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序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4H.gif)
急于治产者。贫富足以动其心。急于求进者。穷达足以挠其志。惟安分知命者。于斯二者。可以善处矣。今刑部佐郎李公。殆所谓处之善者也。俭以御家。廉以行己。守先祖田庐。不别调度。薄子女玉帛。不求华盛。其视世之急于治产者。固有异矣。名不苟循。势不苟趍。进而秉直。坐废三黜之辱。退而保真。优游独乐之园。其视世之急于求进者。亦相远矣。苟非安分而知命者。曷能如此哉。万历八年庚辰十二月。公疾卒于家。明年夏。嗣子惟諴纂其大人所著杂文及其亲朋吊祭之文铭志之辞若干篇。合而名之曰永感实录。求余文序之。呜呼。公德有醇俭之美。而世莫之知。禄无伐冰之尊。而位不之满。比如玉在石中。人不能目。骥伏枥下。未展逸足。惜也。虽然。论宝者必贵玉。言马者必称骥。以其所取者存也。苟有所取。人虽不知。曷足为玉之瑕骥之病也哉。呜呼。父母既没则瞩桑梓可以起敬。犬马可以起感。况文者发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微。而手泽之所存者哉。然则君之所以纂遗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4L.gif)
家训屏序
呜呼。昔我先君居王父丧。尝作家训以教诸子。其首篇为修身之要。其次篇为五伦之目。句凡五十有四。字凡二百一十有六。盖一句一字。无非发于至诚恻怛。而不肖子不克奉承遗训。夙夜恒内愧战兢。今年秋。仲弟天一赴殿试于京。请书是训于沈君仁祚。分作二屏。一屏各十帖。名曰家训屏。呜呼。既不能奉承昭训。又失坠其文则不孝之罪愈大。惧是作屏。朝夕置诸座隅。以寓羹墙之念云。凡我兄弟子孙。愿勿视以屏器。藏以世守之。无忝我所生。万历十一年岁癸未除日。孤子受一。揽涕而序。
读文山先生六歌卷序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先生之谓矣。生。人之所大欲也。惟先生舍生而取义。死。人之所大恶也。惟先生杀身而成仁。夫人孰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惟先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5H.gif)
方丈别诸友序
六年春。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人。游于方丈寺月馀。讲文不怠。良宵清夜。时或各言其志。以相叙也。余亦玷其中。上下其论议。信可乐也。未几。各以事牵。分散东南。诸君皆悒悒有黯然销魂之色。余曰。毋。一聚一散。理之恒也。是故。天地有盈虚。阴阳有合散。何独至于人事而疑之乎。且君子之友。友其德也。友其德者。旷百世而相感。隔千里而神通。一朝之别。非所惜也。若外其德。徒以世情相交。则虽日日并席而居。奚益之有哉。今我诸君。当以君子之德友之。何用黯然悒悒。以效世人之态乎。但离群则乏丽泽之资。索居则有孤陋之患。是则可忧也。昔南轩先生别文公先生。亦曰。朝来出别语。已抱离索忧。君子之惜别。如是而已。其他则吾不知也。诸君曰。子之言是也。于是序以识别。
送公廓归商山序
古有别弟者多矣。未有如此别之难为情者也。双垂越江之泪。孰若绵绵葛藟之终远乎。白日锦城之眠。孰若睘睘杕杜之独行乎。然而吾于吾弟。独有所拳拳焉。言行贵忠信笃敬。反是则虽州里不可行。文章必立身扬名。不学则暨厥终罔显。草木中数春芝者。以其拔乎萃也。禽兽中数麟凤者。以其出类也。可以人而不如物乎。无忝我所生。在此一行。吾弟其勉力焉。暮春三日。追饯山阴。骊驹在路。序以为别。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5L.gif)
江城李君汝实。与其弟二人及其友权致远。将读书于双溪。道过余居。留信次以别。余追而谕之曰。龙潜沧海。钓者尔志也。玉在名山。采者尔志也。志苟笃。何事不可做乎。夫读书若农焉。必及其时而后可以有秋。治文若工焉。必鍊之精而后可以成器。然则其及与鍊。何莫非志之所为乎。吾尝爱君醇虚而质实。又尝病君过柔而少刚。不克专志于学。恒惧其颓隋委靡。无激昂奋励之勇。今者发愤负笈。远入寂寞之滨。搜讨古今。日以诵读为不足。其志可谓勤矣。沧海之龙。不登子钩而将谁登焉。名山之玉。不蓄子椟。而将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6H.gif)
送郑逖之湖南学易序
宫九层者蓄百材。以其材不足屋不成也。龙山郑生。其作九层之工师乎。年甚少学甚富。自诗书以下古文经传。皆贯穿上下。诵读不遗。其材可谓足矣。而犹以为未也。今又抱周易。浮湖南以求学焉。其果蓄百材者也。易云。天在山中为大畜。其得于大畜之道欤。夫六经皆圣人载道之书。而易者乃圣人之用。其道在于贵阳而贱阴。盖阳为君子而阴为小人也。是以。其在卦也。内阳外阴为泰。外阳内阴为否。观泰之象。以亲君子。观否之象。以戒小人则能尽否泰之道矣。风雷益也。则之而迁改焉。山泽损也。则之而惩窒焉。则亦可尽损益之道矣。自乾而坤。自坤而屯。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推是类也以往。则如游阿房之宫。千门万户。随其所入。而无所不达矣。若其妄意乎剽窃。专志乎讲诵。采奇以为高。务新以为工。则不几于匠人之斲而小者乎。大过九三云。栋挠凶。九四云。栋隆吉。隆而吉之在君。挠而凶之在君。郑生慎所择而已。余于君也。有从游之旧。古人之于别也。有赠言之道。故用古道赆君行。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6L.gif)
亭之题咏。自我高王父始。厥后代各酬唱。或为绝句律诗序记等篇凡三十馀首。先君尝承王父诏。既重修。又联纸别书诗文。揭诸壁上。未几。蠹食纸破。几不可存。遂卷藏于箧。受一常恐其久而磨灭。合书一册子。以图其永久。凡其次第凡例。咸质于觉斋叔父。谨录如右。兼附受一兄弟所赓于末。呜呼。此帙虽小。我先祖先人手泽皆存焉。披而读之。如闻謦欬之声。如见咏歌之容。则羹墙之感。油然以生。宁可忽哉。古人聚草木于平泉。戒后世以坏一草一本为非其子孙。夫以草木之微。其相戒之严如此。况诗者发于性情。而见于言成于文。非草木之比者乎。吾亦曰。坏一字一句者非吾子孙。虽然。禁之于外者末也。思之于心者本也。思之于心也固。则自不待禁。而知所戒矣。今我兄弟之见斯文。后我子孙之见斯文者。呜呼。其不敬也哉。愚孙受一。揽涕谨题。
别姜秀才(翰周)序
人之立于世者。立吾身也。立吾身者。立吾志也。是故。一志之立而万事成。一志之废而万事堕。舍此志而求立身立世者未尝有也。今夫志山则游山。志海则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7H.gif)
元堂洞寿觞序
世之丰饮食。侈供怅。悦声妓以燕游者。不过享宾客。话邻族。如斯而已。至于会一洞合内外。奉老亲而开寿觞者。求之人世。百无一焉。盖人各有亲。而亲各无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7L.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8H.gif)
庆宴序
吾兄弟及妹婿李惟諴四人。自幼不治他技。同学诗书为业。余年于诸弟最长。解文字亦稍先焉。故先君尝指余为先登。而文不中度。每进每不利。己卯春。仲弟天一先获司马。越明年。先君弃世。余未尝得一试以慰先君心。遽抱终天之恸。今年春三月。与季弟镜辉李君惟諴。共登生员试。余获在第二。李君中二等。季弟中三等。先后不乱其序。若一家人班其兄弟然。越四月十二日。三人并趍丹墀。同受白牌。尝闻唱榜时。无父母者必感泪如泉。余身亲经历过。然后果知其言之不诬。李君。永感者也。其悲倍余焉。时方伯金公晬。乃季叔父同年也。遂谋庆宴。方伯即命州侯崔公岦亚侯洪君廷瑞。咸极力营办。夏六月十有一日。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8L.gif)
拟送李正言监务长沙序
昔唐介知谏院论张尧佐。出为英州别驾。胡铨在枢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9H.gif)
晋阳联稿序
晋阳联稿。纂河氏之文也。河氏出于晋阳。蔓延四方。其在丽季。有若松轩先生。生于晋之尼丘山下。宽仁正直。忠贯日月。为一世名宦。封元正公。有子号苦轩。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09L.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0H.gif)
觉斋先生既殁之十六年。门人弟子追慕先生。议欲立俎豆之所。谋及一乡。一乡皆善之。谋及邻邑。邻邑亦义之。遂改筑先生精舍旧址。秋七月。始经营。八月十有一日。上梁。又筑门墙具斋庖。缮治数载而后祠宇成。今年九月五日丁未。乃奉安焉。远近会者七十有馀人。笾豆静嘉。登降有数。衣冠济济。有斯文盛仪。佐郎吴长题位版作祝文。经始之初。河润郑大淳曹庆润敦其事。奉安之日。孙坦柳伊荣掌其任。咸一心极力。终始以成焉。呜呼。道之在天下。其光也若日月之丽乎天。其声也若雷霆之行乎天。然瞽者有所不见。聋者有所不闻。岂日月雷霆之过也。今夫心智百体。孰不以存。存而养之者鲜矣。诗书易礼。孰不以学。学而行之者亦鲜矣。若我先生。其存而养学而行。见日月之光而闻雷霆之声者欤。盖先生尝受业于南冥。与金东冈崔守愚郑寒冈诸贤。齐名一时。学足以尊主。而为林下一穷儒。文足以经世。而为纸上一空言。其遗风馀韵。徒使吾徒景慕于既世之后。岂非关时运之盛衰哉。后之求先生者。求于师友渊源之所自。又求于时运之盛衰则斯可得矣。若其祠宇之未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0L.gif)
送朴修撰景贤为冬至使书状官序
万国会同。君臣之盛礼也。一阳初动。天地之大德也。观盛礼于 明都。贺大德于天庭。丈夫官至此。行亦荣矣。恭惟我 国家自 祖宗朝。事大尽诚敬。每圣节冬至或谢恩奏请。咸遣使不怠。而冬至愈重。盖气之始也。王者法五始也。是以。其使必有书状官。使用一二品。官用通经术近侍。盖其事重。故其选尊。吾同年朴君以弘文修撰。应书状之选。真所谓近侍者通经术者也。其行之荣也果矣。雨雪原湿之慎。吾为子恒祝。春风锦囊之收。子为我一披焉。行不可无赆。序以为别。
乡射礼序(代柳巡相永询作)
萃心莫如享。观德莫如射。大则泽宫。小则乡党。其义一也。夫射者。六艺之一而男子之事也。其道近仁。其争君子。是以。所本在正己。正己者敬也。所贵在揖让。揖让者礼也。其次巧。又其次力。巧力虽全。礼与敬不足。则不可谓之射矣。先王之时。自弧矢初。教法已立。于国于乡。各设其所。曰礼曰敬。每讲其义。制度节目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1H.gif)
河氏族谱序
余家旧有族谱。岁壬辰。失于兵火中。越十有四年春。进士河憕子平与余为子姓。尝求得族谱以示余。余于是作册子。使侄瑄传写之。还其本于子平。河氏出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1L.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2H.gif)
有赫我祖。发自晋阳。勋名既著。节义又光。簪缨家业。永世其传。螽斯揖揖。瓜瓞绵绵。五百年间。时有因革。十七代中。宗无覆绝。譬彼园木。植根既固。维本与支。克硕克茂。又如川流。发源斯深。派分流远。亘古亘今。后生追先。实感永慕。凡子凡孙。毋忽此谱。
洞约序
盖闻居家则有家法。处乡则有乡约。经国则有国典。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2L.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3H.gif)
陶溪遗稿序
世上下千百。而人则若见于今日者。其惟文乎。是以。尧舜得乎典谟。文武得乎诗书。下而至于骚人墨客。莫不皆然。呜呼。我仲之形容。不可见矣。我仲之声音。不可闻矣。幸而遗文尚在。披而读之。恍若睹其容而闻其声。文之于人大矣。仲之为文也。虽未尝大肆其力。亦未尝尽废其功。少时性似不敏。及读论语。始通其方。申之以诗书春秋之学。故其文简而切。其意精而明。其试举业也。先兄弟登司马。晚而喜易。学启蒙凡筮仪及大衍之数贞悔之理。亦尝从事于斯。不幸遭时之乱。年不得天而文不尽才。惜也。陶溪之序。感其怀也。七八九六之说。明其数也。酬赠之咏。言其志也。夷惠之问。举子业也。余尝编次汇分。作为卷子。以遗其子璋。且告之曰。宜世守俾勿坏。琅琅遗响。岂后桑梓。鸣蝉一赋。孝达千载。文凡四编。诗凡若干首。合而名之曰陶溪遗稿云。伯兄松亭子书。
三清洞榜会序
都中清爽之区。三清洞为最。幽奥夷旷。有松有流。虽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3L.gif)
松亭岁课序
松亭。地名。在本业南山之东麓。北挹天王。东望世星。南涌甘泉。西接孝谷。又有小溪旷野襟带于前。昔亭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4H.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德山书院洗心亭记
记称君子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盖有藏修之所者。必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4L.gif)
兴彼高亭。翼如翚如。既游以息。君子攸居。浩玆溪流。玉洁鉴虚。君子以之。反心求诸。清明在躬。可复吾初。苟或不然。视此大书。
日新斋记
斋在觉峰之阳。叔父尝病今世家塾党庠之法久废。遂谋于洞人之有子弟者。克经营焉。实万历三年春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5H.gif)
池边新堂记
万历九年辛巳秋。作新堂于锦亭之西。堂之制七间。凡梁之自西而东者三十有二尺。自北而南者二十有三尺。皆用旧材为之。材旧而谓之新者。以其卜基肇也。有楼有库。上下通用。隅为房。温而明。中为堂。爽而旷。于冬夏均宜焉。左带涧流。金石锵鸣。东瞰莲池。云锦鲜明。梓老桑阴。场圃筑前。梨青枾丹。果园缭后。至若东岭长松。北园脩竹。黛色浮空。清风操琴。目遇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5L.gif)
李氏祠堂记
丹城李孝君惟諴。一岁叠丧。穷不虑居。凡祭礼葬具。一出哀敬。宗人咸曰。佐郎公有子矣。既葬数月。君又闵其先君之行裕已而不显世。求文于知己。立碣于墓道。用图不朽。乡人咸曰。生子当如李氏子也。故屋曾失火。家口不能启处。财力又匮。在他人无所为计。而君能血诚营画。克搆祠堂。不浃月而落成焉。内则恢旷清邃。管簟上下。外则轩豁宏严。庭庑正方。既兴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6H.gif)
丹城乡校圣殿重修记
世之守令。邑有楼观之废者。则咸知所以重修。至于学校。则鲜有能加意者。由是楼观恒新。学校恒废。而丹县居一焉。今太守权公愉来尹玆土。政尚刚克。多革民弊。邑人咸畏服。既为政四年。乃知圣庙倾圮。遂徵工辇材。不数月而新之。初。庙制颇狭陋。今则廓而清之。厚栋大梁。矢棘翚翔。甚合庙貌焉。大凡 朝家设郡命吏。不惟守土地督赋敛而已。盖将崇学校明教化。以厚伦成俗。今权侯体 朝家成命。举前守废政。过凡吏远矣。明年冬。权君济李君惟諴请余记绩。用垂后宪。噫。昔鲁侯尝修泮宫。诗人歌焉。袁守改夫子庙。史氏赞焉。然则诸君之请。其亦歌赞之意欤。然莪在陵。菁菁在莪。诸君亦能由庠序。克遵礼义之教。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6L.gif)
养鱼池记
陇西主人。尝辟居第之西。因坳为方池。导以清源。放以脩鳞。以备游乐之所。池之大不能一亩。而笼含万象。有萧洒风味。当其风止雨收。活水澄朗。宵宜星月。昼宜天云。面对玉山。春碧秋丹。层倒叠落。至若玉波微兴。镜面生痕。双鳞队鬐。泼泼洋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或伏而昭焉。或牣物而跃焉。池之胜。于是为最。主人每晨夕啸咏其间。恒与游鱼同其乐。时或心烦虑乱。志倦体疲。则引觞满酌。荡涤幽悁。至暝色苍然。犹不欲归。浩浩与造物者游。而莫知其所穷也。间者。公尝语余玆地之胜。告余自得之乐。而又欲求额于余。余久废书。以文代之。夫君子观物以察其理。察理以反其己。公能观鱼之伏而昭。以思不掩之诚。观鱼之牣而跃。以悟昭著之理。又能观水之源清流活。味圣人亟称之叹。则心虚而理明。神清而气养。可以见活泼泼无穷之妙矣。夫如是则是池也岂独养鱼观适之所欤。若其以啸咏为趣。引觞为乐。则主人之意。固不在于是也。万历十年月日。某记。
南涧记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7H.gif)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7L.gif)
西谷在外孝道谷。去松亭数百步。其南为内孝道谷。即南涧之所在也。两谷间有山穹然而隔。故在山南为内谷。北为外谷。谷在北而谓之西者。亦自松亭观也。犹东涧之为南涧也。隆庆四年庚午九月。先君遭王父丧。庐于是谷。今已十有一年矣。余尝与弟二人。访寻遗迹。荒草莽然。触目为愁容。涧流潨然。入耳为悲声。惟有东西两阶石宛然当时。上井下井。依旧涌溜而已。其侧又新有一茅屋。里人居之。嗟夫。昔在先君。哭王父于斯。思王父于斯。今在孤儿。彷徨旧域。哭先君于斯。想先君于斯。岁末数纪。人事至此。感旧怀新。两世一悲。呜呼痛哉。然则是谷也其在吾子孙。永为无穷瞻慕之地矣。故揽涕为文。以贻后日之为吾子孙者云。
东圆理菜记
庐之前为东园。纵数十步横数十顷。厥土赤坟。既瘠且燥。凡草木之生于是者。咸莫之盛焉。余曰。草木之衰盛。由土地有肥饶(초간본에는 '肥硗'로 되어 있다.)。土地之肥饶(초간본에는 '肥硗'로 되어 있다.)。由人力有勤惰。是以。虽沃土。不粪不实。虽薄田。力耕则少秕而多实。人力之不尽。而咎土之瘠。不几于梁王之罪岁乎。遂命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8H.gif)
故司果河公墓碣记
西岳墓者。故宣略将军司果河公之墓也。讳值千。于余为同姓。余尝至其墓。抚断碣于荒草之中。求好辞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8L.gif)
游黄溪瀑布记
嘉县之西。号山之奇者。大坪最善。大坪之东。号水之奇者。黄溪最善。是以。游观之士争相往焉。余尝闻其胜。而有不得见者盖十载。今年冬十月三日。县人追慕南冥曹先生。乃立书院以奉祀事。余时陪觉斋叔父。忝在执事后。越奉安翼日。诸君咸曰。黄溪。我邑之名区。去此且二十里。盍往观焉。于是促晨装理行屐。出晦谷逾佛岭以望大坪。金城山城对峙南北。皆大石矗立千仞。磅礴蜿蟺。虎若踞龙若蹲。有碛石上界风味。又东行五六里。求所谓黄溪者观焉。两谷间有岩削立数十丈。有水直下其上。由其中以望则清流喷玉。飞落半空。舂岩吼崖。谷应山鸣。恰似银河翻倒。雷风相薄。信名区之奇怪也。其下又有澄潭方一亩。黛蓄膏停。左右又有右环潭而平铺。可坐数十人。于时三秋始暮。草木岩峦。犹带锦妆。似为游方者容焉。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9H.gif)
矗石楼重修记
闻诸柳柳州。贤者之兴而愚者之废。废而复之为是。习而循之为非。吾以为名言。在古则于滕王阁得王弘中。岳阳楼得滕子京。咸举其废者而复之。玆果为贤者欤。在今则我侯申公有之矣。矗石。晋之名楼也。在丽朝。金公仲光与其别驾李仕忠。始城而作之。厥后连为焚荡。废兴无常。至弘治四年辛亥。庆侯纴与其判官吴致仁又重修。今九十有三载。岁月既久。栋绝柱欹。不克以居。由是凡大宾旅大宴游。常寓于客舍。然而历累侯。咸以时屈莫能举。及至我侯。与方伯柳公谋新斯楼。克恢旧规。时万历十一年癸未春二月也。楼制五间。栋凡六。阔三十有八尺。柱凡五十。高一仞。东为清心涵玉。西为观水双清。皆拱揖斯楼。若贱幼者之朝尊贵也。旧制上下柱颇庳弱。今则既高且壮。高欲其明。壮欲其固。其馀闬闳筵寻。阖辟纵横。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19L.gif)
维晋之胜。矗石第一。度土经始。越自丽室。王有使臣。爰诏爰礼。宾有燕好。爰笑爰语。厥用孔大。匪专观游。肆我来侯。废用继修。往在弘洪。庆侯重新。屈指于今。九十三春。岁积纪逾。栋宇催倾。我侯欲新。虑以举嬴。方伯有命。克承克行。我侯曰咨。汝匠汝工。制用旧烈。各奏尔功。四民辇材。雷厉风驱。安流瞿塘。坦道三涂。斧彼钜彼。成之不日。奕奕渠渠。翼翼秩秩。竹苞松茂。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0H.gif)
换鹅亭重修记
山阴。山水县也。其清淑一气分自方丈。磅礴蜿蟺。别成一区。为官阁地。旧制尝临水辟一亭。厚栋大梁。飞耸杰环。号曰换鹅。去亭南数十步许。又搆一堂。碧窗朱甍。珑玲萧洒。号曰道士。盖取右军遇羽客义也。王有使臣。必礼于斯。宾有燕好。必乐于斯。布政宣化。其来古矣。 国家不幸。壬辰乱后更累宰。咸以时诎。莫能重恢。今太守权公淳下车未岁。惠流人安。事理政平。民乐效力。有一官吏自愿减役。克新斯亭。官无一钱费。民无一材劳。奂焉轮焉。百倍前日。其功大矣。然则栋宇弘敞。非斯亭观也。赤白辉煌。非斯亭饰也。万壑千岩。非斯亭胜也。茂林脩竹。非斯亭景也。承流而宣化。得民而乐用者。乃斯亭大宝也。况游豫必度。歌钟以时。民庶几无疾则其乐亦非独也。昔王弘中为滕王也。令修而人得。滕子京为岳阳也。政通而人和。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0L.gif)
游德山獐项洞盘石记
自书院渡萨水。西北行数十里有洞焉。是谓獐项。窈而深。深而狭。其上下有松森列。其直如矢。自獐项过小庵。东北行数十步有石焉。是谓盘石。方而广。广而平。其左右有水环流。其鸣如佩。真幽绝处也。昔南冥先生尝游于斯。有十破牛胁之诗。用是诸君皆感慕踟蹰。睹其直而思其气象。聆其鸣而慕其謦欬。余遂题一诗以吟曰。昔闻獐项有瑰观。今日来寻萨水干。谷口两崖悬似壁。涧心双石矗如盘。春风已断死牛胁。秋色空妆舞凤颜。惆怅古人寻不见。洞天山月思无端。时同游者六人。姜敏修士吉崔琦弼奎仲河憕子平吴长翼承及曹次磨二会。余亦与其数焉。是日也八月十八日丁卯享祀后。
元堂书斋记
古道之行。由君子倡之也。非其人。不可行也。自三代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1H.gif)
李公(天庆)日新堂记
堂以日新名者。其意深矣。东望则野阔江流。于旷宜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1L.gif)
竹亭记
代以瓦。犹额其楼。实于庭。亦扁其轩。况屹然柱穹然栋。列为桷编为床者咸以卫物。则亭果不宾于名也。朱甍弘敞。碧窗玲珑。奂焉轮焉。有杨花燕子之态者。此主人之旧所有而荡于兵火中者也。茆檐闲静。蒲席清凉。萧然洒然。有山家草堂之风者。此主人之今所有而落于乱离后者也。其制仅一椽。其大方半亩。槐荫于坛。楸映于庭。又有盆松墙菊并莳其中。渊明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2H.gif)
暮轩记
轩何以扁暮。暮者迟辞。主人之自谦也。挹伽倻山水而地位清高。拥住鹤风烟而光景富丽。二乐八景之胜。争献奇效态于轩窗几席之间。而必取暮以额。今夫道暮则行者忧。席暮则酒者愁。园暮则花落。林暮则鸟鸣。凡天下之称为暮者。在人物所共恶。而独主人好之。至名其堂。其意微矣。盖公有志于学。而失圣人十五之期。早肆力于文章。而迟子贡晚年之闻。至于仕居众后。年在人先。则是于学于道于仕于年。皆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2L.gif)
云锦亭记
亭不知自何代始。成化二十年。玄王父志铭。有云云锦亭中。邀我宗族。若非玄王父所卜。必在上世。其来古矣。其为制宅南凿池。池心筑台。台上作亭。又北为石桥。置两穴通左右水。及至先君。辇础且瓦。朱槛玲珑。不幸先君早世。亭亦为风雨所颠。又以海贼之乱。未暇修葺者几十五年。今年夏。始重搆焉。古有三绝。至觉斋叔父。添以八咏。曰柳边清风。渊心皓月。东岭长松。北园脩竹。凌波石桥。鸣雨玉荷。映夏紫微。报春寒梅。遂逐题为诗。并与三绝相酬和。揭诸壁上。兵火中尽失。今无存者。柳亦枯莲亦死。竹园且焚烧。景物皆减于前时。悲夫。虽然。斯亭所宝。不宝景物。宝世守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3H.gif)
荣川东龟台记
出郡南一里许有三台。曰上台东台西台。咸以龟为号。盖其首微隆而尖。其背最高而平。有若龟形然故名焉。上台有山城军仓。西台隔小溪。废为弃墟。若东台者。集二台之胜。最名为游赏地。厥岩惟奇。厥土惟沙。郁然薰然。有松有花。玲珑萧条。幽致实多者。于奥宜也。沃野苍茫。大陆靡曼。既衍且夷。四隅一观。阛阓杂沓。烟火郁盘。左眺右眄。神爽骨寒者。于旷宜也。至若鹤驾舞南。凤凰飞北。太白小白。横亘峻极。若屏若障。如矗如削。云烟献态。四时异色者。其山胜也。临川襟后。沙溪带前。清沟污渠。互流成渊。涵泳星河。吞吸云天。风沦月波。浩然眇然者。其水胜也。台延袤才数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3L.gif)
柳公慕古轩记
今人与居。古人是稽。吾闻其语而未见其人。今于主人得之矣。拥一庭花竹而清香满袖者。轩之内玩也。面西山松桧而爽气通襟者。轩之外玩也。不此之名。而必以慕古额之。果非今之徒者欤。但所谓古者。其义非一。有迹焉。有心焉。不知主人所慕者何居。若以迹也。养松菊者皆为陶潜。爱莲者皆为濂溪。然以心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4H.gif)
游落水岩记
落水岩者。名之以其实也。岩在两山间。平铺一壑之中。而巅高末下。水从其高而落之故名焉。昔余与孙士彬诸君尝游其上。每欲再游而累岁不能得。使青苔白石空入梦想者有年矣。今年春暮。李汝实昆季。河公极孙士彬三昆季及余同话于觉峰书斋。翌日。汝实仲弟汝敏及从弟汝信自丹城来访。不期而会者凡九人。斋去落水岩凡数里许。诸君曰。方今胜会焉。日胜焉。地胜又近焉。盍作游胜焉以成四美乎。时九人中马者二。不马者七。欲同行而病其不齐。诸君以余及汝实有一日之长。遂推其马。于是吾二人骑往焉。七人步往焉。由天上坪至石亭。亭上有古松数本。偃盖如虬龙形。其下有清流一派。铿锵若金石鸣。盖岩之馀波出洞口者也。是时汝实方卜莬裘之所
松亭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55A/ITKC_MO_0255A_A061_124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