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峰集卷首
重峰集卷首 第 x 页
重峰集卷首
 序
  
重峰集卷首 第 127H 页
抗义新编序[李廷龟]
盖重峰公之在世也。世之号为知公者。不过曰忼慨戆直人已。其不知者。或指为狂生。惟公雅自负。不求人知。人虽谓公狂。不屑也。人有不当于义。视若浼。以故知公者固少。而仇疾者滋益多。当 国家乂安。朝政无甚阙失。而公独守 阙抗言。危亡之祸在朝夕。当郑逆盗名罔世。延誉倾 朝。而公独疏斥其凶。比之羿,浞。当秀吉遣使乞款。 朝野动色相贺。而公独连上三章。固请绝之。当信使初回。和好已讲。而公独请函玄苏,义智首。上奏 天朝。旁檄琉球及日本义民。与共讨秀吉。仍条湖,岭备倭之策。言不报而疏又上。 听愈邈而气益烈。持斧不已。而至于叩头流血。叩头不已。而至于痛哭。方是之时。知公者亦以为过。不知者群笑而众骂之。逮郑逆之诛。人始稍稍服公先见。而仇疾者犹未已。及乎壬辰之变。公疏中前后语。若符左契。无毫发爽。于是世之谈公者。毋论知不知。咸以为异人。而锦山之战。公与七百义士同日死旗下。于是虽向来仇公者。亦不敢掩其美。无不啧啧叹曰。是故持斧伏 阙者耶。是故羿,浞郑逆者耶。请
重峰集卷首 第 127L 页
斩倭使者耶。请奏变 天朝者耶。言何若是其几。而死何若是其烈耶。呜呼。古来临乱殉节者何限。如公之父子争死者几人。至于七百义士。非若田横之徒分义素定。徒以义气。仓卒乌合。而能使心悦诚服。视死如归。张空拳冒白刃。无一人旋踵。此尤千万古所未尝有也。然则向之不知公者。今果如何。而今之知公者。果是尽知公耶。吾友安君邦俊氏。嗜义人也。撮公封事暨平日言行。又绘其迹。名之曰抗义新编。读之未终。不觉发之竖而胆欲裂也。恨不令平秀吉见之。使知 朝廷亦未尝无此议也。安君之于公。非有平生之雅。而特以风声相感。向慕若是其勤。若安君。可谓尽知公者。万历甲寅孟冬下浣。崇禄大夫行知中枢府事兼同知 经筵事,世子右宾客李廷龟。谨序。
 安牛山邦俊曰。月沙李公廷龟为诸生时。读书山寺。闻有通信之行。草疏极言其不可。辍榻下山。将为叫 閤之举。时公之妻父权公克智为大司宪。公先见权公谓曰。不可通好篡酋。大义甚明。而 朝廷无一人言之者。吾欲抗章昌言之。丈人方为言官。亦不当齰舌无言。权公取其草览之。叹曰。此论极是极是。然儒生何必上疏。吾当以此意论 
重峰集卷首 第 128H 页
启。君可姑止。遂删去请斩倭使等数款。尽用其文而为劄上之。 答曰。劄陈忠谠之论。深嘉为国之诚。但庙堂岂偶然计。而如是议定乎。玆未得从之。公时年尚少。与先生素昧平生。而千里之外。所见不谋相符如此。真所谓鲁有两生。而不可谓秦无人焉。今此序引。公乐为之当笔者。盖亦气意相感。而览是书者之不可不知也。
重峰集卷首
 跋
  
抗义新编跋[安邦俊]
呜呼。当先生请斩倭使之日。使 朝廷果能主用其策。而卒之平酋大举入寇。以致壬癸之变。则凡平日仇嫉先生者。咸攘臂大言。以为 国家为此狂汉所误。激怨以致寇。贼未入境。必先杀先生。孥戮函头以说之。举一世人人。无不归咎于先生矣。然则先生之高识壮烈。何由而见。 国家华衮之典。将何所施。后人谁肯为先生歆艳若是哉。意者。天必使先生生不容于时。死留名于后。使天下后世。知我 国有如此人物。以扶植吾东邦万古纲常。撑柱无穷也欤。噫。自古圣贤。皋,夔,伊,吕以后。上下数千载之间。无一人见容于世者。则初不足为先生今日恨也。然彼古之所谓不容于世者。其始也。犹未尝不一时显重于世。而
重峰集卷首 第 128L 页
终为群小所陷也。而先生则自释褐以来二十六年之间。曾不得一日安于 朝廷之上。萋斐罗织。无所不至。或废弃田野。或窜逐岭外。必欲杀之而后已。至于死节之后。呶呶者犹不止。至或谓先生之死为钓名也。后乃变其说曰。赵某不过一忠臣而止耳。其学问则空疏无足取者。噫。自有宇宙以来。曾见有一人钓名而死者乎。夫所谓钓者。以其舍小利以取大利也。今先生之死也。父子膏血。涂于草野。三孤孑孑。冻饿流离。人间祸酷。可谓惨矣。先生于此。有何所利。而谓之钓乎。圣人疾没世而名不称。设使先生真为名而死。三代以下。犹恐不好名。而况先生乃三代上人物。取舍鱼熊之判。只以求吾心之所安。以全吾天而已。初不为名者乎。且世所谓学问者。果何事耶。一言一行。动遵礼法。忠孝大节。无愧于古人者。不得为学行之士。而从事记诵。只资口耳。高谈性命。静言庸违者。乃可谓学问乎。此尤无伦无理。不满一笑。真所谓得其恶言。不足怒者。蚍蜉太树之撼。多见其不知量也。噫。此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余尝观先生丁亥疏。有曰。窃算宇宙以来。愠于群小者。未有甚于贱臣。其言诚可悲。而其情诚可痛也。愚每读至此。未尝
重峰集卷首 第 129H 页
不掩卷而叹。继之以流涕也。后之人其亦有感于斯。而与我同一悲痛者乎。今于编末。奋笔书之。万历纪元癸丑仲春。后学竹山安邦俊。敬书。
  又
余少也。学古于诸老先生。尝问曰。古之世。一何多贤。而今之世。何相去万驿也。诸老先生答曰。童子何知。若重峰赵先生。谷口躬耕。奉养老亲。甘毳之供。无远不致。古之养亲者渠能乎。景仰栗谷。自号为后栗。问道牛溪。待其使如宾。极力伸救。十疏不已。古之隆师者渠能乎。抗章伏 阙。持斧请死。以言获罪。徒步过岭。犹复言之惓惓。死而乃已。则古之事是君者无以过也。郑逆方盗重名。而目以羿,浞。倭奴甘言请和。而累疏请绝。古之称先见者无以过也。卒之见弃而兴师。不知而死难。使麾下七百义士张拳冒刃。同死于一日。则古之死义者。万万不及也。童子其未闻乎。余于是惘然丧我。慨然发奋。以不得及门备卒。为平生至恨。甲寅冬。从友生得见冰壶子安士彦所集抗义新编二卷。则乃先生言行录也。向之所闻躬耕养亲。宾礼师奴。持斧伏 阙。请斩倭使。破贼死节等事。士彦皆倩名尽为图。照人耳目。赫赫若昨日事。余不觉
重峰集卷首 第 129L 页
发之竖而颡沘曰。诸老先生岂欺我哉。余尝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泣竹之孟宗。失身于孙綝。跃鲤之王祥。落(缺)于司马家。则孝子未必为忠臣也。又尝闻平时能犯颜敢谏。然后临乱能伏节死义。而卢奕,蒋清。义士也。与杨李同朝。而不闻犯颜。李若水,刘韐。忠臣也。与蔡京同事。而不闻敢谏。则伏节死义者。未必能犯颜敢谏也。今先生为人子则止于孝。为弟子则止于敬。为人臣则止于忠。平时则直言敢谏。临乱则伏节死义。若先生者。乃千百世一人而已。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㦤德。若先生者。真所谓能尽物则者矣。虽然。先生之节行。愚夫愚妇。莫不称颂。而世无诚心爱先生者。惟士彦诚服之。诚服之不足而纂集之。纂集之不足而图画之。若士彦者。真可谓好是懿德者矣。至于先生至请黜郑逆。请斩倭使。诸老先生以先生为先见。则余独以为不然。传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又曰。诚则明。先生至诚爱君。故知逆竖之必无礼于吾 君。先生至诚忧 国。故知倭奴之必不利于吾 国。此岂见几见星者之比。而毕竟化市人为父子。使之视死如归者。亦至诚之所动耳。呜呼。使先生之言。得行于己丑之前。则必
重峰集卷首 第 130H 页
无郑逆之变。搢绅之祸。岂至今日。使先生之言。得行于壬辰之前。则必无倭贼之变。生灵之祸。岂至此极乎。余于是编之终。不觉泪下。而士彦之为此。其亦有意也夫。乙卯孟春。晋山后人姜沆。
[八图]
重峰集卷首 第 131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重峰集卷首 第 13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重峰集卷首 第 13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重峰集卷首 第 13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书抗义新编图后[安邦俊]
  
重峰集卷首 第 133H 页
邦俊于先生。虽未及登门觌德。而窃尝景慕风义。自闻殉节以来。尤切山仰。其遗文事迹。世多未传。恐或久而泯没。积年搜访。仅得封事杂著总若干篇。分类为全集凡六卷。一陈时务。二救师友。三论朝政。四请绝倭。五举义兵。六杂著。将欲传诸同志。以谋不朽。第劘切贵近。仇敌满国。百年论定之前。决不敢轻以示人。于是撮其中请绝倭举义兵疏章书檄。附以碑文言行。别为一书。名之曰抗义新编。既又抽得八事。令画于李澄写以为图。置之卷首。俾观者目击而思存。虽愚夫愚妇。亦得以耸慕而兴起焉。老泉所谓像亦不为无助者此也。至如躬耕宾礼两图。或者以为不切于此录。殊不知先生之忠。本于孝移。而忠孝之道。又本于服事先觉而得之。生三事一。义无二致也。虽然。先生身乎今而心乎古者也。不得其心。而唯迹之求。则区区毫墨。固不足以知先生。古人言书不尽言。图不尽意。然则观乎是书者。盍相与求其心焉。安邦俊。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