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疏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2H 页
陈所怀仍辞职疏(丁亥六月公州提督时)
臣宪越月斋沐。毕沥危悰。北向四拜。谨 上言于 主上殿下。伏以楚辞有注。宋玉悲秋之意。郁抑乎三霜。(臣飘寄姻乡。窃闻臣师李珥死后。时论大变。浑去淳逐。而澈迹孤危。因感子朱子伤汝马被黜。焚藁结舌。自注楚辞。取而读之。历千古如一日。臣乃手抄录焉。其中九辩之悲秋。悲贤智之失时也。招魂之尽爱。冀忠臣之返国也。是乃楚大夫宋玉。闷惜其师屈原忠而放逐。故作二赋以述其志。固宜后贤之兴感。而臣师珥,浑遭遇 圣明。虽免于窜黜。险邪妒忌。忠贤奔播之状无异于兰尚之忌原。侂冑之窜赵。臣读是二赋。未尝不三复流涕。而题一绝句曰。霜秋寥廓夜凄其。午就檐阳点楚辞。我是东韩一狂士。如何对此涕涟洏。臣之忧道发愤。非啻一日矣。不是听人嘱陈疏者也。)汴京将亡六贼欺天之罪。不可不早自条列。宁随祖泰之窜。冀复汝愚于馀干。将被汪黄之毒。决追陈东于东市。幸赖 圣主曲全微臣。明照三司之谮。即致荧惑之退舍。宽宥万死之身。姑许待罪于公庠。窃算宇宙以来。愠于一世之群小者。未有甚于贱臣。而 天地父母之恩。洪私所庇。亦未有过于贱臣者。一言不行。退走深山。臣所不忍也。投章之后。以易计月。自复临而泰。自泰而大壮及乾。已见六阳之长。妄意天心悔祸。卿士思愆。念旧功而悟昨非。则奉 圣主不远复。宜在前冬。起善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2L 页
类辅仁政。宜趁玆春。而蒙蔽益甚。椓害滋深。魑魅魍魉。迭肆幻怪。尺雾轻阴。尽欺 天日。臣窃仰悼 圣主有尧舜之资。而左右少骨鲠之臣。靡圣管管。不出于亶。巧辞分疏。只营身谋。蔑闻一言以及 国计。朋家作仇。而谓之无党。仕路极溷。而谓之清朝。民生垂散。而谓之少康。边猷久挫。而谓之无虞。使 忧勤惕厉之意。自懈于燕安之中。望道渴贤之诚。潜销于十寒之际。而致乎 主德孤立。而股肱寡助。四门不辟。而耳目无寄。叙秩命讨。或不出于中和至诚之发。徒见予圣之章。竞乌雌雄。诬善之辞。迷人黑白。横怒滔天。群疑满 国。阅岁穷年。未有澄澈之期。亦由臣疏乘愤而作。不敛锋铓。慨人戕贤而蠹 国。徒采巷议喧传。而不能明劾其实恶。至使发言盈庭。越争而越不定。困我 君父于兰谗尚诉之间。而迄不闻有一肉食之人挺身出气。以陈公是公非之所在者。抑不知 圣主以为 朝鲜之社稷。安耶危耶。八道之民生。休耶戚耶。出入承弼之士。孰是诚爱吾 君者乎。筹边干方之臣。孰有诚忧 东国者乎。臣窃以为忧国者不如其家。爱 君者不如其身。判涣之形。决于帷幄。而焦烂之祸。及于林鱼。安危二字。将不暇言。而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3H 页
存亡之机已决。休戚二字。已不暇论。而散乱之势已成。逖观前古。孔孟不用而鲁国丘墟。程朱见废而宋祚不祀。臣实不知孰宣 惠泽而沦民肌骨。孰渴心思而明勖偶 王。以为维持巩固数十年居守之计乎。念及于此。心崩胆寒。臣既以一生伉拙之命。付诸奸锋之上。何忍不为 明主毕陈公是非所在。以断国论乎。臣请就臣所激者而一一缴之。间寓万年升平之策。仰谢 知顾之恩。而退死于沟壑也。臣窃闻天下之事。有是有非。判于行事得失。由其公私多少。以决所趍之邪正。而非容人力强加安排者也。隆古之君。有道照之。而又有勿贰勿疑之谏。故是非邪正。不得相掩。而皋,夔,伊,傅文武之臣。则人莫有非之者。贤者竞劝。而不贤者以化。成王幼冲。有管叔流言。则以周公元圣。犹有狼跋之叹。而召公,太公。亦不敢明言。危疑之际。人所难处也。若非天监有周。大雷电以风。而成王不即亲逆。则周公不过为东山之一老。而八百之基。决不巩固矣。夫以周室人才之盛。虽微周公。王业其有不昌者乎。盖以宁王所付托。生灵所寄庇。在此一人。若此一人者去国。则新造之业。扤摇多端。而召公,太公。亦不得安其迹。故成王既迎周公。则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3L 页
宅洛之后。亦不许公明农。而公亦勉留君奭。使其既相成王。嗣守文武丕基。又相康王。不使冒贡于非几。此成王之用贤。所以匹休于前文人。而能致刑措之治者也。鲁定公为季桓子所误。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则孔子遂行。而鲁以寝微。桓子晚虽有悔。命其子必召孔子。而势成专擅。虽圣人与居。亦无奈何。而况只用冉求。则子贡之奉使。仅免诸侯之一击。而哀公之奔宋死越。吁亦可哀矣。自是之后。缪公知尊子思而不能用。鲁之削也日甚。平公欲见孟子。而惑于臧仓之言。无救再世之灭。使周公典籍。轮于荆楚。自今观之。季氏,臧仓。为忠于鲁君者乎。呜呼。不信仁贤。则国之空虚必矣。而世之人主。惑于利口。以贤为不肖。则李固,杜乔。死于汉狱。以不肖为贤。则卢杞,元载。倚以为忠。亲小人远贤臣。不惟后汉之倾颓。而滔滔历代。莫之省悟。自弃尔辅。甘蹈覆辙。馀不足深责矣。宋之神宗非不欲有为。而惑于安石。则程伯子之论王道。视若迂远。孝宗有意恢复。而受制于思退之党。则朱子之封章。不以为药石。两君英明者。犹不知急亲贤之为务。则哲,徽,光,宁之朝。其何可以望治乎。苏辙以不肯靖三字。沮抑程叔子之进。则儒者进退之论。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4H 页
庶几改之。而董敦逸有怨望轻躁之语。则绍圣涪州之行。因以不察。范致虚又有邪诐惑乱之谤。则崇宁追毁文字。自绝天地之纪。赵雄指道学为邪气。则十事之疏。将上而不达。王淮阴妻邪谋。则曲庇仲友。毁谤朱子。而自媚于侂冑。乡人喻利之害。天下无邦。及乎赵汝愚被逐。宗社岌岌。万言危疏。极言奸邪误国之状。若被子弟诸生交谒更谏。筮易焚藁。自注楚辞。谨于语默之机。而明哲保身则有之矣。厥后阴邪盘据。壅蔽祸成。天怒而主不悟。民散而上不察。召敌雠不怠。至于势穷事极。则真德秀衍义之进。精忠恳切。而如水沃石。旋被史党之逐。自此之后。但有三学生危言。而懵然不辨。则刘耐叛之。而捲堂之文作矣。文天祥一言似道。要君之罪而勒令致仕。则国事既去。拜相何益。若使程,朱得志。而真儒继用。则宋德之兴。当与三代比隆矣。徽,钦岂有北狩之理乎。帝舟岂有航海之厄乎。当此之时。章,蔡,史,贾之徒。盖自以为吾非小人。而排黜君子。迨无虚日。使于君侧无敢有一言非已者。然后快于其心。而卖国与人之秋。擢发而难数其恶。则世之中主具臣。宜可鉴矣。恬于苟安。喜其逢迎。辨之不早。驯至难图。常使后之视今。犹今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4L 页
视昔也。可胜痛哉。臣非以臣疏所贤者。即以为真周,孔,程,朱。而其行事终始。非以为尽善尽美也。犹知爱君忧国。而不爱其身者。周公之徒也。其欲践履先儒之训。而能言距杨,墨者。孔,孟,程,朱之徒也。当其板汤之秋。群小得志。众贤为鱼肉。时有一言。则赤族之祸立至。惟郑光弼,柳云独救己卯之人。惟权橃,白仁杰独救乙巳之人。而岭海投荒。积威掀天。目见 先王之宠弟爱子无罪被刑。而人不敢容喙。则权奸当 国。惨毒如何。而李铎能听朴淳之言。不爱其死。击逐当道豺狼。当此之时。山海为人。则惶惑股慄。不敢秉笔。若使李铎又如山海懦怯。则淳之说。不可独行。而朝鲜一方。岌岌乎殆哉。 先王睿断。何地可施乎。据其迹而论其心。则虽涂人走卒。昭知朴淳之不为身谋。不为家计。而乃云欲托于戚里。并其一生求贤偶王之忠。务欲埋掩。而身据其右。并其一队赤心奉公之人。务欲丑诋。而手掩万目。谓淳专政。则兄溉不过典一郡。表弟高德符号为廉勤。而不过为监务。谓淳植党。则其所荐进者。尚气槩有廉耻。居于东西南北者。而非如今兄弟姻娅并显者也。何图 圣明临照。公议久伸。而士夫横论。终不出于应溉见职耶。应泂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H 页
必以其父为无殄兄之意。而臣则不信也。臣闻麟寿之贤。 东国之宝。其死之日。知与不知。无不叹伤。而麟寿独不废仕进。政院同僚。怪而问之。答曰。既为 国贼。则当绝于属籍。何服之有。后为麟寿作其墓志。则极于赞扬。要不得罪于公论。所谓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者也。慎宗孝有沃畓连塍处。而子为武官。则訹以失官而夺之。尹任之妻。为厥 赐牌奴婢。而且使亲纳纺绩。平生殖货。积布无量。则受功臣赐第。而卖积其直云者。诈也。非廉也。如无利己之心。则全存厥家。以待百年公论之定可也。何必汲汲卖之而积其直。以为异日沽名之计乎。惟其奸赃现著。人所不齿。故朴淳,白仁杰,金继辉,李珥方主清论之日。麒寿为冢宰。而不敢供职。而世积其忿。厥子尤恶。最以清议为仇雠。外与篈,聸连姻。敢为诬珥之疏。并及于淳,澈,仁杰,继辉之徒。而每每追陷。溉,泂,篈,聸。果是忧国者。则向忍并取 两朝骨鲠之臣。而一谋排逐乎。虽然。此时朝列中善善恶恶之心。未全泯灭。故洪可臣谓金聸曰。汝以汝妻兄应溉所为为是乎。谓李珥为君子而未仁者则可。谓之小人则不可。金悌甲犹以河洛之疏为是。而牵于成(洛)(谨元)并。被 重谴。岂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L 页
至如今一入言路侍从者。咸以文过饰非为务。略无佑善之念者乎。盖以泼,洁初游成,李之门。折节下人。人多称誉。骤得善名。成,李亦以为可与为善。及乎义谦之见憎于孝元。而其徒众攻。谓与义谦同事者朴淳。故泼辈阴主孝元。务欲倾沈以逐朴。而仁弘,宇颙。不知陷于其术。浑之与珥。则必以为义谦虽有病痛。迹其平生所为。尽布心膂于 王事。而不自封植。不可以外议之腾而轻逐狐偃之忠。泼与金,郑。疑浑右沈。而不知其 国人之公言也。当初角立之际。泼谓郑澈曰。公何以不绝义谦乎。澈曰。义谦之事亲爱人。多有可观处。岂至如汝叔尹毅中杀兄之子而夺宗于己子乎。此澈之峭直所以重见忤于李,尹之门。而并其亲友排击之。算无馀力者也。澈之清强。最号善察于众好众恶。若有一段私心者。则虽在素交。若将浼焉。弘中之子。果为辛应时妻父。嗛于弘中而发论致死。则应时之心。不正甚矣。澈也其肯与之为友乎。毅中以应时为死而无言。而甘自矫诬。已云不可。至谓李珥闹热如市。重以厚诬 天聪。则一举而有三失。行年七十。而不知同 朝士大夫心事冰炭。是则毅中之闇也。李珥节行。感格神明。毅中素履。迄无人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记者。其以不肖而诚好善人。必无之理也。兼与贵荣,谨元。作为死党。内挟子侄。外凭公言。一生谋议。惟以逆闭善类为事。谨元至于壅蔽河洛之疏。贵荣则谓不知珥行如何。诬 上行私。肝肺毕露。而毅中又欲绍述二人之非。是则毅中之奸也。珥为郎僚之日。缙绅之间。犹有相顾者。及乎秉钧。欲以只手排一国狂澜。门墙之人。且有射羿之计。公卿车辙。况及其门乎。其制赵光祖墓志铭中所谓刻羽绝和者。真个躬亲履险。异世相符者。故有感而发。未闻有请托之一行。而谓之门庭闹热。有若不屑于相顾者。是则毅中之罔也。臣尝语于泼,洁曰。汝之舅氏所行不是处。汝何以不谏耶。泼曰。汝见吾舅有何大过。而恶之如是耶。臣诘之曰。为台官则不闻激浊而扬清。为监司则一不问弊除瘼。而徒信中房之言。以黜清谨之吏。如此而谓之贤可乎。泼曰。滔滔者举世皆然。何独于我叔而怪之乎。臣知泼,洁之不能为脱脱也。其论李珥之过。则以末梢用人之非为言。盖指具思孟,高敬命之徒而为言矣。思孟好善之心。视毅中不啻九牛毛相去。敬命华 国之手。较许篈不可同年而语。则谓与义谦结姻而必逐思孟。谓与李梁相识而必逐敬命。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都是偏辞也。刘禹锡非不与伾文相厚。而裴度荐为礼部尚书。孙元规,滕子京。非懋有实德之人也。范仲淹亦曾收录。自古任国政者。不必尽用终始无过者明矣。若非朋奸党恶。陷善而误国者。则一才一猷。在所不弃。或求同气。而非徼利益者。或偶从游。而非终不悟者。则古之人皆在所用。况今人才衰乏之秋。必令舍此而为政者。莫非一边猜斗之心所使也。古之大臣。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人君得乎丘民之心。视臣若股肱耳目。而上下能相亲。李珥一生疏论。无不切于时务。而其所篡 进圣学辑要。精忠惓惓。宜求之大学衍义之后。而泼与汝立。公言排之。未审此二人一生所陈。何等格言。而刳肝沥血之书。经纶菽粟之文。且谓不可。其能献可弼违。而为 上为德者乎。及论郑澈二道均役之举。而民多赖之者。则泼也乃以吏不奉行于其后。为澈之过。是则贪官污吏之嫌无入己之物者。百谋去籍之罪。而泼则反以为澈之疵。泼为监司。决不以袪弊除瘼为一大务也明矣。其能公好公恶而为下为民者乎。泼之所亲者谨元。故以谨元为少过之人。洁之所善者许篈。故以假手害珥为无妨。泼曰。金聸有何大过。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H 页
而汝深非之乎。臣答之曰。瞻之孽妹夫柳濂。至于虐民败官。而不欲使道主论罚。瞻之竹马友李瑄。至于夺人田火人家。又欲火衙害倅。而不敢使县吏执法。则瞻之行胸。甚于唐仲友。瞻为剌史。曷法苏章乎。以此臣尝诘可臣,泼,浩曰。汝辈以逐瞻于外。为李珥之过矣。自古以来。安有徇私蔑公底君子乎。此辈以为是乃轻轻底细过耳。乃若当代特立之士。或有戮力排奸。而力进善类者。或有谨礼明政。而伦厚伦革者。或有穷经致用。而进退以道者。或有信厚朴直。而不挠乎群小者。或有嗣述世风。而有骨气疆项者。假令不免有少过。而长处昭著于民瞻。是乃匡扶 初政。倚仗晚节之人。而吹毛觅疵。一谟击驳。必使 经席无敢言之风。宰列徇依阿之习。甚至列邑贿赂。辐辏权要之门。则虽兵民愁怨于天而动地者。指为能吏。而年除岁迁之不已。岭湖输运。销没于谪臣之庐。则迁氓居卒。暴骨相望而 两遣御史。一无问 奏之详。至有言路贪赃之简。现入于永同盗案。钧轴债师之价。遍剥于岭塞寒卒。是皆淳,澈,珥,浑之徒。素所慨叹者。故并其知名者一切论逐。惟其阴厚权势者。则虽蠹 国之贼。而人不敢指。公道扫荡。私欲横流。甚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L 页
至边帅有志者。宜选荆楚奇材为裨将。而当路所嘱。非市井子弟。则乡曲驽劣者。故罕有操弓。而遇小贼必败。以致南贼之恣横。守令奉职者。宜有岑(咥)(滂)之亚为乡司。而京在所所拔。非势家族党。则纳其田奴者。故无术顿纲。而致重务俱弛。卒使蟊贼之云兴。荒田之税。一用中下。而绣衣所覈。徒 朝绅之不知面名者。则汉水之滨。弹论已定。而 祖宗便民之法。不及于残户。刑讼之决。一惟势利。而法官所拟。惟视厥族冷热。则乡闾之间。争夺相寻。而 宵肝如伤之泽。不究于善良。百司庶府。奸胥猬起。则杼柚之空。一归周道。刁蹬阻当之费。尾闾于私门者。十不啻六七。而内外有司。不复为整理之计。小官大僚。厌闻成性。则军民之瘼。视若越瘠。危言切谏之所以仰达于 冕旒者。不敢自达于邑将方伯。而郁抑幽冤。万无疏泄之路。人怨于下者。罔有纪极。而天怒于上者。月不止一再。危亡之祸。迫在朝夕。数年间由一私字。元元鼓悯。败 殿下国事者。将至如何。而学士台官。释此不论。入而议于家者。惟攻吾私之是惧。出而议于 朝者。惟附吾党之为贤。方正倒置。忠邪易位。 天日之明。独运于上。而阴沴之气。务欲掩蔽。盖自珥死淳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H 页
逐之后。天光夜晦。星辰不朗者。今已四年矣。岂独太白白虹地震霜雹之多于往岁而已哉。呜呼。变不虚生。必有所召。卫鞅人秦。彗见西方。似道秉国。星孛彗出。戊牛杀戮。大风雨昼晦。己卯之祸。淫虹绕日。天厌小人。震怒如响。而巧舌之人。反谓正类所召。忍以矫诬 上天。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屡经亡国之墟。废阙颓墓。俱可寒心。思之至深。庶祈天永 朝鲜之命。细考其源。溯观前古创业之初。深惟栉沐之苦。灼知人才之难。故大臣有言。见用政事。有体统继体之君。或不知股肱之为重。芟夷若仇雠。则相府无权。事归台阁。或移外戚。则大臣虑祸。不敢有言。而外服之臣。不得已言之。及乎谗言盛行。外言受害。则朝无谠论。草野言之。及夫草野之人。亦被憸邪之毒。则邦国随而殄瘁。馀不暇远引矣。史嵩之执宋之政。不省父病。及乎有丧。乃欲起复。而迟留不发。执政侍从。嵩之之肘腋羽翼。而台谏给舍。嵩之之腹心瓜牙。故不敢言非。而黄恺伯,金九万,孙翼凤等。率国子生言之。三学生翁日善等。继起言之。理宗惟庸不报。而武学生刘耐。独叛四学。请逐诸生。时相讽京尹。逐士削籍。至于捲堂有文。而宋之社稷。忽焉不守。臣窃以为柳拱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L 页
辰,任铎等馆学之疏。黄恺伯之公言也。而李弘老等为与许篈素厚。故敢进刘耐之疏。拱辰入玉堂。则黜为评事。任铎为童蒙教官。则成龙显示阴怒。即使杜门。厥后公议。犹或不泯。明知汝立,泼,洁反道欺 明之罪。则安劭申应矩,俞大建,尹耆献等。将以乙酉之岁。率励七十同志。 上章言之。柳腆驰书于俞泓禁厥子。卢稙在户曹。手书以戒尹自新以后祸。以故大建,耆献。不敢出于儒列。裴三益又欲刑讯安劭。而申应矩制疏不出。亡十诸生空会而罢。此辈方被 圣主之宠眷。而务闭 圣主之四门。壅遏河洛之疏。岂啻谨元而已哉。而三益刑劭之计。则李斯焚坑之渐也。其心艰险。何如厥面。而卢稙至以方按西岳之时。仰诬 圣主。汝立之枉道扶馀。要见仁元。以毕戕贤之论。故臣疏则鄙泼党郑。因慨汝立要害君子。而独无枉驲之驳。吴健乃心 王室。而曾被迂道之劾。而李泼仰诉于 明主。则诿以指己。臣实不知泼见 朝报不精者。则与汝立为同谋害善者也。因此分疏。以援汝立。则诬 上行私。自是小人之态矣。谏院诸人。必见臣疏之本。而党于李泼。并肆欺诬。谓泼为忠臣。则泼非忠臣也明矣。其距嵩之也几冂。而汲汲请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H 页
仕者。徒以善骋诈谖之辞。以杜荩臣之再入。而掩盖其文过作非之迹也。呜呼。乡大夫出言自是。而士庶人莫敢矫非。子思之所叹。不图身亲见之。臣未审 殿下之国事。将如何哉。由今之事而揆 初之政。则刚断优游。迥然不同。金铠之斥。何尝有一言自明乎。而今日臣僚。专昧廉耻。疆分疏。甚或有刚恶之浮于铠者。柔恶之为铠所贱者。无不饰辞自贤。明人一失。而护己大恶。臣窃仰思 践阼之始。方欲有为。而澈以台官。明言铠过。故 恐害予治。直斥而不疑。今日回护者。适会 锐意之懈。逢迎有素。颜情稔熟。而言其恶者。草野孤臣。故彼亦仰有所恃。俯不恤人言矣。虽然。臣之所言。非臣私言也。质之千古直臣。而 国人之所欲言也。故庆安令瑶。先事明言。河洛,申礏。临机早辨。徐益,边士桢之徒。次第言之。非独海西门徒而已。应生朴济。假曰有意诋毁。而瑶托肺腑。则实是殿下之刘向也。岂忍吾家耄逊于荒野。而坐见颠隮乎。呜呼。朴彭年。 鲁山之忠臣也。尚留姜希颜。愿作后用。而泼,洁之辈。必取一时清流。一网打尽。末有洪仁宪力言具(凤龄),洪(圣民)之非附于义谦而取显。则并其族仁杰而黜之于外。偏党之害。已空一国。而山海畏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L 页
其气焰。丧祖父馀风。忘昔日从游。惟㥘惶惑。终始患失。应南,惟让。以为邪则输忠竭诚之人。不计亲疏而斥之。惟恐其不远。应南,惟让以为贤则畔道悖德之人。不论新旧而进之。惟恐其不速。论 君德则莫切于 经幄论思。而自重有耻之浑。不欲更举姓名。特进参赞。惟恐可言之士一与其席。 纶音善端之发。日且无穷。推此充扩。则仁不可胜用。而未闻山海之一言将顺。论 国本则本支百世。莫要于好学乐善。而至诚孝友之洛。一废沟壑而不论。其他可教之人。悉出遐方而无忌。首善之地则托以师儒之选。一用附己之人。专尚词章之业。一废名教之规。而倚席不讲者。至于四岁。空馆蒙养之人。则厌有异同之议。至使宿儒远走。过为门地之评。乃使浮薄人导之。而挟书无归者。至于髦俊失业。论道术则风颓俗降。名教分裂。名尊李滉。而实排真儒之列。名排庄老。而实有陆学流弊。以至志于富贵者。弥城满 国。认欲为道。以利为义。欺 君背师。恬不为愧。纲常大变。视若适然。尊 君亲上之义。一未有迪 上而牖下者。天宝百僚。奉贼称臣之徒。适惧养成于此日。而伏节死义之士。不闻有奖前激后之举。论 国步则百万亿苍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H 页
生。尽载漏船之上。如有副手梢工。则虽其仇怨胡越。期与协力共济可也。而一闻可臣,泼,洁邪论。永弃焦思之澈。一个闵纯。亦欲黜外。论边患则天威人力。俱有累卵之危。不啻瓜牙之乏。而实无腹心之倚。必如淳,珥之明烛整冠。以待边报。然后仓卒应变。庶可措画。而崇酒冒色。丧性者滔滔。沈几壮猷。未见有屹然可恃者。而杨士奇已死。徐益又亡。凡可以有谋有为。可当一面者。无不凋零。是不啻赵云,阳群之丧而已。而不肯为公虑豫简。以备阴雨之谋。论军食则内而太仓罄于滥费。外而列邑困于发散。今有师行。势须破费元谷。而民食尤缩。边关一摧。则都外无城。戮力维持之计。不可以无敌而少忽也。必须谨候度。遵 王法。 宗庙先圣之祀。一用三代之制。而节其浮费。以为背城一战之计可也。屯田实边。最是宽民力之大者。而李珥之死。并废三策而不行。论控御则古人制敌者。不但用于戈以耀威武。或示诚信以服其心。如汉文帝之卑辞尉佗。以静南越。宋人之具粟百万。以屈元昊者。皆是思妙算于廊庙之上。折人兵于万里之外者也。今制南倭。亦有其道。而未闻庙堂议及于此。则文治之效。何日可见乎。论命令则君有君命。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L 页
将有将令。君命不审。则所及者烈如猛火。玉石俱焚。而民不得其所。将令不一。则听之者莫适所从。缓急失宜。而国随以杌隉。在 先王朝。命令之发。极于谨严。而今之 命令。极有不审不一之病。非小忧也。而未闻吁谟之末及于钟离者。论荒政则畿民饥馑。无异于海西。岭,湖诸邑。无地少饶。又经师行。劳竭已极。嗣岁三农之望。又无少稔之期。民命可哀者。未有甚于此时。梁王之肥肉肥马。乃所以致饿莩之本。则减马兽米肉之食。以赈业贫民。当如汉朝及 国初供上可也。而止以移粟谓可以遍活。而不汲汲为损上益下之计。乡间或有富家积粟。立视人饥死而不散。朱子救荒之政。授影职劝分。乃是大计。前既有 命。而今又不奉行于穷乡。论民情则酷民年滋。而横徭岁广。水陆军身役。已闷难支。而流亡一族之徵。又兼价布与逋租。终岁勤动。不足以养父母育妻子。盻盻睊睊者。相与襁负载路。壮者咸集为盗。县官月杀而不止。葛荣,黄巢。岂可谓不作乎。内忧外患。真可谓涉海无津。而顾瞻八道。一未见晋阳薛城之可恃者。孰为孟尝烧券而亲公乎。孰为襄子沈灶而不叛乎。必须捐不急之务。简自奉之物。杜绝渗漏。实降膏泽。如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H 页
李后白,郑澈,之夙夜乎民事者。然后或可责以亲上死长。幸为数十年支保之计。忌淳娟浑。诿攻义谦。百端构陷。并弃善类。明白昔日之爱民忧 国者。不使并列于均役之官。则况能置诸言事之列乎。是以。凡可以格 君心而正官邪者。一切退遁于荒野。至于布衣有公论者。缄口结舌。或不欲厕迹于儒行。则士传民语者。曷有其日乎。下情壅郁。而天不降灾者。未之有也。灾害并至。而国之不亡者。未之有也。而上不畏天戒。中不畏 明主。下不恤人言。务进嫉善之人。永闭来善之途。山海之徒。以泼,洁为有风力可制淳,澈。汲汲用之。而不自知非。呜呼。贾似道当国。忌台谏言事。悉用庸懦易制者为之。弹劾不敢自由。惟取远州县官。毛举细故。应故事而已。试观此辈作弄 殿下国事。何异于似道之所为。而庙堂大臣。不肯明言。方且协心以保禄。守慎。乙巳馀人也。初非不欲保其晚节者也。惑于成龙之议。变其中年见识。而徘徊待尽。惟吉。光弼之孙也。初岂欲自沫于前徽者乎。㥘于成洛之驳。阳为两可之论。而阴主子党。天文示警。而不陈侧修之实。人道乖乱。而一无顿纲之举。当此危急之秋。淳忠腆邪之状。不可谓在家不知。而同心引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L 页
重。力援奸党。乍病乍起。惟固权宠。曾是以为大臣乎。呜呼。人主之意。一有所左右。则观望趋附者。靡然若风前之草。宁见挫折。而挺然为松柏者。几何人哉。是故。季世荩臣。多死于野。助成王德显者。千古蔑闻。岂不重可叹惜乎。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至于退不肖杀有罪。必使皆察国人之言。亲见其不肖有罪。然后退之杀之。是乃古今帝王药石之言也。第无明善之功大其宇量。则听言之际。诚伪难辨。询事之日。谗说或集。君臣之道。鲜保其终始。惟 圣主尽大学格致工夫。思九经尊贤之义。磨此至明之鉴。不使为尘垢所污。持此至平之衡。不使为缁铢所倾。公(缺二字)之所是者。而斥去求媚取宠之徒。深惟股肱之重。则必使(缺三字)之。导宣耳目于八道。则必使正直者主之。洞开宋主重门。侧修宣王实行。期使中外幽隐毕达。而鳏寡无盖。则民心胥悦。至治馨香。天保定尔。亦孔之固矣。呜呼。汉武帝晚悟千秋之言。扶倾于积败之辰。 弘治皇帝中悟丘浚之言。保治于将乱之日。元宪宗。夷狄之君也。而凡有诏令。必亲为之。政始归一。以革群臣专擅之弊。以 殿下睿圣之资。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明天人交感之道。穆然深思。渊然远识。政教号令之发。大为国人所敬服者。今已二十一年也。只为过于谦冲。甘自退托。久信台阁之为公论。而台阁之人。实无学识力量之跂及于珥,浑者。徒以偏狭之见。妄起数年争端。边虞民苦。一置度外。反覆回护。惟事植党。其甚者则反侧欺负之人。而谓之山野朴愚。薄行躁进之人。而谓之信厚长者。指奸为忠。指贤为邪。必使圣明举措。大不见服于丘民之心。朝纲兵律。一败而不收。春秋鼎盛。行义修著之 主。而务欲掩蔽之如是。则百世之间。设有幼冲之 主。而效此辈行胸。当何所不至乎。呜呼。权不可下移。渐不可使长。堂堂 大朝。岂无一相可求。一卿可任。一士可擢者。而必使腆,泼,山海,惟让克礼之徒。擅弄权纲。浊乱刑政。至于此极乎。呜呼。政府非养病之坊。台阁非蓄奸之地。 先王付托之重。不可由此辈遽忽也。乞我 圣主。昭察舆情。廓挥乾断。即今老耄玩愒者致仕。朋奸误事者远黜。使冰山自消。三窟失据。收召初服励翼之人。举 先王晚年之纲。躬脩恭俭之德。旁招爱物之士。上下勤(缺。)悠久不懈。而国犹不治。则臣请阖门就死。以谢奸党也。臣于山海。师其叔而尊其父。尝及之菡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之存而躬访于其家者。为其幸得之菡馀风。而能焚阅道之香也。为其与珥,澈素厚。终知君实之心也。行乎 国政。如彼其久。而士民失所者。如彼其众。不可怀一荐之私。而忘 大邦之辱。故深惜其家声友义若前后两人也。泼,洁则谓其信珥与浑。数年往来。并受笼络者多矣。惟其交游之久。故知其私邪之最深。而至于忘亲畔道者。未有忠 君而忧 国者。故再三献疏。陈其不可长之渐。以听 圣主之所裁处。而愿乞不肖之身。避仇穷山之中。耕耘奉母之暇。时展三馀之学。俯仰讽诵之馀。幸得自变狂狷之性。因与草木同腐。则感荷 明主之恩者。终始无量。不可无言以自赎。故疏中历举圣帝明王知人安民之术。冀补太平万世之策。而未敢自罄其说。惟愿 圣主之深思。孔子对齐景之言。以树国本。又思,孟子对齐梁之篇。以制民产。追记李滉封章。使其六条所论。为此日蓍龟。兼察李珥终疏。使其孤忠远识。表白于士类。则共兜或用。而不害为尧明。不改父臣与父政。而有光于孟庄之孝矣。呜呼。天行至健。故化育流行。于穆不已。雨露之恩。霜雪之威。四时循环。而春之生意。一未有停息之顷。万物因以生成。 圣主体天之诚。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H 页
融贯终始。纯亦不已。然后缉熙如文王。仁敬孝慈信之道。仪形于八方之民。琢磨如卫武。盛德至善。终赖于八方之人矣。今乃边境有事之时。则钦兢袛畏。将惧一将之不择而居圉有患。而朝著积薪之火。将至于突缺栋焚。事有大于边警。而 曲突徙薪之议。时或有不察。海内饥馑之日。则忧勤含恤。惟惧一守之不善而赤子受害。而中外奢靡之害。将至于根蹶本拔。忧有急于天灾。而制节谨度之言。间黜而不省。当威而不威。当损而不损。伤天德以伤民命。伤民命以伤 国本。臣未审 殿下之诚意间断者何事乎。众楚之咻。虽知其不变。而十日寒之。则未有能生之物。臣不胜畎亩之忧。臣闻书以维持此心。而 王所卑尊。非薛居州。则启沃之际。想无怡然涣然底佳境矣。居安资深。乌可望乎。懈意必生。间断者在此。臣愚眛死敢请 命下大学衍义一件于成浑之家。使于闲中依李滉点朱书之㨾。凡其要言急务所关处。一一标点而 进之。则 万几之暇。温旧便简。应事精纯。操约而施必慱。鉴古而虑益远。叙秩命讨。一出于中和至诚之发。则贻谋燕翼之规。不比寻常讲论之助而已。区中万物。将无一不得其所。故去职之日。越分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L 页
而渎陈之。惟 圣明之裁幸焉。抑臣之不可不去者有五事。奉职之初。思惟此地不无前代之忠君而忧国者。如李穑之黾勉危朝。李存吾之叱退辛旽。李穆之请诛尹弼商者。百载之下。凛凛有馀光。臣僭不自料。欲以是三人风节。激砺后进。万一颠沛之秋。庶几有奋忠秉义者出力匡扶。而臣之学术。初由举业。实无践言顾行之功。挟书者了无观感之地。又急于科举之诱。才展小学,近思。则叛去者无数。臣心愧耻。至此已极。广文之徒。又或有劣于愚臣。十蓂将枯。或不教一卷书者。一一告逐。而继来者又不出此窠臼。徒烦哺啜。万无振拔之势。惟得宋翼弼来为属院山长。则博闻精识。百倍于臣。激作后生。又不啻数四向善者而己。一振湖学。庶几赖之。而流闻时议。大以臣为非。李之菡清白。千古无匹。而亦不得一命于铨曹。翼弼之请。又系分外狂图。迄不闻一议于礼曹。臼季忠言。惧不用郤缺。未信而骤谏。京外同诮。实无颜面可对青衿。愤师友受诬三岁。积郁之怀。幸有陈达之路。纳了许多辞说。买了许多仇怨。深思古人辞职之义。实有所靡安者。况台鼎之列。端揆之位。莫不由臣而旷官浃岁。么么一广文。枯死无妨。而 朝廷大务。不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H 页
可以久阙调燮矣。矧自李泼之进。言路诸人。莫不改头换面。从枉而害直。气势骎骎。将有大可忧者。不出于臣前日所料。不啻权信,百源之党于李梁而已。臣惧由此辈而死。血污 圣庭。因诵捲堂之文。以辞先圣而退。为闭口结舌之计。臣伏愿 圣主刋去臣名于仕籍。俾奸党绝疑于进言也。倘怜愚臣稍解训诂。不可遽弃。则沃川亦有书院。请依李珥之疏。假臣山长之号。则非曰能之。时与蒙士。耕馀校字。而顾养病母。则庶几公私无损。而荷 圣德于无穷矣。王事多艰。实由人亡。忧之之深。又费数万支辞者。要见忠邪之分。明若观火。揆臣之分。极于僭妄。而言臣之情。可谓于悒矣。伏惟 圣主之垂仁倾采焉。疏远之臣。自此长辞。胆 天望 圣。不胜危惧悽黯之至。谨奉疏昧死以 闻。
臣伏见朱子封章之际。或用贴黄。撮其疏中要语。要使时君易于省察。事干机密者。则用黄袱包匦。以防宣露。臣则难备二事。谨于疏表。贴纸具陈。伏乞 睿鉴。臣伏悼时论大变。尽言者必斥。公议久郁。爱 君之无人。谨具三疏。拟进于中夏。而监司谓臣位卑而言高。虑有斯道无穷之祸。而无益于 国家。劝臣止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L 页
之。臣亦自惧而屏藏。拟为缄口待尽之计。道间适见邸报。五月二十三日。 下书求言。极其勤恳。俯读仰思。感激之深。因思中孚九二之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孔子系之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君有大哉之问。而臣不能悉意以对。则于人有愧刘蕡。于禽有愧鹤子。中寝既发之言。自沮苞桑之计。臣所不忍也。置祸福于度外。而冒昧封 进。越计 圣主近日之政。饥馑之民。非不勤恤也。封疆之守。非不周完也。而天之震怒。式月斯生。靡有宁息之期。久旱如焚。而水田阙种。大风急雨。而黍票还萎。夏雪漫山。所未闻于前史。松枯地陷。亦甚骇于往牒者。则必以幽隐寔繁。而怨格穹苍也。必以佞幸鸱张。而言路壅塞也。所谓大命近止者。恐在斯今。 圣主侧身修行之所当先务者。斥佞幸以进忠直。开言路以达幽隐。则恭俭之德。庶有及民之泽。而馨闻在上矣。所谓佞幸之张。幽隐之繁者。臣已毕达于三疏之中。臣身之危。吁亦悕矣。岂意 圣明之世。而请召惇,卞还 朝哉。折足之鼎。明覆公餗。而台臣侍从。皆其腹心羽翼。故迄无一言以斥之者。臣窃痛焉。今下亟召淳,澈,浑,纯。置之左右。而圣民,山甫,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H 页
海寿之徒。一听规避。则臣窃惧 殿下之大事已去。而不复能收拾也。杨珧有言曰。请以臣疏。藏之宗庙。臣疏虽拙。忧 国之诚。则视杨珧自谓无异。伏惟 圣主之深察焉。丁亥六月十八日。臣宪昧死再拜。(此则初却。而更进之岾也。)
臣伏惟人臣进言之规非一。而献忠则同。言责之臣。怀章袖弹。乃其常也。而宗社安危。系于呼吸者。则或折殿槛。或引帝裾。或有痛哭于庭者。时不得不然也。乃若草莽之臣。而邈居江湖千里之外。则北辰虽可夜望。而五云难以岁睹也。耕食凿饮。则宜不知帝力之何有于我。而岁饥民穷。则虑邦本之不固。师行粮食。则闷藩翰之失守。风颓俗恶。则痛彝伦之攸斁。灾兴变作。则惧天怒之未已。其所以为苦思深忧者。自有难忘于一饭之项者。刳肝为纸。纸有限而言不穷。沥血书辞。血有涯而诚难尽。若思出位之戒。而括囊齰舌则已矣。其于明君访落之秋。欲陈万物之不平者。则其言宜多。而不必简要。故古人封章之际。有或略举数事。囊封疾置者。有或条陈而不足以尽怀。则内以细诖旁通物情。外有贴黄特达领要。一生襞积之怀。远寄于一封。诚出于不得已也。臣今无状。待罪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L 页
提督。师友被诬之故。妄达于前秋。幸蒙圣主曲加优容。不即诛斥。而当路治臣。不遗馀力。居停主人。并被舍臣之责。李山甫之知臣。 朝野所知。须一番存问。而谤以嘱臣封章。不使厕迹近侍。朴麟迹为与成浑,李珥素厚。才话数夕。而疑其劝臣再疏。因以劾罢水判。将使都城之人。闻臣之至。则闭关而不纳。万无容足之地。不待赵高。而壅蔽之祸垂成。馀怒赫赫。中外恟恟。漫澜殊广。道路以目。臣之献言之路。只有因监司转 启之规。臣亦岂不知缄口色举。不必触人忤讳哉。诚以 圣主不可负也。师友不可弃也。天怒不可忽也。民穷不可恝也。边患不可忘也。故更陈万言危疏。因古人贴黄之规。谨付别章于疏表。而监司谓非近日格例。使臣去之。而臣则固争。往复再三之际。日月易逝。时事屡变。缮写之初。桐华方发。迟回之隙。梧叶乍飘。宋玉悲秋之感。实切于中。却惧鶗鴃先鸣。而百草不芳。更陈曲折于一纸。冀纡 圣鉴。愚下之臣。妄效古人陈章。是臣执滞之罪也。实非监司之过也。惟 圣主恹张言路。不拘近格。则下情不患不达。而民怨少纾。天怒少弭矣。抑臣于此。重有所感焉。汉人指京房为得我道亡身。宋人指石介为怪鬼败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H 页
事者。为其不谨语默之机。以触小人之怒也。自今观之。房之言莫忠于汉。介之诗分别甚精。所患者。二君之优游不断。反致贤者遭祸耳。臣伏愿 圣主之早辨而夬决。勿似二君之优游不断。勿使时人加臣以亡身怪鬼之诮。幸甚幸甚。七月十八日。臣宪昧死再拜。(此则再却。而三进之岾也。)
臣宪昧死更言。匹夫而陈宗社大计。草野而战朝廷是非。人皆以为龃龉可笑。前后宋之亡。章,蔡,史,贾之徒。尤觉龃龉无颜。覆辙昭昭。而人尚或不解。漆室嫠妇。犹知鲁国之忧。则大计不可以匹夫而慢之也。石工安民。不忍刻奸党之碑。则是非不可以草野而忽之也。况臣之职。待罪提督。则提一方教化之责。而邪论久沸。师友道丧。悯士习之日讹。痛 王纲之坠紊。孤怀耿耿。未有以自伸。一疏再疏。冒陈支繁之说。而人多遂非。不能复初。一岁 朝论。悉不由公道。则臣之三疏。不可不作。故直指奸宄之囊橐。以明窟穴之所伏。人之闻者。竦身呿舌。咸谓臣之生死。决在今日。臣固欲卷而藏之。伏计疏中涉于 圣躬文字。不啻数百。而一一要加体念焉。投之江中。臣所不忍也。投之烈焰。又所不忍也。藏之于家。则环堵难容。须至达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L 页
于 枫宸。藏之 宗庙。然后天地定位。冰炭得所。万物亨昌。而 邦基永固矣。臣所以迟留难决。来祀先圣。务要必达而后去者也。今夫 圣主之用淳。政如宋朝之必用张浚。浚虽有病痛。而许国之心。白首不渝。无浚则宋朝不可以自立也。故浚起则王十朋,陈良翰之徒。次第收召。而万俟卨,汤思退自惧屏黜。主张桧议。百谋却浚。桧贼虽被天诛。馀孽致宋不竞。 圣主亦必慨叹于宋史矣。淳之相业。虽可谓不弘。而忘身忧 国之诚。臣知其炳明于天日。爱善好义之志。臣保其颠沛而不谖。要其终始不贰之操。殊非守慎,惟吉之徒所可跂及也。故力荐匪人。要以沮淳之进。万,汤心术。已露而难掩。呜呼。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臣故以为脩,纯,浑,澈不在 王之左右。则淳之迹。恐不能一日安于 朝廷也。淳不在位。则脩,纯,浑,澈。又无可进之日矣。 社稷之臣。何可易得乎。山海设心。初欲以清慎长厚自守。非不谓玆数人之贤。而惑于新进浮薄。使其奸藏现著。迭据清要。老成儒雅之徒。一一排斥。贪酷弄法。陷刑者滋繁。王安石自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H 页
迫强戾。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致群奸肆虐。毒流四海。山海文行。未能高于安石。而引用之人恣行胸臆之状。将有甚于惇,下者。腆,稙,克礼,聸,泼,溉,泂养中之奸。臣已毕达于疏中。而犹有馀说。彦信之无识。而听命于起莘。则俾长于乌府。克智之 阿世。而谓起莘为君子。则超升于宰列。至于惟让之启罢闵定命。为其志不忘乎善人也。言慎之劾黜宋廷笋。为其一饯义谦也。承勋之构陷闵浚。为其护恤珥家也。玆三倅者。举无邪心。或多去后之思。而乘机推阱。惟恐不深。必使如惟精者肆虐于海州。削去李珥题永悬板。侵毒为珥上疏者。然后快于其心。必使如宋贺之为珥所弃者。俾治宋狱。骫法枉典。决使其百口飘亡。然后快于其意。呜呼。珥之平生。惟以忧 国忧民为志。何负于此辈。而今之 朝野。是珥者。无老无少。无不中祸。非珥者。无愚无不肖。无不超扬。以至百官居洛者。鲜不用丘史驺直。以营渠渠之屋。汝谆,仁元之剥官构第。久有物议。而党于应南则人不敢言。朴麟迹素有干事之才。疏渠引漕。现有功劳。而为珥所荐。则必以营一室罢之。李鲁之盗奸宗白之妻。至欲谋杀宗白。是乃郑士伟之所叹。而为成龙所荐。则久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L 页
污 光陵斋室而人不为怪。呜呼。鼎铛有耳。岂谓台谏而无耳乎。惟其心有所偏系。故好恶举错。一徇私情。宁负 君父。而不敢负彼类。威棱势焰。不期而赫赫。忠臣义士。仰屋窃叹。而未敢开口。以至多瘠而罔诏。天怒之未已。臣窃惧(缺)信用山海之祸。将甚于宋用安石也。呜呼。十司马(伾文之党)煽乱。而韦皋论之。满朝是和。而张浚,赵鼎,胡安国非之。若谓匹夫之论。而终欲剿绝。则君臣大义。决无扶持之理。人亡之日。其国与俱。殷鉴不远。青史昭昭。臣疏之上。丁宁有杀臣之议。而终非 国家之利。故临沟壑而悉言之。惟 圣主之深省焉。人或谓臣曰。论时告 君之言。先其大者。而简要精切可也。岂有支辞格 天之理乎。噫。自新进邪议之乱政。而 王纲国纪之沦散者。譬如蚕丝之交乱。牛毛之难计。欲俟愚臣之学进言简。然后出以救世。则窃惧海内大乱。而无复有着手处。倘使宋朝之人论此时弊。则必须车载驼运。然后备陈曲折。而不徒以简默为贵矣。惟 圣主学问高明。触事豁然。乞加 洞察而豫防焉。臣不胜惕息俟罪。取 进止。八月初九日。臣宪顿首四拜。(此则三却。而四进之帖也。)
臣宪北向四拜。稽首又言。臣之出位抗言。自知犯分。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H 页
而自危邦言之。朝无谠论。野绝危言者。其有全安之世乎。臣之所望于 圣主者。不过欲黜退十馀贪佞。终以吁贤活民而已。非欲借尚方之剑。斩张禹之头。而窃位徇利之徒。闻臣有疏。妄起邪说。互相恐动。内令侍从诡经诬 圣。至以郑琢善易。称于都中。(易乾卦文言传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自古以来。下情毕达。则为天地相应。而万物化成。直言不闻。则为天地闭塞。而万物不畅。臣之前后疏。兄愿幽急毕达 圣泽下究。而琢乃反易之言。诿臣陈疏之故。而百僚畏议。弃职不务云。其与圣贤垂训。一何相远哉。谓琢学易者。真是无圣人也。)外令守臣沮臣献疏。至使八月十三日。违格处改送监司之关。并臣疏滞于公州十馀日。然后达于臣家。臣以二十八日。即改付送。而又滞于公州十馀日。不达于监司。而还弃于臣家。臣之所陈。俱系 宗社大计。则臣虽朝谇而夕替。岂容一武夫壅隔乎。盖以琢与成龙为同乡。而元祥则成龙姻家。故私怒特甚。至于校奴奉疏者。无罪受杖。使千百涉 圣文字。委辱于鞭笞之庭。缘臣固滞。仰贻 国羞之罪。至此尤重。臣不胜仰屋窃叹也。守慎,山海谓臣可诱。讽臣容默。而不可则阴令其徒内沮外格。无不为己。其为身计则得矣。 殿下国势之危。将至如何乎。爰自臣疏之滞。秋霖害谷。天日常阴。流闻各道民生之困。日甚一日。弭盗赈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L 页
荒之策。绝不闻有可慰人望者。而上下恬訑。有若太平调度。臣窃悯焉。 圣主若用臣言之八九。而天不开霁。日星无光。则臣请延颈待 诛。以谢妄言之罪也。当此板荡之秋。僚友为轻。而 社稷为重。故舍躯命而悉言曲折。惟 明主熟察焉。九月十三日午时。臣宪顿首四拜。(此则四见阻却。将欲五次封章而未果者也。)
请绝倭使疏(丁亥十一月公州提督时)
窃闻东变。惊震沐浴。奔诣方岳。望 阙裁疏。北向四拜。谨 上进于 主上殿下。伏以文王之与国人交。止于信。而有子有言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在易讼之象曰。作事谋始。而程子传之曰。谋始。如慎交邻明契券之类是也。历代交邻。信不以义。事不谋始。自贻后患。以取覆亡之祸者。载在青史。班班可见。而两宋之于金,元。不务自彊。急先通好。徵索之患。终至于括尽都宫。举族俘虏。然后乃已。臣尝读日出之分实生圣人之语。窃为徽宗叹其昏愚也。今此日本之使。有何名义乎。臣之臆料。则不过如季平子之逐昭公而行成于齐,晋。司马昭之弑魏主而示威于吴蜀者也。必须备问国故。声罪绝之。然后桓文杖义之举。将有以坐攻其心。而自彊我 国也。夫以源氏有国。年经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H 页
六百。自厥先祖。抑尝通好于我。若是莫往莫来者。则以王者不治夷狄之法。治之以不治。可也。世修通聘。则不可专责以无礼义者也。且自国人而言之。自厥先祖北面事之。积有年纪。虽曰夷裔。而定作君长。天经地纬。不容自乱。前此诸使之来。未尝闻有国王失德。盛播国内。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而不至如纣恶之贯盈。则放废之臣。不免于篡弑之诛矣。以其君则凌暴而无忌。以其邻则修睦之永远者。自古及今。必无之理也。其心必以为吾之兵力。既可以䝱服上下。而 朝鲜亦有南北丧师之虞。若因革命之威。交使相贺。则 国家亦必屈意从之。而矫诬天人之助。以骄于彼此。内掩放弑之迹。外索徵求之渐。以为兴兵作贼之衅者也。是果爱我敬我而交使者乎。呜呼。臣逐其君。人伦之大变。而天地之所不容也。谋 国者限以绝域。纵不能提戈往诛。而其忍遣使谢慰。以助其声势乎。世有鲁连,胡铨。则其必抗义极言。以杜垣衍帝秦之论。而请还王伦报金之使矣。侧听累日。未闻有倡义告绝之谋。是可谓 国有大臣乎。若以彼强我弱而为之辞。或惧绝物而生乱。则项羽之强。天下无敌。而汉王一数弑帝之恶。则匹夫寒气。诸侯寡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L 页
助。新酋虽强。未必及于项羽。十岛虽褊。不无一二忠义之士矣。若闻 国家声大义。以黜请成之使。则自有相感之理。远激于憬彼之徒。为旧主报仇者。自有其人矣。宁知舟师驾海窥我之日。自不无逆亮之见歼者乎。况我 国家。层关作城。圜海为池。能守能御。自古有闻。隋兵自败。唐宗挫威。拔都之强而 太祖剪灭于引月。弸中之奸而中 庙致讯于闭关。则不可谓之古强而今弱矣。惟其藩垣屏翰。多拘债帅之私。授以匪人。而庙堂肉食。暗于经 国之猷。谋不前定。故常以数千里之强 国。而听命于一弹丸之狡虏。臣窃为执事者耻之。曾于秋夏之交。痛师友受诬之久。闷饥馑师旅之困。妄具三疏。其中数款。僭陈绝彼强我之策。而危言奋笔。不能随世俯仰。要医急病。须进苦剂。臣不欲自卖以赌祸。将思抱殒于沟壑矣。惟是不绝彼国一事。终不若王太祖与 中庙威灵。孤衷耿耿。终有死而难忘者。玆以别纸拈录以 进。幸于不战屈人之策。深加 圣虑焉。则往者不谏。而来者犹有可追之望矣。若谓使价发轫向 国。不可峻拒。则东平之馆。须使礼官备讯国故以 启。前王之废。果不出于国人之所同愤。则恶草具。显绝楚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使。且使道路扬言众激。使知戕君负国之人。无所容于邻邦馆驿。则徐盛一言。犹足以起邢贞之敬。而知诰罪著。坐致南唐之不振矣。假使新王绩著。而旧主可废。天无二日。不宜称东皇。我敬 上国。不可容伪冒。新王心事。审不与闻。而不可绝欢。则幸因玆会。俾于书契中刋去伪号。又于岛屿间。縳送春贼与沙火同。然后乃许开关往来。则彼邦诸岛所资于 国家者甚多。岂必惮数字之易而斁三纲之理。护一贼之命而轻八千之米乎。衰周襄王。尚惜王章。齐桓始霸。最谨侯度。恭惟 圣主典学攻深。洞观今古。尊王定霸之力。在此一举。若今具故显绝。而上 告天王。则皇上亦必悦豫之深。以为 圣主事大之诚。常谨于不睹不闻之地。 宗系之改。必促史馆印颁。不劳更烦陈请矣。抑臣于此。重有所感于鲁哀,齐景也。文言传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故坤之初六。戒以履霜坚冰。姤之初六。又戒以羸豕踯躅。夫惟圣人炳明其微。故孔子之告哀公曰。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又曰。尊贤则不惑。其告景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数句问政之对。曲尽为君之道。而悦而不绎。而吾末如何。三家擅鲁。而孔子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见错。陈氏专齐。而晏婴忌圣。哀公之政。君不君而臣不臣。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卒致陈恒之弑君。而田和之篡位。景公自启身后之祸。而哀公犹存如肯惕念。而戒于其邻。则可以己乱。故孔子沐浴以请讨。若能直命三子。往讨弑君之贼。则师不出鲁境。而齐人必诛陈恒。如卫人之杀州吁矣。此之不先。而听命于三子。是乃声势相倚。而幸乱营私者。故谓不可讨。交济其恶。卒至党盛援众而无可下手。则公乃逊邾如越。欲以越伐季氏。而不果以死。呜呼。夹谷之会。赖孔子一言而莱兵自却。郓汶还籍。陈恒之变。忽孔子请讨。而三家树恶。六卿分晋。当是之时。孔子虽老。而志气未衰。殊不知却莱兵之馀力。犹可以坐斩陈恒。而缩恧六卿。是不惟圣贤用舍之间。安危所系之可畏。而乱臣贼子之徒。染指羊鼎。乘风藉响。东作而西应者。不止百六卿三家而已。为人上者。宜乎自求彊辅。思患豫防。若蹈虎尾而涉于春冰。若以朽索而驭六马。然后此心虚灵。触事易明。治乱之几。炳著目前。君臣相戒。可以保邦于未危。而世之人君。多患未能者。盖以崇高之地。易至骄泰。谗佞之臣。惟事逢迎。识微虑远之人。媢嫉而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恶之。犯颜敢谏之士。狺吠而逐之。股肱耳目。不得其职。燕雀子母。甘处画堂。突缺栋焚。犹谓之安。宣和海上之盟。自速靖康之祸。人谓戎狄之少信。而徽宗所与谋者。冯澥,何执中之绍述卞,京者而已。则吁谟远猷。谁与辰告哉。孟子有言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今为股肱耳目者。未有贤于冯,何者。而猜贤嫉能。有或过之。植党布私。如恐不亟。遍纵虎噬。椎剥膏血。民流兵散。罔有纪极。纲常之变。接踵而起。而犹不知骄奢汰溷。改纪其政。济斯民于涂炭。常欲导 圣主于宴安姑息之地。内守外圉。一无可恃者。蕞尔犬羊。谓可侵凌。南窥北突。殆无宁岁。至负无状之恶者。欲试浅深于执事。由我自侮而人始侮之。由我自伐而人始伐之。臣窃痛焉。呜呼。葛伯杀其童子。而汤犹讨之。日本臣逐其君。而我乃受之。则天下后世。谓 殿下明断之协汤乎。臣之愚意。以为若不及逆闭于境上。则愿且拘留于馆中。而奏 天子诛其魁臣之与谋者。纵其馀还国。使知禯义之国。截然难犯。则 不怒之威。严于鈇钺。窃发之徒。亦且惕息而逃遁矣。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匹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夫而居仁守义。犹无所畏于晋楚。况莫大诸侯。谨守王法。任贤使能。修政布泽。仁结人心。义形邻邦。则无竞惟人。四方其训之。而景公则不能自强于为善。卒以全齐之强。涕出而女于吴。孟子所谓千里畏人者。不亦可羞之甚乎。臣伏愿 圣主创若景公。树德务滋。强干固本。价人维藩。太师维垣。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以建万世不拔之基。除恶务本。豮豕之牙。内使八关十六子。不敢回互缔结。外使仪,秦,药,师之辈。不敢纵横恐喝。勿致管,蔡,莽,泚之奸暗生肘腋。勿致荆,舒冒史之恶更迭肆夏。明吾华夏之道。格彼蛮髦之性。率吾亲 君死上之民。挞彼不率无君之类。譬犹建瓴反掌之易。膺夷御戎。本无上策。惟使在吾者无间而可入耳。堂堂 大朝。创自 太祖。百战关海。奠安生灵。列圣传德。弥缝宥密。镇堡星罗。文教时宣。非若前朝之内耗于佛教。外耗于戎倭者。而未及前朝之半享。遽有前朝削弱之渐。臣恐谋 国者之罪。上通于天而无所逃也。(此下。失不录。)
请绝倭使疏[二疏](同年十二月公州提督时)
臣窃闻东变。无力诣 阙。裁疏骏奔。追及于监司所去处。谨以前月二十五日。望 阙拜疏于清州大厅。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监司谓未闻易君之详。而陈疏未安。且有论及数三大臣。处藩臣之体。未可轻进诟大臣之疏。臣无奈何。退而思之。西伯勘黎。祖伊奔告于商王。高昌亡国。魏徵陈戒于唐宗。夫惟明智者。能睹方萌之患。而豫图所以消之。故以天子而戒于夷狄。犹致其邦之兴。反是而忽于殷鉴。则如麻之众。倒戈而稽首。孟门,太行。忽焉失守。呜呼。圣如西伯而戡黎。不利于商王。高昌无道而戒邻。反益于唐家。矧玆日本。素称反覆而无信义之国也。 皇朝之初绝。最为上策。 中庙之中绝而终致款附。乃是中策也。高丽之不务自强。而屡通信使。或致拘没要盟。最是下策也。盖此童男女之种。肇占遐岛中高原旷野。以为资生之计。其避中国之难。亦云幸矣。故自宋以上。不闻有为中国边患者。胡元黩武。妄拟普天之下。无思不服。不惟劳毙中国之民。而并驱东韩之士。投之山涛鲸海之间。以致骨可不拾。而魂无所归。憬彼之徒。始有轻中国之心。侵自我 国南疆。罙入于畿海之间。乃至登比儿以窥江都。高丽之民。几尽为鱼肉矣。然而中得姜邯赞。则狼烟为之永息。终得我 太祖。则列镇为之森罗。我自能守。则彼不敢犯。而越海以窥青杨。非其得计也。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皇朝则方以镇服西北戎狄。劳弊中土。若又交此狡虏。则垂櫜稛载之费。反为中国生灵之害。故逆拒其使。并绝献琛。是乃王太祖绝交契丹。而并致橐驼之死者也。虽间有窃发之患。而不敢为深入之计。不贵远物之效。于玆可见。而因致迩民之安。是其上策也。彼之所以称兵累窥者。盖以丽季之得志。万一侥倖。而及其不胜。然后潜形窠窟。讳其所由来之岛。乃反贡琛。还袭我冠带。佯款于釜山。以及朝贡之期。 祖宗之朝不绝而受之者。盖为边民庶不被锋镝之患也。故捐一道田税之半。岁许船输。彼中桀黠者。必谓和亲。则利归于岛主。作贼则幸得之利。分于群下。而岛主无所与。虽缘乍怒而有所窥觇。或因善御而捉纳罪魁。庚午三浦之变。盖亦酷矣。而弸中之所以来致贼魁。必求款纳者。非其诚失所利者。能如是乎。 中庙之所以洞照奸状。坐镇南讹者也。是其中策也。交邻有道。则大国役小国。自治无术。则小役大弱役强而已。彼之于我。屡肆侵凌。而我之于彼。通三韩未尝有一大举。如知楚国之宝。惟善而已。而视金珠如粪土。则彼之要我者。无所售其奸。而我之制彼者。自有盻子黔夫分坐东南。不敢使片帆西棹。幸有窃发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者。则严兵不动。先问其所自来。谓我之兵未尝一南。而尔肆觊觎者。不胜其众。若将贻书国王。听彼自诛。则师直为壮。彼自夺气。然后乘其懈奋我挺。扼其亢而挞其背。则虽强如晋楚。无若我何。而况烟蒸风作。不一其候。潮进汐退。难保俟便。粮不继而兵无援。彼贼之忧。必有深于我 国者乎。前朝强臣。执国之命。干城腹心。一付私人。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捍御之策。一无可观。而惟宝金珠。贪彼之饵。远遣使臣。仰彼鼻息。使郭预客死。郑梦周辙环。而一不止三道之凭陵。是其无策之甚者也。呜呼。今往何监。非古人之得策者乎。廊庙之议。疏远难闻。自常情言之。必云接待羁縻不绝。而自其正名之义言之。必云拒而勿接矣。今其馆待极厚。请宴之日。又问固要通价。而后乃始赴阙。不惟不能责其无礼。而方将为彼所制。臣窃愧大臣之无人也。李德裕之请纳悉怛谋。乃是忠唐之计。而牛僧孺私有所恶于德裕。则引义縳送。而先儒是讥。今求待彼之要。须择善处之术。不可以东西异议。而有所径庭矣。当于辞 朝之日。引谕来使曰。请价修睦。为邦之一大务也。契丹好战。而高丽绝交。徐温逐君。而纲目诛之。新君之绩。虽曰懋著。而前王之废。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未知何故。若为新交之甘。遽忘旧好之定。而十岛之中。或有一夫非寡人之心。则寡人实无颜面可立于天地之裔。玉帛璧之惠。恐归虚地。玆用返璧。尔顺领去。使价之不可易通者。又有三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大明天子。一统天下。我 先祖之所敬事也。东西南北。无不宾服。而尔国之中。久假南越黄屋。书契之间。或称天定几年。虽吾 祖宗道大德宏。不加苛责于绝域。而今焉改纪之初。既号为礼义是尚。则先去此号。改正国书。然后乃通信使。则寡人之事 天交邻。始无所憾于屋漏。而窃惧汝国之不从。一事也。蕞尔三韩之地。兵则不强。食则不敷。将则不良。城则不固。非敢谓能守能御也。奥自 祖宗以及于眇躬。世守保邦之规者。惟不欲侮夺于邻邦。故未尝一番兴师。驾海以南。惟使李芮一讨对马叛贼。是乃尔国耆旧之所共知也。而尔国贼船。无岁不窥。掳我渔采之人。不可胜数。甚或炰人祭天。刳剔婴孩者。所未闻于天下诸国也。以至乙卯作贼。明有举国来寇之迹。故问之诸岛之使。每道别有一种贼倭。而顷有一使束纳元绩旗纛。是不可以拾于道路者。则其诈立现。而为寡人不曾经事。久乃觉之。今春又有剧贼。来泊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兴阳诸岛。乘我不备。而杀掳甚众。寡孤之怨。格于穹苍。幸因归正人讯其向导。则我 国逋亡者沙火同也。而沙火同至于袭尔国冠带。富有荣宠云。则非止为一岛之贼也明矣。噫。自我 祖宗。为吾赤子躯命之重。岁捐一道粮物。以修邻好。而旋被所欺。略无所益。宁以其粮物。分恤我战士之饥寒者。则虽其瘖聋跛躄者。为寡人城守。必尽其力矣。自古无名之师。上帝不佑。而鬼亦阴诛。尔虽有舟师百万。宜不可以必其得志也。闭关绝之。无损于我。而和亲则利归君上。用兵则利归群下。而上无所与者。亦既尔国君上之所共灼知也。旧君之政。自不能禁其国贼。则宜其失位矣。新君之政。若反前规。则如沙火同之反噬主足者。尔国人之炰人祭天。刳剔婴孩者。实是君民者之所同恶也。若能捉送春贼之魁与向导者。明示邦刑。以洗我将士之耻。切禁一国大小岛。更不敢窥觎。则弊邦之人。俱各安枕矣。两君之好。宜各永远。而窃惧汝国之不从。又一事也。厚往薄来。虽是九经之道。(道。一作义。)而滥觞于末流。以至民困而国偾。是乃有国之所同忧者也。当初尔国之通好于弊 邦者。非谓小邦之力。可以威胁乎邻邦也。必以九畴八条之教。由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箕 先明。而周孔程朱之学。粗行于世。得闻其说者。小可以保族宜家。大可以尊主庇民故也。乃若 先朝通好之使。则聘问之外。或耽经籍。物薄而情厚。事简而弊绝。其往与来。不劳酬酢。而厥后使臣。渐尚兴贩。少不称意。怒形于色。以至杀我市人。激我边患。以亏廉让之风。以伤两国之和者。亦尔国有识人之所叹也。古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若我不腆之臣。习见东使所为。不欲轻装而返 国。则区区义礼之 邦。贻羞者无穷。而抑惧尔邦之用是劳弊。兼此数年之间。饥馑疠疫。 邦民小安。 宗社粢盛。抑惧殄享。宾客羔豚。将不掩豆。道路供亿。屡闻州县之竭。罍爵不丰。恐贻行旅之伤。况若差发臣邻。远于将之。葛裘之办。费我经营。朝夕之资。输将水陆。则小 邦之力。又惧疲顿。而不能专力于 皇朝。礼不云乎。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若遵大易随时损益之义。岁币物数。只用 祖宗朝旧规。俾为可继之道。吾之所仰于彼者。亦止疗病药材宗器之饰而已。则岁一报聘。亦可以达吾诚意。而笃周孔诗书之教。分大明礼乐之化。于以寿国养民。不亦乐乎。而切惧汝国诸岛怀利相交之徒。厌而不从。亦一事也。归告尔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主。若能遵守侯度。先正名义。前王子孙。皆待以不死。贼船横行者。一切禁断。还我叛俘。更勿事屠戮。重义轻利。廉让成俗。则一变至道。吾犹有望。向风慕义之使。不得不一遣矣。先为制彼之策。以攻其谖诈之谋。则至诚所感。未有不动之理矣。呜呼。樽俎一话。机关甚大。故古人之爱君者。至于蹑足附耳而陈其妙计。李珥若在。则其必进善处之策。而其生之日。 召与独对。则傍观忌之。共谋驳之。其死之后。忠劳备著。而馀人指以误 国。并逐忠荩之徒。越岁踰年。自不陈经 国之猷。而徒知蠹 国之粟。丧信亏义者。腼居相位。朋奸负 国者。冒据权要。故 主忧臣辱。不知为何事。彝伦攸斁。不以经意。粘壁枯蜗。涎已渴而不知退。典守龟玉。椟已毁而不知过。贪邪无忌。一如安老,元衡。树党之广。浮于李梁,金铠。而今之言责论思之望。悉是附会时论。昵迹权门者。则民咨 国贼。孰从而告 上哉。董越谓 成宗朝臣曰。尔 国有君而无臣。今之市里穷阎白叟黄童。皆谓当代之有君无臣。若使敌国观兵者闻之。其害岂浅浅哉。而山海一不闻之。则是无耳目者也。知而不改。则是负 君父者也。无耳目之罪轻。负 君父之罪重。臣所以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叹息痛恨于李穑之后者也。人皆谓朴淳为相。一无所事。而正色朝端。人多畏慎。乡邑之中。未闻有馁死者。南尘北警。皆欲区处有方。而他人为相。惟以殉货色。训于百僚。民愁兵怨。饥馑荐臻。至于臣之一弟。首死于饥荒。若以江乙母言论之。则虽谓三公杀臣之弟。可也。宋有腊寇。方向栉林。时有小官。言今无策。只有起刘元城,陈了翁作相。则寇不战而自平。宋帝不闻。而惟崇章,蔡之徒。故腊寇大炽。金虏旋至。今之大盗。横行京外。至于杀军铺之警卒。而盗士人之处子。葛荣,方腊。不可谓不作也。而南北之衅。又将为门庭之寇。虞有大于金虏者。而庙谋远算。一无陈,刘之术。古人所谓国乱思良相之言。臣愿一诵于 明主之前。来奔弟丧之日。瞻望都门。不忍虚过。又惧道路之梗。而臣亦馁死。则将来贡忠。更无其日。故更沥肝血。贴于小疏之末。大其声而直上之。焚荡之计。则臣愿亟发铺马而止之。如其不可。则继援之将。就差申恪,李宗仁等从事行阵者。分伏于归路要害处。以为万一援活之计。制倭之策。则亟掷南金于倭馆。而旁召洪圣民,李俊民,安自裕,李增,李山甫,李海寿之从事儒雅者。就将臣策。讨论修润。而善为调柔之术。一面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亟发中使。以召朴淳,郑澈,成浑等。今日陈,刘之亚者。使其亟进大务。表正百僚。强干固本。则虏之凭陵。盗之纵横。虽不可及止。而犹有扶持于危乱之谋。不比今日之泄泄而沓沓矣。越分抗疏。臣不胜恐惧屏息。取 进止。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考异]
  
考异
陈所怀疏 为乡司而。(刊本。无而字。)
请绝倭使疏 窃闻东变。(窃上。刊本。有臣字。)谨上进。(进。刊本。作言。)将有以。(将。刊本。作恐。)贯盈者。(刊本。无者字。)天地之。(刊本。无之字。)太祖剪灭。(太。刊本。作圣。)王太祖。(刊本。作丽祖。)书契。(契。刊本。作启。)故坤之。(刊本。无故字。)不绎而。(刊本。无而字。)君不君而。(刊本。无而字。)忽孔子。(刊本。无忽字。)戎狄。(戎。刊本。作夷。)冯何者。(刊本。无者字。)使知礼义。(使。刊本。作俾。)死上之民。(刊本。上。作长。)创自太祖。(太。刊本。作圣。)
二疏大厅。(刊本。作客舍。)大臣处。(刊本。无处字。)诟大臣之
重峰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疏。(刊本。无此五字。)高昌亡国。(亡。刊本。作灭。)方萌之患。(患。刊本。作恶。)屡通信使。(屡。刊本。作累。)下策。(刊本。策下有者字。)姜邯赞则。(则。刊本。作而。)太祖则。(刊本。太作圣。则作而。)王太祖。(刊本。作丽祖。)潜形窠窟。(窠。刊本。作巢。)袭我冠带。(冠带。刊本。作衣冠。)所利者。(刊本。无者字。)南讹者也。(刊本。无也字。)屡肆侵凌。(屡。刊本。作累。)觊觎者。(刊本。无者字。)惟宝金珠。(珠。刊本。作玉。)无策之甚。(无。刊本。作下)必云接待。(刊本。必上有其字。待作对。)必云拒而。(刊本。必上有其字。)恐归虚地。(恐。刊本。作终。)尔国之中。(国。刊本。作岛。)于眇躬。(于。刊本。作乎。)甚或炰人。(或。刊本。作有。)噫有我。(刊本。无噫字。)利归君上利归群下。(刊本。两归字下并有于字。)亦既尔国。(既。刊本。作岂。)君民者之。(刊本。无之字。)威胁乎。(刊本。无乎字。)抑惧尔邦。(惧。刊本。作恐。)寿国养民。(民。刊本。作老。)成宗。(宗。刊本。作庙。)君父之罪重。(重。刊本。作大。)人皆谓。(刊本。无皆字。)明主之前。(刊本。无之字。)从事行阵者。(刊本。无此五字。)援活。(援。刊本。作延。)朴淳郑澈成浑。(刊本。作淳澈纯浑)。 刘陈之亚。(刘陈。刊本。作陈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