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x 页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行状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2H 页
行状[权愈](有苍石李公埈所撰碑文。泽堂李公植所撰行状。而俱载两公文集。故不录焉。)
公讳元翼。字公励。我 恭定王子益宁君。是为公高祖。曾祖秀泉君讳贞恩。号月湖。有文行。知音律。南秋江孝温作师友传。言秀泉德艺颇详。祖青杞君讳彪。考咸川君亿载。博学笃行。通古乐谱。能自度曲。语在郑桐溪蕴所为志铭中。自益宁至咸川四世。以近宗不以于朝。故未有越于世者。而儒学相承。积行累义。以开后人者。盖源远矣。妣东莱郡夫人郑氏。监察锱之女也。嘉靖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生公。在幼至性异常儿。轩渠也。已知顺父母。凡嬉戏所于为。觉非父母意者。辄悔泣不复为。稍长。内行淳备。竟亲年承事左右。无或违默。好学讲诵穷日夜。甲子春。选生员游大学。动作有度。见者器异之。己巳冬。登第补槐院。恬于势利。闭门守业。罕与人交游。时曰处子正字。柳相成龙就见公与语。敬重之。由著作博士升典籍。万历元年。充质正官从圣节使如燕。始。公以国令学汉语明习。及到燕。译吏贪降其贩卖之利。不时成命。公自从其所诣礼部。请口言状。条辨详当。酬对若响。无所阻碍。尚书乃蹶然下床立曰。敬谕。即彻命而使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2L 页
成。时公年少未知名。诸译易之。且谓必不能华语。故相为戏慢。语无所忌。至是莫不大惊惧。窥候公而不知于色。已乃大感服。甲戌。转刑,礼曹佐郎。寻拜黄海都事。管籍兵事二年。而军簿整。时巡察使缺累月。公摄使事。裁题敏给。沛若有馀。数日廷无稽牒。巡察使李公珥至。见公宣物而和于政。甚重之。凡疑事必咨以决。及还。荐言之朝。然公未尝为属其庆者而私致怀于李公也。乙亥。入为正言。丙子。拜持平。又历献纳,直讲。戊寅。移掌令。录玉堂。拜修撰。升校理。递拜司艺。转司成,司谏。己卯。拜执义。辛巳。移副应教升应教。在玉堂凡五六年。玉堂官多惰懒不就直。公一未尝有所解。故以此公数侍 经筵。每入侍。进止雅详。讲解通明。 上悦。公之受知遇。盖始此云。夏升同副承旨。冬递拜户曹参议。癸未复拜右副承旨。时两司方启劾领相朴淳,兵判李珥。政院启请从台启。河洛论议素右朴,李。上疏言。政院壅蔽。 上怒并斥两司长外补。政院又启论之。 上益怒。问手草启者谁。公抗奏三。终不指名对。 上命并递诸承旨。勿付枢卫职。已而都承旨朴谨元竟坐。窜江界。公亦罢。甲申秋。遭内艰。制除。时骑驴携琴。历游名山水。盖罢不叙凡五年。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3H 页
丁亥冬。拜安州牧使。州关西大邑。比经不能守。耗乱甚。岁仍恶。民死散。朝廷议选材望遣救之。选曹言非李某无可者。 上然之。有是命。公至州。躬走急于巡府。移数万斛谷。赈赴民艰阨。如恐失期刻。人不流捐。又计田权节。称假谷种。令耕耘不违时。是秋岁定。州旧多盗。申宪令。踪迹捕治。旬时盗贼清。治城郭。平赋徭。及他发施兴动事。大小必躬莅省之。吏不敢生奸诈。凡政因物制宜。悉出于诚信。而多爱利。于是州无旷事。兵民大悦服。又尝课户树桑。及桑盛。州民始兴于蚕事。后号其桑曰李公桑。巡察使上理状。 上赐表里。官满特进嘉善阶。仍任。辛卯春。召拜刑曹参判。俄拜大司宪。己丑之狱。众杀士。委官郑澈实主其狱。公启论澈罪。安置江界。秋升资宪阶。历户,礼曹判书。拜吏曹判书。选拟尽公明。朝廷翕然称之。壬辰南寇之难。南边诸城邑当辄溃。国中震扰。莫有能拒击贼者。公入请曰。臣宗室末属。蒙厚恩。位列卿。臣而不死。谁当死者。请先死贼。 上大义之。问大臣。大臣言某书生也。往恐徒死何益。不许。贼犯尚州。 上以公之为安州也。政化覆一道。士民见公必怀附。乃命公以吏判兼平安道都巡察使。先出关西。督收兵。贼犯忠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3L 页
州。 上遂西幸。五月。至平壤。是时公之受关西命不挟日。公迎 车驾入城。仓卒趋办。无所不给。馂饔无不就。与柳相成龙协心力。相与为终始。专以忠义激厉士。士莫不感奋。贼渡临津。元帅金命元等败退。贼薄大同江。 上与群臣议守避。柳相成龙,左相尹斗寿请守平壤。郑澈请益西幸。或言事若急。宜内附天朝。公奋曰。国君死社稷。大朝虽为小邦宸宇。然不可以困往。今去此安之。居数日。 上出平壤。西之宁边。命公与尹斗寿,金命元同守平壤。城中兵廑三千。时元帅与公及诸都巡察使位等夷。且自以连败。惭无功。下同列。将不复统率。公曰。军无统帅。不成军。身先下之。视有所主领。自将麾下见兵。守城一面。贼列屯江上。日耀兵为渡势。公与别将高彦伯。帅勇敢士数百。夜䂨罗岛贼垒。杀贼多。获战马八十馀匹。其明日。贼引大军。从浅滩渡袭城。城不守。公出至定州。邀兵复聚。时 上在龙湾。闻平壤陷。嘉公之独能前当贼。多杀获。特升正宪阶。已而拜本道观察使。禀 上旨。巡江边诸州县。募士得千馀人。遂诣龙湾谒 上。还定州。诸募兵皆至移军顺安。以扼贼所道。世子别居成川。擅署除。多不中 行朝意。公状言其非。不省。贼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4H 页
据平壤。声并兵西。 行朝急援使请救。 帝遣总兵祖承训。帅三千兵救之。及我军攻平壤贼不胜。 皇朝兵退次嘉山。我军列屯平壤傍数万人。公与兵使李蘋将五千骑屯其西北。三战不利。冬。 帝遣提督李如松。将精兵四万来救。其明年正月。大军到顺安。当是时。浿江以南。皆为贼所焚掠。独浿西数十郡完。公提孤军守贼冲。绥集散亡。纲络兵稽。调刍粮。倡义勇。以卫 行朝。以饟 皇朝累万兵及我列屯兵。凡所令为。辄应时举。度后之所应急需而众不能意者。悉预具。不以迫遽为解而或乏军兴。触纷乱而神气逾闲。履存亡之地。胆守不挠。 上益知其忠诚才猷。关西事专属公。提督李如松。与我兵。进攻贼大破之。遂复平壤。贼走据汉京。西北贼皆会。众数万。提督领轻骑进击之。至高阳。遇覆败。还松京。敛兵不复出。日属经略宋应昌议和。已而沈惟敬见贼酋约和。公住平壤察知之。痛贼之得以为名而归。而国耻未洒。具奏 行朝。已而贼归我两 王子。退屯南海上。 上念公勤劳。特升崇政阶。十月。 上还京。命公后。镇抚关西。先修学舍。诱进诸生。唯恐学政承寇难而弛。而风教坏。呴妪怀柔。节省徭赋。唯恐或重困我人。于是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4L 页
西民忘难。乃选兵得万馀人。训鍊战守法。 上遣使阅视。军马精甚。 下教褒谕。特进崇禄阶。关东按使尹承吉将赴营。 上召见涕泣谓曰。今中外受事之臣。独李某为国尽诚。馀无一人似者。予甚恸之。盖以公勖承吉也。闻者惶愧。时都元帅权慄出岭南。多失士民心。筵臣白 上请罢慄元帅。 上问廷臣谁可代慄者。大臣言李某才德备可遣。 上曰。西事赖有某为。代慄移某恶可。竟不罢元帅。六月。拜右议政兼四道都体察使。 上以公病瘁。命开府京城。公曰。臣在京遥统诸道兵不可。遂出巡南方。至闲山岛。统制使李舜臣方屯岛中。公按行营垒。见防守方略。大奇之。将还。李公密语公曰。体相既到镇。盍大飨士。公悟曰。诚然。君迮开营于岛中。牛醪可立具乎。李公曰。已自有度矣。遂登临海旁山。击牛飨士。士莫不踊跃。后人名其山曰政丞峰。公自湖南移岭南。开府星州。儆兵备。申军律。诸帅臣按臣之怠傲不如令者。悉据律治。启罢都元帅权慄。时兵不解累年。诸城邑摇荡无所归心。闻命多不承赴。至是体府号令明肃。列镇不敢犯。公以岭南江左右旷远。卒有急。难与为声势。分左右监司。岭外多险阻。我人善守城。巡审要害处。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5H 页
修金乌,龙纪,富山,公山,黄石,火王,壁坚诸城。令诸州县有急。帅民入保。贼磐牙海上。为好辞。视若决和而即渡海去者。而时放兵杀略。公奏言贼狡诈。未必不再动。必先扼海路。乃可御也。请令统帅李舜臣进据巨济。又言郭再祐名将。召置京无为也。请令居边备不虞。巡审御史郑经世岭南人也。素晓地利人情。请留管筑城事。又言湖西巡按御史李公时发所鍊数千兵。颇精锐。不宜属之节度军。令元均妄生得失。以败兵势。李既服习军情。请令自领军别行。 上皆从之。权慄既罢。公兼行元帅事己累月。奏请预建元帅。令屯两湖间。 上许之。于是权慄复为元帅。 皇朝遣都督李宗诚,佥事杨方亨,沈惟敬。赍册宝金帛。将就封关白为王。公谓惟敬曰。贼悖慢不受封。奈辱 皇命何。惟敬不应。丙申夏。册使入倭中。倭故为无所省。妄喝骇之。宗诚大惊惧夜跳。中外震扰。公遣从事卢景任白 上曰。此特册使㥘耳。贼未必遽为乱也。 上仍闻公鍊兵设防。约已承业。军民祇欢。说。嗟叹相属。命问公湖南减赋事。公即启。自兵兴。用湖南民力己悉。流亡相继。宜悉除甲午贡赋未及收者。以视德意。 上从之。寻召还京。秋。 皇朝复以杨方亨为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5L 页
册封正使,沈惟敬为副。渡海至倭城。关白不受曰。我欲王。王岂须汝耶。胁 皇使亟回。冬。册使徒归。此公之所尝谓也。国大惕。复命公视师南边。入辞。诸大臣皆侍。 上讲问备御策。诸将能否。已曰。上有 天朝。下有卿。贼不足忧也。公进曰。今兵革久未已。国人蒿焉有远心。保民之政。臣为 殿下急之。愿 上无忘在湾时。务节省以绥民。 上向纳之。公至星营。见贼之复举心。于我奏 上可。许令统帅李舜臣领舟师截釜山路。部诸将。分守闲山及南海傍冲要地。密言统帅。令侦剌清正。遣副使韩孝纯。发两湖战船及军食。急输之诸兵所。命列郡清野乘城。丁酉春。清正惮李舜臣。不敢渡海。欲以计误舜臣。使平行长伪若与己交恶。密遣卒。谓节度使金应瑞曰。清正不欲和。至今和不决。吾甚憎清正。某日清正渡海来。若潜师邀击之。清正立可禽。应瑞信之以闻。朝廷信之。命舜臣从其计。舜臣言海道恶。我以单师往。贼要以击我。悔败何及。不肯行。公奏言舜臣言是。不宜据若说而强遣。至若日。清正果渡海。欲诈诱败我不能得。行长又遣人问应瑞。伪若恨我之得便隙而不知乘者。朝廷闻之。谓不时进兵。遂立李将军罪。初。柳相成龙素知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6H 页
李舜臣忠义才略绝人。及难作。推毂为统制使。守南海御贼数有功。贼畏之不敢近。时朝议分裂。多恶柳相。遇事之可因以罪舜臣者。锐欲发。将以咎柳相曰举以败国也。嫉功忌胜者。又邮传为排间语以助攻。于是李将军下理。将以元均代之。公急奏言。舜臣治海防。业有功绪。且今计听无所失。审非曲挠。不可罪。元均素厉。无所能。若果来代。败在眼中。不可遣。凡三上奏极言之。不从。元均竟代为统制使。元帅权慄军于湖南。公以慄宿将。不复以前尝违节度故。怀不平也。推体勖以义。几与之协规兵事。慄犹不禀畏体府。或自出意专行。时清正据西生浦竹岛旧垒。慄信贼间。擅令水陆军进薄贼垒。公奏言臣不能统率。令慄擅用兵。是臣罪也。乞正臣罪。 上慰谕之。亦不责问慄。然慄自是惩悟。事令不敢违。贼复欲北犯汉京。遣使具奏皇朝。 帝遣右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理朝鲜军务。统南北兵救之。总兵杨元领兵三千南出。至全州驻军。公往见总兵计事。总兵问倭情曰。议政亟欲战。然乎。今天时不利战。秋高大兵至可决战。慎无轻动。公曰。狡贼病我邦已六年。蓄积索。民离落国。朝夕急。若差留战计。欲救亡。得乎。且既悉弊兵。分屯陆海。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6L 页
贼苟侵轶。亦安可束兵坐视而已。又曰。我到南原留屯。贼来逆击之。不利。当退守府城。尔国欲别守蛟龙山城。不可。公言出城险固可守。府城必不可守。杨元不应言。然公具闻于朝。还星州。贼坚垒不出。邀我倦极。将益兵复为寇。公间贼之不益炽。欲合军并锐。致命一战。而廷议不能决。 皇朝将又沮之。终不能如其计。七月。贼大众渡海。欲知我虚实。复遣卒绐金应瑞曰。告汝倭船渡来日。尔国犹可迎击取之。元均信其言。领舟师至漆川岛。贼夜袭击之。均败死。贼乘胜西攻。陷南原。杨元弃城走。将士多死。八月。海上诸屯贼并起。公令金应瑞守壁坚。贼至。应瑞弃城走。公遣裨将。即在所斩之。元帅权慄匿之。黄石守将毁城遁。安阴县监郭䞭,前郡守赵宗道死之。独义兵将郭再祐守火旺。贼至城下。见城守坚。不敢攻。元均既败死。 上复用李舜臣为统制使。舜臣至。收馀烬。尽所备。审御机数。军声复振。用舟师大破贼于海中。公尝言元均必败。南原城难守。至是皆如公揣之。始公之以为可当一面。奖许称进者。唯李舜臣,郭再祐而二人。卒立功南边。自舜臣之折败贼而海路无贼船。再祐好义善战守。多出奇举。贼畏辟。江右诸县倚以安。舜臣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7H 页
尝曰。吾将兵居外久。多谗在内。赖相国之端。辨明之。又幸用吾言。吾之能微效功者。非我也。相国也。再祐亦心服公。或受公之谪。辄即发悟。无所差跌。终始事公甚勤。公移驻开宁。欲自守关岭一城。九月。遇疾。 上命召还。至阴竹。又命留公指画诸军事。时贼长驱至稷山。京城戒严。经理杨镐闻之。自平壤疾驰入王京。遣诸将迎击贼大破之。贼退遁。营军于蔚山,顺天间七八百里。以势相守攻。 上召公勤王。十月。还京。疾甚累辞体察使。 上许之。又乞解议政。不许。杨经理将南征。召公管军饷。遂起视事。已而经理召言师期期急。无以逮给军。公请少缓师期。经理怒不许。公自为汉语面争之曰。粮先于军。或恐为贼得。后于军。军饥。必军及粮偕至。乃可集事。而非预令之。虽日夜驰走。必不及。经理益怒。命前立卒迫公出。公大声曰。必若是。事败矣。经理默然。寻复召公密谓曰。弛期几日而可乎。公曰。差缓五六日。犹可及。经理遂听公更为日。十二月。经理与提督麻贵等。帅师南攻蔚山贼。破外栅。围内城不克。其明年春。还至京。谋再举兵。兵部主事丁应泰欲败东征事。且恶经理有功。搆劾之。始倭之再侵突也。非稷山之役。京城几再不守。我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7L 页
倾覆。乃 皇上之勤我也。亦杨公力也。今杨公在患。不救不义。且杨公去则必不能尽敌。于是 上遣使卞诬请留。不得命。八月。杨公革职去。万世德来代之。军情益解。应泰又诬言我邦用坚城。得志疑后搆患。 上闻之大骇。命为两奏。申经理卞筑城事也。 上问领相柳成龙曰。今使必相臣有文辩者往。二事庶得白。谁可者。 上虽不言。心欲柳相行。柳相有老母。不得请行。左相金应南有疾。不任道。 上见公病羸。亦不忍遣。公语柳相曰。吾病劣。尚堪一行来。然使事甚重。我无文辩。不敢请耳。柳相白遣之。公请一品奉使印以行。既渡江。望见丁应泰来。避匿。应泰至义州。度公行必为杨经理上冤状。遣骑追之。迫䝱公令回。公引大义。抗言不回从。力月。至燕京。上二奏得署。闻丁应泰恨望我为杨经理地。直差人专诬奏我国用僭礼。且素事倭。壬辰导倭犯辽东。欲复旧土。反受兵。其言绝痛。公与副使许筬,书状赵正立日诣六部科官,十三道御史衙门。陈辨国冤。申證切至。诸衙门皆礼遇之。且曰。应泰小人也。然无意奏明之。公曰。吾王虽不及闻。不及辨奏。陪臣既知有妄诬。一日不卞。一日负大罪于天下。岂敢谓未见命者而不即辨雪。晏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8H 页
然戴天日而生还国乎。遂依民本例。条具枉实为奏。诣通政司。叩头出血。乞转奏。又伺阁老赴朝。跪乞马前。阁老谕令起揖曰。此事已知之。言于通政司上奏。通政司曰。上陪臣奏非例。终不许。礼部促还。公曰。被此名也以归。宁死于此。礼部曰。 皇上置不用丁疏。此雪冤也。乃发回。盖公奏本为丁党所阻。虽不得彻闻于上。然赖公列暴之。不待后使。而我之白案。先已显出于 皇朝云。己亥正月。复命。 上面劳谕之。升左议政。寻升领议政。时倭酋秀吉死。诸屯贼皆渡海归。 上寝疏柳相成龙。李尔瞻乘时劾柳相。凡在朝持清议者。指谓之厚善柳相。一皆绳逐。广连与以薰轑朝廷。公乃上劄曰。柳成龙廉介守正。徇国不还私。今以谗毁去。诸与善者。皆名类也。摈斥殆无遗。恐非 圣朝美事。遂辞疾。 上以 皇朝累万兵。聚住京城。訾给或不赡。易生乱。且经理方议置善后兵未决。须通明相在。可办酬也。敦谕公起行事。三月。复引疾上劄曰。臣既不能与时辈合。动遭排抵。何能处百僚之上乎。 上不许。又劄乞解。 上曰。我国非若古之列国。之楚乎。之齐乎。卿舍我欲何之。时柳相既内攻于尔瞻等削职。群奸多病公。公不安于朝。固求去。五月。递为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8L 页
判中枢。出东湖。玉堂劄请亟卜相。 上曰。虽有贤大臣。不能容。若之何。九月。复拜领议政。郑荣国,蔡谦吉等投疏。拥右洪汝谆,任国老。历诋廷臣无所忌。 上优批答之。盖汝谆,国老。时所谓大北。而二人者。汝谆客也。汝谆遇章劾而怒。阴令之上疏。欲藉之建已。公与右相李宪国上劄曰。自横议发而士类尽斥。士类斥而朝纲益紊。致令荣国等误朝诖上。又言汝谆,国老为人所贱恶。今台劾乃国言也。 上曰。所谓士类非乃指柳成龙乎。被斥者谁。逐之者谁。愿闻之。 上又谓谦吉疏未下政院。暗通大臣。令径来争卞。下教责政院。公与右相诣阙启。凡疏非密疏。岂待暗通而后。外人乃知哉。臣等恶荣国之阿党。相为欲论之。继有谦吉疏。故并论。欲望 殿下痛绝此曹也。又言臣所谓士类。非专指柳成龙也。成龙所猷为。岂尽是。其时诸臣。岂皆贤哉。然奉公理职外。其馀则无与类者矣。无白过而排于异人。自此邪正乱。国体怀。臣为圣朝惜之。启入。 上怒。批旨严厉。公上劄待罪。且乞赐对。后数日。 命引见。公进曰。昨承严批。惶恐。 上曰。卿所欲言者何事。公对曰。批辞严而激。臣言必有不可于 上意者。请 上条诘臣。臣且条对。 上曰。予无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9H 页
所不可于卿言者。公曰。人主听言。不以逆顺于耳者。为喜怒。乃可不为谗说所移。今邪臣候 上意而巧为说。令 上喜闻。以固私党。以陷正士。荣国等是也。明主所宜卞斥。 上恨然曰。卿谓予喜闻谗言欤。公起谢曰。臣气愤言躁。罪当死。然准意文奸。易令人主喜闻。不可不慎。 上曰。卿意予固知之。公极言朝臣朋党状。东西南大小北党目所自判。 上问所谓南。指谁某也。公曰。所谓南。指柳成龙诸人。而成龙贤相也。贤相去而国事逾不可为也。若洪汝谆贪纵无耻。专引党封已。嗾构诸臣。冀已获权位。其心迹列于韨道。 殿下或用此辈。必为国患。 上曰。人心已离。域中之变。难保必无。当此时。虽君子盈朝。恐亦无益。除争是非。专意保邦之道善矣。公曰。臣之争是非。乃保邦之道也。若使此辈用国。虽无贼。国必亡。 上不应。已而曰。予老病。欲令东宫摄政。公对曰。 上何为出此言也。每有此教。臣民解体。愿勿复言。又言大谏闵梦龙不顾公议。急构劾三司诸臣。甚可骇。时。洪汝谆等。谗退柳相。驰骋进取。多所谲众。 上以为能。虽荣国等訾躗之言。亦不以为不然。而公面对分别。直斥言。 上以公忠诚为国。无他意。不显言责之。然心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39L 页
悦。至论梦龙事。梦龙以见斥大臣引避。 上乃答曰。大臣忧国多为说。不过欲引用柳党也。南以恭,金荩国擅弄之罪。则不举正。予实未解。盖汝谆讽梦龙。既劾去荣国等。所诬三司诸臣。又劾奏南以恭,金荩国擅弄朝政。请罢得允。而公言不及金,南。故有此教。公即出东湖。右相李宪国上劄言。李某一心徇国。 殿下亦既知其贤。昨日匹马出郊。道路咨嗟。至有涕泣者。臣自此蔑与比而赞事矣。引病不出。公呈辞。 上遣医诊病。世子亦遣宫官问之。庚子春。辞单五上。乃许递。中外失望。兵使郭再祐,商山君朴忠侃等上疏言之。 上命公日赴备司。同议国事。辞不赴。夏。复拜左议政。两司闵梦龙,柳庆宗等合启。某附会成龙。力赞邪论。请罢。玉堂尹继善,任守正等。亦上劄请从合启。 上曰。贤相不可递。三启不从。公乃呈辞。 上曰。方待卿为政。卿何恝然固乞解。乃递归衿阳田里。领相李山海罢。命左相李恒福卜相。卜入。 上历论在卜诸臣。至公名曰。有物议。盖 上犹以夫梦龙之劾也。左相启曰。物议虽行一时。公议可定于百世。然公不果相。六月。 㦤仁王后薨。公入临。八月。 皇朝兵将撤归。朝廷欲请一千兵留镇南边。又欲请兵留关西。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0H 页
以备辽寇。 上命诸大臣议。公言中国必不为边寇之将患于外国。而先置兵屯卫外国。不可冀也。独留镇南边事可请。乃奏得 帝命。留兵守南边。又命公为都体察使。整理两湖岭南关东兵马。九月。出岭南。募兵民屯田昌原,蔚山,东莱。分属二节度。冬。疾笃。上劄乞递。 上乃召还。遣内医赍药诊治。且令不胥代上来。辛丑。北胡攻杀藩胡。我边将亦败没。 上命比道观察使儆边备。仍教曰。尽诚奉公。若李某之为平壤。何难御敌。又命公为两西关北都体察使。公以疾辞。 上曰。卿有疾。且可在京率励三道。公曰。敢若是乎。九月。出巡北关。至永兴。由隘水至成川。闻忽刺温谋犯边。选军马将赴救。会册立皇太子诏使来。西路烦费。公启寝点兵事。 上许之。公之北出。 上赐豹皮。在西关。赐貂掩虎皮。又命选廉谨吏。大臣上十四人名。台臣言博选易混。请改选尤著者。李相恒福选四人以闻。其一公也。公固辞不许。壬寅春。还京上符。其明日。命还授符。仍行体察使。时。公在东湖。疾渍甚。 上遣内医许浚视疾归。 上问公病死生当所决。召内卜问命吉凶。念江上风寒。撤御寝毡帘以赐。问遗交道。累劄乃解体府。甲辰元日。白虹贯日。 上命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0L 页
诸公卿进言。公上劄曰。愿 上恢大度。乐闻过。戢贵近。振国纲。外侮可御。灾谴可消伏也。时临海君奴夜刺杀宰臣柳熙绪亡。捕盗厅发之。大将边良杰得罪。领相李德馨言捕盗无罪。 上怒不从。公言以此也。朝廷方议录扈圣宣武功。朝议以公之从径捍御皆有功。宣并录两勋。公上疏固辞宣武功。 上益贤之不许。累辞乃许。遂赐忠勤贞亮效节协策扈圣功臣号。封完平府院君。扈圣功凡八十馀人。公次第五。公自壬寅。屏居家凡五六年。戊申二月。 上薨。领相柳永庆罢。 上临薨谓光海曰。群臣唯李某可大委任。然尽诚礼。乃为用。于是光海立起公为领议政。朝野相贺。是月。三司启言。临海君珒。潜内椎剑于丧次。谋为逆。守门将卒有见之者。时 大行在前殿。而大狱卒起。及廷鞫。诸公卿皆惧莫敢出言。公曰。今三司上变。三司不可使廷證逆奏。逮三司所言守门将卒觉知椎剑者问之。具自道实未尝见。踪迹绝无所蹑寻。三司愕顾索。不得他端。请穷讯将卒。光海曰。铁椎大剑。宫中或有见者。何必问外人。公乃引疾上劄言。狱起于至亲。可且兼存恩义。诸所连及多冤。宜以情恕。光海诱宫奴有罪者。免死證狱。狱成而阴臣仁弘,尔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1H 页
瞻等用事。初。 宣庙窜仁弘于西边。至郊闻 上薨。即止不行。两司日请释勿窜。群辈讽䝱公曰。大臣不言。故台启不见从。盍言之。公终不言。仁弘寻召拜大宪。而心深疾公。光海屡谕公出。公不起。上劄论山陵需役。诏使送逆。因缘增赋发劳。费民校倍实用之弊。严宫禁。绝女谒。开言路。屏谗佞。破朋党。厉廉耻。律贪污。备边虞。省贡敛。养民致贤之道。仍言今殿下所仰事唯 慈殿。慈殿所依。唯殿下。诸王子茕茕。所上休者亦唯殿下。愿殿下上顺下笃。无间终始。光海既批。令六卿大提学就公第。议革弊事。公请置宣惠厅。行大同法。光海命先试之畿内。豪民失所利。沮事之议群起。光海屡欲罢之。畿民争言其便。不果罢。四月。政府进香殡殿。公乃出将事。时临海窜海岛。三司方请诛。讽三公率百官廷论。公与左相李恒福启曰。此狱冤状。既尝劄论。今虽督臣等廷请。臣等死不敢从也。皇朝谓我邦舍长而立少。诏广宁抚镇。差遣知州万爱民,都司严一魁。来问临海长。何以立光海。又令见临海验实。光海问计策。公对曰。今欲面质定君。诚非上国待外国之道也。然既有 皇命。但可据实明言。又具 先王取舍。国人向背所由。与夫临海罪状。及差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1L 页
官之未反命。而先奏皇朝。事必释。差官求见临海。仁弘等请斩临海头。以示差官。公争以为皇命不可逆。逆必有祸。差官入岛中见临海。报抚镇。转奏皇朝。竟准封如例。仁弘等益疾公劄言全恩之论。乃护逆也。公累劄乞解。不许。时左右相亦呈辞。光海以三公同时引告。意不宁。公与左右相俱出视事。儒生南倬上疏颂公德。公上劄言国体不尊。草鄙之人。见上首用臣为相。敢作媚悦语闻上。此宜按法罪之。见誉者亦宜罪。乞先罢臣。以严朝纲。光海批谕之。冬。有人欲入。仁弘等上疏言临海在海岛。或与逆徒相通。光海议大臣。公曰。此妄意之也。不可用。仁弘客郑承勋等。承仁弘指又上疏。力攻全恩之议。公遂称疾辞位。光海欲亲临问疾。有沮之者。乃遣御医视疾。公称病笃。累疏固乞免。又请将臣病状。问大臣处之。光海召御医视疾者谓曰。女亦知某之为贤相。殚诚救视。问大臣。皆曰领相进退。系国安危。然病不可强责任。盍姑从其愿。幸病愈而复用之。光海遂许免相。待之益厚。辛亥。生员任叔英对策。极言君德阙失。光海命削科。仁弘上疏。诋訾文元,文纯两贤。公与诸原任大臣上劄言。任叔英直言。不宜削料。仁弘邪说宜卞斥。光海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2H 页
省。九月。复拜领议政。时。光海淫侈。大恶于民。公知不可證移。然尽言获罪。乃宗戚之臣之义也。入侍经筵。因经义。推言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几。贤邪进退得失存亡之微。因启曰。今上失其柄。刑赏不明。纲维不张。谀佞肆行。宫禁不肃。左道日盛。内外交通。干预朝政。上下阻隔。情意不通。渔利苏功。私意灭公。间有言者。随辄折厌。上所与处。只是宫妾。蛊惑君心。恣相欺罔。浮淫之费。无以给上。公私虚竭。王度秕荒。民安得不困。国安得不亡。历数败德。辞气愿款。光海邑邑无以应。阳浮问他事。起入宫。怒谓左右曰。人言李某羸老。日所食廑粟饭一匙。此妄也。今乃骂辱我甚健。女曹凡有为。无令某知之。后必尽杀若属。公即引病。时昌德宫成。光海移御。俄而有妖言谓新宫害于上。冬。将还行宫。公上劄谏不听。正言郑蕴力争之。光海怒。斥补镜城判官。公又劄曰。郑蕴之启。虽出于闾巷之说。其心亦忠国爱君而已。昔之言者未还。今之言者又出。自此虽有朝暮剥床之祸。殿下将不得闻。岂不惧哉。光海不听。遣承旨敦谕。壬子。有海西上变事。公即起鞫囚。疾笃。命还家。仍累乞解乃许。遂杜门谢客。癸丑。永昌大君诬狱起。时永昌年八岁。尔瞻等谓之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2L 页
祸本而陷入之。驱率三司百僚。请诛永昌萌芽。所以侵迫母后者至不道。而愶于护逆罪。虽素名为贤公卿者。多不免受疚。右相沈喜寿言光海曰。此大事也。宜遍议诸大臣。光海曰。大臣不参论者谁。曰李某。光海曰。完平有疾。不参势也。终不问。盖恐公之有驳议也。领相李德馨劄言。㼁幼稚无所识。乞贷之。三司请按律。公上劄曰。若异论者。辄内之不测之罪。则非国之福也。李相竟被罪。忧懑而卒。于是光海取㼁于 大妃怀中。出置之江都。阴令府使郑沆杀之。前弼善郑蕴上疏讼㼁冤曰。殿下不斩沆。何面目入 先王之庙乎。光海大怒。命拿鞫。召诸大臣议罪。公辞不赴。劄言郑蕴断无他意。乞原宽。光海虽不纳。怒少解。宥配济州。永昌之杀死也。郑造,尹讱,李伟卿等。偷发光海意。倡造凶逆言。以焄 慈殿。俄而三贼皆显用。朝廷凶皆言祸及 慈殿不久。乙卯二月。命大内咀咒之变。布告八方。公闻之叹曰。此人伦大变。事势张见。老臣敢爱死不一言乎。屏子弟。手草劄密上之。盖不以无道必于上。冀其恶之未显而或默喻于善也。谨而密之也。劄曰。颁教所布告者。非病臣所能知。道路皆言事连 慈殿。母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母子之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3H 页
间。名位至大。伦纪至重。圣世安有此事。老臣妄闻。罪当死。光海大怒。留劄不下十馀日。群奸请下其劄。乃始批责之。遣注书南溟羽胁问公曰。卿谓我为不孝。安所受此语。直对无讳。公对曰。昨之为凶言者。布列台馆。国人之疑以此也。今之颁教。不若于道。臣心之疑以此也。臣劄出于臣心。臣罪宜诛。何敢托咎他人。光海又令督问之。对如前。乃召两司长。视若不与夫此之为者而问之曰。朝议果有若完平所谓者乎。齐曰无之。类有阴劝为此说者。曰固宜有。于是。两司请黜公。又谓南以恭旧时幕僚。潜指道公。并论之。光海曰。郑蕴倡之。完平继之。加恶名于君上。甚可恶。然恐不可以威镇置之。已而命罢职。两司请加律远窜。群凶嗾湖中人申尚渊,馆儒安佺等上疏。请置重律。玉堂亦日上劄。请从台启。命削黜。后数日批台启曰。䝱君护逆。某之罪也。三司复以护逆论。生员洪茂绩,郑泽雷等上疏讼公冤。仁弘,尔瞻等逾怒。皆窜绝岛。论公罪益力。四月。命付处洪川。南以恭亦配松禾。生员金孝诚等又上疏请亟召李某。即窜海岛。是年关东旱。公至洪川而忽大雨。人谓之相公雨。时 大妃移西宫。而供奉不如仪。人莫敢复言。丙辰。右相仁弘劄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3L 页
论。公罪不可黜配而止。尔瞻等又谓沿江三窜。往来谋议。当鞫问。盖公谪洪川。申判书钦谪春川。韩参判俊谦黜居湖上。故谓之三窜。光海自初即位。动见白争。不悦公。至是愤疾之最于他谏。臣尔瞻等所以罪状公。而谋陷公于重辟者。方故多端。特以公 先朝著忠烈老臣。又 先王之所命也。光海终不许加律。丁巳冬。废母论果起。领相奇自献劄言 母后不可废。又曰。顷者三司谓朝廷无此论。李某老悖妄言罪之。今乃有此论耶。仍请收议诸大臣云。戊午。命流配者入银赎。朴承宗欲自出货代赎。沈相喜寿曰。此非完平意也。遂止。己未。放归田里。以衿阳旧居近京。不敢归。寄寓骊江上。渔钓弹琴悲歌。所止单陋。家人饥寒。泊然无所顾。客有言时事者。辄垂泪不答。客不敢竟其语。时。杨经理镐在辽东。见我使问公安在。曰在外。杨曰。梧里贤相也。尔国不能用。必小人当国矣。公居骊江五年。癸亥三月十三日。 宪文大王反正。公始闻京城有急变。乘舟浮江。候闻宗国存亡。为死生计。及闻反正事。流涕下舡归。 上既即位亲政。拜公领议政。连遣史官承旨促召。公从江路到京城。都民相聚迎。见公相庆曰。李相公至矣。至或流涕。宫中人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4H 页
亦踊于墙。望公之来。公入谢。 上御明光殿。命小宦扶升殿。劳慰之曰。卿不弃予。予甚感激。今国势危急。否德遽忝大位。罔知攸济。幸卒辅予。二百年宗社。欲藉卿扶之耳。公辞谢。已曰。谨始易。慎终难。向者奸臣窃朝权。国几亡。天胙 圣德。乱之定危之宁。此创业也。顾臣耄无能为。恐负 圣意。今往国事多忧虞。只愿图终若始。 上曰。予望卿若大旱云霓。今卿来相我。当与卿终始图治。 上命公进前坐。从容问兴贤能革弊政之道。公对曰。必有大振作。乃可耸动民情。弭百苛。定百事。制节轻徭。罔或妄赋。则民怀矣。必先诚君意。乃可拔起士心。差度明。用舍公。急贤为务。罔间私意。则士至矣。民怀士至则国安矣。臣闻 殿下始正位。即开经筵。不胜喜幸。夫经筵。非只讲说章句而已。治道得失。人才能否。民生利害。率宜讲究。虽干戈中。亦不可废。况今日乎。又曰。今奴贼将压境。防御之具。与夫所为需给 皇朝兵者。必素办。可以应卒。且我兵亦强兵也。苟得其心。人乐为战。贼不足忧也。臣自 先朝。累遭变乱。乃知兵要只在善附民。是时上清宫未十日。众心危疑。庶事纷错。公既拜命为院相。而中外大定。朝廷统帖若宁朝。光海时诸大罪人。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4L 页
皆戮施。诸他党附者。请从宽典。不以人之尝所于己者为轻重。 上皆从之。 大妃积怨光海。欲遂杀之。数言之 上。诸功臣皆言可杀。公曰。光海自绝于天。废固当。若欲诛之。臣尝臣事之。不忍闻。当自此去矣。因泣下。 上曰。予亦有意保全之。今闻卿言。敢不从乎。及光海出江都。公据霍光送昌邑王故事。帅朝臣尝事光海者出南郊。跪辞曰。使君至此者。某等罪也。涕泣而去。左右相罢。命公议卜。所荐卜皆宿望。诸功臣多言元勋二人当卜。公不肯。朝议以韩公俊谦。虽王后父。素有公辅望当卜。公不从曰。革新之初。先举戚畹为相。是启偏私之渐也。韩公闻之。喜曰。完平爱人以德。公之始至也。 大妃下教慰谕之。后有日欲引见。 上命来待阙下。少顷。 大妃下教曰。卿尝为冤妇直言。虽幸不死。流窜困苦。皆冤妇之以也。感结之怀及冤妇十馀年幽辱之恨。一欲亲见言之。朝议以为不可。不敢见。幸亟发使。奉表 皇朝。使 主上亟受恩诰。仍赐赉之曰。薄物聊以表情。公拜谢而退。上命公五日一赴朝堂。入朝给扶。时议欲为义旅设科。公曰。是示国人私义旅也。不可。举义军官多横恣。为闾里患。请罢之。 上皆从之。夏。废世子祗穿棘围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5H 页
逃。 上遣史官问。治废庶人。何若而可。公言保全其性命。乃美德也。纵今若是。愿得宜处之。两司齐请断义。大司宪朴东善,执义郑蕴既与启。即又引避为全恩之论。诸台遂并劾罢之。力请诛废庶人。得允。议大臣行法当奈何。公引病不献议。以此时议间非公。台官有于前席显言斥之者。公遂引疾。左相缺。 上命在家议卜。公辞之。累上劄乞解。 上闻公以有人言不安位。再遣承旨谕意。公曰。臣感不世之恩。愿以死报。敢恤人言。第臣年力实不堪任。固辞。 上欲亲问疾。令儒臣考 先朝事以启。又命赐几杖。公闻之大惊。即起诣阙。 上引见勉谕。公辞谢请去。其明日。遣承旨问病。公再上劄辞几杖。不许。会有李慎等上变事。公诣宾厅。 上忧公病。命归家治病。时原任奇自献亦遇告。公曰。自献罪未章。尝于废母时。献议力争。至远窜。是宜十世宥之。 上然之。按验卒无实。犹付处中道。功臣有疾害者故也。九月。都承旨来锡公几杖。赐舞乐。宴于第。遣中使宣酝。都堂相会宴耆老会宴。皆启得旨。就第设焉。一时相传为盛事。有几杖宴酬唱录。行于世。国朝三公不坐府听政久。功臣等议复朝堂旧事。公曰。此事废盖有由。国之大权。人臣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5L 页
宜复规擅也。议遂止。甲子春。贼适叛命。公为八道都体察使。公建赦在囚武士。使得自效。先是有上变者。奇自献等三十八人皆逮系。及适反报至。功臣恶自献者夜入白曰。恐有内变。悉诛自献等无脱者。而议不及公。公闻之大骇。既已不可奈何。后白 上尽释其冤。复其官。公请自出击贼。 上曰。元老不可远去。只遣副使行。贼若薄京城。公欲率都监军及都民逆击之。整众。顷贼至临津。 上卒幸公山。公帅麾下士从。数日。适败传首 行在。罢遣诸道兵。是月。扈 驾还京。元帅张晚坐逗留。命白衣从军。公曰。终能与诸将破贼。前过可赦。道请宥之。 上问士民多附贼。治之若何。公对曰。若诚附贼左验明者。当诛。若闻辄诛之。恐仇怨妄相诬。人人自危。且今不宜混逐䲡刑以招怨。 上曰。卿言是。公尝谓光海十数年肆于民上。民国既屈竭。仍遭祸乱。人心易摇。宜省费薄敛。务布德。请设裁省厅。减 宗庙诸陵祭祀之式及 三殿凡所供奉。其馀则视此而等节损之。令诸道物土宜。贡所有。悉除光海时逋布簿。为通融作户法。悉除逃故。令军保族邻安业。遍行大同法于诸道。以均赋役。上多纳用之。唯任土贡事不得行。大同法为巨室袭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6H 页
利者所挠。终不得遍行。公又谓北胡兵盛。必侵陵我。请计关西田赋。募发卒。处业其妻子。令民劝往。勤时训鍊以防胡。修江都守御具。移诸道谷实之。有难入守。筑南汉城。以为江都缓急声援。西路守令。通文武选差。俾得抚绥残民。 上从之。然关西募兵。终不能悉如公计。 上欲录公山扈从功。公曰。数日从驾。可言功乎。及勘勋。只录张晚等战功。三月。白虹贯日。 上召诸公卿问弭灾策。公对曰。自顷杀戮多。流窜者众。愿一施旷荡之典。以悦人心。 上从之。仍问何以则国势重。公曰。此不可以时月期也。 上若克勤于邦。赋政协于道。进贤能斥邪佞则国势重矣。 上闻公无家。命赐籍没家舍。固辞不受。都督毛文龙遣人请增接伴使等资级。 上问大臣。公曰。爵赏出于君。非他国人所当请也。 上可公言。然竟许之。朝议欲删光海所上 宣庙徽号。公曰。虽昏朝事。既曾上号。今不宜追论。议遂寝。公之始入朝也。或请复郑澈官爵。 上问公。公对曰。臣于 先朝为宪府长论澈罪。澈之治狱。实多有人所不忍为者。议遂格。诸臣私澈者多怨公。至是郑宗溟等上疏请伸父澈冤。 上命大臣议。公曰。诸为澈所搆杀者。悉分明枉结。而复其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6L 页
官而后澈乃可论。诸大臣皆请复澈官。 上命两释之。于是己丑诸人并复官。唯白惟让以有持不可者。不复官。公自公山扈还。疾稍侵。入对乞解曰。始臣从驾行也。不自意生。预属同行人。我道死。必埋之道傍。今幸复瞻清光。呜咽流涕。 上慰谕已。召承旨教曰。领相病。凡丸丹糖饼宜于病者。令内局剂送。累劄解体府。仍固乞免。 上累遣承旨谕之曰。卿若退。国事去矣。予不许免。非为予身。为 宗社也。为生民也。日遣医视病。朴弘耇之狱。其侄允章。公之侧室女婿也。捕鞫置辞。證公以自明。公再劄待罪。 上曰。卿心天地鬼神所共知。贼竖欲乱人听。得乎。遣承旨谕勉。乙丑春。仁城君珙为贼囚所诬染。大臣方庭请罪。公遂称病笃。五疏固辞。递为领中枢。遂上疏乞致仕曰。急难则死生以之。稍定而乞骸骨。是臣素志。疏四上。 上曰。卿固乞退。必以予不足与有为也。公待罪。 上谕解之。秋。复拜领议政。遣承旨谕曰。愿一见卿议国事。时公病蹇。赐肩舆入朝辞。 上曰。肩舆古事也。岂须辞。公至阙。 命勿肃拜。扶诣閤外。 上命内侍挈茵舆。入至前。 上迎劳之曰。今幸见卿。苍生之福也。公涕泣曰。臣既不能大庭拜。 命又于法殿。失人臣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7H 页
礼分。当万死。 上慰谕备至。命安坐。问天灾民怨。朝廷之失。将何塞除正之。公对曰。臣在公山。尝奉对有所道。欲望 上不或自沮。无有是其外矣。若夙夜孜孜。敬天勤民。恢公道。翕受敷施。令嘉言罔伏。时耄允集。灾弭民悦。朝廷偏私之风绝矣。 上深纳之。又问号牌法何如。公曰。以臣则恐不能行也。仍言臣老病。无以当大任。何敢宠国政妨贤路乎。将退。 上命见世子。既出。赐豹褥。时廷臣相轧。沈器远,金自点等恃功横厉。阴蓄嗜利轻猾者为耳目。几人之异于已。或失志者。数起鞫狱。公上劄曰。朝廷四方之表。朝廷不和。国不可为也。战国谋臣言群臣和。其国不可伐。夫和则一。一则强。敌国不敢谋。今人异见士异论。疑阻乖隔。若是而望治。不亦远乎。改纪之初。群不逞之人怨国家者。不可谓必无。然满庭士大夫。多是有志行者也。 圣主中兴。天命已定。畴敢有异心。凶徒或藉口招乱。未可知也。或诬引士大夫。欲乱 圣朝。伤国脉。而徐为之乘衅。亦未可知也。指名播说。骇惑听闻。人皆知其决不然。而亦不敢言。朝野惵惵。殊非盛世气像。 上倾听纳之。然伺察犹未已云。 王子珙既窜岭外。检阅睦性善,正字柳硕等上疏请赦。 上问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7L 页
大臣。公曰。臣自昔时。凡于 王室至亲。辄请全恩。人皆指目老臣。今珙既佥议置诸外。愿终始保全。珙乃见原。 上以公家去阙远。命移公居近阙。丙寅春。有启运丧。 上之始承统也。命群臣议私庙称谓。公与郑公经世议。私庙称大院。称考而去显字。称子而去孝字。 上从之。至是公与诸大臣礼官议。请 上服不杖期。立支子为丧主。 上欲行三年。命丧礼用国葬仪。公诣閤外启曰。 宣庙虽祖。有父道焉。 殿下虽孙。有子道焉。宗统至重。岂宜为私亲行三年。四启不从。公称病出阙。 上始降从杖期。而犹不立丧主。丧礼视后妃。促有司治丧具。不复问朝廷。公累上劄争之曰。有期服之名。而无服期之实。名降而实不降。宗统不尊。后必有不可言者。子事亲。可为而不为。不可为而为之。均之不孝。乃上疏乞免曰。臣忝居百僚首。当大事。无所可否。安有如此宰相。今臣之去。岂臣之心哉。即归衿阳。辞疏凡三上。再遣承旨谕。不就。又遣承旨赐御札悔过自责。公乃入城待罪。 上令该司修阙下民舍以馆。公辞不居。副提学崔鸣吉等请行三年丧。 上下庙堂议。公即乞退。 上曰。予赖卿辅相。得至今日。然卿年高有疾。与共国当复几时。念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8H 页
之悲咽。须念予怀。拯济时艰。时启运宫葬地欲定于健元陵内。 上问。公对曰。 先王陵内。何敢议葬。 上从之。因西报召入对。进曰。臣老且病。不能赴朝堂已久。在家断国论。甚非朝体。若不得退。乞先解议政。上慰勉之。问毛文龙有反形。我之应之当若何。公曰。情故多变。不可预度。亦随遇而应之耳。仍呈辞。 上自制不允批。遣承旨传谕。公上疏辞谢。冬。出江上上疏曰。臣弃职事阅月。呈告今三十馀矣。惶惧不知所处。退伏江郊。祗俟严命。 上遣承旨谕令亟还曰。还且有后命。累教促召曰。不待还而勉副则损国体。幸体予意。毋相逼迫。公上疏曰。臣曾相 宣庙。径出湖者三。直归乡者再。 宣庙不之罪。使得遂其志。臣常以 宣庙之视臣。望于 圣明。而圣明不以 宣庙之视臣视臣。臣岂敢强迫君父。求遂其意。臣当罪死。不敢赴召。 上复遣承旨谕曰。卿欲使予待卿如 先朝耶。卿于 先朝。虽受知深。岂若寡昧视之如婴儿之望慈母哉。卿若去予。无若政何。 上知公意坚决。遂许免相。教政院曰。虽不可劳以职事。欲召还都下。使有所矜式。卑辞以请。终不回心。予诚颜厚。政院敦谕。公不得已还城东第。拜领中枢。 命移住阙下。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8L 页
丁卯正月。虏来侵关西。节度使南以兴战败死。 上定幸江都。命公为都体察使。公曰。臣颓老。请更论。 上曰。卿虽老。卧领诸将。四方必耸励。公曰。 世子名号。系于中外。请分朝南下。以持三南心。 世子幼。 上疑不决曰。且更思。公曰。此 社稷计也。臣等奉旨乃退。若议之宫中。恐失计。 上许之。又请大赦。罢号牌法。以慰人心。 上从之。即日与右相申钦。从 世子南出。简陪从。省供奉。日遣从事。先行视次舍。禁浮费。不如戒者。辄杖其守令。纪律严明。诸客惮之。说右相。请立抚军司分衙门。公不听。日饬军法不少解。不悦者喧诽言体府不往讨贼。却来检察共置。幕下士闻之怒。请收兵殿后以自别。公泣曰。 上以冲子托老臣。吾岂忍暂离。借令迫逐我。我不去也。至全州驻军。三月。 行朝与虏和。 世子还。宦寺恣意责调发。公不复烦一令。但大书揭城楼。凡行事。视来时有或过之。重律治之。行中慑伏。毫毛不敢放手。公奉 世子归江都。乞解体府。四月。 上还京。八月。乞暇省墓。上命给马赐浇奠。遣中使宣酝于南郊。九月。遣承旨谕来。公乃上疏言。臣之始意。欲候时稍定而乞骸骨。今虏既退。可谓稍定。臣年八十一。齿尽矣。乞致仕。不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9H 页
许。令承旨草教谕。不就。十月。闻有原城贼变。舁至江。闻贼获遂归。 上自在闾阎。闻公功德。心敬慕之。及入即位。苟公所言而非甚有所偏决者。无不从。然诸功臣欲管朝权。恐公之除扼之。令不得专其志。以 上之恩礼不衰。虽不敢压迮。多与公不适。公决去不复就禄位。其居处衣食若野老。其心未尝顷刻不在王室。闻朝政中失。辄怡戚形于色。戊辰春。柳孝立谋反觉治。辞引 王子珙。大臣等廷请诛珙。功臣有一人白 上珙之谋逆。以全恩也。全恩之论。发于李某。而闻变又不即入城待罪。极言斥之。 上方优厚功臣。不能卞责。而朝臣有因分朝时事飞语谤公者。 上大怒。命拿鞫。公请宥。 上曰。今始鞫亦晚矣。命赐常禄。辞不受。令本道月给米馔。连遣近侍谕曰。自卿去国。予罪过日积。愿一与卿论道。庶几迁善改过。公固病不起。庚午春。经筵讲伊训。 上曰。远耆德。时乱风。今领府事在远。岂非远耆德乎。虽不任职。若在朝。犹九鼎大吕。足以镇国。但未知其意如何耳。予闻古相黄喜尝醉卧。天雨屋漏。抗伞以御雨。世称其廉。今领府事清苦。岂少让于黄。此予尤所心服也。嗟叹良久。召命相继。皆辞以疾。 上忧公病。遣御医。数候增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49L 页
损。赉药治护。辛未春。特遣承旨姜弘重问疾归。 上问公气貌居止。弘重对状。 上曰。为相四十年。数间茅屋。不蔽风雨。若令百僚则之。何忧乎民困。令本道造给正堂。令户曹赐素衾素褥以旌俭德。公曰。畿民愁劳。乃复为病臣营私室耶。力辞不许。至欲避去。 上曰。为卿营一堂。盖欲风厉群工也。且畿民感卿惠政。俾营卿室。必乐趋不惮劳。固不许。又 命赐牌奴婢准给。公上疏乞还前后 恩旨。且曰。国有难。臣虽僵仆道路。奔赴不敢后。三月。闻有西警。入城闻之。乃讹言。 上命肩舆上殿。固辞。小宦夹扶而入。 上迎谓曰。卿闻警急而来。果不负前言。因问治道。公曰。通天下之志。然后能成天下之务。今 殿下独断于上。君臣情意不孚。若是而能回世道乎。又陈兵民之弊。已又乞归。 上勉留再三。及退。赐豹褥。留数日。归乡里。时 上用一二臣议。尊大院君为靖穆孝章大王。启运宫为仁献王后园。所为章陵。三司争之。皆得罪。左相金瑬亦斥罢。公上劄曰。此事臣自初言不可若以此罪之。臣当为罪首。 上慰解之。六月。胡酋声言欲借船袭椴岛。渡鸭江至清江。公闻急报入城。 上遣承旨劳问。引见曰。闻有难辄来。感幸。公曰。视息犹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0H 页
存。敢忘 宗社。 上问御戎策。对曰。贼情难预测。且当整戎旅。择良将以待。 上命赐油芚毛鞭。已而闻贼退乃归。临发上劄曰。今贼虽退。终必来。愿 上振发奋厉。悉停诸所营为。专意兵事。缮修江都,南汉。峙军食。集锐士以备敌。又抚宁三南。怀辑两西。使八路民庶。同心戴上。气势连络。则贼不足畏也。然此非臣僚所能。 殿下一脉精神感通一国。而后可以致此。民惟邦本。无民则无国。无食则无民。宽民力裕民食。帝王急务也。近者以任怨为贤能而褒赏之。以悦民为要誉而非斥之。朝家劝惩若此。故泽不究而民怨滋。 上遣承旨慰问。公乞致仕凡五疏。终不许。壬申。仁穆王后薨。公入临。成服而归。冬。 上疾绵顿。移御别宫。公力疾入诣起居班。 上疾少閒。引见劳之。问阙失不对。内出貂裘赐之。既出。命给马。公退归八年。五至京。至辄赐米馔。居乡第。 上所为在公者续时至。癸酉秋。 上闻公疾寝。加遣医。操药诊病。甲戌春。又遣承旨问之。公感泣。为书与时相诀曰。勉事圣君。数日疾革。正月二十九日。卒于正堂。寿八十八。讣闻。上罢朝三日。遣承旨吊孤。有司治丧葬。赐御藏棺材。世子哭临建德坊旧第。百官皆会哭。都民皆罢市聚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0L 页
哭。二月。 上特遣都承旨致祭。四月六日。以礼葬于贞敬夫人墓右。后十八年。 赐谥文忠。配享 仁祖庙庭。 孝庙九年。黔阳人为公立祠。并享丽朝姜太师邯赞,徐掌令甄。号三贤祠。 显庙元年。骊兴人享公于沂川书院。今 上二年。赐三贤祠额曰忠贤书院。配贞敬夫人郑氏。文忠公梦周之后。显信校尉枢之女。生一男一女。男义传。亦清俭。袭封完善君。女适郡守李廷稷。侧室二男七女。男孝传,悌传。婿金汝铉,朴允章,尹诫,宋兴筑,李时行,李乔,尹锳。义传三男三女。男守约典签,守纪判官,守纲府使。女适右议政许穆,次尹克和,李庆需。李廷稷有二男一女。男𥡦正字积进士。婿李裯校理。内外曾玄嫡庶六百馀人。公之殁今六十三年。国人诵公德如昨日事。凡公之懿行惠言。诸所修为。各以所睹记。传相道而颂论焉者。多矣。愈尝总众言该始末而约言之曰忠信而已。夫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圣门所贵。夫忠信者。发已自尽。循物无违。可与始可与终。可与进可与退。可以畜民志。可以感天地动神明也。公既质有其内。聪明彊志过绝人。而早自省其气禀之过不及。绳绳乎化身而之正理者。已非近世学者所可几也。及其底也。安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1H 页
和而备于诸事。谦恭而勇于趋义。源于孝悌而主之以忠信。事君治民。轻重巨细。靡所往而不于是。无一言之不由衷。不应实。约身而利人。尽己而顺天。不或以便生为故。不或以私意邀人。人亦不敢以非理干定。所履行。无越思。不为祸福利害所倾侧。自夫贱而贵。卑而尊。困而亨。而所自为者。一日之心也。美于中而播于外。孚于民而民任焉。苟闻公者。不还虑而群趣。悦赴政令。若就私利。去辄怀慕。若失所负依。故安,星二州有功德碑。平壤立生祠。奉公绘象。岁时祭祀不绝。古所谓致忠信而竭人。四方所归心行者也。功显于时。名闻于中国。而无所适过而致是非于后之论者。故虽一时秽孽之臣。百道规陷公者。不能不曰贤相。及行大戮。犹望公之仁而幸遗种。处曲朝。倡扶人彝。见诟厉于污上而廑脱死。亦不敢斥其名谪数之。必曰完平完平。盖前行素已伏薄意也。岂不诚正义之臣蚤正而形于下者也。公不处幸。不苟合当世。穆陵发出公而历试之。再为相。三为都体察使。忧南则命之南。忧北则命之北。屡尝得公之庆。而惜名流扶公议。介离于朝臣。朝臣断断。 上亦有不能然者。故多失。其所谓国稍宁则不能安于朝。 长陵朝亦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1L 页
再为相。再为都体察使。弘世务。镇邦国。见尊礼。视前世尤隆。而 上方以诸勋贵为门户。有不能专于公者。公亦老矣。数告病求退。前后在相位。不过数考。其庸得以究施哉。公尝言仁弘,尔瞻等必乱国。后果乱国几亡国。又尝叹曰。吾且老死。今人事极乱。天道且变。大祸迫矣。公殁三年而有南汉之耻。纯诚之积。志不分而凝于神。故通于物。视于来事之后者。自其所以察致。而世乃既误而后。追始言而称明时之不能尽用公也。非公之藏其知而不或自尽也。节遇然也。独服忠守宜。以乘其信。服信循道。以行其忠。既老而莫怀馀力。已退而不解于心。持一操而完节尚。以殁元身。此可以长监于世。而为人臣则矣。公尝以十六字训子孙曰。无怨于人。无恶于己。志行上方。分福下比。又尝自言吾平生见利思耻。事不辞难。行不苟容。欲寡过而未能也。人之能见几微决趋舍者。明也。勇生于明。明则不惑。不惑则不动。又言吾平居好看书。若当官则蚤夜思惟公事而已。束书不遑看。今人作吏读书。此非吾所能及。凡事必专。专则志虑精。无败事矣。夫其志以发言者。可为忠实心而笃自厉者徵也。陈施于意而事辞称若此。恭俭退让。公之常节也。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2H 页
行事之情而不名处。临殁谓其子曰。五多少愆尤。有不可悔者。我死。若称列虚美耻也。命录祖世历官大概。属李副学埈为墓碑。后赵大学士絅撰谥状。许相穆撰遗事。而家乘所传录多散逸。无所据。故其辞略。欲一观公之终始难。又论次年月。或失其序。公之长玄孙存道为金吾郎。待事阙下。日诣堂后。遍考 宣庙以来至公殁之年日纪。日纪失于兵难。多间缺。然悉发公之在朝所规画。启劄疏状。在纪伏未发者编录之。凡公之注错大者。殆若不复遗。并谥状遗事。请愈定著为善状。顷公之遗文集刊行也。已尝见属为序。影堂成。又为记。愈慕公之德而忘其度者也。今不敢辞。谨磨旧状新录。统釐为状。以示后。若家庭之行。言动之节及他指凑论说。二公之所已论撰。而不须以接盈篇意者及序记所归要者。皆不复详。以听于国人。而窃尝意焉者系焉。令后知德业之自云。崇桢纪元后六十九年。资宪大夫前礼曹判书兼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世子左副宾客权愈。谨状。
影堂记[权 愈]
古之君子。闻前乎已而有立德之士。赞命之臣。名实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2L 页
见于世。功烈光于后者。则诵其言而若亲聆其音。观于宅里而低回顾慕。若躬造其门。适而睹遗像。则洒然神开。肃焉若其人之临堂宇而告导我也。傥乎若将袭其风而共所趣也。盖其全天理而会人心者。不邀而有不能自已。又况秉天明而处末世。慨无适而视听。恨耳目之徒存焉者。其寻昔贤之轨景。而感起而首向之。尤如何哉。梧里李相国。吾乡傍里人也。相穆陵而历光海而相 长陵。凡所治于身。修于家。美政于朝。极身于危急之秋。扶人彝于蔑五常之世。纪民定物于革新邦命之初。万物之化无不遇。百事之变无不应。而遇辄正其谊。应必挺其效。虽安和谦恭。未尝以一善自居。一能自予。而道际时会。往益成光。庸德荣为华。人莫有议公之为得失如何者。处将相之位前后四十年。金石之心。廉俭之操。袭然终始犹一。进为于时则国基也世隆也。退居于家则寒士也凡庶也。过公第者。不前知为公之第者。不能知为将相家也。认为里室。 仁祖大王既敬重公。而问承旨宣命而归者。知公所止狭陋甚。嗟叹久之。 特赐素衾素褥。以旌素风。又命有司。就所居里作堂赐之。以风厉群臣。公固辞不得命。居数年而公卒。后丙丁之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3H 页
难。虏樵其堂。遗址在草中。人犹指其处。至今以为美谈曰。此前王所尝为特室。以处吾相公者也。公之曾孙象贤。永怀祖德。追感主恩。忘贫匮而创虑。重制堂于旧基。以奉安公绘像。置数楹之室于前。以舍士来者。既断手。而属愈为记。愈从乡里人。闻公之德既详。又读公遗文稿。见古君子之曲备于事。无言非道。而教泽博。又游历梧里旧墟。见古大臣之建志洁。而百虑公家。不一虑私。今于玆堂之所于地也。忽由夫旧。所恩赐第犹存。而见 先王之眷于宗臣者盖如此。既又瞻拜公像。亦可见七分之仪。几乎其该公平生。俾后之人。得自律耶。语曰。形不胜心。岂又有不可以言传。不可以形色名声而得之者耶。愈尝以所闻见者。统谓公。貌不羡乎情。言不溢于行。愈言果是也。法公之貌而可以得公之心耶。今既后于公矣。欲听之而无接焉。望之而无见焉。欲见夫百一类者而不可得也。宁于丹青中执显德以处。见其容而瞻依慕从焉。此国中诸君子之意也。岂直子孙之惇慕乃先祖而欲长鉴其朗而已。盖郡守君之为此堂也。崇孝也。亦教也。安得聚邦之名民。齐造乎堂前。而讲公志业。相与为己节也。堂在衿阳治之西南云阴山下。相国
梧里先生续集附录卷之二 第 553L 页
先垄侧也。志堂处。广示之四方。今上二十年甲戌季秋下浣。安东权愈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