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疏劄
疏劄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拟岭南伸冤疏
伏以化民成俗。必有其本。本者何。仁义而已。君之与民。义同一体。故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成。心体相须。然后民安而君亦安。是故。人君之于民。保恤之哀怜之。养之教之。不得已而后加之刑焉。刑亦有等第。非止于逆天理败人伦。则不加之以极刑。故成王之命君陈曰。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虽殷纣之民顽犷之甚。不欲辄以刑罚加之。惟以有忍有容。为保釐之本。使之驯扰于范围之内。盖以代天子民。其道当然也。岭南之民。本辰韩遗俗。风习之美。自昔有称。今以道学而言。自新罗至 本朝。从祀文庙者八人。而岭南之人。居其七焉。其他文章节行之著名者。亦前后相望。可见人物之盛甲于青圻。至于壬辰之乱。土刳于兵。举六十之州。无一寸乾净地。窜伏草间。倡起乡兵。誓不与贼俱生者。列邑皆然。逆适之变。多士齐愤。所在倡义。如响斯答。皎然此心。可贯天日。至于武士之骂贼不屈而死者。则有朴永绪焉。率兵归顺。为中兴之本。终自刎以白其心者。则有李胤绪焉。此皆诸道所无也。以此而称 国家根本者。必曰岭南。称人才府库者。必曰岭南。奈何数年以来。标榜爽实。变忠厚之
伏以化民成俗。必有其本。本者何。仁义而已。君之与民。义同一体。故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成。心体相须。然后民安而君亦安。是故。人君之于民。保恤之哀怜之。养之教之。不得已而后加之刑焉。刑亦有等第。非止于逆天理败人伦。则不加之以极刑。故成王之命君陈曰。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虽殷纣之民顽犷之甚。不欲辄以刑罚加之。惟以有忍有容。为保釐之本。使之驯扰于范围之内。盖以代天子民。其道当然也。岭南之民。本辰韩遗俗。风习之美。自昔有称。今以道学而言。自新罗至 本朝。从祀文庙者八人。而岭南之人。居其七焉。其他文章节行之著名者。亦前后相望。可见人物之盛甲于青圻。至于壬辰之乱。土刳于兵。举六十之州。无一寸乾净地。窜伏草间。倡起乡兵。誓不与贼俱生者。列邑皆然。逆适之变。多士齐愤。所在倡义。如响斯答。皎然此心。可贯天日。至于武士之骂贼不屈而死者。则有朴永绪焉。率兵归顺。为中兴之本。终自刎以白其心者。则有李胤绪焉。此皆诸道所无也。以此而称 国家根本者。必曰岭南。称人才府库者。必曰岭南。奈何数年以来。标榜爽实。变忠厚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称。换豪强之名。夫俗尚之不齐。刚柔之相反。虽以尧朝而有四凶。鲁邦而有阙党。今以岭南之物众。岂无习气之或䮕乎。若以一邑一二人之故。而加一道以是名。为一道之人者。不亦辱哉。然本道之得是名。其亦有由。曩在昏朝。吏不择人。弃四维。蔑三尺。务以暴悍而济其所欲。民不堪其扰。而盻盻焉以轧其长。则曰民之强悍焉。俗之淆薄焉。终至于相猜如敌。原其所由。自以贪虐。为土民所非。欲钳制公论。而不得其说。则乃以此名而加之耳。 朝廷于此。不舒究之。务得苛刻之吏。以行搏击之政。今以宋象仁之治安东而言。廉介之操。虽有可称。而残伤之政。古罕其比。到任之后。刑讯生进者六人。则品官之被刑者何限。妇人亦死于杖下。则士庶之死亦何胜纪。芒刺触肤。四体震怛。非罪而刑至于死伤。象仁于此。何独无仁心也。况士而为生进。是翘楚于儒冠者也。奋迹璧水。称为太学之生。则 朝廷于此犹礼貌之。岂州县吏之所可蹴踏而笞箠之。以坏 国家数百年养士之道乎。安东为一道镇管。而象仁以善制豪强。为 朝廷所许。一路守令之承望意旨者。动以象仁为法。自此而同胞之民骈首而就殒者。又何足怪也。义城士族申振岳以数匹布未纳。被推于官。其弟起岳持文券以辨。请治色吏吞吐之弊。县令李景闵怒其辞气之厉。遽令杖之。其时刑吏。曾与起岳而有隙者也。报复之会。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喜得其便。阴用不鍊杖杖其䯒骨。黄液迸出。遍身青黑。不发一言而毙。此虽县令杖之。而其实则刑吏杀之也。其妻子兄弟之欲报仇于刑吏者。何所不至也。其兄振岳趁刑吏未逃。请治其罪。景闵以威临之。不为听理。起岳之妻。就衙门哀鸣。邑底男女。聚观如堵。其时事迹。不过如斯。而乃为舞文翻狱之计。至以发三面之军。掩袭公衙。瞒报监司。一边飞其语于京中。台谏之因风闻而启之。固其宜也。振岳本一村巷庸人也。宁有威风气势可以招集阖境。而阖境之人。非亲非族。非病风丧心。宁有为他处不干人之罪。应响而来袭乎。流言止于智者。不可罔以非道。而监司偏听县令之报。遽加刑讯。冤昧已甚。而今又被拿鞫。罪将不测。死者耿耿沈冤未泄。生者惨惨至痛在心。孰谓 圣明之世有此冤枉之甚乎。谓守令为民之父母者。以其疾病则扶护之。饥寒则抚恤之。不至于夭阏其生。有逋债挂欠则时其缓急。调其消息。使之贸迁有无。便宜纳欠。不至于破产也。今于百役猬剧。盖藏俱罄之馀。捐瘠之状。实惨心目。而为民父母者。不加怜闷。数年逋负。一时责办。稍违期会。刑戮遽加。已失为父母之道矣。而至于杀人之后。谋免一己之罪。至为千万不近之语。谓之掩袭公衙。曾谓天高可欺。不知日远犹照。人之有心。诚不可测也。监司元铎之杀李有道。虽非故杀。而然其付之于酷吏之手者。实致死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之道也。礼安人李弘重恨李有道以书院山长而毙于非命。通文告讣之际。不觉语逼道主。其无知妄作之罪。诚不可贷。而其事与杀王官有异。而元铎至引春秋弑君坚冰之语。以惊动 天听。呜呼。此岂元铎之本心哉。亦岭南运气不淑之致也。明圣之君。必务德泽。暴乱之世。专用刑罚。老子曰。其政察察。其民决决。汉章帝下诏曰。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馀。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则下有怨心。李吉甫以典刑未举告其君。帝曰。宰相欲朕失人心也。大明 高皇帝出知县之恢办者曰。地之所产有常数。剥削于民。是失职矣。右今明王字惠困穷之意无不如此。今乃尊用刑法之吏。惨毒同胞之生。必欲伤天地之和。促国家之命者。亦独何哉。古者三宥而后制刑。郡国上系囚以掠笞死者。御史课殿最以闻。宁有非军律杀人命轻如薙草。而无方伯之纠。有朝廷之赏者乎。或云政尚姑息。纪纲不立。矫枉之道。须在严法。殊不知纪纲之振。不在于法令之严。不究其本。惟末是急。岂所谓循本之论。得治之体者哉。夫一守令一方伯之认一道为豪党。未足为深虑。而民之所恃而无恐者。惟有明廷与 圣君耳。今也荐酷吏拟方伯之望。则朝廷之所尚可知也。顷日 圣批谓岭南为豪悍。则 圣明之见。亦必有所指。 王言一布。万民承听。一方之民。郁郁含冤。非细故也。设令岭南之俗。真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顽悍之习。其在国君含垢之道。岂宜先有忿疾之心也。人君居深宫之中。幽遐冤郁。无一不闻者。以其托聪明于臣下也。今 殿下之赤子枉死者如是。而或牵于私情。或怵于气势。无有以守令苛猛之状仰达于 四聪者。宜 圣明之不察而谓岭习为悍也。大概今日之弊。欲求治太急。则招徕轻锐之人以图速效。忧纪纲不立。则从事文法之末以立威风。夫以周公之圣。辅佐文武。而商俗遗邪。尚未猝变。至成康而后教化大行。盖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之所致。 国家更化。四年于玆。纪纲之正。法令之修。固不可咄嗟而办。今乃切切焉惟偷俗是忧。汲汲然以复古为急。委政于俗吏。望治于时月。岂不误哉。今之辅弼之臣。谏争之官。前后所陈于 筵席者。非制服豪习。则必曰催理逋赋。未尝以宽大之政开广 圣心。其与古人之告其君者。何其异也。诚用此道则臣恐赭衣盈路。而民之犯奸逾甚也。臣岭南人也。不避妒妇之嫌。直言酷吏之害。非不知言发于口而谤集于身。然有怀必达。臣之忠也。植党背公。臣所羞也。敢恃 圣明之知。尽吐狂率之见。伏愿 圣明反而求之。勿以宽厚为迂阔。勿以老成为迟钝。黜申商之学。尚仁义之治。无急近功。持之以悠久。无杂他道。守之以诚实。则规模有定。治体自立。天人之心逾孚。中外之望弥惬。祈天永命之道。都不外于此矣。魏惩劝太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宗行仁义。行之十年。终致富庶之效。仁义之治。糠秕犹如此。况以 殿下春秋鼎盛。英睿冠古。而尚可安于卑近之习。不为长治之大计乎。此等狂言。为时所讳。不以僭妄而见诛。则必以迂远而见摈。然苟利于国。则臣虽灭死。万万无恨矣。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陈时务疏(丁卯)
伏以臣猥以庸陋。荐蒙 殊遇。顷既超授一资。又奖之以献替诚笃。士感知己。犹思殒躯。况蒙 圣眷至此。导之使言。能不感激。芹曝之忱。益思输罄。烱然此心。期以上报。惟 圣明矜谅焉。窃念邻寇相侵。古今常事。姑以我东而言。昔在高句丽。受毋丘俭之兵者一。受慕容氏之兵者再。受隋炀之兵者三。受唐宗之兵者四。受契丹之兵者三。能以汉西一弹丸之国。而抗大邦百万之师。可见一时君臣同心戮力。能以死而拒敌也。奴贼之窥我西边。非一日也。 朝廷于备御之策。未尝预讲。而因循度日。睹机若瞑。及其既发。苍黄失措。各有论议。人皆献言。一则曰国家兵力困矣。须至屈意就和。可纾祸患。一则曰夷情多变。和不可恃。才和之后。边备寝弛。莫如申饬将士。与之掎角。其论议不同如此。而臣则以为皆合采施。有不可偏废者。何也。自古外寇之来。非兵不能御侮。相持之久。和议或讲。而若先屈己以要之。无兵力以藉威。则我之甘心于耻辱者。适所以取侮于彼。而信
陈时务疏(丁卯)
伏以臣猥以庸陋。荐蒙 殊遇。顷既超授一资。又奖之以献替诚笃。士感知己。犹思殒躯。况蒙 圣眷至此。导之使言。能不感激。芹曝之忱。益思输罄。烱然此心。期以上报。惟 圣明矜谅焉。窃念邻寇相侵。古今常事。姑以我东而言。昔在高句丽。受毋丘俭之兵者一。受慕容氏之兵者再。受隋炀之兵者三。受唐宗之兵者四。受契丹之兵者三。能以汉西一弹丸之国。而抗大邦百万之师。可见一时君臣同心戮力。能以死而拒敌也。奴贼之窥我西边。非一日也。 朝廷于备御之策。未尝预讲。而因循度日。睹机若瞑。及其既发。苍黄失措。各有论议。人皆献言。一则曰国家兵力困矣。须至屈意就和。可纾祸患。一则曰夷情多变。和不可恃。才和之后。边备寝弛。莫如申饬将士。与之掎角。其论议不同如此。而臣则以为皆合采施。有不可偏废者。何也。自古外寇之来。非兵不能御侮。相持之久。和议或讲。而若先屈己以要之。无兵力以藉威。则我之甘心于耻辱者。适所以取侮于彼。而信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誓之渝。有不待盘血之乾。今日悠悠之论。政堕柔弱之甚。而卧榻之外。一任骄虏跳踉。将士思奋。虽请进战。而庙算慎重。不许撕挨。往日之事。几于无策矣。此贼于中国。有荐食之计。今之所以撤兵而西者。盖欲专力于入寇。而非于我有信义之可维持也。毕竟和之一字。不能絷其手足。而欺我无谋。觇我无备。或假小事为言。复肆大举而入。则未知我之所以应之者将出于何策也。敌在于境。惧心常存。今既撤去。人情狃安。臣恐 国家之忧从此转深也。然则刚大其志气。淬励其精神。先竖其自立之本。次举其自强之具者。岂非今日之急务。 殿下之所益勉也。丽朝之末。有倭寇。有红贼。有纳哈出。有帖木儿。有东宁卫。有胡拔都等贼迭相来侵。而 太祖大王南征西讨。一举而汛扫之。诗人所谓一条鞭末定乾坤者。诚实录也。伏愿 殿下勿以惊忧自沮。勿以和事为恃。懋建宏谟。重光旧烈。刻意拨乱。如 太祖讨贼之曰。无恃其贼之不来。而必预于致讨之谋。日 御便殿。召大臣问之曰。此奴既退之后。西事果无虞耶。庙堂之策。止有和事而已耶。以马上图治之日。而寻岛中旧栖之辙。国家大计。无过于卑弱耶。督府驻境。何以则能得策应靡愆耶。边民荡析。何以则能得抚绥不失耶。至于山川险易有利不利。士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将宜控扼某险。何兵宜防戍某方。且令西土形势作图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以进。若身履其地。目击其事。一一指画。靡不了了。实合于拨乱图治之道。恐不可一向委靡。少安为幸。玩寇恬嬉。蹉过机会也。有握火抱冰之志。然后越王之霸业可图。有衣布冠帛之俭。然后卫后之旧基可恢。有筑台迎士之诚。然后深雠可报于齐。有战车讲经之勤。然后旧业可兴于汉。未知 殿下于此数事。果能着实留意如古中兴之君耶。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无忘在莒。此惧其心志之易变也。卫献公失国而后归。大夫有逆于境者。则执手而与之言。有逆于门内者。则额之而已。此言其骄怠之易生也。时运方屯。物情甚郁。言无大小。皆可采用。士无贤愚。宜务延登。而奈何台谏有争。或归沮格。讲筵之设。或至旷阙。其与大舜之好问察迩。元圣之吐哺握发有间矣。无乃 殿下之心或几于自圣而骄。恃安而怠乎。易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春秋传曰。多难而固其国。岂不以处危则切于思安。遭乱则急于求治也。即当危乱之日。有此安肆之渐。其与 殿下甲子回銮之后。慄慄危惧。勤勤咨访之心。大相不同矣。伏愿 殿下法思危之固国。惩忘乱之丧邦。以在莒为书绅之规。以衰卫为覆车之鉴。慎终如始。居安虑危。日三召对。旴昃忧勤。思雪大耻。至诚无怠。则诚之所动。天地有不能违。而况于人乎。自古易失者人心。而其所易感者亦莫如人心。顷于礼葬之役。民劳不息。而继而有幸园之 命。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追呼之际。岂无怨恨之人哉。俄因政院之启。乃降停幸之 教。凡在倦苦思休者。必将曰。吾 王拜园之孝出于至诚。而念及民生之困。至辍已备之行。其恻怛之心。可轶于尧舜矣。四方之民相感激于 圣恩者。为如何哉。可爱非民。故曰。君以民为体。可畏非民。故曰。凛乎若朽索之御六马。是以。国家之兴。莫不以保民。而其败也亦莫不以失民也。甲子以后。大役连仍。诸路苛急之令。又纵其搥剥。惟求取办于一时。而不知元气之日耗。强敌攻肢体于外。猛政戕腹心于内。惟知外寇之可畏。而不知民生怨苦之可畏尤甚。自非大降 涣恩以劳来之。则孑遗之民。流散殆尽矣。伏愿 殿下以爱民为保邦之本。凡有不急之务。姑令停罢。至于吉凶之费。减之又减。以待民生十年生聚之期。国家幸甚。或云民穷虽恤。军政亦不可缓。臣谨应之曰。武王问治兵之术。太公曰。爱民而已。然则二者之间。均调缓急。其必有处之之道矣。人主之威如雷霆也。人臣之能以直言而犯雷霆之威者。千百人而有一人。因其仅有而嘉奖之。以激千百人之懦者。此乃前古盛王待谏臣之道也。曩在昏朝。言路不通。末流之患。终至于法度扫地。民生不遂者。无非上下壅蔽之致。今其馀患犹有存者。朝著之上。无激昂奋励之风。而士夫之习。以循嘿自持为贤。顷日幸有二三谏臣奋不顾身。沥血进言。言虽过中。心则无他。而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L 页
乃加摧折。久于疏斥。此岂盛世之所宜有也。当今所少者戆直。而不患无将顺之臣。所罕者敢言。而不患无谨默之士。一有慷慨之士论及时务。则人皆指笑。归之以浮躁不靖之名。世道之不竞。一至于此哉。伏愿 殿下嘉奖直士。保护忠节。养之若稚禾。宝之如良璧。使耳目无壅。堂陛有截。国家幸甚。臣于前岁。尝进一疏。迂阔之言。或不无可采。而侧听累月。未闻一施。其中亦有断自 宸里。无待于回启者。而例下该司。终归不报。此实愚臣之所甚惑也。且其所言无甚矫激。而士习媕婀之馀。人以始见而骇之。众目睽睽。群谤藉藉。倘微 日月之明。难免风波之陷矣。无益于事而有害于身。今可结舌无言。以保晚节。而但见国家之事岁坏一岁。 殿下之忧日甚一日。疚心如狂。终不敢含嘿。盖以犬马之年今近七十。悠悠人世。不过朝暮人耳。却恐愿忠之志终归溘然。今当乞暇之日。更此烦渎。言狂计愚。罪实难赦。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
请 大驾举动有节疏
伏以人主一身。实宗社之所付托。臣民之所仰戴。其所系既重。故其举动亦有节。宿卫以壮其威仪。警跸以严其出入。禁门之外。虽咫尺之近。不可率意径行。以失千乘体貌也。 殿下至孝出天。乃于哀疚积毁之中。至以不得与祭于魂宫。有歉于心。每月之内。必欲朔望再诣。
请 大驾举动有节疏
伏以人主一身。实宗社之所付托。臣民之所仰戴。其所系既重。故其举动亦有节。宿卫以壮其威仪。警跸以严其出入。禁门之外。虽咫尺之近。不可率意径行。以失千乘体貌也。 殿下至孝出天。乃于哀疚积毁之中。至以不得与祭于魂宫。有歉于心。每月之内。必欲朔望再诣。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H 页
率以为常。至诚笃孝。实三代而下所未有也。然圣人之孝。贵于得中。礼不胜丧。谓之非孝。匹夫幺微。犹节情顺变。期以终孝。 至尊之体。其重何如。而乃于酷热之中。冒夜而动。爽调摄之节。贻 慈殿之忧乎。三更不寐。血不归心。此修养家之所深忌也。虽在下贱之躬。有大害存焉。窃观 动驾之期。每趁子夜。居养所移。感伤必易。劳悴之甚。又不止于不寐也。吉凶悔吝。皆生于动。动岂可不慎乎。即当诛锄凶党之馀。或虑其奸徒之称兵煽乱。而往日钩察之事。诚有所不可已者也。然以臣愚料之。则此等猖獗之变未必常有。而然其或有一二遗孽潜踪秘迹。谋犯属车之尘者。则奸情难测。宁保其万无也。清道而往。中路而驰。犹惧衔橛之变起于猝然。今于隘巷之中。无前后仪仗之备。而轻王者之尊。行偪侧之涂。甚非明王峻徒御慎动静之道也。毁惙之馀。 玉体羸虚。大小臣僚莫不同忧。而尚未有以径情之举。苦口而力争之者。岂非以至诚所发。常厌闻此等语也。尝观士大夫居忧。或不知其执制之过。而终至于有悔者多矣。岂宜以 至尊之身。而忘负荷之重。至于百官族人皆谓曰不可。而一向坚执。必为此踰礼之举也。臣职非论思。官非典礼。而惟爱 君一念。夙宵耿耿。敢此出位而言。冀 殿下之有以虚纳也。伏愿 殿下赦其罪而谅其诚。臣不胜激切祈恳之至。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L 页
请选将聚粮。以为自强之本疏。(戊辰)
伏以西贼之为我患非一日。而朝廷之所以御外而理内者。顾无一事可以自恃。古之智士。能虑未形之机。今之谋议。尚玩已形之祸。因循度日。边备渐弛。若秋风渐劲。胡马渡江。长驱之势。何以当之。何为御外之策。曰和战守也。何为理内之道。曰兵民财也。和战守虽三。而必以得将为重。兵民财虽三。而必以足食为急。国家于和议。固已屈志而不耻。至于难从之请。犹且曲副而无所违矣。然贼情本非难料。和议终不可恃。则凡所以为防患之策者。其可恬然无所为乎。将者民之司命。国之安危系焉。古之良将。多出于行伍之中。盖以拔自卑贱。感激国恩。临乱之际。必以死报也。今之求将。与古不同。其所得非纨绮子弟。则必取之资格。古人云。将不择人。以官为叙。取败之道也。不问其胜任与否。举阃节以付之。彼既富贵已极。便生惜身之念。临敌之日。宁望其勇往直前。而无逗桡也。壬辰之乱。各道总兵。无不望风而走。其时立殊功者。皆是卒伍贫贱之人。然则求将之法。果在于常格之中耶。传曰。蛮夷猾夏。拔卒为将者。政谓此也。今欲求良将以需急用。则一国之广。未应无人。特患求将之术有未尽耳。臣愚以为请于今之内三厅及军官出身中极择骁健者。束为一哨而试其艺。则其中必有一人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百人之长。合十
伏以西贼之为我患非一日。而朝廷之所以御外而理内者。顾无一事可以自恃。古之智士。能虑未形之机。今之谋议。尚玩已形之祸。因循度日。边备渐弛。若秋风渐劲。胡马渡江。长驱之势。何以当之。何为御外之策。曰和战守也。何为理内之道。曰兵民财也。和战守虽三。而必以得将为重。兵民财虽三。而必以足食为急。国家于和议。固已屈志而不耻。至于难从之请。犹且曲副而无所违矣。然贼情本非难料。和议终不可恃。则凡所以为防患之策者。其可恬然无所为乎。将者民之司命。国之安危系焉。古之良将。多出于行伍之中。盖以拔自卑贱。感激国恩。临乱之际。必以死报也。今之求将。与古不同。其所得非纨绮子弟。则必取之资格。古人云。将不择人。以官为叙。取败之道也。不问其胜任与否。举阃节以付之。彼既富贵已极。便生惜身之念。临敌之日。宁望其勇往直前。而无逗桡也。壬辰之乱。各道总兵。无不望风而走。其时立殊功者。皆是卒伍贫贱之人。然则求将之法。果在于常格之中耶。传曰。蛮夷猾夏。拔卒为将者。政谓此也。今欲求良将以需急用。则一国之广。未应无人。特患求将之术有未尽耳。臣愚以为请于今之内三厅及军官出身中极择骁健者。束为一哨而试其艺。则其中必有一人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百人之长。合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H 页
哨之长十人而试其艺。则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千人之长。合百哨之长百人而试其艺。则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为万人之长。而兼取其有计虑知变通者。则必有一人可以为大将者矣。诚能得此等十馀人为将。其视取将于膏梁之凡愚柔懦与其富贵已极志气已衰者。其得失相万矣。既取其尤者为大将,副将。而其未及副将者。犹可充边郡守令及各堡边将。一时人才。由是尽举。其于御敌之策。岂曰少补之哉。各领精锐。分布西路。遇有贼骑之来。或据险而邀之。或乘夜以斫之。或腰截之。或尾击之。声势相连。一心掎角。则贼亦腹背受敌。不得恣意隳突如入无人之境也。然而一人领兵。欲无过数百者。恐兵多而溃。则乌合之众。收拾未易。而若其都统。则必择今之武弁中宿将可堪节制者。以畀其柄。庶几军令有统而众情能一也。国之所资而御敌者兵。而兵之所恃而不溃者食也。故曰。食者民之天也。又曰。虽有石城千仞。无食不可守也。兵兴以来。经费枵然。又值凶歉。盖藏一空。裕食之道。固无其策。而然而苟能以生财为急。节用为心。虽在公私悬罄之日。亦必有一分拮据之道。窃念今之见存兵额。要不下十万。而其中羸弱不合赴战者想亦过半。但抄其精锐三四万为兵。而汰其无用者。纳粟免防。则万石之米。可不劳而办也。周官荒政之中。有弛力眚礼缓刑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L 页
目。或息役而省其费。或杀其吉凶之礼而从其约。或缓当刑之罪而赎之以金。此古今通行之制。臣伏见该司启目。瓦署则请给燔瓦之料。器寺则请给傩礼之费。此岂古者弛力之意也。录勋都监设宴之需。既不以年不顺成而废之。秋官所启应罪之人。亦不以时当长养而停之。其未可依周官法度而缩节浮费。遵汉唐令甲而纳粟免罪耶。大旱为灾。避殿减膳。 圣心忧畏。中外所知。然而咸阳溃军之死。或在当缓。而有枭示之令。试场代射。乃是数十年积习。而未尝申戒。一朝遽施以徙边之律。一人被配。九族破产。古云徙边之患甚于受诛者。以此也。贳罪以粟。本古之法。而其在今日。尤所当讲。以此而推之。三边定配之人。就其情迹可恕者。皆许纳粟免罪。恐无所不可也。近因物力之屈。国家常供。固已裁减矣。然以今之兵食而言。兵缩财竭。国不为国。就其不紧之贡。减之又减。将本色作米。并令脚价为军食之补。至于内奴之贡。亦限一两年除出。以供经费。积少而成多。移缓而济急。其有补于需用。岂不大矣乎。呜呼。邻寇相侵。古今常事。况我东方。南北受敌。能以蕞尔一区。左右支撑。至使史氏而有善守之称者。岂不以形势之阻有百二之险也。今于此虏之来。独中外震骇。不知所以为计。岂山川之险有异于古也。徒以和议之修。上下相安。苟冀目下无事。无经远之见也。复岭重江。弃而不守。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H 页
卑辞厚币。甘心媚盗。每当虏使之来。恇惧失措。靡昏靡智。睹机若瞑。此所以有识之士无不疾首痛心。有六千里雠人役之叹也。今将义州留置之人以塞其请。使彼而无辞以受。固幸矣。而彼若视此为自家圈里之物。不以刷遣为喜。而更有所言。则从违之际。有大害存焉。诚可为念也。虏本欺我无谋。又因逃民之遣。视我益轻。纵横吞吐。将无所不至。岂谓见识柔懦之害一至于此哉。山川险阻。有可以控扼。而国家事力。亦未至全然削弱。况因经战之久。勇夫锐将亦将稍稍而出。苟能将我思奋之兵。临彼骄惰之卒。精神气势。何向不济。自古复大雠者。必以立志而先之。越王燕昭之能雪耻强敌者。以其先立此志也。晋元宋高之偷安江澨。终不恢拓者。以此志之不立也。 殿下春秋鼎盛。睿智超迈。苟能奋然自立。期复深雠。则诚之所动。天地有不能违。而况于此虏乎。国家委靡之势。有以一事而能激励者。上年胡变之初。人见尹暄被偾事之律。皆以为既颓之纲从此可振。而毕竟狃于和议。终不能与贼一战。大挫其势。今于刷还之请。斩李滦以示之。皆谓今以虏中失对。而不贷此人之死。走回之人可保其不遣。而终未免为利害之说所动。刷遣之失。既往莫追。备御之策。尚今可图。若蒙 殿下不以腐儒之言为迂。将前项选将足食之策。次第举行。则臣意以为国家恢拓之要。固不出于此矣。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L 页
太祖大王当国事溃裂寇虏凭陵之日。东征西讨。定乾坤于一鞭。 殿下若赫然奋发。以为自强之本。则三军之士勇气自倍。将见国势自固。民心自安。岂惟骄虏之患可弭于一时而已也。伏愿 殿下览臣之疏。恕臣之狂。就关西一路。择其贼冲可据处。分置将士。且于傍近之邑。预储军粮。以为缓急之需。勿以既知而忘战守之备。勿以少安而忽久远之虑。臣不胜痛哭祈恳之至。
请审理(冤)狱疏
伏以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批鳞之祸。人主之喜闻谏者。常欲闻苦口之言。然后下无隐情。上无壅听。言路大开。而乱阶不成矣。况臣遭遇 圣明。有怀必达。岂可傍虑触讳。遇事含糊。以负平日愿忠之心哉。窃闻逆贼李秀香就捕。罪人斯得。物情同快。但因此贼所告。连累者众。逮捕四出。系缧盈狱。狱事既毕而复起。人心稍定而复挠。向之有形迹之嫌而惴惴度日者。于此而益相汹惧。气象愁惨。诚可寒心也。逆贼之性。本一戾气。而此贼尤号凶悖。或因睚眦有怨。横罗竖织。狱体至严。人谁辨之。治狱之际。情伪难明。古之鞫逆。一则曰简牍可考。一则曰质證可验。若无按节圆备。而一任哆侈所搆。疑似之际。横罹何限。夫以元勋硕辅之忠义大节。而有时未免于逆口之腾。以此而推之。其他被引者。未必皆有实犯也。伏愿 殿下就其事状之霭昧者。参之以
请审理(冤)狱疏
伏以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批鳞之祸。人主之喜闻谏者。常欲闻苦口之言。然后下无隐情。上无壅听。言路大开。而乱阶不成矣。况臣遭遇 圣明。有怀必达。岂可傍虑触讳。遇事含糊。以负平日愿忠之心哉。窃闻逆贼李秀香就捕。罪人斯得。物情同快。但因此贼所告。连累者众。逮捕四出。系缧盈狱。狱事既毕而复起。人心稍定而复挠。向之有形迹之嫌而惴惴度日者。于此而益相汹惧。气象愁惨。诚可寒心也。逆贼之性。本一戾气。而此贼尤号凶悖。或因睚眦有怨。横罗竖织。狱体至严。人谁辨之。治狱之际。情伪难明。古之鞫逆。一则曰简牍可考。一则曰质證可验。若无按节圆备。而一任哆侈所搆。疑似之际。横罹何限。夫以元勋硕辅之忠义大节。而有时未免于逆口之腾。以此而推之。其他被引者。未必皆有实犯也。伏愿 殿下就其事状之霭昧者。参之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H 页
情迹。迹可疑而情可恕。则虑疑似之陷非罪。而不之问焉。若其情迹都无可据。则岂宜于 圣明之世。有玉石俱焚之痛也。王者之德。务推至诚。不以智而穷物之变态。不以力而胜民之奸欺。或泣辜引咎而不甚于疾恶。或以仁掩义而不专于任法。此所以疑罪之多宥。而横罹之少冤也。 殿下至仁如天。睿哲迈古。凡狱情之可疑者。无不一阅而立释之。犹且鸣吠迭起。诛锄未暇。或者诚信未孚而猜防之过严耶。惠泽未究而怨咨者或众耶。抑时运遘屯。灾厄未尽。是致群怪之自相起灭。而不由于人事之得失耶。 国家召乱之由。虽未测其故。而 殿下应变之道。或恐其有歉。自顷逆狱之起。复虑馀孽为乱。并其未成之童已放之人。一一刷出。投畀有北。九族含悽。冤号彻天。饥寒困顿。死亡居多。其中岂无同族而异情如司马牛之于桓魋。王导之于王敦者乎。成周治逆之法。诛止其身。而父子兄弟不相及。先王之法。今不可复。而若非法律应坐。则恐不可创起谬例也。外孙坐罪。虽幸而免。而或于赘婿及疏族中如有法外定配者。则特许疏放。使之咸遂其生。亦今日享天命收人心之一事也。狐鼠之辈。乘夜跳踉。曙色渐开。自至屏缩。尚何猜疑之过而防备之劳也。暴人之性。急则思变。抚爱乖方。适足致乱。今古之事。得失可考。苟或不思诚信之未孚。欲以智力而制之。仇视赤子。不少顾惜。则思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L 页
变者非一。而弭乱之无日矣。后世之治乱民。例伤于多疑。多疑则寡恕。寡恕则不期于严法。而刑狱必滥。惟彼残害人物。岂人主之所乐哉。惟其猜阻一形。而自不知芟绝邦本。终丧国脉。求以止乱而反以致乱者。历代同然。 圣明于此。宁不惕然而伤之乎。至于诬告之律。汉法所重。盖以幸灾于人而收功于己。苟无反坐之法。则善良之受枉无穷也。况身为逆谋。踪迹败露之后。乃为死中求生之计。广引无罪。欲以要功。任之后奸狡之状。尤天理之所不容。而执法请罪之举。尚此寥寥。国家失刑。无甚于此矣。往在 先朝。有逆贼吉云节者。以告变而不免于死。若使谋逆而事成则享其利。至其不成。而因告变免死。则有利无害。人谁不效之乎。人君之所甚恶者莫如逆变。故人臣之所难言者亦莫如逆狱。然当隋文政苛之日。武后刑淫之际。其时之臣。犹有忘身而极谏者矣。今在 圣朝。保无以言获罪之患。前后逆狱。亦岂无一事可言。而左右之臣无敢为 殿下言之者。臣以一介狂疏。过于忧国。不揆言之浅深。不计身之利害。妄进瞽言。冀有补于祥刑之化者。岂不以爱 君之心出于天性。自有所随众不得者也。此言一出。其必有以缓治逆狱而罪臣以不忠者矣。然详究其情。岂知所谓不忠者乃所以大忠于国也。伏愿 殿下明照群情而无偏于太察。量包众污而无过于曲防。惟以诚信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H 页
御物之本。勿以文法为制民之具。举一国之民咸囿于好生之仁。则惟彼怀生而畏死者。自当去危而就安矣。谁肯自反于常理。而生心于不顺者哉。臣无任忧国激切之至。
应求言疏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七日。在院中伏睹 宸章。烂然特以旱灾为闷。诞告中外。欲求消弭之道。其所以责躬修德者可谓至矣。臣以庸陋。待罪近密。凡生民休戚。庶政得失。苟有所怀。宜无不达。况承 圣教恳恻。导之使言。臣虽无状。其可不言。夫阴阳之有愆伏。如血气之有盈虚。或有极无之变出于天数之或然。然而古之言灾咎之由者。莫不以人事为本。人君行肃乂哲谋圣五善。则雨旸燠寒风以时。而为休徵。人君行狂僭豫急蒙五恶。则雨旸燠寒风恒若。而为咎徵。善恶有以相推。精祲有以相荡。灾祥之应。莫不各以类至也。恭惟 主上殿下谦恭仁爱。圣与天合。励精图理。夙夜靡遑。宜乎和气傍畅。辑为休祥。而奈何灾异沓至。丧乱荐臻。赤土千里。公私俱匮。百万生灵。将至于靡孑。岂不惊心惨目。窃考旱暵之灾。皆在政厖之世。或言其上下皆蔽。或言其厥德不用。或归咎于恩泽之不行。或推原于刑罚之妄加。方今贤材毕萃。德音洋溢矣。明目达聪。下情毕通矣。三者之患。诚无可虑也。静偱厥故。未知其由。古人云。刑罚妄
应求言疏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七日。在院中伏睹 宸章。烂然特以旱灾为闷。诞告中外。欲求消弭之道。其所以责躬修德者可谓至矣。臣以庸陋。待罪近密。凡生民休戚。庶政得失。苟有所怀。宜无不达。况承 圣教恳恻。导之使言。臣虽无状。其可不言。夫阴阳之有愆伏。如血气之有盈虚。或有极无之变出于天数之或然。然而古之言灾咎之由者。莫不以人事为本。人君行肃乂哲谋圣五善。则雨旸燠寒风以时。而为休徵。人君行狂僭豫急蒙五恶。则雨旸燠寒风恒若。而为咎徵。善恶有以相推。精祲有以相荡。灾祥之应。莫不各以类至也。恭惟 主上殿下谦恭仁爱。圣与天合。励精图理。夙夜靡遑。宜乎和气傍畅。辑为休祥。而奈何灾异沓至。丧乱荐臻。赤土千里。公私俱匮。百万生灵。将至于靡孑。岂不惊心惨目。窃考旱暵之灾。皆在政厖之世。或言其上下皆蔽。或言其厥德不用。或归咎于恩泽之不行。或推原于刑罚之妄加。方今贤材毕萃。德音洋溢矣。明目达聪。下情毕通矣。三者之患。诚无可虑也。静偱厥故。未知其由。古人云。刑罚妄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L 页
加。感伤最甚。或有冤气之郁。必为乖戾之发。是以。怨咨兴而鲁国旱。庶女冤而齐堂震。下至六月之霜。三年之旱。楚狱之不雨。洛阳之滞囚。莫非烦冤上腾。和气致伤。右史所记。何可悉数。以此而见之。今之所以致灾者。或有其故欤。臣请以妄见而为 圣明断焉。夫夫妇之纲。天地之经也。以妇而讳夫之恶。此实情理之可恕者。而爱英之死于杖下。人或冤之。李继先等谋逆之状。固为灼然。然未服而定罪。 圣教以后弊为虑。至于逆胔之追刑。亦台论所未及。而适当遇灾省惧之日。至行斩尸惨刻之令。此岂 圣朝钦恤象刑之意也。朴承宗于 改纪之初。止其子之聚兵。而写所怀以闻之。至竟父子同死。诚有近于从容处死矣。况其女子之为庶人而死。亦见其一家之有耿光矣乎。或云承宗姻连光海。自知其难免。而遂自经于沟渎。其死岂足尚乎。是则不然。当时有罪之人百计逃窜。而终不免于死者何限。承宗则既与尔曕诸孽相背。而况有扶护 母后之功。彼于死中求生之心。宁不以此自负而冀缓其须臾之死也。犹且不肯苟活。终自决于尺组之下。其乎曰贪惏之罪。有足以盖之矣。设令功罪不相准。只没其贪赃之物足矣。若并其世业而俱没于官。则恐违于法侓。而无乃 圣朝讨罪之或过于太严耶。废庶人虽以罪被辟。而自 圣朝宽大之政而言。则立其后以祀之。亦恐不违于古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H 页
者继绝之义也。李仁居以清侧为名。而盗弄天兵。罪在常刑。固宜斩作万段。而若其军容草草。不成形势。二三力士可缚之有馀。而洪宝之功。但止于授一资足矣。何至于冒录二营将。并参带砺之盟耶。况闻侥功冒赏之辈。私讯词连。栲掠之下。伤死甚多。亦岂非名灾之道也。惟此无功之实。有口皆言。此实公议也。公议者天理也。其可以人力而遏截之耶。三司争之而不能得。至今原横之人。莫不扼腕而谈之。窃见今之封君。至于百馀人。勋号之多。毕竟何益于国。而至此列爵分茅。以为当世之笑囮也。古之人君。宁捐数百万之费。而未尝虚授一级者。实所以重名器也。况此盟府纪勋。岂是细事。而顾乃贱之如粪土耶。昭武为勋。其说甚长。今欲覼缕。适足以惹闹而已。谈之何悉。呜呼。今之弭灾之术。不可他求。须以实咎而自省。实心而济用。然后庶可以格天而救民。苟或不然。虽中外所上之言汗牛盈庭。而无益于实愆。亦何益于应天也。臣以迂疏。本无识见。偶承 圣旨。有感于心。敢将苦口之语。仰答 下教之意。古者庶人以朝廷之失而谤之于市。士以庶人之谤而传之于朝。欲其几方萌而必遏。过已著而必止之也。今臣所言。乃中外之所共言。而庶人之所已谤于市者也。尝观人主之厌闻其过者。多以谏诤而为扬己之恶。谤言兴而耳不欲闻。腥德播而心不求悟。臣尝有伤于此。今不以季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L 页
世之事而有疑于尧舜之主。敢将瞽言。仰彻 圣听。亦见其所恃于 圣明者大矣。伏愿 圣明因此而察彼。以一而反三。颛颛于钦恤之政。切切于情迹之究。夜起彷徨如汉明帝。旰食忧劳如唐太宗。凡今被系及在累罪人。亟行审理之政。俾无郁结之患。至于前所言数事。亦虚心细察。言足采施则另赐优处。其在已往而难于追改者。则但示悔悟之端蔼然发见。则亦足以动下民而彻上穹。岂非所谓一念之善。景星庆云者也。臣之憃愚。久妨贤路。本无学术可备顾问。当此大灾之作。惟知掇拾街谈。以责望于 圣躬。而不能尽其职分以纾 君父之忧于万一。愚臣之罪。至此而无所容矣。亦望递罢臣职。置隽望于喉舌之地。无使论今之旱者归咎于厥德之不用。亦弭灾之一道也。臣无任忧国惓惓之至。
疏中所陈五事。无非瞽言。而其中为废庶人祗请立后一款。触时讳尤大。至今思之。犹自汗于判命之一举。其为延公辈之所仇视如何也。然魏之曹爽。以叛逆死。而时人犹听其立后。以文令女之节有足可尚也。今朴氏之死。贞固可表。亦岂异于此。而时议之峻如此。至谓委质当代者何忍发此言。信如所言。武王之封禄父者果谬矣。而 祖宗朝请立芳蕃,芳硕之后与夫请立鲁山,燕山后者。玆皆不忠于所事耶。古之兴灭继绝。出于至公至仁。无一毫猜疑。从前 经
疏中所陈五事。无非瞽言。而其中为废庶人祗请立后一款。触时讳尤大。至今思之。犹自汗于判命之一举。其为延公辈之所仇视如何也。然魏之曹爽。以叛逆死。而时人犹听其立后。以文令女之节有足可尚也。今朴氏之死。贞固可表。亦岂异于此。而时议之峻如此。至谓委质当代者何忍发此言。信如所言。武王之封禄父者果谬矣。而 祖宗朝请立芳蕃,芳硕之后与夫请立鲁山,燕山后者。玆皆不忠于所事耶。古之兴灭继绝。出于至公至仁。无一毫猜疑。从前 经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H 页
席。屡请以忠信为本。而勿尚疑忌者。无非尧之亲九族。三代之不废懿亲之义。惟此丹血一腔。为 圣鉴之所洞照。而乃以不忠。为一时射者之的。独何哉。光海之失性昏迷。已同死灰。废祗之自速罪疾。已为朽壤久矣。宁有遗邪馀孽病风丧心。凭藉光海。为白昼跳踉计也。不思古今祸乱之作恒由于猜防之过。刑政之乱。而却将尽忠之语。指为难测之情。抑独何哉。至治之世。闻谤言听刍荛。虽曲艺贱士。无不得以尽其情。衰亡之世。指忠谏为诽谤。虽公卿大夫。皆喑嘿成风。数十年来。此习转痼。至 圣明之世而犹未尽。诚可慨然。
请务圣学。以为出治之本疏。(庚午)
伏以臣乃旧日法从之一也。今于数年屏废之馀。伏蒙畀以郡节。将去 阙庭。区区恋主之情。不能自已。敢将刍狗之说。少伸芹曝之忱。今之积弊。多如乱丝。虽欲言而未知头绪。只就 殿下出治之地。终始惓惓焉。窃自附于古人惟先格王之意。愿 圣明之试垂听焉。自古帝王之配天立极。垂拱无为。而能致宗社灵长。生民宁谧者。惟其见道必明。立政有要。纪纲张而赏罚当。无杂术以间之。人欲以害之也。苟能有志而不恒其德。为治而不知其术。虽量石传餐。劳心焦思。而终未有治平之效。徒益其纷扰之患。所谓治道与政要者。其不在于人
请务圣学。以为出治之本疏。(庚午)
伏以臣乃旧日法从之一也。今于数年屏废之馀。伏蒙畀以郡节。将去 阙庭。区区恋主之情。不能自已。敢将刍狗之说。少伸芹曝之忱。今之积弊。多如乱丝。虽欲言而未知头绪。只就 殿下出治之地。终始惓惓焉。窃自附于古人惟先格王之意。愿 圣明之试垂听焉。自古帝王之配天立极。垂拱无为。而能致宗社灵长。生民宁谧者。惟其见道必明。立政有要。纪纲张而赏罚当。无杂术以间之。人欲以害之也。苟能有志而不恒其德。为治而不知其术。虽量石传餐。劳心焦思。而终未有治平之效。徒益其纷扰之患。所谓治道与政要者。其不在于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L 页
主之心术乎。人主之心正。则万事理而万民之极以立。人主之心不正。则万事隳而万民之心以拂。虽规规于一事之修。颛颛于一弊之革。而其本既乱。其末益紊。进退不惬于舆情。赏罚皆违于公议。刑狱不得其平。灾沴因之而作。人主心术之不可不正如是。若其正心之要。又必由学而得。学者所以讲究其理。践履其事。使之表里无贰。始终无间者也。伏见 殿下仁明恭俭。励精图治。推 殿下之用心。宜国家之大治。然而治效未著。教化未行。纪纲未立。赏罚未公。民心未和。天变未弭。山戎伺衅。而边圉无折冲之将。岛夷挟诈。而朝廷无寝谋之策。军政紊乱。而变通之无其术。法令颠错。而宽猛之失其宜。非不乐闻直言。而公车之下。忠谠罕用。非不悉收隽望。而庶僚之中。老成或滞。以致国事日非。民生日瘁。将至于气消脉病而大疽将溃。奄奄之势。懔懔可怖。推原其故。或恐 殿下出治之地未至于纯一。为学之功未至于真实。念虑之发而未必谨于省察。善恶之几而未必严于辨别。言之忠者。或认以为讦。事之非者。或疑其为是。至于举措之得失。政令之利害。安得如权衡之称物。明烛之照迷乎。天下之事。其端无穷。而一心之灵。无不管摄。心有所蔽则大本既失。又何望于应万事而处万变乎。古之圣帝明王。莫不以勤学好问为存心出治之本。汉唐以后之治。所务者法令刑政之末。而其于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5H 页
心学之传。概乎未闻。宜其治效之醇疵大相悬绝也。 殿下睿智出天。聪明冠古。其于心法之传。必有以默识而自得者矣。然以臣所见而言。讲学则务讨训诂而不究义理。论治则务察刑法而不先教化。取人则务取聪察干能。而不屑老成厚重之德。以此规摹政体。臣恐志勤而道远。心劳而治邈。非 圣明不敢遑宁。求升大猷之意也。治体之别。有王道伯道之不同。所谓伯道者。杂之以权谋术数。实圣门之所羞称。何况后世之治。淆乱尤甚。无规模可言。又是下伯道一等乎。国之有民。犹人之有元气。元气既病。死亡随之。古之善为治者。犹良医之用药。或有痞滞之症。须用和平之剂以导之。苟或利于一时之快。妄投酷烈之剂。痞病虽去。而元气已薾然矣。王者仁义之治。虽不可一蹴而到。而苟能力行不已。自有所至。岂可用杂术为政。无本地可据。以致泯泯棼棼。终无以收杀乎。魏徵劝太宗行仁义。终致贞观之治。而况以 殿下大有为之资。而勉之以古圣王之学。治道之盛。宁止于小成而已也。伏愿 殿下讲究心学。由体而达用。知治道之本不外于仁义。知治心之法不出于诚敬。勿废于半途。勿责其近效。勉勉循循。有进而无辍。则一心可以洞万化。一理可以贯万事。大本于是乎立。而大用于是而行。治道之不古若。不以为患矣。臣之所言。虽出于陈谈。而若其为治之体。实不离于此。敢以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5L 页
平日所庄诵者。而为 圣明献焉。臣从前以狂率之言而取闹于时。今犹不省。强聒不止者。其情亦可悲矣。臣自顷年。量分知止。久在畎亩。而恋 阙之忱。实一饭三祷。即蒙 天宠过优。 恩命再颁。其不忘旧物。俾得就养于闲僻之区者。此实天地父母之心也。臣之不能忍饥林下。甘守贫贱之分。而强此策励衰钝。思以上副忧寄者。诚以感激 圣恩。实未忍便诀。而但自兵兴以来。民生未遂。饥荒凋瘵。既无力以赈救。调敛科率。又无由以蠲除。督之则流徙相继。弛之则号令不行。徒有爱民之意。绝无推惠之路。若但汰去冗拙之如臣无能者。选用贤吏。使之随分抚绥。惟此一事。利民最切。此亦今日之急务也。念臣岭外差遣之后。再近 耿光无路。仰瞻 宸极。涕泗横集。倘蒙 圣恩宽假。或采所言。则岂惟微臣独荷容纳之恩而已也。臣无任瞻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
三陟陈弊疏(庚午)
伏以臣本庸疏。误膺郡寄。庶竭心力。以图称塞。上任之后。按视四封。东去大海不十里。西南迤入于长谷之间。村民之散处其中者若晨星。煮盐为食。拾橡救饥。虽在丰年。每患艰食。一遇歉岁。颠仆可知。上年旱涝之灾。非常岁比。早晚之谷。既焦于夏暵。燥湿之田。悉渰于秋溢。灾后馀苗幸而将稔。而忽遇七月之间盲风发作。百谷
三陟陈弊疏(庚午)
伏以臣本庸疏。误膺郡寄。庶竭心力。以图称塞。上任之后。按视四封。东去大海不十里。西南迤入于长谷之间。村民之散处其中者若晨星。煮盐为食。拾橡救饥。虽在丰年。每患艰食。一遇歉岁。颠仆可知。上年旱涝之灾。非常岁比。早晚之谷。既焦于夏暵。燥湿之田。悉渰于秋溢。灾后馀苗幸而将稔。而忽遇七月之间盲风发作。百谷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6H 页
皆萎。耳目所接。无非矜惨。灾沴之被。岭东同然。而民生之困。本府为甚。八结之数未满五十。而赋役之殷。倍于他邑。既以完邑为名。而编伍勒定之数。甚为浩穰。奴婢稍多。而乐工移定之弊。伤于狼藉。凡此数者。其弊已痼。知其弊之贻害于民。而不知所以去其弊而安其民。以致民日益离。邑日益败。及其荡然溃裂之后。乃欲徐起而图之。用力虽倍而收功未易。此当局之臣所以不忍于坐见。先事而进言者也。臣请先言二者之害。以纾一境之弊。治兵与养民。固无轻重之分。而然有民。然后方可以足兵。则爱养民生。固在治兵之先也。是以。武王问足兵之要于太公。曰。养民而已。目今经费山如。诛求日急。正当民户之流亡。加以军伍之搜括。惊禽骇兽。易散难聚。今以东西流转怨气满腹之人。而一朝驱策而临乎战阵。其不向贼而投附。则必已望风而却走矣。明知无益于临乱。而犹且敛怨于搜兵。惟知贪多而务得。不思汰冗而为精。虚张军额。如积朽壤。今就军保而言。有两眼皆瞽者。有一身笃疾者。有老残而勒定者。有贫丐而见隶者。号牌后新军案之不可用。在在如是。国家之患。莫甚于既失而无改。诚能不护前非。追改今害。减去逃移之人不许充保。但将完实之民填其兵额。则族邻侵扰之患从此可纾。而国家根本之固亦在于是。无事则蓄力而养民。有乱则据险而固守。此实兵家之胜算。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6L 页
而我东之以善守闻于天下者。以此也。夫民生足。然后财用足。财用足。然后可以言保邦卫国之道。今之民穷既甚。财尽如此。而犹且搜兵括民。而益促其波荡之势。日朘月削。而不念夫土崩之患。至以安集残民。保护元气为馀务。而箠楚疮痍。取办目前。乃为第一件事。强敌伤肢体于外。猛政戕腹心于内。自此而越国之十年生聚无可望。而圣人所叹忧在萧墙者。诚可念也。乐工乐生之分。邑各有限。本府恒定。其数本六。而顷年以来。自原州等四邑而移定者又四名矣。每年一名之价。不下四十匹。合十名一年之价。其数又几何。邑力既诎。徵价十倍。虽以雄藩大府。有难支撑。况竭些些之力。办此浩浩之费乎。鞭羸马而运千斤。涉泥涂而登峻坂。其免于颠沛以死。无是理也。当初移定。虽出于一时权宜之政。而及其移定既久。十年已过。本府之流徙已极。四邑之休养亦久。各还其一于四邑。乃其事理之当然。而亦前日变通之举也。一邑而支四名之役。物力虽饶。其若偏甚。四邑而分一名之役。物力虽歼。其费不多。况本府物力非饶。而凋弊日甚。四邑物力既纾。而生息渐繁乎。民亦劳止。汔可少休。移本府四名之役。各还故处。亦今日苏残起废之急务也。一邑穷民之瘼。本不止此。而牛毛琐琐。有难以悉溷 圣听。则臣姑舍是。而更为他说焉。自府而东数里许有镇。曰三陟浦。有水军百名。设佥使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7H 页
以管之。事之有同儿戏。而无裨于卫国。莫如此堡。当初布置之意。虽未可详。而今以目前所见而言。其决然不可守之状。其概有二。若以陆战而言。一片孤墉。仅同燕垒。上有对峰之峙。傍无辅车之倚。贼至而据扼吭之势。我入而当压卵之危。其不可守一也。若以水战而言。茫茫大洋。贼艘如云。一舸单卒。如蚁附芥。虽欲设险而御暴。无所容其力矣。此其不可战一也。况战船之藏。必须有港。然后无风浪摧折之患。而可得耐久支用。此堡上下十里。无港可藏船。风波逆折。易于破坏。此亦置堡不便之一也。臣之闻见未博。虽未知古事有无。近古百馀年来。曾未闻有倭寇之出于东海者。诚以此处风势不顺。有不便于行船也。偶然以昔者漂倭或至之故。而至今不撤其备。以待兵变。古之守株之喻。诚近之矣。御戎有缓急。而备边有兴废。方今备御之急者非西戎乎。所缓者非此堡乎。阴雨之备。撤桑方紧。如云之戍。挽粟难继。此政尽一国之力。捍南牧之寇。戎政之急。莫此为甚。移此堡百名之军。可以充西戍之阙。徵奉足三保之多。可以办千石之粮。今庙谟之释此不为者。岂非虑事有失谞。兴利有遗算乎。若谓百年营建之地。难于率尔废弃。岂汪立信请撤内备。文宋瑞请除去不急之备之义乎。此堡之建。既归于无用。则其他月松,开云之孤弱而无形。实与此堡无异同。撤其岁入之卒。以移补于西塞。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7L 页
则其为所补者。岂曰浅浅云乎。臣既以戎备之无益于关防者而请撤于前矣。更以文教之有关于风化者而仰献于后。兴学之本。以立师育才为先。古之教法。起于家塾而成于党庠。自能言而皆有教。随所在而无非学。长而有德行践履之实。出而为公卿大夫之官。人材之盛。风俗之美。国家久长者以此也。盛朝自壬癸兵变之后。儒教废弛。乡无受学之人。官无典教文设。以致举一邑之人全然废学。以此推之。一路之中。无教者多。而其不待劝课而兴者。不过如江陵二三邑而已。由今日之法。欲俗化之成。不亦左乎。今欲人材兴而风俗美。须立学制如古之法。极择司训之人。付以儒铎。使之逐日课业。随材奖学。然后菁莪之兴。庶有望于蔚然矣。兵兴之后。经费荡然。遂革学廪之费。以为军食之助。此有不然者。古之为治。虽当干戈之际。诗书礼乐之教。未尝废焉。战国之时。可谓多难。而孟子之语齐梁。必曰谨庠序之教。汉高于创业之始。首讲礼仪。晋元于渡江之初。重焕学规。以之胡元之育才于兵革之日。 皇明之立学于抢攘之际。无不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岂非以讲劘道义。虽若无岁月可见之功。而扶树纲常。有足为风俗无穷之利。所损于兵食者小。而所得于文教者大耶。今因些少之费。久废当急之务。恐非爱礼存羊之义。而有违于建学立师之良法也。臣于治事之暇。坐讲堂阅诸生。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8H 页
数虽多。而率皆贸贸无识。间或有幼少之辈聪颖可教。而环视四境。绝无受学之地。稚禾欲茂。而无雨露之滋。良玉虽宝。而无锤砺之赖。此岂稚禾与良玉之罪哉。伏愿本府教官。另选可堪者。为先差遣。教养之具。任其衡尺。使之无驰骛之累以贼其良心。有涵养之实以保其正性。一府之人相与观感而起。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者。非虚语也。惟此学校兴废。其所系甚重。故臣尝上章言之。而未闻采择其一二。顷有武弁请汰校生为兵。则乐闻其说而即行之。臣恐朝廷予夺之过于偏重。而甚非周家觌文匿武之意也。文教久废之馀。遽行沙汰之令。则各邑章甫之能免于负羽者。其有几耶。若然则朝廷得军士固多矣。然不教民而战。谓之殃民。今不育才。而驱之以一切之军法。其不归于罔民耶。我国之习以礼义而有称于今日者。其所由来久矣。壬辰之乱。兵甲非不多。而到处奔溃。未尝交兵。而至其收复之功。终归于各道义兵之起。弓矢之力不可恃。而章甫之有功于缓急如是。今不可以饱饭闲游而少之也。列邑校生。另加劝课。一二年隶业之后始行汰去之令。恐未为晚。此等数弊。皆在目下可见。本非有难断者。而 圣心虚伫。不欲以专断自居。必下备局议处。投匦之臣所以昼思夜惟。而上达于公车之下者。毕竟为有司一笔之所句去。此中外上书之人多解体于既往者也。 圣明于举措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8L 页
之际。必欲参酌得宜而无失于酬酢。则亦非可以私智悬度而能泛应曲当也。必须学问以致其知。私意无所累。然后庶可以知其得失之所在。而无所差谬也。伏愿 圣明勤学问以正此心。以圣王而为可法。有至诚以行之。无杂术以挠之。推此心而用于事天。则严恭寅畏。而可以对越无愧矣。推此心而用于奉先。则诚意透彻。而可以交神明矣。推此心而用于为政。则虚伪不杂。而豚鱼可孚矣。推此心而用于亲贤远佞。则君子进而邪臣不容矣。先儒以三年为天道少成。 殿下即位今九年于玆矣。此诚 圣德大进之日。当思今日之政视往日进否如何。今年之政视往年进否如何。默自循省。熟加检饰。则 圣学日进。而非徒学矣。 圣明于为政。丙枕不安。裁决之劳。每至于夜分。其勤可谓至矣。臣未知于圣学上用功之勤。亦尝如是乎。推行仁义。而未必无功利以间之。釐举政理。而未必无偏私以害之。以 殿下圣智之资。而治效之著于外者。迄末见其大成。或者 圣学之有未尽。而抑左右辅导之官。未尝以王道而日陈于前耶。伏愿 圣明惕焉改图。超然勇迈。日闻忠言。朝无阙政。期与古昔大猷而千载同符。此愚臣苦口献说之意也。凡进言之道。积其诚意。当其可而发。乃为深厚有力。而臣以瞽言。每干 天听。亦知谬妄之说过于烦猥。而但以簪履旧物。落在一涯。千里片心。一饭三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9H 页
祷。今因邑弊之陈。附之以进修无怠之说。诚以丧患馀生。疾病转痼。收拾残骸。归去有日。自此而后。虽欲献忠。而无其路矣。若蒙 圣明另赐优纳。因此府之弊而推诸他邑。因一得之见而反以三隅。不惟惠鲜之泽旁布于遐滨。亦见缉熙之功远继于前圣矣。仰瞻 宸极。如在咫尺。肃容稽颡。涕泗横集。伏愿 圣明赦其罪而谅其忱意焉。
辞礼曹参议疏
伏以臣学术空疏。识见短浅。量分知止。寻旧业于故山之中。杜门守拙。期以毕此生而已。不意玆者。 涣恩荐降。除臣以礼曹参议。犬马恋主。自其常性。 感激圣眷。束装就途。历四日而行到延丰地。冲冒毒暑。夙疢重发。头目昏眩。心胸痞结。虽淹滞逆旅。将护数日。而元气薾然。败症迭出。头风膈痰。坐立欲仆。脾虚胃弱。吐泄相因。一向委顿。前进无计。窃念 圣明之所以收拾簪履旧物于屏废之中者。谓其有一毫裨益于需用也。臣既病不能叩谢 阙下。又无一语为报称之地。则臣之负 圣恩多矣。臣敢以近日所见而言之。财竭而府库空。民流而田野空。朝纲不振。边事多虞。其馀积弊之泯泯棼棼者。丝乱而不治。架漏而苟度。即使贾谊复生。不但付之六太息矣。而臣之所忧则又有大于此者。窃念国家之祸常由于士习之委靡。周之衰也。人皆苟偷而少激
辞礼曹参议疏
伏以臣学术空疏。识见短浅。量分知止。寻旧业于故山之中。杜门守拙。期以毕此生而已。不意玆者。 涣恩荐降。除臣以礼曹参议。犬马恋主。自其常性。 感激圣眷。束装就途。历四日而行到延丰地。冲冒毒暑。夙疢重发。头目昏眩。心胸痞结。虽淹滞逆旅。将护数日。而元气薾然。败症迭出。头风膈痰。坐立欲仆。脾虚胃弱。吐泄相因。一向委顿。前进无计。窃念 圣明之所以收拾簪履旧物于屏废之中者。谓其有一毫裨益于需用也。臣既病不能叩谢 阙下。又无一语为报称之地。则臣之负 圣恩多矣。臣敢以近日所见而言之。财竭而府库空。民流而田野空。朝纲不振。边事多虞。其馀积弊之泯泯棼棼者。丝乱而不治。架漏而苟度。即使贾谊复生。不但付之六太息矣。而臣之所忧则又有大于此者。窃念国家之祸常由于士习之委靡。周之衰也。人皆苟偷而少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9L 页
厉之习。西汉之衰也。世趋柔懦而多谨畏之风。历古世变如是。而无非一时人君好恶之有以致之也。古之圣王。深惟治乱之故皆系于士习之衰旺。求言则置鼓而立木。听谏则如石之投水。莫不优容直言而养其锐气。激厉偷习而刑其不匡。虽狂疏谬戾。不切事情。而招来茹纳。如恐不及。使之犯颜于平居之日。徇义于临乱之际。此岂非人主之美事。后世之所法乎。恭惟 殿下温恭克让。好问而察迩。尝于经席有教曰。人君听谏固难。人臣进谏亦难。 圣明既以听谏之难而自勉。则其必以进谏之难而责之于下矣。是以。凡于咨问之际。雍容酬答。 玉音如响。都俞之美。庶几复见。而岂谓顷日举措或与初政不同。三司之官各以所见而争是非者。无非出于爱君尽职之义。有可奖无可罪。而 殿下徒以好恶之偏。而至降迁谪之命。雷霆之威。无亦伤于过中耶。工师相规。古之道也。事在可论则勋旧不避。观于萧瑀之劾李靖。可知之。况有侵侮之言。及于具瞻之地。而言官嗫嚅。殚论不发。则股肱之良。体貌不重。疑畏相乘。展布未尽。虽欲同心协力以弘济艰难。其可得乎。顷闻两司之论李贵。实是一国之公议也。公议者天理也。其可违耶。 殿下于此。未免以私见而为之抑扬焉。何不以事理而观其是非耶。自古人臣进言。有忠厚矫激之异。而无不为人主之所优容。宋之吕诲与执政相争。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0H 页
言诚过于峭直。而英宗皆恕之。且不欲以事而逐诤臣。再遣中使。宣召于其家。玆岂非盛德事耶。唐宪宗谓李绛曰。谏官多朋党谤讪。欲黜其尤者。绛曰。此非陛下意也。必有以此而营误上心者。因极陈人臣进谏之难。盖朋党谤讪。人主所深恶。故有因此激怒之者。非李绛卞说之详。宪宗嘉纳之美。则皇甫镈,李逢吉之徒。岂必末年而后用事哉。顷日言事之臣。忠恳之笃。不下古人。而独 圣明听谏之道与古有异。岂谓以 殿下之圣。而乃有此衰世之事也。人主处崇高之位。所畏者惟台谏。若有一毫轻视之心。则肆然自圣而疏斥无忌。以致庄士日远。谄人日进。终至于鹿马易形。而人不敢言矣。数十年来。士习不竞。慷慨奋发之气少。而缄默畏慎之风多。遂至直言不闻。祸阶终成。前辙不远。厥鉴甚明。开荆榛之言路。起膏肓之痼疾。振肃颓纲。政在今日。伏愿 圣明戒昏朝之咈忠言。师明王之赏谏臣。以翕受敷施为德。以亲贤远佞为法。向日被谴诸臣。示之悔悟之意。则堂陛自尊。风采立异。日月之更。孰不仰之。且念臣以一介亡庸。短于通方。尝贡瞽言。屡触时讳。尚恃白日之照。不辞丹悃之披。身滞湖隈。心悬 黼座。仰瞻 耿光。邈无其路。临疏雪涕。言不敢择。臣无任感 恩恋 阙祈恳陨越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请行礼让之教疏(壬申)
请行礼让之教疏(壬申)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0L 页
伏以庸谬小臣。过蒙任使。待罪仪曹。报称无效。然而平日所尝闻者。事君尽礼也。夙夜所未忘者。职思其忧也。敢将一斑之窥。仰彻 四聪之听。窃念国之有礼。如木之有干。木而无干则无以自立。国而非礼则亦无以序上下定名分。国不得以安。圣人之治天下也。制为秩然之礼。立为当然之法。颁之学宫之中。设为师儒之教。讲明其理。推行其道。使之有所敬而不敢忽。有所畏而不敢犯。唐虞三代之治。无不以是为急。玆岂非安上治民之本。而为后世之所法也。恭惟 圣朝崇尚礼义。既举王朝之礼以肃朝纲。且颁乡约,乡饮酒之礼以正民俗。德行以相劝。过恶以相规。其出作而入息者。皆在乎礼法之中。出口而入耳者。亦无非劝戒之语。兵兴以后。礼废不讲。伤彝败伦之变。惨目惊心之患。不待辛有之见野。虏骑之渡江。而礼俗之变于夷习。已可知矣。至于魇魅咀咒之术。本出于鄙野之俗。岂知偷习渐滋。至竟行凶于 大内至严之地也。孟子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凡此积习之恶。皆由于教化不明。礼经不兴。故曰。水防惟土。土溃而水决。国防惟礼。礼坏而国乱。以此而见之。今之敦五礼之教。复三代之风者。岂不甚于衣食之救冻喂也。 圣明更化。十年于兹矣。而治道未隆于上。俗习犹疵于下。过去岁月之难追。前古盛业之未复。在廷之臣。尚无以古昔大猷而补益弘化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1H 页
岂不以封疆之有虞。礼乐之未遑也。春秋战国之际。可谓多事。而孔子有礼让为国之训。孟子有不教殃民之戒。子产处二强国之间。以礼为国而不受兵。历代人主之有意于兴化者。尚且讲明礼教于兵戈扰攘之中。故曰。我闻以礼而止乱。未闻作威而防乱。何今日论治之有异于古耶。伏愿 圣明毅然奋发。思以新一代之治。必自朝廷先倡礼教。敦厚人伦。以立礼之本。严明法度。以行礼之用。且令儒学之臣通读礼经。严其程课。纠其怠慢。遇有朝廷变礼。随处通解。不至如无烛之夜暗中索物。内而成均。外而州学。至如乡遂闾比之间。遵行读法。本之以忠信谦逊。习之于仪章度数。如关中之明礼教。湖州之设学政。庶见德性坚定而陋习去。善俗日兴而弊源革矣。夫礼之于人。如水火之切于日用而不可无。今者为治则以刑政为急。用人则惟务奖材能。中外之所注意。惟急于括军兵加赋税而已。至于礼之实用。则视为第二件事。臣未知先后之序缓急之宜果何如也。更愿断自 宸衷。谋及卿士。依吕氏之约。颁之中外。亦望 圣明以此礼而为躬行之本。修之于燕居之中者。以此礼也。行之于视朝之际者。以此礼也。亲九族于便殿者。以此礼也。接群臣于外朝者。以此礼也。秩然有序不相紊。蔼然有和以相接。上下交而天地泰。尧之克让。舜之温恭。成汤之接下思恭。高宗之恭默思道。无不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1L 页
本于是礼。而其欢忻和悦。虽周雅之常棣,鹿鸣。无以加矣。然则礼之用和固为贵。而究其要归。都在于君臣同寅。上下协恭。然后和气流通。无所乖戾矣。书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同寅协恭。和衷哉者。非谓此耶。人君为一国是非之主。凡论议取舍之决。所系甚重。伏望万几之暇。博究群经。礼之精微。随处瞭然。虽有浮议之来。一以义理而停当之。其为礼学之倡者。岂不大哉。朱子曰。须是如雷在天。方能克去非礼。此言非礼之去。须如雷之果决。方可也。且念礼之为物。所以承百祀。故舜于他官。皆直命之。而独于秩宗之官。必咨四岳而授之。 皇朝叙官位。而以礼部居六部之先。盖以事神之官重于治民之职也。其职之重既如是。此岂无识如臣者所可堪任。递臣之职。以授知礼之人。此亦今之明礼教之一事也。且臣于妖祟之说。更有所覼缕者。鬼神之德。聪明正直。使神理而有知。殃祸之及。必反于行凶者。况人之祸福。自有所主张者。非枯骸朽骨所得以用事。臣尝有诗曰。守正无魔窥闇室。多疑有虎入深闺。或有看过而疑其不然者。臣何敢多辨。惟此禁中之变。尤有所异于是者。世运积否之馀。天生 圣人。为礼乐人伦之宗主。比如长夜既曙。白日升空。邪翳之气一时消散。六阴既剥。九法方叙。此实千一之会。正气所扶舆也。宁有阴邪之妖。敢干于大阳之清明乎。今或以 圣候违豫。而疑甚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2H 页
或出于邪祟者过矣。 宅恤之中。哀毁踰制。 圣候靡宁。乃其常事。前后 下教谓伤于初丧者。乃是至当之论也。然心之为物。有所动则外邪或乘之。大学曰。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昔人有饮酒而见蛇影于杯中者。心有所感。因以成疾。及复见其所影之为弓而非蛇。然后其疾即去。极知圣人之心至大至刚。必无所动于此。而犹不胜犬马之恋。敢献其芹曝之忱。先儒言。刚其志则气自随之。些少外邪。不能为害。亦愿 圣明之留念乎此也。且臣于新岁之初。有子女昏嫁事。伏望 圣明谅臣之情。递臣之职。使之专意于一家资遣之礼。臣无任矜惶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