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H 页
辞司圃疏(癸亥)
伏以臣之事君。勿欺为先。君之使臣。审官为要。官臣而有不审。则开倖门之路。事君而有或欺。则干罔上之诛。可不慎哉。臣于前月下旬。蒙恩超授司圃署司圃。惊惶震悚。罔知攸措。窃闻铨曹荐目。以学行二字为名。所以有此超踰之 除。尤增腼汗。臣欲退而守分则迹疑于效颦。欲进而冒 恩则心赧于吹竽。势同羝藩。措身无地。即欲陈章首实。乞行釐正。而顾恐人微事末。烦渎为罪。惶惑不决。奄过两旬。窃伏惟念今兹除目既出常格之外。则臣子当有以自供情实。冀万一 昭鉴之垂。不当闷默退藏。自速逋慢之诛。兹敢具疏陈情。诣 阙自首。伏惟 圣明试垂察焉。臣幼受书于家塾。未及卒业。不幸得脾积之疾。遂成癃废。束书不读。今已四十有九载矣。旧习子书。太半遗忘。至于五经。则寻常句读亦多不通。此是众所共知之实状。非敢诬也。夫训诂句读之学。尚不可谓之学。天下安有不通句读而可名为学者乎。且臣少事科业。本图利禄。晚厕末僚。递职还乡。箕裘旧业。自惭抛尽。沦落穷山。二十馀年。在京士夫。岂尽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L 页
知臣学落行芜之至于斯极乎。铨曹之不及闻知。偶失抡选。势所宜然。曾在 先王朝。朝家命举学行之士以补职官。一时年辈与臣相次者多在其选。而贱臣独不得与焉。则臣之素无行能。于此亦可验矣。臣窃观 先朝。士有片善寸长。或有破格收用之时。然犹不敢超越数级。至于六品升叙之类。则必得经明行修士望攸属之人。然后乃得登名荐书。而犹或有未厌公议者。况如贱臣之贸贸面墙无一行能者乎。臣之实情。如右所陈。臣若不自首实。而偃然承 命。则冒罔之罪。实在臣身。是敢渎浼宸严。供状自列。倘蒙圣明俯赐清澄。亟 命攸司。镌臣官秩。俾得隋例差除。备员驱使。以慎 中兴综核之理。则 清朝杜倖门之开。贱臣免欺罔之诛。物议允恊。公私幸甚。臣无任陨越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
上海平府院君书(戊申)
前月中妻兄之子赵生自平山来。访文浚于溪上。赵则松江之孙女婿也。为小生道閤下之说。其略以为小生方与申应矩合谋上章。欲挤松江于极地。以为图脱先谤之计。盖此即閤下与其妻父佐郎君书中语。而赵生为小生诵之如此。小生闻来。不觉惊惶失措。不自意获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H 页
罪于老爷门下如此之大且久也。又怪閤下之平日所以收遇于小生者至隆极厚。可谓踰分之涯矣。熟视故人子陷身不义。羞及先人。而未尝以一言分明说破。痛加诲责于其间也。岂閤下以为不足语而不之语耶。抑无乃犹有意于救拔迷者。切切转语于人。使之闻而改之者耶。累日思之。不得其说。愚昧者终有些未安于心。不敢自隐鄙陋而不尽于閤下之门。敢露肝膈于左右。而冀閤下之终教之也。小生于春月拜床之日。閤下教之曰。闻申某近有讼冤之章。其中颇说松江过失。吾以为大不是。何为其然也。对曰。小生亦尝止之。屡请删去则申君或从或不从曰。吾非得已也。 君父之前。言及之而不以实陈。岂臣子事君之道。又何以取信于 君父乎。况此所谓过失。皆非大段。而一篇主意归重处。松江心事灼然可见。亦何不可之有耶。其言如是矣。閤下复曰。疏中论松江酒色处。牛溪以无大故不绝为言云。此语大不称也。小生对曰。小生之意亦然。屡请改之而不从。奈何。閤下终乃教之曰。大抵此疏元非时。吾意且缓之。甚善甚善。小生唯唯而退。其日问答。大略如是而已。此外恐无他语。未知其时閤下别有以教之。而愚未之省也。大抵与今赵生所传閤下之说。大相径廷。岂其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L 页
时閤下引而不发。使之自悟。而小生未能言下领解也耶。不敏之罪。无所逃焉。于今始闻命矣。敢不毕其说而求正于大人先生之门乎。閤下之说。其一以为牛溪既不以此事绝交。今何以辄有此疏云。閤下必以为申疏中以松江为有可绝之事。而先人若有绝之之心者耶。申疏本无此说。若然则传者妄也。第惟故旧无大故不绝之云。(申疏曰。郑某于甲申年间。有酒色之失。臣言于成某曰。郑丈晚节放倒至此。先生之交道。岂得如前日乎。成某以故旧无大故不绝答之云云。其后申君去故旧无大故不绝七字。而代以酒色非大故五字。)虽出于先人一时率然之酬酢。今若直笔之于书。而不少加修润于语句之间。则不知者观之。未必不以为先人之于松江。交道果不能不少衰。而特欲不绝之而已者也。若然则以辞害义。而先人之心。蔽晦而不白矣。此则非惟閤下以为不可。而小生之意亦然。故固请删去。而申君亦颇然之。乃改之曰。成某以酒色非大故答之云云。则语意颇胜于前。而终不若全段削之之为不起争端也。故复以此说争之而不得。此则郑弘溟之适所目睹者也。小生虽无状。不敢欺罔。然则閤下所谓此事者。指何事也。以为崔狱一事。则申疏以为松江于逆变之初。屡贻书先人。深忧狱事之波漫。必为搢绅之祸。(先人未赴 召时。松江贻书于先人曰。兄不可不来有三。年少辈积愤之馀。论议日激。而吾力将不能止。一也。衍僧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及郑约等四人之口。将连累许多搢绅如顷日郑缉者云。若然则两郑以下皆骈首就诛。吾力甚单。难以动 天。二也。鄙病大作。数日内将入。此后无人任此事救此辈之死。三也。此时一向退后。不一来谢可乎。先人承再 召入京之后一日。松江以折简抵先人曰。试听李谏之言。极为可虑。若朝夕发论。则虽欲善后。不可得也。实若言者之论。则虽死无足惜矣。万一不然则岂非无穷之恨乎。有此等论议。而吾辈全然不知。极可叹也。幸须谆谆于谏议。如何如何云云。所谓李谏者。事在久远。今不知为谁。似是李君廷立为司谏时。因先人言救解崔公之时。而未能的知。然窃详书意则大槩救人之事也。当时书札。此类甚多。而兵燹之后。散落殆尽。惟此两书存耳。)要与恊力申救。而湖李之将死。松江亦有救解之言。至于对先人流涕而称其贤。(湖李被逮。松江参鞫阙庭。归路历访先人。流涕而言曰。景涵其贤矣哉。吾见其临死不乱。且其供辞激切。若识君臣之大义者。非贤能若是乎。是时小生适在坐隅。亲闻其言。)以此先人信其必能以直报怨。所以贻书请救崔狱云云。此果为先人以崔狱有绝交之意者乎。以为酒色一事则凡人酒色。虽不可谓全然无过。而其人苟有可取。则终不可以一眚而掩其美。况如松江之忠清孝友。乐善好义。为一时清流之所服者乎。申君虽无状。必不至杜撰无理之说。谓先人若有绝之之意也。大抵申君之疏。前一段则以为松江之为相也。浮薄之徒出入门庭。而不能镇定。其为委官也。治狱之际。有未厌人心者。此所以使彼辈藉口者也。后一段则以为松江实能忘雠释怨。欲救搢绅之祸。先人之贻书请救崔狱者以此云云。此一疏之大旨也。愚谓此疏。徒观其前而谓申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君盛毁松江者固过矣。徒观其后而谓申君力护松江者亦非也。只是直述自家所见。陈松江致谤之由及先人所以深信松江之故。而松江之一得一失。其说自然拖带参错于其间。然原其主意。则不过欲为先人明所以友松江者。心实贤之也。非以为奸而党之者也。虽然。所谓门庭浮薄之徒。治狱未厌人心等语。小生亦尝请改则申君之言曰。己卯静庵之门。可谓君子之徒。而当时识者尚或有浮薄之讥。况松江之门。能无浮薄之徒厕于其间者耶。方逆狱之起也。前后考掠死徙者。岂尽一一无枉。而松江受任廷乎。或不能坚执奏谳。一夫衔冤。谁执其咎。人心之未厌。岂可谓之全无乎。小生因而思之。则松江之门。如梁千顷之徒。固不足责也。其号为善士者。或未免落于一边。自以为疾恶如雠。而不自知其所疾者未必皆小人也。背松江之论而悦悖妄之言。僩然自得。笑侮公议者亦不无其人。此等议论。松江虽斥其非。而亦不能大言以折之也。又松江之按狱也。不能无震慑于专辄之一教。时或有不能原情蔽决引法力争之事。故先人尝谓松江曰。安知公一朝临事。反出沈公下乎。始知张释之未可轻议也。盖是时。沈相公守庆代松江为委官。颇能论执。侃然不移。故先人韪之而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以此规松江也。执此数事而观之。则申说亦不可谓全无据依。而犹谓下语太重处多。屡请删改则申君就其中或削其全句。或易其一两字。而亦不能尽从鄙说而全削之也。小生非自家自呈之疏。安能使申君一一从吾言如父兄䝱勒子弟之为耶。其二。閤下以为宁使亡父负友于冥冥之中而自脱云。閤下必以申疏为只谋为先人雪谤。挤松江于小人之域而不顾者耶。疏中无此说也。疏辞中小生以为未稳而请改者。不过如前所陈数款而已。申君虽不能尽从。而其所存留而未改者。亦不见其大谬于先人平日之论。若以此谓申疏将使先人负友而自脱。则愚不敢知其说也。夫所谓负友云者。攻发其隐慝。被以奸邪之名。然后方可谓之负也。今此申疏之说。其论松江未尽处。只有众所共知酒色之失及不能镇定浮薄。治狱有未厌人心数款而已。何尝有隐慝之事可谓之奸邪耶。夫门庭浮薄。赵静庵之所不能禁。治狱未厌。于定国之所不能免也。至于酒色一事。则申疏中亦无多说。只有酒色之失数字为一句而已。酒色者。古来贤豪。往往为累。如近世柳从龙(名云)之贤。正坐此病。为年少浮薄辈所摈。后来公论。未尝以此有少之者。而其时浮薄之士。至今蒙怪鬼坏事之诮。则宁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可以此而易彼哉。今有评其里之丈人者曰。吾丈人立朝未尽处如赵静庵。折狱未尽处如于定国。律身未尽处如柳从龙。此吾丈人之病也。其丈人之子弟门生。众怒而群诟之。则人将以其人为如何。其不为识者怪且笑乎。大抵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今以松江为未尽善而遂谓之非君子。不可也。以松江为君子而谓一事无可议。亦非也。古人言。君子之过也。如白地上黑花。小人之善也。如黑地上白花。此真善喻也。今此申疏中所论松江之失。所谓白地上黑花也。公议所在。子不得以溢父之美。臣不得以饰君之非。故有议谥之礼焉。有直史之笔焉。窃议容或有之。而况告君之言乎。吾闻古人有为法而受恶者矣。今不欲为法而受过。不亦误乎。今人所以不及古人。其病源安在。无乃此等周遮劳攘之习。有些打不过处而然者耶。昔者徂徕石守道。宋之大儒也。闻朝廷逐夏竦而用杜,范,富,韩诸公。作庆历圣德诗以颂之。希文闻之惊叹。至以怪鬼目之。其后又斥其不可为谏官。朱子与南轩,东莱两先生为道义之交。而朱子公议吕夷简之失及荥公家学之不正。又悔为魏公子弟所误。作行状颇失直笔。而彼徂徕,张,吕诸贤及其子弟门生。未闻有以此相失者何也。诚以天下之公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议。不可以一人之私情为怨故也。此宋朝诸贤朋而不党之德。从善服义之风。所以度越汉唐而几及乎三代者也。宋元祐中诸贤。各有朋党。互相诋排。二程,邵,张之外。惟司马公,范淳夫,吕微仲数人不立党。令日朋党之论无异于宋。而不欲立党。亦吾先人平日之志也。今此申君之疏。自以为不立党。不负公议。其意虽主于为先人讼冤。而松江之心迹。亦自然暴白于一世。虽复上 批逆鳞。下触时论。而有不暇恤也。盖欲以追先人之志。而尽事君之义而已。如使申君宁负君父。而不敢负私党。曲护松江之小过。而自陷于罔上之大诛。则岂先人平日期望申君之意。而将何以自容于公议乎。昔郭汾阳家犯私屠之禁。而金吾将军裴谞奏之。人有谓谞者曰。独不为郭令公地乎。谞曰。郭公勋德盖世。天子年少新即位。疑群下多附之者。吾故发其小过。以明郭公之不足畏。此乃所以为郭公地也。纲目载其事。盖韪其不欺君而善为郭公地。一事而两美具焉者也。今此申疏。初虽发松江之小过。而终乃许之以君子之盛节。所损者小而所益者大。虽谓松江之裴谞可也。而今反谓之负焉。不亦异乎。盖必如此秤停立说。然后方合于公议。而松江亦不害其为君子。传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愚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以为今之欲尊松江者。不如以松江之小过付与公议。而取其许为君子。则以小易大。而于松江亦无所不利焉。侪辈间议论。可以烂熳而同归。泯然而无迹。此所谓行其所无事。而可为智者道也。其与徒知松江之可尊。而一闻拟议之言。不问是非。哗然而攻之者。利害相万。此小生之所以不欲终始力争于申君者也。小生无所肖似。虽不敢以继述自托。亦不敢私便其身。图曲学阿世。党同伐异。要避一时之谤议。而甘心负先人也。小生之所以不敢负先人。乃所以不负松江。盖先人平日之论。即松江之所谓公议而乐闻之者也。呜呼。羹墙在目。謦欬莫闻。绪言馀论。日远月忘。今日两家子或不能通知二父之志。未免不学面墙。无补于公议。而徒以惹起一场纷纭。可胜痛哉。今申疏中所论松江未尽处。实一时公议责备贤者之说。而不敢有悖于先人平日之论。告君之言。不敢毫发有隐。而其说止于此。则松江之过。可谓微矣。士论之与松江。亦可想矣。况此申疏中归重之说。赞松江之美自不为少。(如云。松江为栗谷及先人所重。栗谷则欲用松江。至以身之进退。争之于朝。先人则信其必能以直报怨。而请救崔狱。又云。松江为士祸。欲极力申救。为湖李流涕称贤数款是也。)则可见松江之才且贤出人甚远。而松江之决为君子。至此而无疑。此乃所以发潜德之幽光。而全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脱松江于罔极之谗者也。然则此疏虽谓之兼为松江雪枉可也。况可谓之负友而自脱乎。此殆或者未尝深考申疏首末。传说失实。而閤下偶未之察耳。不然则以閤下之博雅好古。酣饫尚论。而反有未契于此者乎。古人言。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如使松江复起于九原。小生或不至无面目可显。而松江亦未必不为之莞然而怜其狂惑也。閤下以为何如。小生虽极愚昩。亦知松江之为父友之贤者。而情深义重。无异切亲也。故每闻松江之谤。则未尝不惊心疚怀。极力分疏。若是者何也。盖先人之于松江。非世俗毛皮之交也。松江涉于匪人。则取友不端之责。先人当之矣。不惟是也。小生于松江。亦所钦仰而心服之者。至于心事间不是底事。则非惟未尝笔之于书。亦未尝出之于其口。非惟未尝出之于口。亦未尝萌之于其心。尝自谓吾辈中知松江之心者莫我若也。诸君之后进者往往低看松江。谈论间因小生之言。而知松江之心者多矣。今日之事。柏悦蕙叹。理无独殊。一网天地。虽不能相救。宁有设淫辞。而反助之攻者耶。小生于此疏。前后曲折。今已悉陈而无隐矣。未审閤下以此为真使亡父负友而自脱者乎。抑无乃此外别有他端。而小生未之闻也。伏望閤下明以赐教。如以为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愚昩之罪未至于可绝。而犹可以化诲者。则切愿閤下勿以含容为惠。而以匡直为仁。引大义以责之。明古训以诏之。俾勿复陷于悖乱之归。则閤下爱人以德之美。真得前辈激厉后生之法。岂与夫务调护故人子弟。轸其寒饥。煦濡饮食。禽遇而兽畜之者。所可同日道哉。如果以为小生真使亡父负友而自脱者。则此是莫大之罪。名教所不容。亦愿閤下声其罪而绝之。俾不得接迹于门墙。终无以自立于人世而羞愧以死。则亦未必无补于世道者矣。伏望閤下勿复以姑息为事。试加再思。择于斯二者之中而原情定罪。痛快分明。使负慝之人。亦得以畏威仰德。而为他日革面自新之地。则自今至死之年。皆閤下陶甄成就之赐也。伏惟閤下哀怜而进退之。幸甚。
追录
小生于辛丑年间。曾有缪错昏妄事。事虽已往。而今日閤下之以为罪者。无乃并带得此意思乎。今请为閤下吐实而求教焉。愿閤下闷其愚而谅其心也。当初岭疏之来。黄都宪慎,吴校理允谦等若干人方在言地。而以曾游溪上之故。皆被徒党之斥。太学之疏。又不果上。无一人出气力论救。少白先人之心者。小生诚不自胜其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悲愤。欲上讼冤之章。初起草时有曰。臣父之于某。有同闬之旧。所取之行。以此为罪则臣父亦不敢辞云云。先人之于松江。可谓极其亲切。而其所取者非但片善寸长而已。今乃谓有同闬之旧所取之行。若以为同里闬少相善而已。而有未深取之者也。此两句诚大错也。盖是时 天威方赫。小生心实惶恐。言涉松江处。不敢盛有称道以触 上怒。只得略略说过。有一友生来观。言其未稳不可不改者。小生然其言。即改之而易以他语。此一事也。继而先人门生有欲为先人讼冤者。草疏笔削之际。小生亦得参观。其中一款。有道义之交。亲厚之交等语。而以道义之交属之栗谷。以亲厚之交属之松江。又有言不必如此分开说了者。请诸君从而改之。此一事也。曹次石。南冥先生之胤子也。从宦至京。首访小生于寓舍。叙世契之厚。因相与亲熟。数相往来。岭疏之至。曹生即来致唁。因与道先人与崔公交际及先人其时申救曲折。语及松江札中事。曹生请观之。出而示之则曹生惊且叹曰。吾亦知南疏之说为无理。而至于极力申救。有此左验则生亦未之闻也。吾乃今。知先大鉴之于故旧。极其忠厚。而心迹之暴于一世者如青天白日也。其后亲旧中亦有求见者。未尝靳之。或有谓小生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者曰。松江书中所谓来示以孝悌清修救解一款。非徒事不谐矣。事体亦恐未安。幸更思之云云。此札于牛溪心事则可白矣。松江则必以此札。愈起人疑矣。何也。以事不谐以下三句似有迟难不决之意故也。小生初不然其言曰。君言误矣。不谐云者。犹言所图不成也。吾闻是时松江于 榻前启曰。永庆狱事。了无端绪可寻。臣之所闻。渠素尚气节。又以孝友著名于世。岭南士论。亦极推服云。恐无逆谋同参之理。臣与崔永庆素昧平生。臣不敢有私。特以所闻如是。故敢达云云。 玉音琅然曰。予见渠与其弟书矣。于同生则果似友爱者矣。别无发落判下之教。松江不敢更有所达而退。所谓不谐云者。必指此事。谓前因来示欲为救解之事。今已不果成矣。犹汉光武顾湖阳公主曰。事不谐矣。分明是恨其未成之辞。这话头。新学童子亦能知之。宁有错见之理乎。事体亦恐未安云者。亦是难于再请。疑而未定之辞也。盖松江之意。以为受命按狱。而不先理其端绪之有无。径以己意。固请全释。则无乃于按狱官事体。或有未安者乎。所谓幸更思之云者。亦不敢自信而取正之意也。此是朋友间论难求益之言。而亦足以證松江之尝有言于 榻前矣。岂至于反以此书而起人之疑乎。其人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曰。君言是也。虽然。不知此曲折者多。人不可户晓。此书一出。必益松江之谤。小生于是始以其言为或然。请诸君于疏中所引松江书下。略疏书意如小生或人问答之说。以破人疑。今此申疏则并与其三句而削之矣。此三事也。虽然。松江此书。使文理稍通而心公平者见之。则事不谐矣一句。分明是尝致力而不成之辞。其下两句亦是难于再请之意也。盖此狱系于治逆。事体极重。一陈未允则不敢再请。固亦王狱之常体。设使时辈之方攻松江者。易地而处之。亦未易破常体越拘挛而为也。故愚以为使此书传于后世。而具眼者见之。则决无因此添谤之理。而还可作 榻前力救之一證无疑矣。百年之后。恩怨俱忘。公论乃定。纷纷蠛蠓。转眼消灭。后世之子云。真可伫而俟也。如何如何。小生非敢自以为是也。妄意事理之必然。而请谂焉耳。盖此三事者。一则出于惶恐。一则见事不敏而已。宁有毫发他心。然一闻人言。未尝不谢服而亟改之。不敢滞吝也。今之论者。乃或追咎不已曰。何以初起草时有此语乎。何悟而改之之不早也。甚者至曰。成某之出此书。非无心也。乃所以挤人而自脱之计也。夫人心术之微。固难测识。使小生有心而出此书则或者之论当矣。无心而出此书则或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者之论过矣。有心无心。神明知之矣。吾何容喙于其间。设使小生之于此事。出于有心。终无悛悔。而此自是前日小生所作之罪耳。于今日申疏。何事乎。閤下以为如何。
松江申救狱事言论事迹别录(此别录。不及上海平。)
一。逆变初上时即有飞语云。廷绅间有内应之谋。与贼亲厚者无不惴恐。松江上劄言。朝臣之交亲逆贼者。不过好而不知其恶而已。天下岂有两汝立乎。
一。有一相臣与逆贼同姓交厚。且犯欺罔之律。将置极典。廷中相顾失色。噤不敢出一语。松江独倡回启。力陈不可之意。至于再启。于是得从末减论。(松江言。祖宗朝。除叛逆外未尝杀一大臣。仁厚之风。无异赵宋。今宜遵之。不敢有他议。)
一。榻前力救崔公事。见上。
一。松江为委官时。受命按崔狱。崔招以为曾与逆贼暂相识。通书问。自某年以后不复相通云。自 上下逆贼与崔一札。乃某年以后寒暄书也。仍教曰。永庆箧中有此书。何欺罔也。永庆言老病昏妄。初不省有此书。然臣则实以无便。不能作答矣。松江仍启曰。老人容或忘之。若逆贼文书中无渠答书。则可知渠言之不妄矣。崔公遂得免刑讯。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一。一日。 上下一诗于鞫厅曰。永庆箧中有此诗。乃渠所自作也。此何等语耶。问之以启。其诗末。有牛溪一夜风生虎。仙李根摇有发僧之句。永庆供曰。臣素不解作诗。有友人李鲁者。以人传说诗书示。偶留箧中。今不知其谁作也。松江仍启曰。此诗臣亦曾闻。乃昔年都下钟楼柱上匿名诗也。渠之不能诗。人皆言之。此非渠作无疑也。 上遂释然。
一。时辈又言谏院再鞫之论。松江万无不与闻之理。此非松江之意而谁耶。此又大不然。其时金公千镒以水原府使。被重驳论罢。金公乃松江之切友。而且其查顿也。亦不及知而救之。况其他乎。若松江之意果不欲释。则何故终始申救。勤恳至此耶。甲午年论启松江时。以阳为救解而阴实挤陷为言。虽彼辈之极力攻陷者。亦不敢不以松江为救解也。而所谓阴实挤陷云者。则谓松江潜嘱谏院。使之论之也。盖谓松江之所以救解者。非出于诚心。特以畏后祸故耳。而其意则实欲甘心焉。故借手于人以杀之也。夫己则畏祸。朝而申救请释于朝。而夕语人于私室曰。吾所以救解之者非吾本心也。畏后祸故也。君可为我论杀。以快我意云则人其肯从乎。自占便利而推祸以与人。虽父子间。不可以相令。况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路人乎。此万万不近情理。不待明者而后知者也。
一。时论又以梁千顷诬服。为一大明證。此大不然。千顷被鞫时。引任礼臣等十馀人以为言根。狱官不问。仍鞫千顷。以输情为限。千顷自知必死。时有诱说千顷者。言杀人之律。当分首从。为首者独死。而为从者例以减死论。今若引松江为首谋则汝可以免。千顷信之。遂引松江以自脱。而渠亦竟不免于死。可胜痛哉。今若以供招为必可信。欲一切按以从事则前后逆贼所引士大夫以为同谋内应者甚多。岂皆真实可据以为断者耶。
 当时松江言论事迹。小生记忆不强。二十年间。回首茫然。今只录得数款如右。而亦未知果无错缪否也。此外漏落不记者亦多。而旧人凋丧略尽。今日无从寻讨。诚可恨也。伏愿诸公就加笔削。而添录未及录者。贻诸松江之子孙。俾入行状草稿中则幸甚幸甚。(右别录。告诸公座前。)
谢海平府院君书
文浚启。拜床以来。倏焉半岁。慕用之诚。实未敢怠。而穷居忧冗。遂绝闻问。秪自叹咄而已。新正。即拟专人起居。而亦以多事。未及拜书。方此俟罪。何意台慈损辱手翰。俯讯死生。捧承之际。怛然惊倒。仰惟閤下笃念旧家。包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弃荒瑕。眷眷之意。愈久靡替。身非木石。宁不知感。伏读台教。以为小生以前日蒙责之故。遂欲自怠于清教。小生非敢然也。小生于前岁夏秋间。尝因事再入城中。一诣馆下。适值台轩他出。未利而退。厥后则又以归程趁祭。行色遽甚。亦未及拜耳。安敢以一获罪于门墙。而遽废起居之常礼乎。台教中又有所论异同之语。惶惑尤大。不知所喻。小生愚劣。无所知解。惟知平日父师之论为必可信而谨守之。虽其沦弃于世。且又无所肖似。卒无以发明馀论以继先志。而亦不敢以一身毁誉动吾一毫。游谈偷合。尽弃其平生也。大抵人心不同如面。论议间小小出入。所不能无。只得臭味声色之不至于背驰则足矣。大处既同。则其小不合处。不必强合而同之。必欲人人尽同于己而无毫发差爽则其势亦不可得矣。今未知閤下所谓所论异同者。其于大小何居焉。愿闻谆诲之说。生虽不敏。敢不洗心涤虑。思奉以周旋乎。近闻洛下言议纷然。人间无限唇舌。咸萃于小生一身。或以为欲干时辈。或以为贻书当路。将置小生于谋陷先友之地。而閤下亦不以为不可云。先人在世则必无此事。而孤露馀喘。处贱名辱。无可顾籍则其得此固宜也。虽然。使小生实有负犯以得此声。则沧浪自取。尚谁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怨尤。万一所得罪名。卒无事实。而徒以诸公张胆正议之力。将不得复齿于恒人。则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古语云。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乌。夫乌之负犯于主家者多矣。亦主家之所甚恶也。而然犹有此说者。甚言其情面之旁及。而亦出于不容已也。今先人之荷爱于閤下及诸公非一日也。则独不得下先人马走一等。而蕲比于屋乌乎。未审閤下以为何如。每蒙閤下感念畴昔。调护寡孤。恩义之重。丘山难荷。而既被閤下名教之讨。则亦无颜面可立于此世。禽遇兽畜之日。亦不复以庇活自幸。无宁仆于沟壑而损瘠以死也。小生自失怙以来。病日益深。恐不可治。朝夕将从先人于地下。亦有以籍口矣。情蹙辞殚。自觉僣横。席藁俟命。殒越于下。伏惟閤下不遂斥绝。而有以终教之则又幸矣。历日嘉果之赐。谨已拜受。感祝无已。近当负荆。姑此不备。伏惟台鉴。
答郑士朝(宗溟)
东路杳茫。无由奉接音耗。悬仰徒勤。玆者伏承哀札。凭审即日。以忧患到原州。哀疚之中。转增厄困。惊虑无已。冬春哀侍之在山所也。切拟乘便趍拜。而病故相仍。迄未之遂。迨深恨愧。示喻先相公心事。近日虽极呶呶。公论之已定者。万古不刋。郑君所论。亦不如传者之过实。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至如生者。微末之言。虽不足以动人视听。如逢可言之地。则必不至于韬舌缩藏以负素心也。家君罪名。时未结局。未知末梢如何出场也。自馀万万。非面难尽。只祈保啬。以慰遐慕。不宣。
与郑士朝书
三阳献岁。远惟迓新多休。溯慕如一日。穷居忧冗。遂绝闻问。有若相忘者然。咄叹奈何。顷闻广州疏中竟及先大鉴有失实未安之语。而左右以咎仆云。此则非仆之所知也。仆尝谓人心不同如面。论议间小小出入。所不能无。只得臭味声色之不至于背驰则足矣。大处既同。则其小不合处。不必强合而同之。必欲人人之尽同于己而无毫发差爽。则其势亦不可得矣。仆之于广州。虽曰情若天伦。而论议之小小龃龉者固不能无。顷所上疏章语及先大鉴一款。则仆固尝血战而争之。故广州终乃画诺。许以删去。去岁冬初。仆尝被广州之邀请。勘定疏草而还。其时初无语及先大监一字未安处。则吾力已竭而责已塞矣。安知广州既诺之后。其所执如初。卒用前语而又改之。更起一场闹端乎。仆还家经月之后。传闻广疏已呈。即伻人请借中草而观之。则乃于正书之后。广州或改或添云。此则非仆之所知也。其疏今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在政院。其添改之迹。可考而验。不可诬也。然则今此语涉先大监。此自广州之意见。而今不干于仆。终未省有毫发负先大监事。虽左右以为大罪。而终有所未敢承也。何当奉对联床。吐尽此间苦怀乎。吾党之不幸。至于此极。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且中近日。洛下诸君欲刋先集。委伻来取正本。且曰。片言只字。皆当无遗尽载云。观古文集。未有如此者。当与诸兄议处。不敢以己意妄断也。前诺先人简牍。伏望搜付进奚何如。尝观朱子书节要。师友间切磋之言。不厌其深切。其分愈亲则其言愈深。故于吕东莱陈同父及门下诸贤。责善规过。毫发不放过。多有人所难言者。当时吕,陈及诸贤家子孙未尝讳隐。至今载在遗书。深诏后世阐明师友之大义。后世士论。未尝以此少吕,陈诸贤。而亦未尝以此疑朱子之过言也。今我先人与先相公往复书。虽有相规切之言。益可见先相公受言服义之大美。而初不足以累先相公之盛德也。如何如何。相距不迩。末由面论。遥借纸面。讵能展尽心曲。只希心谅不宣。谨状。
与韩莹中(瓘)
为访吾兄。冒夜崎岖。来打山门则报以省敛江都。征旆未旋。西望怅盱而已。但蒙令嫂氏许宿草堂。佳羞美酝。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命慰行色。壁间竹影。依然畴昔之夜。虽复对床披云。亦何以过此。益羡吾兄内相之乐无异莱陶。一贺一谢。言不足以喻怀。恶诗出于久废铅椠之馀。顷因宋生。修改以上。而忙不及净写。今造高屏。旧题尚留壁上。掇之以去。随当得纸写呈。仆行望间当到城。归程倘无大段忙迫。准拟历拜。姑惟照迟。
答安士彦(邦俊)
阻音数月。方极慕用。忽蒙专伻赐札。得闻新遭情钟之痛。惊怛不能已。曾闻幼敏兼人。意谓掌珠连城。岂料未及成童而奄化去耶。叹惜奈何。伏愿强以理遣。追䡄延吴。毋令生疾以贻卜氏之讥。千万至恳至恳。仆奉老延喘。又添一齿。馀尚何道。先冤迄未雪。而 圣教有侍三年何晚之语。不无可望。未知竟如何出场也。先稿事。感拜万万。卷不过六七。而每卷不下七八十张。近与诸友勘定。续当书报也。馀外万万不究。只祝毋宿路诺。中春北辕。以赴鸡黍之约。幸甚。
日望行色。不禁眼寒。忽奉书报。承悉意外以病患径向湖南。不果重临。不胜怅缺之至。示喻先人行状。今方具草。而考据事迹。不可疏漏致悔。兼以官务疾患。未及脱稿以送。难逭罪责。欲及今月内具稿以送月沙为计。明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年再临。何敢望也。聚散有数。当信命而已。在京所闻睹。切愿略示。
便回。承拜手缄。具审春寒静履佳安。慰浣无已。仆病日深而政日拙。不可包羞窃廪。已呈辞状于方伯。将以开月旬间决归。徙宅之计已定云。甚是燕贻良谋。深贺深贺。但以愚意。安东春阳是三陟,丰基三邑界上。北倚太白。真一桃源。东临沧海。海错可资。田畓价贱。可以多买。兄家龙宫奴婢亦在一日程内。可资以创新庄。未知雅意以为如何也。
方伯答书曰。示喻请罢云者。欲令以何事为名乎。以病重为言。则近于厌惮。以田税有未收为言。则县人等远来呈诉。如失父母云。奈何云云。吾欲于望间。躬诣监营。纳印符而归。沙溪令公亦有书。劝吾勿弃官。过夏待凉而行。吾意则不然。必欲决去矣。
承示欲卜头流,西湖。此亦似矣。但以鄙见论之。花开虽曰岭南。大山隔阂于东。地邻光阳,云峰诸县。其实则湖南也。若居于此地。则子孙之交游昏宦必与湖人。而岭人则风马牛之势也。故愚以为非择里处仁之上策。继胜于晏然坐山阳而已。吾所谓春阳者。虽云穷峡。土沃胜于湖而壤接岭东。鱼盐可资。界于尚州,报恩绵枣之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乡。贸贩便近。卖枣于汉京。可获倍蓰之利以为衣食。何故而不可居也。花开之卜虽成。可令令胤婿辈分占之。春阳则可令伯胤一家居之。似是百全之策。未知高见如何。仆罢官之后。不往安东而还京者。只为病女医药之计。非素志也。故留㮨儿于尚州奴家。以为南道主人。兼欲收拾泗川田庄。以为旁授根本。恐非失计也。
比日炎霖。缅惟静摄如宜。阖眷安佳。恋溯悠悠。仆旧疾未瘳。此不足言。女病有加无减。次妇家上下染疠。忧患沈埋。日夜焦煎。为生良苦。奈何。抗义新编。延平欲与丁亥万言疏一时进上。冀 圣上详知党论首末云。殊可慰幸。先人年谱。将以开月旬间净写成书。与左相月沙汝益,士仰诸公会勘。然后属笔于沙公。恨不得与兄商㩁得宜也。
顷奉一状。想已收领矣。即惟秋凉。闲居胜适。不禁恋溯之至。昨者之政。兄为獒树邮官。可谓处失其所。不胜恨叹。但今番则兄不可不及时闻知。须力疾来谢恩命。行公一两月。然后以疾罢还。斯为安妥。切望扫万故亟来。幸甚幸甚。
与尹明叔(燧)
阻久拜暂。曷展衷曲。归来耿耿无已。即惟雪寒。侍候佳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胜。瞻溯益切。其日因久郁。肆意极言。肝胆尽露。追思愧汗。然此事要不可与俗人道。所以瘖舌馀纪。而今始发之于吾兄者。恃有以知我。想未怪也。只愿兄自会而已。慎毋向人道也。至恳至恳。诸公回文事。无乃非时。幸更商量而动。毋为易易也。近报如何。亦愿略示其概。
与关西伯书
我国受殷太师罔极之恩。俾夷为夏。彝伦攸叙。得免介鳞者。是谁之功德乎。末俗淆薄。忘本遗亲。无复人理。而一曲缠头。弃锦绣如泥沙。其中稍有知识者。或知恩义之不可全抛。而其所赈施。多不知先后轻重之义。稚齿童师。犹知思报。而至于图报吾太师之德。则又后于童师。每置于相忘之域。真所谓不知类者也。太师姓孙。皆居道内而不满五十人。谓宜所在为置田畓及赎公杂物。特设义庄如范文正之法。俾免寒馁。得齿仕族。不亦可乎。未知令意以为如何。崇仁殿监鲜于洽曾问字于仆。力学向善。志趣文才俱不后人。官家例供之外。时给馔物备私祀。幸甚。
与湖南方伯书
益山是箕准南迁之都。太师之庙。曾建于此。传世既久。然后国亡而废。今世先贤祠宇废而复立者比比有之。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而独于太师。只置崇仁一殿于关塞一隅而止。可谓昧教化东渐之申。失轻重先后之序者矣。目今军兴抢攘。虽未易建庙于益山。而若以三南监兵营物力。创立义庄于益山及旁县数处。移鲜于氏若干家于庄旁。使之安住作业。犹反手也。凡鲜于氏子孙有五十馀人。宜皆复其户役。勿编军籍。永为定式。 启闻施行。然后方为尽善尽美之举矣。如何如何。
答梁学器(榥)
积阻。承委访穷谷。留连数日而去。此意至厚。感慰交极。无以为报谢。闻君已还汉师。而尊叔氏行旋至。君当后来。往来寒程。不得休息。无乃欠安乎。奉虑无已。且中疑问。别纸送上。幸以传示金君。得其答说以送。幸甚。生于金君。未尝有一日之素。而敢此唐突者。只恃臭味不甚乖张。无异旧要。而妄有求益之愿耳。仍乞恳嘱金君。勿以示人。亦勿以语人。只君与金君知之。幸甚。其草本亦还送为望。寒冈前徐当奉书质问。今忙不及也。
与成退夫(以敏)
敬奉回缄。具审朝辞尅日。将以今夕次于坡馆。即当驰进。以遂掺祛之愿。而来六日适是先人忌辰。坐斋不能出。恨叹奈何。若是远忌则可令一儿出拜津头。以代而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别。三子皆不可不参助祭之列。畴昔成言。竟致落莫。西望黯然。不堪怅吁。只祈行迈万重。到彼屏绝两斧。以全晚节。以答门望。千万幸甚幸甚。近有西便。切欲奉书起居。恐为阍者之所拦为虑耳。万万不能尽。只希心谅。
与赵刚伯(毅道)
南郊掺别。依怅难任。未委炎程行迈。动止如何。慕用曷极。此中粗保。只愿廷尉对后霈恩速返。仍绾郡绂。归为荣养。今玆折臂。未必不为福。日夜唯是之祷耳。馀万不一。正郎前未能各状。并布右意。只此。
与南宫尧瑞书
忽忽作别。马首东西。靡靡脩程。摇摇寸心。不但离别之常情而已。奈何如何。想惟天寒。旅食无恙。献策之期亦已逼矣。所祝一战定霸。无劳再举也。生马仆瘏痡。艰难前达。今到祥原。适有归便。草此报音。家君单居海曲。凡百疏虞。唯赖吾君左右之。冀免大恙。千万尽心如何。
答赵生(铎)
连承手札。具审侍况安稳。深慰。示索告文草上。杜谷神主。次于尊先大人之下。节次果似未安。此事吾家亦有之。曾问于郑寒冈则以为祔位异于正位。次于下位宜当云云。但祔位位于祠堂正位之左。若生人东壁之坐。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而奠酌则必于祔位之祖考妣奠酌之后。位虽次于东壁。而奠酌则先于考妣矣。考家礼可见也。大学受之。其人索价高。恐不成。可虑。棠山八咏。过祀后当搆送。忙草不一。
寄子栎,杙书。
士彦之行附书。想已视至。行状几尽出草。而癸未年间及壬寅以后事迹。尚多遗忘。前去两册。须急推于重卿处以送。又推疏草于坡乡诸生。及付士彦之还为可。
请谥事。方草行状。行状总论一纸。曾请春川兄笔削。今令湸侄搜送于汝所。汝须屡遣人请搜持来也。
景择令公。贤大夫也。与吾为八寸兄弟。同接四十年故人。汝须事以父执。每事资焉。必有益也。吾过来月初六日祢祭后当即发行。计程应以望间入城也。重卿公欲见海西儒生李善长事。特地拈出此为问。未知何故也。行状。吾行具草以去。当付月沙秉笔。汝益,时晦,景择诸公。商㩁讨论而润色之。要归于厌士论而作实录。事必可成。但虑邑敝无资财。何以待 王人而具币享也。
寄子杙书
汝今有室。人事已备。而遭乱失学。吾亦以四五年来忧患极备。不能程督教汝。学业无成。岁月如流。殊可忧惧。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况今世道如许。尤当力学自立无忝先世。此为今日莫大之事。汝须留甥馆半月之后。趁得寒食出来。与诸兄严立课程。刻志读书可也。未来之前。绝意嬉游。温习旧读。疑晦处随即付标。以俟归日质问。食后则咏诗习字。莫作悠悠意态可也。
男儿立心处事。当以古人为法。虽不欲太露圭角。而亦不欲同流合污。汝亦年纪已长。切不可尚循童习。甘心庸下之归。凡看经史。毋作闲漫说话。一一体验于吾身。激厉意气。善者思与之齐。而不善者以为己戒然后读书有味。可以长进一格矣。不但看书如此。虽与今世之人相接。亦用此法。则所谓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宁有穷乎。念之念之。勉旃勉旃。
欧阳公读书第一要诀。以为人当先治六经。日课三百字。钝者半之。数年内可诵云。三百乃无注十五行。不满一张也。半之则七行半。不满半张也。苟有恒心则虽病中。力亦可及。但恐恒心不立而程课不接。则亦无以致其日将之功耳。病若为梗。则时时虽减至数十字亦可。要以不废接力为妙。此法汝可试之。或诗赋或文史皆可。然当诵尽一帙。而后更读他书。始见效验。不可分功不专一也。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松京之行可为耶。定日示之。其前勿入来。作日课读书。必倍诵而后止。要以勿阙读为恒规。逐日作书图。记读扁数于每日之下。来时持入示我为可。尹甥留数日。欲受太极图说而归。汝须食后入来同学亦可。
方欲发伻之际。金先达传汝书。得到古阜后安泊稍歇之音。少解煎虑。且言明日当送新平云。故停伻而日夜苦待。颇怪过期不至。方以为虑。今得专伻书信。知汝病势大概向苏。慰倒十分。虽然。此是从前积伤而作。非一朝一夕之故。今虽少差。切不可恃此而少懈于将摄。尤当益加戒慎。服药调护。期于复常可也。汝所录病症极明备。可知精神不减于常日。深喜深喜。即欲入城问医得药以送。而寒食只隔三日。过祭后当即入城啚药以送专伻为计。姑服前送补中益气汤。极意调摄以待之可也。今送得效方终卷及寿亲养老书初卷。慎疾之方。调摄之法。至矣尽矣。汝须常置案头。细意寻绎而服行之。可获大益。因此一疾。遂得养生之法则可以转祸为福。因败为功。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此也。切望虔心熟复。如读圣经。以为终身受用之地可也。此两卷皆有先君手泽。得厚纸加衣而看。毋令污损也。见汝书辞。颇有修省之意。极以为喜。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则作
沧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圣工夫。可阶而致。须以变化气质为新面工夫。鞭辟近里。有进无退。使我刮目以待之。至祝至祝。今送生栗二斗。汝须朝朝煨契一二十颗。勿令过熟。只令埋于残火中。以火箸乱揽。霎时间而旋出之。以生微汗杀生气为度。乃服栗之古法也。此果大补元气。故欲令汝长服之也。欲送汝兄弟中一人就汝同榻。令汝病中破寂。而汝病今已向差。事势亦非便稳。故还辍之矣。汝之北还。须待汝疾大差复常。然后可以登道。切勿以此关心。置之相忘。惟以一意将息为念可也。来月旬前。当送药物。此时当更报书。只此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