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记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H 页
不知岩精舍记
凡物苟有矣。必当为所知也。形焉而目之者知。声焉而耳之者知。臭焉鼻者知。味焉口者知。性情焉而心思者知。夫既有形声臭味与性情矣。则孰有逃于有耳目口臭与心思者之所及哉。知因于有。不知因于无。故有而知。无而不知者。理之常也。其或有有矣而不知。无异于本无焉。则乃不知者之失也。然有者自有。其何损于不知乎。精舍在不知岩之东南岸上。故因而名之。夫有形之中最确而著者。莫岩若也。而玆岩之所以名以不知者。吾果不之知也。或曰。是岩也本藏于丘土之中。江水冲破。积以岁年。然后土尽而岩出。此谓其丘土时所不知也。或曰。是岩也若被大涨之沈没。则藏在波涛之中。迨其涨伏。然后岩乃出。此谓其大涨时所不知也。此皆名之以有隐见也。或曰。岩在深渊之上断麓之下。四方皆胜观也。四时皆胜趣也。可以舟于江以胜。可以席于岸以胜。清风之昼。明月之夜。无非胜赏也。沿江上下。凡以胜区名者几处也。而惟其为胜之最。则能与此岩肩者鲜矣。而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L 页
埋没于寻常之中。废弃于鱼鸟之场。人莫之奇焉。故好事者名之以其实也。但精舍之设。非独取于岩也。长江列岳。远林近薮。白沙芳草。烟云鸟鱼。其取乎上下左右者非一也。而必于岩焉独取之。因其名而名之。何也。固以不知之义。富矣远矣。吾人之取之也有说焉。试以不知。分在我在人而言之。在我之不知有二焉。不当知而不知。不知之得者也。所当知而不知。不知之失者也。何谓不当知。奇技淫巧之事。营私谋利之术。凡世间冗杂琐屑之务是也。此而不知。岂非不知之善乎。何谓所当知。天地人物之性。三纲五常之道。大而天下莫能载。小而天下莫能破者是也。此而不知。其能为具耳目口鼻知觉之人乎。为吾徒者。其于在我二者之不知。宜有所择矣。若夫在人之不知。亦有二焉。我无见知之实。而人不知之者。不知者非人。而无可见知者我也。我于人。何怪焉。如我既有见知之实。而人乃不知。则不知者在人。而我所自有之实。不以不知而有丧焉。人之不知。何与于我哉。何谓见知之实。即有以穷天地人物之性。尽三纲五常之道。天下莫能载之。大而能无外焉。天下莫能破之。小而能无内焉者是也。道此道于吾身。德此德于吾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H 页
心。则人之能事。此焉毕矣。其果能见知于人。则此道此德之功用。可被于一世。而位天地育万物。无不可为矣。世或不知。则藏此道于一身。乐此德于一心。而亦自无愧于天地万物之间。浩然于独立之地矣。吾徒之于在人二者之不知。一惟自勖其在己者而已。夫如是则当以不知。为进学处世之道可乎。进学之道。以知自居者。归于不知。以不知自居者。归于知。盖以知自居。则知一足一。不复求知夫二以上之分数。知二足二。不复求知夫三以上之分数。至于至(一作知)八知九而止。犹不得复达于九与十之分数。况未及八九分而自足者乎。此安于小成。守其一隅者也。其归不知也宜矣。若以不知自居。则常以为义理无穷。其知既广而不自广。求以益广焉。其知既高而不自高。求以益高焉。此大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颜子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者也。其知之大。固可量耶。至于处世之道。要于见知者。终于不知。晦于不知者。终于必知。盖要于见知。则才有片善。求以闻于人。仅能一艺。求以衒于世。唯其求闻求衒之私心。便梏其天理之正。而所有之片善。所能之一艺。亦止为悦人售世之资焉。其复有长进之望乎。此韨才著善。要名干誉者。的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L 页
然而日亡也。若晦于不知者。学问高于天下。而守之以愚。道德尊于一世。而处之以谦。不成乎名。不易乎世。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然而天下归仁。百世为师。此衣锦尚褧。韬光铲采者。闇然而日章也。此岩初藏于丘土之中而不知。乃见于土尽之后。间没于江涨之时而不知。乃见于涨退之后。及其名以不知也。又藏于遗弃埋没之中而不知。今又大著于精舍之立。则始于不知者。固未尝不终于知。名于不知者。亦未尝不实于知。此非理之常耶。岩是顽然乱石之积也。其隐见于江波之中者。几万岁矣。而其于物之善恶盛衰。世之治乱兴亡。无所与焉。则于岩乎何责。夫当知不当知之事乎。至其磊磈错落。万古凝定。虽无知觉言语运动。而能兴云雨。以泽于物。能藏鱼鳖。以利于人。此则岩之能事。而大其功用者也。人未必知焉。而岩亦何知于知与不知哉。此有血气知觉者。情易躁动。心在衒耀。而多失其性焉。凝然静峙者。能效奇功。不自誇大。而乃全其天焉。精舍之取其名。岂无以哉。今舍已成焉。名已揭焉。处此堂而顾此名。能尽于不知之义。其于在我者。不求知于所不当知而不恨其不知。必求知于所当知而不知则不已。其于在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H 页
人者。恒能自反其在己之实。而道果未尽于吾身。德果未至于吾心。则当曰人之不知。乃以吾道吾德。有未尽未至也。于是乎无者思以有之。小者思以大之。卑者思以高之。浅者思以深之。至于既有既大。既高既深矣。而人且不知焉。则我当不愠不悔。不沮不止焉耳。未圣人者。天地合其德而天地知之。日月合其明而日月知之。四时合其序而四时知之。鬼神合其吉凶而鬼神知之。知我者。天地也日月也四时也鬼神也。则一世人之不知。果能为损于圣人乎。孔孟不见知于当世。而能见知于万世。其见知之大且长。孰有如孔孟乎。吾党其思之。又其做功之要地。则须从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者始焉。大学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中庸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皆结慎独之一言。凡古昔贤人君子之用功。固未尝不在于人不知之处矣。此诚吾人之所共慎也。能慎于此而不已焉。则其所以进学者。尝以不知自居。而终至于无所不知。其所以处世者。常以不知自晦。而终不得自掩于必知。以至不愠不悔之极功。亦不外是矣。堂下之江。即洛之下流也。伊洛乃有宋诸贤所兴之地。而江名偶与之同。可以思正脉之流波。溯洙泗之渊源矣。其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L 页
西则金乌山也。即吉冶隐栖遁之处。而其清风高节。直相映乎首阳之孤竹。则于焉仰止而有凛然者矣。堂之作。在大明万历之庚戌岁。
立岩记
凡于山野间岩石。有或树起焉而名之曰立岩者。余多见矣。然见之多矣而其最奇。且特无得与等比者。吾于此岩独见焉。盖他岩之所谓立者。未必能高而大。大而正正而直矣。或错列于众岩之间。不见其有独立不倚之象焉。或因势于冈垄崖麓之上。不见其有挺特自拔之异焉。或有待于层叠重累而为高。其全体非一质者焉。或有乱角邪窦。偏缺侧穿。左赘右疣。而方隅不正者焉。或有结根粗丑。而至末尖杀者焉。或有方圆不分。而欹侧不直者焉。又或有岩可奇矣。而所立非其地。若在都韨之间。大路之傍。则恶烦者嫌焉。又或有气像近之者。知其可玩而乐水之智者。舍此之彼。则立不临流者僻焉。然则岩而立者得之鲜矣。而其谓之立者。亦多品焉。其奇也非一槩。其病也非一般。奇多而病寡者。不可易见。则况奇全而病无者。千百中之一也。今何幸于此焉得之。异哉玆岩也。四方之高可十馀丈。上下之围近七八寻矣。立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H 页
不众岩之间。非所谓独立不倚者乎。势不有因于冈垄崖麓。非所谓挺特自拔者乎。由足至头。全体一质。则非层叠重累而苟高者也。不角不窦。无赘无陷。则非偏缺侧穿之不正者也。自下而上。其直也一。从根而首。其大也均。可谓正矣。望之似圆。即之似方。前瞻不倚。后顾不偏。可谓中矣。非韨傍非路衢。而于深山之中。则立得其地也。带清流临碧潭。蓄至静于至动之中。则二乐者俱喜之也。此余所以见乎岩之立者多矣。而今以此岩为独见也。不特其形之奇。其立之异。与其占方位之得焉而已。此一岩中立。而众岭环拥。列壑控抱。助其势者。后有云屯之隆岩。对其面者。前有斗耸之高峰。左焉鹏噣之岫。右焉龟伏之冈。洞口有碧嶂之重关。洞上有穷源之微径。石无大小。皆可坐眠。树无老少。俱宜荫人。沿流有曲。无非引风之座。激石成潭。莫非投竿之波。白云何心。笼闭山村。碧萝无情。遮断野路。数顷荒田。可以种豆。千山新菜。足以滋口。逶迤石路。筇音可鸣于朝暮。嘤嘤鸟声。自能唱和我独歌。其可以遇物成趣。寄目兴思者。虽妙手不能画出。虽巧词难以收得。则一岩所领之奇胜。其可量耶。岩后有小谷。地不甚宽。可容数十草屋。北东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L 页
西三面。皆屏之以危峦。其南口。即前所谓云屯之岩。而其下即此岩也。岩下即溪。溪南又峰。峰上又岭。其形势既高而凹。沿溪而行者。不知其有村焉。真隐者之居也。古无居人。或有村夫来田其中者。而土薄不宜于耕穫。故多废芜矣。自壬辰倭贼之起。永阳士人三四人。结志入栖于此谷。三四士人。即吾友权君强哉,孙君吉甫,郑君汝燮,君燮兄弟也。四友见余极言岩之奇。余从四友者。前年始来赏焉。果验四友之言。不为虚美矣。今年又再往而久留。遍探前岁之所未赏也。则果愈见愈奇。愈久愈不厌也。一日。四友谓余曰。岩之奇如是。卜之深如是。吾侪欲以此为终老之地。公非从我侪者乎。且吾侪之初所取者。为此岩之奇也。而岩之上下四方。洞壑溪石。无非胜赏。而皆可为玆岩之助。则其可不随处立名。以为吾侪游玩探赏之目乎。余方乘兴。猝然诺之。不觉其自涉于愚拙僭妄。且贻累于溪山也。盖既得此岩峦溪石之胜。如不设藏修栖息之室。则吾侪又无所于安顿矣。且妻孥叫啾之间。鸡犬杂沓之中。岂君子颐神养性之地乎。于是。四友欲置一斋。而岩后东偏。可立数间地者。后隔村烟。前俯溪流。负岩带岩。坐卧尽得其状。又遮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H 页
风向曝。虽冬寒。可取温也。斋虽未立。四友之计已定。故余请预名之曰友兰斋。兰固深谷之草。而君子之所佩也。名斋之意。四友其不默认之乎。自岩而北。未及乎村。家自村而南。未及乎立岩。爰有一岩。峙作山形。其高亦可四五丈。其周约以地尺。亦不减数十尺。隆然崎然。诚若云屯。上有古松数木。虬枝相缪。风叶松鬖。依然有高山泰岳之形范。隐然有仙区绝顶之风趣。使仰之者。精神肃爽。心想清远。自有所起发焉者。故名之曰起予岩。其北东西三畔。皆有微路可登。而南畔则高又倍之。截然不可攀跻。其南畔之底。即友兰斋之址也。又于立岩之上。起予岩之下。中有平岩。距二岩各十馀步。人自村中来。路缘于起予岩之西侧。不待登陟。可平步至此。其下则壁立如削者。亦可七八寻。危不可临。其中则平而圆。四友因其势而修治之。砌其边而台焉。台之左右。有二高松。可以荫朝夕之晖。日午之阴。有所未遍。则又架长杠于两松而柱之。就他松而伐其远扬。取而盖之。以补缺阴。则可以终日不见阳矣。台之南隅。亦有童松数根。长或数尺。四友爱护之。日俟其长。此松若长。则不必假补。而阴可自足焉。台上可坐十馀人。煎茶煖酒。皆有其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L 页
所。卑幼从之者。亦各有便傍可安矣。坐于台上者。三面皆危壁。必常有临深戒惧之心。故名其台曰戒惧。戒惧。所以为台之形势。而戒惧之义则多矣。此台后有起予岩。前有立岩。止两岩足擅一区之形胜。况左右远近。无非奇赏。形形色色。小大罗布。争奇竞美。交贡迭献者乎。一脉清流。来自东崖。萦回纡屈。来触立岩之下而过焉。岁久年深。其触不已。岩根今有受水之痕。其流既西而旋南。或萦林而隐。或过石而见。或缓而为渊。或急而成滩。或分而为岛。或曲而成渚者。台上可见七八里矣。台之直南。大山一支。渐低而中杀。西来而北转。至立岩相对处。起峰突然。崖石崒嵂焉。峰在溪之南。立岩在溪之北。若相拱揖者然。名之曰九仞峰。所以言其高也。而九仞之说。出于孔子为山之喻。为吾党者。可不戒于一篑之亏乎。台之东。有后山一支。亦其来稍低然后。起而为峰。峰形端圆。政如芙蓉之出水而花未绽也。日暮台上。山人方欢。欲灯不可。欲烛不宜。于斯时也。共注目东望。以待月出。而一片冰轮。出自峰上。有若峰吐而生者。故名其峰曰吐月。即台中夜景。得此而明者也。台之西北。有最高一岑。山人不出山。有时欲畅其幽郁之怀。则理屐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H 页
杖策。缘崖引萝。一登乎是岑。效宣尼登东登泰之游。则一片青丘。曾不满于一眄。盍以小鲁而名其岑乎。吐月峰之东。有岭深秀。半藏半露。苍然蔚然。樵夫采客。鲜或迹焉者。名之曰产芝岭。芝不必产于此也。而名之以产芝者。何也。昔者四皓避焚坑之虐政。寄身世于商山之深谷。独远怀乎唐虞之盛世。千载之下。诵咏紫芝之歌。亦可以想见襟怀之脱落。则思其人而不见。尚其志而高揖者。其可无纵目摅怀之地乎。此所以名产芝于岭也。山自产芝岭而西者。又作一岭于戒惧台之东南。即九仞峰之所从来也。自台而望。最亲且对。圆㝫浓厚。葱郁明显。则名之曰含辉。以取夫朱晦庵玉蕴山含辉之义也。山之能韫玉与否。固未可知矣。然良玉之所储者。必名山也。而晦翁之句。又取比于君子蕴德而粹盎者。则吾侪自此未必不目其山而思其名。顾吾心所蕴者。果能德矣。而所发于面背者。果能粹盎乎。亦岂非自修之助哉。含辉之名。其有取也。自含辉而南。又有一岭巍峙于渺茫之间。坐于戒惧台者。必登目于九仞峰之上。然后可望焉。每见白云停聚乎其顶。或如冠巾之戴首。或如横带之在腰。有或崖壑掩藏尽者。有或峰峦露出半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L 页
者。或始薄而终密。或乍聚而还散。朝而为雾。暮而为霞。变化无常。往来无迹者。恒是云也。故名之曰停云岭。于以咏靖节无心出岫之章。亦足以认卷舒行藏之道也。凡此四面之山。无不高大。而西山最为雄峻。在一溪下流。当一洞初口。有若隔绝世路者然。遂名之曰隔尘岭。既有是岭。隔绝内外。故吾立岩溪山之奇胜。自作一区之秘藏。而山外之尘踪俗迹。不得以冒蹑焉。一谷中渔樵之兴趣。止为吾侪之独乐。而世上之浮云富贵。不得以相易焉。隔尘名岭。其可已乎。溪之南。有一野。距村才一二里。是野之田。宜稻宜麦。宜黍宜粱。如能力耕。足以无饥。披云而耕。带雨而锄。固山中之胜事。而莘野耕叟。南阳卧龙。或乐尧舜之道。或托管乐之比。则吾侪独不可以志伊尹之志。心卧龙之心乎。野名耕云。有所慕也。溪流之傍。林木连青。自生自长。参差乱茂。村人朝暮之炊。游客茶鱼之烹。青烟一痕。惹作微色。以供诗人之口。或迷归鸟之眼。则林所以名惹烟也。洞在下口者。名以招隐。怜夫迷溺于宦海而莫之返者也。洞在溪上者。名以寻真。思夫抱真肥遁者而不得见也。洞在停云岭之下者。名以采药。药不必如方外之徒丹砂石髓之误人者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H 页
也。居閒养病。保啬性命。亦不可以无药物。故洞多其产。所以名之也。立岩之底。有石平铺于溪流之中。棱角磊磈。出没纵横。中有石隙。长广才能寻丈。溪流得此而停深。澄澈为一小渊。渊之上下。石有呈露而盘陁者。流涨则没。水落则出。然没时少而出时多。坐其石。渊可俯焉。或濯或漱。以观游鱼之往来者。于是。名其石曰镜心台。名其渊曰数鱼渊。岩影倒落渊中。苍苔绿丛。似作渊鱼巢也。恨渊不能稍广。有以容乎小舠。恨石不能稍高。有以免于涨没也。自镜心台。溯溪而行。行过一曲。则水回成隈。隈在九仞峰之东畔。有岩际流。既平且广。亦可立数间茅也。但不稍高。遇涨而沈。故屋不可设焉。然后负危崖。前临险流。又为九仞之所蔽拥。幽闲深寂。漠然与外人若不相接。乃名之曰避世台。又从避世台。涉溪而行。未及一里而横流。有石自成徒杠。若不遇涨。则不濡足而可渡矣。中有二大石。斗高而广。可坐卧其上。又其南崖有岩隙。亦成一台。可铺一叶席。直俯溪潭。最宜钓矶。遂以尚严名其台。严即严子陵也。其人出狎至尊。则动天上之星象。来把一丝。则扶汉家之九鼎。固亦一世之丈夫也。名台之义。所以尚其节也。又自尚严台而溯。行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L 页
及数里许。得一渊于两峡之间。渊广足容中船。溪作三派而瀑落。渊中水声。常淅沥焉。渊之两边。皆磐石。石为涨磨。漫涣平滑。炯烂皓洁。坐其上。如藉以琉璃筵也。其东峡之岩。尤极奇壮。苍苔绿萝。蓊蔚埋覆。殊非烟火中人所可游息也。渊以浴鹤名焉。亦非必有其实。以志水石之奇洁也。若自镜心台。沿流而下。水触西崖。又成小潭。潭上有岩。岩上有松。因而台焉。虽不能自奇。而诸岭诸峰诸岩诸石凡一眼所收得者。恍惚难状。依依画中。似非真面。故名之曰画里台。自画里台。又西南行至二里许。有岩垒然成丘。以临是流。而溪之自北山来者。稍浮于是溪。而合流于其前。又增一倍价也。四友欲亭其上。而虑或力未及焉。名之曰合流台。台前合流之处。水颇演漾。石多奇美。不知渭水之阳。其能胜于此乎。遂名其滩曰钓月。以溪之上流。皆在山底。得月最晚。此滩则距东岭已远。月光先受。固宜于夜钓。钓即吕太公之事也。身蕴济世之具。閒老江湖之边。手持一竿。若将终身。非斯人。吾谁与从焉。此名滩之义也。从滩而下。至招隐洞之口。溪之成潭者。倍于上流之渊。外人之入此洞者。山人之出是山者。皆过于是潭。尘云仙凡。此焉皆分。故潭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名曰洗耳。意欲追巢许也。凡所以收诸奇胜。以归夫立岩之总管者。上自浴鹤渊。下至洗耳潭而止焉。其间一洲一石之俱可得名者。何可胜数。而今所名者。只取其最胜且大者焉尔。至于由外路而入村者。必涉岩下之流。横排白石。用为片桥。蹑桥之际。有响琤琮。故其桥之名曰响玉。自戒惧台。纡步而下。将欲观鱼于镜心台。则其入也。亦必有石桥。桥在岩底丛林之中。石面易生绿苔。故其桥之名曰踏苔。亦为幽兴之助也。井在起予岩之侧者。寒且洌焉。泽物之功。不可不博。故取易井卦上六爻辞。以勿幂名之。井而幂之则功不施也。石在立岩之傍者。有数至七。而象似斗星。故名之曰象斗石。四时之运。日月之行。皆于斗星而取法。则北斗之于星辰。其系最大。而石之数与象。适与之符焉。亦一奇也。惟此得名者二十八处。二十八者。各自有胜致。则得名固宜矣。然不有一立岩之奇绝。其二十八处。不能自售其胜致。而与寻常中丘陵洞壑。峰峦水石。无以异矣。孰为之名目以称之哉。然则二十八之胜致。得立岩而著焉。立岩之奇绝。因二十八胜致而富焉。然亦不有戒惧一台。固不能光立岩之奇绝。以贲夫二十八之胜致。又不能输得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二十八之胜致。以赞夫立岩之奇绝。此所以有立岩。则不得无戒惧台也。是如北极为二十八宿之所尊。而非有二十八宿之环拱。北极亦不得为独尊。二十八宿。虽各有躔次。而不有一北极之尊。亦无所于环拱。又其中角之一宿。为二十八宿之首星。角得其次。然后二十七宿。循次而列焉。此立岩所以宗乎二十八者。而戒惧台。又以首乎二十七者也。然又非四友者。就此而卜之。则立岩之奇绝。又谁得而知之。人之知与不知。其于立岩。容何与焉。而溪山水石。亦天地间一美器也。天地既有此美器。岂令徒自美而已。必使最贵最灵者主之。然后溪山水石。不为虚弃之一器而能发其美也。然则四友之来卜于此。其亦立岩之嘉会欤。呜呼。有开辟以来。即有此溪山。而几万年荒废芜没之境。今日始为吾侪之所游赏。不亦有数存乎其间耶。斯亦有以起吾侪之遐思者也。或曰。溪山则美矣。然溪山乃造物翁公共之物也。且初无情意。又无名号焉。居于此者。止可耕渔樵采。乐在己之乐而已。游于此者。但当行赏历。玩快一时之目而已。则玆不为顺造物翁公共之心。而全溪山自然之天耶。今乃于无情意之溪山。用情意以恼之。无名号之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水石。立名号以累之。欲以公共之溪山。便作自家之己物。况名之不以其实者多焉。则无乃非造物翁之心。而为溪山之辱乎。且不为外人之所笑。而为自家诞妄之归耶。余曰。不然。如子之言。则是以山河大地。为不干于吾人。以两间万物。为无与于此身。欲使吾侪没形迹心空玄而后已也。此岂平常之理。光大之道哉。造物翁所以造万物者。岂是徒费造化之功。只令为无用之物哉。有一物则必有一物之用。有万物则必有万物之用。先有用之理。然后有是物。若无是用之理。则当不生是物矣。故天地既生万物。又必生是人。然后有以主掌乎万物。而各致其用焉。田野而耕耘焉。原陆而居宅焉。五谷焉食之。丝麻焉衣之。何独溪山而不致用于人哉。有物而不用焉。则反有悖乎造物之心矣。夫所谓公共者。非曰置是物于虚弃之地也。但不私之而已。溪山固是公共之物也。而我得之而我乐之。人得之而人乐之。千万人得之而千万人皆乐之。各随其所得而乐之。何害其为公共也。前人乐之。后人亦乐之。此人乐之。彼人亦乐之。不相让而皆自足矣。何嫌乎哉。且万物岂必有情意。然后为人之用乎。五谷非有情于为人之食。而人自食焉。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丝麻非有意于为人之衣。而人自衣焉。至于田野原陆。亦皆非有意于为耕耘为居宅。而人自以耕耘焉居宅焉。夫以有情而交无情者。不是一理感通之妙乎。万物之初。又孰有名号哉。有名号者。皆吾人之所加也。而名号之者。乃所以致用也。惟此溪山。自是深僻之一区。故亦未尝有名号。既无名号。故亦未尝为人之所游赏焉。吾侪自今始加名号。而永为游赏之地。不使为虚弃之溪石者。亦岂非溪石之荣哉。若夫无其实而名以物者。则固有之。是亦为溪山为吾人而颂祷之称也。又何伤乎。然则今日名号之作。实乃所以成造物之用。而发溪山之美也。或曰。名号之意则然矣。但吾人事业。果只在于溪山云石之间。而子乃以此为栖身寓乐之所耶。曰。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也。何往而不为道。何遇而非可乐哉。幼而学之。壮而行之。则中天下而立。位庙堂之上。尧舜其君。唐虞斯世。上以位天地。下以育万物。于以尽吾人之能事。如或不遇其时。则退居山野。付生涯于水月岩壑之间。以耕耘钓渔为事。以风云花草为侣者。亦莫非此道之所在也。岂滞迹溪山。栖心淡泊。洁身乱伦。果于忘世之为哉。余既答或人之难。复告诸四友曰。余愿毕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吾名台戒惧之义。诸君其肯留念否。试以此地言之。凡岩石之大于此岩者。又何胜数焉。然而吾侪。必以此岩为取者。以其能立也。凡物必有所立。然后不为他物所挠夺也。百仞之砥柱。其立也确。故以黄河之奔放。而万古不能挠。千寻之劲树。其植也坚。故以疾风之暴振。而百载不能拔。今此立岩。亦与天地俱始焉。而既不倾于万古之前。则又何挠于万古之后乎。况其高大正直。又非他岩之可比者耶。吾人也立于天地之间。亦岂可无所立而能为人哉。德于心。有本然之定性。道于身。有当行之正理。仁义礼智。德之目也。孝悌忠信。道之目也。心乎此德而不易。身乎此道而不移。然后所立者惟其当立。而以之处乎贫贱。贫贱不能移吾之立。以之处乎富贵。富贵不能淫吾之立。以之遇乎威武。威武不能屈吾之立。辩如仪秦而不能夺。勇如贲育而不能挫。此圣贤以藐然之身。能参乎天地。以其所立者道德也。尧舜禹之所立者。厥中也。故四凶之凶。不能挠帝尧之立。天下之泰。不能移舜禹之立。汤之所立者。一德也。文王之所立者。缉熙之敬也。武王之所立者。不贰之德也。管蔡之流言不能动。则周公之所立。何如也。万世之乱臣贼子不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得不惧。则孔子之所立。何如也。杨朱墨翟之言不能容。则孟子之所立。何如也。至于一节一行之士。亦必有所立。而后能有以成就其业也。所贵乎立者如是。故于岩亦取其立也耳。今吾侪就立岩之上而游息焉。各思所以自立者。终始不相负于吾岩则幸矣。然其立之之要。亦不过乎台名之戒惧。夫台上之戒惧者。以其危临数丈之堑也。台下之堑。有目可睹也。其深可测也。谁知吾人一身之傍。有几丈无形之堑。几寻无涯之坑乎。一念之差而奔马鬼域。一言之轻而波浪翻覆。一足之妄而罟擭陷阱。其危也如是。则所以戒惧之者。当如何也。戒惧者。敬之谓也。必也静而此敬。动而此敬。言而此敬。行而此敬。然后吾之所立者。即吾仁义礼智之德。孝悌忠信之道。其何往而失吾之所立哉。然后吾之立也。亦可以参乎天地矣。惟诸友早晚若成友兰一斋。盍相与讲论此理哉。然后可以对立岩。而无愧二十八处之胜致。无非所以适我之性情者也。村乃永阳之境也。而距郡几百里。四方城邑。皆与本郡同远。信僻地也。余既告以溪山名目。四友因请记其说。遂并附以或人问答与吾侪相告语者。某月日记。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立岩精舍记
永阳四友之同志者。就水北最深僻处。得一巷焉。巷口有涧。涧畔有一巨岩屼然十馀丈者。即立岩也。岩之北距十步许。有断岸层停。体势广平。可容得舞雩上浴风冠童。而数株古松。碧阴凝清。则台之以戒惧名者也。自台而又北稍东。隆然有一小石峰。奇耸矗峙。隐然有崆峒风趣者。名曰起予岩也。峰之南底有古址。阶颓石乱。不识何代谁氏筑也。诸友游赏之馀。遂相与顾眄。则千年老龟。露形寂寞之滨。䀚首吸气。磈然不避风日者。后峰之作玄武也。君于山而既老。收威闭声。敛爪交牙。能全父子之天。长蹲而不去者。台岩之虎于右也。出潜离隐。始蜿终蟠。若伏若起。拨云而飞珠者。吐月峰之龙于东也。大鹏搏扶摇九万里。既倦而下地。犹揭头仰苍空者。九仞峰之为朱雀也。又有产芝,含辉,停云,隔尘诸岑。屏排墙拥于眼前。而一溪之萦纡来过者。带回襟围。见其入不见其去。则上下数十里溪山清淑之气。其皆聚于此乎。诸友乐之。乃基其故。置一茅斋。以为栖息之处。房其左右。而厅其中。各一间也。龛于两房之北。可藏数百卷也。稍拓其前后。植以众卉。颇可玩也。拙者幸见收于诸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友。亦常往来而同之矣。敢为之请曰。小斋既成矣。第吾侪居于此。当何修而宜哉。何事则可乎。世之置亭或堂于胜区者。其所为盖不一矣。嗜酒色者。为荒乐之所。癖射艺者。事呼呶之争。喜博奕者。作枭卢之场。皆不足道也。吾侪则无是矣。至于遗世逃俗。绝事弃伦。谈空覈玄。索隐行怪。乡烟霞宅岩壑伴鹿豕友魑魅者。或为之遁藏焉。亦左道也。非儒者之所慕矣。唯有一事焉。背世上之纷华。贱末路之奔驰。知读书穷理之为吾急务。识修身养性之为吾本业者。于此焉藏以修之。则养正作圣之功。可象于山下之泉。前言往行之畜。可法于山中之天。阶下之流。昼夜不息。而认有源之不穷。前山之径。茅塞须臾。而知力行之最要。唯吾黄卷中圣贤。羹墙于坐立。既不患于师友之不严。况彼立岩。屹然于朝夕之对。历千万古而自若。惊波不能汨。狂风不能挠。积雨不能腐。炎火不能烁。则易之所谓立不易方。独立不惧。鲁论所谓弥高弥坚。卓尔所立。中庸所谓和而不流。中立不倚。邹书所谓至大至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于此乎认取。各自振励。共思有以为自家树立之地者。当如何也。此则诸友之当勉者已。若夫少而失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学。老而无得。已往之岁月。不可得以再回。既衰之精力。不可得以复强。只合收拾于白首之经。自方于桑榆之境者。幸其无外慕有晚趣。时月之间。若复有万一之进。则亦岂非居处之有赖乎。此则老夫事也。其或山花烂发。光风满洞。松阴自风。赫炎无畏。枫林浮锦。玉溪涵丹。雪花腾六。洞天迷茫者。莫非与人同之佳兴。而前郊雾捲。东岭月吐者。朝暮之胜槩也。乃访花随柳。惟意所适。嗽泉坐石。无地不可。投小网于绿潭。银鲜跃盘。起细烟于岩罅。山醪盈杯。微醉高吟。宇宙悠悠者。其在何等时节耶。读罢讲讫。休神舒气之事也。而老夫与诸友共之者也。然则吾侪之居止于是斋者。其能无愧于俯仰哉。其有敢贰于此约者。有立岩在焉。于是扁之曰立岩精舍。万历丁未冬记。
乡射堂记
显光。乡之人也。生长于 国家太平之日。今则老病于兵乱孑遗之中矣。流离旅游之馀。归过是岁于旧闾。一日。乡首李君成春。来见而言曰。吾乡。旧亦有乡射堂矣。兵火之日。随而火焉。乡人之仅存生还者。尚复号之曰座首。曰别监。盖我国乡邑中古规而不得废者也。其以事来待令于府下者。无所于退息。遂构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L 页
茅数间。假寓苟度者二十年矣。比因一二乡老之赐。议卜得新基于府城之南。础其柱瓦其盖。堂以两楹。房以两夹。并之为十间屋。其厨库及厩。则力未及焉。姑俟后日。然一堂之成。视以吾乡之力则亦幸矣。又重营于荡尽之后。不能无一感一慰者焉。愿说其废兴之迹。揭诸壁而知诸后。子盍记之。余惟古之所谓乡者。在邦国京都之外。居比闾族党之上。教化之由于上者。从此而宣于下。风俗之成于下者。阶此而孚于上。此圣人所以致重于乡。而制为乡饮乡射之礼。使之知夫事长尊贤之义。贵贱隆杀之节。辞让和乐之道。有以消其懈惰委靡之风。贪鄙淫僻之心。暴戾倾危之习焉。孔子所谓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者此也。今之所谓乡。其与古之万二千五百家之制异矣。而邑无大小。皆各称乡。则乡之系于 国家者。为大则一也。饮射之礼。则后世废而不讲。宜乎教化之不见古盛。风俗之必至日卑也。吾乡虽小。其来远矣。邑名以仁。名之必以其实。则其素有美俗。可知矣。方其九畴之化流。而三物之教行也。备六德者几人。敦六行者几人。通六艺者几人。文献无徵。不可得以知矣。今值 国家重恢之运。区区小乡。亦得有貌㨾。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8H 页
堂曰乡射者既复焉。诸君盍相与顾其名而敬重之。思有以处此堂之道耶。古礼固不可易行。而古人尚德之意。因是名之存而可以想之矣。 国家之设乡所。而置乡任者。盖有以重其所系也。分九重忧。牧一境民者。邑主也。而邑主瓜期有限。递易无常。常为新眼之人。不免有失序之措。虽最留意于民事。莫暇验详于经远。故必令各乡。择其忠勤谙熟之人。属以一乡之纲。使之居其所而察其任。然后邑主倚之为耳目。境民恃之为枢纽。然则居其堂者。可不慎其任乎。夫 国家之所以治吾民者。其道则劝善惩恶也。其事则兴利除害也。任乡者。居其间。承其所劝而劝之。使一乡皆归于善。承其所惩而惩之。使一乡皆免于恶。利之在民而当兴者。必告以兴之。害之在民而当除者。必告以除之者。玆非其责耶。所劝之善。即所谓六德六行六艺也。所惩之恶。即所谓八刑之所纠也。所谓利之当兴者。即欲饱而饱之。欲煖而煖之。欲安而安之。欲寿而寿之者是也。轻徭薄赋。其本也。所谓害之当去者。即有以不能饱。不能煖。不能安。不能寿者是也。烦徭重赋。亦其本也。凡此四者。皆系于在上之教化政令也。邑主尚有所不得自擅者。况乡任者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8L 页
能如之何哉。只望夫惟其力之所及而自尽焉。则庶几犹有一分之助耳。堂已成焉。一境之人。其必拭目而俱瞻曰。吾乡复有乡射堂。其自是居于堂者。必能思古人之道。体 国家之意。恒存敬惧。勉尽规画。则乡风之美。乡俗之善。当自堂而基之矣。诸君其毋负一境人之望乎。老夫之祝。不出于此矣。
慕远堂记
堂。吾堂也。堂之基。即玉山府之南山下也。玉山。乃吾张氏廿馀世世居之乡也。南山之下。则自吾五代祖始居之。我以微末苗裔。生长于此三十有九岁。而值壬辰焉。寇乱之惨。有东国以来。盖未有如当日之酷变。亘一境为往来之贼路。屠全城为列营之贼窟者。殆一年有半。闾阎灰烬。转为蓬荻。人于锋镝沟壑之馀。千百中一二仅存者。流离四散。在贼退后近十年。然后孑遗稍集。吾姓中五六人。亦在其中。芟荆扫烬。缉草构幕。犹各自以吾土为可安矣。我则在拙为尤。无计自返。来靡依泊。惝恍旋离者累矣。族人怜之。谋于乡友之生还者。收材出力。就吾旧基而营之。为房与厅各二间。地主柳使君。以公廨馀瓦赐盖焉。此吾所以得有此堂也。堂乎处矣。杳然兴思。则玉山为地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也。其亦肇于辟丑之会乎。自檀箕以后。四二三三合一来。其在洪荒朴略之中。而自生自所者几世。其有州府郡县之号。而或沿或革者几番。其间人物之盛衰。风俗之善恶者几变也。其或荡败于寇贼干戈之际者。亦有如此时者乎。吾先世之居是土也。在今所及知者廿馀世。而廿馀世以上。则其亦素籍于此土。而玄远莫之传耶。或初居他地。未贯此土之籍而不传者耶。渺邈无徵。皆莫之闻焉。凡几历衰旺。几经否泰。而至于玆也欤。德业隆微。积善深浅。固莫得以究知也。而姑以耳目所及者料之。吾姓之闻于一国者。不为不著。分派之散于四方者。不为不蕃。则岂非源深而流远。根厚而枝茂者也。呜呼。本土与四方者。莫非元初一身之分也。气脉所同。情亦通焉。其何间于远近彼此哉。而四方者势其阻矣。情焉莫如之何矣。幸而遗存于本土者。其履吾堂。孰不与吾而同其思乎。然其所以思之者。岂由于外哉。莫不有此身。有此身者。莫不知爱其身。知其身之可爱。而求此身之所从来。则其思也不得不永矣。生我者父母。生我父母者祖父母。生我祖父母者曾祖父母。推而上之十代百代千代万代。以达于厥初生民之祖而极矣。然则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9L 页
厥初生民之祖。即吾此身之所始由生也。其以下百千万代之积。即只是递其身体而已。惟其气脉。则代百千万而传一气脉矣。势有所莫及。情有所难尽。故祀典有限。孝道莫逮。而其无穷之理。不限之诚。则岂积代而或阏哉。然而以天子公侯卿大夫之贵。庙止于九也七也五也三也之等分。而不得过焉。况下此而为士庶人者乎。虽欲过之。先王有制。已力不及矣。在我者。惟其能尽乎在我可得以尽者矣。可得以尽者。不须禄万钟也。牲列鼎也。羞庶品也。但能致诚于吾分可为之礼。吾力可及之事而已。至于分不可为力不可及之地。亦自有致孝之道焉。亦不过曰爱吾一身而已。吾一身虽吾之所自有。实乃百千万代之祖先所流传以遗之者。则其敢曰吾身即吾所有。而轻之忽之哉。轻吾身。即轻吾祖先也。忽吾身。即忽吾祖先也。况不但轻而忽之。至或辱其身败其身者。无非辱其祖先败其祖先也。然则尽爱之理。致孝之道。于其祖先者。果外于能爱其身而敬重之者乎。祖先相递之身。虽已亡于百千万代之既往。而祖先相传之气脉。即吾一身而方在焉。此身即祖先之身也。敬重此身者。所以敬重祖先也。故不可过者。分所一定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0H 页
之礼。不可能者。力所莫及之事也。而敬重此身之道。无人不能。无代可穷焉。为人子孙而追孝于祖先者。孰大于是乎。夫既知爱其身而能敬重焉。则其于同吾所受之气。而同传先祖之姓者。势虽至于疏远。事或涉于咎怨。岂可以疏远而忘之。咎怨而雠之哉。我叹世之人。或不至甚远。但在稍疏而便外之。或不须深怨。但在微嫌而遂隙之。呜呼。若自祖先之为父母者而两视之。则曾不过一呵一挞而止者。而为子孙者。不体祖先同慈之恩。不念百枝一根之义。怒焉藏之。怨焉宿之。此果待同气之道乎。此吾族人之所当戒也。呜呼。山古山也。川古川也。巷井皆古巷井也。古今推迁。人物变易。死不复生。亡不复存。而古人不可复作。则以祖先所遗之身。居祖先所居之乡。其所以思而慕之者。如何也。相彼田野。即祖先所耕穫之田野。道路即祖先所履行之道路。江山即祖先所游赏之江山也。蒙彼祖先积德之馀泽。子孙亦得以耕穫此田野。履行此道路。游赏此江山。人果以为自耕自穫自履自行自游自赏焉者乎。盖无非祖先之赐也。则其所以尽追孝之诚者。容有不谨哉。一思虑而思祖先。恐有违于祖先之心也。一云为而思祖先。恐有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0L 页
违于祖先之德也。一动作而思祖先。恐有违于祖先之道也。战战焉兢兢焉。常若临深渊履薄冰焉。则同吾姓者。庶乎可以能不坠祖先之遗训。而吾祖先亦可谓为有子孙矣。于是乎名吾堂曰慕远。
自醒亭记
亭于谷之口池之岸。乃吾弟斯举所开也。斯举乱后初还。偶得地于此谷。因其便而为居处之别所。即此亭也。池亦主人之自堤。而堤因于岩。故础其岩而亭之。亭之所以不得不临于池也。一日。余访吾弟于亭上。酒数行。请余以亭名。余乃乘醉顾眄而得之。即所谓亭之名也。斯名也何所乎得之。以其谷之口也。引长风之易焉。池之岸也。致爽气之多焉。然则倾累壶于亭上。颓一身于亭上。客散庭空。池静鱼閒。对耸之危峰。吐扬辉之冰轮。石间之鸣泉。响戛玉于枕上。则此身于此时也。虽欲不醒。得乎。醒而省之。则寒吾心者非一矣。侧弁之俄我何形也。号呶之聒我何声也。䨓霆在耳。孰使之不闻。坑堑在眼。孰使之不见也。如其又之。则此身几不为此身矣。醉是何心。醒是何心。而以既醒之心。追方醉之心。则诚若二人乎哉。设吾醉之。若不速醒。则吾当昏过了此长夜。而其能速吾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1H 页
之醒者。以吾有吾亭也。然后知亭之有赖于主人者固多矣。而主人之有斯亭者。实亦梦觉之大机会也。吾所以以是名而应之者。不亦契主人之思乎。主人曰诺。兄果得余意哉。得余意哉。又曰。我有子侄辈。颇嗜酒。亭上又有过之者日至焉。若无是说于壁上。无乃有不会吾亭之名者乎。况举世之醉。一生后已。则岂特吾侪一夜之醉乎。闻吾亭之名者。或庶几有惕然而自省者哉。于是。余喜亭之有主也。遂书之。玄黓摄提格阳月生明后四日。旅轩翁记。
似醉不醉乡记
此岁何岁耶。癸耶甲耶。此时何时耶。花尽而叶茂也。此日何日耶。既朝而欲暮也。此辰何刻也。主眠而宾乐也。以此岁以此时以此日以此辰也。而有此主有此宾。主与宾皆是醉乡人也。不问其年。不问其时。不问其日。而自有陶然之乐。而不自止者焉。其乐何乐欤。问之主则不知。问之宾则不答。熙熙乎皞皞乎。主亦不知。客亦不知。既两不知。复有何语。其终不知也已。欲语则有事焉。上有天当事之。下有地当履之。其间处焉。非吾也欤。吾其吾而已。吾之所为者何事。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而已。此乃戴天
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履地者之事也。如有暇焉。则江湖焉舟之。山岳焉车之。舟之车之。其或倦焉。爵而醉之。咏而诗之。此其主与宾之事也。酒罢兴罢。无所为焉。则就枕而眠者。其人也。假梦而书焉。此其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