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859-04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潜邱劄记卷三
             山阳阎若璩撰
史记索隐曰崔浩云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横在济北故
齐都赋云海旁出为勃名曰勃海郡
分野之说古人每详言之周礼保章之职既难考论而
见于左氏内外传者犹可类推也武王克商岁在鹑火
故伶州鸠曰岁之所在我周之分野也则鹑火为周分
卷三 第 1b 页 WYG0859-0466b.png
矣晋文即位岁受实沈故董因曰晋人是居则实沈为
晋分矣襄二十八年岁淫元枵祸冲于鸟尾周楚恶之
则鹑尾为楚分矣昭十七年星见大辰梓慎知宋郑之
灾曰宋大辰之虚也则大火为宋分矣独其说有可疑
者星纪北而吴越南井鬼南而秦居西虚危在北齐表
东海降娄属西鲁宅曲阜或又以受封之始岁星所在
为说然有绝而复续者封日既异前星又岂可据乎夫
春秋战国地域变迁三晋未分晋当何区秦拔西河魏
卷三 第 2a 页 WYG0859-0467a.png
当何属周未东迁何故已直鹑火陈灭于楚何自而入
韩分且中国几何蛮夷戎狄岂日星所不临哉天道在
西北而晋不害越得岁而吴受其凶皆以所在言之也
然豕韦实卫晋何以吉吴越同野吴何以凶卫既水属
何故与宋郑同火裨灶先知之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
守其祀是又齐薛之分矣此皆不可晓者前哲要自有
见也
春秋隐公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防杜注防鲁地在琅邪
卷三 第 2b 页 WYG0859-0467b.png
县东南十年六月辛巳取防注高平昌邑县西南有西
防城宋邑郑取以归于我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
侯于防注防鲁地二十有九年冬十有二月城诸及防
注诸防皆鲁邑诸今域阳县僖公十有四年夏六月季
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注鄫国今琅邪鄫县
郑樵好说中原山川后识者见之云全不是
东汇泽为彭蠡郑樵以为多此一句朱子取之云禹治
水时想亦不曾遍历天下如荆州乃三苗之国不成禹
卷三 第 3a 页 WYG0859-0467c.png
一一皆到往往是使官属去彼相视其山川具其图说
以归然后作此一书尔故今禹贡所载南方山川多与
今地面上所有不同
赵顺孙孟子纂疏曰滕国在汉沛郡公邱县东南薛国
即汉鲁国薛县与滕相密迩
密国在今宁州阮国在今泾州共阮地今有共池侵阮
徂共盖侵阮直至共之地也
方十里者以开方法计之为九百夫方百里者以开法
卷三 第 3b 页 WYG0859-0467d.png
计之为九万夫
傅寅同叔禹贡集解曰禹之治水皆自下而上曰治水
者必使其下能容而有馀易泄而无碍然后可以安受
上流而不至于冲激以生怒又曰治其最下而速其行
通其旁流而使其中无停积之患则河之大体无足忧

蒋鸣玉曰川西皆岷岷北流为洮入黄河南流入川为
大江此知岷峨总是一山只横障西南二处为异耳今
卷三 第 4a 页 WYG0859-0468a.png
江水果随岷峨至嘉眉直下中间如巂州之大渡沫水
夹江之青衣犍为之汉水无不凑集至嘉定为一都聚
合之禹贡岷山导江一语地势惬合(汉水/记考)
赵氏德曰转附作转鲋属莱州
张方平曰国家都陈留当四通五达之道非若雍洛有
山川足恃倚重兵以立国耳后蒙古取襄邓入汉济江
长驱南下多用郝经策得宋之奏议周知其形胜要害
与其守禦之策用其所保反而攻之我无借箸聚米之
卷三 第 4b 页 WYG0859-0468b.png
劳而彼之地图兵略皆转而授于我矣此亦后事之师
不可以不戒也
宋史地理志楚州淮阴县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程大昌曰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皆在秦关之东汉关
之西
隋大业改汉津县曰汉阳寰宇记云以在汉水之南章
山之阳故名
云梯关海口阔处凡十四五里或七八里安东而上大
卷三 第 5a 页 WYG0859-0468c.png
约二三里此即禹贡以来淮水入海之道也
说文云陶再成邱也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陶邱陶邱
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
元史地理志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
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踰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
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
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
卷三 第 5b 页 WYG0859-0468d.png
唐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临川朱思本曰大概河源东北流所历皆西番地至兰
州凡四千五百馀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至边外地凡
二千五百馀里始入河东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
八百馀里通计九千馀里
郭璞注山经泰陆之水曰大陆水今钜鹿北广平泽即
其水
郭氏注岷山为大江所出崃山为南江所出崌山为北
卷三 第 6a 页 WYG0859-0469a.png
江所出
山海经曰岷三江首又曰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
江出高山郭注今江出汶山郡升迁县岷山至广陵郡
入海(汶山即岷山字异义/同见史记夏本纪)
郭氏曰白水在梓潼白水县源从临洮之西西倾山来
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禹贡之水有散见于一州而复总见于导水条者渭与
洛是也所以陈氏栎于导渭自鸟鼠同穴曰沣泾漆沮
卷三 第 6b 页 WYG0859-0469b.png
皆入渭渭入河东会于沣即沣水攸同也东会于泾即
泾属于渭汭也东过漆沮即漆沮既从也沣泾大与渭
并故曰会既得沣泾渭愈大漆沮皆小故曰过前分言
于雍而自源徂流言于此也新安陈氏于导洛自熊耳
曰此即豫州伊洛瀍涧之源流也涧瀍伊皆入洛而洛
入河耳又有散见上文各州而复总结于末者九州攸
同六句是也所以陈氏大猷曰禹贡书法简严经于每
州惟举一隅至此总结之以见九州之所同如宅土惟
卷三 第 7a 页 WYG0859-0469c.png
言于兖雍故此以四隩既宅总之旅山惟言于梁雍故
此以九山刋旅总之经所载之川泽虽多然九州之川
泽不止是也故以九州九泽之涤陂总之经虽各载达
河之道而四方之趋帝都者不止是也故以四海会同
总之
蔡传豫州去帝都最近豫之东境径自入河豫之西境
则浮于洛而后至河也案豫州东境并无河惟北境有
之当改东境作北境以上与荆州至于南河合豫州本
卷三 第 7b 页 WYG0859-0469d.png
传北距大河合蔡氏每自忘前语何邪
书传会选既修太原下引朱子曰从太原至岳阳皆修
之也他所举山川皆先地后绩者睹成功而言也壶口
梁岐太原皆先绩后地者本用功之始而言也岂治有
难易欤恒卫既从又引东莱吕氏曰言水土平于田赋
之前者其害大当先治之也言于田赋之后者其害小
徐治之也并当采入集传
张说郭震行状云初安西南有毒河源远在葱岭西北
卷三 第 8a 页 WYG0859-0470a.png
河岸百步人畜踏之者辄死公威振西域所向无不从
者因验图经知其源率兵三万人历于阗康居大食等
国所过之国令供资粮仍署其国王为左右总管率兵
前进北至葱岭牙帐前十二国王兵百馀万其河源上
有大树高千馀尺垂阴数顷大军至日有黄龙绕树以
口吐毒气而拒官军三军悉睹焉公手书操檄文令左
拾遗张宣抗声读之毕黄龙解树而下公率诸军诛之数
日方倒聚而焚焉河源且绝数十里内悉为良田
卷三 第 8b 页 WYG0859-0470b.png
王少伯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遍阅文苑英华凡十
数本并同惟宋椠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或者颇
以为疑来质余余曰卢是也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丐奴
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
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杜氏通典卢龙塞
在县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黑山如龙形故名若龙城见
汉书丐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
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所以唐窦威出
卷三 第 9a 页 WYG0859-0470c.png
塞潜军度马邑扬旆捲龙城杨烱从军行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谁能将旌鼓一为取龙城即
王少伯又从军行去为龙城战正直胡兵袭则龙城明
明属丐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哉龙城一名龙庭班
固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注曰龙庭
单于祭天所是也或曰宋椠本竟如是莫可拟议乎余
曰亦不然如谢眺据南史改作朓耿纬据唐书改作湋
莱州据李颀集则作蔡州浛涯县据通典则作洭他尚
卷三 第 9b 页 WYG0859-0470d.png
不可胜数善乎颜介有言校定书籍夫何容易自刘向
扬雄方称此职世岂有刘扬其人者乎要事求有据不
敢凭臆以决亦可矣
通典山阳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
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按汉有
两山阳王一元帝之子名康曾徙为山阳王既与吴楚
反时绝不相及一梁孝王之子名定景帝中六年立为
山阳王亦后于吴楚之反者十年盖吴楚反梁孝王以
卷三 第 10a 页 WYG0859-0471a.png
兵捍之孝王在诸子固未尝王孝王殁景帝始顺太后
意分梁地为五而尽立其诸子吴王濞初起兵于广陵
西涉淮并将楚兵破梁于棘壁乘锐而前固未闻有人
拒之于射阳者且射阳亦非梁所属安得定于此拒之

通鉴元狩元年骠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馀里四年骠
骑将军出代右北平二千馀里太初二年浚稽将军赵
破奴出朔方西北二千馀里本始二年田广明范明友
卷三 第 10b 页 WYG0859-0471b.png
韩增赵充国田顺期以出塞各二千馀里无至三千里者东
汉永元元年窦宪耿秉至出塞三千馀里登燕然山永元三
年宪欲灭丐奴遣耿夔任尚破北单于于金微山出塞五千
馀里而还自汉出师未尝至也两汉追丐奴有里数者仅此
宋史韩世忠列传初世忠谓敌至必登金山庙观我虚
实乃遣兵百人伏庙中百人伏岸浒约闻鼓声岸兵先
入庙兵共击之金人果五骑闯入庙兵喜先鼓而出仅
得二人逸其三中有绛袍玉带既坠而复驰者诘之乃
卷三 第 11a 页 WYG0859-0471c.png
乌珠也按续资治通鉴纲目宋元通鉴金山之下庙之
上并有龙王二字曾亲至其地疑之当时乌珠军江南
太乙贝勒军江北韩世忠以海舰泊金山下乌珠不得
绝江岂能轻骑至龙王庙且既觉而复能浮江去耶或
曰当时有沙洲故谚云金乌珠骑马上金山此尤无稽
之谈也昔在昆山辑
大清一统志至镇江府得旧本三山志载龙王庙北宋
时在银山上非金山也然后知修宋史者以其时龙王
卷三 第 11b 页 WYG0859-0471d.png
庙在金山故实以金山而不知于兵机地形失之远矣
大清一统志大清河在历城县北自齐河县流入又东北
入济阳县界其上流即古济水也小清河在历城县北
即古泺水也臣按自汉至隋唐惟有济水杜佑始有清
河之名宋南渡后始有大小清河之分于钦齐乘以大
清为古济水而以小清为刘豫所导后人皆沿其说其
实非也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南
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经自历城以东如章
卷三 第 12a 页 WYG0859-0472a.png
邱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古济水所行
而大清所经自历城以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而自
历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
台以北则古河水所经盖唐宋时河行漯川其后大清
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
淮安府清河县臣按清河有三一曰清泗今县所取名
一曰清济在今山东东平州界一曰清淇在今直隶广
平府界即古清河郡也
卷三 第 12b 页 WYG0859-0472b.png
宋史河渠志熙宁十年七月乙丑河大决于澶州曹村
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
𣲖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
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元和志兖州乾封县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
县治南去县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述征记曰
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乾封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
流同也
卷三 第 13a 页 WYG0859-0472c.png
金史河渠志都水监田栎上言前代每遇古堤南决多
经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数道河水流
其中者长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济水故道可容二三分
而已
元史河渠志贾鲁尝言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
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
实多
宋史河渠志徽宗宣和三年诏曰江淮漕运尚矣春秋
卷三 第 13b 页 WYG0859-0472d.png
时吴穿䢴沟汉吴王濞开䢴沟通道海陵隋开䢴沟自
山阳至扬子入江
王宗沭曰海州东海口在州东一十五里黄淮之正流
于此入海安东县张网海口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黄淮
之支流于此入海
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
安置屯田自是为平陆矣今东平州西十八里有积水
湖尚其遗迹
卷三 第 14a 页 WYG0859-0473a.png
钜野县东五里有大野泽今涸为平陆其东偏为南旺
湖在汶上县
水经注汶水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世所谓鄣城也按
汶上县东北四十里有桃城在汶水南东平州东七十
里有鄣城在汶水北郦氏合而一之非也
黄宗羲今水经序曰余越人也以越水證之以曹娥江
为浦阳江以姚江为大江之奇分苕水出山阴县具区
在馀姚县沔水至馀姚入海皆错误之大者
卷三 第 14b 页 WYG0859-0473b.png
河水源出吐番朵甘思之南曰星宿海又名火燉脑儿
其地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府之正西三千馀里云
南丽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里较之昆崙胡名腾乞里
塔者殆为近焉
天下之潮皆一日两汛惟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
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日之盛衰
郭璞山海经注曰诸水所出又与水经违错以为凡山
川或有同名而异实或同实而异名或一实而数名似
卷三 第 15a 页 WYG0859-0473c.png
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历代久远古今变易语有楚夏名
号不同未得详也
景范湖广总论曰以天下形势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
南形势言之则重在武昌以一省之势言之则重在荆

龙门山在韩城县东北八十里与山西河津县分界北
魏志梁山北有龙门山故龙门亦兼梁山之称隋大业
十三年李渊遣王长谐等自梁山济营于河西以待大
卷三 第 15b 页 WYG0859-0473d.png
军即龙门也
黄河在韩城县东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县流入境历
龙门口而下有禹门渡通山西河津县寰宇记龙门山
北有河口略似龙门而不能通相传鲧治水时所凿绩
用弗成今名错开河
龙门关在韩城县东北龙门山后周时所立最为险阨
或云关之下即禹门渡
旧唐书礼仪志天宝十载正月遣颖王府长史甘守默
卷三 第 16a 页 WYG0859-0474a.png
祭霍山应圣公始列为五镇
唐书李吉甫列传魏博田季安疾甚吉甫请任薛平为义
成节度使以重兵控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所在帝张
于浴堂门壁每议河北事必指吉甫曰朕日按图信如
卿料矣
羊祜列传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
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
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
卷三 第 16b 页 WYG0859-0474b.png
泾野吕氏曰盐池之成以大河北自蒲州折而东向转
曲之间渐积畜汇有此奥衍今陕西花马池盐亦近黄
河折流之处理或然也故唐博士崔敖曰盐池乃黄河
阴潜之功浸淫中条融为巨浸盖有所见矣
解州志曰解盐池尧时洪水方殷池尚淤泥禹贡盐絺
但见青州周官有盬盐谓不炼治而成盖解盐也故图
经引穆天子传有安邑观盐池之语
宋白曰华阴分秦晋之境边晋之西则曰阴晋边秦之
卷三 第 17a 页 WYG0859-0474c.png
东则曰宁秦
胡三省通鉴注曰平原本齐地高帝置郡禹疏九河皆
在平原渤海郡界
又曰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
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
皆此一山也
唐书天文志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
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去洛水
卷三 第 17b 页 WYG0859-0474d.png
陆路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当五千乎
书疏云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曰横漳郑康成
亦云横漳漳水横流深州志黄河北流漳水东注之河
纵而漳横故曰横漳
欧阳修尝谓开河如放火不开如失火与其劳人不如
勿开
任伯雨奏禹之治水不独行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
以导之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
卷三 第 18a 页 WYG0859-0475a.png
久而必决者势也或北而东或东而北亦安可以人力
制哉为今之策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
不至大段漫流而已
漳河源于西山由磁州洺川南入冀州新河镇与胡卢
(即大陆非也备录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二十里连/大陆泽判然二处在新河县又似一处云胡卢河大)
(陆泽之/俗名)合流其后变徙入于大河神宗熙宁三年诏程
昉王广廉相视四年开修
元丰元年二府奏事语及淤田之利帝曰大河源深流
卷三 第 18b 页 WYG0859-0475b.png
长皆山川膏腴渗漉故灌溉民田可以变斥卤而为肥
沃朕取淤土亲尝极为润腻
熙宁九年刘瑾言楚州宝应县泥港射马港山阳县渡
塘沟龙兴浦淮阴县青州涧等可兴置欲令逐路转运
司选官覆按
古北口外旧有小兴州大兴州宜兴县凤州等处宋苏
辙古北道中诗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彷
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明初隶版图永乐中
卷三 第 19a 页 WYG0859-0475c.png
弃大宁沦沙漠矣
元和志晋泽在晋阳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
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
通典枯绛渠在经城县界在绛水之东者古兖州域绛
水之西则古冀州域也经城县在今顺德府广宗县东
二十里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沇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南
当巩之北南入于河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荥泽今
卷三 第 19b 页 WYG0859-0475d.png
无水成平地
括地志荥阳城在今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之敖地也
亦曰隞在隞山之阳战国时韩曰荥阳
荥泽在荥泽县治南今县本禹贡溢为荥之地
敖山在河阴县西二十里皇甫谧曰仲丁自亳徙嚣即
敖也
巩城在今巩县西南三十里周巩伯邑汉置县隋大业
初方移治洛口今县治也在河南府东一百三十里东
卷三 第 20a 页 WYG0859-0476a.png
至郑州汜水县六十里北至怀庆府温县二十五里
故温城在今温县西南三十里周畿内国汉置县于此
唐方徙今治在怀庆府东南五十里又东南至郑州汜
水县二十五里
晋书地理志古者有分土而无分民若乃大者跨州连
郡小则十有馀城以户口为差降略封疆之远近所谓
分民自汉始也
今水经曰黑龙江入松花江松花江入混同江混同江
卷三 第 20b 页 WYG0859-0476b.png
入海此语不确再考
又曰大江过城陵矶下合洞庭诸水径岳州府临湘县
其流清者为洞庭浊者为大江
四镇之增为五也自隋开皇间始
元和郡县图志宁州定平县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
枣社驿
故锄城在滑州卫南县东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锄迁于
穷石是也
卷三 第 21a 页 WYG0859-0476c.png
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

解县与安邑县盐池总谓之两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岁
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郭林宗坟在汾州介休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
惟林宗碑诏特留
古谚曰襄阳无西以其西逼万山邔无东以其东逼汉
江界促近也
卷三 第 21b 页 WYG0859-0476d.png
汤居亳与葛为邻寰宇记曰相去八十里
中牟县西北七里有圃田泽范守已据穆天子传以为
自洧川之北直抵中牟之西东连尉氏西接新郑周回
三百馀里总谓之圃田穆天子传天子次于军邱以畋
于薮郑诗叔在薮火烈具举而左传所云取人于萑苻
之泽是皆其地矣今中牟得其地什之四洧川尉氏各
什之三
大学衍义补曰周以前河之势自西而东而北汉以后
卷三 第 22a 页 WYG0859-0477a.png
河之势自西而北而东宋以后迄于今则自西而东而
又之南矣
洪武十八年三十一年及永乐初年皆诏令河南山东
等处荒田许民尽力开垦永不起科
宋绍兴二十一年知临江军王伯淮奏曰清江县有税
钱四十馀贯苗米四百馀石人烟田产并在高安经界
既定两县随产认税于是清江有税无田高安有田无
税清江不免以无田之税增均于原额之田高安即以
卷三 第 22b 页 WYG0859-0477b.png
无税之田减均于原额之税是高安得偏轻之利清江
得偏重之害矣
曲洧新闻曰雒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自新安西至潼关
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亡方轨列
骑处其间硖石及灵宝阌乡间尤为险要古之崤函在
此真所谓百二重关也周在东不能西禦秦唐在西不
能东禦禄山悲夫
怀庆府知府纪诫疏曰如西华县志洪武二十四年在
卷三 第 23a 页 WYG0859-0477c.png
册地止一千九百九十四顷有奇嘉靖十一年新丈地
一万九千七百七十顷有奇永城县原地一千五百三
十顷有奇嘉靖十一年新丈出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九
顷有奇二县如此他县可知是土地实增倍于其旧则
粮宜增而不增而顾以其粮分洒之此轻者益见其轻
也至河内县原编户一百二十馀里今并为八十三里
修武县原编户六十里今并为二十九里他县亦皆类
是人逃而地渐荒则土地已非其旧夫粮宜减而不减
卷三 第 23b 页 WYG0859-0477d.png
而复以其粮包赔之此重者益重无怪乎怀庆之民日
困征输而卒无以自安也
涡河在淮之北商船自淮入涡至河南祥符县铜瓦厢(在/县)
(西北二/十五里)以达阳武阳武去卫河只六十里此元人陆运
之故道也倘漕河中梗河道未能遽复而又不经黄河
之险此亦备急之一策也
玉堂嘉话王黄华论汴河前宋以洛河入汴为京西漕
路其后黄河徙南洛水旧道断绝今汴河名存其实止
卷三 第 24a 页 WYG0859-0478a.png
是京索须三水自荥泽南入汴河故道行流
越王句践世家越王曰夏路以左刘氏云楚适诸夏路
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
括地志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
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
彊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
程大昌禹贡论曰孔颖达谓江南人呼水无大小皆曰
江此特后世语耳古何尝有是欤经自岷江以外无得
卷三 第 24b 页 WYG0859-0478b.png
名江者汉水之大几与江埒其未入江也止得名汉不
得名江安有浔阳间九小流者方趋江未至而肯以江
命之乎不独江也淮河济三名者其正派得之外此无
有混言者济之于河犹不得附借其名而江汉分枝仅
得目为沱潜其严于名称大抵如此
又曰太湖一湖而得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得名九泽
晁氏谓未易可以必其得数之因其说通也
括地志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
卷三 第 25a 页 WYG0859-0478c.png
近也故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

志称汉中入关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
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傥骆道三曰子午道
也所谓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关道
也今由关中以趋汉中由汉中以趋蜀中者谓栈道其
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傥骆以及
米仓之道用之者或鲜矣
卷三 第 25b 页 WYG0859-0478d.png
陇山在陇州西北六十里即陇坂也又有小陇山在州
西八十里一名关山以近陇关(即大/震)而名也山长八十
里路通临巩
太白山在乾州武功县西南九十里亦谓之太一山五
经要义武功有太一山一名终南盖终南南山之总名
也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是则非一山矣山接郿县
及盩厔县界北去长安三百里故俗云武功太白去天
三百(案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乃辛氏三秦记中/语若璩但称俗云盖偶未考谨附订于此)六典关
卷三 第 26a 页 WYG0859-0479a.png
内道名山曰太白柳宗元云其地寒冰雪积之未尝已
又南十里为武功山杜彦达曰太白南连武功最为秀
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云太白也军行山下不得鸣
鼓角鸣则风雨暴至又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谚
云南山瀑布非朝即暮是也
惇物山在武功县东南二百里汉志注县东有垂山古
文以为惇物孔氏曰敦物即太华山似误
武关在商州东百八十里舆程记自武关西北行四百
卷三 第 26b 页 WYG0859-0479b.png
十里至蓝田县皆行山中至蓝田始出险就平云
岐阳废县在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唐贞观七年置周太
王居岐之阳即此
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一名天柱山其峰高峻状若
柱然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岐山俗名凤皇堆山之南周
原在焉即太王所居诗周原膴膴是也志云原东西横
亘肥美宽平在今县东北四十里
宋白曰自兴元东北至长安取骆谷路不过六百五十
卷三 第 27a 页 WYG0859-0479c.png
二里是往来之道莫便于骆谷也而五季以来骆谷渐
成荒塞何欤
郑晓解大野既猪曰由是上源之来是泽有以受之下
流之去是泽有以泄之始得而猪矣
解扬州曰今按地势山起于西北泽汇于东南东南地
卑万水所凑扬州是也彭蠡在扬州西南合江南江东
江西诸水以为泽三江在扬州东南分东江松江娄江
诸水以为名
卷三 第 27b 页 WYG0859-0479d.png
解浮于江沱潜汉曰禹贡之记贡道者如记二水曰浮
于淮泗非谓近泗之地必由淮入泗也此荆州近于汉
者则径浮于汉不必自江而入汉也近于潜者则径浮
于潜而入汉亦不必自江也沱自华容县出于江入于
沔沔即汉也由江入沱由沱入汉一路也潜自汉出至
潜江县入于江由江入潜由潜入汉一路也
又曰江至东陵而北合于汉汉至大别而南入于江
孔安国曰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
卷三 第 28a 页 WYG0859-0480a.png
为营州始置十二州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
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置营
州金履祥曰分冀州自卫水以北为并州医无闾之地
为幽州碣石以东接青州之北为营州是为十有二州

河渠书禹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
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文颖曰即今
官渡水也盖为二流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一东经大
卷三 第 28b 页 WYG0859-0480b.png
梁城即河沟今之汴河是也
韩邦奇曰古时汳泗皆在河之东南故灉入泗今河徙
而南灉在河西泗在河东灉为河截断不复能入泗矣
王氏炎曰王莽时河行漯川大河不行于大邳之北而
遂行于相魏之南则山泽在河之濒者支川与河之相
贯者悉皆易位而与禹贡不合矣
肇域记荥阳县北三十里有鸿沟应邵曰鸿沟在荥阳
(故城在/荥泽)东南二十里
卷三 第 29a 页 WYG0859-0480c.png
河渠书索隐引张华云大梁城在浚仪县北县西北渠
水东经此城南又北屈分为二渠其一渠东南流是始
皇所凿引河水以灌大梁谓之鸿沟楚汉会此处也其一
渠东经阳武县南为官渡水
宝应县志运河堤自黄浦至界首长八十里即唐李吉
甫所筑平津堰也
邵二泉禹贡岷山导江之简曰江汉水涨彭蠡郁不流
逆为巨浸无仰其入而有赖其遏彼不遏则此不积所
卷三 第 29b 页 WYG0859-0480d.png
谓汇也者如此故曰北会于汇汇言其外也蠡言其内
也于汇不于彭蠡势则然也盖实志也江水浚发最在
上流其次则汉自北入其次则彭蠡自南入三水并持
而东则江为中江汉为南江彭蠡所入为北江可知矣非
判然异派之谓也且江汉之合茫然一水唯见其为江
也不见其汉也故曰中江曰北江然其势则相敌也故
曰江汉朝宗凡集传谓经误者非是馀干张克修云宝
亦云
卷三 第 30a 页 WYG0859-0481a.png
王祎子充水经序曰经云江水东径永安宫南则昭烈
托孤于武侯之地也又其言北县名多曹氏时置南县
名多孙氏时置是又若三国以后人所为也又曰意者
桑钦本成帝时人实为此书及郭郦二氏为传注咸附
益之而璞晋人道元后魏人也
王子充曰十二野所以分天之纲者也其要在明乎躔
度而已九州所以分地之纪者也其要在明乎疆界而

卷三 第 30b 页 WYG0859-0481b.png
方舆胜览禹贡梁州之山四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
皆嶓南山皆蒙也
析支在河州西南徼外禹贡雍州有昆崙析支应劭曰
析支在河关西南千馀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
西羌传自河关之西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皆
羌地赐支即禹贡析支也水经注引司马彪曰自赐支
以西滨于河首羌居其右河东流屈而东北经赐支之
地是为河曲
卷三 第 31a 页 WYG0859-0481c.png
宋河渠志赵伯昌言唐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是承既
建常丰堰于山阳又于盐城海门建此堰亦奇矣哉但
混为一者则非常丰在山阳东南
华阳国志元鼎六年分广汉郡为武都郡属县九东接
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
郏亶水利书曰臣尝论天下之水以十分率之自淮而
北五分由九河入海书所谓同为逆河入于海是也自
淮而南五分三江入海书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
卷三 第 31b 页 WYG0859-0481d.png

单锷吴中水利书曰尝观考工记善沟者水漱之善
防者水淫之盖谓上水湍流峻急则自然下水泥沙漱
去矣
钱有威曰昔周夏二公治水吴中民初不便询诸父老
父老对曰相公开河功多怨少千载之后功在怨磨二
公断而行之功施到今
屠隆曰昔人之推水学者曰郏亶曰单锷郏亶详于治
卷三 第 32a 页 WYG0859-0482a.png
田单锷详于治水兼而用之水政举矣
归子顾请治吴松江疏宋时江面原阔九里可敌千浦
故与钱塘扬子并称三江
今四川广安大竹渠县邻水巴州通江南江达州东乡
太平凡十州县皆汉宕渠县地而故城则在渠县至今
营山县界有岩渠废县乃梁置非汉县也
旧唐书地理志海州东海县县治郁州四面环海
又曰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
卷三 第 32b 页 WYG0859-0482b.png
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
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
又曰荆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皆使
亲王领之
又曰东京在西京之东八百五十里
又曰武德三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州皆治于三
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又曰沙州寿昌县汉龙勒县地阳关在县西六里玉门
卷三 第 33a 页 WYG0859-0482c.png
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
又曰武州将利县(今阶/州)秦汉白马氐之地汉置武都郡
并县愚按元和志将利县本汉羌道县地非武都县地
也后魏宣武帝于武都镇城(仙陵山/之东)复置武都郡废帝
改曰武州唐因之
朏明曰景范云均州禹贡雍豫二州境最合为不知者
将雍改作荆非也
朏明又细考均州为雍豫州境亦非盖唐宋之均州自
卷三 第 33b 页 WYG0859-0482d.png
为郡兼领郧乡即今郧县郧西县地也此二县与商州
上津县(此指/唐)接界谓之雍豫二境则可今均州属襄阳
府而明成化间别以郧县置郧阳府则此州直为豫州
之地不得言二州之境也郧及郧西亦当属豫其汉南
诸县则荆也
三国志董昭传太祖将征乌丸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
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
陈汤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邓艾每见高山大泽辄规
卷三 第 34a 页 WYG0859-0483a.png
度指画军营处所
元人进金史表曰劲卒捣居庸关北拊其背大军出紫
荆口南扼其吭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验也
又曰西北之山东起医无闾西接太行其为要害之关
曰紫荆居庸倒马居庸岩险易守倒马去燕稍远紫荆
则跨于居庸而近于倒马金人知守居庸不知扼紫荆
非失计耶
杨守谦每阅紫荆舆图见所谓五虎岭者为元人败金
卷三 第 34b 页 WYG0859-0483b.png
之处则汗流浃背神不怡者累日呜呼劳臣志士之心
事至今犹可以叹息也
纪陟有言疆界虽远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六尺
之躯要害亦数处耳大江之南上流之要害江陵武昌
襄阳九江是也江水源于岷山下夔峡而抵荆楚则江
陵为之都会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
之都会诸葛亮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沅湘诸水合洞庭而输之江
卷三 第 35a 页 WYG0859-0483c.png
则武昌为之都会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汇于湓口则
九江为之都会昔人言天下之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
中原为脊周瑜语孙权曰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庾翼谓襄阳西接梁益与关陇咫尺北去河雒不盈千
里进可以扫荡秦越退可以保据上流岳飞谓襄阳等
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此用荆襄以制中原之策也孙
氏奄有公安江陵都武昌鄂州江南已定遂定都建业
江左以来但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荆扬二州为天下
卷三 第 35b 页 WYG0859-0483d.png
根本陆抗有言无江陵是无荆州也无荆州是无吴也
江陵有急当倾国争之是故江淮所恃以为藩篱者江
陵也江陵所恃以为唇齿者襄阳也此用荆襄以固东
南之策也
元有得宋奏议以献者下诸将议郝经献议曰彼之素
论谓有荆襄则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先
是我有荆襄有淮甸上流皆自失之今当先荆后淮先
淮后江从彼所保以为吾所攻
卷三 第 36a 页 WYG0859-0484a.png
王宗沐建议于万历曰唐都秦右据岷凉左通陕渭有
险则天宝兴元乘其便无水则会昌大中受其贫宋都
梁背负大河面接淮泗有水则景德元祐享其全无险
则宣和靖康受其病国家都燕北有居庸医无闾以为
城南有大海以为池天造地设山环水卫而自塞其利
者何也都燕之受海犹凭左臂从腋下取物也置海漕
而专力于河一夫大呼万橹皆停腰脊咽喉之譬先臣
邱浚之谆复者不可不虑也
卷三 第 36b 页 WYG0859-0484b.png
 
 
 
 
 
 
 
 潜邱劄记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