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x 页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附录五○纪实[上]
  
[明史陈璘传]
会平秀吉死。贼将遁。璘急遣子龙。偕朝鲜将李舜臣邀之。子龙战没。蚕金等军至。邀击之。(明史陈璘传)
[明史邓子龙传]
朝鲜用师。 诏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东征。倭将渡海遁。璘遣子龙。偕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巨舰为前锋。邀之釜山,南海。(明史邓子龙传)
[明史藁陈璘传]
会平秀吉死。贼将遁。璘急遣子龙。偕朝鲜将李舜臣邀之。(明史藁陈璘传)
[明史藁邓子龙传]
璘遣子龙。偕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巨舰为前锋。邀之釜山,南海。子龙素慷慨。年踰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人。跃上朝鲜舟。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忽他舟掷火器。误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势击。子龙战死。舜臣赴救死。(明史藁邓子龙传)
[明史记事本末]
石曼子引舟师救行长。陈璘统苍号船邀击之。得级二百二十四。副将邓子龙,朝鲜统制使李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5L 页
舜臣。冲锋没于阵。(明史记事本末)
[徐希震东征记]
五鼓。随潮下露梁。陈将军坐大冲锋船。扬旗伐鼓直进。会石曼子方与朝鲜水兵统制使李舜臣兵船交战。围舜臣在中。璘见事同一体。不救有失。挫吾锐气。先胜于此。尤为奇功。且合兵助勇。遂挥众将鏺船。指戈入援。贼蚁附蜂结。亦将陈船围绕数匝。势急。天尚未曙。贼争跳上陈船。其船三面勾钉钉。钉长七八寸。跳上者刺入骨缝。拉拽不脱。喝家丁力砍。断头截肢。即推下水。黎明副将邓子龙驾船奔赴。计投火毬。将倭船燎焚。陈璘见火知邓来救。省悟火攻。传言被我烧了。我兵得令。各各放火。遇倭船即烧。倭见船船着火。我沙苍各船又集。慌忙转篷星散。如龙衔烛。通海红光。奔赶二十里收兵。烧过倭船七八百。贼奴数十万内。视泛泛空船。有龙虎旗,酒器,床褥。近之石酋等尸塌焉。粮物浮萍。尸骸塞海。除浮沉外。找级三百四十四颗。邓子龙死之。李舜臣亦死之。(徐希震东征记)
[国朝宝鉴]
全罗水军节度使李舜臣。赴援庆尚道。大败倭兵于巨济之前洋。倭兵之渡海也。庆尚右水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6H 页
元均。知势不敌。悉沈战舰具。散水军万馀人。独与玉浦万户李云龙,永登浦万户禹致绩。栖泊于南海县前。欲寻陆避贼。云龙抗言曰。使君受国重寄。义当死于封内。此处乃两湖咽喉。失此处则两湖危矣。今吾众虽散。犹可保聚。湖南水军可请来援也。均从其计。遣栗浦万户李英男。诣舜臣请援。舜臣方聚诸浦舟师于前洋。欲待寇至而战。闻英男言。诸将多以为我守我疆且不足。何暇赴他道耶。惟鹿岛万户郑运,军官宋希立。慷慨涕泣。劝舜臣进击。以为讨贼无彼此道。先挫贼锋。则本道亦可保也。舜臣大悦。彦阳县监鱼泳潭。自请为水路向导居前。遂会均于巨济前洋。均使云龙,致绩。为先锋到玉浦。遇倭船三十只。进击大破之。馀贼登陆而走。尽焚其船而还。复战于露梁津。烧贼船十三只。贼皆溺死。是战也。舜臣左肩中丸。犹终日督战。战罢始使人以刀尖挑出。军中始知之。先是。舜臣大修战备。自以意造龟船。其制。船上铺板如龟背。上有十字细路。容我人通行。馀皆列插刀锥。前作龙头口为铳穴。后为龟尾。尾下有铳穴。左右各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6L 页
有铳穴六。藏兵其底。四面发炮。进退纵横。捷速如飞。战时覆以编茅。使锥刀不露。贼超登则陷于锥刀。掩围则火铳齐发。横行贼船中。我军无所损。而所向披靡。以此常胜。朝廷见舜臣捷报。赏加嘉善。(国朝宝鉴下同)
李舜臣连败倭兵。舜臣自本营进阵于蛇梁。遇贼船于唐浦。贼将乘大舰。坐层楼督战。舜臣麾兵进击。以筒箭丛射。楼上将倭。先中箭坠水。遂掩击大破之。既而。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尽以所领舟师来会。遂偕至唐项浦。遇倭船大战。又射杀船楼上贼将。取其首。椎破三十船。贼大败。登陆而散。又战于永登浦。捕得全船歼之。自此军声大振。捷闻。赏加舜臣资宪。
李舜臣大败倭兵于固城见乃梁。是时。倭贼大发舟师向湖南。舜臣与李亿祺。各促所领而进。遇贼于见乃梁。贼船蔽海而来。元均狃于前胜。直欲冲击。舜臣曰。此处海港隘浅。不足以用武。当诱出于大海而击之。均不听。舜臣曰。公不知兵乃如此。令诸将佯北。贼果乘胜追之。至闲山岛前洋。还军促战。炮焰沸海。鏖尽贼船七十馀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7H 页
艘。腥血涨海。又逆击援兵于安骨浦败之。贼登岸走。烧其船四十艘。倭中传言朝鲜闲山之战。倭兵死者九千人云。事闻。舜臣赏阶正宪。 下书褒美。
时李舜臣以舟师。据西海口。金诚一等守晋州关要。贼由金山路入湖界。屡见挫伤。还从来路退归。湖西亦免沦陷。国家赖此二道。以济军兴。一时将士防守之功。亦居多矣。
全罗左水使李舜臣。请移营闲山岛。从之。岛在巨济南三十里。山势周回。便于藏船。倭船欲犯湖南。则必由是路。舜臣以本镇僻左。难于控御。故有是请。
以李舜臣兼三道水军统制使。本职如故。朝议以三道水军不相统摄。特置统制以主之。舜臣以陆地困于军兴。请于体府曰。但付一面海浦。则粮械自足。至是煮海贩盐。积谷巨万。营舍器具。无不完备。募民完聚。为一巨镇。
遣韩孝纯于闲山岛。设武科。试戍军赐第。从统制使李舜臣请也。
贼袭破舟师。统制使元均败死。全罗水使李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7L 页
祺,忠清水使崔湖等死之。闲山败报至。朝野震骇。 上召见备边司诸臣问之。庆林君金命元,兵曹判书李恒福。以为方今之计。惟复以李舜臣为统制使乃可。 上从之。
统制使李舜臣。大破贼兵于康津之古今岛。舜臣与陈璘方宴。闻贼欲袭之。使诸将整束以待。俄而。贼船大至。舜臣自领水军。突入贼中。发火炮烧五十馀艘。贼遂遁。
行长筑城于顺天倭桥。坚守不退。刘綎复进攻之。李舜臣与陈璘。扼海口以逼之。行长求援于泗川贼沈安顿吾。顿吾从水路来援。舜臣进击大破之。焚贼船二百馀艘。杀获无数。追至南海界。舜臣亲犯矢石力战。有飞丸中其胸。左右扶入帐中。舜臣曰。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言讫而终。舜臣兄子莞。秘其死。以舜臣令。督战益急。军中不知也。陈璘所乘船为贼所围。莞挥其兵救之。贼散去。璘使人于舜臣谢救己。始闻其死。从椅上自投于地。抚膺大恸。我军与 天兵。闻舜臣死。连营恸哭。朝廷赠右议政。
宾厅元勋及大臣启曰。辛丑勘勋时。扈从及征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8H 页
倭两功臣。分而为二。壬寅秋。始有合录之意。即禀旨改定。今者言官又请分录。其中削去者二十七人。追录郑运等。亦当并削。然则征倭武将所存者。只李舜臣,权慄,元均,高彦伯四人而已。如权应铢之于永川。有收复之功。李亿祺之于舟师。赵儆之于幸州。有胜捷之功。金时敏,李光岳之于晋州。李廷馣之于延安。皆有全城之功。而俱被削去。他日武将之解体。不可不虑。壬辰乱初。申点在玉河馆。闻倭变。号哭请兵。其后大兵之出来者。皆点之力。而独不得参。此数人等。宜并仍存。且两功臣。当初其数甚多。故定为四等。今既分号。请以三等勘定。兵粮奏请使臣。亦移录于征倭之勋。 上从之。(其后改扈从号为扈圣。征倭号为宣武。)大封功臣。以自京城至义州。终始随驾者。为扈圣功臣。以征倭诸将及兵粮奏请使臣。为宣武功臣。以讨平李梦鹤。为清难功臣。皆分三等。赐号有差。
[宣庙中兴志]
宣祖二十四年辛卯七月。备边司议。倭长于水战。若登陆则便不利。请专事陆地防守。大将申砬请罢水军。乃 命湖岭大邑城。增筑修备。全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8L 页
罗左水使李舜臣 启曰。遮遏海寇。莫如水战。水军决不可废也。 上从之。时倭衅已启。而朝野晏如。舜臣独忧之。大修舟舰。治军有法。(宣庙中兴志下同)
壬辰四月。倭酋平秀吉。大发兵十六万。以毛利辉元为元帅。平秀家副之。统大将三十五人。平义智为先锋。渡海入寇。
五月。全罗左水使李舜臣。赴援岭南。连破倭人于海中。庆尚右水使元均。在南海。悉沉战舰。散水军万馀人。独与玉浦万户李云龙,永登万户禹致绩。隐泊海浦。欲寻陆避贼。云龙抗言曰。公受国重寄。义当死于封内。今吾众虽散。犹可以保聚。湖南水军。可请来援也。均从其计。使人诣舜臣请援。舜臣方大会诸将谋之。诸将咸曰。职有分界。兵有信地。我守我疆且不足。何暇赴他道耶。军官宋希立,鹿岛万户郑运曰。不然。讨贼宁有彼此道。今岭海诸镇皆没。我以一道完师。恝视不救。坐使岭海之兵。今日尽没。则明日之事。何以处之。于是。李舜臣大悦厉声曰。我之发问。姑试公等意耳。今日之事。有进无退。敢言不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9H 页
可战者斩。于是。定约束严纪律。一军肃然。即合兵船四十艘。会均于露梁。均欣喜泣谢。遂进至玉浦。贼方下船焚掠。猝见兵至。皆大惊。呼噪登船而出。舜臣乘势鼓噪而进。急击大破之。贼狼狈登陆而散。倭将脱冠服甲剑而跳。焚倭船三十艘。烟焰涨天。获粮械以千馀计。又破之于赤弥浦。碎其船十馀。至月明浦。闻贼陷京城。舜臣西向痛哭。引兵还营。既而。闻 车驾驻平壤。始抚掌曰。君父既全。我何忧焉。遂进兵会元均。遇倭兵于泗川千岩。舜臣扬舻先登。诸将从之。鹿岛万户郑运。突入楼船下。斩其碇而焚之。诸军争进破之。碎贼船十馀。舜臣左肩中丸。犹握弓督战。战罢。破臂出之。谈笑自若。军中始知之。莫不耸动。翌朝。进军月明浦。贼船从晓海云霭中。无数飏来。舜臣以为贼既大来。可少退观势。麾其军退。已而。贼船云集大洋。舜臣整军不动。时出二三船。更迭试之。日暮。贼忽乘潮而遁。舜臣遂引兵益进。先时舜臣自以意造龟船。其制。船上铺板如龟背。上有十字细路。馀皆列插刀锥。前龙头口为铳穴。后为龟尾。尾下有铳穴。左右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89L 页
各有铳穴六。藏兵其底。四面放炮。进退纵横。捷疾如梭。战时覆以编茅。使锥刀不露。贼超登则陷于锥刀。掩围则火铳齐发。横行贼中。我军无所损。而所向披靡。
六月。李舜臣破倭人于唐浦。斩其将羽柴筑前守。又战于唐项浦大败之。斩其将。舜臣进至唐浦。倭将羽柴筑前守。骑层楼大船。挟巨艟二十拒战。箭中其额。而颜色不动。督战自若。顺天府使权俊。冒锋突入。一箭洞其胸。小校陈武晟跃上楼斩之。倭皆震缩。遂乘势尽破其船。战罢。兵惫少歇。而贼又鸣舻大至。军中惊惧。左右告贼至。舜臣佯若不闻。再告。舜臣又不应。至三告。舜臣乃令以所获大楼船。去贼一里馀而焚之。积药齐发。响焰腾震。贼环视气夺而去。是夜。军中大惊扰乱。舜臣坚卧不动。良久。使人摇铃乃定。会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亦引水军来会。遂连兵而进。遇贼船三十馀艘于唐项浦。倭大将骑三层大楼船。帆用黑布。妆饰炫耀。舜臣麾舰齐进。贼不能支。将遁。舜臣曰。贼若上岸。则难得也。乃开一面诱之。贼果出中洋。于是。督军挟攻。以火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0H 页
箭射其帆。烈焰腾天。官军乘胜陷之。遂斩其大将。悉歼其兵三千人。有一贼将。身中十箭。犹大呼力战而死。又破其馀兵于永登浦。尽殪之。军声大振。贼船尽走入釜山。舜臣等乃引还。贼声言更西而实不敢。但怒目拔剑向之。每渡海。必高瞭远洋。然后敢发。一夜望见渔火。误惊溃。
七月。平秀家寇南海。李舜臣邀击于闲山岛下。大破之。又破之于安骨浦。秀家走还京城。是时。贼蹂躏陆道。动辄获利。而惟以水军为难。平秀家闻之。攘臂自当。率众下海。将犯湖南。元均告急于舜臣。舜臣复与李亿祺。合兵而进。遇贼兵于固城见乃梁。元均欲直趣击之。舜臣曰。见乃梁地狭隘。不足以用武。诱出于大洋击之。可尽歼也。使先锋船。尝贼佯北。秀家果举军逐之。诱出闲山岛前。海面辽阔。舜臣乃回兵连舰。为鹤翼阵。鼓噪齐进。炮焰沸海。权俊,鱼泳潭。先登摧陷。郑运等继之。顷刻之间。并破贼船六十艘。斩贼二将。生擒一将。贼兵斩溺死者不知其数。腥血涨海。平秀家仅以十馀舰脱去。舜臣又进攻后屯于安骨浦。贼盛设水栅楼船。船裹以铁。港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0L 页
路狭窄。贼兵皆殊死战。舜臣难之。将回船退。郑运曰。日尚早。战方急。舜臣严鼓以入。终日大战。杀伤碎船甚众。贼大挫。弃船登陆。是夜。积尸十馀堆焚之。尽弃辎重而遁。两战。杀倭兵九千馀人。于是。秀家奔还京城。群倭震恐。不敢复窥西海。先时。平行长到平壤投书曰。日本舟师十馀万。又从西海来。未知 大王龙驭自此何之。盖贼本欲水陆合势西上。赖舜臣扼海累捷。故行长疑惧狼顾。不敢更进。○舜臣在军。夜不解甲。睡则枕鼓。其在见乃梁也。夜月明甚。舜臣忽起。召诸将曰。贼多诈谋。黑夜。固当袭我。而谓今夜月明不备。亦应来也。即令吹角举碇。时月挂山西。贼船果从山畔黑影中。无数出来。官军遂放炮鼓噪。贼大骇而退。诸将以为神。
八月。李舜臣进攻釜山。鹿岛万户郑运死之。舜臣引兵还。舜臣谓诸将曰。釜山。贼之根本也。进而覆之。贼必失据。遂进至釜山。破其先锋游兵。焚大艟三十。郑运乘胜先进。贼列五百馀艘于海岸以待之。助防将丁杰谓运曰。日将暮。贼势又盛。莫如休兵观势。待明日一战。未为晚也。运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1H 页
曰。我誓与贼不俱生。何待明日。即促橹先登。舜臣大军继至。贼惧皆弃船登岸。乱放鸟铳。舜臣列舰绕岸射之。杀伤甚众。仍碎其船百馀艘。贼下视而不敢救。战久日曛。舜臣遂回船而退。未出中洋。郑运忽中大丸而死。舜臣大恸曰。国家失右臂矣。时贼以重兵。久居釜山。改建城壁楼橹。盘据甚壮。舜臣知不可易攻。乃引兵还营。以待 天兵。
癸巳二月。李舜臣进攻倭人于熊川。 行朝令舜臣等。合兵进截水路。以应 天兵。舜臣合舟师前进。时贼兵已断熊川海路。筑垒两峡。见舜臣至。藏船深港。不敢出。官军出入诱之而终不动。舜臣麾船绕山。仰放炮箭。贼死甚多。军官李渫等逐倭三舰。射殪朱甲倭将。尽歼其兵。官军疑有伏。亦不敢深入。舜臣请于庆尚右监司金诚一。约以水陆协攻。诚一辞以兵少。舜臣谓诸将曰。贼之不出。怕我舟师。非有伏也。乃出轻船十五。冲港中。用大炮连碎贼舰。分兵上岸。绕其左右。并放震天雷于贼屯。所触僵尸如麻。殪其大将一人。前后八战。杀贼无数。贼势大挫。连营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1L 页
痛哭。然贼亦负险坚守。
四月。李舜臣回军还营。舜臣留军熊川海洋五十馀日。贼依险自固。而 天兵终不下。加以疠气大炽。舜臣曰。目今 天兵消息杳然。而列邑诸贼雄据如故。前无辅车之势。彼有负嵎之固。若复弃船登陆。则舍我所长。情见势屈。暴师日久。则天势向热。疠气大炽。两者无一利焉。况今国家兵粮。专恃湖南。而当此农节。丁壮荷戈戟。老弱疲转输。沿海诸邑之民。势将荡然失业。非小故也。乃与李亿祺等。回兵还营。遆军归农。
七月。李舜臣移营闲山岛。舜臣以本营僻左。难于控御。请移营闲山岛。从之。岛在巨济南三十里。山势周回。便于藏船。舜臣进兵据之。与巨济屯贼对垒。贼十馀艘向见乃梁。舜臣知其为诱兵。令官军逐之。而勿令深入。贼遁归。诸贼又合屯巨济。兵势甚盛。○以李舜臣兼三道水军统制使。朝议以三道水军不相统摄。特置统制以主之。舜臣以陆地困于军兴。请于体府曰。但付一面海浦。则粮械自足。至是煮海贩盐。积谷巨万。营舍百物毕备。募民完聚。为一巨镇。时和议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2H 页
方起。舜臣独曰。无故而请和者。谋也。益修战备。时出兵剿歼游贼。贼畏缩不敢出。岭右沿海州郡赖安。○天朝都司谭宗仁入倭营讲和。飞牌于统营曰。日本人将卷甲渡海。尔宜速回本地。毋近倭营以起衅。舜臣答曰。岭南沿海。莫非我地。而谓我近倭营者。何也。谓我回本地者。指何方也。且起衅者。非我也。倭也。倭人变诈万端。经年不退。豕突疆埸。有倍前日。卷甲渡海之意。果安在哉。舜臣麾下诸将如权俊,鱼泳潭及防踏佥使李纯信,兴阳县监裴兴立,玉浦万户李云龙,军官宋希立等。皆忠勇善战。为舜臣所重。
甲午九月。 朝廷命体察使尹斗寿。督金德龄讨贼。斗寿至南原。令权慄,李舜臣,金德龄会固城。协攻巨济屯贼。权慄又使郭再祐,洪季男等助战。再祐三报权慄。言其不便。慄不听。德龄等不得已下海。与李舜臣连兵向巨济。军威甚盛。而贼亦据海窟处。不可易攻。各引军还。
乙未二月。以元均为忠清兵使。初元均。以散兵依李舜臣成功。而 朝廷察舜臣功大。一朝升至统制使。均耻出其下。遂不遵节制。舜臣绝口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2L 页
不言长短。自咎乞遆。 朝廷不得已移均忠清兵使。均积憾不释。缔交朝贵。搆诬舜臣百端。自是右均者众。谤言盈廷。
七月。都体察使李元翼入闲山岛。巡抚水军。将发。李舜臣密请曰。今公之来。当大设犒馈。以激三军。不尔。士卒失望矣。元翼曰。吾初不备来。奈何。舜臣曰。吾已为公办之。公若听许。则当以公命犒之。元翼大喜从之。于是。椎牛开酒。大飨之。士卒欢踊。
丁酉二月。拿统制使李舜臣。以元均代之。贼方图再逞。而独惮舜臣。百计图之。行长使要时罗。密告金应瑞曰。和事不成。专由清正。今方再来。若令舟师潜袭海中。则兵自罢矣。应瑞上其事。上召诸臣议之。皆以为机会不可失。黄慎独曰。臣未闻奇谋秘计。出于贼人而为我利也。 上仍遣慎。密谕舜臣。舜臣以为倭情变诈。海路艰险。贼必设伏以待。往则恐落贼彀矣。遂不往。 朝议哗然咎之。行长乃使要时罗。绐告我国曰。清正单舸渡海。而统制疑惧失机。可恨也。时 朝廷已惑于元均之搆诬。及闻此言。皆交章请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3H 页
又请元均代之。 上皆从之。犹疑所闻不尽实。遣司成南以信廉察之。以信诬奏曰。清正船阁海中。七日不能动。李舜臣若往。可缚来也。舜臣遂被逮上京。军民皆拥马号泣曰。公今何之。我辈将鱼肉矣。自是南人汹汹。无不荷担而立。李元翼驰 启言贼之所惮者。舟师也。舜臣不可遆。元均不可遣。 朝廷不从。元翼叹曰。 国事无可为矣。元均既到营。悉反其军政。刑罚残虐。一军愤怨。皆曰。贼至。唯有走耳。
七月。元均邀倭人于海中。兵败走死。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忠清水使崔湖死之。倭人遂陷闲山岛。下陆长驱。朝野大震。○丁酉之乱。刑曹佐郎姜沆。从户曹参议李光庭。督饷湖南。乱中与光庭相失。乃将一家壮士四十人。浮海将属于李舜臣阵。猝遇倭将佐渡守兵。全家被掳。贼知沆为官人也。拘致倭京。是时。沿路将帅朝暮遆易。临急苟差。徵发无暇。贼锋所及。无不崩溃。沆在湖南时。目见其弊。及被掳。以密疏奏倭情。且曰。臣伏见我国将卒数易。钤束无暇。将何以驱骤死地。制敌人之命哉。李福男今日为防御使。明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3L 页
日为节度使则不可也。李舜臣为水路长城。罪状未著。而卒从吏议。以元均代其任则不可也。伏愿差一边将。易一边将。勿限文武。勿论资格。许其久任。假以便宜。
八月。复以李舜臣为统制使。初舜臣下狱。 上命大臣议律。判中枢府事郑琢曰。舜臣。名将。不可杀。军机利害。难可遥度。其不进。未必无意。请宽恕以责后效。 上遂命削职充军。舜臣才出狱。遭母丧。舜臣哭曰。一心忠孝。到此尽矣。闻者悲之。及闲山败报至。朝野震骇。庆林君金命元,兵曹判书李恒福曰。此元均之罪也。惟当起李舜臣为统制使耳。 上从之。特命起复赴任。于是。舜臣以十馀骑。间行入珍岛。士民望而喜跃曰。我公至矣。各带兵甲而从。裴楔及全罗右水使金亿秋。以馀兵来会。船仅十二艘。粮械荡然。舜臣令诸将。日招兵装船。时贼已弥满湖南。而舜臣独以疮残馀兵。栖依无所。逡巡洋中。见者危之。裴楔曰。事急矣。不如舍舟登陆。舜臣不听。朝廷忧舟师孤弱。亦令移兵陆战。舜臣 启曰。贼不敢直突者。实以舟师扼之也。臣一登陆。则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4H 页
贼必由西海达汉水。只凭一帆风。此臣所惧也。今臣战船尚有十二。臣若不死。则贼不敢侮我矣。遂约誓诸将。以示必死。士皆感畏。
九月。李舜臣大败倭人于珍岛。斩其将来岛守。初倭酋家政等六将。连兵数百千艘。向西海。舜臣兵寡不敌。遵海而上。家政等遂至务安。执佐郎姜沆。问水军所在处。沆诒之曰。泰安安兴梁。水路之天险。 天将召顾两游击。领戈船万馀艘。横截梁上下。游船已到群山浦。统制使以众寡不敌。退与 天兵合势矣。贼闻之。相顾色动。遂回兵下顺天。舜臣复还珍岛。益募士卒。申明约束。贼闻之。又以来岛守。为水路大将。领毛利民部等诸酋兵千馀艘西上。来岛守先遣九艘尝之。舜臣击走之。又夜遣兵放炮惊之。舜臣亦令放炮。贼知不可动。引去。裴楔弃军逃走。舜臣状 启论罪。即所在诛之。来岛守乃悉兵前进。舳舻亘海。不知其际。而舜臣所领才十馀艘。舜臣令避乱诸船。列遥海为疑兵。而中流下碇以当之。贼先以百馀艘拥之。势若风雨。诸将恟惧失色。谓舜臣不可复免。一时退散。舜臣亲立船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4L 页
头。厉声督之。佥使金应諴,巨济府使安卫等。回船以入。直当其锋。贼蚁附卫船几陷。舜臣回船救之。立碎其两船。顷刻之间。连破三十艘。斩其先锋。贼大骇而却。舜臣悬贼首。张乐船上以挑之。贼奋怒。分军迭出。舜臣乘胜纵火。延爇诸船。赤焰涨海。贼兵烧溺死者。不知其数。遂杀来岛守。毛利民部落水仅免。其馀将帅死者数人。是日。避乱士民。皆恃舜臣为重。簇集山顶。望见舜臣堕百重围。炮雷白铓。四面腾震。皆失色痛哭。良久战氛开。见官军船个个兀立。乃大惊。争先趍贺。捷奏。 上大喜。下书褒美。欲升崇品。有言舜臣爵秩已高。止赏将士。杨镐闻之。叹曰。此捷。近日所未有也。送银段慰赏。而奏闻 天朝。舜臣遂进军宝花岛。战士已至千馀人。而患乏粮。遂作海路通行帖。令曰。三道公私船无帖。以奸细论。于是。避乱船争来受帖。舜臣以船大小差次。使纳米受帖。旬日间。得米万馀石。军士又患无衣。舜臣乃谕避乱士民曰。汝等何为来此。皆曰。恃使道来耳。舜臣曰。今天冻海寒。士皆堕指。安能为汝防御乎。汝既有赢馀之衣。何不分我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5H 页
士卒。于是。士民竞输馀衣。又募民输铜铁。铸大炮。伐木装船。事事皆办。
戊戌二月。李舜臣移营古今岛。岛在康津前洋。形势奇险。舜臣移兵设镇。募民屯耕。将士复云集。南民襁属归之者数万家。军容之壮。十倍于前在闲山时。舜臣闻长兴屯贼四出杀掠。遣鹿岛万户宋汝悰。将奇兵抄之。贼不得樵采。弃城奔顺天。贼船十六艘。入近浦。渔采掳掠。舜臣击歼之。
七月。 天将陈璘。下古今岛。 帝命赐李舜臣都督符印。璘领水军五千人。南下全罗道。 上幸铜雀津以饯之。璘性悍骜。士卒暴横。供给少不如意。辄捽捶官长。廷中忧之曰。李舜臣军。必为此军所挠。又将败矣。 上亦虑之。舜臣闻璘至。预令军人大畋渔。积鹿豕海物。备千瓮酒以待之。至则盛备威仪远迎。大设宴犒。璘甚喜。士卒皆沾醉相顾曰。果良将也。然犹抢夺闾店。舜臣忽令军士。毁屋庐。搬衣囊下船。璘惊怪。使人问之。舜臣曰。 天兵之来。如仰父母。今见暴掠。士卒不堪。各自遁避他岛。我为大将。岂能独留。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5L 页
璘大惭惧。颠倒诣谢。挽留极恳。舜臣曰。大人听我言。我即留耳。璘曰。何敢违。舜臣曰。 天兵以陪隶视我人。即无忌惮。大人幸许以便宜禁断。则两军无事矣。璘许诺。其后 天兵犯法。舜臣辄绳治之。 天兵畏舜臣过于璘。岛中帖然。舜臣遣宋汝悰。偕 天兵击贼破之。获六艘而还。天兵无所得。璘方对舜臣饮酒。闻甚惭怒。舜臣曰。大人来统我军。我军之捷。即 天兵之捷。何敢私焉。谨纳所获。愿大人。悉以奏闻。璘大喜。遽执舜臣手曰。自在中朝。饱闻公名。今果然。自是璘惯见舜臣治军制敌。节节钦服。每临战。愿受节制。凡军号指挥。皆让之。必称舜臣为李爷曰。公非小邦人。若入仕中朝。当作天下上将。何局促于是也。上书于 上曰。李舜臣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又奏闻于 帝。帝甚嘉之。特赐舜臣都督符印。军中耸观。国人荣之。
九月。 天将刘綎。攻平行长于顺天。不利。初行长合诸营兵数万。屯于顺天曳桥。筑砦数重。綎进军。陈璘亦率水军。以李舜臣为先锋。进屯顺天前洋。船舰填咽。悉以黑布为帆。列竖杂彩旗。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6H 页
飞扬炫耀。岸上兵耸观。綎约明日夜攻。璘及期乘潮急攻。而綎不出兵。但鼓噪相应。璘以为陆兵已入城。争先腾迫自初昏战至二更。李舜臣以潮退告璘。璘意气方锐。督战益急曰。今夜尽贼乃还。夜潮忽落。 天兵船二十馀艘。一时胶浅。贼出兵围击尽焚之。是夜。贼城几陷。行长所居屋。三中大炮。贼悉聚东北面。奔走拒战。岸上兵望见水兵千炮沸海。火光中剑戟竞发。莫不踊跃思奋。而被掳人越城奔告曰。此面空虚矣。李德馨,权慄驰诣綎帐。请杀入。綎不从。璘大怒。驰入綎营。责以心肠不美。綎面色如土。归咎诸将而已。綎又闻中路败报。乃弃甲仗资粮而退。是日。舟师乘潮而进。则岸上军已空矣。璘益愤曰。我宁为顺天鬼。不忍效汝退。监军王士琦在南原闻之。急遣人止綎。綎不得已复进顺天。
十一月。岛津义弘。援平行长。陈璘,李舜臣。邀击大败之。舜臣及副揔兵邓子龙死之。行长,义弘等。皆渡海遁去。初舜臣至顺天。召诸将问计。军官宋希立曰。贼已据形便。难以力取。今 天兵,我军。水陆俱下。若以陆军进迫曳桥。水军扼獐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6L 页
岛。以遏岭南海途。使贼内外俱阻。腰膂中断。则泗川之贼。必不能助。设欲相助。彼此号令不通。则无以相应。待其师老粮竭。气挫势窘。然后四面薄之。行长可成擒。舜臣喜曰。此正吾意也。遂与陈璘。进据獐岛洋口。烧其积聚。使庆尚右水使李纯信。截露梁水路。刘綎,权慄。亦据曳桥西北而分兵。截蟾津陆路。以断泗川声援。相守数月。行长果粮竭势窘。璘,舜臣连日进攻。水军皆捷。行长大恐。潜遣人于刘綎。请假途归国。綎从之。信使赠遗不绝。贼遂与綎兵贸粮。而綎不为之禁。使人语璘曰。行长将撤归。可无阻也。行长乃先发十馀艘。出猫岛。水军尽攻杀之。行长大怒。出綎使二人。断臂送之曰。提督欺我如此。我必不去也。綎答曰。乞和陈公。可无事矣。行长乃以银货宝剑。遗璘曰。兵贵不血。愿假我途。璘许之。且令舜臣借途。舜臣责璘曰。将不可言和。雠不可纵遣。此贼亦 天朝难赦之贼。而大人反欲许其和耶。璘默然。行长又发前锋十馀艘出海。舜臣尽攻歼之。行长又遗舜臣宝货。舜臣怒却之曰。雠贼何敢乃尔。行长计穷。募人以千金。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7H 页
将告急于岛中诸屯。先请于璘曰。愿送人诸屯。同约渡海。璘亦许之。贼小艓乃出。舜臣闻之。大惊曰。贼此去。必刻期请援。潜通号令。诸贼不日当至。我若在此应之。则腹背受敌。吾众立尽。不如移兵大洋。决一死战。海南县监柳珩曰。贼邀援斗我。而为自脱计。今若急却援贼。可断归路。舜臣曰。然。遂定计而告于璘。璘始惊惧自责。义弘与南海贼将平调信等。合兵来援。将近露梁。行长举火相应。舜臣与璘。为夜攻计。蓐食潜发。舜臣于船上焚香祝天曰。若歼斯雠。死亦无憾。忽大星陨海。见者惊异。璘,舜臣分军为左右协。伏兵浦屿间。整束以待。夜半。贼船五百馀艘。自光州洋。直至露梁。于是。两军左右突发。贼散而复合。两军乱投薪火。延烧贼船。贼不能支。退入观音浦港口。天已曙矣。贼既入港。而后无归路。遂还兵殊死战。诸军方乘胜蹙之。舜臣亲自援枹先登。贼围舜臣急。璘犯围直入救之。贼又围璘船。舜臣亦冲围而进。合力血战。副揔兵邓子龙船中火起。一军避火惊扰。船为之倾。贼乘之杀子龙焚其船。我军望之。误相指认曰。贼船又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7L 页
火矣。遂励气争先。益增欢呼。贼酋三人。坐楼船督战。舜臣尽锐攻之。射殪一酋。贼皆舍璘来救。璘遂得出。与舜臣军合。发虎蹲炮。连碎贼船。而飞丸中舜臣左腋。舜臣谓其下曰。战方急。勿言我死。急命以防牌蔽之。言讫而绝。麾下士依其言。秘不发哭。麾旗督战自如。柳珩,宋希立。皆中丸闷绝。小顷。复起裹疮而战。日午。贼大败。追焚二百馀艘。贼兵烧溺俘斩殆尽。义弘等仅以馀兵五十艘脱走。行长乘其间。潜出猫岛西梁。向外洋而遁。刘綎犹敛兵不动。璘望见舜臣军。争取首级倭货。惊曰。统制死矣。已而果发丧。璘跃而仆者三。击地大恸。两阵号哭。声殷海中。○舜臣天资英锐。器局沈凝。治军简而有法。不妄杀一人。而三军一志。虽负气倔强者。望风自屈。临战。意气安闲。常有馀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必三吹打。耀兵而旋。在军。军务浩穰。簿书山积。而左右剖决。笔翰如流。远斥候。严警卫。贼来必先知之。故一军整暇如平时。每夜休士。必自理箭羽。常以空弮与射士。待贼逼前。然后散箭与之。又亲冒贼锋。赤丸落左右而不动。将士扶腋谏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8H 页
止则曰。我命在天。岂令汝辈独劳。战胜获赏。即散施诸将。一不吝之。将士畏而爱之。各尽其力。前后数十战。未尝一窘。以故镇安南洋。断贼一臂。实基中兴之业。以至名闻天下。人推以为中兴第一名将。至是湖岭人。悲之如悲亲戚。迎柩哭奠。千里不绝。或丧之三年。或处处设斋曰。活我命复我雠者。公也。先时。陈璘谓舜臣曰。吾夜观乾象。东方将星。病矣。祈禳之事。古有行之者。惟子图之。舜臣对曰。精诚才识。皆下古人。而但效祈禳。何益之有。璘盖预知其死也。 命赠左议政。录用子孙。立祠致祭。
辛丑五月。录征倭勋。以李舜臣,权慄为首。
[文献备考]
宣祖二十五年。以李舜臣为全罗左水使。率舟师。击倭贼大破之。先时。倭衅已启。舜臣锻戈镕锁。以待不虞。创智作大船。状如伏龟。名曰龟船。(文献备考下同)
二十六年。始置统制营。管三道舟师。以李舜臣主其事。是时。舜臣以闲山岛地势周回。便于藏船。倭寇若犯湖南。则必由是路。上请移营。朝议以三南水军不相统摄。特置统制使以主之。舜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8L 页
臣以陆地困于军兴。若保一隅海浦。则粮械自足。遂煮盐积谷。募民完聚。屹然为巨镇。天将陈璘。以舜臣功。驰闻于 皇朝。特赐提督印。(今在本营)
其后辛丑。李德馨以体察使。建请移营形便。甲辰。移设于固城县。
徐文重曰。东国地形三面际海。而南对岛夷。风帆踔至。无间远近。同被其害。至于丽末而极矣。国家革代之初。诸路傍海之地。皆筑城堡。各置水军节度使以领之。壬辰之乱。李舜臣拥舟师。扼守南边。大挫贼锋。使不得过露梁。以蔽遮两湖。议者以为中兴之大业。全赖于此矣。始置统制使于固城。管制三南舟师。沿海郡邑。亦置战船。其视国初之制。船数虽少。而体制之宏大。器械之完备。又什倍矣。丁酉许和之后。不以狼烟静息。益修戎备。及至今日殆无遗策。
忠武公李舜臣。以全罗左水使。统庆尚,全罗,忠清三道舟师。进讨倭寇于闲山岛。升除统制使。管三道舟师。统制之号始此。
徐文重海防志曰。 宣祖二十六年。统制使李舜臣状 启。请以文官一员。依巡边使例。号以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9H 页
从事官。往来通议。所属沿邑。巡检措置。以长兴居前府使丁景达差下。
三道水军统制营。在固城县之头龙浦。距县五十里。右水军节度营。本在熊川荠浦。后移设于昌原合浦。巨济山连浦。又移于塔浦,吾儿浦。
宣祖二十六年。始兼于统制营。三十五年。移设本县。以巨济为行营。三十七年。移设此浦。壬辰。李舜臣为统制使。累破倭贼。
永登浦有万户镇。 仁祖元年。自仇味浦。移于见乃梁西三里。玉浦有万户镇。 宣祖壬辰。李舜臣大破倭船于岛前洋。焚倭船三十馀艘。
倭前后行师。皆由马岛。而亦不敢从外洋。必循巨济,南海海岸。故李舜臣扼守统营。而倭兵终不得入海以西焉。
[昭代年考]
李舜臣会元均于巨济前洋。以龟船将申汝良。为斥候。顺天府使权俊,加里浦佥使具思稷。为中卫左右将。以是月初八日。领战船八十馀艘。下海。与均会于闲山岛。均使云龙,致绩为先锋。至玉浦前洋。有贼船三十馀艘。四面围帐。竖红白旗。下碇洋中。馀兵登岸烧闾舍。烟焰遍山。贼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399L 页
见我师猝至。一时促橹而出。与舜臣遇于洋中。舜臣督诸军进薄贼船。火筒火箭。因风齐发。焚其船二十六艘。海波尽赤。贼登陆而走。郑运中丸而死。于是。鸣金收军。约以明日更战。适有西方来者。传言 车驾西幸。各散本镇。仍以捷书上闻 行在。百官相贺。升舜臣嘉善褒之。一日。舜臣得梦兆。促令战舰二十三艘。会均于露梁。(河东地)贼果来袭。一交战。焚破一船。追至泗川洋中。遥见海上一小山。有贼百馀长蛇而阵。其下贼十一艘缘岸列泊。时早潮已退。港口水浅。难于回船。不如佯退诱贼。至海阔处相战也。均乘愤欲直前薄战。舜臣曰。公不知兵。必败。遂鸣螺回船。行一里。贼果乘船逐之。既出隘口。舜臣鸣鼓一声。诸船一齐回棹。摆列于海中。与贼相对。才数十步。舜臣令龟船突进。先尝贼阵。焚其船十二艘。馀贼远望。顿足叫号。方战。贼丸中舜臣左肩。贯彻至背。犹执弓注矢督战。进至唐项浦。(固城地)又有贼船十二艘。列泊海岸。有一大船。上设层楼。外垂红罗帐。有贼酋一人金冠锦衣。指挥诸贼。舜臣令诸将促橹直冲。权俊自下仰射。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0H 页
正中其酋。应弦而倒。一军称庆。日暮回阵于蛇梁(固城地)前津。夜惊扰乱。舜臣坚卧不起。使人摇铃。一军乃定。(昭代年考下同)
李舜臣连败倭贼。舜臣自营进至唐项浦前洋。全罗右道水军节度使李亿祺之来。无不增气。翌日。诸军出外洋。诸贼阵于唐项浦前。舜臣遣哨船往探形势。哨船才出海口。即放炮。诸军一时促橹。首尾连亘。鱼贯而进至召江。贼船二十五只。摆列港中。有一大舰。舰上设三层板阁。外垂黑绡帐。前竖青盖。遥见帐内隐隐有侍立之状。知其为头酋。战未数合。舜臣佯败而退。层阁大船。见我兵退走。举帆直出。诸军挟击。乘锐崩之。射杀船楼上贼酋。取其首。椎败三十馀船。贼大败。登陆而散。又战于永登浦。捕得全船歼之。自此军声大振。
舜臣每战胜。辄戒诸将曰。狃胜必骄。诸将慎之。时贼屡窥湖南。舜臣以为 国家军储。皆靠湖南。若无湖南。是无国家也。先时。贼将平行长。到平壤投书曰。舟师十馀万。又从西海而来。未知大王龙驭。自此何之。盖贼本欲水陆合势西下。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0L 页
赖此一战。遂断贼一臂。行长虽得平壤。势孤不敢更进。
国家得保全罗,忠清。以及黄海,平安沿海一带。调度军食。传通号令。以济中兴。而辽东金,复,海,盖与天津等地。不被震惊。使 天兵从陆路来。以却贼者。皆此一战之功也。岂非天哉。舜臣因率三道舟师。留屯闲山岛。以遏贼西犯之路。
统制使李舜臣被拿。以庆尚水使元均代之。贼将清正等。畏我国舟师。尤忌李舜臣。欲纵反间以去之。行长使要时罗。前已往来金应瑞阵。致慇勤。方清正再出也。时罗又密言应瑞曰。俺大将行长言。今此和事不成。由于清正。甚嫉之。某日。清正当渡海。朝鲜善水战。若要诸海中。可以致胜。慎勿失也。应瑞驰 启其事。朝廷不信。海平君尹根寿。以为机会不可失。屡 启之。 上令黄慎即驰见舜臣。密谕此意。舜臣曰。海道艰险。贼必多设伏兵以待。多率船则贼无不知之理。小其数则反为所袭。遂不行。时罗又至。谓应瑞曰。清正今已下陆。朝鲜何不要截洋中。佯为恨惜之意。事闻于朝。皆咎舜臣。台谏请拿鞫。前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1H 页
县监朴惺。玄风人。亦上疏极言舜臣可罪。遂拿来。 上犹疑所闻不尽实。特遣成均司成南以信。往闲山廉察。以信反奏曰。清正留海上七日。我军若往可缚来。而舜臣逗遛失机。于是。下金吾。 命大臣议罪。判中枢府事郑琢言。舜臣名将。不可杀。军机利害。难可遥度。其不进。未必无意。请宽恕以责来效。拷问一次。减死充军。舜臣老母在牙山。闻舜臣下狱。忧悸而死。舜臣出狱。道过牙山成服。即赴都元帅权慄阵中。人皆闻而悲之。
统制使李舜臣。破倭兵于珍岛碧波亭下。舜臣既至珍岛。新败之馀。舟船器械。荡然无存。适庆尚右水使裴楔。率战船八艘而来。又得鹿岛战舰一艘。乃咨楔以进兵之计。楔曰。事急矣。不如舍船登陆。自托于湖南阵下。助战自效。舜臣不听。楔乃弃船而去。舜臣召全罗右水使金亿秋。使之召集管下诸将五员。收拾兵船。妆作战舰。以助军势。约曰。吾等共受 君命。义当与同死生。国事至此。何惜一死。惟死于忠义。殁亦有荣。诸将无不感奋。时两南诸郡。尽为贼薮。行长在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1L 页
陆路。义智在水路。运谋蓄锐。以俟我隙。舜臣独以疮残馀卒。领十三船。栖依碧波亭洋中。见者危之。忽下令军中曰。今夜。贼必袭我。诸将各宜整军戒战。是夜。哨探船急报贼来。舜臣喝令无动。寂然以俟。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阴。贼船多从阴黑中来。将近我船。于是。中军放火炮呐喊。诸船应之。贼知有备。一时放鸟铳。声震海中。舜臣督战益急。贼遂不敢犯而退走。诸将以为神。舜臣回军于右水营鸣梁洋中。天明。望见贼船五六百艘蔽海以上。其将马多时。素号善水战。方欲犯西海。其势极大。人皆忧惧。舜臣以贼众我寡。难以力胜。可以谋破。曾有湖南士庶。乘船避乱。皆依舜臣为命。舜臣乃令避乱船次第而退。排列布阵。为疑兵出没洋中。自领战舰。当前直出。贼见舜臣整船。而各自摇橹。鸣鼓击锣。奋勇直进。旌旗楼橹。弥满海中。我军见之失色。时早潮方退。港口湍悍。巨济县令安卫。顺潮而下。风便迅驶。舟行如箭。直冲阵前。贼四面围抱。冒死突战不得出。舜臣督诸船继至。先破贼三十一艘。贼少却。舜臣击楫誓众。乘胜而进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2H 页
贼死咋不敢抵敌。举军而遁。舜臣亦移阵于宝花岛。时闲山诸将。当其崩溃之际。各自逃散。舜臣日遣褊裨。通谕诸岛。各收散兵。治战舰。备器械。煮盐贸贩。数朔之内。得谷数万石。将士云集。军声复振。
舟师提督陈璘。领水军五百艘。将下全罗道。 上幸铜雀津以饯之。璘善于水战。长于抚卒。性暴猛。与人多忤。人多畏之。李舜臣镇康津之古今岛。闻璘至。令军人大畋渔。得鹿豕甚多。盛备酒醪而待之。璘船入海。备军仪远迎。既到。大享其军。诸将沉醉。士卒传相告语曰。果良将也。璘亦心喜。不久。贼船犯近岛。舜臣遣兵破之。获贼首四十级。悉以与璘为功。璘益喜过望。自是凡事一咨于舜臣。出则与舜臣并轿。不敢先行。舜臣遂约束唐兵。与我军无间。有夺民一缕者。皆拿致棍棒。无敢违令者。岛中肃然。璘上书于 上。言统制使李舜臣。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盖心服也。
统制使李舜臣。大破贼兵于古今岛。贼遁。璘喜曰。此为王之屏翰。古之名将。无以加焉。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2L 页
陈璘悉引舟师。更入攻贼。贼多放火炮以崩之。水兵不能支。璘大愤登陆。到刘綎帐中。裂破綎手旗。责以心肠不好。即具由驰报于军门。綎面色如土。扣胸大痛曰。将官无人。吾何独如是乎。贼毁其城西数十尺。输入土石。明晓已作大门。为军马之路。自后恣意出塞外。放丸而入。是昏。泗川贼阵。举烽火三柄。此贼三层阁上。亦举火应之。都元帅。以忠清兵千馀。遮截蟾津之路。李舜臣。亦令庆尚右水使李纯信。把守露梁。
刘綎引军还令曰。鲜兵在此无益。退阵待变。元帅令各阵解出。綎令伴臣出夜半。大军尽弃甲胄粮饷。还屯富有。弃粮七千九百馀石。我国诸阵之粮千馀石及牛马多弃。翌朝。贼见我阵寂然。大以为怪。不敢轻发。既而。争出城。焚烧粮械。居数日。本国诸将。皆会富有。陈璘下海岸。与李舜臣日日挑战。贼不出。綎又自双岩。移阵佛偶山坂。
统制使李舜臣。与提督陈璘。大破贼兵于露梁。舜臣战亡。舜臣先导出屯前洋。璘与诸营继之。贼船来犯前军。舜臣击破之。焚其船五十馀只。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3H 页
斩二百馀级。贼悉船来战于观音浦。战酣。行长乘船从外洋脱出。璘督水军鏖杀泗川贼。贼围舜臣船累重。璘乘我国船。犯围直入救之。贼又围璘船。几及璘。璘子九经。以身捍之。至被贼刺。流血淋漓。犹不动。旗牌官以镋钯刺其胸膛。投之海。九经得免。贼船鳞集于璘船。璘令军中放大炮。诸贼仰放鸟铳。诸军依挨牌而伏。诸贼见之。挺剑以上。 天兵以长枪俯刺之。坠水中者以千数。诸将出死力搏战。璘摇铎收军。船中寂然无声。贼疑之稍却。 天兵从高散喷筒于贼船。风急火烈。贼船数百。顷刻焚烧。海波尽赤。舜臣望见被围而进。合力血战。邓子龙船火起。一军避火惊扰。贼乘之。杀子龙。烧其船。是日。舜臣先锋船。又烧贼船十馀只。有一贼船最高上。拖朱幕金甲者一人督战。舜臣悉众合攻。射中金甲者。贼舍璘来救。璘军因是得出。与舜臣诸兵合势。发虎蹲炮。碎其船。馀贼焚烧殆尽。时行长弃城遁。釜山,蔚山,河东沿海诸贼悉遁。舜臣与璘扼海口以逼之。行长救援于泗川贼沈安顿吾。顿吾从水路来援。舜臣进击大破之。焚贼船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3L 页
二百馀艘。杀获无数。追至南海界。是日四更。贼围璘甚急。舜臣亲犯矢石。手自击鼓力战。有飞丸中其胸出背后。左右挟入帐中。舜臣曰。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言讫而绝。舜臣从子莞。秘其死。以舜臣令。督战益急。军中不知也。璘船为贼所围。挥其兵救之。贼散去。璘使人于舜臣谢救己。闻其死。以身投于船者三曰。吾意老爷生来救我。何故亡耶。无可与有为矣。 天兵亦却肉不食。南民奔走巷哭。操文以祭之。方战之时。行长等潜自猫岛西梁而走。南海之贼。由陆路入弥助项。义智收聚船载以去。左议政李德馨。闻舜臣之死。以忠清兵使李时言。权差统制使。以全罗防御使元慎。假差忠清兵使。璘先以李纯信假差统制使。领舟师。
[惩毖录]
擢井邑县监李舜臣。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舜臣有胆略善骑射。尝为造山万户时。北边多事。舜臣以计诱致叛胡于乙其乃。缚送兵营斩之。虏患遂息。巡察使郑彦信。令舜臣护鹿屯岛屯田。一日。大雾。军人尽出收禾。栅中但有十馀人。俄而。虏骑四集。舜臣闭栅门。自以柳叶箭。从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4H 页
栅内连射。贼数十堕马。虏惊骇退走。舜臣开门。单骑大呼逐之。虏众大奔。尽夺所掠而还。然朝无推挽者。登第十馀年不调。始为井邑县监。是时倭声日急。 上命备边司。各荐才堪将帅者。余举舜臣。遂自井邑。超拜水使。人或疑其骤。(惩毖录下同)
逮水军统制使李舜臣下狱。初元均。德舜臣来救。相得甚欢。既而争功。渐不相能。均性险诐。且多连结于中外。搆诬舜臣。不遗馀力。每言舜臣初不欲来。因我固请。乃至胜敌。我为首功。时 朝议分歧。各有所主。右相李元翼。明其不然。且曰。舜臣与元均。各有分守之地。初不即进。未足深非。先是。贼将平行长使卒倭要时罗。往来庆尚右兵使金应瑞阵。致慇勤。方清正欲再出也。时罗密言于应瑞曰。我将行长言。今此和事不成。由于清正。吾甚疾之。某日清正当渡海。朝鲜善水战。若要诸海中。可以败杀。慎毋失也。应瑞上其事。 朝议信之。海平君尹根寿尤踊跃以为。机会难失。屡 启之。连催舜臣前进。舜臣疑贼有诈。迟徊者累日。至是要时罗又至曰。清正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4L 页
今已下陆。朝鲜何不要截。佯致恨惜之意。事 闻。廷议皆咎舜臣。台谏请拿鞫。庆尚道玄风人前县监朴惺者。亦承望时论。上疏极言舜臣可斩。遂遣义禁府都事拿来。元均代为统制使。 上犹疑所闻不尽实。 特遣成均司成南以信。下闲山廉察。以信既入。全罗道军民遮道。讼舜臣冤者。不可胜数。以信不以实 闻。乃曰。清正留海岛七日。我军若往。可缚来。而舜臣逗遛失机。舜臣至狱。 命大臣议罪。独判中枢府事郑琢言。舜臣。名将。不可杀。军机利害。难可遥度。其不进。未必无意。请宽恕以责后效。拷问一次。减死削职充军。舜臣老母在牙山。闻舜臣下狱。忧悸而死。舜臣出狱。道过牙山成服。即往权慄帐下从军。人闻而悲之。
盖贼自壬辰入我境。惟见败于舟师。平秀吉愤之。责行长必取舟师。行长佯输款于金应瑞。使李舜臣得罪。又诱元均出海中。尽得其虚实。因行掩袭。其计至巧。而我悉坠其计中。哀哉。
复起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闲山败报至。朝野震骇。 上引见备边诸臣问之。群臣惶惑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5H 页
不知所对。庆林君金命元,兵曹判书李恒福。从容 启曰。此元均之罪。惟当起李舜臣为统制使耳。 从之。时权慄闻元均败。已使李舜臣往收馀兵。贼方冲斥。舜臣与军官一人。自庆尚道入全罗道。昼夜潜行。间关达珍岛。收兵御贼。
统制使李舜臣。破倭兵于珍岛碧波亭下。杀其将马多时。舜臣至珍岛。收拾兵船。得十馀只。时沿海人乘船避乱者无数。闻舜臣至。莫不喜悦。舜臣分道招呼。远近云集。使在军后。以助形势。贼将马多时。号善水战。率其船二百馀艘。欲犯西海。相遇于碧波亭下。舜臣以十二船。载大炮乘潮至。顺流攻之。贼败走。军声大振。是时。舜臣已有军八千馀人。进驻古今岛。患乏粮。作海路通行帖。令曰。三道沿海公私船无帖者。以奸细论。毋得通行。于是。凡避乱乘船者。皆来受帖。舜臣以船大小差次。使纳米受帖。大船三石。中船二石。小船一石。避乱之人。尽载财谷入海。故不以纳米为难。而以通行无禁为喜。旬日。得军粮万馀石。又募民输铜铁。铸大炮。伐木造船。事事皆办。远近避兵者。往依舜臣。结庐造幕。贩卖为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5L 页
生。岛中不能容。既而。 天朝水兵都督陈璘出来。南下古今岛。与舜臣合兵。璘性暴猛。与人多忤。人多畏之。 上饯送于青坡野。余见璘军人。欧辱守令无忌。以绳系察访李尚规颈曳之。流血满面。令译官劝解不得。余谓同坐宰臣曰。可惜李舜臣军又将败矣。与璘同在军中。掣肘矛盾。必侵夺将权。纵暴军士。逆之则增怒。顺之则无厌。军何由不败。众曰然。相与嗟叹而已。舜臣闻璘将至。令军人大畋渔。得鹿豕海物甚多。盛备酒醪而待之。璘船入海。舜臣备军仪远迎。既到。大享其军。诸将以下。无不沾醉。士卒传相告语曰。果良将也。璘亦心喜。不久。贼船犯近岛。舜臣遣兵败之。获贼首四十级。悉以与璘为功。璘益喜过望。自是凡事一咨于舜臣。出则与舜臣并轿。不敢先行。舜臣遂约束唐军。与己军无间。有夺民一缕者。皆拿致裍打。无敢违令者。岛中肃然。璘上书于 上。言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盖心服也。
刘提督再攻顺天贼营。统制使李舜臣以舟师。大破其救兵于海中。舜臣死之。贼将平行长弃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6H 页
城而遁。釜山,蔚山,河东沿海贼屯悉退。时行长筑城于顺天芮桥坚守。刘綎以大兵进攻不利。还顺天。既而。复进攻之。李舜臣与唐将陈璘。扼海口以逼之。行长求援于泗川贼沈安顿吾。顿吾从水路来援。舜臣进击大破之。焚贼船二百馀艘。杀获无计。追至南海界。舜臣亲犯矢石力战。有飞丸中其胸出背后。左右挟入帐中。舜臣曰。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言讫而绝。舜臣兄子莞。素有胆量。秘其死。以舜臣令。督战益急。军中不知也。陈璘所乘舟为贼所围。莞望见。挥兵救之。贼散去。璘使人于舜臣谢救己。始闻其死。从椅上自投于地曰。吾意老爷生来救我。何故亡耶。拊膺大恸。一军皆哭。声震海中。行长乘舟师追贼。过其营自后逸去。先时。倭酋平秀吉已死。沿海贼屯悉退。我军与唐军闻舜臣死。连营恸哭。如哭私亲。柩行所至。人民处处设祭。挽车而哭曰。公实生我。今公弃我何之。道路壅塞。车不得进。行路之人。无不挥涕。 赠议政府右议政。邢军门谓当立祠海上。以奖忠魂。事竟不行。于是。海边之人。相率为祠。号曰悯忠(忠悯)。以时致祭。商贾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6L 页
渔船往来过其下者。人人祭之云。
李舜臣。字汝谐。德水人。其先曰边。官至判府事。有直名。曾祖曰琚。事 成宗。燕山在东宫。琚为讲官。以严见惮。尝为掌令。弹劾不避。百僚惮之。有虎掌令之称。祖百禄。以门荫仕。父贞。不仕。舜臣少时。英爽不羁。与群儿戏。削木为弓矢。游里闾中。遇不如意者。欲射其目。长老或惮之。不敢过门。及长。善射。从武举发身。李氏世业儒。至舜臣始得武科。补权知训鍊院奉事。兵曹判书金贵荣有孽女。欲与舜臣为妾。舜臣不肯。人问之。舜臣曰。吾初出仕路。岂敢托迹权门媒进耶。兵曹正郎徐益。有所亲在训鍊院。欲越次荐报。舜臣以院中掌务官执不可。益牌招舜臣。诣庭下诘之。舜臣辞色不变。直辨无挠。益大怒盛气临之。舜臣从容酬答。终不少沮。益本多气傲人。虽同僚亦惮之。难与争辨。是日下吏在阶下。皆相顾吐舌曰。此官。敢与本曹抗。独不顾前路耶。日暮。益愧屈令去。识者以此往往知舜臣焉。方在狱时。事不可测。有狱吏密语舜臣兄子芬。有贿则可免。舜臣闻之怒芬曰。死则死耳。安可违道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7H 页
求生。其有操执如此。舜臣为人寡言笑。容貌雅饬。如修谨之士。而中有胆气。忘身殉国。乃其素所蓄积也。兄羲臣,尧臣。皆先死。舜臣抚其遗孤如己子。凡嫁娶必先兄子而后及己子。有才无命。百不一施而死。呜呼惜哉。
统制在军。昼夜戒严。未尝解甲。在见乃梁。与贼相持。诸船已下碇。夜月色明甚。统制带甲枕鼓而卧。忽起坐呼左右取烧酒来。饮一杯。悉呼诸将至前语之曰。今夜月甚明。贼多诈谋。无月时固当袭我。月明亦应来袭。警备不可不严。遂吹令角。令诸船皆举碇。又传令斥候船。候卒方熟睡。唤起待变。久之。斥候奔告贼来。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阴。贼船无数从阴黑中来。将近我船。于是。中军放大炮呐喊。诸船皆应之。贼知有备。一时放鸟铳。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遂不敢犯退走。诸将以为神。
[青野谩辑]
李舜臣。德水人。生于乙巳。业儒。尤长于书字。弱冠。学武事。中武科。为造山万户。得罪白衣从军。时钱之役。立功放还。辛卯。为全罗左水使。壬辰。日本入寇。五月。公领水军下海。与庆尚右水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7L 页
元均。约会于闲山岛。至玉浦前洋。焚贼船二十六。进秩嘉善。无何。梦见白头老翁。蹴公起曰。贼来矣。公蹶然惊起。会元均于露梁。则贼果来矣。焚破一船。追至泗川洋中。诱贼出洋。公令龟船突进。焚其船。馀贼远望。顿足叫呼。(青野谩辑下同)
丁酉。清正舟渡海。朝廷以公不能逆击。下诏狱。用元均以代公。及对狱。以白衣送元帅阵中。使之自效。其年。均果败。复用公为统制使。时公起板荡之馀。再膺藩命。两南尽为贼薮。行长在陆路。义智在水路。飞谋伺隙。而公以疮残馀卒。领十三战船。栖依无处。逡巡于碧波亭洋中。见者危之。贼船五六百艘蔽海而上。公督诸军。先破贼船三十一艘。贼少却。公誓众乘胜而进。贼不敢敌。举军而遁。戊戌。进阵于古今岛。时陈都督璘。以水军五千。与公合阵。刘都督綎以苗兵万五千。阵于顺天。将水陆齐举。 天兵侵扰我军。公令军中撤其闾舍。都督怪问之。公曰 天兵时加侵扰。故小邦新集之民。将尽远徙。都督大惊。使公便宜行事。再有侵扰者。许令罪之。自后 天兵秋毫不犯。行长惮公威名。遣其亚将。遗以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8H 页
鸟铳长剑。公却之曰。我自壬辰。杀贼无计。所得铳剑。自足为用。十一月。南海,釜山诸贼来援。先锋已到露梁。是日三更。公于船上。跪祝于天曰。今日固决死。愿天必歼此贼。祝罢。自领锐卒。先进露梁。贼围都督甚急。公救之。亲冒矢石。手自击鼓。忽中丸而仆。临绝。顾谓麾下曰。讳言我死。勿令惊军。都督闻公死。颠于船者三曰。无可与有为者。南民奔走巷哭。市者为之罢酒。
[芝峰类说]
我国战舰。制甚宏壮。人言倭船数十。不能当我国一战船。李舜臣为全罗左水使。创智造船。上设板盖。形如伏龟。谓之龟船。至壬辰。用以制胜。皆赖于舟楫之利也。然元均代舜臣。则以百馀战船。败䘐无馀。舜臣代元均。则以十三战船。摧破六百艘蔽海之贼。亦在乎将得其人而已。(芝峰类说下同)
李舜臣在武弁中。名称未著。辛卯年。柳西厓为相。荐其可用。以井邑县监。超授全罗左水使。遂为中兴第一名将。噫。今世亦岂无此等人。特未有知而荐之者耳。
我朝人才。至 宣祖大王朝。可谓盛矣。如崔简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8L 页
易岦之文。韩石峰濩之书。金醉眠禔之画。皆间世才也。至于良将若李舜臣,郭再祐。死节若赵宪,金千镒,宋象贤。亦皆无愧于古人。岂非二百年培养之遗泽欤。
统制使李舜臣。壬辰。督率舟师。遮截海中。累破倭船。擒斩无筹。贼畏之。再不敢由水路而西。使两湖得全。以底恢复。皆其力也。戊戌九月。倭贼将遁去。舜臣曰。不可使此贼全师而归。进战于海上。烧船大捷。贼退而舜臣中丸死矣。边民莫不号恸。后立祠于顺天水营。 赐额忠悯。每岁三九月上旬。降香行祀。
[制胜方略]
鹿屯岛属造山。丁亥。令造山万户李舜臣。兼掌屯田。秋九月。庆兴府使李景禄。率掌内烟户军入岛中。与舜臣收穫之际。楸岛藩胡亇尼应介,沙送阿等。传箭于抚夷境。时钱中枢何吾郎阿,酋长厚通阿浑道等及阿吾地境酋长金金伊。与庆源境巨酋伊青阿,如处深处,于知介等。啸聚群胡。藏兵于楸岛后。见守护孤弱。举众突出。来围木栅。纵兵大掠。守护将及第吴亨及监打官林景藩等。见其势大。力不能拒。纵马突围而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9H 页
走。吴亨被箭而死。林景藩带箭入栅。与李景禄,李舜臣。同力拒战。又中贼矢而毙。是时。栅中将士皆出场头。馀者无几。将不能支。赖诸将吏殊死战。得免陷败。酋长亇尼应介跳壕而入。将欲踰栅。及第李梦瑞一箭射倒。其馀贼徒。亦多有中矢者。贼退兵而去。李舜臣与李景禄。率兵尾击。夺还农民五十馀名。斩馘贼胡三级。获胡马一匹而还。(制胜方略)
[朝野佥载]
李舜臣引贼至闲山岛。大破之。焚破贼船六十馀艘。炮焰沸流。腥血涨海。馀贼四百馀人。弃船而走。贼中传言朝鲜闲山之战。贼兵死者九千馀人云。(朝野佥载下同)
贼袭舟师。统制使元均败死。均既代舜臣。尽变其约束。狠愎自用。军卒怨愤。嗜酒酗怒。刑罚无度。号令不行。时行长又遣要时罗。绐金应瑞曰。倭船某日当添至。朝鲜舟师。犹可邀击。应瑞信之。言于元帅。促元均进兵。均既陷舜臣以逗遛。惭无以为辞。尽率战舰而进。贼之在岸上者见船行。互相传报。至绝影岛。见倭船出没海中。均督诸军进前。倭欲疲之。与我船相近。徜徉引避。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三 第 409L 页
不与交锋。夜深风盛。我船四散分漂。不知所向。均艰收馀船。还至加德岛。军士渴甚。争下船取水。贼伏从岛中。突出掩之。失将士四百馀人。均引退至漆川岛。饮酒醉卧。诸将欲见言事而不得。夜半。贼船来袭之。我军大败。均走海边。舍舟登岸欲走。而体肥钝。坐树下休息。左右皆散为贼所杀。庆尚水使裴楔。私约所领船而走。其军独全。还至闲山岛。纵火焚庐舍粮谷器械。徙馀民之留在岛中者。使避贼而去。闲山既败。贼乘胜西向。南海,顺天。次第陷没。至豆峙津。下陆长驱。两湖大震。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 帝下旨。令该部。东征将士。宜叙恩典。陈璘升实授都督同知。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世袭。李舜臣行彼国从优旌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