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知退堂集卷之四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x 页
知退堂集卷之四
 疏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0H 页
请觐亲疏
伏以蝼蚁小臣。冒渎私恳。罪当万死。臣有偏母。今年七十有六岁。夙婴风疾。沈绵床褥。起动须人。二十九年于玆矣。乱离颠沛之馀。一息如缕。臣率居于都下。相依为命。今年二月。臣猥承体察副使之 命。臣兄廷馣继受忠清道观察使。两男一时远离。辞别之际。母在呻吟中。所言有不忍闻者。而公家事急。私情有不暇顾。闷默而行。近者连得母书。每以气息渐澌。一朝溘然。恐不得再见而死为辞。臣辄一见书。心肝如割。不能自定。顾念臣之职任。为幕府佐贰。无所专管。非如方伯之重。而边上亦无大段警急。如蒙 圣慈俯谅微恳。 特许递免。或令相见后还赴。则母子死且暝目。臣无任恳迫屏营之。谨昧死以 闻。
辞体察副使疏
伏以幺么小臣。冒渎私恳。伏蒙 圣慈不加罪谴。 特赐恩假。许令来省病母。生前相见。母子对泣。糜粉微躯。无以仰答洪造。既见之后。所当即为还任。况今忠清道内。逆变忽起。远近骚动。尤不可以私故濡滞。而母病比来尤重。合眼僵卧。气息奄奄。决然舍去。情所不忍。且臣急于省母。触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0L 页
冒暑热。远道驰来。过饮冷水。脾胃重伤。遂成胀证。粥饮数匙。亦不能消下。针药无效。十数日内。气力澌败。殆不能支。欲勉强登道。则病患如此。欲迟延时月。以待差歇。则督府佐贰。不可久旷。公私狼狈。罪戾日积。如蒙 圣慈俯谅微恳。解免副察之任。仍并镌罢本职。以正人臣当官不忠之罪。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恐战灼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请焚黄疏
同知中枢府事臣李廷馨,弘文馆副校理臣李廷馦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上言于 正伦立极盛德洪烈主上殿下。伏以臣父母坟在京畿杨州地。臣等或受任在外。或缘事故。非徒久阙拜扫。且亡兄臣延馣。滥蒙 圣恩。职至正二品。追赠三代。臣父先臣宕。 赠吏曹判书。 天恩罔极。荣及泉壤。焚黄祭告。所当即行。而家丁酷祸。母及两兄。相继丧亡。迄今未遑。人子之情。常抱罔极。窃伏念焚黄扫坟。载在令甲。而近因 国家多事。臣僚此等由睱。该官不许。玆敢僭越陈达。冀蒙 圣慈曲察蝼蚁之恳。 特赐恩暇。往扫展礼。则终始鸿私。浃于朽骨矣。臣䓁无任仰天祈恳惶恐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三涉府使时。以 庙阙重建材木曳下役钜陈达疏。
伏以 太庙宫阙营建。应入材木。本道观察使与敬差官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1H 页
同议。派定于道内各官。本州所定之数。大中并二千一百五十二株。而续奉该司指挥。令一半斫伐。故臣董率邑民。方为斫伐曳出矣。臣窃伏念。 太庙未复旧基。至尊久御闾阎。凡有血气。孰不痛心拊膺。亟欲见重新之盛举乎。但作事谋始。乃可有成。不量其力。劳而无功。臣谨查检本府田结。都合一千六百馀结。而内需司奴,驿吏等复户。居三分之一。每结出一夫。不过千馀名。而材木斫伐处。距结桴大水。或三四息程。或一二息桯。岩石荦确。用力极难。一木之曳。非百馀名。则难以运动。以若此之民力。输若彼之财木。虽积数年之劳。必不能讫功。此邑如此。他邑可知。此道如此。他道可知。臣伏考见本府旧远文书记。癸丑年景福宫火灾缮修时。伐大木三百馀株于府境狄田山。合一道烟户军及僧军,江陵,三陟两镇留防军。始役于癸丑十月。而甲寅七月。乃毕流下。敬差官工曹正郎安瑺云云。以此观之。则当时烟户之盛。必不如今日之凋瘵。伐木之数。亦不及今日之许多。而合众邑之民。经年乃始䛌役。今乃以一邑之民。督输比前倍蓰之木。无异于以蚊负山。必至于尽为靡烂。而毕竟功不得就也。臣本空疏。当此大役。五内煎焦。不知所出。 庙阙皆是莫重之事。不可有所轻重。一时并举。固亦宜也。然与其不量其力而举赢。难以收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1L 页
拾于末杪。曷若先营一处。小纾民力而事易就绪之为得守。此非沮止大事之为也。欲其谋始虑终。作事有绪。渐次经营。不过有先后之差殊。而及其有成则一也。而利之及民者博矣。议者或以为材木既已斫伐。若不输运过时。则必腐朽不用为可惜。是不然。斫伐之与曳出。其功役之难易。不啻万万。虽更为斫伐。而民不至大病也。庙堂筹尽已定。人人不可妄有议论。臣一州吏也。只当竭力奔走。奉行朝廷命令而已。然远羊不如近牛。所闻不如所见。今若不以所见所怀。尽远于 四聪。则受人牛羊。立而视死之罪。臣亦不免矣。伏惟 圣明审势度力。从长议处。民生幸甚。国家幸甚。
知退堂集卷之四
 劄
  
司谏院劄子(为大司谏时)
伏以凶贼屯境。 国威不振。当初皇朝之遣使册封。我国之随遣使臣。盖出于羁縻之计。非为秀吉必俛首而听命也。识者固已料之矣。今者 国势不达。嫚语无忌。衡突之祸。迫在朝夕。此正君臣上下戮力齐奋。誓以同死 社稷可也。窃闻庙议以望风先避为上策。以血战图存为馀事。审如此。大事去矣。臣等不胜痛哭。夫王者。以民为天。民心之离合。乃存亡之判也。民心固结。则危而得安。民心一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2H 页
散。则有同匹夫。今若一摇足。则中外溃乱。肘腋之间。忧在不测。是贼未至而先自促亡者也。且贼之凶谋。在于长驱直捣。则移跸之所。亦岂有可安之地乎。议者之言。必以为西 幸之后。事有至难。则 銮舆渡辽。可以保无他虞。其于保卫之道。可谓周全矣。然而 祖宗相传二百年之基业。将托于何地耶。考之前史。如遇大敌。则有下亲征之诏。躬蕫六帅而临之。终能折其凶锋。转为危安者。当时亦岂能料其必胜乎。而力劝之者。诚以不如是。则人心崩溃。如幸蜀幸金陵之说乃散百官之诏。为必亡其国也。 殿下博观古今。何微不烛。诚能赫然一恕。以退生为辱。期以背城一战。死中永生。则三军增气。诸将效命。虽未能一战歼贼。或据险截杀。或婴城固守。猘贼未必遽为得志。而国事犹可为也。今乃先自退避。而以捐躯死战。责之将臣。宁有是理乎。旦观今日之论议。似以西方为根本。而视南方犹弃物。是大不然。湖,岭二南。若尽沦陷而为贼屯据。则是无异于撤其藩篱而延寇也。西方其得高枕而卧乎。伏愿亟奋 乾刚。以与贼不俱生之义。大诰四方。且下 亲征之诏。躬御櫜鞬。简阅师徒。以耸中外之心。以壮三军之气。宗社幸甚。
知退堂集卷之四
 碑志
  
先君墓碣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2L 页
维我皇考 赠领议政府君。生于正德丁卯。卒于万历甲申。享年七十有八。皇妣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生于正德辛巳。卒于万历丁酉。享年七十有七。越二十有某年某月。树碣于墓道。不肖孤廷馨。衔哀泣血。谨序其系出历官事始终而言曰。恭惟我李。始于新罗赫居世之世。鼻祖谒平。与六部大人。共立赫居世而君之。其后有曰金书。娶敬顺王金溥之女。生润弘。十一世至翮。仕高丽为左仆射。生世帺。为密直副使。生茜。忠肃王朝。为右思补。不署倖臣告身。谪海岛。直声动一世。终三重大匡月城君。谥文孝。生敬中大匡月城君及弟培中,达衷,诚中四人。俱中第为大官。生毓将作小监。生廷辅。入我 朝。为京畿左道观察使。以淳重公廉。见称于世。皇考六代祖也。生讳他。成均进士。生讳继孙。是。为曾大父。妣朴氏。左军司正参之女。生讳箴。中文科。事 成宗为献纳。以言失官。终济用监正。妣黄氏。进士命孙之女。生讳达尊。成均进士。妣安氏。进士石孙之女。实生皇考。幼长力学。见推辈行。中甲午生员,进士。累举终不第。仲父容,季父宏。俱有学。或于一榜。三昆俱中。人谓李氏多才子。年踰始仕。或有惜其行宜。荐可合师儒。除童蒙训导。转教官。抠衣请益者填门。各因具才而诱掖成就之。前后成名。为宰相为达官者肩相比。同时任教诲者作成之盛。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3H 页
无有及之者。 上之初年。朝廷清明。一命小宦。皆以公选。公以荐除 康陵参奉。未几。以事罢。又除归厚署别提。转义禁府经历,掌乐院直长。升长兴库主簿。移司畜暑司畜,司圃署司圃。升平韨署令。换 社稷署令。甲申八月二十六日。终于正寝。远近闻之。咸曰。长者亡矣。奔走来哭。其声哀尽焉。公天资仁恕乐易。睦于宗党。厚于故旧。与物无忤。平生未尝以不欲之事加诸人。安于处约。恬于进取。贵要之门。虽是故善。不肯降色辞屡造马。遇客至。辄设酌尽欢。无幼少卑贱。皆充然而退。有时屡空。夷然不以介怀。横琴膝上。抚弄咏歌。有以自乐也。常曰。穷达有命。富贵不可求也。常教诸子勉学曰。吾王考位不满德。先考怀宝不仕。吾又不遇。为善之家。久当食报。意者其在汝辈乎。仲兄才踰冠。捷大科。不肖孤继之。伯兄及廷馚。中司马。皆及公之存。公殁后。廷馦亦擢第。人曰。李家以积德旧门。蕴而不发。令其起而大乎。呜呼。是岂孤等之自致哉。莫非祖先之馀休而我皇考之所训迪也。公晚年。禄食官闲。与亲旧置酒相要。舞歌谐笑。南阡北陌。往来遨游。乐以卒岁。邵子诗所谓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者。公当之矣。后死者宁复得见此等气象耶。公虽位末显志未伸。而能享高寿。子若孙满堂。天之所以施答德人者。不为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3L 页
不厚矣。以仲兄贵。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及策勋。加赠纯忠积德补祚功臣,议政府左赞成,鳌山君。又以不肖孤廷馨参宜武原从功臣一等。加 赠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观象监事鳌山府院君。皇妣封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进士府君。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正府君。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皇妣李氏。宗室延丰副守冈之女。 恭靖大王之后也。贤而早世。 赠贞敬夫人。伯氏及伯姊。其出也。皇妣金氏。系出义城。高丽名人龙芘之后。大王考。司宪府执义讳命中。王考。副司直讳丰公。考。通政大夫讳应辰。凡生十二子。男子子九人。女子子三人。女一男三夭。夫人少失所恃。长于乡曲。而禀性粹美。不资师训。懿行纯备。事君子顺而礼。奉祭祀尽其诚。凡得异物。必藏贮以供笾实。鞠子女。笃于爱而教以善。御婢使。仁而不亵。必轸其饥寒而慈之。家贫多累。田园之入。不裕于日月。而劬躬殚虑。补益节缩。用能供宾客无阙乏。字幼少周衣食。至于宗族邻里。凡有急赴告。苟力之所及。必施与无靳色。如巫女之狭妖诳惑人者。绝不使出入门庭曰。淫祀之无益。我知之矣。化行于闺壶。而足于听闻。无亲疏内外。莫不称道之曰。贤哉夫人也。壬辰。倭寇深入。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4H 页
京城不守。诸子扶待避地于海西。年尊病羸。不任跋涉之劳。众咸忧之。竟保无他。安顿于深僻之地。阖门百口。无横夭者。于时八方涂炭。人之流离失所者。无不迫于饥窘。不能聊生。而适仲兄及不肖孤。同时为黄海,京畿两道巡察使。随分致养而安享之。若有默佑者存焉。甲午。廷馦捷科于乱离之馀。夫人时寓丰德村庄。开庆筵新恩。载赐花具袍笏称寿觞。夫人喜极。叹曰。吾老且病遭大乱。不自意生全。是将以复见汝之荣华也。乙未。迎养于都下。丁酉六月初六日。终于青坡里寓舍。呜呼。我皇考皇妣。既仁且德。宜极期颐之寿。踰七望八。大运斯终。区区乌鸟反哺毕考之愿。无以自尽。羹墙之慕。曷有穷耶。皇考从先兆。葬于杨州西山神穴里。夫人同茔而异坟。前妣。同山而异阡。仲兄于大驾西狩之后。纠合义兵于延安府。才数日。守备未完。被贼围攻。誓与城俱亡。能以乌合数百之兵。抏方张百倍之贼。血战四昼夜。大挫其锋。扼其冲而守之。无日不交锋。相持踰年。贼死咋不能入寸尺。两湖道路。由此得通于 行在所。精神气脉。彼此运掉。卒成中兴之绩。视古巡远保障江淮之功。殆无让焉。 圣君嘉奖。烈士增气。使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斯亦父母之能教者也。具可以有显于后世矣。伯氏廷馠。佥知中枢府事兼五卫将。无子。取仲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4L 页
兄之子浚为后。 宗庙署直长。浚又无子。取廷馦第二子灦。以奉宗祀。仲兄廷馣。知中枢府事兼黄海道观察使,宣武二等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月川君。五男澕,湳,浚,湋,洚。澕以延安功。 上命叙六品职。令为司宪府监察。二女。长适士人宋廷光。生子。次适士人尹溆。有子。不肖孤忝吏曹参判。五男漂,漍,潚,湙,潗。漂,潚进士。四女。长适苏贺辰。次适士人南斗焕。馀幼。廷馚尚端院直长。二男浣,瀼。三女。长适金慹。次适李瑱。季幼。次廷馧。将仕郎。一男源。次廷馦。弘文馆典翰。二男灦,灏。灏生员。三女。长适士人尹宗达。馀幼。次廷䭰启功郎。伯姊适李美善奉化县监。阶折冲。一男寿得。二女。长适闵继仁。次适金耇进士。第二女。适金就镜御侮将军副护军。三男。英哲,英达,英吉。英哲进士。二女。长适成均学谕高敬吾。次适生员李光后。第三女。适韩词。居昌县监。一女。适金楗。澕生三男。庆长,庆应,庆成。湳生一男庆胤。湋生一男庆兰。漍生一男庆新。潚生四男。庆植,庆集,庆相,庆桓。湙年二男。庆楣,庆棐。灏生二男。庆绵,庆昌。灦生一男庆震。内外曾玄孙。八十馀人。仁者必有后。不其信欤。呜呼。昔庐陵欧阳脩撰泷冈阡表。有曰。光君殁后四十馀年。其子脩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我皇考殁世今二十有某年矣。墓道▦▦。无表以昭美垂后者。非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5H 页
有待也。盖遗孤之不能子也。某年日月。谨竖碣。
延安胜捷碑文草
万历二十年壬辰五月初三日。 上驻跸于松京。贼倭渡汉京报至。 上动驾西狩。留守臣廷馨进 启曰。贼势猖獗。臣不能独当捍御之任。臣兄延馣扈 驾到此。请与之协同守城。承 传色方俊豪出传曰。甚好。依所启。同力守御。同月二十七日。临津帅溃。松京失守。公左次于白川延安之境。越七月。白川士人赵廷坚,赵宗男,正字金德諴等。倡义起兵。以公曾为延安,平山守。民心归向。请为主将。公见列邑守宰莫不望风奔溃。无一人发一矢。以婴其锋。心常痛愤。及是自分一死以报国。乃草檄文。传谕傍郡以起兵讨贼之义。分遣招募官正字金德諴,生员赵光庭,赵庭坚,张凤桢,幼学张拣等。纠合义旅。于是远近文武吏士等。闻风向应。来受约束。时 东宫驻驾伊川。闻而嘉之。 下旨除黄海道招讨使。凶贼方分屯海州,江阴等境。四散焚劫。声势甚盛。公聚幕僚。且招父老等谕之曰。贼今雄据海州,江阴。不即来陷延白者。非畏我也。姑待秋谷成熟。分据二城。收粮积谷。以为久驻之计。目今秋气渐高。士民等不可露处山谷。贼来则禾谷又不得收穫。若等何以得生乎。余观白川城子。为半颓圮。不可入守。若延安则城子稍安。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5L 页
仓谷虽空。而秋稼满野。不患无食。守城则万一得全。可以报国。不守则遇贼奔溃。徒死无益。计将安出。议者或以城可守。或为不可轻入城中。公决意城不可不守。八月二十二日。率义兵数百人入城中。募兵将宋德润,张应祺。亦率数百人相继入守。登南山结陈。建大将旗。大书奋忠讨贼四字。部分诸将。各守城埤。缮完器械。为守御之计。本府人民之逃窜者。争先还入城中。同月二十七日。江阴,海州之贼。两路长驱而至。盖凶贼诇知才入城中。乘具无备。大举而来也。点阅军器。则只有长片箭数十部火绳数十斤铳筒数柄而已。幕僚一二人外。皆曰。今玆凶贼。前古所未有。旬月之间。连陷三都。所向无前。未闻有一人守城者。此城决不可守者三。无军也。无食也。无器械也。无此三者。空手御贼乎。且公既为黄海招讨使。则非为此一城之守也。不如出城以避其锋。徐图后举。有本府儒人数人进曰。公既以守城谕府民。使之入城。而贼今逼城下。委而去之。则无乃近于罔民乎。公慨然曰。当时起兵时。以许此身失。今岂可弃城苟活乎。出令城中曰。不愿守城者。任其出去。无挠我军情。于是稍稍有去出者。府使金大鼎欲单骑遁去。守门将张应祺闭不许出。白川别将闵仁老有司奉尧臣,赵世龙等闻被围。率援兵驰入同守。二十八日。贼进逼城下。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6H 页
大约步骑六七千。而守牒者乡兵才四五百。众寡相悬。又无器械。象心汹惧。公登城顾谓僚佐曰。贼众不多。主客势异。何足畏乎。意思安闲。众心稍定。贼四面放炮。声震天地。筑飞楼于外南山。俯临城中。从板孔发铁丸。人不得出头。又取曰野藁秸生草。以填濠堑。须臾平满。肉薄登城。公取公私门扉及楼板为防牌。我城中乔木为白梧。人持一梗以御之。取积刍缚为长炬。燃火以投之。列鼎镬于城。沸汤以扬之。又令守埤之士。勿轻发失。待贼至近。射之辄倒。公又念或有不幸。义不可辱于贼手。使奴环积薪刍于草庐。戒之曰。城陷。我当入此。汝即爇炬焚之。一城之人。见其辞气慷慨。无不感激。争致死力。至于妇女老弱。亦皆奔走登堞。投石扬灰汤水。贼又缚长木如梯。上坐勇士。拥倚于城角。为跃入之计。我军或射或击。皆坠死。贼知城中有备。难以得志。以书约矢射之曰。城一面阙而不围。若从北门遁去。则我当不追。无守城从死为也。盖欲摇动群情也。公命焚之。贼每一大喊。蚁附而登。为矢石所伤。前者死。后者继。苦战四昼夜。贼死者无算。贼辄聚而焚之。九月初二日。贼解围退走。追蹑之。获军器军粮牛马不计其数。遣韩詷,刘逸于义州 行在所。又遣沈庆祐,李德一于成川 东宫献捷。椎牛酿酒。大飨将士。击鼓传觞。父老观之。有泣下者。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6L 页
捷音至。 上大悦。超资嘉善。拜同知中枢府事。 教曰。卿以不教孤军。力守一城。能捍贼锋。卒全一邑城池。其功大也。物情莫不称嗟。玆加卿嘉善。卿其更加戮力。倡率义旅。进退剿贼云云。有功麾下将士等。论赏有差。公修城濠浚。蒐军鍊兵。屹然不动。海州之贼畏之。就白川贼为一屯。对垒相持。无日不交锋。贼连挫衄。敛兵不敢逞。海西一带。自此见无贼梗。两湖道路始通。转输络绎于 行在取。 东宫遣官犒军。若曰。呜呼。扶桑小丑。喜梗王化。鼎峙之年。每为边患。而兵燹之惨。无苦斯今。越玆金山。始失其险。屠城杀将。抢掠是肆。湖岭诸藩。荡然毁裂。曾未浃旬。虏马饮江。以至两京灰烬。 七庙为墟。乘舆播迁于荒塞。凶锋遍满及于诸路。呜呼。国家虽偏小。以善守称于天下。况我 列圣休养生灵。馀二百年。才经变故。无一个男儿起而讨贼。为士卒倡。虽石城如铁。深池若汤。莫不委而去之。反以资敌。余所䀌伤于心。惟尔军民等。能自得将。约束义旅。招集散兵。驻劄沿海。横截要衡之路。坚守固墉。以抏方张之贼。越甲吴兵。不能独生。积薪待燃。甘与同毙。使云梯鸟铳。终不售获。战骨如麻。积于城下。安市主人外。所未闻焉。彼列阃之望风掱溃者。宁独少耻。自是厥后。四方闻风。皆思婴垒。两湖船路。来往如常。非尔等之力欤。余甚嘉悦焉。余受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7H 页
命监抚。来驻近境。枕戈而待。当食或废。所不与此贼共戴天。玆者汉将临营。既振山压之威。天时助顺。方膺折胶之候。荡扫妖氛。非朝伊夕。海西一路。寔惟襟喉。可使游魄之鬼。得返只轮。呜呼。岁聿云暮。师之老矣。寒未授衣。饥不宿饱。嗟尔士卒。何以从役。兴言及此。若瘝在躬。玆遣都揔府都事柳挺立。聊备薄物往犒军。一赐钱致慰。虽愧古人。投醪饮河。愿与偕作。于戏。师直为壮。几不可失。雪夜入蔡。无待相度之来。长歌迎䠋。早慰都人之望云云。明年癸巳正月。 天兵围天壤拔之。白川,江阴之贼迸走。公除兵曹参判。于是罢兵就召。是年冬。 大驾自海州还都。驻跸于延安。 下教曰。以如此城池。能捍大贼。前日赏典。不足以酬其功也。 命除公一子六品职。本府军人等。设科取若干人。给复若干年。其所以褒宠之者至矣。呜呼。今玆海寇之大举蹂躏。乃三韩史籍所未有之剧贼也。公督厉乌合之众。以抏方张之贼。大挫其锋。尽地死守。血载经年。贼死咋不得入寸尺。使两湖道路。由是得通于关西。精神气脉。彼此运掉。卒成中兴之绩。视古巡,远保障江淮之功。殆无让焉。是虽曰臣子职分之当为。然公之以至诚。感动群情。延人之能知弃城偷生为所耻。力战成功者。在太史氏当铺张纪载。勒之金石。传诸无穷也。乃敢次其梗概如右。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7L 页
永慕录
皇考讳某。字放翁。号悟齐。正德丁卯十月辛亥初五日乙亥丁丑时。生于全州府北门外里第。
戊辰。 王孝絜家上京。居于崇礼门外盘石坊。 公生周岁。到公州欢喜院。始能起立。
丙戍。 公少学于家庭。既长。就南参奉大年门下学焉。南公能文。早卒。其配罗氏年至八十馀。 公每得甘旨。必分送之。
戊子。行婚礼。
辛卯。举司马试。屈于会闱。 公与尹参判锡年,金判书铉,权掌令勿,吴判书样,权参奉世种,崔教官福庆,李忝判楗,元吉甫洪钧,河宗水,取水兄弟。或同里闬。或周榻相从。分义至笃。
癸巳。举别试初试。屈于讲经。 女子子生。
甲午。中司马试。生员第七名。进士第六名。 子廷馠生。丙申闰十二月三十日。前妣违世。
己亥。举别试。屈于殿试。 再行婚礼。
庚子。举别试。屈于讲经。
辛丑。子廷馣生。
甲辰。丁外忧。居庐于杨州西山神穴里。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8H 页
乙巳。王考在堂。故期而禫服。往来守庐。
丁未。丁内忧。合葬于神穴里。居庐。
己酉。子廷馨生。
庚戌。往来全州乡庄。时吴判书祥为罗牧。因往见游赏。多酬唱篇什。
壬子。礼曹建白童蒙教官,训导当择有学行堪为师表之人差之。 公预其选。函丈之下。士子坌集。
癸丑。举别试。屈于会试。 子廷馚生。
丙辰。举别试。屈于讲经。年至知命。蹉跎屡屈。自是无意科名。不复应举。
丁巳。子廷馧生。
戊午。子廷馠俱中司马。廷馣亦中进士。
己未。遭外舅丧。冬。会葬于丰德。该曹以褒贬时不忝。寘之下考。
庚申。复除童蒙教官。其时吏曹判书尹春年。 乃公之同年友也。
辛酉。子廷馣登第。
壬戌。子廷馦生。
乙丑。子廷䭰生。
丙寅。公为贫禄仕而非其乐。故是年以病去职。 公在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8L 页
任前后十馀年。训诲不倦。作成甚多。门下之士。无虑五百馀人。若尹卓然,尹又新,奇苓,宋言慎,洪履祥,柳格,柳根,闵汝庆,赵瑗,宋淳,尹存成,闵忠男,尹安性,成大业,金颍男,赵振,赵挺,尹暻,尹晴,柳拱辰,许昕,尹晔,权𧨝,李顺庆,金复庆,姜义虎,李弘仁,尹渟,金鞰,韩伯厚,宋大立,崔仁龄,聃龄等。知名于世。
丁卯。子廷馨登第。 公喜而垂涕曰。科名若如尔兄弟之早成。则人孰为难乎。是年。 公再拟别坐望。判书李铎。己巳夏。除康陵参奉。判书洪昙参议金鸾祥。 圣上副位。朝廷清明。公道大行。若李若洪。以 公宿德。命舛可惜。故力荐之。
辛未秋。 康陵丁字阁火。 公坐夺告身。
癸酉冬。除归厚署别提。 子廷馚中司马。
甲戌夏。迁义禁府经历。
丙子夏。迁掌乐院直长。
丁丑冬。升拜长兴库主簿。
戊寅夏。移除司畜署司畜。
庚辰冬。以个满。换差司圃署司圃。
辛巳夏。升搜平韨署令。
甲申春。以个满。换社稷署令。三月某日。门下诸公醵钱设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9H 页
大宴。进寿酌。簪缨满座。凡数十人。抵暮扶醉而出。远近传以为盛事。夏五月。寝疾。八月二十六日。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八。
知退堂集卷之四
 祭文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49L 页
祭金倡义使(千谥),崔节度使(庆会)文。
维万历二十四年某月某朔某日。某以清酌庶羞。敬祭倡义使金公,节度使崔公之灵于晋州南江之上。呜呼。天不助顺。神不祐忠。竟使两公。沦丧于玆地耶。往在壬辰之夏。贼倭豕突。 鸾舆西指。百僚捧头鼠窜。生灵几尽为异类。惟时两公投袂而起。纠义旅而沫血。誓与贼而同死。金公则吾尝亲见而钦服。崔君则千里闻风而叹异。由其平日所养之有素。故能临夷险而不二。远近向应而齐奋。何莫非两公倡先而致哉。逮 天兵之长驱。将协心扫荡而雪耻。眷彼晋阳。其险可倚。谓兵多而粮广。况前日一捷之足恃。何图贼从之蓄愤而乘疾。期必逞而后已。其颓寔繁。屯蜂聚蚁。梯冲百道。恍惚鬼神。士心非不齐一。乃厄会之斯值。一堞失守。百万为胾。生忠臣兮死忠魄。叫九天兮天不语。清江一曲。古心止水。含笑如归。从容取义。白日惨兮收光。悲风飒而四起。人孰不有一死兮。两公之死。今得其所矣。吾固知精忠义烈之气。为星辰。为虹霓。为雷霆。亘万古而不死也。相当时临命之际。非一身之为痛。痛阖城之为鱼为肉而国事之崩溃也。死守不去。巡,远之卓轨也。损生赴难。文,张之壮志也。祖宗之二百年培养之节义。仅令独见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0H 页
于两夫子。 宸衷为之震悼。义士闻而增气。褒赠高爵而录后裔。炳然流光于青史。如吾之不能为有无于此时。生无补而死亦愧。叨承 严命。经过晋鄙。绿水萦回。乱山环峙。彷佛踯蠋而不忍去。横泪臆兮心如燬。㪺清酌而一酹。庶英灵兮戾止。尚飨。
祭崔孝元文
维年日月。行杨州牧使某。使州人李天培。敬祭于 赠司宪府大司宪崔公之墓。惟灵。凤凰翔于千仞。泰山屹立岩岩。万钟何加。千驷不屑。夷光风节。海东一人。何意罔极之谗言。亦乃遐遁之高士。鬼神可质。含笑如归。日月之更。幽冤快泄。褒赠拘絷。公岂辱荣。人存人亡。国轻国重。瞻彼高岭。体魄所安。吾国知纯刚至正之气。不泯而长存。为山岳。为雷霆。为虹霓。与天地而亘久。学徒兴慕。刻石永闻。恭荐涧蘩。公乎来格。尚飨。
祭潼关佥使全伯玉文
人孰不有一死。而死得其所难矣。将军守孤垒。猝遇大贼。乃能力战。射杀贼酋。卒以死殉国。斯无愧矣。 朝廷褒奖。赠以高爵。将军之灵。可以自慰矣。旅榇之过也。以只鸡觞酒。敬吊烈魄。呜呼哀哉。尚飨。
祭祖先文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0L 页
维年日月。四代孙行杨州牧使廷馨。使男漍敢昭告于 显高祖考学生府君,显高祖妣朴氏。伏以孱孙袭庆。叨守本州。体魄所安。追慕罔极。幽明无间。涉降相依。瞻望松楸。不胜感怆。谨以清酌庶羞。式陈明荐。尚飨。
祭伯兄文
维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八月丁丑朔某日。舍弟廷馨。谨以清酌腒䐹。敬祭于伯氏佥知中枢府事之灵。呜呼哀哉。天之降割于吾家。至于此耶。母丧再期之内。悿祸连绵兮不止。而兄逢之最酷。一月之中。父子相继而不起。安得不使我失声哀号。痛怛酸苦而不能已也。永念生乎。恍若梦寐。学既成升于上舍兮。亦云有显于孝妣。微官不足以展布兮。投绂归来兮旧里。粤明农润其屋兮。惟馀力以助军兴之费。 王嘉乃擢之峻秩兮。玉鞦青䩞炳耀鞍辔。年逾耳顺逸且康兮。拟永亨于遐祉。去岁哭先妣小祥于海丰兮。兄弟久离而团圆。既悲而且慰。兄之髭发如旧。肌肤礼润。谓无疾病兮相视而相喜。今年仲夏。行到坡山。闻浚之大殁。哭之痛兮挥涕泗。族承兄之凶闻兮。曾是不意。病不审證。药未及医。奄忽之音。胡及于耳。初闻不信。久而犹疑兮如狂如醉。祥礼临迫不克奔哭兮。肠郁情兮胸填气。逮望门而长号。见灵帷之披披。四体已戢于一木兮。魂帛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1H 页
横陈乎素几。言莫接兮情莫通。奠一觞兮有馀哀。子死未葬。父又继亡兮。有后而无。宗祀虽副。嫂寡无从。僮哀失依。家事零替。一朝土圮。人理所极。呼盖高兮如充耳。先茔之下有丘蜿蜒兮。乃吾兄平日所卜之地。从术人择穴涓吉兮。期不负乎旨意。呜呼。事不如意。自古而然。况今日与平时而有异。嫂言道里山川之阻隔。灵輀难以远致。继言守墓之无人。时节又废祭祀。宁就近山而安厝。使未亡犹有依倚。非不循其遗言。乃中权而合义。既情理之痛切兮。亦吾兄弟所料之如是。于以改卜于松庄山兮。与卢家先垄而孔迩。第以非兄之初心。灵其安乎未。幽明一隔。魂梦依俙。有疑莫诘兮。有事莫揣。今来再哭于柩前。心信惨兮血和泪。节序条其变迁兮。即幽之期戾止。庭无倚庐但号哭兮。婢使身后之事已矣已矣。呜呼。浮生百年。圣哲皆死。毕竟同归。谁怨谁怼使死者而有知兮。相从于地下。则可以小纾余之悲思。如无知而冥然漠然。则余之在世间而悲者能几年纪。只鸡双鱼。奠羞不备。再荐哀诚。文以叙情兮。永诀千万祀。尚飨。
祭犹子浚文
维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八月丁丑朔其日。叔父某以清酌时羞。致祭于犹子直长之灵。呜呼哀哉余尝。读退之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1L 页
作侄孙韩滂墓志。有曰。天固生之耶。偶自生耶。天杀也耶。偶自死耶。未尝不三复而悲之。今于汝之死也。余益悲之。悲退之之情如余也。汝资质禀甚高。聪明俊迈。出于群从中。余视为谢家之宝树。甚珍重之。汝应知余心也。仲氏之守延城也。汝同在围中。忠义奋发。激砺将士。期以身殉国。终乃挫大贼全孤城。人以为汝之功为多矣。余奇之。谓果不负吾所期待也。及 大驾自西海还京师过延安。益加仲氏之功。 特命除一子参上职。吏部除汝主簿。旋拜悬监。汝以有兄在。陈疏力辞。竟以其官让兄。余益奇之。谓其贤过于人远矣。监役官,水运判官,金吾郎之除。皆以有才公选之。其才之过人。心之所存如是而不得其年。青春三十。遽尔夭折。余之悲痛悼惜者。宜如何也。仲氏方在丧中。又见汝之死。哀过而伤。余慰解之则曰。人孰不丧子。人孰不夭死。吾爱奇此子。父子之间。以为知心。今以短折。吾固知哀之无益而自不知哀之过也。余闻此语。不觉涕泗之横流。还以益兄之悲也。汝之精灵不昧。冥冥之中。其闻此语也耶否。去年之秋。值汝于丰德。见汝之貌。瘦黑已甚。余危而语之曰。观汝气色。必不能胜丧。勉加饮食。以念终考。厥后吾还春川。汝往振威。闻汝病重而道路悬远。不得问讯。终至于不得更相会面而忽闻凶讣。余怀之悲。曷有其极。伯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2H 页
氏于汝死之后十四日。以微恙奄忽捐馆。一家凶祸。尚忍言哉。汝之家小。益无所依赖。念之尤可痛也。余奔哭伯氏之丧。因酹汝之灵。吊汝之孤。今又以莅伯氏襄事到此。汝亦同葬于一垄。又奠一杯以诀汝。作文侑之。略叙余之心事。且怨天之不仁于善良而若任其自生自死者。以泄余之恩哀。灵其谅之。呜呼哀哉。尚飨。
祭仲兄文
维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月辛末朔初四日甲戌。家弟江原道观察使廷馨。遥闻讣音。系官远方。不得奔哭。西向号恸。遣男漂。以清酌时羞。敬奠于我仲氏知中枢府事公之灵。呜呼哀哉。去年哭我伯氏。今年哭我仲氏。家祸至此。未死者将何以为怀耶。病不得轸视针药。殁不得凭奉哭擗。职后所拘。恨不得身生羽翼而奋飞。天乎天乎。吾何能忍而久生也。上年仲秋。同行禫礼于兄所寓海丰村舍。余之将返也。携酒追送彳路岐。握手蹰躇。以流寓他乡。相见无期为言。且中制才阕。惨惨而别。岂料才岁一周。更未相见。而遽为终天之诀耶。兄长余八岁。兄已成人。余方幼稚。提撕警觉。冀其知方。以至今日。不辱遗体。齿列恒人。余常语诸弟曰。我辈之稍知行己。皆赖兄之教也。苏子由所称非曰吾兄。实是吾师。正谓是也。追念父母俱存。兄弟无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2L 页
故。戏彩弄雏。怡愉度日。未尝臾须离也。虽暂相离。亦未尝不见聚也。壬辰兵乱以后。家业荡败。骨肉流离。王事靡盬。奔走内外。未免有隔年看云之叹。而圣善在堂。有时团圆一堂。称觞上寿而为乐也。丁酉六月。遽遭凶祸。先妣弃背。同气相继凋零。而兄之一家。丧患尤酷。毕竟身亦奄忽。天高鬼神恶。呜呼恸哉。壬辰之秋。兄提义旅守延安。贼倭围城百匝。守备未完。常山之陷。非朝伊夕。而能以忠义激士心。终能大挫方张之贼。保全孤城。使两湖气脉。通违于 行在所。卒成中兴之绩。视古张,许之保障江淮。有光焉。为人臣子而忘躯效忠。扬名显亲。死且不朽矣。呜呼哀哉。兄常厌居浊世。不以寿为乐。尝曰。如是而死足矣。及其病革。遗余之书。无一句怛化悼亡之言。而继之以谐谑。可见平日所养之素矣。青春科第。爵跻二品。身无疾病。年至六衰。有子有孙。足守绪业。清白遗后。道义肥家。人间五福。虽未全备。而天之施报善人者。盖不少晪矣。夫何恨焉。所不能无恨者。有参赞经纶之才。而位靳正卿。有黻黼皇猷之文。而不大试用。忠不见谅。德不眉寿。此余之不能无憾于真宰。而于兄何有焉。闻初丧未备棺材。四日乃得殡敛云。伤哉贫也。死不得备礼。尤不胜悲痛也。襄丧诸事。随力经营。抚恤孤遗。俾不失所。乃余及校理弟之责也。敢不勉旃。昔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3H 页
者韩退之志裴复之墓。有曰。历十三官。无田于野。无宅于都。无遗资以为葬。其兄之谓矣。可悲而亦可慰矣。吾兄弟成人者十人。而六人已沦逝。弟时居长而残病婴身。前头把玩岁月。能复几何耶。自兄之亡。频梦见兄。或同兄妹俱在亲侧。宛如平生。或知其已死。问兄以有所言。兄不应。未知冥间父母兄弟之会合如人世者。而有融融之乐乎。果然则韩子所谓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者是也。余以此舒其悲。而复以此益自悲焉。数日前。得孤侄报书。拟以今月二十日。奉葬于钱浦。从遗命云。已乎已乎。既不得抚柩长恸以泄哀。又不得执绋临穴。以视体魄之入土也。言念及此。五内崩迫。如病狂之人。踽踽谵语。不能自愖忍也。已乎已乎。耿介之标。清明之容。孤峭之韵。慷慨之言。不可得而复见矣。英灵不昧。只愿继自今时时入梦而相见。亦愿如有所怀。弄以相喻也。呜呼。言有尽而情不可穷。情无穷而文不能形。千里荐诚。但一瓣香。病中所寄二绝。谨垂注次韵。使并陈于几前。哀哉哀哉。恸哭恸哭。尚飨。
那知乍别隔幽明。承讣呱呱哭失声。病里题诗遥见赠。一回吟过一伤情。
  又
痛哭音容隔此生。堆胸悲恨转峥嵘。追思去岁莲堤上。把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3L 页
酒秋风送我行。
祭仲氏初期文
我仲氏知事府君初期之辰。不肖弟廷馨。远在他乡。又阙骑从。不克进哭于几筵。谨遣男潚。以瓣香酒果腒鱐。代荐一爵而为之辞曰。呜呼哀哉。昼而相思。思而不见。夜梦相见。觉而惘然。我怀之悲。寤寐不释。春雨秋露。奄及期祥。禠哀长号。宇宙空阔。从游泉路。果否有无。已而已而。恸矣恸矣。尚飨。
祭姊氏文
不肖弟廷馨。去年冬。旋自 皇都。闻吾姊氏旅榇。已于仲秋。自岭南移厝杨根之先垄。区区南望。哀号之痛。今可以少纾矣。疾病缠身。自春涉秋。不克披宿草一哭。疚心茹哀。常如中钓之鱼。玆惟岁癸卯月季秋日庚申。扶诣墓下。以只鸡清酌。再拜而酹之曰。呜呼。吾姊之贤之德。谁之不知。乃遭斯酷。魂飞白刃。节凛霜雪。人皆有死。孰如斯烈。生而不淑。谁曰其寿。玉洁松贞。天长地久。哀哀体魄。久滞南州。道远势阻。奔哭末由。今返故原。灵乎有依。三匝长号。知与不知。知固可悲。不悲尤悲。五内摧裂。言不能文。有酒盈觞。瓣香氤氲。呜呼尚飨。
知退堂集卷之四
 书牍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4H 页
与李相国(德馨)
窃闻 朝廷方举录勋之典。不审已为勘定否。壬辰秋。亡兄守延安。却贼有功。或云参录。或云既参而还削。此庙堂公论。不容所亲者开喙。第有关于 朝廷之举措。而不厌于万世之公议。则恶可以涉于亲嫌而默默但已乎。曩者升平日久。臣寇忽发。自釜山至于松京数千里。望风奔溃无有一人发一失。以婴其锋者。亡兄甫纠义旅。守备未完。骤见围逼。将数百乌合之众。抗百倍方张之贼。身当矢石。誓与城俱亡。至于积柴自绕。脱有不幸则拟灰身自靖。其精忠义烈。有以感动人心。儿童妇女。亦皆发勇。登堞争死。贼尽锐围攻四昼夜。终乃败衄而走。是时海州,白州。皆有屯贼。而延介居其间。屹然不动。贼知不可敌。海贼就白贼为一屯。自此海西一带无贼梗。两湖气脉。通于 行在。海输陆走。馈饷相继。卒之成中兴之绩。虽由我 圣君贤相神谋长算。斡旋乾坤。而巡远保障江淮之功。岂曰全无可纪乎。世人有曰。延城之捷。乃偶尔成功。夫一战却贼。谓之侥倖。亦可也。殊不知与白川之贼。终年对垒。无日不交锋。划地死守。使贼不得入尺寸。西南道路。自此流通。此功尤大也。至如幸州之战。大挫剧贼。其功固伟矣。而此时 天兵压境。国势稍振。虽非此一捷。似非存亡所系也。然非敢谓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4L 页
彼小而此大也。古语云。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然则延城之功。其可比中流之一壶乎。无此则亦曰殆哉。似闻时论皆不省录此功。而阁下独加嘉奖。毅然不挠云。不知何所见而乃尔也。其必有所取然者矣。其必有所感焉者矣。亡兄平日谦退。不自有其功。今为朽骨。录与不录。固无一毫增损于地下之忠魂也。然一人之与夺虽微。而实关于千万人之沮劝。一时之论议虽苟。而后日之人心难诬。今以莫大之功。下班于原从之列。与当日弃城逃遁者无别焉。则无乃异乎古之所以酬劳报功者耶。区区及此。亦恃阁下有褒忠与贤之盛德。冀有以容之也。抑闻之。武将之稍有功劳而参录者。尽见汰削。而有一人 特命收录云。此言信否。汉高之封雍齿者。将以次第施封。而安诸将之心也。今者齿独见封。而诸将返见遗焉。则无乃沙中之偶语。有益甚者乎。 国家之使武臣。固非一道。而他日亦安保其每无外事者乎。閤下为国家。窅然深思。亦必有以处之矣。身在不谋之列。僭发瞽言。千万宽贳。
示漍
汝年今年三十二矣。已及颜氏之年矣。颜氏禀大贤之资。未达圣人一间。固不可几及也。然学者所学。以圣人为标准。古人有曰。学颜渊之所学。又曰。颜何人哉。希之则是。盖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5H 页
古人立志。必欲学圣人。不如是则乃自画而安于暴弃也。汝资质安详。虽不能过人。而自是寡过之人也。自幼就学。亦不可谓全然不知向方也。然今过而立之年。环顾其中。犹夫人也。虽谓之非文非武。可也。岂不可惜乎。吾老矣。汝在膝下。温凊之外。干家之蛊。下帷做工。固无馀间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馀力。则以学问。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吾必谓之学矣。然则古人之学。固不在于断篇败简朝吟暮诵也。今汝能承顺父母。友于兄弟。何必学问乎。但汝禀性懦弱。志趣卑下。殊无嘐嘐然激昂之意。又无直友善道之益。深恐因循卤莽。未免为乡人也。子朱子有言。学者须尝读书。以义理浇灌胸中。使不至茅塞。盖不读书。则无以维持此心。且不能观省奋发。以收日新之效也。吾固不望汝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但能念玆在玆。时加温习。不废存省之功。则是乃为学也。庶几德可崇而业可广也。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吾今已过五十。而汝近四十。今以无闻焉。终必无闻矣。吾之今日勉汝者。亦所以自勉也。汝其念之勉之。汝弟潚湙处。其亦以是谂之。万历丙午元日。书于地山斋。
示漂赴春庄
途中勿为贪程。太早发行。日晚即求接宿之所。使奴辈得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5L 页
早饭列马草。且夜间频惊。奴辈毋得耽睡。以防偷盗。途间遇险阻。下马徐行。以休马力。兼戒跌坠之虞。○入春川之日。历谒府使致寒暄。仍叙下来之由。随问随答。尊者之前。不得妄肆谈说。亦不得妄有求请。若使留宿而去。则留宿亦可。○乡中亲戚品官。以至人吏下贱。皆随分款待。俱得其欢心。切勿妄自尊大。取其嗤笑。且一种妄人。常言衙前等必须猛杖以五威。此君乡第一乖悖之事。切勿可听。○持身恭谨。有廉隅。则人自爱敬。若粗率鄙污。则人皆贱之。此言常常服膺。则不患不善居乡也。○古人有带经而农者。干事之时。虽不得专意读书。而清朝闲暇之际。圣贤训戒之辞。时时口诵心绎。则必有好意思。牛山之木。不至濯濯矣。念之念之。乙未八月初六日。信笔书之。
示四子
漂乎。收放心。凡事笃实。戒游诞。漍也。志气懦弱。须奋厉自强。潚。不患其不醇谨。患不能弘毅。湙。消磨客气。学习礼节今年汝辈加一年。长矣。老父之言。其各体念之。孔子曰。人有三戒。予今老矣。色斗之戒。已过时矣。今之可戒者。不在于得乎。汝辈常以得争于父。则父子庶不弃于圣人矣。可不勉哉。庚子元日。书。
示湙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6H 页
汝生才再期失母。鞠于后母。以至长成。今将有室家。予甚喜慰。但常在膝下。玆当远离。恋恋有难别之怀。汝到彼。须敬事妇翁。此人有儒名。处心行事不苟。凡事皆咨禀而行之。寸阴可惜。须勤读书。圭玷难磨。须慎言语。出入步趋。务要安详。冠屦衣服。务要整饬。且汝之心志。虽不昏懦。而似少奋发勇往之气。须以此常常自勉。至于居闲独处。如十手十目所指视。敬以持身。待室家以礼。不可怠肆。此又日用切至工夫。念之戒之。辛丑仲夏上浣书。
示湙
湙娶妇于通川。来觐留月馀告归。念汝生才再期。失其所恃。鞠于后母。且经丧乱。备尝艰苦。得至成人。予一悲一喜。尝记予甫行走。骄不可制。予喜曰。此儿可节其餔啜。以挫其气。汝母曰。吾则欲并两日之铺。为一日食也。此言乃欲其多食而速长之意也。今汝既冠而有室。而汝母不及见之。予盖悲之。嗟呼。父母爱子之心。方其少也。欲其长。及其长也。欲其宜家室。成学业。致立扬。乃至情也。为子者能体父母之心。终始全孝者。绝无而仅有之。若其不辱其身。不遗父母恶名。斯亦难矣。今汝年加长加矣。不惟文词长进。为人亦然。予甚嘉喜。往矣勉哉。勤读书惜寸阴。尤以弃幼志。敦孝悌。自勖毋怠。辛丑季秋下浣。书于松山知退堂。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6L 页
示漍潚
汝辈年加长矣。识亦加进乎。从前虚度光阴。至今几年三十。而志概学业。有不及恒人者。抚躬环顾。能无慨然乎。然自今日回头住脚。奋勇着工。则不患终无树立也。今之为学者。莫不以读书发科为第一件事。而予之意则有不然者。汝辈若能笃志好学。俛焉孳孳。入孝出悌。知以善为养。则虽啜菽饮水。不愿以三牲之养易之也。然生今之世。夫岂必废举业而后为学哉。朱夫子尝语学者曰。一月之内。十日习时文。馀日讲学。则不患妨工也。然则大贤门下。亦不使学者全不做科业也。第不要夺志于彼耳。汝辈近学性理之书。似有知其可好者。予甚喜焉。既识其向方矣。苟能加之以不得不措之功。勉之以己百千之戒。则愚可明而柔可刚矣。德可崇而业可广矣。汝父冥行半世。晚有兴慕。而年已迫矣。病已缠矣。无可以自力者。惟其所以追自悔者既深。故所以望汝辈者愈切矣。其念哉勖哉。万历甲辰元日。书于松山之知退堂。
辛丑元日示湙
晨鸡一叫。岁律载新。吾五十三。汝十七春。吾老已矣。汝少勉旃。濯刮童心。兴慕圣贤。诵习经史。惜分寸阴。勿涂于口。存存于心。礼以持身。言不躁发。循序渐进。毋画毋辍。舜是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7H 页
吾师。蹠亦吾为。庶几念玆。惟日孳孳。
知退堂集卷之四
 殿策
  
[经筵之得失]
  王若曰。经筵之说。尚矣。其名昉于何代欤。师道之教训。传传其德义。保保其身体。三者之职。皆合于经筵之义欤。降及汉,唐。师傅学士之任。其亦近于古欤。至于宋朝。别立讲官。以专其任。何欤。程子之必欲收立请为坐讲。朱子至于讲说之外。累贡奏劄者。其意何哉。试使程,朱二子。久于其任。其治效果可比于三代欤。予以冲子。入承大统。厉精图治。深知君德之成就。在于经筵。日与儒臣。讲明古训。留情传注。则有玩物丧志之弊。但务思索。则有骛于虚远之失。将何适从欤。抑外此而别有大者欤。子大夫讲学有素。必有能言是者。其各悉陈。
臣对。臣闻宋儒程颐有言曰。睿圣之资。得之于天。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臣圭复三叹曰。为君之道。莫先于学问。而为学之要。要在于主敬而已。芹暴微诚。思欲一彻于毚旒者久矣。今我 主上殿下以日新之德。膺天与之位。乃于万几之暇。进臣等于云龙之庭。特举 经筵之义。咨以成德之要。大哉问也。其询于刍荛。欲试农马之志乎。臣十年堕科臼。未知求道之方。半生做窠窟。久抱章句之陋。何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7L 页
足以奉扬清问之万一乎。然谬厕唐彀之选。获承虞庭之问。则愚者之虑。敢效区区。圣策曰。经筵之说止三代欤。臣奉读再三。钦仰 殿下学于古训。逊于时敏之盛心也。商书曰。念终始。典于学。董仲舒曰。闻见博则智益明。此学之所以为大而不可不讲也。夫人主以一身之渺。寄乎巍巍之上。以一心之微。运于庄庄之中。苟无学以充之。则事物之来得失之迹。固无以酬酢鉴戒于中间。而治乱兴亡之几。于玆判焉。是以古之圣王。招延硕德。聘礼名贤。朝夕左右。薰陶涵养。以臻熙暤之治者。岂无所致哉。经筵之名。始见于后世。而辅养成就之无其实。则乌足为 殿下道哉。若夫周之曰师曰傅曰保。或导之教训。或傅其德义。或保其身体。启沃承弼。咸尽其道。则三者之于经筵。辅养之道。卓乎固无以议为也。降及汉,唐。或设师傅之任。或置学士之官。莫不以讲论为重。然而官不惟人。德乏正君。君而无缉熙之学。臣而无导辅之功。则其于古人经筵之义固不可议其万一也。赵宋开基。益隆辅弼之任。别立侍讲之官。俾尽论思之职。则其于朝夕纳诲。以辅召德之义。有足称者矣。然而帘陛益峻。情义不孚。进讲之际。不得从容。则程子之所以请坐讲也。讲说之际。虽尽论奏。而忠爱之笃。进进无已。则朱子之所以贡劄奏也。呜呼。诚使二子久于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8H 页
其位而行其所学。则俾厥后于尧舜。跻一世于雍熙。有不难能者矣。惜乎有如此之臣。而知之不明。任之不信。或指以为党。或目以为伪。使其身不得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可胜叹哉。伏愿 殿下法周书师傅之制而重其任焉。鉴程朱不得其位而急亲贤焉。 圣策曰。自予以冲子止别有大者欤。臣奉读再三。钦仰 殿下望道未见。为学不倦之盛心也。臣伏睹 殿下以周成之资。承汉文之统。秉不闻亦式之德。持罔念作狂之戒。好贤乐善。如恐不及。髦士硕儒。汇征辈出。钦哉念哉。蔼然一堂之戒饬。曰都曰俞。千载明良之会遇。宵衣未遑于丙枕。旰食不暇于日昃。则圣人为学。固无间断矣。君德之成。在于此焉。治道之源。基于此焉。然而寻行数墨。留意传注。徒钻纸上之文字。而无沈浸涵泳之实。则有玩物丧志之弊。谈空说妙。索隐探幽。而不加学问之功。则如游心千里之外。身却在是。是何果益乎。嗟呼。义理之味无穷。而口耳之习有害。则其可局于章句之陋。而不思明辨之功乎。物必格而后明。伦必察而后尽。则其可味无义之语。而俟其廓然而一悟乎。此尊德性道学问二者。不可偏废。而 圣问之谆谆者也。臣伏以为学之道。不出于斯二者。而一者之偏。各有所失。故二者固不可废一。而其所以尽二者之道。则又有其本焉。臣伏闻之。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8L 页
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又闻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也。又曰。撑船须用篙。吃饭须用匙。摄心只是敬。诚能敬以直内而涵养此心。则惺惺一念。常在冥漠之中照管。而丧志虚远之事。有不足忧者矣。伏愿 殿下惕然悚然。常如鬼神之临其上。渊冰之处其下。一之日乾乾。二之日兢兢。以至乎统亦不已。终始惟一。则学日就于高明。德耳造于罔觉矣。伏愿 殿下留神焉。呜呼。臣尝诵宋臣范祖禹献哲宗之言曰。殿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天下他日之治乱。今日 殿下之学。独不系他日之治乱乎。先正吕公著有言曰。人主之学。与凡庶不同。分文析字。寻章摘句。此世之儒者希利取禄之科级尔。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人之所用心。论历代治乱兴亡之迹。自然日就月将。德及天下。伏愿 殿下深戒训诰之陋。益亲老成之人。讲明诚正之学。为国家治乎之基焉。 圣策曰。子大夫止其各悉陈。臣奉读再三。钦仰 殿下不耻下问好察迩言之盛心也。臣闻人君一心。乃贯通天下之枢纽也。发于方寸而周于三极。造端于宫庭而著见于天下。故人主之心一正。天下之事无不正。而四方万民。一于正矣。伏愿 殿下法天道于乾。节人心于损。不睹不闻而无异于十手十目之地。宫庭燕私而无异于正色临朝之时。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9H 页
则本心无往而不存。邪虑无间而自入矣。其于学问之道。岂不专精而致一哉。是以。传曰先正其心。伏愿 殿下恕其狂攒焉。臣谨对。
知退堂集卷之四
 杂著
  
魏义士传
魏德龙者。承文院奴也。一名龙不。役于本院。而雇役于承政院。常跟随承旨。为隶人之长。俗称色掌。万历辛卯冬。余拜承旨。龙实随行。壬辰夏。倭寇侵逼。 殿下将西幸。余语龙曰。 主上出狩。余当孰羁靮以从。若能从我否。龙慨然诺之。余曰。若有妻子奈何。龙曰。虽然必从之。余义之。即解苟活。或有不顾其父母而载妻子走者。闻龙之风。亦可以泚颡矣。龙之为人魁岸。不喜作媚人之态。乍见若少情者。而遇事有当为者。勇往必果。余之妇党李司评硕亨。家碎于贼。孤身客寓都。而死无顾护者。余见而伤之。要龙莅其丧。龙无难色。身自袭含讫。走布买棺而治之。敛绞无不尽其力。既又偕术人相葬地吉凶。卜日时。蕫凡役事。葬毕返虞乃去。李氏无子姓。无可市恩于后日者而如是为之。斯乃无所为而为者也。非义而能如是乎。呜呼。玆岂不足以扶世教而树风声者耶。吕氏所谓无好人三字。自贼者之言。其不信欤。龙以军功免贱。属吏曹吏。除洛河渡亟。方居城
知退堂集卷之四 第 59L 页
衣以赠。临发之夕。龙请日。与妻子别诀而来。余许之。而意其不复来也。扈 驾行至高阳碧蹄馆。龙追及之。余奇其果有信也。到松京。余拜留守。未几。临津师溃。余退次于山谷。寻授京畿观察使。因兼留守。常在贼围间。朝夕徒营避其锋。龙带弓矢。不暂离左右。备经危险。终无懈意。越明年春。 天兵复平壤。进屯松京。汉都之贼南遁。道路通。始龙告寻其妻子。始辞去。龙初非与余有故也。余亦非有施。龙也特以意气相许。乃能临死生不相背。其意义哉。噫。当 乘舆播越。其平日食厚禄。官待从。承恩宠。口谈先王。以忠义自许者。临急难。乃有委弃君父如弁髦。鸟散鼠窜。以图中。其妻贩卖以食之。余喜其在市井而有士夫志概。时人客有不知者。故叙以记之。无亦使其无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