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杂著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8H 页
书洙泗言仁录后
人而不仁。不可以为人。仁非私欲尽而天理全。不足以言仁。此圣门诸子所以拳拳于问仁。而夫子亦不得不谆谆于罕言之馀也。程子所以欲令学者类聚观之。而南轩先生遂编成书。朱子始惧其有速经口耳之患。而终勉学者以深玩力行之意者也。然则凡欲学圣贤者。宁不于仁之一字而思所以尽心矣乎。既以奉程,张之训。又深惧朱子之戒。则其庶几不畔矣夫。余以东偏末学。早而有志。晚而无成。由不能自力于体认之方也。深切愧悼。常恨不得见张子所编。幸而得于他书之中。拈出而书之。添附朱子集注与所引程,张以下诸贤之论。作为一书。以为潜玩熟复之地。又以西山先生读书记中所集仁字。别写一本。又并与吾东晦斋李先生求仁录。参互而并观焉。窃念从今所得之浅深。则在我用力之如何。而衰迈已甚。摧颓难振。深惧前头岁月。亦将不免如已往之悠悠。其于全体不息之义。当如何哉。玆书以自警云。万历甲辰腊月既望后二日。后学西原郑逑识。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8L 页
题河洛图书屏下
伏羲氏继天而河出图焉。夏后氏治水而洛出书焉。八卦九畴所以相为表里。为万世道统之宗祖。而文王演之为后天。箕子陈之为洪范。前后圣人。奉若天心。开阐人文。错综变化。体用相涵。吁其至矣。然彼时宁有文字发挥。亦岂有今日之肄书哉。盖默运神机。自然妙契。而有以写出焉尔。余在幼时窃见先辈或上于屏障。而率用今书。俱载图说。亦并录周子太极之图。区区之愚。僭有意焉。妄欲别作一屏。首揭河洛两图。次列易范之所以则而成焉者。先后天之所以为方位次序者与夫易象范数之图。而用朱子挑出方图象太极之意。分排八帖。卦名图号。皆用篆法。先贤说话。皆不附入。所以体古初也。太极图之作。本不由图书。则亦不须班焉。犹不敢自信。就有道而正焉。今五十有馀年矣。穷居不遑。又经乱离。疾病将死。恐负初心。遂用重模。更加勘定。庶几未死之前。对越潜心焉。而又非老病精力之所逮。则亦岂不懔然而为可忧者乎。万历戊午夏四月丁巳。郑逑题。
 重写未装。遽入回禄。补缀烬馀。殊失精谨。览者详之。
书启蒙图书节要后
此图。出于赵公。而传于金慕斋,思斋。李先生以为非自为说。而可为初学之指南。则读启蒙者。宜不可以不置一本案上以备参看也。跋语则曾于先生集中见之。而图则不得见矣。顷于陶山书院始见之。仍倩李秀才玭,朴秀才椅茂,徐秀才竞,南生孝悫。共与模画焉。而使金就英书之。是万历丁未闰六月上旬日也。西原郑逑。谨书。(赵公名有亨。慕斋从母夫。)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9H 页
书武夷志附退溪李先生跋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后
余旧有九曲图。即李先生题跋李静存所藏唐本之摹写者也。信乎所谓满目云烟。精妙曲尽。恍若耳边之有闻矣。又于唐本册子中。得总图与书院图。顷在花山。偶值画手。并令模入志中。系以李先生跋文。每于闲中时一玩阅。不觉此身之落在东偏。四百有馀年之下。不知当日日侍讲道而歌咏周旋于其间者。其气像意味。又复何如也邪。感想之馀。因窃识焉。己酉暮春丁未。逑书。
书读书要语续选后
在 皇朝倡先道学。得斯文正脉。惟吾敬轩薛先生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9L 页
其人也。朱氏廷立称其居常兢业。凛乎若有临于其前。处险容与。漠乎无所动于其中。斯可以观先生之所存矣。读书录一书。乃先生所以立言垂训者。简而备。平而正。尤拳拳致详于静敬简默之功。理欲义利之辨。明白切当。犹布帛菽粟之不可以阙焉者。吴氏廷举以其浩繁难于遍览。就钞其要语而传之。学者常置之几案。以为潜玩警省之助。则其有益于身心日用之间者。岂下于濂洛诸先生之书哉。余旧刻之川谷书院。既火于壬辰之变。新学者得见殆寡矣。今又刻于永嘉。又以僭率续选若干条增入焉。是盖读书录要语也。胡君何必去之哉。今还吴氏之旧。以表其为读书录之要语云尔。万历丁未秋七月戊戌。后学西原郑逑。谨书。
题止止堂集下附佔毕斋诗后
佔毕集中。其与先生相酬唱者。殆三十有馀首。佔毕遗稿之存。既曰二十之一。则三十馀首之外。其所亡失者。想尤多矣。然而先生集中。无一与佔毕往复者。玆集之撰在辛酉。去戊午泉壤之惨。四岁矣。又四岁而有甲子之祸。佔毕斋名号。宜其为世大忌。而至于和寄之诗。亦不敢编入矣。追想当时风色。岂不堪为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0H 页
呜咽也。今就佔毕集中。拈取与先生诗。附八卷末。使后人知先生与佔毕契谊之厚。而亦知先生为佔毕之作。并被屏斥。庶几分我感叹之怀云尔。万历丙午夏五月甲午。西原郑逑书。
题止止堂集下附寒暄堂诗后
余于幼时。得见金先生上先生诗手墨。称训下金某再拜。而敬谨之意。尚见于笔画之间。世说金先生师事先生。今以往复诗文之类窃观之。虽未必专奉以师道。而抑师友之也。金先生而师友之。则先生之所存。盖可想已。敢不敬而仰欤。
书景晦堂屏后
余少时。读朱夫子名堂室记。得闻敬义两字之为要于为学之大方也。心窃喜焉。妄欲名堂以景晦。揭持敬明义之号于两夹室。因以记中所论大学中庸太极图说等语。列书于屏。庶几体验承奉。不迷所向。敢禀于李先生而仍请笔焉。则先生不以为不可。而顾以排布间界之不便而未之书也。岁月飘忽。今垂五十年矣。年龄衰颓。学则无得。枯落悲叹。何可已邪。然而一念未尝忘也。玆伸旧志。张于左右。朝夕瞻对。以为桑榆收拾之计。第未知未死之前。果能实用其力。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0L 页
终不至不大负否乎。噫。圣人之闻敬义也。年八十七岁矣。况常人而未及耄甚焉者。其敢怠胜矣乎。丁未岁除日。逑惕息而书。
书川谷书院额板下
余于隆庆戊辰春。谒退陶李先生。将卧龙故事。禀定川谷之名。仍乞手笔。万历癸酉春。金东冈宇颙启于筵中。又蒙 宣赐。于是师笔 君赐。辉映内外。为一院之光。而为后学瞻仰矣。壬辰兵火。惨焉俱燬。痛其忍言哉。己亥春。倩韩公濩书之。所以为他日重建地也。去年冬。柳监司永询又请于朝。即蒙 圣允。方待 赐额之下。余顷就陶山书院。仍访古宅。抚览悲感之馀。发旧箧得川谷院三大字。乃先生当初以不满意弃之也。今犹可以想见其不逾矩之遗范。即摹易东书院之书字。补入以刻。送于书院。自此将见旧额重新。耸动观瞻。乱离扫荡之后。亦未为不幸也。使入院之士。瞻仰钦慕。又能深体川谷立名之义。如常陪两先生亲承诚敬之训。日孳孳不已。求深造乎远大。则我 圣上重赐之宠与李先生名而书之之意。其庶几不负乎哉。万历丁未季夏之晦。后学西原郑逑。谨书。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1H 页
书柳子厚,箕子庙碑阴后
柳子厚以为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而图存。斯言信矣。不惟人事之或然。汤泽未艾。则天意亦安知又不然乎。然以箕子之心。而谓之隐忍不去则误矣。当时箕子之心。岂有毫发馀念乎。所以被发。所以囚奴。皆不过悯君德之淟涊。忧宗社之将绝。谏既不得。去又不可。心神皇皇。不知所处而然耳。至诚恻怛。切迫吁呼。唯在于王庶几改之而已。宁或有等待自毙之心乎。然则比干何不隐忍不死。微子何不隐忍不去。彼既死既去。而箕子独有是心。则何以为箕子。而孔子何以同谓之三仁乎。此非人臣思虑所到处。非所以书之以训示后来臣子也。唯韩退之识得箕子心事。其曰臣罪当诛。天王圣明。蔼然有人臣敬君自贬之意。斯其为箕子之心欤。
书王荆公读孟尝君传后
荆公论孟尝君。以为得一士则可以南面制秦。又曰。鸡鸣狗吠(一作盗)之出其门。士之所以不至。盖非鸡鸣狗吠(一作盗)之出其门而士不至。以士之不至故。所至者惟鸡鸣狗吠(一作盗)耳。以孟尝君之所以待士者。而士有至之者乎。且虽有士。孟尝君安得而知之。冯驩而尚不知之。况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1L 页
非冯驩者乎。虽幸而得士。孟尝君安得以用之。怒冯驩焚券一事。亦可验矣。然荆公何以论孟尝哉。使荆公而得一士。则事业如彼其卑哉。出荆公门下之人。其有优于鸡鸣狗吠(一作盗)者邪。鸡鸣狗吠(一作盗)之惨于天下。其至于荆公之客哉。后之当国者。知孟尝,荆公之所以不能得一士。则天下岂尝无士哉。
书旧时海亭诗后
余于丁卯冬。侍曹先生函丈于盆城之山海亭。喜其兼山海之趣。而合幽贞之吉也。窃有慕焉。丁亥秋。始得此地。又爱其儒仙旧迹之亲切也。偶因朋友会叙。酒且半。题此诗。坐中有取以为担当之计者。谓好事可以即就矣。未几。时世多事。旋遭壬辰兵火。十六七岁月。忽然飘过。癸卯冬。余始返故山。越明年。咸州士友辈。相与结茅数椽。张文哉适假居其傍。协力成就。才十年而屋又倾颓。则势将还为路傍之弃地。文哉更辟址列础。架梁覆瓦。经营数载。费尽辛苦。余因浴海而来。轮奂之美。结构之精。不惟不啻前日之草舍。而又非余当初所望也。窃幸三十年宿愿。毕竟得遂。而顾余衰败已甚。方在积病滨死之中。又安得穷山海之胜赏。极幽遐之壮观。有如盛年期许也。只有终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2H 页
日杜门而已。然襟期之爽。仁智之乐。则何可与他境界比喻也。仍念旧时同游。无一存焉。今所追随。多是丁亥以后之人。宁不为之俯仰长怀。慨然兴嗟也邪。文哉请刊此诗。余遂略序颠末以志焉。
题景贤续录后
先生微言细行。皆可为世教。不可使无传。而不唯诗文之类泯没已甚。至于言行之槩。亦未有表著而为徵于后世。岂当时大祸之馀。一家以为大禁。而或水火之。士气摧伤。亦不敢复为之传录也邪。吁可戚矣。退溪李先生因升平刊本。略加裒录。而犹不得挂一于漏万之馀。幸复收拾于传闻之末。并与师友门人班班所得。以为今又不录。后益无传。且本录之后。院记行状之类。逐旋追入。至于庚子之疏。未敢必以为先生之作。而儳入于李先生手录之中。杂乱甚矣。今辄编为续录。虽亦不免僭率。而或有以稍详于先生事迹。亦庶几不失辑录之体云。
书清风寒碧轩圆斋先生次朱文节公悦韵后
 列岳东回宾日月。大江西注吐云烟。欲将一县清风去。须问黄扉阁老传。(文节公)
 浃日无人烦讼牒。有时迎客飏茶烟。傍山茅屋清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2L 页
风县。寒碧轩从相国传。(知清风郡事郑枢。)
先祖集中。曾见此诗。顷到本郡。登楼观赏。列岫长江。宛如当日。感想之馀。未见旧扁。今玆登板送揭。以存旧迹云。
书安东莲亭追揭退陶先生和松斋诗后
 琴韵泠泠杂雨声。败荷无藕尚含清。移葵间竹西墙下。红绿分明各自旌。(正德丙子秋府使李堣)
  堂旧为亭。在莲池中。叔父松斋府君莅官日。尝有诗。后聋岩李先生继为府。改构为堂。仍挂松斋诗于壁。竹移于北墙。而葵无处矣。
  
竹因风细笑无声。荷为秋凉韵更清。不见西墙红间绿。空馀珠玉映帘旌。(嘉靖丙申秋侄李滉)
退陶李先生以其叔父松斋公为本府之日。有诗于亭。二十年而来过。则亭既移而为堂。遂叙事和韵。以记其实。今七十载矣。堂构屡变。又经乱离。两诗俱无见。岂不为斯堂之一欠哉。吴太源沄。松斋外裔也。倩笔揭壁。且莳葵种竹。以存旧赏云。万历丁未季夏日。西原郑逑识。
书己卯荐举科榜目后
右己卯荐举科榜目也。噫。天日照临。何意于昏昭。而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3H 页
或赫然光被下土。或闭塞而物不能睹。是孰使之然哉。榜中诸公。际遇风云。拔茅汇进。将有济济以宁之美。夫何既设而废。已复而罢。使有志之士。加额而庆。扼腕而悲乎。今日之伸。快无遗恨。而前后既死之奸。不惟不保其苟窃之官。万世鈇钺。凛乎恒新。人之目此榜者。无不欣然而喜。咄然而嗟。以寓其秉彝之至性。岂照临之日。终非云翳所能蔽遮。而苏子所谓天果可必者邪。然则奸人之害之。适所以彰正士之光辉。何益于自为之谋者哉。此可为后来媢嫉者之明鉴也。然士君子之出处。唯在归洁其身而已。祸福得丧。非所道也。夷考诸公之平生。其不有不能无憾者乎。其不有不免为此榜之羞者乎。此又不能不使人抚卷而兴叹也。佐郎都公。星乡先正。诚孝至行。人无间言。其孙应云来示此书。请题其目。仍书其所感于卷末云。时万历壬寅季夏初吉。西原郑逑书。
拙斋说
灵川申侯叔正(一作止)贻书言。昔在先王朝。尝从容入侍。自 上历评筵臣。至于臣湜。则曰尔湜拙。臣承 命踧踖。退而窃思之。群下之中。盖无有如臣之拙者。 圣主一言。实惬臣平生所存。华衮之荣。不足以方焉。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3L 页
感激涵濡。惧无以仰酬。而弓剑忽遗。攀呼莫及。谨用名斋。庶几体奉 圣上之赏识。以为我终身自守之地。已属崔斯文岦为之记矣。复念相好如吾足下。不可以无一言以志吾拙。余闻言兴叹。不惟感侯 知遇之殊。其一时风云际会之庆。又如何哉。然余下士也。闻道既晚。方颓然自安其逸。安得构思驾言。以仰赞 圣言之懿乎。遂不能副焉者垂十年矣。昨者。侯还自 皇都。复有书强之曰。其不我遐弃否。噫。十年而莫之应。则可以止矣。而犹拳拳不已。侯真拙哉。岂侯深有味于拙焉。而必欲得拙者之言。或有裨于处拙之方者乎。此固巧者之所不屑。而侯之所以为拙也。且满廷之多。而 圣主之许拙惟于侯。相识之众。而吾侯之托拙必于我。其何能无感于两拙之相契。而思一陈旧闻之拙也。朱夫子之论拙曰。天下之理。一而已矣。穷之欲其通于一。守之欲其安以固。以其一而固也。是以近于拙。极其言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亦拙而已矣。侯既钦 上之赐。又深服朱子之训。念玆在玆。思有以尽拙之道焉。所以战兢惕励。常若对越君师。理必穷而必守。义必正而必明。惟恐一毫有违于本心之拙者。其可已乎。侯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4H 页
天资近道。用力已久。其深造自得之功。殆非余拙之所可测者。而复诵此以勉焉。此又余之所以为拙也。傥侯乐闻焉而谓符旧学。益敦无斁。永保其拙。则斯为有德。吉莫大焉。其于仰酬我先王之恩遇。将何所惧其无以哉。万历己未春三月日。西原郑逑书。
李君涉字说
仲兢。吾友李君涉氏字也。君尝求字于余。余不敢辞。惟涉危道也。父名之而命之曰涉。夫岂深意之不在于涉哉。涉而不慎。吾未见其利涉也。古人有言曰。战战兢兢。如临如履。余谓涉之道。当如是也。故谨奉字曰仲兢。兢。戒慎也。仲兢乎。其念玆尊丈名之之意乎。且君子将以大涉。岂惟吾身而已。则尤不可以不慎也。丈。吾先友也。又吾妻舅也。特蒙爱厚。而又与兢厚。斯为兢言。隆庆戊辰夏六月辛丑。西原渊冰堂郑逑识。(后改仲曰子)
天孙河鼓七夕会辨(十六岁作)
天上会合之说。昉于何人邪。自古好怪而立言。欺世而传后者。必超于常人耳目之所不及。思虑之所不周。然后有以骇天下而迷后世。虽间有吉人哲士者生。而亦莫能辨其是非于茫昧之分。而姑置其公论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4L 页
于真赝之间。人情荧惑。众口和附。遂使荒唐不经之说。恣行于千百载之下而不知止焉。则噫世有人哉。世无人也。然则其所谓河之东之西。有牛有女。共为伉俪。绿鬓云鬟。朝梳暮理。贪欢不归。以遨以游者。有是邪非也。其所谓天帝斯怒。责归来路。每以七月七日为期。银河杳杳。灵鹊成桥者。有是邪非也。其所谓岁一相见。别多会少。匆匆说话。未尽中怀。而玉龙已驾。灵官催程。欲别未别。别泪如雨者。有是邪非也。天即理也。星辰者。天之文也。而经纬综𦁎。各有定分。昭然灿然。晦明有时者。何莫非是理之酬酢也。天行一日一周。而一岁之内。凡三百六十周。则星辰躔次。常不移矣。既有定居。则非牛女独于七日而相会于乌鹊桥审矣。若以天孙河鼓。为天定之配匹。则斗之匹甚星。而箕之匹亦甚星也。排碧落许多星辰中。岂牛女独有男女之义。而一岁一会邪。今秋七月初七日夜。余仰观天文。则天宇昭昭。河汉正中。牛女躔次。东西迥远。万万无相交之道矣。嗟乎。如此无稽之说。始俑于虚诞之口。而好事者又从而笔之书。杜草堂端人也。而有牛女年年渡之句。张文潜善人也。而赋七夕之诗。其他碌碌之辈。一向靡然。终莫之悟。何足道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5H 页
哉。求于恍惚。以资口实。上以欺天。外以诬人。别为一端。为祸大哉。吾安得不一辨乎。索隐语怪。还愧圣门。
与城山书斋长贰
人有曰擅一州云山之胜。为之甲而无愧焉。况复有儒仙之旧迹。不可以埋没焉。而埋没焉者几岁月之于今。而岂不为一邦好古好事者之羞哉。凡事自有机会。百馀良材之忽焉萃集者。亦岂非人自不知。而造物者故为之助成机会也邪。振埋没而成机会。宁非今日之有不得不尔者乎。玆用告于惟长惟贰。惟一方之诸贤。其庶几共有以勉之哉。
 
其合为长焉者。其必自知之。而不为之辞焉。其合为贰焉者。惟在长焉者之择焉而共之焉尔。事之成不成与迟速善恶。吾复何言哉。长贰任其责。
客位谢帖
五载风痹。到今愈剧。重感寒疾。痛楚转苦。闭户僵卧。与死为邻。宾朋到门。苏喜虽深。而既不得自力迎奉。亦不能开口说话。勉强一接。病辄加甚。切希来访诸君。曲谅垂怜。毋以不见病陋为歉。庶几即许回驾。俾有以自安于专心调护。得延一日之命。则是贤朋良友之赐也。岂胜大幸。如或不然。而迟回濡滞。有若以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5L 页
速返为未安者。而不计主人之困薾。必求一见而后已。则非区区之所敢知也。如是之客。仆亦不欲见也。辜负厚义。迹似扫轨。负席惭悚。良不知裁。
契会立议
一。约中规目。一从吕氏之旧。不可诿以古今异宜。
一。如有愿入约者。告于直月。直月告于在坐。必众许然后。书于籍而入之。
一。道里在三十里内者。每月朔来会。三十里外者。唯赴孟朔。其间或能逐朔来预则尤善。
一。会日相聚。须及早朝。若后生少年。则宜先来诣。毋后尊长。
一。或非众所共知切迫不得已之故。而假托不参者。论如犯约之过。书于籍。
一。读法讫。参讲朱子白鹿洞规。
一。会日。须相考一朔所习之业。(学者一日有一日工夫。一月有一月工夫。○吕氏学规。肄业当有常日记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一岁无过百日。过百日者。同志共摈之。○三十岁以前背诵。以后临文讲说。)
一。会日或值天雨。则当权停待晴。直月告于约正。更期日而会之。
一。期大功未葬者。许不赴会。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6H 页
一。四孟朔日。既赴约会。则难兼修礼见。当权宜停之。
一。凡吉凶相助之事。本家告于直月。或其近居者。告于直月。(或直月自知之。不必待告。)
一。直月禀于约正而定数。力有大小。分有厚薄。并宜参量。亦须斟酌本家之势。
一。凡回文。次次相传。各书时刻于其下。无或小滞。滞有犯约之过。(终到之人。持以纳于契会之曰。仍检递传敏慢。)
一。虽已入约。而泛然随参。无意振发。悠悠时日。无所进益者。听其出约。或不能文。而有好善修行之实者。可以许入。
一。入约之人。各自敦饬。读书修行。虽学有浅深。方有高下。而要其志趣。必学古人。必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必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勿汲汲于富贵。勿戚戚于贫贱。庶几有儒者气味节拍处。苟不能如此。已非吾辈中人。虽无约中之罚。亦何以冒昧随参。以为吾约羞哉。凡约中诸君。尚胥警焉。(正谊明道者儒。计较利害者非儒。)
一。进德谨行之目。已尽于德业相劝之条。只要熟玩勉行而已。然吾同约之人。尤须激昂于子路义勇气像。(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6L 页
其由也欤。)超然脱洒于势利。不以贫富动其心。然后可以消人欲而进天理矣。吾同约之人。盍相与勉之哉。周子曰。铢视轩冕。泥视富贵。学者须知此意。方不碌碌矣。(周子非谓轻视贵人也。轩冕富贵。人所争慕。而自道义观之。曾不若乎铢泥。如富贵浮云之意云尔。若有爵贵人。则亦达尊可敬。世间尚气。后生或有偃蹇陵轹。自以为高。殊非学者气像。吾辈之中。岂有是哉。)
一。学者平时宴坐说话。稍有可观。及见临小利害。便为所夺。精神都丧。手足尽露。此古今通患。夫读书而为儒。孰不欲求如古人。自后人观之。其果能终始无愧。而得为完人者实鲜。究厥所以。未有不由失步于利害之初歧。而竟至于颠沛而无可收拾处。虽情有轻重。败有大小。其失其本心。而为吾儒之羞惑则一也。尝窃思之。一毫之失。千金之得。何足以动吾之胸中。而不能竖立。自弃至此。而终不能觉悟者。何邪。言之诚切痛心。预告吾约中诸君。须常加戒。毋见羊皮忘我琬琰。且古人谓能破千金。而失声破釜。真情所露。亦不在大。君子观人之法。实寓于造次几微之际。此又岂不严且可惧哉。唯常存此心于道义之中。直养无害。令本心浩然。发皆洒落。则庶几可以自保矣。然此亦本非苟难。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7H 页
亦非别有方法。又不得不如是。吾约中诸君。既以古人相期。何可不相勉焉邪。
一。圣人之圣。贤人之贤。盖非高远异常如升天梯空之为。实人理当然如男耕女织职分常事。只缘人自不察。不能自修。知者既鲜。行者尤鲜。举世昏昏。浊浪滔滔。间或见有奋发愿学之人。独异于众同之中。则竞相指目。怪异龃龉。如新见蜀日越雪焉。夫岂知彼真能为吾之所当为。而我实误入狼狈。自彼人观之。为真可笑可怜之甚乎。苟欲为之。实能为之。如不已焉。终有所到。如新生之木。毋伤其长。则必至参天。新种之稼。毋伤其养。则必至成熟。惟欲为之心与不已之功。为贵焉尔。是故。古人必言立志有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常人之所以为常人。莫不由有志与无志判焉。伊尹初无任天下之志。则不过为莘野之一耕夫。颜渊初无慕仲尼之志。则何由三月仁于陋巷之中乎。况吾同约之人。皆孟子所谓可以为尧舜之人也。须各自愤之志。自力不已焉。则安知于吾党之中。而亦有见嚣嚣之乐。不改之操乎。年固有高下之各异。质固有钝敏之不齐。且不见武公之九十。曾子之质鲁乎。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7L 页
所患。只欠抑戒之自警。三省之笃实焉尔。各从现今地头。毋劳追悔于既往。莫恨资禀之不及。唯当刻心自励。百倍其功。脱落旧习。变化气质。则今人何患不及古人乎。高可为圣贤。下不失为吉人善士。唯吾用力如何耳。不唯有以答受中以生之责。而参立于天地之间。抑内慰门户父兄之所望。外副朋侪契约之本意。不亦快哉。不亦乐乎。愿吾党诸贤。思有以如是。而必有以如是。须先立志。以为舜何人哉。有为者若是焉。不胜拳拳相爱之至诚云尔。
月朝约会仪
会日夙兴。约正副正直月。皆深衣来会。○以长少拜于东序。○设先圣先师之像于北壁下。○同约者如其服而至。俟于外次。○既集。以齿为序。立于门外。东向北上。○约正以下出门。西向南上。(约正与齿最尊者。正相向。)○揖迎入门。至庭中北面。○皆再拜。○约正升堂上香。○降。(约正升降。皆自阼阶。)○与在位者皆再拜。○藏先圣先师之像。○揖分东西向立。○约正三揖。客三让。○约正先升。客从之。(约正以下。升自阼阶。馀人升自西阶。)○皆北面立。○约正少进西向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8H 页
立。副正直月。次其右少退。○直月引尊者。东向南上。(以约正之年推之。后仿此。)○长者西向南上。(在约正之后少进。)○约正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此拜尊者。)○尊者受礼如仪。(跪而扶之○唯以约正之年。为受礼之节。)○尊者退北壁下。南向东上立。○直月引长者。东向南上。○约正与在位者皆再拜。(此拜长者。○尊者不拜。)○长者受礼如仪。(跪而答其半。)长者退立于尊者之西。东上。○直月引稍长者。东向南上。○约正与在位者。皆再拜。(此拜稍长者。○尊者长者不拜。)○稍长者答拜。(俟其俯伏而答之。)退立于西序。东向北上。○直月又引稍少者。东面北上。○拜约正。约正答之。(俟其俯伏而答之。)○稍少者退。立于稍长者之南。○直月以次引少者。东北向西北上。○拜约正。约正跪而答其半。○拜者复位。○又引幼者。东北向西北上。○拜约正。约正跪而扶之。○拜者复位。○既毕。揖各就次。(同列未讲礼者。拜于西序如初。)○顷之。约正揖就坐。(约正坐堂东南向。约中年最尊者。坐堂西南向。副正直月。次约正之东南向西上。馀人以齿为序。东西相向。以北为上。若有异爵者。则坐于尊者之西南向东上。○同约之子弟。则为一行坐。)○直月抗声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8L 页
读约一过。副正推说其意。未达者许其质问。(或以朱子白鹿洞规童蒙须知遣子帖训蒙十训吕氏格言等篇参讲。○或约正别为说以讲。亦不妨。)○于是。约中有善者。众推之。有过者。直月纠之。约正询其实状于中。无异辞。乃命直月书之。直月遂读记善籍一过。命执事以记过籍。遍呈在坐。各默观一过。既毕乃食。食毕少休。复会于堂上。或说书或习射。讲论从容。○至晡乃退。
凡燕集初坐。别说卓子于两楹间。置大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于卓子上。亲执酒斟之以器。授执事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酒遂饮。以杯授赞者。遂拜。主人答拜。(若少者以下。为客饮毕而拜。则主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仪。主人乃献众宾如前仪。唯献酒不拜。(若众宾中。有齿爵者。则特献如上客之仪。不酢。)
深衣制造法
 参详经传。专主朱夫子。而兼采诸儒之说。要不出于古制。而亦便于被服。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9H 页
衣。
 用布二幅。各四尺四寸。(指尺○布尺则二尺四寸五分。二幅四尺九寸。)中摺前后四叶。(各长二尺二寸。)每幅广二尺二寸。除负绳之缝与领旁屈积各一寸。又二寸续于袖。实广一尺八寸。合四幅要缝七尺二寸。○当肩相并处。向上斜裁。入左右各三寸馀。盖不如是。将无以著袷为领矣。(此出锡山冯氏说。)
  袂。
 用布二幅。各长四尺四寸。(布尺则二尺四寸五分。二幅四尺九寸。)每幅中摺。为前后两叶。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一幅难于反屈及肘。而刘氏,杨氏皆云不以幅为拘。当更以一幅布。分属左右袂各半幅。袂口当在此半幅之末。
  事林广记。牛颔下垂。谓之胡。从袂口至腋下裁。令其势如牛胡。○虽接半幅。犹不及肘。盖自肩至指端。自指端至肘。非三尺六寸所可屈而及之也。(衣馀三寸。袂二尺二寸。又半幅一尺一寸。合三尺六寸。)且六幅之外。更增一幅。则非衣裳各六。十二幅。应十二月之义。宜勿用别半幅。只以袷馀布。截作两片。分属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9L 页
两袖。但袷布半截。则或似不足。初裁袷布时。量其两袖之用而稍长之。袷馀之裁。亦可以分作两腋衣系。(七尺二寸许。○布尺则四尺许。○中截之时。微为斜裁。稍长者属于袂。短者属袂口。长者三尺九寸。则短者为三尺三寸。)
  领。
 用布一条阔二寸。(长五尺九寸。布尺则三尺二寸九分。)为领如常衣法。是所谓袷也。(取丘氏说。)
  裳。
 用布六幅。长可及踝。(三尺四寸许。布尺则一尺八寸八分。六幅十一尺二寸八分。)每幅斜裁。各为两幅。一头广。(一尺四寸六分六里许。)一头狭。(七寸三分三里许。)以狭头向上而连其缝。以属于衣处。约围七尺二寸。(每幅除缝实广六寸。)每三幅属衣一幅。其下边及踝处。约围十四尺四寸。(每幅除缝实广一尺二寸。)
  续衽钩边。
 节斋蔡氏曰。续衽谓属裳。旁无前后幅之缝。左右交钩。即为钩边。非有别布。一幅裁之如钩。而缀于裳旁也。○杨氏曰。按郑注。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郑意凡裳前三幅后四幅。既分前后。则其旁两幅。分开而不相属。惟深衣裳交裂裁之。皆名为衽。所谓续衽者。指裳旁两幅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0H 页
言之。谓属连裳旁两幅。不殊裳前后也。○家礼图曰。既合缝了。再覆缝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丘氏曰。当裳之两幅。自腋下至齐前后相交处。皆合缝之。使相连续不开。是谓续衽。又覆缝其边。如俗所谓钩针者。是谓钩边。○白云朱氏曰。衽。说文曰衿。注。交衽为襟。襟通作衿。正义云。深衣外衿之边有缘。则深衣有衽明矣。宜用布一幅。(四尺三寸五分布尺二尺四寸。)交解裁之。上尖下阔。内连衣为六幅。下属于裳。玉藻曰。深衣衽当旁。王氏谓袷下施衿。又曰。衽边斜幅。既无旁属。别裁直布而钩之。续之衽下。若今之贴边。经曰。续衽钩边。正以钩边。续于衽下。后人不察。至有无衽之衣。琼山丘氏曰。朱氏此说。与家礼不合。盖欲于衣身上。加内外两衿。如世常服之衣。别裁直布。钩而续之。衽下。以为续衽钩边。如此则便于穿著。但以非家礼本制不敢从。姑存以备一说。○丘氏又曰。裳制于礼深衣篇。文势不伦。固已著其说矣。(朱子语录。读书。先文势而后义理。深衣此章。以文势观之。则所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一句。似通一衣而言也。若专以为裳。不应列于袂袷之上。盖上衣下裳。效法天地。不应颠倒易置如此。况其下文先言袂。次袷次负绳而后及于齐。亦自有次第可见。)后又得吴兴敖继公说。谓衣六幅裳六幅。通十一幅。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0L 页
吴草庐亦谓裳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不可言十二幅。又但言裳之幅。而不言衣之幅。尤不可。良以敖说为是。盖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月之六阴六阳也。愚因参以白云朱氏之说。衣身用布二幅。袖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矣。裳用布六幅。裁十二片。上衣下裳。通为十二幅。于深衣本章。文势顺矣。旧制无襟。故领微直而不方。今以领之两端。各缀内外襟上穿著之际。右襟之末。斜交于左胁。左襟之末。斜交于右胁。自然两领交会。方如矩矣。○严陵方氏曰。衽。襟也。与裳相续。故谓之续衽。居裳之边。曲以钩束焉。故曰钩边。玉藻所谓衽当旁是也。○事林广记。十二幅外。别添两斜衽于旁。缝属于裳。谓之续衽也。钩边者。裳下圜其角如钩。恐其垂下而不齐也。
  窃按续衽钩边一说。古圣人之法不传。人各异见。百家纷纭。为千古未定之辨。至于司马公曲裾之制。朱夫子初既服用。晚来改之。其所改之者。亦未见于大全等书。蔡,杨所谓连属裳两旁前后两幅之说。又未保其必是而无疑也。家礼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1H 页
图。以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者。文义制法。亦未知其必合于古制。既无由更质于折衷之大贤。宁不为法服之遗憾哉。朱氏以为未有无衽之衣。方氏以为与衣相续。居裳之边。两说相證相发。而敖继公吴草庐。合衣裳而为十二幅者。尤似有得于本经文义。恐不可以后出之论而为之不信也。盖既曰衽当旁。又曰续衽。则衽之必有而必续焉。必在于旁侧者。自无疑矣。所谓制十有二幅。应十有二月者。夫岂全指十二片之裳哉。以十二幅而制之云。则所谓通一衣上下而言之者。窃恐虽谓之发前人之所未发。亦未为过焉也。分裁一幅布。上狭下阔。(四尺九寸布尺则二尺六寸四分。)连续于衣裳之内外。旁有若今常衣之法。是所谓续衽。而其边之斜裁处。必须钩之贴之。使不解破者。岂非所谓钩边者乎。如是则被服之际。方是稳帖。而隐然深邃。实称当初深衣命名之本义矣。余少时据蔡,杨连续裳旁之制。制而服之。左边牵引向右。前面领下。攒蹙不稳。见者皆疑其为失制。以为古人之衣。岂如是哉。后乃以朱氏别用一幅斜裁为衽之制制之。则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1L 页
既无拗掣之患。前后妥帖。左右深蔽。窃于心或者其可矣乎。今三十有馀年。而不敢改焉。玆复制造。亦用是法。辄录为说。以俟后来。如有博识好礼之君子。其以为然乎。其不以为然乎。万历庚戌至月戊辰。逑识。
  丘氏欲以裳前四片缀连外襟。二片连内襟。至于本国诗山副正正叔。则大不然于丘氏之说。而欲将十二片。后缀四片。前内外各缀四片。夫其不然于丘氏之说则是矣。而又欲以裳二幅。当衣一幅。实非礼记,家礼裳三幅尖头。当衣一幅之法。岂不又为大不然哉。今者裳十二片。依旧制。每三片各属衣。一幅斜裁。 幅为两片。通续于衣裳之两旁而钩缉之。是为当旁之衽。与衣裳之正幅。自不相干。亦不悖于旧制。又使衣之体。益深邃而不浅露。未知信乎其能符于古之制与否。而实甚便稳于服著。亦未知后之视今。果不如今之视前否尔。又按。朱氏以为别裁直布。钩而属之衽下。若今之贴边。初不以为然矣。及既裁造。则衽既交解裁之。而斜边向外。偏缓不能齐整。不得不用直布钩贴之。所谓直布。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2H 页
又不可求之于一二幅之外。须于衽布未裁之时。先裂取两边各寸半许。以俟续衽之后。缀贴内外两边而钩缉之。是所谓钩边也。
  黑缘。
 用黑缯。领及裳边表里。皆用寸半。夹缝袂口。则布衣(一作外)别缀。
  大带。
 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以为两耳。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以黑缯饰其绅之两边及下。复以五采绦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
  缁冠。
 糊纸为之。或用乌纱。加漆为之。裁一长条。高一寸广(东西)三寸。袤(南北)四寸。又以一长条。广四寸。长八寸。襞积为五梁。缝皆向左。弯其中。跨顶前后。下著于武。屈其两端各半寸。自外向内而黑漆之。又于武之两旁。半寸之上。为窍以受笄。用白骨或象牙。
  幅巾
 用黑缯。六尺许。中屈之。摺为两叶。就右边屈处。摺作一小㡇子。翻转之。从㡇子左边四五寸间斜缝。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2L 页
一路向左。圆曲而下遂循左边。至于两末。而后复翻转之。使所缝馀缯向里。以㡇当额前裹之。至两耳旁。各缀一带。广二寸。长二尺。句巾外过顶后。相结而垂之。
  方履。(黑履)
 白絇繶纯綦。
 刘氏(垓孙)曰。履之有絇。谓履头。以绦为鼻。或用缯一寸。屈之为絇。所以受系穿贯者也。繶。谓履缝中紃(音旬)也。以白丝为下缘。故谓之繶。纯者。饰也。綦。属于跟。所以系履者也。
 
丘氏仪节。黑履。
 白絇繶纯綦。(按礼黑履当作白履为是。)用白布作履。如世俗所谓鞋者。而稍宽大。既成。用皂丝绦一条。约长尺三四寸。谓当中交屈之。以其屈处。缀履头近底处。立起出履头一二寸。岐为二。复缀其馀绦于履面上。双交如旧图所画者。分其两稍缀履口两边缘处。是之谓絇。于牙底相接处。用一细丝绦。周围缀于缝(扶用反)中。是谓繶。又于履口纳足处周围。皆缘以皂绢广一寸。是之谓纯。(音准)又于履后跟。缀二皂带以系之。如世俗鞋带。是之谓綦。(音忌) 如黑履则用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3H 页
皂布为之。而以白或青。为絇繶纯綦。(又见考證。)
  考證
 士冠礼。履。夏用葛玄端黑屦(屡色同冠)青絇(絇之为言拘也屦头饰也状如刀衣鼻在屦头以为行戒)繶。(缝中紃也)(约广一寸也)冬皮屦可也。(夏则用葛。冬则用皮。)仪礼疏。屦者。顺裳色。玄端黑屦。以玄裳为正也。 纯者。于屦口缘。繶者。牙底接处缝中有绦。絇者。屦鼻有饰。为行戒。○周礼疏。舄屦。有絇有繶有纯者。饰也。繶。是牙底相接之缝。缀绦其中。絇。是屦头以绦为鼻。纯。以绦为口缘。汉书王莽传。句屦。孟康曰。今斋祀。履舄头饰也。出履一二寸。师古曰。其形歧头。(近世有谓其形岐头。乃制为双云形。加于履之头。如今之朝鞋者。非是。盖用绦为之。岂可作云形哉。)○书仪。黑履白缘。(自注云。复下曰舄。襌下曰履。周礼。履有五色。近世惟赤黑二舄。赤贵而黑贱。今用黑履。白绿亦从其下。)夏用缯。冬用皮。(自注云。古者。夏葛屦。冬皮屦。今无以葛为屦者。故从众。)
  野服
 朱子客位咨目曰。遵用旧京故俗。以野服从事。然而上衣下裳。大带方履。比之凉衫。自不为简。其所便者但取束带足以为礼。解带可以燕居。免有拘绊缠绕之患。脱著疼痛之苦而已。罗氏玉露。上衣下裳。用黄白青皆可。直领。两带结之。如道服。长与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3L 页
膝齐。裳必用黄。中及两旁皆四幅。头带皆用其一色。取黄裳之义也。别以白绢为大带。两旁皆以青。或皂缘之。谓之野服。又谓之便服。
游伽倻山录
万历己卯季秋。余与李伯愉恭叔兄弟。在沙村溪塾。郭养静亦来相会。晤语读书。有同人之乐。既累日矣。余曰。倻山在吾州之境。擅仙区之称。我唯仅曾一观。而诸君则未焉。岂不为欠事哉。今者枫菊政佳。阴雾收迹。一登绝顶。纵目荡胸。不亦善乎。况郑德远新自永阳赋归。尤不可不会此友也。诸君皆曰诺。遂为之理装。米一橐。酒一壶。馔一笥。果一箪。书则近思录一册。南岳唱酬而已。视沈存中游山之具。复加略矣。是本月初十日也。○十一日晴。伯愉先行。约以明日会于宋丈。得金志海书。期以望时会于城寺。答以有今日之行。请与之同焉。余与两君晚发。将逾狐岭。日已曛矣。适值武人同行。得保无虞。过松楸下马瞻拜。就寒冈。上于是轩。披襟小霎。登后冈。月色扬清。松影婆娑。白石增皓。绿水响寒。俯仰啸傲。已觉胸次悠然而无物矣。秉烛取舍藏朱子年谱中云谷记。一看而止。仍赍之行簏。是夜困甚熟睡。○十二日朝。复登后冈。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4H 页
仍促食以行。纡诣先垄省拜。霜露之悲。自不堪也。遂就宋丈。略叙寒暄。吾邑先进。清贫苦节。甚可敬也。余因马蹶伤髀。命煖酒。嚼苏合元一丸。伯愉来会而行。裴童子协进至于栗岘。到深源。前路水石稍清洁。下马少憩。各吞红柿一颗。酒半杯。至红流洞。坐溪边石。僧云。今年枫叶。不如旧时。然青黄间红。浅深差池。随分寓兴。足泻幽郁。云山水石。佳趣自多。枫叶善恶。不须深较。或曰寻秋差早。或曰正值其时。早则固符康节看花取蓓蕾之意。如正其时。尤为可矣。且吾人抽身来赏。是为幸事。时之早晚。又何足问。水从乱石间。奔流喧豗。声如雷吼。白昼飞雨。纷洒林杠。或停蓄渊泓。深不可测。峰峦拔峻。洞壑窈窕。松桧森郁。岩崖屃屃。沿溪上下。可八九里步步无非清奇骇目。真佳境也。好事者就断崖盘岩。设名深刻。字画宛然。红流洞泚笔岩吹篴峰光风濑霁月潭喷玉瀑宛在岩。皆所名也。可经久不剜。以供游人之玩也。又刻崔孤云诗一绝于瀑傍石面。而每年霖涨。狂澜荡磨。今不复可认。摩挲久之。依俙仅辨得一两字矣。诗则狂奔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却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点午饭小许。仍酌酒一杯。裴童子进以米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4L 页
屑。亦啖之。先遣裴童子。令入寺里。余与诸君。缓步溪岸数里许。骑马到红霞门。僧辈出迎。有曰信悦者。旧相识也。令先向导。寓鉴物方丈。俄而闻吹篴入门。云是金博士李忠义之行。请见。辞以疾。夕登学士台。夜将半。石床太冷。睡不著。步出庭中。月色清澈。引酒各半杯。未几就枕。○十三日晴。夙兴。看近思录数板与南岳唱酬序文。金博士又请见。暂相会于学士台。仍徘徊于殿宇阶庭之间。寺是新罗哀庄王时所创。累经重修。雄丽瑰玮。生民之力。亦多糜于此矣。遣书德远。喻以同游。则答以有亲癠之忧。约于望日。邀志海相聚于是寺。促驾登山。石路崄巇。或马或趾。抵内院寺。见门外有小石碑。碑前有小井如口。僧云此得剑池古迹也。碑傍。刻佔毕斋,寒暄,濯缨诸先生诗。而剜不可读。寺经回禄。新创才完。云山浓美。岩壑幽静。气像冲邃。眼目夷旷。非海印之可拟也。寒暄先生曾读书此寺。修德凝道之功。想多从这里做得矣。吾辈尚不能一日展册于此间。宁不为可慨也。问天末一片缥缈。则僧曰头流山也。夜半。步出庭畔。月光如昼。山阿寂寥。青风徐来。寒濑微响。恍然不觉此身之已在物外也。○十四日晴。晨兴坐前堂。看近思录数板。举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5H 页
目云山。空我百念。奉玩遗训。自不觉其专一而有味也。饭后携筇行数里。有所谓净觉庵者。处地益高。又觉胜似内院一层矣。昨日养静于内院。爱其幽寂。遂置他日读书之誓。及见此。尤喜好之。恭叔曰。养静宜于此。亦可以有誓。有一小童子从闺阁间出拜。貌野而犹不至甚粗。语讷而犹自明于乡里门系。详之则乃余中表弟宋家儿也。失母而且无所学。来从释子云。开卷而试使读之。不晓文义。又胡乱其句读向背。如是学之。虽十年从师。终不得为识字人矣。吁。吾寒暄先生之后。而其至是哉。嗟叹久之。欲稍憩以休其惫。僧忽告以日晏。而前程尚远。遂警觉振策。吾人日暮程遥。何独此上山邪。一里许到成佛庵。伯愉先登前台。余直据庵内。所处可如净觉庵。亦不甚古焉。僧则无矣。尘埋堂室。不可少留。昨于深源。以无僧不入。今又见此。岂非年岁之歉。赋役之烦。山僧亦不支焉。使之处处空其居乎。山僧如此。村氓可知。不知穷村处处有其室而无其居者。亦复几何哉。至圆明寺。踞峰峦之周遭。创丹碧之新开。又非内院之可如。而养静之誓。宜又不可无也。爱而不能离也。复有中苏利丛持等刹。皆在岩角。皆无僧居。入上苏利暂憩。所谓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5L 页
奉天台者。地位益清高。眼目益快活。万壑千峰。环列如培塿。人寰世界。渺然若蚁蚕之丛。处处村落。一一可指。玉山松川。森然若一俯可挹。想其幅巾雍容于其中。而自守所见。自乐所得。自我今日之大观而视之。其气像又复如何哉。惜乎。吾有手不得相挽而共此之睹也。至如志海虽勤招邀。亦相信不及此。又各有分焉。尽非朋友之力所能强得也。信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今日诸君。各相努力。毋各怠焉。他日眼界之宽。非直今之奉天也。养静曰。此地位尽高矣。然更有上峰。岂非所谓虑字地位乎。复相与以不可以止乎此规之。又读朱子云谷记。胸次益觉豁然。不知此身在芦峰,晦庵之间也。煮白粥点心遂行。自此山路益峻。步势益艰。攀崖陟险。鱼贯而进。前人在后人之顶。后人仰前人之趾。如是几六七里许。乃始登所谓第一峰者。四望无际岸。只见天云相接于远岫渺霭之端。前所谓圆明奉天之观。皆不足道也。山之内外。青紫黄白。散落成文。各随造物之天。以寓生成之理。初不知孰使之然。而烂熳趣色。混茫相映。足以供游人之赏。而资仁者之反求。周子庭草之玩。孟子牛山之叹。虽大小异势。盛衰殊迹。君子之所以观物寓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6H 页
怀。则盖未始不同也。僧云。微茫一抹。杳若补缺于南天者。智异也。郑先生早岁栖息蓄德。曹先生晚年隐遁养高。作镇南方。为名山第一。而复托名于两贤。将与天壤同其传。亦不可不谓玆山之大幸也。苍茫若人存不见。而微露其鬟于北隅者。金乌也。高丽五百年纲常之托。不谓只在此山之中。而直与首阳相高于万世之远。今日之见。亦非偶然也。琵瑟之下。有双溪。公山之下。有临皋。昔贤流芳。后人矜式。夫初岂有所为哉。直由秉彝之天。难遏于高山之仰。登此山而为此望者。亦不可以不此之思而继之以喟然也。葛川主人。孝友纯行。余窃常愧未之一访。而云门先生轩昂不羁之节。自得闻于山海。至今不敢忘焉也。白云悠然于火王戴尼。宜愉恭,养静之常目在之。而余窃悲松楸之感焉。则呜咽而不能举目也。诸君各一杯相酬。而余以有旁讳不举也。纵观之馀。各倦甚。枕岩小睡。睡罢。复相与徘徊瞻眺。又开年谱。读朱夫子武夷山记与南岳唱酬序及周张两先生诗。或多有逼真于今日之观。如所谓直以心期远。非贪眼界宽之句。则岂止为今日登高之法。抑亦凡在山游人。皆不可不知也。平生非不读此等诗文。特今日得一诵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6L 页
于伽倻第一峰绝顶上。所以趣益奇而味益深耳。僧辈跪而请曰。今日得陪高踪。来登此岳矣。愿乞一语以为轴中之宝。吾辈相看而笑。谢以不能诗。余于昔者随内兄李汝约仁博。与柳景范仲淹,金台叟聃寿,李而敬廷友。共登此山。环井而坐。乱酌无数。吟咏唱酬。篇什累累。醉笔如流。余独不能诗。终日无一句。颇为诸君所嘲。临罢。余有一诗。末有默契千年处士心之句。则诸君和以谑语。相与剧笑而罢。今者十八年矣。内兄与景,范。俱已去世。井亦废涸。俯仰悲感之怀。如之何可御邪。向夕下苏利庵。崎岖岩径。劳悴亦甚矣。而其视夫上之之难。不啻九分之减。信乎曹先生所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者。实为今日之著题也。初拟由上峰。历白云台。以还海印寺矣。余谂于诸君曰。吾辈之来。岂直如山游之人。纵步耽赏。以为景物之所役者哉。今日登山。所得亦已优矣。盍亦从容体适。以养神气。而后徐为之者乎。咸曰诺。是夜。登奉天台。月色未莹。云岳微茫。风力峭紧。不可以久当矣。山间屋宇。例以木板。装隔外壁。内又重以土墉。不然。云雾纷入。冰雪触冒。不可以堪矣。三更。忽闻钟声。山中半夜。得此清响。不觉令人自发深省。○十五日。晨起作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7H 页
书。送于德远。旋得志海书。知诸友昨已入山。遂为书以答之。一山上下。趣象不同。辞气之间。不免有小戏。此亦所处之致然。而居上不骄者。果自是难事也邪。又登奉天台。飞霞散漫。日光开阖。青红满山。万象容态。望见学士台前。人影依俙。知志海诸君出步林亭也。复登西偏两石峰。所观大概与奉天同焉。而危绝眩悸之势。则又特加焉。养静采石络蔓。香满橐。恭叔困于霞湿。有借酒人间之语。余与养静共驳之。渠亦旋供误发之招。盖所赍一壶已尽。而志海新自俗中来。故目之以人间也。入室。裴童子进以红柿。娥林外家来也。仍评一行所观领略之多少。过午。白日出天。流霞捲尽。山岳呈形。昭布森列。纵目散眺。尽在一视之下。或如人立。或如兽伏。或如攒剑。或如插笔。群峰众壑。殊形异态。应接信乎无暇言。不可以尽状矣。是夕奉天。约复快睹圆光。忽得志海书。将期会德远于知足庵。促吾辈下来。德远方侍亲疾。乘间暂出。则一会之便。又不可失。遂不免振策而下。然既负奉天之月。意思索然。步步回顾。若有所弃遗而来者。登中苏利之台。岩轩朗亦可亚奉天。僧告曰。日且暮。行不可以不亟。吾辈谓曰。如是忙迫。若有所窘蹙者。殊不自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7L 页
在。非山行气像。日暮则可以止宿圆明庵里。不妨以明日进会也。于是共许息肩。作书致意于志海。自内院初上也。峰峦回合。景物幽佳。愈上愈奇。新思层生。及自奉天而下。转觉浅狭。胸襟局促。如自乔木入于幽谷。眷恋瞻顾。殆不能自定。此亦处身之不可以不慎。而所见之不可以或卑也。云阴乍祟。月华埋光。犹以既不得奉天之观。故心怀怏怏。宁不若不见而不甚以为恨也。余又气不调。夜深而睡不著。煮薏苡粥。夜半后推户而出。盘桓于庭中。天之东南。气像回肃。浮霭自西北腾涌奔飞。至天末而消散。月魄隐见于云影间。明光犹烛下界。山静夜寂。风籁乍作。意思凄爽。自无梦寐。○十六日晴。夙兴盥栉而坐。窃思昨日自奉天下来。慊然于所处之渐卑。怀不能自平者。亦存养不熟。不能随遇而安之过也。定力不固。辄为所动。固可羞也。且近日山行。所以操存密察之功。或有所多阙乎。于是。更切照管。思有以加勉焉。促食以行。是朝丽旭射彩。林麓璀璨。甚可爱也。宿雾新开。馀湿尚在。芒鞋石路。不甚滑跌。亦山行之一助也。历净觉。将访宋童子。随其师赴会法席云。可胜噫哉。路旁丛竹成林。枫树茂密。间有桧柏。犹不似山下之盛。石底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8H 页
时有幽涧鸣玦。亦可听也。道边有五味子。萦结林抄。初得数朵。手执而玩之。既又盈掬。命裴童子藏之。归人间则当为山中所得也。养静采白芷取一节。洗濯而爱玩之。余将请见焉。则似有靳惜之意。余笑曰。盍亦打去个吝字。曰。只是白芷。爱之何伤乎。曰。物无芳污。只有偏爱底心。便不是。渠遂服。行数里。又请曰。遂服二字。初非我本心。请改之。余曰。既服而欲悔之乎。曰。初无服意。只话头稍婉尔。不改恐为冤辞。渠意唯白芷惜之。实无妨。余言竟不入于渠耳。而仓卒相对。录不以其真情。记录之难。盖如是矣。过得剑池。彷徨久之。令刮拭石碑。仅认数篇诗。犹不得全文。刻在石面者。亦不足徵矣。况当时言论风致之可传而埋没者。可数也邪。过学士台。历海印寺。至知足庵。郑德远,李季郁,金志海,金浑源。相聚以待矣。别各三四年。近者一年。唯季郁才一月矣。山中相遇。喜气可掬。笑谈讲说之馀。举目唯见云山枫桧。无他物也。朴叔彬来问亲證。以非所敢知。不能答也。李善述书问祭礼。与诸君共确所闻而答之。向夕。文勉,周国新,文弘道,曹应仁诸秀才俱来。为拜其师也。浑源,志海各出酒。酌至更深。既就寝则夜将分矣。○十七日晴。朝共看朱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8L 页
子行状。文秀才辈以庵室隘窄。就宿海印寺。而未几先归。诸君欲作白云之游。余以为朋友盍簪之乐。自非易事。不如今日且留以全晤语之欢。皆曰然。遂止。夕。志海又出酒。德远辞以痰喘。伯愉,季郁,恭叔,养静。杯勺非所长。才举一而皆靡然。余亦醉甚。○十八日晴。诸君已决白云之游。而德远以喘不能从。遂与共至霁月潭。步随鸣泉。枫桧相映。晴荫照耀。趣味无穷。列坐潭石。喷瀑乱响。言不可相闻。必倾耳附口。始可得了。人酌数杯而止。河性源,文君变来拜其师。德远与其门徒。分作一队。约为立岩之游。期明日会于晴晖亭。日将昃相别。而行一里许。遇德远之弟德显。欲从立岩之会云。历深源。古寺废毁殆尽。昔累经宿。亦足兴叹。抵门外路下马。披草树以行。俄而迷失道。彷徨久之。偶得乞禾僧。令作乡导。行几七里许。始见有道恩寺。而石路荦确。移步转难。少进辄休。困渴俱甚。悬崖之下。残泉上出。列坐其旁。将酌水点饭。志海呼童令进小筒。躬自开盖。问是何物。则故不即对。含哂而似有詑异之色。众谓必有珍味贮在其中。当苏我昏劳。各注目以视。既出则蒸栗作屑和蜜弹丸者。而累日熏郁。微绿满筒。酸臭触鼻。不可以近焉。渠于入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9H 页
山之日。命家人别造。拟作山中之异味。及其出视。臭色俱变。仓卒之间。不觉嗟惜。诸君亦皆群噱。盖藏护失方。而先示詑异之色。所以不免为取笑之地也。未及寺门。夜已初更矣。夜半后排户而出。月华中天。灏色微茫。山空夜阒。寥朗无比。共坐前序。清气袭人。志海为作薏苡粥。○十九日晴。晨兴出自东门。步随岩角。登小台。浑源养静已先诣矣。远近峰峦。自成高低。罗列眼底。川原萦纡。烟霞渺茫。亦足以爽豁襟期。为奉天之亚。而蕴藉平稳之势。则或似过之。须臾日轮腾上于远岫缥缈之端。瑞气玲珑。光芒凌乱。闪烁眩䁜。不可以直视。真奇观也。恭叔说西偏岩下有可观处。携筇就之。则幽狭不如前庭之观也。命僧前导。寻白云台。石磴巉岩。提摄甚艰。及至台下。悬危如绝。几与前日之上峰无异。困而后始克登焉。轩豁杳霭之状。亦当亚奉天。而平稳则如道恩之观焉。台之北与东西两肩。石铓嵯峨。奇岩竞秀。岩罅石砌。时有老松苦柏。屈曲槎牙。旷爽奇诡。亦当与苏利相甲乙矣。与诸君纵目徜徉。谐笑间发。久之。缘石径穿枫林以下。随处有兴。遇兴辄止。忽忽不觉。山日已西。得德远所报。以右脚酸掣。不利于行。未遂立岩之游云。路逢郑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79L 页
舟臣,朴景实。为来访我。遂偕诣李善述溪亭。则主人不在。只有小奚开门迎入矣。是故李陶隐旧居。而善述重创藏修。堂室宏敞。洞壑深邃。亦足自为佳境矣。与诸君止宿焉。○二十日晴。鸡鸣而起。寒月侵溪。清风袭面。粥薏苡即理行。恭叔向昌山。为倚闾望切也。过先垄旁。下马而行。郑朴两君向书院。裴童子亦以亲癠辞归。至虎坪前川。又下马以过。余外家先茔也。就饭斋庵。历软石岩。过舟岩涉步川。至立岩。日犹未午矣。白石平铺。莹如磨玉。碧水安流。澄似明镜。危岩屹立。高可五十丈。苦松生于石隙。老而不能长。白玉盘陀。露出水面。可坐三四十人。清奇夐静之趣。又非曩日红流之可拟也。志海初入洞府。以为不忍著履。既脱靴徒跣。相与欣然玩乐。神目竦爽。久而不能自定。出橐中饭。调水略点。溯溪而上。至所谓叩盘谷者。奇奉列插。皓石层铺。宽闲寂寞。亦自可爱。肃夫,景清善述诸友。就原上缚得一间茅屋。可以寓宿。借人守之。实吾人幽居之所宜也。摊饭石上。日暮就宿。累日涉险之馀。天阴气郁。人皆困恼。颓然莫振。云合日沈。夜黑无可赏。○二十一日阴。晨兴看书。饭后。步出溪畔坐石上。移时。阴云不收。细雨乍零。决策跨马。访舍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0H 页
人岩。水石清驶。峰峦峭拔。古有曾为舍人之官。爱此泉石之胜。卜筑岩底故名。或云即舍身岩也。人之到此界者。不觉身心两忘。愿舍人世之身。永结此地之缘。皆出村野之谚。不足传信。傍溪溯源。为穷探尽搜之计。众意俱说。虽雨莫御闻于甑山。山势低回。平原窈廓。将就见之。至谷口恐日暮。往亦别无奇赏。立马趑趄。回鞭旋入防谷。以有瀑布在上流奇绝见称。不可以不一见也。促马驰赴。遵溪披草。一径甚微。境阻谷邃。人烟断绝。行十馀里。始至荒田之隈。榛莽拥蔚。入其中。得一断壑。石崖壁立。白水飞泻。高可四五丈。左右亦有层岩环围。势若素练长垂。乱落石泓。声若隐雷。亦稍可观。以其滨于荒草野田。粪壤荆棘之是邻。气象污下。少无清趣。季郁掉臂而去。不肯顾视曰。吾为此瀑而来哉。吾且洗眼。伯愉曰。名不虚得。此亦岂易乎哉。余与志海。以为伯愉之所谓名不虚得者。固过矣。季郁之至于掉臂洗眼者。不亦太甚矣乎。然志海虽不显言。而犹有些此亦不易之意。余虽不明斥之。亦似不免有虚劳一行之憾。名实之间。闻见之不同。好恶之相背。岂独此山中哉。寂寞空谷之中。自无求知于外者。人自闻而来之。人自见而毁誉之。于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0L 页
瀑布乎何与焉。志海与养静相谓曰。夫所处之不可以不慎也。使此瀑在舍人岩叩盘谷之间。亦岂不为清赏之一助。珠喷玉散。直截清浻。亦足以洗濯尘襟。季郁之臂。应不敢掉。而眼亦不敢洗矣。所处卑污。品格粗下。虽致纷纷之论。亦有以自取也。回行数里。同行中有一童奚逸走。即遣数丈夫追执之。未及舍人岩下马。及舍人岩下马。过舍人岩下马。皆为水石之玩。清奇幽绝。自令人乐而忘归。山有峻立之峰。环翠之屏。松有郁郁之茂。屹屹之直。亦有枯槁于石隙者。倒挂于壑中者。枫亦有已红未红已老半老者。皆无非可赏。而亦无非助吾行之迟迟也。归叩盘小屋。日已向曛。一行以得免雨湿为幸。夕餔后坐溪石上。共谈山水。夜阑就寝。○二十二日。自朝雨终日不止。静坐清谈。又岭山中雨中之趣兴。未为不更深也。酒肉至自志海。共酌十馀杯。不觉已醺倦矣。夜半后睡。初觉霁月耸升。隐映松梢。疏影入寝。清光皎洁。众人神思。各自惺惺。煮白粥后。共出溪上散步。岩间脚踏地。无非皓彩。川水新滋。月色增辉。跃金玲珑。沈璧婵妍。流波止水。动静殊观。而清明洒落之象。则同一灏灏矣。或徘徊散眺。或静坐凝眸。夜气混茫。山阿潜寂。薄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1H 页
霞栖岩。淡云点天。霜华满空。玉瀑腾响。趣味遄生。混不可状。浑源初起。头服交病。强出溪上。呕哕径还。志海嗟叹以为吾兄不见山中第一佳趣。不幸之甚也。夫寒水霁月之观。固自有分。亦岂人力可为哉。久之还舍。山鸡报晓。各拥衾以调寒气。○二十三日晴。新日散旭。岩扃生丽。水色山光。辉映烂熳。看书未几。促食出山。步石弄川。白日倒影。天光潋滟。游鱼时复戏泳于前。亦可以观自得之乐矣。望见翠岳尖头。白日方升。苍茫杳霭。不可言状。余执季郁手。指点使见。以为何景象奇丽之至是邪。人间亦复有此哉。行至立岩。列坐水中盘陀。敲石发火。煖酒以饮。余为作怀景清,肃夫二绝。酒各微醺。季郁独醉甚。倚水而睡。余为掬水沃面。渠甚好之。遂醒。志海与养静。令奴负涉就岩底。逍遥松下。既而。从者告以日已暮矣。步出洞口。跨马乃行。黄昏到冈舍。既涉后川。黑色未甚。依俙望见人有在于是轩者。而犹未辨其形色。及闻其警咳。知其为景清。则各欣然苏倒。促步以进。同声之应。自不能已也。趋揖松间。坐叙小选。共入赫临斋。渠持柿栗见饷。相与且啖且话。亦山中一趣也。困甚就睡。呻吟相闻矣。志海咳喘最苦。约于松间共玩山月。竟亦
寒冈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1L 页
未果。○二十四日晴。议于朝后共就别于景清家。遂相与握手。列成一队。傍溪而行。既又跨马。历拜宋丈。槩说山中之游。既到景清。则日且向午矣。叙说未洽。各分南北。喟然有离愁。马上相望。怀不可裁。是日。余与伯愉还溪塾。