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4H 页
呈 天使为国辨诬书
朝鲜国草茅臣高尚颜谨呈为陈情事。伏以尺雾障天。不害其大。而见之者恶之。寸云点日。何损于明。而仰之者恨焉。今日赞画之谗。出于虑外。其所以欺罔 圣上。诬陷小邦。非寸云尺雾之比。在都三揖。既已吁䜣。老爷之明。想必洞烛。而未堲殄行之说。尚閟昭雪之奏。是缘老爷犹有一分之疑。未及明若观火而然也。然则草莽臣民。安敢以冒渎为嫌。而不汲汲于别白乎。海东记略之书。出于日本之僧。而发挥者于日本年号之下。注以天朝某年者。一时记事之例也。而尊周之义。实存乎其间。不与其自为年号。而必书天朝某年以表之也。设有人焉。为天朝记事。而于纪元之下。又书曰。乃日本某年也。则人必疾视而痛责之。何者。归重之意。反系于岛夷。而非春秋大一统之义也。度此絜彼。轻重自判。而用为嗃矢。指以即夷。诬已甚矣。噫。小邦患倭。远自新罗。极于丽季。三路之民。涂地尽矣。所以许其朝聘。羁縻累世者。即何休不拒之义。而其实不过欲保三路生灵而已。是故。倭国之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4L 页
比年来聘者垂二百载。而小邦之报聘仅至一再。乃汉世不绝关韨。宋朝世弊遗虏之例也。源氏政乱。纂夺相寻。狼传貙。貙传熊。至于秀吉而桀骜甚矣。削平诸岛。因萌觊觎之心。假途小邦。冀逞蛇虺之毒。小邦粗知事上之礼。世笃向日之忱。指天划地。誓作藩屏。而升平日久。民不习兵。竟遭麋烂之酷矣。赞画之奏曰。借兵岛夷。欲复古疆。一何兴讹之至此耶。昔者玄德留吕布于小沛。而不保徐州。刘璋引昭烈于成都。而竟失益州。玆乃已然之覆车。而将来之吹齑者也。设使小邦。图复古疆。必不至引非我族类之贼。受虞公见执之祸也。此其不可疑者一也。何况得之非难。而守之不易。小邦南邻岛夷。北接女真。窃发之患。无岁无之。区区片土。尚恐难保。何敢欲争分外之壤。不容天地之间哉。此其不可疑者二也。又况辽界之属中州。已经千载。若有窥觇之计。则前此必有请地之奏。而非一朝一夕之偶发也明矣。此其不可疑者三也。小邦自颁赐会典。改正宗系之后。愿戴之诚。倍于平日。而常恨夫无力仰答天眷也。岂有报德以怨。弃顺效逆。得罪于万世哉。此其不可疑者四也。矧玆倭寇。始自己巳。迄于庚寅。请因小邦入贡。而每以天朝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5H 页
令甲。不许尔国入贡为辞者。诚恐黠虏因此惹起衅端。而使小邦先受其害也。夫朝贡之路。尚不许开。则其不借兵复彊也昭然矣。此其不可疑者五也。窃闻之道路。倭寇之聘于上国者奏曰。朝鲜绝我朝贡之路。故声罪而讨之。若有借兵复疆之计。则何无片言一辞及于以弱假强者乎。此其不可疑者六也。凡此六段。无非辨惑之左验也。而受诬之痛。有不待智者而后知也。至于寡君沈湎之说。毁出求全。亦不容不辨。呜呼。小邦之败䘐。初非见绝于神祗。秖缘士卒之顾后。秀吉之得志。非有百胜之长策。特以驱我于散地。若使寡君小有沈湎之失。致此丧败之祸。则何能返句贱之国。图一日之存乎。天意人心。不可诬也。若夫英明之质。恭俭之行。老爷想已灼见。不须更陈。生等亦皆率滨之臣。而天门邈焉。无路叫阍。仰屋窃叹。知几日矣。幸值原隰之行。敢渎靡及之怀。伏愿老爷将此一邦之情。达于四聪之听。则非徒小邦获免乱逆之名。其在天日。亦祛雾云之蔽矣。
上汉阴李相公(德馨)
岛夷之变。罕古所未有。而幸赖我 相公閤下挺身奉 命。不避艰险。万里赴愬。至使 圣天子赫然感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5L 页
动。爰命李提督兄弟若袁,骆,叶,麻,方,杨诸公。率十万大众。来援于几危之际。才接一锋。芟夷大乱。克复平壤。乘胜长驱。少雪愤忾。扶得 国脉。使 銮舆还御。 宗社更奠。至有今日。皆閤下赐也。使一片青邱。罔专美于申包胥之哭秦。尤何等感祝耶。此非特一邦臣民之幸。将永有辞于来世矣。閤下之贞忠大节。固非鲰生之所敢容喙。而鲰生亦二百年化育中一物。又粗得来熊鱼之辨。则今于閤下之返驾也。乌得无一贺状哉。敢进尺牍。少伸微悃。仰渎于尊严之下。伏惟明公。恕其情而宽其僭。如何。
与李统相(舜臣○甲午)
合下庸葺。猥荷盛眷。陪游于戎坛之下。周旋于试士之场。恰过旬馀。私分之幸。已极万万。其所感镌。将如何图报也。伏惟此时。辕门寝饭节宣。无有撼顿于连日扰攘之馀。曩时从游之诸公群僚。俱阶泰平耶。患难之馀也。尤切伏溸。尚颜自来。菲才浅品。邑弊民瘼。字牧之道。去益无涯于乱中料理。经㥘馀生。将何以拯济其万一。以至其苏完也。久旷馀扰。尤无以自振。柰何柰何。
上麻提督书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6H 页
伏以岛夷谋逆。先犯小邦。稔恶肆毒。七载不悛。 皇上轸东顾之忧。老爷任敌忾之责。甑城之战。终虽退师。而摧陷之功。雄伟于初。蜂屯小丑。震嗫有日矣。迨夫分道之师并举。老爷之旄再麾。按兵蔚州。扼其咽喉。而贼徒知难。悉众远遁。妖氛清于海徼。孑遗保其馀生。于戏。 皇上之恩深矣。老爷之赐至矣。实小邦亿万年无疆之休也。第以县地屡经丧乱。编户鲜少。箪食不丰。壶浆味薄。物不称仪。忸怩于心耳。谨呈短章。以暴扬功德之万一焉。
上姜牧伯书(絪)
尚颜自迓新以来。元气虚弱。畏风如虎。跬步之间。出入犹艰。玆以既阙岁拜。又缓酌水。伏俟罪责。疾病若此。年又六十。濡滞冷官。已为可羞。古人有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者。颜虽不敏。岂可六十而不知五十九年之非乎。将欲绝念宦路。归保性命。誓以不入官府。不赴邀请。计已熟矣。年前亦有此意思。而每荷令公待以敌体。不敢告退。今者令已瓜满。新伯将到。不识半面。又昧人品。无令公之殊遇。有忠牧之骄傲。则卑辱甚矣。后虽噬脐。悔无及矣。势可不现是图。故迨今未归之日。欲遂休官之志。幸量恕如何。馀待华旆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6L 页
向洛。款段下泽。候于路左。不宣。
与再从侄善承(仁继)
积月阻信。栖屑衰怀。尤觉黯黯。未惟履玆。静中观玩日新。向所看节要一篇。其间为日已富。果了却耶。就中舍弃自家明光宝藏。就查矿掇零金。此为向上者吃紧底意。但今之自谓踏实地云者。往往有舍宝藏掇拾之患。而所掇之金。终未免瓦铄之归。是可叹也。惟君勉旃勉旃。将他固有之宝。求光明于百鍊之垆。而成就得铁中之金。藏诸身以为器。毋负初畀付之意。是所望也。从叔侨居南亭。涔寂之甚。近因琴婿委访。日夕谈论。亦不无展拓之益。稍可为消寂之资。是可幸也。
与从子尔坚(宰礼基时)
此距家乡。不过百里。而有时阻信。动经时月。仕宦之败人意思。良有以也。恭问伊来。兄主气力益享难老。侍馀做味一依耶。为念倍常。舍叔为斗米所屈。老去公务。日事纷汨。而经乱馀生。拯济没策。柰如之何。吾家之贫寒。自是世守。不足为意。一力乏使。奉老之人。实所难堪。故玆送一丫鬟。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可善遇之诫。陶靖节已先获之。可另念也否。且吾家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7H 页
素鲜奴仆。诸儿尚幼。虑有异日之患。立券以送之。
寄仲儿尔行
自尔归后。声息间阻。悬念尤倍。未知那间做味连胜。本所信息连承。而兄主气候平安云耶。并切悬念。父遁迹穷山。病与为邻。固知符到不远。而日事呻𠿝。良觉苦怜。第南石别庄。自汝渭阳再传而及于汝。其为传重。尤当如何。虽无田民。本家既无嗣。则外裔当奉祀。而况柳氏田民。绰有馀资。两家坟山。无人可护。汝当倍加诚力。极意奉奠。使汝外外两家神人悦豫。则古人所谓无后而有后者。不幸而近之矣。勉旃勉旃。垂诫后昆。毋有馀憾。则此非特柳,张氏两家之幸。亦足为汝受福之基。慎之慎之。勿泛勿泛。
寄伯季儿尔节,尔龄。
自送汝兄弟于山庵。舐犊一念。无日不在汝边。而城南之望。不下于韩昌黎之于符。汝辈倘体乃父意。焚膏继晷。日有刮对。俾免吴下蒙耶。陶山夫子诗所谓最爱少年山寺乐。碧窗深处一灯明。其为鉴戒后学也有无限底意思。吾以是送之。汝辈以父师之教。须倍加惕念也。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序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7L 页
读柳柳州年谱有感诗序
余一不幸。早登科第。举进士则癸酉岁也。博学科则丙子年也。戊寅拜成欢督邮。庚辰遭鼓盆之叹。辛巳瓜满。为亲乞县。得宰咸宁。十朔而递。厥后又历两县二郡。皆未准朔而罢。到今困于冷官。阨穷甚矣。常有怨尤之心。忽忽不乐者久矣。今年夏。始见柳州年谱。则子厚亦生于癸丑矣。其登科第又皆酉子。而戊寅。拜集贤正字。己卯丧室。此其大同者也。其他则子厚文章妙万古。而余则仅辨鱼鲁。子厚为御史及尚书郎。而余则沈于冗官。子厚窜南荒十有二年。还刺柳州。而余则用焉专城养亲。舍焉归休桑梓。子厚寿不满五十。而余则年过六十。犹保康宁。此其少异者也。揆之以倚伏。则子厚之所以迁谪者。以早历清班。而我之所以保身者。以久于下僚也。子厚之所以不寿者。以憎命达。名流万古。而我之所以延长者。以不成一艺。无异庸夫也。向使鄙人。依阿权势。以取膴仕。则窜黜之患。何可免也。能肆文章。足以传后。则期颐之寿。天必悭也。然则余之仕路蹭蹬。才学卤莽。乃所以福之。非所以祸之也。自后心安于分。志乐乎天。每中夜以思。不觉喜幸。而手舞足蹈也。因作短律。以述己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8H 页
志。(律见诗集)
结契序
往在某岁。尚颜与姜博士雪。结契读书。以相劝课。时焉会面。刮目相对者有年矣。兵火之后。或横夭或考终。馀存只六七人而已。相与慨然思欲复古。乃与见在之员及继世之胤。更寻前日之约。且许子弟之愿入者。存其名异其实。春秋讲信之外。又有生辰之会。要使衰老之境。屡开谈笑之场。务从简便。多仿真率。其意甚美。其道可继。邀余及善承同约。虽曰籧篨。曾恨东隅之失。敢忘桑榆之收。某月日。齐会于契长家约束。既属余作文久。不获辞。略叙颠末。
农家月令序
农者。民天之本。而八政之纲也。是故。人非农则无衣食。无衣食则不生活。然则人之丝身谷腹不至冻馁者。秋毫皆农之力也。而况亚圣有言曰。有恒产者。有恒心。管子曰。衣食足而知礼节。则其绪馀又足以驱民而之善。农之于民。其关如此哉。古有农书。不为不该。而乱离之后。散亡殆尽。无从得见。可胜叹哉。第念五谷耕种异时。燥湿异宜。一失其时。则虽良农。无所措手。一失其宜。则虽嘉禾。无以生成。而农之道索矣。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8L 页
矧玆我国多山少野。土皆硗薄。若不粪田。乃罔有秋。稼穑之艰。亦多般矣。不得已学稼当师老农。而人之一心。扰于烦恼者。甚于众楚之咻。留心农事。常目在之者。能有几人。必待书之方册。揭之左右。然后得免遗忘。谚所谓聪明不如钝笔者。是也。余尝病是焉。罢散多年。稍知民事之不可缓。菟裘暇日。手著农家之月令。以十二朔。参二十四气。凡田家之当务。逐月逐气。俾不失时。五谷之播种。或燥或湿。使不失宜。至于粪田之策。种植之法。治田之械。养蚕之要。昭在如左。又翻以谚译。令愚夫愚妇。亦得易知。苟从事明农者。不以言轻而弃之。一一着力而行之。则虽遇凶岁。犹免饥寒。而亦有恒心知礼节之一助云尔。万历己未秋。泰村老夫序。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南石亭记
商山北走数舍。爰有一麓野处一峥嵘者曰遁达山。水发源于俗离天王峰。历报闻百馀里。周回环抱遁山者曰颍江。遁山东一支曰南石。南石盘据数武不着土。或削立。或森列。奇形怪状。不可殚记。余于颍上侨居已年。暇日辄携筇以出。或赏物。或游泳。登南石。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9H 页
为山不高大。为地甚平衍。前俯江郊。幽夐辽廓。岩麓俏茜。允宜啸咏之地。乃开岩筑址。缚数间屋子。亭曰南石。因其地也。斋曰颐斋。取其养也。以为庄修之所。日处其中。养病读书。训子课农。其閒适无求之趣。有足以自娱悦。不让他佳山胜水名榭巨阁也。居居。遂拈出二韵律。为元韵而揭之楣上。且赋八景。为朝夕游息寄兴焉。若孤山,枣渊,鹤驾,凤岫,颍野,浦村,甲长,佛岩诸景。逐处各以七言一绝题咏之。呜乎。以予薄相。得此幽閒之域者。岂其偶然也哉。且商山,颍水。俱是古仙人隐类之所盘桓处。岂予之所容易点取者耶。聊记其万一。以为记。愚未知江神岳灵。能不鄙夷而斥外之耶。自贺之馀。继之以忧惧。
石窟小记
大凡天地盈虚之数。山川磅礴之气。或结于地。为山为海为岗为陵。横亘于宇内。或钟于人。为圣为贤为豪为杰。以遗名于世间。大而受大名。小而称小号。其自成一局。以处于世。均也。噫。彼石窟。处在穷峡荒溪上。谽谺穹通。高可为数仞。广可容百人。不着土。全环石。列苍壁为屏障。俯溪涧为呼吸。环松桧为园林。友麋鹿为徒党。日月为襟期。丘壑为生涯。风雨不能动。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39L 页
霜雪不能侵。亭亭独立。不干人是非。不与世俯仰。见弃于绝峡间。予于龙蛇之乱。挈妻孥入草洞。以避岛夷之患。有时流人之遍及侵掠也。或庄书。或庄谷。乃拓地筑土。时处焉。竟以是全吾躯而活吾眷。其为惠于吾。德于吾。果何如也云耶。非特此也。其体用云为。有似乎吾。故吾以是记之。以贺玆窟之能遭于吾而始遗名也。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赞
  
飞将赞(单雄信为李密将。军中号飞将。后背密降世充。故末段用符戴所作刘门画像赞语行义则固。辅仁乃通之义。)
军中有将。附翼之虎。从天亚夫。可与为伍。云中李广。不足取重。枪无敌手。射则命中。若使行义。又能辅仁。长城万里。系此一身。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说
  
泰村自说
锦水西双岑下。古有一村。名之曰泰。乃提学先祖所妆点处。子孙仍世居之。能保守门户。不可谓不得其所也。且予于早年得大小科。乞数郡以荣养焉。有不辰之叹。阅尽无限劫灰。尚保得旧日样子。自幸之馀。吾庐适成。扁之曰泰。有客难之曰。泰义不一。抑羲易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0H 页
大来之泰欤。孔圣登泰之泰欤。魏公措安之泰欤。予曰。子所云泰。皆吾所不敢当。吾所谓泰。亦有三焉。世居此村。子姓繁衍。不至否塞。仍其旧名之泰也。仕不求进。投分农𤱈。到老优游。吾志尚泰也。家世贫寒。箪瓢屡空。晏如也。吾心亦泰矣。以吾三泰。杂以为号。庸岂非自家之好着题耶。客笑而去。是为说。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上梁文
  
南石亭上梁文
缀公格废迎送。莫慰劳劳之情。试考槃任起居。强托休休之号。要就晚年计。营作数间亭。今此南石之佳丽。古称东方之形胜。窗前流水。号传许阳城洗耳之洲。屋头高山。名符朱晦庵隐身之筮。随天机而活动。飞者鸥跃者鱼。遂土性而葱茏。汀有兰岸有桧。质芮名洞。古多谦让之风。挂榜指山。曾是扢扬之地。孰谓寇台之无地。难模卲阁之凭空。玆点向午之区。开拓塽垲。遂差建卯之月。经始欂栌。野民自来。无患役丁之难致。麦事已歇。不妨农辰之方殷。长榱短椳。庇免风雨之侵圮。外廊内庑。处宜时候之温凉。诗书便藏弆之方。悬长架于上下。老少分休息之所。设两房于东西。朝看凤岫丹霞。夕迎鹤驾皓月。种植为藩落。自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0L 页
有花卉之娱。炮磕作础阶。无忧荆棘之乱。大壮之上栋下宇。执羲易而契心。斯干之苞竹茂松。咏葩经而赜理。凭栏迥眺。眼点百里峰峦。倚轩危临。胸藏一江风物。何羡人九层奰屃。足慰我七尺菟裘。暇日宜啸嗷。一座盘石平延而在后。随时助颜色。十丈楠树密翳而当前。坊必尊贤。不多逊温国公之乐院。虚以待物。所愿学颜氏子之心斋。达数者而讲论。朋有三益。各一绝而题品。景多八佳。偃仰屈伸。谁争予所。逍遥倘佯。自爱吾庐。助举脩梁。聊吟短律。抛梁东。爱看朝日照窗红。一宵能转几千里。暗去明来咫尺同。抛梁南。清江一曲抱山涵。欲探混混源头水。却棹虚舟上碧潭。抛梁西。佛岩山畔一灯低。声来搅起书窗梦。夜半寒钟胜似鸡。抛梁北。宰岳山高邻斗极。一脉南驰开一区。閒翁于此任栖息。抛梁上。祥云遥望仰天象。欲从叆𱁥归蓬莱。不见仙人谩怅惘。抛梁下。十里明沙十里野。畅叙幽情消寂寥。渔歌起处农歌惹。伏愿上梁之后。地道载灵。天休滋至。历岁月而弥固。逮子孙而永传。奕者胜射者中。殆无空旷之时。春而诵夏而弦。各尽娱悦之意。介于石。如石之安。倚诸山。如山之久。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策题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1H 页
[论人长短是非]
问。论人。若从一时之言论。则长短不无他日之可疑。是非将何所折衷欤。杨伯起有关西夫子之号。胡广有天下中庸之称。果无可愧欤。汉称丙,魏。唐称姚,宋。丙右于魏。姚右于宋。果有优劣耶。李令伯陈情乞养。嵇侍中卫帝杀身。其孝其忠。果可尚耶。韩昌黎人仰之如山斗。杨龟山乃程门之高弟。其出其处。果合道耶。李若水骂贼而死。李廷芝城陷而没。其死节。亦皆快足于心耶。喻樗制镇江之胜。赵鼎被秦桧之谗。喻樗可当大任。而赵鼎不主和议欤。刘静修有诗曰。若将一字为褒贬。天下无穷受屈人。愿问诸生微显阐幽之意。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乡校 五圣位牌奉安文
岛夷肆毒。国被蹂躏。奕奕 圣庙。亦遭灰烬。七载兵连。沦丧祸迫。奚暇治礼。庙貌久阙。纵值寇退。边警未息。防戍不解。徭赋犹棘。墙屋曷修。古制难复。 神牌告成。欲妥无地。姑修党庠。以安 圣位。庙虽不称。爱礼为急。其右何陋。永久无斁。
祭东园金相公文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1L 页
三台之位。七十之寿。谓备福五。竟遭阳九。抱冤而殁。天道宁论。顾余小生。早托龙门。道路阻绝。今始来哭。墓槚既材。忸怩心曲。敢披宿草。敬奠薄物。
祭西厓柳先生文
光与岳兮气全。挺盖世之人豪。德无瑕于 经幄。风凛然于外朝。纡皇眷之特隆。作盐梅于鼎中。惟党人其独异。岂离心之可同。事矛盾兮肘掣。鼻吸醋兮几斗。嗟国运之告否。遭卉服之毒手。心既劳而力瘁。续如线于垂绝。慨荃揆之不察。又谗人之罔极。求稻粱之不足。谤薏苡之何频。南归萱背。母子之情虽伸。北望枫宸。君臣之义不终。返初服乎衡门。保几几之仪容。煢煢在疚之三载。人以危而神所扶持。霈然雷雨之一下。士皆贺而 主弃如遗。频见白璧之埋壤。竟致沈痾之为灾。年未及乎从心。奄梁摧而山颓。天既为世而生公。又何使公而弃世。彼韨井之贸贸。亦输赙者相继。噫弹冠之馀子。反不如乎丘民。顾鲰生之伥伥。荷不弃之深仁。如近珠玉而觉我形秽。如在春风而坐一个月。缘小官之所縻。阻情礼于存没。矧奔赴之后人。虽万死而馀罪。哭柩前而奠菲薄。想声容于僾忾。
祭柏岩金公文(玏)
恭惟名家继承。赫世显扬。德并忠良。官是铨衡。世跻其美。玉温金精。质美而笃。学纯而正。位望俱邵。乡邦益慕。天不慗遗。斯促大期。呜乎鲰生。幸忝榜会。交许忘年。契结道义。公遽至斯。我怀曷已。操文一酹。斯道已矣。不昧者存。庶歆绵渍。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2H 页
为义兵将。上功德峰祭神文。
邦运不谷。岛夷入寇。 銮舆播越。国计靡所。军无见粮。农又失时。哀我民生。于何告愬。风靡波荡。四境嗷嗷。孑孑官军。累遭不利。逖彼援兵。来杳其期。各仗忠愤。激起义旅。以若菲才。猥推将任。誓师登坛。昼宵苦心。歼魁诛乱。将图克复。岳神山灵。守在疆域。不有阴骘。敢冀消灭。伏愿明灵。鉴我忠赤。进退操纵。戎阵营壁。随处随护。庶见斩获。牲牢酒香。敢陈微诚。尚其昭格。民国永昌。
头流山祈雨祭文(甲午在三嘉时)
维岳有神。郁彼头流。镇压南方。随事默佑。丧乱孔棘。民不料生。重以旱亢。农者缺望。不日不月。谷苗焦焚。川泽枯渴。何以粒民。职在守土。不遑暇他。邑小民残。宜先祈告。伏惟明灵。其雨其雨。以润以膏。敢望专我。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2L 页
方千百里。皆神度内。今愬不应。神必无之。求神于山。如地中水。幸垂霈泽。慰满三农。永与报事。无忘神功。
小白山祈雨祭文(在礼基时)
雄镇峤南。曰太曰小。维岳有灵。佑我民社。遭时艰屯。旱魃为虐。弥月为灾。焦焚百谷。一境嗷嗷。农民失所。仰天长号。日望云霓。职在守土。劳心如何。伏惟山灵。有叩即应。甘霔霈然。惠我西垄。无食无民。神何以享。敢陈微诚。牲猪酒香。
社稷坛祈雨祭文(辛丑在咸阳时)
社是司土。稷是司谷。土以养民。民以谷食。用是设坛。报祀无斁。时以雨泽。赖神之德。感应之理。间不容发。如何于今。旱魃为虐。不日不月。水泽尽涸。谷苗其枯。民食将绝。职在守土。难辞其责。断瓜剪芧。百拜告祝。有叩即应。既优既渥。极下甘霈。解我忧惕。敢陈微诚。庶几昭格。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碑铭
  
天朝游击将军叶公清德碑铭
天降丧乱。海寇构逆。将雠上国。先犯小邦。祸结兵连。七载未解。今年春二月某日。游击叶公。分控制之任。荷声援之责。率兵三旅。来屯是县。始至下令曰。吾军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3H 页
教养有素。必不侵牟。居者当安。散者宜归。民闻令下。相继扶携。各还故土。虽行货者杂于居民之间。而闾巷晏然。是缘老爷尚服三壤之化。素蕴不欲之德。一军率以老爷之心为心。而不自各心其心也。噫。十室弊邑。再经兵火。疮痍馀黎。仅有孑遗。以重迁之心。返桑梓之旧。归韨不止。耕稼遍野。仰父而俯子。左餐而右粥。忧者乐病者喜。秋毫皆老爷之赐也。于戏。有始如此。有终可知。将见扫清大憝。拯苍生于涂炭。策勋麟阁。贻令名于千亿。其德施鸿瓜。岂止一邑而已哉。举县之民。感公之德。既铭其骨。又刊丰碑。刊碑著铭骨也。公讳邦荣。金华府义乌县人。叶氏系出故楚大夫沈诸梁子高。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铭曰。
天旅浑浑。千有五百。孰梗令甲。而敢越厥。民皆按堵。韨不易肆。允矣老爷。义尽仁至。昔爷未来。人皆忧惧。今爷来思。若饥得餔。诸葛耕渭。未得专美。曹彬征唐。风斯下矣。咸愿竖碑。垂号无穷。秉笔者不愧。君子哉叶公。
天朝游击将军方公去思碑铭
蠢玆倭夷。稔恶不悛。充斥南服。右路尤急。经理杨爷。遥命叶爷。移阵一善。又令方爷。代屯是县。县人之始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3L 页
送叶也。咸曰吾失所依。宜共远避。方爷下车。整顿部伍。御众如束湿。视民若保赤。军无犯毫。里皆按堵。欣欣相庆。忘叶爷之去也。盖恩则一样。而威则过之也。何况麾下北兵。刚劲果敢。少宽柔气像。而恪遵将令。屈节小心。若非清德饱闻于宿昔。明威难犯于目前。何能化幽,蓟之俗。循齐,鲁之风哉。柰何经理之赐。不终弊县。驻未二旬。又移襄阳。王京路远。未伸遮道之请。简书可畏。无计留辕之策。是何襄阳之幸。而弊县之不幸耶。老爷之去也。犹留军百馀。又遗罗卒。禁戢侵㬥之游兵。卫护孑遗之馀氓。是则老爷虽去。而惓惓之诚。恳恳之意。不弛于弊县而恩威犹未艾也。噫。老爷之德至矣。威振边塞。定祸乱于三箭。(公善射故及之。)功记太常。垂鸿号于千载。此其馀事。而去思之民。拭目而望者也。咸愿立碑。以表不欲之德。又著遗爱之仁。在老爷未足为轻重。而于民情欲铭诸肺腑。岂特片碑而已哉。公讳时新。宣府人。山西望族也。兄弟三人。俱登将坛。征倭奏功。公其季也。铭曰。
送叶公迎方爷。变慨叹作讴歌。德未洽又之他。来其苏去而思。公虽去爱犹遗。笼前美驾往躅。再缀斯文。并无怍兮。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4H 页
督义粮通文
君父有百世之怨。国家无一年之食。计穷焉。事急矣。肆驰尺书。诞告列邑。无或裒如。尚明听哉。噫。我国之丧败。初非见绝于天人。祗缘升平日久。秀吉之得志。非有制胜之奇谋。特以出其不意。涂地之败。无愧于前。而从天之兵。可恃于今。平壤之捷。是其左验。第以贼据两湖。已失亿秭之蓄。兵集京师。不下十万之众。馈饷之资。只仗岁入之数。则饥乏之患。不待巧历而知。军无见粮。国失防戍。则冲突之灾。甚于剥床。死亡之祸。明若观火。吾虽有粟。焉得食诸。与其藉寇。不如无也。所可冀者。今距麦秋。不过八朔。人计饘粥之费。各出赢馀之谷。输之官府。以继军资。则食足而兵足。国安而民安。公而讨贼复雠之义。私而安堵生生之乐。一举而两得之矣。所谓八朔之费。亦非求饱之谓也。才免饥饿。如处凶年之道。则虽在中人。亦多馀粟之积。而况富足者乎。夫疆外之胡。四支之疥疮。而卜式尚愿输粟。以佐国用。则今日丧乱。非如汉武时比也。粮道垂绝。朝不谋夕。莫知死所。上下遑遑。危急之状。悯迫之情。自当细想于心曲。何必面命而提耳。呜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4L 页
呼。爱惜小费。不顾国计。务存远虑。思效涓埃。此乃智愚所分。生死路头。于斯二者。知所择耳。
金希之返柩时通列邑文(宰咸阳时)
患乱以相济。有事以相助。自是寻常乡邻之所合修底道。而况切挚朋侪而客土遭变者乎。昔柳柳州之返葬也。费皆出裴行立。铭以传千古者。韩文公也。今山阴县监金公希之。客地捐馆。其家势清寒。如礼返葬。万无其路。淹滞已日。坐失礼制。是岂非人理极处耶。噫。今予之薄宦。虽不能当其费。予之蔑识。不足以表其铭。而特以邻邑宰也。知己友也。乌可坐视其切迫界头。而不思所以备礼治返之道耶。先从隗始。以五千钱二匹帛。略此致赙。继以文谕于邻邑守宰若远近士友佥座前。伏愿佥尊。勿以人废言。各自拔例优助。使客土遭变者。趁时治还。毋有馀憾。幸甚。
答客难上
余与客坐谈今古。仍及壬辰之变。客曰。治则乱。乱则治。气数之常也。是故。天生毒物则又生制毒之物。如制象以鼠。制漆以蟹是也。于世亦然。为桀,纣降汤,武。为秦,隋命汉,唐是也。至于东邦则丹兵犯郊。生姜邯赞以平之。红巾入都。俾三元帅以走之。譬如对病命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5H 页
药。随标成影。而壬辰贼变。兵连七载。许多壮士。不献一捷。只仗天威。仅存馀烬。若是乎国无人焉。何昊天之不吊。而悭一良将。不恤褊邦之社稷乎。余曰。不然。我国地险。难于骑战。可用步兵。而倭寇之技。长于步斗。器械之精。奇正之术。有非丹兵,红巾之比。真天下之剧贼也。有能歼此而拨乱反正。则其志其才。岂徒敌倭寇而止哉。必将谋为不轨。而终不敢为人下。然则大可畏者。甚于倭寇矣。曾见庸医之治病也。恨病根之不除。多用峻药以下之。病根虽除。药反用事。将至杀人。若得猛士。可当此贼者。则是犹庸医之用药。而国必危亡。是故。假手天兵。杀其病势。安其国命。使不至于忽亡而已。其不生一将。乃所以延长国祚。何恨之有。客曰。诚如君言矣。若金德龄不死则能办此贼否。曰。未也。使金某名实相符。犹不可敌。况名浮于实乎。古之为将者。韬名务实。如韩信是也。寄食漂母。受辱裤下。为天下笑。久矣及登将坛。提蜀师定三秦。虏豹擒歇。降燕袭齐。而龙且犹以无策无勇目之。以其名能掩实而人皆易与耳。至于孔明自比管,乐。而时人称之曰卧龙。夫以仲达之知勇。先戒而不敢交兵。以此竟不得志。特缘孔明名称其实。而淮阴实过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5L 页
其名也。今者金某。实不过于三分而名已七分。故不能成功。而先起谗人之惑。加以谋逆者假其名以㥘众。虽欲免。得乎。虽然。斯人也以其忠勇。辞连逆贼。而终为一武夫所构陷。惜哉。
答客难下
客又问于余曰。君谓厄会。天地尚不得逃。其亦有说耶。曰。然。自鸿濛言之。则未判之时为厄会也。自既判言之。则天有三光。地有山川。而日月薄蚀。星辰失躔。天之厄会也。山冢崒崩。百川沸腾。地之厄会也。至于中国正统。上自唐虞。下至南宋。皆授衣冠之人。虽祸乱相寻。犹不绝如线。而宋亡之后。付天下于辫发之人百有馀年。此非天之厄会欤。冀州好风水。而尧舜禹致治雍熙者也。三代之后。数为僭窃者所据。雍州。天下形胜地。而文,武,成,康比隆唐,虞者也。魏,晋以后。反为胡羯之窟。此非地之厄会欤。此其大者。馀难悉举。客曰。唯。天地既皆如此。则彼用智自私。图求福利。冀免祸害者。不过妄人也已。客去。记其辞。
丛话
  [古文真宝前集注多舛误]
古文真宝前集注多舛误。如商歌非吾事。注引庄子所谓歌商颂之言。是则遁世无悯之意。而渊明以为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6H 页
非吾事。何也。若然则与下句依依在耦耕语意不属。不知正用宁戚事也。戚不见勇退而商贾齐东门外。桓公夜出。戚扣牛角而商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臂单衣适及骭。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知其贤。举为客卿。此商歌固非渊明事。而与下句语意相贯矣。至于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则注以迎新为新年割稻之事。前迹为东乡之事。而不知正用黄霸语也。其意盖谓送旧迎新。当在此岁。惟恐新官又踵前官之迹也。本注之误是如。舍通衢大道。而趋旁蹊曲径。读者详之。
  
[垂胡子注剪灯新话多杜撰]
垂胡子注剪灯新话。亦多杜撰。如申阳洞记某者。虚星之精也。用分野诗女虚危饼齐子位之言。盖虚星属子。子是鼠也。注则背驰。至引槐子之说。鄙陋甚矣。某传云。麦饭无人作寒食。是用后唐潞王母之言也。石敬塘杀潞王。其母曰。何不留我子。每岁寒食。以一盂麦饭。洒向明宗陵乎云。而注只引东坡诗。不言其出处。又可恨也。垂胡子自谓博览胜于湖阴。如分野杂书。偶未之见。而麦饭事载在纲目。亦未及涉猎耶。其注之误。吾所独知者止此。又未知其有几许误处也。(湖阴姓郑名士龙)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6L 页
[大学章句中要领字义]
乙亥春。许草堂为大司成。柳眉岩为同知。通读于明伦堂。乃大学经一章之句及集注也。注中有要领二字。眉岩曰。要字对四肢而言者也。草堂曰。要乃裳要之要也。眉岩犹守前言。以为非裳要也。草堂亦守前言。而未能拈出其见在处。余以上舍。亦与受学之列。未闻归一之论。不无疑讶之心。退而思之。则魏风葛屦篇曰要之襋之。好人服之。注曰。要。裳要。襋。衣领也。始悟要领之要。非对四肢之要也。读书至辞尚体要。九峰曰。趣完具而已之谓体。众体所会之谓要。又知眉岩之说要字。亦有据也。
  
[今世卒哭上食之失礼]
二十年前。得伊洛渊源录数卷阅之。先儒谓有故速葬。则虞祭虽依礼文。卒哭必于三月之后云。余服其合于情礼。丙申春。丁内艰。时倭寇在境。虑其鸱张。才二十馀日而永窆。卒哭则行于百日。其间只朝夕上食而已。到今观礼记。必于是日也接一段则注云。有故速葬则三虞之外卒哭之前。其日尚赊。不可无祭。自虞后比及于祔。遇刚日而连接其祭。此孝子不忍使其亲一日无所依归也。味此则知古人制礼。无不极其情义。而追悔当日之不接也。窃观今世之人。葬不及期者多。而三虞之后。遽行卒哭。情礼俱阙。滔滔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7H 页
皆是。若国家著于令甲。俾速葬者。卒哭于三月之后。则人皆见及而可免不怀之罪矣。若其接祭则贫乏者所难。而我国之俗葬后不废上食。以终三年。非如古人初虞之后。即罢上食。则亦非不祭之比。似当称家有无。臆见如此。姑俟有道者就正焉。
  [起山头则代必更]
俗语相传云。起山头则代必更。诚哉言也。余才十馀岁时。犹见平夷之地或有陈荒者。不数年。日渐起耕。及至强仕则低小山顶。尽为田畴。为闾阎栉比。户口日增也。当是之时。无田者纳价而并作。不得已起山巅。盖非瘠地无可下手也。人物之盛。近古无比。噫。物极必反。天之道也。是以。假手倭奴。蹂躏一国。昔日百室之里。仅有孑遗。正郑地所谓两三民户可堪哀者也。而况都城失守。社稷灰烬。皇舆播越。苟保一隅。世安得不变乎。壬辰之乱。虽曰人谋之不臧。而招损之数。亦莫之逃矣。幸赖上无失德。下无恶俗。三纲不坠。四维未弛。能建中兴之绩。如日月既蚀而复明焉。反此则祸岂去邠而已乎。大凡有国者。勿以富盛为乐。勿以寡弱为忧。节用爱人而守之以俭。足食足兵而维之以信。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则人心喜悦。天意可回。虽北狄之桀骜。南蛮之陆梁。固无足忧。孤臣请祝。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7L 页
惟止此耳。
  [乡党序次]
记曰。一命齿于乡。二命齿于族。三命则不齿。一命。如今参下之职也。二命。如今四品以上之职也。三命。如今堂上以上之职也。盖二命不齿于乡。而三命则不齿于族也。然而乡有高年则虽二命。不得坐其上。族有父行则虽三命。别席独坐在宾之东。长长贵贵之义并行不悖。而长长之礼。胜于贵贵也。世无学礼之人。而乡党多失其序次。盍视此以为恒式乎。
  [金澍之忠厚]
金贰公澍居家。似痴似聋。与物皆春。有两婢相斗。公招而问之。甲者曰。乙也如此故然耳。公曰是。乙者曰。甲也如彼故然耳。公曰是。皆令退去。夫人曰。此两婢必有一是一非。而皆曰是。若于朝著上处事类此。则其有辨别之论乎。公曰。夫人之言亦是。闻者笑其无棱。而服其忠厚焉。
  [安厝]
安厝之说。先儒讲之详矣。后之人宜无容喙于其间。第以人之贫富不同。而无财者势难自尽。如沥青片石之类。固无可用之路矣。况葬浅则当有墓坏柩见之祸。葬深则应不免伏流之所浸。若有水则无用炭之功。而石灰亦不得坚。与不用奚异。尝见迁葬者。水之所从入。皆自龙尾之不实。而三物软如泥土矣。高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8H 页
燥处犹然。况卑湿者乎。管见以为穿圹既毕。则圹前二三尺外。先凿水道。下与圹底齐。令水顺下而窍其内外相隔处。令与水道一样。而用水磨石如儿拳大者遍实之。深广皆二尺许。其上又实以土坚筑之。又椁外用三物。三物之外。勿用炭末。以水磨石实之。广五寸许。高与三物齐。下与水道连。则水自石罅漏出。而浸润非所虞也。水不濡滞则三物之坚无异石椁。而木根与蝼蚁非可虑也。今观虎溪绝而伏流者。以其有石而无土也。因此知其水磨石之可用也。
  [无才人第一安排]
谚谓无才人第一安排。此言甚善。盖无才者必拙。有才者必巧。濂溪所谓巧者劳拙者逸也。以小民观之。则虽耕耘之劳。而农隙则休者。农夫也。恒执砻斲之器而终年苦骨者。匠人也。在君子亦然。马援卧于浪泊。而思少游之所言。圣俞苦于制诰。而羡院卒之安眠。于斯二者。可见才不才之闲忙矣。何况才而胜德。智伯死于赵。恃而妄作。盆城括死于齐。有才之害。不徒不安排而已。伊余一身。天下之无才者也。学究经传。而不合于进讲。直慕如矢。而不宜于谏诤。不肯与时俯仰。趋谒要津。不好衒能矜名以图进。平日之乞县作郡。亦为养为贫耳。不是贪功名也。是以。虽无一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8L 页
艺之名。而亦无蹈祸之机。到今年已老而才已益衰。为人所弃。归保性命。箪瓢屡空。而有似羁鸟之辞笼。池鱼之赴水。动止随意。坐卧任便。第一安排。莫我若也。其视多才艺做好官。行呼唱于内庭。快恩雠于一时。而竟罹祸网。非死而徙者。则安危之机。岂可同日而语哉。閒中偶思俗语。极为有理。故敷陈之。
  [酒色之害]
或问酒色之害孰重。余曰。自身累言之则色重于酒。自伤生言之则酒甚于色。何者。酗酒之失。如犯公罪。好色之过。如犯私罪。身累之轻重。不待辨说而明矣。至于伤生则饮酒及乱。虽得小醒。而精神昏愦。欲进饮食而肠胃不受。一日之患。莫此若也。色欲不过随气力强弱。而非如酒之可强而进也。或曰。神仙不禁酒何也。曰。以其能导气行血也。若使饮者止于浃洽。则岂有疾作之患乎。惟其滥觞太甚。驯致促寿耳。
  [人相食]
人相食三字。见于黄卷中。每以为不必然也。甲午之春。目见食人者。然后知史氏所传不诬也。是缘壬辰之夏。贼据京城。一国惴惴。不遑农务。癸巳之春。已多饿死人矣。贼还边陲。虽在其夏。而天兵数万。留驻岭南。饷军之资。取办我国。奚暇修荒政。以赈填壑者乎。驯致大无。计绝谷腹。甲午之相食。势固然矣。呜乎。我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9H 页
生不辰。避贼之日。奔窜山谷。糊口他乡。不辞嗟来之食。虽得薄县。累遭剥床之灾。悲痛之事。惨酷之状。无不饱更。彼平日温饱老死牖下者。岂不大幸也哉。虽然。既往不咎。将来可冀。惟望谟吁庙堂。警息南北。俾戴白馀生。同乐太平而已。
  [无才者被选知制教]
乙卯夏。选知制 教凡三十馀人。不学无才者。亦与其选。人作诗曰。登科取第托黄椤。笑骂其如腼面何。纵然清选兼三字。不及曹诗荷祋戈。(三字。知制诰。见诗话。)
  [东人之好着白衣]
吾东方衣服。若从方色。即当尚青。而自古及今。好着白衣。其故何哉。愚以为我国之知有君自箕子始。谚谓王字曰箕子王。是也。箕子虽侯服于周。而不忘殷旧。不从周尚明矣。诗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微子侯服上公。而许从殷制。则况箕子远在要荒万里外乎。东方之得箕子。万古之一大幸。而德浃于骨。泽流于后。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安得反其所好而从方色乎。林宗匹士。而慕之者故折巾角。安石一相。而效之者故掩其鼻。东人之好着白衣。亦此类也。
  [或人之猜才反为后日之药石]
壬申岁月之五日之念。余赴商山。得参都会试取。例以六月初吉。会于清道郡。战艺一朔。而有故缓行。旬有三日。始得到郡。人皆笑之。望日之制。适得四分。而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9L 页
与朴德彦,宋学懋同房。时德彦已得六分。学懋已得十分。余谓人曰。吾与德彦同处而年长于余。腼然相争。不亦愧乎。此后连制三次。而不敢刻意。皆未入等。德彦亦落在数外。余曰。德彦已无可及。余虽争之。非与德彦争也。唾手更战。又得四分。不出数内。而孙景义晋山人。亦在争画中。谓余曰。我疑君晚来。果自负也。其实忌之也。月几晦。将行罢接礼。时寓黉舍者。实接外接无虑五十馀人。閒在者亦多。而俾余为酒监。使董烧酒之事。酒吏酒母皆叹讶焉。余亦知猜才者所为。而愠意不形于辞色。黾勉察任。厥后又得二分。竟参五人之列。其差酒监。欲其縻于苦任而不得专力于制述也。余谙世情。始于此日。而犹未向人说道者四十馀年矣。到今思之。则登科岁久。虽恨蹭蹬。而不蹈祸机。优游于乡曲者。以早谙世情。而不趋附权要。以姿忮求也。古人有言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故。范文子克楚而惧。李愬见败而喜。方其监酒也。岂知或者之猜才。反为今日之药石乎。既利于病。不可忘也。
副体察使礼状(代人作)
分忧九重。既佐经纶之任。揽辔四路。方励澄清之志。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0H 页
民瘼其苏。军情载悦。恭惟领袖士类。颇牧禁中。驷马诣旧途。无异赵少师之入蜀。一方感仁化。咸仰陶太尉之镇荆。业是青毡。容犹白面。伏念才惭利器。职遇盘根。贫乏不存。只冀消息之好耳。牧刍未得。将恐牛羊之反诸。
丛话
  [禁人骑马]
非堂上及台谏而禁人骑马。非惟不可于法也。若禁而不止则必怒。怒则必打。打则必重杖。是或杀人之一道也。昔者窃闻之。金上舍彦健。商山人也。因事入府。近里居庸氓自府而归。见上舍犹骑牛。上舍以为殊常。佯为不知而过。数日伊人病重将死。嘱其子曰。顷者吾见金上舍而坐牛背自如也。若罪我则尔等必以今日之事。归咎上舍。呈状请捡。吾不得殓葬以时。而委身于仵作之手矣。今幸免此。是上舍于我。有莫大之恩。而尔等不可不知也。獐网二件。我死之后。尔无用处。可呈于上舍。以偿其恩之万一也。厥子不敢违。载网而进。上舍见其人着孝服。始知厥父之已死。而亦以不下一杖为幸也。非特此也。使骑马者材力过人而十夫莫当。则反为所驱。受辱非轻。赵斯文棐仲曾遭此患。不如置而勿问也。柳下惠曰。虽袒裼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0L 页
裸裎。焉能浼我哉。彼自骑马。于我何关。呜呼。后生若以柳下惠之言。不忘乎心。则必无误杀与受辱之患矣。
  [姜公涉被祸]
姜公涉。吾乡人也。为伯父后。癸巳春。不违养母意。将就食于三山。夜半率一家。径过贼路。贼知之。设伏以待。公涉不知而进。为贼所掩。贼先害养母。公涉救母而死。第二子缵先。救父亦死。厥妻洪氏。虚白堂之后也。抱幼子在后。苍皇相失。异路仅免。痛夫非命。恨不同死。三年之后。不脱素服。蔬粝终身。人或慰藉曰。何自苦如此。对曰。使我仪死于牖下。我是未亡人。犹疏水待尽。况死于贼锋。而我无复雠之路。岂可一日忘于念头。而忍为自便之计乎。乡里义之。转闻于 朝。而今年命下。只为公涉旌闾。不及其妇。是可恨也。
  [蝶害]
世之人谓蝶无害。故谚以杀蝶为罪。殊不知诸虫之生。皆由于蝶。盖诸虫已老。化而为蝶。于花于叶。必遗其种。未久成虫。食尽草木。或害及禾稼。其乱飞于花叶间者。只要卵育。非贪芳之意也。余于少时。验蝶坐处。必有其卵。此即大小恶虫之根抵。然则杀蝶者。奚罪焉。若以佛说言之。则可慈悲者。非独蝶也。故余以谚传为世俗之妄论。而以贪芳为诗人之失实也。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1H 页
遗训
墓位畓库给。并作半分。种子及贡赋。容入数计除。用其馀。每岁寒食墓祭设行。不务丰备。只要精洁。永世不废。如文公家礼可也。若有赢馀则亦勿他用。储峙敛散。以备不虞。而取息依社仓法。
凡祭享。一依晦翁礼。四仲大祭。皆于四中丁。(上丁有故则用中丁。)墓祭如有故则用三月内宜祭祀日。亦不妨也。(山神祭。今见朱子训。则亦不可草草。祭物依墓祭设行可也。)
凡祭物。穷家之难办者。惟各色饼而巳。今俗重饼而轻面。往往不用面。此大不可。今虽造次会饮。不用饼而用面。与其不具。宁用面也。大槩设饼。不过枣糕栗糕柿糕蒸饼仍粘米等中一色。上面油饼蜜饼单子三色可也。色目若多则怕有惘扰不精之患。故酌可继之道。为此设耳。
长子奉祀。支子虽曰不祭。贫乏则已。稍完则备物助祭。于理既无不可。于情亦无所憾。忌祭则女子居远地者。皆于其日。丰约称家有无。而各设位。祭于其家。似或不妨。
唐俗语云。白昼无谈人。谈人则害生。昏夜无说鬼。说鬼则怪至。可不诫哉。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1L 页
固穷安贫。中人以下之所难。而亦有容易之工程。恨爵位之卑微。则当思白身者曰。我则犹胜于彼也。叹衣食之不给。则当思丐乞者曰。我则犹免乎此也。如是则心宽而绝歆羡之意。志定而无慨叹之时矣。乐天知命。此其路头也。
安葬之法。粗现于效嚬杂记。置水道则从前段。用椁之制则从后段。而外盖则厚当二寸五分许。地板与傍板则毋过二寸可也。馀见杂记。
子女等生长于富足之时。到今贫乏。则不耐菜根之咬。平居犹可保存性命。而居忧之际。不免灭性之患。迨其未甚。预从权制。疾已复初可也。不然而至于难救者。礼记以为不孝不慈。古昔圣贤。不欺后人也明矣。近世洪斯文母亲权氏。遭父贰相丧。得病危重。权草溪勉其用权。答曰。喃若肉食。吾亦不辞。草溪不敢。而妹亦不兴。厥后草溪每自痛恨曰。吾悔未尝一脔而救妹死也。盖一脔之尝轻。救妹之死重也。追悔之言。合于情理。人不可不知也。
吾得闻王父之遗训。不禁庶人骑马者。尔等其勉焉。以此戒世世。遗子孙可也。
知足者。极乐之国也。彼亡身破家者。皆由于不知足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2H 页
也。
俗节则当献以时食。而今世所尚。亦有轻重之异。如正朝,寒食,端午,秋夕。俗尚之归重者也。如(上元,踏青,七夕,中元,重阳,腊日,冬至。)俗节之轻者也。惟正朝。乃一岁之首。(糆用馒头。饼用汤饼。祭物亚于时祀可也。)寒食(有墓祭祭物。宜与时祀同。)端午(设糆以角黍代饼。用鱼肉中炙一味。汤二味。知值上丁。兼行时祀。)秋夕(用糆饼。馀与端午同。)上元(荐以药饭,沈菜。鱼肉各一味。)踏青(荐煎花饼。无花则以艾糕代。馀上仝。)七夕(荐软饼。鱼肉上仝。)中元(荐新稻米。未及得稻则用霜花饼。馀上仝。)重阳(荐枣糕。无枣则栗柿亦可。馀上仝。)冬至(荐豆粥及糆饼中一色。豆用白豆为可。馀上仝。)腊日(设糆饼中一色。鱼肉上仝。)酌献(正朝,寒食三献。馀只一盏。)荐新米(只用饭。而祭物亚于时祀可也。)荐新则只用其物一色而已。惟桃勿荐。凡俗节所荐。虽有指名。而不可执一。随便代用为可。鱼肉亦当随其所得。不废器数也。
先君以上。轮次祭祀。及吾百岁后。祭祀皆令长子办出。故奉祀位田民。各别优给。惟大忌祭三位。三子一年一次式设行事。
古语云。广厦千间。夜卧八尺。良田十顷。日食数升。知足工夫。莫此为近。
墓直奴若多生产。则择定三口。其馀许令承宗子孙使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