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杂著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2H 页
经筵手记
癸卯五月初六日。 经筵进讲易之晋昼日三接。讲至程传有以柔居君位。待下亲密语。臣埈曰。人君之德。莫贵于刚健。私欲之萌。非刚无以克。忿怒之发。非刚无以制。纪纲法度。非刚无以立。憸邪谀佞。非刚无以退。然则刚固人君之美德。而然于此言以柔居君位者。岂无所以乎。盖人君居崇高之位。操威福之柄。群臣畏惧。莫敢仰视。四方承奉。所欲必得。是以。凡常之君。易以骄肆。英明之主。自然满暇。蔑视臣下。疏遇忠良。此古今通患也。以前代帝王而言。唐之德宗非不英明。而然不能以柔道居君位。精察太过。猜忌忠贤。以致嘉言罔闻。上下疑阻。遂再见奔窜之乱。其言皆出于满暇自足。蔑视臣下也。窃覸 殿下聪明刚毅。迥出百王。俯视一世臣僚。常有不满之意。不能虚怀旷纳。咨访治道。考之古帝王好问好察之盛德。恐不如是也。况今大乱之馀。庶事草创。弊瘼未除。灾异层叠。群情壅郁。宜频接大臣。访以治务。或赐召对 卧内。遇之亲密。庶几上下交孚。情意不壅。今乃不然。晋接之筵。旷月不御。未尝讨论时务。条画庙谟。甚非昼日三接。以柔居君位。遇臣下亲密之意也。 上曰周易微妙难知。臣埈曰。尝观先儒之言曰。周易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2L 页
净精微。学者固难晓得。必先从事于易近之书。渐读圣经而圣学高明。周易进讲。虽不可废。然以今日之事而言。亦岂无先后缓急之可言乎。伏见唐之陆贽。当国家抢攘之际。进君之说。皆对病之药。所谓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非过言也。宋之真德秀。本以经济之才。补以义理之学。所撰大学衍义。自格致至齐家。存心出治之本。听言处事之要。莫不该备。此两书皆切于今日之务。昼夕之讲及燕居之中。乞省览此二书焉。知事李好闵,大司宪朴弘老,大司谏尹暾,都承旨李尚毅启辞毕。臣埈进言曰。左右所达之辞。莫非急时之务。然以目前最急者而言。则方今天灾地变。叠出于数月之间。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灾。亦未有已现而无应之变。天人之际。甚可畏也。若云某事失则某事应。此乃汉儒傅会之言。然成汤六责。大雨辄注。以此而言则人事失而天变应。必然之理也。成汤。大圣人也。以圣人而理天下。犹有六事之失。至于今日。岂无有以召灾异者乎。匹夫匹妇不得其死。尚有召水旱之变。况无罪而死于反逆之狱。其为冤枉如何。己丑之狱。冤死者甚多。而其中郑介清之死。最为冤痛云。其人事迹。臣未详知。然闻之于人。其弟大清闷其兄之无辜。对人言。哽噎如昨日事。声泪俱发。有时痛哭于其兄之墓。闻者莫不流涕。期以雪冤后开素。至今不食肉。人情久则必怠。若非深冤至痛积在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3H 页
五内。则岂能开十五年如一日乎。其人之冤。此而可知。罪恶至反逆而极。有反逆之名。而不得伸。则其冤尤极矣。乞速昭雪。以回天怒。以快人心。天之于人。形体虽殊。其心则一也。人之心顺则天地之气亦顺。 殿下惕然修省。励之于心。则可以交神明动天地。施之于事则可以慰民心消灾异矣。臣于此又有一说焉。众官和于上则万物和于下。尧之时九官相让。是以。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此和之至也。文武之时。济济多士。生此王国。十乱九人。同心同德。是以。祥麟至薮。此和之应也。幽,厉之际。说慝盈朝。翕翕訾訾。是以。日食地震。山崩水渴。史不绝书。终至于亡国。此朝廷不和之验也。顷者朝廷不和。君子道消。幸而大运有开。天启 宸衷。贤邪混淆虽不若向者之甚。然朝著不靖。亦岂无可念者乎。今之致灾之由。不可不察也。如以天之所以示警者。谓之出于或然。狃于寻常。不思所以消弭。则臣恐非常之变。不测之祸。迫在朝夕。虽有善者。亦不能为其后矣。
经筵手记
讲君奭第二大文。臣窃谓此文之义。以天命吉凶。由于召公之留不留。贤者之于国家。其所系甚重如是。成王以幼冲之主。当王室艰难之际。若不能委任周,召。何以致成周之太平。立八百年之根基乎。相臣之有关于国家如是。故曰治天下有本。君之谓也。治天下有要。相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3L 页
谓也。又曰。人主之职。在论相。 上曰。周公以圣人之德。兼叔父之亲。相成王致太平。宜不待乎召公。而顾于此留之恳恻。若是其至者何欤。臣曰。当破斧缺斨之时。群叔流言。虽以周公之德。不能安其位。苟非召公协力同寅。相与辅助。则周室之兴。未可知也。思王业之艰难。念辅相之无助。则周公之请。不得不尔也。召公之去固难决然也。 上曰。召公之请去。何以也。有可去之义乎。当是之时。大臣之义。有不可舍去者。今之大臣。亦有以引退为节。是何义也。臣曰。是时王室已安。成王已亲政则盛满思退。人情同然。大臣一身。系宗社安危。去就一节。有不可轻易者。然君臣之际。必须言听计用。诚意交孚。无一毫疑贰。然后方可谓之相遇。苟不如是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亦大臣之义也。大臣之职。上则燮理阴阳。寅亮天工。下则出纳人才。进贤退不肖。如孔明之于汉。崔祐甫之于唐。吕蒙正之于宋。皆能任出纳之责。我国大臣。于人才黜陟。漠然不相干涉。其所管。具是常程琐琐之事。此曾不如一吏曹郎。乌在其为大臣也。掌令李惺曰。 祖宗朝不以政权责大臣者。其意有在。臣曰。是不然。大臣匪人。初不当任用。既用之后。疑其有权。岂至诚委任以责成效之意乎。国家。重器也。人主恐重器之归于人。而终不任大臣焉。然至重之物。既不可常常把持。则心置之闲处。遂忘其重权之旁落于他人。此历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4H 页
古之通患也。愿 殿下勿以大臣之思退。为大臣之过。而必惕然自念曰。无乃待大臣之诚有不若商宗之待傅说。昭烈之待孔明乎。积至诚之心。廓至公之道。上下相得。如鱼之有水则士生斯世。身逢圣主。以展布其志。是其愿也。何必以决去为高节乎。 上谓吏判李尚毅曰。铨曹慎用人。以破朋党。臣进曰。朋党之弊。岂吏曹所能去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善人与善人为朋。所与相济者公与是也。恶人与恶人为朋。所与相济者私与非也。唐虞之际有朋党。而尧舜之明。能进君子之真朋也。汉宋之际有朋党。而汉宋之君。用小人之伪朋也。然则今日之破朋党。其不在于人君之公与明乎。不以公明为进退善恶之本。而徒以一时权力。欲去其偏重之弊。则譬如欲平舟势而移左而置右。其为偏重则一也。然则今日之破朋党。其不在于尽公明之道。为取舍之本乎。公与明。非他。在乎务圣学而已。帝王资质。莫不有过人者。然若无学问之功。则纷华波荡之中。物欲侵蚀之患。万倍于常人。古之圣主。自为赤子。其教已行。入小学而有小学之功。入大学而有大学之功。凡所以涵养其本性。开导其知识者。无所不至。及其内外凝定。思虑通明之后。则轻重取舍。自定于心。赏善罚恶。各当于理。虽有奸言邪说。不得以乱其心术。此所以三代盛际。用舍之明。后世莫及也。降及后世。教化不明。辅导之方。全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4L 页
不举。既不能正心修身以为出治之本。则一日万几。茫然不知所以御之之方。尚何以明善恶之归。识取舍之方。此所以君子常退而小人常进。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也。岂不甚可虑乎。伏 愿殿下勤学问而尽公明之道。若其所以为学问之要。则备在尚书一部经。尧舜之精一相传。禹汤文武之兢兢业业。不敢荒宁。无非学问之方也。且臣窃观 世祖大王作训辞一篇。以授 睿宗大王。且 明庙朝。命儒臣周世鹏撰心图以进。可见 祖宗朝教养之方亦无不备。伏愿置此二书于座右。时加留览则其于治道。不为无裨。且 王世子学问渐就。亦命极择儒臣可合于辅养者为僚属。使之相与薰陶以养其德性。且令抄出古今训戒之辞可合于辅养者。书揭屋壁。使之濡染于耳目则为益大矣。臣于顷日。区区爱君之忱。不揆言辞鄙俚。缀进十箴。未知 尝赐睿览否。 玉音曰。常置之于座省览耳。 世子辅养事。尔讲官等勉之。予尝于在东宫时得。见 世祖大王训辞。是册今在玉堂耶。周世鹏是何如人。臣曰。此人学识该博。官至参判。而为直提学时。奉 教撰进心图耳。
书筵会讲手记(庚戌)
王世子行书筵讲礼。师李德馨,傅李恒福,贰师郑昌衍,左宾客朴弘老,左副宾客郑协,右副宾客柳希奋,兼辅德李廷馦,辅德尹让,兼辅德尹孝先,兼辅德李好信,弼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5H 页
善宋英耇,兼弼善金尚宪,闵德男,李惺,兼文学苏光震,文学朴汝梁,兼文学李埈,任章,兼司书徐景雨,兼说书李景稷,李圣求,说书尹知敬入侍。讲大学自物格而后知至(止)举此而措之耳。讲毕。德馨曰。云云。埈曰。所谓物。非但指事物而言也。亦指人身而言也。人之为生。莫不各有所赋之理。格物云者。所以穷其为人之理也。内而有仁义礼智之性。外而有手足耳目之形。自伦理而言。则有君臣父子兄弟之伦。常人徒有躯壳。而不知此理之赋于天。故必格之而后。可以知其理之在本分内矣。然知之不精则行之无力。必透得其理。如饥之当食。渴之当饮。然后可谓知之无不尽矣。此书之旨。以知行为用力之地。而知行必以敬为主矣。
书筵手记(庚戌)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臣按。老老下老字。言父母也。上老字。指孝奉等事而言也。孝奉等事。备在孝经。 世子既读是经。孝奉之事。不待臣赘陈而知之矣。 世子既行冠礼。成人之事。可责之身上。问安视膳等事。有不如文王之事王季。则不可谓老老之尽其道也。且臣仰视 玉色。多有困倦之容。近日天气甚热。加以有谒 庙劳动之举。未知困倦之候由此而致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深宫安佚。少有劳动。则困倦之发。其理然也。从事于礼。则箸骸坚固。志虑凝定。可免因劳困倦之患。未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5L 页
常时于视膳等事。逐日服劳。未尝暂辍耶。且春夏晏起。则热气乘人。多致昏倦。养生家春夏忌晏起。以此也。欲望盥漱栉縰等事。常须趁早如何。正心为大学之纲领。而正心之耍。在于庄敬。能庄敬则非僻怠惰。不得以来干。臣不必以养生家说上达。然此言亦有理。故敢达。且考五礼仪。 王世子无宫中乘轿节目。弼善导出至阙门外。始得乘辇。乱后草创。未及考礼。礼官谬启。始乃乘轿。此非礼文本意。岂非未安乎。君子于其所不当处。不敢须臾处。不安故也。臣愚欲望 下问于师傅及宫僚。议其合礼与否。如其非礼。速为改之。此不惟事理当然。前所谓从事于礼。可以固人箸骸者。亦在此矣。臣之所言。自常情而言则减去仪物。请以步趋。诚若有罪矣。然君子爱人以德。不敢不达。以为爱人姑息之归。
经筵手记(甲子四月三十日昼讲)
进讲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臣埈曰。敬字之义。见于圣经多矣。易曰。敬以直内。礼曰。毋不敬。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书曰。严公寅畏。又曰。钦崇天道。至子思而其意尤备。曰戒慎恐惧。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凡为学皆以敬为主。而在人君则尤当惕然加意。存养此心。非敬不可。而然其维持此敬之力。则须有赖于亲君子。但念亲近君子。古今所难。人君有六难。君子难近。小人难退也。须任之勿贰。不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6H 页
以谗言间之。然后庶有用贤之效。而钦崇天道之实。亦在其中矣。 圣心恬虚。无怠欲之乘。臣知 殿下之用功于敬字者诚有力矣。昨答谏院之 教有曰。应天以实。不以文。尔等不以谠言陈之。而乃举祈祷末节。为弭灾之术耶。臣知 殿下之已尽心于钦崇天道也。 殿下欲闻谠言如许。而在廷之臣。未有以直言进者。是诚臣下之罪也。讲讫将罢出。中官宣言李埈进前。 上曰。时事有可言欤。曰臣所谓未有以直言进者。直临文率尔而发耳。未信而言。圣人所戒。臣虽有欲言。用此不敢发。今蒙导之使言。咫尺 天颜。宁有含糊不吐者乎。臣请言之。仁城珙之出于逆口。非一再。人臣处嫌逼之地。自后世而言。固未有保全之路矣。然 殿下至仁如天。欲全骨肉。是诚三代帝王事也。人臣引君以三代为法。秦,隋以下。不足言也。书曰。以亲九族。曰。惇叙九族。曰。立爱惟亲。周家忠厚。内睦九族。今考诸行苇常棣之诗。可见矣。今于罪状未著之前。遽为猜防之计。如入置宫中之计。以臣所见。未见其可也。传曰。亲亲而仁民。亲亲之道既坏于始。则何望仁民之善于后乎。帝王御物之道。得失有二。诚与疑而已。布至诚之道则化携贰为䜣合。有疑忌之心则用亲戚为雠敌。汉高豁达大度。人皆输心。项羽疑降卒复叛而尽坑之。秦始皇威虐雄猜而荆轲逞阴计。汉光武不修边幅而士皆乐附。四君防患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6L 页
道疏密悬殊。而毕竟两汉兴而秦项败。可见兴败之不由于防虞也明矣。废朝因疑忌而害宗室多矣。而 宗社旧物。终归于应天顺人之 真主。 殿下圣德神功。参天配地。上自朝廷。下至僻壤。莫不仰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虽跋扈如逆适。强梁如明琏。罪既通天。祸不旋踵。诚以神器之重。非臣子所得潜窃。而叛逆之贼。实人鬼所其诛也。何况逆家馀孽。已尽屏黜。宁有包藏祸心。相与煽乱者乎。大槩推诚则人亦诚于我。疑阻则人亦阻于我。凡人之情。穷则思乱。求以弭变而适以生变。恐非计之得也。古之明王。虚心坦怀。无猜防之劳而反侧自安。汉帝烧通书数千章。宋祖微行愈数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至以黄袱封缄赐吴越王。其不设禁防如是。而当时未闻有逆节之萌。帝王大度。须以此为心。庶免于役智任私之归矣。天下之祸变无穷。岂可以计虑而周防之也。 上曰。尔言甚是。子以此意已言耳。臣曰。论议之有异同。不可以人力而倒置之也。论事虽迂切不同。而其心则同于为国。必须虚怀旷纳。使之尽言。然后言路无壅。而祸阶不作。今尚同而恶异。岂盛世事也。上曰。郑经世劄子有曰。论议不必苟同。其言是也。以所见言之可也。不必雷同也。臣曰。玉堂之不为上劄。非但郑经世主张。臣亦与有力焉。经世于此论。非欲立异也。其心以为若虑其难保终始善处则固善矣。而但恐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7H 页
置阙中之后。或有难处事变。则恐无以淑其后。而未免为盛德之累。遂不果雷同。而终为李贵之所深攻。此岂古之相臣广忠集众之意乎。 上曰。李贵之言。不择而发。何可较也。 又曰。副提学近不入经筵。何也。臣曰。士之名节大矣。士生于世。莫甚羞于辱名。今无事而得奸人之名。宁欲强颜清朝乎。经世一生读书。有识见有践履。感不世之遇。言无不尽。谓之迂阔则或有之矣。奸诈之名。甚不着题也。 上曰。忠诈之分何如。而乃如许慢侮也。李贵之事。可罪之也。臣曰。同寅协恭。济济相让。古之道也。比肩事主。工师相规则有之矣。至此骂詈则前所无闻也。吴允谦曰。近日国事多虞。所特者朝论无乖耳。今不幸有此暌违。却恐从此朝著不靖。夙夜忧念。愿自 上镇定之。 上曰。李贵事非矣。君臣之间犹相敬。况同僚如此䝱之耶。忠诈之言。尤极率尔。或称不忠。或称诈臣。甚为非矣。臣曰。公议者天理也。熙宁之际。或以为新法不可行。绍兴之际。或以为和议不可行。虽以一时诸人气力。终不能沮遏。 上曰。一时虽沮遏。国随以危矣。臣曰。天意如此。何不严斥其论。而顷日 圣批似过于宛转矣。且答经世劄曰。玉堂守经云。以玉堂之论。为守经。则李贵之论。中于权耶。权之为言。权其轻重。而使之得乎中也。今以两论。谓之一是一非则可矣。以臣愚而言。恐未可谓之权也。此论为时所讳。而臣独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7L 页
尽底蕴。其自为谋则疏矣。而为国虑则不无所见矣。
  附 圣批
 答谏院曰。李埈。经幄之臣也。欲置君于无过之地。不避人言。吐尽所怀。可谓尽其职者也。任自为之说。欲辨群疑而发。非必谓如是。以言获罪。实非美事。更勿烦渎。勋臣一出言。人莫敢矫其非。则非国家之福。尔等勿学李贵攻击异己之论也。
 答谏院曰。不允。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说。古人之美谈也。岂偶然之言哉。人君徒怀猜疑之心。妄杀无辜之人。因以宗戚不保。人心不服。终至于丧国而后已。岂不痛哉。此言之本意。必是有则诛之。无则勿疑。使无辜之人得免撗罹之患也。李埈之言。非谓束手待天。亦此意也。不可以言语小失。罪之。使士言逊。更勿渎扰。
经筵手记(甲子十一月)
副提学崔鸣吉曰。 祖宗法制。久而弊生。须有所更变。国事可为。方今 圣明在上。励精图治。而百事不理。渐就弛紊。今日之事。可谓有体而无用也。领 经筵申钦曰。此言是也。夫亘古不可变者。三纲五常也。其馀法度。有随时而变者。臣曰。 祖宗立法定制非不尽美。至于后世。多至废坠。今之当勉者。修举而已。治国譬如居室。非大坏。不更造也。国家于乱政之馀。宁免于居室风雨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8H 页
之漏也。今欲更造。须得良匠美村。可更造。未知今有其具耶。今者兵额多阙。田制不均。今之所当经纪者莫此为急。而但念民生既悴。不可猝举大役以扰之。凡做事。以人才为本。内外之官。各择贤才。委任责成。虽无奇效近功猝然改观。行之以渐。自当月异而岁不同。若患其治效之迟。而骤加更张。则譬如人之有病积聚于中。服峻剂以下之。虽快于一时。而其有伤于元气多矣。若误服毒药。不止于伤元气耶。不如用和平之药。虽得力迟而补元气之为善也。汉承秦弊。岂无可改之政。而曹参承萧何约束。无所变更。天下晏然。崔鸣吉曰。此则萧何既已立法。曹参但遵而勿失而已。承旨李曰。萧何虽立法。而大抵皆袭秦故耳。臣曰。汉高入关。约法三章而已。未闻有所变更也。岂惟汉哉。武王革商。政由旧。然则虽周亦用商政也。曹参之治汉。本于盖公之言。始参为齐相。求所以安集百姓。召长老诸儒百数问其道。人人殊未知所定。闻有盖公者善治黄老。礼而问之。得闻治道贵清净之说。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治齐者而治汉。民用宁谧。汉文躬行玄默。无所变更。而治道之盛。后世莫及。景帝更易法令。卒致祸乱。古之英睿之君。勇于立事。其终未有无悔者。 上曰。 祖宗之法。不可改也。
家兄行迹
家兄孝友出于天性。奉养父母。竭其心力。父母病。昼夜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8L 页
侍侧。炼药调膳尽其节。适壬辰岁罹棘。流离奔窜之际。执丧过制。几不保。再期之内。未尝一近房帏。笃行苦节。可质之神明。有妹患梅核肿。医云傅蟾酥则易溃蟾酥绝稀贵。乃手自刻剔。过数百头始得之。又云斑㹨消肿毒。乃于炎天暑日。网采勤劬。无几微厌倦之色。戊子岁。弟埈染疠疫。父母谕令出避。辞曰。兄弟有手足相捍之亲。何可舍弟而独避乎。弟之疾。终赖以救。而兄亦无恙。甲午岁。埈又遘疠。在傍扶护如前日。癸巳春。在中牟阵中。斥候报倭寇大至。时埈患霍乱仆地。谓兄曰。兄弟决难两全。兄可得脱也。曰古有争死。义难独生。负弟上白华山。二贼抽刃突前。兄弯弓以却之。仰天祝曰。天若有知。我则无罪。因掬取小便饮弟。得吐泻而愈。兄时方持服。以柴毁馀喘。负弟登峻岭。二贼将逼遽退。玆二者非天佑至诚耶。常时抚养寡弟。如保婴儿。念念不忘。书示治心制事摄生调疾之方。血诚炳然。缕缕盈箧矣。有疾则药必亲剂。衣必手覆。饮食必亲授匕箸。爱育诸侄。一如已出。诸侄常呼为爷。昵爱之逾于其亲。为人未尝以虚伪之念萌于心。苟且之事行于身。鄙俚之言发于口。义利之分。一刀两段。硬着脊梁。贲,育不能夺。诚一生快活人也。然性简而直。不能容人之过。人之不悦者亦多。
 寡弟免死于疫疠兵刃之中。保有今日。皆吾兄护持之力也。今抱病京口。睽阔已多。客窗风雨。不堪相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9H 页
之情。且念兄之操履如是。而世之人知之者少。吾若一朝陨先朝露。恐纯德懿行湮泯而不传。遂书其大略。以示子侄辈。戊申六月日。在直庐书。
题伯氏书后
庄周以形骸为逆旅。其见似高矣。而将人伦物理为虚假。此实吾道之蟊贼也。今之一种崇饮之弊。其害尤有甚于此者。伯氏书中所谓玩弄其父兄。侵侮其长老云者。实切中其病。甚者乘气而骂坐。至相仇怨。古所谓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者是也。至于以学校礼让之地。而士习之惰慢无知识如是。虽以一乡大老之言。而不可救药。俗习滔滔。非一苇可抗。然数行格语。激切如是。待得他日还乡。欲将此书大读于众坐之中。惟此一才胶。尚可以救千尺之浑耶。
  附寄苍石弟书
 酒之为害。易溺难救。丧失其德性。隳废其职事。古今倾败。恒由于斯。顾其相染之弊有一二。负才不羁之人。相与倡率同类。群酗于酒。自许以高致。惟彼轻俊无识之辈。争歆艳而趋附之。不自知其自放于礼法绳检之外。甚至于玩弄其父兄。侮辱其长老。此在嵇,阮旷达有不可。而况于其下者乎。善伯到其兄之衙。一饮烧酒辄数十升。醉必呼兄字而嘲戏之。为其兄者。未尝严呵。而日相酬酢。其不近于相戕乎。毕竟肠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9L 页
销胃烂。卒倒于逆旅。此同于压溺而死。无可吊也。近有乡中年少之游于洛者。与酒徒五六人。拍肩执袂。其恣睢之甚。渐不可长。而且有群居乡校者。脱冠露发。日以为常。此亦高阳馀习之亦染也。愚伏病卧。无复弹压之人。吾虽恨之。人微言轻。无以救之。咄咄奈何。
书伯氏书后
壬申冬。余左洛。伯氏书薜敬轩箴及朱先生语于书尾。勉之以庄重沈密之意。恐其书本。易于散失。遂誊一件于此。以识佩服勿失之意。复月长至之前夕。弟埈书于终南客馆之灯下。
  
附书谨言箴后寄苍石弟
 先贤所以用力于谨言者如是之严。其在后学。造次颠沛。何可少忽也。况今入朝应接之际。人情难测。尤宜谨饬。无至于有悔也。
 朱先生与人书有曰。所示佳篇。句法高简。亦非世俗所及。然愤世太过。恐非逊言之道。千万谨之云。窃念君或于遣怀之作。误及伤时之语。或得以为射者之的也。幸体念先师之训。谨于词语。以安晚节也。
偶书示儿辈
截趾适屦。岂不愚也。剖身藏珠。又其甚者。此胡之惑。谁不冷嗤。嗟今之人。其惑似之。目眩妍姿。口悦厚味。羽苞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0H 页
火蓄。蚁穴河溃。何况宦海。几尺其浑。前车既覆。后人益昏。达观炳几。急流勇退。我告昧者。知止不殆。
示儿辈
为学之方。自有圣贤谟训。丁宁开示不啻提耳而面命之。所谓为学之方。非主敬与致知乎。主敬者。存心之要。致知者。进学之事。二者交相发。智益明而守益固。日累月积。方有归宿处矣。所谓主敬者。非整齐严肃之谓乎。内则一思虑。无非僻之干。外以正容貌。无怠惰之设。此皆主敬之事也。所谓致知者。非思索义理之谓乎。读书则究其精微。应事则察其是非。此皆致知之属也。其真诠妙诀。具在程朱书。反覆沈潜。自觉眼前路脉不迷矣。吾向来非全然无意于此事。而只是读书涉猎无根本。毕竟于自己分上。无毫发所得。近于闲中。外诱渐省。时取旧业而温习之彷佛窥得。隙间光影乃知致知主敬之为入德门户。而其功用之相须。如车之有两轮。废一不可。汝等气禀之凡。虽未见其卓然有守。而然其意思终欲靠里近实。无嗜欲之偏。走作之失。尚觊其可与语此事也。惟愿用坚礭之心。加刻苦之功。完养其精神。思索其文义。无忘而有失珠之叹。无助而有揠苗之患。主一而靡他其适。愈久而益致其力。庶不至放废究竟法。而自有个安檼受用处矣。朱先生曰。学问别无他巧。只要持守纯固。讲诵精熟。而两事皆以专一悠久为功。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0L 页
三间断为败。旨哉言乎。躬所未逮。姑诵所闻。此生失学为可惧。岁月如流为可惜。愿汝等之惕然于斯。
题西厓山城说后赠金元帅
尝闻攻不足者守有馀。国势积弱之馀。无精卒利器可与虏骑而相角于平野。则攻不足矣。山川形势。险阻可据。岂非所谓守之有馀者乎。老先生文有武备。乃于经营四方之馀。嘿观制胜之要舍守城无他策。著此一说。以为兵家龟鉴。我东之自三国以来枝梧西贼者。无不出此道。而东入以善守。闻于天下者。亦以此也。收聚一境谷物。入于城中。使渡江之寇。不得因粮于我。此亦从古兵家胜算。而升平数百年。猝遇壬辰之乱。沿边列城。皆不能保。诸将之见。皆以守城为危地。却请平野出战。以为却走之计。国家于此。岂不思所以振肃颓纲者乎。自义州至黄州。其间可扼之地。想多有之。每邑设险。贼至则入而守御。去则出而耕种。贼欲深入则必有蹑后之虑。未必驰过有备之地。如入无人之境。况此贼甲马驰突。乃其所惯。而陷城非长技。观于屡却于皇都而可知之。何况于山城攻守。其难易之势百倍于平地乎。两西咸镜之兵。素称骁健。用其地方之力。足以拒此贼。此乃宋人用麟州土豪以保河外者也。然则不必徵发三南之兵。以困一国之力。未知今之庙算亦出于此否。即当元戎启行之日。誊出山城说于本集中。以备采用。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1H 页
题重植壮元柏诗后
国学广庭之西隈。有柏苍然高出半空。号曰壮元柏。岂学庭较艺之日。坐其下者或占魁。而好事者始名之也。余于壬午春。始掇莲入学中。读书意倦。往往与一时衿佩。乘月徘徊于树影之中。夜深而归。是后数十年。尝以馆职。屡试多士于庭中。见其柏已枯。枝柯摧尽。独有古干窿然于风雨震凌之馀。感念旧事。不但有桑下之恋而已。今年春。观海李子时以重植壮元柏诗示之。乃知公继金斯文廷叟为国子。植两稚柏为庭实。立木以援之。插棘以护之。日夜之息。雨露之润。昂霄之气已蔚然矣。余因此而知二公之于培养人才也亦犹是也。布诗书之泽。以养其赋于天之性。加蓘穮之功。以去其害于心之物。如匠师之护良材。无宋人之揠其苗。勉勉循循。日新不已。且恨夫群居息游之际无观省之资。于是而移新甫之根。植古查之墟。二公之于士。可谓养之厚矣。未知士之所以自厚者又何如也。一草一木之生。无不禀造化之理以遂其生。此宜朝夕寓目者之思以养吾胸中之仁。使其生意蔼然。况夫出尘之标。捎云之干。无非可以为吾成身之则。而有异于奇卉异植之玩。则问铸金得铸人者。其具亦在是矣。愚既以此说而勉菁莪之徒。又下一转语附之于下。夫受天地之正气。而独秀于凡木者莫如松柏桧。而概是一物也。当初此庭所植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1L 页
之意。必有慕于孔庭之植。而自夫后世德行废而文艺兴。每于设科之日。试艺于此。变周庠礼让之风。为多士战艺之地。偶然以文魁之坐其下。而仍勒以壮元之号。顾其直立亭亭。凛然可敬。如正人君子之玉色立于朝。其于世俗之号。必蹙然而有所不受矣。柏是植物中君子。而今又为有斐君子之所植。则惟此二义皆合于号为君子柏。而兼寓夫不忘嘉树之义。未知如何。或曰。前日之称柏以壮元者。固有嫌于重文艺之末矣。今以壮元二公所植而有是名。亦何害也。余偶苦薪忧。隐几而睡。未及酬酢之际。梦有苍髯丈夫揖余而言曰。后凋有称。知我者圣。何世之人质丧文盛。壮元非浼。君子何荣。欲知者稀。古者无名。余乃瞿然而醒。遂序其言而示二公。崇祯癸酉二月日。
题郑孝子传后
余于癸酉春。待罪礼部。取各邑所列孝行于朝者而阅视之。其中有进士郑惟明。安阴人也。观其至行纯备。直可以追季伟。伟元诸公于百世之上。使人不觉敛衽而改容。折磬而致肃。噫。若公之孝。真可谓生事葬祭之一于礼而无违者也。以公懿行之笃。未免穷死于林下。不得推其所以居家者而行之于当世。使家家而兴孝悌之化。天之所以报善人之道似若差爽。而至竟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公之子蕴。得公家传学行。登儒科跻显仕。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2H 页
当昏朝戕杀至亲之日。上书极谏。直气凛然。屹然为禹门一柱。遂坐此窜瘴海之中。历一纪而不死。至 圣上更化。首膺弓㫌之招。入长两司。出按一路。隽望赫然。世泽未艾。隐德之报。其不在是乎。故曰。天于善人。不有以福其躬。必有以昌其后。诗之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于是而验矣。噫。孝者民性之常。虽人之所同得。而若其修道之教。则实本于圣人之司教化者。周之以六行导民。汉之以三事设科者。无非所以倡孝悌而为褒劝民彝之本。 圣朝初政。他未暇及。独访问穷阎逸行。将有显异之典。而又能宠擢其嗣子。使春雨之泽自叶而流根。又使一世之人皆知其馨风峻节无非乃考之所贻。厥古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者。非此之谓欤。呜呼盛矣。
题养生诀后
余受气甚薄。加以摄理多爽。中年以后。健日常少。儿辈求得养生诀于人以示之。卫生之术。多有所赖。诚可谓中流之一壶也。然吾家养生之法。与此不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盖人之一身。荣卫流布。与天地之运化。无一刻息焉。苟不以理养其心。则气决而如驷奔。情放而如川溃。血脉不得循䡄。风邪易以乘虚。疢疾之发。恒由于斯。而夭阏随之。其与立岩墙而死。何别焉。君子知徇欲之有害于养生。必清明其心地。疏沦其化源。有天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2L 页
理之浑然。无人欲之汨焉。其所养之效。终至于面粹而背盎。伊川于七十后较其筋骨于盛年无损曰。吾以忘生徇欲为耻。岂非得于养心之验也。然则外养心而求养生于他岐杂术者。皆末也。韩公曰。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盖心虚则外邪自不能入。此于寡欲之说为近之。而然孟子主养心。而养心之法自然行于日用之常。韩公所说。专以养生而自利。此其所言之为不同也。吾于方寸之地。自治之功。初未尝专然无见。而风埃颠倒。汨丧已尽。白首归来。枵然无一物。今困于七情之失其中。六气之攻其外。百病侵凌。求所以免其苦。欲藉力于外家糟粕之说。真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者也。然何可自分于鼎器之已破。而敢忽于吾人究竟法也。所谓究竟法者。不过曰寡欲二字也。遂书之以自勖。而亦以示儿辈。
题王孙贾母语后
暮出而不还。倚闾而望。此数句语。实父母之至情痛切处也。人子于此母之语。苟能心念而身体之。则必能反面之以时。可免悬眼于过期矣。余尝读史而惕然于此。因衍其义而为之说曰。慈爱之性。本出于天。朝暮之出。暂时不忘如是。而况于行役之远。寒暑载罹之久乎。疾病饥渴。细事不放过如是。而况于立身剔名。以扶持门户之大者乎。苟于是而日夕竦然。求无以失其望。则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3H 页
能摄生之善。持身之谨。一出言之悖而或恐辱及于其亲。一举足之妄而或恐祸及于遗体。文学思其进益。德业思其成就。处事必欲精详。居官不至旷废。夫如是然后。可谓能敬其身。而无忝所生之道尽矣。呜呼。受气于父。成质于母。精神所透。喘息罔间。是以。母有噬指而子心先动父。有婴疾而子身遍汗。无不惕临渊之戒而慰陟屺之思。况以身老而怠其心。亲殁而贰其行乎。故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又曰事亡如事存也。儿辈有行。企予之苦。书此而将示之。且以自省耳。
风水说答儿问
余家后有小涧。透西墙而入北厅下。东流数十步。合于前涧。深不过濡足。鸣不至聒耳。源远而不渴。流近而易挹。真所谓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老也。一日。友人郑庆辅过此。谓仲儿曰。墙内有流水。术家所忌。况此洞地窄而多狠石。非十分善地。岂若迁卜永锡之明朗。宽平之为吉也。仲儿决其流于墙外。且请移居。余曰。此地乃先人所贻燕于余者。今若轻弃之。先人之灵。其肯曰余有后弗弃基。风水说。多不经。若无正论以折中之。左牵右掣动辄相碍。人之生与死。无措身处矣。圣人为后世虑患深矣。而其所言吉凶。但曰。惠迪吉。从逆凶。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而已。至于生居则惟筮宅卜日。死葬则皆于国都之北。微一语及于山水之美恶。其所居之无择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3L 页
凶。而兆域之必有常处。从可知矣。汉唐而后其说始盛行于世。至谓祸福之应。无不改神工而夺天命。信如所言。虽身备百行。而不选地者不得福。罪犯十恶。而占吉地则皆可利耶。然则福善祸淫。无可徵于上穹。而灭罪资福。皆听命于吉地。岂理也哉。古之定鼎。其地一也。而历年长短各不同。是知祈天永命无与于地利。而其必以疾敬德为本者。实古今之定理。国家之通论也。诗曰。求福不回。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此岂非守道之士所佩服也。儿曰。人有恒怛言曰。人杰地灵。非可徵耶。曰维岳及河。孕灵毓才。其理则有之。而人之生应间气者。世不常有也。先儒有择地之说。其术非他。但主于拱揖环抱而已。则儒家所择。其与术家之说异矣。至于书之营卜瀍涧。诗之乘虚望楚。未必卜其风水之吉凶也。况其变化融结之形。微乎微矣。非世之粗心者所可发。文山于山人献地之说。常不满一笑。其以此也。世之深于其术者既鲜矣。则其于祸福之说。何可以轻动乎。至于葬说。两先生定论。昭在家礼一书中。后之守礼之士。本不可旁求杂说。而况自开辟以来。地有限而葬无穷。未知从何处发天悭而邀地利也。此古之所以族坟墓。而礼有墓地不请之说。盖有族葬之序。人不得请也。又云祔葬者不筮。盖葬地有定处。不卜其吉凶也。今世之人。一为利害所动。则虽敚人田拔古冢。亦恬然为之。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4H 页
无官罚之至。必有阴谴之报。至竟何益于事也。世俗之惑。其来固久矣。独鹤林罗大经。力攻俗流之非。至谓人之贵贱寿夭。各自有定。岂冢中枯骨所能转移也。亦恐其论之与先儒说扺捂。及观北京无山。累累荒冢之在平野。多是簪缨家祖祢。以此而知世泽灵长未必专由于葬地也。余之学术粗浅。其于幽明之故。既有所未烛。则何可主张偏见。果于自是耶。但见今世于风水之说。无论上智下士。举皆波荡风靡。兹就先贤所谓不及者。略引经传以晓之。非好为高论也。朱子尝应旨上议状。又曰。但不用某山某水之说。若于此而看得透。庶可以知酌中恰好处矣。既以此而答儿问。且识其说。将与庆辅而细评之。崇祯辛未四月朔日。苍石识。
司马公兄弟及杨诚斋。皆不信风水之说。且言郭璞精于风水。宜妙选吉地。而身不免刑戮。子孙卒以衰微云。惟此一言。足以破后世之惑也。今表出于此。欲后人之参考也。
申氏行迹
幼学金德民妻申氏。副提学湜之女也。天性孝顺。事舅姑甚谨。遇婢妾以恩。乡里嗟异之。丁酉岁。避兵于山谷中。常佩刀衣带间。有必死之志。一日。倭贼猝至。申氏与德民妾同被执。申氏谓妾曰。死吾志也。尔未应并命。可以计避也。贼见其有容色。䝱与俱去。申氏抗声骂曰。吾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4L 页
不为汝辱。第速杀。我右手引所佩刀奋挥。左手攀木不去。贼怒击其右臂。即仆地而死。时年二十五。其婢燕之负主家儿匿其傍。见其主被害。出而抱持之。贼并杀之。德民妾自贼中回言其事。悲咽不自胜。观察使金信元。上其事。礼官启曰。申氏平时所守坚礭。临乱有此树立。生为孝顺之妇。死作贞烈之女。求之古人。罕有其比。宜举褒美之典。以劝后人。 命旌门复户。
康起之字说
康君伏龙。始字汉辅。易之以起之。愚谷所命也。壬子夏。过余于玉成而徵其说。余曰。司马名相如。钱氏名希白。彼皆有取于一时事为之粗迹。而子独寓意于诸葛。其朱晦庵名岩作记之意乎。卷者舒之本。一朝起而天行神。变化水下土。亦公他日事也。子能循名思义。务尽其实。则于起之道。可几矣。不然则非愚谷字子之意。余不为子愿焉。因衍其义而祝之以辞曰。龙之为物渊。蛰自珍。忽然变化。奋爪扬鳞。腾踔九天。霖雨八垠。汉家有龙。潜德堪伦。隆中踪迹。心上经纶。一朝契合。幡然起莘。忠义大节。白日苍旻。今之取名。慕其为人。凡物之理。张翕相因。字曰起之。欲屈之伸。贲然一跃。汗漫与邻。舒为云雨。泽被生民。仰惟武侯。蹈义履仁。子欲慕之。先实后宾。无变于世。自乐于身。见可而动。以济于屯。其守不坚。其乐非真。其动有悔。岂曰其神。何异有欲。垂颐就驯。我告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5H 页
我友。我语书绅。
郑文中字说
愚谷之子杺。年十有六而冠。请字于苍石叟李某。辞以不敏。而其请愈勤。则按字书。杺黄中木也。黄中色而在中。其内积至美之义乎。美在于中。莫掩于外。乃取坤之六五。字之曰文中。而祝之以辞曰。吾党之豪。惟愚谷公。有子式谷。玉树临风。锡名曰杺。义取黄中。易著黄裳。其象即同。字以文中。可昧反躬。中之有文。繇德之充。中正之德。盎然心胸。而不自章。声华日崇。彩溢拱璧。声闻鼓钟。霈然有馀。烨然无穷。欲名实称。加直方功。至美森具。德字渊冲。涵养未熟。天理未融。中既不文。外曷能通。欲达于理。空言奚庸。有斐愚谷。前圣是宗。中以养中。若金在镕。典刑斯存。宜则乃翁。勉祝之辞。何待空空。姑诵昔闻。以牗尔衷。的然日亡。训在中庸。华而无实。闻诸扬雄。蔽缊中閟。文锦外蒙。实之不务。文将焉从。即名求实。有始有终。尔质既美。尔听宜聪。顺尔之德。腴尔之容。期之异日。道盛业隆。非徒善称。旨哉南丰。
郑从直字说
㰒者。小木依大木之谓也。按制字之义。学字从木。其并立学直之象乎。木之生。因托根之失其地。拥肿拳曲之不齐。而惟彼邓林之木。亭亭直立。上干青云者。岂不以林林摄生。有夹立相长之益也。人之于友。资直谅有树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5L 页
立者。其事。政相类。故玆于郑生㰒之将冠也。字之以从直。而推衍其义为之辞曰。苑彼山木。大小并植。不待矫揉。如矢斯直。而直之由。问之何因。曰有大木。正直为邻。君子则之。交友以德。取友之直。正吾之曲。资友之信。实吾之妄。矧伊多闻。吾隘可广。益者三友。夫是之谓。嗟哉㰒也。松麓之嗣。资质之美。培养之勤。譬彼园木。有根易蕃。相长之益。尚待友朋。端尔所趋。不倍准绳。切切相规。唯唯是戒。何异彼木。扶树斯赖。既直且秀。耸壑拂冥。材成合抱。功在扶倾。柔佞之害。藤萝附物。不绝于蚤。奈至固结。我告尔㰒。从直为字。毋友匪人。必取胜己。汝伯之请。既字文中。中之有文。直方所充。今于汝字。以直加勖。此令兄弟。是究是复。为国之祯。承家之毡。所系如是。盍相勉旃。
儿辈名字说
圭即礼之镇瓒土谷琬琰。而其质则皆玉也。玉之为物。备九德而班六器。天下之所同贵也。是以。古之名字多以此。(如孔稚圭,留元圭,业仲圭,殷文圭之頪非一。)而亦吾之所取而名尔等者也。尔等思其名之美。而亦思有以美其德。则庶几吾训尔之旨也。玉不雕则不成器。不敬则不完。切磋之缫袭之。既得全其宝。而亦以众其德。齐美称于瑟。若待善价而沽之。不亦可乎。然则今之命名于儿者。实是取德于玉也。凡制字从玉者多。而独从土而名圭。何欤。曰。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6H 页
先世讳字多从土故也。若夫玉之见贵于君子者。圣人答子贡之问详之。其说在礼。宜尔等之庄诵也。(管子曰。玉之所为贵者。九德出焉。○礼以玉作六器。○子曰。美哉璠玙。近视之瑟若也。)
李童子
童子名身圭。吾伯氏某之子也。幼有孝行。父母病。忧形于色。将护未尝暂释。父母不食。亦不食。父母闷其忱。意有不欲而强食者。母安氏尝患疾甚笃。童子取遗矢尝之曰。吾闻矢苦则病愈。母之病当愈矣。翌日果愈。时童子年十岁。童子性洁净。当食有些埃墨。虽甚饥不御。然而于此而独恬然。是孰强之然哉。伯氏事父母有至性。平日所行。皆绝出等夷。噫。非此父。不能生此子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玆其验欤。愿童子因此而善充之。
记赵完璧见闻
秀才赵完璧。晋阳人也。丁酉之乱。没倭中。尝随商倭。再往安南国。即古越裳氏界也。所经海水有五色之异。奇诡之物。朝暮见伏无常。不可殚记。一日。望见数十步之外。白沫洒空。鳞甲闪闪。渐见蜿蜒而前。若欲跨行舟而偃息者。盖龙。自海中欲奋迅腾空。而未易致力故也。一行愕眙。煨活鸡累十投之。乃避去。大洋茫茫。莫可端倪。有华人之鲜事者同在行中。钩出水底土。视色而辨方焉。越重溟冒层涛。如附桔槔而下上。水行五十日。方到彼岸。国俗被发涅齿。其性柔顺。习诗书之教。官制法度。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6L 页
略仿 中朝。闻生为东国人。争来见。以一律诵而告曰。此乃你国李芝峰作也。其诗曰。万里来从瘴疠乡。远凭重译谒君王。提封汉代新铜柱。贡献周家旧越裳。山出异形饶象骨。地蒸灵气产龙香。即今中国逢神 圣。千载风恬海不扬。生意谓芝峰是异代人。谩不致省。后数年回本国。具以事语人。始知所谓芝峰乃今春官亚卿李公睟光所自号。而诗即公聘上国时遇安南使臣冯克宽于逆旅。相与酬唱者也。岂谓适然而遇。咳唾馀屑。散落铜柱之表。人之宝之。不啻若九苞一毛自绛霄而坠也。噫。世之人呕心肝咏月露。欲托此而名不朽者何限。而风声过耳。湮没无闻。况望传播于重译之乡。使人隽永之不已耶。彼之有意而所不可得者。公无为而得之有馀。是何以而致也。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言有其实则其应甚异也。以此而推。安知公前后朝天之作。不并被天墀管弦。以鸣吾东大雅之盛也。金君而静。闻此事于赵生。语余甚详。异而识之。下一转语。以备史氏之采取。万历辛亥暮春。兴阳姓某识。
异闻录
鳌城。素性泊如。视货贝如草芥。家居尤俭约。子弟服饰。常加贬损。婚娶之后。有服华鲜者。辄于目前。尽脱其表里。分给贫族之在座者。即令仍服贫时旧衣。
鳌城第宅僻陋。殆不可堪居。邻居张晚。尝于公执弟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7H 页
礼。按岭日。辞于公曰。相国居处甚陋。若卜他居。则俺当办得累百布以输其直。公笑曰。令公欲白昼攫公家物以累我耶。晚曰。吾家财稍足。何至损公物也。不然则当搬得一屋之材。以助工役。公亦不许。
鳌城平居训诲子弟。有不善。但微示不悦之色而已。未尝有恚詈之加。一日在村庄。二郎着白苧裌裤。自外来见。公呼侍婢持绵裤来。使之递着。而即以苧裤。与村老之来谒者。
癸丑逆狱。有玆山人李春福者为人所告引。金吾郎到玆山跟捕。则境内无李春福而有李元福。金吾具闻于朝。鞫厅欲拿问之。时鳌城以委官在座。见群议已定。坚不可破。欲不言则恐无辜横罹。乃曰。吾名亦与彼相近。须上章自辨。然后可免矣。左右相笑。事遂寝。时逆狱大起。收司之律甚严。公不动声色而能以一语而解之。人莫不伟之。一日。见人情迹不明而有诬伏者。公叹曰。吾尝见捣松皮而成饼矣。今见捣人而成逆贼矣。其气像恢廓。杂以谐诙。而狱事赖而平反者甚多。
鳌城居相位。有达官来谒。皆坐而受拜。一日。有报申训导在门。公徒跣而出迎。入升堂。俛受所言。应对甚恭。家人怪问之。是公儿时所受业者也。翌日。公往谢所馆。将绵布十馀端。大米数硕。以供旅次之用。其人曰。行橐所需。数斗米足矣。其馀谢不受。可见其人之贤。必有所可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7L 页
敬者。而亦见公尊师好德之诚。足以为范于衰世也。
书芝峰采薪杂录后
文者贯道之器。世之人离道而为文。华藻虽可观。亦何益于道。今观采薪杂录。富哉言乎。正学高识。积中形外。往往有先儒所未发者。真所谓鸣道之文。非后世工雕镂者比。而其诗格力亦高。趣味幽远。直可以追还正始矣。尝因其言而叩其人。襟度和粹。表里如玉。忠厚之风。一家相承。无一刻核之论。可见其学之有体有用。而常恨其抱负之盛。未尽布于世。 更化之初。窹寐贤哲。一朝起公为天官亚卿。公之所学。将自此而大用。其黼黻皇猷。行有日矣。某尝辱公之知。今见所著。起敬于心。敢以一言题其卷末而归之。录中有若干识疑处。酌蠡测海。非曰自是。想有以复之耳。
题鹤峰纪实石左
先生之葬。得异石于圹中。形如贲鼓而腻理可剞劂。乃转置之墓左。略镌先生行迹之槩。实郑寒冈所叙也。石之閟此地凡几劫。而一朝正人君子幽堂之卜。适值其所出。而为阡表纪实之用。造物者之意。必有所为。呜呼奇哉。
题郑景任玉堂劄后
古今之事变无穷。而事变之来。必有一世伟人随事尽言。以开晤主心。裨益治道。若唐之陆敬舆。宋之李伯纪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8H 页
是已。以今日之事言之。朝廷狃于和议。苟安目前。不为自立之本。是时愚翁在玉堂。前后上劄。明白正大。变化开阖。无不切中时弊。百世之下。直与陆,李二公之见。相表里。且其所言多直截。使当前代讳言之朝。有不可容者也。而 圣明乃降温谕以答之。而无几微厌闻之色。倘蒙次第施措。国耻不难雪。中兴之业不难致。吁亦盛矣。
答或说
余之之真珠也有朋友止之曰。本府有异事。府使梦见白头翁自竹林出则不祥。公无强赴。余曰。人之命数既尽。则有妖物先乘耳。岂白头翁之能生死人也。到府之后。叠遭悼夭之惨。人又有归咎于邑运之不淑者。余曰。脩短之于人。各有一定而不可易者。非本府运气所得与也。且人之分量有限。有伟器然后可大受。余尝作诗以自戒。其诗曰。年远于颜食富黔。男儿陶五我还添。自惟所得踰涯分。此外求多造物嫌。吾之懔然朝夕以庆为忧常如此。诚以世界本缺陷。而祸福相配如纠缠。况自省平日所行之有负于神明而无可以享其佑者。今于殃祸之来。何可曰我之无罪。而徒归咎于邑运之不淑耶。吾人平日读古书。其于知命之训。不可谓专然无见。世间悠悠之说。非老人之所知也。
题一善人物志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8L 页
一善多伟人硕士。其道学行谊。名当代而垂后世者。累累相望。实我东之庐陵乡也。若最其节义之著闻者而言。如吉注书之不贰于其朝。河司谏之尽忠于所事。名声磊落。固已震辉宇宙。虽妇人孺子。无不知当时有二公之忠。而当二公之时。有二公之忠之节。而有不为世之所知者。笼岩金先生(讳㴻)奉使 皇朝。使还到鸭绿江。闻 圣祖应天受命。丽运已讫。东向痛哭。寄书与妻子诀。还入中国。家人具衣冠葬于故山。耕隐李先生(讳孟专)当景泰甲戌间。见时事艰虞。晦迹丘园。托以昏聩。足不出户外。家居三十馀年。未尝面阙而坐。其贞亮坚苦之节。不但勉强于一时之暂而已也。呜呼。士方平居。孰不抵掌慨然。以节义自许。一朝变故。神丧色沮。其不负国而失身者。千百人而不见其一二。独二公于此。屹然不挠。一则知家国事不两立。能一刀两段。宁为羁穷万里之鬼。而不忍屈节于二姓之朝。其比古之逾河入海。尤有所难焉。一则事机末然而烛之已早。离世绝俗。有终焉之志。其与古之逸民遁迹方外。清而不污者。千载相符。岂非天之以完节畀二人。与前所称二忠。联芳而并美。为一世之防。立人臣之纪也。惜乎其树立之伟。必有本于平日所养之厚者。而世无如柳仪曹之收拾逸事。以明其大节之非偶尔一奋者。非有此志阐其潜光。则二公心迹几乎湮泯矣。一善吾旧桑梓之乡也。先哲高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9H 页
风。耳濡心稔。而耕隐先生于吾五代王母。为外兄弟也。菰葛之分。景行逾久。今有感于此志。谨端拜识之。崇祯庚午正月壬寅日。苍石叟题。
题金参判季昌二律后
右二律。故吏曹参判金公之所著也。其孙上舍生信伯过余而属之曰。吾先祖平生所著遗稿甚多。而壬辰之乱。为宗孙所不守。独此双璧得保于昆尖千劫之馀。今欲挂诸座右。以寓羹墙之慕。愿公藻饰之。余乃作而言曰。子孙之欲揄扬先美者。宜无所不至。杜羔见其先人笔迹于屋柱煤烟之下。犹再拜而谨护之。况此咳唾之馀。精神英彩之所发乎。宜后人之宝惜之。如九苞一毛之堕自云霄间也。遂书于板以归之。且下一转语。以识上舍之永言孝思也。参判公讳季昌。 成庙朝。为知申事。一夕被赐酒于便殿。不觉醉倒。自 上脱锦袍以覆之。宠遇之盛。一时少比云。
书稣斋年谱后
万历甲申春。余随沙潭,省克两公。谒稣斋先生于沙谷之山庐。是时先生年已七十矣。燕居危坐。肩背竦直。剽剽捧盘水。及其命觞赋诗。风流娴雅。亦不出于绳尺之外。可见敬之一字为先生一生受用之地。不以老而暂辍也。心醉而归。叹服累日。其年先生还朝。又六年而下世。虽欲一叩函丈。求其指归。而不可得。则搜得绪言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9L 页
论为今日立脚之本者。是惟可勉。而卤莽之资。向往无力。岁月侵寻。颓波如昨。静循初心。为之怃然。上年夏。竹涧康侯撰出先生年谱。间以示余。且要书一言于后。于是而因其言以證其学。因其书以求其心。则有问辨以致其知。有履行以充其实。真所谓深造而自得者也。呜呼。先生之学。其本末可考有如是。而尝侧听于当世一二之议。或有讥其学术之非醇者。谓于罗整庵道心未发之说。主张太过也。余尝观整庵之学。实非与先儒相倍。而独于心之体用之说。未免为张无垢左袒。所论之异。良所未喻。而先生之见。偶同于此。此固出于一时所见之差。而坐此一句语失解。却将有体有用之学。便疑其谈空说妙。何可乎哉。先生之学之正如是。而竹涧所录。又该而不烦。非其心之有得于此。岂至是耶。然则此谱之有功于先生也亦大矣。竹涧名复诚。早从先生游。得诸传授者既的。故其言皆实录也。
题舆览
洛之源出于小白山及真宝,青松等处。而惟出于太白之黄池者最大。其出于闻庆之龙渊。尚州之屏川者皆是裔流。而其名以洛东江者。以其过上洛之东故也。舆考但言闻庆,龙渊,军威,屏川诸水至州东北。合于河丰。南流为洛东江云云。而不详言其源之所自与夫得名之由。疏漏甚矣。若军威水则由丹密至合江台八洛。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0H 页
所谓合于河丰者尤误矣。黄河出昆崙外不知几里之远。而世有溯其源者。此水近出数舍之地。而乃不详其源委如此。其亦在庐山而不见真面目者耶。地志之考据不精可类推。而亦无博雅能正之者。为可恨也。
答客难
蔺相如望见廉将军。引车避匿。余尝读史至此。乃击节叹曰。璧返于赵。缶声于秦。威行强国。名重泰山者相如也。当是时也。习尚任侠。因眉睫之失。而有露刃相雠者矣。孰谓以战国之士。而独不为声气所移。以昨日咆勃之人。而为今日降挹之美乎。嗟乎。弦急韦柔。气之偏也。虚己屈人。谦之至也。若无矫治之力。鲜有退让之节。相如而能之。司马氏以为兼处知勇。信矣。傍有客曰。应侯一于修怨。固非有德者事。至于忘怨如老氏。亦岂以直报怨之道乎。曰。怨有大小。须时其轻重而持衡也。安国无憾于田甲。武阳求谢于刘易。亦有作耐辱歌以保终始者。玆岂果于忘怨者哉。诚以小怨不足较也。中庸曰。不报无道。无道是横逆之谓也。横逆而直受。而况下于此者乎。不幸而有诟詈及于亲处。此当何如。房相不报郗昂。其心岂不曰人之侵凌。如兽自奔。吾当顺受逆境而已。吾于彼何哉。世之人有一遭愆忤。辄怒目奋拳。怨毒渐积。抵死无悔。譬之虫豸相噬。适足自残。古云。十斗九胜。无一钱利。诚可鉴矣。然则如之何而可。曰。有局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0L 页
则能有容。局量之进。非由于识见乎。人能有识见则凡遇难。耐随而自解曰。他实不思也。他实无知也。我若相较。却与他一般也。以此排遣。忿气不生而身心安宁。真所谓安乐法也。不然而欲含忍以制怒。一再可忍。而已忍蓄于中。积之既久。或猝然川决。其害尤大。岂若以理裁之。初不置胸次之为善也。识见之进非他。亦在于学而已。故曰。人果不可以无学。客曰。盍书以相勉。于是乎识。
闲居偶书
丁卯岁。 圣上下教。李埈献替之诚。白首弥笃。宜超一资以奖之。昔宋仁宗谓欧阳公举笔不忘规谏。臣之庸懦。何敢为役于古人。 圣主容谏之美。则与古之明主。实千载同符也。赵槩致仕。集古今谏诤为谏林奏之。仁宗赐诏曰。士大夫请老而去者。皆以声迹不至朝廷为高。得卿所奏。知有志于爱君之士。虽退休山林。未尝一日忘也。今臣在外。岂无愤叹于时事者。尚以苟容于世。安过晚节为念。未尝一为 明主言之。臣之所以负 圣明知遇之恩者多矣。使 盛朝而有臣如欧阳脩,赵槩辈数人。其致治之盛。岂至如今日而止哉。老成忠厚之士。谓之无能。轻锐儇辨之人。谓之可用。忧国爱民者。谓之流俗。深文峻法者。谓之通变。今日之忧。岂惟国家大论之无所争哉。
书戊辰疏后
欲吾君之舜且尧。从世人之恚且嘲。百岁之后。其必有推其用心而哀其勤。验于己事而信其言者矣。
书疏劄后
吾自做秀才时。妄有忧世之心。其心以为时无不可为。身虽不在其位。言行则道亦行。况在其位。何可一于畏慎而含默不言。以负国家乎。是以。遇有所言。虽知其忤权倖触刑辟。而无所避。一忤于奇自献。再忤于郑仁弘。三忤于宋象仁。虽因此而至死。犹不可悔。况于谗谤之喧然。又何足恤乎。百世之后。其必有哀其用心而继之以歔欷者矣。
答客难
余于壬申冬。以病在告。杜门不出者久。客有过余者曰。神龙以不见为德。言非其时。招祸之道。子在昏朝。以言而忤二凶。(论奇郑)戊辰之岁。又惹闹于论五事。今可惩毖。而旬月之间。连上二疏。其所论列者。皆时俗之所不与也。讥诮之来。独无瞿然于心乎。思不出位。圣人有训。身且隐矣。焉用文为。余曰子之爱我则厚矣。谓之知我则未也。十年去国。千载逢辰。尝以献替而蒙睿奖矣。忍以含嘿而负圣恩乎。况其所言。皆利害所系。苟不吐心吐胆以争之于 君父。岂所谓事君无隐之义乎。乡邻有事。不以所见而争是非。为不忠不信之人。一家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1L 页
事。不以此理而辨得失。为不孝不悌之归。况此所争之有大于此者乎。人鬼杂处而听于神。夷狄制命而乱乎夏。子以是为薄物细故而不足恤耶。士习不竞。全身为计。视国家之利病。如越秦之肥瘠。人主之所以寄聪明于臣下者。果何在也。畏慎之甚。既不肯自言。而识见之寡。又诮人之尽言。不斥之以风汉。则谓之痴人。此余之所以慨然于心。不以将退而不言也。况三代之时。人人得言。左右前后无非敢言之人。吾岂以不在其位。而喑嘿如秋蝉乎。客唯唯而退。
偶书
余所居多乱石。突尔如兽挺。偃然如牛卧。错布如棋围。傍峙如戟列。间有如人形。如鸟翼。如覆鼎。如编磬。以致当径而碍步。治圃则妨锄。至于为花捂为草砌。皆为其所凌阻。余于闲居读书。意倦则用众力搬运之。时或劬躬以助其曳。累之而为台。甃之而为阶。缘涧而为堤。绕屋而为垣。于是而向之俯者昂者倾者侧者。纵横奇诡者。始乃如床如席如屏如几。方可坐而凭醉而卧也。其中或有大于贲鼓。重于巨木。排置之际。有许多凹凸不齐者。常欲整理。而力有所不能焉。仍忽自念曰。惟此一个身。尚有不循矩度者。其所自尽于检饬者。惟吾方寸之地而已。人之所欲为者其类无穷。必求所以满其欲。必至于以小而害大。念到于此。日暮途远。虽凝尘满室。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2H 页
若亡睹也。况此用力于眺听之误者。非惟不自能。实有所不自暇也。
书栎翁稗说韦得儒传后
上穹高远。其佑善而殛恶者诚若茫昧。而或其报应之往往而有不爽者。丽朝有韦得儒者。以谋逆诬金相国(方庆)。我 朝有文弘道者。以郿坞谗柳西厓。自谓萋斐之巧可夺是非之公。而赫赫有临。阴谴不差。至竟两奸之死不以他病。而皆以唇舌之烂。殃祸之以类而降如是。后之欺高而蔽明者。尚有以知所戒也。
书七岁童子沈智源,九岁童子崔淑男孝行传后。
事之出于自然。无所为而为之者。此实天性之本善而无以加也。惟此江陵两儿。乃于髫龁之年。但知父母身之重于吾身。父母痛之重于吾痛。能割断一指。视同折枝之易。吾之一指虽不全。而父母已绝之命。自此而续焉。皆以痴騃童稚之日。而乃能有此今古所无之绝行。推而长之。他日之为君父蹈水火。乃其分内事也。噫。世教衰。天性之亲。物我久矣。然则惟此烈行。宜高揭通衢。为一世激劝之地可也。而揄扬之举。迄犹寥寥。宁不为世道一慨也。
曾王父墓碣识
曾王父墓碣。立于隆庆之初。岁久而圮。今乃易以新石。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2L 页
刻仍旧文。下方附见逸事实。先公所尝言。而伯氏所追录也。崇祯甲戌三月曰。曾孙埈识。
记金东冈诗
金东冈肃夫与郑仁弘善。中因仁弘所为多狠愎不近理。绝不相见。后自洛至星。有所亲致意两间。使之相待于中路幽静处。东冈为其所拘迫。遂往之。谈间。历举西厓及李公励为社稷臣。仁弘捍言其非。凡其所见每相反。东冈即索纸书一绝曰。山人不可见。山路黑如漆。何以赠夫君。一片岩头月。仍起出。不复与言。
家戒
忌日之祭。夫妇祔食。非礼也。自我而后。单祭一位。以革俗间径情直行之习。宗子只行四时正享。众子有财则将祭需助之。春冬墓祭则惟众子轮行之。而欲勿行于宗家者。盖虑宗家力竭于四时之享也。凡祭主于罄诚悫。而祭物。称家之有无。无至于分外求备也。用翰音代牲。永为恒式。违此者同于弃遗命也。贫乏之甚。翰音亦难得则只奠时羞何害。有财可办牛肉。或偶得于馈遗则无汝禁也。(右祭式)
丧礼非豫讲则初丧急遽之时。鲜不失礼。此岂合于慎终之义也。属纩。候之既绝。正其眼目。伸其手足。约束肩肘。无至尸体过大。小敛。但布绞不结。至大敛。始乃掩首结绞。其节次在家礼书。有浮气者。小敛结绞亦可。治丧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3H 页
有定制。切不可过于奢僣。况我情事。须用籧篨束体。庶得自安于心。而汝辈为亲之情亦不可拒。则敛用旧衣。不可新造。柩衣用䌷。不可用锦。圹深一丈。坟高四尺。油灰松脂悉无用也。内棺广不足则连板。椁则依司马说。虽勿用可也。(右治丧)
不胜丧。谓之非孝。毁而死。同于无子。甚言径情踰制之非宜也。节哀顺变。初丧食粥。葬而蔬食。期而练服。圣人制礼之意。本欲全其孝而已。人子事亲之道。不尚厓异。一部家礼。遵行无失。可以为曾,闵。如歠粥过毁。凡事之不得中者。同归于不及而为不孝。宜惕然念之。况汝辈虚弱非他。比既至难支之境。虽悔无及。可量气力处之也。(右居丧)
凡庆殃之来。随善恶所积。非风水所得与也。人子葬其亲。须得土厚水深与风气不散处藏之。今以葬地吉凶。而或起争讼。或淹时月。无识甚矣。况葬期远近。随贵贱有一定之礼。初不以山运吉凶而前却焉。礼经坏而妖说作。以致溺阴阳家说。而有淹滞襄事者。可胜痛惋。凡巫觋不经之说与夫世俗禁忌之拘。于理无稽。于事有害。世之礼法之家。有未免溺心于诡诞。邀福于冥漠。或至于坏了家法。可为深戒也。人情。恶言凶。非所以顺大化者。吾年逾稀。恐风烛无常。预言之。吾瞑目之后。宜铭心体之。(右守法)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53L 页
吾尝与愚伏言。我等于兵间酷罹家棘。附身附棺之物。情事未伸。忍令吾子孙不体此意。而厚于治我丧耶。衣不用新锦。灰止于恒俗所用。而勿和以油。松脂但止于补内棺之罅隙。其欲遗戒于后如是。而今于愚谷之丧。不得守此戒。所得以救者。惟涂棺用纸而不用锦。柩衣不用二色数事。其有负于亡友者大矣。愿儿辈之体此。无至于破戒而有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