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滄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雜著
  
公元1623年
辭司圃疏(癸亥)
伏以臣之事君。
勿欺爲先。
君之使臣
審官爲要。
官臣而有不審
則開倖門之路。
事君而有或欺。
則干罔上之誅。
可不愼哉。
臣於前月下旬
蒙恩超授司圃署司圃。
驚惶震悚
罔知攸措。
竊聞銓曹薦目。
學行二字爲名。
所以有此超踰之除。
增靦汗。
臣欲退而守分則跡疑於效顰
進而冒恩則心赧於吹竽
勢同羝藩。
措身無地
卽欲陳章首實。
乞行釐正。
而顧恐人微事末。
煩瀆爲罪。
惶惑不决
奄過兩旬
竊伏惟念今兹除目旣出常格之外
臣子有以自供情實
冀萬一昭鑑之垂。
不當悶默退藏
自速逋慢之誅。
兹敢具䟽陳情
詣闕自首
伏惟聖明垂察焉。
臣幼受書家塾
未及卒業
不幸得脾積之疾。
遂成癃廢
束書不讀。
今已四十有九載矣。
舊習子書
太半遺忘
至於五經
尋常句讀亦多不通
此是衆所共知實狀
非敢誣也。
訓詁句讀之學。
不可謂之學。
天下安有不通句讀而可名爲學者乎。
且臣少事科業
本圖利祿
晚厠末僚
遞職還郷
箕裘舊業
自慙拋盡。
淪落窮山
二十餘年。
在京士夫
豈盡
知臣學落至於斯極乎。
銓曹不及聞知
偶失掄選
所宜然。
在先王朝
朝家命舉學行之士以補職官
一時年輩與臣相次者多在其選。
賤臣不得與焉。
則臣之素無行能
於此亦可驗矣。
臣竊觀先朝
士有片善寸長
或有破格收用之時。
然猶不敢超越數級。
至於六品陞敍之類。
必得經明行修士望攸屬之人。
然後乃得登名薦書
而猶或有未厭公議者。
況如賤臣貿貿面墻一行能者乎。
臣之實情
如右所陳。
若不自首實。
偃然承命
則冒罔之罪。
實在臣身
是敢瀆浼宸嚴
供狀自列
倘蒙聖明俯賜淸澂
亟命攸司。
臣官秩。
俾得隋例差除。
備員驅使
以愼中興綜核之理。
淸朝杜倖門之開。
賤臣欺罔之誅。
物議允恊。
公私幸甚
無任隕越屏營之至。
昧死以聞
公元1608年
上海府院君書(戊申)
前月中妻兄之子生自平山來。
訪文濬於溪上
趙則松江孫女壻也。
小生閤下之說。
其略以爲小生方與申應榘合謀上章
欲擠松江極地
以爲圖脫先謗之計。
蓋此卽閤下與其妻父佐郎君中語
而趙生爲小生之如此。
小生聞來。
不覺驚惶失措
不自意
罪於老爺門下如此之大且久也
又怪閤下平日所以收遇於小生者至隆極厚。
可謂踰分之涯矣。
熟視故人䧟身不義
羞及先人
未嘗一言分明說破
痛加誨責其間也。
閤下以爲不足語而不之語耶。
無乃猶有意於救拔迷者。
切切轉語于人。
使之聞而改之者耶。
累日思之。
不得其說。
愚昧者終有些未安於心。
不敢自隱鄙陋不盡閤下之門。
敢露肝膈左右
而冀閤下終敎之也。
小生春月拜床之日。
閤下敎之曰。
聞申某近有訟寃之章。
其中頗說松江過失
以爲大不是
何爲其然也。
對曰。
小生亦嘗止之。
屢請刪去則申君或從或不從曰。
非得已也。
君父之前
言及之而不以實陳。
臣子事君之道。
何以取信君父乎。
況此所謂過失
皆非大段
一篇主意歸重處。
松江心事灼然可見
亦何不可之有耶。
其言如是矣。
閤下復曰。
中論松江酒色處。
牛溪以無大故不絶爲言云。
此語大不稱也。
小生對曰。
小生意亦然。
屢請改之而不從
奈何
閤下終乃敎之曰。
大抵此疏元非時
吾意且緩之。
甚善甚善。
小生唯唯而退。
日問答。
大略如是而已
此外無他語。
未知其時閤下別有以敎之。
而愚未之省也。
大抵與今趙生所傳閤下之說。
大相徑廷
豈其
公元1584年
閤下引而不發
使之自悟。
小生未能言下領解也耶
不敏之罪。
無所逃焉。
於今聞命矣。
敢不畢其說而求正大人先生之門乎。
閤下之說。
其一以爲牛溪不以此事絶交
今何以輒有此疏云。
閤下以爲申疏中以松江爲有可絶之事。
先人若有絶之之心者耶。
申疏本無此說。
若然則傳者妄也。
第惟故舊大故不絶之云。
(申疏曰。
鄭某於甲申年間。
有酒色之失。
臣言於成某曰。
鄭丈晚節放倒至此
先生交道
豈得前日乎。
某以故舊大故不絶答之云云
其後申君去故舊大故不絶七字
而代以酒色大故五字
)雖出於先人一時率然酬酢
今若直筆之於書。
不少加修潤於語句之間。
則不知者觀之。
未必不以爲先人之於松江
交道不能不少衰。
而特欲不絶之而已者也。
若然則以辭害義
先人之心。
蔽晦不白矣。
此則非惟閤下以爲不可
小生意亦然。
固請刪去
而申君亦頗然之。
乃改之曰。
某以酒色大故答之云云
語意頗勝於前。
而終不若全段削之之爲不起爭端也。
故復以此說爭之而不得
此則鄭弘溟之適目覩者也。
小生雖無狀。
不敢欺罔。
然則閤下所謂此事者。
何事也。
以爲崔獄一事
則申疏以爲松江逆變之初。
屢貽書先人
深憂獄事波漫
必爲搢紳之禍。
(先人赴召時。
松江貽書于先人曰。
不可不來有三。
年少積憤之餘。
論議日激。
而吾力將不能止。
一也。
衍僧
及鄭約等四人之口。
連累許多搢紳頃日鄭緝者云。
若然則兩鄭以下駢首就誅。
吾力甚單。
難以動天
二也。
鄙病大作
數日内將入。
此後無人任此事救此輩之死
三也。
此時一向退後
不一來謝可乎。
先人承再召入京之後一日。
松江折簡先人曰。
試聽李諫之言。
極爲可慮
若朝夕發論
則雖欲善後
不可得也。
若言者之論。
則雖死無足惜矣。
萬一不然豈非無窮之恨乎。
有此等論議
吾輩全然不知
可歎也。
幸須諄諄諫議
如何如何云云
所謂李諫者。
事在久遠
不知爲誰。
似是李君廷立司諫時。
先人救解崔公之時。
而未能的知
然竊詳書意則大槩救人之事也。
當時書札
此類甚多
兵燹之後
散落殆盡
惟此兩書存耳。
)要與恊力申救
而湖李之將死。
松江亦有救解之言。
至於先人流涕而稱其賢。
(湖李被逮
江叅闕庭
歸路歷訪先人
流涕而言曰。
景涵其賢矣哉
吾見其臨死不亂
且其供辭激切
若識君臣大義者。
非賢若是乎。
是時小生在坐隅。
親聞其言。
)以此先人信其必能以直報怨
所以貽書請救崔獄云云
此果爲先人以崔獄有絶交意者乎。
以爲酒色一事凡人酒色
不可全然無過
而其人苟有可取
則終不可以一眚而掩其美。
況如松江忠淸孝友
樂善好義
一時淸流之所服者乎。
申君雖無狀。
不至杜撰無理之說。
先人若有絶之之意也。
大抵申君之疏。
前一段則以爲松江之爲相也。
浮薄之徒出入門庭
不能鎭定
其爲委官也。
治獄之際。
有未厭人心者。
所以使彼輩藉口者也。
後一段則以爲松江實能忘讎釋怨。
欲救搢紳之禍。
先人之貽書請救崔獄者以此云云
一疏大旨也。
愚謂此疏。
徒觀其前而謂申
公元1579年
盛毀松江者固過矣。
徒觀其後而謂申君力護松江者亦非也。
只是直述自家所見
松江致謗之由及先人所以深信松江之故。
松江一得一失
其說自然拖帶叅錯其間
然原其主意
則不過欲爲先人所以松江者。
心實賢之也。
以爲姦而黨之者也。
雖然
所謂門庭浮薄之徒。
治獄未厭人心等語。
小生亦嘗請改則申君之言曰。
己卯靜菴之門。
可謂君子之徒。
當時識者或有浮薄之譏。
松江之門。
能無浮薄之徒厠於其間者耶。
方逆獄之起也。
前後考掠死徙者。
豈盡一一無枉
松江受任廷乎。
不能堅執奏讞
一夫銜寃
誰執其咎。
人心之未厭。
豈可謂之全無乎。
小生因而思之。
松江之門。
如梁千頃之徒。
不足責也。
其號爲善士者。
未免落於一邊
以爲疾惡如讎
不自知其所疾者未必小人也。
松江之論而悅悖妄之言。
僴然自得
笑侮公議者亦不無其人。
此等議論
松江雖斥其非。
而亦不能大言折之也。
松江按獄也。
不能震懾專輒之一敎。
時或不能原情蔽決引法力爭之事。
先人嘗謂松江曰。
安知公一朝臨事
反出沈公下乎。
始知張釋之未可輕議也。
是時
沈相公守慶松江爲委官。
頗能論執
侃然不移
先人之而
以此松江也。
執此數事而觀之。
申說不可謂全無据依
而猶謂下語太重處多。
屢請刪改則申君就其中或削其全句
或易其一兩字。
而亦不能盡從鄙說而全削之也。
小生自家自呈之疏。
安能使申君一一從吾言如父兄勒子弟之爲耶。
其二。
閤下以爲寜使亡父友於冥冥之中自脫云。
閤下必以申疏爲只謀爲先人雪謗
松江小人之域而不顧者耶。
疏中無此說也。
疏辭中小生以爲未穩而請改者。
不過前所陳數款而已
申君雖不能盡從。
其所存留未改者。
不見大謬先人平日之論。
以此謂申疏將使先人負友而自脫
則愚不敢知其說也。
所謂友云者。
攻發隱慝
被以姦邪之名。
然後可謂之負也。
今此申疏之說。
其論松江未盡處。
只有衆所共知酒色之失及不能鎭定浮薄
治獄有未厭人心數款而已
何嘗隱慝之事可謂姦邪耶。
門庭浮薄
趙靜菴所不能禁。
治獄未厭。
于定國所不能免也。
至於酒色一事
則申疏中亦無多說。
只有酒色之失數字一句而已
酒色者。
古來賢豪
徃徃爲累。
近世從龍(名雲)之賢。
正坐此病。
年少浮薄輩所擯。
後來公論
未嘗以此有少之者
其時浮薄之士。
至今蒙怪鬼壊事之誚。
則寜
可以此而易彼哉。
今有評其里之丈人者曰。
丈人立朝未盡處如趙靜菴
折獄未盡處如于定國
律身未盡處如從龍
此吾丈人之病也。
其丈人之子弟門生。
衆怒而群詬之。
則人將以其人爲如何
不爲識者怪且笑乎。
大抵人非堯舜
安得每事盡善
今以松江未盡而遂謂之非君子
可也
松江爲君子而謂一事無可議。
亦非也。
古人言。
君子之過也。
白地黑花
小人也。
黑地上白花。
眞善喩也。
今此申䟽中所論松江之失。
所謂白地黑花也。
公議所在
不得以溢父之美。
不得以飾君之非。
故有議諡之禮焉。
直史之筆焉。
竊議容或有之。
而況吿君之言乎。
吾聞古人有爲法而受惡者矣。
今不欲爲法而受過
不亦誤乎。
今人所以不及古人
病源安在
無乃此等周遮勞攘之習。
有些不過處而然者耶。
昔者徂徠石守道
宋之大儒也。
朝廷夏竦而用杜,范,富,韓諸公
作慶聖德詩以頌之。
希文聞之驚歎
至以怪鬼目之。
其後又斥其不可爲諫官
朱子南軒東萊先生爲道義之交。
朱子公議吕夷簡之失及滎公家學之不正
又悔爲魏公子弟所誤。
行狀頗失直筆
而彼徂徠,張,吕諸賢及其子弟門生
未聞有以相失者何也。
誠以天下之公
議。
不可以一人私情爲怨故也。
宋朝諸賢朋而不黨之德。
從善服義之風。
所以度越漢唐幾及三代者也。
宋元祐中諸賢。
各有朋黨
互相詆排
二程,邵,張之外
司馬公,淳夫吕微仲數人不立黨。
令日朋黨之論無異於宋。
而不欲立黨。
亦吾先人平日之志也。
今此申君之疏。
以爲不立黨。
不負公議
其意雖主於爲先人訟寃
松江心跡
亦自然暴白一世
雖復批逆鱗
下觸時論
而有不暇恤也。
欲以先人之志。
而盡事君之義而已
如使申君寜負君父
不敢私黨
曲護松江小過
而自䧟於罔上大誅
則豈先人平日期望申君之意。
而將何以自容公議乎。
郭汾陽犯私屠之禁。
金吾將軍裵諝奏之。
有謂者曰。
不爲郭令公地乎。
曰。
郭公勳德蓋世
天子年少卽位
群下多附之者
吾故發其小過
以明郭公之不足畏
此乃所以郭公地也。
綱目載其事。
蓋韙其不欺君而善爲郭公地。
一事兩美具焉者也。
今此申疏。
初雖發松江小過
而終乃許之以君子盛節
所損者小而所益者大。
雖謂松江裵諝可也
而今反謂之負焉。
不亦異乎。
蓋必如此秤停立說
然後合於公議
松江不害其爲君子。
傳曰。
將欲取之。
必姑與之。
以爲今之欲尊松江者。
不如松江小過付與公議
而取其許爲君子。
則以小易大。
而於松江亦無所不利焉。
儕輩議論
可以爛熳同歸
泯然無迹
所謂其所無事
而可爲智者道也。
其與徒知松江之可尊。
一聞擬議之言。
不問是非
譁然而攻之者
利害相萬
小生所以不欲終始力爭於申君者也。
小生無所肖似
不敢繼述自托
不敢私便其身。
曲學阿世
黨同伐異
要避一時謗議
甘心先人也。
小生所以不敢先人
所以不負松江
先人平日之論。
松江所謂公議而樂聞之者也。
嗚呼
羹牆在目
謦欬莫聞。
緒言餘論。
日遠月忘。
今日兩家子或不能通知二父之志。
未免不學面墻
無補公議
而徒以惹起一場紛紜
可勝痛哉。
今申疏中所論松江未盡處。
一時公議責備賢者之說。
不敢有悖於先人平日之論。
吿君之言。
不敢毫髮有隱。
而其說止於此
松江之過。
可謂微矣。
士論之與松江
亦可想矣。
况此申疏中歸重之說。
松江之美自不爲少。
(如云
松江谷及先人所重。
谷則欲用松江
至以身之進退
爭之於朝。
先人則信其必能以直報怨
請救崔獄。
又云。
松江爲士禍。
極力申救
爲湖李流稱賢數款是也
)則可見松江之才且賢出人甚遠。
松江之決爲君子。
至此無疑
此乃所以發潜德之幽光
而全
松江罔極之䜛者也。
然則此疏雖謂之兼爲松江雪枉可也
可謂之負友而自脫乎。
此殆或者未嘗深考申疏首末
傳說失實
閤下偶未之察耳。
不然則以閤下博雅好古
酣飫尙論
而反有未契於此者乎。
古人言。
死者復生
生者不愧
如使松江復起九原
小生不至無面目可顯。
松江未必不爲莞然而憐其狂惑也。
閤下以爲何如
小生雖極愚昩。
亦知松江之爲父友之賢者
情深義重
無異切親也。
故每聞松江之謗。
未嘗不驚心疚懐。
極力分疏
若是者何也。
先人之於松江
非世毛皮之交也。
松江涉於匪人
取友不端之責。
先人當之矣。
不惟是也
小生松江
所欽仰而心服之者
至於心事不是底事
非惟未嘗筆之於書。
未嘗出之於其口。
非惟未嘗出之於口。
未嘗萌之於其心。
嘗自謂吾輩中知松江之心者莫我若也。
諸君之後進者徃徃低看松江
談論間因小生之言。
而知松江之心者多矣。
今日之事。
栢悅蕙歎
理無獨殊
一網天地
不能相救
寧有設淫辭
而反助之攻者耶。
小生於此疏。
前後曲折
今已悉陳而無隱矣。
未審閤下以此爲眞使亡父負友而自脫者乎。
無乃此外别有他端
小生未之聞也。
伏望閤下明以賜敎
以爲
愚昩之罪未至於可絶。
猶可化誨者。
則切願閤下勿以含容爲惠。
而以匡直爲仁。
大義以責之。
古訓以詔之。
俾勿復䧟於悖亂之歸。
閤下愛人以德之美。
眞得前輩激厲後生之法。
豈與夫務調護故人子弟
軫其寒飢
煦濡飮食
禽遇而獸畜之者
所可同日道哉。
如果以爲小生眞使亡父負友而自脫者。
則此是莫大之罪。
名敎所不容。
亦願閤下聲其罪而絶之。
不得接跡門墻
終無以自立人世羞愧以死。
則亦未必無補於世道者矣。
伏望閤下勿復以姑息爲事
試加再思
於斯二者之中而原情定罪
痛快分明
使負慝之人。
得以畏威仰德。
而爲他日革面自新之地。
自今至死之年。
閤下陶甄成就之賜也。
伏惟閤下哀憐進退之。
幸甚
追錄
公元1601年
小生辛丑年間。
曾有繆錯昏妄事。
事雖已徃
而今閤下以爲罪者。
無乃竝帶得此意思乎
今請爲閤下吐實求敎焉。
閤下悶其愚而諒其心也。
當初嶺疏之來。
黃都憲愼,吳校理允謙若干人方言地
而以曾遊溪上之故。
皆被徒黨之斥。
太學之疏。
不果上。
一人出氣論救
少白先人之心者。
小生不自勝
悲憤
欲上訟寃之章。
初起草時有曰。
臣父之於某。
有同閈之舊。
所取之行。
以此爲罪則臣父亦不敢云云
先人之於松江
可謂極其親切
其所取者非但片善寸長而已
今乃謂有同閈之舊所取之行。
以爲同里少相而已
而有未深取之者也。
兩句大錯也。
是時天威方赫。
小生心實惶恐
言涉松江處。
不敢盛有稱道以觸上怒。
只得略略說過
有一友生來觀。
言其未穩不可不改者。
小生然其言。
卽改之而易以他語。
一事也。
繼而先人門生有欲爲先人訟寃者。
草疏筆削之際。
小生亦得叅觀
其中一款。
有道義之交。
親厚之交等語。
而以道義交屬谷。
親厚交屬松江
有言不必如此分開說了者。
諸君從而改之。
一事也。
曹次石。
南冥先生㣧子也。
從宦
首訪小生寓舍
世契之厚。
相與親熟
數相徃來
嶺疏之至。
曹生來致唁。
因與道先人崔公交際先人其時申救曲折
語及松江中事
曹生請觀之。
出而示之則曹生驚且歎曰。
吾亦知南疏之說爲無理
至於極力申救
有此左驗亦未之聞也。
乃今
知先大鑑之於故舊
極其忠厚
心跡之暴於一世者如靑天白日也。
其後親舊中亦有求見者。
未嘗靳之。
或有小生
者曰。
松江書中所謂來示以孝淸修救解一款。
非徒不諧矣。
事體亦恐未安。
幸更思之云云
此札於牛溪心事則可白矣。
松江則必以此札。
起人疑矣。
何也。
以事不諧以下三句似有遲難不決意故也。
小生不然其言曰。
君言誤矣。
不諧云者
猶言所圖不成也。
吾聞是時松江榻前啓曰。
永慶獄事
了無端緒可尋。
臣之所聞
素尙氣節
以孝著名於世。
嶺南士論
極推服云。
恐無逆謀同參之理。
臣與崔永素昧平生
不敢有私
特以所聞如是
故敢達云
玉音琅然曰。
予見渠與其弟書矣。
同生則果似友愛者矣。
別無發落判下之敎。
松江不敢更有所達而退。
所謂不諧云者
必指此事。
前因來示欲爲救解之事。
今已不果成矣。
光武湖陽公主曰。
不諧矣。
分明是恨其未成之辭。
話頭
新學童子亦能知之。
寧有錯見之理乎。
事體亦恐未安云者
亦是難於再請。
疑而未定之辭也。
松江之意。
以爲受命按獄
而不先理其端緖有無
徑以己意。
固請全釋。
無乃按獄官事體。
或有未安者乎。
所謂幸更思之云者
不敢自信取正之意也。
此是朋友論難求益之言。
而亦足以松江之嘗有言榻前矣。
至於以此書而起人之疑乎。
其人
曰。
君言是也
雖然
不知曲折者多。
不可戶曉
此書一出
必益松江之謗。
小生於是始以其言爲或然
諸君於疏中所引松江書下。
略疏書意小生或人問答之說。
以破人疑。
今此申疏則竝與其三句而削之矣。
三事也。
雖然
松江此書。
使文理稍通而心公平者見之。
則事不諧一句
分明是嘗致力不成之辭。
其下兩句亦是難於再請之意也。
蓋此獄係于治逆。
事體極重
一陳未允則不敢再請。
固亦王獄之常體
設使時輩之方攻松江者。
易地而處之。
未易常體拘攣而爲也。
故愚以爲使此書傳後世
具眼者見之。
決無因此添謗之理。
而還可作榻前力救之一證無疑矣。
百年之後
恩怨俱忘。
公論乃定。
紛紛蠛蠓
轉眼消滅
後世子雲
眞可佇而俟也。
如何如何
小生非敢自以爲是也。
妄意事理必然
而請諗焉耳
蓋此三事者。
一則出於惶恐
一則見事不敏而已
寧有毫髮他心
一聞人言
未嘗不謝服而亟改之。
不敢滯吝也。
今之論者。
乃或追咎不已曰。
何以初起草時有此語乎。
何悟而改之之不早也。
甚者至曰。
成某之出此書。
非無心也。
所以擠人而自脫之計也。
夫人心術之微。
難測識。
使小生有心而出此書則或者之論當矣。
無心而出此書則或
者之論過矣。
有心無心
神明知之矣。
何容喙於其間
設使小生於此事。
出於有心
終無悛悔
而此自是前日小生所作之罪耳。
于今日申疏。
何事乎。
閤下以爲如何
松江申救獄事言論事蹟別錄(此別錄。
不及上海平。)
一。
逆變初上時卽有飛語云。
廷紳間有内應之謀。
與賊親厚無不惴恐
松江上劄言。
朝臣交親逆賊者。
不過好而不知其惡而已
天下豈有兩汝立乎。
一。
一相臣與逆賊同姓交厚
且犯欺罔之律。
將置極典
廷中相顧失色
不敢一語
松江獨倡回啓。
力陳不可之意。
至於再啓。
於是得從末減論。
(松江言。
祖宗朝
叛逆未嘗殺一大臣
仁厚之風。
無異趙宋
今宜遵之。
不敢有他議。)
一。
榻前力救崔公事。
見上。
一。
松江爲委官時。
受命按崔獄。
崔招以爲曾與逆賊相識
通書問。
自某年以後不復相通云。
上下逆賊與崔一札
乃某年以後寒暄書也。
仍敎曰。
永慶篋中有此書。
欺罔也。
永慶言老病昏妄
不省有此書。
然臣則實以無便。
不能作答矣。
松江仍啓曰。
老人容或忘之。
逆賊文書中無渠答書。
可知渠言之不妄矣。
崔公遂得免刑訊。
一。
一日
上下一詩于鞫廳曰。
永慶篋中有此詩。
乃渠所自作也。
何等語耶。
問之以啓。
其詩末。
牛溪一夜風生虎。
李根摇有髮僧之句。
永慶供曰。
臣素不解作詩
友人李魯者。
以人傳說詩書示。
偶留篋中
不知其誰作也。
松江仍啓曰。
此詩臣亦曾聞。
乃昔都下鍾樓柱上匿名詩也。
渠之不能詩
人皆言之。
此非渠作無疑也。
上遂釋然
公元1594年
一。
時輩言諫院再鞫之論。
松江萬無不與聞之理。
此非松江意而誰耶
此又大不然
其時金公千鎰水原府使。
被重駁論罷。
金公松江之切友。
而且其查頓也。
不及知而救之。
其他乎。
松江之意果不欲釋。
何故終始申救
勤懇至此耶。
甲午年論啓松江時。
以陽爲救解陰實擠䧟爲言
雖彼輩之極力攻䧟者。
不敢不以松江救解也。
所謂陰實擠䧟云者
則謂松江潜嘱諫院
使之論之也。
蓋謂松江所以救解者。
非出於誠心
特以畏後禍故耳。
而其意則實欲甘心焉。
借手於人以殺之也。
夫己則畏禍。
朝而申救請釋於朝。
而夕語人於私室曰。
所以救解之者非吾本心也。
後禍故也。
君可爲我論殺
以快我意云則人其肯從乎。
自占便利而推禍以與人
父子間。
不可以相令。
路人乎。
此萬萬不近情理
不待明者而後知者也。
一。
時論又以梁千頃誣服
爲一大明證
此大不然
千頃被鞫時。
任禮臣等十餘人以爲言根。
獄官不問
仍鞫千頃
輸情爲限
千頃自知必死。
時有誘說千頃者。
殺人之律。
分首從。
爲首者獨死。
爲從者例以減死論。
今若引松江爲首謀則汝可以免。
千頃信之。
遂引松江自脫
而渠亦竟不免於死。
可勝痛哉。
今若以供招爲必可信
一切按以從事前後逆賊所引士大夫以爲同謀内應甚多
豈皆眞實可据以爲斷者耶。
 當時松江言論事跡
小生記憶不強
二十年間。
回首茫然
今只錄得數如右
而亦未知果無錯繆否也。
此外漏落不記者亦多。
舊人凋喪略盡
今日無從尋討
誠可恨也。
伏願諸公就加筆削
而添錄未及錄者。
貽諸松江之子孫。
入行草稿中則幸甚幸甚
(右別錄
諸公座前。)
海平府院君
文濬啓。
拜床以來
倐焉半歲
慕用之誠。
未敢怠。
窮居憂冗。
遂絶聞問
秪自歎咄而已
新正
卽擬專人起居
而亦多事
未及拜書
方此俟罪
何意台慈損辱手翰
俯訊死生
捧承之際。
怛然驚倒
仰惟閤下篤念舊家
棄荒瑕。
眷眷之意。
愈久靡替
身非木石
寧不知感
伏讀台敎
以爲小生前日蒙責之故。
遂欲自怠於淸敎
小生非敢然也。
小生前歲夏秋間。
嘗因事再入城中
一詣館下
適値台軒他出
未利而退。
厥後則又以歸程趁祭。
行色遽甚。
未及拜耳。
安敢以一獲罪扵門墻
而遽廢起居常禮乎。
台敎中又有所論異同之語。
惶惑尤大。
不知所喩
小生愚劣
無所知解
惟知平日父師之論爲必可信謹守之。
雖其淪棄於世。
且又無所肖似
無以發明餘論以繼先志
而亦不敢一身毀譽動吾一毫
遊談偸合
盡棄其平生也。
大抵人心不同如面
論議小小出入
所不能無
只得臭味聲色不至於背馳足矣
大處旣同
則其小不合處
不必強合而同之。
必欲人人盡同於己而無毫髮差爽則其勢亦不可得矣。
未知閤下所謂所論異同者。
其於大小何居焉。
願聞諄誨之說。
生雖不敏
敢不洗心滌慮
思奉以周旋乎。
近聞洛下言議紛然
人間無限唇舌
咸萃於小生一身
以爲干時輩。
以爲貽書當路
將置小生謀䧟先友之地。
閤下不以爲不可云。
先人世則必無此事。
孤露餘喘。
賤名辱。
無可顧籍則其得此固宜也。
雖然
使小生實有負犯以得此聲。
滄浪自取
尙誰
怨尤
萬一所得罪名
無事實。
而徒以諸公張膽正議之力。
不得復齒於恒人
則天實爲之。
謂之何哉
古語云。
愛其人者。
愛其屋上烏
夫烏之負犯主家者多矣。
主家之所甚惡也。
而然猶有此說者。
甚言情面旁及
而亦出於不容已也。
先人愛於閤下諸公非一日也。
則獨不得先人馬走一等
而蘄比扵屋烏乎。
未審閤下以爲何如
每蒙閤下感念疇昔
調護寡孤
恩義之重。
丘山
而旣被閤下名敎之討。
則亦無顏面可立於此世。
禽遇獸畜之日。
不復以庇活自幸。
無寧仆於溝壑損瘠以死也。
小生自失以來
日益深。
不可治。
朝夕將從先人於地下
亦有以籍口矣。
情蹙辭殫。
自覺僣橫。
席藁俟命
殞越于下。
伏惟閤下不遂斥絶
有以終敎之則又幸矣。
曆日嘉果之賜。
謹已拜受
感祝無已
近當負荆
姑此不備
伏惟台鑑
答鄭士朝(宗溟)書
東路杳茫
無由奉接音耗
懸仰徒勤。
玆者伏承哀札。
憑審卽日
憂患原州
哀疚之中。
轉增厄困
驚慮無已
冬春哀侍之在山所也。
切擬乘便趍拜。
病故相仍
迄未之遂。
迨深恨愧。
示喩先相公心事
近日雖極呶呶
公論之已定者
萬古不刋。
鄭君所論。
不如傳者之過實
至如生者。
微末之言。
不足以動人視聽
如逢可言之地。
則必不至於韜舌縮藏以負素心也。
家君罪名
時未結局
未知末梢如何出塲也。
自餘萬萬。
非面難盡。
只祈保嗇
以慰遐慕
不宣
與鄭士朝書
三陽獻歲
遠惟迓新多休。
遡慕如一日。
窮居憂冗。
遂絶聞問
有若相忘者然。
咄歎奈何
頃聞廣州疏中竟及先大鑑失實未安之語。
左右以咎僕云。
此則非僕之所知也。
僕嘗謂人心不同如面
論議小小出入
所不能無
只得臭味聲色不至扵背馳足矣
大處旣同
則其小不合處
不必強合而同之。
必欲人人之盡同於己而無毫髮差爽
則其勢亦不可得矣。
僕之於廣州
雖曰情若天倫
論議小小齟齬者固不能無
所上疏章語及先大鑑一款。
僕固血戰而争之。
廣州終乃畫諾
許以刪去
去歲冬初
僕嘗被廣州邀請
勘定疏草而還
其時初無語及先大監一字安處
則吾力已竭而責已塞矣。
安知廣州旣諾之後
其所如初
卒用前語而又改之。
更起一塲閙端乎。
還家經月之後
傳聞廣疏已呈。
卽伻人請借中草而觀之。
則乃於正書之後
廣州或改或添云。
此則非僕之所知也。
其疏今
在政院。
添改之迹。
可考而驗。
不可誣也。
然則今此語涉先大監
此自廣州意見
而今不干於僕。
未省毫髮負先大監事
左右以爲大罪。
而終有所未敢承也。
何當對聯床。
吐盡此間苦懐乎。
吾黨不幸
至於此極。
天實爲之。
謂之奈何
且中近日
洛下諸君欲刋先集。
委伻來取正本。
且曰。
片言隻字
皆當無遺盡載云。
古文集。
未有如此者。
當與諸兄議處
不敢以己意妄斷也。
前諾先人簡牘
伏望搜付進奚何如
嘗觀朱子書節要。
師友切磋之言。
不厭深切
其分愈親則其言愈深。
故於吕東萊同父及門下諸賢。
責善䂓過
毫髮放過
有人所難言者
當時吕,陳及諸賢家子未嘗諱隱
至今載在遺書
深詔後世闡明師友大義
後世士論
未嘗以此少吕,陳諸賢。
而亦未嘗以此朱子過言也。
今我先人與先相公徃復書。
雖有相䂓切之言。
可見相公受言服義大美
而初不足以累先相公盛德也。
如何如何
相距不邇。
末由面論
借紙面。
詎能盡心曲。
希心不宣
謹狀
與韓瑩中()書
爲訪吾兄
冒夜崎嶇
打山門則報以省斂江都
征斾未旋。
西望悵盱而已
嫂氏許宿草堂。
佳羞美醖
命慰行色
壁間竹影
依然疇昔之夜。
雖復對床披雲
亦何以過此。
益羡吾兄内相之樂無異萊陶。
一賀一謝。
不足以喩懷。
惡詩出於久廢鉛槧之餘。
頃因宋生
修改以上
而忙不及淨寫。
今造高屏。
舊題尙留壁上
掇之以去
當得紙寫呈。
行望間當到城。
歸程倘無大段忙迫
凖擬歷拜。
惟照遲。
安士彥(邦俊)書
阻音數月。
方極慕用
忽蒙專伻賜札
得聞新遭情鍾之痛。
驚怛不能已。
曾聞幼敏兼人
意謂掌珠連城
豈料未及成童奄化去耶。
歎惜奈何
伏願強以理遣
追䡄延吳
毋令生疾以貽卜氏之譏。
千萬至懇至懇。
僕奉老延喘
又添一齒
餘尙何道
先寃迄未雪。
聖敎有侍三年何晚之語。
不無可望
未知如何出塲也。
先稿事。
感拜萬萬。
不過六七。
而每卷不下七八十張。
近與諸友勘定
續當書報也。
餘外萬萬不究
只祝毋宿路諾。
中春北轅
以赴鷄黍之約
幸甚
日望行色
不禁眼寒。
奉書報。
悉意外以病患徑向湖南
不果重臨
不勝悵缺之至。
示喩先人行狀
方具草。
考据事蹟
不可疏漏致悔。
兼以官務疾患
未及脫稿以送。
難逭罪責
欲及今月内具稿以送月沙爲計。
年再臨。
何敢望也。
聚散有數
信命而已
在京所聞覩。
切願略示。
便回。
拜手緘。
具審春寒靜履佳安。
慰浣無已
僕病日深而政日拙
不可包羞竊廩。
呈辭狀于方伯
將以開月旬間決歸。
徙宅之計已定云
甚是燕貽良謀
深賀深賀。
但以愚意
安東春陽三陟豐基三邑界上
北倚太白
眞一桃源
東臨滄海
海錯可資。
田畓價賤。
可以多買。
兄家龍宫奴婢亦在一日程内。
可資以創新庄。
未知雅意以爲如何也。
方伯答書曰。
示喩請罷云者
欲令以何事爲名乎。
病重爲言
近於厭憚。
田稅未收爲言
縣人等遠來呈訴
如失父母云。
奈何云云
吾欲於望間。
躬詣監營。
印符而歸。
沙溪令公亦有書。
勸吾勿棄官
過夏待涼而行。
吾意則不然。
必欲決去矣。
承示欲卜頭流,西湖
此亦似矣。
但以鄙見論之。
花開雖曰嶺南
大山隔閡於東。
地隣光陽雲峯諸縣
其實湖南也。
若居于此地。
則子孫之交遊昏宦必與湖人。
而嶺人則風馬牛之勢也。
故愚以爲非擇里處仁上䇿
繼勝於晏然山陽而已
所謂春陽者。
雖云窮峽
土沃勝於湖而壤接嶺東
魚鹽資。
界扵尙州報恩綿
郷。
貿販便近
漢京
倍蓰之利以爲衣食
何故不可居也。
花開之卜雖成。
令胤輩分占之
春陽令伯一家居之。
似是百全之䇿。
未知高見如何
罷官之後
不徃安東而還京者。
只爲病女醫藥之計。
素志也。
故留㮨兒於尙州奴家
以爲南道主人
兼欲收拾泗川田庄
以爲旁授根本
恐非失計也。
公元1587年
比日炎霖。
緬惟靜攝如宜。
闔眷安佳
戀遡悠悠
舊疾未瘳。
不足言
女病有加無減
婦家上下染癘。
憂患沈埋
日夜焦煎
爲生良苦
奈何
抗義新編
延平欲與丁亥萬言一時進上
聖上詳知黨論首末云。
慰幸。
先人年譜
將以開月旬間淨冩成書
左相月沙汝益,士仰諸公會勘
然後屬筆於沙公。
恨不得與兄商㩁得宜也。
頃奉一狀
想已收領矣。
卽惟秋涼
閑居勝適。
不禁戀遡之至。
昨者之政。
兄爲獒樹郵官
可謂處失其所
不勝恨歎。
今番則兄不可不及時聞知
力疾謝恩命。
行公一兩月。
然後以疾罷還。
斯爲安妥
切望掃萬故亟來。
幸甚幸甚
與尹明叔(燧)書
阻久拜蹔。
曷展衷曲
歸來耿耿無已
卽惟雪寒
侍候
勝。
瞻遡益切。
其日因久鬱
肆意極言
肝膽盡露。
追思愧汗
然此事要不可與俗人道。
所以瘖舌餘紀。
而今始發之於吾兄者。
有以知我
想未怪也。
只願兄自會而已
愼毋向人道也。
懇至懇。
諸公回文事。
無乃非時
幸更商量而動。
爲易易也。
近報如何
亦願略示其槪。
關西伯書
公元1594年
我國殷太師罔極之恩
夷爲
彝倫攸敍
得免介鱗者。
是誰之功德乎。
末俗淆薄。
忘本遺親
無復人理
一曲纒頭
錦繡如泥沙。
其中有知識者
或知恩義不可全抛。
其所賑施
不知先後輕重之義。
稚齒童師。
猶知思報。
至於圖報太師之德。
則又後於童師。
每置於相忘之域。
所謂不知類者也。
太師姓孫
皆居道内而不滿五十人
謂宜所在爲置田畓及贖公雜物
特設義庄范文正之法。
俾免寒餒
得齒仕族。
不亦可乎。
未知令意以爲如何
崇仁殿監鮮于洽曾問字於僕。
力學向善
志趣文才俱不後人
官家例供之外
時給饌物備私祀。
幸甚
湖南方伯書
益山是箕準南遷之都。
太師之廟。
曾建于此
傳世旣久。
然後國亡而廢。
今世先賢祠宇廢而復立者比比有之。
而獨於太師
只置崇仁一殿關塞一隅而止。
可謂敎化東漸之申。
輕重先後之序者矣。
目今軍興搶攘
未易建廟于益山。
而若以三南監兵營物力
創立義庄于益山及旁縣數處。
鮮于若干家于旁。
使之安住作業
反手也。
鮮于子孫五十餘人
宜皆復其戶役
勿編軍籍
永爲定式
啓聞施行
然後方爲盡善盡美之舉矣。
如何如何
答梁學器(榥)書
積阻
承委訪窮谷
留連數日而去。
此意至厚。
感慰交極。
無以爲報謝
聞君已還漢師。
而尊叔氏行旋至。
君當後來
徃來寒程。
不得休息
無乃欠安乎。
慮無已。
中疑問。
別紙送上。
幸以傳示金君。
得其答說以送。
幸甚
生於金君。
未嘗一日之素。
敢此唐突者。
只恃臭味不甚乖張
無異舊要
而妄有求益之願耳。
乞懇囑金君。
勿以示人
亦勿以語人。
只君與金君知之。
幸甚
草本亦還送爲望。
岡前徐當奉書質問
今忙不及也。
與成退夫(以敏)書
敬奉回緘。
具審朝辭尅日。
將以今夕次于坡館。
卽當馳進。
以遂摻祛之願。
而來六日適是先人忌辰
坐齋不能出。
恨歎奈何
若是遠忌則可令一兒出拜津頭
以代而
別。
三子不可不助祭之列。
疇昔成言
竟致落莫
西望黯然
不堪悵吁。
只祈行邁萬重
到彼屏絶兩斧。
以全晚節
以答門望
千萬幸甚幸甚
近有西便。
切欲奉書起居
恐爲閽者之所攔爲慮耳。
萬萬不能盡。
希心諒。
趙剛伯(毅道)書
南郊摻別。
依悵難任
未委程行邁。
動止如何
慕用曷極。
此中粗保。
只願廷尉對後霈恩速返。
仍綰郡紱。
歸爲榮養
今玆折臂
未必不爲福。
日夜唯是之禱耳。
餘萬不一
正郞前未能各狀。
幷布右意。
只此
南宫堯瑞書
忽忽作別
馬首東西。
靡靡脩程。
搖搖寸心
不但離別常情而已
奈何如何
想惟天寒
旅食無恙
獻䇿之期亦已逼矣。
所祝一戰定覇
無勞再舉也。
生馬僕瘏痡。
艱難前達
今到祥原。
適有歸便。
草此報音。
家君單居海曲
凡百疏虞
唯賴吾君左右之。
冀免大恙。
千萬盡心如何
答趙生(鐸)書
連承手札
具審侍況安穩
深慰。
示索告文草上
谷神主。
次於尊先大人之下。
節次果似未安。
此事吾家亦有之。
曾問於鄭寒岡以爲祔位異於正位
次于下位宜當云云
但祔位位於祠堂正位之左。
生人東壁之坐。
而奠酌則必於祔位之祖考妣奠酌之後
位雖次於東壁
而奠酌則先於考妣矣。
家禮可見也。
大學受之。
其人索價高
不成
可慮
棠山八詠
過祀後當搆送。
忙草不一
寄子櫟,杙書。
公元1583年
士彥之行附書
想已視至。
行狀幾盡出草
癸未年間及壬寅以後事迹
尙多遺忘
前去兩冊。
須急推于重卿處以送。
又推疏草于坡郷諸生
及付士彥之還爲可。
公元1602年
諡事
草行狀。
行狀摠論一紙
曾請川兄筆削
今令湸姪搜送于汝所。
汝須屢遣人請搜持來也。
景擇令公
大夫也。
與吾爲八寸兄弟
同接四十年故人
汝須事以父執
每事資焉。
有益也。
過來初六日禰祭後當卽發行
計程應以望間入城也。
重卿公欲見海西儒生李善長事。
特地拈出此爲問
未知何故也。
行狀
行具以去
當付月沙秉筆
汝益時晦,景擇諸公
商㩁討論潤色之。
要歸於猒士論而作實錄
事必可成。
慮邑無資財。
何以王人而具幣享也。
寄子杙書
汝今有室。
人事已備。
遭亂失學
吾亦以四五年來憂患極備。
不能程督敎汝
學業無成
歲月如流
殊可憂懼
況今世道如許
尤當力學自立無忝先世
此爲今日莫大之事。
須留甥館半月之後
趁得寒食出來
諸兄嚴立課程
刻志讀書可也
未來之前
絶意嬉遊
温習舊讀。
疑晦隨卽付標。
以俟歸日質問
食後則詠詩習字
莫作悠悠意態可也
男兒立心處事
當以古人爲法
雖不欲太露圭角
而亦不欲同流合汚
汝亦年紀已長。
不可尙循童習
甘心庸下之歸。
凡看經史。
毋作漫說話。
一一體驗於吾身。
激厲意氣
善者思與之齊。
不善以爲己戒然後讀書有味
可以長進一格矣。
不但看書如此
雖與今世人相接。
亦用此法。
所謂善惡皆我之師。
進善寧有窮乎。
念之念之。
勉旃勉旃
歐陽讀書第一要訣
以爲當先六經
日課三百字。
鈍者半之
年内可誦云。
三百乃無註十五行。
不滿一張也。
半之七行半。
不滿半張也。
有恒心則雖病中。
力亦可及。
但恐恒心不立程課不接
則亦無以致其日將之功耳。
若爲梗。
時時雖減至數十字亦可。
以不接力爲妙。
此法汝可試之。
詩賦文史皆可。
然當誦盡一帙
而後更讀他書。
始見效驗
不可分不專一也。
松京行可爲耶。
定日示之。
其前勿入來
日課讀書
倍誦而後止。
要以勿闕讀爲恒䂓
逐日作書圖。
記讀扁數于每日之下。
來時持入示我爲可。
尹甥留數日。
欲受太極圖說而歸。
汝須食後入來同學亦可。
方欲發伻之際。
先達傳汝書。
得到古阜後安泊稍歇之音。
少解煎慮。
言明日當送新平云
故停伻而日夜苦待
頗怪過期不至
以爲慮。
今得專伻書信
知汝病勢大槪向蘇。
慰倒十分
雖然
此是從前積傷而作。
一朝一夕之故。
今雖少差
不可恃此而少懈將攝
尤當益加戒愼
服藥調護
期於復常可也。
汝所錄病症極明備。
可知精神不減常日
深喜深喜
卽欲入城問醫得藥以送。
寒食只隔三日
過祭後當卽入城啚藥以送專伻爲計。
姑服前送補中益氣湯。
極意調攝待之可也
今送得效方終卷及壽親養老初卷
愼疾之方。
調攝之法。
至矣盡矣
汝須常置案頭
細意尋繹服行之。
可獲大益
因此一疾。
得養生之法則可以轉禍爲福
因敗爲功。
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者此也。
切望虔心熟復
如讀聖經
以爲終身受用之地可也
兩卷皆有先君手澤
厚紙加衣而看。
毋令汚損也。
見汝書辭
頗有修省之意。
以爲喜。
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
則作
工夫
可階而致。
須以變化氣質爲新面工夫
鞭辟近裏
有進無退
使我刮目待之
至祝至祝。
送生二斗
汝須朝朝煨契一二十顆。
勿令過熟
只令埋于殘火中。
火箸亂攬。
霎時間而旋出之。
以生微汗殺生氣爲度。
乃服栗之古法也。
此果大補元氣
故欲令汝長服之也。
欲送汝兄弟一人汝同榻。
令汝病中破寂。
而汝病今已向差。
事勢亦非便穩。
故還輟之矣。
汝之北還
須待汝疾大差復常。
然後可以登道。
切勿以此關心
置之相忘
惟以一意將息爲念可也
來月旬前。
當送藥物
此時當更報書
只此不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