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H 页
理气辨
  [论理气]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朱子曰。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道即天也。继善即命也。成性即性也。朱子曰。阴阳是气。所以阴阳者。乃道也。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成则物之已成。性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又曰。动而生阳之时。便有继底意。至静而成阴。方是成。又曰。继成二字。皆接那气底意思说。善性二字。皆只说理。但继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处。成之者性。便是已成形。有分段了。又曰。继是接续不已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又曰。继善是公共底。成性是自家得底。又曰。一阴一阳之道。就人身言之。道是吾心。继是吾心发见恻隐羞恶之类。成之者性。是吾心之理。仁义礼智是也。按易乾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流行造化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L 页
处是(缺。)成于我者则是(缺。)所谓善者。其指此而言也欤。
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上帝。即天也。降衷。即命也。程子曰。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降衷者。即刘康公所谓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者是也。
孟子曰性善。
 性即成性之性。善即继善之善。有继善之善。故成性乃善也。程子所谓极本穷源之性。是也。朱子曰。易大传言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虽曰已生。然其本体。初不相离也。北溪陈氏曰。孟子道性善。何从而来。夫子易系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阴一阳之理者为道。此是统说个太极之本体。继此者为善。乃是就其间。说造化流行。生育赋予。更无别物。只是个善而已。此是太极之动而阳时。所谓善者。以实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到成此者为性。是说人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个性耳。是太极之静而阴时。此性字与善字相对。即所谓善而理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H 页
之已定者也。继成二字。与阴阳字相应。是指气而言。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是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谓善是就一物未生之前造化源头处说。善乃重字为实物。若孟子所谓性善。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生以后之事。善乃轻字。言此性之纯粹至善耳。其实由造化原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为此之善。则孟子之所谓善。实渊源于夫子之所谓善。非有二本也。朱子曰。易言继善。是说天道流行处。孟子言性善。是说人性流出处。易与孟子。就天人分上各以流出处言。盖因其发处之善。是以。知其本无不善。犹循流而知其源也。
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诚即道也。源即继之善也。立即成之性也。纯粹至善。即孟子所谓善。朱子曰。诚者。实理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又曰。本者。本领之本。圣人所以圣者。诚而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彖文。朱子曰。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缺)始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L 页
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亦乾彖文。朱子曰。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又曰。诚指一阴一阳之道。大哉(止)源也。此统言一个流行本源。即继之者善也。乾道(止)立焉。此言诚之流行出来。各自有个安顿处。即成之者性也。又曰。纯粹至善者。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
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朱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以下四句。本只是一个太虚。渐渐细分说得密耳。且太虚。便是这四者之总体。而不杂乎四者而言。由气化有道之名。气化。是那阴阳造化寒暑昼夜雨露霜雪山川木石金水火土皆是。只这个便是那太虚。只是便杂。却气化说。虽杂气化。而实不离乎太虚。未说到人物各具当然之理处。又曰。由气之化。各有生长消息底道理。故有道之名。又曰。虚底物。在实上见。无形底物。因有形而见。故曰由气化有道之名。又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这气。道理便随在里面。无此气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H 页
则道理无安顿处。如水中月。须是有此水。方映得那天上月。若此无此水。终无此月也。心之知觉。又是气之虚灵底。聪明视听作为运用。皆是有这知觉。方运用得这道理。又曰。由太虚(止)有道之名。此是总说。合虚与(止)有心之名。此是就人上说。又曰。由太虚有天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天命之谓性。管此两句。由气化有道之名。率性之谓道。管此一句。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此又是天命之谓性。这下管此一句。九峰蔡氏曰。横渠四语。只是理气二字而细分。由太虚有天之名。即无极而太极之谓。以理言也。由气化有道之名。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谓。以气言也。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即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之谓。以人物禀受而言也。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即人心道心之谓。以心之体而言也。仁山金氏曰。合字。如周子二五妙合之意。○按张子。由气化有道之名一句。近于指阴阳为道。故朱子有终是生受辛苦之语。而解释甚详。
程伯子曰。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
 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L 页
之欲也。叶氏曰。人之有生。气聚成形。理因具焉。是生之谓性。朱子曰。人生而静以上。即是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说性不得。此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者。言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中。不全是性之本体也。此所谓在人曰性也。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中而谓之性。才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也。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又曰人生而静。静者固其性。然只有生字。便带却气质了。但生字以上。又不容说。盖此道理未有形见处。故今才说性。便带著气质。无能悬空说得性者。○愚谓孟子性善二字性。即程子生之谓性之性。所谓气质之性。是也。善即性之本体。程子所谓已不是性之性。在气质之中。指出性之本然者而言。所谓本然之性。是也。或问告子之言。若如程先生之说。亦无害。而渠意直是指气为性。与程先生之意不同。曰。程先生之言。亦是认告子语脉不著。果如此说。则孟子何必排之。则知其发端固非矣。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H 页
程叔子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精以气言。而理亦在中。天地储精四字。包天命二字。亦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之义。得五行之秀。至仁义礼智信二十八字。包之谓性三字。亦成之者性之义。精字。自太极图说二五之精之精字来。真字。自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之真字来。朱子曰。储。储蓄。精。精气。天地储蓄得二气之精聚。故能生出万物。只说五行而不言阴阳者。盖做这人。须是五行。方做得成。然阴阳亦在五行中。所以周子云五行一阴阳也。本。是本体。真。是不杂人伪。静。是未发。或问既言静。又言未发。何也。曰。叠这一句。又曰。五性便是真。未发时便是静。只是叠说。凿。如孟子所谓凿一般。白云许氏曰。天地储精。以气言。五行之秀。兼气与理言。其本也至五常。言得五行之理以为性。本。只是本体。真。言性。静。是未发。形既生。言得五行之气以成形。外物以下至七情。言情之所以生。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言发不中节。则丧其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L 页
真也。五性。朱子曰。以命言之。则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则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物万事。无不统于其间。盖在人在天。虽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则未尝不一。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又曰。仁义礼智。性之大目。又曰。仁义礼智。便如四柱。仁又包括四者。如易之元亨利贞。必统于元。如时之春夏秋冬。皆本于春。柝而言之。各有所指而已。又曰人才见说四者为性之体。便疑实有此四块之物磊块其间。皆是错看了也。须知性之为体不离此四者。而四者又非有形象方所可撮可摩也。但于浑然一理之中。诚得个意思情状。似有界限。而实亦非有墙壁遮拦分别处也。然此处极难言。故孟子亦只于发处言之。如言四端。又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之类。是于发处。教人识取。不是本体中元来有此。如何用处发得此物出来。但本体无著摸处。只可于用处看。便省力耳。或问仁义礼智。性之四德。又添信字。谓之五性。如何。曰。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又如土于四时。各寄旺十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H 页
八日。西山真氏曰。仁义礼智信之性。古人谓之五常。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古人亦谓之五常。以性之体而言。则曰仁义礼智信。以性之用而言。则曰君臣之义。父子之仁。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其实则一而已。天下岂有性外之理哉。北溪陈氏曰。若就造化论。则天命之大目。只是元亨利贞。此四者。就气上论也得。就理上论也得。就气上论。则物之初生为元。于时为春。物之发达为亨。于时为夏。物之成就为利。于时为秋。物之敛藏为贞。于时为冬。贞者。正而固也。自其生意之已定者而言。故谓之正。自其敛藏者而言。故谓之固。就理上论。则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理之遂。贞者生理之固。人性之大目。只是仁义礼智四者。而得天命之元。在我谓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谓之礼。得天命之利。在我谓之义。得天命之贞。在我谓之智。人性之有仁义礼智。只是天地元亨利贞之理。真实一致。非引而比之也。程氏复心曰。禀木之秀。具爱之理。而恻隐为之端。仁是也。禀火之秀。具敬之理。而恭逊为之端。礼是也。禀金之秀。具宜之理。而羞恶为之端。义是也。禀水之秀。具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L 页
别之理。而是非为之端。智是也。禀土之秀。具实之理。而诚实为之端。信是也。(按程子,朱子皆言信无端。详见孟子集注。)○或问七情论来。亦自性发。只是怒自羞恶发出。如喜爱哀欲。恰都自恻隐发。朱子曰。哀惧。看来也只是从恻隐发。盖惧亦是怵惕之甚者。但七情不可分配四端。七情自于四端。横贯过了。又曰。怒与恶。皆羞恶之发。爱与欲相似。欲又较深。爱是说这物事好。可爱而已。欲又是欲得之于己。他这物事。又自分属五行。或问欲属水。喜属火。爱属木。恶与怒属金。哀与惧亦属水否。曰然。或又问七情分配四端。曰喜怒爱恶。是仁义。哀惧主礼。欲属水则是智。且粗恁地说。但也难分。又曰。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按七情。中庸作哀乐。礼记作哀惧。今程子之说论语集注。则作惧字。近思录则作乐字。未详孰是。论语小注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本谓七情。程子以喜乐二字相似。故易惧字云云。则近思录作乐字。恐非是。○愚谓四端七情。以性论之。四端犹性善之性。七情犹气质之性。性非有二也。所指不同耳。夫所谓性者。指天理之在形气者而已。孟子以理而言。张子以气而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H 页
言。理在气中。元不相离。理无动而气有动。气动则在气之理。亦不容不动。而发则一时俱发。于发之中。指理而言者。四端是也。指气而言者。七情是也。理无不善。故要扩而充。气有善恶。故约而求合于中。各求指意之所在。而求同于不同之中。则庶几矣。或问理有形象可言否。曰。有物则有合当底道理。理岂有形象方所。只合当底便是理。(是理字间。又有只合当底便是六字。)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朱子曰。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又曰。形而上者。一理浑然。无有不善。形而下者。则纷纭杂糅。善恶有所分矣。又曰形是这形质。以上便为道。以下便为器。又曰。形以上底虚。浑是道理。形以下底实。便是器。又曰。可见底是器。不可见底是道。理是道。物是器。又曰。道只是器之理。这人身是器。所以(一无所以字)语言动作。便是人之理。理只在器上。理与器。未尝相离。定宇陈氏曰。上字。上声读。有形以上。便是无形之理。性即理也。有形以下。便是有形之器。气有形者也。(按道器二字。所包甚广。故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L 页
又引诸贤之语如左。)程子曰。有形皆器也。无形为道。又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也。张子曰。形而上者。是无形体。故谓之道。形而下者。是有形体。故谓之器。无形体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体者。即器也。见于事实是也。朱子曰。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物。便见得此理。又曰。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指气为道。固不得。离器于道。亦不得。这个分说得极精切。故明道云。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南轩张氏曰。道不离器。(一作形字)特形而上者而已。器具于道。以形而下者也。易之论道器。特以一形上下而言之也。然道虽非器。而道必托于器。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道也。礼虽非玉帛。而礼不可以虚拘。乐虽非钟鼓。而乐不可以徒作。刑本遏恶也。必托于甲兵。必寓于鞭朴。赏本扬善也。必表之以旗常。铭之以钟鼎。故形而上者之道。托于器而后行。形而下者之器。得其道而无弊。故圣人悟易于心。觉易于性。在道不溺于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H 页
无。在器不堕于有也。潜室陈氏曰。一物必有一理。道即器中之理。器既有形。道即因而显。此是分开不得底事。所以俱言形者。见得本是一物。若除了此字。止言上者谓之道。下者谓之器。却成二片矣。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
 气质者。形而下者。器之谓也。之性云者。道在器中者。天地之性。形而上者。道之谓也。反。如汤武反之之反。君子不谓性者。君子既善。变化其气质之性。而复其天地之性矣。故气质之性。君子不以谓性也。朱子曰。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凡人之能言语动作思虑营为。皆气也。而理存焉。故发而为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然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智生知之资。是气清明纯粹。而无一毫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知。必行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工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L 页
及进而不已。则成功一也。又曰。天地之性。则专主理言。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气质之性。即此理随在气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又曰。性只是理。然无那气质。则此理没安顿处。但得气之清明。则不蔽固。此理顺发出来。蔽固少者。发出来天理胜。蔽固多者则私欲胜。便见得本源之性无有不善。只被气质有昏浊则隔了。学以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矣。故说性。须兼气质言之。方备。又曰。气质之偏难除。释氏云。如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取不出也。病翁爱说此。又曰。理在气中。如一个明珠在水里。理在清底气中。如珠在那清底水里面。透底都明。理在浊底气中。如珠在那浊底水里面。外面更不见光明处。又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臭浊。猝然难得便清。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然用气力然后能至。北溪陈氏曰。气质之性。是以气禀言之。天地之性。是以大本言之。其实天地之性。亦不离乎气质之中。只是就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H 页
那气质之中。分别出天地之性。不与相杂而言耳。黄氏曰。学者知理之无不善。则当加存养之功。知气质之有善有不善。则当施矫揉之力。潜室陈氏曰。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以其禀赋之不齐。故先儒分别出来。谓有义理之性。(即天地之性也)有气质之性。仁义礼智者。义理之性也。知觉运动者。气质之性也。有义理之性而无气质之性。则义理必无附著。有气质之性而无义理之性。则无异于枯死之物。故有义理以行乎血气之中。有血气以受义理之体。合虚与气而性全。西山真氏曰性之不能离乎气。犹水之不能离乎土也。性虽不杂乎气而气汨之。则不能不恶矣。水虽不杂乎土而土汨之。则不能不浊矣。(矣本传作耳。)然清者其先而浊者其后也。善者其先而恶者其后也。先善者。本然之性也。后恶者。形后有也。(本传。形下有而字。后下有者字。)故所谓善者。超然于降衷之初。而所谓恶者。杂出于有形之后。其非相对而并出也昭昭矣。
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朱子曰。本然之性。只是至善。然不以气质而论之。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L 页
则莫知其有昏明开塞刚柔强弱。故有所不备。徒论气质之性。而不自本原言之。则虽知有昏明开塞刚柔强弱之不同。而不知至善之源。未尝有异。故其论有所不明。须是合性与气观之。然后(缺。)盖性即气。气即性也。若孟子专于性善。则有些是论性不论气。韩愈三品之说。则是论气不论性。又曰。不可分作两段说。须是两边都说理。方明备。故云二之则不是。二之者。正指上两句论性不论气。论气不论性。便是二之。又曰。荀子只见得不好人底性。便说做恶。杨子只见得半善半恶人底性。便说做善恶混。韩子见得天下有许多般人。故立为三品说。说得较近。然都论得气。性之本领处。都不透彻。陈氏曰。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却就气质之性上论清浊。至说上智下愚。乃论得气清之十分厚者为上智。气浊之十分薄者为下愚。其间相近者。乃是中人。清浊在四六之间者。起是三等气质。此说乃是与孟子之说。互相发明。要知孔子是说气质之性。孟子是说源头本然之说。(说字本传作性)诸子只是把气质之性。径仆本然之性。看错了。
    
(右论理气)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H 页
[论才不同]
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又曰。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朱子曰。情。是这心里动(动本传作发)出。有个路脉曲折。随物恁地去。才。是能主张运动(动本传作用)做事底。同这一事。有人会发挥得。有人不会发挥得。同这一物。有人会做得。有人不会做得。这处可见其才。或问孟子言情与才皆善。如何。曰。性之本体。理而已。情则性之动而有为。才则性之具而能为者也。性无形象声臭之可形容也。故以二者言之。诚知二者之本善。则性之善必矣。真氏曰。善者性也。而能为善者才也。性以体言。才以用言。才本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今乃至于为不善者。是岂才之罪也哉。陷溺使然也。饶氏曰。孟子是指那好底才说。如仁之能爱其亲。义之能敬其兄。(诚)
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
 朱子曰。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又曰。才。只一般能为之谓。才缘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L 页
他气禀有善恶。故其才亦有善恶。孟子自其同者言之。故以为出于性。程子自其异者言之。故以为禀于气。大抵孟子多是专以性言。故以为性善。才亦无不善。到周子,程子,张子。方始说到气上。要之须兼是二者言之。方备。又曰。孟子与伊川。论才则皆是。孟子所谓才。止是指本性而言。性之发用。无有不善处。如人之有才。事事做得出来。一性之中。万善完备。发将出来。便是才也。又云。恻隐羞恶。是心也。能恻隐羞恶者。才也。如伊川论才。却是指气质而言。气质之性。古人不曾说著。近世被濂溪拈掇出来。而横渠,二程。始有气质之性之说。此伊川论才。所以云有善不善者。盖主此而言也。北溪陈氏曰。才是才质才能。才质。犹言才料质干。是以体言。才能。是会做事底。同这件事。有人会发挥得。有人全发挥不去。是以用言。孟子所谓非才之罪及非天之降才尔殊等语。皆把才做善底物。他只是以其从性善大本上发来。便见都一般。要说得全备。须如伊川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恶之论。方尽。○愚谓孟子之所谓才自性善上直下来。程子所谓才自气质上夹杂出来。犹情之有四端及七情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H 页
也。虽所指有不同。而其实未尝有异也。
    
(右论才不同)
  [论寿夭贵贱亦自气禀而然]
程子曰。贵贱寿夭。命也。仁义礼智。亦命也。朱子曰。性者。万物之原。而气禀则有清浊。是以。有圣愚之异。命者。万物之所同受。而阴阳交运。参差不齐。是以。五福六极。值遇不一。问。命字。有专以理言者。有专以气言者。曰。也都相离不得。盖天非气。无以命于人。人非气。无以受天所命。问。先生说命有两种。一种是贫富贵贱死生寿夭。一种是清浊偏正智愚贤不肖。一种属气。一种属理。以某(某字本传作僩)观之。两种皆似属气。盖智愚贤不肖清浊偏正。亦气之为也。曰。固然。性则是命之理而已。问。天命谓性之命。与死生有命之命不同。何也。曰。死生有命之命。是带气言之。气也便有禀得多少厚薄之不同。天命谓性之命。纯乎理言之。然天之所命。毕竟皆不离乎气。但中庸此句。乃是以理言之。问。仁义礼智五常。皆是天所命。与贵贱死生寿夭之命有不同。如何。曰。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L 页
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天之所命。固是均一。到气禀处。便有不齐。只看其禀得来如何耳。又问得清明之气为圣贤。昏浊之气为愚不肖。气之厚者为富贵。薄者为贫贱。此固然也。然圣人得天地清明中和之气。宜无所亏欠。而夫子反贫贱。何也。岂时运使然也。抑其所禀亦有不足耶。曰。便是禀得来有不足他。那清明也。只管得做圣贤。却管不得那富贵。禀得那高底则贵。禀得那厚底则富。禀得长底则寿。贫贱夭者反是。夫子虽得清明者以为圣人。然禀得那低底薄底。所以贫贱。颜子又不如孔子。又禀得那短底。所以又夭。又问。一阴一阳。宜若停匀。则贤不肖宜匀。何故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曰。自是他那物事驳杂。如何得齐。且以扑钱比之。纯者常少。不纯者常多。自是他那气驳杂。或前或后。所以拗不能得他恰好。如何得均平。且以一日言之。或阴或晴或风或雨或寒或热或清爽或鹘突。一日之间。自有许多变。便可见矣。又问。虽是驳杂。然毕竟不过只是一阴一阳而已。如何会恁地不齐。曰。便是不如此。若只是两个单底阴阳。则无不齐。缘是他那物事错糅万变。所以不能得他恰好。又问。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H 页
如此则天地生圣贤。又只是偶然。不是有意矣。曰。天地那里说我特地要生个圣贤出来。也只是气数到那里恰相凑著。所以生出圣贤。及至生也。则若天之有意焉耳。又问。人生有寿夭。气也。贤愚亦气也。今观盗蹠极愚而寿。颜子极贤而夭。如是则寿夭之气与贤愚之气。容或有异矣。明道志程邵公墓云。吾儿其得气之清而数之局者欤。详味此说。则气有清浊有短长。其清者固所以为贤。然虽清而短。故于数亦短。其浊者固所以为愚。然虽浊而长。故其数亦长。不知果然否。曰。此说得之。贵贱贫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气数醇浓。故气之清者必厚必长。而圣贤皆贵且寿且富。以下反是。又曰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其中。禀得盛者。其中有许多物事。其来无穷。亦无盛而短者。若木生于山。取之或贵而为栋梁。或贱而为厕料。皆其生时所禀气数如此定了。又曰。以天气而言。晴明舒豁。便是好底气。禀得这般气。岂不好。到阴沉黯黮时。便是不好底气。禀得这般气。如何会好。毕竟不好底气常多。好底气常少。以一岁言之。一般天气晴和。不寒不煖。却是好。能有几时。如此看来。不是夏寒。便是冬煖。不是愆阳。便是伏阴。所以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L 页
昏愚凶狠底人常多。又曰。人之贫富贵贱寿夭不齐处。都是被气衮乱了。都没理会。有清而薄者。有浊而厚者。颜夭而蹠寿。亦是被气衮乱汨没了。尧舜自禀得清明纯粹底气。又禀得极厚。所以为圣人。居天子之位。又做得许大事业。又享许大福寿。又有许大名誉。如孔子之圣。亦是禀得清明纯粹。然他是当气之衰。禀得来薄了。但有许大名誉。所以终身栖栖为旅人。又仅得中寿。到颜子。又自没与了。又曰。禀得气厚者则福厚。气薄者则福薄。禀得气之华美者则富盛。衰飒者则卑贱。气长者寿。气短者则夭折。此必然之理。
 愚谓士之为学。莫先乎知命。而所谓命者。以理而言。则仁义礼智。以气而言。则清浊粹驳。而其高低长短之际。寿夭贵贱。亦因以定。非别有所谓命者。而其气一定。分寸不可移。学者必先明乎此。然后可以为学。不然则死生荣辱。以至毫发利害。举足以动心。而不可以言学矣。故因论气质之性。而附此于其下。使学者有所定志云。
    
(右论寿夭贵贱亦自气禀而然)
  [论性具仁义礼智](未卒)
问。性具仁义礼智。朱子曰。此犹是说成之者性。上而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H 页
更有一阴一阳。继之者善。只一阴一阳之道。未知做人做物(缺)者。虽寻常昆虫之类。皆取之只偏。而浊气间隔。又曰。物物运动蠢然。若与人无异。而人之仁义礼智之粹然者。物则无也。问。人物之性一源。何以有异。曰。人之性。论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问。先生答黄商伯书有云。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理同而气异此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以其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以其二五之气。有清浊粹驳。故气异。下句。是就万物已得之后说。以其虽有清浊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气。故气相近。以其昏明开塞之甚远。故理绝不同。曰。气相近。如知寒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蚁之君臣。只是他义上有一点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点子明。其他更推不去。恰似镜子其他处都暗了。中间只有一两点子光。大凡物事禀得一边重。便占了其他底。如慈爱底人。少断制。断制之人。多残忍。盖仁多便遮了义。义多便遮了那仁。(以下未卒)
诸书质疑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L 页
性理大全
太极图。 注。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云云。(男女一太极。万物一太极者。性理群书熊氏注。男女各一太极。万物各一太极者。恐未然也。疑朱子本意。谓各一其性者。各一太极也。男女一太极者。总而言之也。万物亦如此。)注。感通。(感是物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小注。问无极而太极而。(下而字。疑则。)小注。节斋蔡氏曰。太极有朕。故曰无。(太极有朕者。非实有兆朕。或疑其有兆朕之名。故谓之无也。)注。造化之枢纽。(如户之有枢。如衣之有纽。纽字义。或各言者如此。)小注。问伊川言如人君。(人字上。缺一为字。)小注。人愚见天在上。(愚字未详。或作偶字。亦非。疑或但。或只两字之误。)同注。逼拶。(拶逼也。子末切。)小注。太极动(止)因蚁之动静。(因蚁之蚁。见磨之磨。疑相换方是。)小注。佛氏之所谓妄也。(妄疑空字。)小注。地其处也。(也疑乎字。)小注。南轩张氏曰。非以为三此而始具也。(三字可疑。)小注。勉斋黄氏曰。得木之精于水之濡。(木。水之误。水。土之误。)小注。火本是阴之湿气。(湿疑燥字。)小注。五行生之序云云。(按启蒙所载。比此为详。阴阳之气。一燥一湿而为水火。湿极燥极而为金与木。又曰。精湿而气燥。精之盛者。湿之极。故为木。气之盛者。燥之极。故为金。今按火生金之说。以此耳。)同注。洪范亦只说水木火金土。谓之五行。(洪范二曰火。火字当在木字上。○火生金之说。李氏非之。在五行下。)小注。犹人言一文两文。(俗数钱曰。一文二文。非有次第也。只以多寡言也。如或丈字则未详。)小注。敬谨诲语。谓阴阳五行。(阴阳上。气质是三字缺。○虽在气质。其性一也。)神发知矣。(熊氏曰。神气之发。心智之启。○神发知矣。)注。所谓天地之心。(礼记。人者。天地之心。)小注。以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H 页
静言性则可(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或因此。遂以静字。形容天地之妙则不可也。)小注。主静看夜气。此章可见。(此疑一字。)小注。中正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三字衍。)小注。南轩张氏曰。学圣者。(圣字下。缺人字。)小注。双峰饶氏曰。中正仁义云云。(正义是静之说。饶氏为详。○定以中正仁义之说。饶氏为详。)小注。西山真氏曰。朱子却说个敬云云。(说敬工夫。尽于此。无复馀蕴。)同注。犹动之不可察也。(察字上。缺不字。)小注。问天地之化(止)无气而俱散云云。(无疑与字。○我国徐花潭死生论曰。虽一片香烛之气。终不散尽。而且自以为有得。今按朱子之说。则花潭之学。恐未免近于释氏者。后学亦不可不知。)注。毋以先人之说乱焉。(人疑入字。)小注。中正仁义之说。若谓四者皆有动静云云。(南轩书。某意却疑仁义中正。分动静之说。盖是四者。皆有动静之可言。而静者常为之主。必欲于其中指二者为静。终有弊病。兼恐非周子之意。周子于主静字下注云。无欲。故静可见矣。今按南轩尚有此疑。则当时辨论者。可知也。)小注。黄氏岩孙曰。朱子云冲漠无朕。(朱。即程字之误。)大注。东见录。(吕与叔有东见录。盖东见二先生也。)附录。 有张贵谟者。(谟。年谱作模。)太极是个大底物事云云。(此段。形容太极之大且远。)
通书。 序。用意高远。(用意高远四字。出吕氏童蒙训。)诚上小注。盖谓化育之功。(盖疑善字。)小注。北溪陈氏曰。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云云。(此段。论孟子性善之说善字来处。极为端的。先儒未有说破处。)小注。元亨利贞。无间断处云云。(此段。与向黄氏这里本无时节之语同。)小注。元字便是生物之仁(止)亦有四个段子云云。(观朱子之意。元亨利贞。虽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L 页
在四时。而其间初非截然为元为亨。而四者亦在一德之间。运转不休。虽一息之微。亦有四个段子。)诚下小注。某近看中庸鬼神一章。切谓此章(止)方其才感。(此章二字。指鬼神一章。才字疑未字。)小注。人自有生。即有知识云云。(此段。论已发未发处极妙。)小注。北溪陈氏曰。圣人不看路。(圣人下。有缺字。疑本字或自字。)师第七小注。太极之数(止)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刚柔善恶。分四象。则刚善太阳。刚恶少阳。柔善太阴。柔恶少阴。太阳属火。少阳属木。太阴属水。少阴属金。)小注。金之气盛。则木之气乘。(乘疑衰字。)小注。北溪陈氏曰。天所命于人。以是理云云。(陈氏论气禀甚详。与太极说惟人也下小注参看。)小注。问解云止于四象(止)至于八万四千云云。(八万四千。按语类。作十二万四千。不知指何数而言。抑似指卦画数也。又按启蒙原卦画篇。则加十画者为千二十四卦矣。因又加倍而极之。亦未遇八万或十二万者。此可疑也。愚意或恐指一元数而言也。是则四千当作九千矣。不言六百者。举大数也。此虽非卦画之数。然亦在六十四卦中。故云然也。)思第九。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云云。(易知几。专指事之方萌动而微处。此指实理之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故曰断章取义。然几之所动。必有事之端绪。而后动。故又曰思通。)小注。节斋蔡氏曰。言学圣之事。(思通。朱子以为神。则指圣人也。谓才思便通。蔡氏则曰。学圣人者事。然恐碍于用字也。)志学第十小注。问如此涵养去。须是一一理会去。(语类。涵养去下。有亦不是三字。)小注。工夫又更纯细(语类。纯作绝。)顺化第十一小注。朱子曰。仁便是方消底义。(消疑流字。)礼乐第十三注。礼阴也。乐阳也。(乐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亦阴阳之义。)乐上第十七。乃作乐以宣八风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H 页
之气。(周语注。正西曰兑。为金为闾阖。西北曰乾。为石为不周。正北曰坎。为革为广。东北曰艮。为匏为融。正东曰震。为竹为明。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正南曰离。为丝为景。西南曰坤。为瓦为凉。按融风。即条风也。瓦即土也。见景王二十三年。)圣学第二十小注。勉斋黄氏曰。一为要。一字有数样云云。(黄氏一字工夫之说。极其微妙。)理性命第二十二小注。朱子曰此三句。是言理。(三字当作二。)颜子第二十三注。或曰化大而化(止)将齐而未至之名也。(或说大而化者。几至于大而化。将齐于圣也。非谓至于化之地位也。看释亚字可知。小注。颜子正在此者。指未化者言耳。)势第二十七小注。绍兴初。只斩陈少阳。(少阳疑陈东。)文辞第二十八。文所以载道(止)况虚车乎。(谓载物而致饰轮辕。人不用则犹为无益。况不载物之车。虽美饰何为乎。)小注吕与叔诗。只输颜子得心斋。(心斋。语出庄子。义则别。)精蕴第三十。圣人之精。(圣人指伏羲。)乾损益动第三十一。小注。改过当如电之决。(电。雷字之误。)拟议第三十五。注。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拟议二字。窃谓诚者。实理之谓。谓凡有言动。必拟议以实理。然后变化。以至于诚矣。故朱子谓之所以诚之之事也。此亦断章取义者也。小注。答或问。即易而拟之者。盖论系辞本义。非此章之旨也。)小注。这变化。是就人动作处说。(变化二字。与上变化不同。彼就人言。此就己言。)刑第三十六。欲动情动。(情动之动。性理书。作胜字。)蒙艮第四十。小注。问艮其背。背非见也。(朱子曰。这无不见底意思。濂溪也恁地说。是他偶看这一处错了。相传如此。)注。潘志及蒲左承,孔司封,黄太史(止)何君营道诗序。(潘延之,蒲宗孟,孔文仲,黄庭坚,何弃。)后录。光风霁月。(春晴日出而风曰光风。)会元之期。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L 页
(或问会元之期。朱子曰。元气会则生圣贤。如历家推朔旦冬至夜半甲子。所谓元气会。亦似此般模样。)
西铭。 小注。右书订顽。(程子曰。订顽立心。则便达得天德。)小注。人之一身(止)某所论西铭之意。正为长者。(长者指陆子美。自人之一身以下。答陆书语也。)小注。吾身便是天地之性。(性。塞字。)小注。继天地之志。(志。疑事字。)小注。伯奇采楟花而食。(楟。韵书。音徒丁反。柰果名也。)注。熹既为此解(止)此论所疑。(此字。疑指西铭。)小注。以正私胜之流。(正。止字之误。)小注。延平李氏答朱子书云云。(论仁之体段工夫。此段为详。)小注。朱子问昨谓仁之一字云云。(此段。论理一分殊已发未发极细。)小注。问龟山说知其理一云云。(四端体用。此段为详。)总论小注。有宗祖家相。(祖疑子字。)小注。善继之志。(之。其字之误。)小注。勉斋黄氏曰。全篇中。断而观之。(篇疑句字。)
正蒙一。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张子盖谓气虽散。吾体所受之理。未尝亡也。非谓气未亡也。)
易学启蒙。(朱子曰。启蒙之名。本以为谦而反近于不逊。不知别有何字可改。幸更为思。)一。 小注。前汉律历志(止)统气类物。(律历志。六为律。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吕以旅阳宣气。类物。谓使物各以类成也。旅犹助也。志虽不注。而意见如此。晋礼乐志。律之为言。法也。言阳气施生。各有法也。吕之为言。助也。所以助成阳功也。)同注。参同乃修养之书云云。(夫人之为体者。惟火与水。以六十四卦之坎水离火为药物。以乾坤为鼎器。以六十卦。分定三十日。每日各定二卦。十二爻分定十二辰。其于所当之卦。所逢之爻。念念不忘。无有少违。以天之气。使合吾气。以月之盈虚抽添之。月盈则抽之。月虚则添之。添之抽之。无苟违于天行之健。以火鍊水。使凝熟于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H 页
丹田。至于三年。则身轻骨换。白日飞升。此炼内丹法。其间妙法。不可尽记。大槩此想无成有之法也。)注。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宗。犹宗党之宗。)小注。九峰蔡氏曰。河图体圆(止)洛书体方云云。(体圆用方者。奇耦共处四方也。合奇耦则为二矣。故庖牺画卦。以二四而八也。体方用圆者。奇耦各居方耦也。单奇耦则为一矣。故大禹叙畴。以一三而九也。)小注。纵横交综。(综。去声。机缕持丝交者。屈困制经。令得开合。)二。 小注。四象之名(止)合天地而言也。(朱子曰。阳谓太阳。阴谓太阴。天之四象。刚谓少阳。柔谓少阴。地之四象。即此也。)日以烜之。(烜况晚反)注。是左旋也(止)右行也。(其初自左。故曰左旋。其初自右。故曰右行。)同注。直解图意。(图兼横圆说。)小注。一月而晦朔弦望。一日而昼夜行度。(朔在酉。望在卯。朝出卯。暮入酉。)小注。历十六变而二阳临。又八变而三阳泰。(六。五之误。八。七之误。)小注。当寅而尽于卯中(止)尽于酉中。(卯中春分。酉中秋分。)小注。邵子曰。否泰反类。(地天泰对天地否。其道相反。)同注。四象相交(止)四卦亦如此。(四象相交。如正为乾坤变为否泰之类。各各四卦四象。即四卦象也。)帝出乎震云云。(以帝言则坤。臣也。故言役。以万物言。则坤。母也。故言养。相见。物形明盛。皆相见也。劳。去声。慰劳之劳。万物休息底意。归者。归藏于内而休息也。取诸此之此。指离也。不言乾坤者。六子之用。乃乾坤之用也。)注。王者其尽于是矣。(王者。文王也。王者下。有之法二字。)三。 分而为二。以象两云云。(朱子曰。挂犹悬也。奇。零也。扐。勒也。)注。右三奇为老阳云云。(一。指径一之策。)注。右两奇一耦云云。(二。指围四之上策。)小注。生蓍以分二挂一。(或曰生蓍。犹言立蓍。与立卦生爻之义同。朱子曰。以生蓍为立蓍。不成文理。)小注。乾坤之象也二八也(止)六子之象也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L 页
六八也。(二八六八者。恐误。)小注。由老阴而息(止)由老阳而消。(一四已去。二四犹存。此由老阴而息。退溪曰。息当作消。一四已长。二四未及。此由老阳而消。退溪曰。消当作息。)小注。朱子辨郭氏云。四十九蓍云云。(郭氏曰。四十九。去其十三则得三十六。去其十七则得三十二。去其二十一则得二十八。去其二十五则得二十四。凡得者。策数也。去者。所馀之扐也。又曰。四象之数。必曰九八七六者。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策。再以四揲而得之也。小注说。非是。)小注。八秒。(禾芒曰秒。音眇。)同注。春季皆入于夏。(退溪先生曰。季字宜衍。)四。 小注。占变卦彖辞者无也。(也疑作他。)天地四象图。(一得五成六居四。二得五成七居三。三得五成八居二。四得五成九居一。六合四成十。七合三成十。八合二成十。九合一成十。但言四象。而河图之数。举在其中。此则河图之妙。)
律吕新书。 注。损益再生。变徵变宫。(益一生变宫。损一生变徵。)汉后志曰。术曰阳以圆。(汉志。术上有律字。)
天地。康节言天依形地附气。(地之形。天之气。)伊川云。测景以三万里为准。若有穷云云。(不止于三万里。而常无穷之意。)四游之说。(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无非教也。(教便是说理。天道。至教之教。)天度。(历法附。) 朱子曰天有三百六十度(一度。九百四十分。)十九分度之七。(每分。四十九分有奇。七分。三百四十六分有奇。)尧时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云云。(中星者。当南方之正。直午位之中者也。然星随天西转。无刻不有中星。但其法。以初昏为候。故尧典所指。即谓昏中也。月令。三统历。兼旦中而言。朱子曰。中星。自尧时至今。已差五十度。○朱子曰。按尧时冬至。日在虚。昏中昴。今日在斗。昏中璧。中星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馀。岁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道。常平运而舒。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H 页
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岁差之由。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是也。○尧典中星。与月令不同。月令中星。与今日又不同。岁有差数。先贤故立岁差之法以步之。当以七十三年者为准的。尧时冬至。日在虚七度。昏昴中。至月令时。该一千九百馀年。月令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昏奎中。至本朝初。该一千七百馀年。冬至。日在斗初度。昏璧中。今延祐又经四十馀年。而冬至。日在箕八度矣。昏亦璧中。以此验之。诚有不同。右金氏说。○月令。仲春。日在奎。考之书则冬之时也。仲夏在东井。则书之春也。仲秋在角。则书之夏也。仲冬在斗。则书之秋也。月令与书异。盖天道三十年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故曰伏羲神农之历。不可用于尧舜之时。尧舜之历。不可用于夏,商之际。○书传。谓今冬至。日在斗。昏壁中。所谓今者。文公之时也。近岁方氏回当至元十八年辛巳。有曰。今冬至。日在箕九度。昏室中。以此观之。乌可不用岁差法。右新安陈氏说。○尧典。四分而举其大纲。若历家则转加密矣。故月令。析为十二。三统析为二十四气。且兼旦中而言。则愈析愈密而固不厌析也。右潜室陈氏说)辰。天壤也。每一辰。各有几度云云。(历家十二辰。四分周天。)日月所会。是谓辰。(日月皆合宫上会。十一月。斗柄指子。子与丑合。日月则会于丑。其辰为星纪。十二月。斗柄指丑。丑与子合。日月则会于子。其辰为元枵。元本作玄。 正月。斗柄指寅。寅与亥合。日月则会于亥。其辰为訾陬。二月。斗柄指卯。卯与戌合。日月则会于戌。其辰为降娄。三月。斗柄指辰。辰与酉合。日月则会于酉。其辰为大梁。四月斗柄指巳。巳与申合。日月则会于申。其辰为实沉。五月。斗柄指午。午与未合。日月则会于未。其辰为鹑首。六月。斗柄指未。未与午合。日月则会于午。其辰为鹑火。七月斗柄指申。申与巳合。日月则会于巳。其辰为鹑尾。八月。斗柄指酉。酉与辰合。日月则会于辰。其辰为寿星。九月。斗柄指戌。戌与卯合。日月则会于卯。其辰为大火。十月。斗柄指亥。亥与寅合。日月则会于寅。其辰为析木。)嵩高正当天之中。(嵩高中岳在河南府)四时中星。如何解不同云云。(春分昏之中星。书曰星鸟唐一行推以鹑火为中星是也。柳。 夏至昏之中星。星火 大火是也。心 秋分昏之中星。星虚 虚星是也。冬至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L 页
昏之中星。星昴 昴宿是也。)问同度同道。曰。天有黄道有赤道云云。
삽화 새창열기
历家又谓之暗虚(当日之冲。有大如日者谓之闇虚。)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而远三。(在卯上弦。在酉下弦。春分。月弦东井。日在奎。秋分。月弦南斗。日在角。月在前日在后也。谓月纾于前。日缩于后也。此上弦 ○历家以周天为四分。近一分远三分。)黄道者。日所行也。冬至在斗云云。(子月合宫在丑。其辰为星纪。故云在斗。午月合宫在未。其辰为鹑首。故云在井。卯月合宫在戌。其辰为降娄。故云在奎。酉月合宫在辰。其辰为寿星。故云在角。)岁星之行(止)辰星之行。(岁星。木星也。一年行一次。十二次而周天。故曰岁星。此星行一次。而四时功毕。故年谓之岁。○镇星。土星也。荧惑。火星也。太白。金星也。辰星。水星也。已上纬星也。)程子曰。历象之法。大抵主于日(止)遂立岁差法云云。(朱子曰。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东晋虞喜。始以天为天。以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约以五十年退一度。宋何承天以为太过。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刘焯。取二家中数七十五年为近之。然亦未为精密也。○虞喜字仲宁。会稽馀姚人。何承天。东海郯人。宋御史中承。刘焯字士元。信都人。开皇中。尝直门下省。沈括字存中。宋吴兴人。洛下闳字长公。巴郡人。隐于洛下。或作落。未知孰是。)以阴阳亏盈求之。(阳数于三百六十上盈。阴数于二百六十上缩。『邵子说』)声之数。只得一半数不行。盖声阳也。(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于寅而入于戌。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而目无所见。此三数不行者。所以比于三时也。故生物之数亦然。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此邵先生说也。盖声阳也。阳数十而三数不行也。)元城刘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H 页
(止)有闰月也。(颛顼始作历。以孟春为元。可堂吴氏曰。夏承唐虞。皆以寅月为岁首。而谓之正月。商革夏命。以丑月为岁首。仍谓之十二月。而未尝改月。周革殷命。以子月为岁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时以齐其年。○史记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改腊曰嘉平。汉初承秦。未改正朔。每岁之首。必书某年冬十月。是秦汉虽以建亥为正。而不改夏之月也。此茅堂胡氏说元城之说盖如此。)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朔。苏也。月一日始苏。故曰朔。)历家推上元太初。(十一月夜半冬至为端首。故曰上元太初。)日月。 历家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云云。(晦而月见西方曰朓。朔而月见东方曰朒。月行度赢则晦见于西。缩则朔见于东。按阴阳家说。月。人臣也。行疾。人臣迫急之徵。行迟。人臣怠政之应。)星辰。 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横渠先生曰。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然则二星之行。或进或退。或前或后。而赶趁日之行矣。临川吴氏曰。太白之行。稍迟于太阳。但有疾时。故迟疾相准。则与太阳同。辰星之行。又稍迟于太白。但有疾时。故迟疾相准。则与太白同。然则金星既迟于日。而有时乎趁。及水星又迟于金星。而亦有时乎追趱。故虽贴著日行。而或缓急不同。是以。其行度半月。则在后而可见。夹际郑氏曰。启明。即太白也金星也。金在日西。故日将出而东见。长庚。水星也。水在日东。故日将没则西见。此说亦可参考。)如二十八宿。随天而定。(朱子曰。天无体。二十八宿。便是天体。随天而定。日月五星。亦皆随天左转。缓急各不同。不随天而定也。历家以五星逆天而右。而横渠谓恒星不动。即二十八宿也。恒星不动。而五星动者。不纯系乎天。而缓速不齐。似若逆行。故朱子因旧说以为言耳。)如门簨子相似。(簨笋同)如射糖盘子样。(指物而取曰射。音石。饧谓之糖。)雷电。 震夷伯之庙。(春秋僖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杜氏。夷伯。鲁大夫。展氏之祖父。夷谥伯字。左氏。于是展氏有隐慝焉。公羊传。季氏之孚也。)风云雪雹霜露。 天气降而地气不接则为雾。(雾疑雺字。音蒙。)阴阳。 却有夏枯者。(如靡草之类。)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L 页
聚有类分有群。(聚有类。如人一类。禽兽一类。草木一类。皆以类聚也。分有群。在人则为士大夫为农为工为贾。在物则或马或牛或羊或草或木。皆以群分也。)阴阳有相对(止)辊去是也。(昼阳夜阴。春夏阳。秋冬阴。望前上弦朔阳。望后下弦晦阴。辊。车毂齐等䫉。辊去。犹转去也。)五行。 李氏希濂曰。近见勉斋黄氏论五行。多所未解云云。(黄氏说。详见太极图解阳变阴合条下。)小注。按五行家金生于巳。(金字。疑土字。)四时。 临川吴氏曰。风木(止)所行之序也。(子午岁。燥金在子。丑未岁。寒水在子。寅申岁。风木在子。卯酉岁。君火在子。辰戌岁。湿土在子。巳亥岁。相火在子。右客气之加临。馀仿此。作图揭例。)
삽화 새창열기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H 页
(子岁之气。始亥岁之冬至。故云子午岁之冬至。)地理(潮汐附) 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泰山。在太行之东。恐非虎山。疑当作华山。)为福建二广(广南,广东)江西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赣音贡。又音感。通作赣。水名。前汉地理志云。豫章赣县水。出西南北入大江。)江浙冬寒夏热。(寒。恐温之误。)夜熟一羊胛而天明。(胛。背上两膊间。)若以浚仪与颖(一作颍)川为中。浚仪县。故卫地。颖(一作颍)川。即宋顺昌府。皆河北之地。秦灭韩。置颖(一作颍)川郡。 为桑乾幽冀(止)德安之敷浅原。(桑乾。河名。在幽州平昌县西南。太岳,壶口,析城,敷浅原。皆山名。晋水名晋封。唐以有晋水。故改晋。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月在地子午之方。初一卯。十五酉。(卯昼潮。酉昼汐。)
鬼神。 怵于奇邪。(邪音邪。奸恶也。)神与气未尝相离。不以生存。不以死亡。(此说。与前后不同。疑指祭享而言也。)苌弘死三年而化为碧。(苌弘。周大夫。而疑血字。)但言气大。易何以为谓精气为神。(神。物字。)既死则魂升于天以从阳。魄降于地以从阴。(此说。但言升降之为阴阳而已。非谓从而不散也。○如此等处。人不觉而误入也。)便是答底语。(底。的字。)吾之此身。即祖考之遗体(止)苗脉之较然可睹者也。(此说。于鬼神祭享之理。甚精。)
人物之性。 未知做人做物。已具是四者。(知疑至字)气质之性。 有人性图。一拨便转。(图。疑圆字。)心。 胎之所以不杀。(杀。疑刳字。)理。 如这竹篮子相似。指其上行篾。(析。竹层也。又蔓也。谓竹篾为蔓也。)仁。 恕是分俵那爱底。(俵音表。散也。)张栻见伊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L 页
吕而失萧曹。(老杜咏武侯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吕祖谦无为为宗。(古史序头。○苏子由删正。马迁史谓之古史。自伏羲至秦始皇。)其为人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古史序中语。)
杨子。 外增一踦赞。以当半日。又立一赢赞。以当四分日之一。(踦。一足也。物体之不具者曰踦。赢。益也。有馀也。四分日之一者。气盈四分度之一。)太玄经揲蓍法。(玄数三十六策。虚其三数不用也。合三十三策。而先取一策。挂左手小指间。然后中分之。先揲 以三数之 左手之策。归馀于右手无名指间。又揲右手之策。复归馀于同指间。此一扐也 又合见存之策中分之。左馀归于左手将指间。右手馀同归。此再扐也 然后数 亦以三数也 过揲之策。得七则为一。一得八则为二。一得九则为三。一此所谓再扐而后成一位者也。四位而成方州部家一首矣。)
  
中庸章图
序。小注。白云许氏曰。所谓详略相因者。以此支言其略。(此支。疑首章。)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曰。率性之谓道。言道之所以得名者如此。盖曰各循其性之本然。即所谓道尔。非以此为学者之事。亦未有戒慎恐惧之意也。修道之谓教。通上下而言之。圣人之所以立极。贤人之所以修身。皆在于此。非如张氏之说也。○张云。方率性时戒慎恐惧。学者事也。张子韶中庸解。见大全)注。理亦赋焉。(赋。犹分俵均赋之意。)第八章。小注。白云许氏曰。如行两事耳。(如。知字是)第二十章。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H 页
以分言,以等言
삽화 새창열기
(所以为中庸者谓此。所以不为他歧之惑。而皆至中庸也。)小注。弓六物为三等(止)春献素秋献成。(弓六物。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大弓等。上中下三等。谓长短也。在司弓矢夏官。 弩四物。夹弩,庾弩,唐弩,大弩。矢八物。枉矢,絜矢,杀矢,鍭矢,矰矢,茀矢,恒矢,痹矢。形法定曰素。饰治毕曰成。在槁人。 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也。在弓人。)小注。袁氏曰。此言不豫则废之事(止)即废也。(豫。指立诚而言。诚既立则身已诚矣。由是而事亲则顺。交友则信。事上则获。而民亦治矣。袁氏说。恐未然。)小注。朱允升曰。当为第三大节。(三疑二字。)第二十五章。小注。吴伯章上下注云云。(吴氏说。恐误。上去无物二字。下去终始二字。又二句字作一句字。)章下图。道者自成。(道。诚字。)第二十六章。小注。草庐吴氏曰。观一小水云云。(吴氏小山小水之说。与昭昭撮土之义少异。盖谓大山大水。而于一处观之。但见一拳石一勺水而已。)小注。白云许氏又曰(止)不以辞害意。(此说恐非朱子本意。)第二十七章。尊德性而道问学(止)敦厚以崇礼。(温故而不知新。则无以尽精微敦厚。而不崇礼。则无以道中庸。右胡说甚精。○吐。尊  敦 。○尊德性者。致中工夫。所谓存养也。)小注。朱子曰。下五句上截。(五疑四字。)小注。士毅尝与朱允升。同深绎之云云。(倪说虽非章句本义。亦可备一说。)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L 页
修德凝道之大端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二十八章。小注。赵氏惠曰。正其字。使曰方读之。(曰。疑四字。)第二十九章。小注。饶氏曰吕氏之说云云。(按此章。承上章议礼制度考文之事。而以三重二字继之。若曰。王天下者有此三重。则可以寡过矣。详考文势。则饶说恐未然也。)第三十章。小注。陈氏曰。前言大舜(止)永嘉陈氏曰云云。(祖述者。法在其中。宪章者。道在其内。道者。内也本也。法者。外也末也。潜室陈氏之说是。律天时者。如不时不食。迅烈必变。乃其事也。仕止久速。皆当其可。乃其行也。袭水土者。如居鲁缝掖。居宋章甫。乃其事也。用舍行藏。随遇而安。乃其行也。事者。外也末也。行者。内也本也。北溪陈氏之说是。)第三十二章。小注。黄直卿云。便靠心力去思勉他。(便。更字之误。其下缺不字。)小注。白云许氏曰。前章言至诚之德。(诚。圣字。)第三十三章。小注。朱子曰。是用麻麻。(尔雅。翼麻。枲属。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苧而薄。实如大麻子。今人绩以为布也。)
  论语章图
序说小注。仁山金氏曰。此段进论语集解之疏文也。(晋郑冲传。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H 页
之。名曰论语集解。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云云。)读集注法。又曰。集注内。载前辈之说于下句者。是解此句。(句字疑乙。)学而。 第五章。敬事而信。(下因乎上。能敬方能信。[释]文释则事을敬야。意释则事을敬야사。○上因乎下。敬了又须信。[释]文释则事을敬고。意释则事을敬고도。)注。程子曰。此言至浅。(朱子曰。程子之言。固非小此。盖以其略。故其言之若不足耳。)注。节以制度。([释]制度로써节야。制度者。法度也。)为政。 第九章。退而省其私。(退。胡氏以为侍坐而退。)第二十三章。小注。朱子曰。所谓损益。不只是要扶持。(不。疑亦字。)八佾。 第二十一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吐。事은说며。事은谏이니。往이라咎로다。此吐似合文理。恨未有质处。)第二十二章。小注。白云许氏曰。以木为之。高八寸。足高二寸。漆赤中。(解坫注错入)第二十三章。注。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为。他本作言。)公冶长。 第七章。千乘之国。(或云八十家一乘。包氏说 八百家一乘。马氏说 五百一十二家一乘。冯氏说)述而。 第五章。吾不复梦见周公。(程子意。吐。公이로라。[释]见티못노라。)第七章。小注。胡氏曰。乘壶酒束脩一犬。(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见少仪)第十六章。小注。朱子曰。如坤六二。须知履霜。(六二。当作初六。)第二十四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学文。致知也。脩行。诚意以下是也。忠信。即诚意也。)第二十七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朱子曰。闻。是闻前言往行。见。是见目今所为。)子罕。 第二十九章。小注。胡先生曰。唯范氏许氏不如此说。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L 页
(许。当作苏。)同注。白云许氏曰。凡称物。须以权于称上。推移前却。(称上之称。秤字。)乡党。 第三节。注。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上公。介九人。摈五人。主人下于宾。以示谦也。)
摈介叙立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第四节小注。或问为趋而限。(限。退之误。)第五节小注。白云许氏曰。合六币与三牲鱼腊。(合。同也。与。平声。三牲。牛羊豕也。)同注。公圭九寸则璧亦九寸。(圭璧者。康成曰。以圭邸于璧之上。瑑出一圭也。邸。本也。下作璧形。上作圭形。圭。圆首者。璧。圆而有孔者。瑑。文饰也。)第十二节。小注。白云许氏曰。六丽一师。六师一趣马。六趣马一驭夫。(六。皆八字。)第十三节。小注。白云许氏曰。食用六杀。(杀。谷字之误。)第十七节。小注。陈先生曰。此章文略有未顺云云。(或问如陈说者。朱子曰。胡氏以为雉之飞也决起。其止也下投。无翔集之状。足以破此说矣。岂陈氏不见此说而言乎。先贤有定说。何必曲为之说。使人必从乎。史氏亦曰子路圣门高弟。不应如此之不达。此语亦通论也。)卫灵公。 第十章。注。夏小正之属。(传曰。何以谓之小正。以小著名也。)子张。
 第四章。小注。仁山金氏曰。医如方脉诸书。(脉。脉同。)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H 页
曰。 第二章。犹之与人也。(犹之。旧说。只是譬字之意。在大全答江德功书。)
  朱子大全
壬午封事。(十一卷) 本不则末由之弊。(本不下。缺端字。)庚子封事。 债负既足别又别生希望。(别又之别。则字。)朝廷反为之分青州郡。(青。疑诸字。或置字。)东南数十州之膏骨髓。(膏上。缺脂字。)缴进奏疏状。 前日之不思而妄发有。陛下无为使臣。(有。者字。)纳财之涂则于不于士大夫。而专又将帅。(则于之于。又字。专又之又。于字。)山陵议状。(十五卷) 偪灰伤破之馀。(灰。作仄。)以子孙而藏其在房之遗体。(在房二字。作祖考。)死者皆首。(皆。北字。)乃谓新定东顿之穴。(顿。头字。)又已迫狭之甚。不可移咸。(咸。他本。作减。)攻一穴而遍身皆劄矣。(劄。创字。)与延平李先生书。(二十四卷) 如中前书中之意。(中前之中。疑日字。)与魏元履书。 更属凌文催促。(文。丈字。)与陈侍郎书。 得窃禀假。以供水菽之养。(禀。廪字。)请复得而群言之。(群。详字。)章惇,蔡京之徒。又从而诏述之。(诏。绍字。)尚书王公。(王公。汪应辰也。)与汪帅论屯田事。 万一可而知在我者。(知。疑保字。当在而上。)与魏元履书。 州悬间合行事。以不必闻之朝廷。(以。似字。)与陈丞相书。 乃处钧慈。(处。蒙字。)已别其劄子一通。(其。具字。)其或可以奏令承教。(奏。奉字。)使乾刚不充而君道下齐。(充。亢字。齐。济字。)与汪尚书书。 言以省闱之取舍。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L 页
(言。盖字。)详欺巧伪之奸(详。诈字。)薰不以其说为非也。(薰。盖字。)答汪尚书书。 夫妻之可否。(妻。事字。)进见夫期。(夫。无字。)又答书。 国史侍读内翰尚书文台席。(文。疑丈字。席。疑座字。)移书招徕违旨笃厚(违。疑词字。)印首信眉(印。昂字。)又答书。 章左藏刘审计。(左藏审计。疑皆官名。)尝获行言于陈公。(行。疑侍字。)答刘平甫书。 拙者之误一兄也。(也。疑在误字下。)答张钦夫。惠以世俗猜狭怨怼之心。(惠。专字。)答张敬夫。 (二十卷) 果以此义孝心。发为号令。(孝。存字。)又答书。向见范伯达文。(文。丈字。)又答书。 比害义理失几会之大者。(比。此字。)所有大根本者。(有。谓字。)与建宁诸司论赈济劄子。 公吏禄有廪禄。(上禄字。自字。)切乞有留无为(止)储苟不足。(有字易字。疑误。苟字。疑备。)与建宁傅守劄子。 上之人先以无状明之。(明。疑临字。)虽有又所不欲而疆之者。(又。人字。)答傅守劄子。 为日已又。(又。久字。)与龚参政书。 辄通笺敬。(敬。疑劄字。)与赵尚书书。(二十九卷) 采其所长无乎其有补。(无。疑庶字。)与王枢使。 三月之间。颇类之政。(类。颣字。)答柯国材。(三十九卷) 丞者忘意批凿。(丞者二字。误。疑承教字。)答许顺之。 哀公之问社。宰我因其问而言。(此与论语注不同。恐未定之说。)又答书。 之所譬焉(止)譬字只是度量拟议之意。(辟义。今大学注不同。疑未定之说。)答范伯崇。 越绋而行事。(记注。未葬以前。常属绋于辅车。以备火灾。丧在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H 页
内而行祭于外。是踰越丧绋而往也。)郊社五祀。皆不废也。(天子诸侯。既殡而祭天地社稷五祀。既启而废。已葬而祭。)答何叔京。(四十卷) 孔明失三群。(群。郡字。)答石子重。(四十二卷) 颟顸。(疑烦乱之义。见吕氏大学解。音莫安切。)又答天下归仁问目。 恐当以后说为正。(此说。与论语不同。未可晓。)答蔡季通。(四十四卷) 勿令游嬉废业子幸。大儿不儿令读时文。(子。为字。下儿字。免字。)又答书。 都不曾见此意恶。于此益知读之书难也。(恶。思字。之书二字。误倒。)往时有亡大夫坐。(亡。士字。)又答书。 爨无欲请之人。(请。凊字。庄子注凊凉也。对火而不思凉。明火微而所馔俭薄也。见人间世)若池等处。(池。此字。)又答书。 便觉前人阔略病败。(人。日字。)答方伯谟。 以志物为高。乃老庄之偏说。(志。忘字。)又答书。 为旬日疑。殊慰所望也。(疑。款字。)答江德功。 圆而神也。其所以藏往者。(圆而神也上下。疑有阙文。)又答书。 疲曳进趋。(疲。跛字。)答丘子野。(四十五卷) 筮短龟长之说。惟见于左氏云云。(筮短龟长者。左传。韩简曰。龟者象也。筮者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滋而后有数。僖十五年)答丘子服。 如爱其身七宠为下者。(按老子何谓宠辱。辱为下云云。无七宠为下之语。恐此误也。七字。疑也字之误。疑古文作宠为下。)答杨子直。 此非怨熹之词。(非。疑其字。)只是景迂作崇。(崇。疑祟字。)廖子晦问目。 谢子因之为展托之论。(托。疑拓字。)又答问目。 律吕之说云云。(此说。与律吕新书参看。可知。)又问目。 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L 页
(左传文公元年注。履端。历家推历之所始为端首。十一月一日子初一刻冬至为历首。举正。举中气以正月。归馀于终。以馀日置闰也。)又答书。 出于人心。(人。天字。)黄商伯问目。(四十六卷。 今或问下及格物工夫下。皆有脱文。在下考异连读。始备。)答。 不循其序而遽责其全。(全。疑贯。他本。作贯。)又问目。 专指欲动静流之后。(静。疑情字。)又问目。 窃谓气之初温而已。(温。湿字。)答詹元善。 荡之卒章云云。(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之语。)答潘叔昌。 大蒙峻却愧云云。(愧字下。有脱文。悚深矣以下。与下篇错入。)又答书。 却旋学上天人(退溪云。上天人。恐当作天上人。)熹老矣。不复有云云。(有字下。有脱文。意于此世以下。与下篇错入。)又答书。 试以孟子论云云。(论字下。有脱文。子路,管仲以下。错入于上第三篇。)答黄直卿。 至善之善。皆训极字。(下善字。疑至字。)吕子约问目。(四十七卷) 契丈仁说。(契丈。指先生。)又答问目。 岂非感于庄生爱其使形。(感。惑字。)又问目。 虽与故而不知求者远甚。(故。放字。)又问目。 传不习乎(止)当以明道言为正。(明道先生曰。不习而传与人。)又答书。(四十八卷) 欲起而扔之。(扔。人蒸切。引也。扔之。恐捽义也。)又问目。 未有闻。未有见。无未发。(无。为字。)答黄子耕。(五十一卷) 即是李仲水所行云云。(仲水。疑仲永。而必椿年字也。在答王子合书中。)答万正淳。 日用间须有个把柄。(把柄。疑指敬字。)又答问目。 素隐行怪。吕说未安。(章句。素作索。此恐议论未定时所言也。)又问目。 侯氏举明道尧舜事业。如太虚中浮云之说。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H 页
(太虚中浮云。谓自然变化无容心之意。)又问目。 德之声色之者。(下之字。疑云字。)吴伯丰问目。(五十二卷) 盖甲汤之事。既朱尝越。亦无所退让以文云之心。(甲。疑曰字。朱。疑未字。云。疑王字。)答方宾王。(五十六卷) 天来大事。(天。元字。)又答书。 遣书后。(书。疑指方公书。)答李尧卿问目。(五十七卷) 不惟大传之说不足信。(大传。礼记篇名。)陈安卿问目。 哭者哀之至。吊死而至于哭。必其情之厚者。(观此问。则吊死。有当哭不当哭者。只看情之如何也。)又问目。 恐心足不相似。(足。疑迹字。)答。 何以见其不为威仪华采。(不。疑必字。)释氏之舍身饲虎。虽公而不李矣。(李。仁字。)又问目。 张子所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心者也。(合字下。缺天字。)答陈器之。(五十八卷) 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的。绪字。)答李元翰。(五十九卷) 尤非实见。(尤。疑冘。古犹字。)答赵咏道。 媛媛姝姝。(庄子媛姝者。得一先王之说。则媛媛姝姝。而私自说也。林希逸注。媛媛姝姝。浅见自喜之䫉。)张无垢。(六十四卷) 小注。衡麓横浦之类。(衡麓。疑五峰。横浦。张子韶。)易精变神说。(六十七卷) 或曰。至精至变。皆之书言之。(上之字。以字。)中庸首章说。(所论修教戒惧之义。与章句或问不同。疑先生议论未定时所言也。然修教通上下。但戒独诚为可疑。两节似作一段说。可疑。)敬而无失。(无失。朱子曰常敬也。)周子曰。无极而太极。程子又曰。人生而静云云。(无极。性也。太极。心也。生而静以上。性也。才说时。谓心也。专言者。指性而言也。无极而不容言者。指性也。)太极说。 妙性情之德者。心也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L 页
云云。(此下两条。说心为太极。)观列子偶书。(以性为未发。则与列子之说同耳。)跪坐拜说。 会子亦辞江东之节。(子。疑予字。)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止)少仪妨人告事。(揖。乙冀反。妨。妇字。告。吉字。)偶读谩记(七十一卷) 疑特俚俗。相传物魅之区。(魅。魅同。)安能逐季氏宋昭公季氏事。(宋。疑夫字。)论语课会说。(七十四卷) 汎然相与。以且一时之文耳。(且。疑具字。)白鹿洞书院揭示。 或出于此言之所弃云云。(群书。或出于禁防之外云云。岂先生后改之欤。)玉山讲义。 虽本甚易而反为至离矣。(离。疑难字。)南剑州尤溪县学记。(七十七卷) 缭以重橺。(橺。无义。疑栏字之误。)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 列度其上。(度。疑庋字。)傅公行状。(九十八卷) 特一今亲闱在远。(一今。疑以念。)建宁当孔道部。(孔。疑九字)刘德脩。(别集一卷) 向见焦山屡鹤铭。(屡。疑镂字。)又。 比来閒中。何以可日。(可。疑过字。)丁仲澄(别集四卷) 比来温者。略见日前所未到一二大节自。(者。疑习字。自。疑目字。)答黄直卿。(续集一卷) 孙之李和卿甚不易。(疑孙季和。之卿二字。衍。)目前朋友。(目。疑日字。)子澄乃令副端章疏。(令。疑入字。)所说论到仕文字。(到。疑致字。)题壁揭榜者正不足怪云云。(疑指伪学。)借人先送定本及诸书来如可。(可。何字。)答蔡季通。 两矩齐等。(矩以人长八尺。三分之取一分。二尺六寸五分有奇。为矩法。)必若句短而股长云云。(股。疑鼓字。○考周礼。磬氏则似可见。而亦有可疑处。)表记仁者之过。易辞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H 页
也。(苟志于仁。虽或有过。其情则善。故不待多言而可辨。故曰易辞。)圣人之道。人而无穷。(下人字。大字。)某辞免未允。而赵已见。诸令复如此。(见。疑去字。令。疑人字。)答王枢使。(续集七卷) 甚荷容察。以见门下爱惜人材。(字。考韵书不见。不知何字也。或恐误字。疑得字。)与陈同父。 亡子卜葬已得地。但阴阳家说。须明年夏。乃可窆。(先生当用踰月之制。而有是说。不知何意。又答黄仁卿书。有假卜筮以决之。亦古人所不废。疑此意也。)
  四书檃栝
易有太极之图。(上天下地日东月西者。伏羲先天卦位。易之体也。震木兑金坎水离火者。文王后天卦位。易之用也。既以水火木金为四象。故用后天易。以定八卦之位。然有体则有用。其实先天后天。其理一也。)周子太极图说。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阳下。缺动极复静四字。)注。不杂乎本体而为言尔。(本体。当作阴阳。○注下。缺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一段。)西铭图下。 不弛劳而底豫。舜其恭也。(恭。功字。)东铭图。 归咎其出汝者。(出上。缺不字。)赤子大人心图。(慎克然后心在而求心。正心。戒操然后心思而养心。尽心。○朱子曰。如何是收放心养德性。盖放心者。或心起邪。思妄念。耳听邪言。目视乱色。口谈不道之言。以至手足动之不以礼。皆是放也。收者。便于邪思妄念处。截断不续。耳目言动皆然。此之谓收。既能收其放心。德性自然养得。不是收放心外。又养个德性也。)论心之神明。 皆从知觉上说来也大。(大。疑夫字。)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也。(有。成字。)天地气质之性图。 孔子谓性相近。告子谓生之谓性。程子谓才有善不善。气质之性。所禀之性。皆气质之性也。学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L 页
者求反之。(上气质之性四字。恐误。疑所禀上。有谓字。)
心统性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理是太极。动静是阴阳。○其体谓之易。其理谓之道。其用谓之神。仁义礼智。性也。恻羞辞是。情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情者。性之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情是性之发。情是发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情如舟车。意如人去。使那舟车一般。○情是会做底。意是去百般计较做底。意因有是情而后用。○好恶便是情。好好色恶恶臭。便是意。○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凡营为谋度往来。皆意也。所以横渠云志公而意私。志刚而意柔。志阳而意阴。○志是公。能主张要做事底。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志如伐。意如侵。○问志意之别。程子曰。志自所存主言之。发则意也。发而当。理也。发而不当。私也。○朱子曰。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发。情者。心之所动。志者。心之所之。比于情。意尤重。○思虑念虑之类。此意之属。○陈氏曰情动就全体上论。意是就一念处论。)论形气心理偏全。 木之气为肝之神云云。(朱子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以出入者。故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若全作气看则误耳。右释五行之神。神字。阴阳不测之谓神字亦同。)论四端不必言性。 十一十二月为冬属水。(上十字下。缺十字。)广仁说。 性乘乎气。(性。疑理字。)仲弓之佞。(佞上。缺不字。)白云许先生墓志。 荧惑入南斗句已而行。(已疑己字。)或有所间难而辞不能自达。(间。疑闻字。)天胡不整。不讫耄期。(整。疑憖字。)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0H 页
理学通录
廖子晦。 廖子晦门。便只见得是一张纸。(门。疑问字。或曰字之误。)东捞西摸(止)坡公海外意况云云。(上说韩公一贬而失其常度。如见太颠而悦异教。故下及坡公事。捞。沉水取物。)潘子善。 彼圣贤者。尤不免遭此厄会。(退溪先生曰尤与冘相似。疑尤是冘。古犹字也。)潘瓜山。 只是君不曾放得下也。(语类。放作做。)程正思。 彼之邪说。如见晛耳。(退溪先生曰。如下。疑有雪字。)郑子上。 静默少言。有一二言不及躬行。(有字上。阙未字。)万正淳。 其徒有曹立之,万正淳者云云。(其徒亦多主先入。不肯舍弃者。万,曹二君。)陈才卿。 公门无一日心在上面(止)便是整年心。(门。疑问字。整。疑数字。)便被他恁地炒。(炒。熬也。)却恐硬差排不得。(差排。犹安排也。)刘履之。 一之问存养多用静否。(一。疑履字之误。)潘立之。 其支子只用牌子云云。(此语。与他论不同。不知何说。)吕子约。 不知誵讹在甚么处。(誵。退溪先生曰。当作殽杂也。)余国秀。 亦足以见其说之未深矣。(说。玩字。)林一之。 凡有文字。(退溪先生曰。有。疑作看字。)郭子从。 既除服而父之主(止)自当先迁也。(疑并丧而父丧先除。)郑景绍。 大湖保伍。乃为强豪所挠败。官府不足。(伍下。有施行有绪四字。败下。有深可叹惜四字。)陈彦忠。 彦忠到。却说合在风雩右手僧寺菜畦之中云云。(此指书院面势。中下。有背负亭脚。面对笔架等语。)杨伯子。 尊德性道问学云云。只从此下功夫理会云云。(此项。说学者用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0L 页
功处备矣。)郑文振。 似指植言。(植。潘植。字立之。)陈庭秀。 思圣贤言语(止)此甚易见云云。(读书之法。此条备矣。)大凡为学(止)在人劄定脚做将去云云。(论学者立志。莫切于此数条。)游和之。 风惊草动。(惊。语类。作吹。)杨氏与立。 只恁地顿顿吃去。(顿。杜诗。顿顿食黄鱼。注。顿。犹一次也。)刘叔通。 刘溪翁淮题韩府诗。(韩即伉胄。)蔡元思。 注。按实纪。又有蔡元思江东人而不著其名。(江东蔡。疑名元思。实纪例如此。)刘云庄。 所谓结五十年之公案。(吏学指南结案注。汉邓通传。竟结。孟尝传。结竟其罪。谓其结公案也。结字义同。)杜良仲。 何暇呫呫诵言。(退溪先生曰。呫。他协反。柳文注。呫呫多言䫉。)范伯崇。 须送行语。哀苦中不能为文。(须送行语四字。疑伯崇将行。故谓须当有送行时语。而哀苦中言不能成文也。按书末。有临别匆匆。恐不能尽举。预以拜闻之语。)程允夫。 胡公答仲并语。切中近时学者膏肓之病。(答仲并语。在伊洛渊源录伊川事实下胡安国奏状中。可考。)方宾王。 不过如是擎夯作弄做。(退溪先生云。夯音向。负荷也。)任伯起。 仰人鼻息。以为惨舒之意云云。(方是小歇处。今之士大夫何足道。)潘端叔。 (持守以下一条。节要。载在潘恭叔名下。)魏应仲。 逐日早起。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云云。(教初学。无过于此条。)连嵩卿。 若果如此。则是人物之性。各有界限。(是字下。有一个天地性中别有若干十字。性字下。有每性二字。)陈师德。 体察乎操存践履之实。(察。节要。作验。)陈齐仲。 方始隐约得一个气象。(退溪先生曰。隐约。依俙髣髴之意。)饶廷老。 与刘智夫书曰。廷老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1H 页
法当相避。(智夫得官湖湘间。廷老有避嫌事。)李周翰。 原说之辨。(原说。疑周翰所作。)李元翰。 只以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云云。(此段。言仁义体用界分甚详。)程深父。 注。兑文字钱一千。(兑义。未详。岂贷字意乎。)张以道。 问载营魄与抱一能无离乎之义。(朱子曰。以人登车谓之载。营。荧同。晶明光炯之意。以人之精神言。则其意盖以魂阳动而魄阴静。魂火二。魄水一。故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言以魂加魄。以动守静。以火迫水。以二守一而不相离。如人登车而常载于其上。则魂安静而魄精明。火不燥而水不溢。固长生久视之要诀也。河上公以营为魂则失义也。按此老子语而修养家之意如此。林希逸所说。与此不同。)林士谦。 孟子将梁惠王。(将。疑从字。)郑子直。 义理之辨。(理。疑利字。)林仲参。 贫家净扫地。贫女好梳头。(苏东坡诗。在居室类。)周贵卿。 如一车之火以小水胜之。(车下。疑有薪字。)石子重。 石君子重讳𡼖。(退溪先生曰。𡼖字。韵书未考。按文献通考。台寓录。皆作𡼖。)刘季章。 孟子说仁义未尝不利。董子却说云云。(说下。有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便是之语。利下。有然字。)林德久。 有此四块之物。磊块其间。(退溪先生曰。磊块之块。当从石。)田子真。 只有更攒近里面。(退溪先生曰。攒疑趱之误。汉语注。促之也。又缩之也。通作攒。)林井伯。 伏腊之计。不至入思虑。(伏腊之计。疑如杨恽语。)项平父。 却不能应事。后来知此是病。(事下。有固已失之矣之语。)此为悢悢耳。(退溪先生曰。悢。音谅。悲也。又眷眷也。)丘子服。 论老子宠若惊贵大患等语。(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朱子曰。贵犹重也。言宠辱细故而得之。犹若惊焉。若世之大患。则尤当贵重之而不可犯。如爱其身也。『与林说不同』)丘子野。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1L 页
 答书。论易观玩之别。(按本书。论观象玩辞筮短龟长之说甚详。)朱子绎。 如数遗弃之齿而求有获。(弃。疑契字。)江彦谋。 所论正蒙大旨。则失之太容易尔。恐须反复研究。(尔下。有夫道之极致。物我固为一矣。然岂独物我之间验之。盖天地鬼神幽明隐显本末精粗。无不通贯而为一也。正蒙之旨。诚不外是之语。)李子贤。 玉成界尺直方廉云云。(传。安道年十四。赋玉界尺诗。李公邴大惊异之。)真西山。 庆元五年云云。(朱子。庆元六年殁。)鞓不以红。(鞓。韵会。皮带也。广韵。皮带鞓。鞓即鞓。韵亦同。)鞒不以文绣。(鞒与泥行乘橇之橇同。踏摘行者。韵会礼韵。皆同。渊源录。作轿。)三乞祠录。(录。疑禄字。)魏鹤山。 义利所安。(利。疑理字。)蔡学士。 小注。得立塍堨。(塍。稻田畦也。堨。音曷。堰也。唐张守圭传。渠堨为虏毁。塍。视陵切。)牟存斋。 别之杰。(别。姓也。)取与泰来同列。(取。疑耻字。)戴庆炣。(炣。口我切。火也。)王特进。 未尝娴军旅事也。(娴。音閒。史记。屈原娴于辞令。娴。雅也。今详文义。则疑习字义也。)李文节。 筑两石坝。(蜀人谓平川为坝。)吴忠肃。 会稡周汉。(稡。尔雅序。会稡。旧说。音卒。聚字意也。)吴正肃。 淳熙八年云云。(后二十年朱子殁。)董文清。 器呼而散。(器。疑嘂字。吉吊反。高声大呼也。)赵安吉。 投缳而死(缳。于善反。汉书注。韦昭曰系也。)赵文安。 禬禳之小数。(禬。除殃祭也。)金仁山。 巨洋别坞。(坞。坞同。堡障之小者。今详文义。则疑岛屿之类。)许白云。 宏伟南台。(伟下。疑有在字。)程林隐。 寒暑之于裘褐。(褐。疑葛字。)朱学士。小注。中行人。(人。名字之误。)附。 论语纂训书云云。(按此条。专与上下所录。不相干涉。岂先生为喻。世之好纂录。而不知要者。故取录于别纸。因误而置于此欤。)丹溪朱先
芝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2H 页
生。 讳震享。(享。古亨字。)髦而弥笃。(髦。疑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