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x 页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附录[下]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6H 页
谥状[宋浚吉]
先生讳长生。字希元。姓金氏。学者称为沙溪先生。其先盖出新罗。罗之季。有王子兴光。知宗国将乱。出遁于光。为氓庶。子孙仍籍焉。至丽朝。八世相继为平章事。故名其洞曰平章。入我 朝。世有显人。有讳问。艺文馆检阅。其配曰阳川许氏。以节行旌闾。事载三纲行实。再世而至左义政讳国光。策敌慨,佐理两勋。封光山府院君。生讳克忸。司谏院大司谏。与宪纳金驲孙等。力争 怀简追崇非礼。时议韪之。卒 赠礼曹参判光原君。即先生高祖也。曾祖讳宗胤。珍山群守。赠兵曹参议。祖讳镐。知礼县监。 赠议政府左赞成。考讳继辉。世称黄冈先生。聪明才学冠一时。历事 明,宣两朝。栗谷李文成公。每论公辅才。必举公为首。官终司宪府大司宪。 赠吏曹判书。妣平山申氏。参赞夷简公瑛之女。丽朝太师壮节公崇谦之后也。以嘉靖戊申七月八日。生先生于汉阳之贞陵洞第。自幼性行醇笃。不妄言笑。不戏狎。识者知其为德器也。年十一。申夫人捐背。赞成公抚养之。常寘膝下。不许就傅。稍长。能自奋发。从事圣贤之学。其于世俗趋好。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6L 页
一切不屑也。初从宋龟峰翼弼。受四子,近思录诸书。精思力行。铢累寸进。黄冈公喜曰。吾儿已能如此。吾无忧矣。既又师事李文成公。备闻道学之要。自任甚重。文成期许特深。黄冈公按关西。关西素称繁华。游客日以声色为娱。先生每以省觐至。外若不为崖异。而操履甚严。未尝一近媟谑。人以为难。万历戊寅。 朝廷选学行士。以沈潜圣经。笃信古训。荐授 昌陵参奉。辛巳。黄冈公朝 京师。先生将随行。吏曹以祠官不可久旷。换授敦宁府参奉。是行也。往返数千万里。所以扶侍奉养。诚孝恳至。如饭匙多少。亦皆从傍默数。以验安否之候。壬午。以才行卓异。有升叙之 命。亡何。遭黄冈公忧。庐墓尽制。服阕。拜 顺陵参奉。病递。既而用前 命。升平市署奉事。寻去职。累拜活人司圃二署别提,司饔院奉事。皆以病辞。戊子。拜童蒙教官。教养有法。多所成就。庚寅。例升通礼院引仪。辛卯。出监定山县。诚信宽惠。得吏民心。明年壬辰。倭寇至。先生策应军务。振恤穷困。公私兼济。方伯以悃愊无华。为政不烦。褒 闻。秩满。归连山庄舍。俄拜户曹正郎。随天兵调饷于湖南。竣事复 命。寻以事罢。侨居海西黄凤之间。时寇乱未息。士皆废业。先生日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7H 页
与门人子弟。讲诵不辍。乐而忘忧。屡授丹阳群守,军资监佥正,户曹正郎,杨根郡守,翊卫司翊卫。俱不拜。又除军资佥正,安城郡守。僶勉就职。时畿辅新去乱。疲氓未苏。先生尽心抚摩。不数年。民复其旧。辛丑。 朝廷设局。校正周易口诀。先生特被 召。入拜宗亲府典簿。有病不果供职。及郑仁弘用事。先生不乐在京。遂归连乡。癸卯。除益山郡守。居三岁。免归。光海初。复拜翊卫。不就。寻授淮阳府使。议者谓地当北关要路。宜用武人。换授铁原府。癸丑。朴应犀诬告狱起。先生之庶弟二人。见逮考死。奸党从臾。追戮尸。论以大逆。先生阖门当缘坐。亲旧忧怖。或谋所以纾祸者。先生夷然曰。祸福命也。难容人力。会。大臣台官言缘坐非律。事得已。初。光海亲问应犀曰。金某亦与知否。应犀对曰。金某贤者。某等有谋。犹恐其闻知也。及郑浃诬服。问对亦如前。以故先生获免。自是。屏居田庐。不通外人。唯潜玩经籍以自适。天启癸亥。 仁祖大王反正。 下教曰。自予初潜。熟闻金某名即。以司宪府掌令 召。先生上疏辞以老病。贻书诸元勋。极言辅导君德。安民缓刑。收人才。恢公道之述。仍戒诸公亦宜清慎自砺。毋踵靖国三将之失。诸公得书叹服。遂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7L 页
以闻于 上。 上亟称善。及辞疏入。 下旨温谕。俾以驾轿上来。复 下教促之。先生承 命感激。力疾赴 朝。又上章乞免。不许。时 上将亲享于 私庙。礼官儒臣。皆谓 主上以亲孙继祖。于本生无两考之嫌。祝辞宜称考称子。先生以为此实古今变礼。身居言地。不可不陈所怀。乃上疏言。帝王之礼。莫严于继统。虽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道。春秋传。论闵僖犹父子。汉宣帝继昭帝。而尊史皇孙为皇考。先儒讥之。 殿下既承 宣祖之后。不当复考私亲。宜仿程子说。称叔侄为是。他日入侍。 上慰谕甚备。仍曰。日者疏辞甚好。而朝议已定。故不能从。深用未安。先生拜谢。仍出怀中奏劄以进。略曰。帝王为治之要。莫先于学问。学问之道无他。须将圣贤之言。讲求义理之当。体之于身。验之于心。使本原虚明。澹若止水。及其几动之际。精察公私义利之分。克私犹恐不猛。扩善犹恐不广。则日用云为之间。自然天理流行。人欲净尽。此尧舜所谓惟精有一。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子思所谓戒惧谨独。孟子所谓收放心。扩四端者也。千古圣贤相传旨诀。不越乎此。况人君一念之间。国家之治乱兴衰系焉。可不惧哉。 上嘉纳之。寻递为司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8H 页
宰监佥正。六月。因 筵臣建请。特设成均司业以处先生。使训迪多士。且 命辅养元子。先生恳辞不获。其时师傅诸公。皆极一时之选。而先生以宿儒耆德。尤为 元子所敬重。文义之外。随事规劝。补益弘多。先生每进见。辄引疾乞退。 上强留之。且曰。师儒之任。必得长者。然后多士可以观感。故以此相烦耳。八月。复申前请。 上再三勉留。先生乞骸益恳。 上教曰。好往还。勿为久留。 陛辞日。特 宣酝慰遣之。先生既还乡。上疏谢 恩。兼陈沿路民瘼。 上优纳之。仍 下谕促还。先生又上疏辞。且进戒曰。臣闻张子曰。以己心为严师。可马公曰。吾平生所为。未有不可对人言者。愿 圣上一政事一号令之间。皆禀于天君。乙丙幽独之地。如承大祭则 圣学所就。其可量乎。甲子正月。李适反。 上幸公州。先生迎谒道左。贼平 回銮。 上教曰。从此入京。教导元子可乎。先生不敢辞。历尚依院正。拜司宪府执义。三辞不许。仍请暇还乡。上万言疏。陈立大本。恢旧业。遵洪范。讲小学。尽圣孝。敬祀典。亲九族。体群臣。亲听政。革民弊。罢大同。修军政。严宫禁等十三事。 上答曰。观此条陈。实是修身救弊之策。敢不服膺而力行哉。秋。特升通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8L 页
政大夫工曹参议。先生上疏辞。且言宪府禁治内奴。政院封还 传旨。皆奉法守职。不宜摧谴。时适有是事。故疏中及之。 上优答焉。十月。赴 召谢 恩。筵臣言金某既来。宜令出入 经幄。且使侍讲 元子。上从之。乃改称讲学官。乙丑春。册立 王世子。 命升嘉善阶。盖录辅导之勤也。拜同知中枢府事。寻又乞暇归乡。临行拜疏。请奋发大志。益进 圣学。绝偏系。戒优游。兼陈用人接下纳谏敬贤博访精择之道。言甚恳切。 上嘉奖。仍曰。予心缺然。勿思永退。拜墓讫。趁即上来。先生既归。屡疏乞解职。终 不允。明年春。 上遭 仁献王后丧。先生赴阙进 慰。留旬日。请告径归。政院 启请留之。 命下而先生已归矣。上疏辞谢。且以勉抑至情。俯就中制陈戒焉。先是。宁越郡守朴知诫上疏论大礼。其说与先生相反。先生作书。与 朝中知旧痛辨之。元勋有主朴氏说者。劄中谬称先生亦改旧见。先生又上章自辨。丁卯春。边遽至。 上幸江都。 世子分朝南下。有 旨以先生为两湖号召使。先生承 命出境。召募兵粮。凑给 行在。身诣分朝上谒。盖将以为控制三南。维系人心之计。一夕。有讹言贼已渡临津。分祖诸宰苍黄。欲奉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9H 页
东宫移驻岭南。先生力言其非计。又请 对。备陈利害。 世子然之。俄而讹言亦自定。三月。赴江都起居。上引见慰奖。时和事已成。贼且退矣。先生乞解职归乡。 上曰。贼兵尚在境上。不妨仍带。脱又有急。须从始尽心。先生仍 启曰。今日讲和。固出于不得已。然斥和之议。不可不优奖。 上曰。卿言固是。既归。区处兵粮。解官闲居。崇祯戊辰。拜刑曹参判。再辞不赴。己巳夏。 上谓筵臣曰。金某以宿德之人。不肯来京。来亦即归。此予诚薄礼简之致。何以则可致都下而使久留耶。右相李公廷龟曰。金某生长辇毂下。初非遁世之人。自 上尽其诚礼则年虽高。必来矣。 上即下温旨。又 命安车即路。先生上疏固辞。 上赐手批曰。卿以国之大老。德行招伦。今若来在京中。非但为士夫矜式。必有启沃之益。予方侧席以待。卿勿更辞。 召命稠叠。辞旨益恳。先生自念年迫桑榆。精力已耗。不可贪恋 恩眷。仆仆道路为也。连章乞骸益力。庚午。以优老典。例升嘉义阶。辛未夏。始病风湿。然起居兴寝。无异平素。日与门人。讲论不怠。至八月疾革。以初三日酉时。易箦于正寝。享年八十有四。远近相吊。以为斯文丧矣。讣闻。 上震悼。遣官致祭赙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59L 页
有加。 王世子亦辍讲行素。遣宫官致祭。 上又命本道护丧营墓。门人持服者数十百人。比葬来会者几千人。是岁十月十九日。葬于镇岑县城北里。丙子。用议者。特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辛巳正月。以宅兆不利。利窆于连山县高井山牛首里先祖妣许氏兆后艮向之原。士子等建书院于先生所居之旁。俎豆之。杖屦所暨。亦多立祠以享焉。先生天赋敦厚和粹。庄重笃确。已自近道。蚤承庭训。又得大贤为依归。慨然以古人自期。真诚纯笃。有足以贯金石而通神明者。其为学。一以程朱为准则。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三者为终身事业。俛焉孳孳。不知老之将至。每日晨起。拜谒家庙。退就书室。对案危坐。日有新功。常默诵小学,心经,庸,学等书。循环熟复。夜以继昼。虽造次颠沛之顷。未尝或间也。遇有疑晦处。精究力索。至忘寝食。必通贯而后已。初间。自以为质鲁难成。及其用力之久则看书析理。的破冰释。无复窒碍。专于朴实头用功。不骛高远。不蕲小成。尤致谨于不睹不闻之地。潜心对越。整肃自持。虽大帙之年。疾病之中。未尝设惰慢之容。其动静言为。表里幽显。纯如也。常曰。毋自欺三字。是吾平生所自勉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0H 页
者。充养既深。德性浑全。粹面盎背。望之崇深谹伟。不可涯涘。而即之和气薰然。如坐春风中。观其外则可谓安且成矣。而先生方且谦谦如未之见。日新又新。不容少懈。平居油油若无可否。及其论事是非。辨别淑慝。严毅直截。有虽贲,育不能夺者。四方之事。无问识与不识。皆仰之如山斗。孝友之性。实出于天。赞成夫人之丧。先生适方在外。忽觉悲情内集。涕泪不禁。未数日讣至。壬辰之难。长子檃在他所。遇贼被害。先生辄觉终日悲楚。人谓至诚先知之验。事诸父如事其亲。爱同气。老而弥笃。痛二庶弟死非命。哀惨之情。不觉其自发于言貌寝寐之间。傍人为之感动。居官。不择大小。尽心奉职。晚祭 圣明。礼遇隆重。每以年龄已暮。 国恩未报为恨。其章奏所论。必以端本清源。革弊祛瘼。明天理。行王道。正风化。振纪纲为先务。本末备具。可举而行也。师友之间。恩义兼至。宋龟峰阖门遘祸。穷无所归。先生舍养之唯谨。 仁祖改纪。率同门诸人上疏讼冤。松江郑相公既没。而党祸益深。生平知旧。亦或雷同和附。独先生辨白其心迹。不为利害计。及癸亥登对。力陈其诬蔑之状。栗谷之丧。先生方在忧服中。为制师服。远赴临之。忌日斋素。终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0L 页
身不废。视其子如子。于龟峰亦然也。其接引后进则虽幼贱者。必开心见诚。随其才品。循循教导。使人自然有感发兴起者。其授书次第。必以小学,家礼为先。次之以心经,近思。以培其本根。启其路径。然后及于四子五经。阶级甚严。时文华藻之习。未尝及于言议也。尝论东方道学之统。以为郑文忠倡绝学于丽季。金文敬继坠绪于我 朝。而微言未著。至道未畅。至赵文正以诚正之学。任君民之责。其遗风馀韵。足以耸动百世。李文纯当群贤斩伐之馀。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承前启后。寿道脉于无穷。其功大矣。而明粹洞澈。真知实践。得圣门宗旨者。无如栗谷李文成云。其于近代儒贤所论理气先后。四端七情。物格知至。人心道心等说。同异得失。一皆以文成之说折衷之。而辨析精微。多所自得。先生于礼学。用功尤深。考證精博。一时质问者皆归焉。盖先生既得李文成嫡传。其渊源之远。门路之正。困知勉行之功。继往开来之业。后之学者。可考而徵之也。先生不事著述。每读书。辄记所疑。有经书辨疑,近思录释疑,书疏杂录若干卷。藏于家。删定申义庆所编丧礼备要一册。与门人知旧难疑答问。有疑礼问解四册。皆梓行于世。先生娶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1H 页
昌宁曹氏。追封贞夫人。判敦宁府事昌阳君光远之孙。佥知中枢府事大乾之女。贤有妇道。年三十六卒。祔葬于先生庙。育三男三女。男长檃。即壬辰被害者。次集。判中枢府事。承训传业。亦为一世儒宗。学者称为慎独斋先生。次槃。吏曹参判。女长。适监察徐景霱。次适清宁君韩德及。一女夭。侧室子六人。曰荣。生员。檠,杲,矩,规棐。进士。女二人。适李楢,李名镇。判枢侧室二子。曰益炯,益炼。生员。二女婿。生员金泰立,郑广源。参判六子。曰益烈。群守。益熙。吏曹判书。益兼。早魁司马。死节于江都。赠持平。益勋。府使。益煦。正字。早夭。益炅。进士。五女婿。府使李淀,判书李厚源,修撰张次周,参奉李海宽,沈若济。徐景霱二女婿。县监慎暻,成璹。韩德及三子。正郎寿远,宣传官智远,志远。三女婿。李汝洪,金敏成,李时挺。益熙。三子万均。正言。万增,万埈。益兼,二子,万基。正字。万重。进士。益勋。三子。益煦。一子。益炅。二子。内外曾玄孙总二百馀人。先生之葬。清阴金文正公志其竁。溪谷张相公铭其碑。大学士郑公弘溟记表阴。侍郎宋公时烈述行状。其所以阐扬道德之懿者盖无馀蕴。而同门诸士友。又令浚吉最其大者。以请易名之典。浚吉于先生为表侄。自幼供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1L 页
洒扫之役于门屏。其奖砺教育之恩。有如天地父母。义不可以不逮辞。敢别为撰次如右。以备太史氏采择云。
崇祯纪元后丁酉五月日。门人通政大夫前 世子侍讲院赞善宋浚吉。谨状。
神道碑铭[张维]
金氏望光山者。本出新罗氏。罗之季。有王子兴光。知国将乱。出遁于光。子孙因籍焉。当高丽时。金氏八世相继为平章事。故名其居曰平章洞。入我 朝。世有显人。有讳国光。官左议政。策勋封府院君。生讳克忸。大司谏。先生之高祖也。曾祖讳宗胤。珍山郡守。 赠兵曹参议。祖讳镐。知礼县监。 赠左赞成。考讳继辉。博学有大才。人以公辅期之。官终大司宪。 赠吏曹判书。配平山申氏。右参赞瑛之女。以嘉靖戊申生先生。幼而庄重。不妄语。不戏狎。初从龟峰宋翼弼。受四子,近思录诸书。心悦而服习焉。大宪公喜曰。吾儿已知为学。吾无忧矣。及长。师栗谷李文成公。备闻道义之要。栗谷甚重之。大宪公按关西。关西素称繁华。游客日以声色宴乐为事。先生每以省觐至。随众周旋。外若不为崖异。而操履贞固。未尝一近媟谑。人以为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2H 页
难。万历戊寅。 朝廷选学行士。有以沈潜圣经。笃信古训。荐先生者。除 昌陵参奉。久之。大宪公如 京师。先生将随行。吏曹以祠官不可旷职。换授敦宁府参奉。是行也往返数千万里。所以扶侍服勤。诚孝恳至。又以才行卓异被选。有升叙之 命。无何。遭大宪公忧。庐墓尽制。拜 顺陵参奉。以病去。俄升平市署奉事。用前 命也。寻去职。累授活人,司圃二署别提,司饔院奉事。皆以病辞。拜童蒙教官。例升通礼院引仪。出监定山县。明年壬辰。倭寇至。 大驾西狩。戎事旁午。民不堪命。先生接应抚摩。各得其宜。以故事举而民安之。方伯褒 闻。称以悃愊无伪。为政不烦。秩满解归。拜户曹正郎。 天兵南征。调度粮饷于湖南。事竣还 朝。寻以事罢。寓居于海西。时新经大乱。士不遑学业。先生日与门生子弟。讲诵不辍。屡除丹阳郡守,军资监佥正,户曹正郎,杨根郡守,翊卫司翊卫。皆不拜。未几。又授军资佥正。僶勉出谢。拜安城郡守。朝廷设局。校正周易口诀。先生被 召入。拜宗亲府典簿。有病不果供职。及郑引弘用事。时事大变。先生不乐在京。遂归连山田舍。起拜益山郡守。居三岁。罢归。光海初。除翊卫不就。寻拜淮阳府使。议者谓地当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2L 页
北关要路。宜用武人。换授铁原府。癸丑狱起。先生有庶弟某某。被告考掠死。寻戮尸。论以大逆。先生阖门当缘坐。亲戚忧怖。或谋所以纾祸者。先生逌然曰。祸福命也。非人力所能倖免。会。有法官言据律不宜缘坐。大臣议亦同。事遂已。初。光海亲鞫囚。问上变人曰。金某亦与知否。其人对曰。金某贤者。某等有谋。犹恐其闻知也。及郑浃诬服。光海问如前。浃所对亦然。以故。先生获免。既而还乡。屏居杜门。不通外人。唯潜玩经训以自适。今 上初践阼。 下教曰。金长生予在潜邸。熟闻其名。即授司宪府掌令。先生上疏。辞以老病。因贻书诸元勋。极言辅导 君德。安民缓刑。收人才。恢公道之术。因戒诸公亦宜清慎自厉。毋踵靖国三将之误。诸元勋得书叹服。遂以闻于 上。先生辞疏入。 上下旨温谕。许令乘马舆来。寻又 下教促之。先生力疾赴 朝。又上章乞免。 不许。 上将亲祭于 私庙。廷臣议祝辞称谓。礼曹判书李公廷龟,副提学郑公经世。与诸大臣群议。以为 上以亲孙继祖统。与旁支为人后者不同。既不考 宣庙。则于私亲。无二考之嫌。当称考自称子。先生上疏言。帝王之礼。莫严于继统。虽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义。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3H 页
春秋传。论闵僖犹父子。汉宣帝继昭帝。而尊史皇孙为皇考。先儒讥之。 殿下既承 宣祖之后。不当复考私亲。宜仿程子说称叔侄为是。时 朝议已定。先生之说不得行。他日。先生入侍。 上慰谕甚备。先生拜谢。因出怀中奏劄。论帝王学问之道。 上嘉纳之。寻递为司宰监佥正。 筵臣建请特设成均司业以处先生。使训迪多士。且 命辅养 元子。先生恳辞不获。每参讲席。文议之外。随事规劝。 元子深敬重焉。先生每进见。辄引疾乞退。 上强留之。后申请不已。 上曰。好往还。勿为久留。陛辞日。 宣酝慰遣之。元子面语丁宁。愿勿久留。先生既还乡。上疏谢 恩。兼陈民瘼。 上又慰纳之。李适反。 上幸公山。先生迎 驾道左。贼平 还都。 上谓曰。从此入京。教导元子可乎。先生不敢辞。历尚衣院正。拜司宪府执义。三辞 不许。因请暇还乡。上万言疏。条陈十三事。升通政大夫工曹参议。时宪府囚治内奴。事涉 慈殿。上下严旨。政院封还。 上又命推考政院。先生因辞职疏陈其事言。此虽小失。终必至于以私灭公。 上优答之。寻赴 召谢 恩。筵臣言金长生既来。宜令出入 经幄。且使侍讲 元子。辅益必多。 上从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3L 页
乃改称讲学官。册立 王世子。 命升嘉善阶。拜同知中枢府事。寻又请暇归。屡疏乞解职。终 不允。 启运别宫之丧。先生诣京进 慰。留旬日。请告径归。政院 启请留之。 命下而先生已去矣。先是。宁越郡守朴知诫上疏论大礼。其说与先生相反。一传而为追尊之论。先生心非之。作书与朝中知旧。痛加辨斥。而元勋有主朴氏说者。劄中谬称先生亦改旧见。先生又上章自辨。胡寇逼畿辅。 上幸江都。 世子分朝南下。有 旨以先生为号召使。先生力疾 承命。召募兵粮。身诣分朝上谒。一夕。有讹言贼已过临津。分朝诸臣仓黄。欲奉 东宫移驻岭海。先生力言其非计。又请对备陈利害。 世子然之。俄而讹言亦自定。先生即自分朝。驰赴江都。时和议已定。贼且退矣。 上引见慰奖。先生因 启曰。贼势稍缓。臣老病垂死。乞骸骨归。又言讲和固出于权宜。斥和之议。亦未可非。今言者或以此被谴。恐自今 国家有事。人无肯尽言也。先生还自江都。解职闲居。拜刑曹参判。再辞不赴。久之。 上思先生。谓侍臣曰。金长生,张显光。皆是宿德。不肯来京。来亦即归。此由予诚薄礼简之致。即 下教。令以马舆来。先生疏辞。 上赐手批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4H 页
曰。卿以国之大老。德行超伦。今若来在京中。非但为士夫矜式。必有启沃之益。予方侧席以待。卿勿更辞。时先生年已八十有三矣。自念景迫桑榆。精力耗尽。连章乞骸益力。会有优老之典。例升嘉义阶。辛未八月三日。以疾卒。享年八十有四。讣闻。 上震悼。遣官致祭赙有加。 世子辍讲进素膳。谓讲官曰。昔余蒙学捍格。金公教诲之恩。何可忘也。亦遣宫官致祭。上又命本道给役夫以营墓。门徒持服者数十百人。比葬。远近来会者几千人。是岁十月十九日。葬于镇岑县西新卜之原。先生讳长生。字希元。学者称沙溪先生。天资敦厚和粹。自然近道。而向学甚早。又得亲炙于大贤。其立志也专而确。用力也密而笃。玩索践履。交致其功。自弱冠至耄耋之年。无少懈焉。故德器浑成。睟面盎背。四方之士无问识不识。其论成德君子。必以先生为称首焉。幼丧先妣。王父赞成公取而育之。及赞成夫人之没。先生方在海西。忽觉悲情内集。涕流不禁。居数日。讣至。壬辰之难。长子檃在他所。遇贼见害。先生辄觉终日悲楚。人以为至诚先知之验。尤笃于师友恩义。宋龟峰遘酷祸。脱身避仇无所归。先生舍养之唯谨。松江郑相公既得罪。党祸益深。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4L 页
生平知旧。亦或雷同诋排。以傅时议。独先生辨白其心迹。虽訾謷四至。不顾也。先生之学。本出于栗谷。推而上之以根。极于考亭。其于近代儒先所论理气前后。四端七情等说。同异得失。一皆以栗谷之说折衷之。而辩析精微。多所自得。先生于礼学。用功最深。考證精博。人有变礼疑文。必就正焉。及论 国家典礼。独排众说。以至上咈 主意。下与诸公牴牾。虽以维之愚。亦尝屡献其所疑。而先生确守初见。终不少改云。平生不事著述。每读书。所得辄有劄录。有经书辨疑八卷,近思录释疑一卷,疑礼问解八卷,书疏杂录若干篇,添注家礼集览三卷。藏于家。丧礼备要一卷。行于世。夫人昌宁曹氏。佥枢大乾之女。贤有妇道。先先生四十五年而卒。得年三十有六。初葬于连山县先茔之兆。及先生之葬而迁祔焉。生三男三女。长檃。即壬辰遇害者。次集。司宪府持平。次槃。弘文馆典翰。女长。适监察徐景霱。次夭。次适郡守韩德及。侧室有六男子。曰荣。生员。曰檠。夭。曰杲。曰规。曰槻。曰棐。女子二人。持平。有侧室子。曰益炯。曰益炼。女子二人。典翰。有六男。曰益烈。别坐。曰益熙。艺文馆检阅。曰益兼。学生。馀幼。女子四人。徐景霱。有二女。韩德及。有三男四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5H 页
女。其馀内外孙曾不尽记。铭曰。弘毅致远。木讷近仁。圣训炳然。 四科之列。曾鲁不与。卒得孔传。 于惟先生。质重气醇。确乎静专。 早师真儒。潜心服应。矩方规圆。 世之学者。凭虚骛远。华色外宣。 先生异是。寸积铢累。知所后先。 黄中通理。美畅四支。浑然德全。 晚际 圣明。礼隆秩跻。都俞厦旃。 国有大老。既寿且康。渥颜华颠。 士林瞻仰。若山有岱。魁衡在天。 日昃之离。梁木忽摧。哀荣备焉。 宰如者丘。刻铭丰碑。用视万年。
崇祯七年八月日。门人奋忠赞谟立纪靖 社功臣。正宪大夫新礼君张维。撰。
 丙子。用议者特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辛巳。以镇岑宅兆不利。移厝于连山县牛首里高井山坤坐之原。夫人祔于左。即先妣许氏之兆后也。西距判书公墓仅一里许。至 孝庙时丁酉。累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谥文元公。
墓志铭[金尚宪]
崇祯辛未八月某甲。沙溪金先生卒于连山之居第。讣闻。 上命有司举常典。 王世子辍讲。遣宫疗致祭。有官者相吊于朝。士相吊于野。皆曰。师友讲学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5L 页
道。不可复见矣。越三月某甲。窆于镇岑县西新卜负亥之原。门人绖而出者填道。远近会葬者至不可数。已即先生旧居之傍。建祠而俎豆之。学者谓之沙溪书院。先生讳长生。字希元。司宪府大司宪。 赠吏曹判书讳继辉之嫡子也。大父镐。知礼县监。 赠议政府左赞成。曾大父宗胤。珍山郡守。 赠兵曹参议。其先有新罗王子兴光。出居光州。子孙蕃昌。连八代平章事。自高丽之我 朝。世有大官。判书公历事 明宣两朝。文章直道。号为名臣。墓在连山。简易崔岦铭其碑。官世行治备述焉。其夫人曰平山申氏。议政府右参赞夷简公瑛之女。嘉靖戊申七年。生先生。十一。丧母。鞠于大父。自幼性行纯笃。心无外慕。动止自矩。及长。师事宋龟峰翼弼。又事栗谷李文成公。绝意功令。委身于学。勤励向进。文成甚重之。在诸生中期待特深。万历戊寅。先生年三十一。 朝廷求访学问笃行之士。用荐授 昌陵参奉。从判书公朝 京。故敦宁府参奉。壬午。丁外忧。服阕。拜 顺陵参奉。又举才行卓异。升平市署奉事。屡拜活人司圃两署别提,司饔院奉事。皆病辞。拜童蒙教官。转通礼院引仪。出为定山县监。诚信宽惠。得吏民心。及壬辰之难。策应军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6H 页
务。赈恤穷困。公私兼济。方伯具闻其状。秩满。升户曹正郎。监饷湖南。还坐事罢。侨居海西。时寇乱未息。士皆废业。先生日与子弟诸生。讲论不辍。已授丹阳郡守,军资监佥正,户曹正郎,杨根郡守, 世子翊卫司翊卫。俱不拜。又除军资监佥正,安城郡守。僶勉就官。抚摩凋瘵。流亡复业。以校正周易。召拜宗亲府典簿。病辞还里。已拜益山郡守。三岁免归。久之。擢淮阳府使。移铁原。光海癸丑。朴应犀诬告狱起。先生庶弟二人。见逮考死。奸党竟戮尸。将行缘坐。以及于先生。阖门惴惴。或谋所以纾祸者。先生夷然谓曰。死生命也。终不听。适用议者。事得寝。先生杜门乡庐。不交外人。惟静坐佔毕竟晷。今 上反正。首除司宪府掌令。 下教曰。予熟闻金某名。常愿一见。其亟召来。先生上疏。自陈老病乞解。再 下温谕。徵以安车。不得已力疾赴 命。未至。 御札促召。先生入京。又辞。 不许。先生先以书遗靖 社诸勋臣。勉以谨终始。善辅导。革宿弊。慎刑辟。恢公道。戒私昵。崇廉耻。躬俭约。遂以彻宸览。 上愈益向之。无何。 亲享私庙。礼官,儒臣。皆为 主上以亲孙继祖。于本生无两考之嫌。祝辞宜称子。大臣亦以为然。先生独曰。礼。为人后者为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6L 页
子。帝王之礼。莫严于继统。虽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道。今 主上入继大统。承 宣祖之后。当依程子说称叔侄。上疏言之。后入侍。 上虚心倾伫。先生概申疏意。且自以重听。难于前对。先具一劄。取怀中以进。陈帝王学问之道。圣贤治心之法。有云克私犹恐不猛。扩善犹恐不广。 上称善。因曰。前见疏辞甚好。既已议定。不得从之。是时。 上尚未偏入曲说。故其优礼如此。递为司宰监佥正。已拜成均司业。前所未寘。刱设以待先生。先生以事出非常力辞。 不许。仍命辅养 元子。先生又辞不获。进讲之际。随事规箴。 元子深致敬焉。无何。以老告归。屡请始 许往还。及抵家。条上民瘼。 下谕促还。先生不赴。复上疏进诚心谨独之说。甲子。李适叛。 上幸公州。先生道谒。贼平。有 教随 驾还京。授尚衣院正。擢司宪府执义。未久。复归连山。上万言书。入大本。尽圣孝。亲九族。体群臣等十三条。 上褒纳。无何。特授工曹参议。先生上疏辞 恩。且言宪府禁治内奴。政院封还 传旨。皆奉法守职。不宜摧谴。借曰奉承 慈教。实由私意未祛。害政滋多。 上优答。 命召。先生入谢。筵臣有建请许赴 经筵。进讲 元子。勿以官阶为拘。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7H 页
皆可之。明年。册立 世子。进拜同知中枢府事。寻乞暇上冢。临行。上疏请奋发大志。益进圣学。绝偏系。戒优游。兼陈用人接下。纳谏敬贤。博访精择之道。言益恳切。明年。 上遭 启运宫丧。先生上京进慰。即归政院请留。报未下而先生已行矣。初服制未定。廷议纷纭。 上定为齐衰杖期。先生上言。于古礼无据报闻。先是。朴知诫上疏。宜仿母后仪。群臣从服。又倡为祢庙之论。其徒受指。相继投匦。专主追崇。与李贵,崔鸣吉合。杂引枝辞。以动 上意。先生以为此古今变礼。一有差误。贻讥后世。乃参互经传。反覆论辨。或疏或书。累千百言。大抵以承继大统为重。崇奉私亲为非。由是 上寝不悦。异论者亦多诋訾。而先生终无少变。丁卯。西虏深入。 上移跸江都。以先生为号召使。先生闻 命。扶病出境。纠合同志。初兵聚粮。凑给行在。身随 东宫往全州。讹言贼渐逼。遽议移避。人心大震。先生力主轻动非计。入见 世子言之。乃定。无何。诣江都起居。 上引见劳问。先生请解职归乡。上慰勉许归。不听辞。先生仍陈斥和者被 谴。恐后无言者。明年。拜刑曹参判。辞不就。会。 上御经筵曰。金长生,张显光。皆宿德之人。不肯久留。何以则可致。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7L 页
大臣有请加殊礼。节 下召旨。安车即路。先生上疏固辞。 御批丁宁。褒予备至。先生终不起。于是。先生年八十三。以大耋优 恩。进阶嘉义大夫。至明年秋。易箦。先生素强。无疾病。前数月。偶患风湿少捐。犹不废讲学。临终。神气不乱。翛然而逝。先生天资谦恭仁厚。自然近道。蚤得师门。直寻正路。不骛虚远。不蕲少成。进学工程。一以程朱为法。非圣贤之书不见。蚤夜孜孜。殆忘寝食。一切世味纷华。泊然无所好。坚持力行。笃信自守。晚年造诣益深。考其日用言为。就而验之心身之间。纯如也。尤邃于礼学。先儒笺注醇疵异同。无不考證。会通变礼。难处。必附经义折衷。一时叩质者皆归焉。教人为学。先立本体。随其才品。多所成就。两湖学子循循谨饬者。见之人知其为先生门下。常谓吾东方理学。倡于郑圃隐。我 朝金寒暄继其坠绪。而犹未畅。至赵文正,李文纯。其功大矣。而明白纯粹。洞彻无滓。真知实践。得其宗旨。无如栗谷文成公云。一家之内。孝友敦睦。未尝有不可法者。栗谷之丧。制服以居。忌日斋素。视其子如子。于龟峰亦然。为郑松江澈。力辨诬蔑。不为一身利害计。对人温温。不见圭角。至于论事是非。分别淑慝。严辞正色。确然不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8H 页
可动。居官。不求声誉。去后民自不忘。所著经书辨疑八卷,疑礼问解八卷,近思录释疑一卷,书疏杂录若干卷。藏于家。如家礼集览,丧礼备要等书。亦先生所證定而行世者也。夫人昌宁曹氏。佥知中枢府事大乾之女。判敦宁府事 赠领议政光远之孙。甚有妇德。年三十六。万历丙戌卒。葬舅姑兆次。玄轩申公钦为圹铭。崇祯壬申。迁祔先生墓。生三男三女。长檃。早殁。次集。都事。饬躬砥行。嗣守庭训。次槃。典翰。女适监察徐景霱。次夭。次郡守韩德及。侧室有男六女二人。曰荣。生员。檠,杲,矩,规,棐。女适李楢,李名镇。都事。无子。侧出益炯,益炼。生员。女适生员金泰立,郑广源。典翰。六男五女。曰益烈。监役。益熙。检阅。益兼。馀幼。女适郡守李滈。次郡守李厚源。进士张次周,李海宽。馀幼。适慎暻,成璹者。徐出也。进士寿远,智远,志远。适李汝洪,金敏成,李时挺者。韩出也。荣。四男一女。檠。二男。杲。一男二女。内外曾孙若干人。铭曰。猗欤先生。学传栗翁。秉资醇深。勤以有功。 雅言执礼。确乎始终。 钦于士林。振我儒风。 岑城之野。睪如幽宫。 我铭不愧。惟郭林宗。
崇祯八年九月日。资宪大夫礼曹判书兼同知春秋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8L 页
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 世子右副宾客金尚宪。撰。
墓表阴记[郑弘溟]
沙溪金先生讳长生。字希元。光山人。其先有新罗王子。因乱避地。子孙仍籍焉。高丽时。连八代为平章事。入 国朝。有讳国光。官至左议政。封府院君。寔先生五代祖也。曾祖讳宗胤。群守。 赠参议。祖讳镐。显监。赠左赞成。考讳继辉。以博学通材。负公辅重望。官止大司宪以终。配平山申氏。右参赞瑛之女。嘉靖戊申。生先生。蚤志于学。动循规矩。宣庙初。崇奖儒学。被荐入仕 恩例升迁。出监定山县。既又累典安城,益山,淮阳,铁原等邑。为治。诚信有馀。而节目甚简。在官虽无赫赫声誉。去后。士民辄追思之。光海癸丑。先生两庶弟枉被酷祸。先生仅免连累。退处乡里。杜门谢客。惟日温习旧业以自适。 当宁初。以台官承 召入京。 命刱设成均司业。训迪多士。且 命辅导 元子。尽诚纳诲。恩遇异常。是时。 上亲祭私庙。朝议以祝号当称考称子。先生乃上章累千言。大意以为帝王以宗统为重。今 上既承 宣祖之统。以春秋之义推之。 宣祖当为祢庙。不当又于私亲有常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9H 页
称也。以此。一种群议哗然非之。未几。告老还乡。若将终身。甲子。贼适举兵逼 阙。 上幸公州。先生迎谒道左。贼平 回銮。 上命先生随行。由执义特授工曹参议。及册立 王世子。 命升嘉善。丁卯胡变。奔问江都 行在。俄拜刑曹参判。辞不就。会有优老典。以先生大耋。进嘉义阶。辛未八月初三日。考终于家。享年八十有四。葬镇岑新卜地。远近会葬者千馀人。咸相吊曰。斯文丧矣。越四年。门徒李恒吉等。即先生杖屦之所。立庙以祀。丙子。用 筵臣议。追 赠吏曹判书。既以镇岑宅兆不利。辛巳。改厝于连山牛首里负坤之原。从远祖兆域也。夫人昌宁曹氏。佥知大乾之女。先先生卒。得年三十六。始葬舅姑兆次。及先生之葬而迁祔焉。三男。长檃。早殁。次集。承旨。承训业家。先生常加爱重。次槃。参判。女长适监察徐景霱。次适郡守韩德及。侧室有六男。长荣。生员。檠,杲,矩,规,棐。女二人。承旨侧出男。曰益炯,益炼。生员。二女皆嫁为士人妻。参判。六男。长益烈。悬监。次益熙。舍人。次益兼。蚤魁司马。丁丑兵乱。入江都节死。次益勋,益煦,益炅。女适郡守李滈。次留守李厚源。次察访张次周。幼学李海宽,沈若济。徐景霱。二女。慎暻,成璹。韩德及。三子。寿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69L 页
远。县监。次智远,志远。女三人。荣。四子二女。男长益熀。檠。二子。益燧,益烜。杲。一子二女。矩。一子三女。规。一女。棐。一子二女。皆幼。弘溟出入先生门下殆三十年。其所亲炙见知者。非不熟矣。若先生道德言行。诸公碑志详矣。玆不复赘。略叙世系履历。刻于石阴如右云。崇祯十七年。门人通政大夫成均馆大司成,知制 教郑弘溟。撰。
遁岩书院碑[宋时烈]
沙溪文元公金先生。以崇祯辛未八月。易箦于溪上。既葬。门人弟子无以寓其羹墙江汉之思。则即溪上旧居之左。刱立祠宇。越三年甲戌告成。得五月丁亥。妥侑如仪。慎独斋文敬公先生诗礼之闻。越自髫年。文元公盖以为有相长之益。而所谓父子间知己者有焉。自文元公时。后生辈已私淑而有闻矣。逮其没后则遂以所事文元公者事之。仍不撤皋比者殆三十年矣。文敬公既没。配侑于祠。其位在东面西。诸生群居讲肄之规则一用文敬之措画。盖将传之永久而无弊矣。夫二先生规模气象。非后学所敢测知。然以一世之公诵者论之。文元公庄重浑厚。如地负海涵。不可涯涘。文敬公。慈祥缜密。如精金美玉。不见罅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三 第 170H 页
隙。故二先生成德各异。而所以为学为教者。一本于考亭。故所谓立志以定本。居敬以持志。致知以明之。反躬以实之。此四者盖尝如布帛菽粟。而未尝有一日之少阙焉。则其造道。盖无不同也。后之学者。于其异处。虽不可勉思企及。而于其同处。探讨服行。没身而不已焉则庶几二先生之道不坠于地。而虽以准之四海。质诸全闽可也。文元公讳长生。字希元。官至参判。文敬公讳集。字士刚。官至判府事。其谥则皆 孝宗大王所赐也。后文敬公。配享 孝宗庙庭。祠前有讲堂五架。用古厦屋之制。文元公尝考订于仪礼及朱子大全。刱建于竹林书院。今一遵其遗法则房室堂厢序坫穾宦奥漏依陈。户牖具焉。而名曰凝道。古制之不可考者。粲然如视掌矣。两傍有斋。左曰居敬。右曰精义。盖取朱子晦堂两夹之义也。四面墙围而为门。门左右有塾。所以处小子之来学者也。今 上庚子。赐额曰遁岩。遣官致祭。故合以名之曰遁岩书院云尔。时崇祯己酉八月日。门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子傅宋时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