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1H 页
与李汉阴(德馨)
溽暑。台候万福。赞喜赞喜。夫以平生执鞭之愿。而乃今咫尺门墙。不得以时造谒。揆分有严。事势宜然。岂向德乏诚。妥陋而恬卑也。瞻仰北斗。可望而不可迩。但有悬慕。前上风言。虽识劣文卑。无足可赏。而若其区区之意。莫非流出片片血心。自许之愚。盖尝如是。而不知者或至诟病。楚少别玉人。怀璧莫向楚。信哉言乎。欢忻以致其来。耸跃以起其懦。犹恐言之不闻。乃反摧折而嘲侮之。出一言则指以狂妄。厉一节则谓之矫激。不惟上之人不肯听纳。下之沮抑而诽笑之者。殆有甚焉。如是则四方魁垒之士。勇于言而敢于为者。谁肯强颜以自取笑侮哉。或者之言。虽甚鄙俚。不可与较。然沮天下之善。而解国人之体。未必不阶于此。玆岂非丧邦之言乎。世道之偷惰久矣。所以激扬颓波。转移士习者。一世之望有攸属。相国于是。其可不勉乎。适当修问起居。敢以私忧过虑者并以陈之。伏惟台谅。
与李汉阴
数日来。台候动止若何。前上十箴。想已看过。若蒙指教疵类。且不惜齿牙馀论。以藻饰卷端。则区区献芹之忱。为不朽矣。晦翁跋元履之疏。西山跋傅侍即奏议。其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1L 页
二子。虽不可为役。而博雅君子所以奖成人之美者。其忠爱蔼然之心。岂有下于两先生乎。
上三公
窃惟追尊所生。以跻太庙。实诸相公之尝以为不可者也。既知其不可。而不能终始固争。此果合于古之大臣进思尽忠之义耶。父母有过。三谏而号泣。臣之于君。何可曰天威难犯。而恝然无牵裾之义耶。往在庚午年间。 圣意确然。果于独断。当是时也。右台以此而被重谴。三司直臣之以此而被黜者亦相继。大臣于此。苟能空臆而言。批鳞无避。不但使 天怒而独及于右台之一身。则此古所谓分谤与分罪者。而惟此一论。亦未必遽至于荡然无防也。卑孙不可以祔祖庙。别子不可以混宗统。先王制礼。其义截然。况祔私亲而祧正位。以秋恩而掩大义。古之致隆于生我之恩者。无不取笑于议礼之人。今岂宜以可戒者。而乃取以为法乎。崔判书于当初虽有不降服之说。而若其加号与入 庙则非其意也。而张判书条陈之说。亦大煞分明。今若与崔,张两宰协力而同辞。则亦何患于 天意之难格也。或谓今于延敕之后。大礼将展。不可缩云。此有不然者。西汉于三世无嗣之后。光武奋然崛起。虽祭四亲。似无不可。而一闻儒臣之言。至以立庙京师为未安。而改就南阳立祠。使太守祭之。立庙京师。犹不可。况可入太庙乎。洛阳别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2H 页
庙。既立而犹毁之。况于未入庙之前耶。帝王宗统至严。不践其位而入其庙。不可也。君臣同食。渎乱礼经。不可也。祔食不当祔之位。以乱昭穆之序。不可也。 皇明朝河渊。请于太庙立世室以享兴献帝。张𤧚,桂萼以为献皇帝未为天子。天统不可干。夫以𤧚,萼之迎合希冀。而犹争其不可。岂以相国诸位守礼之正。而无所争也。窃揣诸相国之意。以为追崇之举。 天意已断。非口舌所可争。但当奉身而退。庶免于持禄苟容之归。古之大臣。退在田野。国有大事。有投疏极论者矣。况今 圣恩隆重。虽欲退去。而不可得耶。极知台意之于此礼。所见瞭然。而尚恐有未尽研究者。敢拈出一二以明之。礼曰。大夫不得祔于诸侯。解者曰。公子之为大夫者。不得祔于先君之庙。今以私亲而祔太庙。其可耶。又曰。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世世祖是人。不祖公子。解者曰。后世为君者祖。此受封之人。不得嗣别子也。此非不可嗣私亲之明验耶。又曰。父为士。子为天子,诸侯。祭以天子,诸侯。而其尸服以士服。既以李服而用于尸。况可以已爵而加于父耶。 圣教以庙无祢位为嫌。夫父子相傅。是继序之常也。亦有不然。而有以孙而继祖。以叔而继侄者。则当以所继者而为祢庙。历代此类非一。然则 圣意所在。恐未必专在于是。若为至孝所蔽。一于追崇。则先儒所谓欲尊其父而反卑其父者诚近之。岂谷梁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2L 页
谓不以亲亲害尊尊者乎。今若专于事所生而严斥异议。任情直行。为非礼之举。则其免于众论之喧然。而无后世之讥乎。君子之爱人也不以姑息。又曰。忠臣从义而不从君。今此入庙之事。是何等失礼。而强避忤 旨之嫌。不思苦口以争乎。一身之因言而得罪。可略也。君父之以此而为后人之所讥议。可畏也。一时之荣宠。不过为风声过耳。而百世之流声赫赫者。宁不为荣也。孟孙问孝。子曰。无违。此言子之于亲。不可以非理事之也。子曰。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朱子释之曰。以道事君者。不从君之欲也。不可则止者。必行己之志也。以此而言。 圣上于顺理之言。有当纳之义。大臣于弼违之道。有必谏之义。岂可于上下之间。情义不孚。无相从胥匡之美耶。今此入庙之议。人皆知其不可矣。草野之人稍知事理者。无不伤于心而叹于口曰。 圣上虽为至情所迫。欲为此非礼之礼。而贤相在下。何不以直言以救之。人皆欲挻身直前。沥血于公车之下。顾蚊虻之音。非可以彻穹苍矣。小生身在岭外。不知此议之近日如何。而但以所闻于野者。而轻冒崇严。此乃古之士传于朝之意。而亦欲相公事业之不在于有宋韩马诸大臣之下耳。勿以犯颜为嫌。而思尽匪躬之节。上不负 圣明。下不负所学。全一生之大名。立千古之懿则者。决于今日之一言。相公何可不勉。且念言路通塞。而国家治乱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3H 页
由之。窃观近日景象。言路之不通。愈去愈甚。一自数三近侍以言被斥之后。一世之人。皆以全身远害为心。而无一人为 国家尽言者。世道至此。设有 国家大利害。何望于伏节而就义也。然则此等喑嘿之习。亦岂非诸相公之思以振起而以嘘起直风者乎。顷日以言事而在外如李楘,金世濂,权涛诸人。亦进言于 上。明其愿忠无他之意。速请还 朝。于世道亦幸。僭率陈愚。罪当万坐。伏惟台位并赐矜察。
上庙堂
边虞孔棘。谋议盈庭。要其大槩。不过曰选将一事而已。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攸系也。古之良将。往往出于行伍之中。盖以拔自卑贱。感激恩遇。他日临乱。必以死报也。今之求将之法。与古不同。其所得非纨绮子弟。则必取之资格。古人云。将不择人。以官为叙。取败之道也。不问其人胜任与否。举阃节以畀之。彼既富贵已极。便生惜身之念。临敌之际。宁望其无逗挠也。壬辰之乱。各道揔兵。无不望风奔溃。而其时立殊功者。皆是贫贱之人。然则求将之要。果在常格之中耶。兵法曰。国家多事。羽檄交驰。是时也可以言用将。今于用将之时。而未见有良将。可谓缓急有其备乎。今欲求将以需世用。则以一国之广。而岂无可将者。特患求将之术有未尽耳。愚以为请于今之武弁中择勇健者百人。束为一哨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3L 页
而试其艺。则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百人之长。合十哨之长。而试其艺。则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千人之长。合千人之长十人而试其艺。则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万人之长。合万人之长十人而试其艺。兼取其有智虑知变通者。则必有一人可以为大将者矣。或技勇不足而有才识出众者。此亦不世之奇才。又不可以常调而处之。凡此所陈。乃所以求将于卒伍者也。诚能合此等十馀人为其将。其视取将于膏梁子弟之凡愚柔懦者。其得失相万矣。愚之此说。果可施行。则安知卫青,李靖,之徒不出于其中乎。既取其尤者为大将,副将。而其未合于副将。犹可充边郡守令及各堡边将。一时人才。由是尽举。至于所选士卒。亦顷极其精锐。庶可有前而无却。以少而敌多。将见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而节浮费裕军食之道。亦在其中矣。一得之愚。如在可采。则须及今秋可试。而京中则兵曹,训鍊院主之。外方则每一道遣使一人。取试于营将留镇之处。而军卒精锐。亦一体抄择。其于戎政。必有异效矣。将有智仁勇三者之别。而仁智之将。今岂可易得。今之所务。惟得精悍出众者。各领精锐一二千。分布西路。使之声势相连。遇有贼骑之来。或据险以邀之。或乘夜以斫之。或腰截之。或尾击之。一心掎角。无恇怯之挠。则贼亦腹背受敌。不得恣意隳突如无人之境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4H 页
也。一将所领。欲毋过数百者。恐多领而战溃。则收拾未易也。壬辰之乱。勇健力战之人。到处有之。如高彦伯,榷应铢,洪季男诸人之起于无赖卒伍者。不可胜数。愿勿以腐儒迂言而举扇而挥之也。此策不行。终无选将之路矣。
上庙堂
自古制敌之道。其事非一。或以干戈而折其冲。或以口舌而挫其心。或以礼貌而弹压其凌轹之气。今此虏使之来。非但为伴送原昌而已。亦出于觇察我形势。窥伺我勇怯。今于馆待之际。若过于卑逊。则必以我为怯。将谓我可欺。兵革未动而国体先屈。其为他日之悔。有不可胜言矣。况夷狄之于中国。强则宾服弱则侵凌。大羊之性。自来如此。凡其所以尊侮之者。无非自我而致之。何可一于畏缩而无所撕挨。滋彼之强而益我之弱乎。事体之间。所系甚大。恐不可曲从其意。以失我大朝之体也。呜呼。虏使中一人。实判国之贼也。天下之恶。一也。虽在邻国。有沐浴请讨之义。何况上背 天朝。为雠贼行间者乎。本朝事力微弱。虽不得声罪致讨。缚送京师。而若其曲加优礼。以不失其欢心。则愚实痛之。伏愿勿以前日之礼遏者为例。而别加抑挫。以折骄心。仍愿急修边备。以为善后之图。不胜幸甚。
与张旅轩(显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4L 页
念昔屏下之拜。今几稔乎。中因仕务。襄疾之甚。虽未得再遂登门之愿。而若其驰情于墙仞。则无片时之暂辍也。顷日柳季华转致台意。有洛滨一棹相聚之教。玆岂非造物者之畀硕遇也。而偶苦淋闭之疾。沈绵累日。未得追蹑英游于湖山缥气之畔。病伏卑湫。徒有九万搏风之慕也。顷闻晋位八座。有本路津遣之 旨。圣朝之窹寐耆哲。虚席而伫之者。其礼非偶然也。正人用舍之际。世道休否所系。方以祥麟之游泰畤。窃为明时贺。而旋闻难进之节。遽上引疾之章。岂以时事横流。非一苇可抗。宁全我晚节。以固守东冈之陂也。然 君父之大恩不可虚。中外之舆望不可孤。何乃绝念世道。超然长往。有若以一节而自高者哉。为台监一身计则固得矣。而若为一时计。则无乃不可乎。吾道不竞。斯文将坠。尚幸大老无恙。多士向风。乔岳不言。泽物者深。风流所溢。颓习丕变。其转移世道者。不以用舍而为加损。则流行坎止。亦出于成算之已定。知旧之情。亦何固必于出为世用也。惟愿天佑耇德。身膺纯嘏。五福曰寿。享箕畴无彊之年。百岁作箴。续卫诗有斐之咏。
与郑景任(经世。壬子)
四时墓祭非古。此事前日略讲之。而若不断然停止。则恐归因仍。故敢布浅见。俟闻确论。盖人死之后。神与体离。送体而葬于墓以安之。迎神而返于家以聚之。无庙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5H 页
则神不得以聚。无主则神无所依焉。观于易之立庙。礼之设重。可以知事神之义。而亦见祭之礼不于墓而于庙也。墓也者。形体所藏。而非精棈灵所在。故成周之制。祭于墓者。必立之尸。实所以致其精神。而非祭于体魄。然先儒已谓之非经礼。至有唐寒食上冢之祭。则其礼又与古之立尸者而异矣。其义之起。实由于展拜松槚。而神之所在。于庙而不于墓。则求神者。当求之于有。而不可求之于无也。古礼既泯。世俗之祭。未免略四时正享而丰于俗节。国俗墓祭。视中朝尤渎。四时节日。士女塞涂。聚祭于墟墓之间。虽事亲之诚有可观。而实非先王制礼之意。则其不为伊川野祭之归者几希矣。况贫灶称贷。竭力于墓祭。而欲四时家祭之无违于礼。力可赡乎。今欲遵中朝制。一岁之中三月十月上旬。卜日上墓。以寓夫以时展省之诚。亦不违于文公家礼。未知如何。忌日不食肉者。人子遇亲死之日。哀慕如初丧。不忍茹甘以忘其哀也。国制。忌日前期不御肉。忌日。丧之馀也。忌日未至而预行素。是犹却肉于未丧之前。其义何据。或云此出于前朝供佛之馀习。则今改之为是。而徒以事系思亲荐诚。人子所不忍遽废也。自非好礼之笃。谁肯以今返古。以自脱于流俗乎。且见国初实录。礼官禀定为恒式。似难于率意改之也。士大夫祭三代。乃时王之制。而据先儒定论。有祭及四代者。以此而论。惟此前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5L 页
期不食肉一节。虽曰国制。改之无害耶。宋朝名家祭法亦有损益不同。则参酌仪节。但以得正为贵。而不必泥于今时之制耶。凡遇忌日。只祭一位。而无配食之礼。今以考妣互祔。非礼也。今人径情而行。不知神不享非礼。此等不经之礼。习俗之所由来渐矣。常所慨然而欲质之者。今因墓祭之议。并以为问。参商礼文。却幸垂教。
  附答书
 大雪闭门。书问忽至。慰豁之深。非常日得书时比也。龙门之约。缘敬仲来要甚勤。势须拨忙往赴。五朝当就高居。与之偕辔。幸无先着鞭少迟之为佳。国俗太隆于墓祭。至有四名日之号。而四时正祭。或为之轻。其失礼之本意。固如来喻所言。形体所藏。魄灵依焉。孝子追慕之诚。为之展省于霜露改候之日。亦人情之所不能已。若以伊川野祭比之。则其抑之太过矣。今但致隆于四仲之祭。而三月十月两朔上旬。卜日上墓。似为得宜。(十日上墓。家礼虽无此文。而东莱宗法有之。今中原人皆用之。故寒冈诸丈遵行之。下道已成俗。)故前日医舍之会。略陈此意。而盛见亦同。此则愿相与共行之。自今年为始。惟忌日考妣配食及前期茹蔬两款。国俗行之已久。而又非大害义理。且从从先祖之文。俟他日熟讲而变通之。未为晚也。如何如何。高明欲一依礼文。而浅见不免因循。惟固陋是愧。礼记在山中。后当致之。馀俟奉尽。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6H 页
答郑景任
昨承至诲。罚之轻重。惟一视事之大小而施之。诚确论也。第有意见所不安。不敢不倾倒。罚之轻重。须权度精切。方可称量无失矣。验之以迹。求之以情。有枉直不明。停当未中者。则宁欲失于爱而不失于忍。过于厚而不失于薄。至或情见迹具。而法有所不加者。则于是而设八议三宥以赦之。可见圣人用律。舒惨并行。而要钦恤为主。前所谓入中求出。政指此也。论轻重之罚而一以平反为心。则甚非所以顺阴阳设刑赏之意。生何敢肆故以为眚灾。忍小而贼大仁乎。岁值大侵。人情懔懔。任一家俯育之望。而不忍妻子饥馁。终有假贷事。是出于穷斯滥矣。以亲故而受赂。谓之观过知仁。怖饥死而犯科。独不可原情定罪乎。古之治人。不变然后屏之。甚不得已然后不齿。以彼则差重。以此则差轻。参酌之际。不觉其流而为轻。未知渠所犯果截然。宜不齿而不宜屏耶。渠平日所行。未闻凶悖。而偶因失廉隅一事。遽不齿乎士类。则恐非古者簠簋不饰之义。而适其时科期已迫。不忍老儒停举。置之末减之科。兄意其太轻真所谓道眼自有一等高下也。尝谓天下之事非中道。则均失于一遍。而独用律失中而宽。犹愈于失中而刻。虽或有幸生。庶几无枉死矣。且闻不轻绝人。故人亦不轻自绝。又曰。律己当严而治人当恕。区区之见。有本于此。非欲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6L 页
骪法而伸情也。其实则欲合异而归一也。兄之高见博辨。弟何敢立异。独于论魏公一事。有同古人钟律论之不相合。偏滞之见。虽自笑其太执。而亦不敢苟同。敢申前见。以俟镌诲。论人。取其大节而不责其不备。南渡士大夫。将忍耻事雠。为义理当然。独魏公奋然以复雠讨贼为己任。使纲常大义昭揭于天地之间。其功伟然矣。后生孤陋。虽不知晦庵悔作碑者悔何等事。而然亦尝以表著天心。扶持人纪。许魏公矣。生并一时。凡所以许魏公者。其得于见而知之者多矣。大贤所论。出于定见。碑序所揄扬。未必皆为南轩言所动。而其一生大节。既为朱子所许。朱子以后论议之正。宜莫尚真西山。而西山亦言魏公之忠如孔明。其世代非远。事迹未泯。其所论必本于的见。而非若后世之论古事。只据简册所传也。观夫五遂之帖。不欺之铭。心事之正。可以质鬼神。而至其战兢之戒。犹不倦于易箦之际。其懿行姱节。诚无愧于秋月白之称矣。恐不可以一时处事疏脱而掩其平生也。今之挥斥之过。或者考据之有未广耶。人非圣人。其见理与处事。不能无过差。今就司马公所见而言。其论魏祖。谓其取天下于盗。非取之于汉。大段违理。至于王霸之论。才德之辨。诚若无所据。而然其处心之正。许国之忠。不害于为世大贤。若就一言一事而论。何但魏公为可贬也。而兄论之独太迫也。老兄见识之高。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7H 页
题人物。实有不可已者。而但恐乡学后生。误认此事为可法。将启轻先辈之心。不可不念也。近有江左后辈。姗侮先进为习。至于舍西厓正论而妄诋柏潭无忌。苏老之跻祔五贤。亦岂无见。而然而亦未免唇舌纷纷。岂谓陜中浮薄之习。又此流入于江左也。天下有正理。惟博学明辨。然后不先主偏见而是非可察。此非目不辨骊黄者所可忘论也。窃有伤于近日之弊。偶因论事。并及之。伏愿更教之。
与郑景任
前日冗语。蒙批诲丁宁。剖柝其精微之蕴。击破其迷罔之见。见识之透。倾倒之悉。不惟瞽见少开。溪上讲论之风。得见于今日。诚幸诚幸。操心之操。改下治字似为差胜。但篇中所措语。有未尽关锁者。欲略加删修。而不得其语。如未见大段疏谬。依前无改无妨耶。制忿下段语。改以物来顺应还无事。定性书。宜仔细看。盖以前示观理语。本出定性书。故如是下语。或恐泛然不切。则欲仍存本语。岂非以本语虽出药山。而既经西山称赏为制怒之法。今借而为吾家用。似无害也。蔑实于心上而誊理于口头。其弊如是。可笑。兄之于弟。凡所以指迷耳牗昏者。岂止于此而已也。顾以赋质之下。立志不笃。从前剪拂虽勤。而无一的见到处。无一实践得路有可以副厚意而酬罕遇者。深可愧惧。知行并谬悠。出处俱蹉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7L 页
五十叹无闻。况吾今过七。此上年秋述怀语也。颓塌之甚。一年深似一年。古所谓半明半暗者。斯须不戒。又暗而亡。非谓此乎。念今犬马之齿。即横渠所享之年。司命之所贷于顽喘。何望其每多也。即令添得若个算。悠悠人世。不过十许年客耳。使来日而如往日。能复觊其淑后乎。邈矣千万年之久。眇然得一生于世。参天地而立。忘付畀之重。同草木而枯。甘醉梦之归。失今时做好事。待何生度此身耶。思之怛然。衰病丛中。念虑灰冷。一身委化。万事听命。惟亲贤德。资警益。薰片善而效才得。补前愆而改亲图。此心耿耿。天日实临。欲望于幽闲之境。时得相聚。讲解典坟。虽精力之耗。转眄辄失。而赖天之灵。或有以窥一班而哜一胾。不作无闻之鬼。岂非至幸也。索居怀人。见秋风之忽起。临老省愆。惧朝露之溘至。适因所禀。并及此怀。想看过一莞。继之以怆然也。
答郑景任
承来喻并所引诸说。而观操心果是存养。而非属克治事。所谓用功时分不可相混者。诚了了矣。方欲改操为治。近偶记先儒诗有大抵操心在谨微。谬差千里始毫釐之语。以是而推之。所谓操心似是审几着力事。而与存养似别。未知如何。幸望更详之。仍赐回教。
答郑景任(辛酉)
西厓先生文集编摩一事。非通融其首尾。程督其期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8H 页
恐玩日愒月。范然无了期。须同聚一处。消得时月工夫。然后可见校正专而功力昜完也。且念先生之门。从游非不多。而若金石之文。叙述之责。世自有当之者。非人人所可任。即今峰老之衰谢甚矣。无复撰出之望。则兄于此事。所宜直前自当。更无所推让。而尚此迟回退托。不即下手。虽谓之见义无勇。非过论也。我东儒者之出不数。况以儒者而兼相业则尤不易得。自丽迄今数百年之间。惟圃隐与我先生而已。圃翁生丽运既讫之际。既未得究其素蕴。而终以身殉国。平生著述。虽散失殆尽。而其幸而仅存者。犹足以日星于天耳。先生以佐王之才。抱济世之具。其所以黼黻王猷者。无非所得于学问者。而逮夫辰巳之乱。慨然以再造王室为己任。卒能竭忠尽瘁。收复溃裂之势。其功业之盛。本末可考。不幸晚节为一时群小所谗间。摈斥以殁。 庙庭配食之议。亦为昏朝邪议所沮。若复岁月寝久。德业渐泯。我等老门生之恨。自此而愈无穷矣。广布其文集。叙述其言行。庶几传诸后而翊斯道。是惟吾辈分内事。今荷此担子之重者。其可不自勉耶。程朱事业之大。宜与天壤俱弊。而若其发挥一事。实有赖于群弟子。我东文献。常患于不足。虽以寒暄,一蠹两先生德业之隆。而一时登其门如静庵,秋江诸贤。曾未遑于论撰。至使后死者不能无嗟惜于百世之下。老兄于先生之门。识足以摹盛烈。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8L 页
尚过于慎重。狃于悠泛。至此十年之久。寂无一言之记。明见所在。良所未晓也。衰败将死。百念灰冷。独此一事。耿耿于中。更愿亟图。副此饥渴。
与郑景任
春冱尚紧。每念旅次凉冷。如何耐苦。瞻溯未巳。生。病中更有民隐关心。嫠不恤纬。政似之。近观催理一事。慢令于前而致期于后。凡往年积逋。皆责办于数月之内。虽乐岁。犹不可。况于艰食之际乎。至于三处所属。本佣丐无根。一朝欲团聚而为兵。鸟散鱼骇。篱落一空。无纪律素立。遽以箠楚驱迫之。事之无头绪。诚不满一哂。昨有按使过州。受刑者二十人。到处苛刻无恩如是。有若前生积债而报仇怨于人者。一方萧然。无乐生之心。 朝廷嘉其尽忠。而不知失民之为不忠。赏其任怨。而不知怨归于上。此而为忠。恐自是而宽厚不如刻核。安静变为烦扰。谈皇,王而行管,商者唾掌而四起。民生无休息之望矣。岂细故少戚也。号 御史为暗行者。以微服过行。得闻守令臧否于巷议之公也。今不然。留时阅月。昨过今至。使一路之人无不知其面目。求情于爱憎。取实于毁誉。至有清谨如醴守而终得贫饕之名。残酷如晋牧而无贬斥之语。诚可痛惋。仰屋之馀。偶然言及之。未知兄见以为如何。
答郑景任(癸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9H 页
彼既作孽。有司有请辟之义。而但以将顺 圣德为美。不欲苟同于时议。是兄初见也。幼一诸公。至以祸阶为虑。虽谓其不敢归评于 君父。然此说大为害理。岂老兄之所不能洞晓者。况忠臣从义而不从君。 天意之有动无动。亦不暇论。只恨所论之不与相同。而至于今日。有判合之异耳。
与郑景任(甲子)
夜来。令况如何。见兄当此夏月。畏风不得出坐厅事。深虑卫气不足。怕寒如彼也。昨在直庐见兄书。深以仆前席发言狂疏。惹起闹端为虑。而至责其轻发。及夫相对。见责之意如书中所视。兄岂以仆所言为不善哉。爱仆之至。忧仆白首罹祸网也。然以田画勉邹志完者而言。何兄之爱人以姑息也。目见时议渐下。时事日非。忧世之心。常愊塞于中。及见前日 圣批。丁宁恳恻。其保全骨肉之意。超出常情万万。自念于是而不能将顺其美。而强附时论。则是实丧本心逐外物。可耻之甚也。玆于玉堂之会。以此发言。而逮入 经席。 天语温温。导之使言。威颜之下。宁有毫发欺隐事也。 圣德含容。不以尽言为过。而时议汹汹反非之。偏滞之见所未晓也。其所援引之语非他。只以帝王御物之道。推诚为贵。而历代疑间骨肉。过于猜防。非三代笃叙九族之谊也。君臣之分。天地截然。非人臣所可觊觎。虽以逆适跋扈。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9L 页
人鬼所诛。祸不旋踵。而况于他乎。天下之变。其来无穷。不可以计虑而周防之。汉光武烧通书数千章。宋太祖云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帝王大度。须以此为心。然后反侧自安。祸变自消。苟以私意而逆之。设机以防之。祸之所救。变之所起。求以弭逆而适以生乱。生之吐心吐肝陈达无隐者。都以白日俯临。丹心必照。言或不当于理。本心则忠爱无他。听之者但当录其善心。恕其狂疏可也。而言才出口。疵已吹毛。或掇去首尾。孤行片语。或织成萋斐。专失本意。甚矣。人心之不厚。而世路之太促也。此所以数百年来巽懦成风。下以媕阿为习。上无规谏之闻也。他人未须论。岂谓兄之达识。亦未能掉脱时俗之见。至以陈达失当为过也。当日之语。反覆思惟。本出血心。无谬戾之发。所恃者 四聪咫尺。鉴此一片心耳。吾辈虽不容于时。穷阨以死。义理贯心肠。不为利害所动久矣。设令时议不恕。移其刑于谏者。自当谈笑就之。何可薾然沮丧。便作泥土色也。困不能悉。
与郑景任
闻谏院多官以停启之失。而尽被玉堂䮕遆。其嘘起台阁之风。诚不少矣。谏院之欲停鱼盐芦屯等论。固不思之甚也。张晚之罪。犹在必争耶。至于金搢等之事。则虽力屈被执。而当初有贼使斩徇之事。不原其情而遽置之重律。则将置初不交兵。顿颖贼庭者于何律耶。唐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0H 页
郑虔,王维始劫置东都。受贼伪官。事定之后。贬虔台州司户。维下迁太子中允而止。以其本无从贼之心。而为贼所迫。宋之六等论罪。其意亦如是。以此而论搢等之罪。果可入而无可出耶。春秋时。战败被执者固多矣。而既归。有赦其罪而得其力者矣。岂非以使功之不如使罪也。彼之没蕃而还。欲以求生路也。而若以剃头之故。而终至于断头。则前后被虏而剃者。恐无归顺之人。而益坚从贼之心矣。愚见如是。不可不商确于相爱之地。如以偏见一端之说。不谓之颓靡。而或有所可取。则切望致之于台。庶无枉杀之患。
与郑景任(丁卯)
别后台况如何。春雨作沴。不但大军暴露有冻死之患。耕播愆期。为后日饥馑之渐。天意如何生此灾害。可叹。生。二十二日拜辞 分朝。今到居昌。眼疾极苦。征思苦滞。即闻台兄已领上道兵。克期前进。精忠所激。不自知筋力之不可逮。而军旅之事。非老病书生所娴。可虑。况大兵在前。一向逗挠。无交锋之意。惟此草草荷挻之卒。无益于实效。而沿路饥寒。有自溃之势。诚不可不念也。生曾以此意言于抚军司。一座莫不然之。今有体府禀目及前答别纸书送。幸谅之。儒生赴战。尤不着实。此辈先为散遣。以省裹粮之弊岂非算乎。春事已迫。除出老弱。使之专力于耕农。此亦他日恢复之本也。未知台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0L 页
成算如何。
答郑景任(己巳)
石桥分携。流光如駃。即当改岁之辰。曷禁望月之恋。忽承满纸盛诲。千里之情。蔼然可掬。埈。屏居一年。虽无悰绪可言。而然而一家之乐。亦有所不为外慕所移夺者。此旅游五六年来所尝愿而未副者。今幸得之。如得甘寝。无复一念出山外矣。伏蒙 恩除出于梦寐之外。感激之深。至于陨涕。而然致仕之年。既退之身。再抗尘容。夜行不息。此古人所叹。况枢机不慎。陷阱屡玷。痛定思痛。痛如何哉。止足之分。循省已审。此等事情。台兄所谅。而以不祥姓名。玷荐剡中者何哉。进与退既不可两能。则宁量能度分而卒岁乎此中。庶为信道知耻之士。以砺颓俗。以为报 国恩酬知己之地耳。且有一款说有若吞蝇而未吐者。今漫及之。褊滞之性。不能通方。惟知尽言不讳之为忠。而不欲全身远害之为智。惟愿千载前人之可师。而不顾一时浮议之可避。积忱累日。应 旨言事。虽未必合于时议。实忧国闷时之所发。岂意不乐者之四起而攻之。遂使群飞蔽天。三至投杼。堂堂大朝。自此而无容足之地矣。林卧年来。自分辜废。圣德包荒。至蒙收录。簪履旧物。不忍终弃。可见天道至仁而风霆无竟日之怒也。乘此悔端之发。若以一言而纳约。俾 圣心廓然。直士伸气。其于纳谏之道。宜有所裨。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1H 页
老臣虽朝夕入地。亦无恨于赍志矣。台兄名世之望。齿牙馀论。可据以轻重。顾何靳于一语。以鼓传众听耶。即今言路未恢。百弊未祛。国事之所以委靡不振。往往坐此。其开悟 上心。转移世道之责。公其可不力耶。向者某以言得罪 先朝。五峰尝明其质直无他。且在昏朝。以言而去。五峰又进劄。有直言不容。一舸南归语。甲子间。生泛坐考官徇私而罢。郑时晦相公亦明其刚介无此事。以此而见二公之休休有容。而今兄却以朋比之嫌而不敢言。其他又何说哉。若谓疏中所言未必皆是。则朴承宗父子之死。不死于职耶。若曰知其难免而死。则其扶护 母后之功。未见其必死耶。若谓从君于昏。其死不足取。则古今从厕窦梁上而免者皆可贵。而当时在廷诸臣。无可死之义耶。间其临死之言曰。身为大臣。使国事至此。臣罪万死云者。有足以见其情也。其请立废庶人之后云者。亦有所据。唐之建成,元吉与 国朝之芳蕃,芳硕。皆立其后。不至绝祀。以此而推之。兄于此事。未如思斋赞忠定之言。而若其论议之有关于是非者。则似当相与讲论以归于一。而顾阶符九万。攀拜未涯。敢此因风附所疑。且念台兄涵养之深。慎重之过。遇有猷为。似欠河决矢猛之勇。虽有得于三缄。而宁无失于三思耶。君子于辞气之间。庄重固贵。而至于取舍之决。则须欲毅然奋发。一刀两段。不然则恐过于商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1L 页
而迟回迁就之际。或有认私为理之患也。兄于此恐或有当勉者耳。
答郑景任(己巳)
前书所及。非有恨于言不用也。言非可罪。而訾议哗然。至于庙堂之回启。台评之再发。无不深排而峻斤。徒以爱惜事体之故。而无诛殛之请耳。其曰。但止于不听施而已者。何不察之甚耶。兄于其时在玉堂。固已目睹其纷纷耳。 圣恩天大。岂不优客之。而外间谗说未已。三至而投杼。慈母所未免也。政曹之推。一启蒙允。方踧踖待罪之不暇。而数月之后。旋有 恩除。其引西山语以寓感激之怀者。诚可悲也。古人有谏于君不得而将尸以谏者。怵于群咻。虽不得再叫阊阖。而欲藉兄馀论。以明其国家是非所在者。岂狭中之见所得免耶。至于昭武勋之滥。尤人情所不快。兄在可论之地。未闻扬眉吐气。一言其非。如权忠定之论郑莫介。而乃以故人相望之厚谊。指以为怨恶于人而谯责之。有若咈然相待者然。为亲者费力分疏。固不可矣。独不可为国事一言耶。兄将此等事为薄物细故耳。不尔则恐不当拱手坐视。让与别人言也。所解文山语固是。而然仆于此语。常喜其多少快活。当初录奉之意。爱兄之至。欲兄有所加勉。期以横行于丈夫路上。乃野人献芹之意也。兄之位望。固已赫赫于一时矣。位愈高而责愈大。兄于当世之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2H 页
非无可言。而今就其迹而言。未见其大有异于常调者。自古为委曲就事之计。而终堕于持禄苟容之归者有之矣。过去悔尤之难追。远近指示之甚严。念及于此。惟此四句语。诚有所惕然。而不当分内外经重以释之也。虽然。凡此所陈。但以解来书见非之意。而若仆前书之意。徒以近日言路未通。谀风相煽。昏朝之宿弊未祛。 盛朝之新化未洽。欲兄之遇有必争之地。勿以近名为嫌。决去就以争之。且于措语之际。仍及某疏所陈诚有可采耳。此言出于妒妇之口。固非矣。自持衡公论者而言。恐无所不可也。
答郑景任(己巳)
顷承台翰。阖履清胜。感慰何极。生。屏缩度日。畏人默坐成痴钝。政谓是也。风埃颠倒之馀。归检旧业。虽幽静有味。而但去德日远。扳晤无因。殊觉郁郁无悰绪。兄我之间。虽贤愚不同。而若其分义之笃。实有兄弟之爱。今于衰暮之境。睽逖至此。岂老怀所耐也。但念兄孤直之踪。亦不可久于朝。林下相从。必有其会。相恋之苦。时以是自宽耳。近闻后辈往往以兄之道。不行而身不退为言者。狂疏之论。虽无所取裁。揆以古义。不可谓全然无理。居其位一日则须尽一日之责。一言不合则不可一日居其位。此实吾家舒卷之义也。色斯必举。如湍决而矢猛。虽以万乘之力。有不可回匹夫之志者。兄于今日。不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2L 页
知所行之道有几何耶。顷日数件大议论。(如私亲降服及逃民勿还等事)皆见枘凿于时议。此岂细故薄物。一任其予夺而无所争者也。与其进不能展其抱负而徒玷身名。曷若指故丘为归宿之地。以讲论古道。一时虽否。而所亨于后者大矣。或云。本朝待士大夫。无许退之义。愚翁进退。比别人尤难。敛一世重望。一朝遽归则不但 圣心缺然。惟彼翕訾之徒。却将厌薄朝廷之名。送与好题目。此翁之曾惯于伤虎者。宁无所怵乎。生谨应之曰。君子之道。履正而已。畏其非义之加。惟知进而不知退。则非古人急流勇退一刀两段之义。而持禄苟容。恐未免于良史之讥矣。未知老弟所贡之愚。与明见如何。鄙生顷日之疏。岂无疏脱可语。而情外之谤。前后狼藉。不曰狂人。则必曰痴汉。相知者或如此。而况于不悦者乎。天生此辈。布在世间。沈默畏慎。其习已痼。见人有此事。交口非之。不肯自言。而又禁人之言。全身远害。自为计则得矣。毕竟国事何赖。世道横流。非一苇可抗。言之诚无益矣。非见爱之深。何以发言也。岁序将改。惟愿迓新曼福。
与郑景任(庚午)
埈启。小子文圭顷游镜浦台。回路得痘疾。遽化于本月初六日。白首号苍。但有搥胸而已。极知寿夭之有数。悲哀之无益。而烦冤之根。种在心上。非利刃所可剪去。自非如西河抱痛之地。从谁诉此情乎。人生脩短虽不齐。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3H 页
而无不随化而尽。惟有德者为不泯。此子志行之佳。实台监之平日所奖与。虽不克寿。无德可纪。而若其向善好德之实。则亦有所不可湮灭者。欲求碣铭于台监。传之不朽。而但念台监伤虎之情。如不忍着手于此等文字。不敢请也。呜咽不备。
答李润卿(睟光)
鄙生于向时。蒙示采薪录。已知仁义之言。非世之誊理于口舌者之所可到也。玆又敬承示及警语诸编。就清朝神爽之时。取而读之。今仅卒业。观其学问之要。事物之理。义利之辨。诚伪之分。靡不本于自得而发而为言。其辞虽约而所包甚广。庄诵之馀。间有管见标识处。非敢欲有所刚益也。只以所疑而奉禀。可见交諠之笃。猥以古之论难之道自处。而且有感于以多问寡之盛德也。埈少日读古书。亦或有粗粕会心处。而一落尘臼。荒废都尽。白首伥伥。未有归宿之地。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者。政自悼也。屏伏逆旅。百念俱灰。惟就有道资警益之心。未尝暂忘。而仕务汨汨。尚不得以时候拜。频荷叩击。静循初心。常切懔懔。尚赖台慈不鄙。提示格言。得以灌洒胸中。至于王慎中老学秉烛之喻。尤有所惕然于中者。其与人为善之意何有。诣极懋实劄子。得见全文。诚今日救弊大药。 圣明优纳。必有服膺力行之实。安知盛世为治之道不本于此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3L 页
答徐行甫(思远)
昔岁于都下稠人之中。盖尝望仪表而知敬之矣。顾年月屡更。未遂扫门之愿。斯世故缠绕。因循自阻之致。非恋德乏诚。安陋而恬卑也。顷上俚语。是其微意。乃蒙辱复。过赐奖与。注神千里之外。定交一言之间。如埈空空。虽无足以称厚望。而老兄汎爱乐善之心。盖亹亹乎古揽仁收义之风。吁盛矣。况蒙封寄数片琼蕊。见期以岁寒。自惟何以当盛托耶。感佩之馀。内愧弥日。仆。懒慢之资。本无见识。惟好览古书。窃希心于古人指示之方。由其用意不笃。不能趱近里面。壮年失脚。白首多歧。静循初心。祗令悲悼尔。所幸者斯文大雅特许镕范。不以朽木为不可雕。时赐剪拂。庶几得免下流之归。而不意哲人今萎。如中路失相。伥伥何归之叹。于是而极。而加以性乏通方。动辄忤世。荣望寝薄。习闲成癖。惟以葺室庐艺松竹。为残年日用。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耳。赖天之灵。此心未灭。时对尘编蠹简。不无一二窥觇于文字间。或有疑晦未剖。欲以就质于当世有道之君子。庶不虚过晚景。而道路悠缅。疾病侵凌。坐孤良觌。岁月易失。奈何奈何。士风不竞久矣。所以屹立颓俗。转移世道者。吾党之望有攸属。而且值知府之贤。又能宣化有时。相与讲论经旨于经岩两院之间。风流照映。气类䜣合。倡明绝学。此其一会。矫首南云。日夕倾企。春来身病少间。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4H 页
得匹马而南。睹䳽貌聆玄论。或有以破悭祛𠫤。以为收拾暮途之地。此心耿耿。如何尽喻。惜时不如进学。慕德不如励行。仆明年是卫大夫知非之岁。坠此胶漆盆中。无从自拔。惟望老兄矜其愚而谅其志。春鸿之便。无惮垂教。聚仙十枚。以供清昼熏炉。
与郑辉远(蕴)
近见老兄所谏。偏系四事。此实近来朝报间所未见也。程子所谓知正君不知格非。知求治不知养德。今之通患。兄言及此。岂非君仁臣直之验也。想于 圣德。所裨多矣。前日赴京陪隶超资之赏。诚滥矣先来之自北京来报好音于十日之内。虽或有赏。而若其到海岸先渡。则非惟无例。其意以为追崇是 圣上所重。吾若持喜报而往。必有异数矣。有若馆学典仆持榜声。而责出厚报于得科之家者。然此事在此辈何责。使臣之许令先渡者。于自已亦嫌矣。为人臣。怀利以事其上。此在台谏。宜有防微之言。兄既发言。而乃以妄发而避嫌。良所未晓也。信陵君击却强秦。时人以王之私公子。而谏止其封。今此陪隶之赏。实无据矣。明王赏谏臣。今之所可赏者非直臣耶。往日直言之人。有可赏而无可罪。乃以论议之异而空台而逐之。赏罚之无章。甚矣。以陪隶无功之赏。移之于被黜之臣。固无不可。今之以此意而进于 圣主者。非老兄而谁欤。数臣摧折之馀。士气益衰。沈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4L 页
默畏慎。习以成风。时方无事。未见其有害。即当多乱之日。上自公卿。下至耳目之臣。昏以持禄苟容为心。不肯直前言事。则国事之重。谁复任者。今日世道之责。兄有所当勉者。更望留意。鄙生。待罪仪曹九阅月矣。供职以来无毫发报效。此虽由于所禀之懦弱。而亦士气委靡之所坐耶。
与金冠玉(瑬)
顷于趋拜之日。问及新军案举行便否。偶因扰甚。对之未悉。退而思之。此事实国家利病所在。相国询问之意。亦非偶然。而披露未尽。心有所歉然者。敢忘其僣踰而毕其说。古者域人之居。固人之心。督之以出乡游惰之禁。纠之以比闾保甲之法。其勤于堤防。可谓至矣。后世纪纲罔缉。浮流无禁。号牌之法。本欲以救其弊也。而但以更张无渐。责效太急。图利而不见其害。贪得而罔虑其失。方其改作之际。点阅不详。以致疲癃备丐皆未免充伍。虚张其数。如积朽壤。求其实用。什才二三。推原其故。良由刑法太峻。人莫不畏罪。不得不从事于一切之法也。今之军簿。果是枵然一虚套耳。数十年逃故之馀。族邻侵暴之患。罔有诣极。括得闲丁。才止于补阙额足矣。求其什倍之利。而不知其害之益甚于前日。岂非奉行者之伤于太刻也。夫以东西流转朝夕不保之人。而一朝驱策。当番戍之役。宁保其支撑耐苦。不散而为盗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5H 页
也。欲以团聚则散若惊禽。欲以号令则茫如捕风。今不思变通而果于必行。及夫伤败之极。用力尤难。亡羊之馀。补牢虽切。铸错既尽。馀铁有几。当初牌法之行。人言其不便者固多。非以此法为不可行也。特病其改弦之无渐耳。今于详议之日。所宜深究其害。崔参判所陈六条中其曰。取新案闲丁。以补旧案之缺云者。固今之确论。而庙堂之迟疑不决。必用此无实之新案者抑何也。自古国家之患。莫甚于既失而无改。诚能不护前非。追改今害。则新旧参用。民情甚便。而至于以贫残而被汰者。亦置之馀丁案。待其根本稍固。徐议充保之地。亦不为晚也。愚本昏昧。不识时务。但听闻外议甚熟。皆言新军案被抄。或有双瞽者。或有中风者。或有逃亡者。或有幼弱者。或有年过六十者。或有贫残太甚者。驱此无赖之人。勒定军保。民生怨苦未纾。而国家根本日伤。然则新军案难行。非惟牌案既火。无可以维持也。冗杂无实。在所变通者。其槩有如是焉。智者之为事。有不审其所决。则必较其利害之轻重而有所取舍焉。今此新案之用。但见其有害而无利。犹在必用耶。古之为国者。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而士傅之于朝。今之缕缕于此者。实士之采谤议传言于朝之义。而亦欲为国家弭怨谤也。顷承台教。必欲尽众人之见而采其所长。此实诸葛公集众思广忠益之义也。敢陈所闻。期以助庙算之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5L 页
非敢好为异论也。极知迂滞之见必不适用。而忧事之切。不能自默。若能广议于朝。精求其当则其于固本足兵之策。或不无所裨。而亦今日收人心之一事也。
与金冠玉
岁行暮矣。风雨凄然。恋德一念。于是为苦。且念南归有日。仪音益邈。敢因寒暄之问。略叙所怀。窃自附于爱人以德之义。尝念国家政令虽衰。而其所以扶持之者。必有赖于士习之正。刚大之气。上下蟠际。内阳而外阴。为纪而为纲。其有切于世道何如。生。未知今之士习正欤未正欤。近者 朝政或阙。国事多虞。尚未闻有挺身直前。争可否于 殿陛之前者。全身远害。风习靡然。平时无事。尚可守常循例。无所败误。遇有朝家大利害。尚可望于抗节而致忠耶。论议异同而虽有暂时贬斥之事。 圣德天大。保无诛戮之及。而严威之下。直气如捣䔉。其不负平日所守者有几人耶。顷当 章陵之丧。有一二迎合之论。倡为追崇之说。以惑 天听。相公撰礼说以辩之。所见之博。所守之正。折衷乎经变之说。剖析其精微之蕴。此实四礼之直解。六典之馀义。虽 圣孝出天。一于崇恩。而终止于别立庙而已者。伊谁之力欤。然而汉儒之见。尝以立庙京师。为嫌于二统矣。此后若有论议更加一层。则未知今之任世道之责者。将何以救止之耶。伏愿相公坚着脊梁。益懋盛业。援据礼经。如慧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6H 页
烛之照群迷。力捍奔冲。如禹门之立一柱。使论议一而是非正。其为国家之幸如何。有盛名者其责大。居显位者其任重。愿以国事自当。恐不但付之于六太息而已也。顷日补外之人。恐未可久于左降。倘于 经席。极陈被贬之人无罪可贬。速请召还耶。其所以救解此等人者。实所以防微于后日之议也。至于甄叙流品。亦必如韩魏公之秉铨总。使吉人朋来。清时改观。庶可以消范贾之党。而合晋楚之成。朝纲之不振。台论之不肃。不足患矣。尝读文山语曰。一时之赫赫者有矣。千载之赫赫者几人。为一时之计者。无千载也决矣。更愿以古人事业而加勉于身上。以无负舆望也。自惟捐滞之性。与世少谐。独于相公。其异顾深知似非偶然。敢以血恳而披露之。以为报称知己之地。此非止于报知己也。实欲报国恩于万一也。且念此等忱祷之语。衰世所不见久矣。人必以为怪而且怒之。切望看过火之也。
与郑时晦(晔)
去德愈久。恋德愈深。即惟三始令辰。百福荗膺。不胜赞庆之至。鄙生蓬荜安分。与撨牧混迹。岂意令公以未蒙收叙为念。至达于 天听耶。其谓之无罪被评则固实情也。至称有儒用之实则自惟枵然。无可以当之。兢愧累日。觅不得置身之地。乘雁飞集。本无与于周行。而坎止流行。尽自有主张者。况语默之节。哲人慎之。令公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6L 页
启此事者再。而 圣上终靳一俞。其不几于未信而言欤。士习之不竞久矣。令公独遇事尽言。屹然为禹门一柱。挽颓波奠方极。一世之望有攸属。其任重者其责愈大。岂可将此猥琐。并干 圣聪。以启厌闻之端也。切愿益蓄刚大之气。无轻发于细事。遇有朝廷大议论大事体。便直前奋发。如水决而山镇。毅然无动。至于幺微一进退。何至于分疏也。士生斯世。莫甚荣于遇时。莫甚辱于亏名。白首之年。幸而遇时。至蒙污蔑之名于身上。君子爱物之仁。虽可敬而仰。而私心所忧。政如前项所陈。恐令公平日所欲言之事。所欲行之志。未尽底蕴。而或蹉跌于有犯无隐之际。敢诵所闻。以为知己之报。未知令公以为如何。春冱尚紧。只望为国自爱。以幸吾道。
答郑时晦
礼。忌日则前期一日齐戒。时祭。三日齐戒。国家时享则前期七日受誓戒。忌祭则无此礼。以此而言。四时正享与忌辰。其祭之大小。固有别矣。今于忌辰。停启二日。而大享则只停一日云。似非大小有差之意。欲望大享齐戒并停启二日如何。若谓前例如此云。则此出于一时意见。非礼经本意。岂可沿陋踵误。不思改正于以礼为治之日乎。
与吴汝益(允谦)
即日。台候动静若何。悬慕日切。鄙生资质甚陋。学术又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7H 页
疏。偶际昌辰。获尘清贯。陈义太迂。自速官谤。虽窳器小材侥荣冒进所使。而亦相厚如台府。不谅其非才。援引过当之致。既累知己之明。即宜奉身而去。而但念受恩未报。遽求归田。不惟私心缺然。亦非圣贤三宿出昼之意。玆愿乞左符于便近之地。为酬恩报国之计。诚以凡浅之才虽不逮人。而区区一念。每在及物。与其叨缀迩列。强所难能。岂若得畀郡绶。勉其可及也。
答康明之(复诚)
恋德中使者致琳琅。烨然春华。浏若清风。何以殚谢意也。某此来有日。他日之约。在泉石深处。安得对浮云陪笑语也。尽五考之期。前头濡化不过七八个。月每一念来。索然失虑。今丞沧洲之兴。发于诗篇。益念菰满之后留不得朝 天凫舄。怅然。
答赵飞卿(翼)
问及庆山乡校仍旧便否。敢以悬想妄料而略复之。今见其县邻近人问之。校在山麓截断处。倾侧狭陋。殊不称学徒藏修之所。且其刱建在百年前。间架颓落。不堪居处。邑中之人。联名告方伯。移就明丽之区。功役已毕。与他处乡校之惑于风水之说而无故毁坼。欲邀利益于新建之地者。其事绝不同。若槩视以率意迁卜之例而沮遏之。无亦近于矫枉而过直耶。曾闻比安乡校之在所当迁者。尤为切迫。若一切坚拒其请。非所以顺民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7L 页
心通物情者。而古之布令于流水之源者。恐未必如是也。庆山,比安人才之不兴。将数百馀年。设令两邑之人。为风水说所动。其欲赖地利而破天荒者。亦常情之所难免。何可深非之也。况其迁卜非以此耶。方伯目睹其利害。有此论启。而此亦为朝廷禁令所拘。虽不敢明言其是非。而然其微意则有在。恐不可一向防塞也。比安迁卜。虽无本道状启。而想本县申请非晚。敢此并及之。
与张持国(维)
埈。罪戾所积。酷祸荐降。第三子文圭遽尔夭折。白首号苍。殊鲜生意。仍忽自慰曰。老人之身。有民社之寄。又一家所仰赖。此岂私哀一子时也。人生于世。如浮云之旅太空。无不随化而尽。而惟为善者。有令名于后。死犹不死。此子夭死。虽未至于成学。而若其平日孝谨之行。有不可终归湮泯者。如得令公叙述之语以揄扬。则荒原剑气。宁不以遇赏而感泣于冥冥中也。小碣已砻。敢以儿辈所草状投进。伏望怜此血恳。就其状中而删节之。即赐挥洒以送。传后之事岂在文字之多也。
与张持国
别来。候问虽阔。而瞻慕之情。未尝少忘于中。即曰。台体动静如何。鄙生。僻居少人事之接。翻古书于泉声山色之中。或觉微有趣味。而蓬弱相阻。未得以所疑而就质。西望怅然。顷日患虚烦之症。寝睡不安。暂试参同契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8H 页
法。颇觉有应。其效多于服药。远矣。其法注心于呼吸之际。出入不相离。此朱先生所谓调息法也。以令公之明理达识。此等将护之方。必已了然。然而区区至恳。愿更加意焉。久病将息之法。须先理其心。此虽气学。而甚有益于治心之术。幸于夙病之馀。用此为颐养之方如何。数息之法。虽下于调息。若其专一其心而不他适。亦自有异于俗方之修养也。
答张持国,崔子谦(鸣吉。)
袖来管公明传。一遍看过。见事于未然。烛微于无形。参鬼神之智。通蓍蔡之灵。乃知人之所禀智识高下之别。霄壤悬隔也。信都令家所筮之事。亦甚异也。然其事虽同。而亦有无其应者。往在甲午年间。先正枊西厓先生尝寓于墨寺洞空废之家。阅秋冬至春日暖。有秽臭自厅下而出。使人阅视之。乃众尸所积。而家中尚无惊恐之疾。尚州有玉成书宇。亦于兵戈之际。有饥馑之人相聚而死于厅底。乱定之日。儒生之居处于其中者。久而后视之。白骨峥嵘。想积尸所在。冤气未散。而尚无兴妖作怪之事。今或谓枯骸寸节能为人作疾病者。诚所难晓也。人心至恶。虽有此事。而上帝至仁。实无其应。或谓末世风气浇漓。正理晦昩幽明之故。有所难悉。其于疾病之发。何可曰断无是理而忽于去妖之方也。愚谓血肉之躯。虽或有疾。何知其非六气所感。而强指为妖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8L 页
也。但其志不强则气亦随之而弱。因疑而动。外邪或乘虚也。古者如华佗,俞扁之神解妙悟。奇方异说。起死回生者。其说可汗牛。而然而无一言及于朽骨之为灾。亦不言某药之治某祟。后世之医宁复有神于古之医者。而有此治妖去邪之术也。生。尝作一诗以寓意曰。谁向昏忂烛照迷。纷纷妖说揔无稽。人间大道生荆棘。天上文星晦璧奎。守正无魔窥暗室。多疑有虎入深闺。老未虽切伤时叹。众楚之中奈一齐。盖谓道之不行。由于文教不明也。古人云。寿夭穷达皆有命。人或有未之信者。年来考之于己。验之于人。然后益见其皆有决然不易之命。而非人私智所能去取也。若使枯骸朽骨而可以作殃。是司命之权。反听命于朽骨。而圣贤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者。皆虚语耳。其可乎哉。魏文帝虽招延甘始,左慈之徒。而俸不过于吏员。赏不加于无功。况今馨益辈妖妄之甚。曾不足以供甘左之厮后也。伏愿令公据理以斥之。使妖诞之辈。不得行慝作孽于文明之世。世道幸甚。昨日之拜。虽以两公之粹学达观。而似不能无疑于或说。故敢以管见而庄诵之。乞有以教之。
答崔子谦
猥披私悃。虽恃厚眷。而僭踰则有之矣。岂意旷度不以为罪。而至赐辱复也。更愿坚着脊梁。担当时事。使一时人才。无不效力于器使之日。国事虽艰。何患于难济也。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9H 页
平时无事。但止于奉法守常。虽龊龊之才。亦未见其大过。今之时事。非平日比。出人之才。尚恐不能了事。依次用人。未见其可。将帅之才。尤在所急。顷日所陈狂言。未必无补于用。愿令公就见原本。另赐一二劈画。
与李子异(圣求)
即日中夏毒热。伏惟令体动静多福。亚总铨部。为吉人朋来之倡。世道之泰宜已久。而尚此朝纲不振。士风不竞。国家疵政。未有挺身以争之者。或者铨叙流品之道有未尽耶。古之人。同事非同心。而为委曲就事之计。周旋其间。欲弥缝罅漏。而终未免苟容之归者多矣。先正文简公深明此义。其为参议于庚子间也。有柄臣之欲通显路于所亲者。终始持不可。令公之争朴姓人为台官。可谓能树家风。而此后注拟。未闻有毅然耸动人者。岂彼所为之皆出于至公而无可争也。先德遗风之不可坠。后世清议之有可畏。俱不可不念也。埈。屏居年来。百念灰冷。惟闭门却扫。读书史一味尚无恙。欲温理旧业。为死时将去计。此是平日所尝欲得而未能者。今幸享有之。足以自乐。无复山外想耳。
与李玉汝(贵)
尝闻济大事者。须欲集众思而广忠益。说令言事而不当理。亦当恕其无他。俱有以容之。然后乐闻有诚而善言无阻。窃覵令公论事之际。过于自是。但据自己之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9L 页
以为只有此理。更无别法。此岂古之大臣兼视广听之意乎。郑景仼之见。其得失虽未知。而然其同于爱君忧国则一也。今遽以论议不同。而便斥五十年故旧。往来之言。至有所未忍闻者。虽非尽的。而亦未必尽虚。渠岂敢直受有若真有其实者然哉。其对辨之际措语乖当。恐不可深责也。国事方殷。人才衰少。 圣上侧席求贤。图理如渴。今讲官之才。复有如景任者几人哉。王陶指韩魏公为跋扈。唐介指文潞公为专权。王昂数杨一清之罪甚迫。而数公者皆不以介意。益加援引。廉,蔺本战国间一愤狷之士。而犹能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以令公旷达之见。何可因一时微憾。而有所介滞于胸次也。人之交搆之言。彼此俱不纳。然后可以任世道之公。而成国家之务。愿令公之谅之也。忧国事之深。不以得罪为惧。而敢诵所闻。其以古人事业望于令公者诚非细也。
答李玉汝
猥上瞽言。方切瞿然。岂意令慈不以为罪。至赐镌诲。满纸琅琅。无非悃愊。益见旷度于此加人数等也。援引之语。若谓不切于事情则有之矣。如以为拟之于荆,桧则生之所见。本不如是矣。防备仁城一款。何尝谓之都不可也。但以入处宫中。为未妥于事。故有此云云。至于废母之论。实得罪伦纪。臣庶之为此论者同然得罪。而独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90H 页
以予废母而无罪。则王法不行矣。玆于前日禁中之拜。尝缕缕言之。此非惟鄙生之见然也。景任之见亦如是。非惟生今日之见然也。在上年令公上劄时已言于玉堂其时台论之举。未为鄙言无助也。今若以曲护仁城为罪则不亦冤哉。生。固知令劄之实出于防患。而不在于陷王子耳。令公亦知鄙见之在于爱君。而不在于营救仁城。则岂不幸甚鄙生之见。只欲 圣上法古帝王。推诚御物。自然消反侧而保骨肉也。虽论事不切。而本心则非他。愿令公之勿以营救疑之也。回武立督。不能一一。
答李玉汝
埈猥以陋学。获侍,清光。徒怀引君当道。而顾乏适用之才。尝览古之祸变生于疑忌。而不知今之时事至此忧虞。敢罄勿欺之忱。仰达推诚之意。诚欲怀反侧以信义。消灾沴为和气。本心所存。实天地有以谅之耳。至于仁城伦纪之罪。实邦宪所不容。而当时入处 阙中之论。既皆以保全为言。则今提起此一事。请罪于前岁已论之后。却似未妥。玆不敢耳。见事有高下。炳几有钝敏。谓生之见为下为钝则或有之矣。其谓之营救仁城。志在谋身。则万不近似。欲以自辨则涉于浅露。欲以直受则非本情。盛帖之枉。援笔欲答。辄太息而止。淹滞之久。至于径宿。尤不胜悚仄。
答李子时敏求
所教文集跋语。初非不才之所可承当。而且念相公之纯德懿行。其所不朽。固自有在。有不待乎外者。但平日分义之厚。亦有所不可终默者。敢此草送数行语。笔研久疏之馀。精力兼耗。正如秃笔写字。无一毫有活气。自读一过。疵类叠出。况望其犁然当盛意耶。必欲附诸卷末。文字有病处。须加点化。庶免于傍观者嗤点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90L 页
与金廷叟(寿贤)李子时
别来。夏已徂秋又至矣。往日英游。瞥然之顷。已坠梦境。即日佥况如何。生。家祸馀喘。又哭愚翁。情谊之切。实均骨肉。郢质亡矣。形影凉凉。宁复人世念也。此友宏深之学。精透之见。一心徇国之忠。孤立出俗之标。世岂多得也。想殄瘁之恸。相知同切也。清素之业。且无干事子弟。送终诸事。多有可憾。其在知旧。何可于烝也无戎也。葬期卜在中秋念五。存殁之际。朝中旧识。必欲以一语相诀。切望哀词广求。以贲泉路。
答崔季升(晛)
士之为文。欲有补于世道而已。文而无益于世。虽秾华雕饰足尚。而卒无可以传于后也。即观琴生传。娓娓几数千言。其揄扬幽隐之意愊塞于中。真所谓鸣道之文。岂世之以文翰为戏。托意于恍恍。为奇谈怪语以解颐于人者之比也。其中一二忠贤事迹。使当前代讳言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91H 页
朝。亦有所低回噤嘿。有不得尽述者。而 盛朝于此独优容之。此实国家扶树节义。保固基业之本。而然此等文字。须以涵蓄为务。使忠厚之意多。然后可传之永久而无弊。愿就其文意浅露处。更加删改。要使无疵类。然后出而示人如何。至于新堂,松堂两先生学术之精粗。非后学浅识所可窥。然一仕于无道之世。不能救善士之死。晚日再越。竟卒于官。一为无赖所诬。横被重栲。未及归理旧业。而舆尸而归。两先生英爽若在。其必以不能早寻遂初赋为歉然也。此实推本两贤之心而言之。亦出于责备贤者之义。今于立传命意之际。须有折衷之说以示后学。未知兄意如何。凡语意未稳处。虽承示郑重。或删或改。而其僭踰之罪。实无所逃矣。况率尔点窜。未必所见之为是耶。惟兄更加绎焉而取舍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