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x 页
知退堂集卷之十
东阁杂记坤○本朝璿源宝录
东阁杂记坤○本朝璿源宝录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6H 页

○嘉靖辛丑间。 仁宗在东宫。以福城君嵋事上疏曰。伏以天显之亲。一气之分也。喘息呼吸。相为流通。友爱之情。自不容已。虽或非常之变。出于虑外。而古之人犹有以恩掩之者也。往者嵋之事。臣年幼未能详知其首末。然其祸之惨。所不忍言。妖孽之作。虽曰朴氏。嵋也焉得以知之。窜在遐裔。亦云过矣。厥后又兴大狱。母子相踵而死。洪砺亦殒杖下。变故之极。古所罕闻。其于兄弟之间。为如何也耶。死者既以已矣。而嵋之一女。弃在民间。与庶人无异。孩提之女。亦何罪焉。此又痛心者也。二翁主。年少女子。不预其事明矣。属籍亦绝。思之至此。不觉流涕。由臣一身而兄弟之好。至于如此。此臣平日怛怀痛悼者也。孟轲有言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乎。今臣则侍居东宫。 天宠极矣。而使二姊一侄尚班下贱。反躬思之。颜厚有忸怩。仁人之于兄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如臣者。有何怨怒于兄弟。而不得亲爱之乎。至于笾豆之傧。饮酬之饫。亦不得和乐且湛。则恻然之念。益切于中矣。前此微达是意。未蒙 允俞。更竭愚衷。以渎 天听。伏望 圣上垂怜焉。中庙乃感从之。
○成昌山希颜旧第。在于终南山下。洞壑幽邃。嘉靖辛丑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6L 页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7H 页

○嘉靖甲辰间。北虏大入寇。围逼 皇城。中朝有请兵我 国之意。而倘或辽阳迤东不支。人民拦入。则必有难处之事。 上以西方为忧。柳灌从赞成出为平安监司。时方有大小尹之说。廷议皆谓灌才猷宏远。足以靖朝镇俗。决不可出外。有以外重内轻为言者。 上下教曰。今予欲弛西顾之忧。出重臣以镇之。非有他意也。特加崇禄而遣之。 仁庙初。入为右相。
○金参奉凤祥。与其弟龟祥,鸾祥。友爱笃至。尝告于母曰。吾家既无姊妹。兄弟三人。赤心相孚。其于同居。岂有难乎。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7L 页

○江原道春川府民尹致。事母孝。母年九十。常侍侧。卧起必扶。夜具馔物。随母所欲而进之。母食乃寝。日以为常。又于春秋。宴同里人极欢。以悦母心。同府民刘育生。亦事亲以孝。母年垂九十。常奉溷器。少无倦色。又不择寒暑。身自渔猎。以备厨供。如得甘旨。必以献母。四节。宴乡党亲族。以安母心。
[仁宗]
○李一斋恒。字恒之。长于汉师。少习弓马。豪勇绝伦。人莫与敌。年踰三十。始悟为学。乃读大学。退居于泰仁。自以年纪已多。若泛观他书。恐分精力。只就大学上。俯读仰思。为终身事业。期于洞明微妙。宋圭庵按察湖南。就访其庐。由是著名。 明朝末年。超叙六品。驲 召咨访治道。除林川郡守。未几辞去。今 上朝。下教书徵之。除掌令不就。恒之学不博而先约。其于义理。或有不透处。人有病之者。同时有成运隐居于报恩。 明庙驲 召问以治务。除职不就。今 上朝。累除掌令,执义。皆不起而卒。
○徐复斋敬德。字可久。唐城人。居松京之花潭。学者称之为花潭先生。生质之美。近于上知。年方十三。始学尧典。至期三百大文。其师谓曰。此义邃深。世无知者。决非童子所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8H 页

○洪耻斋仁祐。讲学修行。志操高洁。退溪先生敬而重之。许以少友。耻斋尝游关东有录。退溪见之。跋其后。耻斋没后十馀年。退溪遇其游山时同行僧人。书以赠之曰。余友洪上舍应吉。求道甚切。不幸遭亲丧。过毁灭性。痛哉。应吉曾示余以游金刚山录。余为之叙题。今不能复记。东归船上。偶逢一僧。乃所与游山者。能言当日探历事。余感涕久之。聊以一诗见情云。其诗曰。枫岳久闻天下胜。洪君可惜后来贤。荡胸曾喜凭游录。隔世今嗟遇伴禅。只为相从同学道。非缘长往独求仙。冷烟风雨骊江上。回首平生思惘然。
嘉靖甲辰。 上升遐。上 庙号曰中宗。 仁庙传曰。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8L 页

○领相尹殷辅卒。 仁庙下教曰。辅相之职。百责所萃。相得其人。则治且安。否则乱亡随之。故古之明君。皆重相臣之选。必广择鸿儒硕德之人而任之。至有拔于板筑之中者。今者首相已阙。葬期已迫。两相次升。当卜其代。惟我 先朝培养人才。可谓盛矣。擢而授之。必有其人。当慎择有德望者。以宅其位。予以否德。惨遭大变。懵无所察。凡经邦重事。皆恃大臣。如得贤辅。则乃国之福也。柳灌,李芑参卜。而落点于芑。两司劾递芑而灌代之。
○尹任。乃 仁宗之舅也。以武人在 中庙朝。阶崇政。尹元衡。即 文定王后之弟也。虽挟名阀登高第。本以天性奸邪。见弃清议。铨郎中书之荐。皆不得参。由是愤嫉士林尤甚。一时躁进之辈。又各有所主。互相抵排。遂有大小尹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9H 页

○仁庙居谅阴。执丧尽礼。奉 慈殿至孝。群下请节哀以保 圣躬。不从。日以 违豫。乙巳六月二十七日。雷震庆会楼。至于裹柱之铁。亦被裂。 仁庙方疾笃。问曰。雷震何处。恐 大妃殿惊动。速遣内官问安。七月初一日辛酉。上仙。 仁庙有上圣之资。毓德春宫三十年。及即位。中外以为太平之治。可得亲见。臣民无禄。弓剑忽遗。朝野悲恸。如丧考妣。远方儒生以至庶人。裹粮奔哭 阙下者相继。期月之间。其德泽感人之深如此。求之于古。实所罕闻。
○仁庙大渐。 传于大臣曰。予疾殆将不兴。予无嗣子。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49L 页

○初。 仁庙嗣位。太学生朴谨等上疏。极论赵光祖学术之正。 先王为群小所诬。请还给职帖。以正士子之趋向。 上甚嘉奖之。而犹未及 允许。廷臣亦有言者。 谕以十分慎重。不敢遽施。 天意盖有待也。及大渐。 传于大臣曰。赵光祖,金净,奇遵等复官事及复贤良科事。予岂忘之。但三年无改。圣训孔昭。予谓 先王时事。可从容为之。今予病如此。不可不为光祖等并复职。贤良科亦还给可也。及 明庙初年。李芑 启请还罢其科。今 上又命复科。赵光祖。 赠领议政。 赐谥文正。
○己卯贤良科榜目。卢议政守慎作跋曰。呜呼。削科。非 先王意也。昔我 中宗大王以为治国在得人。然其进之也。必本词章训诰。或一或兼。亦只在此。不者。虽贤且能。自有限拘。无当于实用也。乃仿汉遗制。令大衙门暨八路。各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0H 页

○仁庙自在东宫。尹元老,元衡等谗间 两宫。欲必生祸。及 中庙上升日。以飞语闻于 慈殿。令 仁庙不自安。而元老尤为邪毒。人皆切齿。 明庙嗣位。成服后翌日。三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0L 页

[明宗]
○明庙即祚幼冲。 文定王后垂帘同听政。诸大臣议定垂帘议。 明庙亦坐于廉内。大司宪洪暹等争之曰。人君当正位南面。使万目咸睹。 殿下宜出坐廉外。以临群臣也。 上从之。
○乙巳八月。 慈殿下密旨于礼曹参议尹元衡处。乃罪尹任,柳灌,柳仁淑等事也。元衡谕于大司宪闵齐仁,大司谏金光准。于是两司会于中学。齐仁,光准发议欲罪任,灌等。执义宋喜奎,掌令郑希登,李彦忱,持平金䃴,闵起文,司谏朴光佑,献纳白仁杰,正言金鹰祥,柳希春等以为主少国疑之时。奸细之徒。胥动浮言。不可因此论劾大臣。议不一而罢。翌日。郑顺朋,林百岭,李芑,许磁等来 启。国有大事。请面对。 上及 慈殿出御忠顺堂。仍 召领府事洪彦弼,领议政尹仁镜,左赞成李彦迪,兵曹判书权拨,左参赞丁玉亨,右参赞申光汉,礼曹判书尹溉,判尹尹思翼及两司长官入侍。顺朋等进 启任,灌,仁淑之罪。又 启齐仁,光准欲为论劾。而为下官所止。不得论 启。请分轻重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1H 页

○同日顺朋等面对。既罪任等。献纳白仁杰独 启曰。自 上虽细微之事。皆当光明正大。今者尹任事。当议于院相而处之。而 内降密旨于尹元衡。使数三宰臣直 启。以定其罪。其所以罪之者。大失事体。后日奸细之徒。必因此端而得志。况罪其人。必正名定罪。然后国人皆曰某人以某事被某罪也。尹任等三人之罪。只曰远窜罢职递差。而无 传旨辞缘。亦非 国家法典之常也。元衡受 旨之日。固当防 启曰。如此秘密之事。虽使他人处之。恐有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1L 页

○尹任,柳灌,柳仁淑等。既安置付处。权拨诣 阙启曰。自 先朝七年凶荒。今年秋雨不止。民生可怜。又昨日大风连雨。蒙昧不止。小臣之意。以谓大臣窜逐。此 国家重事。而其罪名亦不分明。恐或天意有所感而然也。今若以谋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2H 页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2L 页

○乙巳九月。京畿监司金明胤诣政院密 启曰。桂林君琉。乃尹任之三寸侄也。任倚以为逆谋。琉亦必知其情。且凤城君岏。臣之亡妻切亲也。年尚稚弱。必无计虑。而无知之人。以其稍优于诸君之中。或有称美者。当 国家危疑之时。贪功乐祸之辈。籍此为乱阶者。亦未保其必无也。请并速为善处。 传曰。今为国启之。真忠臣也。琉逃。即颁布八道。悬赏大索。兔山县监李坎男。捕得琉奴。跟寻抵安边境。琉匿在黄龙山中。削发为僧。作土室以居。获之拿鞫。初不服。压膝烙刑。乃曰。尹任语臣曰。 主上有眼疾。何以听政也。凤城君及汝中当立矣。其计画节次。则柳灌,柳仁淑。皆以当权宰相。可以谋于朝廷而为之云云。遂轘之。明胤录勋。坎男超三资升堂上。今 上朝削黜。
○进士安世遇。捉纳尹任婢子毛麟称名者曰。是常出入大内。传通谚书者也。请鞫之。先是。有拾得䌷囊盛谚简于 阙庭者。其书略曰。近日以来。国事渐至殊常。不知死所。日夜涕泣。欲移 大位于公反处。政丞处已通之。昨日所 教之事。势难为之。前日所达之事。请速为之云云。(此书。即奸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3H 页

○乙巳十月。左相李芑诣 阙启曰。近者定罪之际。自 上不动声色。而处分各适其当。故人必咸服矣。(时尹任,柳灌,柳仁淑,李煇,李德应被极刑。朴光佑,郭珣,郑希登杖死。李霖,罗淑远窜。郑源,李若冰,金䃴,庐守慎,李中悦,李若海削夺官爵。成世昌,权拨,宋麟寿,韩琡,李震,金振宗,沈苓,李烱劾罢。其后李霖,郑源,罗淑,李若海,金䃴,李中悦等皆赐死。)但朝士虽多坐罢者。而亦有所未尽举论者。此必台谏未及闻见也。李天启,李滉,权勿,李湛无异于金䃴辈。丁璜亦只递而不罢。请并罢削。且往者己卯之人。徒以自己所知。谓之曰贤良而设科取人。其时不能成篇者。已矣。成篇以呈。则尽参无遗。是岂至公之科榜乎。 中宗命罢其榜。而 仁宗大渐之夕。 命复其科。盖 仁宗凭几之时。尹任三父子入侍。初欲以凤城为君。势无可为。然后传位于 主上。此科之再赐。安知非任辈之弄术也。请还削其科。 上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3L 页

○尹任,柳灌等被罪后。尹元衡,郑顺朋等。历叙前后推案及 启辞。名曰乙巳定难记。令书局印出之。吏曹郎官等欲印私件。正郎柳堪言曹中纸地不敷。岂必印此书乎。佐郎韩智源语李芑曰。柳堪不欲印出定难之记。盖以此书为不足观也。又芑之舍侄兵曹正郎元禄。见芑之害士类。心私忧之。窃言曰。观叔父所为。异日恐有家祸。其言泄于人。两司劾堪,元禄请窜之。 慈殿下教曰。观此两人所言。则其怀异心明矣。拿囚决杖一百。仍 命极边安置。堪配庆兴。元禄配江界。 明宗乙丑。并放还。今 上朝。堪为舍人。元禄历三司。升通政。
○弘文博士安名世以史官。修乙巳间日记。直书不避。有曰。王薨七日。用不去滓豆粥。李芑为相。 中宗小祥未过。 仁宗未发引。而 上杀三大臣之语。后日入史局者见之。以语李芑。指名世护逆贼。修史不实。鞫于 殿庭。名世裂衣幅书疏。论自古无杀史官之时。冀以悟 上心。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4H 页

○修撰尹洁。与绫原尉具思颜饮。醉中发触讳之言。思颜 启之。亦下狱杖死。(世传安名世之死也。具有力焉。尹心冤之有言云。)
○成遇以荐除 齐陵参奉。尹元衡为大宪劾之曰。遇素与郑源,李若海,郭珣交结往来。每大言曰。柳灌忠亮。岂至谋逆乎。李德应被诱而诬招。又何有取信成狱之辞哉。请拿鞫。死杖下。遇之弟运。号大谷。
○嘉靖丙午四月。议政府,礼曹同议抄 启清白吏。行上护军朴守良,大司谏赵士秀,工曹正郎金洵,孝行人吏曹佐郎洪昙,幼学朴民献,参奉卞勋男等。或加资或升职。各有差。
○黄海道白翎,大青等岛。有荒唐人止泊来住。造作屋宇。设冶装船。监司郑大年发军捕获。凡四十馀名。分囚后 启闻推阅。皆唐人避役潜来者也。解送 上国。而其踪迹殊常。非如走回人之比也。只给口料。不给衣缠。
○丰德人郑兴宗。解五行推卜之术。士大夫年甲及生月日时。列书于帖册中。以验其吉凶。又并录 慈殿 大殿五柱。有先分后分之说。陈复昌与兴宗同乡相知。发觉其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4L 页

○郑𥖝。顺朋之子也。号北窗。生而清秀。及长。无所不通。如天文地理医药算数华语。皆不学而能。尝随其父 朝京师。与他译人。语皆通畅。闻者惊异之。超叙六品职。兼医,算,象三学教授。历抱川县监。当其父上变之日。力谏不听。因而大忤。不见容。屏处于外。多在果川清溪山,杨州挂萝里。常时使童奴剂乐。清早未起煎服之。乃始言语。未几病卒。得年四十四。其山居也。能知山下人所为之事曰。某家方为某事。后验之果然。盖其学似出禅家陈抟之类也。
○尹元衡,尹元老既得志。争权相轧。且元老愤不得参功臣。多发怨言。兵曹佐郎尹春年上疏。论元老罪恶。以为指斥 慈殿。比诸骊姬。指 仁宗为愚暗主。祝其早夭。方其大渐也。与术士李建阳卜其疾。幸其不吉。且语臣曰。汝以今日之功臣。为可固乎。李芑年已七十。许磁,郑顺朋。皆有宿疾。其能久存于世乎。 大王大妃。丁丑年册封。今三十年矣。士大夫登第。三十年立朝者亦鲜少。 大妃岂能久乎。 大妃万岁后。 上心亦何以知之。仍历数古功臣见败者曰。某也如是。某也如是云云。臣子所不忍闻。元勋郑顺朋等。亦恐被元老之谗。如武三思之事者。且及其贪虐继恣之状。 上召大臣。示其疏。罢元老职。(时为敦宁府都正)两司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5H 页

○鲁山墓在宁越郡。自 鲁山终后。郡守多暴死。世传为凶地。朴判书忠元。起废除郡守。上官后。精具奠物以祭之。其祝文曰。 王室之胄。幼冲之辟。适丁否运。逊于僻邑。一片青山。万古孤魂。庶几降临。式歆苾芬。至今四时行祭。以此文行之。
○嘉靖丁未秋九月。 仁宗将祔庙。 世祖当递迁。乃命东西班二品六曹参议以上议之。皆以为 仁宗祔而 世祖当迁。 上答议曰。 世祖乃当代四亲之主。功亦莫大。迁之未安。欲于延恩殿。别祔 仁庙何如。领府事洪彦弼论其未安。至于四 启。始 允之。过数日。复 召请大臣。谕以 世祖不可迁。仁庙祔延恩之意。领相尹仁镜等。即回 启以为 上教切当。大宪安玹,大谏李蓂,副提学周世鹏等伏閤论 仁宗不祔文昭未安之意。或 启或劄。太学生郑琚等亦抗疏论之。意不 允。今 上朝 明宗祔文昭时。因相臣李浚庆等议 启。并移祔 仁庙。而若拘于五室之制。则 睿宗亦当迁。故以 仁,明庙二代为一室。
○丁未九月。副提学郑彦悫,宣传官李橹以一封书入 启曰。臣彦悫女子从夫归全罗道。送至良才驿。见壁上有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5L 页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6H 页

○初。李芑在 中庙朝。以赃吏女婿。不得为显职。廷议以芑有才。可破格许通。或以为不可。李晦斋彦迪为大宪。尤主可通之论。芑遂跻清显。后彦迪职破芑心术不正。为庆尚监司时。语都事李天启曰。近观时议。李芑必作相。芑为人凶险。必祸士林。天启俄拜持平。会芑为相。乃劾递之。由是芑衔彦迪及天启。当于经席 启曰。李彦迪深有学问。人望素重。然其心偏倚。故为全州府尹上疏。以辅养 东宫为言。其时 东宫自安。又何辅养哉。其心不可知也。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6L 页

○乙巳。士林祸起。圭庵宋公被劾归清州村舍。退溪先生寄诗曰。圭庵昔在风尘中。潇洒不作风尘客。身归清城学耕稼。清城谷熟如姑射。肯将荣辱入灵台。一箪一瓢似颜回。吾闻天下有至乐。非金非石非丝竹。同志之人与我违。独抱尘编忘是非。丁未九月。有后 命。金吾郎至。公跪听 传旨。沐浴就死。贻书诀其堂弟麒寿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一子托君。吾何忧焉。又以书戒子。其略曰。毋以余之被祸沮抑。勤读书。戒酒色。丧事从俭。无违礼。负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笔划飞动。凛凛有生意。其平日所养可见矣。时年四十九。今 上初年。复爵。玉堂上劄。白其行谊。因请加赠。不 允。所居清州。立书院以祀之。
○林亨秀以济州牧使。罢归罗州本家。未几赐死。禁府郎驰至本州。前例。州官同进莅杀时。适牧使,判官皆有故。梁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7H 页

○丁未九月。 仁庙丧毕。 上具冕服出勤政殿阶上。加上 圣烈大王大妃尊号曰仁明。上 王大妃尊号曰恭懿。百官陈贺。又以权停例行 中殿册封礼。闰九月。 谒先圣行酌献礼。仍取士。大司成赵士秀制七箴以进。 上嘉纳之。且赐大鹿皮。
○嘉靖丁未某月。义州牧使驰报 皇后方氏崩逝。依前日 太皇太后崩逝腾录。停朝市三日。不为举哀。遣使陈 慰。兼进香。(己卯年皇太子薨时。亦如之。)
○丁未十二月初二日。日无光。日上下有圆形如日。又有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7L 页

○金河西麟厚。五岁能缀文。笔法亦奇。人称神童。嘉靖庚子。及第。即 赐暇读书。上疏乞归养。 中庙许之。以修撰除玉果县监。及 二圣继陟。谢病归田里。不复出。 明庙尝以校理 召之。固辞不就。柳希春之窜北也。河西就别曰。君远谪。妻子无所依。君之弱子。吾当取而为婿。君无念焉。柳子景濂既不才。且年岁与其女不称而竟取之。丁未间。目见时事。忧愤不已。因读离骚经。怅然题诗曰青枫江上未招魂。白日何时得照冤。荷盖水车消息断。夕阳挥泪洒乾坤。翌年。又训门人至宋秦桧杀岳飞事。掩卷垂涕。因题一诗曰。楚辞前岁喟凭心。宋史今朝泪满襟。异代忠邪那系我。自然相感谩悲吟。遂痛饮而罢。
○戊申春。三公尹仁镜,李芑,郑顺朋 启曰。 祖宗朝元勋。不在毕秩矣。尹元衡。即定难时建议之首者。而久带从二品职。至为未安。请速升用。 答曰。再安 宗社。功岂偶然。但所处之地。乃是禁中切亲。故欲徐徐为之矣。如是来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8H 页

○戊申五月。左相李芑见递。洪彦弼为其代。领相尹仁镜 启曰。见庙堂先生案。韩明浍递领相九年后。还拜左相。郑光弼递领相十年后。还拜左相。其时之事。虽未可详知。但洪彦弼座目。本在臣上。请以彦弼升领相。 传曰。不必让位也。洪彦弼 启曰。凡朝廷公会。一从座目。今入政府。座次前后各异。请换座目当次之人。臣职在百僚之长。如引嫌不言。则事体不可。故敢 启。 传曰。勿辞。仁镜犹不避让。大司宪具寿聃以座目升降未便之意。进 启于 经筵。 命招六曹判书以上及两司长官议之。皆以为当从座目。且考前例。则亦皆从座目云。仁镜降左相。
○仁顺王后在 明宗朝。尝临幸私第。优施赏赉。是日适有风灾。任权以 经筵官 启曰。 国母配体至尊。动静有则。不当出幸闾阎。其一家有识之人。非不知事体之不当。而幸其 恩泽。不为力止。甚为非矣。况变异昭昭。天意可知。修省之道。当以宫闱为始云。时 后之祖父沈连源。亦同入侍。瑟缩无以为容也。(有识之人。盖指沈连源而言也。)
○己酉正月。 命召即位以后 经筵官等。开宴于阙庭。中使巡座。宣宫酝厨膳及一等音乐。年老者或加资。仕久者或施赏。各有差。又各给蜡烛一枝。今夜分从容而罢。凡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8L 页

○书院昉于宋时。盛于元季。而我东则无闻焉。嘉靖壬寅间。周慎斋世鹏以丰基郡守。创建祠院于治内顺兴废府之北白云洞。即前朝赞成事安裕旧基也。癸卯八月。揭安文成公(即安裕谥号)画象于北壁。配以公之族孙安文贞轴,安文敬辅二公位板。春秋祀之。加营讲堂书斋。为士子藏修之所。己酉岁。退溪先生方知郡事。因上书请额。 上允之。赐额曰绍修书院。优给经籍土田奴婢。以资其用。书院之设自此始。厥后相继建立。永川曰临皋。咸阳曰蓝溪。松都曰崧阳。星州曰川谷。海州曰文宪。绫城曰双峰。杨州曰道峰。礼安曰陶山。安东曰树谷。荣川曰伊山。江陵曰丘山。大丘曰画岩。或以儒先所居。或以其往来之地。并立庙宇以祀之。此外亦多有之。而不能尽录。
○李若冰。因郑彦悫进壁书赐死。子洪男亦坐谪宁越。其弟洪允。乃尹任之婿也。居忠州。己酉四月。洪男在谪所。以书通于舍人郑惟吉,校理元虎变。(惟吉乃其友婿。虎变乃其妻兄也。)其略曰。舍弟洪胤。性本刚戾自用。与咸阳居术士裴光义。往来相从。推占满朝卿相。历言吉凶。其言曰。废朝之杀人。极于甲子乙丑。而终有丙寅之祸。今 上亦何能久御耶。其他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9H 页

○正德辛巳别试。南衮为读卷官。见一试卷。下官不欲取。而衮力执以为能文者之所制。遂取之。及柝封则乃黄宪也。乡生无名。衮惭焉。招见宪于第。宪年少白晰。有手婆。衮欲实前日赏鉴之明。极力吹嘘。擢拜弘文正字。骤跻华要。 明庙初年入相。年未五十矣。乙巳间。以方在丧不得参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59L 页

○己酉九月。供馈功臣于 阙庭。 传于领相李芑等曰。尹元衡有莫大之功。而他无可酬之事。其良妾女子。许通为嫡可也。芑等回 启曰。 祖宗朝。有大功者许通妾子女。既有前例。 上教至当。且勋在 王室。而不为一品。至为未安。请升资。三 启不 允。崇长外戚。非 国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0H 页

○庶孽郑瑺。辛巳年。因宋祀连上变赏职。后以武断乡曲。服用僭侈。宪府囚禁将罪之。瑺语狱官曰。今国有大事。欲上达。狱官奔告于政院。 命招瑺问之。瑺曰。持平韩智源。与安处谦子𤨧交厚。故欲陷臣以报仇矣。顷者尹任交结名流。以辛巳死人为无罪。既用收用。且将翻狱而见败未果矣。今欲罪臣者。亦如乙巳之名流也。政院以瑺欲免己罪。诬构来告。欺罔 君父。动摇台谏。请罪之。移义禁府推鞫。全家流庆源而死。
○判尹张彦良。武人也。性廉介刚直。趋义好施。乙巳间。台官崔辅汉谓张曰。吾方与李文仲,郑耳岭。(芑,顺朋也。)共图大事。君倘从吾计。当得大勋。张曰。吾先人曾有靖国功。衣食之资。亦已足矣。贪冒富贵。必有天殃。又占崇庸。非所愿也。仍牢拒不从。闻者贤之。李赞成彦迪。既谪居江界。累年未放。家贫路远。无以资身。寒冱之节。衣裤单薄。而冰天雪屋。将不能堪过也。张适自燕京竣使事东还。中路闻之。语其同行曰。李晦斋。君子人也。学问工夫。为一世所宗仰。今虽得罪远谪。岂宜使之冻死于朔方乎。遂脱狐裘赠之。晦斋亦受而不辞。盖其时善类皆窜戮。而苟有赙丧赒饥者。则柄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0L 页

○成处士运。隐居俗离山。以讲学修行为业。尝经始草堂。力窘而中止。成侯悌元时为报恩倅。使官木手往毕其役。成听松守琛闻之。语门生曰。县君以官木手。后于私家。揆以事体。殊极未安。私家亦恬然受之。何也。门生以朱晦庵精舍事告之。听松曰。是未安而然也。(按朱子将营精舍。安抚使闻之。欲以官力助之。朱子曰。若然则吾宁不立精舍矣。听松此论。出于朱子意矣。然听松安于义名。慎于取予。故其言如是也。抑又论之。徵士之于主倅。同宗亲也。同志友也。其补窘之义。既出于诚礼。又非若古之安抚者以貌相敬。崇饰文具而则已。徵士之受。亦无妨矣。)
○李赞成彦迪。字复古。初名迪。 中庙命加彦字。其先骊江人。后居于庆州良佐村。资禀英爽。学问醇深。以忠孝持心。以敬义律身。平生言行。一出于正。学者敬慕之。称曰晦斋先生。始忤于金安老。废居累年。及安老诛。乃起用。上疏陈时弊。极言不讳。 中庙大加奖美。擢置列卿。 仁庙嗣位。尤倚重之。以彦迪为右赞成。宋麟寿为大宪。彦迪辞以病。 上谕曰。往年。 先王赐观卿疏。固叹服。且书筵闻讲。留意久矣。仍 赐药物令调治。 特命辇母来京。沿路连许丁马之资。给旅邸。累加餐服之优赐。闻者荣之。丁未。谪江界。 命下之日。少无怖意。谓家人曰。好侍养大夫人。皇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1H 页

○曹徵士植。字楗仲。号南溟。励志勤学。以研穷探索为本。经书史集。无不博通。器局峻正。风节卓异。退居于山野。名其亭曰山海。后于头流山。构八九椽。扁曰山天斋。今 上初。疏陈时弊十条。论人主明善诚身之道。
○己酉。 命构新仁寿宫于旧净业院基。辛亥。复立两宗。设禅科。度僧给牒。是时 慈殿方崇佛事。妖僧普雨恣为诪张。异教大盛。两司,玉堂争之踰年不能得。大臣亦率百官廷论。皆不 允。尹元衡终始不为进参。盖不欲逆 慈旨也。乙丑。 文定上升。 明庙从台谏之言。罢两宗及禅科。
○咸镜 御史王希杰状 启曰。因北方人。闻僧普雨与逆琉之奴为僧者。同居于安边黄龙寺草庵。琉亡 命来到。使之穴处。闻大索之奇。雨惧祸及。移住于释王寺。琉奴无应松。持小纸授雨。雨见讫曰。近无吉日。汝可退居数日。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1L 页

○己酉。李洪男上变之后。忠州有徙民崔贺孙者。欲乘时逞术。免罪冒功。窃取品官等乡会文书。将上变。或知之。捕告于官。牧使李致报于监司李瀣请罪。瀣依报刑推。贺孙毙焉。先是。洪男持服出入官府。颇有干请。瀣嗔之。洪男蓄憾。又司谏李无疆以枳塞清路。亦尝有嫌于瀣。及是洪男嗾无疆及其妻党大谏元继俭。构捏论劾。以为瀣及致扑杀贺孙。灭口护逆。拿鞫于 京狱。或劝诬服可免。瀣曰。伪服求活。岂为哉。遂草疏诉冤。推官畏芑不听。致死杖下。瀣受杖减死。长流甲山。行到杨州而死。瀣刚直无私。蔚有时望。李芑之除相也。瀣为大宪。劾递之。此狱之峻急。芑实主之。物情莫不痛惜。今 上初年。并致,瀣还给职牒。
○大司成闵箕。以赴京递职。大臣 启请以堂下 官能文有才行者择差。乃以副应教李滉除授。滉固辞不获。乃出仕。 召诣政院。以书谕之曰。学校。风化之源。而颓靡已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2H 页

○许赞成磁。少从学于金慕斋门下。颇有时望。乙巳之祸。初虽与顺朋等同事。而至加以反逆。鱼肉士类。非其本心。故尹,柳论罪之际。首以谋危 宗社罪名过重为言。厥后每有伸救士类之言。常自叹曰。我不免于小人矣。多称病避事。及陈复昌新拜司谏。磁上疏辞职。极论复昌生地寒微。赋性奸回。且曰。司谏。重职也。今国政颠倒。物情愤激。而无一人为 殿下言之。若此不已。危亡可待。宜速改正。以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2L 页

○许赞成磁。当乙巳之变。以伸救士类。见忤于李芑。及其录勋之日。 上有并录功臣等子弟之 教。磁固辞七度而蒙 允。他功臣子弟。皆不得录。唯顺朋子礥得参。李芑作色曰。功臣。义当与 国家同休戚。今此并录之 教。公何独辞免之太固耶。磁曰。 国家赏典。不可以虚受。吾不忍为儿曹偷恩窃荣也。芑由是益不怏。磁后为铨长。兼带典医司提调。芑欲以其亲信医官裴千龄为典医久任。使其带行录事。来请于政厅。磁怒。捽曳录事于庭下责之曰。余非政厅执笔下吏。汝安敢以如此之事来言乎。竟不从之。芑之怨愈深。时闵齐仁亦以伸救士类得罪。谪居公州。衣食不能自给。磁闻之。以其弟齐英。除唐津县监。盖为齐仁有所赖也。奸党衔之。会磁语所亲崔汝舟曰。乙巳之事。竟至录勋。心常恨之。汝舟深服其言。而不省磁与李芑有隙也。说与李芑。芑方欲陷磁而患其无辞。及闻汝舟之言。遂嗾大宪陈复昌,司谏李无强等劾之。盖复昌常以见劾于磁而怨之。无强亦以见斥于磁而衔之者也。皆为芑之腹心。三人相与构捏。劾以庇护逆贼及闵齐英除唐津事。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3H 页

○许赞成磁。风度俊迈。神彩端正。推重于侪流。尝为吏曹判书。不受关节。区别贤否。形迹太露。竟为李芑所构陷。谪死洪原。平生好义。每受禄俸。计其用度。馀皆别藏。邻党亲旧。有丧则救之。有急则周之。身死之日。人皆惜之。
○嘉靖辛亥三月初一日雨土。壬子六月三十日酉时。东方黄云弥天。其色照地。乙卯五月。晋州居私婢允德。怀孕第四朔生产。遍身有羽如鹳雏。
○嘉靖壬子。明宗下书于八道。令举遗逸。成守琛,李希颜,曹植,成悌元,赵昱。以操行卓异。超叙六品职授县监。植不就。
○明宗尝 下教铨曹曰。为政之道。莫如得人。若不得人。如为国何哉。惟尔该曹。更加慎择。参诸物论。守令则用慈详恺悌者。学官则用学问该搏者。且孝友廉谨节义之士及清白吏子孙。一一升选。
知退堂集卷之十 第 163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