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楸滩先生年谱
楸滩先生年谱 第 x 页
楸滩先生年谱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4H 页
楸滩先生年谱
 公讳允谦。字汝益。海州人。号楸滩。晚居广州先茔下。又号土塘。
己未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明宗大王十五年)
 十月十二日戊辰。公生于汉阳崇教坊。公外王父李公廷秀宰文川。大夫人怀孕时。梦见三台星落于衙南小峰。转入怀中。及诞公。文川公语人曰。此儿禀三台精。必居三台位。先夫人又梦见龙腾。名公小字。以此也。(公小字星龙)
庚申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明宗大王十六年)
 
公年二岁
辛酉世宗嘉靖四十年(明宗大王十七年)
 公年三岁
壬戌世宗嘉靖四十一年(明宗大王十八年)
 公年四岁
癸亥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明宗大王十九年)
 公年五岁
甲子世宗嘉靖四十三年(明宗大王二十年)
 公年六岁
乙丑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4L 页
公年七岁
丙寅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
 公年八岁。 大夫人病中思柚子。公闻邻洞李上舍家有之。躬造恳求。上舍异之。给数枚。即归进大夫人。一家奇之。
丁卯穆宗隆庆元年(明宗升遐宣祖即位)
 公年九岁
戊辰穆宗隆庆二年(宣祖大王元年)
 公年十岁
己巳穆宗隆庆三年(宣祖大王二年)
 
公年十一岁
庚午穆宗隆庆四年(宣祖大王三年)
 公年十二岁
辛未穆宗隆庆五年(宣祖大王四年)
 公年十三岁
壬申穆宗隆庆六年(宣祖大王五年)
 公年十四岁○从舅往龙仁。读诗传。
癸酉神宗万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
 公年十五岁
甲戌神宗万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5H 页
公年十六岁
乙亥神宗万历三年(宣祖大王八年)
 公年十七岁○行冠礼
丙子神宗万历四年(宣祖大王九年)
 公年十八岁○公将入格于四学轮次。李尔瞻与公争。画有忌色。公耻与之争。遂不制。侪流咸称公有远大器。
丁丑神宗万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
 公年十九岁
戊寅神宗万历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
 
公年二十岁
乙卯神宗万历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
 公年二十一岁
庚辰神宗万历八年(宣祖大王十三年)
 公年二十二岁○聘夫人李氏。军器寺佥正李应华之女。○尝入场。题不合意。阁笔不制。举子中相识人。篬黄奔过问曰。何安闲也。曰。自度不及制。故止之。其人愕然曰。吾则制未半而日已暮。欲免曳白。奔忙至此。苟且甚矣。见人之善。何可不效。遂同坐待日入乃出。自少不汲汲于进取如此。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5L 页
辛巳神宗万历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
 公年二十三岁○始游牛溪先生门下。先生重其操履。语人曰。吴某乱邦可居。○尝入场。写程文将毕。有一人疾走过前。误跌覆墨于试纸。公颜色自若。不少介意。其人大感服。郑公经世闻之。造门谢曰。子吾之师也。
壬午神宗万历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
 公年二十四岁○登上庠游太学。士友间蔚有文行之誉。
癸未神宗万历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
 
公年二十五岁。○时泮儒陈章。请五贤从祀文庙。而公制疏。
甲申神宗万历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
 公年二十六岁
乙酉神宗万历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
 公年二十七岁○是年。生女。(后归幼学郑斗望。无后。)
丙戌神宗万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
 公年二十八岁
丁亥神宗万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
 公年二十九岁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6H 页
戊子神宗万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
 公年三十岁
己丑神宗万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
 公年三十一岁○郑汝立之狱。三司请治辞连人。太学生李春英等力主陈疏之议。公在泮。以为鞫狱非儒生所知。必欲陈疏。则当以明教化。使乱臣贱子知惧等语为主意。疏中略不举辞连人名字。识者以为得体。○应殿讲居魁。试官李山海方长东铨。见公从容讲席。举措安详。曰。今世复见真儒。即荐为英陵参奉。
庚寅神宗万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
 公年三十二岁○冬。英陵参奉弃官。
辛卯神宗万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
 公年三十三岁○拜奉先殿参奉
壬辰神宗万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
 公年三十四岁○倭贼陷都城。弥满畿内。公奉影帧瘗山后。姑避贼。贼过后即还奉审。移奉 影帧于斋寺佛画中。贼又入其寺见之。以为佛像而不敢毁伤。自是贼来则避。贼退则还。贼势日炽。不获已报方伯。启闻奉移。仍弃官。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6L 页
癸巳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
 公年三十五岁○拜典设别检不仕。体察使郑公澈。辟公为白衣从事。公即驰赴辕门。郑公专委以民事。
甲午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
 公年三十六岁○因乱在结城
乙未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
 公年三十七岁○二月。拜翊卫司侍直。○七月。升副率。时 朝廷简才堪守令者。不次擢用。公与其选。○七月。升卫率。○同月。拜平康县监。○是年。生女。(后归具凤瑞)
丙申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
 公年三十八岁○在平康。至诚爱民。峡中大化。后县人立铁碑。
丁酉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
 公年三十九岁○三月。占别试丙科第一名。应举觅官。非公雅志。虽为亲屈意。而屡举不中。故自三十后废举。是年自平康任所。因事往巡营。适科期不远。被巡使徐公渻敦劝。黾勉赴举。中丙科。榜未出。即启行还县。泮人持榜目追公。于中路巧违先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7H 页
去。而路人多传言平康登第。公若不闻知。而神色自如。闻者皆服其雅量。○是岁六月。本道方伯。以至诚奉公。实惠施民。吏民爱慕。百事修举。 启于朝。○八月。 朝廷令各道方伯自辟从事。本道方伯。以公兼从事。
戊戌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
 公年四十岁○仍在平康○时郑寒冈逑为方伯。以簿书间事。有愠意于公。将欲责罚。一见公于公私礼。语人曰。吴某真温玉君子。而我初不知也。○后郑公巡到江陵。登镜浦台。时月色方佳。天水交映。郑公曰。此间不可无吴某。幕佐曰。若以民事相议之意邀之。何可不来。郑公从之。既而公至。郑公大悦。相对讨论。尽欢而罢。盖郑公深服公人品。故如此云。○。五月。子达天生。○九月。参持平望。
己亥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
 公年四十一岁○仍在平康○十二月。弃官。
庚子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
 公年四十二岁○递归内浦结城海边。为终老计。未久。参持平,献纳望。不得受点。终有讲院文学之命。不得已赴 朝。 参弘文录。○三月。子达周生。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7L 页
辛丑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
 公年四十三岁○正月。拜弘文馆副修撰。○都体察使李相国德馨辟公为从事。公辞 朝之日。 宣祖下封书。兼察暗行。使巡检沿海舟师。辞 朝时语春坊僚属曰。新除铨长。攀连宫禁。恐不厌士望。闻者以为清论。铨长即具思孟也。○二月。拜侍讲院司书。○同月。拜弘文馆修撰。○五月。拜吏曹佐郎。时具思孟为铨长。政席间。欲以其子宬拟大司成。公执笔不应。终不得拟。○八月。递付成均馆典籍。○九月。拜弘文馆修选。○同月。知制 教。○十二月。升拜弘文馆副校理。 宣祖方讲周易。公屡入 经席。进讲之外。缘文生义。多有规献。○以诏使顾天峻问礼官。西下。
壬寅神宗万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
 公年四十四岁○三月。竣事复 命。以牛溪门生。上疏自劾。虽未蒙递。呈辞引入。○同月。递付成均馆典籍。○是时。侪流多被斥。公为书状官。未及发行。移授镜城判官。本府屡经武帅。百弊俱生。公赴任之后。专心治理。刮去弊政。观察使将褒 启。公力止之。后一境思其德。立铜碑。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8H 页
癸卯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
 公年四十五岁○在镜城○尹安性为北兵使。欲折以威。待之不以礼。朝夕支供。务令丰备。不称意。辄肆暴怒。公不从其令。而亦不失下官之道。安性终乃悔惭致敬。○是年。受由方伯。觐父母。○时王子临海君宫奴。以事来本府。打伤寡妇。公绑囚宫奴。严刑致毙。人甚危之。而阖境称快。○暗行御史奏治理第一。有升叙 命。
甲辰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
 公年四十六岁○十二月。侧室子达朝生。○灾伤御史以善政第一驰 启。观察使亦以善政为一道最 启闻。○十二月。丁外艰。
乙巳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
 公年四十七岁○时先夫人已下世。道途绝远。正月。始闻病剧。弃任出来。中道闻讣。千里兼程。因得头风症。○葬先夫人于土塘先墓侧。庐于其下。
丙午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
 公年四十八岁○在土塘墓下
丁未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
 公年四十九岁。○二月。服阕。拜成均馆典籍。○同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8L 页
月。升成均馆司艺。○四月。拜安州牧使。时本州方有筑城之役。朝议欲中寝。公移书观察使韩浚谦。喻以必筑之意。韩公以公为都差使员。监董不怠。出役甚均。远近咸乐。阅数月功告讫。 朝廷闻之。赐表里以奖之。○巡按御史奏治理第一。其后吏民立碑。
戊申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升遐光海即位)
 公年五十岁○公在安州遭 国恤。即位教书到本州。公奉安于客舍大厅。公先诣奉安处。详细奉审。然后行四拜礼。盖 朝廷隔远。国事危疑。故先审后拜。其当事虑远如此。○辽东差官以致吊出来。到安州。公以衰服出待。差官大怒。一州遑遑。译舌等劝公脱衰。公徐曰。丧服不可任意脱着。差官异华使。不可因差官之怒。轻脱丧服。差官乘怒前进。公终不变服。守令之轻脱丧服者。闻之皆羞悔。后朝廷行文列邑。以安州为法。差官终亦致谢而去。○七月。以亲年七十呈状。递。○时北道公私贱。移徙无常。列邑将虚。各镇浦军械不修。左相李公恒福建议。宜择公正者为御史。委遣北道。而时北道儒生上疏。称公平廉白莫如吴某。故李公荐为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9H 页
北道巡按御史。公有北方奴仆数三口。以为膺是任者不可冒法。即放还其地。发北行。明审版籍。点阅军器。一道顿苏。到镜城境内。老少咸恋旧德。至有挥涕逢迎者。○二月。侧室子达远生。
己酉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
 公年五十一岁○正月。拜司导寺正。○三月。移拜通礼院左通礼。○四月。竣事还京复 命。○时倭情不佳。东莱府使难其人。光海特拜公为东莱府使。公莅任后。抚接岛倭。恩信并行。治民御众。两得其宜。倭人敬待公如神明焉。后府民立碑。刻之曰清德。
庚戌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
 公年五十二岁○议政公年迫喜惧。公久在边上。思亲念切。陈疏乞归养。得递。○十二月。拜户曹参议。○时朝议以为宜长三司。屡拟大司谏,副提学望。不受点。
辛亥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
 公年五十三岁○正月。拜同副承旨。时成牛溪方在罪籍。公以师诬未雪。不可居近班。陈疏辞职。○三月。升右副承旨。 四月。特拜忠清监司。大臣李
楸滩先生年谱 第 89L 页
德馨等以为此人不宜补外。 启留之。复拜右副承旨。○五月。升左副承旨。 时曹南溟植门人郑仁弘上疏。攻击晦斋,退溪两先生。馆儒等抗疏辨明。仍削仁弘名于青衿录。光海大怒。屡下峻批。公是夜直政院。封还批答。至再至三。又与右副承旨金尚宪陈 启。极论仁弘诬贤之罪。其时士林之得免大祸。实赖公焉。○十月。特拜江原监司。○十二月。侧室子达士生。
壬子神宗万历四十年(光海四年)
 公年五十四岁○是年春。岭东西大饥。公尽心赈救。道内赖以苏息。○修治鲁山墓。使各邑精备祭需。永以为式。○十二月。递拜佥知中枢府事。
癸丑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
 公年五十五岁○议政公方居广州。家食甚艰。为亲求拜广州牧使。○是年十二月。丁内艰。庐于墓下。
甲寅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
 公年五十六岁○公在墓侧庐下。得羸毁疾。几至不救。
乙卯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光海七年)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0H 页
公年五十七岁○公在墓下居庐
丙辰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光海八年)
 公年五十八岁○时光海幽闭 大妃于西宫。以公为分承政院承旨。公入直分院。则宫门锁钥已久。内外积置腥秽。检饬军士。一时修扫。闻者快之。
丁巳神宗万历四十五年(光海九年)
 公年五十九岁○正月。差日本回答使。○五月。承命辞 朝。七月。发船渡海。虽蛮貊之邦。知公忠信。无不起敬。关伯跣足解剑。敬以接公。而国书亦逊顺。极虏之人得生还者甚多。公将还。封置馀米于一房。关伯例赠之物。尽置之对马岛。以一介柚子置手中。及渡釜山。投海中。书状李公景稷见公投柚曰。吾性爱剑。求一宝刀而来。何颜持此而归乎。即解刀投之海。○十一月。还 朝。○对马岛以公所置银货。轮送东莱。使传送使臣处。府使启闻。光海命用于都监之役。译官将往取来。问于从事李景稷曰。取来之时。何以为辞。景稷曰。以我为已死。译官又问公。公答曰。以使臣直受为言。不言国家之取用。闻者叹服。○其后五年。倭差到东莱。问我国宣慰使曰。朝鲜贤大夫如吴某者几人。宣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0L 页
慰使绐曰。如吴某者甚多。倭差笑曰。朝鲜虽盛人才。如吴某必一人而已。
戊午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
 公年六十岁○时光海以废 母后事收廷议。奇自献,李恒福,李慎仪,金德諴等。以收议立异。相继流窜。大司谏尹讱等力主废论。将加不测之罪。举国惊骇。公在家收议曰。今日处变。能尽其道。然后可以有辞于天下。无愧于后世矣。伏愿求古圣人能尽处变之道者而为法。使圣孝益大。圣德益隆。时右相韩孝纯等倡率百官。逐日廷请。公又不参。台谏即发窜论。光海犹以窜论为轻。答台 启曰。收议右袒之罪。反轻于廷请不参。无乃奇,李之厄偏重耶。台谏可谓有权矣。人皆危公。公待命于东大门外。○时侪友扺书曰。遭此大事。何以处之。公以平生所学正在今日八字答之。○时戚连宫禁者。在同时论窜中。故光海以徐当发落为答。不即赴谪。淹留未决。不得已出往土塘墓下。○光海以日本往来劳。特授嘉善。而公方待命。不得下批。○当废论之初作。副学郑公弘翼。月夜散步于庭。以杖击地曰。明朝之立异于此论者吴某乎。金尚容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1H 页
乎。谁能与我同事。盖公人望甚重。故郑公之言如此。
己未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
 公年六十一岁○公方在论窜之中。故仍在土塘。
庚申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光海十二年)
 公年六十二岁○仍在土塘墓下待命○是年六月。夫人李氏逝世。
辛酉章宗天启元年(光海十三年)
 公年六十三岁○公在土塘墓下待 命○时倭情异前。恐有事变。光海命择文武可合将帅者。廷议以吴某曾为东莱府使。又奉使日本。为倭人所服。贤于数万甲兵。遂拟荐。光海以收议立异留中。
壬戌章宗天启二年(光海十四年)
 公年六十四岁○公自土塘。转往龙仁器谷村。○神宗皇帝崩。泰昌继陟。天启即位。本国即当进贺。而自辽路阻塞。泛海朝天者相继渰溺。人皆厌避巧免。三月。起废公为贺极使。超授资宪阶。公闻命。即俶装趍朝。○四月。借御议政。初三日。奉表发程。○五月。自宣沙浦乘船。由登州抵北京。朝鲜久绝贡使。沿路衙门。待之甚厚。至有结䌽迎之者。公在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1L 页
玉河馆。劳悴成疾。几不救。至于御医看病。兵郎来问。礼部入奏。特令礼郎授敕于所馆处。特赐表里四袭。华人见公仪表。或来问曰。此人乃当路之宰乎。一行答云相臣也。华人笑曰。必是田野起废人。盖华人闻知我国当日朝廷之昏浊。有此言云。○八月。发北京到登州。到石城岛。遇风柁折。帆缆散落。几至渰溺。长年辈束手无策。公即著公服。纳敕于怀。正襟端坐。题五言绝于船窗曰。一死已前定。到此更何疑。从容整襟袖。坐待命尽时。俄风定。易新柁。不至胥溺。实神明之佑也。其后公笑谓人曰。急遽间。不觉诗律差误。○十月。环到泊我境。到净土寺下。光海惑于日者之说。不即延敕。公奉敕淹滞村家。光海特拜公为议政府右参赞。
癸亥章宗天启三年(仁祖大王反正即位元年)
 公年六十五岁○正月二月。仍在净土村舍。○三月。 圣上举义反正。奉迎 国母。收用士类。首拜公为司宪府大司宪。有 召命。公以为既奉 皇敕。若无 朝廷区处。不可率尔趍 朝。即 启禀朝廷。以为敕书中有废主名。自 上迎受未妥。奉诣 阙下。令承文院处置。○改纪之初。当用刑典。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2H 页
公为宪长。持论和平。务循仁恕。被罪者亦感悦。○上于筵中。问左右曰。罪人连坐之律。以疏远族为继后者。用法欲轻如何。左右皆曰。然。公独曰。父子天伦。岂以继后而有间乎。如是则天下父子之伦灭矣。 上即悟曰。卿言是矣。仍用缘坐律。○三月。兼同知春秋馆事。○同月。尚衣院提调差下。○因朴东亮事遭严批。连上三劄 不许。不得已出仕。俄以处置乖当。引避得递。翌日政。 特旨仍拜大宪。盖异数也。○四月。参卜相望。○同月。兼同知 经筵事。○五月。差 元子师傅。师傅凡五员。公及李廷龟,郑晔,郑经世,金长生与其选。○同月。活人署提调差下。○同月。废人祗。自围篱掘地逃出。被捕。慈殿下封书于 庙堂。诸大臣因 慈教。请断以大义。台启亦以庙议为当。公翌日避嫌曰。昨日之 启。几误圣德。李贵诸人曰。若吴某为宪长则此论不可行。掌令赵纬韩等持论。并递两司。公因此递职。即拜议政府右参赞。兼知义禁府事。公出入 经席。专心启沃。常以致力学问。克修本源陈 启。○上尝临筵。问色斗得三戒孰难。公对曰。色最难。 上曰。吾则以戒得为难。公曰。不必蛊心妖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2L 页
物。夫妇之间。不能相接以礼。是亦不善于戒色也。上改容曰。卿言然矣。○八月。拜吏曹判书。公秉铨后。一心奉公。收用士类。且记一时知名士。填拟筮仕。此辈未久皆布列清班。岭南知名之士。亦多登庸仕籍。一时年少辈。致疑于多用一边人。颇有诮议。公终始不变。人皆感悦。○十月。以鞫厅劳。加正宪阶。
甲子章宗天启四年(仁祖大王二年)
 公年六十六岁○ 月。逆臣李适自宁边府起兵。迫京城。公以吏判。扈从公州。还都后加崇政阶。○时自 上欲以公州扈从人。尽录勋籍。公入侍 经筵启曰。公州三日之程。旬朔执鞿之劳。何至录勋。臣恐官方因此淆乱。 上从之。○上还都。御庆德宫。即光海所建也。奢丽宏大。公 启曰。此宫侈泰无比。愿常瞻栋宇。以寓鉴戒。○三月。拜判义禁府事。即上劄递。○七月。乞递吏判。三告加由。不得已出仕。
乙丑章宗天启五年(仁祖大王三年)
 公年六十七岁○正月。三告递吏判。○同月。拜知敦宁。○同月。拜右宾客。○同月。拜刑曹判书。○同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3H 页
月。 世子行冠礼。以此加崇禄阶。○四月。三告再劄。递刑判付军职。○五月。拜礼曹判书。○诏使王敏政,胡良辅等。以 圣上封典出来。昏朝十馀年仪文度数板荡之馀。公为宗伯。收拾典章。录成仪注。与郑经世为左右赞礼。导引 圣躬。动皆合礼。人皆称叹。○七月。又拜吏曹判书。上劄乞免。不得命。○八月。参卜相望。
丙寅章宗天启六年(仁祖大王四年)
 公年六十八岁○公深忧仕路之不澄。欲防请托之纷杂。与诸堂上会公廨。各以闻见。荐一时知名士。录为小册。临政拟望。如承 传中杂流多不得参。以不用承 传下严旨。有堂上推考郎官拿鞫之 命。公惶恐三告得递。拜知中枢府事。○八月。以加土受由往广州。拜同知春秋馆事。公以为七十致仕。古人美意。自是为墓下终老计。九月。再陈疏。只递 经筵。十月。拜右议政。上劄辞职。 圣批温谕。至遣史官。三劄不许递。公以为 上方向意经学。若还 朝少有裨补。则至愿在此。即入城肃拜。
丁卯章宗天启七年(仁祖大王五年)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3L 页
公年六十九岁○正月。虏贼犯境陷列城。朝廷始定议幸江都。公承 命。陪 慈殿,内殿先往。 大驾亦入岛中。虏贼到平壤。遣使请和。请永绝 中朝。去天启年号。朝廷不许。虏使曰。不去天启。和事不可成矣。且曰。国书依褐帖规式。不书年月。朝廷将许之。公极言不可曰。畏和事之不成。苟从其请。甚不可。今用此规。不书年月。而贼若誇示天下曰。朝鲜国书中。删去天朝年号云。则将何以辨明乎。缕缕争之。朝廷不从。虏使又请与 主上喢血同盟。朝廷将许之。公涕泣极谏曰。 圣上岂可与犬羊同坐喢血乎。虽为 宗社生灵。姑许羁縻。此则断不可从也。 上从之。只遣文武重臣。与虏使同盟。 上特命公往参。人或以初陈不可同盟。而毕竟往参讥之。公曰。 主上之不与同盟亦幸矣。吾辈羞辱何足言。盖出主辱臣死之义。而识者服其处变之得宜。○朝廷以许和缓祸之意。奏闻 天朝。奏文中多没实事。公大言曰。 天朝有父子之义。虽不得已为今日缓祸之计。不可不敷奏以实。闻者皆以公言为是。奏文中略不讳实状。后虽有蜚语。 天朝颇不致疑。此则公之力也。○四月。随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4H 页
驾还都。五月。又往江都。陪 慈殿,内殿而还。○九月。升左议政。
戊辰 崇祯元年(仁祖大王六年)
 公年七十岁○正月。逆贼柳孝立伏诛。以治狱之功。录正勋二等。公上劄辞免。仍陈推官不可录勋。力争不已。只录告者。馀皆还削。○七月。呈辞十三度。递左相。拜判敦宁府事。○十一月。拜领议政。连上劄辞免。不得递。
己巳 崇祯二年(仁祖大王七年)
 公年七十一岁○七月。左议政金瑬入侍。极陈罗万甲等党同伐异。 上大怒。下教曰。罗万甲罪状。问领右相以启。公与右相李廷龟回 启。略曰。年少辈设有论议是非之事。不可以此成罪。 上命窜罗万甲。拿问金堉。公与右相又陈劄救解。 上即命引见。公于 榻前。缕缕陈启。 圣怒稍解。 命罗万甲减配中途。金堉门外黜送。时大提学张维。以疏救万甲。 命补罗州。公与右相。陈劄请留。上不许。
庚午 崇祯三年(仁祖大王八年)
 公年七十二岁○时同知李命俊以宫禁不严事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4L 页
及时弊上疏。 启下备局。公以首相回 启曰。所谓媒进之人。罪不容诛。盖戚连宫禁者。潜进二姬。故疏意指此。而备局回 启又如此。 上大怒。屡下严批。公与僚相。诣 阙待罪。○三月。进大学进讲劄。○十一月。以请寝追崇事上劄。兼陈情辞职。○十二月。迁 宣祖大王陵。公承 大王大妃命代奠。○又以奠币官往参。
辛未 崇祯四年(仁祖大王九年)
 公年七十三岁○时延平府院君李贵以追崇事诋大臣。公呈告不出。○四月。招大臣问追崇事。各陈不可之意。台 启亦发。 批曰。大臣中有与李贵不和者。独当排抑。盖指左相金瑬而言也。公上劄辞职。仍陈惶悚之意。 上答曰。昨日之教。非谓卿等。安心勿辞。玉堂又上劄。斥两司疲软。 上盛怒。命拿推应教李行远等五人。公上劄。首陈金瑬之事。次陈行远等不可罪。与右相诣宾厅。请寝追崇之 命。上不许。○八月。引疾呈告。又上劄辞职。九月。蒙递。即拜领敦宁府事。○冬。再上乞退疏。并不许。
壬申 崇祯五年(仁祖大王十年)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5H 页
公年七十四岁○五月。公退归于广州土塘。 朝家议礼之后。言不见用。事多矛盾。归田之计。已决于心。但以 国事艰危。身在大臣之列。不敢告退。至是始定渡汉之意。以加土请由。临行。因上劄本。书进朱文公行宫便殿奏劄及我朝退溪李先生戊辰封事。盖敦勉 圣学之意也。再上劄乞递兼带。且陈病状。 上不许。未久。 慈殿违和。不得已还 朝。遭 国恤。卒哭后又再陈乞骸疏。 上并不许。
癸酉
 
公年七十五岁○时公有决退之志。人或以为不可。公答曰。老物十年迟回者。庶几 上心之敦学。今则自 上倾心政事。无意本源上。我虽在 朝。无益也。虚食君禄。古人所耻。况年过致仕。不退何为。七月。以休沐受由。仍为辞退计。自广州浴井。直还墓下。出城之日到汉水。舟中吟成一绝。有曰。百病丛中一息绵。 圣恩怜许沐寒泉。平生汉水寻常渡。今日行舟泪自涟。○是月。有仁政殿震击之变。公以正殿有灾不得问安。上劄待罪。则 上屡遣史官。谕以必来之意。又遣内医看病。 东宫亦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5L 页
频遣宫官问疾。○九月。拜左议政。公又上劄辞职。天听愈邈。遣史官 批答。遣承旨敦谕。前后 召命络绎。公以为 上方遇灾竞惕。锐意求治。庶可因此开导。三疏之后。力疾还 朝。肃谢日即陈启辞。 上以卿今上来。孤甚喜幸答之。 东宫亦宣酝。
甲戌 崇祯七年(仁祖大王十二年)
 公年七十六岁○五月。死事将李重老子文雄为复父雠。白日都中。斩李守白。 上命议大臣。公以为不可以一时虑后计。伤万古纲常。文雄等免死。配中道。○七月。公重得头痛面浮症。上劄辞职。 上遣内医看病。 赐药物。○八月。 下追崇入 庙之 命。公方在病中。即劄陈昭穆相承之序。 成庙难迁之意。劄本留中。 批答欠和。平呈辞不出。两司又请寝追崇。 上大怒。黜大司宪姜硕期,大司谏赵廷虎等八人。公劄陈同被罪罚之议。又以世室昭穆等语上劄。又上章因申前劄之意。仍呈告凡五十度。屡 遣承旨敦谕三十度。后继陈辞劄。 上不许。○十二月。亲撰一书进 东宫。盖劝学之意也。 东宫遣宫官赐答。自秋至冬。呈辞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6H 页
凡三十馀度。 上一向不许。公有决退计。故欲一望 天颜。陈暴所怀。因迓岁问安出仕。
乙亥 崇祯八年(仁祖大王十三年)
 公年七十七岁○二月。设 元宗大王祔庙都监。公受都提调之 命。人或问公曰。今玆祔庙。公终始以为不可。今者行公都监。未知何如。公曰。追崇非古则当初力争。大臣之责。朝家定礼则承 命供职。臣子之义。闻者皆以为然。○三月十四日夜。大风雨大雷电。翌朝。 穆陵参奉报礼曹。 穆,惠两陵一时崩颓。礼曹贴此入 启。浮妄之辈。唱谓震变。交口喧说。朝廷初不免疑信。公与僚相诣阙陈 启。劝 上遇灾修省。且以燮理乖和待罪。仍请停祔庙后陈贺饮福等礼。 上命公奉审两 陵。公与礼判洪瑞凤,缮工提调申景禛等。诣 陵奉审。盖封墓未久。莎根未固。猝遇急雨。莎土崩颓非震灾也。公复 命以所见面 启。时以 陵上震变。讹言渐盛。形曹参议罗万甲陈疏请罢斋郎而疏中有上下相蒙忌讳灾异等语。两司以不论斋郎。引避退待。玉堂靡然于万甲之议。尽递两司传曰。雷震 先陵。是罔极之事。为人臣子者。知其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6L 页
不实。则当喜幸。而万甲独以相蒙讳灾为言。是诚何心。玉堂处置劄意。亦似信万甲而疑大臣。甚无谓。副提学以下并推考。于是年少辈徒仰万甲之口。论议极峻。公欲呈告引入。恐有妨言路。但杜门谢客而已。俄以金吾罪人放释事会议。公不赴。 上下教曰。万甲敢发无状之言。使无罪大臣。不安厥位。姑先罢职。公即上劄救解。且曰。吾若因此引入则万甲之被罪必重。翌朝。入侍朝讲。首陈为学之方。且陈 山陵制度宜遵 祖宗俭约之制。且陈大君家舍间架之数。皆宜减损。继陈罗万甲言虽不实。心则无他。不可以此罪之。请还收罢职之命。缕缕不已。 上不许。后数日。正言宋梦锡又请拿问当初摘奸时中使,史官及参奉。以卞虚实。时外间传播曰。中使,史官摘奸时。皆以为震变。而复命时不以实对。讹言盛行。公即上劄请再审。 上不许。即并拿奉审时中使,史官及本 陵参奉推覈。则事皆归于孟浪。而众疑犹未解。讹言犹未息。公以为在大臣之列。不见信于人如此。不宜晏然于具瞻之位。即呈告。翌日出寓东湖。或单或疏。以递为期。俄右相以下诸宰。 两陵修改后入来书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7H 页
启。以为因雨崩颓之迹。十分明白。小无可疑。自此讹言稍息。而公欲因此退归。前后辞单二十一度。上劄十一度。 上牢执不许。屡 遣近侍。公虽黾勉还 朝。自此益无意世事。公务外不与外人接。命子弟修治精室。案上只置近思录,心经。默然深坐者数月。十二月。 仁烈王后薨。公为总护使。啜粥饮处冷地者凡六七日。得寒疾颇重。见者劝公辞递。公以为 君母之丧。臣子不宜言疾。症势虽剧。招郎寀于便房。口占启辞以授。俄 上命庙堂。议 大行王后谥。公连日强病往参。扶曳还家。自是委身床席。气息如缕。而微语谆谆。皆 国葬事。不得已陈劄辞职。 上不许。当初 国恤成服日。礼曹以 殿下服为不杖期。 上问于大臣。公献议曰。 先朝誊录虽如此。自今遵行古制。为后世法。甚盛事也。 上命依议。时公病益剧。 上连赐药物。 遣承旨问疾。 东宫亦遣宫官问疾。公父母忌皆是月也。虽病剧中。行素如旧。
丙子
 公年七十八岁○正月。公病势弥剧。言语在喉间。如梦中语者皆国家事也。子弟进药则止之曰。吾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7L 页
年位已极。此正冥然归尽之时。岂可有赖于药饵乎。 上遣承旨。 东宫遣宫僚。掖庭下人。日三到门。如私家伻侯。异数也。语子弟曰。虽死少无系念。只是不得更瞻 天颜。敦勉圣学。为身后恨。且曰。吾遭遇 圣明。不得挽回世道。于身无德。于国无功。凡墓道文字及请谥求挽倩人揄扬之事。并已之。且治丧宜俭约。丧舆等物。切勿以文绣为饰。且曰。世俗初丧殷祭。非礼也。切勿效之。适于寝房外。有鹊鸣于树上。命子弟拈笔记一绝曰。寒鹊飞鸣庭树枝。枕边声到我心悲。微诚拟待朝 筵尽。此夕那堪永别离。公自江上入来。欲一侍朝 筵。尽陈所怀。缘 国家多事。不得登对。落句怆惋之辞乃此意也。易箦之时。命子弟铺新席。高枕东首。屏去妇人曰。君子死。妇人不得临视。申时属纩。凡治丧诸事。一遵遗命。 东宫送所御衣三袭。 命中官限成服不离护丧。成服后 上命都承旨金庆徵致吊。初丧。辍朝三日。四月。永窆于龙仁慕贤村巳坐亥向之原。而自 上遣官致祭。设礼葬。终始恩数无憾焉。○初终殡敛后。见常服衣带中有小纸手所记录五六款。第一。敦 圣学也。第二。逆珙
楸滩先生年谱 第 98H 页
过年处子成昏也。其他皆国家事。盖欲登对面陈而不及也。○公亡前一日。大星殒于北岳。其声如雷。望气者以为台星云。且公在东湖亭舍时。梦大星自怀中飞去。盖公诞之时有星梦。故对人言曰。吾其不久于世。至是果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