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x 页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附录六○纪实[下]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1H 页
[西厓集]
 天兵压临于大丘,庆州。故蔚山之贼。不得踰庆州。东莱之贼。不得踰大丘。而西北本国诸将李蘋,高彦伯,洪季男,宣居怡等。亦得藉虎豹在山之威。收拾零残之卒。分头把截于宜宁,蔚,庆之间。逐日血战。又以巨济之贼。水犯全罗之境甚易。故令三道舟师将李舜臣,元均,李亿祺等。领水军万馀。把截于闲山岛。以备西犯之路。(西厓集下同)
往年。贼既陷庆尚道。屡以舟楫。犯全罗道。有本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以舟师。迎击于巨济洋中。焚贼船数百。贼终不得登岸。全罗之境。至今独保者。亦以此故耳。鄙生本迂拙书生。其于军旅之事。不敢妄言。然窃尝以浅见料之。凡备贼。譬如救火。要使火焰。不甚散燎。然后人力有所施。今贼兵实畏慑 天兵馀威。留屯于釜山一隅。若蒙大军因驻大丘等处。以遏东边及直路冲犯之势。又连骆参将诸军。驻宜宁,固城之境。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1L 页
遮蔽西路。因约束小邦水军将李舜臣等。悉率舟舰。横截于巨济海中。三路合势。牵缀贼兵。则贼首尾皆有所惮。不敢轻动。
邢玠。分调麻贵主蔚山。董一元主泗川。刘綎主顺天。陈璘率舟师。与统制使李舜臣。合兵主水路。同时进攻皆不利。董军为贼所败。死者殆万馀。既而。关白病死。贼诸阵皆撤还。诸将无所得。惟水路要截于海中。夺贼船数百馀。统制使李舜臣力战。中流丸而死。人皆痛惜云。
[象村集]
统制使之任。专为备倭而设。而自李舜臣之死。代之者渐不如前人。(象村集下同)
陈都督与统制使李舜臣。乘潮来攻督战曰。各船各拿数船来。今夜必尽灭此贼无遗也。舜臣以潮退白之。都督不听。各船迭相进夺贼船。不觉潮退。沙船号船二十三只。胶于浅滩。贼见之坌集。各船围之。船上人乱用刀枪下斫之。贼死者不知其数。 天兵亦多死。我国兵用片箭。从暗中射之。贼始开一面。 天兵陷于浦口泥中者。一百四十人。至是俱得脱。 天兵船被烧者十九艘。被攘者四艘。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2H 页
陈璘率舟师。协攻顺天之贼。参政王士琦监军。与邓子龙,季金,梁天胤,福日升,王元周,沈懋,李天常及我国统制使李舜臣等。从古今岛开洋。以九月二十一日。令诸将会攻水栅。二十二日进攻。斩䤋甚多。时刘提督方造攻城楼车。待其讫工将攻城。故都督亦敛兵等待者十馀日。翌月初一日。提督约与相见曰。我造梯冲未完。军门添兵及邓子龙水兵亦未到。我欲待诸军俱到举事。都督曰。师徒暴露已久。贼必窥我情形。不如速战之为愈。提督不得已从之。初二日。提督将进攻贼穴。都督领诸船乘潮而上。过午。陆兵不进。初三日。又乘晚潮大战。而陆兵又不至。初七日。又进。而提督已撤陆兵矣。都督愤曰。我宁为顺天鬼。不忍撤兵。不要攻城。每战。杀倭数百。倭亦尽矣。连日进攻皆捷。十九日。夜。贼船见于南海。李舜臣告都督。都督与季金前行。诸将继之。舜臣先导出屯前洋。二十二日。贼船来犯前军。舜臣击败之。焚其船五十馀只。斩二百馀级。二十四日。贼悉船来战于观音浦。战酣。行长乘船从外洋脱去。都督督水兵。鏖杀泗川之贼。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2L 页
贼围李舜臣船累重。都督换乘我国船。犯围直入救之。贼又围都督。二贼跳上船头。 天兵以镋钯。刺其胸膛投海中。贼船鳞集于都督船下都督令下碇。王元周,福日升二将。亦换我船。挟都督船。都督令军中呐喊放大炮。诸贼仰放鸟铳。都督令诸军依挨牌而伏。诸贼见之。一时挺剑以上。 天兵以长鎗俯刺之。坠水死者以千数。诸将出死力薄战。已而。都督摇铎收军。船中寂然无声。贼疑之稍却。 天兵从高散喷筒于贼船。风急火烈。贼艘数百。顷刻煨烬。海波尽赤。舜臣望见都督被围。亦冲围而进。合力血战。邓子龙船火起。一军避火惊扰。贼乘之。杀子龙。烧其船。我国庆尚水使李纯信先锋船。又烧贼船十馀只。有一贼船甚高。上施朱幕。被金甲者三人督战。舜臣悉众合攻。射中金甲者一人。贼船舍都督来救。都督军因是得出。与舜臣诸兵合势。发虎蹲炮。碎其船。馀贼褫魄。焚烧殆尽。翌日。舜臣中丸卒。麾下士匿不发丧。吹角偃旗。督战益力。追烧贼船二百馀只。贼或遁入南海。或从露梁津而走。都督在船上。望见统制船士卒。争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3H 页
取首级倭货曰。统制必死矣。问之果然。行长从弥助项外洋遁归。其不得捕斩行长。刘提督误之云。二十六日。都督振旅。由陆路抵 王京。
陈璘。字朝爵。号龙厓。广东罗定州东安县人。戊戌。以钦差统领水兵御倭揔兵官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六月出来。征剿水路之贼。语在志中。时分四路出兵。而东路不战而贼已遁。中路失利。西路行计潜和。唯水路大捷。行长望见其败。先遁。李舜臣与都督同征剿。而中丸以死。都督哭之恸。赙赠甚厚。入哭灵柩。吊其妻子而去。
[乱中杂录]
以全罗左水使李舜臣。兼三道水军统制使。舜臣率诸将。结阵闲山岛。与巨济之贼。对垒不阅月。而守备已完。时出龟船。讨捕行贼。贼畏缩不敢出。岭右沿路及湖南一面。赖以平安。舜臣有闲山吟咏二十韵中。有誓海鱼龙动。盟山草木知等句。(乱中杂录下同)
统制使李舜臣 启曰。臣当竭力。欲防清正来路。令各道守令,水兵等。尽力入送云云。 朝廷以副察使韩孝纯。专委舟师之事。三道水兵及格军格粮。昼夜调发入送。兵船器械。急令修补。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3L 页
以扶李舜臣御贼之势。
要时罗传告本国曰。清正以单舸渡海中遇风波。留泊小屿数日。我急通于李统制。疑惧不来。坐致误事云云。 朝廷又咎舜臣虚张大语。欺罔 君父。遣都事拿鞫。以全罗兵使元均。兼三道水军统制使。以罗州牧使李福男。为全罗兵使。南民以闲山为保障。舜臣为干城。及闻其罢。人无所倚。荷担而立。
贼酋来岛守。领兵船数百艘。先向西海。至珍岛碧波亭下。时统制使李舜臣。留镇鸣梁。避乱舟百馀只。在后为声援。舜臣闻贼至。令诸将曰。贼众我寡。不可轻敌。临机策应。如此可也。贼见我军孤弱。意谓吞噬。交竞先登。四面围掩。我军佯入围中。贼喜我军畏㤼。肉薄乱战。忽然将船螺角交吹。旗麾齐飐。火发贼艘。延爇诸船。烟焰涨天。射矢投石。枪槊交贯。死者如麻。烧溺死者。亦不知其数。先斩来岛守。悬首樯头。将士奋勇。追奔逐北。斩杀数百馀级。逃脱者仅十馀只。我船皆无恙。其后贼回巢论兵。必称鸣梁之战。
贼将义弘,允直茂等。各率兵万馀。留屯海南。自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4H 页
鸣梁之败。舟船不至。允直茂等由右路。义弘等由左路。并向南原而走。
舜臣与陈璘设宴。忽探船驰报贼警甚迫。即停宴。分付诸将。伏兵候望。整束军机。锐意以待。夜半。风头伊轧入耳。黎明。贼艘大至。直前交锋。舜臣使陈璘登高下视。自领诸船。穿突贼中。矢石交下。火炮兼发。连爇五十馀艘。收斩百馀馘。贼遁。回本阵。陈璘大喜。
先是。泗川贼酋义弘,南海副酋平调信等。因行长,义智徵援。以军老弱及被掳男女。载船先发。自领数百艘。乘夜潮赴援。舟师伏兵将庆尚右水使李纯信。走舠来报。陈璘与李舜臣率诸船。为左右协。我军屯于南海观音浦。 天兵屯于昆阳竹岛。撤碇待变。夜半。贼船无数。自光州洋。云合雾集。过露梁。方向倭桥。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矢石交下。柴火乱投。许多倭船。太半延爇。兵皆殊死血战。贼不能支。乃退入观音浦。日已明矣。舜臣亲自援枹。先登追杀。炮贼伏于船尾。向舜臣齐发。舜臣中丸不省人事。急命将佐。以防牌支身体。使之秘不发丧。时其子荟在船。从父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4L 页
分付。鸣鼓挥旗。日未午。贼船几尽。投水死者无筹。逃脱者仅五十馀艘。我军收䤋。尽纳于 天将。(我国船则咸平战舰为贼所焚)方酣战之时。行长等撤兵潜出猫岛西梁。向平山(堡为南海地)洋而走。南海留在之贼。闻露梁之败。由岛中陆路。走出弥助项。义智收而同去。刘綎见倭桥烟焰蔽天。领军驰进。贼城已空。因留屯。本国将士随之。闻李舜臣死事。左相以忠清兵使李时言。假差统制。以全罗防御使元慎。假差兵使。时言驰至河东。则陈璘先以李纯信假定。已领舟师。时言即还本阵。陈璘率诸军。入探南海阵。收得军粮万馀石。牛马至不可数。
[春坡录]
丁酉九月。贼侵珍岛。统制使李舜臣。逆击于鸣梁。大破之。斩杀数百馀级。烧溺死者不可尽数。贼仅以十馀只逃脱。我船皆获无恙。其后贼中论兵。必称鸣梁之战。倭将清正及行长等。会于全州。开市贸换南原所得唐物。相谓曰。壬辰之役。诸道皆陷。而朝鲜之所以扶持者。以有水路能通两湖也。(春坡录下同)
陈璘率水军千馀艘。以李舜臣为先锋船。皆黑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5H 页
布为风席。各㨾旌旗纵横其间。自猫岛。鼓噪飐旗而进。望之极壮。
本国诸将。皆会富有。陈璘与李舜臣。因留海岸。日日挑战。贼不敢出。
平行长。以银百两。宝刀五十。进于陈将曰。兵贵不血。请假途归国。璘许之。贼又先发数船。统制使李舜臣邀杀之。行长复请解于璘曰。和既成矣。而以兵相加。何也。璘曰。非我所知。乃本国李将军之所为也。贼患之。
统制使李舜臣与陈璘。大破贼兵于露梁。李舜臣战亡。先是。泗川贼酋义弘,南海贼调信等。因行长徵援。拔老弱及我被掳人。载以船发。自领数百船。乘夜潮赴援。李舜臣走舠报。璘率诸船。为左右协。我军屯于南海之观音浦。 天兵阵于昆阳之竹岛洋。夜半。贼自光州云合。直向倭桥。两军掩击。薪火矢石交下。倭船太半焚破。贼犹殊死血战。而不能支。乃退入观音浦。明朝。舜臣亲援桴。先登追杀。贼伏于船尾。齐向舜臣发丸。舜臣中丸矣。急令将佐与子荟。以牌防身体。使之不发哭。荟从分付。手自鸣鼓挥旗。日犹未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5L 页
午。贼投水死者无计。逃免者仅五十馀只。斩九百馀级。而收馘尽纳于唐船。方战之时。行长等潜自猫岛西梁而走。南海之贼。由陆路入弥助项。义智收聚船载以去。边徼遂清。 朝廷赠舜臣左议政。录子孙。后庚子。立祠于左水营。 赐祭。军卒亦树石。名曰堕泪碑。及甲辰论功。录宣武元功。除荟任实县监。荟亦有清简名。
[和国志]
李忠武之百战全胜。盖不独奇正之错出。忠勇之迅奋也。舟楫之所长。有以制彼之所短故也。曾闻壬辰初。固城人诸万春。被缚入彼国。在胁坂氏之家。见北犯诸贼报秀吉之书。称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船大而行疾。楼牌亦坚厚。铳丸俱不可入。而我船遇之。尽被撞碎云云。据此则彼我舟楫长短。可知矣。(和国志)
[于于野谈]
万历壬辰癸巳间。统制使李舜臣之军闲山岛也。其子从军于忠清道。与倭遇。斩三四级。逐北长驱。有一倭潜伏草间。而伺乘不意。突走击之。坠马而死。舜臣未之闻。后忠清道防御使擒倭。生致之闲山阵。其夜舜臣梦。其子遍身流血而来曰。降倭十三中有杀我者。舜臣惊而悟。始疑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6H 页
其子死也。俄而。讣音至。引降倭问之曰。某日忠清道某地。有人乘赤白驳马。尔等杀而夺其马。其马安在。欲寻之。其中一倭进曰。有少年乘赤白驳马。追我辈杀三四人。我埋草间。卒起击之。取其马纳之阵将。问诸倭。信然。舜臣大痛。命牵而斩之。招魂祭之。为文而告之。(于于野谈下同)
行长解兵还。水军提督陈璘大怒。结千艘要其路。我国统制使李舜臣亦大怒。发龟船数百艘。选水卒拦之。倭师大败渰海。乘大雾潜遁。陈游击。李统制死之。吁。贼运未尽。天威少挫。神不助顺。雨雾害事。卒使妖贼巨魁。全其项领而返。岂不痛心哉。
[釜山记事]
壬辰四月。日本大举入寇。连陷釜山,东莱。于是。岭南一道望风瓦解。无敢婴其锋。全罗左水使李舜臣。传檄列邑。会诸将计事。皆曰。贼锋甚锐。不可轻出。独鹿岛万户郑运以为。贼未犯湖南。当以此时。急引兵逆击。一以卫湖南。一以援岭南可也。公曰。鹿岛言是也。即令登船。五月初一日。至固城之蛇梁。时贼势甚急。岭南沿海诸镇。惶㤼失措。皆自沈其船。元均亦以一夹船。窜伏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6L 页
赤梁岛。闻公至。来见泣曰。吾之战船。无一只在。此将何为。公慰抚之。且曰。此臣子报国尽瘁之秋也。初八日。至助罗浦。公聚诸将。令曰。去丁酉损竹之战。沈岩违戾颠倒。使李大源独战而死。今将临战。公等须审军机。进退无失。一乃心力。各奏尔功。诸将皆应曰。诺。然后进船。出于梁岩之峡。倭船五十馀艘。屯于玉浦望我军至。将避走于加德岛。公率诸船逐之。郑运奋愤突前。于是。诸船俱进力战。悉焚其船。因进至永登浦。倭船九艘。自马山浦向荠浦。追而迫之。又焚之。北过马山浦。至赤亭浦。倭船列于浦口。进烧其船四十馀艘。次于巨济之胸岛。本营探候船。自湖南来报曰。贼兵长驱。都城失守。公与诸将。痛哭良久。谓诸将曰。 国事至此。不如还营治兵。或北上或再举。遂引兵而西。达于水营之前洋。留镇将李渫迎报曰。巡边使申砬。去月二十八日。迎战于忠州之獭川。为贼所挤。皆投水死。獭川既败。贼势益张。 朝廷以为汉阳疏虚。不如退守平壤。其日。 大驾西巡。三十日。贼入都城云矣。公始拊掌曰。君父既全。我何忧焉。留镇治兵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7H 页
器。屡次出师。而前后俘获。不知其数。自此湖人。得以无恐。元均于前后之战。顿无尺寸之功。而当诸将破贼之时。随后取䤋。诸将又各以所获。分载于均。均之所得。最多于诸将。故其时阵中。有收匙饭多本饭之说。均之于公。恩固不赀。而均便生奸计。虚张声势。欺罔 君父。使其腹心军官。先达于 行朝。及 大驾还都。公论稍行。均恐其情状败露。反因缘行赂。诬陷公无所不至。以为有异志。终至于拿鞫。均代之。五六年完装舟师器具。一朝荡尽。均之罪。固不足道也。任事之臣。于心安乎。(釜山记事)
[尤庵语录]
先生尝论人才曰。我国人才。至 宣庙朝最盛。道学则退溪,南冥,寒冈,栗谷,牛溪,重峰。文章则月沙,简易。才士则车天辂,林悌。善写韩濩。将才李舜臣,金德龄。并生一时。虽是气数之适然。而亦由培养之盛也。尝窜车天辂。而命道臣优给食物。 上之爱惜人才如此。人才岂不致之哉。(尤庵语录)
[三节遗稿]
壬辰之乱。岛夷大来。而不敢由海路而西者。实李舜臣之功也。龟船制度。乃李舜臣所设施。而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7L 页
今者统营。只有一只。(三节遗稿)
[德水李氏世谱]
我德水之李。起自丽季。奕世崇显。入我 朝。以德行词翰承家。至先祖容斋公。益昌以大。其后宗匠巨公。接武嗣兴。为东方名阀。至于道学如栗谷文成公。武烈如统制忠武公。前后并出。文献之盛。殆无与为两。(德水李氏世谱)
[牛山集辨白沙诸将士论]
白沙曰。 上尝论诸将曰。李,元海上之鏖。权慄幸州之捷。当为首功。此不易之定论。又曰。元均特因人成事者。固不敢与李舜臣抗衡云云。白沙何其误也。当贼以舟师长驱向湖南也。舜臣出万死之计。遮绝于闲山。使贼不敢西棹者凡六年。均则惶㤼失措。自沈其战船。窜伏海岛。舜臣引置军中。优给资粮。其所获首虏。分载于均。使均非徒得免军律。又从而受赏焉。均之于舜臣。卵育之恩。固为不赀。而均也及其得志之后。反怀忌嫉之心。凡所以害舜臣者。无所不至。做出海王之说。传播远迩。及清正渡海。密 启舜臣逗桡不进。舜臣终至拿鞫。均代之。曾未踰时。全师覆没。有罪可诛。无功可记。顾乃与舜臣,权慄并称者。何也。盖居京洛。族连贵近。又谄事时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8H 页
人。右之者多。故欺罔 君父。刑赏倒置。白沙其未之闻欤。于 榻前论功之际。何不以此陈达。使我 先王昭知其是非。退有后言。初以为不易之定论。终以为不敢与舜臣抗衡。定论果如是乎。均是余仲父东岩公妻元氏之姓亲也。其赴统制之日。历拜于仲父。均曰。吾非以此职为荣。惟以雪耻舜臣为快也。仲父曰。令公能尽心破贼。使其功业。出于舜臣之上。则可谓雪耻。徒以代舜臣为快。则岂可谓之雪耻也。均曰。吾遇贼而战。远则片箭。近则长箭。而及其搏击也。用之以剑。随之以梃。蔑不胜矣。仲父笑曰。为大将至于用剑与梃。则其可乎。均既去。仲父谓余曰。观均为人。大事去矣。嗟叹久之。南中之人。至今言及此事。未尝不扼腕也。(牛山集辨白沙诸将士论。下同。)
白沙又曰。岭南陷败之日。舜臣欲列舰露梁。遏贼来路。又欲固守本道。不窥闲山之口。犹豫未决。顺天府使权俊,光阳县监鱼泳潭。移书起之。身自驰往。力赞下海之计。乃始起兵。论其功则舜臣为首功。语其心则于两人差有愧焉云云。白沙此言。其亦误矣。自古烟台之设。专为外贼。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8L 页
而平时则一炬。见形则二炬。犯境则三炬。合战则四炬。下陆则五炬。以此烽火二炬。列邑诸镇不待传檄。整顿舟师。即赴营门。犹恐后至之诛。安有守令偃然在官责之。责之不听。然后身自驰往力赞之理乎。厥后丙午年间。白沙撰舜臣碑铭及遗事。乃曰。公会诸将计事。鹿岛万户郑运及公军官宋希立。奋愿以死自效。辞语慷慨。公大悦。领水军下海云。则前日之俊与泳潭。今变为运与希立。何也。定论果如是乎。
白沙又曰。鸣梁之战。安卫以一县令。受舜臣分付。以一大舰。摧却贼船五百馀艘。使贼不敢复窥全罗右道而直冲于忠清道者。卫之功也云云。白沙此言。其亦误矣。夫舜臣之再为统制也。闻庆尚右水使裴楔。以所带战船。来泊会宁浦。单骑驰到。咨楔以进取之计。楔托以助战湖南幕下。弃船宵遁。舜臣收拾其散亡馀船八九艘。邀击于碧波亭下。彼众我寡。势难抵当。舜臣令诸将列舰渡口以待。贼至。卫举碇而逃。舜臣执而将斩。卫大声疾呼曰。愿立功自效。诸将亦皆请释。舜臣许之。卫遂进战。撞破贼船若干艘。卫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9H 页
之功。仅足以赎前罪而已。其时避乱诸船。皆知舜臣之为人。恃以无恐。至于为疑兵助声援。无一人叛去者。而卫也以诸将。反欲逃避。其心巧诈。有不可测。白沙其未之闻欤。
[盘谷集]
皇明杨员外位。以赞画主事来。问接伴使丁景达曰。中国发冀,扬数十万众。来救你邦。东国山川之险夷。战场之形便。未能详知。欲与你国之将。同谋而共济。多智习兵者谁欤。答曰。小邦有李舜臣者。为三道统制使。用兵如神。提褊少之舟师。制百万之强寇。小邦之至今支撑者。皆此人之力也。杨曰。李某之善战奇谋。曾已闻知。陪臣之言。果如所闻。(盘谷集下同)
伏闻统制使李舜臣。只领舟师十四只。破贼船三十馀只。今又乘夜下陆。掩击南海留阵之贼。尽斩无馀。实藉中国动天下之威。再奏大功。恢复之策。自此可举矣。第念孤军绝岛。其势甚危。近闻徐揔兵仲素。领水军三千三百馀。已向京江。若令顺下而南。合势进退。则奇功可成。未知筹画何如。
李忠武为元均所谗。被拿而去。公谓都体察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19L 页
完平李相国曰。倭贼所惮者。李舜臣也。事已至此。 国无可为。李相以此 启之。而 朝廷不听矣。
李忠武之被谗在狱也。公往见柳西厓,李白沙。两公问曰。君自南中来。元与李是非。可得闻欤。公答曰。孰是孰非。不必言解。而但见大小军民。莫不号泣曰。李公被罪。吾等何生。以此观之。其是非可知也。
[谦庵集]
闲山舟师不得应机过截。必有所以然而然。今闻统制为人所搆拿去。以元均代之。军心想应溃裂。此尤不可说。体相未可急 启姑留否。不然则舟师亦不可用。机会一失。岂不可惜。况韩副往督之。岂有逗遛之理哉。(谦庵集)
[竹窗闲话]
国朝贤臣硕辅。道德名儒。代不乏人。此所以文治似优于丽朝。武略不及于三国远矣。将帅则元无表著。其中金宗瑞之开拓六镇。尹弼商之驱逐建夷。足以扬国威令。而比诸古名将。此特儿戏耳。权慄之幸州大捷。李舜臣之闲山鏖战。功冠当时。无愧古人。(竹窗闲话)
[寄斋集]
舜臣遇贼四百馀艘于巨济前洋。大战良久。舜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0H 页
臣谓诸将曰。彼贼船上建三重楼。饰以金碧。一贼踞床指挥。此必大将。若使二三龟船。直冲贼船。得枭此贼。馀必自溃。遂选壮士百馀人。分乘三龟船。出入贼船。疾如飞梭。贼莫敢近。遂犯三重楼船。贼将被箭至三。犹不避。及中其脑始仆。舜臣等鼓噪直进。贼遂崩溃。溺死者不可胜记。得器械无筹。七月。报至。舜臣升正宪。(寄斋集)
[菊圃琐言]
舜臣。柳成龙所荐也。与成龙不协者即北党。嚣然以失军机为罪。意在累成龙也。时议方峻。人皆缩颈。独郑琢上劄。极言无罪。得不死。(菊圃琐言。下同。)
舜臣在镇。作运筹堂。与诸将会议其中。元均乃贮妓妾。围以篱。醉不省事。一军离心。皆曰。贼至惟有走耳。
[荷潭子遗稿]
舟师统制。寔天挺之神姿。分阃有 命。雄据边陲。闲岛截海。岁月六期。易将之举。元出于贼谋。非误师期。逮败绩之后。以九船之残卒。屡捷碧波。功可以勒钟彝。露梁之战。公将临死。分付鼓旗。子用其命。走生仲达。筹策尤可奇。(荷潭子遗稿)
[僿说]
大报坛。所以报惠也。壬辰之祸。非 大明神宗。无以再造。此万世不忘之恩也。天子而祭于诸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0L 页
侯。于古无考。然 明既国亡。宗庙丘墟。没有子孙。为庶追远有诚。则不容不祭。与其臣子等也。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者。此之谓也。当时东征之功。宜以石星为主。将士则宜以李如松为元功。此则余别有所论。不可不祭。书云。玆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夏官司勋云。六功之中。战功曰多。书于太常。祭于大丞。我邦之于 明神宗。不忍不祭。战功也。宜遵司勋之例。配以提督经理等数人。于理为得。按通考。先代帝王庙。自伏羲至隋文。凡二十庙。各有配食。今既祭之。何可以无配乎。杜甫诗云。一体君臣祭祀同。此即村闾之私祭。而亦并祀君臣。古已有此例矣。昔宋钦宗无配。林栗议当时臣僚以身殉国。名节暴著者。虽官品不应配享之科。而事变无常。难拘定制。时议虽不从。尚论者是之。 神宗既血食东方。宜亦不拘定制。以有功于东方者配之。以著报恩之意。可矣。且虽有 天将。非李忠武一人。亦不能扫清。陪臣之于天子。无服。惟接见者。缌衰七月。余昔过忠武墓。读其碑。天子嘉其功。赐都督印绶。而奏功 天将。名彻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1H 页
帝聪。不但为接见而已。则未有不可配之义。诸侯之大夫。秩比天子之上士。则侧在李,杨之下。可以慰英魂于地下。而兴国中之忠者。此不可不念。(僿说)
[方夫人传]
贞敬夫人尚州方氏。忠武公之配也。考讳震。官宝城郡守。夫人自幼警悟夙成。年甫十二时。火贼突入内庭。宝城公射贼矢尽。呼索房中箭。而侍婢为贼内应。潜已偷出无馀矣。夫人应声曰。有有。急取织具杂竹一抱。掷之楼上。响如撒箭。贼素畏宝城公善射。乃谓箭尚多。即骇散。忠武公既卒。策元勋赠崇秩。夫人从封如例。在世踰耋。统制使李云龙。乃以麾下旧义。欲拜忠武公祠堂。历路。盛威仪以入。先修问安礼单于夫人。夫人不受而致语曰。将幕之分。自是截严。幽明虽殊。体貌无间。家翁祠堂咫尺之地。吹角直至。无乃未安乎。李公遂觉其失。惶恐留谢。夫人受其礼单。然后乃去。(方夫人传)
[李氏家状]
忠武公长子荟。著勋于露梁之战。荫仕出宰任实县。治称清简。官至佥正。录原从功。 赠左承旨。第二子䓲。 宣庙朝始仕。光海时见政乱。屏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1L 页
居乡庐。有童婢名竹者。京第守婢之女也。混掖属入宫中。观光曲宴。光海见其姿色而悦之。命留禁中。竹惶㤼逃归。光海使中涓赍送银子。使之赎纳。䓲谓以色献媚。人臣大戒。况可以私贱进御乎。虽被万戮。不敢奉旨。中涓委银恐喝而去。䓲追及中路缴还。其大节如此。癸亥改玉。拜忠勋都事。官至刑曹正郎。录原从功。 赠左承旨。季子葂。有胆略善骑射。丁酉秋。将母在牙山。闻倭贼焚掠闾里。挺身驰击。连杀三贼。中伏刃而死。公阵古今岛。因昼假寐。见葂悲号于前曰。杀我之贼。父可诛之。又曰。父报子雠。幽明无间。而容雠一阵。邈我言而不之诛。痛哭而去。公大惊问之。有新捕贼一人囚在船中。公令问作贼首末。果害葂者。命剉斫之。庶子薰,荩。俱登武科。薰。甲子适变。在都元帅张晚幕府。战死于鞍岘。荩。丁卯胡乱。随从兄义州公。力战同死。(李氏家状)
[李忠悯公凤祥神道碑]
肃宗壬午三月。 上拜文庙。设科取文武士。于文。得李海朝子东。即三世文衡之家。于武。得李公凤祥。故名将忠武公舜臣之后。世皆以克绍先烈期之。子东。文学言议。为士流重。中途夭阏。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2H 页
公议嗟惜。李公。早陟戎坛。而时丁险难。执正不贰。卒之遇乱立慬。在国为忠臣。在家为肖孙。升沈脩短。固亦有幸不幸存焉。然如二公者。岂易得哉。(李忠悯公凤祥神道碑)
[柳相成龙谥状]
时倭声日急。 命备边司各荐将帅才。公以权慄,李舜臣应旨。二人时在下僚。未甚知名。后卒能立功。为时名将。而舜臣尤卓荦焉。(柳相成龙谥状)
[郑相琢墓志铭]
初 上命诸宰。各举所知。公荐郭再祐,李舜臣,金德龄等才可将。至是再祐,舜臣。捍御一方。立伟功。皆为钜人名将。(郑相琢墓志铭)
[郑相彦信神道碑]
公且长于知人。入幕之士如李舜臣,申砬,金时敏,李亿祺。皆名将中上驷也。(郑相彦信神道碑)
[李相德馨墓志]
公戊戌七月。以接伴使。从刘提督綎。至顺天。贼酋行长势益窘蹙。刘行间密喻。纵使遁逃。公钩得其状。先令统制使李舜臣。转告水军都督陈璘。同伏要港协击大破。(李相德馨墓志)
[丁氏家乘]
盘谷丁公讳景达。豆城人也。庚午。登文科。壬辰。宰善山。时岛夷入寇。公募军聚粮。与监司金公诚一,兵使曹大坤。区画奇策。设立四阵。胜捷于金乌山下。甲午。忠武李公 启请公为从事官。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2L 页
公极陈民弊。劝令设立各官都厅。以为备御之策。是年。录军功。公管下所杀一百六十五级。射杀九十四。射中二百六十。倭幕焚荡三百馀间。以此升通政。尝入侍陈对云。李舜臣为国之诚。御敌之才。古无其俦。临阵逗遛。亦是兵家之胜筹。岂可以观机审势。彷徨不战。为其罪案乎。殿下若杀此人。其于 社稷之亡何。(丁氏家乘)
[柳珩行状]
统制李公尝吐露情素曰。自古大将。若少有邀功之心。则多不得保全。吾死于贼退之日。则可无憾矣。盖元均方妒功。 朝廷之上。齮龁之者又多故也。(柳珩行状)
[柳珩神道碑]
汉阴李相公。尝以书密问统制李公曰。公之手下可以代公者谁欤。答曰。无出柳珩之右。其后又问。答曰。忠义胆略。无如柳某之比。官虽卑。可大用也。汉阴白于 朝。超拜为统制使。(柳珩神道碑)
[李纯信墓碣铭]
元均沈船退遁。求救于湖南水军。其节度使李舜臣。出舟师救之。公为中卫将。自玉浦过固城前洋。三战三胜。贼引去而召诸路倭。会于釜山。时李节度以大兵蹑其后。公帅前部。遇贼于花遵,多大,西平,绝影。连胜之。(李纯信墓碣铭)
[安弘国谥状]
治民以惠。束吏以法。统制使李舜臣。甚器之。或为代将。或为先锋。攻守之功。多出公策。(安弘国谥状)
[裴兴立碑名]
屡佐诸帅府。从郑相国彦信,权巡察慄。且与李统制舜臣。同事久。(裴兴立碑名)
[宋大立传]
赴统制使李舜臣麾下。协力讨贼。托其母于同福县监宋斗南。斗南。公族也。李公雅知公忠勇。及是大服其有忘家殉国之志。倾心相与。又荐誉于都元帅权公慄。(宋大立传)
[申浩谥状]
李公舜臣。为湖南左道节度使。以公为中卫将。会战于玉浦前洋。(申浩谥状)
[宋汝悰碑铭]
赴乐安郡守申浩幕。浩素器公。悉以郡事委公。及浩以左水使李公舜臣部署。讨倭于闲山岛。公未尝一日不在军中。及舟师大捷。李公欲得献馘者难其人。时 大驾蒙尘。三京失守。沿路之贼。复屯相望。奔问官守者。辄以道梗中道还。李公闻公素蓄积殉国心。檄公授状 启。辗转贼营。昼伏夜动。九死而得达行在。 上即引见。躬问边上事。赐酒劳问甚备。 朝廷皆比之颜平原之李平也。即除西部主簿。自 上传于吏曹曰。全罗左水使军官宋汝悰。间关跋涉。千里远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3L 页
来。至为可嘉。南方守令中。可补有阙处。吏曹即拟除南平。兵曹又 启请鹿岛前万户中丸死。当极择其代。宋汝悰虽已除南平。曾立功舜臣管下。谙习水战。以此人代之。戊戌七月。李公又令公领蒙冲六艘。把守水路。公即引发。隐泊鹿岛前洋。贼船十艘乘海雾潜至。将为夜惊计。公即诇知。举帆直进。厮杀无遗。凯还。李公即褒 启。唐将亦赏银布甚厚。十一月。李公大会舟师。鏖战于露梁。贼兵大败。海水为赤。中兴战功。此为第一。而公功又为诸将先。(宋汝悰碑铭)
[丁运熙行状]
壬辰。倭贼大至。全罗左水使李忠武舜臣。累剿贼艘有大功。 朝廷创置三道水军统制使。而李公以本职领之。移镇闲山岛。丁酉二月。元均阴中而代。至七月大败死。李公得 命自效。丁母忧。起复驰入顺天府。收馀烬十三艘数百兵。大破贼于鸣梁。时湖南士民百馀艘避乱者。恃李公为蔽。受约束助馈饷。为后殿声援。而白松湖与焉。公亦其一也。(丁运熙行状)
[马氏家状]
马河秀。长兴人。官缮工主簿。丁酉。备船一只。避乱海中。闻李统制复任。喜曰。吾辈何忧。遂往拜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4H 页
于会宁浦。李公曰。冒刃来访辛苦。君之一乡避乱船几只。公曰。可十只。李公曰。君聚乡船。为我后援。以补军容。亦不无助也。公曰。仆虽衰老。当与公死生以之。李公极加称赏。公既退。有诗曰。礼乐衣冠 圣祖基。那令丑虏肆驱驰。男儿白首心犹壮。正是文渊裹革时。时白振南,金声远,文英凯,卞弘源,白善鸣,金泽南,任永凯等十馀人。各以避乱船来会。丁鸣说。亦在其中。来见公曰。吾辈素所蓄积者。不可歇后于今日。闻李统相方令避乱船。列于遥海为疑兵云。乘机并进。则破竹之势。惟在此举。公曰。吾心已定矣。及鸣梁之战。与乡船十馀只。排阵外洋。望见李公为贼所围。拔剑曰。丈夫死耳。与二子成龙,为龙。突入贼阵。力战良久。中丸而卒。成龙,为龙。扶尸还置乡船。手剑突进。贼为李公所败。举军而遁。更无所施。(马氏家状)
[崔氏家状]
崔希亮。罗州人。登武科。官宣传官。丁酉之难。特除兴阳县监。率舟师赴李忠武阵。屡立奇功。忠武褒 启之未久。为人所挤而罢。忠武仍留阵中为军官。戊戌露梁之战。忠武中丸殁于船上。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4L 页
希亮痛哭还乡。作诗曰。乱中人事变。归卧欲藏名。遂杜门屏迹。(崔氏家状)
[诸万春传]
诸万春者。固城人也。初属岭右水营军校。以勇力射艺名。万历壬辰。倭寇至。九月。受右水使元均令。乘小船同橹军十名。探贼势于熊川。还至永登浦。猝遇六艘倭兵。与同舟人尽被缚而去。倭将有胁坂中书者。见万春锁留之。癸巳七月二十四日。夜半。万春与成石同,朴捡孙等十二人。偷骑倭船。促橹到六歧岛。得顺风。泊舟于东莱水营下。八月十三日。还到本家。十五日。来见三道四水使合阵处。时李忠武以全罗左水使。实总军事。怒万春无臣子义节。初欲斩之。怜其冒万死逃还。使之随状 启上京。报倭情。 朝廷释之。复送于忠武军中。是时。南边用兵。已浃二年。而尚不知倭奴情状与器械利害。忠武深喜得万春。遂自辟为带率军官。万春亦奋义力赞。卒成忠武之功。戊戌。露梁之战。与宋希立等。当前射贼。所命无不应弦而倒。后得永付军官一窠。至老死。食官料于统营。(诸万春传)
[李氏遗录]
来游击所赠青云绢一端,蓝云绢一端,绫袜一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5H 页
双,云履一双,香棋一副,香牌一副,浙茗二斤,香桂二斤,四青茶瓯十个,生鸡四只。江千揔鳞跃所赠春茗一封,花盒一个,藤扇一把,服履一双。朱千揔守谦所赠酒盏六个,朱笺二张,小盒一个,茶叶一封,神仙炉一,写埃二。丁千揔文麟所赠暑袜一双,领绢一方,两茶一封,胡椒一封。陈把揔子秀所赠绣补一副,诗扇一把,香线十枝。陆卿所赠花帨一条。许把揔所赠青布红布各一端,金扇二把,花帨一条。福游击日升所赠青布一端,蓝布一端,金扇四把,杭箸二束,生鸡二首,咸羊一肘。王游击元周所赠金带一镶,嵌图书匣一,香盒一,镜架一,金扇二把,丝线一封,茶壶一,苏梳二事。吴千揔惟林所赠镶带一事,拜帖二十张。陈把揔国敬所赠花茶一封,花酒杯一对,铜茶匙二副,细茶匙一副,红礼帖一个,全柬帖五张,书柬帖十张,古折柬八张,朱红箸十双。季永荐所赠真金扇一把,汗巾一方,蒲扇一把,粗帨二条。王旗牌明所赠蓝布一端,枕头花一副,青绢线一封。龚把揔琎所赠红纸一副,浙茶一封,茶匙六事,苏针一包。王中军启予所赠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5L 页
蓝带一事,梳大细二事。此即 皇明东援将官。赠遗忠武公者。(李氏遗录)
[忠烈祠志]
露梁忠烈祠傍。有护忠庵。以花芳寺僧十人,僧将一人。轮回来直。庚寅十月。僧将裕习梦。公执长剑叱曰。汝何不巡山乎。裕习惊觉。领诸僧举火巡山。有人暗葬于祠后山。翌朝。告官。掘移祠下三里许。即公殉节之地。而自古称为李落波。(忠烈祠志)
[择里志]
海南县三州院。石脉渡海为珍岛郡。水路三十里。而碧波亭实当其口。水中石脉。自院至亭。横亘如梁。而梁上梁下。截如阶级。海水至此。自东趍西。如垂瀑而甚急。壬辰。倭僧玄苏至平壤。上书义州 行在所曰。水军十万。又从西海来。当水陆并进。不审 大王龙驭自此何之云云。时倭水军自南海北上。水军大将李舜臣。住劄海上。打铁锁。横亘于石梁上以俟之。倭船至梁上。罥于铁锁。倒覆于梁下。梁上船不见底处。不知其倒覆。意其踰梁。而顺流直下。皆倒覆。且水势近梁益急。船已入急流中。不暇回旋。五百馀艘一时全没。只甲不存。盖其时沈惟敬。绐倭使久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6H 页
留平壤。倭则欲待水军偕上。故又佯示守信。欲绐之以须后。而水军不至。李如松。于两相绐中。得间而袭破之。此天也。苟非舜臣覆倭于洋中。则不越数十日。倭船可达平壤。水军至则倭岂守惟敬之空约而不纵兵乎。其时人不知此。以区区封贡之说。谓可得倭情。良可笑也。然则如松平壤之功。即舜臣之力也。其后 天将陈璘。住兵海上。丙申丁酉间。倭以水军。连犯海上诸县。舜臣善水战屡破倭。获倭首级。辄以与璘使上功。璘大喜。移书朝堂曰。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云云。璘以舜臣故。得贼级最多。及戊戌撤归。璘所上首级。独多于诸 天将。后见明史论东征功。以璘为首。至于裂土受封。中国。又何知此为舜臣之功也。(择里志)
[升平志]
有僧玉泂者。尝从李统制舜臣在舟师。不暂离左右。及统制殁。仍居忠悯祠。搆精舍其侧。守直不废。每手备祭膳以祀之。年今八十馀矣。自言能以左右鼻出入息。定时刻不差云。验之果然。盖非庸僧也。又言海上如有警报。则统制必先期见梦云。岂公之灵尚有未泯者。而一片为国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6L 页
之心。死而不死也欤。(升平志下同)
李忠武碑在水营。邑人前县监郑思竣。乃统制幕佐。专管立碑。鳌城府院君李恒福撰。同知金玄成书。知事金尚容篆。
禹致绩以府使。丁酉七月。为元均中军。大败仅以身免。兵使李福男置阵中。使立功自效。又在李统制舜臣阵立功。授舟师助防将。
郑思竣。判官承复之子。壬辰倭变。以本县主事。从李忠武舜臣。七战累破贼舰。
李奇俊。壬辰倭变。以军资监正。从事李忠武幕。戊戌。力战曳桥。十月。夜战焚贼船十馀只。十一月。露梁之战。手剑击贼。丸中左肩。乘愤力战。又斩倭一级。以军功参宣武原从功。其后登武科。官至都揔都事。
[海南县志]
鸣梁。在右水营三里之地。而水势悍急。波声轰殷。两边石山簇立。港口甚狭。公以铁索。横截于水中。如壶之项。贼船到此。挂索倒覆者不知其数。两边岩上。钉索之孔。至今宛然。人皆谓之李忠武设索杀倭处。(海南县志下同)
[珍岛郡志]
鸣梁在碧波上流。海口甚狭。水势激湍而鸣。忠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7H 页
武公李舜臣破倭于此。大捷碑在右水营城外。(珍岛郡志)
[兴阳县志]
双忠祠在鹿岛镇。万历丁酉。李大源。以鹿岛镇万户。死节于损损竹岛。 宣庙朝。命立祠。壬辰。郑运亦以鹿岛镇万户。死节于没云台。忠武公李舜臣驰 启。请与李大源同榻并享。(兴阳县志下同)
宋大立。巡抚使侃之六代孙。万历壬辰。佐忠武公李舜臣幕。屡立战功。丁酉。死节于尖山之战。事 闻。策宣武勋。
宋希立。大立之弟。壬辰。倭犯釜山。希立时在忠武公李舜臣幕。力请进战。公悦。及贼据倭桥。希立进獐岛。截贼往来。又移阵大洋。决死战。贼退至闲山前洋。遂力战。
陈武晟。高丽兵部尚书光贤之后。善射艺。壬辰乱。佐忠武公李舜臣幕。唐浦之战。累立奇功。及晋州被围。忠武公欲探事实。无人敢往。武晟愤慨请往。公修书付之。武晟变着倭服。至城下缒上以达。竟悉事机而还。以功录宣武勋。
崔天宝。参奉陂之后。壬辰乱。以大静县监。佐忠武公李舜臣幕。战死于闲山前洋。
[灵岩郡志]
郑运。河东人。武科。屡典郡县。以贞忠报国四字。铭剑自誓。壬辰乱。与统制使李舜臣。击贼大破之。忽中丸而死。贼相贺曰。郑将军死。馀无足畏。(灵岩郡志)
[康津县志]
古今岛。前有海南岛。后有佑将串。公之镇此岛也。列帜于佑将串。虚张军容。积草于海南岛。覆以藁席。隐然为歭粮屯军之状。贼自外洋望见。不知有隐礖之险。而长驱大进。船多挂触。进退失势。我军乘机邀击。大破之。(康津县志)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7L 页
[长兴府志]
府南二十里。有水门浦。村前洋广阔。中有一岛。岛有尖山。李忠武自折尔岛至此岛。望见倭船数百。蔽海而来。即以编藁覆尖山。以为积谷形。而故送小舠于倭阵。欺之曰。李某于彼岛。积谷累万石。伏兵累万人。连日习战。倭将闻此言。潜送一倭船。窥见尖山。遂疑而不进。下碇列阵。至夜深解甲弛备。公诇知之。掩击大破之。自是浦人名其岛曰德粮。(长兴府志)
[昌平县志]
宋汝悰当壬辰倭乱。其父母并死贼锋。不胜哀痛。与其弟汝淳。募复雠兵。同赴统制使李舜臣幕。力战于露梁。汝淳战亡。汝悰奏捷。参原从功。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8H 页
(昌平县志)
[罗州牧志]
罗大用以县令。当壬辰乱。从李忠武舜臣。妆龟船三只。破倭贼有功。升补京畿水使。(罗州牧志下同)
吴得邻为左水营吏。智略过人。及壬辰之难。忠武李公擢置幕府。力战露梁。以军功免乡。后拜官。至掌乐正。
[防踏镇志]
万历戊戌。忠武公留阵于此。使鹿岛万户宋汝悰。将八战船。大破倭贼于折尔岛前洋。而忠武公与陈都督。饮酒于运筹堂。以首级。尽与陈都督。(防踏镇志)
[湖南志]
金大仁。村氓也。勇力绝伦。壬辰倭变。在李统制舜臣幕下。超拜加德佥使。(湖南志)
[湖南记闻]
忠武公尝夜与贼对阵。多作草桴。列插三头炬。举火直前。以示掩击状。贼以为战船。极力射放。矢丸已尽。然后进击大破之。(湖南记闻下同)
忠武公尝在舟师。有大匮浮海而至。军中争往取来。锁以金钥。漆光烂然。诸将请开视。公不从。即命钜之。匮中有摇动叫楚声。血出如缕。及剖匮。有刺客怀匕首。断腰而死。诸将惊服。
忠武公殁于露梁之战。湖南士女莫不却肉挂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8L 页
素。当时因而成俗。非嫁娶则不服华彩。左水营前洋地名无膝项。即公大捷之地。耕田者往往得倭剑倭枪铅丸之属。又紫山港。即公锁铁索覆倭船处。
[巨济府志]
闲山岛。大洋入港口。双谷饮巨浪。外视之。海若无所与。谷若无所容。入其中。水若抱其内。山若经其外。此忠武公所以驻营鏖贼之所。(巨济府志下同)
制胜堂。在闲山岛。忠武公李舜臣壬辰奏捷驻兵处。 英宗十六年庚申。统制使赵儆重建。辛巳。统制使李泰祥重修。泰祥。即公五代孙。
忠武公闲山大捷后。败归倭酋题刻七律一首于巨济外洋每味岛石壁云。海蚌乘阳怕水寒。鹬禽何事苦相干。身离窟穴朱胎损。力尽沙滩翠羽残。闭口岂期开口祸。入头虽易出头难。早知俱落渔人手。云水飞潜各自安。每味岛。距统营不远。故老多有目击者。
闲山岛有一海港。当公大鏖之时。贼入此港。水断山阻。穷蹙无所归。登陆如蚁附。后人因以名之曰蚁项云。
三千浦前有一海口。公尝逐倭纳诸港而扼其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9H 页
口。贼势甚穷蹙。凿山通道而遁。其乘夜通道之际。自相戕杀。积尸如山。刀枪器械。无数遗弃。至今人称其地为掘梁。
府有龙沙。公尝采铁于此地。取为刀甚刚利。至今采用。
[安东府志]
权铨。輗之孙。登武科。壬辰乱。从统制使李舜臣露梁之役。力战同死。录勋。(安东府志)
[永川郡志]
金浣。 宣庙丁丑。登武科。壬辰。以蛇渡佥使。丁倭乱。斩馘甚众。监司李洸 启褒升资。乙未。统相李舜臣。以有调饷功。闻于朝。除助防将。(永川郡志)
[英阳县志]
吴克成。武科县监。壬辰乱。赴李忠武舜臣幕。以军功录勋。(英阳县志)
[牙山县志]
县东南二十里。有芳华山。山下有白岩村。李忠武旧庐尚存。子孙世守焉。宅傍有双杏树。即公射坛。乔柯耸云。磅礴数亩。(牙山县志)
[海美县志]
南瑜以罗州牧使。壬辰倭难。从李统制舜臣。转斗南海,露梁之间。战亡。(海美县志)
[稷山县志]
黄世得。星州人。以 宣庙朝武弁。屡迁至长兴府使。为人慷慨有气节。壬辰之乱。以蛇梁佥使。从统制使李舜臣于海路抢攘之际。公于李公。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四 第 429L 页
为妻从兄。李公素知其才器忠亮。与之同心戮力。筹策多所咨画。临阵对敌。必贾勇先登。碧波亭,古今岛之捷。轻生奋发。效劳居多。李公每奖其忠勇而戒其轻敌。(稷山县志)
[镇川县志]
李英男。倭乱时。以佥使兼助防将。从李忠武。大捷于珍岛。又于露梁之战。愤不顾生。力斗以死。天启辛酉。 赠兵曹参判。(镇川县志)
[平泽县志]
方德龙。登武科。倭乱时。以乐安郡守。为统制使李舜臣先锋。战亡。事 闻。赠刑曹参议。(平泽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