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答李茂伯(润雨)
京口一别。转眄之间。已坠梦境。顷日便风。吹送一行书。具审行鞍稳䣃。衡泌有乐。顾此汨没尘臼。恨无繇往叩静味。就悚某人停举。已阅二试。治人之道。不欲已甚。过而容其自补。才而不使终废。然后受责者莫得兴怨。荷贷者亦思自新。君子待人以诚之道。不得不如是。望须即使通滞。此出于相爱之深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2H 页
答李茂伯
春雨作沴。衰境受伤尤易。不胜同病之怜。生。今自完山到安阴。沿路积伤。仅保膈上气尔。就悚自古军兴之际。岁饥民散。土贼四起。终未免为国家之患。其来久矣。今所募义旅。草草乌合。其于御方张之寇。未必有实效。而赖各邑士子处处团聚。其维持人心。潜弭土贼之功。胜于进驻汉江。远矣。顷于抚军司。极陈此意则体府以下无不然之。将各令控扼地方之意。移文本道。未知其文已至耶。今到咸阳,安阴等地。目见义兵调发之弊。行赍居送。各境骚然。恨未及早谕此意于诸兄也。朝廷方狃于和议。虽大军已集。而未尝向贼发一矢。逍遥江上。终有自溃之虞。今此无粮之卒。荷挺之辈。即令剋期进驻。其于战场。决知其无功也。然既有号召分付。已展难缩。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2L 页
则每邑军兵。分为二三队。趁其番休之暇。使之治农。非惟军饷省费。民之生理亦在其中。愿兄勿以鄙见为迟钝。举一而反三。列邑之军。皆令折半以赴。则未赴之卒。庶可及时耕稼。为异日恢复之基矣。儒生赴战。尤不近似。亦望散遣。是亦节缩劳费之一事。惟兄裁择焉。眼眚极苦。全不视物。灯下倩草。不备。
答金而静(允安)
屏祠复立。不惟事理当然。且有故事可据。而外议哗然如此。诚可咄咄。浮议害事。古人所伤。偏滞之论。彼犹牢执。而直截之见。此未固守。何勇怯之相悬绝也。呵呵。但念尊慕之诚出于愊塞。举一县而无异同。是惟为幸。而外议之咈然者自当消歇。而未久而议复享之举耳。
答金而静
向仰方苦。忽承复帖。近况安佳。慰不可言。屏祠撤毁。大段未安。此特最其大而言。今审示意及当初状草。有多少曲折。尤有所撤毁不忍者。撤毁之论。发于他处之不知曲折者则犹可矣。至发于本面之人则尤不可。当初以所重在合享。故虽有此论。而及闻造新版配安之语。则其论甚是。宜有所熟思而审处者。而但据一时偏见。便自主张。诸公当事毅然。诚可服。而舍己从人之美。无乃有所不足耶。天下有正理。惟虚心。然后可以察其是非。苟有独定之见先在肚里。则何望于舍短而取长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3H 页
事之是非。求之于心。足矣。心有所不安。是事之碍理处。生等以无故撤祠为未安。而顷略吐心胆于庐江。今见庐院答愚伏书。新位版配安。则非但日期临迫。迟延时月。虑有戏剧之患。合享盛仪。从此坏了云云。儒家作事。十分当理。是非之间。直须判断得分明。不容有所回互。今以利害计较而句断之。良所未晓。况先生道德。合祔庐阜。真所谓俟百世而不惑。岂有以位版改造时日迟延之故。而有意于戏剧也。既使人于愚谷。而于生等无一语之复。想以异论而见斥耶。生等当初所言。直陈所见。今见诸公答愚谷书辞。微有病痛。故于此略及之。大概日期已迫既难前却。则追造位版。奉安屏祠。虽不十分妥当。而亦有近于权时之举。而不犹愈于当初之决然耶。然佥兄于此。亦望平心善处。勿以未伸为愤也。
答权守之(泰一)
示服说。生于礼文。素无讲明之实。虽日用平常仪制。尚有重藩障眼之叹。而况于事涉变礼。其何钩索精微。而区别其隆杀乎。然枉问之勤。不可以无复。则妄以臆见而言之。恩爱虽隆。情谊虽尊。而本夫制礼之意。则只有两件事。曰为后者斩衰三年。侍养者齐衰三年。而两之间。名义截然。恐不可毫发差也。令伯父于哀侍。虽有为后之意。既末上告朝廷。则此但侍养而已。始于初丧中。欲以此制而服齐衰者。真所谓顺事理之本然者。而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3L 页
之虽压于所生。期而除服。而其服之为齐衰三年。固自若也。期而申心制。必终三年。不可谓大恩之未报。至情之未伸也。今以恩义之重。而直欲径情服三年。谓之为后则未曾经禀于礼官。谓之侍养则不压于所生。冈老,愚谷之见。同谓之不害于二斩二尊之义者。良所未喻也。
答李汝固(植)
顷日权生尚远。转致雅意。欲得拙诗若干。以为采诗之备。仆之孤阳白雪。不见赏音于世久矣。今承来教。岂非璞中之宝。惟卞和知之也。诗本小技。自夫向上工夫而言。宜未免于土苴之归。而然人心之壹郁不平。非此。无以宣志而导和。仆累更祸败。为丧心失性之人。适于几格上有乐天诗集。时时披阅。而效其作。其有慰于悁滞非少。虽其格调卑下。为大方家之所不取。若其用功于啁啾则岁月固多。自惟诗之为体。欲婉不欲险。欲质不欲华。浑厚冲淡为贵。而不欲徒尚奇巧。其嗜好如是。至于繁缛靡丽。力有所不暇及也。家有弊帚。惟知自珍。未尝求知于世。今不待后世之子云。而遇知于左右。岂不自幸也。诗之道。蔓草久矣。常慕令作独韶頀乎众音。其障流之功。实与韩,欧而齐骛于百世之上。蒙庄之见知于施惠。自此愈切矣。顾衰迈日深。无由缩地相叙。以泄俛仰千古之怀。企躅高风。只增一吁。拙诗欲抄送。而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4H 页
于自衒。终不果。
答李汝固
数年阔别之馀。续得前后手帖。玉雪照心。盖不知踪迹之悬绝也。第审陪翟帏出东海。此于兰陔荣养之愿。虽不以三公换。而但以黼黻之才。而不得端委正笏于玉阶凤池之间。以此一事而足以知 盛朝用人之有未尽合于沿才授任之公也。良可咄咄。然此地观览之富。实是东郡之最。日出时鲸浪相荡。雨晴后蜃气腾空。况脚踏毗卢绝顶。吞吐山海缥气于诗脾道肺之中。文思之发。直与造化争奇竞工。玆游奇绝冠平生。不但南海之游为可誇。生忧患丛中。坐失光景。犬马之齿。又复添三于古稀年之后。履薄临深。馀日无几。虽愿读书省愆。为死时将去之物。而精力衰谢。如买椟之还珠。古人以老而读书为秉烛之光者。盖言其烛去而光失也。万事萧然。苦无人世之乐。惟亲胜己资规益之念。尚耿耿于中。而隔英躔如隔汉。扳拜之期。杳然无涯。惟望柱笏之馀。温理旧业。时以所得而发之于述作。以尽障澜之功耳。拙吟卑冗。诚不足以尘秽明眼。不惜齿牙馀论。称赏过实。古人以没齿屏废无恨。而但以有世间一知己为幸者。良有以也。虑风便不的。不能一一。
与张方伯(晚)
丹阳为郡。阻山滨水。土瘠民羸。生不定业。铲草为巢。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4L 页
橡救饥。其在升平之日。频降恻怛之旨。或十年复户。或募民入居。况今丧乱而后赋役猬剧。诸般折估。血髓已竭。兼程运粮。肩背尽拆。加以路当要冲。蹄踵旁午。供亿之费。倍于大邑。而诛求之急。甚于他氓。譬如鞕羸马而运千斤之载。涉泥涂而登峻坂。几何其不颠沛以死也。邑宰不能支。敛迹先避。吏民不能支。从而逃散。天兵之朝暮而来者。登高而四望。披草莱而搜执之指之。以避役之人。责之以难办之物。羊牵马箠。窘辱备至。大而陨命。小而破赀。恶劳好逸。人性皆然。岂肯徘徊乡井。甘受痛楚。而莫之悔乎。虎视兵而坎视邑。裂裳裹足。深逃远逝。而荒畴败屋。从此满目矣。天下之事。因其未弊而救之。则用力易而收功速。向在数年之前。平其宰物之权。调度不偏。财力不竭。官不失守。兵不阙供。则侵掠之害。未至此极。而空虚之患。亦岂如是乎。惟其不然。急于姑息。不问物力赢诎。唯以稍完为号。一郡而徵十郡之赋。一日而应百日之役。如澌渐尽。如膏渐消。不但此也。七期之内。六递其倅。宾送之际。经费已极。而除授之后。人皆巧避。既除而旋递者十馀员。空郡而不守者七个月。人之视本郡为死地。而本郡残破之实。据此可知。官舍尽火。莽为荒墟。重记所录。一物不遗。吁。此岂但人谋之不臧也。抑一郡厄会方至。而天之所废。亦没如何也已。郡守于上年赴任之初。阅视四境则阖境成虚。茅苇连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5H 页
天。其幸遗民之䝱息于深山穷谷之中者。非欲安居而乐业也。特以内外小大。同知凋弊之状。将谓涣恩之降。不朝则暮也。 朝廷亦以本郡为岭底关键之地。于此而无郡。则是闲竹岭门户。而绝其往来之路也。凡所收拾之方。不可视同他邑。故因郡守陈疏。特以起废为念。所陈之弊。虽不能尽革。然其有赖于恩造者实多。且下问邻近官合并便否于本道。将欲取彼与此。以为扶弱之政。以振垂绝之势。于是民之老羸癃疾。扶杖拭目。欢抃于德音之降。然后向之流散之民。稍稍还集。而但以流离失业之徒。提携甫集之馀。餔𩝳不给。耕播违时。虽据起耕之数。踏验成案。而覆审之后。霜露为灾。秀而不实。田野少收。朝家则急于继饷。收税未毕。又令换米。换米不足。又令收米。追呼决挞。豆会箕敛。加以天兵往来之弊近日益甚。而鸟岭一路则专闭不行。姑以上年以后将官过行者言之。则游击之行三度。总兵及郎中之行一度。中军之行四五度。都司之行再度。其馀指挥,千总领军上下者。不知其几番。本郡虽非递马之站。而然上距忠州。下距丰基。皆江岭极远之路。东日炎天。牛马困顿。每至本郡。督令换把。不得已搜出民家牛畜。以递颠仆之数。牛畜不足则代以绵布。一番所入之数。牛至数十头。布可数十匹。考诸本郡刷马䅁可知。至于人夫之数。则常倍于此。本郡居民。不过百馀口。而郡站恒留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5L 页
唐摆拨协助房子十名。我国摆拨军二十三名。烽燧军十名。上下津卒十名。又有不时台杠军,向导军,运粮军。逐日长立之数大概如此。此外馀存之人。更复有几。往者未还。来者又继。往来如织。殆无了期。尚何望于趋耕耨给赋役。不至流离之归乎。一境之人。聚首相语曰。吾等之顾恋丘墟。既去而还集者。徒以国家怀绥之恩必用别典也。而今者科敛之烦如此。困者已病。病者将死。欲留之计。不亦误乎。相与抱负携持。穷逃远避。而上年还集之民。今又十亡八九矣。若于此际而不为招徕之计。而各色催科。督之不置。则未散之民。将至尽散而后已。此政一邑兴废存亡之一大机会也。国家自壬癸以后。洞知本郡凋弊之状。蠲贡减赋之令虽下。而各司稽负色目犹存。曰其人之布也。曰楮纸之贡也。曰猪口之献也。曰药材之弊也。此等方物。平时所贡。而自经大败。倚办无地。寸布如锦吏不堪命。一楮抵金。民岂聊生。柔毛责出。俾童而羖。济人之具。反归伤人。以愚料之。玆皆不急之贡。而今日之重且急。只在固邦本恤民隐而已。徵一物之贡。而伤一民之命。顾此一物之重。孰与一民之重乎。而况点退之时。赂物有例。往返之际。道路有费。其馀各司员役之弊与夫本道派定之赋。科条浩穰。百倍于此。当物力稍存之时。尚有欠负之患。顷在戊午年中。据郡守黄锦溪陈疏。特蠲二十馀条。况今凋瘵之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6H 页
既有专减之令。而烦条众目。依旧侵责。实泽未究。民生日悴。不出数月之内。必为空虚之地矣。伏乞具陈四贡之弊。转达 九重之上。克尽调护之方。得遂安集之望如何。如以为此在朝廷处置。非力可及。则本道杂役。一切蠲减。迟以数年之久。完复一郡之人。抑其次也。本郡可言之弊。不但此数事。而不敢种种毛举。以浼閤下之听。故特最其大概言之。伏乞勿拘于时俗因循之论。勿视以寻常弊瘼之除。特施再造之恩。以垂难振之势如何。当此巡宣导达之际。未蒙采纳。则郡守虽欲焦心瘁躬。尽力于维持等事。而含石填海。筋力未逮。铅刀错节。见效愈邈。将何颜面为一郡之长。以孤共理之寄哉。逝将解印绂而归能手。退伏田亩。方可自安于心也。如以为愚生所恳。容或可察而不以为过。则岂但郡守独荷容纳之恩。实一郡生民之幸也。
答权仲明(盼)
军兵操练之法。一依唐制。号令纪律之不紊。坐作进退之有节。月拆灯棋。参旗井銊。古制将复。颓纲振肃。阴雨有备。边圉无虞。良喜良喜。然于妄料。或有一二难行节目。不得不奉禀于见爱之地。纪效成法。可行于中原。而有不便于我国者。岂不以彼此之势有异。而利钝之形不侔也。 皇朝之制。农以养兵。赴戍无饥寒之苦。肄业无作辍之弊。教以方言。易效易行。我国之制。异于中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6L 页
隶名军簿者。率皆南亩荷锄之人。操练生熟之节。既与华人不同。且其为军。大抵无识字者。夫以礼法之士习于俎豆。每当拜跪之节。差失有悔。况此条目烦多。动辄捍格。失前忘后。鞭扑随之。厌若易生。鸟惊鱼骇。易散难聚。无禁网以维持之。即令闲于阵法。晓于军律。其心既离。其怨已深。一朝缓急。何望得力。且其军装。数目浩穰。器械之切于御敌者则在所难废。其中等闲文具。可已者亦多。目今四民之中。贫乏之甚。无过于军士。惟此许多器具。将何以办乎。以今日之势言之。则疮痍之馀。流佣未复。固其心志。厚其生理。扶护如病人。培植如稚禾。生聚既久。根本既深。然后乐生兴事。心产有恒。习兵肄战。流徙无患。以之临乱。勇气自倍。可使制挺以挞利兵。何必习坐作修械物。尽如戚氏。然后方始赴战乎。人之习尚难变。国之攻守异势。我国素以善守闻于天下。远则安市,白岩之战。近则延安,中和之捷。皆因守而战。战必有利。据形便之地。遏奔冲之势。用弓矢之善。制枪剑之技。是我国所长。而平原广野驰骤击刺。考诸前史。得效恒少。善用兵者。不拘拘于古制。临机用智。寓巧于拙。况于夷狄。尤难以力争。李靖之破突厥破颉利。皆能以计而取。以小制大。以我国已事而言亦莫不然。然则今日所务。当以据险设奇为先。恐不专在于平野习战而已。若谓布置已始。不可中沮。则宽其期限。弛其号令。且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7H 页
立堤防如 皇朝号牌之规。无彼此移徙之患。然后庶可以镇定民心而责其成效。未知如何。本郡军兵。其数仅三哨。数月之内。逃躲者至于二十馀人。牙兵则最。是流徙无根着。逐日逃亡之数。益甚于本兵。常时操练。不成模样。脱有缓急。调发之难。茫如捕风。极无着手处。坐啸黄堂。莫知所措。吏才难展用兵时之句。于今验矣。朱先生尝守南康。以邑有流亡。上书自劾。况日失伍三。尤难于强颜不去。乞速罢遣。付之才能之守。及今整顿。庶或可为。措置得宜。军簿有赖。伏惟鉴裁。
答权仲明
本郡始因该曹事目。抄兵七名。前期发送。至于点阅之后期。实因金兰守中路迟滞。而非乡所之罪也。每人而雇给马匹。以备战场之用。其曰不给战马。实出于兰守怀怨诬诉。而非乡所之罪也。兰守之父曰彦福。凶狠无赖有称于郡。而兰守之阴鸷害物。酷似其父。前度抄兵之际。人畏其阴中。不敢着手。今忽被抄。勒令赴戍。渠等之磨牙鼓舌。思以反噬者。岂但已也。昼夜之所为谋。寻常之所发言。无非搆陷将官。阴祸色吏为事。徘徊于数日之程。弃置其雇给之马。射影之态。于是始露。至于都会官点阅之际。父子同往。恐吓色吏则曰。汝难免死。诬诉本郡则曰。不给马匹。同行将官辈。乞以所骑马充给则坚拒不从。终不犯手势而已拉其所忤者于分水岭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7L 页
数千里外。志愿既毕。渠则扬扬。而以衣冠之人。罹萋斐之诉。弃父母之乡。御魑魅之域。地远无涯。天高莫闻。人之罔极。乃如是耶。各官管兵。规例不同。或令乡所而掌其事。或令将官而司其责。本郡乡所之管。只是纠检风俗等事。而若其抄兵一事。终无与焉。 朝家押送之令。朝暮且至则乡所三员。未知当之者何人也。色吏,都训导等。俱无自犯之累。而并被充军之罚。拊膺呼痛。裹足走避。远近一族之相继逃窜者。几至于空郡。怨呼彻天。气象愁惨。新官将赴而骑从未整。农事已始而耕播愆期。本郡为弃地久矣。添一祸败。人心益懔。横罹有冤。再生无望。以一卒诬诉之故。而将至于弃全城之地。真伪失实。刑罚倒施。将此事因。枚举转闻。移乡所之罪。转治兰守。回黍谷之寒。变为阳春。庶几骄卒无横习。部民无妄诉。一郡之福。一国之幸也。
答郑方伯(基广)
兴学之本。以立师育材为先。古之教法。起于家塾而成于党庠。自能言而皆有教。随所在而无非学。长而有德行践履之实。出而为公卿大夫之官。人才之盛。风俗之美。国家之能享长久者以此也。 盛朝自数十年来。儒教废弛。为识者之所慨然久矣。自夫多士之乡而言。不待设官以教之。而父兄之所勉者以是学。子弟之所业者非他事。其中如本府之地荒绝之甚者。则乡无受业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8H 页
之人。官无典教之设。以致举一邑之人全然放学。以此而推之。一路之中。无教者多。而其不待劝课而兴者。只是江陵,原州,春川等数邑。由今日之法。欲俗化之成。不亦左乎。今欲人材之养。必须择差司训之人。付以儒铎。使之逐日课业。随材奖学。然后菁莪之兴。庶有望于蔚然矣。江陵与本府接境。非有大川广谷之限。则其所产之材。宜无美恶之大相不齐。而每于科目之挂。中选之人。多少悬绝。非天之降材殊也。非地之不生贤也。徒以文风之衰旺彼此不同也。古之设学而养士者。先德行而后文艺。无驰骛之累以贼其良心。有涵养之实以保其正性。此三代道德之士所以彬彬而辈出也。后世学校之政变。而为章句文辞之学。当时有识之士。犹有荡心害性之忧。况今教学之具。本末皆废。游横序者。不曾读数行之书。赴科场者。不能成七字之句。未闻有识之士为世道一噫者。将斯文不振。有开于运气而然耶。兵兴之后。经费荡然。恐其军实之匮。遂革各邑之教。战国之时。可谓多事。而孟子语齐梁之君。必称谨庠序之教。戴邈于晋室渡江之初。首请建学养士。以至胡元之育才于草创之日。 皇明之立学于抢攘之际者。岂独无惜于廪料。而徒欲糜国家之财也。诚以所损者小而所得者为大也。今因些少之费。久废当急之务。非圣人爱礼存羊之意。亦恐有违于建学立师之良法也。府使本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8L 页
以衰败无才。待罪于玆。虽无风绩铢发可记。而顾农马之智。尚知师帅之任所系为重。尝于治事之暇。坐讲堂阅诸生。其数虽多。而大率贸贸无识。其间或有幼少之辈聪颖可教。而环视四境。绝无受业之所。稚禾欲茂。而无雨露之滋。良玉虽宝。而无锤砺之赖。此岂稚禾与良玉之罪哉。本府有士人姓名者。通经史善教诲。尝有授徒讲学之效。已试而可考。姑差此人。任其衡尺。使之恒处邑庠。叩击无倦。一府之人。相与观感而起。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者。非虚语也。但虑此事不由朝廷处置。则或恐事体不重而禁防不严。师生之间。易于解弛。欲望将此事理。申闻于 朝。使之着实课业。仍给廪料。会计减除。则一府之士莫不奋发。而庶免于墙面之归。相公之所以陶造一邑之功之德。与生成而无间矣。若夫举一事而反三隅。由一府而推他邑。使一路之人无不振作。则此在相公提衡之下称量施措之如何耳。敢以所见并禀。不胜祈恳之至。
与赵大谏兄弟(诚立恭立)
伏蒙录示先行。言简而事备。字字谨严。传信后来。此一录足矣。恐不可别求他作也。陇冈阡表与夫韦斋行实之记。出于嗣子之贤者。其类非一。此岂非故事之可据。后贤之所法也。既承枉教。且感分义之厚。虽强颜着手。而摹高状明。非拙笔所能。一经炯照。疵颣难掩。知我罪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9H 页
我。惟明鉴裁之。且念录中或有言行之微。非大节所开则略之。或其遗芳剩馥有所濡染于耳目者。则虽不载草本。而间有添附之者。未知明见以为如何。凡铺叙之未尽。文字之未稳。须七停八当。或删或益无所嫌。惟佥鉴谅之。
答李参判(溟)
沿路担丁。所在相递无阻。至使千里旅榇。及期还故山。岂惟老人知感。零落孤魂。想应感泣于冥冥之中矣。埈。悲苦之中。殊鲜生意。舐犊之情。在此愈切。而破卯之巢。难于久居。玆控免牍于本道。所请若准则庶于故山。有拚拜之便。伫仰伫仰。前书别纸所示。此实乡论之所已发也。祭法云。有功于民则祭之。有功于斯道则祭之。灵川先生清风姱节。本不可湮泯。而至其为本州。非但风绩茂著。播在口碑。其兴学造士之功。宜与蜀之文翁颉颃于千载之上。尸而祝之。迄无其所者。其不归于见义无勇乎。羹墙之念。士子同然。而景行一念。在埈弥切者。诚以外派之联。菰葛有分也。其于营度一事。何敢少忽。
与李牧伯(如圭)
仰瞻斗牛间。祥辉烨然。一境之人。举手相贺曰。福星已临矣。伏惟涤籀之馀。政况清胜。顾丧患馀喘。已兮废伏之物。无由随父老之后。走公堂修民礼。虽旷度包容。不以筋力责礼于老民。而其于平日眷顾之厚。岂胜悁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99L 页
季徽令公。已上任耶。鲁卫之邑。兄弟作宰。其视古人之以琼雷相望而为幸者。不亦悬绝耶。病间。当候于屏下。姑以书先候。
与金牧伯(尚宓)
量田之行否。利害悬判。断然行之。无前却之患。此实国家经远之计。前人已举之成法也。顾以田分酌定。或失其实。是致诉理纷纭。嗟怨间起。此间事情。理合开陈。不但拱手坐视而已也。始事之际。虑有奸欺。聚会乡人。酌定田品。此一时筹画之有不可已者。而但其群聚者未必皆谙晓田品。而其高下之定。都出于都厅一二人之手。则虽云博访民情。而膏瘠之分。已有不均之叹。青里一面。土地甚广。而当日所聚。只是二三人。则远近田分。难于遍知。不得不退而更议也。侧闻官司将本面所勘元案。句去所定之等第。而从高等改勘。是由虑夫田额减缩。有此权宜之举也。凡称水田。旱涝俱稔。然后方合二三等。而若本面则除若干泉脉稍通处外。其馀皆刚燥最甚。间或有合于三等者。要不过什之二三。而今之等第居半。穷村下户。愁叹满腹。而官威之下。岂得强聒乎。乞取当初所约元案。略减等第。或难于折衷。则特取三四等相半处。躬行审验。庶几经界之可均。民怨之可纾矣。料田大事。低昂之际。苦乐无穷。腴瘠之实。须经体访。不伤于潦草。行之以渐。最为今日经理之急务也。郑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0H 页
昭叔。知仙游县。推行经界。极尽心力。其后家居。寿康九十六岁而终。朱子以为诚心爱民之报。且云。使被差之官人如郑君用心。虽岁岁方田。年年经界。亦不害于民。诸葛公之为政。教群下恳恳然。以集众思为言。每退然自托于不能之地。而无一事之不资于人。其功业所就。卓卓如是。民之受知于令慈。非一日。恋德之至。爱民之切。不敢自外于旷纳之听。敢以二公之事。为仁府诵之。且念平时物众地窄。山坂高亢之地。尽入版图。兵乱之后。岁月寝久。树木成林。畦畛灭标。既无古老可问。又为积雪所覆。难于逐处打量。用致结数太减。川反欠缩之地。亦大率类此。此非但一邑之患。列邑莫不皆然。今欲充平时万结之数。适足贻穷民百年之弊。今此国家量田之意。不但充虚簿。而亦欲推实惠。未可将此事因先报该司。稍减田品等第。使生民有赖。不然则申敕步亩之人。山脊抛荒及川反覆沙之处。无不打量。差人频检。如有漏负则从重治罪。不少饶贷。庶田结之不缩矣。以民而言民事。实涉自私。而见愁怨之溢日。冒嫌疑开口。伏愿仁鉴亟赐采纳。
与赵安仲(靖)
阳生之庆斋居。道体益福。赞喜何已。就中有奉禀事。前日之请临玉成者以此。而风日寒烈。兄不果临。敢此致书。以听裁处焉。丽末枢密院直学士金先生得培。以西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0L 页
北面都巡问使讨灭红贼。奸臣金镛忌郑世云功高。又恐安祐,李芳实,金得培成功。欲使祐等杀世云。因以擅杀世云为罪而尽杀祐等。密喻祐等。令图世云。祐等就得培牙帐曰。镛书如此。不可不从。得培曰。穰苴擅诛庄贾。卫青不杀苏建。古今明鉴可證。今甫平寇乱。何可自相剪灭。祐等复来言。得培坚执不许。祐等强之。邀世云击杀之。祐凯还诣行宫。镛果以擅杀世云杀之。又令捕得培至尚州。斩以枭首。门生郑圃隐请王收尸。为文以祭之。其文曰。当红寇阑入。国家之命。危如悬线。公首倡大义。远近响应。出万死之计。复三韩之业。今之食于斯寝于斯。伊谁之功。又以诗哭之曰。忠魂壮魄今安在。回首青山空白云。惟此一文一诗。可以见学士公之平生大节也。以泰山之功。而血奸人之锋。忠魂壮魄。至今饮泣于九泉之下。历三百年之久而不得泄。况我志士之生同桑梓之乡。有怀百代上忠烈者。虽不能诛镛贼于既朽之馀。宁不倡义风于一乡。以寓平日蘋藻之诚乎。古今立祠。非一道。或以孝行。或以忠直。或以节义。或以道学。或有勋业于国家。或有惠泽于生民。稽诸古事。其类非一。非惟标表一世。亦以矜式后人。考诸一统志。古今祠庙之棋布于天下。尸而祝之者。无非表章先贤。劝奖后世。而以吾州文物之乡。而前后无旌异之事。非此地之无人也。特以风习之于此事。少激励之气也。今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1H 页
金先生震霆轰雷之功。穷天极地之冤。祭之于社。香火不辍。一以树风声。一以雪至冤。其于事理。实合修举缺典。而况圃隐叙述之文。既日星于天。西厓平日。尝以吾乡之无此祠。累言于黄公直诸人。今之与灵川列享于玉成。固无可迟疑等待者。以吾兄义气。而亦乐于成人之美。久愿一拜论此事。极欠相会之便。无暇奉吐矣。兄之架上。有高丽史。想已照过本传矣。今不须至此覼缕。而近闻康明甫有入享未妥之语。或恐不识先生之大忠大功大冤者亦偶有此见欲望兄将此议说破也。
答赵安仲(时有 金大妃国丧)
示及成服所着。虽未知礼文之意。而在官之人。皆用齐衰白色团领。此皆从麻布之新者而言耳。前衔以下。既降齐衰。而着白衣白带。则此非常着故衣故带也。必从新衣带而言。而但于五礼仪。既不分新故而言。且三品以下及生进生徒。岂皆饶于财力。而可办新衣于六日间仓卒之际乎。如其可办则办新衣似当。而不能则用常着之衣。似恐无妨也。网巾则依前着为是。而尝见在官之人。或有用布为之者。似诡于流俗矣。成服后似当焚香行四拜礼。然此出于臆见。未知于礼无违否。求道于盲。敢以谬见而为答。更须商量处之如何。文武官三品以下妻。用白布大袖云。三品官以下。虽曰前衔。而其用新衣似无疑。然礼之不明言者何也。未可知也。
答赵安仲
近者非无往来之便。而偶有酬酢之冗。不得候问动静。脉脉方苦。忽承手帖。慰谢倍常。生。数日前见洛中知旧书。以不即奔赴。时议喧然。欲于晦间逦迤而西。大病之馀。一线残喘。其得达城中可期乎。念六。欲历拜城主。仍向汾曲留数日。有攀叙之便耶。伫仰。前带之职。以所上封章因 国恤未入之故。时未递。种种狼狈可虑。洛书云。外方罢散官闻 国恤来会。而独尚州郑,李两人不来会。时议藉藉。以此见之。兄之当赴。与生一体。想必有往哭之意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1L 页
与赵安仲
近日动静若何。生。再昨低此。今与数三年少。上东皋。望里秋山有佳色。恨不与老兄同赏也。顷见乡所通文。明日之会。是一州大举措也。城主于新政之初。慨然以淑人心变俗习为意。欲行蓝田之约。吾侪老人。顷先倡率乡人。以助成美事。想老兄必投袂而起。以为一乡之倡也。生。数日劳攘之馀。颇觉困顿。而然必欲策蹇而进耳。
答康明甫(应哲)
乡先生殁而祭于社。社有生谷育民之功焉。乡先生之并与其祭者。其义云何。以其有大功于民。则其德足以配食也。金先生之有功与无功。愚何敢妄论。史称以西北面都巡问使讨红贼。奸臣金镛忌郑世云功高。又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2H 页
安祐。李芳实。金得培等成功。使祐等杀世云。因以擅杀为罪而尽杀祐等。密喻祐等。令图世云。祐等就得培牙帐曰。镛书如此。不可不从。得培曰。穰苴擅诛庄贾。卫青不杀苏建。古今明鉴可證。今甫平寇乱。何可自相剪灭。祐等复来言。得培坚执不许。祐等强之。邀世云击杀之。祐凯还诣行宫。镛果以擅杀世云杀之。又令捕得培至尚州。斩以枭首。门生郑圃隐请王收尸。为文以祭之。其文曰。当红寇阑入。国家之急。危如悬线。公首倡大义。远近响应。出万死之计。复三韩之业。今之食于斯寝于斯。伊谁之功云则惟此一文。足以概公之平生也。方祐之请诛世云也。公岂不知一忤于镛则必有大祸随至。而然镛之计。本欲为网打诸君也。三人不死则镛之计必不已。与其至于一朝而终不免于死。曷若毅然守正之于义为得。而况世云不杀则镛虽欲祸三人。无执言之地。亦安所逞其凶计也。确然不挠。不以利害之私而参错于其间。至引穰苴,卫青之事。以拒祐等之说。其识见之高。岂安,李诸人之所得以窥也。急于自免而杀世云。以快镛贼之心。祐等之事所自取也。奈何以公处事之俊伟光明。而亦未免血奸人之锋。忠魂壮魄。饮泣泉里。历三百年之久而无一泄。凡人之闻此事者。尚且哽于喉而泫于眦。况我后人之生同桑梓之乡者乎。况我同志之愿荐蘋藻之诚者乎。寒暄祀于熙川。晦斋祀于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2L 页
界。此非但以慕其人之贤也。亦出于昭雪至冤之举。穷荒绝塞之人。犹能尊慕先贤。出于血诚如此。今以本州文明。而前此无表章之事。此是吾乡缺典。而西厓之所以慨然于丛祠之不举也。今幸而此论方发。非但表学士之功。亦以瘅镛贼之恶。旌别淑慝。一举而两美俱。实千古之一快也。岂谓入享未妥之说。出于吾左右也。灵川享于此祠。但以本州兴学之功。而金先生讨贼戡乱之功。又非但兴学一州之比。若以入于此庙为未安。而别立祠宇则可矣。不然则今据乡先生祭社之义。列享于祠中。有何不可。古今之祠。非一道。或以孝行。或以忠直。或以节义。或以道学。或有勋业于国家。或有惠泽于生民。考诸古事。其类非一。无不标表一世以矜式后人。若如来示则巡远不必祀于睢阳。武穆不必祀于汤阴。邹道卿不必祀于宣兴。刘西涧不必祀于竹林。陈氏之祠。不必建于荆州。南宫之庙。不必创于淮甸。古今多少丛祠。棋布于天下者皆可撤。而尸而祝之之道皆可废耶。以吾州文物之乡。至今无前贤旌异之地。非此地之无人也。特以风习之于此事。少揄扬之举也。盛事将举。舆论称快。未知有何人心之未恰当。物论之未归一。而有所云云耶。圃翁之文。既日星于天。西厓之指掌迷途又如此。平时乡论之谓金先生,惕若斋之合于血食而相议立祠者亦久矣。以震霆轰雷之功。以穷天极地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3H 页
冤。祭之于社。香火不辍。一以树风声。一以雪至恸。本非后人之所可讥也。看金先生本传及圃翁祭文。则想左右无疑晦之蔽矣。仆常时于论议之际。未尝有是己非彼之心。盖以识见之浅。而亦病人之于是非剖决之际。刚猛太过而专不听人说话也。独于此议。斩钉截铁。无回护之意者。诚以学士先生倡义讨贼之功。磊磊落落。俟百世而不惑也。乡先生祭于社。非此而谁。更望虚心清照。勿以先立为主也。
答柳季华(𥘼)
秋气已飒然。索居慕徒之恋。于是愈苦。忽承远书。斋居动静清福。少慰倾渴。生。粗安。身病民病。久宜投劾。而尚此强颜。顷有诗题郡壁。西山泉石北窗风。日日遨头念念中。算得腊前馀几日。郡斋长锁白头翁。观此可知近日情况也。年来百念灰冷。亲胜己质所疑。只此长耿耿。而斗米有力。归计晼晚。可叹。示及年谱之修。世自有任其责者。骫骳之文。何足以胜此寄也。只望若时加重。
答柳季华
驰溯政苦。忽承远信。深感心声往来之意。况审仁民之政。一境盎然如春。极慰倾企之情。生。饱更多少狼狈。尚此强颜。年至而不能去。岁月飙驰。忽又摇落之节。百计萧瑟。悯然失虑。来初欲乞暇而南。到彼亦相去之远。无从一叙阔别之情。每念顷日江路过从之乐。甚不易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3L 页
思之怅然。馀非远书可悉。只望晚景加爱。以永终誉。
答柳季华
重重隔云树。攀拜固未易。而心声往来。无山水之阻。良自幸也。因审秋凉。政况清胜。极慰倾溯之情。愚伏近来稍觉苏醒。今日与全净远有来访之语。朋侪之喜可言。示意蒙前后缕缕。自卜已审。其不可尘秽于文集之中也决矣。只欲以平日之所濡染于耳目者。而写出数行语。藏之几格。以视一家蒙学。则亦有所不但已者。此惟所自勉也。贤祠奉安。期在来月上丁。而稣老则姑待物论之定耳。倻山秋事政好。簿书之暇。时作蜡屐清游。以续怀玉旧游于数百载之下耶。但恨此病踪如系。无由共踏云山。以荡尘世之胸也。
答柳季华
秋行已晚。索居慕徒之恋。于是愈苦。即承远讯。感慰无以喻。鄙生慵拙依昨。今之作吏。固未免多少劳苦。而古人鼻吸醋之喻。非过言也。况于立矮屋之下。抬头不可得者乎。想免牍之投必出于此。而然一境香火之祝。其忍麾之。而果于自便之图耶。序文之托。玆事体大。决非庸陃所可承当。而示意每勤。茫然不知所以为答也。文集方与乡中士友校正。或不无一二可删于启辞中。而深以僭踰为未安。姑未着手也。所示若干首别集移录事。实出于惹闹之远虑。但恐不可太拘也。顷见季明书。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4H 页
至欲并删丹阳行。无乃过耶。
答柳季华
雨后秋气乍凉。索居怀人。于是转苦。忽承远书。备审近日动静平善。慰沃曷胜。本郡号称难理。风俗习染之久。虽未易猝然移易。然诚信所孚。勿论豪民弱姓。皆得以革心而遂生矣。文集入木。恐不可以时诎而缓于当急之务也。但愚伏衰甚。不惟精神顿减。目力亦短。专废看书。勘校一役。势难同力。岂但此事淹滞。念其大才之更难需用。为世道一慨。而至于论撰师门道德。似难着手。为之浩叹。揄扬盛烈。固是门生之事。而如生之见浅语拙。决难承当。既有文集烛照群迷。何可更赘以骫骳之语。为一集之先驱也。从前屡承盛意。不敢唐突者以此也。贤祠奉安。期在本月下丁。当于其时仍留院中。同诸友釐正差误。如锓梓事迫。则可随校随送也。祭文挽章。亦最其若干。录送为计。但其所抄并在文集所藏处耶。稣老并配。闻有左道物议而未及停当。岂非欲者人之性一句话为所累也。此老有节行文章。海岛学力之深。尤非后辈之所歇看。而论议参差如是。未知先生平日所论如何。必有定论。望因来示之。以破此中疑惑。虏情甚骄。而国势益亏。前头被侮。将自此而愈无穷。未可以撤回而为喜也。时事至此。可堪咄咄。
与柳季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4L 页
岁行将改。东阁梅花已动。未审閤衙气况如何。瞻溯无以喻。鄙生顽喘依昨。文集校正。顷因家冗衮衮。未得专力。数日内当毕校。即欲转致庐江净写之耳。闻庐江已写出数卷云。何至今不送郡下起梓役耶。幸通其处催来。从头一二卷始刊如何。所校间有误字。而无甚讹谬。欲以在此第一二卷送其处以资釐正。而此便恐护持不谨。玆不果。倘于官价信便。送柳笥二事兼缫袭之具以法耶。一事则欲贮在此馀件耳。文集跋语。潦草构送。见识觕浅。何足以发扬盛德于万一也。但欲藏之私箧。为一家之玩耳。但其语意未妥处。切望一一指教。不妨于改之又改也。
与柳季华
秋凉。未审动静如何。向仰日苦。某愦愦如昨。闻有乞免之事。道苟可行。古人有不屑于去就者。切望无果于遁思。以活一境赤子。自己寒煖。非外人所知。而相望之深。敢布左见。先生文集。当于初六日道院之会。与同人釐正其差误。但入木一事。须欲字尽楷正。或于其处有士子之能书者耶。挽诗与祭文。近因多冗。虽未得细看。约略点检。多不满人意。却怕传后者无多也。鄙拙所撰行状。出于潦草。亦未可率尔刊出。以为不好者诟病也。极知示意甚盛。而随时之义。有不得不尔者。当更修润以禀之。序文之不敢率然为之者。亦恐见肤言绵。有不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5H 页
矩度。而得罪于具眼之人。用此蹰躇。而然早晚或可着手。以为一家之藏也。愚伏精力顿减。无复自力于笔研之役。可念可叹。
答柳季华
因来叩得近况平善。感慰无以喻。某顽喘粗安。曾闻文集入梓之役尚未始。以庐江所书净本未及至耶。曾通季明。以须送此处。先为釐正。而尚未来。或未及书而然耶。启辞中有数处文字当删节者。盖出于飞笔记草。或口授下吏书之。初不经意而然也。江淮之水至清。众目视之。虽不知其有一座。而或为明眼者所洞视。亦足为水之累。先生之尝恨于退陶文集编摩之不审者以此也。玆欲于此事十分详校。而愚伏既不可任是责。生之鉴裁又不足。每一念之。寝不帖席也。顷会曹,韩两人读过一遍。其中有误字尚多。欲就正本改之。切切苦待庐院送来耳。季明曾以尊意示之。凡集中有不合于时宜者。皆欲为别集。其见甚是。其中丹阳行及咏牧隐诸作。则有不必拘避众闹者。若为不悦者毁吾说以避之。则是非之公。后世无知者矣。挽词,祭文,行状欲修正。或可得空册耶。序文欲极力构出。而见浅识陋。有同摹日月之难于发挥。刊传一事。尤非所宜也。文集锓梓始役。则欲与愚伏致书方伯请助。未知便否如何。催科方紧。督之则生怨。弛之则来岁救荒无可靠。宽猛当如何得中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5L 页
耶。
答柳季华
乡往中续得前后手帖。慰豁之至。如得丹山白凤毛也。生粗遣。文集锓梓已始役。有饥渴得副之喜也。书役甚浩穰。非一人所可毕。可虑。求助通文已发。未知所助能几何。杂著及书简中凡可以惹闹者。适鄙见与左右所通于季明者相符。故曾依标示题目。欲移编于别集。而本无全去之意。其以勿书而付标者。未知庐江书院所为耶。朋党二篇下段语。全去之则似没实。故欲去若干字。粘纸以送。未知如何。与金肃夫书。亦见其无甚惹闹者。黄勉斋云。先生敢陈于当世。而学者欲讳于将来。其可乎云云。此与今之所论相似。而况法语确论。若以召怨于不悦者而尽去之。后世无公论矣。其馀付标处。就标纸附以所见。幸取舍之。无人问姓名之人。因本字书之。而或以疑因字注脚于其下耶。功名久已惭之惭。未见其可疑也。大概古之大家文集。亦或有可疑。以蠡测海之所未免也。如何如何。尝见先生上谦庵书中有语及月川攻和事。顷阅书翰。虽未详悉。而今思之。似无此等书。抑当初误删耶。如或见逸。则就本集考出而添入之如何。赵知礼昨过此。相叙甚稳。若并与金苞山相会于海印寺。作数日物外之游。仍检梓役固所愿。而萧寺胜事。未必不为不好者所指点。何可易得。南望倻云。但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6H 页
有脉脉。书中函丈门下四字。大非愚分所安。切望去之。
答柳季华
顷承八月十一日书。自尚庄逦迤来传。仍审文集绣梓之役将断手。此实斯文之一盛事。喜抃无已。某入城之后。百艰当前。当初妄动之失。虽悔何及。示及跋语之附诸编末。初非所期。而来教如是。亦有终不得以辞者。玆敢请笔于吴同知令公以送。若以无印札之画为嫌。则欲改书以送。此吴令公之意耳。
答柳季华
近日溽暑之酷。比常年似甚。每以应剧安否为虑。即承一札之寄。阖况均安。欣慰曷胜。生本月。初承有新除之 命。行到延丰。投匦而回。略陈其病重未进之由。仍及近日直臣之多以言事而去国。柄臣侵侮大臣之非。疏入。想有怒目而视者。而所恃 白日之明有以下烛耳。文集绣梓之役。十馀册之刊。断手于六月之内。可见助役者众。而多士好德之出于秉彝者。诚不可诬也。本州所助。其数本不敷。且意其竣役在冬间。故所助绵布。亦未及收齐。见义无勇。为可愧也。跋语。自视犹不满意。况于他眼之见耶。欲待同志斤正而更复之耳。辞气慷慨有足以动乎人之下二十四字欲去之。而前书中至失奉禀。未知可否如何。苞山相聚之乐。岂案牍中所易得也。闻来恨不得假翼也。知礼守闻为统制使所困辱。即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6L 页
日解印而去。武人骄横之习。诚可愤也。
与柳季华
愚老之逝。哲人亡矣。吾党何依。治丧诸事。得如左右经纪。得正而毙。惟此可以慰冥冥也。第一种俗忌之说。有不容含嘿者。本家与草亭隔篱。虽曰各神所临。似不可忌。况以程子之说而断之。使太白而每管行路之人。太白之神。不亦劳乎。司马公之不用门长之说。而教葬师以已见者亦此意。而滕公德粹之劝其族早治葬。毋泥阴阳家说者。诚可考也。然既为孤儿有不吉之虑。则此岂有情之所无怵也。成事虽不说。而今此提起者。欲相与讲论所疑而归之一也。师友之服。久近无可据。而亦非世俗所行。曾于先生之丧。生与愚伏。曾所未举。此虽当时草率之致。而然谬例可依此有平日受学门徒之或欲带素者。似涉厓异。恐不可径情而行也。生于此翁义均兄弟欲依朋友缌之礼带缟于葬前而恐有骇俗之嘲。不果。朱子云礼以时为大者。亦此意也。前者略有此言于相会之际。而更思之。有可商量者。敢此更烦。愚翁述行之语。虽不敢承重托。而亦有所不敢辞者。但老人近被契家文字之托。弊精神糜岁月。未有卒业之期。代斲汗颜之苦可言。此志欲得可据文字为之撰次。倘属郑庆辅。搜得本家仕宦履历所记。为家状而示之耶。
与柳季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7H 页
昨于灯下。迷儿与柳郎语。偶及晦朔盈虚节序进退之理。仍阅书之期三百注。触处皆悟。神解绝伦。以此资质之美。若加意于向上之功。其进岂易量也。而方学之年。寸阴可惜。略加提撕。使之趱近里面。无悠泛之归者。此岂非父兄之事也。极知左右之爱不流于姑息。而犹且以此而为告者。诚以美质难得。流光易失。发挥先业之大。亦与他家子弟诚有异也。
答柳季华
昨承盛帖。动静安佳。感慰曷胜。女息无教而有行。想不闲于井臼。所望雅饬谆谆。庶罔愆于蘋藻之奉耳。西行近在八九。切欲相俟于江路之左。谋叙阔别。而适病儿在加恩。其回期与八九相值。而所送骑从非少。东西转借。未免多少劳攘。半年之阻。千里之别。又失此一晤。世间离合。真有数也。宁食三斗醋。莫行岁寒路。古人诗也。今日之苦。比古人益甚。未知耐得几许艰苦。始入秦城。而城中桂玉之艰。俱可念也。李子方处书。欲及八日送河生家。而欲草峰老挽词及祭文以送。恐匆匆未暇及也。
与柳季华
顷见朝报。所启真折中之论。而一鸣辄斥。岂盛朝招延之意乎。贤者之去就。其有关于世道如是。而两司引避之辞。诚太迫矣。发行已久。而税驾之报尚迟。瞻恋方切。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7L 页
即闻寻遂初赋有日。切欲造拜。兼叩日边消息。而方欲以病闻于朝。不敢任意游走。奈何。宠擢逾涯。实愿奔走 阙下。一望 清光。而所任非所堪。以荣为惧。欲前复却。惶悚之至。觅不得置身之地也。时事之扼腕者非一二。即令强颜趋班。终至狼狈而还。其得免于白首迷行止之讥耶。左见如是。已决难进之意。盖以潦止之义固如是也。
与洪伟夫
昨岁邂逅。天实借之。别后蓬弱。又复几日月耶。南溪暮云。无日不在望。即承远信。履端蔓福。赞喜何量。生。新岁所添。惟眼花头雪。无悰绪可言。先生文集。已就编摩。大约十册。近欲净写一件藏书院。度其卒业之期。当在春暮耳。其间便有相议节目。而无从相聚。怅叹。李上舍时干经痘十全。可贺。
答金道源(世濂)
阴雨弥旬。草土将息。非常人之比。区区驰溯之怀。未尝少弛。伏承哀札。孝履粗安。感慰亡量。埈。论事失当。坐速颠隮。杜门自省。亦不悔谋身之拙。前荷哀示。志文盛托。虽不可堪。忱请亦不可孤。顾惟采薪多忧。间被视草有役。逐日胶扰。殆无把笔之暇。意谓南还非晚。庶可卒业于静闲之中。因循至此。惭负何已。自此或可少效精力。勉副至意。而未知卯申卒卒。能容片间构思耶。定交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8H 页
片诺之顷。求铭于不腆之文。微德以堪。虽切赧然。而同气之求。宁无感焉。但恐芜拙之语即使摭出。而终不可适用。如何如何。秋炎尚酷。伏乞强加蔬食。以全大孝。
与金道源
西厓先生始卒所竖立。可卓冠近代。而身殁二十年。尚未举易名之典。公议之郁郁久矣。今得追 赐谥号。而与杰然大节相契。岂非以左右在此地之力也。可见君子之立朝。必有辅于世道。而吾辈自此死犹无遗恨矣。
答金道源
顷有南来人报道为治之道。其恩如慈父。其教如严师。明足以发摘而不自衒。刚足以击断而主于和。政声洋溢。非一人之私言。此无非自一编规约中出来。而可见君子所莅。本立而道自行。如水走壑而火燎原。无往而不达也。生。病蛰穷乡。百事颓然。惟雪屋青灯。书味尚无恙尔。有悼逝一念愈苦于孤寂中。发诸吟咏者。漫录寄去。观此可想此间情况也。
答金道源
愚老之逝。悲岂一人。暮境失依。世念益凉凉。即承远书。南岳新摧天柱峰。岂惟古人有此恸也。顷闻涤籀未久。一境欢然。君子所莅。固应如此。今见规约节目。益信其抱负之伟。非后世临民者之所可彷佛也。大学新民之治。不见于世久矣。世之俗吏。却将分内兴学一事视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8L 页
何物。而甚至于雪日之吠。自非所见之正。所守之笃。焉能办此一段事于绝无之馀乎。嗟叹之不足。敢附一语于后。芜拙为可愧也。
答李延川(景严)
相国襄事已过。典刑邈矣。后生安仰之恸。于是而愈未涯。远在岭外。无由大声一恸于新阡宿草之间。即承哀札。孝履支福。慰释悁郁。幽堂述行之托。世自有其人。非骫骳之文所可形容。而千里之外。属委至此。岂非以出入门下之久。濡染道德之深也。适仍丧葬一事。逐月扰扰。无暇于笔研之役。今始潦草成上。心事忙挠。述作不备。自视犹不满意。何可梨然当厚望也。且审示意。欲措语务简简。非拙者所能。而况大贤事业之多。铺叙之语。似不可没实。镌刻之际。如欲省其功役。则幸就此作略加点化。只撮履历之概。如标石阴刻之㨾如何。古人述行。以志文为重。历代撰述之著于文集者皆志。而碣铭则无多。一篇之多至于万千言。后之追考事迹者。皆以墨本而不于石刻。以此见之。墨本与石刻虽有同异。不相妨也。如欲将此为谥状。则就其中语意之有涉于触讳者。一一删去。无至于惹得闹端也。
答沈子顺(諿)
曩垂惠书。可见心声往来之义。感佩不能忘。玉京远于日。修谢乏便。此中耿耿。惟月明知之耳。信后为况如何。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9H 页
为学所进几何。向者省郎之荐。虽见爱之过。非私于埈。而自惟愦愦如土偶。于世无轻重。且今爻象岂吾人汇征之时。留得闲汉在田间。饱吃几畦杞菊。实贱分所安。而却欲费朱铅饰衰丑。毕竟累及明者。使稽叔夜当此。早已著绝交书耳。世变波荡。嫠妇亦忧。衰败之踪。宁复世念。但于中夜。每上下一世人物。未尝不慨然于贤者之虚老。顾落落相望。承晤未涯。暮境日月几何。等闲抛掷于睽逖中耶。惟望进德不已。时以所得因风频教。亦无异于合席叙心也。
与吴敬甫(竱)
近闻台中避嫌之启。可谓朝阳之一孤雊也。一自权臣倡为荒杂无伦之说。欲以气势而济其保固权宠之私。顷虽群议廷争。而无一语攻破其诞妄者。以其人之势焰熏灌。有足以塞众口也。今闻所论激切。不先时而强聒。不后时而失机。就其事理穷屈处。能持满而发矢。 圣明之朝。得敢言如左右数公。国事何至于此。朝议何至于泯泯无头绪也。但念大音难谐。孤根易踬。知旧之有虑于正人君子者固已深矣。而亦未尝不以田画之加勉于邹志完者。为吾友庄诵。风便甚速。言不伦次。
与郑子容(弘溟)
今此小差之来。未知其意如何。此本藩岛所差遣。若以威势而䝱之。欲添得岁币之数。则自我宜有以挫之。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09L 页
抑其骄气可也。若欺我虚弱。欲无故动兵而来。则其狼性兽心。未必因我礼貌之厚而遽寝之也。与其屈节而徒取羞辱。孰若据理以争之。庶致怛其心也。今不能然。朝廷之所待之者。别用异数云。南边之衅。恐自此而始矣。如上京一事。既许之矣。今没奈何。但未知入京之后渠若强请诣 阙。未知将何处之。庆历元昊使之来。其时远虑之人。至以不赐御筵力争之。今日之事适类此。敢将防微杜渐之见。苦口奉禀。且闻沿路馆接亦过于优厚。而道路除治且异于常规。此则各官不能裁损之致也。从前庙堂于此等局外之言。未尝虚怀旷纳。今何可强聒。但将林下所见。以为知己者言耳。专对之才。古称其难者。以事变无穷。临时猝应。一言得失而动开利害耳。今幸使乎之命。及于左右。深为国事喜。而惟愿益加慎重。使虏情折于樽俎。而国势重于鼎吕也。往岁李子时奉使在海堧日。以客中所吟长律二十首寄示。亦望左右之无惜见投以刮昏眸也。
答权静甫(涛)
同在一路。势如隔河。英簜过境。天所以畀良便也。而即承示意。良觌参差。人间事喜乖例如是。古人所谓一见为命者。以此也。两家心胆。相照有日。何可以过门不入为憾也。生。闻有不即奔问之劾。参以臣子羁绁之义。则台评之发。固其宜也。但于闻变之初。束装方就途。忽闻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10H 页
有管饷之差。私心以为有兵无食。有自溃之势。扈跸行朝虽其本心。而宣力于外。差有报效之劳。玆敢闷默就此。诚以国家之事内外无轻重也。今于公论之下。何敢多辩。只恃一片心以自遣耳。但所管之事未及整顿。而今遽抛掷。将棼乱无头绪。此间难处之状。真所谓大狼狈也。切望指教。俾不迷攸往也。李君显,李宽甫亦被评。或未详侍卫分朝事耶。生。亦尝一往。而以有事本道。不得久留而回耳。
与金应教(槃)
邦国不幸。先大夫沙溪先生奄捐馆舍。天不慗遗。世失仪表。朝论之丝棼。士习之澜倒。将谁赖而正之。殄瘁之恸。中外同切。况荷知顾如老物者。其私忧公恸。岂常情之比也。顾丧祸馀生。已作颓废将死之物。袖中瓣香。无由一致灵几之下。千里奔讣。深有愧于古义也。先王制礼有节文。毁不胜丧。谓之非孝。伏愿强加蔬食。以副知旧之望。
答李仲明(灿)
积雨新晴。清札忽至。一日两快。烦郁如扫。但审归兴所牵。已以病闻于方伯。非知旧期望之意。而亦恐进退之际有不得自由。而转成多少狼狈。更望七停八当。无前辈凹凸之患也。生。衰惫日甚。即当愚翁祥日。病未往酹。此间情况可知也。门生之称。非薄劣所敢承当。切望去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10L 页
之以安愚分。
与李仲明
顷日因便闻一琴一鹤已还本业。其视陶元亮之四十日而归。未知日子孰多少也。爵禄掉脱之易如是。圣人之并称于蹈白刃之难者。于左右诚绰绰有馀裕也。良可叹服。即日斋居动静如何。鄙生。以欲澌之气而值流金之热。苦苦度日。仅保膈上喘耳。何缘相聚叙阔。以洗此胸中之烦㪣也。前日所控孙儿之症手足伸缩之患。近于数日之内。发动者再三。深恐渐至紧重。敢此更禀。幸乞详加指教。置之生路。
答全性之(以性)
路岐一别。至今怅然。远书承旅况粗顺。慰释悁郁。鄙生粗遣卯申。春事已尽。归计晼晚。只自闷闷。书中示意。此实人情难耐处。灾患缠缚。随处而安。我无忧挠。如械斯夺。此古人语也。幸以是自遣如何。
与全性之
昨日诣 阙。不省左右在锁直中。不得相问。未知做度之毕在何间。咫尺如隔蓬弱。苦事。就悚金君珩当出代加。而前此无禄仕之意。不果图也。今以请撰先碣铭来五峰门下。亲旧劝以为贫而仕。始欲图出。而嫌于自衒。不敢开口。敢此替达。乞须留念如何。所亲在化地。得此人才置百执事。实铨叙流品之所不可已者。幸勿留难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11H 页
是望。
答金存中(惧)
谓君近有湖行。深望经由一拜。书中无此语。扳晤稍阔为恨。屏祠之撤。出于一时意见。而不念先贤播芬之地遽作荒草之墟。咄咄奈何。赖天之灵。幸而得复。则诸公卫道之力。何异禹门一柱。而或恐不硬着脊梁。终为浮议所坏了也。十年妥灵之地。不忍一朝丘墟。只奉安新主于旧祠。而因旧仆以护之。此与创起新役。多属良民。如近日他院贻弊之为有间。未知立异者何所见而然耶。如谓一邑而二祠。事体较重。则中原立祠如此类者何限。便忙率尔奉答。只陈其所见。非敢自以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