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诗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3H 页
不忍更双飞诗(七言长篇)
刘公号泣激百禽。翟子悲哀能感狵。由来有诚必有应。捷于钟声随所撞。谁将贞操感玄禽。李氏千载名无双。当年身作未亡人。只影独对幽闺釭。檐间借与燕双飞。暖风晴日鸣纱窗。无端一夕舞影孤。拂衣谁与游澄江。清秋又值谢巢辰。惨憺将身归故邦。孤飞今日昔年容。足缕暗激佳人腔。应知故人情义重。坚白贞心终不降。人能化物物感人。千古彝伦可独扛。彼哉人而不如禽。美恶奚啻珉与矼。褒辞欲以表两美。恨无巨笔如长杠。
代辥嵩送红线诗
江之水。青于蓝。昼夜奔流空向东。悠悠一去不复返。正与今朝离别同。渠名曾缀列仙曹。玉皇案前承恩隆。阴诛几斫负心人。颅间利剑光玲珑。黄庭坐误读一字。玉质下谪尘寰中。三生缘在不佞人。碧油幢下花颜红。齐眉嘉乃举孟案。临乱岂料当冯熊。河东地望雄河朔。泽麋谁教虎皮蒙。邻藩老猾苦病暑。并吞潜图安厥躬。兵残形弱势莫敌。折冲樽俎谋谁忠。宵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3L 页
征只仗两凫轻。窃合返御泠然风。明朝信使向魏都。猘贼褫魄奸谋穷。不烦悬河掉寸舌。不劳疲兵弯一弓。解纷能救一方人。感尔恩深非独嵩。誓将偕老保百龄。柰何告别还匆匆。龙钟未脱尘埃里。婉娈今归水晶宫。雪泥无路更相亲。从前欢爱如烟空。飘然仙舄不可挽。但愿莫忘蚩蚩翁。采菱歌罢邈难追。去路生憎江雨濛。
效嚬金云夫所次孙君立韵。以赠云夫足下。
一自箕圣尹吾东。八条之教移风俗。衣冠文物焕乎一代日。万世孰不濡耳又染目。绵绵圣泽愈久益昭著。有如火然而泉达。千年又有祖述一 圣君。仰思至治日夜膺自服。陶甄手下民物共游寿域中。王道平平荡荡无少曲。岐山之上何但见五彩。灵囿之中亦见濯濯之麀鹿。文化遂大振。弦诵嗟比屋。人材蝐起如拔茅。猗猗绿竹不独多于淇水澳。乡庠州序此焉肇。郡县到底攻土木。奔趋敦事岂徒士释经吏竭蹙。百工殚巧争来筑。幽斋精舍非是事游观。要使骚人来鍊玉。君看二朴倅獭城。一生本是词林客。分忧百里布德化。坐使黔黎咸扣腹。翻思邑人深有志学心。感激于心心自乐。治东夐作一学舍。白鹿遗法期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4H 页
追逐。青山流水可以乐仁智。奇岩异石有如棋列局。栖之足能养性又研经。济济多士自东西南北。鸢鱼会得上下理。不思弯弓射鸿鹄。闻名去岁恨不浩然一来游。空慕退陶先生有短律。今年行李远自密城来。遥望画岩之峰露一发。循溪鞭马溯上流。泻石寒淙鸣㶁㶁。溪杨涧柳自成行。万象森罗妆一谷。先探此趣问何人。云是金公大手笔。凝川已捷骚场万人军。负笈还栖此泉石。欣然遇我不我丑。达曙交足连衾席。忘形尔汝去毛皮。刮目相看眼不白。雍容说我圣贤心。即此可以顿觉非于昨。既得见精舍。又逢如此胜己友。虽锡百朋此乐应不越。心如游上界。得仓蟠桃实。嗟余昔日昧自守。立身扬名心暗祝。京华几日困风尘。胶胶悾悾如擿埴。如今两幸所得亦已多。莫非吾王能尽崇儒之丕责。若使君心好他术。不有振作士气之功业。私身私学竟未见家有塾党有庠。又安能君我相逢共吐臆。呜呼云夫听我言。莫以寻常看此连床宿。士生于时贵同时。况乃如今同一榻。他年分袂各东西。须忆萤窗共玩仲秋月。聊将荒句和琼琚。一诗赠来知是君之辱。(隆庆六年壬申八月二十五日)
草洞晚卜(辛亥)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4L 页
深居草洞畔。无事日凭棂。消夏棋局足。当春薇蕨生。云锁同栖息。溪流任浊清。薄田畬数𤱈。带雨劝牛耕。
  附清台次韵
 幽事令吾悦。清晨久倚棂。疏林寒雨落。空谷淡云生。俗远民风古。人稀客意清。携家托晚计。隐地且田耕。
在丰基时。和呈伯氏省斋公韵。
薄官何物事。相别已经秋。白日兄应梦。丹枫弟孰俦。得诗如拱璧。对酒实难酬。归去来田园。馀年乐共休。
闻万经理备装还国。偶吟一绝。
来如猎狗去如风。收拾朝鲜一境空。惟有青山与流水。命工输入画图中。
罢官后偶吟
弹劾风棱一路钦。那知报复反相寻。烦君为我传吴隐。虽饮贪泉讵易心。
姜报恩晬宴席上。为吟一绝。
醉舞婆娑里。新人对旧人。此日应添算。千秋又万春。
题桐叶
密叶带朝阳。何年栖凤凰。为圭封少弟。日夜望吾 王。
上麻提督(贵)
十万貔貅镇蔚州。蠢蛮难与大邦雠。新城不用靴尖。故地何烦血刃收。卷甲悍酋青遍体。曳兵顽卒指盈舟。孑遗始得生生路。尽是明公壮厥猷。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5H 页
小白山祈雨归路。会白云洞景濂亭。与黄参判(暹),金景镇(九鼎),郭丹谷(𡺽),琴皓如(复古)唱和。
景濂亭上会。尽日涧声闻。雪须惭乌帽。龙骧换虎贲。(祈雨之行。到院中设虎皮。以为吾座。予谓黄令曰。此所谓露朝族叔耶。又谓黄令曰。今日雨来。黄令曰。城主何以知其雨来也。予戏而答曰。龙骧卫来故云。一座莫不谐笑。故诗意如此。)风流团一席。世事任浮云。拜退圣贤像。此心更觉敦。(院庄先圣像。故诗意云云。)
读柳柳州年谱有感
公降我生俱癸丑。命途鸡鼠岁皆通。文章我潦公如海。仕宦公羁我固穷。顽寿独长时必异。瓦盆均鼓日应同。只缘足不权门及。到老优游陋巷中。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挽词
  
挽金开岩(宇宏)
文章学术揔奇哉。未达时称济世材。班史馀澜留国乘。魏公遗直冠乌台。承宣不让龙惟允。抚字咸思范暮来。位不满才年减德。为邦而惜为私哀。
挽郑药圃相公(琢)
论事谈锋厉。容人器量恢。世间兼五福。天上应三台。扈驾尝艰备。思乡乞骨回。哲萎邦不淑。何但哭私哀。
挽张云举(翎)
吾何心写哭公词。欲说交情泪辄垂。世谊戚亲居又近。花朝月夕动相随。同榜大小逢时幸。一甲后先并世佳。乡老石梅沦丧尽。出门无适独支颐。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5L 页
挽金希之(大贤)
与君同癸又同心。连境交欢托契深。智谷篁林欣共赏。镜湖樽酒乐频斟。冒寒连枕村名界。惜别停骖驿是金。经县却嫌行未返。踏青何幸旆还临。那知道士馆中约。无复龙游潭上寻。承讣惊号钟子逝。伤心忽断伯牙琴。生前竞道多男庆。身后空馀五裤吟。病不赴丧颜已厚。天无遗老意难谌。灵舆跋涉从今日。归路崎岖历几岑。远送于郊瞻不及。剩拚哀泪滴沾襟。
挽佥知从叔(胤元)
功名谁谓一命廋。晚膺中枢大耋优。三男登仕孙枝郁。馀庆龙城可永休。
挽尹监牧
青年学射巧穿杨。未捷巍科亦可伤。半世明农家不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6H 页
乏。晚来监牧马斯臧。休官不嫌身归圃。到老难堪病在肓。孑孑孤嫠何处托。溯风回首涕沾裳。
挽宋愚谷(亮)
十年前哭金知县。往岁更伤姜报恩。耇造如今又捐世。商山四皓几人存。
优游乡曲几春秋。再见奇男记玉楼。人皆喜寿公为戚。别恨多时今始休。
挽高城再从兄(兴云)
天椓吾门若不堪。龄才六十祸犹覃。早年清福联三棣。晚岁功名止一骖。道义相将兄及弟。林泉结构竹傍庵。丧车远舆鸟山畔。身后家声有继男。
挽安同知(泂源)
少学无成晚务农。一生家业亦云丰。超资能与亚卿并。处世才逾下寿终。对局难消长夏日。通财谁救老夫穷。呜呼即远幽明隔。哀泪双垂洒北风。
挽南阴竹
夙抱希文志。专心学越人。下针针入妙。用药药通神。救急龙颜豫。承恩顶玉新。牛刀试二邑。牲养悦偏亲。缘底伤于浴。因玆误此身。客程虽暂遇。幽抱竟难伸。岂料相逢日。还为永诀辰。 宸衷增痛恨。朝士共悲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6L 页
辛。即远期将迫。从前迹已陈。哀词和泪写。写罢倍沾巾。
挽李伯明
柏岩之婿西厓侄。一见知为亲炙人。同被爱深恒衎衎。处乡言讷只恂恂。医圣岂延垂绝命。药良无益已危身。从今即远幽明隔。追想仪形涕满巾。
挽金石川(觉)
寿富多男子。轩昂真丈夫。早登司马榜。晚佩竺山符。惠泽能添县。馀波特款吾。九原今已矣。怀旧独长吁。
挽金守愚
君宰花林我天岭。一生愁阻幸相邻。盍簪行乐才期岁。解绶分携已再春。离情竟作终身恨。别日还为永诀辰。把酒论怀今已矣。东风回首独沾巾。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笺
  
诞日笺(代方伯作)
乃眷东顾。天启降圣之期。如拱北辰。民仰赫灵之日。庆关 宗社。祚延本支。恭惟龙凤奇姿。忠孝盛德。庶几无疾病。人喜鼓乐之声。宣布并恩威。虏怀献琛之志。玆属初度之节。永膺滋至之休。伏念樗栎散材。蒲柳残质。迹滞棠茇。虽阻笋玉之班。恋切枫宸。窃倍岗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7H 页
陵之祝。
冬至笺(代方伯作)
一阳初动。既膺万福之臻。群阴渐消。将见众灾之熄。声教所暨。舞蹈惟均。恭惟久享太平。更受申命。饮椒柏之酒。锡难老于圣躬。致禋祀之诚。知不匮于翼子。玆当来复之日。允孚元吉之祥。伏念猥以庸才。滥叨重寄。化被南服。虽愧召伯之覃恩。情悬北辰。窃效华封之请祝。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上东园金相公(贵荣○戊寅)
久阙承候。下怀伏慕。与时俱深。伏惟春寒。台体候神人多佑。顺序保重。伏溸倍万恒品。尚颜奉老粗遣。知荷腆念。伏幸何达。俯惠古风一篇。为赐大矣。晚生之幸。谓当如何。谨当保守。把作传家拱璧耳。更伏望频赐德音。不弃此后生蔑识。助发而终惠。伏望伏望。
上药圃郑先生(琢○庚寅)
蕉驾南辕。动经数朔。而一未进谒。居常罪悚万万。伏不审冬候不调。匀体候卫国保重。私心仰慕。无地容达耳。尚颜才謏学浅。君平之弃。固所甘心。而跧伏穷庐。日无猷为。投分农𤱈。以作圣世之逸民。而近卜得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7L 页
颍上一区江山。水竹之胜。渔樵之乐。有足以自娱悦。间与村秀才子。寻行数墨。无负受中以生计。而恨未能操躬进陪于盛德之下。以听其绪馀也。
上鹤峰金先生(诚一○壬辰)
岛夷猖獗。国事至此。虽此微末贱品。敌忾之心。宁欲无生。何幸吾令公杖钺南辕。鼓动士气。镇抚一道。有足以少挫贼锋。已极耸动人义胆忠愤。而又况郭公再祐只手起义。倡率日附。斩获不少云。令人增感。谓当如何。尚颜亦为尚,咸士友之所倡起。推为将任。不揆僭妄。募聚闾里。催督义粮。南首死敌计。其备御之方。斩获之策。明以教我。使之同心戮力。刻期讨灭。以清邦国。千万伏望。
上西厓柳先生(成龙○甲午)
呜呼。 邦运不禄。岛夷之变。出于仓猝。都城失守。至使 銮舆播越。腥尘满天。举国臣民。痛澈穹壤。而如吾相公閤下。职在都体察使。又复扈 驾西赴。古人所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乱之间者。不幸而近之矣。其为昼宵忧惧之私。万倍于人。此际台候起居之修。有不暇仰达。尚颜才劣人微。本不足有无于军国之事。而但早忝仕籍。叨滥 恩除者久矣。虽不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8H 页
閒于军旅之事。分义所在。固不可自外于奔赴之末。且为尚,咸士友之所推。名以义将。其所负重。尤当何如。仅与同志邻曲。募聚粮饷。指日登坛。誓师赴敌计。而其有涓埃之助。固何敢望也。惟有父祖之受。秉彝之衷。剋将去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志耳。语多横竖。干渎尊严。不胜惶恐。
上西厓先生(附八策○丁酉)
伏以榻外玩寇。六载于今。而举措动违于人心。议论类归于姑息。是皆国无弼士。未能远谋而然欤。抑事去势穷。智者不能善后而然欤。盖未尝求之。不可谓国无其人。未尝用之。不可谓士无其策。而我国之以名使括久矣。是故。有如王导之雅望则每事何能尽善。而言发则人皆叹赏。其他名不称者。千虑必有一得。而少则曰童子何知。老则曰墓木已拱矣。虽有希世之才。出众之智。见拒𧦧𧦧之色。徒含嗫嚅之口。而莫之见用。如此而欲拨乱扶颠。则是犹却步图前。秖见其浸远而已。然则非敌之强也。我无策焉。非国之弱也。谋不用焉。虽使颇,牧近在禁中。尚难见知。况疏远者又在千里外乎。生一愚夫矣。平居最下于士流。临乱讵干于庙谟。第以危亡之祸迫在朝夕。而庙堂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8L 页
之算。亦有遗策。则安敢以无闻为辞。而自甘于疏远哉。敬陈八策。冀赐一览。
一曰。屯兵边郡。以能捍外而卫内。我国之兵。若合馀烬则湖西,湖南,岭南,关东之众。多至于十万。少不下八万。屯戍之地。当以庆州为首。昌原为尾。密阳,彦阳为要。择其要害处。或据城。或依栅。贼若向庆州则以昌原,密阳之兵。直捣釜山。若向昌原则以庆州,彦阳之卒。掎其巢穴。其向密阳,彦阳也。亦以首尾应之。此率然之势也。加以舟师屯于左右。以当海路之冲。如此则贼不敢乘利长驱。我得以力农足食。而捍外卫内之道得矣。议者曰。我国之兵。怯懦难用。当请兵天朝以左右之。生以为我国之不识兵革几二百年。变起仓卒。不免土崩。今则人心稍固。思奋之愿。非昔之比。而天兵之技。不及我兵。馈饷之难。倍于我军。若又请兵。称其馈饷。则我国之民。皆为饿殍而更无孑遗矣。何者。癸巳甲午之岁。不至大歉。而民死饥馑。十无三四者。以天地所生。只有此数。举国之资。尽输于天兵也。当时若以天兵之粮。给饷我军。则十万之众可养。而不至如今日之削弱也。此已目前之明验。岂容后车之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9H 页
再误乎。议者曰今也设险筑城。俾一道之民。尽入山城。则贼进不得战。退无所掠。多背城邑。又不敢直趋畿内。此非计之得乎。生以为前朝之末。贼虽充斥。而数不过于千百。志不过于抄掠。非有吞国定鼎之计者也。所至杀戮。而入险者免于死。故当时列邑皆筑山城。而郑圃隐极言山城之利。是则然矣。今之贼势。异于昔日。而以战必胜攻必取为心。若以大军为城驱民。而以一二千人据其谷口。距闉以守。则譬如飞鸟之入笼。游鱼之戏鼎。势分形悬。不能相救。太公所谓处山之高。为敌所栖者也。此一危也。城中之粮。不支半年。而背固前隘。自就围地。将不免饿死。此二危也。设使天不助顺。使有一月之旱。则滔滔川泽。尚云告渴。涓涓轨槛。难保觱沸。而将不免渴死。此三危也。粮已足矣。饮已饶矣。而围之四朔。以过农节。则虽贼解围。无食可继。此四危也。今以曦阳一城观之。则城内四面。率皆悬崖。稍广之地。可容三千。而四邑之民。不下万口。虽塞其樵没之路。去其灶臼之用。难以尽容。将见木处而颠。石处而堕。此五危也。城外路险。不通牛马。则当弃之以资贼。人无马则无足。无牛则无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9L 页
食。此六危也。近年以来。木绵稀贵。人不丝身。而今年苦寒。近古所无。医书曰。冬伤于寒。春必病瘟。若疠疫潜遘。移避无路。则不免传染死亡之患。此七危也。七而有一。智者犹忧。况至七乎。矧玆人心最灵。难以智欺。辛卯年。各邑筑城之日。人皆曰。此倭入城也。而其言果验。则今闻入城之令曰。我为巢鱼者。不亦悲乎。是故。老羸癃疾。不能自致于城者。皆曰。我粮谁输。我步谁代。与其入城而死于他乡。不若自尽而埋于故土。尚州之民。已有自缢者。而跬步之里。亦有索陶以待者。噫。人心如此。虽迫之入城。壮者必散而之他。啸聚作党。则又生一倭贼矣。比来年谷累登。人心稍定。而犹有敢冀非望者。则安知汝立,梦鹤之徒。乘民怨苦。盗弄兵于潢池中乎。此不待智者而后知也。生仰思国运。俯察民心。比岁丰稔。人厌饘粥而安堵如故。稍有生生之乐。则国运不至于斯频矣。问于卒伍曰。与其挈家入城。孰与戍边而御敌乎。曰。戍边此分内事也。吾虽戍边。妻子安矣。问于农民曰。与其挈家入城。孰与输粮而饷军乎。曰。输粮此数旬劳费。而其馀则可安居而力农。民情不至于离畔矣。以如此之民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0H 页
情。乘如此之国运。势可有为。而徒胶柱于入城。不改弦于戍边。则将见大失人心而国非其国矣。先儒曰。征伐之道。当顺人心。未有拂人心而能济事者也。议者曰。八万之师可聚矣。四邑之地可戍矣。将何以不绝粮道。生以为古者八家同井。出卒一名。而馈饷之费则七家共之。兵法所谓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者也。今者本道则以六家为一户。远道则以八家为一户。而择一健儿为兵。各出私粮。而五家则各四斗二升。七家则各三斗。输致于戍所。三朔一次。而至于二度则此六朔之粮也。一屯之卒。不下二万。则以万人守城。以万人屯田。人种六斗则可继二万人六朔之粮也。议者曰。本道之民。道近易输。他道之民。道远柰何。生以为湖南,关东则有海运之便。湖西则可致于洛江矣。至于戍卒之家。给复一结而租调俱免。且令五家七家出力。易其田畴。则戍卒之心可悦。而死长之力可收矣。如此则士悦食足。于御敌乎。何有。
二曰。卑辞约和。以图济师而益备。孙子曰。无故而请和者。谋也。卑辞而益备者。进也。是知欲谋者不可不请和。欲进者不可不卑辞。在宋宝元初。元昊始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0L 页
遣慢书。谏官吴育曰。夷狄不识礼义。宜不与校。许其所求。阴敕边臣密修战备。时不能用。识者恨之。夫以大宋之盛。仁宗之贤。国势不至于削弱。而吴育犹劝其勿较。则当此丧败之馀。虽欲崛强之。计不可得矣。惟当卑辞约和。以图我厚集兵阵。然后彼发难从之请。则举兵问罪。似若不得已而应之。古人所谓以和为名。以战为实者。此其时也。况以李顺之料蒙逊观之则秀吉之死。指日可待。蒙逊坐受诏命。而李顺知其不年。则秀吉之不知迎敕。岂有续命之理乎。夫执玉高卑。其容俯仰。而子贡知其死亡。则蒙逊之遽殒。已验于前。而秀吉之阴诛。将见于今矣。是故。见绝于神祗。而地震之变无日无之。今若善为说辞。啖以结和。俾受师之患少迟一年。则屯戍之策可行。战守之备可益。而徐待秀吉之死。则于御敌乎。何有。
三曰。厚赂行长。以探敌情。盖行长之志。在于息兵安民。清正之意。在于久仗兵威。两将不和而师必有功。自古及今。未之有闻。今行长既与清正立异。而又能营救我国之使。则其隙不可不乘。其劳不可不赏。当以重赂付诸信使。阴授行长。因以厚币结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1H 页
其诸将。则非徒清正之谋可得烛照。行长之计。亦可龟卜矣。神龙变化不测而为欲所拘。见扰于人。则不没于利者。能有几人。昔者李顺受蒙逊金宝。而欲沮讨凉之师。齐人受孝宽金帛。而事必先闻。其他张仪之附秦。秦桧之忠金。亦可鉴矣。何况兵法曰。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情者。不仁之甚也。贾林曰。兵不用间。如人之无耳目也。如欲用间而出入贼阵。则不绝信使。阴厚行长。此其路头也。又安知行长不为他日之李顺,秦桧乎。
四曰。采银关北。以佐国用。银之为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铸不可兵。而可以通货于华夷者。莫银若也。我国之产。不为不饶。而曾以岁贡之故。不得私炼。在平日。亦云可矣。今丁国家板荡之日。财力殚竭之际。顾守常规。使有用之宝。闭藏于深山而莫之启乎。今若广采。俾为无穷之用。则小而战马利剑之价。大而购赏行间之费。尽系于此矣。汉高以黄金四万斤赐陈平。不问其出入。而卒免楚人之急攻。则是以四万斤金。易四百年基业也。今也不行一金。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祸乱。此生之所未解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1L 页
者也。
五曰。括马牧场。以资战士。平日之设场畜牧。正为乏马如今日者也。我国之马。不为不多。而半入于倭贼。半入于天兵。馀存无几。而牧场之马。未闻有搜括之令。无而不用。事无柰何。有而不用。咎将谁执。耽罗之畜。弥山亘谷。而江华,珍岛等诸场之牧。亦为不鲜。若加羁勒。不择善恶。则骥可以备战场之用。驽可以供输运之力。而人有息肩代步之便矣。今非克商之日。放之山谷。俾与野兽为群。而执策临之曰。国无马焉。此生之所未解也。
六曰。作铁鞭梗。以代杀手梗。即汉人所谓打稻梗也。我国所谓回环鞭也。我军所以屡北。敌人所以取胜者。以短兵接也。此其敌人之所长。而我国之所短也。今不可争其所长。惟当求屈其长。如造铁鞭梗。使健夫操此。用以接战。则其长倍于短兵。而短兵之技。无所施矣。岳武穆曰。兵何常。顾用之如何耳。此械若创。农民皆兵。便于手易于用。不待教而能之。岂可弃平日之所长。而徒嫫母之效嚬乎。况打稻之时。必呼曰御倭。则安知其不为谶耶。
七曰。抄孙,吴书。以教诸将。古今诸书。不为不多。而用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2H 页
兵之要。莫切于孙,吴。求其该备。孙子为最。自古为将者。鲜不精通。如韩信之背水破赵。孙膑之趋魏减灶。皆自兵法中流出者也。学兵法而不知合变者有之矣。不学兵法而能善用兵。未之闻也。今之武夫。皆以射艺为务。而不知兵法之片言。则是专卒伍一夫之任。而非统御万人之才也。如此而登坛秉钺。以司三军之命。则敌何以能御。而事安得不偾乎。第以孙子之书笺注重复。难于尽阅。今若只取曹操,张预之言。谚解其章句。俾不学之武夫。易于讲习。则鲁肃眼前。非复吴下之蒙。而临机制变。亦多出奇之士矣。
八曰。用火攻策。以隶敌人。盖贼城难犯。惟火可攻。以城中庐舍栉比。易于延烧也。是故。顷者火起虏营。焚屋过半。烧积万斛。此其已然之明验也。初遣出入贼营。通行货物者。重其购赏。伪贾于城中。而潜于夜半。乘风纵火。焚其积聚。次用大众。水陆并进。尽我国火炮之技而攻之。则不待血刃而贼已困矣。若其兵火之变。时日之利。俱载于孙子书。不须历陈。但牧之之言曰。兵法有火箭火帘火杏火兵火禽火盗火弩。皆可用也。亦当讲究其制。不得于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2L 页
我国。则必学于中朝。岂非火攻之一助乎。
凡此八策。无非今日之急务。而屯戍之策为纲。其下七策为目。约和者。迟以岁月。而谋益屯戍之备者也。守备既益。而敌人之情。不可不知。故当用厚赂。厚赂莫如银货。故当先采银。战用莫如马。则牧场之马。不可不括。用剑非我所长。则铁鞭之梗。不可不试。财力既完。战具又备。而将不知兵。则匹夫之勇也。故当教以孙吴之书。将既知兵。则可以进战矣。故终之以火攻。于此八者。若废其一。不得成功。譬如耕田百𤱈。一器不具。则不得农矣。第恐地贱言轻。不见信于閤下。徒买笑于众口。而山城一事。乃今日閤下之策也。闻所闻见所见。不敢隐讳而直斥其不可。亦知閤下能受尽言而恕其狂僭之罪也。卿大夫出言。而士庶人莫矫其非。卫国之所以不振也。伏愿閤下勿以矫非为罪。而择此刍荛。取诸人以为善。而人之有策。若己有之。入告于内。出施于外。则愚夫之虑。得附骥尾。可以致远。而无以人废言之叹矣。此所以不献北阙。而先叩东閤者也。尚颜身在罪逆之中。不当军旅之事。而国事日非。人情思散。则二十年受国厚恩。徒守小嫌。不陈一策。亦不忠之甚也。昔者范文正当平世。在
泰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3H 页
草土中。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今日丧乱。又非文正时比也。则摅尽微诚。敢呈奏记。求伸于受知。尤不得不已也。伏惟閤下。矜其情而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上白石姜先生(霁○甲午在三嘉时)
拜违侍右。已经岁馀。有时慕仰。何尝少弛于食息间也。伏惟冬寒。棣体候保无损害于江榭燕养之馀否。第切伏祝。尚颜自来愚冗。猥当字牧之任。丧乱之馀。民情吏习。莫无镇定之方。昼宵忧惧。实无以报答 圣上付畀之万一。拯济黎庶。使之苏完。杳无其策。则尚何暇读书松桂。政成学进。毋负当日教养之眷念也。每中夜以兴。不觉愧生于中。颜变于外也。且邑薄路遐。无物仰呈。只以鱼尾数种。用表下情。窃想平日爱恤之私。乌敢望下恕之万一耶。开春后。欲赋归田里。以作樵牧之伴。更修数墨之计。可复得陪游于几席之间。而未知命物者处分。使此薄相。优得一半分好境界耶。是未可知。只切伏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