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x 页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辨
韩士仰五行说辨
来书所论五行之说。鄙意初以为水火本轻清。未成形质。土木未生时。水火何处挂搭矣。及考太极图所谓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之说及中庸注所谓天以阴阳五行之说及朱子勉斋说。然后有所解悟。盖五行者。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以其质言之。未生木土而水火诚无所挂搭矣。以其气而言之。则水火之生于木土之前。又何疑乎。
四端七情辨。示韩士仰。
退溪先生七情四端互发之说。其原出于权阳村入学图说。其图中。四端书于人之左边。七情书于人之右边。郑秋峦之云。因阳村而作图。退溪又因秋峦而作图。此互发之说所由起也。退溪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是阳村分书左右之意。而或者因语类中朱子说。比而同之。此则不然。朱子说。盖谓人心主形气而发。道心主义理而发云尔。语势差异。何可与退溪说作一意看也。夫五性之外无他性。七情之外无他情。孟子于七情中剔出善情。目为四端。
辨
韩士仰五行说辨
来书所论五行之说。鄙意初以为水火本轻清。未成形质。土木未生时。水火何处挂搭矣。及考太极图所谓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之说及中庸注所谓天以阴阳五行之说及朱子勉斋说。然后有所解悟。盖五行者。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以其质言之。未生木土而水火诚无所挂搭矣。以其气而言之。则水火之生于木土之前。又何疑乎。
四端七情辨。示韩士仰。
退溪先生七情四端互发之说。其原出于权阳村入学图说。其图中。四端书于人之左边。七情书于人之右边。郑秋峦之云。因阳村而作图。退溪又因秋峦而作图。此互发之说所由起也。退溪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是阳村分书左右之意。而或者因语类中朱子说。比而同之。此则不然。朱子说。盖谓人心主形气而发。道心主义理而发云尔。语势差异。何可与退溪说作一意看也。夫五性之外无他性。七情之外无他情。孟子于七情中剔出善情。目为四端。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6L.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7H.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说
与梁振翊论戒惧慎独分动静说
朱子初年所见。与中庸集注有异。胡季随曰。戒惧者。所以涵养于喜怒未发之前。慎独者。所以省察于喜怒已发之后。朱子曰。此说甚善。栗谷亦以此说。录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7L.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序
经书辨疑序
余少而失学。及弱冠。始读小学,四子(一作书)。以及六经,程朱诸书。然而禀性弛缓。不能著力加工。有晚悟难成之叹。其所读经传。多所未解。且于诸老先生之说。时有所疑。不敢强从。并皆随手劄记。以资省阅。或问之曰。先正训解。后学所当尊信。乃敢有论议于其间。无乃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8H.gif)
家礼辑览序
余自幼受读家礼。尝病其未能通晓。既而从友人申生义庆。与之讲论。积有年纪。又就正于师门。遂粗得其梗概。因共取诸家之说。要删纂注于逐条之下。编为一书。名以家礼辑览。又为图说。揭之卷首。然后此书名物俱举。义意粗明。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不无小补云尔。
丧礼备要序
人有恒言。必曰冠昏丧祭。盖有家日用之体。而通于吉凶之需。固不可废一而不讲也。然而礼之用。易行于平闲吉常之时。而多失于急遽凶变之际。苟非素所讲习。则难以合宜而应节。一有所失。悔不可追。此孝子之所以必欲自尽。而在四礼。为尤重且切焉者也。子朱子家礼所载。固已详备。而或有古今异宜不合于时用者。委巷之士。有不能领其要而通其变常。以是病焉。吾友申生义庆。深于礼学。尝博考经籍。撮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8L.gif)
读书讲疑序
人之所以为人者。知性知天也。知性之要无他。穷理而已。世未尝无其人。而余所觏者甚鲜。岂得之甚难而人固未易知也耶。余于赵公。姻娅相好。五十年于玆。只知天资端雅。官守尽职而已。顾不知有穷格之功也。一日造其庐。谈讨移晷。就其案上。得易说启蒙解数册。翻动之际。见有前所未见而会于心者。既而问知公所自论著。因袖以归。玩索终编。真所谓读书穷理者也。自后每于相知间称世之杜门读书者。必举公为言。世人之因我言以知公之平生者颇有之矣。或曰。异日 筵中。进讲周易则公当占首席焉。夫人有一才一行。自以为能。汲汲焉唯恐人之不己知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9H.gif)
郑时晦近思录释疑序
吾友草溪郑时晦。于侪流年最少。少于我十五岁。奄然先我而逝。既久而悲叹之意。常往来于怀也。时晦尝谓余吾受教于先人矣。曰。尔当以栗谷为师。金某为友。故敢与吾子相从尔。自是切磋道义。相期特深。曩余读近思录。到难会处。引诸儒诸说。间附以己见。录作一册。请时晦刊正。已过十馀稔矣。今年秋。罗校理万甲谪海西。将行。以时晦所撰释疑四卷见寄。盖罗于时晦为甥。时晦未及净写。属于罗君故也。程朱格言。逐条类聚。而亦取瞽说。录于其间。盖见时晦相信之笃也。闲中一阅。恍若警咳之相接。而前日所疑。释然冰解。老境得此。诚大幸也。第于其中。或有可疑者。恨未及时晦在世时评论归一耳。时晦早事向里。出入栗谷,龟峰两先生之门。学有所得。居家多可取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69L.gif)
先忧录序
人之所以为人者。不失秉彝之性也。友人赵重峰汝式。际叔季之衰世。禀乾刚之正气。在家尽孝友之道。就学致讲磨之功。知既明而行之笃矣。洎乎通籍而立朝也。凡 君德之得失。 朝廷之是非。少有放过。则必歉于心。连章累疏。无不极言竭论。而至于 宣庙中年。则 国有东夷之衅。众人方且燕安恬嬉。不以为忧。而公独早见而有豫待之计。屡进阴雨之诫而不听。则又持斧伏 阙。叩头 殿陛而不已。遂或窜逐岭外。或废处田野。虽坎轲抑塞。而不少挫焉。及至壬辰之变而其言遂验。真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者也。时 乘舆播越。 宗国为墟。使当时人人者。尽忧其所忧如公之忧。则岂至于是哉。公竟以身殉国。以尽臣节。而不负平生之所学。其生其死。皆可谓不失其秉彝之性者也。公尝自录其章疏。名以先忧。是录也虽不足以为公之重。而后之览者。兴起其忧国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0H.gif)
王言帖序
余气质鲁钝。自少失学。无意于科举之文。年至二十。始乃觉悟。有志古人之学。遂从先贤之门。略闻为学梗概。虚誉过实。声闻误 达。累忝非分之职。 眷顾重叠。 召命络绎。惶恐不敢当也。余非山林处士。生长世家。以公荐为荫官。出宰郡县。循序而进。以至三品。亦非出处必以正者也。今承 殊恩。得近耿光。非不欲出入 筵席。竭其所知。以报涓埃。而顾余牛马齿衰。已过致仕之期十年于玆矣。贪恋 圣恩。僶勉从仕。不能无内愧于心。奉身而退。为毕命松楸之计。而惟是平日所受 王言。不可弃置。玆令诸子聚而作帖。一以寓拱 北之诚。一以为传家之宝云。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记
养性堂记
遁岩园林中。旧有亭。扁曰雅闲。本 世祖朝文士崔清江之别业也。后为吾伯祖父庶尹讳锡所得。而余因家焉。背有小山。山下有松竹。前有长林。林外有清溪。白沙明媚。深可移艇。又后涧悬流岩石间。可以濯缨。引为上下池。以种红白莲。又有桃蹊柳汀。而莎草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0L.gif)
用拙堂记
用拙者。湖南伯闵公之堂号也。公之先祖。罹乙巳之祸。谪居于林。子孙仍居焉。昔公之先人。以养拙扁堂。兄以守拙。弟以趾拙。而公又揭以用拙。此一拙字。实公家传也。公自先世。嫉世人喜巧之态。以此为箕裘之业。其志可尚也已。然而公之意。果以为君子立志行己之要如斯而已乎。抑用力于实地。而外为此谦逊之语耶。夫拙者。缓于进取。而有谦退自守之意而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1H.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1L.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跋
小学集注跋
小学书无以尚矣。然而诸家注说。或详或略。无所折衷。至或背于本旨者亦有之矣。栗谷先生。退居林下。沈潜经书馀二十年。于小学书。尤加熟复。于是。集众说而择其精要。删其繁乱。间有未备者。补以己意。而名以集注。学者读之。无有岐贰之惑。先生之功。可谓大矣。盖先生平日。以礼律身。尽一部小学。故其知之明择之详如此。此学者所不可不知也。
龟峰集后跋
诗本性情。随感而发。善恶之不可掩。昭昭也。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先师平日读圣贤书。讲说程朱。以小学自律。文词特其绪馀耳。迹其诗。高雅简逸。悠然自得。皆自学问中出。非吟风咏月者之所可髣像其万一。信有德者之言也。惜其坐与栗谷,牛溪,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2H.gif)
杨浦(崔淀)稿跋
呜呼。余于崔君。丱角时得见于其兄之丧次。禀质粹美。容貌端温。执丧以礼。望之嶷然。知其为成就之器也。早从栗谷先生之门。立志以正。学日益进。不但文章才艺而已。一时侪流。皆以远大期之。不幸早世。惜乎。吾见其进也。不见其止也。噫。天之降才。必有为也。而又夺之何遽。理固有不可测者矣。独其遗编。幸有存者。其胤子光山宰有海。有素于余。求识其卷末。其诗格而法。雅而亮。飘飘乎尘埃之外。真所谓一句十瑰。而有馀价者也。余于此。益有所感。不以文拙辞。略题数语以归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祭文
祭崔汝允文
呜呼。吾与贤生同一世。倾盖于李丈祥甫之所。何相见之晚也。逮吾家居连乡。连之距贤家。不宿舂之间耳。挟书册匹马相从。唯以讲读讨论为事。盖其所志者学也。贤聪明迈伦。读尽经书。忠信自守。日以古圣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2L.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3H.gif)
祭金金沟(滋)文
呜呼。公今其死也耶。以公之志气不衰。筋力尚彊。而不克享其期颐之寿也耶。何平生眷好之深厚。出入燕游。必与之偕。而今乃弃我而先逝。曾不致意耶。何畴昔迎送之慇勤。笑语琅琅。而邈不相接。初若无情耶。岂亲爱多在于彼。所乐反愈于此。舍而就之。有不足相顾者耶。抑清操高概。若浼浊世。翩然长逝。而莫予追者耶。向公之初疾也。谓为观化。而吾曰。是疾也吾亦伤虎。始虽少殆。痰若注下。自可无咎。后果得效。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3L.gif)
挽崔汝允
吾贤年五十。岂料遽至斯。禀气粹而淳。聪明又兼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38A/ITKC_MO_0238A_A057_074H.gif)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诗
伽倻山逢尹正卿
邂逅伽倻寺。行装带雨痕。相逢方一笑。相对却忘言。
再游伽倻山
古寺曾游已十秋。寒斋独坐思悠悠。故山春色浑如旧。回首龟城双涕流。(龟城。知礼也。先生祖考尝宰此县。先生侍来。故追感故事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