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苔泉集卷三
苔泉集卷三 第 x 页
苔泉集卷三(骊兴闵仁伯 著)
 龙蛇追录
  
苔泉集卷三 第 44H 页
[赵存世,朴鼎贤,金善馀]
凡王者有国。必立史官。右史记言。左史记事。其所关系。何等重大。而今之为史官者。不能事事。向在 大驾西狩时。史官赵存世,朴鼎贤,金善馀。共焚艺文馆史草。一时并逃。物论非之。久在散中。及还都之后。时议以为有罪于壬辰之人。不可深咎。乃复叙之。金官至五品而终。赵,朴两人。爵列亚卿。显荣于时。及当 宣祖大王之升遐也。将修实录。无可依据。李参判廷馨。适有日记。记自戊辰(宣庙元年)以后。 朝廷取以仿之。略备金匮之藏。二十六年之间。 圣政之可为万世谟训者。何止千百。而终使泯没无传。噫。彼焚史之史官。安得逃其罪乎。
[金千镒]
人有秉彝之心。出于天植。而非学问。无以扩充。如金士重。以一布衣殉 国者。其非师受之益耶。士重名千镒。罗州士人也。少师李一斋恒。有才行。 朝廷荐起而用。至历宪职。与时不合。退而家食有年。及壬辰之变。 大驾西狩。臣民奔窜。举国不知有 君父。惟务逃避贼锋。无意御寇。千镒泣血誓天。感以忠义。同
苔泉集卷三 第 44L 页
志士类及邻邑民人。争来赴召。乃歃血为盟。同起义兵。率来京畿。入据江都。送书记数人。达于 行在。 朝廷特加倡义使之号。南中音耗。始通龙湾。贼已至箕京之后。 朝廷命千镒往晋州掎角。贼兵百计围攻。期必陷城。守城之将。屡易而屡死。终使前日失守钟城之徐礼元为牧使。城竟陷。城中壮士八万馀人。一时俱死。千镒与其次子象坤。相把而死于矗石楼下之水。一家忠孝。呜呼烈哉。
[宋象贤]
余友宋象贤。字德求。砺山人。自少卓荦有器局。早登科第。人以将才称。及为东莱府使。才二年遭倭变。四月十五日。贼进逼东莱。象贤登城南门督战。半日而城将陷。象贤知不免。急取朝衣穿甲上。踞床坐。贼来逼。不为动。有一倭名曰平调益。前日往来之时。象贤待之款。调益感之。欲为象贤报之。及是。目象贤避之。象贤不应。调益意象贤不觉。又举手至牵衣指之。象贤不顾。乃下床北向拜。拜已。致书于其父福兴曰。孤城月晕。列镇高枕。君臣义重。父子恩轻。遂遇害。俄而平义智等至。闻象贤死。皆叹惜之。出贼之害象贤者戮之。寻象贤尸及其妾金蟾尸。同殡于东城外。立木表之。 朝廷 赠吏曹判书。官其子。令庆尚兵使金
苔泉集卷三 第 45H 页
应瑞。入贼中求其尸。舆榇而归。遗民之服象贤义者。号哭送于百里之外者几七十馀人。平义智逢之。下马避之。其后李白沙恒福。以公事往宜宁。操文以哭之。(宋公事。又在上师友录。当参看。)
[赵宪]
赵宪。余之同门友也。字汝式。居于金浦。与余所居接壤焉。宪号重峰。出自寒微。躬耕养母。少师牛溪,栗谷两先生。笃行忠信。及登科。才为提督官。每以 国事为忧。汲汲如狂。知有壬辰之变。前后疏章累千万言。乃持斧伏 阙。极言时政得失。且陈南北备御之策。于是。三司交章请窜。或谓之狂妄。或谓之妖怪。自 上亦曰。邯郸黑眚。谪吉州。至己丑。平秀吉遣平义智,僧玄苏等。来献孔雀一双。骏马一匹。仍求信使。 上命二品以上议其通信便否。领议政李山海,礼曹判书柳成龙。独以为通信便。以黄允吉为正使。金诚一为副。许筬为书状。将以庚寅春发行。宪在吉州。闻 朝廷将遣信使。乃上疏极陈不可通和之义。 上不报。遂 命放还田里。乃归沃川。杜门不出。以 朝廷之不用其策。忧愤成疾。如痴如狂。及贼渡海。传檄湖岭。召募义旅。得精兵数千。与僧将灵圭合势。大破贼于清州。乃移兵向锦山。时巡察使移文列邑。官军私
苔泉集卷三 第 45L 页
从义阵者罪之。各归本队。官军之在宪幕下者皆散去。只有门生义士七百人。或言于宪曰。今锦山之贼。为数万而皆精锐。不可轻进。宜按兵观势。且俟 朝命可也。宪泣曰。主辱臣死。古今通谊。吾知一死而已。遂与义僧灵圭。联兵而进。力战良久。贼三北而三合。我兵矢尽。宪援桴督战。士皆张空拳相搏。而犹不离次。竟与宪俱死。宪弟范。冒死入贼中。负宪尸归沃川。至四日而殡。颜色若生。张目掀髯。人不觉其死已久矣。 朝廷 赠吏曹参判以褒之。其友郑松江澈。操文哭之曰。吾友汝式。学孔,颜而慕谊,原。欲死于直而竟死于节。于嗟乎汝式。
[高敬命,高从厚,高因厚]
嗟乎。当时倡义而殉国者。固多其人。而鲜有如高霁峰家忠孝也。读其父子檄文而无涕。则非忠臣与孝子也。霁峰名敬命。其子名从厚,因厚家于光州。能文章。有俊才。登第后。以非罪废居卿(一作乡)里。闻贼入境。我师崩溃。又闻 乘舆西行。日夜恸哭。至是率其二子从厚,因厚。与金千镒同举义兵。传檄诸道。檄文所到。士大夫感泣奋起。敬命奖率义兵。慨然登坛。不以老病为辞。应募者日集。军声大振。 朝廷授敬命工曹参议,知制 教兼招讨使。 上赐书劳之。有曰。龙湾一
苔泉集卷三 第 46H 页
隅。天步艰难。地维已尽。予欲何归。人情已穷。理宜思复。秋凉乍动。边土早寒。瞻彼长江。亦流于东。思归一念。如水滔滔。于戏。天生李晟。复城阙之有待。日望张浚。报园陵之无恙。克副云霓之望。免予霜露之苦云云。敬命见之恸泣。遂与贼战于锦山。所杀贼甚多。敬命与其子因厚。力尽而死。柳彭老,安瑛等。与之俱死。上闻之痛悼。 命赠礼曹判书兼大提学。 赠因厚参议。长子从厚。收拾散亡。号其军曰复雠。驰檄诸道。邻邑士大夫。慕高门忠义。来赴者甚众。及晋州之陷。与倡义使金千镒,梁山璹等。力战而死。猗我 列圣朝培养气节之效。于金士重以下诸人。可见也。
[李恒福]
国家当板荡之时。倾否济屯。必有经世之材镇物之器。辅佐而维持之。然后大业可赞。如李子常,李明甫者。岂易得哉。子常名恒福。庆州人也。变初为都承旨。四月二十八日。申砬死于忠州。贼报时急。满城俱震。上急召宰执。议定出避之计。大臣 启曰。事势至此。车驾暂出。幸平壤可也。恒福进曰。当今之势。莫如西向 天朝。以图恢复而已。至是 上思尹斗寿之言。即命放释。以驲召之。以左议政柳成龙为留都大将。使守京城。恒福请奏曰。方今廷臣。明敏鍊事。识古谊
苔泉集卷三 第 46L 页
善辞令者。左相一人。今 大驾一移。则京城无可守之势。左相留之。不过为败绩之臣。扈 驾必有裨益之事。令从行可也。 上允之。改命李阳元为留都大将。二十九日初昏。巡边使李镒。溃于尚州。状 启至。而内言贼今明间当入京城。是夜四更。 车驾出宫。天又大雨。夜黑如漆。 中殿独与侍女十数人。步出仁和门。恒福执烛前导。 中殿顾问是谁。侍女对以都承旨李恒福。 中殿啧啧良久。勉以忠义。恒福益感激奋励。冒雨出敦义门。暮至临津。雨不止。上下相失。莫知所之。 上独御单舸。侍卫散亡。无复威仪。恒福与兵曹佐郎朴东亮。徒步收召担夫于泥淖中。手持一炬。且行且呼。三更始到东坡驿。五月一日晓。 上急召李恒福,柳成龙,尹斗寿等。以手抚膺。挥涕而谕之曰。事已至此。予将何往乎。诸臣不能遽对。俯伏咽泣而已。 上顾谓李恒福曰。承旨所见如何。恒福对曰。可以驻 驾义州。若势穷力屈。八路俱陷。无一寸乾净地。则便可赴诉 天朝。此外无他计策也。尹斗寿,柳成龙。皆以为不可曰。国何可轻弃。弃国图存。古未有也。北道士马精强。咸兴,庆兴其固足恃。今可踰岭北行可也。两论未决。是日夕。次于松都。翌日。 
苔泉集卷三 第 47H 页
上御南城门楼。招抚父老。下 教各陈所怀。父老对曰。愿召寅城府院君以用之。盖郑澈于辛卯党祸。谪江界故也。 上即命召赴 行在。于是。台官论劾领议政李山海交结内外误国罔上等罪。 上不允。副提学洪履祥。面陈山海之罪。以谢国人。 上不许。只罢其职。以柳成龙为领议政。崔兴源为左议政。尹斗寿为右议政。申磼,具宬等。攘臂大言曰。柳成龙与山海罪同。不可用。两司会于行宫门外。将劾成龙。恒福趋入行宫内。见洪履祥曰。当此之时。同心戮力。犹恐其不济。互相排击。以修旧隙。何望中兴。才各有限。虽峻伯,元裕辈数十人。不能易一成龙。公盍力沮此论。以存国体。履祥然其言。见两司长官。大言其不可。其论遂寝。六日。 车驾进次于黄州。七日。入平壤为久住计。恒福时为兵判。内外密猷。军政机事。咸萃于恒福一身。恒福亦殚尽心力。与尹斗寿表里相应。上下赖焉。恒福言于 朝曰。今八路溃裂。无复收拾。急遣一使。吁告 天朝。请兵来援。以冀万一。则此策之上也。或曰。虽奏 天朝。焉肯出兵来救。皆不应。恒福与李德馨。遂 启禀极陈利害。 上允之。乃遣郑昆寿驰往 皇京。以请援师。时上国地方有讹言。朝鲜与
苔泉集卷三 第 47L 页
倭同叛。佯为假王。导倭以来。中朝乃遣镇抚林世禄等至平壤。愿与 国王相面。其实欲探其真伪也。是时。贼势益炽。追逼大同江南岸。 上召群臣。议出避之计。群议多云咸兴可往。于是决意北幸。恒福力言北道不可往。请先幸宁边。六月十一日。 车驾出平壤。幸宁边。领议政崔兴源,右议政俞泓,寅城府院君郑澈扈 驾。左议政尹斗寿,都元帅金命元,都体察使李元翼,留守平壤柳成龙。亦以接伴天兵次留在。上既至宁边。北行之议如前。恒福更言于 朝曰。咸镜一道。只有条路。贼若直冲。无容足之地。将束手就缚。此危道也。且方今乞兵 天朝。万一得 天朝大兵。一朝出来。则平安一道。已为空虚。无人迎接。 天子闻之。谓我为何如。不如直抵义州。迎接天兵。以图万一。不幸窘迫。则君臣上下。归死 天朝。求为内附。以图再举未晚也。左右相视莫有应者。恒福请对。极陈利害如前。 上曰。予意本欲内附。卿言如此。可幸义州。因问诸臣曰。予幸义州。若不幸渡辽内附。谁能从予。欲得自募人员。问大臣。大臣皆不对。次问群臣。群臣莫有应者。次至李恒福。恒福对曰。臣年少无病。且无父母。请随 驾以行。 上曰。卿若有难事。不
苔泉集卷三 第 48H 页
可强行。再加商量。恒福对曰。此非臣今日所办于口头。以塞 圣上一时之问也。筮仕之初。已有愿忠之志。及出 国门。誓以效死。故妻子兄妹。已与永诀。此意素定久矣。 上啧啧嗟叹者良久。于是。 车驾发宁边。夕次于博川。翌日乃发向嘉山。时朝臣皆往分朝。从 驾者。惟原任大臣郑澈,柳成龙及李山甫,李𥕏,洪进等才十馀人而已。日已昏黑。天又大雨。林木参天。恒福虑有仓卒。与朴东亮疾驰先导。 上知为某某而益重之。 车驾发嘉山。夕次于定州。时贼陷平壤。声言朝夕西下。而天兵尚未出。上下遑遑。莫知为计。 上召群臣问计。李恒福,李德馨曰。事急矣。臣等请入 天朝。上书求救。二人争往。副提学沈忠谦曰。恒福方在本兵。不可遣。德馨可遣。 上曰。吾意政如此。乃遣德馨。请得天兵而归。复我三京。时当危难。终始竭诚尽节者。惟恒福一人而已。
[李德馨]
古人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如今日李明甫者非耶。明甫名德馨。生有异质。沈毅醇谨。不妄嬉游。甫十岁。吐辞惊人。十四。杨蓬莱士彦。相与酬唱。惊曰。君吾师也。尝作钱镠陌上花诗。李山海评曰。此富贵气像。遂有东床之选。壬辰之变。以吏曹判书。扈 驾至
苔泉集卷三 第 48L 页
定州。将乞援 天朝。兵曹判书李恒福送之。德馨曰。恨无快马。兼程疾驰。恒福即解所乘马与之曰。兵若不出。君当索我于重泉。无获相见也。德馨答曰。兵若不出。吾当弃骨于卢龙之野。再不渡鸭水也。二人洒涕而别。见者动容。德馨自定州。昼夜驰二百馀里。及至辽东。时郝杰为辽东巡抚。德馨至巡抚帐下。乞出援兵。立庭痛哭。辞气慷慨。终日不退。郝杰为之改容。未及上奏。便宜调发本镇兵马五千馀人及辽东广宁马兵合一千八百。以副总兵祖承训领之。以游击史儒副之。七月。先渡江来救。十二月。 皇帝大发南北兵马。以李如松为提督。率三营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及南将骆尚志,吴惟忠,王必迪等。渡江而来。精兵四万馀人。旁将六十馀员。癸巳正月。提督李如松。督诸将大破行长于平壤。提督遂提兵而东。遇贼于碧蹄。战不利。退屯松京。又听沈惟敬和议。因有撤兵西还之意。按兵不动。时德馨为提督接伴使。一日。提督出赤壁图以示之。德馨览讫。即写一诗而进之。诗曰。胜负分明一局棋。兵家最忌是迟疑。须知赤壁无前绩。只在将军斫案时。提督览之。知其有规讽之意。默然。其后丁酉。又为杨经理镐接伴使。经理深加器
苔泉集卷三 第 49H 页
异曰。如李德馨者。虽在 中朝。端委庙堂。而尚居百僚之中。异哉。 朝廷闻之。即拜右议政。时年三十八也。
[李如松]
圣皇帝深仁厚泽。东渐于海。念侯藩之倾覆。慨倭虏之猖獗。爰 命大将。出师东援。青邱一片。再造于平壤大捷。敌势由此摧沮。国脉赖以灵长。奠我亿万年无彊之基。此莫非 皇帝之恩。而提督之功也。提督即李如松。辽东铁岭卫人。太子太保,都督广宁总兵,宁远伯成梁子也。成梁之祖。本我 国理山郡人。居秃鲁江因事杀人。夫妻逃入铁岭卫。因居焉。父以边功。始为游击。成梁以击胡功。始为参将。拓地千里。立五堡。得封勋爵。成梁性沈毅整肃。多谋善战。夷奴詟服。设生祠而慕之。有六子如松,如柏,如樟,如梅,如梧,如桢。俱官总兵。门户赫赫。幕下家丁为都督及二品将官者十馀人。如松母宿氏。性且严毅。诸子已曳玉衣锦矣。而微有骄泰。则即使伏地而受杖如婴儿然。无敢为偃蹇者矣。如松及受 诏东征。率大军渡江。旌旗千里。金鼓相闻。我国臣民见之者。莫不欢忭。 上乃与提督接见于龙湾馆。因涕泣而言曰。蒙 皇上罔极之 恩。得见大人。小邦一缕之命。惟托于大
苔泉集卷三 第 49L 页
人。提督举手称谢曰。既承 皇命。何所辞死。且俺先世。本贵国之人。俺出来时。俺父亦严戒之。俺何敢不力于贵国之事乎。 上称谢不已。癸巳正月四日。前进驻安州。体察使柳成龙。请谒于提督。提督许入。成龙叩头称谢。因自袖中出平壤地图。指示形势及兵马所从入之路。提督览讫。以朱笔点其处。且曰。贼但恃鸟铳耳。我用大炮。皆过五六里。贼何能当也。成龙既退。提督以一诗题扇面寄成龙。其诗曰。提兵星夜渡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尚忆跨征鞍。六日。提督率兵直抵平壤。八日。麾兵督战。无不以一当百。四面杀贼。当阵斩首一千二百八十五颗。内有平秀忠,平镇信,宗逸等二十五人。生擒二名。获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得倭军器四百五十件。救出本国被虏男女一千二百二十五人。贼之烧死于火几万馀。行长率馀贼遁去。提督既破平壤贼。意甚得。乃令选能为露布者。时才俊林立而步尽缩。乃以车天辂应之。五山昂然不辞而前。五山貌甚陋寝。提督轻之曰。此子能文乎。投文锦使之书。五山口呼如宿搆。韩石峰濩疾书如飞。
苔泉集卷三 第 50H 页
提督移席就见。至班声噫鹏背之风。喜气瀜牛目之雪一联。大惊曰。天下奇才也。(雪及牛目。出公羊氏。)文艺虽小技。而能使天将动色。以此文驰奏 朝廷。可谓壮哉。及碧蹄败后。又闻沈惟敬和议。欲退兵。柳成龙力陈不可曰。 先王坟墓。皆在畿甸。沦于贼薮。神人望切。不忍弃去。一也。京畿以南遗民。日望 王师。忽闻 王师退去。无复固志。相率而归贼。二也。我 国境土。尺寸不可容易弃之。三也。将士虽力弱。欲倚仗天兵。共图进取。一闻撤退之令。必皆怨愤离散。四也。一退而贼乘其后。则临津以北。不可全。五也。提督默然而去。左议政尹斗寿。亦请勿退兵。提督不应。斗寿苦请。泪随言发。提督为之动色。遂有泣阁老之称。提督竟以癸巳十月回军。
[牛溪]
自古人臣事君。其道不一。只务求合于义而已。何必裂裳裹足。奔走行间。然后为忠哉。昔王蠋退耕于画邑。江万里归隐于止水。而后人不以不赴国难为罪人。今牛溪先生。况在 辇路稍远之地。而 驾出苍黄。未能哭送于津头者。何损于大义耶。噫。彼憸人。投间进谗。浸润诬捏者。何哉。变初。先生在俟罪中。不能赴诣 阙下。一日。其门人金长生。方赴定山。过辞先
苔泉集卷三 第 50L 页
生。先生问曰。今闻 大驾西行。吾之进退。何以则当于义乎。金长生对曰。先生官高恩隆。不可退在田里。似当诣 阙扈 驾。先生曰。吾意则不然。吾以山野之人。被徵而起。初非科臼中奔走职事之人。 朝廷之待我。亦非寻常禄仕者。况今方有论罪之举。不可自进于班列也。 大驾若果西行。则惟当哭送于道左。如蒙 顾问。随 驾而行。不然则退死山谷。未为不可。此浑素定于心者也。及 上之到临津也。 问左右成浑居在何处。兵曹佐郎李弘老在前导。指近崖小村曰。此乃成浑所居也。 上曰。然则何以不出见我乎。弘老曰。当此之时。渠岂肯来见也。 上颔之。弘老曾往来于先生所居。惯知其相距远近。而乘时搆陷如此。终为祸阶。含沙之巧。止棘之奸。一至此乎。癸巳。先生自成川承 召入 行在。人为之倚重。而拘于时势。无所建白。龟峰宋翼弼。寄诗讽之曰。安土谁知是太平。白头多病滞边城。胸中大计终归谬。天下男儿不复生。花欲开时方有色。水成潭处却无声。千山雨过琴书湿。倚旧晴空月独明。时兵部事袁黄。与周御使维翰,宋径略应昌东来。黄字坤仪。号了凡。性好佛。尝与领议政崔兴源论学。因语曰。中国昔时
苔泉集卷三 第 51H 页
皆宗朱元晦。近来渐不宗朱矣。兴源曰。朱子无间然矣。主事不悦。翌日移咨举四书注疏。逐节非毁之。 朝廷命先生代崔作书答袁曰。小邦僻在遐远。学未通方。尝仰 中国书籍。以为口耳之资。伏遇 皇朝颁赐五经四书大全。表章先儒之说。列于学校。颁行天下。小邦之人。无不诵习而服行。以为此说之外。无他道理也。今玆小邦不天。妖贼椓丧。老爷閤下受 命来讨。赞画军务之外。旁及讲学之事。谆谆开导。牖以小邦迷昧之失。揭示前古不传之秘。甚盛举也。第缘兴源等。末学肤浅。思虑荒芜。其何能言下领悟。发微诣极。以仰承老爷之至恩乎。今者邦国垂亡。上下遑遑。凡在陪臣。久困行间。平日所知。失亡殆尽。不得䌷绎旧闻。以求正于有道。伏愿老爷俯鉴微悰。哀而怜之。讲学之事。请俟他日。主事见之。默然不悦。及还渡江。言官劾其左道惑众。革职回籍。
[休静]
初。僧人休静者。起于妙香山中。僧尼所称西山大师者也。行高律严。又能词翰。纠率门徒一千五百人。杖剑上谒于 行在。且泣且拜曰。臣等虽非人类。生于国内。荷 圣上恩育。何惜一死。愿效忠赤。 上大喜。命 赐八道都总摄之号。至是率兵助其声势。提督
苔泉集卷三 第 51L 页
送帖嘉奖曰。为国讨贼。忠诚贯日。不胜敬叹。又以一诗赠之曰。无意图功利。专心学道禅。今闻 王事急。总摄下山巅。
[李舜臣]
蜀汉将兴。诸葛亮出而辅佐之。唐业中衰。郭子仪起而匡复之。我国家当中兴之运。岂无如诸葛亮,郭子仪者乎。嗟乎。李忠武舜臣。实其人也。舜臣字汝谐。德水人。少时英爽不羁。与群儿戏。削木为弓矢。遇不如意者。辄射其目。人皆惮之。不敢过门。及长。有权略善骑射。尤长于书字。弃儒业登武科。初为造山万户。至壬辰春。为珍岛郡守。俄升加里浦佥使。及贼渡海。右议政柳成龙荐之。拜全罗左水使。以战功俄升统制使。舜臣于闲山岛,泗川,露梁等海洋中。作龟船。前后焚烧贼船。不知其几艘。斩首虏又不知几级。贼自此远遁。不敢近舜臣所在。方战时。贼丸中舜臣肩。贯彻至背。舜臣犹执弓矢。督战不已。及战罢。乃令人用刀尖括出铁丸。一军始知。莫不愕然。至丁酉清正之未渡海也。畏我国舟师。最忌李舜臣。欲纵反间以去之。平行长使其将要时罗。往来庆尚左兵使金应瑞阵。以致慇勤之意。且言与清正不合者。密言于应瑞曰。俺大将行长言。今此和事不成。皆由于清正。吾甚疾
苔泉集卷三 第 52H 页
之。某日清正当渡海。宿某岛。朝鲜善水战。若要诸海中。可以致擒。慎毋失也。应瑞信之。驰 启其事。朝廷以为然。 启请之。 上召问黄慎曰。行清两贼。果如是有隙乎。慎对曰。二将虽相仇。贼酋令之。则宜无异同。且未闻自古奇谋秘计。出于敌人。而为我利者也。上是慎言。顾柳成龙曰。此言正是。左右幸其或成。请以慎往察。且促李舜臣前进邀绝海中。于是。乃遣慎。慎驰见舜臣。密谕 朝廷之意。舜臣曰。不然。今海道艰险。贼必多设伏兵以待。多率船。贼无不知。少其船。则反为所袭矣。遂不行。是日。清正果来是岛。实与行长谋羸师以诱我也。要时罗又谓应瑞曰。清正今已下陆。朝鲜何不邀绝洋中乎。佯为叹惜之意。事闻于朝。皆咎舜臣。台官请拿鞫。前县监朴惺。亦上疏极言舜臣之头可斩。遂遣禁府都事拿来。以逗遛失期下狱。以元均代为统制使。 命大臣议舜臣罪。判中枢郑琢言。舜臣名将。不可杀。请宽恕以责后效。栲问一次。减死削职充军。舜臣母在牙山。闻舜臣下狱。忧悸而死。舜臣出狱。道过牙山成服。即日发行。往从都元帅权慄帐下从军。人皆闻而悲之。元均代舜臣为统制使。为贼所杀。 朝廷后以李舜臣为统制使。戊戌
苔泉集卷三 第 52L 页
十一月。与陈都督璘,刘都督綎。大破行长于顺天。陈都督上书于我 主上曰。统制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盖心服也。是月二十四日。大战于露梁津。焚烧贼船殆尽。行长弃城而遁。方战之时。舜臣手自击鼓。忽有飞丸中其胸。出背后而仆。左右扶入帐中。舜臣临绝。顾谓麾下曰。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言讫而卒。都督抚膺大恸。一军皆哭。声震海中。先时七月。平秀吉已死。故沿海贼屯悉退。于是。立祠其上。号曰悯忠。以时祭之。
[黄慎]
余之同门友黄思叔。自少有聪敏颖达之才。坚确磊落之操。当乱施为。无愧于汉之苏武。宋之洪皓。故余略识如此。思叔名慎。少从栗谷,牛溪两先生学。早登魁科。声名蔼蔚。而为媢嫉者所挤。陆沈郎署者久矣。及壬辰之变。与李月沙廷龟。同选讲学陪臣。见宋经略应昌于平壤。经略大加称赏。先是壬辰。福建人沈惟敬。以游击将军衔。奉 天子命出来。会 上于义州。宣谕 德音。自言其父以商往来日本。备谙其国事情。上书于 朝。因此出来。侦探贼情。且许便宜从事云。一日以单骑赴平壤入倭营。与平行长,平义智,僧玄苏等。相见约和。玄苏谓惟敬曰。日本久绝于 
苔泉集卷三 第 53H 页
天朝。欲假道朝鲜。以求封贡。伊反集兵拒我。致有今日。惟敬曰。尔等既悉诚思顺。则 天朝何惜封号。以绝远夷之望。行长等应诺。于是。惟敬诈为关酋降表。使倭将小西飞至辽东。请款于兵部石星。其表文措语。疑非日本文字。而星信之。以为秀吉实奉 天朝约束。移咨我 国。令经略撤兵以归。时李提督自碧蹄败衄后。无意追贼。及闻讲和之说。遂决意撤归。送徐一贯等。越海见关白于郎古邪议和。令捲众渡海。请还两王子及宰臣等。关白许诺。癸巳六月。还临海君,顺和君及宰臣金贵荣,黄廷彧,黄赫等以示信。八月。提督引兵还。时倭兵压在境上。而天兵且归。人心益惧。关酋一面进陷晋州。声言待 天朝许和。乃捲众渡海云。时 中朝言事者。皆言和事之非。 天子是石星议。乙未四月。以李宗诚为正使。杨邦亨为副。以册封关酋事。赍领宝册金帛以行。又令我 国差陪臣一员。跟随沈惟敬。先至倭营。使之撤屯渡海云云。 朝廷以黄慎定送。人有危之者。慎承 命即行。至釜山倭营。贼将行长。设一宴。沈惟敬主壁。行长居西。坐慎于东。而贼僧玄苏居慎之上。慎却立不坐。惟敬问其故。慎答曰。和尚在上坐。嫌于联席。移和尚之
苔泉集卷三 第 53L 页
坐。然后可坐耳。惟敬笑而从之。移玄苏之坐。然后乃坐。贼始严惮之。不敢嫚侮。久而愈敬。慎作古诗一首。以见其志。诗曰。丈夫不怕死。怕死非丈夫。白刃尚可蹈。鼎镬尚可趋。贤哉鸱述郎。抵死心不渝。(新罗朴堤上入倭。不屈而死。堤上妻上鸱述岭。哭望倭国而死。)是时。慎与惟敬。同在釜山倭营颇久。而行长无渡海之意。是年九月。两天使来到釜山。促其捲众渡海。然后方许同渡海。行封贡事。行长姑撤沿海数屯。佯示信。而终无撤去之意。盖惟敬先入日本。私奉秀吉蟒龙衣,玉带,翼善冠及大明地图,武经七书。其他珍宝。多所阴赂。娶阿里麻女。与倭合。故皆为倭所操纵也。时福建人萧鹤鸣。自倭中出来。见李宗诚极言关白桀骜。必无受封之意。将诱致册使拘囚。宗诚闻之大惧。弃节逃归。 朝廷乃遣陪臣沈友胜。具由奏闻。 皇帝大怒。命逮宗诚。下锦衣卫狱。以杨邦亨为正使。加沈惟敬职衔为副。惟敬既升副使。因舞智揣摩。巧完封事。弄石尚书于掌股之间矣。惟敬又与行长谋。乃曰关白必得朝鲜使臣。然后和事可成。责令我 国遣信使。必欲偕行。 朝廷莫知攸为。未有决言。慎驰 启于 朝曰。若不遣使。则当明白痛绝。以示决无可遣之理。今者含糊两间。万
苔泉集卷三 第 54H 页
一事机交急。必有后悔。 朝廷然之。将遣使臣。而久未差出。柳成龙 启曰。必得备谙贼情者以遣。可无虞。黄慎明敏有胆略。且有夷险不贰之节。请就令黄慎升敦宁都正。为通信使以遣。 上允之。慎在倭营已二年矣。又有是 命。朝野气塞。而慎略无几微色。人皆叹服慎。而不直成龙。盖于变初。慎在铁原。草檄文中有曰。庙堂力主和议。秦桧之肉足食。奸臣先倡幸蜀。国忠之头可斩。成龙以此有嗛故也。丙申八月。慎与平调信等。同向对马岛。发船至洋中遇风。骇波狂浪。如山如岳。巨鳌喷水。天地晦冥。柂工袖手。舟中之人。皆失色仆倒。慎整其衣冠。焚香誓海。口占其辞曰。豺虎丛中。既持二年之节。蛟龙窟上。又乘八月之槎。捐躯是甘。稽首自誓。伏念慎遭时板荡。许国驱驰。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然州里蛮貊。可行乎哉。赖有衷赤之不渝。可质上苍而无愧。四千里行役。何敢一毫惮劳。三十年工夫。正宜今日得力。固 王事之靡盬。抑臣职之当然。直挂风帆。遥指日域。苟可安社利国。死且不辞。如或辱命失身。生亦何补。伏愿灵圣。鉴此忱诚。庶斯言之不诬。天有知也。倘一念之或怠。神其殛之。以其辞投之海中。俄而风止波光如镜。人皆
苔泉集卷三 第 54L 页
异之。九月。至其国。两天使见秀吉于五沙浦。颁 皇敕授金印。秀吉不受。辞语悖慢。且不见我国使臣曰。我曾遣两 王子归国。而朝鲜不送 王子来谢。是慢我也。吾甚怒于朝鲜。今来使臣。见之何用。去留任渠所为可也。自此倭中。讹言日甚。关白将欲拘留使臣。或言一行欲尽杀之。或言到郎古邪幽囚。一行汹惧。慎笑谕军官辈曰。杀使臣。极是拙计。关白凶狡。必不为是矣。若必杀之。则吾辈虽死。在渠无谋甚矣。以国事言之。关白之纵吾辈而还国者。在吾辈诚幸矣。其意叵测。为 国家日后之忧深矣。汝辈须知此意。可也。群情自此少安。十月。关白使行长,正成等传言于天使曰。 天子差天使。封我为王。荣则荣矣。朝鲜无礼。故不可许和。当再举兵往击。岂有撤兵之理。天使久留无益。明日。登船发程可也。朝鲜使臣亦当出去。吾一面聚兵。今年内当向朝鲜云云。平调信来见黄慎曰。今关白已使清正等五将先往。而大军则追后渡海矣。使臣今若以权辞许遣 王子。则可缓师期。慎答曰。 王子决不可来。使臣宁死于此。岂可出诸口而言之乎。调信曰。其次则有一焉。万一关白许见使臣。随而撤兵。则使臣之行。或一年一度。或三年
苔泉集卷三 第 55H 页
一度。而礼物则定其数。以成规例。则此亦无难。或可以便宜许之则何如。慎答曰。日本诚能撤兵通和。我国无拒绝之道矣。每年送使。以定规例。则此不可成之事。使臣所不可擅许者。况欲定岁币之数。则此使我 国入贡之意也。其辱莫甚。决不可从。吾今有一死而已。更勿为言。调信曰。吾亦谩为此说耳。十二月。天使及黄慎。自贼中出来。慎详奏前后事情。因陈贼有再动之意。 上嘉其劳。特跻嘉善以赏之。慎在贼中前后三年。备尝艰危。诸倭百端诱胁。一不屈其意。可谓不辱 君命矣。其后倭人往来。每询慎起居。比之丽朝郑圃隐。时两天使渡海。杨天使邦亨先回 皇京。沈惟敬托以待两国事完当归。仍住庆州之地。便欲举足入倭。使者往复其所。为人莫测焉。杨邦亨既还 中朝。奏其颠末。委罪沈惟敬。并以本兵手书进呈。 皇帝震怒。 命逮惟敬。又 命下石星于狱。惟敬闻石司马罢。而大兵又出。大惧将欲跳入倭中。天将杨元闻之。追至丹溪。袭执惟敬。械送 天朝。 帝大怒斩惟敬于西市。又论诛石星。刑部尚书萧大亨。力救免死。惟敬本一无赖也。星误中其游说。借款息兵。欲倚小人而成功。竟至事败。惜哉。
[杨镐]
苔泉集卷三 第 55L 页
初。兵部主事丁应泰。以军门赞画出来。应泰为人凶狡。巧于诬陷。游击陈寅,周升亦狡诈。岛山之战。得罪于杨经理镐。心衔之。谗于应泰曰。岛山之役。资粮器械。遗失无算。天兵死者甚众。而以为己功。欺罔 皇上。于是。应泰疏搆镐欺罔偾事二十馀条奏之。 天子遣按察使梁祖龄查验。 朝廷遣陪臣崔天健。具奏岛山之战始末。洞辨经理被诬。应泰又上本极陈经理之罪。 天子见应泰前后疏。 命杨镐革职回。于是。杨镐罢去。 上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都中士女皆出祖郊外。我 国立碑于慕华馆。颂功德。又创大祠于太平馆。祀邢军门玠,杨经理镐。 御书再造藩邦四字以揭之。 天子以都御使万世德代镐。统大军出来。以给事中徐观澜。更查杨镐事。应泰又上本搆诬我 国。极其凶惨。 朝廷遣左议政李元翼。赍奏辨诬兼救杨镐。应泰愤我 国伸救杨经理。移怒于我 国。以我为与倭交通。以申叔舟海东记三浦倭户之事及阳尊 天朝之说。益搆诬奏之。 天子览奏。下廷臣议。 天朝群臣。论议极峻。请令徐观澜明白更查奏闻。盖海东记。乃我 国罕有之书。应泰适得于定州我民者也。或言接伴使白惟咸所予
苔泉集卷三 第 56H 页
于应泰云。故 朝廷拿致白惟咸,通事尹祯。刑讯问其出处。终不服。(尹祯事。又见下摭言篇。)是时。 上席藁不视事。国内震悚。 朝臣请遣使陈辨。乃以兵曹判书李恒福为右议政。充上使。以兵曹参议李廷龟。升参判为副。以掌令黄汝一充书状官。赍奏驰 闻。赖兵部尚书萧大亨极力论辨。 天子仍令兵部移咨朝鲜国王慰谕。李恒福既伸诬枉。奉 敕谕而还。 上大悦。特 赐赏赉。辨诬疏。乃李廷龟所撰也。
[金安老]
黄州校生金安老。当壬辰之变。不为迁徙之计。每多设酒饼。以待倭贼。贼信而不疑。每称安老以为好人。常相往来。一日贼谓安老曰。吾辈之与汝相厚。非不久也。而汝不出见妻与女。是外之也。安老曰。我国之俗。男女不相见。不可见也。贼怒之。强入而见之。后因争奸其妻及其女未嫁者。安老始发愤。乃于洞仙岘。狙伏遮杀孤行之倭。一日有一倭独来。将杀之际。数三倭继至。安老知不免。乃恸哭西向拜曰。黄州校生金安老。为 国讨贼。今力屈死矣。遂见杀。监司上其事于 行朝。 上命赠汉城庶尹。异数也。余时在龙湾。就别贺至使闵浚于所寓。宰枢李诚中,李山甫,承旨沈喜寿,应教李好闵,书状李尚信在座。余说安老
苔泉集卷三 第 56L 页
事甚详。今闻撰集续三纲行实。多至十七卷云。果如安老者亦与焉否。殊可郁也。三纲行实。前所刊行。合古今若干人合为一卷。今此壬辰变后。所录甚多。岂人之秉彝不可诬耶。抑 列圣培养忠义之效耶。余疑之而还自贺也。
[李裕仁]
观察使李裕仁。当壬辰变。未及扈从。既久之后。诸臣之未及扈从者。率多追及于关西。人或劝裕仁往赴行在。裕仁曰。吾平日受 国厚恩。职至宰列。去邠之日。既不克随。今者以何面目往睹 天颜乎。遂投窜山谷。竟穷饿而死。
[洪仁杰,洪仁侃]
时有一船漂到三陟府地。船上有男女十馀人。说称为倭所虏。服役久矣。乘机逃脱。驾船走回。为风所漂。得至于此。府使洪仁杰获之。细询其实。将放还于本贯。其弟仁侃说其兄曰。当此兵戈抢攘之日。得此期会甚不易也。莫如伪称捕倭。斩首以献。则堂上之资。可坐而取也。仁杰难之。仁侃数日强聒不舍。仁杰亦贪于得官。招三陟府佥使朴瑊。假搆同捕倭寇之状。献馘于 朝廷。朝廷授仁杰通政阶。有江陵生员崔参作诗吊之曰。尧语难明桀服身。临刑无路诉苍旻。三良入穴人思赎。二子乘舟贼不仁。骨暴荒原萦有
苔泉集卷三 第 57H 页
草。魂飞古里吊无亲。竹西楼下滔滔水。长带馀悲咽万春。因此人言藉藉。台论重发。囚仁杰,瑊于王狱杖讯。使御史卢景任。临案三陟品官以下。俱不得实状。而无指为捕得真倭者。仁杰等八年长系。累受刑讯。终不服。会仁杰病死。瑊见释。其时狱事。虽显有證佐者。皆得原释。而仁杰乃郑相国澈之子宗溟之妇翁也。澈见忤于时论。故仁杰不得解云。
[梁山璹]
余之同门人梁山璹。字会元。府尹应鼎之子也。绝意科业。卜居于罗州。及金千镒之起义兵也。募得数百人。来会于千镒幕下。时藩阃诸帅。每沮义兵。而贼来益盛。山璹乃与千镒相议。(此下缺)
苔泉集卷三(骊兴闵仁伯 著)
 朝天录[上]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四月
以贺 万寿圣节使。同书状官成晋善。由水路往通津省觐。经江华乔桐,延安至海州。 中殿方驻驾于此。书状大人昌山君寿益。以扈从挈家留此。设酌饯之。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六月
到义州。府尹黄琎,判官权晫迎接。时杨布政接伴使朴参议东亮,问安官申正熟,奏闻使具筬,沈尚书喜寿。曾留此府。进士成文浚。流寓城中。并来见。十一日夜。置酒作别。
苔泉集卷三 第 57L 页
十二日。渡江到小坎。(里名我呼假项。)宿属于江沼台。 
十三日。乃发。中火于细柳村。行四里许有汤河。五里许有燕子河。有汤站。列市肆。物货鲜明。夕宿于长陵子。(我名榛丘。)东边十里。望见开州城。
十四日。乃发。由乾者河。越刘家屯。北下数里。有一村甚盛。名伯颜洞。一名磨骨头。中火。越双岭白杨台二岭。行十三里有镇东堡。一名松站。一名薜里站。行几七里许。有蛇稍河。一名瓮北。水势湍悍。北岸有村。名斗岭里。宿。
十五日。踰斗岭。渡河七。并昨渡蛇稍。为八渡河者也。径土门子龙凤台。至折台中火。又径镇夷堡。即通远堡。至分水岭宿。
十六日。到连山把截关。有古烟台。自甓洞踰高岭。至甜水站城内中火。登青石岭。青紫砚石乱铺。人马艰行。至狼子山宿。
十七日。晏发。径金伯谷到头关站。渡三流河。望见王祥墓。踰王祥石门二岭。径柳家庄入冷泉庄中火。径高丽村渡石子河。近辽东。
  辽东
十八日。入辽东初境一里许。民家敝豁。原野旷远。始
苔泉集卷三 第 58H 页
见中原地方气像。入处怀远馆。镇抚吏三人来讨开咨礼。各给白粲一袋。
十九日。由安定门入都司。行见官礼。一大人张三畏。二大人薜坤。三大人杨大观也。
二十日。往孙经略矿军门参拜。又往拜祖总兵承训。转往教场。有一人前导。使见关王庙。仍往前台。饮酒而来。二十一日。留。二十二日。留。二十三日。留。
二十四日。由安定门入。又径一门到望京楼。其层六而甚高壮。西出一门。名肃清。盖西门而向南也。北上数里许有寺。名广祐。有白塔。高强千丈。殊快远睹。其北有华表柱。寻令威遗迹而返。二十五日。留。二十六日。留。
二十七日。始毕诸衙门应求。催发车马。而受都司票帖及总兵票帖。又受分守海方道马牌而后发行。例也。
二十八日。付辽东离发书于团练使申克润。乃发出城。径八里铺首山铺。到沙河铺中火。穿长店铺。渡八里河下流。入鞍山关堡宿所。往一里馀有亭。又一里有台。皆备獭子者也。
二十九日。渡八里河。于路左望见千山矣。渡甘泉河。
苔泉集卷三 第 58L 页
穿铺城西中火。过土河穿铺城。到海州卫驲馆宿。此卫则属于广宁也。
三十日。乃发。路程记。有经石井铺,小马头铺,乾沟铺云。而皆不见。问之路人。则皆在东边云。入牛家庄驲馆宿。其城额则东昌堡。一名黑林子。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七月
一日。乃发。渡新铺桥。到河坌铺。城外有娘娘庙。扁即天妃庙也。庙西一里有河。名三叉河。因此水分辽东西者也。潮汐往来。波涛汹涌。有浮桥。西岸有烟台。中火傍西宁铺北边。到沙岭浦止宿。一馆乃分巡兵。备道行台也。二日。雨。不得发。
三日。乃发。由长墙涉濠水。到平洋堡烟台中火。自高平(驿名)至镇武堡宿。
四日。由盘山行。暮宿驲馆。
五日。晏发。行三十里至制胜堡中火。到广宁未数里。有东岳庙。西踰一小岘。即广宁城。
  广宁
广宁城。在北镇山之东。周遭几二十里。闾阎公廨。鳞错栉比。虽不及辽东城之广大。人物之众。颇或过之。实辽西之雄镇也。有河自北南流。在城十步内。医巫闾山在西南。而北镇庙在小西门外。即祭医巫闾山
苔泉集卷三 第 59H 页
神之所也。庙东北隅。有矗石耸立。南面刻会仙亭三字。而其前搆一小楼。西挹闾山苍翠。东临卫城烟火。南望平野绵邈。北则闾阜回拥。故不见远矣。城东有普慈寺。寺后有一楼名藏经阁。登之则广宁城中人家。历历可数。六日。留。七日。留。
八日。见巡抚及总兵回礼于察院。十日。留。十一日。留。
十二日。发行。行三十里到壮镇堡中火。入闾阳驿宿。
十三日。留。十四日。宿十三山驿馆。
十五日。渡大凌河中火。水西有广宁右屯西界碑。又数十步。有辽东锦州东界碑。渡小凌河宿。
十六日。宿杏山驿馆。
十七日。塔山中左所中火。连山驿宿。
十八日。穿双树堡。到宁远卫中火。闻獭子在沙河。由城西门出。渡女儿河。宿曹庄驿。
十九日。沙河所中火。宿东关驿。
二十日。行十八里。有河名六州。即中后所也。到沙河驿中火。前屯卫南城外宿。狗儿河在驿西甚巨。
二十一日。由石子河。宿高岭驿。
二十二日。赴山海关。经中前所三十馀里。有八里铺。南望海边。所谓望夫台。有榭有碑。到关外宿。城东北
苔泉集卷三 第 59L 页
隅有寺。寺上有濠水。水不甚深。芙蕖极盛。
  山海关
关外城门楼外面。扁以服远。内面。扁以修内。内城门楼外面。扁以镇东楼。内面。扁曰天下第一关。城内居民。无复夷狄之忧。不设烟台亭障。真有太平之乐矣。望海亭。即长城东头尽处。镕铜注之。远入海漘。筑巨石作台。又以砖作窟室。东西皆有入窗。所以放炮御敌也。其上头作亭。可以望远。极目海波。秦皇岛在亭西。姜女坟在海中。
二十三日。陈节店宿。二十四日。范家庄中火。至榆关驲馆宿。驿一名深河。离山海西未五里有石河。道上十里。例置一堡。又作一间门。悬牌白而书曰县东几里。我国长栍之制。而即邮签也。
二十五日。直到抚宁城南门外。宿古榆关。出场市人货盛集。
二十六日。过汤河十五里。经芦峰铺三十五里。到双望铺。乃卢龙县也。中火。到永平府。
  永平府
由通辽门入卢龙县。附庸于府城内矣。巡按巡到于府。兵卒及外郎。填委于衙门矣。此府乃汉之右北平
苔泉集卷三 第 60H 页
也。府城东南隅。悬一牌书大字曰北斗平临。郡之得名。其以此欤。李广射虎石。在府南五里。夷齐庙在府西数里。滦河之水。横流迤北而去。呼舟乃渡。登岸有孤竹古城。庙在城内。祠宇位次。井井有序。建自唐玄时。洪武九年。重新庙宇。成化九年。 敕赐额曰清节祠。祠之东门。扁曰廉顽。西曰立懦。台殿穹崇。有塑像被王者冕服。俨然岳立。庙后有清风台,采薇亭,揖逊堂,溯清楼。下临滦水。风景萧洒。滦之东岛中。有孤竹君庙。北望首阳山。夷齐及仲子之墓在焉。万柳庄在府东五里。松山之阴。淝水之北。即光禄寺监李浣之别业也。万柳簇拥。有亭有楼有沼有台。费尽人巧。妆点极工。亦胜观也。
二十七日。驰向西南几四十馀里。始达大路。有兴州界碑。右到七家岭宿。
二十八日。由旧七家岭几三十馀里。挟路杨柳。栉比成行。一路所见石桥。皆作石栏。雕刻蠄形。极其工巧。到榛子店中火。城西门扁曰。滦东巨镇。辽海咽喉。宿礼润城西门外义礼驿。
二十九日。由沙流河铺堡。到玉田县。城东门扁曰。兴州左屯卫。入其内。有净业寺。登广博阁。阳樊驿在大
苔泉集卷三 第 60L 页
城外。此县即古蓝田也。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八月
一日。洛山店中火。到蓟州。城南有虹桥。即古渔阳桥也。有阴凉河海口不远。高樯簇于桥边。系缆于桥柱。桥口列肆。崆峒山在城北。宿城南。
二日。行三十里到邦均店中火。由段家店到草桥。有船乃渡。径三河县。宿三河驿。
三日。三河地马尾坡中火。到通州。通州城下。画船千馀艘。俱什物。家居东西。沿江上下几二十馀里。舳舻相接。帆樯如攒。上自 皇上。下至百僚。计员有船。脱有缓急。各乘此船直达金陵之计也。 成祖神算。岂不远哉。真壮观处也。
四日。到潞河驿留。捡文书方物。自五日至七日。留。
八日。乃发。行三十里到石假山庄子。聚奇形异石作山。盘回屈曲。由岩中穴入。数三折转。有东西二炕房。又宛转数三折。仰而上第一颠。有亭三楹。四面列植奇树。问之则嘉靖时幸宦张太监家也。门前作虹桥极宏侈。我 国宫殿。未有如此之僭也。自通州抵 皇京四十里馀。人家相接不绝。到东岳庙南一家。着冠带。渡朝阳桥至朝阳门。即元之齐化门也。大阍守之。上译给银而后许入。径仁街大市。穿玉河东堤。渡
苔泉集卷三 第 61H 页
玉河桥入玉河西馆。副使迎接。舍于东上炕。馆宇敞豁似太平馆。可见 皇朝待远人之道矣。时奏请使韩准,书状尹唯几。前月来在东馆。即来相见。
十日。呈报单于通政司。验视文书方物。改封裹。
十一日。诣 阙。由东华门入奉天门。历端门。于午门外御路上。行五拜三叩头礼。鸿胪寺官十馀员。上五凤楼东抹楼上胪唱。东西班无虑数千人肃拜。问之则曰。 万寿圣节。例有赏赉。今已蒙赐。故来谢云。见朝毕。坐东廊前。序班引入光禄寺馈酒饭。品数甚优。吃讫。还诣御路上。行一拜三叩头礼。回馆。礼部催进方物。馆夫等担去。少顷引我等于主客司。尚书范谦坐堂。序班引我等于月台上行礼。
十三日。往朝天宫。行初度演仪。宫即祈天之所。盖用青瓦。正殿扁曰三清宝殿。殿后仙乐缥缈。御路左右。鸣鞭千官。分东西立班。轩悬乐作。前后十二拜跪。崇呼舞蹈而罢。大明门。即阙南门也。门外东西街有闾。闾正相对。东曰文德坊。西曰武德坊。东华门在大明门之东。门成之后。屡有天火烧尽。故不用土木。尽斲石为之。其制甚工。
十四日。往朝天宫。兼行再三度演仪。宫东南边。有妙
苔泉集卷三 第 61L 页
应禅林。有塔高半天。极顶加以金碧。流苏瑰壮。远胜辽东之白塔矣。
十九日。乃 圣节也。千官庭贺。行五拜三叩头礼于午门外。又诣光禄寺吃酒饭。又一拜三叩头。谢恩。
天坛在正阳门外十里许。求见于主者。道官开门引入。树以异木琪树。井井成行。中有大享殿。以青白琉璃。作竹形为珠帘。垂于四面。殿内铺以青琉璃。如或纵步则凝滑必倒。其东有皇穹宇。藏天神地祗位版。以 太祖配。其北有地坛有方泽。泽底有七井殿。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九月
十二日。辞朝。十五日。治发。由崇文门出。渡崇文桥。又到大同桥。出外城东。脱冠带。来通州宿。行五日抵丰润义丰驿馆欲宿。房舍尘堆。令占私屋。入郭惟廉家。书画椅卓。极其精洒。见我 国崔简易岦所制长短律各二首。以韩石峰濩所写。涂在壁上。不觉青眼顿开。翌日渡还乡河。到平洋堡。路逢冬至一行。正使则郑叔夏。书状则尹晖也。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十月
十五日。到辽东怀远馆。迎来团练使申汝濯。领率来待。十九日。到九连城宿。二十日。入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