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附录]
[附录]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0H 页

本贯黄海道白川郡
十七代祖讳之遴。 银川县都台里人。高丽穆宗朝。拜吏部侍郎。显宗辛亥。以左仆射参知政事卒。谥恭和。
十六代祖讳良裕。 字思旷。佐德宗为都佥议评理白川君。追封门下侍中。
十五代祖讳先正。 文宗丁亥。状元及第。官至门下侍中。谥文靖。
十四代祖讳仲璋。 宣宗甲子。状元及第。睿宗己亥。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康怀。
十三代祖讳玉。 字汝瑗。仁宗乙巳。礼闱状元。官至守太尉大提学。谥文成。
十二代祖讳文胄。(胄。一作柱。) 高宗朝。元兵留屯湖岭。恣行杀掠。元宗庚申。奉使如元。见元主敷奏勤恳。元主即令辍归积年扰害之兵。有大勋劳于国家。官至门下侍中,复兴府院君。谥忠武。
十一代祖讳珍。 元宗朝。与兄上将军璈同年及第。官至门下侍中,白川侯。谥敬烈。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0L 页

九代祖讳瑄。 忠肃王朝登科。官至检校侍中。谥正肃。入仕于元。官至尚书左仆射国子祭酒。卒于元。返葬黄海道康翎县。
八代祖讳天柱。 与兄成柱,弟仁柱。同登礼闱。官至判司农。事恭悯王。辛丑。为都元帅。与西北面都指挥使李芳实及柳继祖,崔准,安祐,郑履等。击红巾贼于博州。大败之。又将步骑四百。再捷于博州。贼袭安州。我军败绩。公与上将军李荫等效节于安州。追封白川府院君。谥忠显。
七代祖讳珙。 恭让王朝。与郑梦周,李穑共济王室。官至领三司事,银川府院君。至我 朝开国。遁于栗原雉岳山中卒。谥文忠。
六代祖讳于吉。 号栗原散人。始仕我 太宗朝。与都节制使庆仪,关东伯李伯持屡典州郡。皆以清白著。官至知肃州事。○已上墓。在白川栗原。
五代祖讳环。 字义方。号象山。以遗逸。与金叔滋,李孟专为道义之交。受知 世宗朝。擢兵曹佐郎。京畿都事。善山,江华府使。宣德戊申。为通政大夫行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1H 页

高祖讳顺达。 号石渊。生员。官至左通礼。 赠大司宪。
曾祖讳璜。 生员。 赠左承旨。○墓在象山。
祖讳世佑。 号黔浦。赵静庵光祖门人。忠武卫副司直。 赠吏曹参判。始目通津石岘。移居于金浦郡西坎井里。仍葬于此。
考讳应祉。 字子绥。号坎庵。受业于听松成先生守琛之门。 赠吏曹判书。○墓在坎井里。○墓表曰。赠吏曹判书赵公讳应祉字子绥者。重峰先生之考也。其 赠。以先生从勋。墓在金浦牛渚书院后几百步。牛渚者。先生书院也。夫人龙城车氏。江陵金氏。从葬。先生车氏出。先生没后百有馀年。院之章甫相与谋。是墓也岁久崩夷。后谁能辨之。先生而有知。岂肯安于俎豆之飨。于是立石以表之。江都留后俞侯拓基实相之役。章甫请縡记其阴。窃谓先生之生。固天地间正气所钟。盖亦有胚胎于前光者。惜乎其世德之美。不可得以详也。然以先生为子。他不必书也。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维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1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2H 页

大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三年(我 朝中宗大王三十九年)甲辰。六月二十八日乙未。(巳时)先生生于金浦县(今升为郡)西坎井里第。
先生先世。自忠武公逮至肃州府君。皆居于白川都台,栗原等地。至五代祖罗州府君。移居通津阳陵。至祖司直府君。又移于金浦县西坎井里。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岁)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三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岁)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岁)
先生与群儿读千字文于林亭。亭临大道。有达官盛威仪。呼唱过其下。群儿争往观之。先生独凝然坚坐。读不辍。达官大奇之。下马登亭。呼先生问曰。众皆观我行色。汝独不然。何也。先生曰。专心读书。父命也。达官击节叹赏。因要判书公相见曰。吾东方真儒。今又出矣。为公私深贺。坐语良久。极其敬礼而去。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六岁)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2L 页

三十年辛亥(先生八岁)
先生天性孝顺。秉执纯固。家本田农。不随群儿为戏。动止唯父命。俛焉孜孜。居平佔毕。目不有身外事。同辈皆庄事。未尝亵狎焉。才免襁褓。已知事亲之礼。父母有命。必跪而对。每事敬以将之。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九岁)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岁)丁车夫人忧。
先生哀慕尽制。一如成人。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一岁)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二岁)始受诗书于渔村金公。(滉。字浩然。)
先生嗜学笃至。虽隆冬盛寒。衣履尽弊。而忍冻从师。不避风雪。每值禾熟。以亲命守宿田间。邻儿同学者从之。夜各倍诵所读书。至夜深。诸儿皆倦睡先卧。先生独诵不辍。久方假寐。鸡鸣又起诵之。邻儿每恨其不及。竭力争胜。而卒无能逮之者。时牧牛。必执书随之。且行且看。天雨则披书于蓑笠之下。潜心探赜。有时失牛所在。每日亲负薪。烘于亲房。烘讫火残。则灯灰搜火。映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3H 页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三岁)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四岁)
三十七年戊牛(先生十五岁)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六岁)
先生沈潜经史。至忘寝食。真知实践。以古圣贤自期待。常激昂自诵曰。天生男子之意。岂偶然哉。日用言为。与人诵论。无非为己力行之事。至大学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敬。未尝不三复玩味。非尧舜汤武则不言。非孔孟程朱则不学。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七岁)
四十年辛酉。(先生十八岁)聘夫人辛氏。
通德郎世諴之女。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九岁)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岁)
先生尝以事至京。还渡阳川江。中流大风。舟几覆。同舟者面无人色。奔走啼呼。先生独凝然不动。阖眼拱手。须臾风定。舟既利涉。舟中人皆怒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3L 页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一岁)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二岁)游太学。
先生在泮中。与诸生疏论妖僧普雨。数月伏 阙。 圣批不下。诸生皆疲倦。或退歇外舍。或往来其家。独先生朝夕饭外。自初至终。终日危坐。少不离次。诸生皆自以为不及。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三岁)拜稳城都护府训导。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四岁)秋。赴监试。东堂三场俱中。十一月。及第出身。
丙科第九人。
补权知校书馆副正字。
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五岁)拜定州牧教授。
关西素无文献。先生勤于教育。居三年。士风丕变。
三十己巳。(先生二十六岁)在定州。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七岁)移拜坡州牧教授。因请益于牛溪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4H 页

先生自定州移教坡州。仍请学于牛溪先生。牛溪叩其所学。称以畏友。先生质问周易疑义。未几解官辞归。而所以事之者。有古人师弟之风焉。先生少牛溪九岁。牛溪固辞称号。待以执友。而先生终未有以易也。
五年辛未(先生二十八岁)拜洪州牧教授。拜土亭李先生于海隅。
先生闻土亭隐居海隅。徜徉不仕。乃修束脩之礼而请教。土亭叩其学。大惊曰。君之德器。非吾可教之人也。吾党中有李叔献,成浩原,宋云长三人。此皆学问高明。至行范世。吾从子李山甫。吾门生徐起。此皆忠信可仗。诚通金石。若与五人者长为师友。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矣。先生自是师事牛,栗。而于龟,青两公必拜之。(宋公号龟峰。徐公号孤青。)
秋。拜栗谷李先生于坡州。因游松都。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九岁)入为本馆正字。○六月。上疏论 内入朔香及慈寿宫星宿厅封香之非。 特命夺职。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4L 页

同土亭先生游头流山。仍访徐处士起。讲学数月而还。
先生于香疏见罢之后。与土亭约会于扶馀江寺。同访孤青于头流山。从容讲论而还。是行也。行过连山。土亭促鞭疾驰。先生讯其由。土亭曰。此乃金铠之家也。想其害正人之状。不觉驰过也。土亭谓其从行士人柳复兴等曰。君辈因吾而得见今世之一等人物。岂非幸耶。
既还。又寻胜于安眠岛。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岁)蒙 叙升本馆著作。又上疏不封香。
先生再入香室。又上疏曰。臣口读圣贤之书。手封供佛之香。臣之所不忍也。 上震怒。将论以重律。赖两司玉堂公卿大臣力救得免。于是直声振一世。上自朝绅。下至韦布。无不愿交。如朴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5H 页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一岁)五月。以质正官。同 圣节使朴公希立朝 京师。
是月初十日辞 朝。行路以书请教于牛溪先生。牛溪答书。戒以清严自敕。勿避近名之诮。又拜栗谷先生于花石亭。问曰。前日赴燕之时。用何礼见使乎。答曰。只行揖礼。又问曰。见 朝用何服。答曰。以路费之物。贸得锦团领裼衣。毕使之后。难于处置。以给书吏云。
到松京。谒文忠堂。寻朴渊。至平壤。谒箕子庙。六月己未。渡鸭绿江。至辽东。见华表柱。历见正学书院。
汉管宁主烈,李敏。 国朝张升,胡深,贺钦所享之祠。
八月乙巳。始至北京。庚戌。入朝于 大明殿。
礼部侍郎与鸿胪官。跪告朝鲜差来陪臣朴希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5L 页

甲寅。到朝天宫。演贺礼。戊午。 皇帝御皇极殿。受圣节贺礼。到国子监谒圣。因上书礼部。质问圣庙位次。
其书略曰。濂溪,明道,伊川,晦庵。俱生绝学之馀。远接洙泗之统。疑若升祀配享之列。而犹齿文中,安定之下。左传所载庶长将军。皆是秦官。又云。虞不腊。腊始于秦。其书决非周人所作。故朱子尝辨左氏之不为丘明。位版之题。犹以丘明。龟山。程门高弟。而南轩则受业五峰。五峰之父文定。少于龟山。而居龟山之右。豫章奋乎南服。能自得师。朱子曰。潜思力践。任重诣极如罗公。盖一人而已。疑若同龟山从享。而迄无举论。朱子沧洲之祀。独以廷平列于五圣六君子下。而独阙从祀之典。陆象山偏守良知之见。坐俟顿悟之机。眩人塞道之罪。过于荀况。而黜彼升此。吕东莱。实与朱子讲明斯学。真西山。闻朱子之道而知之。乃以东莱。位西山下。勉斋得紫阳正传。而不得与九峰并列从祀。何欤。缕缕数百言。具见文集。书呈。礼部诸公相与往复论难。叹赏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6H 页

九月癸酉。自北京离发。至孤竹城。谒清圣祠。○十一月。还 朝复 命。上八条疏。
先生在燕时。谛观 中朝文物制度之盛。慨然有东周之志。先条其切于施为者八事。曰圣庙配享也。内外庶官也。贵贱衣冠也。宴饮食品也。士夫揖让也。师生接礼也。乡闾习俗也。军师纪律也。又条其关于根本者十六条。曰格天之诚也。追本之孝也。 陵寝之制也。祭祀之礼也。经筵之规也。视朝之仪也。听言之道也。取人之方也。饮食之节也。饩廪之称也。生息之繁也。士卒之选也。操鍊之勤也。城台之固也。黜陟之明也。命令之严也。其论圣庙配享中。又有启圣庙一节。先生先上八条疏。而因并摸进襕衫,雁翅,儒巾,䯼髻,鈠子,小钟等样子。是月二十八日。 上答曰。省尔所进质正录及冠钟等制。予嘉尔意之勤。但千百里外。风俗各自不同。若不揆风气之异。习性之殊。强欲效行之。则徒为惊骇之归。而事有所不谐矣。尔悉予意。于是先生知言之不克施。不复更上十六条疏。(两疏具见文集即东还。封事也。)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6L 页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二岁)升本馆博士。拜户曹佐郎。移礼曹佐郎。上疏辞。 不许。
先生上疏。以门地卑微辞。且请印颁朱子语类,大全,童蒙须知,西山政经,止止堂稿等书。
上答曰。尔非不合礼官。勿辞。所印三书。各取二三件投进。○先生最好朱子大全。一皆成诵。既至纯熟。则只取目录。虽于道途逆旅之中。循环念过之。有难解处。则辄疏其傍。以自参考。于语类亦然。故尝与柳眉岩希春同校朱子大全。事见眉岩校进朱子大全书。
拜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按以职次揆之。典籍监察。宜在郎官之前。而今乃居后。恐有错换。)十二月。除通津县监。
将赴县也。请教于栗谷先生。栗谷作说以赠之。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7H 页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四岁)冬。徒配富平。
先生为政。至诚爱民。自奉甚俭。量蠲旧弊。清净自持。吏民便之。有内奴豪横者作弊。先生据法杖杀之。由是忤 旨。且为奸民所诬告。系缧月馀。竟配富平。先生居于桂阳山北。躬亲稼穑之馀。读书不辍。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五岁)正月。(二十四日)丁判书公忧。
先生本家在金浦。距配所不满数十里。而以法不敢奔丧。朝暮哭擗。闻者感泣。
土亭先生来吊。
时有亘天之长星。先生问吉凶之应。土亭答曰。长迟短速。此星当在十五年后流血千里之应。且曰。十五年前。公若多读古人书。劝 人主以消灾灭殃之德。则庶几凶变为吉。民受其泽矣。又曰。近观尹子仰所摸圃隐遗像。恰似吾友。为人臣子之忠孝。若如圃隐。则死无憾矣。但吾友穷无奉养之资。是可虑也。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六岁)在富平。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七岁)春。服除。○夏四月。蒙 释。○闰四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7L 页

时土亭已没。先生为文以祭之。是行也。路遇李生某。与之同宿。既夕。先生招从者燃松明。出橐中书。整衣冠。危坐翼然。端拱读之。乃名臣言行录也。知李生士人可与语。乃出击蒙要诀示之曰。曾见此书否。对曰。未也。先生曰。修身应事之要。略备于此。为士者不可不读也。李生竦听。先生乃出装中纸。手裁为册。传写以授李生。鸡鸣始假寐。向晓又起看书。李生同行数日。未尝一日废阁也。所与言者。无非为己力行之事。李生视马所载。一边乃奠物。而一边则松明也。其力学不倦。奖掖后生如此。
秋。往拜栗谷先生于海州之石潭。讲学数月而还。
及其辞归。栗谷远饯于浩然亭。赠以诗。时海西方伯药圃李公海寿亦来。○生生师事牛,栗。而侪辈中与李泼一队尤切。泼最重先生。以其用舍为身之进退焉。栗谷为吏曹参议。泼以佐郎。欲大用先生。谓栗谷曰。汝式用之则大用。不然。置而不用可也。栗谷曰。汝式虽有经济大志。而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8H 页

九年辛巳(先生三十八岁)春。拜工曹佐郎。俄除全罗道都事。上疏请革燕山朝贡案。且论李珥孤危之迹。
上优答而不能用。(原疏。逸不录。)○时松江郑公澈为观察使。将到界。先生时与李泼,金宇颙游。故始信毁郑之说。即日移疾将去。松江固请见曰。公以我为凶险小人。故将弃去。信否。先生曰。然。松江曰。公与我素昧平生。何以知其凶险耶。留与共事。见其为真小人。然后去未晚也。先生犹不听而去。松江乃介于牛,栗两先生。愿与同事。两先生劝其还。先生乃还全州。与松江情义日密曰。始吾为人所误。几失公矣。时士论携贰。爻象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8L 页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九岁)瓜满。移拜 宗庙署令。○八月。除报恩县监。
先生为养继母。求得外补。乃除报恩。先构一疏备言七事。且劝 圣上励治求贤从善纳谏之道。欲于辞 朝时袖进。适不引见。故不果上。(疏见文集)
到官上疏。极陈民间疾苦及内修外攘之策。且请立 鲁山,燕山后。旌表六臣。禁制 王子第宅。(原疏。逸不录)
先生到县。为亲月必设宴。而自奉甚俭。锄刬武断。爱育疲残。一境赖之。先生五代祖罗州牧使之弟军器副正讳玲。自白川移居于报恩之钟谷。卒后葬于俗离山西麓。先生访得其墓。且请其后孙之居咸昌者生员赵师颜。同往奠酹。厚遇师颜。无异同气焉。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岁)在报恩。
秋。李公山甫以敬差官使湖西还。 上问列邑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9H 页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一岁)正月。闻栗谷先生卒。为位而哭。
有挽诗。
冬末。因台 启罢职。因居沃川之安邑。
言者复申前请。故竟坐罢。时栗谷已没。党议日激。群阴日长。众螫张牙。欲奇中栗谷无不至。先生不乐居畿辅。自报恩移寓沃川之安邑栗峙山中。爱其林壑幽邃。人烟鲜少。日徜徉其间。与从游之士讲论不怠。时往田间。劝课僮仆。为书室于山中。名曰后栗精舍。盖慕栗谷也。自制上梁文。有静庵忠孝退陶学。一脉昭昭在石潭之句。又次朱子武夷棹歌以见志。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二岁)与李泼绝交。
初。乙亥分党之后。思庵,汝立为西人。其馀皆东人。栗谷欲调停两间。共为 国事。然自古分党。君子之不幸。小人之幸。而君子常少。小人常多。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49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0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0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1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1L 页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三岁)拜公州牧教授兼提督属校官。十月。上万言疏。
时,国家仿,中朝学制。别设界首提督官。以专教养之责。先生差赴公州。大揭造士之规。严其条约。以身先之。学者闻风。自远至者甚众。先生虽在闲散。目见 朝廷是非倒置。师友受诬。愤凶邪用事。常以为危亡之祸。迫在朝夕。上万言疏。极陈牛,栗之忠贤。痛斥时辈之凶诈。备悉终始。冀以感悟。疏奏。十日不下。先生又沥血陈疏。再论邪正之分。辞益剀切。 上批答曰。尔之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2H 页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四岁)夏。又构万言疏。因县道上之。方伯不受。先生遂为文辞先圣。弃官归沃川。
先生又陈万言疏。历陈群小罔 上误 国之状。因论汝立凶悖。比之羿,浞。因县官冀以转达如常例。时方伯权公徵虑其必有大祸。坚拒不受。先生又作短疏。粘于原疏而进之。权公又不受。先生自六月至九月。如是者五。而终不受。故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2L 页

十一月。上疏请绝倭使。
时日本关白平秀吉弑其主源氏。遣僧玄苏来觇求和。举 朝恇惑。无敢以斥绝为言者。先生以为篡弑之贼。不可与和。遂慨然草疏。呈于监司。时监司李公诚中以为平酋弑逆。未得其详。而且疏中直斥二三大臣。不肯转 闻。(疏见文集)
十二月。又裁一疏。徒步诣 阙。并前二疏以 进。不报。
先生又裁疏。以为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借使不得已与之通好。则请以三事。备讯倭使。而后许之。其一。 大明一统天定。僭号不可不亟去也。其二。被虏渔采之民。向导反噬之人。不可不刷还也。其三。彼虏无厌。岁币之数。不可不减定也。又论李山海之误 国。不可不黜。 上大怒。命焚其疏。传于政院曰。赵某之疏。予不忍见。今已焚之。愿史官大书予恶。以警来世足矣。时先生寓于市里。用事者按治居停主人。亲旧皆畏祸。及闻先生至。辞谢不见。先生昼夜遑遑。常有忧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3H 页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五岁)往省金浦先墓。仍至高阳。搬挈孀妹。自骊江归。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六岁)四月。上万言疏。窜吉州。
先生又持斧伏 阙上疏。请明 圣学。省刑罚。戒奢侈。节嗜欲。蠲租赋。因极言 朝政得失。群小欺 君误 国。黩货害民之状。以为将有剧盗内煽。而外侮难御。疏奏。用事者按治居停益急。亲旧皆畏祸及。杜门不见。终始不背者。唯沈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3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4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4L 页

在谪上疏。请勿遣通信使。
先是戊子春。秀吉又遣使求和。 朝廷诘以前日连年入寇之状。秀吉即遣玄苏,义智等。以我国人被虏为向导者沙火同及同谋作贼数倭来献。 朝廷动色相贺。将遣通信使黄允吉,金诚一,许筬等回谢。先生闻之。慨然雪涕。即草疏力陈大义。以为不可。时方伯权公徵以疏语太峻。必为当 国者所陷。托以误书而再三却之。(疏见文集)
十月。郑汝立谋反。事觉自杀。党与皆伏诛。十一月。命放先生。
先生曾于丙丁两年。备论汝立必反。至是汝立果谋反。事觉。逃而自杀。党与皆伏诛。湖南儒生梁山璹,梁千顷等上疏。论郑贼与郑彦信,李泼,白惟让等交亲。彦信鞫狱不实之罪。且谓先生有先见之明。宜蒙放还。○上答曰。当初窜谪。实非予意。即令放之。乃十一月初四日也。先生回到北岭。有诗曰。北阙 君恩重。南州母病深。摩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5H 页

又上疏请勿遣信使。并进前疏。 不报。
初。先生闻汝立之反。又为一疏。备论逆节之萌。非一朝一夕之故。又论通信之行。必为狡虏所陷。再请权公上之。权曰。今逆狱起于搢绅。人心汹惧。遣使通信。 朝议已定。公之此疏。不惟无益。必将滋祸。姑且缄默。以观时变。先生曰。不可目睹 国家危亡之机。决于呼吸。为臣子者。所当极力论谏。若以一身祸福为虑。畏缩不言。则岂臣子爱 君之道乎。且死汝立。公尚畏之。生秀吉来。则公当如何。权不得已并前疏上之。 上曰。此人欲再踰磨天岭乎。(疏见文集。而第二疏。逸不录。)○初。先生之窜北也。金宇颙长玉堂有力焉。及先生之放还也。宇颙辞连逆狱。窜会宁。相值于永兴。先生与书及诗而不相见。其诗有双城邂逅崖州路。远客无羊不得蒸之语。
归路。上京待罪。
先生未及还 朝。 上特命叙用。时洪公圣民为铨长。十二月初七日。拟先生典籍。 上曰。此人不可轻用。洪公误认 上意。改拟礼曹正郎。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5L 页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七岁)春。出拜李泼母夫人尹氏于路左。
初。先生与李泼,洁交道甚密。升堂拜母。及是泼,洁兄弟。辞连逆狱。皆死杖下。其母尹氏亦被拿。先生自沃川佩酒。邀于中途。伏谒路左。尹氏初不知为先生也。问何人。先生答曰。我是赵某。尹氏大惊曰。公何自来见我乎。吾儿曾用公言。岂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6H 页

游孤云寺。○夏。讲学于琴泉寺。○冬十二月。南游岭外。
先生南游岭表。登霁月堂。拜圃隐先生遗像。为文以祭之。又拜朴公彭年之庙。而文以吊之。又于冶隐之居。濯缨之祠。莫不寻历。以寓景仰之意。因与方伯拙翁洪公。讲论数日而还。
十九年辛卯(先生四十八岁)正月。自岭外还。○三月。持斧上疏。请斩倭使以奏 天朝。不报。(疏见文集)
初。 朝廷竟遣通信使。秀吉又遣玄苏等回谢。且请假途。大举西犯 上国。 上下遑遑。莫知所措。先生闻之。自沃川诣 阙。是月十五日。上疏请斩其使以奏 天朝。疏下。又为贴黄以进。上谓左右曰。赵某累上狂妄之疏。至于流窜而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6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7H 页

闰三月。与诸生游于郡地西亭下流。
是月之晦。先生游于西亭之下流。门人朴辂,全承业等从。先生叹曰。某请斩倭使。奏闻 天朝。冀免后日之责。而 朝中媕婀。不用吾言。以事势时日计之。则夏末秋初。必有琉球之告变。我国之祸。将不可测。诸君盍于此时沥血封章。开悟 圣听耶。流涕而散。九月。又贻书锦山郡守金公玄成。劝使上章开陈。其后 天朝南边将吏奏我 国与倭通。而 天朝有欲问罪我 国者。及至壬辰播迁之日。至谓我 国导倭犯顺云。岂不痛哉。(与金公书。见文集。)
四月。与延安府使申公恪书。使之修城浚濠。
时申恪宰延安。权徵按关西。先生遣子完堵。遗书二公。劝其浚濠完城。豫修战守之备。徵见书大笑曰。纵使贼来。岂至充斥两西耶。汝爷人皆以妖妄目之。归语汝爷。慎勿复出此言。恪雅重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7L 页

七月。往见南窗金公于锦山。
朴生廷老从先生登映碧楼。日在未申间。忽有赤气起自东方。分为三派。一派向北而长亘天。一派向西而长半天。一派向西南而长又半。其光烛地。先生谛视之。谓朴生曰。秀吉之兵已动矣。明年必大举深入。当如此气。吾将奉母避难于公州。君亦从我可也。明日见南窗具言其状。请报于方伯。转闻于 朝。亟图防御之策。金公如其言。图形牒报。则监司李洸寝不 启。
冬。游大芚山。
留月馀。不以读书为事。日往山谷。或登高望远。或藉草临流。盖以娱忧舒悲。意不在流连光景也。寻常言语间。咄咄之声。不绝于口。至于当食。有时弃匙箸嗟吁。寺僧莫测其意。一日与四僧对食。先生先进数匙。推其馀以与四僧曰。明年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8H 页

十一月。往孔岩。哭徐处士起。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九岁)二月。(十八日)夫人辛氏卒。
子完基欲返葬金浦。先生曰。变在朝夕。与其弃于道路。无宁葬于嬴博之间也。
三月。往金浦省先墓。
操文以祭。告以乱将作永辞之意。亲朋来见者。问乱果作。何地可避。先生曰。若入江华摩尼山。似可免矣。后其言果验。
四月。葬夫人辛氏。
是月二十日。葬于家后。既窆。先生谓门人曰。古人诗曰。人皆来哭我来歌。似君埋少不埋多。正谓此也。是日。忽闻天际有声訇然。先生大惊曰。此天鼓也。贼必渡海。无复可为。因流涕不已。谓护丧亲旧曰。诸君速归。以为避乱之地。可也。
奉母夫人。避于清州东面。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8L 页

五月初三日。传檄募义。(文逸不录)○与门下诸生募得乡兵。遮截报恩之车岭以却贼。
先生自清州还。与门人金节,金籥,朴忠俭等募得乡兵数百人。闻贼方自报恩踰车岭。遂率兵数遮截。猝遇贼兵。几为所乘。先生大呼杀入。门徒及军人等力战却之。由是贼不敢由是路而西。
六月。又传檄起义。(文见文集)
时升平日久。民不识兵革。阃帅邑宰。望风奔溃。李镒既败于尚州。不数日。贼踰鸟岭。如入无人之境。申砬又败于獭川。 大驾去邠。先生闻之痛哭。遂与门人李瑀,金敬伯,全承业谋起义兵。乃移檄于八路。既建义号。义士云集。而巡察使尹先觉与守土者。皆以为兵民之可用者。多应义旅。不利于官军。多方沮挠之。先生乃与承业等欲西赴 行在。历见先觉于公州。力言君臣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9H 页

七月初四日。祭熊津。初五日。犒军而誓。
辞曰。毋喧哗。毋懈怠。毋失伍。毋离次。勿侵人物。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59L 页

八月初一日。破贼于清州。
时倭奴万据清州。以窥湖右。势甚猖獗。防御使李沃,尹庆祺等军。相继奔溃。僧将灵圭。独与贼相持。已累日矣。先生闻之。急向清州。一面促李沃进军。是月初一日。进簿城西门。与灵圭合势。亲冒矢石。督战益急。士无不致死。贼大衄退走入保。我军乘之。将登城。忽有骤雨从西北来。天地晦冥。士皆懔慄。先生叹曰。古人云成败在天。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0H 页

破贼后。封章言事。且移檄一路。刻日勤 王。(疏檄俱见文集)
先生破贼后拜疏。使门人全承业等赉赴 行在。且移檄一路。刻日勤 王。时安世献又怂恿于先觉曰。今闻赵某疏中。多诋令公。此疏若达。公必得罪。先觉乃遣腹心吏韩从。托以检督舟师。禁遏陪疏人。使不得渡。承业等侦知其状。以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0L 页

为文以告 本国人为倭所掳者及日本从行士卒及贼僧玄苏等。○又为文通谕释徒。使之奋义讨贼。(已上。并见文集。)○ 行朝下教褒美。拜奉常寺佥正。
是月十五日。 行朝闻先生起义讨贼。遥授奉常寺佥正。下 教褒美。其略曰。惟予不明。不能察物而知言。进言者或有言 国家危亡之祸。迫在朝夕。予虽是其言。而实不悟。致令 庙社丘墟。生民鱼肉。而莫之能御。咎专在予。虽今日千百酸辛而受以为罪。不敢言苦。予情戚矣。尚赖天地 祖宗之灵。人心思汉。民不弃予。诸路忠义。在在讨贼。而尔名亦在其中。予甚嘉之。已授尔奉常寺佥正。惟尔更励精忠。益进无怠。仁以附众。义以鼓勇。相机以进。收胜万全。使只轮不返。一路先清。来恊南军。进规都城。 园陵松柏。及其未改。逃窜老弱。及其未死。则今日元功。非尔而谁。爵赏在予。山河可指。高秋霜露。悯 宗社之飘零。绝塞江湫。寄 帐殿之萧瑟。怀土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1H 页

十八日。效节于锦山。
先生遂发勤 王之行。整军北行。行至温阳。先觉恐先生至 行朝。尽发其所为。乃介于先生幕下士张德盖等。说先生曰。吾始与公相驩也。今有细人之言。少不相能。吾已悔之。且西原之役。已知公为 国之忠勇。今则矢与公死生以之。愿释小嫌。期成大功。今闻锦山之贼。自高招讨战败之后。益复猖獗。将有侵轶两湖之势。若然则 国家更无中兴之望。公之从行士卒。亦必内顾而摇心。不如同讨锦贼之议后者。然后勤 王未晚也。诸将佐亦交谒更谏曰。 国家区域。尽为贼薮。而两湖尚完。意者天其默相。以开中兴乎。今弃而西上。是无两湖也。必先剪锦贼。而徐议勤 王。乃计之得也。先生然之。乃还公州。与先觉议又相迕。盖先觉只欲沮先生之北行。而实无意于同事也。又令所在囚禁应募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1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2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2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3H 页

牛溪先生 启曰。新罗风俗最美。士死于忠义者。前后相望。其君又不爱高爵重赏。褒美而尊荣之。所以成此美俗。其国赖之。历年过千矣。今日褒忠之典。不可不汲汲举行。如赵某之死于阵上者。忠义之杰然者也。诚宜 褒赠。慰彼忠魂。昭报功烈。以激一代忠义之气。可也。于是 命赠是职。
二十一年癸巳十一月。 王世子(即光海君)抚军南行。召见先生子完堤。赐米布。遣从官辅德金权,文学黄慎等致祭。复役减租。
二十二年甲午五月。命月廪其家。
牛溪先生又 启曰。赵某徒步起义。鏖战锦山。虽天不悔祸。大功未集。使 国人不受忠义之报。然秉节而死。殉身无悔。又令乌合之众。张空拳蹈白刃。向敌争死。杀贼无数。使方张之虏不能自立。烧营夜遁。以之保全两湖。为 国根本。可谓恢复元功。请命收恤其妻子。以示报功之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3L 页

三十一年癸卯。两湖儒士。立碑于锦山之殉节处。名曰殉义碑。
海平府院君月汀尹文贞公根寿撰其文。金南窗玄成书。评事宋习静邦祚记其阴。文谷金文忠公寿恒。又记其两隅。
三十二年甲辰。录宣武原从功臣一等。 赠先生考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 赠先生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成均馆,春秋馆,义禁府事。世子左宾客。○十二月。 遣礼曹佐郎尹光启致祭。○ 特遣弘文校理成晋善。存问其家。因给守冢五家。且申明复户之事。
时晋善以湖西御史辞 朝。故 特命之。后 肃宗己卯。先生玄孙相璛呈文本郡。以为先祖抗节之后。 宣祖特给守冢五家。减租五结。以为禁伐守墓之地。厥后雠视节义之徒。或不无废格 朝令之事。月沙李文忠公廷龟建白 榻前。至有遣近侍宣 旨。复役蠲税。仍 教曰。如有逃故。随即填补。亦勿移定他役。俾令 特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4H 页

三十三年乙巳。 命录先生子完堵为 泰陵参奉。
时 命录完堵为 泰陵参奉。完堵抗疏以为从战义士。未沾 恩命。而臣独先之。既极不安。且先臣功烈。实为辉赫。而为相臣柳成龙所沮抑。臣实痛焉。遂不拜。
三十七年己酉。(光海君元年)旌闾。
四十一年癸丑。畿辅儒士。立碑于金浦遗墟。
先是。长溪府院君芝川黄公廷彧侨居金浦。谓儒士曰。吾与赵公年岁差池。而吾外弟许完。恒言其短。吾儿赫之宰稷山也。赵公以全罗都事。过境相诘。至于 启罢。都事之 启罢守令。亦非前例也。吾尤不满于心矣。吾按湖西。赵公为报恩县监。观其居官处事。实有人所难及者。故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4L 页

四十三年乙卯。旌表先生子完基孝子门。
章宗皇帝天启三年( 仁祖大王元年)癸亥。 反正初。超拜完堵内资寺主簿。
用 筵臣赵翼言也。
四年甲子。以完堵为义禁府都事。旋除江阴县监。
毅宗皇帝崇祯九年丙子十月二十日庚寅。迁葬于沃川安南薇山卯向之原。
慎独斋金文敬公集发文于士友。俾出力以助。且来会葬。门人及士子会下者七十人。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5H 页

道德慱闻曰文。执德秉业曰烈。
(孝宗大王四年)癸巳七月十七日辛巳。 遣礼曹佐郎郑东烨。致祭于锦山从容祠义坛。(七年)丙申。立神道碑。
清阴金文正公尚宪撰。同春堂宋文正公浚吉书。仙源金文忠公尚容篆。
(显宗大王四年)癸卯。 遣礼官致祭。(六年)乙巳五月初七日壬辰。 遣礼曹佐郎柳松齐。致祭于墓所。
行幸温泉时也。
是岁。改竖墓表。
慎独斋书其面。尤庵宋文正公时烈记其阴。
(十一年)庚戌四月初十日。 遣舍人李萱。致祭于义坛。
(十二年)辛亥五月。 遣礼官金璁致祭。
(十四年)癸丑。 命赠先生子完基司宪府持平。
(肃宗大王十年)甲子七月十七日。 遣掌令权恒。致祭于义坛。
(二十五年)己卯正月十三日。 遣近臣致祭于义坛。
(二十九年)癸未。 命录先生曾孙匡汉。为汉城府参军。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5L 页

大提学金公镇圭撰。郡守李秀实书。持平李邦彦篆。
(三十八年)壬辰五月十五日。 遣副司直金始㷜。致祭于义坛。
(四十三年)丁酉三月十六日辛未。 遣礼曹正郎金润海。致祭墓所。
行幸温泉时也。
七月十七日。又 遣礼官。致祭于义坛。
(四十四年)戊戌五月初七日。 遣礼官致祭。
(今上十年)甲寅六月。 命先生子孙勿论支嫡录用。
是月十八日。 召对讲春秋。 上曰。因文义有所感者矣。予适览故相臣李廷龟所撰抗义新编序。其时赵宪名称未著。职秩亦卑。而能出抗义。终与七百义士赴难殉节。其节义。岂不卓荦炳炜乎。曹刿。不过鲁之一贱人也。当其请见鲁君也。至有乡人之讥。则谁知终办得胜齐之功。而若赵宪。则其所成就。何可与曹刿比。与其旷感于百代之人。曷若慕尚我 朝之忠臣耶。赵宪之谥号。云何耶。侍讲官金尚星曰。文烈其谥。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6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6L 页

命刊行朝 天日记
同日入侍时。检讨官俞最基 启曰。臣以先正臣赵宪事有所达。而 殿下特命赐祭于殉节之日。又录用子孙。甚是盛德事也。凡在瞻聆。孰不耸动。 殿下不但崇奖节义。每以尊周大义。下教于 筵席。非止一二。臣承闻之际。不胜钦仰之心。又有仰达者矣。赵文烈昔在万历甲戌年间。以质正官 往中朝时。有朝 天日记一册。皆以手笔亲写之。至今藏在于其子孙之家。而颇记 中朝典章及沿路所见。此乃 神宗皇帝即位之二年盛际也。 中朝文物方盛之时。故虽以得之道路传闻者。观之。今于屡百年之后。犹有一分想像之道。岂不贵哉。臣闻奉朝贺闵镇远昨年下往湖中时。赵文烈子孙。以此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7H 页

七月十九日壬辰。 特遣副修撰俞健基。致祭于从容祠及义冢。○九月二十五日。 遣礼曹佐郎朴琼。致祭于金浦牛渚书院。
上展谒 章陵时也。
(十六年)庚申七月。 命刊行文集。
先生五世孙㷜。拜北部参奉。是月十八日肃 命。 上特命引见。同为入侍于 召对。 上问㷜曰。汝于先正几世孙。年几何。㷜曰。小臣于先祖文烈公臣宪。为五世孙。而年则四十五。 上曰。先正有子乎。㷜曰。伯高祖 赠持平臣完基。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7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8H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8L 页

重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469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