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杂著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H 页
书愚翁执礼帖序及与庠士书后
士之立于世。孰不以直道自期。而一朝临利害。鲜不为私意所夺。虽或勉强于一时之暂。而能一折再折而终不改其所守者。今古无几焉。愚翁初以一吏部郎。而捍群枉交搆之冲。几陷不测而不挫。当戊申之初朝政杂乱。人皆以全身远害为得计。而又复空臆而言。批鳞而无所悔。至于佞臣诋贤之日。势焰如灼。谁敢有撄其锋者。而直斥诐辞。阴护正道。隐然以障澜之功。寓之于一笔之头。譬如姜桂之性至死愈辣。至于与庠中士子书。论议正大。昭揭武侯心事。如青天白日。使今古处士辈横议。终为浮薄誇大之归。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此所辟之正。所养之直。庶几近之矣。任戌腊月。拙修子识。
偶书示儿辈
治心之法。以何为主。曰敬而已。心如奔驷。而敬则其衔舆也。心如泛舟。而敬则其篙楫也。慄慄如捧盘水。兢兢如对神明。寂然未发。则如水未波而知觉不昧。感而遂通。则如镜照物而酬应不差。凡于七情之发。随所在而中节矣。名为学问。而苟于此一着有所放过。既无填壑之功。宁免堕坑之悔。须从理欲之界。察其危微之分。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L 页
一刀两段之勇。然后无七颠八倒之患矣。
记异
进士徐尚男。府使克一之子也。克一居尚州。少有才名。所与游者皆乡之韵人也。及卒。葬于洛西之尼山。尚男庐于其侧。朝夕必哭于墓。墓前有大树。墠其下为就息之地。有童子姓朴者。年可十四五。从尚男学。一日梦至树下。见州人卢议政守慎,金司成冲,卢正麒,金玉果范,金进士彦健与克一会其处。命其亭曰观行。对坐酬唱。篇章堆积。克一以诗授童子。使之语尚男。童子素不解属文。读累遍始成诵。乃魇而觉。亟呼尚男。取烛书之。诗曰。观行亭中六仙会。真乐事。观行亭名留百祀。洛水之上可以立六仙社。洛水万古流不舍。青山之下数椽庐。孝子营。孝子几竭如在诚。孝子不避风与雨。日三来。号哭声中冥梦回。
禽色戒
余于郡斋。夜坐无眠。与基川人李荣立闲话。荣立语及其乡人事。可戒者有三。有李姓人者有鹰癖。其始卖牛马而输其债。终至于卖田宅卖臧获而不已。盖以病在膏之下肓之上。虽以此流离冻馁。无悔也。
有秦姓人者钟爱郡婢。产子而皆逃。官徵其逋债于嫡子孙。遂至于斥卖釜鼎。身亡家败而为人所笑。
有权姓人者奴事奇自献。得监役职。不知有羞耻事。尝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H 页
谒奇于江陵。回路至榆岭遇雪。瞥然之顷。雪深丈馀。望里五里许见有人家。无以为打透计。遂与从者度夜于林薄中。偶得一空荐以蔽身。仅免僵死。而马二匹则已毙矣。噫。世之迷霁潦失途辙。堕陷阱而死者踵相接。然则惟此权之跬步狼狈。固不足记。独畜鹰畜妓。实无教家子之易于流入。故书之以为后人之戒。庚午复月念日。书于真珠馆之灯下。
书睦性善,柳硕等疏后。
睦,柳二君。年少气锐。当求言之日。上章论事。娓娓数百言。其言伤于剀切。使当前代讳言之朝。事将有不可测者。而 圣批优奖。坚拒两司之论。乃曰。朝廷虽空。直士不可罪。此岂非君仁臣直之验也。人主能容之。而朝廷不能容。至以乘机倾轧而斥之。吁。此言何为而发于清朝士大夫之口耶。三复 圣批。为之再拜。且有慨于世道之迫促也。
示儿辈
人子之养其亲。贫富不同。其于口体之奉。虽有所不及。而要之遵古之训。不坠其传家之法。斯可谓之孝子也。君子之泽于物。穷达有异。其于惠利之推。虽有所不能。而要之体天之道。不忘其爱物之心。斯可谓之仁人也。凡人所作为。失于理虽一。而在常人则为过。在士夫则为恶。何者。常人无知而妄作。士夫有识而故犯。所以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L 页
过恶轻重之别。其可不慎。
起一朝之忿而有至于亡身。争一毫之利而有至于破产。诚可以惕念也。
人脊梁硬。须荷得几钧担子。脚力坚。须屹立千丈颓波。大着肚。可以贮许多经纶事业。高着眼。可以辨古今议。论是非。
书丙申和议后
宋之和于金。与我国丙申之事。绝不同。先王陵寝陷于虏。祖宗疆土陷于虏。万世雠怨不可忘。一时事力有足恃。而高宗为桧贼所卖。甘心屈膝。不能为恢复计。此所以得罪于春秋之大义也。 国家于倭寇。强弱之势。既不相侔。奉 皇朝之命。以跟随为名。欲缓其师。期以养其兵力。非倚和以自固。盖忍耻以复仇也。当时论者。至攻之以秦桧之误国。此足为媢嫉者之口实也。
里约告示文
朝廷以一介书生。置诸百里民人之上。非以专土疆督货赂而已也。盖将厚风俗纠淫邪。俾斯人兴于礼让。免于刑辟。同为可封之美。不底自暴之归耳。郡守视篆此邦。行二年矣。而于玆数者。曾所未遑者。岂非以邑刳于兵。人残于役。方不赡于救死。实无暇于治礼义也。即今边遽稍靖。民劳少休。孟子所谓以暇日申孝悌者。政惟其时。而第为治之道。必须信及于民。然后可以教之。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H 页
及于义。然后民知所劝。则表率之任。决非如吾愦愦之所可堪也。不知民之果能不畔于吾言耶否。呜呼。丹之称义乡。厥惟旧矣。以言于乡贤。则清风峻节有如禹祭酒焉。以言于吏治。则牖民成俗有如李文纯焉。虽年代既远。人亡教弛。而其仁贤之泽。犹有存者。不幸近岁以来。世乱政厖。醇源渐渴。漓风始煽。郡守每据案而坐。临莅吏。民愧无以追蹈前轨。挽回古俗。尝怵诸心而泚于颡矣。然既为一邑之长。则诱掖之责。固其所司。宁可以不勉也。于是欲取古人已行之成法。以为之教。则其平正简易。切于日用。宜莫尚于陈古灵谕俗一文。故遂誊其语。并采本注。而患夫闾巷凡民难于晓解。则逐条疏释。皆用方言。月朝会于公门或各里。通读一遍。非欲朝令而夕行也。只要因其性之固有。而为之品节之。讲之于身心。习之于耳目。修之以渐。久而駲致也。或谓兵革之馀。觌武成习。今而创行是事。无乃取讥于越雪。而无益于实效也。曰。不然。人之所以亲上而死长者非他。有礼义以维持之。孝悌以激劝之。苟无有以讲明于平日。则才临些少利害。有遗君而后亲者矣。是岂可以世乱而忽之哉。于是乎谕。
劝课小学家礼文(代权使相作)
小学,家礼二书。修身正家之法皆备。 国家敦尚教化。必以此等书。为劝课之本。每于举子赴省试之日。必讲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L 页
此两书。法非不美。而为举子者。视为文具。读得不透。祗为暂时应讲之资。顿无深究熟诵之实。买椟还珠。何与于实得。士习之不佳。礼教之不行。职此之由。诚可慨然。今欲就一境士子从四十岁以下。咸课学礼。小学则不惟习其句读。兼且探讨旨义。家礼则不惟讲论其文。亦必服行其事。严立科程。毋至悠泛。玩索之久。体验之切。行于身而为礼法之士。化于乡而兴孝悌之俗。岂不美哉。菽粟之喻。在古有言。皮体之诗。恶人无礼。深望尽心举行。
谕童蒙师长文
童蒙之学。以豫为先。物欲未萌。思虑未乱。如水未波。如鉴未尘。苟及此时。施其涵养之方。以发其向道入德之趣。则心志凝定。趣向端雅。耳目之所濡染。莫非嘉言。朝夕之所讲习。莫非善事。自非下品之资。必有上达之效矣。苟或教之不素。养之无具。从幼而骄惰。至长而凶狠。居家而无唯诺之节。在乡而无逊悌之美。因循旧习。坚不可破。终身不知自返。以卒就小人之归而无悔焉。此岂惟学者之罪哉。其父兄与任长民之责者。于是而无以文其过矣。太守玆蒙 误恩。上任之初。窃自惟念 圣朝所以起一介书生。畀以百里民社之寄者。固将使之宣教化而作人才。非徒责以簿书期会事而已。今欲敦请一乡隽望。以训蒙士。咸谓诸君可合教导之任。敢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H 页
以礼请。句当时事。若其举行节目。附见于左。深望着实举行。
告谕百姓文
太守素以庸拙。谬当郡寄。到任之后。无一念不在斯民。赋役或重。终夕不怡。民食或艰。对餐频蹙。政事之利病田里之休戚。朝夕访问。不敢暂忘。皎然此心。可质天日。想一境老少。庶有以谅此情耳。今有所怀。敢以布于尔百姓。尔百姓其听之无忽。官之与民。义同一家。疾痛痾痒。举切吾身。但期恩信周遍。岂欲刑罚残伤。芒刺误触。四体懔然。箠楚之痛。况非此比。昔卓茂为密令。视民如子。鲁恭宰中牟。不任刑威。循良之治。不言而化。礼让之教。非吾敢望。但念天地以生物为心。吏治以恤民为政。一毫忿疾非仁心。一毫惨刻非仁政。区区体念。实在于斯。常恐残忍之发于中而荼毒之及于民。不欲以私怒而示威。况可以小过而纠罪乎。惟愿尔百姓谅吾此意。非法之事勿妄作。非理之讼勿妄兴。科赋之输勿踰限。组练之期勿后至。凡可以撩官司之怒。受楚榜之罚者。一切不为。无相侵犯。则官庭无鞭扑之劳。闾里无愁叹之苦。岂不乐哉。岂不美哉。念尔等不知太守之心。轻犯有司之法。故敢此苦口谕之。谕之而不从。则按法用罚。所不容已也。闾里之人。不识文义。父老及约正。其以此意反覆解说。使穷巷之间无有不知者。
白云洞饮中告谕父老子弟文
子孝于亲。少恭于长。夫妇相敬。邻里相睦。勤俭以为家。谦巽以处乡。读书以为业。争财以为戒。心要平正。毋怀险谲。事必容忍。无启斗争。务攻己恶。耻言人过。相勉于善。毋陷于罪。若然。身有令名。乡称吉人。鬼神默佑。福禄自至。不然。凶狠为心。颇僻行己。利己而侵人。循私而背理。外见过于官府。内不保其家业。上辱父母。下累子孙。岂不痛哉。凡我同饮之人。各相训戒。以毋负慎斋建学之义。无隳仁乡礼让之化。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L 页
谕白云洞院长文
郡为改定院规。以来多士事。庠序之设。本为育才也。有群聚相长之益。而无此疆彼界之殊。虽以屯营之士。蕃夷之子。皆许入学。相观而善。此先王设学之义也。设科而教之不变。然后屏之。三代之所以无弃人。而亦不轻自弃也。如是。成周以降。学政不修。施之悖而求之拂。已未免学记之讥。而况于五季之衰乎。苏湖倡学之后。学政始新。 皇朝纪物。制度益恢。庠序俊选之规。以德行为先。德行难于考验。故考艺业而劝课之。所谓艺业。读书作文写字三者而已。凡此三者。一以中人以下为准。每日背书不过二百字。习字亦然。作文随其学力所至。不责人以所难能。施之不悖于正理。求之不拂于常情。优游之以岁月。约束之以规法。虽广谷大川。刚柔异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H 页
而化民成俗。贤愚无间。其立教之详备。待士之宽厚。岂非庠序之所取以为法乎。我 国学制。遵依中国。内而国学。外而横序。莫不敬业而乐群。亲师而取友。藏修于此。息游于此。多士之兴。其此之由。而独此白云。学式与他学不同。入学之人非解额入格。则虽茂才出萃。不许入门。设科而拒其来。教人者不尽才。是犹匠园而弃侏儒。医门而逐病夫。其可乎哉。法制之陋。难于经远。郡守寻院之初。固已疑其规制之太简。而谓其流来既久。不可猝改。近因朔讲。尝聚徒其处。诸生之应讲者只是入格数人。而其馀专不来会。牵制官令。间有来者。或至洞门外。逡巡不肯入。于戏。举世而甄陶之。无一人之不化。中年而考校之。无一日之或间。此实设庠序育英才。一道德同风俗之美意也。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试之以浮靡之文。诱之以利禄之途。求之古义。已为乖谬。况以科场一朝之选。而遽进退人。非有鸣鼓之恶。而不参负笈之列。绝人向慕之诚。沮人进取之路。法之不美。孰逾于此。狂狷之士。互乡之童。尚为圣门所容。负刍之七十。馆齐之窃屦。皆不见拒于曾,孟氏。今以一乡俊彦。而独为书院所不纳。其所争只是欠一张试券耳。品流一别。门户异途。既入者启矜高自满之心。未入者有攀高不及之羞。其规制之褊小。意思之浅促。已非三代设学规模也。欲望院中通议一乡斯文大人及诸士子。镌改学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L 页
远近士子。无论入格与否。皆许入学。若谓淑慝不可混。廪饩不可周。则取考陶,易诸书院规式选入。用圈点给食。定额数揭之屋壁。永久遵用。使鼓箧远游之人。无藩墙未窥之叹。则衿佩济济。弦诵洋洋。户外之屦常满。稷下之士益盛。其于渐摩切磋之际。岂无异效乎。道者万世无弊。其他制度。有随时损益者。三代学令。出于大圣人。而亦不无沿革之异。况此谬规。出于一时苟简。而本非可久规模。则岂可一泥于古而无所更定乎。愚见如是。佥意以为如何。
谕赴举士子文
窃惟本郡于岭中。素称多士。岂不以再经仁贤之化。既建书院以养之。又有锦溪之贤。遗风馀韵。至今犹存也。凡他为学之方。处事之要。诸君自能知之。今不须覶缕。而区区相爱之心。犹有所谕告者。诸君其肯听之否。即者秋试已迫。试以科场近日之弊而言之。士之赴举。未必皆忠厚谨饬。或以年少气锐而一朝就场屋。如勇敢之赴敌然。或因排摈同类。或因请改试题。轻启争端。煽动浮言。驯致喧哗。以犯邦宪者有之。夫四民之中。莫贵于士。而士之所守者。礼让为先。所谓礼让者。矜持以自重。恭逊以待人。忿𢜀以为戒。拱揖以相让之谓也。而玆前数件事。皆与此相反。此岂为士者之美习也。窃愿赴试之日。铭念此语。绳趋而尺步。勿以噭噪为尚。正容敛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H 页
躬。必以静重自持。毋敢逐众喧豗。以坏士习。且念凡为文词。必以义理为主。完养其精神。和平其志气。庶得心与理为一。笔与手相应。脉络通畅。精华烨然。非特文字有可观。其敦厚安徐之气象。足为多士之所耸观也。苟或不然。奔走顿撼。终日劳攘。气血交乱。心神已昏。濡毫缔思。笔路荒涩。静躁既殊。得失自分。今之以文字得名而往往不利者。未必不由于此。此岂非就试者之所宜戒也。埈之不敏。学力虽阙如。而尝于较艺之日。尚知以此自勉。今于士友之赴举不敢自隐。聊诵所闻。诸君其勖之。
通星州乡校书院文
事系斯文。无间彼此。苟有所见。不可相隐。玆将一管之窥。仰浼同人之听。惟佥尊察焉。伏闻贵州方起景行祠。而东冈金先生不得跻于啜食之列。生等窃惑焉。此老于郑先生。其道德高下。非后学所敢论。而并贯而居。同门而游。有问学以立其基。有履行以充其实。高文正论。既惊服一世。清名姱节。又辉映周行。作文谕太学而多士矜式。上章论党比而百辟动容。风流娴雅。卒不踰于绳尺之外。羁穷迁谪。终莫变其玉雪之操。伟然为当代标表。与寒冈并称为两先生。今于立祠之日。或有所予夺。则恐非尚论之当然。而于寒冈平日尊德友道之诚。无乃有所未安者乎。先辈典刑日邈。今而不言。凫乙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L 页
飞渐远。而人之仰高者。终莫卞其形影。敢此奉禀。如谓两贤地位截然。不可同享。则恐无以厌人心而默士口也。未知虚怀之见。以为如何。如得同蘋藻之祀。寓羹墙之慕。昭揭当时。足以定学者之趋向。表章㦤范。亦可见一邑之多贤也。伏惟盛亮。
谕乡校文
士子肄业。必以三馀为贵。其中冬月。乃是焚膏继晷深闭勤读之节。而前冬居接之日。适因府使遭惨祸。未尝一往校中叩击其勤慢。今未知所做之功几何。正月已抛去。前头两朔仍栖。以补前日不足之数如何。粮米二硕。赤豆五斗。灯油二斗。油墨十笏。薄附忱意。以为居接之资耳。本校学廪初非不瞻。而闻乡员之出粜者不即还纳。岁月既久。认为己物。公私之别。界限悬判。去留之际。毫发难紊也。向来挂欠。一一催理。科条之确。截铁相似。无至于如前消耗。官中亦于催籴之际。与本仓一样督纳。岁以为常。可也。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饮酒变貌。尤所忌也。闻校中乃于释采入齐之时。轰饮无节。本校所需不足。则私办以继之。于饮福则其呼呶失仪益甚。如此而望其交神明耶。又何望于受福禄耶。密阳乡校有此风。金佔毕先生移书以纠之。风俗至此。已非美事。至其甚者则或于空官时。乃以私忿而捉致府吏于校中。或悬之竿木。或灌以灰水。品官与官属。本不干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H 页
此等侵扰。非惟事理不可。观于圣人答辨惑之问。宜知所戒也。切望诸公自此而无循旧轨。惟懋新业。变朴野之习。为礼让之化。则老夫苦口奉告之言。庶不堕于空虚。而居官尸素之罪。亦得以少赎矣。于是乎谕。
告谕三事文
当职叨蒙 误恩。承摄郡事。深惟委寄之重。非但责以簿书之务而已。宣教化淑风俗乃其先务。则聚会乡之耆老。讲究读法故事。实有所不敢不勉者。但念正己之道有所未至。则喻民之言反归虚具。故今以二事自勉。而望于士民者有三事。何谓二事。曰。自奉以简也。听政以公也。何谓三事。曰孝友父兄也。和睦乡邻也。恪守条法也。士之立身。廉简为先。士而不廉。如蒙不洁。况当丧乱之馀。民生憔悴。何忍穷诛剥之政。速饕餐之谤。忘痛痒之切身。浚膏血以自奉也。居官为政。自有三尺可守。私意一动。未免或有低昂。殊不知是非有理。轻重有法。金石之典虽可挠。而雷霆之诛其不畏乎。当职于此二者。庶欲分别必审。不以利而害义。剖判必力。不以私而骪公也。尝有两句语题郡壁曰。竭精忱报 国恩。乃性本所固有。丧本心求外物。庶平生之决无。拙守心事。此其大槩也。圣人之教。以孝为本。而先王制刑。不悌居先。盖父子之亲。长幼之序。本于天性而叙于人伦。生育之恩。昊天罔极。喘息相通。气脉无间。今乃私妻子而不养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L 页
父母。争田宅而不念骨肉。甚至著色于赢锄。紾臂而夺食。言之至此。岂不痛哉。今仰同保之人。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如有孝友著闻。当行褒劝。有不率教。亦不轻恕也。乡遂之义。三代所重。出入相友。缓急相须。其恩义之切。亦人道大端。今人不知此义。邻里相视往往如路人。至因唇舌细故而结嫌怨。锥刀小利而起词诉。同井之义。本欲和协。有一于斯。皆非美事。今请乡里父老。曲加劝谕。讲乡里之好。兴敦厚之风。时节往来。讲信修睦。有些乖忤。委曲调和。或遇患难。相与救恤。苟反于此。终必有凶。切宜深念。永以为好也。本郡风俗素佳。少有公事干挠官司者。但因土地硗瘠。生理贫薄。科赋之输。不能以时。逋欠之积。色目浩穰。纵吏催趱。因缘作弊。如虎出柙。吞噬百端。牒诉纷然。剖决未详。上下之间。情意不通。转辗相竞。习俗寝薄。末流之归。诚难收杀。今请乡曲父老。常加诲谕。使之各安其止。各修其业。力农务本。奉公给私。无事酗饮。无感巫觋。无欺贫弱。无犯刑章。撙节浮费。务遵俭约。期于闾里安帖。愁叹不生。如有奸吏下乡。乞觅侵扰。各宜明白陈状。以俟根究。念太守识浅语俚。其于劝率之方。何敢覶缕。若其讲行节目。有退溪先生里约。今开具如右。前日白云告示。亦用镂榜遍告管下。有不识文义者。须以俗说相谕。庶几人皆向善。家各畏法。岂不乐哉。其中读书为儒者。其于去恶从善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H 页
之方。想讲之已熟。而然欲有所相勉者。古之为学。学为仁义也。外此而为学。则其去道甚远。而不可谓之士矣。今之士习不竞久矣。能轨道以趋。不骛于利者有几。此邦之士。安分循理。玆前所患。固无可虞。更愿佩服师说。益自激励。但务修身而不务荣身。但务求道而不务求利。向里着力。无慕乎外。则庶几此道不孤。士论可一矣。一介昧陋。忝管儒铎。新美士习。乃其所司。辄不自揆。敢述所忧。欲与同志者勉之。以副 圣朝养士敦化之意。诸君其听之毋忽。
后溪传
金公名范。字德容。号后溪。商山人也。 英庙朝名臣尚直之后。公生而颖异。稍长。刻意读书。乃于俗学举业之外。知有吾人用力处。饬身砥行。动法古人。文华逸发。擢进士第一。考官金慕斋极加奖赏。是后杜门求志。声誉蔼然。使命之出本路者。必造其庐而礼焉。其事亲。未明而起。盥栉问安。温清之礼。冬夏无愆。滫瀡之奉。晨夕必躬。一日甘旨告匮。鬻所乘以充。丧祭之仪。一遵家礼。牲俎之馀。虽一羽一鳞。无敢亵弃。友爱兄弟。出于至性。宅产臧获。割其所得以与之。爱君忧国之念。至老不衰。君丧则居外素食。以终卒哭。国忌茹蔬以为常。以此而一家之人皆知某日之为某陵 国忌。满腔皆恻隐之心。虫豸之微。不忍其死。人有患难极力以救之。接物一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L 页
忱意。非义之来。不相较。淹精书史。领其归趣考德问业之徒。远近坌集。皆随其资而劝课之。至今乡俗之美。皆馀波所及也。雅性冲澹。于世之荣利贵势。泊如也。尝以荐授教官不就。俄应经明行修之聘。与成大谷运,李一斋恒。同被召。 明庙下旨促来。玉堂上劄。论待贤以优礼。令勿拘日限上来。公上章言。臣本至微至贱。猥承 恩命。所可惜者名器也。不可轻者异数也。辞之甚确。 上又降旨敦谕。超授玉果县监。仍 命赐药物。且令本道赐食物。公不敢虚辱 上恩。僶勉就道。与曹徵君植。同入对。以完养一心。执德专久。为治道之本。缕缕累百言。语简而切。义理明白。 上皆嘉纳。公感不世之遇。不敢以高遁自居。欲于上任之后为决去计。力疾赴县。扫涤苛碎。务推惠泽。纾民束吏。宽不至弛。兴学宣化。本诸古规。数月之间。恩信洽著。未久。偶感疾不起。寿五十五。呜呼。公之学问之醇。孝弟之笃。其抱负之大。有足以继往垂后。而屏居林下。不得施其万一。然而种德之厚。贻谋之裕。其二子文学行谊之高。皆为当世之名儒伟士。使人称之曰。宜是父之有是子。天之所以福于善而昌其后者。于是而不爽矣。公之行实。可纪者多矣。自 上赐祭文有曰。予念为国。非贤罔理。乃命乃举。六条之备予求之切。幡然而来。昌言欲闻。讲幄斯开。皇王理乱。古今得失。为学之方。致治之术。酬酢从容。如响斯答。岂伊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H 页
枳棘。凤凰之栖。雪山(玉果号)轻重。尔去尔来。专而后咸。予倚方笃。云胡不整。天夺之速。倾翘之素。眷遇之暂。施不尽才。用有馀憾。呜呼。惟此奎璧之章。足以槩公之实迹矣。公所著凡四编。而其说心说学。多有发肯綮处。后之论公者将有徵于此。而皆不保于兵火云。
沙潭传
公讳弘敏。字任父。后溪金先生之子也。敏悟绝人。日记万言。少而闻诗礼之训于家庭。为学以求放心为要。日诵心经。虽在仕务急遽之时。念念不忘。其存诸心者。不以幽独而或肆。履诸身者不以细微而敢忽。家食之日。岭伯闻其贫乏不能养。遗布数十段。谢不受。尝在侨寓主守念其孤寂。遣名姝侍之。同处数月。而无所狎。其持身温雅而不随。耿介而不刻。其经席所对。每讲论古义。必傅之于时事。 宣祖皆嘉纳之且称其所学之博。癸未秋。上疏论党祸云。自古国家之患。常生于人主好恶之偏。请昭布公道。勿以爱憎而为喜怒。其言激切。为一时之所韪。卜别墅于华山之下。临沙潭结屋。扁以山泽堂。自号沙潭。尝和柳西厓诗曰。故人怜病拙。吾道付江湖。月静频闻䳽。春晴可钓鱼。其出尘之想。于此可见。自清州解绶而归。高卧潭上。为暮境优游之计。闻有海寇之乱。即倡率乡兵。义气所动。人心争奋。俄以内艰而罢。未久而公亦随陨。得年与后溪同。 赠官都承旨。公身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L 页
体细瘦。如不胜衣。至诚待物。和而有礼。无问识与不识皆知其为仁人君子也。一时称金学士心肝悬在额上。盖美其表里如一。无畦畛之设也。与其弟省克。同为玉堂官。经阁所蓄之书。游骛殆遍。燕居日相对论历代治道之得失。人物之邪正。上下数千载。瞭然如在目前。其见识之博。践履之笃。今复有此等人乎。呜呼。作德而获福者。人道之常也。纯善如若人。终未有纯嘏之报。年未至于寿。官未究其用。人之脩短通塞者有命。其所谓命者非天耶。天之福善佑吉者其常。而其未得福与佑者。独何欤。或天道之任其自然。而初无心于予夺耶。抑人所禀之有厚薄。而非天之所能为耶。抑天命之已定于有生之初。虽以鬼神而莫之要。圣贤不能与耶。上穹九万。未由阶冥冥而讼苍苍。今古之抱此恨而不得诉者何限。或云种德未食。其穫在后。公有二子而夭。今有孽子。其食报之望。或在是耶。是未可必也。然无道而有位有后者。命则厚矣。而其所未厚于德者多矣。公德行名声。生而无愧于心。殁而有称于后。何可以自外至者为其轻重哉。古语曰。德好命不好。颜原任穷夭。命好德不好。公侯同腐草。士之于此。顾自处何如耳。命之亨舛。何足道哉。愚伏尝谓公父子之德。可俎豆于社。此议若行则亦足以为善人之劝也。
郭安阴传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3H 页
丁酉八月。倭陷黄石山城。安阴县监郭䞭前咸阳郡守赵宗道死之。䞭素善宗道。宗道替官咸阳。寓居安阴。与䞭约同守城。有诗曰。巡远城中死亦荣。体察使李元翼。命金海府使白士霖协守。䞭守南门。士霖守北门至是倭贼来犯。士霖率所部先遁。子城空虚。倭贼登城。安阴官属告䞭曰。别将遁去。军卒尽散。县监当出。䞭诃之曰。事无可为。烧军器后当自尽。宗道寻士霖不得。仍到䞭所。遂同死。初。䞭二子履常,履厚。劝䞭出城。䞭曰。义不可出。汝等可将母以避。履常等执手语曰。父已必死。我等何忍偷生乎。俱死之。䞭女。士人柳文虎妻也。随夫出城文虎被掳。女曰。父死不殉。为夫在也。今已矣。亦自刭。䞭死于忠。履常,履厚死于孝。郭氏死于烈。闻者莫不叹息。事 闻。赠䞭兵曹参议。宗道司仆正。士霖令白衣从军。立功自效。寻 命拿鞫。既而释之。
杨烈妇传
烈妇杨氏。翊卫司副率金瓛之妻也。副率素多疾。杨日夜视汤药。至废寝食。副率不起疾。杨誓下从地下尽卖家赀以为丧需。示无生意。敛殡毕。密付家童。求毒草以吞之。死而复苏。又取小刀自刎。为家人所救。不得死。副率将窆之前夕。侍者困睡。防少弛。杨乘间引绳以自经。年三十七。遂与副率合葬于乌山之原。嗟夫世之忠臣烈女。临事变而激于义。固有视死如归者也。至于事定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3L 页
气衰之后。鲜不逡巡而退缩者。孰能于数月之后。愈久而不渝其志如烈妇者乎。 皇明弘治间。有高烈妇者缢死夫柩傍。事闻旌异。杨氏之死。事相类而其难尤甚。烈妇是安岳大族。而副率即沙潭先生弘敏之子也。法家教训。有以感发之欤。抑刚劲之性得于天而然欤。恐贞烈之行。久而湮泯。遂录其事。以俟立言者。
裴纯传
裴纯者。丰基郡良民也。为人恪实无伪。少时居礼安县。习闻退溪先生之行。心诚慕之。祭祀以时。待家人甚严。少有过差。辄加箠挞。平居。晨起具冠服。向北斗再拜毕。坐中堂受诸子之拜。冶以为业。器之窳而罅者。不罔人以求市。人有买者。为直之而廉其价。家养蜂。虑妄杀。采蜜之际。不至滥取。晚岁。移居礼基。闻退溪之丧。哀痛殊甚。铸铁为像。昕夕荐虔。茹素衣白。三年而行禫事。是日杀牛酿酒。礼致乡品官以飨。人感于忱意。无不乐赴。年七十四。遭宣宗大王丧。亦服三年行禫祭。人莫不嗟叹之。夫不杀虫。仁也。不罔人。信也。思贤人而铸像。笃于慕德也。念 国恩而制服。忠于报 君也。咫尺辰极。肃容而拜之。其所以敬在我之极。而无愧方寸。可知。呜呼。穷乡僻村。或有无学之人抱一节守一善。有足称述者多矣。至其离俗独立。不资学力。而其制行之高。暗合于理者则世不多有。可见君子之泽及人深。而秉彝好德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4H 页
之为不诬也。念其姓名无所凭藉。终湮泯而无传。斯表而出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序
  
兄弟急难图序
兄弟之亲。异形同气。死生苦乐。无适而不相须者。此实天理之自然。而自世教不行。民丧其良心。才临些少利害。便有物我之分。况望蹈大难冒白刃。相救于万死一生之际乎。求之往牒。遇贼争死。能尽其兄弟之恩者。但有姜肱,赵孝数人。而其在于今。有我伯氏焉。癸巳之春。余从伯氏。(名腆。字叔载。癸卯生员也。以荐授洗马。今弃官归。)在中牟钴鉧潭乡兵所。一日。有倭寇轶境至。余方病霍乱仆地。谓伯氏曰。吾病且死。兄可得脱。以血先祀。伯氏握手泣曰。古有争死。吾忍独生。遂负余上白华山。行数百步许。有一贼抽刃挺前。伯氏呼天曰。天若有知。我等无罪。又仰山而祝曰。愿白华山灵活我。仍释余。弯弓迎贼。喑呜奋骂。声气俱激。贼大叫而走。行数步许。贼露刃继至。伯氏又弯弓以向之。贼乃退去。既得脱于虎口。而余气厥神昏。奄奄不省事。伯氏掬取溲饮之。得快呕。火降心定。头痛亦始醒。逦迤上最高顶。山势截然。贼不复来矣。下视洞口。连络十里地。旗帜蔽空。白刃如林。余当初僵卧处。死者相枕藉。呜呼。伯氏以草土馀喘。当毁悴饥饿之日。能负弟上山。用羸惫为强健。履崎岖如康庄。卒能救弟于凶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4L 页
将逼之际。此非精神之所奋发。天地之所默祐。安能致是乎。吾然后知人之精神所运。无物不透。古之戈挥而日退。弩发而潮却。抚膺而陨霜。悲泣而颓城者。理无疑也。虽然。精神感发之妙。必由于志虑之专一。苟非平日所养笃实至到。则其所感。不行于至亲之间。尚何有于彻冥冥而动蠢蠢乎。伯氏清羸如削。言若不出口。至于义之所在。为之不择难易。如饥之必食。渴之必饮。有揽虎兕蹈河海确然不可夺之志。其素所树立固有大过人者。一朝遇事而发。非偶然也。念其端悫夷易之行。固已为当世所知。而屡登于荐剡。则践膴仕𡬾伟烈。当载之史册。不待撰述而后明。独当日摩星斗动山岳之节。尚湮没而未著。恐后人之无闻。故摹其事为图。名之曰兄弟急难。噫伯氏爱弟之心与赵氏同。而若其免死于贼者。其事与赵氏不同。又有所甚难者。赵氏哀祈而得免。伯氏奋骂而幸全。夫视刀枪不避。勇也。骂雠贼不屈。忠也。念骨肉之恩。而不负于颠沛之际。义也。一举而三善具。玆可书也。遂识其事如右。万历己酉孟秋日。通训大夫,行弘文馆校理,知制 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弟埈。谨书。
庆寿诗序
通政申令公享有八十之年。国家重高年耆德。特加嘉善。为同知中枢府事。盖异数也。其嗣子参判公湜,监司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5H 页
公渫。喜亲年之既寿。感殊 恩之隆渥。每于四时令序。设觞豆以会宾客。坐同枢堂上。称爵而寿之。坐客迭起相属。丝竹交轰。以娱悦同枢公。公亦乐其有子。无不尽其欢。适岁率以为常。搢绅先生咸为歌诗以咏其事。参判公编次成帙。属余和之。余惟同枢。贤大夫也。以清慎律己。续祖父之业。以诗书课子。遵圣贤之教。为郡则惠泽及物。居家则俭勤贻谋。不贤而能若是乎。恺弟君子。神必福之。宜其寿至耄颐。耳目聪明。使人望之若神仙中人。而又能使二公之贤。承训于家。振耀于世。视万石君父子。殆无让焉者也。诗曰。永锡难老。又曰。永锡尔类。非同枢之谓乎。嗟乎。父以慈教其子而义行焉。子以敬顺其亲而礼修焉。慈顺之心。礼义之则。泄泄融融。和气旁达。迩感远服。称道不客口。又必本之于世泽之淳深。归之于治教之敦厚。则其劝慈孝于世。彰 国家之化者。为无穷矣。夫爱其亲而欲其寿者。虽爱日之至愿。而得其寿而副其愿者。在天焉。不可必也。爱日之愿得于天者不易。而幸而得之。则必慕之。慕之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亦人情之所同欲。则余岂可以芜拙辞之。而无一语寓其赞喜之情乎。噫。事亲孝然后。忠可移于君。观于此而知二公之忠于君矣。昔人云。读其诗而知其人。后之观此诗者。其致思焉。
权太师内外孙宴集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5L 页
吉川君权公盼。出按岭南之数月。公务有暇。乃大修太师庙。祭毕而宴。公之弟舍人公盺。以奉使而来。公之胤正字公儆。以荣亲而来。同宗则司谏公春兰,庆州府尹公泰一。外孙则大丘府使金君允安,永川郡守吴君汝拨。下至支派之微。服属之远。远近毕至。揔三百馀人极欢。而余于花山之权。亦外裔。而时适在告。不与焉。后数日。相公巡到郡署。以宴集帖属埈曰。玆会甚盛。盍为序以揄扬之。余以前日之不得谡足观盛事。方歉然于心。今承相公之命。思所以附名于其间。荣亦大矣。有不可以固辞者。谨受而阅之。敦睦之风。诚蔼如也。乃作而为之说曰。呜呼。世之薄于宗族之义者久矣。此行苇之诗所以作也。子孙而无追远之诚。兄弟而有交瘉之患。况于缌功之疏乎。况于亲尽而至于涂人乎。公于是而独慨然以收宗族厚风俗为念。既设会以讲信。又列叙姓名于帖。以为每岁修睦之张本。观公之帖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矣。人之生也有父子兄弟之伦。有同姓异姓之属。必有恩而相亲。有礼而相接。有诚而相孚。然后人伦益厚。而不至于涣散。血脉虽逖。而不至于间隔。三代之治所以管摄人心者。皆用此道。而俗降民恌。古化不复。分肢体而二之。割门户而离之。往往有亲未绝而不相识。岂相公今日宴集之美意乎。二蔓同实。感于义也。百犬同牢。化于诚也。笃行所修。动植犹然。秉彝之性。视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6H 页
效尤速。伫见同席之人翕然归化。和顺之风。辑为休祥。世世锡类。无让于陈氏七百之盛。将震耀如九君。磊落如一斋。勋德如阳村。文章如吉昌。揭德振华相继而起。绵百世而不替也。呜呼。匹夫而化乡人者有矣。况提化权而振儒铎。风动之效。岂不由此其基乎。既为序。谂同坐之人。又以勉来者于无穷云耳。
柏潭先生文集序
乾坤清淑之气散于人。而为道德文章。然其秀气之钟。世不常有。渊乎有道者。著述无闻。藉甚声华者。轻佻有讥。然则文与道二者。岂不难于兼而有之乎。今观柏潭先生所著。其言蔼然。其庶乎德盛而文炳者乎。先生风骨玉屹。器度凝重。羁丱之年。华闻已播。及擢大科。搢绅相贺。至有三代人物之称。自是出入馆阁。容与清华。学术文望。冠冕一时。其道则既渊源洛建。其言则实黼黻王猷。焕然铲近世之陋。蔚乎成一家之言。非所禀之厚而养之深。岂其趯举高步之迥脱流俗乎。玉堂为正字。而论柄臣之专颛。湖西畀使节。而化偷俗于片言。其长国子。则随材善诱而士习丕变。其在吏部。则秉心如称而贤才汇征。然其难进之节。宦情如寄。筑室潭上。游泳物表。味六经之腧髓。掇百家之芳蕤。颐养性灵者皆道义之乐。发舒意趣者非尘埃之语。其诗格古而逸。其文体雅而健。可见其积之有源而出之不竭也。先生早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6L 页
文行而见赏于溪上。忠节之伟。又为西厓之所称述。古人云。不逢师涓。勿与审音。惟此数字题品。岂非先生之师涓乎。先生讳凤龄。字景瑞。自号圭峰。又号柏潭。先生殁。乡人俎豆于龙山。实先生平日所游赏之地也。山长诸公。收拾遗稿。属余为叙。噫。先生德行文章。有不待序而传者。而然而埈之所尝景行贤哲则实不下于李汉之慕韩子。其挂名文集之下。以自托于门下士者固其愿也。顾无笔力可形容其盛美。则遂吟晦庵诗曰。苍苍有心柏。落落无瑕玉。因先生之号而溯先生之风者。庶有感于斯语也。乙亥踏青日。孙婿苍石李埈。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记
  
屏山尊德祠复享记
屏山在西厓之上游不十里。苍壁围屏。澄渊蓄黛。地奥而旷。士宜所于学。先生爱之。且以丰岳书院在官道傍车马喧嚣之地。不合于藏修。以诗谕诸生。移卜于此。士人南延禄诸公实干其事。先生既殁。一府合谋。立祠于院之左。扁曰尊德。以寓羹墙之慕。安提督聃寿,金察访允思协力藻饰之。庙貌聿新。血食已久。既而乡议以为先生之学。得退溪之传。啜食尊道祠。礼也。于时金斯文允安语于乡曰。古之景行哲人。虽偶一径由。而犹尸而祝之。况此地实先生所眷焉而婆娑者。杖屦所住。草木含馨。一朝而撤其芗火。无乃不可乎。咸谓所重在合享。虽祠版当迁。而庙宇则勿折。以为他日更议之地。戊辰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7H 页
春。郑愚伏经世及埈在洛。金斯文奉祖荣祖将复祀之议来语之。答以邦人好德出于血诚。今欲复祀。只是奉安祠版而已。一府而二祠。故事可据。无所嫌也。问于张参判旅轩公。其见亦相符。遂复享如旧。翌年冬。山长申公之信郑公维藩请余识之。以余亦尝与知其事也。既辞不可得。则乃喟然叹曰。甚矣秉彝之好懿德也。诸公妥享之愿。终始惓惓如是。大学传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于是而益验矣。先生生而钟河岳之精。幼而受诗礼之训。学以庄敬为本。道以实得为贵。其符采粹然若冰壶。其德宇屹乎如泰山。此实当时鼓箧之士所亲炙而心醉者。综其要归。皆有所本。先生尝曰。学者志于道。而无真实之心刻苦之功。则气决而驷奔。情放而川溃。欲衔辔而堤防之。非敬不可也。先生之所以教人者。无不本于体验之切。故其得于心而行于身。立乎 朝而报乎 国者。皆从真实刻苦中出来。属时大乱。颛畀使节。终能收溃裂之势。建恢复之功。非所谓才与诚而相合。人与天而俱一者乎。即今梁木一摧。岁月屡徂。典刑渐远。吾道益孤。其在门下诸贤。形容其光霁气像。为私淑之徒瞻仰之地者。世自有其人。顾此浅识肤见。将何以摹高状明也。惟愿诸公常以先生所施之教而勖之于身。有践履之实而修其孝弟之行。无利欲之累而戕其仁义之性。且于群居游泳之际。见屏厓之落落。想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7L 页
先生所树之不拔。观川流之混混。悟先生道体之无息。玆可谓善学先生。而今之尊德复祠之意。至此而方为真实矣。若夫履君子之庭。而专科举之业。知荣身而忽于检身。知求利而昧于求道。曰儒者之学止于是而已。则先生之所以选高明之具。为息游之地者。徒为眺听之娱。而无果育之助。其可乎哉。余昔再过其地。至今江山秀色。炯然心目间。顾衰病闭缩。无复随衿佩之后。共蘋藻之荐。退而坐讲堂。仰溯当年沂水之气像。真自悼也。崇祯庚午暮春丁亥。通政大夫前工曹参议知制 教李埈。端拜谨识。
铣潭记
丹之以灵胜称于世者。惟两岩与两潭。而铣则不与焉。岂非以深浅之势异而显晦之理然也。余居是郡。行二年矣。簿书之暇。日自肆于山水间。既极讨其幽秘矣。而意犹有所不足。一日。自云岩沿涧东行数里许。两峡墙立。如丹粉之。望而乐之。倦不知止。若为物所引。抵一处得所谓铣潭者。草木蒙笼。历千年而无剪刜。诡石秀水。翳于荟郁之中。睨若污涂。余乃铲其芜去其覆。导其流之壅滞者。穷地之胜而止。于是潭之形势毕露。四隅亘石。旁围而中凹。其状如铣。故名焉。水自石上作环佩声。至铣口为悬瀑。激而注虚。直触潭底。团圆成沫。一一跳出。乍大乍小。累累然如明珠数百斛自空散落。有游鱼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8H 页
不知几百头。群聚其间不得上。随波明灭。锦鳞玉屑。殆不可辨。投之沙砾。帖然不惊。水流疋练许到两石相廞间。停膏蓄黛。莹若琉璃。深仅数仞。广可容小舟。其石之错列于潭上者。磷磷粲粲。如跪如伏。如槽如方池如小山。洼然嵚然。其怪不一。即中间稍宽平。如肆席设床。数十人可环坐饮食也。夹潭多老松。大馀十围。枝柯交翠。龙腾虬结。微风动花。香气扑鼻。傍有踯躅骈植。浸潭拂石。红紫烂然。每当春夏之交。幻岩洞为紫霞界。斯亦奇矣。余坐其中。凡珑玲之声。𡶑岩之貌。与夫草木鸟鱼之可以悦目娱心者。无不合奇会妙。悠然倏然以效其有。若有感于旷世之遭也。向之所谓名观游于世者。皆屈伏居后。莫敢有甲乙于玆潭者。余岂不以得神之秘为己之功也。遂作诗传于世。替作武陵水一片花耳。
凤栖亭记
客登凤栖亭。有问名亭意者。主人不答。客复进曰。毛虫三百。凤为之长。备五色之体。翔千仞之上。饥不妄。下游必择所。是以。虽神圣如黄帝。而有何敢与焉之叹。至治如成周。而有鸣鸟不闻之语。今子姿非九苞之异。位为百里之长。仁化未孚于颖川。文章不及于辛缮。而遽以凤栖名其亭。无乃外人有张京兆鹖雀之讥乎。曰。是乌知其所谓也。客不闻乎。凤鸟出于丹山。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是地也东有竹岭。南邻醴泉。丹山又其邑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8L 页
名。则岂非以古昔文明之世有凤鸟至之。故名之以其实也。过岐阳者。想凤凰之音。抚画图者。思驺虞之仁。今余之因地而寄兴。庶望其为瑞于斯世者。其曷能已。噫。凤之为灵。有道则见。非时不出。圣王既没。旷世未觌。此所以杜甫因台名而起感。胡鼎植碧梧而揭名者也。其诗曰。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又曰。高轩植此梧。万一幸而致。慨然千载怀。孰敢谓不智。就二公之诗而求之。则吾之名亭之意可见矣。既以语客。回书之屋壁。万历壬寅重阳后一日。记。
存爱院记
吾党有达官者。慈悲如菩萨。抱负皆经济。往在己亥秋。罢官家食。一日。谂于其友成士悦曰。吾人以血肉之躯。受寒暑之侵。病有四百之攻。药无一二之备。往往有非命而死。其不同于岩墙桎梏之归乎。今公以诗书之学。而通岐黄之术。公之心即古人祷灵祠之心也。其可视一体痛痒。而漠然不以槩诸心耶。今欲与同志略鸠药材。以须急用。若夫诊病投剂。公之事也。士悦以为宜。诸士友亦䜣然愿致力。于是乡药则募游手而采之。唐材则出米布以贸之。材料既备。不可无出纳之所。于是营库间以贮之。宾旅日集。不可无止泊之处。于是立堂宇以待之。卖药而受直。存本以取殖。仓储充牣。诸料皆办。有求辄应。获效如响。于是取程先生存心爱物语。名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9H 页
曰存爱院。盖人之与己。亲疏虽别。并生两间。均受一气则推满腔不忍之心。以活同胞。岂非其分内事乎。一命之士。其位虽微。其施虽不溥。而苟存爱物之心。则必有济物之功。此君子之所以为心。而扁额之所以取义也。爱者仁之施。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无非此爱之推也。爱之用岂不大矣乎。古之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其道以此也。维摩诘非有位者也。而犹能视民病为己病。况于吾儒乎。况于兼人己为一致者乎。今吾侪数人。皆心乎爱人者也。而据其局面规模。异日之所设施具矣。一朝用于时。固皆举而措之也。其存心爱物之效。岂止于一院而已也。但念事之兴废有时。心之勤怠无常。未知后之继此者亦能守而勿坠。以庶几乎设局之意耶。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然后。此局可废。然则后之君子岂不以诸公之心为心。而以为淑后之图乎。余时适縻郡印。不得与斯举。而见诸公用意之勤。综理之密。未尝不义其事而乐其成效。今因诸公之属。识其起事之由。且以勉来者于后日。而其施置之目则有院规在。此不书。达官谓谁。愚谷郑公经世也。记之者谁。拙修翁李埈也。
希庵记
客有造希庵者。言于主人曰。凡人之名所居。或以游燕。或以泉石。以至所嗜之尚。皆是也。公独以希自号。其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9L 页
云何。主人曰。吾尝见学由基之射者。蚤起而张鹄以逮夜。灯烛不足则空拳而挽诸座。如是者十年。卒为国手。又见有学伯牙之琴者。其勤若向之射者。卒为至艺。吾于是而有悟于心矣。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知者。其可勉而进也其犹是乎。遂取濂溪周先生贤希圣士希贤语。以自扁也。志吾同者无子若也。愿子之文吾庵也。使吾玩其辞而益求其义。则敢不拜赐。客乃作而语曰。有是哉。公之志道之诚。揭号之切也。人性皆善。而人品之殊。大槩有三。曰圣人也。贤人也。众人也。何以有三品之殊。曰形气之禀。有粹䮕之不同也。蔽交于前。性汨于中梏之不已。天理灭矣。苟能于是而惕然知反。乐善如贪。契理如函。慎言行于毫釐。积功业于黍累。则私可以去。初可以复。圣人事业。终可以驯致矣。圣人之学。大莫尚孔子。而孔子之道。不可径而入焉。则今之所愿学者。非孔门诸子乎。孔门诸子所业非一。有孝于父母者。有信于朋友者。有治民善者。有改过勇者。公尝遭忧。歠粥六期不衰。是慕孔门之善于居丧也。与朋友交。然诺无宿。是慕孔门之言而有信也。为吏则理民如保子。检身则闻非如获利。是慕子贱之为宰。仲由之闻过。可谓能善学也。然数子之学。各有浅深。其视颜子之好学。为有间矣。则公之希古之贤。益求其所未至者。其不在于颜氏乎。观公端居味道。一室萧然。则颜子之屡空晏如。殆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0H 页
几也。冲澹自守。不为利诱。则颜子之克去己私。殆庶几也。然公用力之深。而犹有所歉然者曰。吾性过刚。每当忿𢜀之发。有不得其中者云。然则公之所用力于颜氏者。其不在于不迁怒一事乎。怒之于七情。发之最易而制之甚难。苟不有以省念于几微之际。矫治于发动之时。则湍愈激而炽愈烈。气难御而志难持。怒于甲而迁于乙。忿于解而及于蟹。其流之害。有不可言矣。公于是而虑其偏而善救之。察其过而猛省之。当其未发。则常存此心。而不为血气所动。欲发之际。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既发之后。此心之体湛然虚净。如烈风雷雨之过太虚。将见一心作宰。七情皆和。功用之极。不止于惩忿而已。不迁怒而已。仁不违于三月。礼必克乎四非。贤可以至圣。圣可以合天。大学之正心。中庸之致中和。皆不外乎此矣。然希之之道。非践履纯实不能到。必须以精进之心。挝无退之鼓。以勇往之力。脂不息之车。以今准古。据旧鉴新。方能无负于希之之实矣。彼谓圣贤之道一蹴可到。以众人而骤语孔孟。以初学而高谈天道。不假修为。望其有成。此实摹规而画圆。拟矩而作方。其不归于自诬而不得罪于希庵主人者几希矣。客诚嘐嘐然慕古者也。闻主人之语。起思齐之心。遂书以遗之。且以自勖云。主人。尹姓名某字某。于客有齿德之尊。以丈事之者也。壬寅正月日。李埈。记。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0L 页
善山金乌城重修记
金乌有城。旧矣。在善山府治之南。延袤凡几里。粤自丽时。倚负险阻。多有御暴之功。观其前临洛水。左扼公山。形势天成。辅车相依。实岭徼之襟喉。 国家之关键也。万历乙巳冬。巡察使柳公永询按节南臬。甫下车。按地图选天险。集一道士民而谂之曰。民以守国。城以保民。城之不设。何以为国。岭南虽地广。控扼之处如金乌最要者有几。譬如人之一身。四肢百骸虽众。其护风寒。只数处耳。此而不守。将夷墉而启钥。户内而延敌其可乎。于是督率属邑。卜日兴工。不待龙见之期。不用龟标之验。伐石于岩。取材于山。睥睨连云。楼橹亘空。增卑以高。易毁以完。迎宾有堂。峙粮有仓。百堵俱作。一岁而成。城中有池。源浅而易枯。众忧之。一日。董事者(前虞侯郑邦俊分理城役。劳勚颇著。)履污涂。有空洞声。掘之有板。板尽而及井。水从地中奔放。意者古人虑经远。恐夫井之因淤而废。故有盖以掩之。发之于今日也。呜呼。据有形便。因守为战。以弱御强。以逸待劳。此固制胜之要。今古之所共赖也。夫藩篱而蔽虎豹。此野人鄙夫之所及知。曾谓有国者无其备乎。盛朝恬嬉百年。缓急罔恃。壬辰之失。已事可鉴。而或者以逡巡退北为中权。谓把断奔冲非上策。乃于丁酉之乱。复蹈前辙。崩城而走。赍盗以粮。驯致倭寇凭陵。悬师捣虚。谓之何哉。今公独于补牢之初。首以缮城池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1H 页
为念。规模则出于指画。基址则但仍其旧。其于春秋之城邢。大雅之城谢。同归褒美也无疑矣。余嘉其兴大作而有章程。于其求记也。不敢以文拙辞。庶嗣是者存此心而不隳。万历丁未三月日。李埈。记。
永春乡校重修记
县学旧在县北。地僻而倾侧。制狭而圮陋。莽为荒墟。士无所于业。高灵申侯来。环视太息。聚父老而告之曰。学校是风化之本。而今之荒僻如是。宜弦诵之声寂寥而无闻也。吾于是而无以展拓之。则非为 国育才之意。乃诹地于南川之上。群山拱挹。江水环抱。澄光秀色。欻然来几席。侯曰。是可以居学徒也。乃决意移建。属邑人朴鹏寿干其役。择日而始事。工善而才良。自殿而庑。自堂而斋。厨库门墙。由内达外。一时辉焕。风采立异。工告讫。命前训导具洛来请余记。呜呼。观于此而知夫公之为治矣。政修而有馀财。役钜而不病民。岂惟玆数事为可书也。舍闇郁而迁亢爽。是去下而就高也。化荆榛而为堂宇。是除恶而从善也。展拓其规模。而不使飘摇于风雨。玲珑其藻饰。而不使漫漶于垢氛。是犹厚其立德之基而无利欲之汨。盛其容貌之观而无鄙倍之设。自是而推之。君之作新多士。非复前日之陋。盖可知耳。永之为县。介在峡中。百许年来。文教旷绝。非山川之不灵。人性之不善耳。徒以吏于此者惟簿书为急。而不知师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1L 页
帅之职莫学政为先也。人才之出。不限疆域。夫以蜀郡僻陋。而一经贤吏之化。人物彬彬焉。矧此花源一片地。独不可以兴教化乎。天地之气其蓄也久。则其发也盛。孕灵淑出奇才。舆卫斯文。此实其会。而贤侯之来。适当此时。起废兴颓。咸尽其方。则此岂非邑人之福而吾道之幸也。侯名得滋。字益甫。以修洁之资。而辅之以庭训。故其为政能急先务。而他日所就。有未易限量者。惟此一役之兴。特其发轫耳。埈于永人之请。既不得辞。则姑序其大略以复之。万历纪元之甲寅四月日。兴阳后人李埈。记。
乡射堂重修记
堂以乡射名者。即礼之合乡射教饮酒之遗义也。事之尽礼乐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古圣王之治民也。必以是为重。立宾主。序老少。相接以尊让。而其所以为教。则必本于孝悌。由是而恭敬行。无暴乱之祸。贵贱明。有隆杀之辨。由亲而及于长。自家而达于国。孔子之所谓要道。孟子之所谓在迩是也。而三代之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皆用此道也。降及后世。礼废不讲。而其意则犹存。今之列邑皆建乡堂。而其名号之必取于此者。岂非爱礼存羊之意欤。尚之为乡。素称文献。既有乡正之设。又有乡约之行。其相与讲明而劝勉者。一以孝悌为本。是致乡遂之间蔚有美俗。少长之际凌节不见。奈何淳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2H 页
渴而醨风始煽。善俗亡而偷习渐滋。好恶易萌。是非无真。至以唇舌细故而失欢意。锥刀小利而起词诉。惇睦罕闻。乖戾相加。有欲正言而救之。反致忿气之形焉。忧世道者不能无思古之叹。盖有年矣。今年春。宋君彦明为乡正。行讲信礼于乡堂。三让以宾升。扬觯而告于埈曰。惟我上洛一邦。虽在岭中。而山川之秀。礼乐之习。代有耆德以淑诸人。薰陶濡染。易于为善。十年多难。虽运气暂否。而一变至鲁。将转移有术。即今乡堂鼎新。耆老咸集。此政湔旧习去偷风之一会也。子盍叙此堂废兴之由。仍下一转语。以为反薄回醇之助乎。余乃作而语曰。子之言及此。诚一乡之幸也。闾比之谊。周制所重。画沟井树枌榆。沿人情而设教。欲民风之归厚。于是而有乡大夫之职。导之以德行。而有不率之纠。今之乡正。即古乡大夫之职也。民彝天性。亘古不泯。而三物八刑。其具皆在。今欲行之。何待赘述。但请以平昔所慨然者。为今日座中诵言可乎。丧乱之馀。亲朋有几。晨星渐阔。触景成悲。是宜转乡邻之好。为骨肉之情。出入相友。缓急相须。各惇和协之风。勿启斗辨之衅。时节往来。爱有浃洽。吉凶庆吊。礼无欠缺。庶几人人循理。家家兴让。粲粲然有序。融融然相乐。则其于观感之际。岂少兴起之人。古所谓一人善射。百夫决拾。非虚语也。不然而宴集于玆。惟事号呶。论州府之政。讦朋友之过。任气而侵人。循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2L 页
私而背公。险狠为心。颇僻行己。败乡之厚俗。为天之弊民。则此实裘点之所斥。亦此堂之所不齿矣。堂故邑人韩知县顺所创。而劬躬董事。有镂榜挂壁。壬辰之乱。堂与榜俱灾。越十九年庚戍。韩侯之孙仲莹为乡正。因旧址而复立。百年文物荡然灰烬之馀。展拓间架。风采立异。使一乡之人为之改观。仲莹之于此堂。虽谓之肯搆。非过也。仲莹名琎。彦明名光国。皆以上舍提乡纪。有志于正乡俗者也。
乐志亭记
三峰之一支。北走而斗断于大江之滨。山之趾。旧有里社。壬辰之乱。厄于兵火。平日燕游之地。莽为荆榛。为行路所怆久矣。乙卯夏。余自基川汰来。卜居于汾曲。未几。申文叔,赵安仲亦相继解绶。一日。携里之耆旧。登眺遗墟。慨然叹曰。日月如逝水。人生如逆旅。尚汨没尘臼中。不思所以展拓旧社。为怡老之计。使云山烟水长有馀恨。岂不喟哉。乃谋重创。即相地旧址之西数十步许。建若干础。属宋彦明,王会甫干其事。不数月而斧钜圬镘并辍其用。遂相与燕饮于其中。举目而有悦心之物。开怀而有同志之友。酣觞赋诗。欣然有得。不知世间何乐可以易此。酒半。文叔诸公。言于埈曰。江山风月。本此地素有。而散漫无系。今玆一楹才落。而澄光秀色。欻然来几席。岂非地之显晦有时。而吾侪之来。适当此时。变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3H 页
莽为台亭。亦见物之修废无非数也。愿子之名而记之。使后人有考也。埈曰。士生于世。佐明时享太平。居有钟鼎之富。出有旌旄之拥。箫鼓铿然。珠翠满前。此得志于时者之乐也。今吾侪既老且连蹇。其于得志者之乐。固未有也。剩水佳山。时节往来。以钓以采。以游以嬉。以乐吾晚景。不亦可乎。于是采仲长统作论之意。名其亭曰乐志。呜呼。得志之乐者。固人之所共慕。而然蹈危机蹑祸阶。虽有乐于身。而不能无忧于心。达者于是而超然高蹈。有不肯以渔钓而换卿相者。则吾侪于彼之所谓乐者。即使幸而可得。犹有所掉头者矣。而况于穷达有定分。非可以力致乎。知轩冕之不可致而无慕乎外。以风月为自家物。随分占取。玉溆金屏。四时之景变化无穷。而厖眉华发坐卧相对。日与鱼鸟忘年于江湖之上。玆岂非所乐之大哉。尝闻观游之乐胜。则本实之意衰。是故。好乐贵于无荒。玩物戒于丧志。若一于娱乐而不返。则其不几于流连放旷之归乎。然则如之何而可。宴集于此。时复讲论经传。疏瀹其精神。玩颐其道义。溯洄求之。以寻夫当年风咏之趣。政吾辈之所共勉也。佥曰善。遂录其告于座者以为记。
归格祠记
君臣之义。首乎三纲。本于天理而根于人心。虽天命之去于国。而天理之在人心者。则如山川之流峙。未尝泯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3L 页
灭。臣子之职。但欲尽其在己者。而信大义于天下后世而已。天命之去与不去。不暇论也。丽氏之季。笼岩金先生讳澍。奉使上国。竣事而回。到鸭绿江。闻我 圣祖受命。丽社已屋。遂寄书与家人诀。终不还东土一步地。示不事二姓王也。其心烈烈。其气凛凛。有足以埒乌山而配嵩岳。玆岂非所守之正。所处之安。所欲之有甚于生也耶。惟此孤忠钜节。终未有泯没之理。自是而有文人义士相继而揄扬。虽事迹不载于汗简。而其风节已播于口碑。百世之下。固有所竦动人者。独枌榆之乡。无俎豆之所。为乡献诸公所窃叹。崇祯庚午岁。赵侯缵韩。知府事。慨然以修举缺典为先务。乃据乡人所申。立祠于月澜之上。请号于张旅轩。扁之以归格。盖以先生之骨。虽已埋于首阳。而其未死之灵。尚有以骑麒麟翳凤凰。时往来于故乡也。庙去公之遗址未数里。此实先生平日之所婆娑。而今为英灵陟降之地。非偶然也。庙前立讲堂数十础。为衿佩肄业之所。观其俯临龙渊。前对凤岫。清光秀色。欻然来几席上。岂非天作而地藏之。以有待于今日也。藐我乡后生。常景行馨风素矣。今年春。自汾曲过月澜。谒庙后。季升诸公属余识其事。呜呼。数百年幽光峻节。一朝而表著之。且建数亩儒宫于其下。使朝夕息游之徒。得以观感于斯。其所以植民彝风世教者为如何。而况荐蘋于祠下者。皆先生之苗裔。则仁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74H 页
之泽。百世不斩。玆皆可书也已。遂略识其起事颠末。欲激昂后人于无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