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859-04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潜邱劄记卷五
             山阳阎若璩撰
  补正日知录
国语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淮南子𡏇形
训邱陵为牡溪谷为牝又牝土之气御于玄天又所谓
地利者左牡而右牝
唐诗话韩翃久家居一日夜半客叩门急贺曰员外除
卷五 第 1b 页 WYG0859-0494b.png
驾部郎中知制诰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诰阙人中书两
进名不从云云是邸报字亦见于此
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如卫瓘卫玠之流 按晋书玠乃
瓘之孙非弟也
汉书言李固杜乔朋心合力致主文宣而孝桓即位之
诏曰臧吏子孙不得察举 按桓即位于闰六月庚寅
先三日丁亥李固策免杜乔为太尉在次年之六月诏
乃即位后四十四日丙戌下于李杜皆不相涉
卷五 第 2a 页 WYG0859-0494c.png
宣防既筑导河北行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
灾自汉至唐河不为害几及千年 按此说大非复禹
旧迹无水灾此史记河渠书之文若沟洫志则续之曰
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地理志魏
郡馆陶县下注云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
海是也虽不知的在何年要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后宣
帝地节元年壬子以前事余尝谓禹之时河自碣石入
海至周定王五年河徙从邺县东北入海此一变也汉
卷五 第 2b 页 WYG0859-0494d.png
武元封后宣帝地节前河又从渤海郡章武县入海此
又一变也古今何等大事而亭林亦未考及耶
宁老云诗仪字凡十见皆音牛何反 按相鼠诗仪与
皮为叶东山诗仪与缡叶湛露诗仪与椅离叶斯干诗
仪与议罹叶若读为延知切似亦未为不可
尧舜禹皆名也古未有号故帝王皆以名纪临文不讳
 按曲礼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卢植注曰临文谓礼文
也礼执文行事故言文也郑康成注曰谓其失事正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859-0495a.png
陈浩注曰不因避讳而改行事之语盖恐有误于承用
也从来解文字皆如此而从来引此句多误岂宁老亦
未之免邪要当用诗书不讳耳
武王伐纣第二则云武王克商不以其故都封周之臣
而仍以封武庚及武庚既畔乃命微子启代殷而必于
宋焉盖不以畔逆疑其子孙而明告万世以取天下者
无灭国之义也故宋公朝周则曰臣也周人待之则曰
客也自天下言之则侯服于周也自其国人言之则以
卷五 第 3b 页 WYG0859-0495b.png
商之臣事商之君无变于其初也平王以下去微子之
世远矣而曰孝惠娶于商(左传哀二/十四年传)曰天之弃商久矣
(僖二十/二年传)曰利以伐姜不利于商(哀九/年传)吾是以知宋之得
为商也 按左传哀二十四年孝惠娶于商此宗人衅
夏对鲁哀公之言宋林氏注曰称商不称宋者避定公
讳也此解绝妙宁老独未见耶僖二十二年楚人伐宋
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
之弗可赦也已不曰弃宋而曰弃商者此即下文寡人
卷五 第 4a 页 WYG0859-0495c.png
虽亡国之馀之意亦即一姓不再兴之说也今取以證
宋得为商窃恐宁老未识当时立言之意因思僖二十
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公子目夷曰小
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此处断宜称宋则彼处称商正
可意会哀九年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史龟曰是谓
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于商不曰伐齐与宋而
变文言姜言商者取于上文阳兵恊韵(毛诗古音考可/以兴兵兵音邦)
此固古人文字之常只观下文伐齐则可敌宋不吉二
卷五 第 4b 页 WYG0859-0495d.png
语不用韵恊便直称齐宋本号则可见矣
第三则迁顽民于洛邑 按宁老云顽民皆叛逆之徒
也其与乎畔而迁者皆商世臣大族不与乎畔而留于
殷者如祝鮀所谓分康叔以殷民七族是以陶氏施氏繁
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为殷之庶民矣请问上文分
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用即命
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一则曰宗氏再则曰分族尚得
卷五 第 5a 页 WYG0859-0496a.png
谓非商之世臣大族乎岂同一氏族而分于康叔者独
为民乎此不可解
丰熙伪尚书云其曰附后洪范一篇则所云惟十有三
祀王访于箕子者必冠之以周书文义乃通 按左传
屡引洪范皆目为商书不曰周书说者谓为此夫子未
删前之书名也今云必冠之以周书文义乃通亦不必

宁人谓春秋盖必起自伯禽之封以洎于中世当周之
卷五 第 5b 页 WYG0859-0496b.png
盛朝觐会同征伐之事皆在焉故曰周礼而成之者古
之良史也 按杜元凯春秋经传集解序便知春秋一
书其发凡以言例皆周公之垂法仲尼从而修之何必
言起自伯禽与成之古良史哉又左传隐七年谓之礼
经杜注曰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
宁老谓桓十七年五月无夏 按桓十七年五月有夏
春秋自僖公以前大夫并以长幼之字为称 按春秋
自庄十二年卫大夫已称子石祁子是也大夫称子莫
卷五 第 6a 页 WYG0859-0496c.png
先于此或曰何以见祁为谥案邓祁侯杜注祁谥也是
也次则宁庄子见闵二年论语有卞庄子为鲁卞邑大

又云孟孙氏之称子也自蔑也(文十/五年) 按国语有孟文
子即左传文伯也又先蔑之称子亦当附见
又云叔孙氏之称子也自豹也(襄七/年) 按国语定王八
年有叔孙宣子即左传叔孙宣伯也又先于豹称子亦
当附及又按叔孙豹于襄二年称穆叔于襄七年称穆
卷五 第 6b 页 WYG0859-0496d.png
子亦称穆叔至此后则或称穆叔或称穆子不一又于
襄七年称昭伯于昭四年称昭子一人之身倏字而倏
子岂一人之身倏贵而倏贱乎窃以为通称
又云季孙氏之称子也自行父也(文十三年年闵元年/书季子二 书高子)
(皆春秋/之特笔) 按季孙氏之称子也自行父也见文六年不
待十三年
又云栾氏之称子也自枝也(僖二十/八年) 按左传桓三年
有栾共叔然国语称为栾共子又先于栾氏之有贞子
卷五 第 7a 页 WYG0859-0497a.png
亦当附见
又云范氏之称子也自会也(宣十/二年) 按范氏之称子也
亦自渥浊也并见十二年
又云鲁之三家称子他如臧氏子服氏叔仲氏皆以伯
叔字焉不敢与三家并也 按子叔氏有齐子即叔老
有敬子即叔弓一见襄十四年一见昭三年谁谓不敢
与三家并乎又昭四年竖牛赂叔仲昭子与南遗杜注
昭子叔仲带也昭十二年南蒯语叔仲穆子且告之故
卷五 第 7b 页 WYG0859-0497b.png
杜注穆子叔仲带之子叔仲小也
第二则又云君前不敢子也 按文六年亦称赵衰为
成季非对君言也何解(阳子成季之属/也故党于赵氏)君前臣名礼也
孟子称庄暴于齐宣王前曰庄子诚所未解
又云论语之称子者皆弟子之于师(如云非不说子之/道卫君待子而为)
(政之/类) 按陈子禽谓子贡曰凡两称子犹曰亢子贡弟
子也若夫子之于季子然一称子于季康子四称子陈
亢问于伯鱼亦称子桀溺问于子路亦称子子路问于
卷五 第 8a 页 WYG0859-0497c.png
丈人亦称子岂皆弟子之于师乎其说不可通矣或曰
然则若何愚曰改皆字为多字庶乎其尚可耳
又云孟子之称子者皆师之于弟子 按孟子于平陆
大夫蚳蛙沈同留行之客毕战陈相景春戴不胜淳于
髡告子慎子白圭宋句践滕之或人俱称之为子岂皆
弟子乎至曹交者集注明谓不容其受业亦称之为子
其说尤不可得而通矣
宁老云外大夫若宋若郑若陈若蔡若楚若秦无谥也
卷五 第 8b 页 WYG0859-0497d.png
而后字之 按外大夫无谥者而后书字请问齐隰朋
谥成子见国语注是隰朋固有谥矣何左传止称为隰
朋犹可解曰注也(注本/世本)再请问郑子产谥成子见国语
是子产亦有谥矣何左传止称为子产公孙侨与子美
犹可解曰此外传也再请问郑子产之子参字子思谥
桓子是亦有谥矣何左传不称为国桓子而必连其字
曰桓子思问至此当无辞矣
宁老谓古人琴瑟之用皆与歌并奏故有一人歌一人
卷五 第 9a 页 WYG0859-0498a.png
鼓瑟若汉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是也亦
有自鼓而自歌孔子之取瑟而歌是也 按史记赵世
家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瑟而歌诗亦自鼓自歌者
又云卫灵公听新声于濮水之上而使师延写之则但
有曲而无歌 按国语晋平公说新声注曰新声者卫
灵公将如晋舍于濮水之上闻琴声焉甚哀使师涓以
琴写之至晋为平公鼓之师旷抚其手而止之曰此亡
国之音也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后乃自沉于濮水之
卷五 第 9b 页 WYG0859-0498b.png
中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乎当作师涓不当作师延
何不用论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邢疏曰铿投瑟声
也此即有曲而无歌
三年之丧云今从郑氏之说三年之丧必二十七月其
过于古人一也 按从郑氏说者正合于古人王肃乃
故与郑反朱子所谓王肃议礼必反郑元是也王肃且
以此获短丧之讥宁老岂未之闻耶
又云今妇为舅姑亦服三年其过于古人三也 按妇
卷五 第 10a 页 WYG0859-0498c.png
为舅姑三年吴幼清亦尝辩之见服制考详序甚佳
第二则云今人以初丧四十九日居于柩侧谓之七七
(唐李翱集中有杨垂撰/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 按魏书胡国珍传诏自始薨
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
孟子外篇云周礼大行人注引孟子曰诸侯有王颜氏
家训引孟子曰图影失形广韵圭字下注曰孟子六十
四黍为一圭十圭为一合今孟子书皆无其文岂所谓
外篇者耶 按王应麟孟子考异焦弱侯焦氏笔乘所
卷五 第 10b 页 WYG0859-0498d.png
载古人引孟子外篇者其语甚众何仅寥寥引此近尤
详绎史
两汉风俗云云 按晋世祖泰始元年乙酉以傅元为
谏官元上疏曰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
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放诞盈朝遂使
天下无复清议云云是致毁方败常之俗魏文非魏武
也愚尝为之说曰清谈之风一盛于王何再盛于嵇阮
三盛于王乐而晋亡矣然其端则自文帝始此亦论世
卷五 第 11a 页 WYG0859-0499a.png
者之不可不考也
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已未尝用银
按东阿于文定公笔麈所载古今用银事尤详
又云汉书食货志言秦并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
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武始造白金三品寻
废不行 按孝武始造白金三品乃杂铸银锡为之此
即汉书安息国以银为钱之制竟认作银非其文有龙
有马有龟观钱谱可知所直各不同王莽即真始直用
卷五 第 11b 页 WYG0859-0499b.png
银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
直千是为银货二品是也
又云唐韩愈奏状亦言五岭买卖一以银 按张籍送
南迁客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又云金至元光二年宝泉几于不用哀宗正大间民间
但以银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 按绍兴岁币银
二十万两绢二十万疋又糜费银一千三百馀两非上
下用银之事乎何必金大抵见北宋所著书上下用银
卷五 第 12a 页 WYG0859-0499c.png
已不计其数矣
宁老云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唐制有六科一曰
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当
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今罢
诗赋而用经义则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愚尝见
茅鹿门评韩昌黎赠张童子序曰张本与昌黎同举进
士不觉失笑童子自是明经昌黎方是进士两人出身
各不同今昌黎榜进士凡三十馀人姓名具在无所为
卷五 第 12b 页 WYG0859-0499d.png
童子也鹿门其亦未识古今贡举之制乎今见宁老此
论实获我心又按金有经义进士词赋进士进士中兼
二种亦不可不知
进士有甲乙二科 按唐书诸进士试时务策五条帖
所读一大经经策全得为甲第策得四帖过四以上为
乙第
第二则云甲乙丙科始见汉书儒林传平帝时岁课博
士弟子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卷五 第 13a 页 WYG0859-0500a.png
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匡衡傅数射策不中至九乃
中丙科 按汉书萧望之傅以射策甲科为郎儒林传
房凤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太常如此则三科故事
俱全
元祐八年三月庚子中书省言进士御试答策多系在
外准备之文云云又云是当时即以经义为在外准备
之文矣 按前云进士御试答策多系在外准备之文
此自指策而言与经义无干今宁老云是当时即以经
卷五 第 13b 页 WYG0859-0500b.png
义为在外准备之文当时何曾
第二则言杨文贞言洪武四年十七年开科及十八年
会试犹循元制作经疑至二十一年始定今三场之制
今之经义又不如经疑多矣 按元试士用经疑亦用
经义此则专用经疑不用经义矣大非
六国独燕无后云七国之时人主多任其贵戚云云至
秦则不用矣 按樗里疾秦惠王异母弟亦尝相武王
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备书之者史记老子楚苦县厉乡
卷五 第 14a 页 WYG0859-0500c.png
曲仁里人 按楚非国乎当增一句曰以国统县又按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是又以国统乡以乡统邑
又云书邑里而不言乡史记聂政轵深井里汉高祖沛
丰邑中阳里人卫太子亡至湖泉鸠里 按陈丞相平
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是又书邑乡而不言里
其都亭则如今之关厢 按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出入
阡陌止舍离乡亭是又有乡亭又必有牢狱诗小雅宜
岸宜狱陆云乡亭之系曰岸官府曰狱是也
卷五 第 14b 页 WYG0859-0500d.png
又云司马相如往临邛舍都亭云云 按汉书翟方进
傅北地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豭猪连系
都亭下亦宜考及
刘衡碑云为勃海王郎中令以兄琅琊相忧即日轻举
 按赵相刘衡碑以兄琅琊相亡即日轻举非忧字也
从金石录
又云杨著碑云迁高阳令遭从兄沛相忧笃义忘宠飘
然轻举 按高阳令杨著碑拜思善侯相遭从兄沛相
卷五 第 15a 页 WYG0859-0501a.png
忧笃义忘宠飘然轻举此作迁高阳令误
东向坐第一则云古人之坐东向为尊历引史云云以
今之南面为尊非是第二则云旧唐书卢简求子汝弼
为河东节度副使府有龙泉亭简求节制时手书诗一
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复为亚帅每亭中宴未尝居宾位
西向俛首而已是唐人亦以东向为宾位也 按韩昌
黎送幽州李端公序曰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亦可證
唐人以东向为尊又按南唐书伍乔赴试金陵故事中
卷五 第 15b 页 WYG0859-0501b.png
选者主司必延之升堂置酒时有宋贞观者首就坐张
洎续至主司览其文揖贞观南坐引洎坐于西酒至数
行乔始上卷主司叹其杰作乃徙贞观处席北洎处席
南以乔居宾席及覆考榜出乔果为首洎贞观次之时
称主司精于衡鉴宾席者东向者坐也是五代时亦然
又按宋理宗斋居夜梦一真人峨冠佩玉延帝殿上即
东席西向坐以宾礼揖上东向面命洋洋俄而梦觉(见/宋)
(史/)
卷五 第 16a 页 WYG0859-0501c.png
寺证云后汉书张湛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注寺门即
平陵县门也 按马援傅晓狄道长归守寺舍注寺舍
官舍也先于张湛傅又高阳令杨著碑闻母氏疾病醳
荣投黻步出城寺
正五九月云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
以为不宜上任考唐书云云 按宋王勉夫野客丛书
载正五九月为忌月其说尤详当参阅
二名不偏讳云杜氏通典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
卷五 第 16b 页 WYG0859-0501d.png
春宫总万机下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今其官号人名
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讳
按通典载高宗亦有诏不讳其名治亦当引及又注云
通典又言太宗时二名不相连者并不讳至玄宗始讳
之然永徽初已改民部为户部而李世绩已去世字单
称绩矣按吾邑晋祠有唐太初贞观二十年御制碑碑
阴载当日从行诸臣姓名内有李绩已去却世字单称
绩是唐太宗在日已如此不待永徽初也愚尝谓此段
卷五 第 17a 页 WYG0859-0502a.png
可补史传之阙宁老素留心金石文字岂未暇考及此

祖称曾祖之父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谓之高祖左
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高祖少皞摰之立也则
以始祖为高祖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
伯黡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祖为高祖 按周书康
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高祖文武也在康王之世称
文武为高祖是又以曾祖父祖父为高祖矣
卷五 第 17b 页 WYG0859-0502b.png
艺祖第二则云宋王旦封祀坛序烈祖造新邦臻大定
经制而未遑神宗求治理致升平业成而中罢是以宋
太祖为烈祖太宗为神宗亦古人之通称也 按吾太
原县志载元丰八年韩绛崇圣寺碑铭序亦屡称艺祖
神宗神宗即太宗
古时有人臣而隆其称曰君者君奭君陈君牙皆此例
也犹汉时人主称丞相为君侯也(汉书儿宽为御史大/夫奉觞上寿制曰敬)
(举君/之觞) 按丞相御史大夫官犹尊若严助为会稽太守
卷五 第 18a 页 WYG0859-0502c.png
武帝赐书曰君厌承明之庐亦称君
第二则云人臣称君自三代以前有之孟子象曰谟盖
都君 按史记舜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
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是时舜
已为诸侯故曰都君非人臣也大抵上古时有德者民
便往归之奉而为君以主一国观泰伯之在荆蛮可见
春秋时称卿大夫曰主 按国语优施谓里克妻曰主
孟啖我须知卿大夫之妻亦称主也须知战国策又以
卷五 第 18b 页 WYG0859-0502d.png
主君称诸侯秦策甘茂引乐羊曰主君之力魏策鲁君
择言称主君之尊云云盖一指魏文侯一指魏惠王也
幽并营三州在禹贡九州之外先儒谓以冀州地广而
分之殆非也(孔安国马/融并云) 按幽并营三州自九州分出
从来说家皆如此而宁老断然谓在禹贡山川之外谓
幽在今桑乾河以北至山后诸州并在今石岭关以北
至丰胜二州营在今辽东大宁并有塞外之地其山川
皆不载之禹贡故靡得而详禹画九州在前舜肇十二
卷五 第 19a 页 WYG0859-0503a.png
州在后者似是臆说不过从肇十有二州肇者始也著
想耳并在石岭关以北请问周礼并州薮曰昭馀祁昭
馀祁实在太原府祁县非石岭关以南乎
班固汉书叙传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刬五等立郡县
崔瑗郡太守箴有嬴驱除焚典纪旧荡灭蕃畿罢侯置
守盖自汉以下文人之论皆谓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
以余观之殆不然云云 按战国策张仪为秦连衡说
韩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又张仪为秦破从
卷五 第 19b 页 WYG0859-0503b.png
连横谓燕王曰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又昌国君
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
县之以属燕又蒙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愿举国为
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又按国语晋公子夷
吾私于公子絷曰君实有郡县君谓秦君言秦亦自有
郡县则当秦穆公之世而固巳有郡有县矣此證尤妙
真可谓一言破的何必纷纷又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
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是又先于秦穆公
卷五 第 20a 页 WYG0859-0503c.png
世有县
又云左传宣十二年郑伯逆楚子之辞曰使改事君夷
于九县注楚灭诸小国为九县 按左传宣十一年楚
子杀夏徵舒轘诸栗门因县陈又王使让之曰诸侯县
公皆庆寡人独此条面告宁老以为然又按哀十七年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寔县申息楚灭息见庄
十四年是庄十四年已有县
又云昭五年薳启疆曰晋十家九县其馀四十县 按
卷五 第 20b 页 WYG0859-0503d.png
左传昭三年初州县栾豹之邑也又文子曰温吾县也
又晋之别县不唯州又余不能治余县凡四县字先于
薳启疆语二年
又注云周礼小司徒四甸为县 按周书作雒篇千里
百县县有四郡宜补于四甸为县之下
又云战国策甘茂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则当
七国之世而固已有郡矣 按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
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又后十三年置汉中郡
卷五 第 21a 页 WYG0859-0504a.png
又云西门豹为邺令云云 按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
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
又云苏代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
按国策此二语乃赵胜为冯亭非苏代也又按战国策
马服君曰燕尝以奢为上谷守又秦令韩阳告上党
守靳黈曰又齐人李伯见孝成王以为代郡守古郡守
止称守无太字至汉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为太守
始为太守史记于景帝以前事尝叙太守者此自以后
卷五 第 21b 页 WYG0859-0504b.png
代制度叙前人事迹其误甚明索隐所谓太者衍字是
也然战国策叙冯亭上党事凡五称太守愚窃谓此后
人传写者增加非当时实录者古书如此类最多要当
识者意会之
卫世家言二世元年废卫君角为庶人是始皇时卫未
尝亡也 按汉书地理志始皇既并天下犹独置卫君
二世时乃废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绝此證尤

卷五 第 22a 页 WYG0859-0504c.png
又云越世家言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
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剪
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汉兴有东海王摇闽越王无诸
之属(如今世/之土司)是越未尝亡也 按越世家后七世至闽
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是
不特未亡于秦且从而亡秦矣
古所谓山东者华山以东管子言楚者山东之彊国也
史记引贾生言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后汉陈元
卷五 第 22b 页 WYG0859-0504d.png
传言陛下不当都山东(谓光武/都雒阳)盖自函谷关以东总谓
之山东(唐人则以太行山之东为山东杜牧/谓山东之地禹画九土曰冀州是也)而非若今
之但以齐鲁为山东也 按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
秦惠王当秦之隆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又秦
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
东之君从以欺秦如此之称山东不啻数百见何不一
引證又按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曰秦汉以来山东
出相山西出将赞所谓山西者明云天水陇西安定北
卷五 第 23a 页 WYG0859-0505a.png
地诸处正在华山以西亦一妙證又按太史公自序萧
何镇抚山西正义曰谓华山之西也又按汉书地理志
秦地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以之谓秦地则可谓山西
则不可又按史记留侯世家刘敬说高帝都关中左右大
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此事又先于陈元又按宁
老云自函谷之东总谓山东只当言华山以东不必及
函谷关盖函谷距华尚远也华原属晋地又按老杜送
舍弟颖赴齐州诗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去傍干戈
卷五 第 23b 页 WYG0859-0505b.png
觅来看道路通又有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是唐人
未尝不专以齐鲁为山东也
又云古所谓河内者在冀州三面距河之内史记正义
曰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
为河外又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
曲绕冀州故言河内盖自大河以北总谓之河内而非
若今之但以怀州为河内也 按左传僖十五年赂秦
伯以河外列城五杜注曰河外河南也亦一證也战国
卷五 第 24a 页 WYG0859-0505c.png
策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北有河外注曰
河外即河南地不又一證耶史记廉颇蔺相如传秦王
欲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注曰在西河之南故云外
则又一證矣又按战国策黄歇说秦昭王曰王又举甲
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注曰属司隶正义云即
怀州也在河南之北西河之东东河之西是古未尝不
专以怀州为河内也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下注
曰莽曰河内是莽已以怀为河内不止今
卷五 第 24b 页 WYG0859-0505d.png
水经注大梁灵邱之误左传桓九年云云 按战国策
须贾为魏谓穰侯曰初时惠王伐赵战乎三梁注曰春
秋秦取梁汉夏阳也河内有梁小邑也陈留浚仪大梁
为三皆魏地
太原第二则云旧唐书崔神庆传曰则天时擢拜并州
长史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
每岁省防禦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此即志所云两
城之间有中城者也汾水湍悍古人何以架桥立城如此
卷五 第 25a 页 WYG0859-0506a.png
之易 按水经注汾水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
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此即指晋阳又
按唐李绩马燧俱引晋水架汾河而东去故汾河东有
晋祠水利若以语宁老亦必不信又按万历间有僧妙
峰者立愿于汾水上建桥凿石于西山石条几与山齐
惜此僧不久即逝后取以包太原县城者即此石也未
用其百之一使此僧尚存桥必有成夫以一僧力尚如
此况崔神庆以朝廷之力乎所为跨水联堞合而一之
卷五 第 25b 页 WYG0859-0506b.png
如傅志所云者正不必为奇
泰山立石云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所立云云又
云后汉书祭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
巅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后之不读史者
误以为秦耳 按后汉祭祀志乃上石立之泰山巅注
引风俗通曰石高二丈一尺刻文曰事天以礼立身以
义云云又张纯傅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刻石文即事
天以礼等语也
卷五 第 26a 页 WYG0859-0506c.png
  跋素问
元人葛恒斋即可久诸父行也尝立说以为医当视时
之盛衰为益损刘守真张子和辈值金人强盛民悍气
刚故多用宣泄之法及其衰也兵革之馀饥馑相仍民
劳志困故张洁古李明之辈多加补益至宋之季年医
者大抵务守护元气而已此说实发内经所未备
  跋家礼
按年谱乾道五年文公年四十丁母祝孺人忧始辑家
卷五 第 26b 页 WYG0859-0506d.png
礼其明年书成门人黄勉斋作行状谓其后多损益未
暇更定杨信斋亦谓家礼乃初年本也今姑即丧制考
之其与经传异者五齐衰悉有衰负版辟领一也妇人
不衰二也既葬无受衰三也大祥用忌日则仅得二十
四月又一日似乖二十五月而毕之义四也(若大祥仅/二十四月)
(一日假使禫祭得卜在二十七月后/一旬则是间二月而禫非间月矣)卜祭先上旬次中
旬与礼丧事先远日相反五也自明孝慈录集礼会典
俱遵用此书以故沿袭至今殆非文公本意若万历中
卷五 第 27a 页 WYG0859-0507a.png
坊本间有增损则益失其旧矣唯此为正德以前所刻
附以杨氏注刘氏增注补注虽有阙讹差可喜也
  跋火经
余家藏是书不记自何年实方伯公与群芳谱手授先
祖者后群芳谱不知何往而此书展转流传独插敝架
上似冥冥中有相之者今年入长安司寇公闻之欣然
请观遂以归池北书库幸题数语以见寒舍虽衰犹曾
与高门有孔李之旧云闻书库饶异本只将宋王伯厚
卷五 第 27b 页 WYG0859-0507b.png
钞本集及其门人袁清容居士集假阅可以计日奉还
长安酒贵或不须我一瓻乎预白
  跋金石要例
徐巨源曰古人合葬题不书妇今日暨配某者空同以
后不典之辞也余徵之空同文集凡八篇题有合葬字
无暨配字故曰以后其即指王道思辈哉颇不误汪苕
文与人书刻石时篆盖及志文首行宜但云某衔某府君
幸勿加暨配字面有碑刻文集可考古人非略之也于此
卷五 第 28a 页 WYG0859-0507c.png
固有深义盖女子从夫故祭曰祔食葬曰祔葬凡祔食者
惟立男尸而无女尸故曰同几则一尸亦此义旨哉言也
余戊午己未间在京师见汪苕文缪封公墓志载及高
祖谓之曰古人叙人家世皆自曾祖以下无及高祖者
间及高祖亦必以其人其事足书非空空仅及其名讳
而已历览韩欧王荆公以及明初宋潜溪皆然此唐宋
以来高曾之规矩也但古人文多口诀未尝笔诸书故
难卒晓要在读者善体会虽以君所痛诋之前辈犹不失
卷五 第 28b 页 WYG0859-0507d.png
此规矩其遗集可按也时苕文怒甚有代之答者曰家先
生本元人余曰近得柳文肃集于庙市亦是曾祖叙起渠
非元人耶后见三刻尧峰文抄此篇削去高祖讳某某五
字此又当为书祖文广一例耳惜道远不及质黄太冲
黄太冲神道解有二余按后汉书中山简王传修冢茔开
神道注曰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是又一神
道解引孙何碑解不当遗文赋碑披文以相质以为始李
翱又文心雕龙亦单名曰碑高祖上一世则称五代祖最
卷五 第 29a 页 WYG0859-0508a.png
确以此例之玄孙下一世则称五代孙故汉书孔光传
光孔子之十四世孙是司马光以孔顺为孔子六世孙
盖自孙数起与古不合矣权文公为王端碑书孙以其
葬王父白文公碑崔孚书孙以其求文余按元微之志
杜甫书孙以其葬王父兼求文云至韩昌黎长女改适
樊宗懿而李汉犹自居于子婿其故俟他日详言之
  跋邵文庄简端录
余年二十五岁始从同里吴太易先生学见先生手不
卷五 第 29b 页 WYG0859-0508b.png
暂舍此书间请而观焉复于先生曰未见甚佳处先生
微笑盖先生病耳聋以为此自其恒状越后二载取而
复读彻首彻尾不觉沉酣寻味者弥旬以复先生先生
喜曰吾当日若嗤子子未必服固知吾子必有今日解
悟在其善开发人如此
  跋春秋左传属事
余年二十前从同里靳茶坡先生学此书盖得于其家
世颇希有纸亦糜烂不可久今冬丰暇日以钱百文付
卷五 第 30a 页 WYG0859-0508c.png
匠装裱遂新若手未触颜介有言借人典籍者阙坏就
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况巳物乎吾子孙其
谨识之
顾宁人左传杜解补正止引邵二泉左觿陆贞山左传
附注及此书辩误而作未引赵子常补注纵间及其语
似实未见全书近方一刻于昆山再刻于江都真元人
所谓自科举之学废而古书稍出者也或难余今科举
未曾废余答今科举文字无复一毫体要倖中者至为
卷五 第 30b 页 WYG0859-0508d.png
人梦想所不及虽不废犹废矣噫首有太仓二王公序
元美似一活套子随题填写元驭则道着肯綮或曰元
驭以春秋举南宫第一人号名家宜乎其言之津津有
味余曰元美习周易何尝不错引为陈晦伯所驳正耶
不觉一笑
  跋老苏集
杨用九自吴门归以余好收书于时下刋本尤易致也
购以馈余其签题不曰老苏全集而曰苏老泉先生是
卷五 第 31a 页 WYG0859-0509a.png
父冒子号矣盖苏氏先茔有老人泉子瞻取以自号不
知何年讹以称老泉一辨于叶石林再辨于焦弱侯以
家藏子瞻墨迹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图书證尤妙此
尚不晓何以刋为杨君谦见吴原博送新修姑苏志正
盥面瞥其签题辄以水洒其使者不开卷掷而还之殆
亦未为过矣
越明年庚辰首春戴唐器书来忆东坡得钟山泉公书
寄诗为谢云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果老
卷五 第 31b 页 WYG0859-0509b.png
苏号老泉坡敢于僧泉公者称曰老泉乎真解颐新语
惜不令焦文端闻之也
  古文尚书冤词
孔穿曰谓臧三耳甚难而实非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人
将从难而非者乎抑将从易而是者乎余则反其辞曰
伪古文尚书甚难而实是不伪古文尚书甚易而实非
人将从易而非者乎抑将从难而是者乎此余所以不
复与毛氏辨而但付之闵默尔
卷五 第 32a 页 WYG0859-0509c.png
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康成
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
吾矛以伐我乎余谓此自是学海远逊经神故云尔若
在今日岂其然
  跋僧某书千字文
千字文本有二篇一周兴嗣一萧子范子范制久失传
而所次韵之书梁书以为羲之宋史以为钟繇要梁书
近而得其真或曰兴嗣当梁武帝朝被敕撰文能不染
卷五 第 32b 页 WYG0859-0509d.png
佛氏一语信有劲骨者余谓四大字有二一出老子一
出圆觉经详篇中四大字非指地水火风乎然则时风
众势所趋真能不染其片语只字者不綦戛戛乎难哉
僧家故习怀素书此独宗晋人秀润一洗恶习或疑转
捩太方是不知惟宋榻本乃见锋棱耳
  题刘随州诗集
刘长卿之为盛唐也无可疑而分刘为中尝推其故盖
高柄误读中兴间气集以中兴为中唐于是所迁钱起
卷五 第 33a 页 WYG0859-0510a.png
刘长卿等二十六人除孟云卿外尽从而中之此致误
之由水心犹未核及至谓安禄山天宝三载为范阳节
度使六载进御史大夫刘有落第送杨侍御赴范阳充
安大夫判官诗诗云泣怜三献玉此岂开元二十一年
进士如极玄集所云者哉亦具眼人也
  刋正杨升庵石经考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书六经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
学门外此所谓一字石经也魏邵陵厉公正始中邯郸
卷五 第 33b 页 WYG0859-0510b.png
淳书石经亦立于太学此所谓三字石经也晋裴頠为
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是为晋石经后魏孝明帝神
龟元年祭酒崔光请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缺此魏
立也非汉唐文宗开成二年国子监九经石壁成从宰
相领祭酒郑覃之请也今尚在孟蜀广政十四年镌周
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
仁宗庆历初命刻篆隶二体石经后仅孝经尚书论语
毕工是为嘉祐石经高宗绍兴间亲书易诗左氏传论
卷五 第 34a 页 WYG0859-0510c.png
语孟子及礼记五篇刋石孝宗淳熙四年始建阁以覆
之是为绍兴御书石经盖古来凡七刻矣与升庵所考
迥异
  跋周郡守晋祠碑亭记(二则/)
首论祀典釐正粹然经术之文也末及顾傅两先生言
又欧阳公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之流亚也至其文势
抑扬往复有壹唱三叹之遗亦非欧阳公固不足办此也
愚尝妄以晋祠有三绝吾师此记为文绝曹侍郎纪游
卷五 第 34b 页 WYG0859-0510d.png
十二咏为诗绝傅先生大书晋源之柏第一章七字为
书绝有此三绝然则晋祠之可堪共语殆不止贞观片
石而已也呜呼此三绝者皆出于十数年之间何其盛
欤岂非山灵之幸欤
吾师尝谓愚曰圣母庙既正矣而此地台骀庙亦不可
不正盖台骀庙之在晋泽者即左传所谓障大泽以处
太原可以独祀台骀而此地则宜并及实沈今庙内杂
祀有土地五通二神而不及实沈是有汾神而无参神
卷五 第 35a 页 WYG0859-0511a.png
也是知有地理而不知有天文也岂可乎哉今亦不必
别兴祠宇惟于庙内去土地五通二神而增一实沈象
而更其额曰台骀实沈庙则允合于祀典矣盖台骀当
颛顼世实沈当帝尧世以世次为位次固不可以左传
所序先后为拘也凡吾师之釐正祀典皆援经据义不
爽锱铢则其涖政以来神和民安亦可概见于兹矣故
附记之
愚既跋吾师晋祠碑亭记讫复取县志阅之见宣和五
卷五 第 35b 页 WYG0859-0511b.png
年有姜仲谦晋祠谢雨文其首云致祭于显灵昭济圣
母汾东王之祠中云惟圣母之发祥兮肇晋室而开基
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灵之可知为之狂喜欲绝益叹
吾师之言信而有徵也女郎祠之建实始于天圣而封
号之加则自熙宁祷应始宣和五年上距天圣甫百年
其建祠之故与所祠之人必历历有据故仲谦得之于
传闻而载之于撰著不然岂牵合傅会遂至此也元人
弋彀撰重修汾东王庙记亦云女郎祠建因改封汾东
卷五 第 36a 页 WYG0859-0511c.png
王之后则其相因而及意有在矣乃祀典之讹实自洪
武四年始诏革天下神祗封号止称以山水本名而圣
母庙遂改为晋源神祠若以圣母为真水神也者呜呼
不知此似是而实非也愚故详考曲證以信吾师之说
且以为他日作县志者补焉
  跋太上感应篇
右太上感应篇不知起自何时而唐宋经籍艺文志俱
不载惟宋理宗命郑清之作序自是始大行于世前代
卷五 第 36b 页 WYG0859-0511d.png
儒者如高忠宪亦两序其书抑闻之为恶或免于祸然
理无可为之恶为善或未蒙福然理无不可为之善此
主理言也天下孰有尊于理者哉窃以理即感得祸蒙
福斯应之矣盖未有感而无应者朴园先生外现儒风
内修道行宜乎于此篇晨夕诵持不少懈独叹余少曾
有志中遂蹉跎对此不觉汗流竟趾
  跋贺黄公载酒园诗话
老友吴乔先生尝言贺黄公载酒园诗话冯定远钝吟
卷五 第 37a 页 WYG0859-0512a.png
杂录及某围炉诗话可称谈诗者之三绝余急问贺书
何处有曰金陵有即托黄俞邰使者购之不半月以书
至同胡朏明细读口眼俱快沁入心脾叹吾老友之知
言也康熙庚午秋洞庭东山席氏馆题
  跋初刻唐百家诗选
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
馀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废日力于
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
卷五 第 37b 页 WYG0859-0512b.png
右王荆公原序见集中者宋刻残本失去余从集中取
以冠卷端以见复荆公之旧云尝闻前辈撰列朝诗
集先采诗于白下从亡友黄俞邵及丁菡生辈借书每
借辄荷数担至前辈以人之书也不著笔又不用签帖
其上但以指甲搯其欲选者令小胥钞胥奉命惟谨于
搯痕侵他幅者亦并钞后遂不复省视此与群牧司吏
遗签置不取小诗上者何异古今事恒相类说者谓吏
失之懒胥失之勤其为失则一可发一笑也今阅残本
卷五 第 38a 页 WYG0859-0512c.png
八卷去取颇精足徵老眼无花则邵氏闻见录云云疑
传闻非实事而前辈指搯本余犹就俞邵家见之回忆
五十载前曾遇闽中书贾持翻刻本正二十卷启中丞
公广购之卒不可得五十载之事约如浮云须臾变灭
岂惟书可胜慨叹虽然羽陵之蠹复完河东之亡再觏
安知今不有类于古为报中丞公且珍此以俟何如
  补刻唐百家诗选序
今年中秋后三日大中丞宋公以赈荒舟过淮余以病
卷五 第 38b 页 WYG0859-0512d.png
未往谒公手唐百家诗选全本授谒者曰子为我致百
诗作一序以贺余之遭彼序固有言珍此以俟俟焉果
得矣命竟未达岂委之于草莽乎抑谓我老耄而舍我
也既而有献疑者曰吴下人好作伪纸非宋笺刻易而
为缮写安知不复如杨公济所为以博公之一笑乎余
独以为不然公抚军久吴人仰若神明非惟不可欺实
不忍欺凡事且然况书籍乎有试之之法在高柄见全
本以玄宗皇帝早度蒲关为开卷第一今其书合乎合
卷五 第 39a 页 WYG0859-0513a.png
则真矣陈振孙见全本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而王维
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倘阑入以上之一
首则不合合又真矣公观诗之眼如月有隙斯昭苟出
近人假托譬衣布衲者必不能如前刻八卷一色之精
公固早辨及此而谓其不真可乎马贵与著文献通考
憾延寿史无志故南北日食多异同其父门下士李谨
思序按唐张太素叔侄撰魏志百卷天文尤备中州集
蔡圭补南北志六十卷今亡矣夫安得二志忽焉呈现
卷五 第 39b 页 WYG0859-0513b.png
以为君书之助公兹殆有相之道耶虽然余更有请焉
者闻前辈云吴武陵太守谢承后汉书方从哲从史馆
持去世遂不可得不知吾乡阳曲县张氏传氏黄氏皆
有缘城破失去此永乐年间扬州刋本也安知世不更
有其书乎前辈苦求李焘续长编后于内阁抄卷初五
大本绛云楼灾遂成烬后数十年锡山人从嘉兴高氏
购得建隆至治平者质诸前辈前辈曰吾焚香一瓣首
一叩始敢读一版其欣赏如此安知世不更有熙宁后
卷五 第 40a 页 WYG0859-0513c.png
以补足乎日纂志于洞庭徐司寇出典籍库中大元大
一统志十数本皆蜀中地记尚有九百八十馀本曾见
叶文庄家书目此志与经世大典并列安知世不更有
足本乎又前辈慨唐会要不可见今复出吴草庐周礼
考注仪礼考注年谱且不载其目今复出太常因革礼
亡友吴志伊物也既失而复为司寇所收窃以以公之
力上所已出者或写或刋以广其传上所未见者积诚
以求之宽岁月以待之如是则大有功于斯文不独诗
卷五 第 40b 页 WYG0859-0513d.png
已也余终始未见其全本漫以意序之如此云
 
 
 
 
 
 
 ?邱劄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