坠之世道。升祀一从于公论。举措无拂于人心。褒先儒正士习。一举而两得。虽抢攘如贞观。不学如大观。幼冲如咸淳。夷狄如胡元。草创如 皇明。开国之初。无不褒奖有德。列祀庙庭。其从享之人。未必皆德如颜,孟。贤如程,朱。然后方,可以得称是典。或以有功于圣经。或以有功于卫道。其科非一。不可尽举。姑撮其尤著者言之。左氏,公,谷以有功于春秋也。伏胜孔安国以有功于尚书也。高堂生以有功于礼也。王辅嗣以有功于易也。刘向,郑众,杜子春,卢植,郑康成,服子填,王肃则以有功于诸经也。何休,杜元凯,苑宁以有功于三传也。其馀诸人之得列于庙庭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2L 页
者。亦莫非以一昨卫道之功而膺此异奖。至我东方。从享之人未为不多。而若论其功则亦不过如斯而止耳。求其妙契至理。深造大道者。惟郑梦周一人。而其外无论耳。逮于本朝。 列圣相承。治教休明。豪杰之士。待文王而兴者。偻指而推。固非一二。而其中臣等所谓五臣者。尤其杰然者也。精思明辨。力践实行。其学本于六经。其功及于百世。凡所以明世道正士习。变移风俗。使一国之人。不为异教之归者。无非此五臣之功。则非但如汉唐诸子舆卫斯文。仅能著一时之功而巳。年纪虽逖。德泽未泯。代有褒称。咸加爵谥。则 先王之尊礼儒臣崇重吾道者。可谓至矣尽矣。而所未举者特从杞之典也。夫从祀于孔子之庙者。必其人功德有合于是典。然后可以与焉。不轻与之。所以重其事也。重其事。所以重其道也。 先王之所以暂稽从袒之典者。实出于此。而然景行贤哲。天理所同。根于秉彝。发于公论。上自 朝廷。下至韦布。万口一辞。愈久愈激。皆以为五臣功德合于从祀。伏阙上章。请举盛典者。凡不知其几遭。而式至今日。公议益郁。则五臣之贤。典祀之当称也如此。中庸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正谓此也。臣等伏读昨日 批教有曰。举措甚重。 先王亦己持难。不可轻论。姑待后日云。臣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3H 页
等不胜缺然。聚首相语。曰。 先王之于五臣。既以表著其道。且于前后答儒生之 教。至有议处之 教。则 先王之于从祀之典。非有所持难也。特以兵戈多事之馀。未遑升祀。以有待于今日也。 先王阐其道于前。 殿下述其事于后。此实今日朝野之望。而 殿下于此。以是为教。其以五臣之德。有愧于配食。而有此迁延未决之 教耶。不然以 殿下之重道。而其于从祀之请。何前后如是之靳固耶。 殿下之于五臣。果以其道德之不合于从祀而有是 批教。则臣等恐从祀之典。终为虚位。而荀子之性恶。王弼之虚无。贾逵之谶纬。不当在其列。戴圣之贪残。马融之荒鄙。杜预之短丧。久已黜于夫子之庭矣。夫以数子之短。而得与于从祀。犹不见其不合。则况不为数子者乎。举措虽重。而施之于五臣则不为过也。事可持难。而有待于后日则为太晚也。 殿下于是。未宜执此为说。以拒臣等之请也。臣等于是。复有所私忧过虑。有不能自已者。人君为治之道非一。而其要莫先于正士习。正士习之本非他。实在于尊先儒重道学。道学不明则邪说暴起。坏人心术。迷人趍向。末流之患。必至于祸人家国而后已。然则崇正学抑邪说。以为淑人心之本者。其在今日。顾不汲汲矣乎。吾东礼义。有称于天下者尚矣。八条遗教。浸渍于生民久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3L 页
矣。以 列圣百年教养人才之泽。以诸臣一生从事学问之勤。而独使道德之盛。不得与于汉唐诸儒从祀之列。岂非 国家之欠典。臣等之所大惧也。盛仪未举。人心如渴。贸贸伥伥。莫知所向。亟阐先儒之道。以正后士之趋。使一国之人。欣然而动。翕然而化。此实斯文之一大机会。伏愿 殿下特降一俞。升祀五臣。伸久屈之公论。 答多士之颙望。 国家幸甚。吾道幸甚。
请焚黄疏(丁卯九月)
伏以臣曾参靖社原从之勋。官秩之锡。及于亡亲。施国家推恩之典。伸子孙显亲之情。其所以扬休命而发潜光者。可谓至矣。臣于前冬。盖尝罢还于家。而适贱疾转痼。连月委顿。焚黄之祭。将以待春。而续有兵革之乱。未遑笾豆之事。春雨流根。恩泽既渥。秋霜怆心。省墓有愿。臣之悲慕之私。宁不哀鸣于 天地父母之听也。伏愿 圣慈谅臣至恳。特 赐恩暇。使之燎黄于松楸。则臣之所以尽孝于家者。亦尽忠于 国者也。臣不胜切迫祈恳之至。
乞罢疏
臣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此实臣子之常分也。臣以庸缪。碌碌备位。用之已过其分。而曾不自量。年亦已近致仕。而莫之引去。抛晚景于桑榆。负厚颜于钟漏。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4H 页
即今衰病益深。气血尽耗。两目花昏。四支麻厥。事多健忘。言辄错发。悠悠人世。不过数年客耳。玆愿遄归田里。以毕馀生。盖以渤海之凫飞不为少而长空之翼倦则思止。初非果于忘世。亦非出于慕高也。敢露乞身之恳。仰干体下之仁。但念 圣恩未酬。归去有计。愿申前日之说。以为报 恩之地。窃以 国家之置台谏者。益欲纠臣僚之失。论时政之非。以之而纪纲于朝廷。耳目于人 主。其言虽过当。而必示之以曲全。其事虽难行。而必许之以勉从。则臣有尽言之忠。 君有听谏之美矣。臣顷论该曹妄费杂物之际。固有不察之失。然而自兵曹所费一百二十同之多而言。则其言亦未太过。 殿下至令该曹查考其数。而知其所费之多。则于臣等之言。宜有恕之。而顷蒙圣批。至日搆出一张虚说。使远近之人。有憾于 朝廷。臣恐 圣明于此。偶未及思量。而丝纶之发。或未免于伤易也。 圣心恻恒。非不欲节用而爱人。而当事之臣。都不念枉费而害民。今以户曹缄答而言。则用馀杂物。其数甚多。非止于一二倍而已。况其不能谨护。而归于散失者。又何纪极也。 殿下于此。宜惕然伤之曰。皮尽则毛无所传。泽渴则鱼不得活。浚民之血而充珰壑。不思甚矣。杂物磨鍊之际。虽不无些少羡馀。而若至于如许之多。则有司不善裁度之过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4L 页
也。严究该官。用毖其后。此在 圣上恤民隐纾国用之道。诚有所不可已者。而 殿下于该曹之多敛谓为当然。至乃移其怒于言者。惟以其言之惹得民憾为虑。而不思民憾之已生于过敛之日。夫民生之有憾与无憾。只在 朝廷推惠之有实与无实耳。岂谏官一言所得以有无之哉。然而缘臣等言事之失。而致台谏体貌之轻。遂使开纳之美。末归于 圣躬。而摧沮之威。遽加于多官。此实近来所未有。而由臣等致之。虽因其时多事。未即控免。而中心惭悚。实无颜面复叨近密也。窃念臣之愚昩无庸。此实 殿下所已试者也。屡居三司。未效一毫。且其刚偏之性。短于通方。学惟泥古。才未适用。驴技既穷。驽疲难强。今之当勉者。惟有识分知止一事也。即当负罪求退之日。若许成就其志。则 上不失优老之仁。臣亦窃勇退之名。而向之持禄苟容之罪。庶得以少逭矣。伏愿圣明怜臣之齿发已朽。察臣之悃愊无欺。悯其情事。容其退去。使得逍遥垂尽之年。歌咏太平之乐。其为荣幸。曷胜称述。臣于前日循例呈辞。而微诚未彻。免牍还下。病伏旅第。归计晼晚。玆将苦怀。复此哀鸣。伏愿 圣明赦其罪而谅其情。臣不胜兢惶祈恳之至。谨昩死以 闻。
辞加资疏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5H 页
伏以臣闻爵以懋庸。爵乖其施。则 国家名器因以不重。授受之际。岂宜容易。臣以憃愚猥居从班。当此多难之日。宜切报 国之心。而 主辱斯极。尚欠一死。但有难宥之罪。本无可纪之功。设有粮饷拮据之劳。此则各邑有司辈当之耳。臣有何功可与于斯也。抑臣于此。又有所感于心者。臣质性甚钝。知识又寡。仰感殊遇。图报涓尘。身不计利害。言不择迂切。屡浼 天听。狂妄实深。而乃蒙 圣度优容。至谕以献替诚笃。臣虽庸陋。岂不自励。倘蒙广推此道。施及台臣。言虽过中。奖其无他。则群心尽达。群策毕用。其于拨乱之政。为益大矣。顷日尹煌进谏。以措语过当。遽加威怒。既而旋收成 命。示以悔端。岂非所谓 圣人之过如日月之更也。越王下令曰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己之阙。无阿孤。传曰兴王赏谏臣。今当大乱之馀。 圣明之所取而为法者。其不在玆耶。伏愿 圣明收臣罔功之赏。移施于尽言者。以安愚分。以奖直士。不胜幸甚。
义胜军疏
伏以甚矣。祸变之可畏也。苟 国运或否。则寇乱猝起。蜂虿之毒。稔成巨祸。如王敦之于晋室。朱泚之于唐家。虽暂肆跳梁。旋就诛夷。而然其为庙社之羞。生灵之祸。则固罔有诣极矣。逆适本枭獍之类。戾气所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5L 页
钟。不念卵育之恩。至萌鸣吠之心。迫胁成卒。称兵犯 阙。至使宗祧失守。筚路播越。历观叛贼之徒。何代无之。而至其孤恩之甚。未有如此贼者。窃念 主辱臣死。实是天经地义。臣等虽腐朽无庸。粗识此谊。乃于闻变之日。倡率同志之人。北望 宸极。雪涕相告曰。国事至此。此岂吾侪庇护家奴。爱惜家产之时。祖宗之恩泽不可忘。父兄之教诲不可负。平日礼义之习。不可诬于颠沛之际也。虽数百零星之卒。不可以御长驱之势。而庶以立人纪而明天理。有进死而无退生。此实臣等志愿也。何幸 庙社默佑。神人共愤。假气之贼己报折首。则庶欲提已聚之兵。为羁绁之备。而事起仓猝。未及奔问。又闻 大驾已旋轸矣。岂非潢污之水。愿朝宗而不及者也。 国既定难。兵已归农。而惟所募之米二百三硕储在本州。将以补 国家经费之需。亦野人芹曝之意也。臣等既将举义颠末。仰陈于前。而复以御敌之要。有所覼缕。窃以逆适虽殄。外寇尚炽。御敌之事。固亦多端。而臣等所欲言者。其大有二。不过曰固本与用人而已。 国家不幸当积毁未易理之朝廷。又值暴起未易制之邻敌。又不辛而遭逆竖凌逼之患。 国之元气于是而薾然矣。苟不保护元气。以壮 国势。收用贤才。以任 国事。则臣等恐奄奄将尽之势。无以保。而岌岌将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6H 页
坠之形。无以振矣。必须缩节浮费。不至于厉民。图任良才。不至于病国。然后可以恢张治道。收复旧业也。 殿下至仁如天。聪明冠古。臣等固知征敛之虐。仕路之溷。无可虑于 圣世。而然而催理挂欠之未易。更张弊政之无渐。未免苛政肆出。而民生始骚然矣。安知贼适逆节之萌。不因于人心之怨咨乎。姻娅多跻乎膴仕。阃帅或授乎匪人。铨序失品而官职多滥授矣。安知西路败衄之患。不由于制垣之轻卑乎。窃念图恢复之功者。必先休养。如越王之十年生聚。辨经济之业者。必广忠益。如武候之开忱布公。庶几元气实而国体张。强暴之寇。可易以制。若其固本用人之道。则又在于 殿下之一身。臣等闻兴衰迭乘。否泰相济。或多难以兴邦。或殷忧以启圣。伏愿 殿下扩高世之见。励中兴之图。追 先王荒绝之迹。新一代纪度之修。旧发英猷。勿以惊忧自沮。志气先定。规模亦立。精神折衷。兵革可消矣。臣等不胜忧国之忱。妄论庙堂大计。僭踰之罪。固无所逃。惟 殿下之垂谅焉。臣等无任瞻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请还收给马之 命疏
伏以臣于前春。将父母坟加土事。冒达卑悰。 圣恩宽假。另给由马。衔荷洪私。束装将发。而适有贱息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6L 页
随来者染痘而死。弥亘数十日。在忧挠之中。未几而续有 朝廷大礼。臣子之义。身不敢自有因循。迄今不得发行。即者 诏使已回。臣可告归。从前事之未伸者。始得以副矣。第臣有两款事。不得不仰浼 天听者。耆艾之年。远冒炎程。趁限还 朝。恐未可必。且念驿路凋弊。私行乘驲。亦贱分之所未安。伏乞 许递所带之职。且收给马之 命。则讲筵不至久旷。而私情亦得少安。臣无任区区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弘文应教疏
臣本非才。叨据迩列。学偏泥古。识未通方。尝于去冬迁珙之论。既未免随众同请。而顷当两司合 启之际。不以舍其前见为嫌。窃自附于将顺至美之义。非臣前日之心忠而今日之心不忠也。徒以人之所见有早晚之异。而自不害于舍昨从今也。今闻有勋宰斥臣以变其初见。横加诟骂。人莫不掩耳。然臣自取也。敢人是尤乎。处非所宜。用过其量。懔焉平日。旷败是虞。遂至轻犯众怒。动触危机。今岂可复冒华贯。以玷刑章也。杜门屏缩。恭俟物论。稽谢 恩命。其罪尤大。伏愿 圣明特垂矜恻。念孤根之易危。知小器之难用。递臣本职。投之散秩。庶愚分少安。而物论亦快。臣不胜兢惶陨越之至。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7H 页
拟请选良吏疏
窃以国之所赖而为国者。只是兵民财。而三者之中。财又为大焉。故曰财者民之心。心伤则根本蹶焉。国家经费之殷浩如丘山。今之倚办于民者色目甚多。曰收米也。曰别收米也。曰唐粮也。曰射炮粮也。曰其人布之价也。许多徵索。日以益急。所运脚价。必以绵布为准。而一布之价。必至于数十斗。比诸本色之数。又复什倍。财何得不匮。民何得不散。邦本何怪于不扤捏乎。以此而见之。生财之道。今所当讲。而 国家于此。曾不经意。至于芦田设屯之议。内需贡布之请。今不可提起以溷 圣听。若夫三陟,月松两浦之在所当罢。沿海之人愚智皆言之。而 庙堂之不为采施者。未知何谓也。撤其岁八之率。各出兵粮。则一年万石之粮。可不费咄嗟而办矣。此等数浦。清静无事。实合于儒生读书之地。而少无武人捍边之实。侵毒军卒。为肥己之资。岁输鱼物。为发身之路。 国家之为边将谋厚矣。而其于谋 国则实疏矣。臣曾疏此意。而不为 庙堂所用。岂非以书生之见为迂阔也。汪立信请撤内备。文山请除去不急之备。此实非迂。而独一时之视以为迂也。或以永废为难。则姑且限年权革。以为西边防备之助。固无不可也。天朝之缯帛岁有常贡。强虏之需索日以益增。而西塞军兵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7L 页
坐食者。又复数万。粮无以继而兵又不可撤。则前头策应之事。诚可寒心也。兵兴以后。民生之憔悴极矣。倒垂之急。近在目前。三百州元元愁叹之状。闾巷知之而士大夫有不知之者。而况于九重之深。堂下之远乎。调敛科率之烦。虽知其苦。经费方紧。有不可以减省。徒有爱民之心。而实无施惠之地矣。犹有一事。尚可以为今日之所可勉者。临民之官。苟得其人。则其于节用爱人之方。有可以调其缓急。均其劳逸。而生民疾苦少有得纾之路。然则选用良吏。岂非今日之所先务也。伏愿 圣明留念于此。用人则必以慈详为先。治民则必以形罚为后。如良医之治痼疾。必欲调保元气。如良农之护稚禾。必欲滋养根本。然则民怨庶可弭。而生民亦得以遂矣。即今一种之论。斥仁义为迂阔。用术数以笼络。威民则以力胜德。为治则以权易信。欲医沈痼之疾则必用破肠裂胃之剂。欲治凋弊之民则必行剥肤椎髓之形。以致上下疑阻。远近怨咨。乖隔之甚。盻盻然以轧其长。则莫知省己。徒归咎于民俗之难理。自古国家之患。皆因兵革先兴而盗贼继起。遂至横流。何以收拾。平时无事。长民之官。不择贤愚。犹可以奉法守常而已。今之事势。岂向时比也。公私困乏。盖藏一空。民户凋耗。徭赋烦重。虽有出人之才。恐不能办事。岂可但循旧例。不思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8H 页
慎择也。以此见之。择吏一事。为今之第一务也。外此而欲得奇谋异策。以献于 圣明者。恐不切于今日之弊也。
陈情疏(乙亥)
蝼蚁微臣。辄有危恳。干冒 天威。罪无所逃。臣于近日。闻有逆贼李基安者鞫厅纳供之际。谓以其谋将通于臣及郑蕴,崔晛者。指意端绪。虽未得详。而闻其为种。乃大北贼臣之馀孽云。臣于戊申己酉年间。暂仕昏朝。见奸党浊乱之渐。炳几而退。今于此贼。既非气类。且其居住隔阔。其姓命与面目。实臣之前后所不闻不见者也。虽其虺蛇之毒。有临毙害物之性。实赖覆载之德。以包涵并育为心。此臣之所以始而惊。中而稍定。终有恃于 父母之仁者也。呜呼。以十年去国之臣。逢千载不世之运。从前奖擢。既踰涯分。今于贼口之出。亦无拿 命之降。则臣之衔荷 圣德。非碎首粉骨无以报。即当顿颡 阙下。以叩谢 圣恩之不暇。而只缘微贱之臣。福过灾生。两年之内。连丧三子。凡庶常情。未免悲苦。又于本月十五日。有孙儿凋落之惨。夙疢在身。因衰转痼。加之以震撼之患。心魄俱丧。一向委顿。将为澌尽之归。宁有毫发气力可勉于前进者乎。呜呼。士之于世。亏名为辱。谤缺之贻。节士思殒。 圣恩天大。全活至此。臣之馀生。实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8L 页
圣明之所再造也。 恩如山海。报蔑涓埃。赖天之灵。缕命未绝。则庶望击壤康衢。以歌咏 圣德于万一也。 君父之前。私情琐屑。皆可无隐。敢沥血恳。无任北望哀鸣之至。
陈弊疏
国家之患。莫大于朝议之相倾轧。而究基倾轧之由。无不本于名利之相争。或公排而显斥。或阴毁而暗诋。甚至于匿名而为书。百计挠之而后已。古所谓争得半年磨勘。有至于杀人者。非虚语也。昏朝十馀年来。二三奸人挈群小而聚于朝。相与簸(一作欺)弄朝纲。诋毁正人。一世之士。苟非高蹈物外。与夫阘茸无识。则无不为其唇舌所困。而罹屏逐之祸。 圣明更化。贤人毕萃。上下协力。期以痛革其弊。而久污之习难于卒去。自夫顷日崇礼门挂谤而言。一代之勋老儒宗。同被其污蔑。此非但熙宁间无赖浪子之所为也。元和谤书之作。宁不出于牛,李党论之馀也。人心既误。世变无穷。虽以其时名卿巨公上书请禁。而无益于事。可胜喟然。臣待罪岭海。望朝端如弱水。其于当世之议。聋瞽无异。昨闻于涂听。始知追崇之议复起。臣亦前日三司之一也。曾将压尊降服之说。合辞同请。以为定制。诚以大义所在。私恩当屈也。今欲吐心吐胆。以申前说。而但身在外局。妄谈内庭之礼。非惟分义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9H 页
未安。论议之际。不能虚怀无我。以取其所长。而但据自己之见。便自主张。此实微臣之所病于时议者。故玆敢微启其端。不复彊聒。但念凡论议之有异同。犹阴阳之有奇耦。希恩固宠之徒。仍唾掌而起。附会时议。有刚猛必胜之志。而无温厚相让之美。嘉靖间张桂之事有可鉴矣。而正人君子从此而不安于朝矣。朝议溃裂之后。宁复有善其后者乎。伏愿 殿下勿以言之巽逆而为好恶。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则朝论之动色相争者。自当帖然而无携贰之患矣。
丁卯疏
国运不幸。奴贼称乱。边城失守。 大驾省方。羁绁之从。人臣常分。臣虽驽劣。亦闻斯义。竭筋力备环卫。是臣之愿也。即于闻变之初。固已杖策就道矣。而途中闻号召使张显光驰 启。以臣为本道管饷官。仍窃自料。募得粮餫。以补军需。差愈于徒手勤 王。了无报效之益也。艰虞之际。惟欲尽心国事而已。宁知有内外轻重之分也。遂移檄列邑。派定有司。谕以糇粮。甚急之义。既募得义谷。又有空名帖所募之谷。今皆分秩成册以进矣。大概曩在昏朝。名器至贱。木石之纳。皆有爵赏。金玉之资。混于早隶。自是之后。人皆以纳粟受官为深耻。加以昨年号牌时。并抄前后纳粟人属忠壮卫。向之忍饥出粟者。本欲荣其身也。而毕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39L 页
竟为误身之归。乡闾相戒。绝无应募者。以此而鬻帖之价米仅一千五百馀石。绵布四百馀匹。其馀米及杂谷并一万一千六百馀石。绵布一千二百五十馀匹。则皆出于士民等诚心副急之义。当此赋役烦苦。盖藏空虚之时。能重义轻财。整储以纳。渠等本心。未必皆有希望。而 朝家报劳之典。不可无赏。今将准 米十石正祖二十石以上者。抄 启姓名。并宜速施 恩典。庶有合于古者赏不逾时之义也。臣以簪履旧物。虽系职在外。而犬马恋主之诚。初未尝后于怕品。中夜望辰。但有盈襟之泪而已。顷日台议以臣之未及扈 跸为言。臣情则虽有可恕。而臣罪则亦不可赦矣。臣既被台评。诚有难进之义。而受任而未复 命。亦不安于退处。强颜入城。将以复 命。庶伸日夕恋 阙之忱。而旋闻无职之官 肃拜无例。只将纳粟人推 恩之意。冒达于公车之下。窃念 国家之所患者夷狄。而夷狄今在境矣。所须者财用。而财用今悬罄矣。财用既竭则军何以饷。贼何以伐。何以为 国家恢复之图乎。然则凡所多般拮据。以裕军食。以为御敌之资者。惟在于优奖纳粟之人。使已纳者无怨恨之心。未纳者有歆艳之意。而顷见课院之 启。论其赏典太滥。 恩命才沾。遽未免索然而归。岂朱子上书请速行赏典。激劝富室之意也。前项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0H 页
纳粟人等。乞令该曹依事目速为施赏。俾免于 朝家失信之归。伏愿 圣明留神焉。
请旌表孝烈疏
臣以腐儒。妄谈戎事。以惟迂阔之言。必无采用之实。今又更将孝烈褒劝之事。以为风化之助。盖以身为礼官。实切于职思其忧也。臣闻江陵府有七岁童子沈智源者。其父得重病。百药无效。一日气绝。举家号哭。苍黄之际。智源就莝斫刀。自断其手指。注血其父之口。呼爷不已。其父乃苏。同府又有崔淑男者。年九岁。其父病剧而绝。淑男断右手指。流血父口。十三岁又断左手指。救其母之病。前后病皆得苏。乡里耸叹。皆以为至诚所感。尚州有副率金瓛妻杨氏。常时有至诚笃行。及嫁一以礼法自持。及其夫死。必欲以身殉之。及葬之前夕。潜入暗室。自经而死。家人遂与之合葬于其夫。醴泉有卢氏名贞信者。正字李樟之妾也。阃范出常。宗表皆异之。其夫在尚州。死于疫疠。贞信自醴泉欲奔丧。为家人所止。忽自绝于尺组之下。年十八。有一札自怀中云。父以贞信命名于我生之初者。欲我之顾名思义也。今所天亡矣。吾不溘然于闻变之日者。欲执丧于夫家。无憾于送死之礼。然后将下从之耳。今不得尽心丧礼。吾死决矣。须归骨于夫冢之傍。郡守许徽闻而义之。遂以其丧而祔之于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0L 页
其夫。右二孝二㤠。曾因府使李命俊牧使李绥禄及许徽覈实闻于 朝。而 旌表之典迄犹阙尔。窃惟天命之性。虽曰人所同得。而修道之教则必待于司教化者。故周之六行。汉之三事。皆以孝而居其首。伦纪之纲。其大有三。而夫妇之伦亦居其一。故历代有孝烈之人。长吏必列于朝而显异之。盖以褒一人之善。而万人观感之所系也。书所谓表厥宅里。树之风声者。岂非以风化之源。实在于此也。况前项二童皆于騃稚无识之年。但知父母身之重于吾身。父母痛之重于吾痛。方父母病剧。能割断吾之一指如折枝之易。卒续其父母之命于已绝之际。二女则念伉俪情义之重。宁忍于一死。而不忍苟活于百年。卒能视死如归。之死骨香。使人人而能感于此。到得生死路头。能忍片时之痛。而无逡巡却顾之念。则未应使三纲之重。而归一唾之轻也。此皆出于无所为而为。实天下之至善。而童子之行。尤万古之所稀有然。而朝廷不以为异。旌表之 典寥寥无举。其不几于见义无勇乎。沈智源是士族也。今生十三岁。伏望 圣朝赐以异数而奖之。崔淑男亦 命该曹使之蠲免军役。且高揭四人烈行于通衢。亦 命史官书之册。以激劝颓俗风教幸甚。
请治郑仁弘诋贤之罪疏(代岭南儒生作)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1H 页
迩者赞成郑仁弘上书论斥先正臣李彦迪李滉。以险躁之心。逞偏邪之计。辞皆僻戾。事悉诬罔。众目阅视。万口传语。臣等闻来。恚恨累日。莫测其故。今不言仁弘邪佞。无以解 殿下之惑。 殿下之惑未解。二大儒道学之醇。未免为一世所疑。后之人贸贸为莫知所向。臣等请略言之。曹植以一世逸士。高蹈物表。其立懦之风。有足可尚。而游于其门者。不能著实模范。只效其言论末节。依样效慕。谓之节义。仁弘乃其门徒之一也。刚褊之性。近乎孤直。皎洁之名。厚诬当世。求其实行所在。实无可取。今以其居乡一事而言。聚会门客。未尝有讲学之实。而惟评品人物。是非政法为事。端良之士以异论而见排。诐险之人以同气而被奖。以此而一时无耻之辈。争相趋附。一蹑门庭。便作佳士。考其多少病痛。皆自偏暗忮刻中出来。势焰可怕。人莫敢龃龉。四五十年来。使数郡风习日至于浮薄而不可救。考其平生大概。立名之以是。败名之以是。幸而戊申年斥奸一疏为人所重。自是以刚戾之肠。狃于所恃。邪悖之说。应口辄发。妖言害道。国脉大坏。攻辟之律。不可少贷。而 殿下于此。未赏以一言而斥之。乃于中外之疏。反加 峻批。士气索然。三司结舌。岂非以仁弘气势虽在千里之外。有以钳制一世之人也。 殿下之见既如是。故一时谄佞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1L 页
徒。视 殿下好恶。为之前却。或有预为引避。一不预其论者。或有附会邪说。而指仁弘为精忠者。夫所谓精忠。指何事而言欤。拔自草茅。置诸宪长。忘身图报。乃其职分。而当王子贪暴之际。国势岌岌之日。虑其触讳于 先朝。则诸宫横恣之状。未尝语及。戊申之夏。来自东湖。托以微肿。不诣城东一步地。哭送仙驭。其时康健无疾。实往来宾客之所目睹。臣子分义。岂如是乎。 先朝被罪之臣。未过分水岭一步。而更化之初。恩遇反隆。升秩之命。已超正卿崇班之列。殿下之待仁弘可谓至矣。而仁弘之所以报 殿下者蔑蔑无闻。论刑政则曰嗣服之始。须先示威。论用人则曰戚里而贤。预政何害。终无一语及于君德。忠在爱 君者果如是乎。二儒之贤。实我东程朱。虽皂隶贱品。亦知其瞻仰。及闻仁弘丑诋之说。莫不心骇口詈。而尔瞻以馆职之长。而托之于同祸患。不与之相应。是何等所见耶。党邪一念。横在肚里。不知其语之都不成说话。背公死党之议。将自此而成。此岂 国家之福也。夫指鹿为马。物类相近。而千载之下。人犹忿疾。况此指正为邪。求有过于无过。罔 上不畏。诬世不忌。其为人贤不肖果何如也。 殿下就仁弘所上书试熟思之。其颜貌之厚。心肠之忍。果君子耶。正人耶。洗垢索瘢。瘢不可索。则毕竟指无为有。以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2H 页
眩人听。殿下若据理斥之。庶无今日纷纭。而今乃不然。偏系之私。先着于心。故是非之发。每失其正。斥一国共公之论则指之以阿其所好。奖仁弘谬妄之说则许之以不阿时好。岂非以仁弘之佞。济以偏术。虽以则哲之明。辨之甚难也。自古小人之文以君子之道者。尤号难辨。共工之于尧朝。少正卯之于鲁邦。王安石之于宋室。非全然为恶之比。其智术之巧。有足以欺人。闻见之博。有足以出人。人主见其纵暴无忌而谓之刚直。见其大言不怍而谓之奇伟。排众议而不顾。假殊宠而不惜。殊不知小人恣睢之甚。终至于乱吾道而祸 国家也。魏徵对太宗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而其所以暗者备信也。然则不可以力胜者公议也。不可以私护者奸人也。不可以所见之偏而便自主张者是非也。况朝廷者。四方之所仪则。朝廷之所尚正然后一国之视效亦正。伏愿 殿下移笃言仁弘之心。而笃信先正之学。崇儒斥邪。终始不替。如此则上绝偏惑之私。下有趋向之正。庶吾道不孤。而邪说自息矣。臣等抑又闻之。人主虽有过人之才。而不能刻意学问则用志不精。用志不精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邪说诐行。窥间乘时而作。其为世道之害。庸有极哉。伏愿 殿下益务圣学。致知力行。视妖言诐辞如淫声乱色。不但不接于 聪明。必须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2L 页
深辨而痛斥之。以为扶世道出治化之大基。不胜幸甚。
请罪李尔瞻疏(代儒生作)
伏以为恶至党逆而极。治恶以无君为首。诚以天理所不容。王法所必诛也。广昌府院君李尔瞻。本奸臣之裔。狐魅之精也。以其猜愎之甚。而迹近于孤贞。导谀之工而心似乎尽忠。遂得乘时骤跻。致位卿相。手持国枘。口衔天宪。寄耳目于群小。行胸臆于微怨。其所以诡秘其情态。愚弄乎 朝廷者。无非出于面蓝之故智。腹剑之奸心。非据之叨。罔思覆餗。不测之凶。寝难图蔓。稔恶既久。取败有时。其始则匿申景禧于家。其终则防许筠之口。私庇贯盈之罪。欲蔽日月之明。尔瞻之情。岂难测知。二凶所为。乃其与知。若加庭鞫面质。则实恐根连株逮也。历观国家之贼。必有羽翼之助。若谷永之于王莽。苟彧之于曹操。无不为之表里。藉其声势。而况二凶之于尔瞻。皆有心腹之寄。不但羽翼而已也。春秋讨贼。尤严于助恶。故王允讨蕫卓而诛蔡邕。陈泰答司马昭而以贾充为次。皆欲以孤其党而窒其源也。尔瞻党逆之状。如见肺肝。而当时持宪之臣。皆其爪牙。徒知有权奸。而不知有君父。况彼泥塑之大官。纸糊之庶采。皆思嘿嘿而取容。谁肯谔谔而贾祸。幸而一线公论。始发于尹善道。再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3H 页
发于备局诸臣。尚无自悛之心。终有反噬之计。当时榻前咆咻之状。实 殿下所目睹也。 威颜之下。胁持若此。耳目之外。专擅可知。势炎薰人。威福由己。履霜不戒。滔天肆凶。遂指入宫之鹿。将作毁室之鹗。其凶谋所在。岂止于助恶而已耶。奸萌未发。四聪洞烛。公议不泯。三司荠奋。方幸擢发之诛。伫睹寝皮之快。而岂谓 圣度包容。尚且迟疑。未然之恶。或虑逆探之非情。皆曰之请。亦恐矫激而过实。国论虽定。而天讨久稽。臣等窃惑焉。权臣之掩蔽聪明。至于无忌而极矣。钳制士夫之口。将谓国法我何。斡旋如意。机变叠出。夫是之谓无忌。臣而无忌。非无君而何。臣等请举其概。以验前说。夫其欲子弟之通显则开徇私之路。冒占科举。欲党与之布置则聚无赖之徒。列于班行。欲沽直名则不惮贩君于上国。欲掩己恶则不惮潜毒于正士。至于耕禁地为私田。赭 先陵为屋材。阴脱 王狱之囚。窃取地部之藏。迹其为恶日滋。实是自速天诛。阴秘者姑置不论。彰著者有此数事。此非尔瞻无君之大者乎。 殿下若虑其受诬。宜赐辨明。果知其有罪。昭示典刑。不当复有疑虑。以失一国之望也。 国家之失民心。其道非一。而莫甚于举措之倒置。是以孔子有举枉民不服之喻。曾子有好恶咈人性之戒。用舍之间。人心向背如是。而况无君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3L 页
甚如尔瞻者乎。恶恶而不能去。郭公之所以亡也。知奸而不能退。唐室之所以乱也。往辙不远。前鉴犹存。其在今日。奈何不戒。尔瞻之恶。手脚尽露。而 圣明之朝。鈇銊不加。去之不果。言者愈激。一国之人。无不怒目而视。切齿而谈。不平之气。郁而未解。夫公论之于一国。如元气之于一身。元气痞而身死。公论湮而国亡。与其违之而取败。孰如顺之而为安也。古之人君畏公论如畏天。行赏罚必体天。栽培倾覆。付之无心。岂容一毫私意于其间乎。大奸用事之后。元气痞而一身之病久矣。大运将亨。公论欲伸。触邪之豸方奋。而吹毒之虺未磔。一国安危。所系非细。即日金风届节。天气肃清。此政荡涤邪秽之秋。清明治道之会。臣等慕鹰鹯之逐。怀霜雪之简。敢裹足于岭路。思碎首于玉阶。伏愿 殿下体离明之照。恢至公之道。任理无情。付轻重于物。去邪勿疑。惬中外之望。速正党恶无君之罪。以为踰节干纪者戒。公议斯快。舆情乃慰。 宗杜幸甚。臣民幸甚。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劄
  
玉堂劄
伏以臣等俱以迂疏。过蒙 宠擢。官为学士。职在论思。未有秋毫裨益 朝政。私自惭负。措躬无所。然夙宵忧念。惟在 国事。昨因灾异。偶有所陈。 圣度如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4H 页
天。曲赐嘉纳。恕其狂僭。教以毕陈。 王言及此。观听一新。举国臣民。孰不洋洋焉动心。期以尽言于 冕旒之下乎。第以臣等言多未莹。愚有不䢖。但知告 君之辞。欲其婉顺。而不念 好察之听远迈虞舜。语及近倖之习。而泛言从中而出。未得一一具陈。以达 天听。臣等之罪至此而大矣。有怀悉陈。臣子职分。导之使言。宁复有隐。顷者金公谅之罪发于公论。既被台囚。辛宗述之劾出于台评。既令罢职。而自 上或命放释。或命推考。法者天下之公也。非人主所得以私者也。更化之初。万目改观。一政令之失。人将解体。臣等忧之。劄中所言。诚指此也。 殿下一念。未免为私意所累。故此后举措之见疑于外人者。亦非一事。宣惠设局。务蠲积弊。而内奴则复户犹存。川泽则 赐牌尚占。惟此数款事。恐未有以厌服人心也。历观古之人主。莫不端本慎始。励精图理。而临御既久。怠忽或继。始之能慎。犹惧罔终。初既不有。况期淑后。初服清明。有此秕政。臣等过虑。所不可已。伏愿 殿下廓至公之道。抑近倖之习。不使毫发私累留于应物之地。则号令之发。四方拭目。日月之更。人皆仰之。惟 殿下加意焉。
玉堂劄
伏以慈殿欲亲祭永慕殿。虽出至情。考诸礼经。既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4L 页
无可据。 朝廷之礼。以严为主。非径情直行之地。台谏方以是论执。时未断章。凡 国家之事。台谏方论则虽以人主之威。不得率意强行。乃亘古流来常例。而此政院之所以启禀也。即者伏见答政院之 教。特令酌定动驾时刻。亲祭当否。姑置不论。而凡台谏方论之事。可抑而为之。则末流之患。必至于台谏谓何。公议谓何。贻后日自用之渐。其弊未必不由于此举也。臣等窃忧焉。伏愿 殿下不但以承顺无违为孝。而思止乎礼义之为尽孝。还收时刻磨鍊之 教。以重台谏言事之体。不胜幸甚。
玉堂劄[第二劄]
殿下为 宗庙之主。不可主私亲之丧。其义截然矣。况此丧礼。是乃一国臣僚之所共讲定。非 殿下主张已见。径情直行之地。而 殿下既自信所见。故丧主不立。而有隐然自主之心。丧主不立。则其馀节目种种踰礼者。何可胜言。臣等虽万死。决不敢误 殿下以非礼。请以绫原君辅为丧主。且凡踰制等事。一一革罢。以重 宗统。不胜幸甚。
玉堂劄[第四劄]
伏以天下事有两件。是与非而已。以今日事而言。臣等所论。持重大宗。不可主私亲之丧者。是一国之公是也。轻 宗庙之重。必欲主私亲之丧者。实 殿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5H 页
之自以为是。而见非于公议者也。公议至严。非 殿下之所可自断。伏愿 勉抑至情。快从公论。
请还收谏官递差之 命劄
臣等闻国家治乱。在乎言路之通塞。至治之世。求谏如不及。设赏以待之。和颜以受之。犹患訑訑之有色。谔谔之未闻。于是置敢谏之诐。设告善之旌。尚恐其怠也。听箴诵于舆人。威不匡以墨刑。是致真气振而嘉言罔伏。君德光而王猷弥焕。衰乱之朝。恶闻直言。以谀佞为尽忠。谓抗直为暴恶。君臣自圣。上下相蒙。昏迷之甚。颠覆不悟。惟其兼听与独用。而遂致成德与败度。此岂非今日之所法戒乎。 殿下翕受之量。可以同符舜禹。而奈何茹纳之美。渐不如初。昨者谏院之启。扑直则有之矣。实无一毫慢侮之意。严辞以斥。诚似过矣。而遽令递差。不太甚乎。果能虚心察理。接言以道。则安知慢侮之语。不出于恭敬之心也。设令引谕之际。有伤于矫激。而以人君听言之道而言。不有愈于采葑菲而听刍荛耶。伤于迁怒之过。并其他启不 允。岂敢以 哀疚之中。或不及 谅察而然耶。雷霆之下。敢言为难。养之以锐气。借之以重权。惟恐媕婀成习。缄默苟容。何况忤逆之为嫌。甘辛之所忌。谁肯犯颜色触忌讳。以无负乎其职者乎。士习不竞。朝纲渐紊。无蹇谔匪躬之风。有委靡保身之计。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5L 页
此政今日之所大患。而 殿下不思所以培养之。而遽为之摧折者何哉。臣等恐自此庄士日远。謟人日进。虽有 国家之大安危大利害。终无有为殿下言者矣。伏愿 殿下法大舜察迩之明。师夏禹拜昌之美。纳忤 旨之言。斥逊志之佞。集众智以补治道。奖朴忠而无隐情。无吝于改过。速示以悔端。还收递差之 命。以奖敢言之士。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启辞
  
宪府避嫌启
伏以废人逃出之罪。今有两件议。若言其越狱之罪则讨之可也。参以议亲之法则赦之可也。宪府之请以义断者本未为失。而物议之处以不死者是亦一道。愚臣迂滞之见则于此二论之外。欲有所为 殿下献者。废人非他宗室之比也。正位春宫。储号亦定。今比之于公族之有罪者。而至欲按法请辟。臣未知其所犯果是难赦之罪也耶。三代忠厚。内睦九族而王业昌。后世猜疑。自戕骨肉而邦命促。凡所以伤天属失人心者。终始为一疑字所误。人主所为。须以三代为法。而后世处变之有未合理者不足言也。 圣德包容。与天同大。湛恩汪濊。草木为春。忧闷元元之意。敦睦亲亲之义。直与三代帝王而千载一揆。一国之人欢欣踊跃。莫不拭目于新化。今于嗣服之初。不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6H 页
幸值骨肉之变。其处之之道。或未尽善。则终恐为 圣德之累。及见 圣批。仁慈隐恻。不忍置于法。臣于此际。适居法司。思所以图报 洪恩者。宜无过将顺之美。先儒云亲亲之义。不可以有罪废。区区愿言之忱。只此数个字而已。目今 国家之事。无有大于此者乎。西酋南贼。交臂伺衅。左支右吾。溢目多忧。宜以脩君德慰人心。为祈天永命之本。明政刑保彊圉。为内修外攘之计。上下相规。日无暇给。庙堂之议未遑于此。惟以除去国中一匹夫为先务。是出于 朝廷防患之虑。而不知祸患之生政由此始也。往在废朝尚同恶异。欲使一世论议如出一口。论议苟同。非国家之福。逼之以苟同。虽有大利害大安危。谁肯为 国家言者。更化之后。绅緌缟缟。此等弊习。宜已痛洗。而今于此论。欲使之苟合。是非之性出于天。其可以人力而倒置之耶。先儒曰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一日不敢立乎其位。今臣既不得乎其官。实不可一日在职。请 命罢斥臣职。
司谏避嫌启
台谏为宸居堂陛。为人 主耳目。堂升峻正。耳目聪明。然后国势自尊。 主威自立。其任之重且大如是。须得轻官爵重名节者处之。然后 上可以犯雷霆之威。下可以振纲纪之颓。臣之慵懦。最出人下。待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6L 页
罪经幄已累月矣。而无责难陈善之益。有持禄容身之失。兢愧之积。遂成疢疾。方上乞免之牍。旋忝亚谏之任。物议之可畏。身疾之难强。是致稽谢 恩命。臣罪尤大。请 命递斥臣职。
合司启
家无二尊。服无二斩。绍承大统。所后为重。前代入继之君。有致隆于私亲者。于礼为舛。于宗法大小无所别。皆见非当时。取讥后世。 圣上于 宣庙为直孙。虽与傍亲入承者事体微不同。而若其小宗而为大宗。则其义明甚。有不可混者。昨承答李贵之 教。乃以今日 廷论不识事理。臣等非以 殿下比之于傍亲之为后也。但以小宗承大统。有压屈降服之义。而参之礼经。既无可㨿之文。则谨取为人后齐衰不杖期之礼以为定制。 圣上亦明知降杀之义当服期丧。则今日所争。特杖与不杖期一节耳。然而杖而服期。是父在为母之制。于礼无据。而今日礼官所定齐衰不杖期之制。实合于附列。真所谓七停八当。斩钉截铁之论也。乞 赐允从。以答天理。以协人情。
合司启
海泽之有鱼盐者。本以利于人耳。齐专其利而国之。盐筴归于禁榷。秦仍之而无改。汉召贤良。问民疾苦。始罢之。而犹纵诸藩无禁。先儒有讥之。诚以国家利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7H 页
源不在于民。则民生艰窘。非王者恤民之意也。然则鱼盐专利之害。不在多言。而前代得失。炳然可考也。至于免税一事。有害于经制尤大。当此国计日缩之时。附益于私门。而移其弊于民户。仁政所不可。况夫山林为广占之物。寺田为供佛之归。其不为厉禁。而求福田之利者。甚无谓矣。臣等连章请罢今已经时。而一向坚拒。以致舆情闷郁。不意尧舜之时反有汉唐之所不行者也。居其位一日则业乎官一日。臣等虽甚慵懦。不敢以 天听邈然而遽尔退去。请勿留难。亟 赐一俞。
合司启[第三启]
自古邦国财产之利。必出山泽。故传曰山海天地之藏也。后世采山煮海之利必归公上。先儒犹以专利权讥之。今之诸路山泽。悉属诸宫。 恩遍于戚畹。利归于垄断。终至于失人心而耗国用。其流之弊。必底于危乱。况柴场被诸宫广占。而刍采者不得近焉。寺田仍供佛免税。而归衰世之舍施。当此民穷既甚。弊极当变之日。因循乎谬例。牵制乎私恩。岂所以革旧鼎新。兴利除害之意也。 殿下试以此四者而虚心省之曰。此是公耶私耶。利耶害耶。果出于天理之公生民之利。则不恤廷论。断然行之。固无不可也。果出于徇一己之私。为生民之害。则何可但据谬例。坚拒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7L 页
公义之至此也。两司论启半年。而却将刳肝沥血之诚。但以不允二字而句断之。 国家设耳目之官。与人主争是非者。果安在哉。请勿留难。亟 赐一俞。
合司启[第四启]
今日民生膏血渴矣。尺布之用。何可滥伤。上年诏使所需。馀数尚多。当时之议。皆欲别贮一处。以为不时之用。而该曹不思缩节浮费。以纾穷民之苦。人言其处置之未尽者。非以该部为私用也。徒以所用非其所宜也。上年所费不过一万二千二百五十疋。则今年支待比上年甚约。将馀布一万二千疋。顾不可充今日马价差备价之用耶。臣等所谓不烦更敛。而无患于不赡者。非过论也。若其馀布不下二百同云者。但据其时所闻而言。非故欲虚张其数也。大概支待之需。派定每滥。而需用所馀。辄归冗费。且顷日山郡收布。台谏亦苦口争之。而终归于沮格。但以目前应办为急。而财力之诎。都不暇念。岂非以当事者之见。异于论事之人也。目见其由。心窃伤之。其所论列者。诚出于恤民隐忧 国计。为惩前毖后之张本也。今观该曹回 启。馀布所用之数。虽与臣等所 启多寡不同。而若其用之于不当用则直不百步耳。然而 启事不察之失则有之。臣何敢自是而苟冒言地也。请 命递斥臣职。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呈辞
  
谏院呈辞
犬马之年已近七十。衰病相因。供世无望。而 圣恩隆重。擢置迩列。持禄苟容。报称无效。兢愧日积。理合辞退。加以数日以来宿疢复作。头目眩晕。坐立欲仆。投药不应。对食辄呕。差复未涯。职任难旷。
执义再度呈辞
臣本以朽木之质。又当耆艾之年。今此疾病之发。由于伤败之馀。伏蒙 恩暇。虽得调理。而已痼之疾。无望速效。言责及书筵重地。不可久旷。臣本职及兼带侍讲院弼善。并以本差。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呈文
  
呈叶游击文
老爷方驻兵龙宫地。有长城隐然之势。将见动有成功。前无强敌矣。窃审近来贼情。自蔚山败衄之后。虽不敢肆为燔哨。而时或十数为群。乍出乍没。昼则敛迹登山。夜以鸣炮行劫。以致生民失业。农作愆时。不但此也。大丘府有军粮数千包。民人不守。不久将为赍盗之物。本道兵力羸脆。无计堤截。如得数百军兵。控扼其处。与地方总戎合势。以防往来逻寇。则兵不交而凶计自戢矣。伏乞老爷进驻星州大丘间一步之地。乘其垂翅之势。张我燎毛之威。一以镇定居民。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8L 页
不失农事。一以保守储粮。得济军食。一举而二利备矣。戎务方殷。不得驰诣号吁。代遣僚臣奉禀。不胜陨越之至。
呈方伯文(代州民作)
先贤立学制。水利居其一。岂非以岁有枯旱。所赖于灌溉。其功甚博也。窃瞷海平新堤之筑。实先贤讲水利之遗意。而然就本州事情而言。亦有彼此缓急之可言。本州为邑。当西北二水之冲。水驶而地下。堤防少缓。荡析有虞。其在平时。物力殷盛。役一境之民。岁岁增筑。庶奠烟火之居。免被鱼鳖之食。兵役以后。修补久废。稍有泛滥之患。常惧阽溺之及。迨此暇日。当谋增筑。其急一也。本州之东。有沃野千顷。号为州民饭碗。顷于乙巳岁为巨浸所啮。岁愈久而溃愈甚。失今不防。将尽为沙水之漾。州民命脉。从此无寄。其急二也。各处坡塘。或为倭寇所掘。或为泥沙所填。当崇夷而疏淤者何限。而至于官舍未尽建而使宾无所馆。乡校未重创而师生无所处。非谓其事之可缓而姑置之也。特以赋役烦剧。科敷催赵之不时。无暇于他役也。今乃为邻境之役。签起许多丁壮。百里二日之役。雇人赍送之费。大约亦几数百疋。杼柚其空。盖岁已罄。未知将何以苴补得免于后至之罚也。事类乎刮毛龟背。望切于沾波鲋涸。方伫宽大之条。而旋
苍石先生续集卷之三 第 649H 页
有劳动之举。相公之意。虽出于佚道使民。而此州之惑。实深于舍已耘人也。伏愿减远地移赴之役。治本州未完之事。大小诸举。次第而修。庶彼此之间。缓急得宜。而春畴耕稼。亦得以不失其时矣。以相公而视两邑。何异左右手。而今于筑堤之役。独不准请减之报。岂非于事情之紧且急者。特未及谅察而然也。兹不胜阖境齐闷之私。仰烦于宰物倚平之听。春泽旁流。无限于边畔。德星所舍。遍照于幽隐。惟令监采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