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日记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19H 页
北谪日记
万历十七年己丑五月初八日甲寅。小雨。夕。金吾卒石应连驰至栗岘。传初三日谪配于吉州岭东之命。辞母辞祠堂。出宿安邑仓。金箴戒叔四兄弟,琴应伦,朴得中。来与同宿。戒叔赠以雌马。故能办其行。时有疹疫之儿。黑陷将危。石卒劝使治装十日。而 王程至严。不能小留。乃以病马二匹。换得邻马以行。南城主应端士休以书送烧酒二钐獐脯二束以慰行。
初九日乙卯。小雨。姻家朴彦章及李元英持酒来别。朴文仲,郑浍来别。踰芚岭而宿元岩驿。留完堵俾看菽水之养。典弟及完基子远从于谪所。周广文献民贤仲以书送白鞋及纸。朴景龙云吉,冲龙云举以酒来饯。又各设食于朝夕。以馈冠童及从者。朴天授持酒来别。乃金节妇翁也。辛澈景涵又馈从人。又各有赆。俱讲感兴诗一篇。乡所李应箕金景卓及金光葆父子。夕来饯别。周广文追到以别。辛泼亦来有赆。澈之弟也。朴孝慎又有远赆。其子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19L 页
曾在书堂故也。金君举亦来同宿。
初十日丙辰。晴。报恩倅沈友益使人要过于官廨。辞以罪人不敢投官府之意。路访庾座首杰家。前是乃为县监时。为乡所者也。有五子。曾学于我者。明善,明理也。故使人相问。而父子出迓设食焉。金自立,李希忠,希信,河应辰俱来。庾有小赆。金座首仁葆。与子克鍊饯别于松亭。李瑄使其芸妇致辱无状。是乃为县时为瑄豪强占夺。而其妻要鸩其妇者。故累月收讯。欲治其罪。故反覆为谋。期以中害者也。与君举同次咸林驿。金察访士元诸兄。携酒来饯。士元又留衣与书。醉不能省。翌朝乃具谢书。金峻葆,金廉谨。夕来致饯。柳希聃暂叙以别。朴引仪贤能,尹麒寿,具悰,金大好,大奇。则醉醒乃话。各有饯杯。长金赆以粮斗。次金以其养父之命。赆以裌一次。李龄百耆叟以其兄之书。赆以白席二案。分送于北堂与内室。庾保元明理又赆春衣。李震庆持酒夜饯。
十一日丁巳。晴。李上舍士美追饯以酒。又赆襦衣。既别君举戒叔。而庾保元与具。别监李耆叟追别于龟岘川上。(缺)追别于花岘亭上。夕到清川县。禹子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0H 页
警已来矣。又与李子云夜话。二子俱有赠诗。郭参奉之弟元良。亦来叙别。
十二日戊午。晴。秣马清安境溪上。历访赵郡守家。其子德容畏祸不肯再见。天俊率其妹以来。南弟好德亦步携堤儿以至。槐里令出饯于南川之上。赵郡守来参。金戒叔又与闵景晔昱追来。((按)槐里令。槐山守▦祁。)
十三日己未。大雨。为有马病而留。槐里使其子天衢来问。与金,闵二君请蒙求数篇。槐里馈以行赆。无不周虑。盖其先人判事被谪康津之日。备尝艰苦故也。夕。槐里携酒来别。其子作六歌以慰之。
十四日庚申。晴。送别金,闵,南,李。得五刷马以行。秣马于南仓。又秣于丹月驿。宿于嘉兴驿。成兄先至哭待。赵奉事熊君瑞赆以四扇。翌朝。又与李成来饯。
十五日辛酉。晴。修家问以付主家。渡木溪憩于三岭之间。夕宿丹丘。原州韩守宗冑使人问馈。送以药物芒鞋。称病不见。
十六日壬戌。微雨。憩于(缺)驿。夕宿横城县司。
十七日癸亥。晴。踰二岭。濯足于山溪。夕投于洪川县前村舍以寓之。县倅安应麟出饯慇勤。馈以行赆。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0L 页
十八日甲子。晴。得洪川三刷马。踰二岭宿于春川府内民家。权府公德舆使其弟参奉来慰以酒。座首申(缺)以酒叙别。杨安边士奇彦遇之侄海星字中立来访。中立留诗而去。太守馈以行赆极厚。
十九日乙丑。或晴或雨。太守出坐牙轩。使人邀之。与申座首,杨秀才及其子进士克中。各用杯酒叙别。赵上舍景芳亦来暂叙。舟渡二江昭阳,毛津。夕宿狼川县司。监务泛然一问而已。
二十日丙寅。晴。秣马于大岭之南。濯足于岭北之涧。夕宿(缺)驿。金城县地。
二十一日丁卯。乍雨而晴。朝饭于金城。((按)恐有落字)送人一问。遗以小赆。仍以米四斗,太三斗,田米三斗,薏苡米二斗,清蜜二升。付于县司。拟作子行粮物。桥渡牟津。宿于昌道。
二十二日戊辰。乍雨而晴。秣马新安驿傍。淮阳府伯洪应时已先使人申戒馆馈。曾所未有也。到于府内。则已使净扫吏人家。即出劳问。元以蛰翁书。以一衣(缺)也。李得仁来访。((按)应时名仁杰)
二十三日己巳。晴。府使携其二弟仁侃应直,仁佐应辅来饯。赆以行资药物。极厚周密。答蛰翁书。因得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1H 页
五刷马。醉不克远行。宿新院。
二十四日庚午。午前下雨。踰铁岭憩于高山馆。得四刷马。待晴晚出。中途似饥。是为完基之得疾日也。安边府伯尹伯升。送马于中途以逆之。夕宿府东吏家。府使以祈雨致斋。
二十五日辛未。府伯出慰于下处。午后射帿于驾鹤楼。禹大祯已在座矣。其弟大神善于捕盗。时为府军官。与柳承业同任。与其子来见。
二十六日壬申。入见府伯于衙轩。得见终远厚仪。醉不克行。与弟为马所咬。
二十七日癸酉。府使与禹尹设饯于衙轩。醉倒厅上。午后冒雨追到德源。任教官伦彝仲来话。因同宿。
二十八日甲戌。雨。与任教官偕到文川。郡守严泓来款。曾与舅氏教官共晤于云山者也。
二十九日乙亥。午雨而晴。完基始得时令痘。修问于家叔与金座首叔母。以付金报恩之子铁石。郡守朝出见之。行到高原。馆于郡北民舍。子疾转剧。文德源梦轩来自永兴入见。赠衣为别。
六月初一日丙子。晴。行次永兴。馆于城东姜允杰之家。子疾兼发寒热。吐以泻气。针以泄之。闻半刺方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1L 页
承庆之笃疾。(缺)衙府使李希得。泛然再问。
初二日丁丑。晴。以子疾请留。求觅出汗药。送以香(缺)煎服参苏出汗。夕闻半刺之讣。乃伤于色者也。府(缺)遗以薏苡行粮。恶其豕交而却之。
初三日戊寅。晴而乍雨。行到定平。宿于南馆。盖德源文川,定平。则为其疠疾大发。色无宁息家故也。招见莫今,彦玉等。
初四日己卯。雨。以子疾鼻衄因留。通津柳华春以精兵历去。修家奴之问以付之。闻钟城有烟台军袭取之变。
初五日庚辰。微雨。病子鼻䘐数斗。因留焉。振寒而出汗。
初六日辛巳。雨。子疾暂苏。偕到(缺)院。定平倅朴寅亮对午饭。到咸兴。馆于东门内民家。洪原县监申佑龙云吉,朴蓝浦知进退而来慰。使相使人来问。子得赤痢。((按)使相。权判书徵。)
初七日壬午。晴。以子痢请留。使相使其子恰正夫来慰。高(缺)来见。使相扶济行资极厚。时以谢之。
初八日癸未。晴。子痢日甚。又请加留。觅药而治之。使相之客林希尹来质章稿。权妥夫帖。与其友韩山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2H 页
泽李膺步自文会堂携酒来见。俱有志概者也。修家问以付朴蓝浦之行。蓝浦又来别。
初九日甲申。晴。韩诇仲悟与权妥叔来见。出宿德山驿。以书问李应吉梦涵之病。盖其肿湿几危。故寄薏苡,柏子于其奴。
初十日乙酉。晴。踰咸关岭。秣马咸原站。次俞使相韵。见江都李郁奔母丧之状。捐小米太以赠之。宿洪原南馆。李教官云祥光符来见。输城察访沈君。因受由之行。为来见之。
十一日丙戌。晴。沈君遗以烧露一瓶,牛脯二束。来与相见而别。历见教官。遗以海鲊五束。又饯以酒。宿于平浦驿。招见朴引仪庶子一男及收贡奴。付以鱼束。
十二日丁亥。晴。秣马于小岘之东。遇痛津精兵李(缺)。付以家叔之问。具寄杂(缺。)夕宿于北青西中房。李虞候来见。半刺白光彦自甲山兼程而来。困卧不得见。
十三日戊子。晴而乍雨。半刺与虞侯款别。嗣以行资蹄铁。行宿于居山之馆。半刺送酒设席。书以谢之。
十四日己丑。雨而乍晴。踰蔓岭宿于利城。其倅李应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2L 页
((按)兵字。恐误。)往居山寺。黄博士致敬而直。为觐亲受由。往于庆兴。为来相慰。李嗣仁仲元来见。
十五日庚寅。晴。见而直相别。秣马谷口驿。又次俞诗。踰摩云岭宿于端川西中轩。致简于李判官丧次。金翌以书答之。鱼郡守有从汉叔来慰。
十六日辛卯。晴。(缺)子诫亦来见。郡守往吉州未来。为罗卒报答状。因留焉。
十七日壬辰。晴。往见新筑田庐。求得蒙诗史,五饵抄以来传写。基亦从焉。饭意勤至。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记
  
二乐亭记
玉溪之源。出于大芚山之东。盘回屈曲。北流三十馀里。至于安平,云岩两山之间。西折而南洄。遂为澄潭。深广而莹澈。鱼鳖可数也。岸有五松。秀立石罅。影落水底。篬郁可爱也。大小奇岩。列峙岸上。可坐可钓。盘陀无数也。两山垂尽。川开岸豁。洞壑清爽无比也。国原朴丈而栗。遹继先志。妙得天奥。以甲申之秋。斸开荆榛。化作堂宇。于而面山临水。名之曰二乐亭。四时游观。岂颛眺听之是娱哉。越瞻高曾祖先四代兆域。近在五里间。丘木苍苍。陟降在目。白云寒泉之思。务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3H 页
要常久而不忘。呜呼。二乐之名。吾有以知之矣。孔子所谓仁智二者之所乐。词简而义奥。程子以为非体仁智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学者何能容易真蹈乎。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不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乌可已也。乌可已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为仁智实用功处。而朴丈兄弟。孝友诚笃。常思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其于事亲从兄之道。期与永世而无替。登斯亭也。则慨然有远慕之诚。钓鱼于川。以备蘋蘩之荐。种粟于田。以助黍稷之馨。雨泽霜露。怵然兴感。松楸桑梓。必恭敬止。矮墙小台。邀月写怀。则豫章白云之幽襟也。有子及孙。执经启业。则考亭寒泉之追孝也。以此二先生遗教。淑身毖后。期以无穷。然后高山仰止。景仰乎前修。水流不穷。深悟乎道体。居仁由义。迪知忱恂。礼以莭之。乐以乐之。乃知智者之周流无滞。有似乎水。仁者之厚重不迁。有似乎山。于以深造乎动静乐寿之妙。以至真践乎手舞足蹈之域。则以此名亭之意。岂不有光于后昆乎。其弟彦容。与宪为同庚生。每道兄志。劝我记实。故不揆愚陋。信笔书之。时万历十九年腊月既望。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3L 页
银川赵宪。谨识。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题跋
  
书罗州牧先生案
先生案者。守宰使臣记姓名之书也。自至正戊戌。至万历辛巳。凡州官之递代。使命之往来。率皆州吏所记。而宪独手记吾姓名者。以宪五代祖有讳环。作牧于此。六年为政。昭昭姓讳。备载于此也。呜呼。我先祖通政公。乃高丽兵部尚书赵文冑之后。 本朝知肃州事于吉之子也。初以门荫拔身。为京圻都事。历宰善山。 世宗朝戊申岁。为江华府使。至被 召对之宠。宣德五年庚戌。继李勖为州牧使。十二月十五日到任。越六年乙卯季冬晦。秩满。以上护军还京。致仕归老于通津庐舍。继而来者。通政赵义方也。白乙卯至辛巳。一百五十年。其闻为州官者。纷纷径递。多不久留。送故迎新。只贻吏民之苦。于是乎仰惟 祖宗朝久任法行。虽为堂上。亦得六年为治。吏民之安。斯可想矣。况我 世宗励精图治之秋。循名责实。频频问弊。牧伯之选。须委贤能。而我先祖十经考核。别无吏议。还乡之日。了不营产。只以旧田庐遗其子孙。其清慎奉公。而不厌于民心者。尤可想矣。眇眇孱孙。无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4H 页
所肖似叨承佐幕之任。未知殄咨之要。惧不克承先业。而大贻斯民之害。手奉旧案。目瞻姓讳。不任感怆之至。为之手记姓名。拟为他日念修之资云。都事宣务郎银川赵宪。手记。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表
  
失题表(科作缺)遗弊在今尤甚。肆其无足观焉。人心职此而益讹。士习由玆而渐伪。革弊习。斯其时也。用华制。宁敢缓乎。彼元魏僭乱之邦。犹且变胡而从华。任圣朝礼义之国。讵可及夏而用夷。矧当一王之时。敢行异服之法。伏望怜臣成俗之恳。遂令正衣而正冠。许臣化民之忠。以致遵度而遵律。则台笠缁撮。无非虞臣之跄跄。豹祛羔裘。总是周士之济济。彬彬卿大夫之辈。穆穆士君子之徒。臣谨当式礼莫愆。秉仪有恪。从((按)从。恐定之误。)民志辨上下。纵未防闲之有(缺)。遵华制制衣冠。庶几取裁之有所。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状
  
与松江郑相公状(壬辰八月十日。在温阳。)
宪启。前秋之夕。行到树州。窃叹周公之狼跋。今岁之秋。遥望 北极。空思邓老之云从。孰致无妄之忧。徒伤罔极之变。伏惟相公閤下。声名汲,贾。莭行谢,陶。未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4L 页
忧先忧。几洒江湖之泪。已乐后乐。曷见庙堂之欢。捍王于艰。远绍晋侯之世业。从公于狩。常湿秀夫之朝衣。勠力神州。益坚茂弘之志。殷忧帝室。坐白景仁之须。恸三良之早亡。怅四岁之未觌。宪盘桓湖海。叫呼村闾。左袒人多。幸民心之思汉。西归者众。期鲁颂之膺夷。先蹴上党之城。冀扫三都之贼。哀漏船之民命。当与胡越一心。振耀日之兵威。期看文武协力。愿遂擎天捧日之志。终树旋乾转坤之功。则 宗社再安。臣民胥悦。恢复旧物。请睹汉官威仪。凯歌新诗。愿续周家风雅。久隔台躔。不胜惑慕之至。谨因西归之人。恭修问状。银川赵宪。再拜。
与梧阴尹相公状(同日)
宪启。前秋风雨。盖尝潜恸乎狼跋其胡。此日干戈。岂意远叹乎从公于狩。有邦同痛。匹夫最悲。伏惟相公閤下。学究天人。名孚夷夏。鸿飞遵渚。自是公孙硕肤。贼来临江。益感王嘉晚节。朝衣杖泪。几伤心乎秀夫。神州用兵。矢致刀于王导。少康一旅。隔夏室之中兴。南楚三豪。迫秦师焉早灭。当自卜于天意。讵无验于人心。宪半生迂愚。终岁忧闷。交驰羽檄。空洒血于文山。晚执桑弧。期破胆于卉服。伊清贼之宵遁。自义徒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5H 页
之云兴。愿敷奏于 枫宸。期合力于箕壤。 天兵东指。振熊罴于关河。我师西趋。连舳舻于瀚海。制彼送死之鬼。活我无辜之民。则远迩同欢。神人胥悦。浮海而下。奚止为金马朝鲜。杖策云从。愿重恢宅雒汉室。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上梁文
  
后栗精舍上梁文(甲申十二月)
蓬山之北。老岳迤南。一泉有源。逝滔滔以放海。四峰联秀。森郁郁以当天。虽缭深而可居。柰荒寂而无教。地有灵而久閟。人抱材兮几枯。凿井耕田。后君恝父。纵鸿厖之足尚。恐风化之胥沦。梏子弟而蔑闻。纡父兄之大戚。顾惟贱迹。玆焉寓居。自视昏昏。愧无术以觉彼。朋来衮衮。曷叩端以竭诚。伊三椽之架岩。悯群居之无地。傍无寺院。回远室家。惟彊辅笃意于作成。徵闾塾于古制。使后生矜奋于诱掖。辟书斋于今规。爰即山阿。载营茅栋。庶经始之倏忽。绝风雨之飘摇。既画诺于郡牙。旋合力于儒户。而财屈难致。道旁舍兮交讥。致工懈不虔。泽门讴兮又作。迨释经而敦事。始抡材而僝功。献室有期。开荆见效。不惟讲劘之得所。人以无忧。且使观感之攸依。来者有继。聊罄鄙颂。助举小梁。想均冠童。共此欢庆。
儿郎伟抛梁东。旭日晨升遍地红。少年力学要如此。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5L 页
要得工程贯始终。
儿郎伟抛梁西。洙洛波连武夷溪。文源不间海内外。立志须思贤与齐。
儿郎伟抛梁南。天下文明曷可参。静庵忠孝退陶学。一脉昭昭在石潭。
儿郎伟抛梁北。 圣主明伦立人极。致身终当焕皇猷。在野须尽曾子职。
儿郎伟抛梁上。乾行日周地外广。君子法之要自强。乃尔头圆体天象。
儿郎伟抛梁下。磅礴川原弥大野。厚德载物斯法坤。直方工夫宜勿舍。
伏愿上梁之后。士笃远业。家腾诵声。贯经史察彝伦。须识三才乎中处。达政治明道术。愿作一代之宏儒。惟日行其所知。乃月就焉有望。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祝文○祭文
  
祭土亭先生文
维万历八年岁次庚辰闰四月己亥朔十三日辛亥。后学银川赵宪。敢昭告于土亭李先生之灵。呜呼。先生之存也。国有所倚。民有所依。道有所托。士有所归。今先生之死也。国无三纲之栋。民失四乳之望。斯道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6H 页
为之寂寥。后学无所乡往。若宪之愚。则有疑吝兮于何仰质。而有罪过兮孰为俯诫。然则先生之逝。曷为而不使宪失声而痛哭。号天而陨涕也哉。呜呼。先生之生。信乎命世。资禀既异。完养以预。研穷经学。不达不措。聪明绝人。功犹倍做。造诣既深。道由我躬。圣贤格言。皆在胸中。曾游京洛。偕伯翱翔。遭时孔艰。我友云亡。见几斯作。高遁江海。伊耕傅筑。屡空不悔。惟孝与友。尽其诚赤。为亲营圹。躬负土石。千秋万岁。惟恐潮破。筑堤之谋。匪为殖货。人虽有言。仁君之过。闻伯有病。千里不远。要以便省。屡迁屡困。苏残抱川。匪为荣愿。服丧如师。三年粝饭。仲氏早逝。抱尸恸哭。抚孤慇斯。教养式谷。哀切嫂丧。犹子疾笃。冒病勤恤。垂死乃复。闻人有善。奔见如渴。遇人之乏。分赈乃豁。克己好义。在邦必达。屡辞徵召。匪为高激。朝政或爽。忧形于色。 王有德言。喜动于颜。晚赴牙山。要济民艰。单车屏从。无远不到。讲究弊瘼。政先无告。江鱼永活。矧尔赤子。猾吏敛手。永绝奸宄。曾未数月。远迩心服。如获展蕴。民并受福。如何一疾。赍志而殁。巷哭相闻。人怨亟夺。丐妇思奠。舆夫远引。天长地久。遗爱难泯。呜呼先生。其止于此乎。宪以愚蒙。晚拜巢湖。奖励勤止。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6L 页
不惮屡枉。安眠寻胜。头流远访。奉携偕行。即事明理。动静云为。莫非教示。慨我顽钝。十年犹初。分牧通津。虑短才疏。扁舟来泊。提诲千般。往拜江台。叹民之顽。如不投簪。巨祸必臻。未几果然。先见如神。在谪遭丧。悲悼空山。匹马远顾。涕泣潸潸。保身之方。终孝之理。据礼勤晓。俾终不毁。宁知是日。终天永诀。缅怀德容。南望恸绝。经世之志。呜呼已矣。育英之计。永不可冀。仁者必寿。胡为止此。位不满德。天不可恃。仁者有后。贤子曷丧。养虎伤孝。天不可谅。呜呼哀哉。时欤命欤。顾聸四方。谁复爱余。跋涉虽勤。难闻至言。徘徊墓下。宿草缠根。仪刑永隔。恸慕难支。恸慕兮无如之何。掇荒词而永辞。聊奠鸡酒。荐我微诚。呜呼先生。鉴我衷情。
告辞圣庙文(丁亥九月)
出位谋政。昭垂训戒。危行言逊。又有至诫。而利口覆邦家。子之所恶。谓吾君不能。孟氏谓贼。宪于前秋。痛师友被诬。陈疏 阙下。再竭愚忱。吾 王睿圣。庶几改之。而阴沴之气。务欲掩蔽。灾害并至。饥馑荐臻。民散于内。师溃于外。将来隐忧。不啻洪水猛兽之患。 朝论不靖。反咎由宪骚扰。公辅承弼。旷职者越月。士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7H 页
信异言。咸惧学宪而狂疏。俊杰髦倪。成就者无期。玆无颜面可居皋比。毕输心肠。三吁 阊阖。而身归荒谷。拟俟诛命之及。呜呼。用舍行藏。非小子之可望。果于忘世。实先圣之所叹。拜辞明庭。不胜永慕。谨告。
祭考妣文
维万历十七年岁次己丑四月丁丑朔初八日甲申。孝子宪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显妣某封某氏。伏以飘寄他乡。将母事艰。力耕播种。靡有少暇。雨露既濡。又阙瞻扫。为子无状。望云长恸。窃念师道否塞。 国运衰替。恭惟君父师一也之训。又进万言危疏。越分触讳。恐获大罪。以坠先训。玆因待 命之朝。谨以时鱼泂酌。恭伸展敬。尚飨。
岭东谪所祭考妣文(己丑六月二十八日)
伏以不孝无状。荒坠先训。妄言时事。谪配岭东。玆值生我劬劳之日。邈处隔绝丘垄之地。永念仪容之隔。益久且远。痛切于心。如不欲生。恭惟魂气之游。无往不通。思之所存。致悫则著。谨以酒果鱼蔬。南向恸哭。率子弟遥奠。尚飨。
临皋书院祭圃隐先生文(庚寅十二月二十日)
呜呼先生。身任纲常。斯民实赖。吾道之光。公存国存。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7L 页
公亡国亡。呜呼先生。与国俱臧。学阐伊闽。斯道东方。用具经纶。华夷一堂。移孝为忠。丰碑二乡。呜呼先生。万古名彰。生来一拜。旧都后狂。(松都有忠臣碑。永川有孝子碑故云云。)
祭平阳朴先生(彭年)
维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正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后生银川赵宪敢昭告于平阳朴先生之神。呜呼。士生于世。致身事主者。不可以亿数计也。而求其尽心所事。之死不渝者。于商只得伯夷叔齐。于晋只得栾共子。于前朝只得洪忠平,郑文忠。表表数人而已。其外则蔑有闻焉。斯乃见利忘义。而六尺之孤。终无所托矣。岂非为 君父之不幸哉。先生与成谨甫诸人。同受集贤之 命。虽其人心所归。天命亦改。而先生恋主之心。万死不变。使吾东土士人。知有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壤之间。闻风兴起。世不乏人。先生之节。可与日月争光。先生之名。直垂天地而无穷。呜呼。先生真可谓百世之师也。此宪之所以路遇贤孙。俯仰遗祠。而不胜景仰者也。玆以友人之酒。酌一大卮。敬奠于祠外。呜呼尚飨。
祭朴汝翼文(永同人。有学行而早死。)
维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七月朔日甲子。银川赵宪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8H 页
谨以时果朴薄醪。敬奠于密城朴汝翼之灵。生素居深谷。晚闻讣音。失声长号。泪落沾襟。呜呼。汝翼之生。孰谓止于斯耶。夙有门阑之训。以振温醇之资。其所爱敬。自亲戚以及乡邻之长。其所好恶顺天赋。不顺时势以俯仰。是乃流俗之所罕知。而古之所谓善人也。天与良贵。则漫抱罗隐之才。富不可求。则自甘原氏之贫。宜于寂寞之滨。终保耆艾之年。而未医张君之病。空悲巨卿之魂。命之不融。谁实尸之。天道悠悠。杳不可知。宪之飘零。黄鸟为邻。出门茫茫。四顾无亲。独与兄家昆季为晚得之友。虽耕养多艰。未由亲就。而旅雁失侣。兄实怜之。疾病忧患。恋思先之。磨津水涨。惊君马殒。岭海遐迁。感君手问。半岁归来。 圣恩如天。兄又服阕。幸我两全。拟于太平之秋。握手东游。濯缨东台之水。徘徊羽化之楼。而兄病不起。我将安适。故里荒凉。故颜永隔。宁知今夏丧我良朋。呜呼。 国步多艰。海贼凭陵。天懠民愁。血肉是忧。全归入土者。孰有如兄之得依松楸。呜呼。曹风咏无知于苌楚。唐诗叹深闭于缘萝。岂谓我来之歌。为汝翼先发耶。死生之理。若昼夜终始。惟其生晓孝悌之义者。死免愚鬼之耻矣。汝翼之魂。其亦自慰矣。谨以荒词。哭奠素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8L 页
几。
三山书院祭大谷成公(运)(后因用于春秋祀享)
波乾龙烂。凤翔千仞。造诣精深。遁世无闷。山风溪月。至乐无垠。一语一默。典刑斯存。
祭同姓兄生员士仁文(辛卯)
呜呼。五世而缌。服之穷也。六世袒免。杀同姓也。惟兄与弟。夙闻斯礼。至承兄讣。所以号恸再三者。惟我赞成公七代之孙。在世无几。而知诗与礼者。惟兄为先觉。而今忽沦丧耳。盖我赞成之孙。军器副正。则为兄之五代祖。而自银川移居于报恩钟谷。与其子韩山训导。列葬于离山西麓。而训导之子。以兄之曾祖。越居于咸昌。罗州牧使。则以宪之五代祖。而自银川移居于通津阳陵。与其子奉礼及其五孙。列葬于象山北阿。其第五孙之中子。以宪之祖。越居金浦。训导与奉礼为从兄弟。而俱仕于中外。则宜相往来。而分为再从小功服。以及乎袒免之穷。邈不相闻者。几过百年。徒传岭外有族。而无路相见。实我祖先之攸叹也。岁在壬午之秋。宪以无状。出宰三山。历阅县人旧版籍。适见赞成知肃州之讳。同我祖籍。询于士民。乃知吾兄之族。二世居此而遂墟。越居咸昌。兆域俱在钟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9H 页
谷。故折简往来。并示家谱。面之未觌泪已先零。癸未之春。兄与胤子严办祭需。访宪于三山县舍。而斋宿一日。翌与偕奠于副正,训导之墓。副正,罗牧兄弟之墓。虽隔四百馀里。而马鬣之封。则同有淳古之意。因想赞成肃州之墓。在银川者亦然。故子孙沿袭。不忘厚葬。为宪孤露之早。不及以所见同封之状。归告先人。则感泪双垂。而兄亦潸然出涕也。墓在银川者。自赞成以上。至于兵曹判书。亦不下六代。而飘泊天南。无由共适祖乡。博访某丘。率宗人同拜。以兴新安之感。则噫嘘叹息。而兄亦喟然长吁也。赞成六代孙。只有弟之二叔。而兄之先考。弟之先人。亦皆未老先逝。不能如祖先之寿考。则终身忧戚之意。兄与我同也。兄止有从弟数人。而多无后先死。弟止有舍弟三人从弟二人。而或夭或穷。不能相求于原隰之裒。再从三从。无可指者。则杕杜感伤之怀。兄与我同也。惟是弟之伯祖。享年九十。瞻兄面貌。适与之同。其无血胤。亦与相符。弟尝称兄当有伯祖之寿。而今逾耳顺。溘先朝露。则银川南渡之派。恐尽于斯。学道求仁者。亦难必其有年有后。则将谁与劝善乎。宪所以一噎废食也。惟是我伯祖。只事弓马。不念先祀之重。使我家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29L 页
旧传些少享先之物。悉为人有。而兄能早承先志。邈求同姓之子。早养于家。四时礼荐。率奠无阙。抚育其孙。克保世享。则不惟吾家之所难及。而海内各儒。亦罕如斯。其知尊祖敬宗之本乎。况我家贫。无计赡养。官罢无归。飘寄姻乡。有母而甘旨不充。有族而呼寒啼饥。名为文士。实丧箕裘之业。而兄能受禄于天。宜稼于田。孝养继母。而期致悦豫。敬事乡长。而常欲醉饱。至如亲戚之有婚有丧。亦皆匍匐赙济。以致生者得所。而死者以藏。则其知保族宜家之道乎。况我学浅。疏狂成疾。不揆愚贱之分。谩忧当世之事。见恶于湖贼之盛。而一为道州之行。深疾于岛寇之肆。而独奏齐门之瑟。无几乎无知妄作。信所谓冯河无悔。而兄能早占醉乡。见几括囊。惩先祖极边之行。免吾家多口之患。则其知括囊保身之术乎。惟其零替之久。而终鲜兄弟。故视我疏属。无异亲戚。幸我飘泊之地。只隔数程。叹息先世之阻阔。而约我源源相见。把酒春风。共咏花树之吟。罩鱼秋涧。因感霰雪之诗。岁遗菽粟。助我甘旨之缺。解衣倾储。又庇金陵诸亲。是乃今世之所希。而古亦罕俦者也。虽我狂妄。自取投窜之祸。而兄之忧恤之意。不谓过积而难改。贻书提命。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0H 页
犹欲知避于曲木。既失父师之教。尤感兄长之训。欲以暇日远趋溪堂。讲礼问稼。将谋勿替先祀。而兄忽不淑。弟将何归。呜呼。兄能视我如弟。而弟不能事之如兄。至于疾革之初。饭含之夕。了不闻知。问吊后人。深负矜恤之恩。死有馀憾。惟思负土助令胤。以效副正公马鬣之封。而边境忽急。上下遑遑。行赍居送。将无一里之或安。江次翁之忧。实切于中。掣电一过。拜读而伏哭。兄灵亦孤。必谅弟诚矣。
起义时祭熊津龙堂文(壬辰七月初四日)
云云。蠢玆倭奴。雠我 大邦。潜师越海。突入三江。重关失险。控御无人。万姓鱼肉。 七庙灰尘。干戈三月。龙舆远狩。一国伦纪。丧乱靡救。噫我三韩。礼义素明。箕范攸传。岳渎以宁。今令此贼。恣意杀戮。斯民何罪。逢此荼毒。玆有义士。同愿讨贼。俾宪为将。自知难敌。君父蒙尘。臣子之忧。生灵无类。山河有羞。紏集之初。敢矢同志。谬居盟坛。曰惟 国耳。惟江有神。保佑我国。剧贼无道。终致显戮。无使兽行。污我江湖。无使凶锋。乱杀无辜。明告上帝。驰电起雷。为民复雠。片帆不回。则吾 王敬神。必有终始。神之听之。鉴臣陨泪。谨以刚鬣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檄
  
募兵檄(壬辰五月初三日○逸不录)
[本文缺]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0L 页
起义讨倭贼檄
万历二十年六月十二日。前提督官银川赵宪敬告于八道文武同僚。林壑诸同志。僧民父老豪杰等。天地之大德曰生。思万物各得其所。神人之共憞者贼。矢同仇不返其乡。凡百瞻聆。庶几愤疾。顾玆岛夷之为寇。甚于苗民之蔑义。弑君长如猎狐兔。罪通于天。杀人民若刈草芥。怨盈一国。泯椓劓之靡极。知乱流之鲜终。昧寒浞之自颠。动逆亮之远伐。甘言诈计。初要啖利而罔人。匿迹潜师。终欲越海而有地。升平之久。虽曰捍御之无能。蹂躏之深。不图猖獗之匪茹。悲鸟岭之失守。闷 龙舆之远游。痛耀兵于汉中。怅望辰于塞北。岂料数十州县。终欠一个男儿。舞鋈剑而侵陵。历淳古而希罕。孤人子寡人妻。犹谓伤和而致异。屠民族焚民产。宁不念恶而速辜。日积黎氓之怨。((按)怨。恐冤之误。)月增义士之愤。矧容臣妾之逋匿。甚于禽兽之淫婪。有人形斯有人心。不思恻隐与廉耻。奉天命必行天讨。宁畏堕突而强梁。善战者服上刑。先白起兮赐死。好杀者犯大辟。后黄巢兮败歼。故闻华夏蛮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1H 页
夷。咸思此贼之显戮。抑必山川鬼神。已议丑类之阴诛。顾念行师之近规。类非大人之元吉。孰黄金之横带。徒白麻之重宣。迂回岭湖。不知 君父之忧急。逗遛畿甸。坐致仇虏之壁坚。拥三道不救先登。因一败永失后举。论厥养寇之巨罪。岂合分阃之大权。隔庙堂兮遥遥。叹军声之屡挫。圜贼薮兮叠叠。绝民生之再苏。若许剪灭不休。必止麋烂乃已。将使箕范之馀化。永为鴃舌之一区。天祐 朝鲜。尚全湖海一域。民思周道。岂无楚户三良。顷见羽檄之过江。果知片言之重赵。高东莱审于料敌。金水原长于行师。郭将军提兵岭南。有桓桓之壮气。金提督飞笺湖右。饱烈烈之威光。是皆干时之英材。必有动人之妙术。伫见貔貅之盛集。而致狗鼠之消亡。况以湖西之士风。争怀敌忾之志。如信邓君之雅意。岂无垂帛之勋。请勿惮于一劳。期有成于三捷。宜同声之相应。知普天之遥孚。用仁宪之奇谋。定致孙宁之剥面。思武穆之妙算。须见兀朮之剔须。志不懈则神感人随。事欲成则天助地佑。肯使无道之残贼。久容不迹于 明邦。元冲甲一鼓鹰扬。摧哈丹于雉岳。金允侯一箭豕殪。退蒙兵于黄城。寔为儒而或僧。非尚武与著将。由一念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1L 页
享上。留千古之令各。眷玆土之山河。实人材之府库。前朝之季。屡有海寇。而凭先辈而却之。乙卯之夏。忽起边尘。而因后杰以静也。今焉休养之百岁。讵无胸藏乎万兵。或外百步而穿杨。或遵大陵而掖虎。视文武为异岐。可嗟庙谟之失宜。念 国家如一身。难见臣职之尽道。遇患而宁忽毖后。鉴古者固宜惩前。苟有旋乾转坤之俦。宁惜带河砺山之誓。合三道之力。以解卮急。此维其时。罄一生之才。弘济艰难。当及是日。愿我同志之士。惜此难得之几。周晓赳赳之武夫。期续岌岌之大命。张我弓挟我矢。先射拔都之喉。称尔戈比尔干。继斫拐子之足。则贼自惊散之不睱。民应还集之有期。芸田者庶遂晚农。伐木者求集燬舍。廓开湖岭之一路。永通商旅于四方。迎 圣主于三巴。当下哀痛之教。明舜朝之四目。继进药石之言。昔日之弊瘼自除。 昭代之恩泽可究。是知致力于一战。乃为垂裕于后昆。檄至之辰。当思十分商议。为 国讨贼。各用心力。有识虑者期悉谋猷。有胆勇者期尽膂力。有积财者期补军饷。干奴者期补军容。即告有司。成籍公文。勿复犹豫。留意残草。拟待南军之至。大为夹击之谋。有不合力攻倭。如善山,金海者。指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2H 页
以助贼媚盗。事定之日。谓当论其罪罚。殊厥井疆。而里发游民。常远斥堠。贼行踪迹。莫不豫知。少则伏锐士密擒。多则通数郡合击。勿贪小利而折我精卒。勿惑浮论而沮我军机。誓灭卉裳于境中。期扶 李氏之宗社。幸甚幸甚。若或留时待天。听贼出境。则无乃渐肆焚掠。一如西原诸豪杰之同被祸乱乎。此宪之血诚吁告。冀勿失几会。必讨此贼者也。言之支离。佥须加怜。谨告。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誓辞
  
犒军誓辞(七月初五日)
毋喧哗。毋懈怠。毋失伍。毋离次。勿侵人物。勿畏敌兵。惟思将令。惟念 国难。惟思进击。勿敢退步。惟杀大贼。勿贪小利。一乃心力。终克有勋。心力不一。有罚有悔。惟一义字。终始念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告谕文
  
勤 王时指路文(此篇。先生令幕下士执笔临纸。口占成文。初无草本。后偶得于传闻。故文多谬误。观者详之。○八月初一日)
忠清道义兵将前提督官赵宪召募敢死士三千人。今八月初一日巳时。与僧军合势。进围清州西南隅。旁促防御使所领燕岐,文义清州等兵。终日力战。杀伤甚多。贼势穷蹙。积尸焚之。因致馀寇宵遁后。引军以向燕岐。方自牙,稷之间。刻日北征。必欲尽灭此贼。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2L 页
俾无一倭返国。而畿海列邑吏民等。细审贼势。多集乡兵。可击者击之。以清道路。不可击者。多设方略。俟我军毕至。合力攻破。期以是月旋 轸旧京之意。别加晓谕于旁郡。又各出兵粮相助。及于未寒之前。令我失业四散之民。提拘还集事。亦宜知悉。
  (水原)
双阜金瓮津。与其子天男及后野崔承祖等。招集乡兵。傍察龙仁之贼。其可击与否。别遣一武士。潜示于牙山崔继祖,裴弘重。则切欲面议。幕中诸事。须与安上舍诸人密采诸贼形止。来示于牙,稷之间。水陆可进之才。亦须挈来。
  (南阳)
二府之间。必有洛下文武奇才。顾瞻 神京。空陨新亭之泪者。匡定之裔。亦岂无为 国效忠。欲光前业者乎。切望豫思灭贼之术。广幕俊士。俟时齐奋。期使贼踪绝于汉南。而师行水陵之际。愿有以相之。
  (安山)
郡中多有旧交。逖闻顷日海上之祸。极于惨酷。恨不能操戈往逐也。经乱之后。保存者几家。子弟父兄之雠。不可与暂处同 国。尽取苏来之木。制梃挞背。永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3H 页
惩猾夏之罪。政是此日之当务。河,李之门。不无武才。愿有以自奋。
  (仁川)
太守制戎之武。有同雷奔电击。远迩有闻。咸叹东土有人。虏将亦必破胆矣。境中尚武之士。固已有声于江右。而三木紫燕。亦必有避贼韬养之才。愿加晓谕。誓以同灭此贼。而舟通关海之路。亦必有篙工之惯知者。并须劝勉率励。廓开海陆二路。幸甚。
  (富平)
东南二面地。迎京洛贼薮交乱之形。宜必有觇知之人矣。切冀金子明,李诚甫诸丈。普劝周唐诸人。思察往来声息。三江市里之人。如有悔祸悼乱。愿斩贼首。以补前过者。并须加意周旋。许其赎罪。西濒之人。则预整船格军。期使吾师利涉江都。
  (金浦)
江西诸里。常望三山。 銮舆远幸。怅念何恃。丘垄遥隔。戎马交缠。亲表诸族。孰能好保。弟度通古。独不思我祖之服劳于前朝者乎。天登杰浦之人。常与三江人往来。或有城中卖鱼者。宜得丑虏事情矣。左袒宜当之意。愿思周晓。乘睡击碎之术。须使早图。而先来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3L 页
豫通至可。(度。先生从弟名。)
  (通津)
阳陵故里。是我祖乡。朱闵二族。世有家令。吾尝作宰。虽久教养。仡仡武夫。多有为 王前驱者。今闻旧倅勤 王。门生故吏。宜必有鸣弓自奋之人矣。愿须束装西行。期与同仇。而海上之人。则整顿楼橹。遥指海路可也。
  (江华)
江都避乱。为有蒙古之师。今值倭奴之横。岂意视此乐国乎。(此句。疑有误字。)翼励前朝。世有闻人。排难解纷。今岂独乏乎。奉告许克谦,钟应瑞诸人。为我先导于金水原及帐下诸君。锦江之头。已思附骥。蓂荚再新。尚未整师。惟老兄独苦。靡日夜不思。南中幸安。必有义徒船粟来救矣。北路可向之几。愿有以远示。
  (乔桐)
寅津波晏之日。盖尝昔游。房印赳赳之资。邈费心思。当玆危急之秋。不无神策旧将。思欲卫 王家者。奉告诸君。其各奋兴于此日。
  (延安)
昔游关西。固服刘门之有将。中闻折号。又叹刘郎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4H 页
继作。开卷之际。常思有益。临乱之日。岂曰无补。愿与安仲之徒。执干戈以卫 社稷。其地不靖之习。固宜治世之有禁。若使一郡豪杰。不即矜奋于此时。则将来玉石之焚。无以自辨。更望激励俊才。立功此日。使顽民知耻。
  (白川)
银川一郡。是我先乡。都台栗原。址业有稽。车罗大蹂躏前朝。赖鼻祖以退兵。红巾贼俶扰关西。有将军之死节。鸭脚之亭。曾见谢家之宝树。龙门之席。喜有鲁邦之君子。傥议执盾以却齐师。不独子龙能恢汉业。愿于金安诸族。旁求俊彦之方。大明 君臣之义。庸革乱民之俗。
  (平山)
平州之西。地接凤山。云何俗薄。多附丑贼。有美我友。在泮同好。今尚白首。宜知向背。顷投逆郑。犹愧旧染污俗。今为禽兽。何忍自弃人道。愿加广晓。毋久执迷。况以壮节攸封。岂无象贤之裔。宜乎君子之豹变。以致小人之革面。惟崔与沈。必谅我意。要制梃以挞贼。
  (海州)
首阳之阿。世有闻人。文宪九徒。尽节丽朝。石潭八规。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4L 页
明道朝鲜。如何哲人之易萎。以致吾 王之寡助。东亭之溃。㥘于小贼。西海乘桴。曷容大众。昔于溪堂。多见文武奇才。今临齐寇。岂无执干冉有。惟子张舜卿兮何在。挈吾同志。共歼奸贼。嘿翁计虑。吾所深服。愿资车马。送赴军前。
  (信川)
九月之山。峻极于天。延津一江。发源深长。宜有地灵。扷此 国危。如何此日。为贼所困。反戈逐之。宜无不克。遍告有识。盍反初服。
  (安岳)
昔渡延津。得见宗丈于郡南。其父尚气其子好文。分携一纪。祸患难闻。岂意南寇之猝至。而致远近之惊忧。第于讨逆有谋。其地之人。已蒙 锡爵而典郡。今若灭贼献奇。 大邦有命。应见封君而录勋。是乃上下之颙望。凡百豪杰。听之勿疑。
  (殷栗长连)
噫尔海西之遗民。孰非 祖宗之赤子。涵恩沐泽。固非一日。宿怨含怒。夫岂人道。奉天一诏。已见哀痛之旨。成德之军。敢有倔强之意。我攻西原之贼。惯见残暴所为。自有戎蛮猾夏以来。未有甚于此贼之不道。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5H 页
尔若久被胁从。恐又靡有孑遗。逆顺之间。祸福迥殊。去就之分。尔须早辨。如能悉取贼将。而断弃沟渎。便觉黄海一路。澄然无事。吾言不妄。尔其审听。
  (三和,江西,咸从,永柔。)
西京下邑。箕子名都。八条有教。九畴应叙。享国千年。曷有逆民。祸出不虞。虽未免一朝胁从。恶名无穷。讵宜万年贻耻。归妙清者。算无噍类。附倭奴而岂有生理。罗判官之击逐哈丹。因败为功。金将军之蹴破赵匡。出其不意。矧此贼兵骄可破。惟我辈辞直为壮。苟执言之有人。岂威敌之无术。栽松草木。当作百里晋兵。大同江波。要洗数月腥尘。神谋鬼谋。固知百姓之与能。无使久染乎太师之墟。
  (肃川)
肃宁为州。曰我祖攸莅之地。二百年于玆。必有后民之贤孙。目见卉裳。曾是不意。远劳 天兵。信若有期。然乡导之在我。须好谋以制彼。张皮壅川。以灌丹师。乃仁宪之老术。崔郎有子。云募义徒。要作雄图。
  (安州)
萨水流长。襟带关西。隋兵百万。来耀何年。乙支有谋。觇彼师饥。疾走回击。不失神机。盖炀师之自亡。宁七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5L 页
佛之直渡。噫。当今亦有文德。曰彼师讵能宿饱。湖岭之贼。多以饥毙。兵法乘劳。又许秉其未食。尚慎制之。
  (博川嘉山。)
博州有险。我有先祖。再挫红寇。嘉兴有人。曰韩希愈。屡破倭贼。况其地势。东接铁瓮。北连龟城。故自中古。人多尚武。俗好善战。二十年前。多见投笔。封侯之才。百万军中。岂无摧坚。陷阵之士。惟頀与䪫。从我最久。尚广晓哉。(頀䪫姓韩)
  (定州)
隋州殷富。獭川夷旷。 神祖挫敌。此焉树功。百载升平。民赖奠枕。我尝分教。允有英材。卢金卓白。志尚不凡。学务通经。射则穿杨。歼此剧贼。曰尔能事。冉有之执干却齐。圣门所许。希文之伏弩制夏。宋史攸赞。吁谋辰告。时不再来。
  (郭山,宣川。)
凌汉有岭。古城垒然。木尾有岛。南寇曾扰。如何僻地。累患兵火。御之之具。惟在吾人。荀卿子有言曰昊天不复。忧无疆也。千秋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朱子之举以诲人。实有所感。宣,郭之间。曾见俊才。愿加信听。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6H 页
(铁山)
铁州临海。城郭完然。如何蒙兵。阑入于玆。李牧文判。从容死节。顷想弦歌。我泪潸然。今属太乎。胡然寇至。咏而挺特。慨死南州。其子弟善射。亦有家风耶。临战有勇。乃观尔节。复 君父之雠。正在此日而已。郡中豪杰。宜知激砺。(咏而李之诗字。以助防将死于龙仁之战。)
  (义州)
龙湾有城。地邻辽沈。麟静旁峙。俗好善战。杨规屡战。坐却丹兵。庆孙七骑。能挫蒙师。何知今日。 圣驾远驻。瞻望北辰。我泪双垂。朱张独孤。如有俊才。捧日虞渊。惟尔之职。扈从元老。宜知简阅。古称青云起于草庐。翊我 君父。曷烦 天兵。
告谕 本国人为倭所掳君文(同日)
尔以 祖宗赤子。叛附倭奴。杀戮人物。或有甚于彼贼者。尔罪应死矣。抑有所不得已者乎。比闻 圣教丁宁。深有悔过之意。怜尔无归。反依彼贼。不思彼贼之屠戮尔种。实无异于赤子无知而陷于水火之中。此实有司奉职不谨。不能摭养尔辈之罪。尔有何辜。今玆残贼所为。尤有甚于禽兽者。斩刈天民。不分老幼男女。暴殄天物。悉焚家舍粮馔。路遇一妇。十夫争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6L 页
淫。是乃极天所覆。百蛮之不为。而禽战无知。尚或不为者也。升平日久。虽无敢格。而天地山川之神。悉议阴诛。华夏蛮貊之人。皆思显戮。虽其假气游魂之际。能杀吾民。而天定人胜之日。自伏其罪。近劝向北之贼。死于铁岭。南下之寇。纤于洛江。凶秽之馘。不可胜数。则狡虏积恶之极。必至于殄灭无遗类矣。尔以吾民目睹此贼形状。极于残虐。而犹或相从者。非是畏彼之强也。实为彷徨无地之可归也。今因 上教。与尔约束。斩献一首者。许复故业。二首者。如徐林之例。三首者。并子孙许通。斩将者。录勋而迢升。是则以尔之杀贼益多。而验尔之向 国诚深矣。我是 王之旧臣。何敢为尔食言。其各信之勿疑。
告谕日本从行士卒等文(同日)
天生万物。莫不好生。而尔国之贼。偏嗜杀戮。尔虽偏邦之产。而尚有人形。肖天侔地。其可逆天地生物之心乎。尔国上世。则人不好杀。故多有寿考康宁。永享福禄。自源平互攻以后。人多好杀。而招祸愈促。战争相寻。或无遗种。一朝之忿。虽至轻生。尔父母抱养之初。岂欲尔不寿乎。由其利欲之心。害其良心。故杀人无忌。终致灭族。顷于高丽之末。尔国为贼者。岁入三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7H 页
边。杀掠无穷。而及其罪大恶极。则鬼议阴诛。天降大罚。故什胜之馀。一败涂地。海曲孤城。莫不有尔邦白骨累然积堆。在古已然。谓今可免乎。尔于吾 邦。蹂躏极矣。三江五关。恣其陵驾。七道三都。欲毕窥觊。尔之贼心。必自谓雄快无此矣。第于攻一城之际。杀人几何。焚一邑之时。荡产几何。天生我民。而尔尽杀之。天养我民。而尔悉焚之。尔之所为。实悖天心。天之不佑。尔可返国乎。孟圣有言曰。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尔于我 国。杀老幼无量。而其父子兄弟。切齿腐心。成欲为其亲报仇。还途险塞。锋铓森列。洛东献馘。无虑数万。铁岭残魂。骨委林莽。积恶之极。其报不远。虽以苏僧之奸。义智之猾。知不可自脱。况尔贪婪残毒。甚于禽兽。恢恢天网。疏而不漏。岂容尔辈之利涉江海乎。适闻济牧之报。琉球有约。乘虚捣尔。期与两南兵水使潜师灭尔。尔之妇子。望尔久矣。尔欲不死。惟有一事。秀吉悖乱。弑君虐下。尔之从征者。岂尽为平氏之族乎。或有灭国戮亲。而强胁役属耳。实尔大雠。而非固心服也。盍于此日图灭平氏之族。函首以来乎。吾将告于吾 王。 奏于天子。随其功多少。永为尔国君长。扫除源平杀戮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7L 页
习。因渐吾 邦礼义之俗。则父子与孙。永享天年。无灭族殄种之患矣。利害之极。人所易晓。尔须迥思。
谕日本贼僧玄苏文(十日)
苏僧苏僧。尔何不道之甚。蹂躏人 国。至于此极。杀戮人民。至于此极耶。我 国李监司先生赠尔以诗曰。水镜胸中照古今。匡庐勤苦效成针。尔乃下床拜稽云。吾尝信尔以为知古今识事理者也。乃今观之。则尔之所为。乃有禽兽之所不为者。尚何照古今之有哉。禽兽出入。尚以其时。而尔于人国。恣行夺掠。因废彼此三农。则禽兽之不若也。禽兽孳育。尚有其耦。而尔取人女。恣行奸秽。至(缺)十夫并乱。则禽兽之不若也。禽兽啄牧。止充其腹。而尔取人产。恣行焚荡。至使暴殄天物。则禽兽之不若也。禽兽飞走。尚知仰天俯地。而尔于 上国。欲肆觊觎。至于弯弓射天。则禽兽之不若也。禽兽无知。犹不践昆虫。尔于人物。恣行屠戮。至使无有噍类。则禽兽之不若也。禽兽无知。犹知仰秣听琴。而尔取圣贤之书。尽行毁弃。甚于吕政焚坑。则禽兽之不若也。持此六不若之恶。久居 有道之邦。至使 明王贤佐之神。泣愬九天。忠臣义士之徒。怨于穹林。必致父兄之为子弟报怨。子弟之为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8H 页
父兄复雠。至将淬砺锋刃。阴伺山野。自我 国至于日本。几四千馀里。孤寡泣血者。无不为尔之敌雠。则尔果终保其生还乎。自古以来。曷尝有深入人国。而能保其好还者乎。自古以来。曷尝有尽杀敌人。而能保其善终者乎。尔之君臣。获罪天地。已无限量。山川鬼神。无不议尔阴诛。不待我 国人齐声致讨。而尔魄已散。尔其自省。为恶之极。速死无惜。我之铦锋。不欲污尔腥血。况可仰劳乎 天兵也耶。吾言不再。尔其念之。
通谕释徒文(同日)
湖西义兵将。为通谕释徒事。倭奴肆毒。蹂躏我 国。杀戮人民。焚荡家产。七道三都。皆被屠陷。 宗庙社稷。成受污秽。至于巨刹名寺。亦所焚燬。岂徒忠义之士愤起思战。至于奴隶之贱。痛心谋杀。尔独何心。共戴一天。况尔缁流。游手游食。依我士农。偏受 国恩。当此急难之秋。正宜图效万一之功也。近闻燕岐之俊。奋身斩贼。已振将军之号。甲寺和尚。出入虎窟。又得义僧之名。岂于他寺。独无闻风而感激者乎。倘于诸刹之中。有济众生之心者。传相告引。千百为声。助义鼓威。歼灭凶丑。则岂徒燕公之僧。独擅义声。虽古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38L 页
允侯之功。耻居于右矣。惟愿尔辈各砺义气。通文所暨。响应云集。如何。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考异]
  
考异
日记北谪日记记 二乐亭记题跋 书罗州牧先生案表 失题表(以上四首。旧刊本。无。今从遗草补入)祭文 祭朴汝翼文。 素居深谷(深。刊本。作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