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x 页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杂著]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3H 页
倡义时自明疏
伏以京师陷没。 车驾播迁。北望摧心。不胜痛哭。倭贼之来。武夫健将。莫不望风奔溃。非城池不高深也。非兵革不坚利也。只由于民心离散。而有土崩之患也。夫使民心离散者。金睟也。金睟再为此道监司。苛政甚于猛虎。 圣泽壅而不下。土崩之形。已见于无事之前。及其寇来。身先退窜。使一道之守将。一未尝交兵相战。开城门纳大贼。犹恐或后。若喜夫倭寇之灭我国者然。金睟之罪。擢发而诛之。犹不足以厌人心。故臣移檄金睟。其辞曰。恸矣哉。使我一道溃散。使我京师陷没。使我 圣上播迁。使我一国生灵肝脑涂地者。皆汝之为也。汝之罪恶贯盈。而汝不自知则是愚人也。汝果愚人乎。非愚人而酿成祸乱。至于此极。秃天下之兔。不足以尽记汝罪。罄天下之竹。不足以尽书汝恶。人皆以刻期筑城。虐民荼毒。为汝之罪。节制乖方。使贼拦入。为汝之罪。是不知言者也。内地筑城。虽失民心。意在于御贼则非汝之罪也。节制颠倒。虽败军机。而才短于应变则亦非汝之罪也。以此罪汝。何以服汝之心乎。汝罪有一曰迎倭。何谓迎倭。汝抄一道精兵勇士五六百名。以为带率。东莱之陷。先走密阳。密阳之败。又遁伽倻。贼过尚州。窜身居昌。一未尝劝起将士。使之击倭。遂令倭如入无人之境。卒陷京师于一旬之内。自知其身无所容。托以勤王。逃踰云峰。人可欺乎。天可诬乎。汝罪有二曰喜败。何谓喜败。老怯曹大坤。固不足深责。以一道元帅。既不救金海之陷。未及见倭。先弃主镇。退阵于鼎津。鼎津距倭所在。几百馀里。而虚惊溃散。窜入晦山书院。遂使列镇各邑。望风奔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3L 页
溃。则大坤之罪。不可不诛。而汝不枭首以警军心。汝果不知弃城败军之律乎。汝罪有三曰忘恩。何谓忘恩。闻汝之祖先十世朱绂。七代银章。禄既厚矣。宠亦重矣。义当与国同休戚共死生。苟能奋忠节之气。发慷慨之志。身先士卒。有死之心。则凡我岭南二百年培养之士。孰不忘身效死。以雪国耻乎。汝乃喜君父之迁。甘京师之陷。汝果不知忧君父之难者乎。汝罪有四曰不孝。何谓不孝。闻汝父虽不幸早世。真慷慨忠义之士也。如使汝父逢今之变。必奖率义兵。以复国雠。入地英灵。想于冥冥之中痛汝所为。愤汝不轨曰。岂意无君忘亲。出于吾儿乎。汝罪有五曰欺世。何谓欺世。汝方仕朝廷也。朝廷目之以刚果耿直。按节岭南也。岭南称之以聪明才艺。以刚果耿直聪明才艺之人。诚有折冲御侮之心。则据险守固。以遏长驱。易如转环。而袖手旁观。曾莫能画一策设一谋。任倭之屠戮。则前日之刚果才艺。饵好爵也。今日之若愚若怯。欲何为耶。汝罪有六曰无耻。何谓无耻。弃岭南委之于倭。踰云峰入全罗。托迹于勤王之师。师到龙仁。见倭六名。弃军器投军粮。失金贯子而走。云是预去金贯子而混于军中。使贼莫之知也。偷生之计。平日所定。苟活之谋。无所不至矣。汝罪有七曰不测。何谓不测。巨济守金俊民固守其城。倭不敢犯。招以带率。令才离城。倭遽入陷。清道郡守裴应褧处传令曰。白面书生。难以守城。任意去就。使之不守。所亲守令。托称差使员。咸率入伽倻。如居昌县监李哲龙等是也。守城之将。使不得守。弃城之徒。咸聚麾下。将欲何为。今将可怕。汝罪有八曰忌成。何谓忌成。汝在道内。汝无讨贼之心。故民心沮丧。莫先赴敌。幸赖 殿下下哀痛之教。遣招谕之使。感发民心。鼓动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4H 页
义气。使义兵四起。丑类授首。人心稍合。形势自张。扫清区域。奉还 銮舆。指日可待。而汝乃忘羞忍耻。举颜再来。出号令发节制。使义兵有涣散之心。使招谕败垂成之功。则前恶既往。今罪罔赦。呜呼。北天辽邈。途路阻绝。王法不行。汝首犹全。假气游魂。虽视息于天壤间。汝实无头之尸也。汝若知臣子之分。则使汝军官斩汝之首。以谢天下后世。如其不然。我将斩汝头。以泄神人之愤也。汝其知哉云云。人或以言道主之过为咎。当平居无事之日。则固不当非其道主。如此急难危迫之际。若皆含默。则是徒知有道主。不知有 殿下也。如使庆尚一道之人。皆为金睟之臣也则可。一道之人。莫非 殿下之臣。安忍容金睟之罪。而负 殿下于垂亡之时乎。宋之高宗。不听胡铨之疏。故为天下后世之恨。如蒙 殿下采用刍荛之言。则中兴之功。可立而成也。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诚驽钝。屏迹江湖。今遇贼变。 宗社危亡。自念祖先三世仕朝。神谋秘计。虽不及于子房。而复雠之心。臣诚有之。故出万死之计。四月二十二日。募起义兵。以防倭寇。幸赖 殿下威灵。以至于今日。誓士戮力。死而后已。区区寸忱。万万无他。伏愿 殿下。恕臣狂僭而察其愚衷焉。臣方在枕戈之中。心神扰攘。辞不达意。多失格例。伏地待罪。尤增惶悚。不胜瞻天恋 阙之至。谨百拜昧死以 闻。
上招谕使书
伏睹下帖。不胜感激之至。荒拙之辞。不能尽其心情。不审下览否。今日乘马将发。忽逢监司关持来驿人。问閤下所住。则与监司同会一处相议云。故未果焉。所以不赴者有说焉。请为閤下陈之。所谓都巡察者。乃前日筑城金睟乎。金睟乃我国之罪人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4L 页
也。人人得以诛之。閤下何不声罪上 闻。枭首境上。以起义兵。而反与之同处乎。睟再为监司。使民离散者。既往不说。贼变之后。可诛之罪尤多。倭到东莱。退缩密阳。节制乖方。使之陷城。贼至密阳。走渡草溪。矇眬状启。欺罔 君父。谓鸟岭可守。弃而委之。使岭南之民土崩瓦解。竟为贼窟。贼过鸟岭。 君父消息。𨓅不相闻。而偷生计急。逾遁云峰。唐之国忠。宋之秦桧。较之金睟。厥罪犹轻。贼在数百里之外。而列阵守将。皆望风先溃。使二百年 宗社。陷于贼手者。皆睟之为也。则睟乃一贼臣也。反加都巡察之号于其身。望其收复疆域。不亦难乎。今监司关所谓勤王上京云者。所以欺民也。欺閤下也。欺天下后世也。忠如岳飞。勇如宗泽。然后可以起勤王之师也。坐视 君父之亡如金睟者。其成莫大之功乎。閤下信其言而与之相议。陷于术中而不能见其肺肝。窃不取也。且兵家胜败。未可期也。齐城七十皆降。而田单以莒即墨复齐之墟。唐之两京已陷。而郭子仪以孤军续唐之祀。则今之岭南一带。虽陷于贼。左右列邑。尚多完全。堂堂国家。勇士如云。为监司者诚能一日奋忠烈之心。发慷慨之言。感动民心。则以义应之者亦必多矣。 君父之雠。可不日而复也。曾莫能巡一邑画一策。倡起义兵。逃匿他境。犹恐不及。此禽兽夷狄之所不忍为也。仆必待閤下之上 闻而斩金睟头。竿之蒿街。然后倡率勇壮。以赴閤下之所也。人言山中隐匿之卒。闻閤下以书招我。皆于于焉下来。中途又闻监司以金忠敏为此邑假将。旋即逃匿云。人心聚散此亦可见。仆以为金忠敏亦可斩也。再祐一愚氓也。目睹 国家危亡迫在朝夕。收募同志。家业已破散矣。妻子已奔离矣。只欲一死。未得其所。北望摧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5H 页
心。殒涕如雨。伏料閤下忠义出天。终必死节。閤下若能知仆。则士为知己者死。其将有愧于田横之五百乎。
  招谕使开谕文[金鹤峰诚一]
招谕使为开谕事。假将自变生之初。倾财破产。首起义兵。奋不顾身。一以为国讨贼为心。虽古烈士。何以加此。中间假将有草溪取谷之事。一道之人。皆以叛贼疑之。兵使至于下令追捕。假将之危亦急矣。当职到界之初。见巡使及都事。则独不信喧播之言。以保假将之无他。故当职即下帖招之。假将不以老拙为无似。来见丹城。一揖之间。已知忘身殉国之志。曷胜叹尚。厥后提孤军横行洛江上。先登击贼。前后斩馘甚多。贼不敢长驱阑入。一带诸城。至今保存者。莫非假将之功也。义声四驰。闻者莫不耸动。乡兵争起。远近响应。灭贼之功。指日可期。假将雄风义烈。非但振辉当世。将垂诸竹帛而无愧。前日致疑于假将者。无不涣然心服。而忽闻假将移檄巡察营门。敢肆悖逆之语。方伯是何等官。假将是何等人。而敢欲为此等事耶。方伯虽实有罪。自有 朝廷处置。非道民所当下手。况方伯在道所为。无非为国阴雨之备而已。岂厉民以自利者耶。海贼猖獗。举国奔溃。亦岂一巡察节制之失耶。假将执此为辞。以成其罪。欲为犯上之计。悖逆极矣。岂料假将生忠孝之门。举讨贼之义。大功将成。而忽逞非伦不轨之谋。以陷于殒身灭族之地耶。此必假将目击 銮舆之播越。日夜忧愤。以致心疾。作此狂易之举。不然以假将之义。迷不知善恶是非之辨。至此甚耶。巡察再临之初。闻假将举义讨贼。不胜叹服。至于贻书褒美。岂有一毫疑沮之意。巡使之志。则欲与假将协心讨贼。而假将反欲倒戈相攻。亦独何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5L 页
心。假将其不读史乎。唐之叛卒。篡逐主帅。以致祸败。凡几人耶覆车之辙。假将其欲蹈之乎。迷复之戒。大易所训。转祸为福。智士所取。假将若能翻然觉悟。去逆效顺。则巡使必不介意。待假将如旧。终不害为忠勇之士。如或执迷不悟。必行己志。则不惟巡察不容。一道义戈。将回指于假将。 朝廷亦必以叛民处之。赤族之祸。不日将至。虽欲悔之。得乎。从我则顺而多福。不从我则逆而取祸。其机间不容发。惟假将思之。
答招谕使书
今见开谕之帖。不胜感激殒泪之至。恳恳之教。谆谆之谕。无非欲使再祐免将来之祸。成莫大之功。岂但閤下仁爱之至。视再祐犹子而然耶。抑亦为国之心。发于至诚。使人人忘身于讨贼也。虽然。下谕之辞。抑扬大过。使见之者可喜可惧。再祐则不为之喜。亦不为之惧。呜呼。閤下之为巡使谋。可谓忠矣。只恐巡使之为閤下谋不如也。巡使亦人也。岂不自知其罪。巡使之言。閤下可使之改也。巡使之事。閤下可使之改也。未知巡使之心。閤下其能改之乎。虽閤下之至诚厚德。终莫能改巡使之心。则再祐恐莫须有之言。必发于巡使之口也。閤下忧再祐之必陷于不测之祸。再祐恐閤下之亦终不免也。以閤下之爱我。犹以非伦不轨之谋疑之。况他人乎。况巡使乎。况与再祐争功者乎。再祐知殒身灭族之祸必至。而犹且不已者。出天之性。不可卒改。愤郁之心。未能遽回也。然而閤下 君父之所遣。则閤下之教。即 王言也。何敢执一己之见。而违閤下之教乎。晋州告急。领兵到介金院。军务纷急。万不一一。惟閤下亮察之。
  招谕使状 启[鹤峰]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6H 页
宜宁郭再祐起兵讨贼事。曾已累次 启达。今者意外之变。出于计虑之所不到。罔知所处之宜。极为痛虑。再祐乃故通政郭越之子。南冥曹植之孙婿。性质朴无文。居丧致哀。乡曲以孝行称之。自变生之初。闻兵水使相继遁走。贼之将犯密阳也。监司金睟谓节制之帅不当在围城中。乃退还灵山。旋向草溪。再祐奋然曰。兵使遁走而不为行刑。今又贼出左道而退走草溪。监司可斩也。乃拔剑欲邀诸路。乡人力禁而止。厥后右兵使曹大坤及防御助防守令等。一皆望风奔溃。涉旬之间。贼犯 京阙。再祐扼腕慷慨曰。此辈护倭入京。贻祸 君父。皆可斩也。稠人广坐之中。常常大言。一朝乃散家财以募士。其妾谏曰。奈何为此浪死计。再祐大怒。拔剑欲斩之。妻子衣服。亦给战士之妻。家业因此荡尽。不免饥饿。乃托其妻子于其妹夫许彦深家。率所募壮士。声言击贼。乡人闻之。皆以为发狂。其时宜宁,草溪两邑。皆战败空官。而宜宁官库则已经焚荡。再祐兵无见粮。乃发草溪及新反县以饷军。陜川郡守田见龙以贼论报。兵使下令捕之。应募者闻之。皆有散去之意。臣到界之日。即贻书招之。军乃再振。自是一向击贼。不问贼之众寡。必先登驰突。故所率战士。勇气百倍。无不一当百。战时着红绡帖里。具堂上笠饰。自号红衣天降将军。驰马掠阵。往来倏忽。贼虽齐放铁丸。亦不能中。或于马上。击鼓徐行。以为行军节度。或令人吹笛鸣笳。或山薮中吹角鼓噪。或处处设伏。寂若无人。贼至辄射杀之。或逐倭船。临岸追射。无日不战。战必获胜。斩馘之多。最于诸将。射殪者不知其数。贼亦谓之红衣将军。不敢登岸作贼。宜宁,三嘉两邑人民。皆安业力农。五谷之盛。无异平日。道内馀城。至今保存者。再祐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6L 页
之功居多矣。忽闻三道之师溃于水原。有似发狂之人。危言妄语。无数发说。巡察虽贻书褒美。 启闻上功。亦不回意。人或以取祸戒之。则必按剑而怒。今忽再度移檄于巡察营门。历数其罪。声言欲讨。且通文各邑义兵将。谕以讨罪之意。臣闻之惊愕。不觉矍然失席。巡察移关于臣。令宜宁官捉囚。臣窃念再祐若宲有逆心。则方握精兵。非一力士之所捕。若无逆心则一书足以开悟。即下帖于再祐。譬晓多方。金沔亦贻书戒之。再祐翻然听顺。闻晋州危急。乃提兵驰援。初三日已为发去矣。向前郭再祐以一介道民。欲犯道主。至于声罪移檄。虽自谓为国愤愤。以至于此。迹涉乱民。即为讨除为当。而再祐当举国陷没之馀。能以孤军奋勇击贼。道内残民。倚为干城。今以乱言即加诛戮。则不惟保存馀城。御贼无计。军民不知其罪。一时溃散丁宁。故臣欲为弥缝镇定之计。再三戒敕。已为从顺。而得罪于都巡察使。恐难相容。惹起他变。臣不胜闷虑之至。臣闻乙卯年全罗监司金㴻自灵岩郡。出走他邑。前府使尹箕时以儒生。在围城中。欲拔剑斩之。㴻不为怒。谈笑处之。论者至今称箕之勇而多㴻之能容。今再祐之事。虽实狂妄。心宲无他。监司若能如㴻之所处。则便当帖然无事。臣贻书金睟。使之善处。则无可虞之变。而但金睟以叛逆已为 启闻。又以他人指嗾为言。果以此加罪。则非但渠不服罪。一道人心。恐难收拾。极为痛迫。渠之忠义愤发之状。奋勇击贼之功。著于一道。儿童走卒。皆称郭将军。且闻其善于用兵。有将帅之才。若少宽狂妄之诛。则于臣妄料。终必有效。臣不幸受 命之后。再逢此变。臣四月中。取路湖南云峰县。湖南之人。以巡察使李洸缓于勤王欲讨之。或有密言于臣者。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7H 页
臣以大义折之。即议于睟。欲通于李洸以备之。睟曰。彼以勤王之缓欲讨之。可谓义士也。若诛此人则一道人心益激。李洸处不可通也。臣从其言而止。今玆再祐之事正类于彼。睟苟以处湖南之义处再祐。则事无难处者。臣及金沔戒敕再祐之书及渠答书。并为誊书送上。自 朝廷处置云云。
  备边司关
备边司为褒忠奖义解棼讨贼事。前后到付本道都巡察使及招谕使状 启相考。则正郎当一道残破之馀。肉食无谋。节镇望风。而挺身草莱。纠合义旅。家散千金。身持一剑。言及惜财。则爱妾不饶。传檄讨贼。则烈士响应。手下死士。已集累百。横行洛江。斩馘无数。出奇制胜。种种奇特。保存馀城。倚以为重。实是正郎之力。而口不言功。躬冒矢石。自 上嘉悦。朝廷耸听。已授正郎为幽谷道察访。赏不及功。故付送史馆。将大书褒美之矣。正郎以草野不羁之人。倔强太甚。不经世变。恐无以万全济事。今见 启下上疏内辞缘。极为骇愕。巡察使虽诚有罪。其处置自有 朝廷。若使王人为土民所图。则国史书之谓将如何。金诚一开谕文备陈逆顺。必已翻然觉悟。不至执迷。自 上命进为刑曹正郎。正郎家传忠孝。身奋果毅。毋陷不测。懋树大功。忠莫大于讨贼。恶莫重于犯上。以莫大之忠。犯莫重之恶。则正郎必知去就于其间。贼势方张。本道为最。国家之势。迫在朝夕。凡有血气者。灭贼为上。当此人心溃散之时。虽因义气所发。见事未明。一或蹉跌。终得恶名。不但垂成大功。一朝坠尽。平生忠义。反归虚地。若此机关。不可不虑。并为相考施行云云。(壬辰八月二十日)
上招谕使书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7L 页
伏睹书目回送。不胜惶悚战慄之至。累次传令。一未能颠倒从之。至于亲书之令。且不得即赴。罪固难赦。閤下之责。亦其宜矣。然非閤下之仁恕。孰能达其情而违军律乎。非假将之自恃见知。亦安敢失军期而坐待更令乎。以其事迹而论之。则虽万死无憾。以其情宲而言之。则亦有所可宽。而至以跋扈。严加责罚。目不忍见。閤下初疑之以不轨之谋。今又加之以跋扈之名。閤下其真以为有不轨之谋乎。其真以为有跋扈之心乎。若真以为有焉。则何不斩再祐之首。徇示一道。以警有不轨之谋。跋扈之心者乎。若真以为跋扈不轨而不斩我首。则閤下亦将不免不忠之名于天下后世矣。巡使之以叛逆 启闻。再祐不之惧。幕下士以逆贼移檄。再祐不之屑。而閤下加之跋扈之名。不胜愤慨郁激之至。再祐本以驽钝愚劣。自知与世相违。隐迹江湖。息交绝游。虽于贤者之门。一未尝往来。真我国一无用之民也。今遇贼变。深愤举国之人。无死于忠孝。而偷生苟活之谋。无所不至。故敢出万死之计。初以四五之卒击贼。中以数十之军逐贼。今以百馀之兵斩贼首。虽谓有为国之心。复雠之志。吾诚无愧。而閤下反加跋扈之名。尤用愤叹。呜呼。道济之诛。非忠不至也。武穆之死。非节不高也。忠臣烈士之不得其死。亦古矣。再祐亦自知不测之祸必至。岂料閤下亦以再祐为跋扈乎。诚欲释去军旅。远投名山。休粮绝粒。控鹤御霞。而假将之募兵起军。为 君父也。非为閤下也。讨贼复雠。为 国家也。非为閤下也。则岂以閤下之一言。沮吾之志挫吾之气乎。不顾利害祸福。死而后已。乃再祐之初心也。惟閤下亮察焉。
  附金将军书[金德龄]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8H 页
忠勇将军金德龄。谨再拜郭将军。将军壮猷。闻之已熟。将军气槩。仰之亦久。身作长城。控扼喉吭。使江淮以西。终始保障。当今之致力 王室者。谁出此右。重恢盛业。想必第一于凌烟也。德龄以耕凿馀生。半世蓬蒿。一自变生。效命无难。老母在堂。不敢自由。徒憾慨于胸中。今则既丧所恃。区区至愿。为 国许死耳。适潭阳府伯误听虚名。报本道巡察。劝起于衰绖中。因闻于 朝。春宫召见驻次。赐印给马。自 大朝又遣近侍。加号抚军。董奖逾分。宠荣猥隆。无功被遇。谁与我比。自念无状。叨此重寄。虽蒙三锡之眷。恐负舆尸之诮。夙夜忧惧。身在春冰。将军挺不群之才智。抱经世之韬略。自乱初至于今。备谙贼情。攻守乘便。前后交锋。有胜而无败。德龄之倚以济事者。当今非将军而谁欤。古人有言曰。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此正谓鄙人之于将军也。所祈不遐庸贱。终始协力。以雪无前之耻。则一讯之执。一丑之获。是皆将军之力。德龄虽万死无馀憾。不知高明以为如何。师期不远。奉面有时。书不尽意。不宣。(甲午正月 日)
答金将军书
兼助防将郭再祐。谨再拜复书忠勇将军。呜呼。时运不幸。 国事至此。痛哉何言。三载 天兵。势难长留。一邦兵食。亦已告竭。当此之时。苟非天心悔祸。默佑邦家。则其谁能收合而吹嘘乎。将军以戡定之才。奋为国之忠。举事于板荡之馀。而戴发含齿者。莫不闻风抃跃。以为贼可扫清。国可中兴。则天心之悔祸而默佑者。亶其然乎。再祐自闻将军之威声。喜不能寐。翘企有日。曾是不意。远承辱书。奉读再三。感惧交极。再祐驽钝人也。自分无用。渔钓江湖。聊以优游于太平。岂意滔天之祸。亲见于今日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8L 页
乎。募起乡兵于乱初者。只出于愤时之愚计。非有筹画之智。弓马之技。可以折冲而御侮也。遇零贼一战。有何损益于彼敌。斩零贼若干。有何利害于我国。而况上年晋城之陷。乡邑亦不得保全。则败绩而自愧于心者。曷有其极。今者将军有神出鬼没之智。旋乾转坤之力。三箭天山。不足定也。一举兴邦。分内事也。而不鄙夷庸人。至于专人致盛示。此非独传之于将军者过其情也。亦是将军好问之诚。出于寻常。不敢当不敢当。再祐既乏智虑可以仰裨于妙计之筌蹄。又无技勇可以追随于电击之后尘。则其于厚望。安敢有补于万一乎。所祝爱惜时日。命促鹏程。一扫凶丑。再造 王室。而使吾东君民。更跻于寿域。则如再祐无用之身。亦得以退老于昔日之所钓游。而一生之志愿毕矣。疾病沉绵。右臂不仁者今已一月。不能趍造辕门。坐望旌旗。死罪死罪。(甲午正月 日)
  附金将军书[金德龄]
草野新起之将。既乏智虑。又无验历。受 国重寄。徒费危惧。前上一书。仰干高明者。出于因不失亲之义。岂意将军委遣褊裨。远赐辱复。至此勤恳耶。伸纸未了。感愧交并。德龄资械疏迂。部伍未定。尚稽踰岭。日夜忧闷。近日待其毕治。直趍宜宁阵所。惟指挥之是从。伏乞左右留意焉。春气向暖。贼之窃发。甚可忧矣。更愿慎摄千金。以副公私之望。伏惟亮采。(甲午二月 日)
  晋牧时观察使劝留书[徐 渻]
呈告近已数月。尚未闻勿药之喜。心之忧矣。无一刻忘于中者。宲非为私也。即日亢旱之馀。甘霔时霈。谷苗盛茂。农夫喜悦。想惟忧民之忧。此时必减。更坐黄䌷。令人手额。倾𨀉好音。若渴思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9H 页
梅。区区贱望。非纸上所尽。而比闻往来者或传令公以贼奴有撤还之期。 国家做重兴之业。将归隐绵山。欲从赤松。果若斯言。令人冷笑。果是令公病心也明矣。目今事势。欲言则长。古人所谓慕容恪尚在。忧方大矣者。窃恐不幸而近之。且中诠闻。旧业荒落。寸土不辟。今日辞还。明日必将大夫人糊口之资。转乞亲故。丐而或不足。则是令公欲得让功美名而饿其亲。以彰 国家薄待勋臣之过。此惟令公必尔为不也。适临巡向上道。忙迫之中。敢此云云。其或留神则公私幸甚。或若贼兵渡海。片帆无影。四郊坏垒。农桑乐业。则角巾东归。以遂浩然之志。庸何不可。渻亦随杖屦逍遥是计。分我松叶汤如何。呵呵。(乙未五月廿日)
辞起复疏[丁酉九月]
  起复有 旨
庆尚一道诸将。皆还湖西。中道防守之事。只以卿为重。今闻遭丧。极为惊虑。卿其勉从。毋避金革之典。起复察任。以副朝廷保障之责事有 旨。(丁酉九月六日)
伏以臣罪逆深重。祸延慈母。贼变孔棘。未经一旬。而权厝于草莽之中。悲痛之情。极天罔涯。苍黄奔避。奠祭未遑。心死形存。号泣于天。忽奉起复之 旨。 圣教缱绻。臣不胜感激呜咽之至。夫 殿下付臣以中道防御使之任者。岂非以臣讨贼于壬辰之初。或有可用之才。故特下起复之 命欤。臣诚有才。出而从军。有益于 国家。则当以一死图报 天恩。而臣实无用之人也。身体肥钝。无驰突击贼之勇。心虑短浅。无临机制变之智。虽欲冒哀匿服。竭力于防守之事。万无丝毫之益。而徒归于伤伦败俗而已。义固不可以起也。且起复。始于何代。宋之理宗。起复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09L 页
史嵩之。太学生谏曰。孝不行于大臣。是率天下而为无父之国也。其后不复有礼法。贾似道,陈宜中之辈。或起复为平章。或起复为宰相。谢枋得有言曰。三纲四维。一朝断绝。此生灵所以为鱼为肉。宋之所以暴亡不可救也。起复之无益。自古然矣。我 国自壬辰变乱以后。自 朝廷起复者亦多矣。而竭力尽心。忠于 殿下者。未闻有一人。而忘恩背德。偷生苟活者。滔滔皆是。则起复之无益。在今甚矣。非徒无益。彝伦斁败。人将自陷于夷狄禽兽而不自知也。则其孰能为 殿下伏节死义于后日乎。良可痛心。目今各处山城。皆已罢弃军粮器械。保守无计。贼若大至。委而去之。事至于此。虽勇如关,张。智如良,平。亦无如之何矣。况如臣之驽钝者乎。虽欲为 殿下尽忠。不过率疲卒埋伏。剿捕零贼而已。大贼至则遁避之不暇。如此则莫如择武夫健将而使之。何必起复微臣为哉。虽然。臣愿献一言。以报 圣恩之万一。如以臣言为可。则不必起臣于草土。然后为用臣也。臣闻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秀吉虽甚强暴。在我无可乘之隙。则彼安得穷凶极恶至于此极哉。臣恐 殿下或有自伐之端。而秀吉乘之也。伏愿 殿下痛改前愆。以收拾人心焉。人心既固。则天意可回。而中兴之业。可指日而待也。草土馀喘。心神迷乱。言甚愚妄。伏愿 殿下留神恕察焉。(丁酉九月 日)
辞起复疏[丁酉十二月]
  [起复有旨]
今见监司李用淳状启。知卿陈疏欲守丧制。其于私情。虽曰至矣。而当此大兵南下之时。如卿者岂可守志退伏。不念国事哉。卿其依前公事。起复从军。协势讨贼事有 旨。(丁酉十二月日)
伏以臣于八月丧母。九月奉起复之 旨。即为陈情上疏。而疏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0H 页
未得达。 圣旨又降。臣不胜战惧闷迫之至。臣虽无状。岂惮从军。只以臣之起复。无益于 国事。而三年之丧。有不得顾焉。则不孝莫大。未有不孝而能忠于国者。非徒臣之不可以起复。自 朝廷亦何必起复为也。臣请言起复之无益。顷者倭寇再发。舟师陷败。山城亦且不守。处处溃散。无异壬辰。以强弱胜败之势观之。终无以折冲而御侮。盖亦危矣。幸赖 圣天子震怒。大发天下之兵。舟师蔽海。陆兵盈野。有太山压卵之势。彼蜂屯蚁聚之贼。有不足扫也。 国家之存亡。 社稷之安危。人民之死生。皆系于 天兵。而我 国之将相。宲不能为有无于其间。况如臣之无勇力无智虑无弓马射御之才者。有何丝毫之益乎。无一毫之益而废三年之丧。是臣之所不忍也。伏念备边司当此 国家危急之时。无所建明。但于诸将及守令之犯律者。不察其罪之轻重。而必曰立功。此军政之所以败。而生灵尽为鱼肉也。诸将及守令之遭丧者。不问其人之贤否。而必曰起复。此彝伦之所以斁。而人类化为禽兽也。生灵尽为鱼肉则谁与御敌。人类化为禽兽则谁与兴理。臣于昔日。未尝不痛恨于此。岂意今日起复之 命。又加于微臣乎。 殿下诚欲用臣。用之于三年之后。犹未晚也。臣若不死于三年之内。事 殿下之日亦多也。伏愿 殿下察臣私情之恳。俾遂服丧之愿。则岂但微臣之幸。 殿下孝理之化。亦自行于冥冥之中。而移孝为忠者。必有其人也。臣再奉 圣旨。愚衷自激。愿献一言。以报 天恩。臣虽身在草土。心未尝忘于 国事。日夜思所以中兴。而中兴之大本。只在于 殿下之一心。伏愿 殿下使 圣心必如 仁宗大王之心焉。臣闻 仁宗大王即位未久。德化流行。市不相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0L 页
欺。道别男女。此非有奇政异法使之然也。不过以心感心而已。 殿下诚能念 祖宗二百年之 社稷。闷 祖宗二百年之赤子。痛悔旧愆。大改前心。心 仁宗大王之心。则民心自悦。天必悔祸。 国之中兴。可计日而待也。呜呼。 天兵诚可恃也。秀吉诚可畏也。然 国之兴亡。不在于 天兵。亦不在于秀吉。而只在于 殿下。 殿下苟能惕然悔悟。早夜以思心如 仁宗大王。政如 仁宗大王。发于言见于事。皆如 仁宗大王。则天命维新。 国自兴隆。何畏于秀吉。不然。臣恐 天兵有不足恃也。言虽愚妄。发于衷诚。如蒙 采纳。是宲用臣也。不用臣言而起复臣身。非用臣也。伏惟 殿下垂察焉。(丁酉十二月日)
辞起复疏[己亥三月]
  [起复有旨]
防御使提兵备贼。机关秘甚。故今依旧例谕书密符。差官权知训鍊院参军朴致纲赍送。卿其领受事有 旨。(己亥二月日)
伏以臣服丧未终。且以避乱江原。未及永窆于先墓之侧。今反故土。哀痛倍极。忽奉 圣旨。所寄甚重。 谕书密符。所命非常。如蚊负山。惊惧无地。且 殿下不以贼退为喜。而以防御正紧为忧。臣虽驽钝。岂不欲竭股肱之力。尽心肠之虑。以补 殿下善后之理。而只以三年之丧。人子之当尽。故前于起复之 命敢为陈疏。愿终丧制。况今倭贼渡海。 天兵留戍。 国无门庭之寇。边寝朝夕之虞。若于此时。苟不顾天下之通丧。而含哀匿服。腼然冒就于所不堪之任。则非徒伤伦败俗。自陷于禽兽夷狄。而大有所损于 殿下孝理之化矣。况臣服阕之日。只隔数月。臣虽无状。终丧之愿。宲切于心。伏愿 殿下垂暇于数月之内。俾遂私情之恳焉。伏念臣不但身有大故。宲亦才无可用。而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1H 页
所见阔疏。与 朝廷不同。就令从军。万无丝毫之益于 国家。而徒取不孝之名于天下后世矣。 朝廷以屯田鍊兵。为防守之急务。臣愚以为有屯田鍊兵之名。而无屯田鍊兵之宲。何以言之。壬辰年前。大筑边城。妨农害民。怨讟腾天。及其贼至也。弃而不守。独晋州之城。初守而后陷。自是之后。军民皆以平地之城。为必陷必死之地。山城之设。盖出于不得已也。初不筑不守之城。而择险固可守之地。以死守之。寇贼虽强。亦无如之何矣。惟其不量兵力而处处多设。及其贼发也。委而去之。前功尽弃。自今以后。 朝廷虽命守城而民不信。边将虽欲守城而军不从。城守既废则大贼之来。将何以御之哉。当头迎遏。兵家所难。而彼众我寡。彼强我弱。则其势不得不至于退避也亦明矣。夫如是则今日之屯田积谷。不过为彼贼之所资。今日之聚兵鍊习。不过为贪将之所利。与其劳民动众而无益于贼至之日。无宁以安民恤军为务乎。边邑之民。或死于锋刃。或死于饥寒。而馀存者十无二三。今闻贼退。匍匐颠沛而必返于故土者。首丘之情。出于自然。归无所食。有不计焉。其生其死。固不可知也。限数三年任其耕稼而勿为侵挠。庶乎有生生之计矣。臣之意以为边城既不能守。则虽得豪健之将。授以防守之任。终必有临敌退遁之患。况如臣之肥钝无勇。年龄已衰者乎。臣决知其不得不遁避于贼至之时。而乃敢起复于母丧未终之日。不亦难乎。夫将之任难。臣之无才。固不足堪。而临难而以遁避为事。臣诚不愿也。伏愿 殿下速遆臣职。择人而授之。臣伏见密符。机关至大。且所以防意外之奸谋。则诚不可以一日置之于草土之臣。伏愿 殿下亟命遆差。还收密符焉。(己亥三月日)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1L 页
请缮岛山城 启草
臣于去十月十九日。到任本营。入防军数相考。则出身军功陆军杂色并四千一百九名。九百七十六名则属于舟师。出身军功并一千三百七十馀名则巡察使关据自八月除防上番。步兵四百三十名亦为除防作米。杂色军八百二十馀名则时方抄出将属舟师。只以元防军及上番留防军并四百八十九名分四番相替。一番立防之数。或百馀名或九十馀名。本营以最先受兵之地。军少至此。极为可虑。前日祗受有 旨书状内。倭奴再寇之计。形象已著。愚夫愚妇。亦知其必来为患。今日之忧。甚于往日。陆军整齐之事。专在卿及镇管兵马。军器十分整备待变事。臣伏念倭奴再寇。朝夕可虞。待变之事。日急一日。而军兵孤寡。至于此极。防御之事。极为闷虑。臣之愚意。以为御贼莫如守城。边城不守则贼至必溃。军溃将走。将何以御之乎。是以兵法有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守也。尉缭子亦曰。亡在于无所守。城之不可不守。亦明矣。而壬辰年前。大筑边城。竟不能守。变乱之后。又筑山城。且不得守。晋州见陷。黄石亦败。自是以后。军民皆以城为死地。论者亦以城为不可守。谓城难守则可。谓城不可守。不亦误乎。臣本庸愚。猥蒙重寄。如报 天恩。万死无恨。安敢怀必生之计。以守城为危乎。臣观岛山城。清贼役累万之众。筑必守之城。城之坚固。固无比也。且因断山筑城极巧。真平地之一山城也。外城周回只六百馀把。精兵二千。亦足可守。而内地之卒。不习战斗。道路且远。边警若急。聚合诚难。临变急遽之际。驱无粮之卒。入守空城。其势必败。庆,蔚之军。八年讨贼。惯于力战。精兵不为不多。若勿论公私贱。本土流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2H 页
民。尽数括出。则庆,蔚两府。可得守城军二千馀名。以此军永属于守城。且于内地各邑。括出诸色杂军六千馀名。为守城军奉足。一人一年各出米二十馀斗。则可以支二千名一年所食。如此则内地给粮之人。必为乐趍。而庆,蔚立防之军。亦无怨矣。且守城之军。虽给一年之粮。乘其无事。相替归农。以养其父母妻子。则亲上死长之心。油然自生于仰事俯育之中。而苍黄颠沛之际。无弃甲曳兵之患矣。臣以此计。议于兼巡察使韩俊谦。则以为内地之军。尽属于舟师格军。犹有不足之患。给保军六千馀名括出末由云。臣之愚计。试之无路。极为闷虑。 朝廷方以舟师为重。一国之力。尽用于舟师。彼贼之来。必欲与舟师战而后下陆则专力于舟师之计得矣。彼贼若畏舟师。一朝乘风。卒然下陆。则臣恐舟师之不得下手。亦如前日也。然后边境防御。乃责于陆兵之将。则妄料御贼计无所出。敢此 启禀。自 朝廷商量处置云云。(己亥十一月日)
辞职状 启
云云臣本庸愚。冒忝阃帅之任。此宲布衣之极。不惜一死。欲守边城。而城守之计。大拂军情。孑遗之民。尽属于舟师。陆兵之将。势将束手。无事之时。称为兵使。贼至之日。遁避不暇。臣宲耻之。臣年龄已暮。毛发皆白。身且有病。气力衰惫。脱有事变。无可奈何。臣身死生利害。有不足恤。将至于辱国。臣宲闷虑。速遆臣职。择遣武勇之将。以备缓急云云。
  庚子二月日有 旨
观卿状启。陆兵果为孤弱。忠清,江原两道量数添防。已有公事。此外措置等事。宲在于阃帅筹画之如何耳。且目今春汛已迫。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2L 页
待变方急。不可以一时微恙。轻递主将。卿其调理察职。更加尽心事有 旨。
兵使时弃官疏
伏以臣之至愚。观今之国势。岌岌乎殆哉。 宗庙社稷。散为飞烟。荡为寒灰。而人民死亡。十无二三。于是时也。而建中兴之业。盖亦难矣。然贼酋秀吉罪恶贯盈。一朝身毙。是天佑东方。欲 殿下之中兴也。 皇朝动天下之兵。驱逐倭奴。倭奴渡海之后。尚且屯兵戍边。是 圣天子轸念东方。欲 殿下之中兴也。 殿下诚宜悔悟奋发。亲贤远奸。以啚中兴。群臣亦当同心戮力。共济国事。以赞中兴。而臣闻朝廷朋党。有东西南北。若果尔。未知 殿下以某党为君子。以某党为小人耶。以某党为君子多而小人少。以某党为小人多而君子少耶。亲而任之不贰者。在于某贤。远而去之不疑者。在于某奸耶。 殿下岂不欲亲贤。有未能克知其贤耶。 殿下岂不欲远奸。有未能灼见其奸耶。大小群臣。分明立党。入者进之。出者斥之。各私党与。互为是非。日以诋讦攻击为务。而国势之危急。生灵之利害。 社稷之存亡。忽焉莫念于其心。将使 殿下之国。必至于危亡而后乃已。呜呼。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也。夫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臣请陈其一二。而臣之可以退去者。亦不敢不达焉。臣闻论者有云城池不足恃也。城池之守。宜于古贼而不宜于今贼。逆民之心。欲为城守。非计也。莫如相势量力。且战且退。以剿杀寇贼。是固惩于已然。而啚目前之利也。虽然。若使城池无益于御贼。孟子何以曰凿斯池也。筑斯城也。韩愈何以曰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安市能守。高丽不亡。即墨独全。齐国复兴。城池之守。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3H 页
乌可已也。今方专力于舟师。而废弃城守。且谓 庙堂之成算。不容更议。是近于子思所谓卿大夫出言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者也。夫舟师之得利于彼贼者。一舟之外。皆是死地也。而军卒莫能遁散也。莫能遁散而皆致死力。故往往得捷焉。舟师固不可废也。然专力于舟师。而曰遏贼使不得下陆。臣不信也。下陆之后。其将何以哉。处处溃散。将无异于壬辰。臣窃忧之。忧之而无益于国。此臣之可以退去一也。臣闻论者有云在昔宋室之亡。和议误之也。其时主张和议者如秦桧,王伦之辈。罪通于天。千载之下。孰不欲擢发而诛之。如使宋不误于和议。而宗泽,岳飞之徒。得展其心力。则宋室之隆。可立而待也。惟其误于和议。而终始不悟。故卒亡于辽金。岂不痛哉。今之倭贼。即宋之辽金也。其不可和也决矣。此贼乃 国之大雠。而百世之怨也。其有言和者。即宋之秦桧也。是固堂堂之正论。亘万世而不可易者也。虽然。兵法有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诸葛亮亦曰。兵不厌诈。夫与敌争胜败啚存亡者。乌可以权诈之谋为羞。而一行正直之道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楚庄王。而卒保其国。句践困于会稽。请为臣妾。而卒成伯业。权时之谋。诚不可废。而不能下人者。匹夫之刚也。夫和之为言虽一。而所以为和者。有不同焉。恃和而忘备者。亡也。言和而尽己者。存也。宋之亡于和者。信其和也。不信其和。何亡之有。夫羁縻敌国。莫过于和。舒忿缓祸。莫过于和。怠敌误寇。莫过于和。休兵息民。莫过于和。和者。兵家之诡道而不可废者也。如欲废之。是胶柱而鼓瑟也。内坚不和之志。外发欲和之言。有何不可于义乎。而况辽金连陆。而此贼隔海。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3L 页
宋无大援。而我有 皇朝之救。其势有不似焉。彼贼求和。即应之曰。 皇朝许和。我岂敢不和。 皇朝不许。我岂敢和。兵交使在其间。不留其使可也。而闻倭使见囚。绝不言和。臣恐挑强寇之怒。速危亡之祸。而无一人为 殿下言之。臣窃痛之。痛之而无补于国。此臣之可以退去二也。臣闻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家虽贫而妻苟贤则移贫为富。国虽乱而相苟良则转乱为治。贤妻之于家。良相之于国。其所关岂不大哉。夏之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恢复旧物。有若登天。而因一旧臣靡。能收二国之烬。缵禹之服。汉之昭烈。虽称帝室之胄。无地可据。无民可使。兴复汉室。邈乎其难。而得一诸葛亮。能成鼎足之势。以延汉祚。国乱而不思良相则其无望也已。 殿下顷者。以李元翼为领相。一国之人。咸叹殿下之得人。而为相未几。遽遆其任。臣宲未知其所以然。窃恨良相之不容于时也。夫李元翼之才。能副国人之所望。固未可知也。昔年为体察使之时。臣得闻其言论。得见其施措。忧国爱民之心。出于至诚。公平廉谨之行。得于天性。窃以愚意度之。真从容就死之社稷臣也。而 殿下不能亲之信之。使不得安于 朝廷之上。李元翼进退之义。可无愧于古之人。其于国事何。臣窃闷之。闷之而无裨于国。此臣之可以退去三也。臣本庸愚。与世绝游。变乱之前。结茅江岸。花朝月夕。渔钓自乐。每咏三公不换此江山之句。不幸遭乱。茅茨松菊。尽为灰烬。钓石渔矶。埋没草里。梦想依依。能不兴喟。常以为贼若渡海。便当归去江湖。以终馀生。猥蒙 天恩。叨此重寄。追 赐职帖。荣及九泉。感激之深。徒自抆泪。愿守边城。图报涓埃。而愚计归虚。更无可为。束手而坐。贼至而走。臣实耻之。且臣素患痰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4H 页
喘。又有心热。今则浓痰填胸。日夜喘吐。心热转极。眩昏兼发。忘前失后。决难察任。与其尸位素餐。将至于偾事辱国。无宁退去。以让于武勇之将乎。贼退无事之时。臣虽归去。如遇变急。臣请被坚执锐。为士卒倡。且不敢偷生苟活。以负 殿下。伏愿 殿下视臣以渔父。勿缚以爵。勿絷以职。任其闲适于江湖焉。江湖一渔父。虽若无补于 国家。其视各立朋党。是己非人。忘 国家之存亡。而只为身谋者。亦有间矣。伏愿 殿下垂察焉。(庚子二月日)
招辞
矣身本以庸劣。滥受重寄。 天恩罔极。啚报无计。矣身愚计。以为若守边城。则缓急有益。庶报涓埃。愿守岛山城。至于 启请。而孑遗军民。尽属舟师。城守之计。竟归于虚。脱有变急。军民必溃。无事之时。称为兵使。临变遁避。有愧初心。加以素患心热。因忧转极。痰塞胸膈。喘急吐血。眩昏又发。精神耗丧。察任不得。夙夜忧闷。徒知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而不知罪犯 邦宪。罢遆未及。经自退归。愚妄之罪。万死无惜。倭贼 国之大雠。而百世之怨。凡有人心者。孰不知讨贼之为义。通和之为不可乎。只念兵不厌诈。内坚不和之志。卧薪尝胆。以措战守之备。外为欲和之言。羁縻强敌。以舒暴怒之祸。似近于兵谋。妄陈愚计。论以通和为主。极为暧昧。矣身不称于职。忧闷日深。心思退归。欲达其情。而宲无知识。语多愚妄。愚妄之罪。万死无惜。
察理使时状 启
臣巡历边上。审察防守形势。晋州乃岭南之襟喉。湖南之保障。阻山带河。城必可守。而但陷败陵夷之馀。修筑无形之址。功役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4L 页
未毕。器械未备。变起今年。则及时保守。有不可必。而要冲之地。终不可弃。则城守之事。不可不预为措画。孑遗之民。才还蓬草之墟。遽逢筑城之役。不无疑惧之心。必须先为收悦人心。定其守城根本。然后措置节目。自可次第举行矣。臣窃妄料晋民限十年。完其杂役。复其所耕。使入其土者。皆怀乐生之心。永无迁移之念。则虽非晋土之本民。而愿耕于其野者甚众。然后籍其民数。编为土兵。使之守城。而晋军之属于舟师者。专属本城。永减水军之役。则军心自悦。不以城守为厌。而晋城之守。日渐坚固矣。且右兵使李守一。平易廉谨。得军民欢心。久任责效。则缓急必有所赖矣。釜山则国之南门。贼路初头。关防重镇。不可不设。而审其形势。则城围甚大。四面皆平。左右高峰。俯临城中。而军不称城。粟不称军。难守之形。愚智皆知。变起不虞。若或不守。则军粮军械。反资寇贼。臣窃妄料。边上已筑之城。虽不可撤。而劳民役众。不辍营缮。民力有竭而缓急无益。所储军粮。移置晋州。用于筑城之役。则城可易就。而难守之地。则观势进退。似为无妨也。大槩晋州则可守而功役未毕。釜山则决不可守。惟此仁同天生山城。天生绝壁。四面削立。内外连城。形依势固。内城则东南西北。皆无受敌之处。而门楼榭台。皆已成形。仓库军幕。亦皆营立。兵器军饷。时方输入。外城则西北二隅。绝壁削立。亦如内城。只于东隅。似有受敌处。故画其地势。已筑石城。而但城内器具。末及措置矣。一道之内。惟此一城。居中作镇。左右控制。一夫当关。众敌莫犯。脱有变急。定为必守之地。而所守军兵。与本道巡察使李时发。时方相议。推移分属。至如宜宁军兵。则自乱初臣带率讨贼。军知将心。将知军情。玆以移属天生城。使守
忘忧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515H 页
要害处。且令出入设伏。使贼莫敢易犯事云云。(甲辰五月十日)
  甲辰七月日有 旨
今见卿状启。以病辞职矣。授以察理之任。方守山城。委以南路保障。朝家期待之意。宲不偶然。虽有疾病。不可控辞。卿其从容调理。益勉职事事有 旨。
  乙巳正月日有 旨
卿非他武将之比。前春将欲召致京师。随时任用。而为因汛防方急。以往来为难。未果矣。始为察理使。锐意察任。中间累移守令。虽因病解任。如卿之人。不可任其闲住。今以卿为察理使。卿其斯速上来。以备缓急之用事有 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